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獸醫核心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6:20: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畜牧獸醫核心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畜牧獸醫核心論文

篇1

1.刊期職業管理人才缺乏

管理人才的缺乏一直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各期刊社都在嘆息沒有得力的人才,原有的期刊社管理人員多是上級任命或委派,真正懂編輯、廣告、發行等期刊運作的人才不多。據了解,不少期刊社工作人員只有2~3人,由于規模小,也很難吸引優秀人才。再有,現有管理人員沒有進行過真正意義上或針對本行業特點和特色的期刊經營培訓,借鑒其他兄弟期刊的經驗也少的可憐。新時期的期刊管理者要懂運作、經營期刊。

2.期刊規模小,缺乏集團優勢

“各自為戰”“、小而全”的辦刊模式至今尤為突出,缺乏集約效益。目前,我國畜牧獸醫期刊仍然是編輯部和期刊社的辦刊現狀,實力單薄,規模小,自我生產與發展仍是普遍的模式。資源浪費或不能有效的充分利用,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運作模式難求規模效益。再有,同質化現象也較為嚴重,內容雷同,沒有本地域行業特色,這樣削弱了辦刊力量,影響了畜牧獸醫期刊質量的提高。

3.期刊質量評價體系

畜牧獸醫期刊經過幾十年發展,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現有北大中文核心20種,占畜牧獸醫期刊13%。不過從整體來看,還是缺少科學的有效的統一質量評價體系。有的期刊把發行量等同于質量,還有簡單地把影響因子作為質量標準。

由于期刊編輯是比枯燥的工作,所以這方面的人才比較缺少。從事編輯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收稿與審稿,而有些編輯為了私自的利益,沒有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審核稿件上,這樣勢必會影響論文的質量。為了湊版面,使得一些質量不高的論文也被收集到國家級期刊或者核心期刊內。這對期刊發展是不利的,長此以往,期刊環境肯定會慢慢地惡化。

5.期刊論文的發表周期長

一些熱門的期刊,發表周期一般可以保證,但對于不太熱門或者冷門的期刊就到面臨嚴重的挑戰。一些期刊由于版面不夠而延期到下期出版,這樣勢必會影響作者的發表時間,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并且也會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畜牧獸醫期刊的發展策略

第一,改革畜牧獸醫期刊的運營體制。在計劃經濟下我國的畜牧獸醫期刊主要是由有關科研單位、學術團體、高等院校等主辦的,編輯部設在這些單位。以聚集在這些單位的專家學者為學術依托,人員編制、辦刊經費、條件設備也由這些單位提供。這種體制有它的優點,在改革過程中應保護這些單位的辦刊積極性。

第二,開展畜牧獸醫期刊發展的戰略研究,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對商品生產進行宏觀調控是社會化商品經濟發達的產物,畜牧獸醫期刊作為一種商品,有著巨大社會效益,是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發展都需要有領導、有計劃地進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畜牧獸醫期刊的宏觀調控主要應依靠法律、政策手段,經濟手段,當然也要有必要的行政手段。

目的在于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為畜牧獸醫期刊的市場平等競爭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使之按照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需要更好地發展。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首先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科學技術、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的發展需要,進行畜牧獸醫期刊發展的戰略研究。探討我國畜牧獸醫期刊發展的恰當速度,期刊的種類、學科、層次的合理配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期刊分類原則和管理辦法,建立高素質編輯人員的培養制度,建立激勵期刊競爭的獎勵制度等等。把對畜牧獸醫期刊的宏觀調控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第三,規范畜牧獸醫期刊的版式和制度。針對當前畜牧獸醫期刊的論文格式和編輯的素質問題,要求行業相關部門要成立監督機構,對期刊的發行、出版等全過程進行抽查檢驗,這樣才有利于期刊自身質量的提高,論文質量也會提升期刊的品質。作為主要面向畜牧獸醫的期刊,要招聘專業的編輯進行審稿,對論文的質量要嚴格把關,不容許為了私自利益而不管論文質量的情況出現。

第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畜牧獸醫期刊的發展要多樣性、多元化,除了紙制期刊的發行外,也要涉足網絡。將期刊轉化為電子檔,方便讀者進行快捷及時的查找,對期刊的檢索量也是期刊追求的因素。同時期刊還可以開通官方網站,并制作出網上投稿、查稿版塊,讓讀者能夠不通過傳統的投稿方式,這樣的效率會提高很多,而不延誤期刊的發行時間,也會保證發行的質量。

第五,加強期刊管理者和經營者的培訓。期刊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要有高水平經營者,認真分析市場、考察市場,從市場中找到期刊的定位。必須改變傳統的經驗主義和單一的計劃型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迅速建立期刊后改制時期的人才資源管理新觀念和經營戰略。

三、結論

篇2

關鍵詞:天津市農業科學院;Web of Science;SCIE;論文產出;被引頻次;學科分布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31

Analysis of Output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Papers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ZHANG Yu-wei,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SONG B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AS) between 2003―2013,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of TAAS has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the cited frequency, H index,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countries,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etc.

Key words: TAAS; Web of Science; SCIE; paper output; cited frequency;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天津農科院)成立于1979年,是一個以應用研究為主,具有較強實力和地方特色的社會公益類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歷經幾代農科人的艱苦創業,天津市農科院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已成為天津農業科技戰線的主力軍,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位居全國先進行列,為天津乃至全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0年來,天津農科院注重頂層設計,強化全院協同創新,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國家和市級專家、高中級研究員為主體的500余人規模的科技創新隊伍,各研究機構呈現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經建成了14個研究機構,分別為: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簡稱黃瓜所)、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簡稱蔬菜所)、天津市農作物(水稻)研究所(簡稱作物所)、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簡稱畜牧所)、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簡稱林果所)、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簡稱植保所)、天津市園藝工程研究所(簡稱園藝所)、天津市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簡稱資環所)、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簡稱保鮮中心)、天津市農村經濟與區劃研究所(簡稱區劃所)、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簡稱信息所)、天津市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簡稱生物中心)、天津市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簡稱質標所)、天津市設施農業研究所(簡稱設施所)等。

科研論文是體現科研單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個單位、一個學科和一名科技人員產出科研論文是體現該部門、領域或該人的科研活力的重要參考。Web of Science是一個基于Web而構建的動態的數字研究環境,兼具知識的檢索、提取、分析、評價、管理與發表等多項功能。在內容上,Web of Science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為核心,有效地整合了學術期刊等重要的學術信息資源。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校都將Web of Science的信息產品作為評價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據。在我國,Web of Science的信息產品,尤其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簡稱SCIE)收錄及引用論文的統計分析結果成為評價學術單位科研成效和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天津農科院科研水平不斷進步、重視國際間合作,陸續有優秀論文被SCIE收錄。分析天津農科院科研論文的SCIE收錄情況,可以從一個側面客觀地評價該單位的科研現狀和水平。

1 數據收集

通過Web of Science的SCIE數據庫,于2014年11月對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2003―2013年被收錄的論文進行檢索。利用數據庫的檢索、分析功能結合手工統計,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天津農科院論文發文量及變化趨勢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共有76篇論文被SCI收入,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為33篇,如圖1所示。11年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總體呈波動上漲趨勢,其中2003―2005年無,2010年以后增長較快。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發文量中,如圖2所示,保鮮中心發文量最多。保鮮中心、植保所、畜牧所發文量大于5篇,蔬菜所、黃瓜所、作物所、生物中心、林果所發文量小于5篇。質標所、園藝所、資環所、信息所、區劃所、設施所無。

2.2 天津農科院論文學術影響力分析

為反映天津農科院的發文質量,分別統計了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的SCI科技論文被引頻次(以后簡寫為TC)、篇均被引量、TC≥20、10≤TC<20、1≤TC<9、TC=0的占比,以及潛在被引指數和H指數,從而反映學術論文影響力。

表1顯示,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SCI發表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75,篇均被引量為5.30,潛在被引指數為-3.03,H指數為7。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最多,占到了發文總量的60.61%。其次是TC=0的論文,占發文總量的24.24%。TC≥20、10≤TC<20的論文分別只占6.06%和9.09%。

農科院各研究所中,保鮮中心的總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頻次均為最高,分別達到了87次和10.88次。總被引量排名前4的從高到低依次為保鮮中心、植保所、作物所、蔬菜所。篇均被引量排名前4的從高到低依次為保鮮中心、作物所、植保所、蔬菜所。

潛在被引指數統計的為各單位零引用發文占比與最近一年(2013年)發文量占比例之間的差,差值越小,被關注度越高。各研究所的潛在被引指數,黃瓜所最低為-66.67,畜牧所最高為33.33。發文被國內外同行關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為黃瓜所、作物所、植保所。

