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01:54: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差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差異

文化差異論文:文化差異對消費的干擾概述

本文作者:鄭瑩燦工作單位:西南大學

他們在行為、言論、思想上都追求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認為保持一致、順其自然是個體人格喪失的表現。(五)人際關系的差異———仁義對人與利益為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根據儒家的原則,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會關系非常重要。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注重情義,輕視物質利益。在這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這種現象致使中國人把人們之間的交情或友誼看成是最重要的,為了友誼而犧牲物質財富也是理所當然的。美國文化主要承襲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級觀念淡薄。美國人主張個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人人平等和個體的優先地位。與中國人的重情重義不同,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3]。由于強調外在的、個人的、權利的、功利的東西并且崇尚競爭的個人主義,美國人在爭取個人利益和福利時會采取主動的方式,與人打交道時十分直接,人與人之間多為互利關系,人情較為淡漠。由中美文化心理差異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性本善的人性論,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主張過去價值取向,具有追求穩定的民族性格;美國的文化則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觀,性本惡的人性論,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主張未來價值取向,具有喜愛冒險、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而文化又是影響消費者行為最持久、最廣泛和最深入的環境因素。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作為文化內核的價值觀、信念等將長久地影響著本文化群體成員的態度和行為[4]。因此,同一國家的消費者在消費需要、消費對象、消費決策、消費時機等方面會表現出共性,而不同國家的消費行為模式則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

