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21:59: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市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分析

一、城市文化戰略——直轄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

第一,城市文化戰略是實現城市發展戰略的基礎。在城市戰略規劃實施的過程中,發展中的城市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如經濟問題、管理問題等;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城市管理者僅靠物質和行政手段是不夠的。城市的發展還需要文化戰略的有效運用,為城市注入一種動力、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因為一種優良的文化一旦確立,它就會逐漸成為城市的優良品格,成為實現城市長期發展戰略的保證。因此,城市文化戰略必然是實現城市發展戰略的基礎。<1>

第二,城市文化戰略是形成良好城市文化的保證。城市文化是隨城市的產生而產生的,但這種城市里的文化僅僅是城市中的居民在長期的生活中自發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還不是現代城市管理與經營意義上的城市文化,它只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產品,是一種風氣。而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一種在原有城市文化現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同時著眼于城市文化結構發展目標的完整體系。一個城市要想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首先必須明確自身文化意義上的發展目標,也就是城市文化戰略。

二、定位直轄城市文化——直轄城市文化戰略的前提

城市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沒有文化定位的城市顯然是沒有意識和盲目發展的城市。因此,對于搞好城市文化戰略來說定位城市文化是其理論前提和思想基礎。

關于如何進行城市文化定位,我們認為最關鍵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查看全文

城市公共文化論文

一、我國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現狀

隨著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力度,我國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已經初步的表現出繁榮的景象,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各種各樣管理難題的顯現,我國自80年代起進入改革開放的歷程,但對文化體制的改革明顯落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文化建設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2]。目前在文化設施規劃建設中,還采用統一的規范,使用剛性的定額、指標,忽略了文化設施與各地民俗民風、經濟差異、群眾文化需求差異的關系。

二、我國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問題

1.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緊缺

公共財政投入是公共文化設施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許多城市里的社區和街道所能得到的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少之甚少。他們所得的資金無法達到他們對文化的需求,所以導致文化設施建設受到阻礙。城市里的那些文化設施也都是政府出資金的,但是政府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也是有限制的。總的來說,被安排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無法滿足公民的需求,所以最終造成了整個文化設施管理的失敗。

2.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不能夠被充分的利用

查看全文

城市文化中的地鐵文化研究

本文作者:馮明兵工作單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地鐵文化的本質就是一種城市文化,這就確立了地鐵與城市的依存關系。地鐵正在將過去遠離都市的一些地方變成城市,這一變化的結果必然會帶來人口、資源的重新聚集、調配和遷移,進而又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社會活動、文化思想的巨大改變,這即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從這個意義來說,地鐵不可能改變其公共服務屬性而脫離城市孤立存在。然而換一種角度來看,地鐵所代表的人類智慧和科技文明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使城市變得更加宜居、豐富和美好。這是由地鐵所創造的新的城市文明。其中,地鐵文化對城市文化的價值體現為:(1)既是城市文化的物化形態,也是城市文化精神形態的存在方式。只要搭上地鐵,就能看到最真實的巴黎!

