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05:20: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識字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在論文的撰寫過程當中參考或者是借鑒了他人的研究成果,那么我們就必須要列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的寫作也是有標準格式的,不是自己隨心所欲為了充數而寫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希望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借鑒參考。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胡鐵生,焦建利等。發達地區中小學教育建設現狀分析:以佛山市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網。微課[EB/OL].
[4]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5]顧小清,顧鳳佳。微型學習策略:設計移動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J].電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5):31-35.
[8]姜玉蓮。微課程研究與發展趨勢系統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胡鐵生。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剛,王運武,馬德俊,靳素麗。微型學習視野下的微課程設計及教學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31-35.
[3]余勝泉,陳敏。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微課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張曉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認知負荷理論視角下的微課程多媒體課件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4,(02):20-25.
[5]鐘琦,武志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2):26-33.
[6]余劍波,王陸。微課程設計的點鏈圈(PLC)模型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05):32-37.
[7]張曉君,李東哲,陳雷。微課程視頻制作中的注意引導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3,(08):105-107.
[8]劉名卓,祝智庭。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3,(12):127-131.
[9]單從凱,王麗。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74-77.
[10]韓中保,韓扣蘭。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課設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1):53-59.
[11]鄭小軍,張霞。微課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張靜然.國內外微課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實踐現狀[DB/OL].
[13]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32-34.
[14]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8-31.
[15]李桃。漫談低年級識字教學[J].讀與寫(下旬),2012,9(10)。
[16]王覓,賀斌,祝智庭。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04)。
[17]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3.
識字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楊九民,邵明杰,黃磊。基于微視頻資源的翻轉課堂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
[2]辛彬。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微課程的設計與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3]李澤蕊。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行動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5.
[4]韓佳佳。初中語文微課程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14.
[5]段連鑫,李國富。信息技術與小學識字教學整合的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2(7):6-40.
[6]林素華。計算機教學有助于小學低年級識字效果的提高[J].新課程,2010(7)。
[7]韓雪茹。小學語文微課程設計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8]趙小蕊。微課在銀川市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寧夏大學。2014.