中美消費行為的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中的各個要素,影響消費者的觀念,進而影響到消費者的行為。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中美兩國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差異。(一)消費需要的差異消費是由人的需要推動的,是人的需要的一種主觀的選擇形態和特定的滿足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消費者對消費需要的態度是不同的。幾千年來,中國人形成了一種“求穩”的文化心理,“無債一身輕”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國人在消費過程中竭盡全力回避競爭和沖突。所以,在生活消費方面就會有所節制,中國人有節約的美德,不會盲目消費,每個家庭收入再少也要存點錢。同時,在傳統的宗法觀念和知恩圖報觀念的影響下,“人情”消費也就成為一種突出的消費行為特征。在美國,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在美國人的觀念中,消費是創造財富,掙錢是為了花錢,有錢就花是與創造財富聯系在一起的,而留遺產是不為上帝創造更多的財富。他們認為人生要付出,付出就該享受,年輕時借款買房消費,退休后將房抵押給銀行“倒按揭消費”,付出與收入均等,無須以積累防患于未來[5]。因此,美國人從來不壓抑自己,他們崇尚及時享樂,強調實用主義,希望商家能夠按照自己的消費需要來生產產品,他們的消費行為都與自己的需要息息相關,不存在所謂的“人情”消費。(二)消費對象的差異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方面呈現出一種重群體輕個人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主要是以群體取向為基礎的。群體取向的價值觀體現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一個家庭看做一個整體,在消費時從整個家庭進行全面考慮,注重產品對于維持家庭正常穩定運作的作用,每個人的消費行為,往往與整個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每個家庭成員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要,更要考慮到整個家庭的需要,對整個家庭都有用的商品往往會比對一兩個家庭成員有用的商品更容易被選擇,在作決定時也要求全家人一致同意;另一方面,體現為中國人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和親慈子孝的心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更是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傾囊投資。因此,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中國人所作出的決定往往綜合考慮老人和孩子的需要,特別注重是否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在美國,清教主義的文化價值核心是強調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響,美國人認為每個人均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有什么需要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不是寄期望于父母和任何外部力量。由于強調個體的自由和獨立,美國人的消費也往往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在消費對象的選擇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消費行為也比較注重商品對自己的用處,而不是對整個家庭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有用性。(三)消費品牌選擇的差異一個人的文化價值觀會影響他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動等。這些因素又必然會進一步影響他所青睞的品牌和對品牌的選擇。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不僅把“安居樂業”當做永恒的幸福,而且認為“安居樂業”能促進國家的穩定和進步。所以,中國人在消費品牌的選擇上傾向于選擇一些常用的、多數人使用的、長輩們也用的商品,對新奇的高科技產品或新型產業大多抱有懷疑否定的態度。美國人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觀和性本惡的人性論,在價值取向上主張未來取向。大多數美國人認為生活就是一場追求成功的競賽,均等就意味著人人都有同等的機會參與這場競賽并取得勝利。為了獲得成功,美國人講求競爭,追求創新,很少循規蹈矩。這種追求冒險、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引發了對新奇事物的消費投資傾向。美國人對一些新奇的、富有創意的品牌更為青睞。(四)購買決策的差異中國文化強調集體意識,要求個人服從整體。美國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個人權益。這一文化差異在消費者購買決策中具有多重體現。在購買決策方式上,中國人往往以集體為單位進行決策,如家庭成員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起來由一名“當家人”統籌安排,在具體購買特別是單筆支出較大的購買決策中,還需要家庭成員的集體討論。而美國人在購買決策上通常由自己做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對自己的財產具有獨立的支配權,無論購買什么,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自己決定。在購買決策的最后確定上,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理性有限價值原則,在家庭和個人消費上強調節欲勤儉,主張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反對奢侈浪費、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因此,中國人的收入變化對購買決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響。當收入減少時,消費者會很快節省開支,降低支出,先前開支額較大而又非必需品的購買意圖將被最先取消或者暫時擱置起來[6]237-242。而美國人在付出就該享受的思想支配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常規的消費和隨機的消費。常規的消費是必須支出,如各種保險費支出、學費支出、房租、購房和汽車開支等;隨機的消費具有彈性,旅游、運動支出屬于這一類。美國人的消費一靠收入推動,二靠預期推動,三靠信貸推動。據報道,美國70%的家庭都把信用卡借貸作為家庭財務的應急手段[5]。由此可見,美國的消費者具有較強的消費不可逆性,不會因為收入的變化改變對產品的購買,大多數人會通過借貸來滿足即時的消費需要和欲望。(五)身份消費行為的差異在中國,身份消費行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身份所具備的含義以及在社會交往中發揮的功能要復雜很多。首先,中國消費者通常具有更強的身份意識,維系身份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身份消費行為非常頻繁。其次,中國社會中人與人緊密相連,彼此高度依賴,這使得身份消費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現異化。因此,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所購買的產品是不是真的好,往往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別人說了算。他們在購買時,通常特別看重產品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給他們帶來社會性結果,并對于產品的外在可見特征給予特別的關注。因為人們在消費中需要顧及自己的社會身份,保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出于維護面子的需要,中國人會在消費中關注自己的行為是否和身份地位相符合。這同美國個體主義文化下的消費者很不一樣,美國消費者強調“獨立自我”,傾向于將自己看做獨立于他人而存在,他們的消費選擇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態度,而沒有羞羞答答的面子觀[7]。

改革開放以來中美文化交流對中國消費行為的影響

(一)隨著中美文化交流的深入,美國人提倡的超前消費的觀念使對于消費信貸的這種否定性評價逐漸受到了挑戰,“超前消費”的消費方式已普遍被中國大多數人所接受,如貸款買房、貸款買車、助學貸款等超前消費。在消費實踐方面,房屋購買中的“按揭”方式是消費倫理觀念的重大突破;同時,汽車、教育、旅游等高價值商品和服務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生活需要,而銀行儲蓄又很難滿足這些需要,因此,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了消費信貸的倫理觀念,消費信貸也逐步走進百姓家。(二)消費主義傾向逐漸擴散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受計劃經濟狀況的局限,當時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比較單一,只滿足溫飽,沒有太多的奢望。在消費觀念上,人們接受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近年來,中美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使享受生活的消費主義觀念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受美國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影響,中國居民對“收入越高、消費的商品越多,則生活越富裕,并且生活質量越高”有著普遍的認同[8]。當前,中國的富人群體已經率先成為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實踐者,在消費行為上表現為光顧高級消費場所,進行高消費活動,購買高檔商品,從事富于娛樂性、技能性與知識性的休閑活動。(三)消費理念日趨合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解除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人們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預期不斷改變,安全感逐漸增強,消費主義傾向不斷提高,消費理念日趨合理。人們在追求理想生活的時候,倫理價值觀念的判斷天平更傾向于健康和環保。渴望健康,渴望長壽,渴望環保,已經成為我國廣大居民的普遍心態[9]。

