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導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2 13:44: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化學導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初中化學競賽輔導論文
一、注意尖子生的選拔。要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勝,平常就要注意精心選拔好尖子生。只有把那些思維敏捷、求知欲強、善于獨立思考、有較強實驗能力和好奇心的學生選拔出來,才能在競賽中取得勝利。如我校學生姜維,她反應敏捷,基礎知識掌握牢固,思路開闊,學習興趣高,筆下快,我就將她定為競賽候選人。結果她在這次競賽中一舉獲得省級獎。二、在平時教學中,注意開拓學生視野。常言道:“根深則葉茂”。化學競賽也一樣,學生平時能吸取較多的知識營養(yǎng),才能在競賽中得心應手,獲取好成績。因此,我平時就十分注重開拓學生視野。例如,我在進行有關結晶水合物的教學時,啟發(fā)學生知道如何測定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的方法;在進行二氧化碳教學時,介紹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在復習置換反應時,介紹鋁鍋燒水變黑的道理。介紹這些知識,開闊了學生視野,增強了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參賽也就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三、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啟發(fā)式。對于競賽學生,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要善于運用啟發(fā)式,防止硬灌輸,如我在做鐵的生銹實驗時,先演示實驗,然后啟發(fā)學生回答,鐵在什么情況下易生銹?學生通過動腦,就很容易得出在與水和空氣都接觸時易生銹的正確答案。在做水的電解實驗時,讓學生對產生的H2與O2的體積比為2∶1的現象進行觀察,引導他們推斷水的化學式。這樣,既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解題能力,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享受。四、因材施教,強化輔導。在進入競賽復習階段,我根據這些學生的情況,適當調整他們的學習內容,以滿足競賽的要求。對課本及參考書中的一些簡單題,讓他們閱讀即可。主要是練習一些對他們來說有一定難度的課本上的題或準備參賽的練習題。并給他們提供多種參考書、雜志、資料,以滿足他們各自的知識需求。另外,在化學自習課上,專門抽出一些時間,讓這些學生研究一些有難度的內容,這對提高競賽成績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五、少講多做,講求效率。化學是一門實驗很強的科學,因而上課時,盡可能讓學生多做實驗。通過實驗,真正做到對化學實驗基本操作達到熟練程度;對儀器使用能靈活變通;實驗程序嚴密無誤。在學校條件極差的情況下,我指導學生做了全部學生實驗,對于一些重點儀器及重點實驗,讓學生反復觀看,反復去做,直到全會。
李約瑟的科學史觀研究論文
李約瑟的巨著SCIENEE&CIVILISATIONINCHINA(以下簡稱SCC)有兩個中文全譯本:《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和《中國科學技術史》。單從譯名而言,似乎后者不夠貼切。事實上李約瑟本人對這個譯名也有所保留。(參見〔1〕,p.515)當然名稱本身或許并不重要,但是由此卻引出了一個科學史觀的問題。筆者認為在SCC中,文明(文化)與科學是密切相關的,因而不可忽略。這正是李約瑟科學史觀的特點。本文試圖闡明這一在學術界尚未得到足夠重視的特點,并就有關的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科學史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部分
李約瑟在SCC第一章序言中指出:“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科學史是人類文明史中一個頭等重要的組成部分。”(〔2〕,p.1)科學史的發(fā)展既影響文明史的進程,也受文明史的制約。因此它的研究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具備統觀人類文明的廣闊視野。這可以說是李約瑟研究科學史的指導思想。
按照英美文化學及科學史的傳統,“文化”與“文明”在其廣義上可以混用,而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組成部分則包含在其中。在文化學方面,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32-1917)對“文化”概念作了基礎性的開拓。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的整體。”(〔3〕,p.99)顯然,科學作為知識被排到了第一位。這個經典定義在西方具有深遠的影響。繼泰勒之后,弗雷澤(J.Frazer1854-1941)進一步從進化的角度提出了“巫術——宗教——科學”的發(fā)展模式,在西方科學史中引起廣泛地共鳴。比如,李約瑟關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主要起源于道教的觀點,便與弗雷澤的影響有關。(參見〔4〕,p.304)繼弗雷澤之后,馬林諾斯基(BronislawKasparMalinowski,1884-1942)進一步完成了文化學從古典研究到現代研究的轉折,他從泰勒的廣義文化著眼,打開了跨學科研究文化動態(tài)發(fā)展的大門,揭示了文化功能的整體性。精通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馬林諾斯基對于開拓科學史家的視野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科學史方面,薩頓(GeorgeSarton,1884-1956)的五卷本《科學史導論》給李約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約瑟指出,“它是一部卓越的巨著”,并且“將永遠是指引這方面研究的寶庫,同時也是提供資料的百科全書。”(〔2〕,p.42)《科學史導論》在內容上包括三大系列:一,總概述(以年代為序)二,不同文明概述(猶太、穆斯林、印度、中國等)三,各門科學發(fā)展概述(數、理、化、生等)。顯然,這是一個既有“總”又有“分”;既有“塊”又有“條”的龐大體系結構。薩頓自稱:“我這部《科學史導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人類文明的首次概觀”。“我努力勾劃出一幅文明圖,它盡可能地全面和精確,卻又足夠簡單;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細節(jié),盡量濃縮,而又不有損于全面的看法。”(〔5〕,p.159)在這個設計的背后包含著他的科學史觀:“簡言之,按照我的理解,科學史的目的是,考慮到精神的全部文化和文明進步所產生的全部影響,說明科學事實和科學思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從最高的意義上說,它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歷史。”(〔6〕,p.29)
李約瑟高度評價薩頓的《科學史導論》還因為:“在一切關于科學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先詳細地談到許多中國科學家和他們的成就的。……當然,該書采用的百科全書式的方法無法對世界的這一部分的科學發(fā)展給出一個連續(xù)的史實。”(〔2〕,p.42)薩頓不能做到的事李約瑟做到了。SCC正是一部專門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百科全書。在內容上它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導論。它介紹了中國的地理、歷史、語言以及科學文化傳播、交流的概況。第二部分,科學思想史。它從哲學的角度概述了各家傳統對科學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部分,各門科學史。它按數、理、化、生的順序依次介紹了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及成就。第四部分,結論。它集中探討了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可以看出,前三個部分與薩頓的“三大系列”具有某種對應關系。仿佛李約瑟的SCC是薩頓《科學史導論》的一種縮影。第四部分則表明了,李約瑟在把科學史當作文明史來研究這一點上比薩頓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寫法在某些專業(yè)科學史家看來或許太過于廣泛。然而李約瑟卻不這么看,他認為:“在這部交響樂中并沒有一個多余的音符。”(〔4〕,p.1)這正好表明了其科學史觀的人文主義特點。