[9]李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小學識字教學效率[D].寧夏大學。2013.
[10]呂婷婷。微型學習資源的設計與應用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11]高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現狀及實施策略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篇2
一、直觀導入,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先利用實物、圖畫、活動、幻燈、錄象等與相關的直觀景象導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
1、看實物、圖畫導入。例如:我在教“蛋”字時,我先出示雞蛋實物,讓學生說出它的名稱、形狀,然后才出示生字卡學習生字。
2、聽音導入。在教學“呱、哇、嘩”等表示聲音的字時,我先讓學生聽音辨別動物的叫聲,進而出示生字,讓其模仿動物叫聲,然后才學習生字。
3、看錄象導入。在學習歸類識字三的第1課時,我又讓學生通過錄象觀看動物世界,進而認識各種動物及其名稱。
這樣,通過看圖、聽音、觀看錄象等手段把學生帶進生動、形象的情景中,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為后面生字詞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激發無意注意,輕松識字。
興趣是學習之師。根據學生的注意規律——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正在發展和做事沒耐性這一特點,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應用以下幾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
1、借助色彩。課堂上我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突出漢字的不同點,通過鮮明的對比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漢字“睬、踩”時,將兩個字的偏旁“目、足”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書寫,便強化學生對漢字“睬、踩”的記憶。
2、借助電教媒體剪輯、組合。如教形近字“晴、睛、精”時,我利用幻燈,將這些字編旁進行變換組合。幻燈的變換攝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強化了學生對字形、字義的記憶。
3、借助順口溜。遇到難、易錯的字,借助順口溜教學。如教學“美”字:羊字沒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順口溜識字教學,幽默風趣寓教于樂,瑯瑯上口,易學好記,學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識字效果。
4、借助動作、實驗演示。如識記“滅”字時,先用火柴點燃一個紙團,然后用一小鐵板向下一壓,火就滅了。這樣通過動作實驗演示,學生興趣盎然,不僅記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其義。
三、演練結合,復習鞏固。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表演,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探索、主動的求知,在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享受成功的樂趣。因此,在復習鞏固生字時,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形式:
1、猜字謎。如“午”字:遠看像頭牛,近看牛沒頭,要問是啥字,看看日當頭;“喜”字: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兩村合一起,歡樂不發愁。
2、做游戲。游戲的形式很多,我們可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找朋友”——若干個音節放到若干個生字中去,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換衣服”——給一個字連續換幾個形旁,讓其余同學分別讀其音、釋其義,講其用(造句);“捉敵人”——即一群字詞到另一群字詞中找各自的“對手”(反義詞);“當醫生”——成組出示含有錯別字的詞句,讓學生扮醫生診治其“病”。
篇3
【關鍵詞】識字教學 方法 示范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覺得責任重大。在努力學習各種識字教學法之后,結合我們所運用的,由國家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面向21世紀小學課程現代化民族化實驗研究”編寫的“新世紀語文教材”的特點,我認為要還識字教學于精彩必須集百家之長,融自身教材于一體,為我所用,以期能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開發學生識字潛能。
一、以多種形式的識字方法,喚起學生識字興趣
1、電腦動畫識字
教學課件的運用,把枯燥的識字變得形象、有趣了,加以聲音的畫面吸引了孩子。如學習“采”時,色彩鮮艷的畫面:一棵樹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靈活的采摘著樹上的果子。輔以字理與解說:“采”樹上采果子。動感的畫面,形象的解說,艷麗的色彩吸引著學生把畫面與相關聯的漢字“采”聯系在一起。再如“走”字的學習,出現畫面A:以一條寬廣的大道為背景,一個疾跑的人閃現在屏幕。教學中組織學生觀察,進行語言訓練:(1)這是一個()的人。這個人()。(2)他跑得()。畫面B:出現“走”的字理,加以解說:古人說“走”就是跑的意思。“兒童疾走追黃蝶”就是這個意思,后來才單指步行。小朋友你明白了嗎?你又在哪些地方見過這個字? 教學中的課件,以接示字理讓孩子們了解字的本源,加深對字的理解,既形象又生動。