各研究所的H指數方面,保鮮中心的H指數最高為4,其次植保所、蔬菜所的H指數為3。

2.3 天津農科院論文施引文獻的國家分布

施引文獻是指引用天津農科院發文的SCI文章。通過分析2014年11月統計的引用了天津農科院2003―2013年發表SCI文章的施引文獻的分布情況,可以了解天津農科院的研究成果被哪些國家所關注,從這個角度可以反映天津農科院科研的影響力。

從圖3中可以看到,天津農科院的研究論文受到22個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關注度(引用次數)最高的為中國,引用次數占所有國家的42.44%。對天津農科院論文關注度最高的前5個國家從高到低依次是中國、美國、巴西、伊朗、韓國,5個國家的引用次數超過了總引用次數的70%。

2.4 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產出量分析

天津農科院整合院內科技力量,促進軟硬學科協調發展,形成了學科齊全、優勢突出的良好局面。目前,該院已形成了作物、蔬菜、林業果樹、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觀賞園藝等11個學科大類。

如圖4所示,天津農科院2003―2013年被SCI收入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集中在林業果樹、作物、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6個學科,其中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兩個學科的論文最多,分別為8篇。觀賞園藝、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學科還未有論文被SCI收入。

2.5 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學術影響力

表2顯示,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中,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的總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為最高,分別達到了87次和10.88次。總被引量排名前3的學科從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植物保護、蔬菜。篇均被引量排名前3的學科從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作物、植物保護。作物學科的總被引量排名第4,但篇均被引量排名較高,排名第2。

各學科中,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林業果樹、作物、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4個學科均超過了學科論文總量的50%。畜牧獸醫學科1≤TC<9,TC=0的論文分別占50%。植物保護學科TC=0的論文最多,占到了57.13%。

各學科的潛在被引指數,作物最低為-33.33,畜牧獸醫最高為33.33。發文被國內外同行關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為作物、蔬菜、植物保護。

各學科的H指數方面,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的H指數最高為4,其次植物保護、蔬菜的H指數為3。

3 結 論

2003年以來,天津農科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SCI論文總體呈上漲趨勢,2010年以后增長較快。盡管論文數量還不算多,但表現出了較好的增長趨勢。這是天津農科院近年來重視科研工作、積極引進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的結果。

天津農科院下設14個研究機構,分為11個學科大類。2003―2013年發表的SCI論文集中在8個研究所、6個學科。這說明天津農科院學科優勢明顯,在林業果樹、作物、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等學科論文產出量較多。而在觀賞園藝、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學科還未有論文被SCI收入,反映出天津農科院在學科布局的完整性、均衡性上欠佳。今后,天津農科院在保證優勢學科發展更強、更高的基礎上,要注意學科的均衡發展,通過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年輕力量加強薄弱學科的建設,提高整體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優勢學科突顯、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SCI發表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75,篇均被引量為5.30,受到22個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天津農科院的科研成果正在受到世界上科技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是,發表的論文中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最多,占到了發文總量的60.61%,TC≥ 10的論文只占15.15%,高質量論文較少,在提高論文質量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天津農科院要通過制定各種獎勵機制、培訓機制、考核機制,鼓勵與其他科研機構進行交流合作,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發表更高質量的論文。

參考文獻:

[1] 王婷,劉敏娟.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產出及學術影響力評價:基于論文、專利產出的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王婷,顏蘊,續玉紅,孟憲學.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論文產出及國際學術影響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2):54-63.

[3] 馬桂蓮,張琴,姚佳,等.基于Web of Science收錄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科研論文統計分析[J].上海農業學報,2014(2):115-119.

[4] 馬超,董巧連. 基于Web of Science收錄的河北農業大學科研論文定量分析[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1):116-119.

篇3

盡管部分高職院校制定了頂崗實習的評價方法,但評價方法多數是由實習日志(內容包括時間、地點、內容等)、實結(對頂崗實習的過程進行全方面總結)、畢業論文、企業指導教師鑒定等部分內容組成的。這樣的評價方式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評價缺乏過程監控

許多院校對頂崗實習的評價通常是在學生完成實習之后,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習報告、實習日志或實結等相關的紙質材料進行評價,而沒有對學生在整個實習階段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進行評價,忽視了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職業能力的發展,無法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做出科學預測。

2.評價標準未量化

參與評價的校內指導教師僅僅是對學生提交的紙質材料打分,企業的指導教師更是從感性的角度對學生實習過程的表現進行打分,結果不夠客觀。另外,學生在不同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由于沒有評價指標,不同的評價者所依據的標準不同,無法真實地反映學生頂崗實習的情況和效果。

3.評價內容不合理

有些院校對頂崗實習雖然有過程評價,但僅僅體現在學生的出勤、紀律和態度等方面,很少涉及對學生的責任感、團隊協作意識、溝通能力、領導力等方面的考核,導致評價的指標設計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脫節。

4.評價主體單一

許多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評價主體還是以學校指導教師為主,有的即使有企業參與評價,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在實習鑒定表上有評語而沒有量化賦分。頂崗實習是一個涵蓋教、學、做于一體的動態過程,對其評價不但要有學校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的參與,還應該有學生的參與,實習小組內的學生對彼此實習情況更為了解,更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習狀態。

二、高職畜牧獸醫專業頂崗實習評價體系的構建思路

筆者學院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指出學生要在畜禽養殖、疫病防治崗位上,參加6個月以上的頂崗實習,并達到其崗位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應建立一套科學完善、操作性強、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頂崗實習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企業指導教師、校內指導教師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立動態和靜態相結合、過程和結果相結合的評價,力求實現評價方式的完整性、評價過程的系統性、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三、頂崗實習評價體系的構建

1.根據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確立頂崗實習崗位

畜牧獸醫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畜禽飼喂、繁育改良、養殖場環境控制、疾病防治、飼料加工、養殖場設備操作維護、養殖場經營管理、產品銷售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較強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勝任飼養員、繁育員、疫病防治員等崗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實行的是“彈性學訓交替、分段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職場體驗,培養職業基本素養和專業基礎能力。第二階段:學訓交替,訓練崗位專項技能,培養專業核心能力。第三階段:輪崗互換,強化崗位核心能力,培養崗位綜合能力。第四階段:頂崗實習,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從事崗位工作,使他們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獲得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的綜合職業能力,實現與就業的無縫對接。因此,筆者學院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確立了符合畜牧獸醫人才培養目標的頂崗實習崗位,包括豬生產中的飼養技術員、防疫技術員、繁育技術員和飼料化驗員崗位;牛生產中的獸醫技術員、繁育技術員和畜牧技術員崗位;雞生產中的飼養技術員、防疫技術員和孵化技術員崗位。

2.校企雙方共同構建頂崗實習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是教學質量評價的核心內容,在行業企業專家的參與下,學校制定了《畜牧獸醫專業畢業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和《畜牧獸醫專業畢業頂崗實習考核標準》。在考核標準中,根據頂崗實習特點確定各項評價指標。并盡可能進行量化設計,做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力求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在評價體系中,設計了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實習成果3個一級指標。根據每個一級指標的內涵要求,設立了勞動紀律、崗位技能、實習日志等9個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是各評價要點的考核標準。

3.學校、企業和實習小組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考核評價

篇4

英文名稱:Fujian Agriculture

主管單位:福建省農業廳

主辦單位:福建省農業廳經濟技術開發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0429-8047

國內刊號:35-1085/S

郵發代號:34-3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4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5

【關鍵詞】 職業學校 畜牧專業 “三位一體” 實習實訓

【作者簡介】 占取勝,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紅安縣職教中心總務主任,國家級示范專業畜牧組組長;張征,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紅安縣職教中心副校長;王叢軍,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紅安縣職教中心副校長。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103(2014)08-0052-03

我校(特指湖北省紅安縣職教中心,下文同)畜禽生產與疾病防治專業開辦多年,是學校骨干專業,湖北省重點專業,現被納入第二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重點支持專業建設計劃。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結合示范校建設的實際需要,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保證農村中職實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我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課題。按照重點專業建設計劃,要保證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達到1:1.1,實施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是重要保證,也是“理實一體化”、“做中學,學中做”的必然要求。為此,學校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建立并推行工學結合“三段遞進式”(文化素養及專業基礎學習、專業主干課及專業核心課的學習、職業方向選擇的專業技術模塊學習三階段遞進)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嘗試“課堂―養殖場”教學模式;通過多種途徑組織實訓實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畜禽飼養管理、動物疾病防治等專業技能,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的無縫對接,把本專業建成產學結合、特色鮮明、對口就業率高的示范專業。

一、校內實習

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之一,在進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充分利用校內現有的實訓實習條件,認真組織實訓實習教學活動。通過校內實訓實習,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為以后的社會(頂崗)實習、農村庭院實習打下良好基礎。

