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09:45:00

導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論文摘要: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歷屆政府關注的焦點,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解決我國內需不足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卻面臨種種困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來抓。十七屆三中全會,黨中央再次提出要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已提出多年,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并沒有明顯效果。有的地方從原點出發又回到了原點,產業結構依然遵循多年來走過的老路。有的地方雖然進行了較為成功的

調整,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存在障礙的原因

(一)農業收入過低導致農民對農業喪失信心

長期以來農業無論經營成本還是機會成本都很高,經濟效益低下造成農民收入一直低迷。在許多村莊單一的農業收入已經難以滿足日常開支,所以農民都把農業作為副業。造成農民收入低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的種植和深加工長期以來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持,大部分農民還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況。有的年份辛辛苦苦種植,到年終扣除各項成本后所剩無幾。微薄的收入使大多數農民對農業失去了信心,把精力放在別的地方。既然農民把農業放在了一個次要的地位,對于上級政府倡導的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反應也就很平淡了。

(二)信息流通在農村出現了梗阻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顯示出其落后與不足,面對嚴峻的壓力與挑戰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就提上了日程,市場為農產品的供求關系提供了信號,然而農村由于農民自身的素質和交通、通訊等限制,接受信息存在很大的困難。沒有確切的市場信息指導農民的生產經營,為了減少風險,農民只好選擇原有的產業結構。信息成為產業調整的一個攔路虎擋住了其前進的步伐。

(三)人才和技術匱乏

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同時也是產品升級和產品創新的過程,可以是對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動植物品質的優化,也可以是對農產品的加工、保鮮、儲運等技術的提高。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調整,人才在其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產業結構調整既需要新技術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又需要對市場動向具有敏銳洞察力的領導人才。然而農村的現狀是大部分知識層次較高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剩下老弱病殘留守家園。他們的文化水平非常低,大多數均為文盲和半文盲,接受科技的能力差。由于農村技術服務體系自身盈利能力低,無暇顧及農村的科技服務,科研機構的成果由于沒有中介機構的引導,難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來幫助農民致富。普通農村的村干部由本村的村民擔任,文化水平較低,安于現狀的觀念根深蒂固,一般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和引進技術就成為農村產業結構轉化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農民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弱

產業結構調整可能預期收益較大,但收益增大的同時風險也會增加,這是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也是嚴峻的現實問題。產業結構調整不僅伴隨著經營風險而且存在信用風險。對結構調整后收入的不確定性預期是妨礙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之一。

(五)農民的投資能力弱

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無論是新的種植品種的引進還是對現有產品的深加工都需要配套的資金。農業生產投入的資金來源大部分是依靠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收入的增長總量較低就成為農民生產投入的主要制約因素。從新華網提供的數據來看,1997-2000年我國農民收入進入增幅持續下降階段。2001年開始恢復性增長,2004-2007年進入穩定增長階段。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量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4年超過300元;扣除價格因素,增幅實現了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4年超過6%。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0元,比2006年實際增長9.5%。雖然近幾年我國農民收入的增幅較大,但是總量較低,每年人均增收的300多元錢根本滿足不了投資的需要。信貸約束是另一個重要因素。首先是農民不能擺脫陳舊觀念的束縛,不習慣借資經營,即使有時能夠把握一些重要的市場信息,由于資金的缺乏只能與機會擦肩而過。其次是銀行的風險意識加強,農民沒有固定收入和預期收入收益不確定的情況下,銀行由于承受的風險太大而不會隨便貸款。農民投資能力弱,除了表現在資金方面外,還表現在投資取向上,農民受自身條件的限制,不能敏銳觀察市場動態,難以準確把握投資方向,并且農民長久受到小農思想的影響,習慣安于現狀,不富有冒險精神,難以協調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此外,陳舊制度也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障礙。政策的多變性容易減弱農民創新的積極性,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穩定的法律、制度環境來支持。農村干部選舉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響了領導班子的素質,從而對產業結構調整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產業調整后的鄉村存在的問題

有些鄉村雖然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其中還存在如下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行微調

大多數情況下,農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是在政府的倡導、動員下進行的。政府運用已有信息來指導種植的品種、傳授技術等。一般以鎮為單位培育1、2種龍頭品種,全鎮各村大面積種植,如果能夠對市場信息較快做出反應,這種方法還是可取的,但如果進行一次調整便沿著這條路一成不變地走下去,農業就會從一種病態進入另一種病態。例如,每年的市場環境都會發生變化,如果不能及時捕捉市場信息進行相應的調整,就會導致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局面。政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無論是對信息的接受還是傳送都存在時滯,農民往往投資于市場上已經飽和的產品,農民收入與預期相比大打折扣,積極性也由此受到影響。

(二)產業結構調整只停留在種植層面,很少涉及加工業和畜牧業

大部分人都把農村產業結構簡單理解為種植結構,所以產業結構的調整就在這上面做文章。然而很多村除了糧食作物外都或多或少存在資源優勢,如有的村莊具有天然的牧場,有的擁有大面積的果園等,這些優勢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擁有果園的農民經常由于當地需求不旺,收益過低,運往外地又會由于交通不便和保險、儲運技術落后導致過高的銷售成本,而寧愿讓水果爛在地里充當肥料。如果此時加工業介入,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資源,而且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價值。無論是改進產品的包裝還是對產品本身實質的改變都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加工后的產品投放市場,價格會遠遠高于初級產品,它應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

改變這種現狀的出路在于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把農業產業調整從政府行為轉化為商業行為。在農民自身素質有限的情況下,只有依靠外界的力量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政府作為行政機構在此只能充當宏觀調控的角色,而不能勝任指導具體生產經營的工作。而企業作為生產經營的主體,對市場信息反應更迅速,對市場機會把握更準確,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遵循的主要思路應當是“以外帶內”,通過外力的介入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

此外,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技術支持和信貸支持,引入農業保險體系,加快農村的制度創新等都有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不斷擴散,內需不足再次成為困擾我國經濟生活的一個難題,而刺激內需的關鍵還在于擴大農村市場。因此,通過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的收入對解決當前和今后的經濟問題具有重要的實現意義。

參考文獻:

1、羅斯.淺談當前產業結構調整[J].四川農業科技,2008(11).

2、張寶玲.論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村經濟發展[J].河北農業科學,2008(10).

3、袁中飛.強化產業支撐發展高效農業[J].江蘇農村經濟,2008(10).

4、王林.新形勢下基層政府在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J].中國集體經濟,2008(16).

5、董峻.從改革開放30年農民收入增長看農村改革成效[EB/OL].200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