2、故事聯想識字
調動孩子的觀察、分析、想象等各種能力,運用語言來描述,創造性的識字。現采擷教學中孩子的精彩描述,供大家賞析。
(1)學習“首”時,學生講到:“首”字上面點、撇象頭發,橫向頭頂,臉上最突出的是鼻子。古時鼻子的圖畫代表自己,所以“首”字下面是“自”。
(2)學習“壯”時,學生講到:“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當上將軍的士兵才是真正的壯士。”
(3)“非”字學生這樣記憶:兩個非常強壯的人,打到了六個壞人。
此外,諸如:“師徒兩人徒手走在路上”學習徒;“我非常傷心”學習悲;“妹妹是個女孩,她是未來的希望”學習妹;“姥姥是媽媽的媽媽,她年老了。”學習姥......通過孩子們的語言描述,把識字與語言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豐富了孩子們的識字方法,促進了各種能力的提高。
3、字型聯想韻文識字
當學過同一類字后,啟發學生由一字想多字,把字串成串,辨字義記字形,并利用韻文幫助識字。如學習過“青、清、請、晴、情、蜻、睛”后,組織學生觀察聯想,編寫韻文:“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池上蜻蜓眨眼睛,它們一同捉害蟲。請出專家評一評,莊稼豐收好心情。”再如:學習了“各、處、落、洛”時編寫韻文:“三人同日踏春去,賞觀洛陽名牡丹。各個爭奇斗艷處,花落東都滿城香。”
此類識字,借鑒了“字族文識字”中的“字以族聚,族以文存”的原則,把本字和由之派生出的字歸攏起來,看成一個“族”,把這一族字編進韻文,使生字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出現,既明字義,又辯清了字形。使學生在學過一族文字后,在頭腦中形成了一種識字框架,形成識字能力。
此外繪畫識字,演示識字,猜謎識字等都深受學生喜愛,他們通過畫筆、動作等助其記憶。如:兩個孩子背對背坐在地上,形象的揭示了“坐”的形、義。孩子們筆下畫出了一條長長的道路,路上有一個行走的人,逼真的揭示了“道”形與義。
總之,識字教學的方法很多,當我們不在以長者自居,俯下身來,與孩子們共同學習探索時,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思維之廣闊,潛能之無邊。只有相信他們,為他們營造更多的鍛煉空間,相信孩子們會更主動學習,更好的發展。
二、讓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識字,以培養其自主識字的能力
識字貴在得法,有了方法貴在應用。新大綱指出“注重學生識字能力”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在識字教學中,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識字,會更好的提高其自學能力,促其發展。
識字教學中,幫助學生總結方法是為學生自主識字提供基石。隨著基本識字方法的掌握,便可開始放手讓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創造性的識字。教學中采用了三步法:(1)分析歸類;(2)選擇方法;(3)學習交流,總結提高。
以《池上》一詩為例。該課有生字八個,首先學生給這幾個字分類,如:(1)圭――娃 掌――撐 首――道(2)采 首(象形)(3)浮萍(與水有關)分類后,有選擇的學習一類字或幾類字,并選擇或創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生字。學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維,教學中學生展示出令人驚訝的能力。如:有的畫出“道”;有的做出“撐”的動作等等。
篇4
漢字教學字理中國文化語言一、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2011年,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宏觀調控的思路是“小學低段側重識字問題。”識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漢字,是現代漢語的母體,漢字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語文能力的高低。語文學習能力很難提高,從根本上講,漢字是最大的障礙。把好識字關,語言的發展就會快速進入高效的軌道。因此,小學階段必須重視識字教學。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他今后的學習生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語文是一門基礎的學科,而識字教學就猶如樓房的地基,是基礎中的基礎。2011版《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如何利用教材優勢,盡可能地挖掘學生最大的潛能,讓識字變得輕松、愉快,成為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二、漢字教學的幾種方法
(一)基本字源識字
可以由作為構字部件的獨體字入手,后教由這些獨體字組成的合體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對“文”和“字”做了如下解釋:“}R之初作也,w依象形,故^之文。其後形相益,即^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多也。”如漢字中比較常用的構字部件有:口、土、人、日、月、山等,這些漢字對于即將參加HSK六級考試的學生來說,是十分淺顯易掌握的。從這些字入手,教學生有這些獨體字組成的合體字。在合體字教學時,首先需要對文字的構字部件進行分解、對偏旁部首進行分析,結合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加以說明。漢字的偏旁部首是漢字的組成部分,要先記住偏旁部首,才能記住后面更多與其有關的漢字。
教學案例:
2.會意字“信”。“信=人+言”。但人說出來的話(言)要有誠信,故“人”+“言”為“信”。這個字也有另一種說法為“從言,人聲的形聲字”。
(二)結合中國文化和文字的演變過程進行教學
