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20:29: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業結構調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查

廣播電視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

畢業論文

論文<作業>題目**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查

姓名××*

專業農村行政管理

入學時間二00四年秋季

查看全文

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考察報告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八五”以來,**省委、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加快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戰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結構調整步伐。

省政府先后成立了**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結構調整兩個領導小組,開展了百名專家調研,制定下發了全省上業結構凋契規劃和義施入案,縱織實施了“龍虎計劃”、“百家優勢企業活動”、名牌戰略和大公司大集團戰略等活動,并根據國家制定的有關產業政策。結合**實際,相繼制定民《**省地方鋼鐵產業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產業政策及有關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結構凋整的意見等有關件。去以來,省委、省政府為貫徹落實十五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結合組織實施“十五”計劃,又制定下發了《關于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意見》、(關于加快主要工業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省公司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范遠作實施辦法》、《**省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實施方案》、《**省地方國有工業企業戰略性改組規劃指導意見》、《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多個配套文件,為推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到2000年,**省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076億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國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產業結構1995的22.2:46.4:31.4調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產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種植業結構調整進程加快,林牧漁業穩定增長、糧食、棉花、油料、豬牛羊肉等主要農產品產只屬全國前列,鄉鎮企業保持快速增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二產業調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醫藥、機械、食品等支柱產業及紡織、輕工等優勢產業在改革調整中不斷提高,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特色產品逐步發展壯大;交通通信、商貿、旅游、信息咨詢等第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行業門類齊全、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第二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

**省有關部門認為,**產業結構雖然發生了積極變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為“三低”:一是產品檔次低。主要工業品種初級品多,動密集型產品多,而市場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優新特產品少。全國260種最具競爭力的居民主要消費品中**僅有3種,新產品產值率僅為3%,低于全內2.1個百分點。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度低。一產內部種植業比重過大,約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8%。二產中采掘業和基礎原材料工業占重工業的比重高達64.5%,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僅占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0.7%。第二產業整體水平不高,新興服務業發育緩慢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不強。二是整體競爭力低。重點企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省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始得比較早,從70年代末就圍繞建設能源重化工某地著手結構調整。選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擺在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屆二次全委會通過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調整產業結構是振興**經濟的關鍵。經過二十年的調整,**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的20.7:58.5:20.8調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產業結構目前仍存在突出的問題:一是產業素質低,產品低級化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支柱產業單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過高;三是與沿海發達省份比**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產業優勢逐漸消失,新的優勢產業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經濟增長點,國內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省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順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變化為二一三,1992年進一步調整為二三一。特別是“九五”期間,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穩定實現了增加糧食生產能力500萬噸的目標。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和畜牧養殖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產業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旅游、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較快,正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2.6:47:30.4。當前**產業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產業層次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探討

摘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中心任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既能妥善解決農產品供大于求的現狀,又能解決農民收入增長較慢的這類問題,同時也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必經之路。加大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的力度,是新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內蒙古涼城是一個農業大縣,每年可為國家提供2.4億斤以上商品糧,是全區33個產糧大縣之一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種植業是涼城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涼城縣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經濟結構已遠遠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必須依據當地自然資源、社會環境及市場需求等及時調整。通過科學的調整和優化,實現涼城農業資源較為合理的持續利用,將效益發揮到最大水平,對加速涼城縣農業產業的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縣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1涼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1.1指導思想

以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以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建設優勢農產品基地為基礎,以培育專業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為突破口,強化政策和科技支撐,努力推進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管理信息化、服務社會化的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農業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化,全面提升農業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1.2總體思路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查與思考

貴州省委、省政府作出“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和“下決心大規模調整農業結構,引導農民將旱地基本農田全部種植經濟作物”的戰略部署,在全省吹響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號角。何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呢?筆者理解,主要是通過調減以玉米為主的傳統低效作物的種植規模,引導農戶種上經濟效益較高的其它經濟作物,用以調整糧經比,提高經濟作物在增加農民收入中的比例,為農戶脫貧致富提供產業支撐,走上同步小康的康莊大道。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情況

