出口退稅政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13:56: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出口退稅政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出口退稅政策的貿易效應分析
[摘要]出口退稅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一種旨在鼓勵本國出口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公平競爭的稅收措施。我國自1985年開始恢復實行出口退稅制度以來,至今已有30來年的發展歷史,期間經歷了多次的重大改革和政策調整,并在改革和調整中不斷發展完善。該制度在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及產業結構、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系統分析了出口退稅的作用機制及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機理,從出口貿易增長、出口貿易方式、出口商品結構及其短板效應等幾個維度闡析了出口退稅政策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效應。
[關鍵詞]出口退稅;政策變革;貿易方式;效應分析
出口退稅在一國政府應對國際貿易的大幅波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已成為各國一項貿易調控政策。不同的出口退稅政策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同,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主要集中體現在出口貿易規模、出口貿易方式和出口商品結構等幾個方面。
一、出口退稅政策對我國出口增長的影響分析
我國近年來從出口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并且因此帶動了整體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對于出口退稅額、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很多學者對此已做定量分析。為驗證出口退稅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在1994—2019年各類貿易數據的基礎上,對出口退稅率與出口貿易增長率相關性以及出口退稅額與出口貿易總額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一)出口退稅率與出口貿易增長率相關性分析。出口退稅率經過多次調整,中國現行的出口退稅率是從2018年11月1日起,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將出口退稅率為15%,部分13%的提至16%;9%的提至10%,其中部分提至13%;5%的提至6%,部分提至10%。①從整體上看,出口退稅率全部上調。從出口貿易增長率看,在出口退稅率上調后,2018年11月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額達到了1.26億元,同比增長8.2%;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額達到了16.42億元,同比增長7.1%;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額達到了17.23億元,同比增長5.0%。②這說明,我國的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對出口貿易額的增長有促進作用,是影響出口貿易增長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為保持外貿穩定,政府采取分批上調出口退稅率的措施來促進外貿出口的增長,保護我國的外貿出口。2020年受疫情影響,為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促進外貿穩定,財政部、稅務總局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外貿大省廣東430.32億元出口商品受益,增強了出口商的信心。(二)出口退稅總額與出口貿易總額的相關性分析。在我國出口退稅發展過程中,從總體上看,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在促進出口增長方面發揮了正效應,促進了中國外貿的發展,我國的外貿出口額逐年增長。但是,如果單純從出口退稅率變動來分析該政策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不能全面反映兩者之間相關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來顯得有點片面,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對出口退稅總額與出口貿易總額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我國1994-2019年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趨勢與出口退稅總額的增長趨勢大體保持一致,但二者增長速度又不盡相同。從總量上看,出口退稅額從1994年的450億元增長到2000年的810.4億元,再到2019年突破2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2%,拉動全年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③1994-2000年期間出口退稅額增長不足1倍,而2001-2019年期間增長了接近20倍。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大多數年份,我國出口退稅總額的增幅基本都高于同期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但是也有少數年份情況特殊。例如1996年出口退稅額增長率為50.4%,高于出口貿易額增幅49.4個百分點。1997年出口退稅額負增長,但同期出口貿易額增長了20.55%,兩者幅度之差達到了68.19%。2004年實行新稅制,出口退稅額增長低于出口額增幅27.63%,2010年出口退稅額增長低于出口額增幅17.51%,其它年份出口退稅額增幅均高于出口增長的幅度。這表明出口退稅雖然是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但僅僅是影響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因素。那么,出口退稅影響出口貿易的程度如何呢? 根據樊藝璇(2018)從選取的1986年至2015年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中可知,出口退稅的增加會對出口產生政策激勵作用,即出口退稅額增長1%時,出口貿易總額會增長0.34% ,兩者存在同向變動的關系[2]。