這是《巴黎地鐵雜貨旅行》一書封面上的醒目標題。書中由地鐵線路串起的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不僅讓我們領略了巴黎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們學會了關照城市的另一種方式———地鐵文化。顯然,地鐵文化之于城市,不僅是它所代表的現代交通文明,還在于它已經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承載一個城市文化的絕佳舞臺。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品質所在,它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城市精神、風土人情、文學藝術等諸多特質,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建筑形態、行為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等,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地鐵文化。地鐵擁有大量的人氣聚集,既封閉又具流動性,這些都為城市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它“濃縮了都市生活的繽紛色彩,承載著快樂和憂傷,也交織著夢想與希望”[1]。也因如此,世界各國優秀的城市地鐵都將這一人類巨大的公共資源倍加珍惜并施以利用,通過在地鐵中溶入濃郁特色的城市文化,使地鐵成為展示和傳播自身城市文明的窗口。如世界最早的倫敦地鐵,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各種不同年代建筑風格的車站,從早期的磚石拱形結構,到后期的純鋼鐵結構,再到現代的鋼化玻璃站臺等。這些車站記錄著100多年的地鐵建設歷史,展現出一個城市建設的滄桑變化。而地鐵車廂里超過半數以上的乘客讀書或看報,那份閑適與從容,也成為詮釋倫敦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又如巴黎地鐵,儼然成為藝人們的流動舞臺,隨處可見手持手風琴或吉他,或攜帶音響的藝人,讓人們時刻感受到這座“浪漫之都”濃郁的藝術氣息。由此可見,地鐵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反映著人們對地鐵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其既是城市文化的物化形態,也是城市文化精神形態的存在方式。(2)既是城市文化的創新形式,也是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創新手段。盡管地鐵誕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然而對于許多地區和城市而言,依然是城市現代化的一種新生事物。作為城市發展的產物和人類智慧的結晶,地鐵為城市開創了新的文明:地鐵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環境,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質,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它為城市帶來了快捷便利的交通文化,立體交通體系的時空文化,通暢文化,發達社會的象征文化等[8]。

因而可以說,地鐵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創新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一個城市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于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產力水平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但總體而言,都是繼承前一種文化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地鐵文化顯然也是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相對于城市文化,地鐵文化的形成、完善與發展要快速得多。地鐵文化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小,人為影響較大,可塑性較強,這些都為地鐵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為此,利用地鐵文化推動城市文化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已成為許多城市重要的創新手段。如西安地鐵2號線北大街站,名為《百變》的文化墻將深浮雕的現代女性形象與淺浮雕的華麗唐裝并置重疊,強烈的材質對比和時空交錯感將“文化穿越”做到了極致,為西安這座古都增添了現代活力。又如,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成熟,近年來一種新型的“智慧型”軌道交通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上海、北京等城市正積極響應“智慧型”交通系統的建設。這一成果勢必更大地惠及城市生態,給人們帶來更多的人文關懷。因此,由地鐵文化推動的城市文化創新,不僅可以重新認識和發現城市文化的魅力,還在地鐵文化的不斷完善和提升中給城市帶來新的文化創造,促進城市的文明進步。(3)既能成為城市文化的標志,也可創造出城市文化的新范式。城市文化是極其豐富多彩的,不同的城市在長期的發展中會形成與眾不同的城市文化。正是這些千姿百態的文化共同構成了豐富的世界。受不同城市文化的影響,地鐵文化也會呈現出獨特的樣式和面貌,帶有各自城市文化的獨特印記。如臺北地鐵最“人情味”,上海地鐵最“國際”,成都地鐵最“休閑”,廣州地鐵最“民主”,南京地鐵最“人文”,等等。這些地鐵文化或已成為各自城市文化的一個標志,如果再經過精心的設計和打造,或許能為各自城市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范式。例如,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興建的莫斯科地鐵,造就了極富特色的車站建筑、裝飾以及濃厚的藝術氛圍。這些造型各異的建筑,美妙絕倫的壁畫、浮雕、雕刻、燈飾等,均出自前蘇聯時期最杰出的建筑大師和藝術家之手,由于他們“對自己的作品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地鐵具有了永恒的、超越時空與國界的魅力”[9],使莫斯科地鐵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鐵”,“地下的藝術宮殿”。可以說,令人驚嘆的地鐵藝術無疑代表了莫斯科的一種文化范式。然而,對我國大多數城市地鐵來說,成為一種文化范式還需付出不懈的努力。托馬斯•庫恩認為,“范式”代表一種理論體系,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也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等的集合[9]。由此可見,要想成為一種文化范式,地鐵文化應形成一套系統性、整體性和科學性的理論體系,其核心的價值理念要獲得公眾的普遍認同,要有可供借鑒的成功案例。以南京地鐵為例:南京是一個擁有2500年悠久歷史的都城,十朝古都的歷史與文化無疑是這座城市最大的驕傲。2005年地鐵建成之初,南京地鐵1號線便專門辟出10面文化墻,用以展示南京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這一國內創舉得到了廣大市民和“十運會”嘉賓的贊譽。2006年,南京地鐵又在國內率先提出了建設“人文地鐵”的品牌戰略,提煉形成了地鐵文化的核心———“馳載人文、身心直達”的價值理念。經過幾年的建設,南京“人文地鐵”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它透過地鐵環境、行為、制度和理念等各個層面反映出來。如開行“人文號”、“詩歌號”、“低碳號”、“青奧會志愿者號”列車,創建“糖果車站”、“和諧車站”等品牌車站,打造“昆曲進地鐵”、“音樂樓梯”等品牌文化活動等,使南京“人文地鐵”真正成為南京乃至江蘇的一張文化名片。