畢節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編制了《畢節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明確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調減玉米種植面積315.49萬畝的目標,其中重點區域調減任務183.28萬畝(公路沿線60.61萬畝,景區景點周邊4.07萬畝,重要水源地5.42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52.26萬畝,25度以下石漠化耕地60.92萬畝)。著眼長遠,大力發展經果林、茶葉、中藥材等長效產業,配套種植蔬菜、馬鈴薯、食用菌、人工種草、青貯飼料、油菜等短周期經濟作物,做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力爭糧經比達35:65,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發展目標。據《畢節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動態專報》第18期顯示,截止3月8日,全市完成玉米調減面積178.33萬畝,加上新一輪退耕還林已實施的82.66萬畝,實際調減完成260.99萬畝,占全年目標任務315.49萬畝的82.73%。在完成的178.33萬畝中,重點區域完成調減面積110.55萬畝,占183.28萬畝的60.32%,其他區域完成調減面積67.78萬畝,占計劃任務65.64萬畝的103.26%。

二、主要做法與經驗

1.高位推動是前提。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親自抓,多次46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并明確市委副書記和分管副市長具體抓產業結構調整,成立強有力的建設領導小組。在各縣區編制完成實施方案的基礎上,綜合制定并以畢委辦字〔2017〕85號文件印發了《畢節市今冬明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明確了調整目標和任務,提出具體的措施,并將計劃任務下達各縣區,進一步明確市直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各縣區均編制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將調減任務分解落實到鄉鎮,并成立縣區委書記、縣區長任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加強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組織領導,高位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示范帶動是關鍵。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明確要求各縣(區)委書記、縣(區)長、副書記、分管副縣(區)長4個縣級領導帶頭創辦5000畝以上的示范點。各鄉(鎮)書記、鄉(鎮)長、副書記、分管副鄉(鎮)長4個鄉級領導各建一個1000畝以上的示范點。落實了縣(區)級領導示范點40個,鄉鎮級示范點1200余個,示范點面積達122.22萬畝,目前完成種植97.77萬畝,占計劃數的79.99%。各縣區各顯其能、各出奇招,大力推進示范點建設。如市委常委、七星關區委書記崔英魁在楊家灣鎮高標準打造5000畝的茶葉示范點,引領茶產業發展。赫章縣胡海縣長在鐵匠鄉打造3600畝香蔥、花椒2400畝的經濟林示范點,在林下套種萵筍、松花菜、西南花、南瓜、辣椒等冷涼蔬菜,通過林下套種矮桿作物,形成以短養長,解決農戶傳統上單一種植馬鈴薯、玉米情況。赫章縣農牧局科技人員沈亞掛任雉街鄉黨委副書記以來,在該鄉雙龍、拉夫兩村領辦藠頭(火蔥)360畝,從安順市鎮寧縣引種蜂糖李120余畝,正在育苗擬建700畝的萬壽菊,高標準打造示范點,實現“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承諾。赫章縣平山鄉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沿畢威高速、326國道按立體發展的思路,在管理好七星河畔櫻桃產業的同時,借助該鄉對江村瓦房組村民石維慶于2015年引種蜂糖李成功的基礎上,今年在中海拔區域栽植了4000余畝蜂糖李,擬在林下套種辣椒,并與廣州畢節商會、平山鄉里人家電商平臺簽訂辣椒銷售協議,做到產業結構調整與重點區域緊密結合,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3.督查考核是手段。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市委、市政府明確由涉農部門的市直單位主要領導任組長,從相關單位抽調40人組成8個督查考核組,變巡回督查考核為駐縣蹲點督查,對示范點建設分類實行“月排名、季通報”,每天填記工作日記,反饋存在的問題,限期督導整改,對問題嚴重的鄉鎮,提請縣區啟動問責機制,有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各縣(區)紛紛效仿,制定相應的考核獎懲辦法,成立督導考核組,對鄉鎮進行督查考核,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如赫章縣印發《赫章縣2017年今冬明春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方案》,明確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各鄉(鎮)進行考核排名獎勵,一等獎獎勵100萬元、二等獎獎勵80萬元、三等獎獎勵60萬元。每季度排名倒數第一的,縣委、政府到該鄉召開全縣工作推進會,取消書記、鄉長的獎勵,干部職工獎勵相應取消。大方縣明確各產業項目種植獎補政策標準,新增種植辣椒按700元/畝、蔬菜按500元/畝、大豆按50元/畝、獼猴桃按1700元/畝、皇竹草按200元/畝、高粱按60元/畝、茶葉1000畝以上按1000元/畝等標準給予補助,并組成督查組跟蹤督查。4.創新機制是保障。在資金保障上,各縣(區)充分利用國家涉農資金政策,千方百計用好縣級涉農資金,市級預算了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將扶貧產業子基金、貧困戶“特惠貸”資金、恒大集團幫扶資金、盤江集團幫扶資金等整合用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制定優惠政策,組建投融資平臺,全市組建了縣級農業產業投資公司44家,鄉級農業產業投資公司114家。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村支兩委+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借鑒“唐約經驗”,采取“三變”模式,按照“成立合作社,流轉坡耕地,申貸子資金,利用當地人,實現兩目標”的思路,流轉農戶土地33.39萬畝,支付土地流轉資金8023.75萬元,保證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和土地資源。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大力推進農產品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進超市、進機關,努力開拓市外、省外市場,與市內2429所學校、16家醫療機構、71個超市采取訂單方式簽訂了供貨協議。在廣州、重慶、貴陽等城市建立畢節農產品銷售專區,推動“畢貨出山”。5.技術指導是支撐。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如赫章縣興發鄉林業站科技人員楊蕊,在該鄉帶薪領辦萬壽菊種植基地,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3300余畝,分期培育苗木120余畝,個人投入資金60余萬元,購進大型耕地拖拉機和萬壽菊植苗機械,除完成了自身流傳的土地翻耕外,還承包本鄉和周邊部分鄉鎮的土地翻耕任務,自籌資金購進5000余株長果桑苗進行引種試驗,培育板栗苗木200余萬株,為保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長效產業奠定基礎。市直涉農部門抽派農業技術人員到縣區,每個縣級領導示范點均有1-2名農技人員進行長期跟蹤指導。縣鄉已將農技人員技術指導服務明確到點到人,全市已有4370名農技人員分赴各地進行全程跟蹤指導服務,確保示范點建設質量。