1. 利用學校實訓室組織教學實習

自本專業開辦以來,學校就建立起了能滿足教學需求的農牧實訓室,并逐年投入大量資金配備農牧實訓室硬件設施,學校教務處把各學科教學大綱要求的實訓列入教學計劃,規定各學科教學大綱要求的實訓開出率必須達到80%以上,督促各科教師努力按要求完成規定的實訓內容,保證了校內教學實訓的落實。

2. 利用實習實驗動物,組織各科教學實訓

畜牧獸醫專業各學科的許多實訓實習都離不開實驗動物,如果每學科的實訓都配齊教學大綱規定要求的實習實驗動物,顯然是學校的財力所不允許的。對此,我們畜禽養殖與疾病防治專業各學科之間的教師相互配合,努力提高實驗動物的利用率。例如把一頭豬作為實驗動物,在確定一個實訓活動周或實訓活動月中,可以綜合作為以下多門課程的多個教學實訓:①《家畜飼養學》的飼養實訓;②《畜牧學》的家畜品質外貌鑒定實訓;③《獸醫診療學》的基本檢查方法、操作技能訓練;④《家畜外科學》的常見手術操作技能訓練;⑤《獸醫藥理學》給藥途徑的實際操作技能訓練、藥理實驗;⑥《家畜病理學》的病理解剖和《家畜解剖學》的大體解剖實訓等。

3. 利用實訓實習教學實習

學校共建的養雞場、養豬場等既是勤工儉學的基地,同時也是畜牧專業的生產實習基地。學生在這里參加生產實習勞動既可以掌握家畜家禽飼養的全過程,又可以掌握畜禽的疫病防治技術,還可以了解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這對于學生進行社會實習以及以后進入社會是大有益處的。

二、社會(頂崗)實習

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社會,為此學校與縣畜牧局及其下設的各鄉鎮獸醫站、養殖場以及專業戶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與縣內外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服務于教學,這對于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為將來盡快步入社會獨立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的社會(頂崗)實習包括:

1. 根據畜禽生產的需要,合理安排季節性實習

根據畜牧業生產和畜禽疾病防治的季節性特點,突擊性地進行參觀實習和短期實地實習。由于此類實習具有一定的知識超前性,在實習前,教師可突擊性地、有針對性地提前介紹有關專業知識。例如,突擊性地參加鄉、鎮各基層獸醫站的春季或秋季畜禽疾病預防工作,時間一般為1―2周,此項實習活動是在獸醫站最繁忙之際插入,很受他們歡迎。同時,由于工作范圍廣,還可收到很好的社會效益。又如在畜牧學養禽的教學過程中,春季可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各家禽孵化廠(室)參觀或聯系生產實習點參加禽蛋的孵化生產值班,了解禽蛋孵化的過程,直至出雛后的幼雛雌雄鑒別、銷售等一系列生產活動。

2. 校企合作,進行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我們與正邦集團、畜牧局紅彤物業公司、湖北閩湖畜牧公司、武漢華龍飼料公司、紅安利達畜牧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開辦企業“冠名班”“訂單班”,校企共建專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理論與實踐的比例要求達到1:1.1,部分專業課教學中嘗試構建“課堂―養殖場”教學模式。如針對豬生產等養殖專業課程的教學。把課堂設在現場,把現場搬進課堂。隨著辦學理念的轉變,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確定,進一步改變觀念,把教室搬到養殖場、實訓室,采用“工學交替”“輪流頂崗”的現場教學模式。專業理論知識部分每周安排1-2天集中講授,其余時間均為實踐技能的訓練,由基地的實踐指導教師、任課教師、校企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在校內實訓室、校辦實訓養殖場以及縣域內校企合作的養殖企業共同完成實訓教學任務。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在不同的崗位,一定時間后再輪換,使每個學生對豬生產、家禽生產等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學生通過參與豬場的生產過程,完成技能模塊的學習。打破以往傳統的黑板上養豬的抽象的、脫離實際的、教學與生產脫節、能力培養不到位、空洞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到有用的技能。崗位培養目的明確、具體,措施落實到位,學生融入企業環境、兼有雙重身份、校企合作、互利共盈。密切課堂與企業的聯系,真正做到教、學、做的統一。

3. 落實教學計劃,組織好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是本專業學生實習的重點,對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全部知識,組織生產和獨立操作的能力培養起主要作用。我們的畢業實習具有明確的任務,做到了有組織、有計劃、有紀律、求實效。為此,我們首先取得縣畜牧局領導的大力支持,由縣畜牧局統一開出介紹信,介紹實習生到各鄉、鎮獸醫站或養殖場等基層單位進行畢業實習;另外,根據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選擇,組織部分學生到養豬場、養雞場、飼料廠等規模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的時間為九個月至一年,具體實習場所可由學生根據各自的意愿結合其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選擇。到獸醫站主要進行獸醫實習,到養殖場主要進行畜牧生產實習,甚至還可到畜禽養殖專業戶進行生產實習,規定1―2個實習生認定一個畜牧獸醫技術員為自己的輔導師傅,在其安排下進行實習。并根據學生職業發展需要進行輪崗實習。要求實習生邊實習、邊看書、邊完成實習任務,在專、兼職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寫實習日記、專業論文或社會調查報告等。學校領導及實習指導教師定期巡回檢查、跟蹤指導,及時解決實習中遇到的問題 ,每個階段的實習結束后由實習所在單位、輔導師傅、帶隊教師寫出實習鑒定,存入學生檔案。返校后,檢查實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并認真作實結。把實習成績列入學生成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三、農村、庭院實習

畜禽生產與疾病防治專業班的學生絕大多數都來自農村,村組農戶庭院養殖有豬、牛、羊、雞、鴨、鵝等家畜家禽,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動員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農村庭院的動物飼養及疫病防治實踐活動,特別是在寒暑假期間參加畜牧生產勞動,既是學校實訓、社會(頂崗)實習的補充,又能直接服務于農村、家庭,解決當地農村、家庭在畜牧生產上的實際問題,發揮學員農村家庭的示范作用,擴大了職業中專的影響,增強了學校辦學吸引力。農村、庭院實習也是一個綜合性的實習,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還可以進行畜牧良種引進推廣、新技術應用、科學飼養、獸醫疫病防治等一系列的生產實踐活動。

四、實際成果、成效及推廣情況

篇6

【關鍵詞】經營實體 師資隊伍 模式

一、實施背景

畜牧獸醫及相關養殖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沒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給學生授課就猶如“紙上談兵”“黑板上養豬”,根本無法讓學生學到本專業的真本事。畜牧獸醫類青年教師普遍存在實踐鍛煉不夠、動手能力不足、技能提升比較慢的問題。原因是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面臨以下困難:一是直接從大學畢業的年輕老師實踐機會太少,實踐能力弱;二是有些教師照本宣科,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三是專業教師主動參與生產實踐的積極性不高;四是教師參與實踐的時間與畜牧業生產周期不相符;五是雖然專業教師有部分自創經營實體,但示范帶動作用未能較好體現。

面對以上種種困難,怎樣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些困難呢?根據專業特點,我校提出“實施人才興校戰略,打造專兼結合的優質教學團隊”的目標,經過不斷摸索和反復實踐,學校出臺相關激勵政策,鼓勵教師自創經營實體,探索師資隊伍建設的新模式,達到了預期目的,取得顯著成效。

二、主要目標

以專業教師自創經營實體為載體,在學校、教師團隊、企業的協助下,通過多種方法及途徑,層層深入,提升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建設能力、教學科研能力,使教師的“四個能力”與生產實踐、生產經營完全同步融合,培養多能型教師,真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實施過程

學校鼓勵專業教師利用專業優勢自創經營實體,并以經營實體的教師為核心組成專業教學團隊,團隊成員每人擔任1家以上企業技術顧問和承擔1項以上課題,構建了“創辦1個經營實體+帶1個專業教學團隊+擔任1家以上企業技術顧問+承擔1項以上課題建設”的“4個1”“多能型”的教師隊伍建設模式。

(一)出臺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創辦與專業相關的經營實體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一些教師根據黨的政策,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走上了自主創辦實體的道路,創辦了飼料店、獸藥店、養殖場、寵物醫院、寵物美容中心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學校因勢利導,出臺《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專業教師自主創業獎勵辦法》,鼓勵更多的專業教師自創經營實體,并為自主創業教師創造寬松的條件。如:學校在工作和課時安排方面對他們給予照顧;同時,在資金資助方面,每年給予自創實業教師一定的獎勵,并優先提供學校門面給教師開展經營。

(二)以經營實體為載體組建專業教學團隊,推動師資隊伍建設

創辦經營實體的專業教師在學校本教研室內或本專業領域內帶領5-8名年輕教師組成一個專業教師團隊,共同參與經營實體的日常經營及管理,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大家能夠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這個教師團隊中,經營實體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把在經營實體過程中將自己所學到的專業技能和總結出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本教師團隊;年輕教師通過實踐鍛煉,實踐和教學技能得到提高,通過收集典型的臨床案例、視頻、圖片資料等,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和提高教學手段,課程內容的改革更加真實且與崗位知識緊密對接。同時,經營實體教師在科研及專業拓展方面給予年輕教師指導。