如果將交錯密布的地鐵網絡比作城市的“血管”,地鐵所承載的正是一座城市的驕傲———文化,也只有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活力所在。如何把握好地鐵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如何進行地鐵文化的創新,如何推動城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等等,這些問題的真正解決還需地鐵建設者、管理者和參與者的不斷實踐和探索。希望對地鐵文化概念及其文化價值的探討,能引起人們對地鐵文化中深層次結構、要素的更多思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建設高品質的城市地鐵,進而建設更宜居和美好的城市貢獻一份力量。

查看全文

城市文化在城市設施設計中使用

內容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也越來越迅速。有著5000余年歷史的中國文化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城市化,在藝術設計中,公共藝術設計可以將城市的歷史與城市的文化以藝術設計的手法完美地結合起來,這也一定會成為城市文化與藝術設計的雙向發展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文化城市文化公共設計藝術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崛起,東方古老的文化已越來越多地與更多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中國式的城鎮也漸漸被西方的城市所影響。著眼于現代,摩天大樓、立交橋、玻璃幕墻作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標志被競相復制,傳統建筑文化也僅僅只象征性地被簡化成建筑的拼貼符號,作為城市和建筑靈魂的城市個性在大拆大建的灰塵中被淹沒。越來越多的城市已逐漸克隆性地發展,沒有性格、沒有特色,更令人擔憂的是,城市的文化將在歷史發展中漸漸被摒棄。作為城市靈魂的城市個性有逐漸衰落和消失的危險。在全球一體化和文化趨同的形勢下,如何保護、發展和創新城市個性顯得尤為重要。

公共藝術設計以其寬廣的設計形式和藝術載體,可以在城市的發展中為保護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空間。正所謂城市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屬于城市,它隨城市而生,為城市而存。

一、城市文化

文化體現的是城市的記憶。不論城市的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老城區的歷史街道、文物古跡、老居民區,亦或是這城市傳統的技能、習俗,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形式都是這座城市的古老記憶。而這些也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價值。因此,歷史脈絡和文化脈絡作為城市的獨有標簽應該被世人所重視。

查看全文

城市文化下城市設計策略

近年來,城市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光要提高物質基礎,文化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城市軟實力的體現就是指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設中,如果要體現出這個城市的特點,那么就要在設計中將城市文化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既要表現出其歷史傳承性,又要有一定的創新,杜絕雷同。而城市文化的表現目前來說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這就需要城市設計工作人員在建設城市時一定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從而推動城市化進程朝著更加全面、健康的發展。