學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構建初探
摘要:實踐教學體系在保證和貫徹實踐教學內容實施與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將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按照課程進程、各種專業(yè)技能和教學技能等層次,落實其目標和任務,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豐富和發(fā)展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因此,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在其課程建設中是重要的一環(huán)。
關鍵詞:學校音樂教育導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就高師音樂學專業(yè)來說,其培養(yǎng)目標就是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思想價值觀念和音樂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在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中其對于深化理論學習、知識的獲取、學生課堂教學技能培養(yǎng)以及教師綜合素質的獲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突出應用為本、需求導向的要求,構建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符合跨時代性和超前性的音樂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規(guī)格的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是每一位教學論課程的教師所要必須研究和重視的問題。我們都清楚,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多年來一直都是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由于種種因素,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特別實踐環(huán)節(jié)方面,在課堂教學能力的訓練上存在一些缺失。像有些課堂教學技能的訓練往往只是停留在“書面狀態(tài)”,而缺少實踐領域的感受。因此,構建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的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實現該課程高質量的重要保證。
一、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的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重要嘗試和探索,也是不斷完善理論、升華理論的重要渠道。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屬于學科教育學的范疇,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十分鮮明,課程的學習過程為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循序漸進。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的許多內容,要通過實踐環(huán)節(jié)去理解和掌握。因此,課程的實踐訓練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種訓練,檢驗理論學習的情況,提高學生在音樂教育、音樂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指導,現代教學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能力,為畢業(yè)實習及今后從事音樂教學工作打下基礎。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實踐教學應是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為主的完整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專業(yè)能力形成是在把教育理論轉化為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的,不僅需要實踐來培養(yǎng),更需要在實踐中實現構建。而我們現在的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的教學由于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方面缺少足夠的認識,實踐教學過多的只是側重于的課堂某些環(huán)節(jié),并沒有真正從實踐教學自身的需求出發(fā),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實際的有機結合,課內、外教學結合,沒有真正從整個課程出發(fā)形成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這大大的影響到了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我們都知道,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是從教學實踐中來的,其理論形成后又返回教學實踐,對實踐進行指導。離開了實踐,學科教學理論就會顯得空泛無力、操作性不強。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式地做走過場的實踐練習,那既沒有實踐效果,也就實現不了教學目標。因此,實踐教學體系在保證和貫徹實踐教學內容實施與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將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按照課程進程、按各種專業(yè)技能和教學技能等層次,落實其目標和任務,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豐富和發(fā)展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形成基本的能力。實踐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做”。學生通過實踐對課堂上所學的理論與課堂教學技能進行驗證、掌握,感知音樂課堂與音樂教學,認識音樂課堂與音樂教學,從而從“認識”、“理解”變?yōu)椤皶觥薄?/p>
二、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課程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框架
專業(yè)導論教學旅游管理論文
一、專業(yè)導論的教學目標與意義