三、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產業結構調整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引導社會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條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查看全文

國有林場產業結構調整分析

1國有林場產業結構調整特點

1.1林場產業結構調整任務特征

國有林場產業結構調整內容主要包括產業結構、林產品構成等。當前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與以往不同,不再是單純的消除短缺,實現一般意義上的產業結構比例平衡,而是對產業結構進行升級,全面推進產品的升級換代,淘汰那些與市場發展需求不適宜的產品,讓產業發展進入以提高素質為核心,以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為核心的新階段。

1.2林場產業結構調整方式特征

進行國有林場產業結構調整要注重方式。林場產業結構調整方式隨時展而改變,以往偏重增加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新項目建設力度,加大新項目在產業結構發展中比重。今后國有林場產業結構調整將著重對現有資產存量進行調整,對現有產業進行重組,充分發揮其內在潛力,進而帶動整個林場發展。

1.3林場產業結構調整市場機制特征

查看全文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論文摘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歷屆政府關注的焦點,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解決我國內需不足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卻面臨種種困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來抓。十七屆三中全會,黨中央再次提出要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已提出多年,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并沒有明顯效果。有的地方從原點出發又回到了原點,產業結構依然遵循多年來走過的老路。有的地方雖然進行了較為成功的

調整,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存在障礙的原因

(一)農業收入過低導致農民對農業喪失信心

查看全文

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探討

摘要:合理的產業結構是中小企業整體協調發展的基礎和健康發展的標志。解決好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問題,對城市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實際出發,分析了中國產業狀況,著重對中小企業產業結構及其現狀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中小企業;前景;現狀

產業結構是指產業體系內產業的聯系與聯系方式、產業間的比例關系等。現代經濟發展的歷程顯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不僅表現為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成長。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速度加快。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由“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產業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產業結構現狀

三次產業結構的現狀:(1)現代農業發展迅速,實現了戰略性結構調整。“十一五”期間,全國大力實施農業創新工程,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發展創意農業,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農業己從單一生產功能向生態和生活功能拓展,農業生產規模逐步縮小,農業科技含量增大,效益提高。(2)第二產業結構明顯改善,趨于合理化和高度化。近年來,第二產業比例稍有提高,且制造業內部結構更為合理。“十一五”期間,圍繞經濟發展總目標,以轉變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突出發展重點,促進產業集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3)第三產業崛起,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躍升。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其經濟總量、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在三次產業中的主體地位口益顯現。現代服務業保持了旺盛的活力。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房地產業成為現代服務業的三大支柱行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化和高度化,服務業中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