1城市文化所具備的特征

1.1特殊性。因為城市分布的地域性不同,所以其城市文化的表現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城市文化的特殊性,而地域性也是城市文化構成的基本要素。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自然條件造就了城市文化豐富多彩,從而使城市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通常來說,城市文化不但體現出當地居民生活習俗以及價值觀的傳承性和差異性,而且還體現出這個城市文化自然景觀的地域特征。1.2城市文化具有包容性。因為城市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能夠包容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元素,因此使城市富有活力,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在各種文化中優先選擇代表城市獨特性的元素,進一步促進城市文化的傳承。另外,城市文化不但具備較強的保護性,而且還有較強的侵略行動,從而促使了城市文化多種多樣,并且較為自由,使人們慢慢的認同和接納這種文化形式。1.3傳承性。城市文化是以一種文化形式所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傳承性,所以它不是憑空而來,當然也不會無故消失,它在獨特性及兼容性的保障下有著各種各樣的傳承性特點。在城市文化開始產生的時候,就在與城市環境以及城市活動的各種融合中出現了多樣性的強烈特征,而在這種多樣性的背后,在城市文化景觀的保留以及創新中,城市文化的傳承性有著更加濃厚的色彩。

2探討城市設計與城市文化的內在關系

城市文化是我們城市寶貴的社會資源,是建立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和文明程度。城市規劃作為人類干預城市發展的工具之一,無時無刻不受到城市文化的影響。那么,在城市設計中,必須依靠城市文化為基礎,否則,沒有城市文化做支撐的城市設計是沒有靈魂的。城市文化與城市設計又是相輔相成的,城市設計又會影響著城市文化的發展方向,城市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依靠科學的城市設計,通過城市建設詮釋出城市基調、城市的文化、城市肌理、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存在方式是隱性連續的,其呈現方式則是通過文化符號,城市文化能夠將城市的辨識度顯現出來,它服務于城市的外在體現。而城市設計則是規劃城市的一種手段,通過設計來增強城市的發展和運行。城市文化和城市設計具有相似的目的,它們能夠從城市的不同方面來促進城市不斷發展。城市設計必須在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使其設計的內容符合時下城市的發展需求,而城市文化必須在城市設計上得以呈現,讓人們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說,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互相感染、互相融合的內在聯系。

3城市文化視域下的城市設計要點

查看全文

城市文化與城市形象研討論文

一、城市形象的文化意義

幾年前,許多城市先后展出了一種名為《大地走紅》的環境藝術,就是用幾萬把紅傘把公園裝飾起來,形成一種供人欣賞的景觀。但很快這一藝術就產生了一種事先誰也沒有料到的效應:它在每個城市的展出幾乎都變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公共話題。話題就集中在市民們觀賞這些露天展放的紅傘時的行為方面。在許多城市里,這種展出的后果可以說成是“慘不忍睹”:幾萬把紅傘被前來參觀的市民們偷的偷、搶的搶、糟蹋的糟蹋,最后一片狼藉。而在有的城市里展出的情況卻出奇地好,參觀的市民秩序井然,紅傘無一丟失,也幾乎無人為的損壞。這種反差的出現可能有幾分偶然,但對于傳媒來說就不是這么簡單了。這件事被與此事有關的城市當地傳媒視為一件表現本地市民素質的大事盡力渲染,在一些城市的市民當中的確引起了一些震動。這件事因此而成為影響一個城市聲譽的事件,有的城市為本市市民的良好表現而自豪,有的城市則感到有幾分尷尬,似乎自己出了丑。總而言之,這個事件使許多城市注意到了一個東西,就是城市的形象問題。

現代文化的發展從總的趨勢來講就是都市化,人們的生存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都市為中心輻湊、匯聚了起來。在這個輻湊、匯聚的過程中,都市不僅在物質上、空間上發展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而且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都市文化對居住在都市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凝聚力。當一個城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居民凝聚成一個文化上的統一體時,便構成了一個城市本身的形象。

城市形象不是當代文化特有的現象,歷史上每一個偉大的城市可以說都有自己鮮明的形象:伯里克利的雅典[1]以輝煌的衛城建筑、民主的公眾生活、完美的悲劇藝術以及偉大的蘇格拉底構筑起了這個城市彪炳千古的形象;奧古斯都的羅馬則是以宏大的競技場和水道、高貴而又殘忍的羅馬公民、所向無敵的帝國軍人構成了不可一世的羅馬形象;維多利亞的倫敦形象是霧氣沉沉的天空、泥濘的街道、一本正經的商人和衣冠楚楚的紳士;“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是盛唐時代的長安形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盛期的杭州;而“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則是曾為十朝故都的南京……城市形象顯示著城市的個性,也成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古雅典黃金時代的執政伯里克利在追悼陣亡將士時所作的一篇演講就是一個鼓吹城市精神的例子:

