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15:5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政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經濟

財政經濟初步審查報告

為配合本次會議審查和批準*市20*年市級決算,市人大財經委員會依據《*市預算監督條例》的規定,于7月7日至7月8日召開了有市人大常委會預算監督顧問列席的財經委員會第3次(擴大)會議,聽取了市財政局《關于*市20*年市級決算和20*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并結合市審計局《關于*市20*年市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和市國稅局、地稅局有關稅收情況的報告,對20*年市級決算草案進行了初步審查,現將審查意見報告如下: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年市級決算,財政總收入1233.0億元,財政總支出1205.2億元,專項政策性結轉20*年使用18.6億元,凈結余9.1億元,國債轉貸資金結余0.1億元。

財經委員會認為,20*年,市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及中央和市委的各項方針政策,緊緊圍繞“新*、新奧運”戰略構想,穩步推進各項財政管理改革,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突出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依法理財水平不斷提高,為促進首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總的看來,20*年市級預算執行情況是好的,財經委員會建議本次會議批準*市20*年市級決算草案。

財經委員會指出,20*年市級預算執行中還存在著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是:市對區縣轉移支付制度有待完善,預算管理的基礎工作應進一步加強,部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高,違反財經法紀的現象時有發生,財政管理監督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對此,市人民政府及其財政等部門要認真加以改進。

市審計局對本市20*年市級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依法進行了審計,為做好市級決算的審批工作提供了依據。建議市人民政府針對審計查出的問題,責成有關部門切實進行整改,不僅要嚴格責任追究,更要認真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健全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并按照《*市預算監督條例》的規定,在年底前,將審計查出問題的處理結果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書面報告。

為進一步做好預算工作,財經委員會提出如下建議:

查看全文

財政經濟管理有效途徑分析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增強,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各行各業在加快發展步伐的同時也面臨這巨大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各個單位要想在逆境中求生存,謀發展,首先就一定要加強對財政經濟的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對策來解決單位日常財務經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為此,本文章對加強財政經濟管理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財政經濟管理;有效途徑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時期,我國政府單位的管理體制也在隨之變革,特別是政府單位的財政經濟管理體制。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我國各單位所面臨的挑戰也就越來多,風險也就越來越大,因此,各單位要想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就一定要加強對財政經濟的管理,并通過不斷的規范與創新財政經濟管理的途徑來進一步提高單位的綜合競爭實力。另外還需要通過確定財政稅收管理的范圍,規范與完善財政稅收體制以及加強對財政管理人員的培訓來進一步提高財政經濟管理的水平,促進我國政府財政經濟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一、財政經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的使用與預算方案不成正比。在大多數情況下,正式實施項目活動之前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制定合理的預算方案,并要有效的保證項目的實際預算和計劃預算之間的出入不大,以此來有效提高資金的利用率。但在實際的資金使用過程中,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都沒有對項目實施的資金進行前期有效的預算工作,而是單純的認為,項目在結束后,其相應的資金也就消耗完了,這種情況就會導致資金的使用與預算方案不成正比,并且會給后期的資金管理工作埋下很大的隱患,并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進而也無法保證項目的質量。(二)項目資金的策劃申請不嚴謹。在一般情況下,行政事業單位在申請某一項項目資金的過程中,都會十分重視該項目具體的資金規劃,投入大量的物力與財力來確保項目的資金申請成功,更有甚者會過度的夸大項目的建設規模,就是為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從而導致項目資金的策劃與申請嚴重缺乏嚴謹性與真實性。另外,在項目資金申請成功之后,由于相關的機構無法對項目資金進行有效的管理,導致項目資金出現被濫用或者他用的現象發生,從而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并出現了一系列財政經濟管理的漏洞。

二、加強財政經濟管理的有效途徑

查看全文

深究財政經濟良性循環問題考慮

實現財政經濟良性循環,要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實現科學理財,必須集中財力、科學運籌,有計劃、分步驟地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努力通過財政政策的適當傾斜和有效調節促進“三農”問題、就業再就業問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等問題的解決,讓經濟與財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千方百計解民之困、增民之利、足民之愿。