查看全文

投資比例差異成因思考

投資、消費、凈出口共同構成國內生產總值使用額。其中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實質上是經濟建設與當前人民生活的關系,這一關系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增長。因此,在兩者間保持合理的比例,是至關重要的。投資率,又稱資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時期內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使用額的比重。消費率,又稱最終消費率,通常指一定時期內最終消費額占國內生產總值使用額的比重。從**年以來我市投資率和消費率變化軌跡看,我市投資率由**年的43.2%上升到**的56.4%,上升了13.2個百分點,這19年期間呈逐年上升的態勢。消費率由**年的60.1%下降到**的50.4%,下降了9.7個百分點,這19年期間呈逐年下降的態勢。

一、影響投資率、消費率的主要因素

1、我市投資率逐年升高的成因

高投資率形成原因的解釋很多,例如: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重化工業加速發展,招商引資項目推進,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及企業的投資沖動。其中工業化進程加快對形成高投資率影響最大。

(1)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投資比例較高。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必然拉動產業結構升級,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會依次出現上升、下降和穩定的趨勢。當居民消費由基本生存必需品轉向工業品為主時,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會上升,由于工業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其投資強度要遠大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由此必然引起投資率上升和消費率下降。當居民消費在工業品基礎上進一步升級為對服務類產品需求時,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會逐步提高,并引起消費率上升和投資率下降。**-**年,我市工業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47%,其投資率也基本維持在41-57%。隨著“十一五”以來工業投入的不斷加大,**年我市工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投資率也上升到近60%。同時,由于城市化發展需要大量的投資,因而城市化又是拉動投資率上升的重要動力。**年,我市的城市化率為35.6%,**年上升到44%,七年上升9.4個百分點,已步入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我市投資率提高了14.1個百分點。

(2)高儲蓄率導致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高儲蓄率是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必要條件,因為只有高儲蓄率才能保證經濟起飛所必需的大量投資,用來大規模建設工廠、興辦第三產業、基礎設施,改善交通和通訊。我國是儒家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傳統上存在重儲蓄、輕消費的傾向。**年末,我市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達1082.76億元,比**年年均增長16.3%,明顯高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4%的速度,也高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增長7.0%、農民人均生活消費年均增長7.4%的速度。

查看全文

城鄉消費差異分析論文

中圖分類號:F2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9753(2007)02-0011-07

一、引言

二元結構是指發展中國家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結構的斷層和分化,其實質是現代與傳統并存于一個社會之中所產生的現代型結構與傳統型結構的分裂[1]。荷蘭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伯克(1860)最先提出“二元結構”,用來描述當時印度尼西亞的二元結構社會——殖民主義輸入的現代“飛地經濟”與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傳統社會并存的現象。邁因特提出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松散聯系大致有四個方面,相應的也就產生了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政府行政和財政機構四個方面的二元性[2]。