專業(yè)導論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其教學目標與教學意義密切相關。對于剛剛進入一個具體專業(yè)學習的大學生來說,對這個專業(yè)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專業(yè)導論最一般的教學目標應是讓學生明白,通過該專業(yè)學習可以成為什么樣的專業(yè)人才,如何通過該專業(yè)學習成為專業(yè)人才,以及該專業(yè)人才所能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可能實現的自我價值。專業(yè)導論最一般的教學意義應是讓學生實現對該專業(yè)的整體把握與全貌認知,以及產生為實現上述目標的一系列行為變化。專業(yè)導論教學內容的設置應該有助于上述教學目標的實現與教學意義的體現。它既有專業(yè)介紹,也有思想教育。但其核心應該是,如何通過專業(yè)學習成為合格的專業(yè)人才。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普遍面臨著專業(yè)學習的迷茫與困惑,導致缺乏學習目標與動力。甚至在經過幾年的學習以后,不少學生依然對所學專業(yè)方向及其未來發(fā)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與系統的認識。像旅游管理這樣的專業(yè),學生更難對它有清晰、完整與系統的認識,因為它是一門專業(yè),但不是一門學科(至少目前還不是)。它是多學科的綜合,是旅游學、經濟學、管理學、地理學、文化學等等的綜合,而不像有的專業(yè)那樣既是專業(yè),又是學科,要對它有一個整體把握與全貌認知實屬不易。因此,旅游管理專業(yè)導論課的開設更有必要。專業(yè)導論,一是要讓學生知曉專業(yè)學習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應該接受的基本訓練,以及應該具備的分析和解決專業(yè)問題的基本能力;二是要讓學生知曉專業(yè)人才應具備的理論素養(yǎng)與人文素質;三是要讓學生知曉專業(yè)人才所能從事的職業(yè)(事業(yè))、適應的崗位。如旅游管理本科專業(yè)導論就應讓學生知曉,該專業(yè)是以培養(yǎng)適應現代旅游業(yè)發(fā)展需要,具備較高的現代管理理論素養(yǎng)和系統的旅游管理專業(yè)知識,具有國際視野、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社會責任,能在各類旅游相關企事業(yè)單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機構等從事旅游經營、旅游管理、旅游策劃、旅游咨詢、旅游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的專業(yè)。而只有當旅游管理專業(yè)導論課使學生產生了專業(yè)學習與成才的內在動機,并為此而付諸實際行動時,該課程教學才是有意義的。
二、專業(yè)導論教學內容的設置
(一)教學內容設置中的問題目前高校專業(yè)導論教學內容的設置尚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點。上文述及,專業(yè)導論課都是側重用來做專業(yè)介紹,或者也用來做思想教育。事實上,據筆者觀察,不少專業(yè)導論課內容過于龐雜,不僅有專業(yè)介紹、思想教育,有的還包括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涉及大學生如何適應大學環(huán)境、如何正確認識自我、如何建立大學人際關系、如何做職業(yè)規(guī)劃等等方面,以致成了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專業(yè)導論課的學時是有限的,從現實條件來看,一般為8~16學時。內容龐雜加上有限的學時,就會分不清主次,抓不住專業(yè)認知這一重點,也就不可能實現教學目標。專業(yè)導論課也應有思想與道德教育,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想與道德教育,而是專業(yè)思想與職業(yè)道德教育。專業(yè)導論與“職業(yè)規(guī)劃”關系密切,但專業(yè)導論不能替代《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對專業(yè)的認知只是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的基礎。其它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大學生如何適應大學環(huán)境、如何正確認識自我、如何建立大學人際關系等等則是心理輔導講座、《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主題班會等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是教學內容的隨意性。由于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點,加上教材建設的滯后,教師在上課時就不知道該講什么,哪些為重點,講課過程中講到哪兒算哪兒。旅游管理專業(yè)是多學科的綜合,而教師有不同的專業(yè)和專業(yè)方向。不同的專業(yè)方向或不同專業(yè)的教師傾向于講授自己熟悉的內容,從而存在教學內容不協調、不統一的問題。有的由一名教師來完成導論課教學,則容易出現教學內容單一、片面的問題。這都會導致教學內容的隨意性,這種隨意性使學生無法把該課程與以后的專業(yè)學習聯系起來,也就無法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影響了教學效果,也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再次是教學內容的重復性。專業(yè)導論課還存在與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方向課內容上重復的問題。專業(yè)導論也會涉及相關概念、原理與研究方法,但它應注重的是“面”的廣度,而不是“點”的深度。這一尺度應把握好。對于剛入校的新生來說,教師應該通俗易懂地講解有關概念、原理與研究方法。這些講解僅僅是有助于學生對專業(yè)的整體把握與全貌認知,而不能像專業(yè)基礎課與專業(yè)方向課那樣具體深入,否則會出現教學內容重復與理解上的障礙。如,現有旅游管理本科專業(yè)導論教材中關于旅游需求與供給、恩格爾系數、效用理論、乘數效應等概念與原理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后續(xù)課程旅游經濟學教學內容重復,且這些概念與原理需要具體深入地探討。因此,這些教學內容導論課中大可不必安排。
(二)教學內容的合理設置
1.學科門類與專業(yè)發(fā)展概況專業(yè)導論中有關專業(yè)類別的講解有助于學生知曉所學專業(yè)的性質與學科歸屬,為以后的學習確定方向。宏觀上,我們習慣于把專業(yè)大致分為理工類、文史類、綜合類等。旅游管理專業(yè),它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與自然景觀的利用與保護、旅游規(guī)劃工程項目管理等理工專業(yè)內容,又包括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經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文史類專業(yè)內容。具有應用性、復合性的特點,應該說是不同專業(yè)的交叉滲透,可歸入綜合類專業(yè)。所以,招生上旅游管理專業(yè)一般文理兼招。按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2012年),旅游管理為一級學科,屬于管理學學科門類,下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等3個二級學科。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應讓學生明白這3個二級學科是相近學科,它們之間許多課程內容是可以替代互補的,從而引導學生拓展專業(yè)知識面,依興趣確定發(fā)展方向。導論課這部分內容還應講授本專業(yè)國內外發(fā)展簡史、本專業(yè)在高校中的開設情況、本專業(yè)知名高校與研究機構、本專業(yè)領域知名學者以及本科生導師制、雙學位、大類招生等專業(yè)發(fā)展概況,為學生將來在本專業(yè)領域的繼續(xù)發(fā)展指明方向。
藥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多維模式分析
[摘要]科教融合是提高大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路徑,是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選擇。齊魯工業(yè)大學與山東省科學院是山東省科教融合高校教育改革思想指引下融合的首批高校之一。藥學院為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成立的第5個科教融合學院,在科教深度融合的體制下,藥學院以學校和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兩翼為支撐,在管理模式、培養(yǎng)路徑、課程設置多維度踐行科教融合,探索藥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有效模式,以期提高培養(yǎng)質量,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科研能力、高精尖的藥學專業(yè)技術人才。