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范,而不是我們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當我們的工作完畢的時候,我們可以享受各種娛樂,以提高我們的精神。整個一年之中,有各種定期賽會和祭祀;在我們的家庭中,我們有華麗而風雅的設備,每天怡娛心目,使我們忘記了我們的憂慮。我們的城邦這樣偉大,它使全世界各地一切好的東西都充分地帶給我們……

……這就是這些人為它慷慨而戰、慷慨而死的一個城邦,因為他們只要想到喪失了這個城邦,就不寒而栗。很自然地,我們生于他們之后的人,每個人都應當忍受一切痛苦,為它服務。[2]

查看全文

淺談歷史文化城市形象

一、歷史文化城市形象的定位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給人的印象和感受,是城市給人的最感性認識,包括視覺、聽覺、心理等方面,自從人類建立了城市便產生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隨著城市的產生而產生,現代城市形象系統不僅包括有了城市景觀、城市生態等物質要素,還包含有城市文化、居民素質、政府效率和廉政形象、管理制度、服務質量、社會安全感以及城市的開拓創新氛圍等眾多無形要素。除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例如建筑、景觀、環境外,還應包括體現城市內在形象的行為形象和精神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外觀和內在氣質的結合,是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準的有機統一體。對一個城市來說,美好的城市形象不僅要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城市外表,還應有方便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有健全的城市功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城市是社會文明的集中體現,歷史城市以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脈絡,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保持和發展城市的文化底蘊,不僅是屬于歷史的、地域的、民間的、文化的自我救贖,也是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和重大挑戰。對于那些遺留下來和正在消亡的歷史文化城市而言,承載著的不僅僅是人類居住區域這一功能,而更多的是一種精神象征。歷史文化城市形象,濃縮并凝聚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積淀,突出體現所在國家、地域和民族的個性與特色,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世界各國、各地區越來越關注歷史文化性城市形象的保護、延續和發揚,從各個不同方面加強歷史文化城市形象,將建立良好的歷史文化城市形象,上升到了樹立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首要位置。

二、歷史文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一)歷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靈魂

在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城市形象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由建筑、街道等公共設施構成的,是城市的直觀視覺識別系統;內在形象則包括歷史文化、精神面貌、經濟活力、文明程度、風土人情、治安狀況等因素,這是城市的感性行為識別系統。城市形象,應該是外在形象與內在形象的完美結合。歷史文化是城市內在形象的決定性因素,而城市的外在形象則是物化了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母體和來源。因此,城市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在規劃建設城市時,必須要注重歷史文化,把作為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歷史文化用建筑語言符號表現出來,既充實了城市的內在形象,又豐富了城市的外在形象,從而也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沒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即使馬路建得再寬,樓房建得再高,也只是一個鋼筋水泥空殼,不可能有吸引人的地方。哈爾濱作為北方城市,歷史文化城市形象表達的是一種粗獷、大氣、豁達、樸實的城市風格。這種城市個性與特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歷史文化的特質。因此,在打造和宣傳城市形象時,應該深入研究和全民把握本地傳統歷史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整合歷史人文資源,并經過反復提煉,把它有機地、系統地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之中,這樣才會形成一種惟我獨有的個性化歷史文化城市形象。