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城鄉二元結構,并開始重視市場的作用,提出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城鄉二元結構是中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遇到的第一個障礙[3-4]。不僅如此,農村發展的各種要素,包括資金、勞動力、土地等以市場為中介不斷流向城市,市場力量和行政力量更加深了二元結構[5]。中國的學者也在二元經濟基礎之上提出三元經濟[6]、四元經濟[7]。市場的作用在這里得到了一定的認識,然而,這僅僅限于要素市場,依然忽視了企業的行為及城鄉之間的消費差異研究。而我國的制度性二元結構日益轉化為市場型二元結構[8]。城鄉分割日益成為制約著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障礙,尤其是城鄉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差距,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城鄉之間不能雙向流動,而是僅僅單向流動。縮小城鄉之間的消費差異,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成為受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綜上,許多學者都對中國的城鄉分割及城鄉二元結構做了大量的論述,但研究領域集中在收入差距、消費差距、要素稟賦差距、社會福利差距等表面現象,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二元結構下城鄉消費差異形成的原因,并進行數理分析,缺少專門針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供應歧視行為的系統研究。實際上,廠商為了適應農民的購買能力,往往把產品人為地分為城市產品和農村產品,農村產品雖然價格低廉,但成本更低,性價比不對稱,農民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這就是供應歧視或者叫價格歧視。本文將城鄉消費差異納入二元經濟結構中加以考察,并運用壟斷廠商逐利行為導致的供給歧視理論對城鄉消費差異進行數理經濟分析,發現城鄉消費差異不僅是因為二元結構的體制原因,還有壟斷廠商供應歧視的經濟動因,從而為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政策視野和對策建議。

二、二元結構下城鄉居民消費差異

查看全文

城鄉教師資源差異及對策

摘要:近年來,國家倡導均衡教育。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配置分布是一重要指標。近年來南寧、貴港、玉林和欽州四個地級市教育發展迅速,所以以之為代表并調查廣西城鄉初中英語師資配置情況,包括教師的教學媒體技能及本體性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均衡教育;城鄉初中教師資源;差異及對策

“教育均衡”體現了教育的新方向和新進展。廣西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中承諾,“到2020年底全區所有縣全部實現縣級區域的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曠乾,2017)。雖然廣西是已經通過自治區、國家義務教育均衡驗收認定的地區,但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人力資源主要是指教師資源(王善邁,2001),而教師資源由教師體能、智能、知識和教育教學技能技巧構成。均衡教育實施一段時間后,城鄉的師資配比情況如何呢?本文將調查廣西城鄉初中的英語教師的資源配置情況,了解其在教學媒體技能及本體性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均衡配比情況,找出不足之處并提出對應策略,縮小城鄉初中英語教師資源的差距。

1研究方法

1.1研究問題

本研究了解廣西均衡教育下城鄉初中英語教師資源的差異,探討如下問題:(1)均衡教育下城鄉初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媒體技能及本體性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沒有存在差異?(2)具體差異體現在哪里?(3)能提出什么對策縮減這些差異?

查看全文

服務營銷差異論文

現代營銷中把產品概念定義為三個基本層次:核心產品、形式產品、附加產品。在這里,服務作為附加產品的重要內容,成為企業產品的一部分。服務是一種無形的產品,是維系品牌與顧客關系的紐帶,隨著產品同質化程度的不斷加劇,締造優質的品牌服務體系,為顧客提供滿意的服務越來越成為企業差異化品牌戰略的重要武器。許多事實表明,新的競爭優勢的確立,不僅僅是要生產出形式產品,還在于它的附加服務。良好的服務是下一次銷售前最好的促銷,是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忠誠度的主要方式,是樹立企業口碑和傳播企業形象的重要途徑。研究企業的發展,不難發現,大凡優秀的企業,不論是以提供服務產品為主的企業,如花旗銀行、麥當勞,還是以提供實物產品為主的企業,如海爾、IBM等,都是在產品創新中注入服務創新的內容,利用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差異化服務,為顧客提供超值產品的企業。優秀企業在差異化服務中的共同點表現為:

服務形象差異化

服務的無形性和可變性表明,與實物產品相比,企業在向顧客提供服務過程中,服務的質量高低、水平如何是不可預知的,比如,一個要美發的女士,在服務員操作之前是看不到美發的實際效果的。由于各個服務人員的受教育水平、服務經驗的不同,使得他們向顧客提供的服務水平也有可能出現差異。所以,企業要向顧客提供超值服務,需要在形象差異化上大做文章。