(三)擔任養殖企業技術顧問,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經過充分的實踐鍛煉后,經營實體教師及成員根據自身優勢,選擇學校周邊一個大中型養殖企業,擔任企業技術顧問。通過參與企業重大疫病的防控、協助培訓企業畜牧獸醫行業技術人員、參與養殖及疫病防控新技術的推廣、協助學校開展校企合作、與企業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和指導在企業教學實習的學生,在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和發展瓶頸的同時,教師自身的實踐和教學技能得到提高。

(四)承擔教學科研課題,提升教育教學科研能力

經營實體教師主持1項以上課題建設,帶領團隊成員參與并完成課題研究,通過課題建設轉化成生產力,形成課題研究成果,如論文、教材、教學軟件等,為經營實體管理和教學服務。

四、條件保障

(一)制度保障

學校把自辦企業帶團隊作為學校師資培養的重要渠道,成立機構,完善制度。

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完善相關機制,制定制度保駕護航,建立了師資隊伍建設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由教務科、人事科負責組織開展具體工作,將“4個1”“多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模式納入整個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中,形成保障機制,有效提高了教師自創實業和參與實踐鍛煉的積極性。在制度保障方面,學校出臺了《十二五教師隊伍培養培訓規劃》《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方案》《專業教師自創實業獎勵辦法》《雙師型教師獎勵辦法》《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科研管理暫行辦法(試行)》《專業帶頭人培養辦法》《骨干教師培養辦法》等相關文件,并落到實處。

(二)時間和資金保障

在教師工作安排方面,學校也為自創實業教師在課時安排、調停課等方面提供便利;在資金資助方面,學校每年給予自創實業教師一定的獎勵,并優先提供學校門面給教師開展經營。

(三)地域優勢

學校地處沙塘鎮上,是柳州市郊養殖業最發達的地區,便于教師開展創業。教師的創業必須在大環境的影響下才能形成一定的氣候,而且創業地點在學校周邊20公里以內,方便教師團隊開展實踐鍛煉及學生教學實習,也便于教師上下班,確保學校工作與自主創業兩不誤。

五、主要成效

通過“4個1”“多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模式平臺,學校打造出了一支實踐動手能力強、團隊建設能力強和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多能型”教師團隊,不僅服務了地方經濟,也提升了教師的個人收入,更提高了教師的動手能力,實現了教師提升個人能力、增加個人收入、服務地方經濟的“三豐收”。專業教師自辦實業不僅真正調動了教師的實踐積極性,而且能夠使教師在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前提下主動學習到本專業最扎實、最前沿的專業本領,他們在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發展中發揮著示范帶動作用。

(一)教師創業實體帶動專業團隊發展,促進專業教師實踐技能的提高

目前學校教師創辦了20家經營實體,組建了8個專業教師團隊。組建8個專業教師團隊的經營實體不僅運轉正常,并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成為師生重要的實踐基地,每年接收師生生產實踐鍛煉300多人次。如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小動物診療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李友昌老師,他在大學畢業后就在深圳等多個寵物診療行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擔任了2年的寵物診療主治醫師,擁有非常豐富的寵物診療臨床經驗。在經過多方面的調研后,李老師選擇了在學校動物醫院旁邊創辦寵物診療美容中心,經過2年多的經營,李老師不僅讓寵物診療美容中心辦得有聲有色,更帶動了學校一大批專業教師在寵物診療和寵物美容方面進行實踐,引領了學校在寵物診療及美容方面的發展。

(二)教師創業實體是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有效渠道

8個經營實體為學校培養專業帶頭人6名、骨干教師39名。“4個1”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過程中,年輕教師取得較大成績,取得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10人,培養的雙師型教師22人。

(三)教師創業實體成為學校服務當地養殖業發展的主力軍

8個經營實體中有40名教師擔任50家企業顧問,幫助企業進行了重大疫病的防控,協助培訓企業畜牧獸醫行業技術人員1200人次,推廣養殖及疫病防控新技術5項,企業在學校建立13企業冠名班和贊助25萬元用于學校辦學,與企業合作開展3項課題研究。

(四)教師創業實體推動學校科研成果發展

學校共有8個教師團隊立項,自治區一級課題2項、二級課題2項、三級課題17項,校級課題5項,其中結題4項,有1項獲教學成果三等獎;135篇;獲教學信息化教學技能比賽獎項9個。

六、體會與思考

實踐證明,“4個1”“多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模式完全符合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但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篇7

關鍵詞: 高等農業院校 遺傳學 實驗教學 創新模式

遺傳學是高等農業院校多個專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動物科學、園藝、畜牧獸醫等)的一門主干基礎課,遺傳學教學質量對于農業院校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關聯作用[1,2]。遺傳學實驗課程是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動物科學、畜牧獸醫等專業學生入學以來所開設較早的一門專業基礎實驗課,它的開出對后續實驗課程的開出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3,4]。因此,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的遴選,實驗類型的設定、教學方法的改進及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構建適合于農業院校有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關鍵[5]。為此,我們根據多年的遺傳學實驗教學探索,總結了一套適用于不同專業的遺傳學實驗教學模式,以期為同類專業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提供參考。

1.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的遴選及實驗類型的設定

遺傳學實驗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實驗,涉及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動物科學、畜牧獸醫等多個專業。目前農業院校開設的遺傳學課程學時不盡相同,各個專業的理論、實驗教學時數也不盡相同,有的專業有野外實踐,有的專業沒有。因此,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寬基礎的前提下突出專業”的原則選擇實驗內容[6,7]。具體地說,就是在實驗內容的選擇上,貫徹基礎性、適用性、典型性、綜合性的原則,在確保開設基礎實驗的前提下突出專業特點,同時也要為后續專業課程的開出打下基礎。

1.1基礎性實驗的選擇。

遺傳學基礎性實驗的教學目標首先是讓學生熟練掌握實驗中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突出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培養。在遺傳學基礎性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實驗首先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進而培養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基礎性實驗是綜合性及探究性實驗教學內容的基礎。遺傳學基礎性實驗內容主要包括顯微觀察、基本遺傳規律的驗證、細胞和組織培養等[8]。在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學時的不同主要選擇了細胞有絲分裂制片、減數分裂涂抹制片、染色體(結構數目)的誘導及觀察、染色體核型分析及顯帶處理等幾個驗證性實驗。

1.2綜合性實驗的設置。

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整理和查閱相關實驗資料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實驗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9,10]。綜合性實驗又稱為復合型實驗,我們在綜合性實驗教學中主要開設了模式生物性狀遺傳分析實驗。比如,我們將果蠅的培養、果蠅的性別鑒定、果蠅唾腺染色體的制片觀察、果蠅雜交實驗、果蠅性狀的遺傳分析等綜合成一個大實驗。讓學生從果蠅的培養開始,雖然時間較長,但是比較系統,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我們也可針對不同的專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專業)需要補充了一部分分子遺傳學實驗,如基因功能的遺傳分析(如擬南芥突變體篩選、細菌局限性轉導、轉座子插入突變)等內容。

在此綜合性實驗教學階段,目的是學生在掌握遺傳學實驗基本技能基礎上,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去完成預定的實驗內容,去解決相對較為復雜的問題。在綜合性實驗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工作的能力,為下一步開展探究性實驗奠定基礎。

1.3探究性實驗的設計。

遺傳學探究性實驗是獨立于遺傳學課程教學進行的一種創新探索性實驗,它最主要特點是獨立性,同時探究性實驗體現知識的連貫性、實驗技能的綜合性,實驗內容和過程的系統性、科學性。探究性實驗要求學生綜合利用所學遺傳學理論、實驗原理自主設計實驗,并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探究性實驗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11]。

我們在遺傳學探究性實驗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1)對學生所在的專業、學時進行分組(學生可以根據專業特點、興趣愛好、實驗室條件進行組合),每組3―4人;(2)進行實驗題目的選擇(實驗指導老師預先擬定幾個指導性題目供選擇)或設計(學生自主);(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材料的選擇和準備;(4)實驗實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分析、撰寫實驗報告(甚至研究論文);(5)實驗教學交流,要求學生把實驗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總結、分析。通過探究性實驗教學,學生培養了自主設計并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以后畢業設計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遺傳學探究性實驗有利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簡單的對實驗結果的驗證認識引導到創造性的思維空間中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