一、當前影響財政經濟良性循環的主要因素

1、財政籌資缺位,非財政籌資越位。財政分配職能弱化,財力過于分散,預算內財力嚴重不足,預算外財力迅速膨脹且分配無序。經過20余年的改革,許多行政機關已喪失了原有的職能,沒有必要存在,但是由于沒有拆“廟”,“和尚”又日益增多。他們爭權、爭利,千方百計地設計“基金”、“收費”、“攤派”項目,抓錢,抓權,竭力參與社會分配。更重要的是還有不少行政管理部門或行政執法部門,他們為了保住或盡量少損失已形成的部門或單位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計地財政相爭,甚至抗爭,行政性收費拖延或逃避財政管理,形成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多層面財政分配”現象。

2、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嚴重擠占了生產建設資金。目前,機構改革尚未讓吃財政飯的機構從根本上得到削減;同時,由于種種原因,事業單位進行政機關、企業進事業單位、企業進行政機關的人員繼續車水馬龍,吃財政飯的隊伍龐大不堪。在不少地方,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發工資,個別地方全部財政用于發工資還不夠。非生產性財政支出嚴重擠占了生產建設資金,對經濟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的有序運行構成極大的威脅,制約了財政經濟的運行。

3、財政資金投資不合理。首先,對生產建設的投資是各級地方政府爭取上級政府或上級主管部門增補或追加投資的一種策略;其二,各級地方政府面對“百業待興”和轄區內各種旺盛的投資需求,并沒有把投資配額計劃的安排與動員建設資金結合起來;第三,許多“首長項目”、“條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資金缺口,更加深了計劃安排的隨意性和項目決策的非科學性,特別是經濟開發區項目表現得最為突出,不僅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更重要的是已經破壞了成為現實的生產力;第四,投資的不合理,造成了財政資金的大量浪費。在我國,政府大樓越蓋越豪華,各種辦公設施在不斷地超前更新換代。特別是在政府資金和財力嚴重不足,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增加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經常性支出大手大腳,投資性支出嚴重低效浪費的現象。

4.區域生產布局的紊亂和生產要素的無序組合。區域生產布局的紊亂主要表現在經濟建設和生產發展過程當中,某些地方違反了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經濟效益的原則。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能以水養魚的地方卻非要排水填塘、修路、蓋村莊或改造為耕地,而為良田的地方又人工挖塘養魚;本來是能培植森林的山丘,卻又要挖湖堆山,建設為公園發展旅游經濟,甚至毀掉大面積良田來發展森林公園。

查看全文

發展科教振興財政經濟論文

摘要:長期以來,關于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的關系,在我國財政經濟理論的研究中有失偏頗,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沒有廓清。本文從政府財政的角度來分析研究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探討振興政府財政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科技發展環境科教興國政府財政科技教育

長期以來,關于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的關系,在我國財政經濟理論的研究中有失偏頗,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沒有廓清。本文從政府財政的角度來分析研究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探討振興政府財政的可行途徑。

一、政府財政:科技、教育的主要“經濟基礎”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強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是現代科技、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如何解決科技、教育發展所需的物質條件,換言之,是否應該由政府來承擔促進科技進步和發展教育所需資源的供給責任,這決定于科技、教育事業活動的社會經濟屬性。從公共財政原理上講,由于科技、教育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因而科技、教育事業活動的所需投人不可能完全由市場來有效提供,即無法通過市場來完全有效解決發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物質基礎問題。因此,政府從財力和財政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是科技、教育事業順利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

從科學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據有關專家估計,自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至少有2/3是由于廣泛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的結果。這一數字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在宏觀上,科技對于經濟增長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微觀領域,科技能夠給投資于科技的各微觀主體帶來巨額的利益。這似乎已經表明,市場能夠有效地解決科學技術進步問題。然而進一步地分析卻不難發現,雖然私人部門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推動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查看全文

縣域財政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摘要:經濟影響財政,反過來財政又制約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當中財政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受財政收支結構性矛盾、當前財政體制的約束以及結構轉型陣痛等方面的綜合影響,縣域財政經濟發展遇到了瓶頸期。在縣域經濟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財政部門需怎樣需求可持續發展道路、怎樣審視自身已成為當前政府部門重點考慮的話題,以下就財政怎樣推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簡要分析探索,希望對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對策;可持續發展;縣域財政經濟