[關鍵詞]科教融合;藥學專業(yè);多維培養(yǎng)模式
科教融合是近年來高校謀求發(fā)展和提升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途徑,內涵主要是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通過教師授課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從而豐富和促進教學活動[1,2]。科教融合理念起源于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的“教學和科研相統一”的思想[3]。國內高校經歷了教學和科研分離,重科研而輕教學的歷程,現在回歸到教學與科研并重,教學科研相融合、相互促進的階段。但是,如何實現科研與教學的有效融合是近年來各高校共同面對的一項挑戰(zhàn)[4]。各省高校紛紛探索適合本校發(fā)展的有效的科教融合路徑。山東省作為教育大省,省政府緊隨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于2016年在《關于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整合省屬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資源”的思路。2017年5月,山東省科教融合正式啟動,齊魯工業(yè)大學和山東省科學院整合為新的齊魯工業(yè)大學,成為科教融合高校教育改革思想指引下融合的首批高校之一。隨后,新的齊魯工業(yè)大學陸續(xù)成立了5個科教融合學院,藥學院為2019年10月成立的第5個科教融合學院,開創(chuàng)了重基礎、寬領域、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如“2+2”“3+1”學生管理模式及“學業(yè)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立了“一體”“兩翼”“三維”本科教學培養(yǎng)方案。“一體”為科教融合體制,“兩翼”為齊魯工業(yè)大學與山東省科學院,“三維”指分別從管理模式、培養(yǎng)路徑、課程設置三個維度制定培養(yǎng)方案。本研究主要以科教融合藥學院為例,以提高培養(yǎng)質量為目的,探究在管理模式、培養(yǎng)路徑、課程設置多維培養(yǎng)模式下的科教融合元素,以期構建適合本學院發(fā)展、培養(yǎng)藥學創(chuàng)新人才的精準指導路徑。
一、管理模式的科教融合元素
(一)“2+2”“3+1”管理模式
“2+2”或“3+1”管理模式是科教融合學院特色的管理模式,是探討精準教育的實踐。“2+2”模式是指學生入學后前2年在學校學習公共通識課和專業(yè)基礎課,后2年開始專業(yè)課學習及轉入科學院進行實驗和科研實踐;“3+1”模式是學生入學后先在學校完成公共通識課、專業(yè)基礎課和部分專業(yè)實驗及實踐課程的學習,最后1年轉入科學院進行科研操作和研究,結合方向課和專業(yè)核心課程,分為藥學和藥劑學兩個方向,根據學生興趣和專研方向,制定實驗科研項目。在科學院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為期2年或1年的間斷性實驗操作,將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驗和科研中,去驗證和發(fā)現問題,通過實驗室的打磨,提高學生的動手和科研能力,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和生動的實驗相結合,教中寓研、研中有教,科教相互促進、相互滲透,體現了科研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本科畢業(yè)生學位論文質量思考
摘要: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質量是衡量學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各種原因存在一定問題,要提高畢業(yè)生綜合素質,切實改變畢業(yè)論文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優(yōu)化課程體系設置,增強實習實踐的效果,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和責任意識,轉變學生觀念,加強日常論文訓練,對論文工作過程進行科學化管理。
關鍵詞:本科生;論文;質量;思考
本科畢業(yè)生學位論文是對大學課程學習、實習、實踐的階段性總結,也是學生科研能力的體現,是衡量學校教學工作水平和進行教學評估檢查的重要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造和就業(yè)都具有基礎性意義。由于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素質的需要不斷提高,用人單位對本科畢業(yè)生的專業(yè)知識、實踐技能、綜合文化素養(yǎng)都較以往要求更嚴、更高。因此,高校應該加強本科畢業(yè)生學位論文的寫作和指導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畢業(yè)論文質量,培養(yǎng)專業(yè)化高素質人才。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本科畢業(yè)生的學位論文工作存在一些問題。
(一)學生缺少充足的時間進行論文調研和寫作。一般院校畢業(yè)設計(實習)在第七個學期(大四上半年),同時還安排一部分專業(yè)課,畢業(yè)論文寫作在第八學期,表面看起來時間是一年比較充裕,但是如果第七學期不能做開題報告,寒假期間學生仍沒有確定論文題目,具體的資料搜集工作就難以進行,事實上就變成只有一個學期進行開題答辯和論文寫作,而這個時間恰好是畢業(yè)學期,常常是考研的同學復試、面試,不考研的同學找工作,甚至部分同學已經實習就業(yè),很少和指導教師聯系,也沒有充分的時間保證認真查資料、做實驗、搞調研,集中精力寫作畢業(yè)論文。因此,學生為了畢業(yè)往往會七拼八湊“組合”一篇論文,或者把別人的論文拿過來改頭換面變成自己的,因而論文質量普遍存在一定問題,缺少創(chuàng)新性,并且形成不好的學術風氣。(二)缺少必要的方法論和寫作基礎知識。相當多的高校沒有在本科生中開設自然科學方法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課程。學生做畢業(yè)論文實際上是一次科研活動,但他們絕大多數不知道怎樣進行科研,用什么方法把獲得的經驗和數據通過邏輯加工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有些學校文科專業(yè)開應用文寫作選修課,學生對選修課普遍不太重視,還有的指導教師在論文寫作前專門召集學生講論文寫作知識。但即使如此,學生寫的論文初稿也難以讓人讀懂,文法不通,結構混亂,錯字連篇的并不少見,指導教師不得不親自“操刀動斧”,在學生論文初稿上留下一片片紅色的修改痕跡,甚至為了不影響自己指導老師的聲譽而親自改寫。這樣指導論文既不能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也無法提升學生的論文寫作水平,甚至還給指導教師帶來繁重的工作負擔。(三)學生實習、實踐活動和畢業(yè)論文的聯系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一般把實習、實踐安排在論文寫作前完成,目的是使學生結合實習、實踐的內容去做論文,盡量理論聯系實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但是,由于有些實習、實踐本身內容與專業(yè)聯系不夠密切,有待改進,另外,學生實習過程中缺少問題意識,沒有為畢業(yè)論文寫作找到切入點、選好題,而是等著老師給命題作文,這就有些被動。有些學生的實習,和專業(yè)結合度不夠高,每天做簡單的事務性工作,接接電話、做做表格、準備點會議資料等,對專業(yè)問題缺乏實際接觸和深度思考,從實踐的角度研究專業(yè)問題不夠,因此對論文寫作很難有更多的幫助。(四)個別指導教師學術水平低、責任心不強。個別老師在科研上投入不夠,自己很少撰寫學術論文,甚至幾年都寫不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章發(fā)表。