漢字的演進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過程:
1.殷商時期――甲骨文
2.西周時期――金文
3.春秋戰國時期――簡帛文
4.兩漢時期――篆文、隸書
5.三國時期――楷書
宋建華先生在《漢字理論教學》一書中指出:“漢字的構形思維模式,是古代人的生活文化形態的具體投射,缺乏漢字取象認知的基礎,則不易掌握古人構字的旨趣所在。”
教學案例(參照李守奎先生課堂教學案例): 通過以上的例子說明了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教師可通過給學生講古代的故事,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娛樂中記住漢字的演變過程,只有理解漢字的本意,才能牢記漢字的寫法。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多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寓教于樂,使學生學會觸類旁通,不僅學會一個故事,還要從故事中學習到漢字的演變過程和獨體字的古體,以便更好地開展其他漢字的學習。
(三)從漢字與語言的關系入手進行教學
雖然漢字與語言各自獨立,但他們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漢字是記錄漢語的詞或語素。沒有了語言,文字則不再具有生命;沒有了文字,語言便無法記載。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記憶漢字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錯別字,混淆字形相近的字。將這些文字拿來給學生單獨記憶,難以加深印象。教師應將易混淆的字進行歸類對比,使學生加深印象。漢語里的部首有著各自的表意功能,大多數是一類事物的代表,猶如英語里的詞根詞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部首的表意功能教授給學生,使學生記住每個部首所表示的含義,便于理解加深記憶。
下面通過對“辯”“辮”“辨”的分析來說明漢字與語言的關系。
“辯”,繁體字作“q”,《說文解字》對其的解釋為“治也,從言在g之間”,意思為“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例如,《列子?湯問》中“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辯”字的部首為“讠”,同“言”,小篆作,《說文部首形義新證》中,對“讠”的解釋為“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從口,凡言之屬皆從言。”“辯”辯論,爭辯,需要用嘴去說,通過語言來進行辯論,所以在表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的含義是時,用“辯”。
“辮”,繁體字作“p”,《說文解字》對其的解釋為“交也。從糸g聲”。意思為“交織、編結”。例如,《梁書?西北諸戎傳》中“女子頭發辮而不垂”。“辮”字的部首為“纟”,同“糸”,小篆作《說文部首形義新證》中,對“纟”的解釋為“細絲也。象束絲之形。凡糸之屬皆從糸。”“辮”交織、編結、把頭發分股編成帶狀物,所以在表示像辮子樣的東西時,用“辮”。
“辨”,繁體字作“辨”,《說文解字》對其的解釋為“判也,從刀g聲”,意思為“判別,區分,辨別”。例如,《樂府詩集?木蘭詩》中“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由以上對“辯”“辮”“辨”三字的來源以及分析,我們可以從中得出結論,漢字具有表意功能,與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辯”字的部首“讠”“凡言之屬皆從言”;“辮”字的部首“纟”“凡糸之屬皆從糸”;“辨”字的部首“忄”“凡刀之屬皆從刀”。我們可以從中總結論,在漢字中,帶有“讠”部的,多于說話有關;帶有“纟”部的,多于像辮子、絲束一樣的東西有關;帶有“刀”部的,多與判別、區分、辨別有關。教師在漢字教學中應注意舉一反三,對于易混淆的漢字進行歸類,對其偏旁部首加以分析,使學生真正明白部首所表達的含義,這樣在記憶漢字的過程中則可大幅度減少錯別字和易混淆字。
三、低年級小學語文識字的教學建議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教學,但是由于現在教材版較多,一部分教材對于識字教學的方式和內容并不是十分合理,導致了一些地區或學校的識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思考影響漢字教學效果的因素,因地制宜,找出適合的漢字教學方法。這是一項具有很高挑戰性的工作,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學形式要豐富多樣,低年段孩子好奇心較強,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厭倦,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再次,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中利用幻燈片、音效、視頻等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還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工作在整個小學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識字教學。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漢字是工具,是基礎。因此,小學語文要讓學生多識字,為提高語文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通過三種方法和幾種建議對漢字教學進行了分析,總結出了比較可行且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舉例,對教學法進行了實際教學操作。在現實課堂中,本人已多次運用上述提及的方法,教學效果顯著,激發了學生們學習漢字、記憶漢字的興趣。且學習過后,不易遺忘,學生在學習過后,大部分人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課后仍可自行對漢字加以分析記憶,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序.