在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縣域財政經濟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為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仍潛在諸多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實現縣域財政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實現全民奔小康,可積極采取一些財政經濟發展策略。

一、縣域財政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難題

1.財政投入不到位,缺乏完善的財政監督機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大多數縣域的財政支出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財力顯著增加,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力量,從整體而言,縣域財政剛性支出占比較高,在支持經濟發展方面的投入依舊不高。縣域地區的財政監督作為國家財政監督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未實現與時俱進,監督工作不到位,監督方法及手段都比較落后,甚至在事前以及事中缺乏監督,對資金的去向了解不透徹,事后監督非常容易發生問題,監督平臺也比較單一,信息化水平低,信息資源共享的程度差,并且監督人員的綜合水平也有限。2.支出與財力責任不對稱,缺乏完善的轉移支付機制自財政推行分稅制以后,財政收入與財權上移的局面發生變化,中央和地區政府之間的支出以及事權責任劃分越發不清楚,各地政府在教育、醫療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出責任并沒有劃分清楚,針對社會經濟發展,有效提高了縣域政府在社會管理當中的地位,擴大了公共服務范圍,盡管緩解了縣域工資壓力,但是保民生以及運轉方面的壓力依舊很高,并未解決此案與財政非常困難的局面。中央在不斷提高向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同時確保了地區和城鄉方面財力的均衡分布,但是在財政轉移支付當中,專項轉移支付占比過高,項目類型復雜、分布散落,因為相關體制沒有及時建立并完善,致使基層政府無法綜合具體情況,進行資金的整合利用以及統籌安排。

二、推動縣域財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查看全文

高職教育服務財政經濟發展的思考

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力度,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提升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進一步推進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引導作用,努力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特別強調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積極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社會氛圍。產業調整,人才先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是要實現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積累的轉變。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批適合新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高技能、應用型職業人才作為支撐,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在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方面存在極大的缺口,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給本已不足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增添了新的困難,在新型高端產業型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新的問題,高職教育發展空間再一次顯現。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21世紀初以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方面,全國高職數量及辦學規模有了大幅度提高。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職業學校數量達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60%。全國普通高職院校招生數為325萬人,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總數的47.7%,在校生總數達960萬。另一方面,高職的辦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現有的1276所高職中,其中國家示范高職院校109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100所。高職的辦學水平與層次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近年來,通過水平評估,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逐漸得以規范,在與高等教育接軌方面逐漸走向了規范化、正規化的道路。但同時我們看到,高職教育發展中也存在許多突出的問題。

(一)財政投入體制不完善制約了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在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進程中,財政投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一直都由國家財政統一列支。目前,各級政府財政部門以學校上一年的撥款數為基準,結合學校來年的人數規模及學科建設等發展需要,適量增加撥款數量。這種簡便易行的財政撥款模式,在高職教育的發展初期,由于學校數量少、結構單一,對集中管理高職院校財政,完善教育經費核撥,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而,隨著我國高職教育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高職教育辦學成本日益增加,高職教育財政體制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一是長期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偏低。2010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僅為3.13%,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由于財政性教育經費不足,在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投入都不足的情況下,高職教育投入顯得更加不足。二是財政投入渠道單一。目前高職院校經費來源主要依賴于學費運營和財政撥款,學校籌資壓力大,許多高職院校通過銀行貸款實現籌資,實行“負債”辦學,不利于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財政性教育經費分配結構不合理。教育經費在普通高等學校和高職院校之間的分配極不平衡,普通高等院校財政預算內撥款明顯高于高職院校。四是高職教育財政投入布局不均,東、中、西地區高職教育財政投入差異比較大。

(二)專業結構不盡合理使人才供需存在一定的脫節我國高職院校在專業結構調整和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從人才培養結構來看,與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供需脫節。一方面是企業因業務發展和技術提升的市場需求,難以招到足夠數量和質量的、企業急需的,具備一定技能創新的高技能人才。而另一方面,學院因生源大戰的壓力,就業市場的競爭,畢業人才難以找到對口或相近的企業或職業崗位,學生抱怨,社會不理解,成為學院棘手的問題和發展隱患,學院和企業出現人才供需的錯位。二是就學院內部生存與發展來看,學院專業結構調整缺乏科學合理的調研論證程序,專業設置與調整在條件上不夠成熟,盲目上馬,大而全成為很多高職院校追求的目標。高職教育在專業結構調整上缺乏市場調查與論證,而過于追求市場化的盲目性導致了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上的不科學性,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影響了高職院校的社會聲譽。