由于缺少專業(yè)的高職稱、高水平教師,不得不用非專業(yè)的甚至行政管理干部、助教帶學生畢業(yè)論文。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那些對專業(yè)并不熟悉的管理人員指導論文,對于專業(yè)的基本理論和學術思想缺乏足夠的了解,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論文的質量。還有些老師由于教學工作和科研任務較重,在指導學生論文上花的時間少,指導得不認真,不能幫助學生提升論文質量。另外,也有論文題目專業(yè)技術性很強,但指導教師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欠缺,懂專業(yè)的老師由于指導學生人數受到規(guī)定數量的限制無法多帶,使學生論文在專業(yè)深度上難以提高。論文指導不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研究興趣找對應專業(yè)或有某些方面研究特長的老師指導,而是隨機分配給每一個老師幾個學生,這樣有些師生可以在共同關注的研究問題上相互幫助的機會就少了,也不利于學生的論文寫作。針對以上問題,應該從課程體系設置,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踐整體優(yōu)化,提高教師指導水平和論文寫作過程管理水平入手,提高學生畢業(yè)論文的規(guī)范性、創(chuàng)新性,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從事科學研究和提升就業(yè)素質的良好基礎。
(一)優(yōu)化課程體系設置。在本科學生中,分別開設自然科學方法論(包括自然辯證法)和社會科學方法論課,加強每個學科發(fā)展史的教育。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曾在大學校長論壇上說:“大學教師很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教學思想,不僅僅只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啟發(fā)學生思維的能量。”“智慧就是獲得知識的方法。”因此,培養(yǎng)學生智慧的思維離不開方法,方法論越來越被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重視。國外學術界對新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的問題是:用的什么研究方法?我們的課程體系設置缺少方法論的課,使學生在培養(yǎng)過程中先天具有某種缺憾。所以,應該在學生開始大學生活的初期,教會他們一系列思維和科學研究的方法。此外,目前高等學校課程設置中對學科發(fā)展史的重視不夠。例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學科專業(yè)的課程設置缺少“自然科學史”“化學史”“物理學史”“地理學史”“天文學史”等的課程。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專業(yè)的學生,有的直到大學畢業(yè)都不知道學管理的還有“管理思想史”課程應該學習,社會發(fā)展史、人類思想史等都是文科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基礎。因為讀史使人明智,從學科發(fā)展歷史可以找到本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本學科的研究發(fā)現問題的方法等。學生學懂了學科發(fā)展史,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論,既能幫助他們學好大學各門專業(yè)知識,又能指導他們完成學業(yè)、寫好畢業(yè)論文,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進一步進行科學研究或就業(yè)。(二)增強實習、實踐課的效果。實習、實踐課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實習、實踐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并盡可能具體化為可操作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實習、實踐,并學會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實習、實踐中解決問題有所收獲。例如:在組織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學生進行認識實習時,結合專業(yè)特點和北京市“挑戰(zhàn)杯”社會實踐大賽的選題,選擇了政府部門、企業(yè)、公共組織、農村等單位,把學生分成幾組,布置若干個問題,每組帶著問題到相應的單位去實習,由于他們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論”課,要求運用一定的方法完成選題。實習結束時提交調查報告或論文。優(yōu)秀的報告和論文公開發(fā)表,為轉型時期社會公共管理實踐提供一定參考。同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的資料和切身感受為他們寫作畢業(yè)論文奠定了良好基礎。特別是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本身就是面向社會、面向實踐的社會科學,沒有走向生活調查研究的精神,不可能產生好的工作效果。(三)提高指導教師責任意識和學術水平。首先選拔高職稱、高學歷、教學效果好、科研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畢業(yè)論文指導教師,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關注問題自主選擇具有指導資格的相關教師,教師根據自己專業(yè)特長和科研方向與學生共同研究論文選題。選題確定后,學生做開題報告,教師了解學生對題目的把握程度、資料的準備、寫作的思路、研究方法等問題。對學生來說,開題往往比較難,也是論文能否做下去的前提,需要老師做細心的指導。目前影響老師指導積極性的是對指導工作的考核缺少質的標準和量的精確性,指導時間多和時間少沒有區(qū)別,指導好和壞看不出差異。盡管我們對學生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的指導教師加大了獎勵力度,但教師自己也承認,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更多是因為學生本人一直是勤奮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并非完全取決于指導教師的工作。因此,加強對論文指導工作的科學考核,促使指導教師增強責任意識,無疑會提高整個工作的質量。除教師工作態(tài)度影響論文指導質量外,更為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的學術水平。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是一個需主客觀因素共同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教師要勤奮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打好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保證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另一方面,學校和基層組織要給教師提供科學研究的寬松條件,保證科研時間充足,科研設備齊全,有廣泛的學術交流機會,形成良好的科學研究氛圍,建立良好的科研激勵機制。目前,我校已經在科研設備支持、獎勵機制方面加大力度,但仍需在教師論文指導和學生論文水平提高方面增加投入,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最后,要快速提升教師學術水平,還要多和名校、大校、企業(yè)和政府機關及社會組織加強聯系,實行開放式辦學。“智者借智而行”,通過和外界的資源互補建立起產、學、研合作平臺,開拓我們的視野,增加合作共贏,增強科研實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四)轉變學生觀念、強化論文訓練。論文工作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提高畢業(yè)論文質量還應主要從學生入手。