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時間:2022-07-06 04:02:47

導語: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一、漁業內部產業結構演進

我們將漁業產業劃分為漁業第一產業、漁業第二產業、漁業第三產業。漁業第一產業是狹義的漁業,主要包括捕撈和養殖;漁業第二產業是指漁業工業和建筑業,包括與魚產品有關的精深加工與銷售、漁港魚貨貿易、加工生產、鮮活運輸等;漁業第三產業是指漁業流通和服務業,包括水產流通和運輸,漁村的旅游,漁家樂、游釣業、休閑漁業等等。近年來,我國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到“十一五”末,水產品總產量中養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發展為71:29;漁用二、三產業產值比重達到48%,水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一)基于“三軸圖”法的漁業內部產業結構演進分析

在統計口徑中,缺少單獨對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產值的統計,因此在這里采用的是《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中漁業產值對我國整個漁業的產業結構演進來進行分析,即包括海洋漁業部分,也包括淡水漁業部分。運用三軸圖法,分析我國漁業產業1986~2012年間的結構演進情況。三軸圖法,即在平面上建立一個X1、X2、X3軸的三軸空間坐標,三軸成兩兩相交成的120°夾角射線。用某一年度的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產值占產業總產值的百分比作為這三個軸的刻度,在各自相對應的軸上得到A、B、C三點,連接這三點得到一個年度的結構三角形,不同年度分別對應一個年度三角形,這樣可以形象地通過三角形的變化來考察三次產業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求出每個結構三角形的重心,將結構三角形的重心在仿射坐標系中描繪出來,根據重心在坐標區間的位置來判斷該年度產業結構的比重情況,其變化軌跡即為這一時期內三次產業比重關系的動態反映,進而展示了產業結構演進和變化的過程。仿射坐標軸以及120°軸角的平分線將該平面坐標體系平分為6個區間,不同區間表示不同的產業結構狀況。

(二)海洋漁業產量變化分析

海洋漁業水產品的產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的變化。這里選取1986年至2012年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數據進行分析。從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變化圖可以看出,我國海洋漁業水產品產量明顯分為1986年-1996年和1996年-2012年兩個階段,與漁業產業結構演進趨勢相符。

(三)中國漁業內部產業結構發展預測

產業結構高級化演進,一般過程為第一產業發展在先、繼而第二產業、最后發展第三產業的順序。由表2的漁業內部三次產業比重關系變化數據,以及圖3中三次產業結構演進軌跡可以看出,漁業內部產業的發展和演進,是以第一產業主導,第二、三產業穩步發展,最終形成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的“一三二”發展順序的動態演進特征,并呈現出了左旋式的演進模式,即年度結構三角形的重心由1區進入6區,最終經5區進入4區,達到X1<X2<X3,進入產業結構高級化階段。從中國漁業內部產業結構演進軌跡及發展現狀可以預測,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漁業第一產業仍將占主導地位,漁業產量和產值仍會以捕撈和養殖為主。但隨著近岸漁業資源的枯竭,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帶來的養殖業的萎縮,目前結構下中國漁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動力不足、后繼無力的現象。要實現漁業的發展,必須依靠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漁業旅游觀光、漁業服務業等漁業第三產業,依靠技術革新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等漁業第二產業。

二、漁業產業結構特點

2012年,我國漁業經濟總產值17321.88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3.5倍,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穩定在10%左右;全國水產品總產量5907.68萬噸,比2002年增長了1648.35萬噸,年均增長4.17%;漁民人均純收入8963元,比2002年增加4960.65元,年均增加496.06元,平均增速9.82%。養殖、捕撈、加工流通、休閑漁業全面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有效地推動了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中第三產業產值增長快于第二產業,日益成為漁業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經過多年來的調整,我國海洋漁業產業結構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限制捕撈業發展