形象差異化的一個方面,就是通過高素質的員工體現人員形象的差異化。在提供服務產品的過程中,服務企業的員工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對于那些要依靠員工直接提供的服務,如餐飲服務、醫療服務等來說,員工因素就顯得更為重要。一方面,高素質、符合有關要求的員工的參與是提供服務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另一方面,員工服務的態度和水平也是決定顧客對服務滿意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高素質的員工能夠彌補由于物質條件的不足可能使消費者產生的缺憾感,而素質較差的員工則不僅不能充分發揮企業擁有的物質設施上的優勢,還可能成為顧客拒絕再消費企業服務的主要緣由。這就要求,企業在提供服務中要形成并保持一支素質一流、服務質量優異的一線員工隊伍。關鍵是企業管理部門要做好員工的挑選和培訓工作。

員工招聘只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開始,如何使新員工成為符合企業要求的服務提供者,這是企業內部培訓要解決的問題。許多企業為培訓員工開辦了專門的學校,比如假日酒店大學,麥當勞的“漢堡包大學”等等,這些學校為本企業的員工培訓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配置專門的培訓人員。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培訓企業需要的人,只要是企業的需要,哪怕是細微的方面也會配合以精心的計劃。要樹立良好形象,企業除了對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外,還應對員工進行交往培訓。由于員工在與顧客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難以預先料到,因此很難在培訓中對這些問題加以模擬解決。所以,在服務組織的培訓中,交往技巧的培訓在某種程度上比技能培訓更困難。許多航空公司對乘務員進行事件分析培訓,以幫助乘務員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處理好顧客提出的苛刻要求。還有一些企業把角色扮演、創造性技巧和沖突的模擬作為培訓方法。

形象差異化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通過服務環境的展示增加顧客對服務的信任度。服務是無形的,但服務環境是有形的。

查看全文

淺析貨幣流動區域差異

研究區域金融,必須考察貨幣資金在區域之間的流動。貨幣資金區域流動的非均衡性直接制約著區域資本的形成、積累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進而影響著區域金融穩定、經濟增長乃至整體宏觀經濟增長。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一直是中西部地區資金流向東部地區,近年來盡管有一些東部資金往西部流動的跡象,但仍然沒有改變金融資源分配的“東高、中中、西低”的狀況。對此結合我國現實情況作初步評析。

一、貨幣資金區域流動的表現

1從存貸款變動看區域間資金流動。

從銀行系統角度看,區際貨幣資金的流動可以表現在區域資金吸納和運用能力的差異上。而區域資金吸納能力可以通過區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變動情況來分析,區域資金運用能力可以通過區域金融機構貸款變動情況加以衡量。

從表1可以看出,在存款資金的分布上,東部地區占全國的一半以上,且比重逐步上升,2003年高達6479%,而中西部地區占全國的比重在2000年后卻逐步下降,其相對差異東部對西部由1999年的379倍提高到2003年的402倍,東部對中部由1999年的316倍提高到2003年的339倍。存款的增長速度方面,雖然東部地區2003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區的存款增速。在貸款資金的分布上(表2),東部地區的優勢依然比較明顯,占全國的比重基本維持在一半以上,且逐年上升,相比較而言中西部地區的貸款比重卻逐年下降。應當說,這種情況是與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現狀相適應的。銀行體系的資金流動能夠反映在存貸款增速的不同及其差額中。從增速上看,2000年至2002年,東部地區的存款增速大于貸款增速,但在2003年,東部地區的存款增速大幅度減少至2083%,甚至低于貸款增長速度2283%的水平,而中西部的貸款增長速度則大幅上升。由于各地區企業在本地區的商業銀行貸款一般直接轉化為該賬戶的存款,這對銀行來說,存款與貸款的變化就具有同步性。因此,東部地區存款增幅小于貸款增幅的現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東部資金向西部流動的趨勢。此外,從銀行系統存差的角度看,2000年以后三大地區銀行系統都是存差,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2003年存差增長率分別為4146%、2242%,高于東部地區1571%的水平。而2000年以前,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大部分都表現為貸差。中西部地區貸差轉變為存差的情況也表明我國東部地區資金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地區吸納資金的能力在提高。