盡管學生知道畢業(yè)論文是大學四年最后的“絕唱”,但因以往很少有畢業(yè)論文不通過不能畢業(yè)的先例,很多學生覺得只要拿出一篇論文來,無論質量如何都可以通過,差別只是60分和80分不同而已。加之,做論文期間和考研、面試、復試、求職等相沖突,所以,有的學生對畢業(yè)論文采取馬馬虎虎的態(tài)度,質量不高也就難以避免。還有些學生對論文的基本規(guī)范不了解,引用文獻不做任何標注,有的寫作知識欠缺,語句不通、結構混亂,甚至還有錯別字。還有的學生不能準確理解指導教師的指導意見,修改不到位,把修改論文推給指導教師去做。凡此種種,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畢業(yè)論文質量提高。寫作能力是學生走向社會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教育發(fā)達的國家都很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從小學開始,就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回去查資料,自己寫體會和小論文。我們的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重記憶輕思維能力培養(yǎng),使得學生自己寫東西不知該說什么、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所以,一些課程的作業(yè),可以鍛煉學生寫論文,同時,專業(yè)論文訓練要認真給學生講清論文寫作知識和技巧,通過開展學生論文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重視論文寫作和訓練,切實提高畢業(yè)論文水平。(五)對論文工作實行專人負責科學管理。負責論文指導工作涉及系內外多個教師,工作周期長、責任大、影響面廣、困難多,遇到工作不配合的老師還生氣,許多老師不愿承擔這項工作。因此,采取指導教師輪流負責制,讓每一個人都體會一下這項工作的程序和不易,凡是做過這項工作的老師都能積極配合他人做好這項工作。但是,由于頻繁換人工作不穩(wěn)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活性,剛開始熟悉就交給下一個人,無法形成嚴格的制度規(guī)范,不利于總結經驗形成優(yōu)勢,每一個新接手的人都處在學習和適應階段,對學生論文指導存在一定影響。為了避免以上不利因素,建議選擇工作認真、責任心強、有一定溝通協調能力、綜合素質較好的老師專人負責論文工作。同時,制訂了包括論文寫作講座、選題、開題答辯、論文指導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詳細工作計劃,通過指導教師發(fā)給學生任務書,使老師和學生了解工作進度,自覺按進度提交資料。對學生論文的指導,首先從提綱入手,嚴格把關。題目確定后,提綱是關鍵,提綱是論文的框架,架子搭好了,基本形式就確定了下來,然后對內容精雕細琢。對論文工作的科學管理,就是既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同時又不給老師和學生帶來額外負擔。比如,開學初學生學業(yè)任務不重,所以,論文講座和選題、選擇指導教師一般安排在開學初,和專業(yè)論文訓練結合在一起。把具有指導資格的教師名單交給學生,由學生選擇教師,然后,師生共同商討論文題目,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主動權,做他(她)感興趣、擅長的符合學習專業(yè)特長和科研方向的題目。題目確定后,學生查閱資料、做開題報告,學生經過10周到13周的調研、實踐,在秋季學期15—17周期間做開題答辯。答辯通過后,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寒假時間進一步查資料、調研,甚至開始論文初稿的寫作。對于個別考研同學可以適當放寬到春季學期開學前3周內完成開題答辯。這樣大部分同學用春季學期1—15周時間進行論文寫作和修改。16—17周內畢業(yè)論文答辯,個別畢業(yè)生的補考課程基本不受影響,找工作的同學面試也比較從容,畢業(yè)生辦離校手續(xù)更是一身輕松,都不會因論文答辯沖突、緊張而影響效果。對指導教師而言,17周論文答辯結束,期末考試、判卷等工作絲毫不受影響,工作負擔不至于太重。而且,整個論文的檢查、簽字、上交檔案等一系列后續(xù)歸檔工作,我們都在20周前后完成,使本學期工作本學期了結,減少了辦公室人員的加班加點工作,新的學期老師沒有包袱開始新的工作。
總之,適應現代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要求,規(guī)范學術活動方式,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科研習慣和嚴謹的科研工作作風,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對畢業(yè)論文工作高度重視。論文指導工作要科學統籌、合理計劃安排,充分調動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可以順利完成畢業(yè)論文指導,而且可以通過畢業(yè)論文工作的整個過程,推動教師科研活動和科研成果形成,并提升高等學校學生科學研究、就業(yè)和升學的綜合競爭力,為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培養(yǎng)具有科學研究方法和手段、邏輯思維能力、嚴謹規(guī)范的工作作風、明確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的高素質優(yōu)質人才。
商務英語特色教學實踐研究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施使得跨國商務交流與合作更加頻繁,從而使得社會對專業(yè)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不斷提高。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當前高校商務英語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針對特色商務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提出了要做好頂層設計、整合資源、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等具體改革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學設計
1研究背景
“一帶一路”建設不但使沿線發(fā)展中國家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提高了沿線發(fā)展中國家的工業(yè)化水平[1],而且貫通了整個歐亞大陸的市場,給沿線國家?guī)砹素S厚的經濟效益。“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中華文化正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倡議詮釋了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繁榮的美好愿景[2]。商務英語專業(yè)人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可以提升能力、開拓視野、豐富閱歷,也能夠為中國未來更深入地參與全球活動、參與全球治理打下堅實的基礎。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講,除了幫助學生了解通識意義的商務概念、思考和認識商務活動的內在邏輯和研究方法、構建學科知識體系[3],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師還應當在國家級戰(zhàn)略背景下,與時代共振,融“一帶一路”倡議及其絲路精神于課堂,提高服務“一帶一路”的商務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2現狀分析
2.1商務英語專業(yè)課堂中關于“一帶一路”相關知識的研究數量極少
大學無機化學實驗多層次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學重要任務之一。結合學科發(fā)展的特點和現狀,構建無機化學實驗一體化、多層次教學體系(化學原理實驗→無機化學實驗→高等無機化學實驗),保持教學內容動態(tài)更新,設置多元化教學方法與考核模式,如翻轉教學等,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縮短學生進入研究課題組的過渡期。