2.改進和創新傳統教學方法及思路

2.1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實驗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和網絡教學手段已經廣泛應用于遺傳學理論課程教學,但多媒體教學在很多實驗教學中應用不足。針對這一點,我們一改傳統的“嘴巴、粉筆、黑板”的實驗課理論教學模式,將網絡教學和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學手段廣泛地應用于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努力加大實驗教學內容的信息量,積極拓展實驗教學的空間。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實驗方法、原理、步驟和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全面參與感知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12]。

2.2改“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動式”學習方法。

在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將不同層次的實驗區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三類。基礎性實驗的教學目標重點在于學生對實驗技能的熟練掌握,基礎性實驗教學采用教師現場指導學生實驗的教學方法進行;綜合性實驗的教學目標重點在于突出對學生整理查閱資料能力、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綜合性實驗教學主要采取學生自主進行與教師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探究性實驗教學目標重點在于對學生獨立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性實驗教學采取以學生探究式自主實驗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教學方法進行。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實驗教學的核心和主體。對教師而言,要有極強的組織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學生管理得過于死板,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從“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探究性實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改變為學生“主動式”學習方法。這樣就在教學中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實驗過程都是圍繞著學生這個核心展開,讓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主角,在盡情張揚個性的同時積極地激發自我的創造性思維,盡快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3.實驗教學考核方法的改進

實驗考核是實驗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時也是保證實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實驗考核不但能督促學生認真進行實驗、檢查學生對理論和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我們把實驗考核的重點定位在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上,將實驗考核成績分解成四個部分:通常情況下,實驗報告成績占20%,實驗操作成績占40%,實驗理論成績占20%,平時課堂成績占20%,各成績所占比例依據具體專業(如學時)、具體情況(如探究性實驗所占的比例)適當變動,目的使最終的成績客觀、公正、公平,真正體現出“高分高能”,充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4.結語

遺傳學實驗教學是高等農業院校遺傳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任務,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遺傳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更是勢在必行。當然在實驗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何建立長效的實驗教學改革效果評價指標體系,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作更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談家楨,趙功民.中國遺傳學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0-27.

[2]張建龍,潘偉槐.遺傳學教學中的學習策略和教學策略探討.遺傳,2002,24,(6):687-690.

[3]余誕年.遺傳學的發展與遺傳學教學改革謅議.遺傳,2000,22,(6):413-415.

[4]林娟,郭濱,蔡新中等.綜合性大學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8,4,(80):88-91.

[5]余光輝,賈瑞,王春臺等.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多策略整合.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1,(7):109-111.

[6]張貴友,張榮慶.生命科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26):5-8.

[7]劉華忠,楊捷.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模式的優化.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7,91,(1):17-20.

[8]祝水金,洪彩霞,肖建富等.遺傳學實驗指導(第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33-56.

[9]劉艷平,劉靜,鄭杰.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2,12,(21):109-101.

[10]扈中平,劉朝輝.多元性教學理念與創新素質的培養.教育研究,2001,(7):20-24.

篇8

關鍵詞:畜牧基礎;教學;存在問題;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47-02

《畜牧基礎》是針對動物醫學、動物檢疫等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飼料營養、遺傳學基礎、動物育種和動物繁殖四個方面。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畜牧行業技術的進步,對從事畜牧業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從業人員主要來源于畜牧獸醫類專業院校的全日制教育和在職技術培訓。在生源日益下降的今天,農牧高職高專院校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需要在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進行探索,培養受社會歡迎的畢業生。其中課程教學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為了提高《畜牧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本文分析了《畜牧基礎》課程教學存在問題并提出了教學改革對策。

一、存在問題與不足

1.學生文化基礎較弱。近年來,高中畢業生人數有所下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入學門檻也在降低,加上各專業文理兼收,導致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參差不齊。在《畜牧基礎》課程學習中普遍存在對高中生物課知識掌握不足或者深度不夠等問題,對《畜牧基礎》課中所涉及的一些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實訓課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老師怎么演示就怎么做,事后對實訓內容印象不深,容易忘記,與理論知識聯系脫節的現象。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本課程主要面向于動物醫學、動物檢疫等專業,一般采用單班授課的方式,班級人數在40人左右。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不認真聽講、不完成課后作業或者出現抄襲、小測試成績不理想等現象,總體表現為學習積極性低。其原因可能是:①由于與其所學專業相差較大,學習目的性不強,對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表現在表層化、庸俗化的特征。他們不清楚將來自己的工作中,尤其是在參加企業管理中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專業,而且對整個行業發展也要有所了解。②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同時也不愿花精力去學,甚至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只是為了拿一張畢業文憑,畢業后直接轉行,從而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③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手機的普及以及功能的強大,學生經不住網絡的誘惑,常常在上課時間發信息、看小說、瀏覽網頁等,對老師講授的內容稀里糊涂的。

3.教學方法有待改進。《畜牧基礎》是一門跨專業的課程,在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不能定位為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型”課程,需要改變原有的簡單的多媒體教學、黑板板書、直接按課本講課等形式,通過努力不斷向應用性強的“技能型”課程的轉變。起初該課程開設實訓課程較少,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即使開設了實訓課程,也只是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觀看或者簡單模仿的教學方法,沒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訓內容中,實訓結束后大部分學生還對實訓內容記憶不深,了解不透,沒有真正掌握實訓課程的精髓。

二、教學改革與對策

1.重新構建課程內容。為了適應畜牧生產企業發展的需求,在《畜牧基礎》課程改革中教材建設是重要內容之一,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物化成果。教育部的《關于全面提高高職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8號)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參與了“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農林牧漁系統”教材的編寫,打破原有教材體系,重新構建教學內容,新編了《畜牧基礎》,解決了以往教材中行業革新快與課程內容老化的問題、教學改革加快推進與教材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等。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教學改革是需要通過教師來具體實施的,因此需要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專業素質高、實踐技能強的“雙師型”的教師。學院通過校企合作、有企業經歷優先評定職稱的策略、參與職業技能考試獲取相關證書才能從事相關崗位等方式推進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這些方法鼓勵教師常走入企業,參與企業生產、管理和技術深造等工作。在學院作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還為一些教師提供了外出學習和培訓的機會,讓教師學到一些國外的經驗。另外,還聘請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工作人員,讓他們參與到課程建設中,為課程改革提出建設性意見,讓教師、學生了解畜牧行業的最新動態及相關行業人才的職業技能要求。在學生素質教育方面,學院通過班主任、輔導員等多方聯合共同努力轉變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做到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實訓活動,在自己的學生生涯中能夠多學一些技能。

3.改進教學方法。傳統的黑板板書、照本宣讀等教學形成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視頻錄像等電化教學手段已被廣范用于《畜牧基礎》課程的教學。在PPT制作過程中有意識地減少文字內容,大幅度增加生產實踐方面的圖片。播放老師自己錄制的或網絡上下載的視頻給學生觀看,并講授各個操作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和注意點,將抽象的理論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加教學信息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過程。我們還帶領學生組建畜牧基礎QQ群,在群里通過大家互動、資料共享等方式,遇到問題大家討論,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也同樣獲得知識。

4.加強實訓教學。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學生,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更注重于實訓教學。學院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是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是實踐操作能力。針對動物醫學、動物藥學等專業開設的《畜牧基礎》課程的總課時為60課時,其中實訓課時至少1/3。在實訓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學院講授《畜牧基礎》課程的老師和企業兼課教師進行了探索,初步確定了以綜合素質培養為根本的教學理念,嘗試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有選擇地開展實訓課程內容,取得很好的成效。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按實訓內容的要求,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分工協作,各成員可以協同制定計劃并進行實施,完成實訓課程的任務。在實訓前的準備工作就讓學生參與,如樣品的準備、儀器的準備、試劑的配置等,從而對實訓的整個過程有充分的了解,改變老師示范學生看或者模仿的簡單實訓教學形式。實訓老師有目的地組織1~2次的技能比賽,學生通過抽簽獲知自己需要操作的實訓內容,然后現場進行操作,根據操作要求進行評分,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優秀者頒發榮譽證書,讓學生在競賽中促進實訓學習。

5.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隨著學院培養人才轉為應用型為主,學院也加強了校內實訓基礎的建設工作,確立了與《畜牧基礎》課程相關的實訓基地,如國家級水禽基因庫(泰州)、江蘇豐達水禽育種場和國家級姜曲海豬保種場。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都設置了相應的功能教學研究室,如飼料加工車間、飼料分析室、采精室、品質檢查室、配種室、性能測定室等功能場所,每個功能間都配備了多套儀器設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場所和實訓條件。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在企業中更新較快,為了更好地培育好每個學生,學校以國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校外企業的合作。如與江蘇高郵鴨集團、常州康樂農牧有限公司等農牧業龍頭企業,將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前畜牧業發展趨勢及養殖企業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方法的情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通過校內外實訓,強化了學生善觀察、多思考、勇創新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水平。

6.改變課程考核方法。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和實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評價教學成效和鑒別學生差異性,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對控制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培養目標起到積極作用。《畜牧基礎》課程考核包括了過程考核、期末考核兩個方面,采用百分制,分值分別為60分和40分。過程考核主要包括了實訓方案制備、實訓動手能力、實訓報告完成情況、課堂紀律和課后論文完成情況等方面,主要是查看學生是否可以將《畜牧基礎》課程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訓中,是否熟練掌握畜牧生產相關技能。期末考核可以選擇一種考核方法,如考試、小論文、課程學習體會、制定畜牧生產過程某個方面的方案等,主要是查看學生對《畜牧基礎》課程的掌握程度,綜合運用畜牧基礎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檢驗教學效果,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三、總結

綜合上述,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對《畜牧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建議,這些建議對《畜牧基礎》課程改革必定有一定的作用。課程改革只有順應社會的發展、滿足行業的發展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提高畢業生的素質,適應畜牧業行業企業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潘朝霞,王亮.高職高專學生心理特點及其職業生涯規劃[J].科技文匯(上旬刊),2009,(2):95.