自2002年始,沿海各省市穩步推進漁民轉產轉業,累計淘汰報廢老舊捕撈漁船3萬余艘。嚴格實施海洋捕撈休漁制度,利用漁船檢驗、漁船登記、捕撈許可證發放等手段有效地控制捕撈漁船盲目增長,降低漁船數量,改善漁船裝備。對捕撈方式進行嚴格管理,拖網、帆張網等對資源影響較大的作業方式不斷減少,加大捕撈執法監督力度,組織開展打擊非法生產、非法造船、清理整頓“三無”船舶等執法行動,維護了捕撈生產和漁船漁港管理秩序。

(二)推進水產健康養殖

近年來,我國堅持“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依靠科技進步,積極調整品種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促進了水產養殖的標準化、集約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等集約化養殖方式迅速發展。水產養殖面積實現了大幅增加,我國水產養殖產量占國內水產品總產量和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均達到了70%。

(三)遠洋漁業逐步壯大

我國遠洋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正逐漸壯大,作業方式從拖網到拖網、延繩釣、圍網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轉變,捕撈漁船也逐漸發展成為大型綜合性現代化捕撈船隊,積極開發引進金槍魚圍網等先進漁船,漁船種類和類型日趨齊全。在公海不斷拓展作業海域,大洋性漁業和過洋性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作業海域在30多個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極海域均有分布。捕撈對象和漁業種類不斷增多。

(四)水產加工業發展迅速

我國水產品加工業正向綜合化、多元化、精細化和高附加值逐步邁進,產品類型從單一食用向休閑食品、魚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藥物和工藝品等方向發展。在市場需求拉動下,尤其是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依靠引進生產線和技術,造就了一批集生產、加工、運銷、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水產龍頭企業,大幅提升了水產加工能力,增強了漁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形成了以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為主的水產品加工基地。

(五)第三產業多元化發展

漁業的文化功能得到越來越多地發揮。休閑垂釣、旅游餐飲促進了城鄉交融。積極鼓勵并逐步發展了休閑垂釣、觀光旅游、觀賞漁業、漁文化保護與開發等多種形式的休閑漁業。這些休閑漁業日益顯示其高效益、低污染等特點,為漁業和漁區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漁業第三產業逐漸呈現休閑漁業、漁業服務業、觀光漁業、漁業文化等多元化發展局面。

三、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家宏觀調控、市場需求消費結構、勞動力結構、海洋環境保護、科技支撐等諸多方面。

(一)加強漁業資源養護與環境保護

海洋漁業發展的根本是對漁業生物資源的開發,加強海洋漁業生物資源的養護與海洋環境的保護,維護海洋生態平衡,為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資源要素。

1、保護和恢復海洋漁業生物資源。①要繼續堅決貫徹、嚴格執行海洋捕撈產量“零增長”的政策,控制捕撈強度,遏制捕撈能力過量、過快增長,淘汰老舊漁船。完善休漁制度,將漁業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常態化,開展人工魚礁放置等各項漁業生物資源養護措施。提高海洋漁業勞動力素質,引導捕撈勞動力分流,開展海洋漁業剩余勞動力轉產轉業工作,緩解海洋漁業捕撈強度,實現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②對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完善和推廣捕撈配額制度,對漁業生物資源的經營者試行征收資源消耗補償費和資源稅,將資源的利用開發價值與資源所有者和開發者的經濟效益相聯接,實現漁業資源的資產化管理。③積極協商漁業資源的國際間和區域間的各方面的合作。漁業生物資源具有流動性和洄游性等特點,一些漁業生物資源成為幾個國家的共有資源,要積極探尋和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同開放漁業的方法,在簽訂各類漁業協定的基礎上,進行國際間和區域間的密切合作。在開放利用近海資源的同時,積極開展遠洋和深海漁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修復海洋漁業生態環境。①在認真貫徹落實《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漁業法》等法規法律的基礎上,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體公民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②建立和完善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及時掌握和海洋漁業環境狀況。利用信息化和網絡化等手段,建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在實時監測海洋漁業環境的基礎上,通過海洋環境污染預警等,指導海洋漁業,特別是海水養殖作業等,通過對海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系統內各項活動的監測,防止污染事故發生。同時通過預警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災害對海洋漁業的損失。③加大海水養殖科技水平研究投入,積極采取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推廣海洋漁業科技成果,促進海洋漁業科技成果產業化。④征收環境保護稅,建立污染補償制度。⑤建立海洋漁業及海水養殖標準體系,推行健康漁業、生態漁業,減少海洋漁業自身的污染。建立水產品可追溯制度,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