二、出口退稅政策對我國出口貿易方式的影響分析
出口退稅政策效應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通過回顧出口退稅思想的理論發展,從稅收思想的演化、稅收法理角度,以及國際貿易、進出口關系等方面研究了出口退稅的必要性。其次通過對出口退稅的成本效益分析,探討出口退稅所引致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說明出口退稅是我國一項必要的政策,關鍵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出口退稅額,調動兩方面的積極性,最后從不同角度為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出口退稅;出口貿易;成本效益
出口退稅就是將出口貨物在國內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繳納的間接稅予以退還。出口退稅是我國一項主要的促進貿易措施。準確的把握出口退稅所引起的財政收支平衡問題,通過對其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不僅是順利實施出口退稅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國“入世”后外貿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出口退稅思想發展回顧
(一)、出口退稅思想的歷史研究
有關出口退稅思想的理論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倡導國際貿易的重商學派,并由重農學派的先驅者布阿吉爾貝爾(PierreLcPesandeBoisguiuebert)和古典學派代表人物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及亞當·斯密(AdamSmith)所發展。布阿吉爾貝爾最早提出了進口商品征稅出口商品免稅的思想,他認為:“關于法國的進口稅,稅額應保持現狀但應消除手續上的麻煩,因為這對國王絲毫無益,卻會使外國人望而卻步。至于出口稅,則絲毫不應輕饒,而應全部取消。因為這是國王和王國前所未有的敵人”。威廉·配策進一步發揮,他認為出口商品不應該課征消費稅,因為它們不是以實物形式在本國消費。不過,如果出口商品未課征消費稅,用其交換得來的將要在本國被消費的進口貨物就一定要課征消費稅,由此看來,配第已經意識到重復征稅問題和流轉稅是由消費者負擔的情況。實際上,配第無意識中已經接觸到稅收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問題。亞當·斯密是集古典政治經濟學之大成者,他認為高關稅比低關稅危害更大,出口稅比進口稅危害更大。他指出在各種獎勵出口措施中,要數退稅最合理。商品輸出國外時退回其國內交納的一部分或全部稅金,既不會使貨物的輸出量減少,也不會驅使資本違反自然趨勢轉投入某些特定產業,破壞社會資本的自然平衡和勞動的自然分配。雖然亞當·斯密首先提出了出口退稅的思想,但他僅從自由貿易,有利于商品出口的角度考慮,沒有從稅收來源去認識。直到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才從稅收來源及轉嫁認識出口退稅。他宣稱,某個國家如果對其享有特殊便利的生產條件的效率高于別國的某些輸出品課稅,這種稅會完全落在外國消費者身上,該國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就將由外國的土地和勞動所有者負擔。例如,如果中國政府在商品輸出時課稅,這些稅就將由外國人交給中國政府享用,而不是向現在這樣由外國政府花費。但是,“如果一個國家閉關自守,不與鄰國通商,就不能把賦稅的任何部分轉嫁出去。因此,從稅收方面來看,對出口產品征稅是進口國消費者負擔的,即不公平又不合理。從道理上講,出口退稅是必要的。
出口退稅政策的調研報告
去年年底,國家出臺了醞釀已久的出口退稅改革方案,方案的出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各方面的強烈關注。這充分體現了稅率作為國家經濟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對國民經濟運行和市場主體決策所起到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經濟杠桿作用。
*近幾年的開放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對外貿易更是勢頭迅猛,去年我市的進出口總額為73.5億美元,其中出口為32.8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高達216.3%,出口依存度也在96.6%,已大大高于國家的60.3%和31.1%。在國際上外貿依存度往往被用來衡量國家、地區或城市是否是從事外向型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準。就城市而言,外貿依存度越高,城市國際化程度也越高,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更緊密,對經濟的拉動力也越高。
新的出口退稅政策自2004年1月1日已正式實施,*作為外向度如此高的地區,出口退稅改革對全市經濟發展、地方財力和企業經營到底已經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應該如何來應對沖擊、化解矛盾,爭取既能充分利用改革所帶來的機遇和實惠,又能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本文擬對此作一探討。
一、新出口退稅政策出臺的背景及基本內容