[2]宋建華.漢字理論與教學.臺灣: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9.
[3]蔡信發.六書釋例.臺灣圖書館出版,2009.
[4]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新證.作家出版社,2007.
[5]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
[7]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宋建華.漢字理論與教學.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篇5
第一、轉變觀念,對學齡兒童要刮目相看。要清醒地看到,當今學齡兒童的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已掌握近4000詞匯,能熟悉使用基本句型,是過去任何時候的同齡者無法相比的。尤其可貴的是,他們對學習新事物有強烈的動機與需求,并有著驚人的領悟能力和吸收能力,他們完全能夠適應,也迫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主要矛盾,循序漸進地進行大容量、高難度、快節奏的自主學習。科學地進行“跳一跳才夠得到”的學習活動才最適合他們求知好學的心理品質。
第二、要真正深刻理解,在教育教學領域里,必須科研興教。重要的是把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文字學等學科中的一些先進的科研成果實實在在地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并使之生根、開花、結果。
第三、深刻變革現行的識字教學方法。遵照祖先用以形表義方法創造漢字的思路來教學漢字,漢字極富聯想的獨特優勢就定能得到充分發揮(世界上現行的其它文字都沒有這種優勢),漢字的難教難學就會轉化成易教易學,學生愛學,小語教育教學中這只最大的攔路虎就能被消除。
有了以上三條,再廢除某些容易造成誤導的考試,那么,課堂教學效率必將出人意料地大大提高,發生質的飛躍,課內解決問題,課外作業少,在第二學年末就讓學生獲得了初步的獨立閱讀能力。小語教育教學少慢差費的狀況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觀,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本方案由九個部分組成,這九個部分優化組合、密不可分、互相補充、協同作用,發揮出極強的整體效應。以下扼要說明,側重實際操作,不展開論述。
(一)文字處理
“形義識字法”仿東漢許慎“解字必依據字形,就字形以說音義”之法,又解放思想,不拘泥于六書的解釋和造字的本義,依照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方式,用他們觀察事物的眼光和他們習慣的言語,將漢字這種智慧符號作一番新的“說文解字”,使很多漢字中已經支離破碎的形義音重新生動有趣地聯系起來,這樣絕大多數漢字都成了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圖畫,識字成了有理解性的活動,兒童學得活,記得牢,必然大大加快識字速度,提高識字質量,為提早順利進行大量讀寫鋪平了道路。
具體處理方式有有三種:(1)有些漢字的解說符合或大體符合漢字源流,兒童又易理解,就照古說,如“日、水”,但這類字很少。(2)另外,大量的漢字形義音的聯系已經演變得面目全非,就將這些字做一番新的“說文解字”(3)極少數字就編順口溜將其互不關聯的形音義在合拍押韻的語句中自然有趣地聯系起來,如“贏”字,順口溜為“亡口月貝凡,下棋贏一盤”。
漢字教學的步驟,以“冷”字為例:先正楷板書“冷”,教“冷”在課文中的字義、讀音,接著教筆畫筆順,讓學生書寫兩遍,書空一遍,教師只組一詞、造一句,也只讓一位學生組一詞、造一句。然后對學生說,為幫助記憶,把“冷”字變形成這樣,左邊兩點代表冰,屋里的人冷得都卷縮起來了。不要求學生畫,但不制止。這就教完了一個生字。經這樣處理的常用漢字已有3000個,可按所用教材的課文順序編排成《文字處理參考書》,任何教材均可。
對于形義識字法的新“說文解字”,一些人會認為“牽強附會”、“不合正統源流”,實際上這才是真正適合兒童需要的。兒童入學啟蒙見到這樣處理的漢字是一些富有情趣的圖畫,有生動活潑的釋義,而不是死記硬背的符號,這樣漢字被統一起來的形義音就會在兒童心理上被毫無障礙地認同和接受,并很快地在思維中建立起牢固的聯系。所以這種教學法經常是在歡聲笑語中進行的,識記率極高。學生親身感受到漢字易懂、易學、易記、易用,由此對語文學習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同時,要強調指出的是:形義識字法對漢字形象的解說,能帶來許多極具開拓和創新意識的思維活動,幾乎每認一字都對兒童的聯想力、想象力(這兩者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圖形感知能力、空間感知能力進行一次確有成效的培養、鍛煉和提高。這種方法不僅適應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還能培養和提高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主管創造性思維的右腦的發展特別有益,并能促進左右腦的均衡發展。孩子在這些方面得到的收獲遠遠大于識字本身,這樣識字就成了教育過程,不是為識字而識字。與之相比,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的兒童在這些方面是得不到這么多益處的。
漢字看起來結構紛繁復雜,其實是繁中有簡、雜中有序。漢字筆劃只有八種,絕大多數漢字僅僅由150個部件分別組合而成,其中一百多個就是最常用的獨體字。單字中熟悉的部分越多,識字難度就越小。應用這種識字法,學了100多個基礎漢字之后,學生就比較熟悉漢字了。因此這種方法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字形精細辨認、確認和重現的能力,大大加快從熟字到生字辨認能力的遷移速度,這樣不單錯別字大為減少,而且教學漢字的難度在開學兩三周后就能明顯下降,之后下降幅度越來越大,一個月后,教學就很順利,非常輕松了。