關鍵詞:無機化學實驗;翻轉教學;教學體系;教學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提高高等教學質量和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1]。我校是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校、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目標是迅速建成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實現這個目標,培養(yǎng)具備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是重要基礎。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而無機化學實驗是化學化工及相關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國內多個高校結合自身的情況對無機化學實驗課程建設[2]、實驗內容的設計[3]、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4-10]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各自的教學特色和優(yōu)勢,在傳授無機化學實驗的基礎理論和訓練基礎操作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跨學科交叉合作能力。
1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現狀
我校化學系是建校第一批建立的院系之一,成立于2011年,而無機化學實驗課程也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過程,目前根據學科發(fā)展的現狀和需求設置了無機化學實驗和高等無機化學實驗兩門課程,設計了一系列既能訓練學生實驗技能,拓寬學生視野又貼近科研前沿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實驗,以提高學生專業(yè)綜合素質和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兩門無機化學實驗課程遵循一體化多層次的教學設計理念,無機化學實驗課程是化學系大二學生的必修課,所以實驗內容偏基礎,側重基本技能和實驗習慣的培養(yǎng);高等無機化學實驗是化學系大三學生的選修課,內容側重于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及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選課群體為化學系大三部分選擇了無機化學研究方向或者對無機化學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
2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體系的設置
外國文學教學可行性和實踐方法探析
摘要:產出導向法以新的教學理念,在新時代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應用型能力中,在新時代外國文學教學目標促成中,在改革陳舊的“背景-作家-作品”為主框架的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外國文學課堂教學中導論課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的實踐,輸入材料的合理導入,網絡教學平臺對選擇性學習假設的促成,均為產出導向法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索,類似的嘗試有待更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選擇性學習
假設6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構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注重的是學用一體的教學模式,旨在解決我國外語教學學用分離的問題。在國內教學界,文教授的產出導向法已廣泛地運用于大學英語及其他語種的教學中,而在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外國文學教學中鮮有人提到和運用。故本文擬探析產出導向法運用到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性,并提出運用其理論進行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實踐的幾種方法,希冀能為外國文學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產出導向法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外國文學課程是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程,從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目標、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流程和外國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三方面,可見產出導向法運用于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是可行的。筆者所在高校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旨在“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新技術的需要,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扎實的中國語言文字基礎和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系統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文學感悟能力、文獻典籍閱讀能力、審美鑒評能力、運用母語書面、口語表達的能力,以及初步的中國語言文學研究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能力和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能在政府機關和文化教育、傳媒機構、對外交流等各類企事業(yè)單位從事宣傳、文秘、管理、教學與研究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創(chuàng)新型、創(chuàng)業(yè)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1]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注重的是創(chuàng)新、能創(chuàng)業(yè)、擅應用。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在學習外國文學這門課程后,不僅要使學生具備分析和研究世界文學有關問題的專業(yè)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世界的視野,歷史的高度,民主和科學的意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以上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以及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目標,可以看出其與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核心是“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文化交流說”“關鍵能力說”。“學習中心說”強調的是學習,強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即我們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所強調的學生學習到的外國文學史的知識,這種學習不僅僅是對文學史知識簡單的學習,而是要掌握其規(guī)律、特質和精神,從而為“學用一體”“文化交流”及能力培養(yǎng)打下基礎。