(三)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滯后影響了人才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升教育的周期性決定了教育內容———教材的編寫與企業的新技能、新技術改進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特別是在現代信息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與企業新技能、新技術的進步存在時間差,滯后性不可避免。學院以培養緊跟企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與企業人才市場的完全對接是高職院校追求的目標;以市場信息快速化反應為生命線的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新產品的開發,技術革新和新技術的引入成為其必然的追求目標。由于商業機密的約束,企業的新技能、新技術難以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學院的培養過程中,其結果是學院與企業難以實現自己最為理想的目標。二是人才培養方式難以深入企業實際生產一線,難以達到生產環節,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難以實現。我國校企合作難以落實的現狀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不少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企業很少讓學生真正深入企業管理的實際生產活動中,企業認為學生的頂崗實習對企業的發展是無意和徒勞的,甚至成為了一種負擔。而對于學生來講,認為在頂崗實習中難以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技能,在企業也只是在走形式、過程序,拿學分。其結果是“雙贏”的活動變成“雙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仍在起著主要的作用。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面對高新產業下的新技能、新技術的出現,企業對職業人才顯得有心無力,而學院在人才培養上更是顯得有點束手無策。三是評價方式難以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變化,人才培養循環提升機制受到挑戰。所謂循環提升機制就是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從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到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選擇,再到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活動評價,最后是依據評價結果,重新修訂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第二輪循環這樣一個過程。整個人才培養活動是一個不斷循環提升的過程。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結果是評價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產業結構調整使得本身已經相對滯后的人才培養過程被打破,人才培養質量受到極大影響,反過來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查看全文

財政經濟收支增長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財政政策對一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財政政策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兩個渠道對經濟的增長產生影響,財政收支的各個具體項目對經濟增長的效應是不同的,因此必須從財政收支結構角度來考察財政政策的效果。本文在回顧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1986年到2003年財政收支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關系進行回歸分析,說明了各個財政收支項目對經濟增長的不同效應,并據此提出優化財政收支結構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收支結構,經濟增長,多元線性回歸

市場可以通過價格機制有效配置資源,可是在市場不完善或有市場但運作低效從而產生市場失靈的時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預和調節。這時以政治決策為基礎的財政通過預算以稅收等形式從各經濟主體集中部分資源,然后又以預算支出的形式在市場失靈的領域重新給予安排,這也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所以國民經濟是市場經濟與政府經濟、私人經濟與公共經濟的混合體。從國際上的一般情況看,就政府收支占GDP的比重而言,公共經濟至少占到了國民經濟1/3的份額以上,所以以財政收支為基礎的公共經濟活動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我國自從1978年實行市場化改革以來,財政雖然經歷了萎縮和分散的過程,但是財政政策始終是支持改革和經濟增長的有力工具之一。在財政政策的實踐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財政收支結構的優化問題:我國的財政收支結構在轉軌過程中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財政收支結構僵化且不合理,財政職能越位和缺位并存,削減財政收支常常無從入手。而導致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十分清楚哪些稅收會對經濟產生更大扭曲而導致更多的效率損失,又有哪些財政支出更加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這就需要正確分析財政收支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

一、文獻回顧

稅收與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上分析。從宏觀角度分析主要是研究宏觀稅負和財政支出規模對經濟增長的總體效應;而微觀角度則是解析各個不同的稅種和支出項目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即分析財政收支結構的問題。本文的論述重點是微觀分析,即研究財政收支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是因為為了促進經濟增長,除了適當的財政總量政策,更加重要的是適當的微觀財政政策,也就是財政結構政策(馬拴友,2003)。

查看全文

財政經濟轉變選擇論文

早在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格雷戈里等分別測算了英、法等國家的經濟增長總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估算當時政府的財政收入。所以說,衡量政府財政能力是早期估算一國經濟增長的本源要義。伴隨著西方經濟學理論演進過程,經濟增長理論不斷豐富,從熊彼特的技術創新學說,發展到哈羅德一多馬增長模型,再到索洛的“余值法”,對經濟增長概念和內涵都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但總體而言,其關于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定義主要是針對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動力與效果的研究。這些經濟理論很難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完善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重要論述,從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到科學發展觀的正式提出,對干解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落后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文選》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與一般增長的不同層次問題,多次提出“財大才能氣粗,落后就要挨打”,并突出強調必須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則進一步強調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途徑。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要求與總體思路