(二)歷史文化城市形象是城市發展的原動力

查看全文

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分析

摘要: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建筑文化,建筑文化作為其中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總和,彰顯了一個城市的形象和特色,建筑文化特色保持和發展是城市源源不斷進步的動力。哈爾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筑文化特色作為哈爾濱城市特色的重要構成部分,屬于哈爾濱的一張特有的名片。哈爾濱城市建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保護和傳承受到當前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文章圍繞著哈爾濱城市建筑文化特色進行全面研究,聯系社會史背景,提出在當前城市綜合競爭力愈發加劇的情況下,哈爾濱城市建筑文化所面臨的一些困境,再根據困境背后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對策來促進哈爾濱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社會史視域;哈爾濱;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彰顯

一、引言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有著“天鵝頸下的珍珠”“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等美譽,圍繞著哈爾濱歷史和現實社會的發展情況,能發現哈爾濱的這些美譽,與當地的城市建筑有密切的關系。哈爾濱有著中國并不多見的城市建筑景觀和建筑風格,它極具歐洲特色,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中西結合的,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哈爾濱城市建筑文化風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圍繞著哈爾濱的城市建筑文化特色進行考察,能幫助人們對哈爾濱這座城市有更加深度的了解和認知。另外在當前經濟發展大背景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哈爾濱和國內其他城市一樣,面臨著建筑文化特色遭到破壞甚至是消退的危機,為了傳承和發展哈爾濱城市建筑文化,文章對此展開研究,讓城市建筑文化特色成為一個城市的歷史名片和招牌,發揚城市的特有精神。

二、哈爾濱城市發展的歷史背景

結合實際情況,要想通過社會史研究哈爾濱城市建筑文化特色,那就要對哈爾濱城市初始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圍繞著哈爾濱城市化的發展和城市建筑之間的聯系,能發現中東鐵路的修筑是哈爾濱城市化建設的開端。所以圍繞著哈爾濱城市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中東鐵路修筑前哈爾濱的社會情況和中東鐵路修筑后哈爾濱的社會情況。

查看全文

媽祖文化城市公共藝術研究

摘要:媽祖是海上和平女神,莆田是媽祖的故鄉,關注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政策建設,有利于培育市民的創新動力。以媽祖文化藝術為導向的莆田城市設計,既可承載城市歷史的主要文脈,又可凝聚市民集體的珍貴記憶,還能彰顯特定場所的精神理念,更能為莆田創造永續的文化遺產和社會價值。莆田城市公共藝術要展現媽祖“仁愛”的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需要政府、藝術家和民眾的共同參與。

關鍵詞:媽祖文化;城市公共藝術;莆田;歷史文脈;人文精神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從規模向質量的轉型期,經濟發展不再是衡量一個城市發達與否的唯一標準,文化氛圍將成為評價城市的另一重要標準。“基于中國當下的社會現實,以文化藝術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不但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將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和格局建立起到關鍵性作用。”[1]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建設為公共藝術的介入提供了極大空間,但精品率不高。“最早公共藝術的提出,它的針對性很明確,是以提升城市美譽度為目的的城市公共藝術。”[2]170城市公共藝術是由多學科、多層次人員共同參與提出的城市空間美學建設方案,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民眾,在公共文化建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需求的多樣性使公共藝術成為急速發展的中國城市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中國的“一帶一路”開辟了與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媽祖是海上絲綢之路和平文化的使者,媽祖信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支柱。莆田是媽祖的故鄉,加強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政策建設,不僅能有效助力于莆田的未來發展,還能對其他信仰媽祖的城市產生示范性效應和較大的社會價值。