2.從回購、同業拆借市場看區域間資金流動。

查看全文

中德商務談判差異

一、中德商務談判差異

1.談判準備。德國人在商務活動中以務實高效,一絲不茍而聞名于世。他們在商務談判前必定要進行精心、周密的準備。不僅全面了解所要購買或銷售的產品,如有可能必要讓產品在他們的工廠或你的工廠中做實際演示,并且還要向有關技術人員、客戶等調查情況。他們對進行商務往來的公司,無論該公司在自己的國家里多么有名氣,都要調查其資信究竟如何,能否作為可靠的商業伙伴。對于缺少準備、“臨陣磨槍”的談判對手,他們往往會產生不信任感。因此,在與德國人進行談判之前,你也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準備好回答關于你的公司和你的建議的詳細問題。

2.產品觀念。德國人有一種名符其實的講效率的聲譽,他們有巨大的科技天賦,對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息。他們企業的技術標準極其精確,對于出售或購買的產品他們都要求最高的質量。德國人對本國產品充滿自信。因此,他們在生意往來中經常以本國產品作為衡量的標準,對于出售或購買的產品都要求高質量。如果你要與德國人做生意,你一定要讓他們相信你公司的產品可以滿足交易規定的各方面的一貫高標準。

3.資金方面。在資金問題上,他們特別保守,不愿冒風險。德國能夠發揮作用,在于它具有經濟勢力——堅實的貨幣和強大的生產力,就是這種實力的兩個象征,而這種實力并不是建筑在高度投機性的投資之上的。德國人只對牢靠的項目投資,使用妥善的融資手段,從而穩固地獲取收益。他們選擇合作的外國公司,必須是可以提供一些當地沒有的東西,并且必須是不會使德國的經濟力量受到損害。

4.價格談判。德國人很擅長討價還價。即使你所賣的產品是他們急需的,他們可能是渴望購買你的產品,但是他們表面上卻永遠是不動聲色。因此,與德國人談判時要沉得住氣,在交易的初期不能太著急,要盡量向他們從多方面展示你的產品。德國談判者經常在簽訂合同之前的最后時刻試圖讓你降低價格,因此,你最好有所提防,或者拒絕,或者做出最后讓步。德國人很自信,同時也很固執。自信必使德國商人在商務談判中堅持己見,不易妥協。一旦他們提出了條件或者開了價,便大不容易與之討價還價了。所以在與德國人談判時要有耐心,用事實去說服他們。

5.合同履行。德國人有著重信譽的好習慣,認為違反合同是一種可恥的行為。他們嚴肅,認真地對待合同,也要求談判對手做到這一點。中國人在與德國人進行談判時,必須嚴格,準確地照合同辦事,這樣才能樹立起形象和信譽,與德國商人做生意就會越來越順。他們會對交貨日期施加壓力,理由是他們自己有極其嚴密的生產計劃,因此你必須保證按時交貨,以滿足此種生產計劃。因此,為了做成生意,你不僅要同意遵守嚴格的交貨日期,可能還要同意嚴格的索賠條款。為了保護他們自己,他們甚至可能會要求你對產品的使用期做出慷慨的擔保,同時提供某種信貸,以便在你違反擔保時他們可以得到補償。我們在談判時一定要注意這些并慎重考慮。二、對德商務談判的啟示

查看全文

中英旅游語篇差異論文

關鍵詞:中英文旅游資料詞匯句法修辭篇章結構

摘要:本文從詞匯、句法、修辭、篇章結構等四個方面對中英文旅游資料進行了比較,并對中英文旅游語篇的差異原因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一、引言

旅游資料是旅游業發展的產物,它包括包括圖書、宣傳冊、導游圖、景點介紹、明信片、幻燈片、電視錄象片、電影記錄片等。它為廣大游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手信息,對旅游景點、旅游資源、服務設施等進行了介紹以及宣傳。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要求文體生動傳神,因為它還要傳遞信息。但是它也不像科技文,有很強的專業性,并且準確、嚴謹,因為旅游資料的讀者是普通的旅游者,他們希望旅游資料可以寫的通俗易懂。無論是中文或者英語的旅游資料都具有這樣的一些共性,比如準備傳達信息,文本生動有趣,簡單易懂等。但是他們的差異也很大。本文將從詞匯、句法、修辭、篇章結構等四個方面分析中英文書面旅游資料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