早在“九五”計劃時期,我國就正式提出了兩個轉變的目標要求,一個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另一個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隨后的10多年里,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體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在延續,而且在某些領域還有惡化的趨勢。今年頒布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再次強調“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把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30點漁扮該200611

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寫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更加充分表明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黨經濟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實際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最終達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體標志應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三高三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率、低效益)指標要有明顯改善,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是經濟運行穩定性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出現過五次明顯的波動,“調整、失調,再調整、再失調”的惡性循環沒有實質性改善,這說明轉變增長方式要充分考慮到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三是經濟發展的安全性達標。一方面,我們要關注虛擬經濟的安全性,因為在開放條件下,其風險是必然存在的,也是防范的重點;另一方面,需要關注生產安全狀況的改善,逐步消除資源制約和緩解環境承載壓力。四是經濟增長的全球競爭力明顯提高。

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新時期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其總體思路是,一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革和完善經濟發展指標考核體系。一方面,建立完善反映市場運行過程的相關指標:GDP、利潤、稅收等;另一方面,建立起特別的制度約束指標: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等,盡快解決這些指標明顯缺失的問題。二要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統籌性和協調性。建立科學的信息披露制度與決策程序,抑制集團利益,解決部門“自主立法與以法打架”問題。三要盡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引導市場主體轉變經營行為,因為增長方式轉變不是一個行政導向過程,而是一個市場競爭導向過程。四要轉變政府職能。樹立“盡可能市場、必要時政府”的觀念。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的增長方式轉變,其結果必然是吸收全人類先進文明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國際化、市場化的過程。否貝l],“東南西北中,一起打沖鋒”、“體制不轉變,增長靠行政”,就難以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質量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們從價格審批到項目審批,政府在配置資源中行政性手段仍在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扭曲了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與運行規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國際經驗表明,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很少出現結構失衡、資源浪費、科技虛置、效益低下等問題。所以說,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體制轉變是同一的。當前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人們一般比較重視研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效益、科技進步等問題,但嚴格意義上說,這只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而不是我們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處理好目標與手段的關系,注重完善政策設計和優化制度安排,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著力消除制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

查看全文

財政經濟安排與選擇論文

早在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格雷戈里等分別測算了英、法等國家的經濟增長總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估算當時政府的財政收入。所以說,衡量政府財政能力是早期估算一國經濟增長的本源要義。伴隨著西方經濟學理論演進過程,經濟增長理論不斷豐富,從熊彼特的技術創新學說,發展到哈羅德一多馬增長模型,再到索洛的“余值法”,對經濟增長概念和內涵都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但總體而言,其關于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定義主要是針對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動力與效果的研究。這些經濟理論很難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落后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完善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經濟增長及其增長方式的重要論述,從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到科學發展觀的正式提出,對干解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落后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文選》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與一般增長的不同層次問題,多次提出“財大才能氣粗,落后就要挨打”,并突出強調必須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則進一步強調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途徑。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要求與總體思路

早在“九五”計劃時期,我國就正式提出了兩個轉變的目標要求,一個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另一個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隨后的10多年里,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體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在延續,而且在某些領域還有惡化的趨勢。今年頒布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再次強調“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把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30點漁扮該200611

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寫人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更加充分表明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黨經濟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實際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最終達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體標志應至少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三高三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率、低效益)指標要有明顯改善,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是經濟運行穩定性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出現過五次明顯的波動,“調整、失調,再調整、再失調”的惡性循環沒有實質性改善,這說明轉變增長方式要充分考慮到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三是經濟發展的安全性達標。一方面,我們要關注虛擬經濟的安全性,因為在開放條件下,其風險是必然存在的,也是防范的重點;另一方面,需要關注生產安全狀況的改善,逐步消除資源制約和緩解環境承載壓力。四是經濟增長的全球競爭力明顯提高。