出口退稅即對已報關離境的出口貨物進行退稅。由稅務機關根據本國稅法有關規定將出口貨物在出口前已經繳納的國內增值稅,退還給出口企業。出口退稅的目的在于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保證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對出口產品實行退稅政策是國際通行做法,是國家支持外貿出口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按照WTO要求,WTO各成員國都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實行出口退稅政策,確定恰當的出口退稅水平。我國從1985年起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這一政策實行近20年來,對推動我國外貿體制改革,推動出口增長,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都發揮了不可小視的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現行的出口退稅機制在促進外貿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而且日積月累問題愈益嚴重:第一,出口退稅數額超出了中央財政承受能力,中央財政日益不堪重負。第二,出口退稅滯后導致企業資金占壓嚴重,增加了企業的支付成本和經營風險。第三,比較高的退稅率也驅動一些企業為追求為數可觀的出口退稅而盲目擴大出口規模,包括相當多的資源性產品出口企業也盲目擴大出口規模,甚至有的企業為騙稅而出口。從表面上看,退稅滯后問題是中央財政的承受能力問題,但實際上也是出口退稅機制不合理,與外貿經營體制改革要求不相適應的結果。從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看,出口退稅的負擔機制與稅收分享機制基本是一致的,凡是增值稅作為中央稅的國家,出口退稅一般都由中央財政負擔;增值稅作為共享稅的國家,通常先從增值稅中扣除出口退稅,剩余的部分再由中央與地方分享。我國目前征收的增值稅是中央稅,但實際上與地方有75:25分成,但出口退稅則完全由中央承擔,顯然稅收的利益分享和責任負擔不對稱。面對這一情況,理順稅利關系,建立共同承擔機制,實現利益與責任的一致,對于解決以上問題,強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出口退稅的共同管理,打擊出口騙稅,推進外貿體制改革,促進我國外貿和經濟健康規范發展都十分亟需。
此外,國際貿易大環境的壓力也使出口退稅必須做出積極的調整。多年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大,降低出口退稅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要求的壓力,因此,降低出口退稅率也被認為是采用非匯率手段調節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一個手段。
我國出口退稅政策研究論文
一、我國出口退稅政策改革歷程
(一)我國出口退稅政策改革歷程
出口退稅制度是中國商品稅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專項制度,它有一個形成和發展過程。建國以來出口退稅制度的發展主要經歷四個階段。
1,改革開放前的出口退稅政策表現:不成型與不穩定
由于當時中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進出口產品的征免退稅,尚未形成比較完整系統的專項制度,并且受當時國家對外經濟政策和外貿管理體制、財政體制影響,變動較為頻繁。經歷了1950開始實施,1957年廢止,1966年又恢復實施,1973年又停止執行的過程,因而稅收對進出口貿易發揮調節的功能受到限制。
2、1979年到1993年問的出口退稅政策改革:逐步建立與完善
出口退稅政策探究論文
出口退稅是為國際貿易理論所肯定的、符合國際貿易慣例和WTO協議的出口促進措施,因此出口退稅將在國際貿易和中國出口促進實踐中長期存在。但不同的出口退稅政策造成的效應是有很大差別的。本文分析中國歷次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效應,研究出口退稅率變化與人民幣升值的數學關系和政策選擇,并對今后出口退稅政策的進一步調整和改革提出建議。
中國2004年前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效應
中國2004年前實行的出口退稅政策的效應主要是:
1、它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外貿出口,支持中國逐步成長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2、它不但加大了企業的出口動因,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地方政府支持出口的熱情。
3、中央財政負擔沉重,出口退稅款拖欠嚴重。
出口退稅政策調整試析論文
一、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
1985年開始推行的出口退稅政策以鼓勵出口、多賺取外匯為目的,隨著當時的“雙缺口”轉為“雙順差”,這種鼓勵出口的稅收政策其弊端也來越明顯。
作為應對貿易收支失衡的最新舉措,2006年9月14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5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調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同時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
《通知》規定,對進出口稅則第25章除鹽、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屬類礦產品,煤炭,天然氣,石蠟,瀝青,硅,砷,石料材,有色金屬及廢料等金屬陶瓷;25種農藥及中間體,部分成品革,鉛酸蓄電池,氧化汞電池等;細山羊毛、木炭、枕木、軟木制品、部分木材初級制品等,取消出口退稅政策。
同時,將142個稅號的鋼材出口退稅率由11%降至8%;將陶瓷、部分成品革和水泥、玻璃出口退稅率分別由13%降至8%和11%;將部分有色金屬材料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5%、8%和11%;將紡織品、家俱、塑料、打火機、個別木材制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將非機械驅動車(手推車)及零部件的出口退稅率由17%降到13%。
與之相反,重大技術裝備、部分IT產品和生物醫藥產品以及部分國家產業政策鼓勵出口的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則由13%提高到17%;部分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稅率也由5%或11%提高到13%。
鋼鐵業出口退稅政策論文
摘要:2007年鋼鐵業出口退稅率一再下調,下調原因有:減少貿易摩擦,節能減排的需要,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和減輕財政負擔,抑制進口鐵礦石的價格等。
關鍵詞:鋼鐵業出口退稅政策原因
一、鋼鐵業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
2007年4月1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通知宣布,經國務院批準,從4月15日起,將部分特種鋼材及不銹鋼板、冷板、涂鍍等高端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降為5%;普碳鋼、熱板、型材、盤條等83個稅號的鋼材產品則取消出口退稅。2007年7月1日起,國家再次降低了部分鋼鐵制品的出口退稅率。