二、中英文旅游資料文本的對比

英語旅游資料的基本特點是:重在對地理環境、服務設施等信息的傳遞,對風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則著筆不多。而中文旅游資料則多用描速性的語言,并不十分看中信息的傳遞。由此可見中英文旅游資料各具特色,特點鮮明,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查看全文

東西文化差異論文

摘要:研究英漢語言的文化差異,對學習、交流,以及翻譯英漢語言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從感性與理性、本體與客體、宗教與文化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英漢語言;思維方式;宗教;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折射鏡。從一種語言中可以反映出使用該語言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文化。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必然要飯應該民族的社會現實,受該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語言心理,行為規范,道德價值、政治觀念和文化傳統的制約。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同時具有民族特征。實際上,文化涵蓋了社會中的一切現象,包括語言,而語言又是被用來記錄一個民族所有的變化。因此,國內外許多研究語言和文化的專家都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另一方面來說,語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關系;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為背景,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在其語言中得到體現,作為這種語言的學習者我們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對于我們更好的掌握這門語言極為必要。因此研究東西文化的差異對我們研究,交流及翻譯英漢語言都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此問題加以闡述

一、感性與理性

中國傳統文化極重個人的感受,強調頓悟的作用。這種思想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表現到極致,例如禪宗把莊子,玄學以及佛性的本體融合在一起,主張取消一切理性,依靠直覺在霎那間頓悟。這種思維方式在漢語中表現主要是句子之間的跳躍性大,中間缺乏形式上的聯接,使得漢語的句式和行文如山間溪水跳躍,抖動,但始終前行。如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中的一段:祥子想找個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細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場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變化的太快了,他的腦子已追趕不上。沒有地方給他坐,到處是雪。小茶館們都上了門,十點多了;就是開著,他也不肯進去,他愿意找個清凈的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轉著的淚隨時可以落下來。

與漢語的思維方式相反,英語民族則是理性思考,以概念為基礎進行判定和推理,最后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這種理性在語言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表現為句式整齊,行文嚴謹,各個句子之間邏輯性強,整個架構成星系裝分布。例如:

查看全文

現代差異消費論文

摘要:在發生深刻變革的后現代消費社會,站在后現代社會差異消費理論的視角來探討后現代社會差異消費對于設計產生的影響以及設計對于差異消費的積極性服務和消極性的抑制反動。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后現代社會差異消費與設計二者之間的既相互限制又相互促進的辨證關系。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差異消費

1多元共生性的后現代特征與差異消費的形成

差異消費是后現代主義的概念,無差異消費則是現代主義的概念。后現代主義強調多向多變,強調他人,崇尚非標準,多樣化與分散化;在知識論中主張知、情、意相互融合,崇尚個體、邊緣、地域,局部……后現代主義這樣的主張與追求將現代主義追求標準化、系統化,崇尚理性,否定情感參與,在知識論中主張知、情、意嚴格區分的“精英主義”完全消解否定。隨之而來,現代主義的無差異消費時代得到終結,差異消費時代興起。具體追溯到差異消費形成的后現代社會根源——主要是由后現代社會的多元共生性來決定的。

多元共生性:與現代主義強調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現代注重對立面的消失。多元的共生正可以通過互參性和差異性而互釋其意義,并通過差異而表現出獨立不倚的質素。多元共生是一個差異同一的概念。那種一味強調“差別”而無視統一,事實上只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后現代消費時代正是擁有了這樣多元共生的一種平和的心境,秉持了更加寬容的消費態度和更為寬廣的消費視野而又相對個體體驗的消費實踐。“不一定”是時下最為時髦流行的話語,差異性也就是在此“不一定”之中產生。后現代的多元共生性概念,取代了現代主義普同性,“差異消費”的概念得以形成。

2差異消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