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新時期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其總體思路是,一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革和完善經濟發展指標考核體系。一方面,建立完善反映市場運行過程的相關指標:GDP、利潤、稅收等;另一方面,建立起特別的制度約束指標: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等,盡快解決這些指標明顯缺失的問題。二要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統籌性和協調性。建立科學的信息披露制度與決策程序,抑制集團利益,解決部門“自主立法與以法打架”問題。三要盡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引導市場主體轉變經營行為,因為增長方式轉變不是一個行政導向過程,而是一個市場競爭導向過程。四要轉變政府職能。樹立“盡可能市場、必要時政府”的觀念。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的增長方式轉變,其結果必然是吸收全人類先進文明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國際化、市場化的過程。否貝l],“東南西北中,一起打沖鋒”、“體制不轉變,增長靠行政”,就難以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質量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們從價格審批到項目審批,政府在配置資源中行政性手段仍在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扭曲了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與運行規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國際經驗表明,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很少出現結構失衡、資源浪費、科技虛置、效益低下等問題。所以說,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體制轉變是同一的。當前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人們一般比較重視研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效益、科技進步等問題,但嚴格意義上說,這只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而不是我們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處理好目標與手段的關系,注重完善政策設計和優化制度安排,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著力消除制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

查看全文

財政經濟委員會報告

本屆以來,財經委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領導下,在各委室和縣區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等問題,把握財經工作重點,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與難點,依法履行財經監督職責,財經監督工作有繼承、有提高、有創新,經濟工作監督力度明顯加大,預算審查逐步規范,法律監督實效進一步增強,圓滿完成了常委會交辦的各項任務,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事業科學地、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圍繞發展主題,加大經濟監督力度

監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其執行情況,是財經工作的重要內容。財經委按照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經濟工作監督的決定,認真開展經濟監督工作。

(一)依法審查年度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綱要。根據年度工作計劃,財經委每年都要采取提前介入、項目細化、重點查詢等方法,對計劃草案進行初審。在具體審查過程中,注意突出重點,著重究和審查我市貫徹宏觀調控情況,預期目標確定的依據及其科學性、計劃指標之間的協調性和配套性,即:計劃指標是否積極科學合理;完成年度計劃的措施是否積極可行;本年度重點項目的安排和上一年人代會通過的計劃完成情況,要求在計劃報告后附上重點項目計劃和完成情況表,未完成的項目要說明具體原因,提高執行人代會通過計劃的嚴肅性。在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財經委及時了解“十五”計劃執行與“十一五”規劃綱要編制進展情況,為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審查批準“十一五”規劃綱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還對**年主要預期目標作了適當調整,增加了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能耗等約束性指標,使之更加符合我市實際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

(二)關注全市經濟運行及計劃執行情況。財經委緊緊抓住可能制約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潛在矛盾和問題,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議意見,力求準確把握全市經濟運行態勢。如:針對宏觀調控力度較大,土地、資金、能源等要素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了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努力緩解要素制約、城鄉統籌發展等意見和建議。針對城建、交通等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提出了“要全面分析重點工程建設進展情況,重視解決重點工程中存在的問題,逐一查明未開工項目的原因,督促如期開工”、“要加強對政府性投資項目的監督管理,高度重視工程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益”等意見和建議。針對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中存在的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步伐不夠快、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協助常委會起草了《關于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進展情況的審議意見》,建議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進一步形成齊抓共促新局面;完善規劃,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注重引導,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改進服務,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運行分析和審查報告、審議意見等印發常委會,供委員和代表在審議計劃執行情況時參閱,對提高審議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為了履行好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財經委提前介入新一輪**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參加市政府和建設規劃部門有關會議;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廣大市民、專家的意見,并會同有關單位專題進行審議;起草了相關審查報告,提出了“健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機制、抓緊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進一步提高規劃監管力度、加強規劃的宣傳”等意見和建議,為常委會審查批準總體規劃奠定了基礎。此后,財經委每年都要組織代表就貫徹執行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年)》決議的有關情況進行視察檢查,督促市政府要按照“增強三力、率先崛起”的思路定位和要求,從更高層次上思考和謀劃城市的發展;建立健全規劃審批與監督管理機制,依法嚴格執行規劃,較好地維護了規劃的嚴肅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