這是自2004年以來我國第五次下調鋼材出口退稅率。2004年1月1日,國家將鋼材產品退稅由原來的15%統一下調到13%;2005年5月1日,國家將板材、線棒材出口退稅由13%下調到11%;2006年9月15日,國家將板材和線棒材出口退稅率由11%下調為8%。另外,在鋼材出口退稅率不斷下調的同時,我國于2005年4月1日取消了生鐵、鋼坯等鋼材半成品的出口退稅,并于2006年11月1日對鐵合金、生鐵、鋼坯等鋼鐵產品加征10%出口關稅。
二、鋼鐵業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原因分析
剖析中國出口退稅政策實施措施
摘要:當前,我國出口退稅政策已經實施多年,雖然在相關管理上有了長足進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法規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門協調配合不夠、等問題,對此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出口退稅問題對策
一、我國當前出口退稅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1出口退稅管理的程序性法規不完善
實行新稅制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和《出口貨物退(免)稅管理辦法》既包括了政策內核,又包含了日常規范。在隨后出臺的諸多文件中,幾乎都是有關稅政方面的內容,而對出口退稅管理的規范,則散見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沒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規,出口退稅操作出現了很多管理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影響了出口退稅政策的準確實施,使出口退稅政策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出口退稅管理的程序法規不完善導致的后果是:
由于沒有統一規范的審批流程而僅僅根據《出口貨物退(免)稅管理辦法》中的有關條款來確定審批流程,勢必產生諸多責任不清、崗位不明現象,也會使審批退稅沒有強有力的內部制約機制,從而在管理上出現很多漏洞,也給騙稅以可乘之機。因此,如果出口退稅管理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不按業務屬性建立內部制約機制,而是實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種隱患將長期存在。
合同適用出口退稅政策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商務主管部門、國家稅務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商務局:
經國務院批準,對20**年7月1日以前已經簽訂的長期貿易出口合同,適用以下退稅政策。
一、對下列9個長期貿易合同,準予出口企業持已簽合同或中標證明,于本通知下發后l0日內,到當地主管退稅的稅務機關備案,準予按20**年7月1日前的出口退稅率將合同執行完畢。
(一)中汽凱瑞貿易有限公司與古巴交通部TRANSIPORT汽車公司,簽訂的總金額為9124萬美元的出口大宗柴油發動機的長期供貨合同。
(二)江蘇亞星錨鏈有限公司在20**年7月1日政策調整前,簽訂的總金額為1.3億美元的出口船用錨鏈和海洋石油工程鏈的長期供貨合同。
(三)中國煤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20**年6月18日中標,總金額為1050萬歐元的出口韓國和德國的焦爐設備的長期供貨合同。
出口退稅政策合法性研究論文
一、出口退稅政策與合法性界定
(一)出口退稅政策的含義
研究出口退稅政策合法性問題首先要界定出口退稅政策的含義,而重點是界定“政策”的含義。不首先解決這個問題,本文的研究就無法進行下去,而且容易走入政治誤區。
政策一般被界定為國家或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而制定的行動準則。[1]法學界一般認為,政策可以分為總政策、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國家政策是國家活動的準則,往往成為法律的指導原則或法律本身。執政黨的政策則直接影響甚至指導法律的制定,乃至成為某一具體法律的基本內容。[2]在稅收學或稅法學領域,學者一般認為,稅收政策是政府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確定的指導制定稅收法令、制度和開展稅收工作的基本依據和準則。[3]綜上,可以看出,學界一般把政策理解為比較高的行為準則,甚至將其理解為比法律還高、可以指導法律的準則。如果這樣來界定政策,特別是界定出口退稅政策的話,那么,本文的研究根本無法進行下去,或者即使進行下去,也不會有太大意義。而且,現實中人們一般也不是這樣來理解政策的,特別是針對具體問題,如出口退稅政策,一般不會將其理解為指導出口退稅法律制度的基本準則,而一般將其理解為法律制度之下的具體的措施。也就是說,出口退稅政策一般是在法律規定的基本原則之下,或在沒有法律根據的情況下,國家針對特定時期的特定任務所采取的出口退稅方面的具體對策與措施。在這種意義上理解的政策,在地位上是低于法律的,從理論上講也是不能同法律相抵觸的,其作用一般是具體執行法律或者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暫時代替法律而對相關問題予以規范。只有在這種意義上來理解出口退稅政策,本文的研究才有意義,也才能深入下去。
當然,我們這樣來界定政策并不僅僅是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是在本文所界定的涵義的意義上來使用出口退稅政策一詞的。1994年的《對外貿易法》第34條規定:“國家采取進出口信貸、出口退稅及其他對外貿易促進措施,發展對外貿易。”這里直接把出口退稅視為一種措施。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的《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規定:“國家對高技術及產品的出口給予信貸、出口退稅等政策性支持。”這里把出口退稅視為一種政策,同時也就是一種措施。而本文將要分析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所的各種關于出口退稅政策的文件中也都是將出口退稅政策視為一種法律之下或法律之外的具體措施,而不是將其視為指導出口退稅立法的指導原則或準則。
(二)合法性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