篇9

一、科學推進專業調整與建設,主動融入地方產業結構

1.開展專業市場調研活動。2013年1月,我處利用寒假組織全院各系負責人及教研室主任赴婁底及長株潭地區有關企事業單位、相關行業開展專業市場調研,獲取了大量客觀的第一手人才市場資料與數據,為學院科學制定《2011-2015年專業建設規劃》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2.合理調整專業布局。把與學院核心能力和服務面向相符合的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主體的制造類和以煤礦開采技術為主體的資源類兩個重點建設大類調整為緊密對接地方產業的機電一體化技術、煤礦開采技術、畜牧獸醫等三個專業及專業群。針對婁底提出的著力打造長株潭汽車制造和工程機械等產業的配套協作服務區的戰略決策,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組織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等新增專業的申報工作并順利通過省教育廳的評審;停止表演藝術、國際貿易等與地方經濟聯系不緊密的專業招生。

3.加強專業制度建設。進一步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的的地位和作用,聘請區域內相關行業有影響的專家參加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切實施行行業企業專家和學院專業帶頭人會簽培養制度。

二、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彰顯學院辦學特色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各專業依照各自特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三融合、三對接” (人才培養融合地方需求、專業緊密對接婁底主導產業;人才培養融合企業資源、課程緊密對接職業崗位能力;人才培養融合職業標準、教學緊密對接實際工作過程)為特征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實行“前校后礦”的免費訂單培養,學生學費全部由地方政府和煤炭開采企業承擔,由學院提供場地、設備、師資及教學、生源等教學資源,由企業提供專業課程的設置方案、專業技能實訓的部分師資,負責實踐課程教學及合格專業生的安置;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與湖南湘豐婁職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和婁底賽德機械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校中廠”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畜牧獸醫、園林技術、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開展基于工學依次交替的“工作學期”環節模式改革,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與行業企業合作實行“一接兩融”的雙證融通培養模式改革;公共事務管理系酒店管理等專業初步探索出了企業、學院和學生三方共贏的“123160”訂單培養新模式。實現“一批小訂單、兩年在校專業學習、三個月定向專業綜合實習、一個職業資格證書、六個月的畢業頂崗實習、在企業零距離上崗”。

2.產學研平臺建設。以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主動建設各類產學研基地,為學生零距離接受崗前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平臺。機電系與婁底賽德機械有限公司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年均加工能力為400臺套,產值600萬元,承擔啤酒瓶貼標機、農機配件等產品的來料加工生產任務,既加強了以產品工藝路線為導向的職業技能培養訓練,又為頂崗實習學生提供合理報酬,減輕了家庭負擔;積極探索以“專業+系部+師生員工”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實體的產學研實現形式,依托學院具備比較優勢的會計專業,學院獨資組建了婁底弘智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大大改善了該專業的校內生產性實訓條件,學生的專業技能進一步提高。

3.課程體系改革。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定于工學結合”的思路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機電系機電一體化專業《機電設備維修》、數控專業《數控編程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重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模塊化教學內容。組織四門課程通過省教育廳、高職高專教育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等三條途徑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其中《商務英語實用寫作》立項為英語類教指委精品課程,《會計綜合實訓》通過湖南省教育廳的推薦,在全省排名第三,成為省級精品課程。

三、強化實踐教學,突出職業能力培養

1.嚴格執行實踐性教學任務。期初制定《學院實踐性教學任務安排》表,通過實施抽查等督促手段,保證實踐性教學任務落到實處。全年累計完成實驗實訓課時8000多節,實驗實訓項目開出率達100%。

2.加強實驗實訓條件建設。一年來共投入資金100多萬元,為實習工廠三期安裝起動機,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測量實訓室、新聞編輯與制作實訓室、數控加工車間等校內實習實訓基地,改造和擴建了計算機房、語音室等。進一步加大了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和調整力度,截止到2013年底,校外實習基地達199家。

3.全面實施“雙證書”制度。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制度建設、規范考核鑒定程序等舉措,在全院各專業全面推行“雙證書”制度。全年共組織車工、鉗工、焊工、維修電工、助理營銷師、秘書、電子商務、網絡編輯師等十多個工種鑒定15場次,共計鑒定3748人次,學生合格率為95.2%。由于組織工作得力,學院職業技能鑒定所、高新技術考試站被省勞動廳評為優秀等級。

4.組織學生參加技能抽查。教務處牽頭、組織相關系部制定了迎接省教育廳組織的專業技能培訓工作方案,組織會計、財務管理、數控技術、動漫設計等四個專業08級學生進行專項技能強化實訓,并于12月中旬帶隊赴有關院校參加了此次專業技能抽查。

5.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技能競賽。全年共獲國家級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省級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5個。其中,電子信息工程系學生申瓊良、劉光祥作為湖南分賽區預賽選手入圍“眾友杯”、“天華杯”全國電子專業人才設計與技能大賽總決賽,分別獲得“單片機設計與開發”總決賽一等獎、“電子組裝與調試”總決賽二等獎的好成績。

四、注重教研工作,夯實教學改革基礎

1.創新常規教研活動。本年度共立項156個院級專題教研活動,下學期出臺新的資助標準,資助經費從300-500元提高到500-1000元,教師參與教改的積極性高漲。全年共組織院級學術講座27個,系級講座58個。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級及以上各類教育教學研究機構論文評選活動,共有13篇論文獲得省級以上獎勵。在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與省教科院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13年XX省職成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易愛良、鄧海燕等兩位教師送評的論文《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改革與發展應與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緊密對接——一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湘方言地區高職院校英語專業語音教學現狀調查研究》榮獲一等獎。

2.規范教研課題管理。組織了11年立項的4個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接受省教科院專家組的中期檢查,組織立項了15個院級教研課題,組織對06、07年教研課題的結題評審,共有14個課題結題。組織教師申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四項,徐元俊老師申報的《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改革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研究》、李和平老師申報的《以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電類專業實踐教學探索》等兩個課題通過省職成教學會初評,呈送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終審。

3.開展教學比武活動。組織4名教師參加湖南省高職院校專業課說課競賽。教務處承擔了說課課件的審核、說課錄像的制作及資料的上傳。邱智鴻老師主講的《導游實務》課程榮獲旅游管理類二等獎;鄒慧鵬老師主講的《調酒技術》課程榮獲旅游管理類三等獎。龍育才、梁艷豐兩位老師主講的《機械設計基礎》、《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在網絡預賽中獲得三等獎。成功組織學院2013年度說專業、說課程比賽暨第六屆教師教學比武決賽。參加決賽的20個團隊在“說”的形式與內容上有創新,“說”的內涵與效果有進步,每一個團隊能自覺地把高職教育理念融入專業建設,落實到課程層面,傳遞到教師實踐,基本實現了詮釋理念、探索規律、交流經驗、展示成果、推動改革、促進提高的活動預期。

4.教學簡報發揮引導作用。本年度共編輯刊出7期簡報,在宣傳最新高職教育理論與政策,介紹人才培養經驗,提煉教育教學特色,傳播校內外教學新聞、動態等方面的信息溝通和輿論導向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五、參與學院項目建設,提煉教育教學品牌

1.參與學院國家骨干職業院校申報工作。承擔了骨干校申報材料中申報表、建設方案、可行性論證報告中有關指標的材料撰寫工作。具體指導六個重點建設專業建設項目和四個其他建設項目的論證與撰寫。

2. 認真做好省級示范院校建設工作。按照我院省級示范校年度建設目標,穩步推進省級示范院校建設。承擔省級示范校建設年度檢查準備工作。負責14個二級指標(其中9個為關鍵指標)和2個主要建設項目年度發建設的綜述材料撰寫與佐證材料的裝盒工作。