“學用一體說”強調輸入與輸出的無縫對接,事實上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目標也是為了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文學鑒賞和文學寫作中來,實現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文化交流說”在產出導向法中是指“正確處理目的語文化與學習者本土文化的關系”[2],外國文學教學中存在著同樣的文化交流的關系,在異質文化的學習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中國人的眼光看待外國文學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楊義先生就曾談到“血脈會通”的思想,認為“回到自己的文化立足點,是為了認識‘我們是誰’,但是‘我們是誰’的認識必須在與文化他者的眼光才能激發(fā)我們的對話的欲望,啟發(fā)創(chuàng)造現代性學理的潛能”。[3]聶珍釗先生也提出,“我國原來的外國文學或世界文學在本質上就是比較文學”[4]的觀點。這均是外國文學教學目標與外語教學目標之所在,使學生課程學習的文化交流中能進行比較并能更深刻地認識自我和他者。文秋芳教授在“關鍵能力說”中談到,不同的授課對象應有不同的關鍵能力,并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這與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目標相吻合。“外國文學史不僅是一門知識課程,更是一門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5]正是基于同樣的教學理念,外國文學課程教學采用產出導向法是可行的。不僅如此,從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流程和產出導向法的四個教學假設的比照中,也可見出產出導向法運用于其中的可行性。產出導向法中包含有教學中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假設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經常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學和外國文學教學雖然在課程設置上歸屬于不同的院系,針對的也是不同的授教群體,但其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通過課程的輸入性學習,讓學生能輸出相應的內容。大學英語教學輸入的是英語,促使學生輸出的是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溝通,即說、寫、譯等產出性活動,并使其成為教學的驅動手段和教學目標,將讀、聽等輸入性活動作為其促成手段。外國文學課程輸入的是外國文學的知識,也包括讀和聽,讀文學作品和文學論文,聽老師的介紹和分析,促使學生輸出的是學生對作品的認知分析和學習作品之后的運用寫作,即寫和析的產出性活動。“選擇學習假設”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尤為重要,外國文學教學涉及到的外國文學史知識不僅時間跨度大,還有海量的外國文學作家作品,要在有限的課時里窮盡所有的知識是不可能的,輸入中選擇性的學習也是重中之重。“以評為學假設”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極少運用,事實上采取教師評、學生評,能在極短的教學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分析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外國文學教學存在著課時不足、知識量過大的困境,加上“喪文化”環(huán)境下成長的青年一代,受網絡影響極大,一定的知識通過網絡即可查找得到,學生難以提高興趣融入課堂,卻極易沉迷于手機的世界里。這些問題也期待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融入到外國文學的教學當中來,也使產出導向法進入外國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成為可能。綜上所述,產出導向法以新的教學理念,在新時代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應用型能力中,在新時代外國文學教學目標促成中,在改革陳舊的“背景-作家-作品”為主框架的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
二、產出導向法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實踐方法
超分子化學研究論文
摘要:超分子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嶄新的分支學科.綜述了超分子化學的發(fā)展歷程、超分子的化學分類、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以及應用等問題.
關鍵詞:超分子化合物;主體客體;識別作用;配位
“超分子”一詞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出現,但在科學界受到重視卻是50年之后了.畢業(yè)論文超分子化學可定義為“超出分子的化學”,是關于若干化學物種通過分子間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所構成的,具有較高復雜性和一定組織性的整體的化學.在這個整體中各組分還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同時又因彼此間的相互影響或擾動而表現出某些整體功能[1].超分子體系的微觀單元是由若干乃至許許多多個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離子或其他可單獨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學性質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數可以確定或不確定,這與一分子中原子個數嚴格確定具有本質區(qū)別,把多個組分的基本微觀單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對于共價鍵)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氫鍵)、親水或憎水作用等[2].
1超分子化合物的分類
1.1雜多酸類超分子化合物
雜多酸是一類金屬一氧簇合物,一般呈籠型結構,是一類優(yōu)良的受體分子,它可以與無機分子、離子等底物結合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作為一類新型電、磁、非線性光學材料極具開發(fā)價值[3],有關新型Keg-gin和Dawson型結構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開發(fā)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杜丹等[4,5]合成了Dawson型磷鉬雜多酸對苯二酚超分子膜及吡啶Dawson型磷鉬多酸超分子膜修飾電極,發(fā)現該膜電極對抗壞血酸的催化峰電流與其濃度在0.35~0.50mol/L范圍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靳素榮等[6]合成了9鎢磷酸/結晶紫超分子化合物,并對其光致變色性質進行了探究,即合成化合物具有光敏性,漫反射日光即可使其變藍.王升富等[7]合成了磷鉬雜多酸-L-半胱氨酸自組裝超分子膜電極,發(fā)現該膜電極對酸性溶液中的NO2-有明顯的電催化還原作用.畢麗華等[8]合成了多酸超分子化合物,首次發(fā)現了雜多酸超分子化合物溶于適當有機溶劑中可表現出近晶相液晶行為.劉術俠等[9]以Dawson型砷鉬酸、金剛烷胺為原料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6As2Mo18O62·6CH3CN·8H2O,該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光致變色特性,并提出了一個可能變色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