一、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概況

(一)莆田城市歷史文化。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莆田地處福建沿海中部,陸域面積43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00平方公里,北依省會福州,南接特區廈門,鄰近泉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莆田因港而生,因海而興,自南朝置縣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莆田的文化教育較為發達,歷史上科甲鼎盛,重教興學風氣濃厚。“閩中莆田享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譽。”[3]“唐代杰出的文學家黃滔,曹洞宗的創始人之一本寂(俗名黃崇精);宋代以布衣之身獨立編纂長達200卷的巨著《通志》的大史學家鄭樵,北宋名臣、文學家、大書法家、寫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專著《荔枝譜》、主持建造著名的泉州洛陽橋的蔡襄;南宋豪放派詩人、江湖詩派的泰斗劉克莊;被歷朝敕封為天后、譽為‘和平女神’的林默(媽祖),理學家林光朝,‘三一教’的創始者林兆恩,南宋抗元英雄陳文龍,明末抗清名臣朱繼祚等等。歷代莆田人著作總共3000多部,其中被《四庫全書》收入的有40部,存目60部。”[4]另外,莆田在體育、戲劇、繪畫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莆田畫壇,明代先后涌現出李在、吳彬、曾鯨、宋玨等四位開宗立派的大畫家,近代國畫大家李霞、李耕和黃曦古典人物畫享譽海內外。(二)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現狀。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雖然生發了新的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但把設置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品等同于公共藝術,無疑是弱化或忽視了公共藝術應有的培育社會公共精神的美育職能。目前,城市公共藝術出現良莠不齊的多元化傾向,莆田城市建設也不例外。首先,莆田城市公共藝術品以往多以雕塑和壁畫為主,其創作與管理建設雖取得了一些成效,卻也存在問題,如缺少針對民眾信仰特質的公共藝術整體規劃(包括公共藝術計劃和設施),較全國其他城市的公共藝術發展相對滯后;莆田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對前期資金投入與方案確立的考量和實施后的監管難免有所失衡,甚至出現一些推倒重來的建設方案,造成了巨大浪費。其次,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開發商的資金投入、政府固定的財政撥款和項目的專項撥款。但由于審美的局限、監管體系的不健全以及過度商業化的開發,部分公共藝術建設為了迎合短期內的城市活動,出現了濃郁的商業氣息和質量較低的現象,沒有統籌安排樹立系統且可識別的城市形象,既與城市文化精神風貌不相協調,也難以與社會大眾產生廣泛而貼切的心理效應。因此,莆田城市公共藝術不僅要注重視覺審美的物質層面,還應注重建構與地域文化密切交融的精神層面。在項目決策中,能否傳承城市的歷史文脈并反映民眾的意志,是公共藝術在地性所應有的人文關懷。

二、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政策思考

查看全文

小議當代城市文化廣場設計原則探索

摘要以南陽市臥龍文化廣場景觀設計為例,通過對廣場的地方特色、文化主題和環境生態效益的提升幾個方面的論述,分析城市文化廣場的設計原則。以便在城市文化廣場設計中能靈活運用這些原則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對非物質性地域文化的關注,優化城市空間,進而綜合提升城市整體環境品質,突顯城市特色。

關鍵詞現代;文化廣場;設計原則

對于一個生活在臥龍崗下的南陽人來說,對臥龍文化廣場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它是武侯祠的入口空間,位于城市東西主干道臥龍路的西段。該道自武侯祠向西通向湖北老河口,向東則深入城市腹地。臥龍文化廣場的建筑環境復雜,空間秩序紊亂。周邊有烈士陵園、工廠及民宅等10余棟房屋;西部為臥龍崗崗頭;北部為武侯祠。東南部的近代建筑又與歷史文化環境格格不如,這些建筑與武侯祠的空間軸線毫無聯系。另外,臥龍崗是諸葛亮躬耕之地,經大尺度的臥龍路的切削,崗地風貌破壞嚴重。

設計師以紛爭了1000多年的“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說”和“襄陽說”入手,將三國歷史地圖作為主控廣場的要素,在設計中十分注重對文化內涵的塑造,廣場的鋪地圖案采用三國歷史地圖,使人們平心靜氣地散步于廣場之時能體味歷史與文化的空間!并巧妙應用了河流、東海、百子同春、城市地名等文化主題,該設計可謂匠心獨運,巧妙至極。因此,在南陽文化廣場設計中要巧妙運用這些設計原素,使得設計方案大放異彩,脫穎而出。

一、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則

(一)、城市文化廣場設計應該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