3.組織重點項目的申報工作。組織軟件技術專業、機電一體化專業等教學團隊申報2013年XX省高等職業教育省級教學團隊。以吳蓮貴教授為帶頭人的“軟件技術專業教學團隊”順利通過省教育廳評審,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

4. 加大教學資源建設力度。以湖南職教新干線建設為契機,組織教學信息、精品課程和網絡課程等教學資料上傳,有力地促進了學院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全年共編寫校本教材6本,正式出版26本,發行量大28000冊以上。

六、規范教學管理,加強教學質量建設。

1.組織學院首次系部教學工作評估。組織教學工作評估專家組于10月中旬對各系部2012-2013學年度教學工作進行評估。專家組通過看、查、訪等方式,對系部的辦學定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教風與學風、教學管理、教研科研、特色與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審查。按照評估工作方案,電子信息工程系獲一等獎,機電工程系、建筑與藝術設計系獲二等獎,財經貿易系、外語系獲三等獎,以上五個系部榮獲2012-2013學年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我處還組織進行了教學工作評估經驗交流會。此舉既是對各系部既往工作的檢查,給各系部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對促進各系部進一步深化教學內涵建設、加強教學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規范日常教務管理。合理調配教學資源,教學計劃落實、教學任務安排、教材征訂等日常教務工作有序運行,教學常規管理規范有序。每學期堅持期初、期中、期末深入系部進行三次教學常規檢查。每逢期末,出臺學院考風考紀建設工作方案,加大考風考紀與誠信考試教育。

篇10

我院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互動是保證本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條件,先后在綠色食品、制藥技術、旅游管理等專業中開展了產學合作教育,在培養特色高職人才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形成了“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互動、實訓就業相關聯、崗位就業零距離”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專業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院現設有管理、財經、計算機、養殖、綠色食品、制藥、機電等7大專業群體,現有國家級教改試點專業一個,省級教試點專業兩個。

一、發揮優勢,面向“三農”,服務地方,設置農科類專業,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學院領導首先轉變思想觀念,樹立了面向“三農”、服務地方,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根據省委省政府“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龍江農業主輔換位的發展戰略,依托自身的科技優勢和教育優勢,設置了綠色食品生產與經營、園林花卉、園藝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畜牧獸醫、綠色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既培養了高職學生,也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和培訓,形成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的新“三農”特色。

(一)依托農業科技優勢,建立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訓練學生技能,示范給農民看

以產業化經營方式建立校內農科專業實訓基地,依托科技優勢在基地建立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展示現代農業技術,使教學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同步提高。學院先后投入近300萬元建立起了集良種繁育區、設施農業區、農科教綜合實訓樓、畜牧養殖基地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示范區。美國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溫室栽培引種成功,棚室無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產吸引了周邊農民前來學習參觀。花卉、園林綠化苗木、果樹苗生產等除為學院綠化提供苗木外,每年還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的綠化苗木。農科教綜合實訓樓,內有保鮮庫,可進行各種果蔬的貯藏保鮮,進行反季節銷售,可顯著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組織培養室,進行馬鈴薯脫毒薯生產和草莓、蝴蝶蘭組織培養等生產項目,每年可向社會提供馬鈴薯脫毒薯10萬公斤,并為周邊提供大量的草莓脫毒苗。畜牧養殖基地,包括奶牛場、種蜂場、畜牧獸醫指導站。奶牛場有奶牛40頭,每天提供鮮奶500公斤。種蜂場除滿足教學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區還起到了養蜂技術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養蜂戶共4萬多箱蜂的管理技術,使經濟效益每年增加20多萬元。畜牧獸醫指導站除為教學提供實訓基地外,更多地為社會提供養殖及疫病防治技術服務,使周邊10多個大型養殖場和近百家養殖戶提高經濟效益近20萬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各項生產技術水平完全適應目前農村的現實,農民學得來、用得上,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鄉,傳授實用技術,帶領農民干,吸引農村生源

堅持為農業、農民、農村服務的宗旨,組織教師采取科技承包、技術合作、咨詢指導等形式送科技下鄉,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先后對我省東南部地區六個縣(市)的30個鄉鎮中的200多個村屯進行科技服務,同時也吸引了農村生源進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專家李鐘學老師為組長的水稻組從1991年起在寧安、穆棱等地連續10年承擔了省豐收計劃集團承包任務。在基層連續舉辦了67期培訓班,培訓農民技術員6370多人,并堅持經常下鄉指導水稻生產。水稻組在指導農民生產的同時,選育適于本地區栽培的優質稻新品種,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終于獲得成功,適合高寒地區栽培的早熟優質水稻新品種“農粳1號”于2003年初通過品種審定。承包組獲集團承包一等獎五次、三等獎一次,獲農業豐收計劃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八次、三等獎一次。

養殖系在寧安、海林、東寧、密山等市縣及851農場舉辦養牛、養豬及養蜂技術培訓班15期,共培訓1000多人。養殖系還以技術合作方式參加饒河縣創辦的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以黑龍江省養蜂協會溫春咨詢服務站的身份為當地進行養蜂技術咨詢服務,每年召開協會年會,以會代訓近百人。畜牧獸醫站負責周邊地區養牛、養豬、養羊戶的技術指導和疫病防治,輻射面為學院周邊三縣11個鄉鎮近百個飼養戶、10個飼養場。

2.技術指導。綠色農業系還組織成立了咨詢指導組,每年確定10個鄉鎮為技術服務點,從整地到秋收,按季節定期到現場進行查看指導,并設立了咨詢服務電話。同時也分期分批的組織學生到服務點進行實習。

3.科技三下鄉。連續多年參加當地市委市政府和省農委組織的科技三下鄉活動,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內容包括大田農作物豐產技術、馬鈴薯及草莓等脫毒苗組織培養技術、新菜特菜種植技術、高寒地區提高養蜂效益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規程、農村政策法規咨詢、蔬菜保鮮技術、優良樹種繁育技術、家畜飼養防疫技術等。多次被省市有關部門評為科技三下鄉先進集體。

4.參與地方共建活動。積極參與牡丹江市溫春鎮黨委開展的“建、爭、帶”活動:建立和延伸農村服務區;爭當為“三農”服務先進黨委;帶動農村加快奔小康的進程。學院參與此項活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進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指導,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明白人、流通領域的經濟人。幫扶對象是溫春鎮的新立村、共榮村。通過參與活動,已使兩村在經濟建設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也為學院進行職業教育建立了實訓基地。

(三)為農民搞經營咨詢,幫助農民賺

以經濟貿易系和財務管理系為主導,深入農村,開展農業經營、法律咨詢、經濟核算等方面的服務,指導農民開展經營活動,幫助農民理財賺錢。

(四)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培養農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為了落實黑教高[2003]309號文件和黑教聯[2004]3號文件精神,搞好“村村大學生”培養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專科層次鄉土人才,我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大膽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實用技術和應用能力為主的教學模式。

1.針對“村村大學生”的特點,構建具有“村大”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農村生產實際,組織農業技術推廣專家、農業科研專家、農業行政管理專家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組成相關專業的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農村實用人才需求調研和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調研,確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達到培養的學生在農村真正能夠“用得上,留得住”。

2.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實行兩年六學期彈性教學制度。在制訂村村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對農村各季節情況進行了調查,按學生的要求制訂了兩年六學期彈性教學制度。每年分三個學期授課,在農忙季節學生到農村進行實踐和社會調查,其余時間回學院學習。

3.優選教學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授課,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我們采取了與牡丹江農業科研所橫向聯合、資源共享,發揮技術和教學的雙重優勢。經過整合壯大了師資隊伍。專業教師由20人增加到40人,本年牡丹江農科所有五位副研究員承但“村村大學生”班的專業課教學任務,把先進實用技術直接帶入課程,深受農民大學生的歡迎。

4.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調整專業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村村大學生專業課教學內容的特色是以實用技術為主體,采取縱橫交錯的教學體系,建立了以實用技術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如果樹栽培分為仁果類、核果類、漿果類,各類內容每周2學時平行教學,每類內容作為一項技術實行縱向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果樹課程先概論、后各論的課程體系;作物栽培技術、經濟作物和蔬菜栽培技術在授課過程中也打破了傳統的課程體系,按生產季節安排課程內容,使學生學得會、用得上,在學生回家實訓期間即可指導生產。在專業課教學方法上采用實踐操作為主,課堂教學為輔的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教學模式。如蔬菜育苗、定植、管理等都是在田間授課。

5.建立專業師生合作課題組,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在村村大學生培養中的作用。針對農村大學生的特點,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綠色農業系和養殖系利用學院高科技示范區,在村村大學生中建立了十三個專業教師與學生合作課題組,如元蔥栽培技術組、棚室蔬菜生產技術組、馬鈴薯脫毒技術組、良種繁育技術組、花卉養護技術組、蔬菜保鮮技術組、家畜繁育改良技術組、奶牛生產技術組、家畜飼料配方及加工技術組、家畜常見病的診斷與治療組等。