二、中小企業發展的現狀

查看全文

產業結構調整考察報告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以來,**省委、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加快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戰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結構調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結構調整兩個領導小組,開展了百名專家調研,制定下發了全省上業結構凋契規劃和義施入案,縱織實施了“龍虎計劃”、“百家優勢企業活動”、名牌戰略和大公司大集團戰略等活動,并根據國家制定的有關產業政策。結合**實際,相繼制定民《**省地方鋼鐵產業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產業政策及有關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結構凋整的意見等有關件。去以來,省委、省政府為貫徹落實十五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結合組織實施“十五”計劃,又制定下發了《關于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意見》、(關于加快主要工業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省公司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范遠作實施辦法》、《**省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實施方案》、《**省地方國有工業企業戰略性改組規劃指導意見》、《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等多個配套文件,為推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到**年,**省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6億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國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產業結構由1995年的22.2:46.4:31.4調整到**年的16.1:50:33.9。第產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種植業結構調整進程加快,林牧漁業穩定增長、糧食、棉花、油料、豬牛羊肉等主要農產品產只屬全國前列,鄉鎮企業保持快速增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二產業調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醫藥、機械、食品等支柱產業及紡織、輕工等優勢產業在改革調整中不斷提高,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特色產品逐步發展壯大;交通通信、商貿、旅游、信息咨詢等第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行業門類齊全、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第二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

**省有關部門認為,**產業結構雖然發生了積極變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為“三低”:一是產品檔次低。主要工業品種初級品多,動密集型產品多,而市場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優新特產品少。全國260種最具競爭力的居民主要消費品中**僅有3種,新產品產值率僅為3%,低于全內2.1個百分點。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度低。一產內部種植業比重過大,約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8.8%。二產中采掘業和基礎原材料工業占重工業的比重高達64.5%,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僅占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0.7%。第二產業整體水平不高,新興服務業發育緩慢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不強。二是整體競爭力低。重點企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始得比較早,從70年代末就圍繞建設能源重化工某地著手結構調整。選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擺在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屆二次全委會通過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調整產業結構是振興山西經濟的關鍵。經過二十年的調整,山西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0.7:58.5:20.8調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產業結構目前仍存在突出的問題:一是產業素質低,產品低級化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支柱產業單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過高;三是與沿海發達省份比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產業優勢逐漸消失,新的優勢產業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經濟增長點,國內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河南省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順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變化為二一三,1992年進一步調整為二三一。特別是“九五”期間,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穩定實現了增加糧食生產能力500萬噸的目標。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和畜牧養殖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產業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旅游、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較快,正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2.6:47:30.4。當前河南產業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產業層次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

二、下一步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

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一、漁業內部產業結構演進

我們將漁業產業劃分為漁業第一產業、漁業第二產業、漁業第三產業。漁業第一產業是狹義的漁業,主要包括捕撈和養殖;漁業第二產業是指漁業工業和建筑業,包括與魚產品有關的精深加工與銷售、漁港魚貨貿易、加工生產、鮮活運輸等;漁業第三產業是指漁業流通和服務業,包括水產流通和運輸,漁村的旅游,漁家樂、游釣業、休閑漁業等等。近年來,我國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到“十一五”末,水產品總產量中養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發展為71:29;漁用二、三產業產值比重達到48%,水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一)基于“三軸圖”法的漁業內部產業結構演進分析

在統計口徑中,缺少單獨對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產值的統計,因此在這里采用的是《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中漁業產值對我國整個漁業的產業結構演進來進行分析,即包括海洋漁業部分,也包括淡水漁業部分。運用三軸圖法,分析我國漁業產業1986~2012年間的結構演進情況。三軸圖法,即在平面上建立一個X1、X2、X3軸的三軸空間坐標,三軸成兩兩相交成的120°夾角射線。用某一年度的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產值占產業總產值的百分比作為這三個軸的刻度,在各自相對應的軸上得到A、B、C三點,連接這三點得到一個年度的結構三角形,不同年度分別對應一個年度三角形,這樣可以形象地通過三角形的變化來考察三次產業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求出每個結構三角形的重心,將結構三角形的重心在仿射坐標系中描繪出來,根據重心在坐標區間的位置來判斷該年度產業結構的比重情況,其變化軌跡即為這一時期內三次產業比重關系的動態反映,進而展示了產業結構演進和變化的過程。仿射坐標軸以及120°軸角的平分線將該平面坐標體系平分為6個區間,不同區間表示不同的產業結構狀況。

(二)海洋漁業產量變化分析

海洋漁業水產品的產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的變化。這里選取1986年至2012年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數據進行分析。從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變化圖可以看出,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明顯分為1986年-1996年和1996年-2012年兩個階段,與漁業產業結構演進趨勢相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