(二)推進海洋漁業制度創新

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重新配置進而實現生產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是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基礎。而先進、合理的制度是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的保證,因此,要實現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向高級化、合理化調整,就必須推進制度創新,為海洋漁業產業的發展與擴張提供生產要素流動性的保障。

1、培育和完善海洋漁業市場體系。良性的市場機制具有資源配置調節功能,要調整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實現海洋漁業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合理化,就必須逐步培育和完善海洋漁業市場體系。培育和完善海洋漁業市場體系,建立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以及健全和高效的價格機制,保證了資源配置的高效率性。因此,完善的市場運作平臺,也是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所必須的,應積極培育和營造包含商品、勞動力、資金等要素的水產品市場體系,完善和造就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建立和完善水產品流通體系,培育和完善多層次、高效率的市場交易體系。

2、合理利用政府政策調控海洋漁業產業結構。①完善法律體系,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運用法律經濟手段加強對漁業市場體系的管理,推進海洋漁業市場體系規范化、法治化建設,保證市場合理正常運轉,創造一個公開、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②充分利用網絡數據庫功能,建立和完善海洋漁業信息網絡系統,及時、準確地為海洋漁業產業經營者和從業者提供全面、準確的市場信息,消除或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為水產品的流通貿易做好引導和服務工作,督促和引導海洋漁業從業者及時主動調整海洋漁業生產機構,進而實現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包括交通、信息、通訊、科技、倉儲、物資等方面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漁業環境資源保護建設,提高漁業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增強漁業發展后勁,為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金融支持。④國家和地區政府要在海洋漁業產業支持政策、價格政策和財政金融支持政策上對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給予有力支持。如支持漁民轉產轉業、加大漁民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維護漁村社會穩定等。

(三)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首先,加強海洋漁業科技創新,為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人才和科技是海洋漁業經濟結構調整、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我國海洋科技力量薄弱,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尤其缺乏,對高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應用能力較差。一方面加強高新技術和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加強現有專業人才的培養,全面提高專業人才的科技術平。另一方面要為人才提供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激勵他們為海洋漁業發展多做貢獻,使海洋漁業結構調整的過程成為依靠科技改造傳統漁業推進漁業產業化升級的過程。其次,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強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為結構調整提供發展后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夯實漁業基礎,增強發展后勁,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強海洋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防災減災抗災體系;二是加強海洋漁業原良種體系建設,提高原良種的覆蓋率;三是加強漁村道路、供電供水等生活設施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繁榮社會主義新漁村;四是加強漁業信息體系建設,加快實施漁業信息化工程,做好漁業信息、技術、流通,服務工作,創造漁業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四)扶持龍頭企業

海洋漁業產業化是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海洋漁業龍頭企業是海洋漁業產業化的有效載體,加強海洋漁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為結構調整提供載體實施海洋漁業產業化是解決小生產和大市場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要積極培育扶持各種生產加工銷售龍頭企業、漁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組織,提高海洋漁業的市場化和漁民的生產組織化程度,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漁戶的發展格局。在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落實國家對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稅收、信貸、科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扶持一批遠洋捕撈骨干企業,爭取金融機構的支持,解決遠洋漁業發展中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的局面。要協調好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的關系,為我國遠洋作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大力扶持一批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民營和外資進入海產品精深加工、海洋藥物和海洋制造業等領域。引導企業認真執行水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標準,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檔次,創立名牌產品。穩步發展漁業中介組織,在生產、市場等環節發揮積極的溝通協調作用。同時,要加強引導和培訓,提高漁民素質,自覺參與產業化進程。

作者:孟慶武 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