6.跟蹤服務。跟蹤服務是我院一慣的做法,對村村大學生的跟蹤服務在入學后就開始了。部分學員家里或村里正在養豬、禽、牛、羊等。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專業教師就親自到現場解決問題進行指導。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二是培養了學生服務農村、扶持農民的意識。

二、產學研互動,靈活設置專業,培養“零適應期”高職人才

(一)對準市場,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只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和企業需求為參照基準,經過不斷優化和完善,才能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為了搞好專業設置與開發,我院首先成立了由專業所屬的行業專家、企業實際工作人員和專業課程教師組成的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學校新專業設置和老專業改造出謀劃策。在專業設置中,必須始終堅持專業設置的組織方式固定、能力構成明確、有特定的職業入門資格和較強的社會職業組織性、系統化的職業知識、能提供獨立的服務、具有專門的職業道德等標準。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藍圖,為了保證培養“零適應期”人才,從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開始就要深入研究如何設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實訓模式等問題,保證“零適應期”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通過廣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調研和崗位工作調研,了解企業對崗位人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確定各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通過科學的分析和研究,構建各專業人才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并使二者相互滲透,有機結合,進而形成“零適應期”人才培養方案。

(二)產教結合,創辦制藥類專業,培養特色藥業人才

學院按著產教結合、實業興學的辦學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校辦制藥產業,促進藥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特色道路。

1、圍繞專業辦產業

依靠專業優勢來發展校辦產業,以校辦產業創造的經濟實力和實踐教學條件支持學院教育事業發展,是我院對產教結合、依托專業興辦產業的一貫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院從60年代末,依托畜牧獸醫專業,利用藥理實驗室創建大輸液藥品制劑室起步,到2000年與北京雙鶴藥業強強聯合,組建牡丹江溫春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春鶴藥業),開創了以校辦企業——春鶴藥業為主體,以印刷廠和紙箱廠為輔助的校辦產業群。作為校辦產業主體的春鶴藥業,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資產近億萬元、占地4萬平方米、廠房2萬平方米、員工700名、藥品生產線8條的中型企業。

2、辦好產業促專業

(1)依托校辦制藥產業興辦制藥類專業

我院依托校辦產業群體的技術和實訓條件優勢,創辦制藥類專業,成為學院教育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從1998年創建化學制藥工藝專業開始,到2004年為止先后創建了制藥技術、生物制藥、中藥制藥、中草藥資源、執業藥師、藥品營銷等6個專業9個專門化方向。現有全日制高職在校生1300人,中職在校生260人。制藥類專業已經成為我院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熱門專業。

(2)依托產業優勢,安排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

學校依靠校辦產業的技術優勢和實訓條件,組織制藥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采取了前校后廠、崗位試就業與崗前實訓一體化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培養社會緊缺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

制藥類專業實行“雙元制教學”。制藥類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校辦企業實習、頂崗實訓,可以受到制藥技術所有環節的規范化操作訓練,全方位提高應職能力。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能以企業員工的身份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活動。他們與技術員一起深入生產一線,工程技術人員以師傅帶徒弟方式進行指導,使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制藥生產技術和操作規程,完全達到上崗工作的要求。

為非藥類專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實踐教學條件。我校的校辦產業,從建立之日起,一直承擔著接納相關專業實踐教學的任務。特別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校辦企業實習,可以受到經營管理工作所有環節的規范化操作訓練,全方位提高應職能力。例如,1999年初,校辦藥廠接納了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畢業實習,學生以業務員的身份直接參加企業的營銷活動,他們與老業務員一起深入目標市場,在其指導下,獨立承辦產品營銷業務。既使學生掌握了推銷技能技巧,又促進了企業銷售。在為時四個月的實習中,該班學生共為企業實現銷售額50多萬元。每名學生實習結束時都結合實際寫出了具有較高水平的畢業論文,并得到了一定數量銷售提成獎金,創造了產教結合、經濟效益和教學效果同步提高的范例。

為中青年教師提供了實踐鍛煉基地。學校30歲以上的制藥類和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幾乎都有直接或間接參與校辦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的經歷。這種參與,一方面有益于教師參加實踐,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有益于校辦企業借助教師們的知識優勢,較好地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復雜問題,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產教之間相得益彰。

(3)依托產業拓寬辦學思路。結合產業辦專業,利用產業安排學生就業,以出口拉動入口,是我院辦學的又一重要舉措。學院已于北京雙鶴集團總部簽訂了共建制藥類高職專業協議。雙鶴集團總部投資1000萬元,與學校共建制藥類高職專業,為遍布大江南北的雙鶴藥業集團子公司和集團總部培養高質量的高等應用性制藥技術、企業管理和藥品營銷人才,使我院制藥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在雙鶴集團所屬的23個子公司中選擇就業崗位。以該種模式推動職業學院建設,既能夠滿足我省北藥開發戰略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緊迫需要,又可以為我省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闖出一條新路子。

實踐證明,產教結合、實業興學,是職業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產教結合的成功,昭示了一個能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道理:一所能辦出知名企業的學校,一定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三)緊密結合行業需要,開展“訂單式”教育,靈活設置社會急需的專業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學校與企業結合是保證辦學特色的又一重要條件,因此,不斷加強合作,先后在制藥技術、旅游管理、綠色食品等專業中開展了產學合作教育,形成了特殊的“產學合作、實訓與就業相結合”的實訓基地體系。學院與北京雙鶴藥業集團、多多集團晨星藥業公司、牡丹江三陽藥業公司、牡丹江市友博藥業集團、黑寶藥業集團、桂林陽朔山水旅游公司、桂林旅游總公司、上島咖啡集團、黑龍江省響水米業集團等多家企業密切合作培養特色人才。學院以企業專家和管理專家為主體,在校內外基地,針對實際工作崗位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培訓與實際頂崗訓練,使學生在沒有出校的時候就掌握了較強的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也了解了企業情況、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實現了“零適應期”教學和“零距離”就業。學院與多家旅游公司開展了“訂單式”合作教育,真正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雙贏”。

(四)以“雙證書”為有效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也是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平公證的有效證件,同時也是增強我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有效手段。因而,學校自1998年開始著手建立職業技能鑒定站,經過多方努力,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我院設立了“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152站”、電子商務師全國統一培訓考試站、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15025站,國家質量認證培訓中心批準我院設立ISO內審員考試站及黑龍江省“高等學校職業技能鑒定辦公室”等,可以面向學生和社會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和考試工作。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通過技能鑒定和考試,取得國家頒發的相關職業證書。同時,學校的每個專業都至少開設了一門相關的崗位資格證書課程,要求學生在畢業時必須拿到1個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了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和崗位工作的適應性。

三、完善專業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培養特色高職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逐步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觀念轉變是否到位的問題,也有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問題;既有教學條件投入相對不足問題,也有產學合作沒有進入到更高層次合作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面對,采取措施加以認真解決。

(一)轉變觀念,走全方位的產學合作教育道路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若僅僅停留在企業提供實訓場所、參與指導實訓等層面上,不能深化產學結合內涵,就很難實現辦出特色的目標。學校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管理人員和教師深入研究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規律,在更深層次上去理解產教結合、產學合作的意義,不斷拓寬合作的領域,使培養的人才更具特色。學校要通過產學結合這個重要途徑,大力吸收社會的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增強辦學活力,積極開拓教育服務市場。使產學結合滲透到教育全過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體現。要建立校企雙方的利益共同體,即力爭通過合作,實現學校、企業與社會的“多贏”。

(二)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對準企業抓就業

從社會、行業、學院三個層面,構建招生、專業培養、就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產銷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要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廣泛的調研和崗位分析,科學構建崗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形成合理的課程體系。針對崗位工作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安排實踐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建立就業培訓機構,構建就業網絡體系。就業指導人員要經常深入研究地區、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和職業崗位要求,以敏銳的市場意識捕捉就業信息,并對畢業生就業進行全面指導。

(三)加大投入,建設特色人才培養要求的基礎設施和校內外實訓基地

學校要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設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內實驗體系和校內外實訓基地體系,以保證各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的需要。

(四)緊密結合“零適應期”人才培養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

為保證“零適應期”人才培養,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考試方法等方面也進行了配套改革。

1.跟蹤企業,編寫適合專業需要的特色教材。學校應根據各專業高職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吸收企業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參與教材的編寫,編寫的教材能反映崗位實際工作特點,能力培養針對性強,實用性強,在教材使用上縮短學生與企業的距離。

2.進行教學內容改革。高職人才要達到“零距離”上崗的要求,就必須隨著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企業需要什么,教師傳授什么,學生就練會什么。只有這樣,才能使培養的學生具有崗位針對性、技術先進性、職業技能性、素質綜合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