(二)充分運用循環記憶法
循環記憶法,可促進學生對生字的短時記憶及時有效地轉化成長期記憶。做法是:在教學每課課文中的生字時,在學了第二個生字后,就從第一個到第二個認讀、書空一遍,學了第三個后,又從第一個到第三個認讀、書空一遍。總之,每學完一個生字,都要將當堂課所有學過的生字從頭到尾認讀和書空一遍。第二天和第三天要再各復習一遍。
(三)課文教學主要以略讀的形式進行
略讀就是從整體上對文章內容有概略的了解,其他的暫時不管。文章讀得越多,整體語境越豐富、越深厚,活學活用的詞匯和句型越多,遇到不能言傳之處,多數也能意會。此外,因為要做課文后面的練習,閱讀時注意力就必須高度集中,認真、仔細,讀中有思、思中有讀、讀思結合,所以學生學有所得,印象深刻,避免了粗枝大葉、一掃而過、讀后模糊的弊端。以略讀的形式進行課文教學就能集中精力和時間,抓住主要矛盾,在短短兩學年的課時內高效率地教學完第一冊至第十二冊小語課本,培養起學生的初步的獨立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這比傳統教法至少提前了三年時間。
第一、二學年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式是:快速識字─大量略讀并作課文后面的練習─適當寫作(包括口頭造句、口頭作文),這是粗線條式的,不在枝節上精雕細刻。
使用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人教版),從第一冊中漢字部分開始教學,教師配用一本按教材順序編寫的《文字處理參考書》。
略讀教學的具體步驟(學生自學為主):(1)課文中的生字都用形義識字法進行教學,再用循環記憶法進行強化記憶,每天平均教學十個以上漢字。(2)一認識生字,就由學生自己一邊朗讀課文(不用唱讀),一邊在《小學生詞語手冊》(按課文順序編排的)中查生詞,接著又讀課文后面的問答題。最初學生識字不多,由教師領著查手冊和讀題,并掌握好時間。(3)教師范讀一遍課文,絕大多數不講解,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問答題。(4)學生根據課文回答問題,互相補充、糾正,難題才由教師協助解答。(5)學生朗讀一遍課文,絕大多數課文不要求背誦和抄寫,不把屬于只須了解的內容當成記憶的材料。(6)在課外做課文后面的練習題,課內學生互相交換集體訂正,教師抽查。(7)全班學生各自用普通話把課文內容復述給自己聽。結束。這種略讀雖然快速、量大,卻是逐冊逐課,由淺入深,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進行的,兒童完全能夠適應、并且十分樂于接受。
這種略讀能在第一、二學年內就使兒童的潛在智能不斷受到刺激,由此被調動起來,發展放大,即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天天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展和提高,學生一直都處于積極進取、樂學勤學的競技狀態之中。每天兒童都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成長、并不斷呈現出更高層次的心理發展水平。相比之下,少慢差費的小語傳統教學對兒童智能的壓抑與埋沒甚至于摧殘的狀況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該教法在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始終都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置于戰略地位的高度來對待,變教為導、為學。認真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把要他學變為他要學。凡是學生力所能及的,盡量創造條件、提供機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動腦動手去解決。鑒于滿堂灌輸式教學在不少地方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現大體規定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每節課內,教師前后講話(組織教學、范讀文章、解答疑難、提示重點、表揚鼓勵等等)的時間限制在幾分鐘內。初期識字,教師講話的時間可以略多一些,其余時間里,在教師精心安排、耐心指導、熱情鼓勵下學生自主學習。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教學必須分別或綜合采用下面的形式:形義識字、朗讀、默讀、觀察、思考、查字詞典、查資料、討論、口頭作文、口頭問答、寫作、復述、演講、表演、習字、做練習、改作業、做實驗、做游戲、背誦名言佳句、欣賞藝術作品等等。這就避免了因教師的包辦代替而鈍化學生思維、弱化學生能力的惡果,切實保證啟發式教學的實施。在一切活動中堅持激勵上進,表揚為主,萬不可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這種教法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也能漸漸地會學了。學生的“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難”的獨立人格意識和創造性才能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科學的培養、鍛煉和提高。
(五)教學進度
課堂教學必須快節奏,如一上課,學生向老師問好,就不能拖聲喊成“老─師─好─”,要用正常的語速。教學進度安排:第一學期學1-3冊,第二學期學4-6冊,第三學期學7-8冊,第四學期學9-12冊。
第一、二學年在國家規定的課時內教學第一冊至第十二冊,生字約2800個,能聽寫80%,并略讀完由這2800個漢字以不同的出現頻度組合而成的這十二冊書中的全部文章,含練習,實際閱讀量45萬字左右,這還不算學生自主進行的課外閱讀量。以上安排可作適當調整。
常用漢字在文章中的覆蓋率極高,只需認識約2000個,現代中文普通的書報中97%的內容就可讀懂,一般文章中99.5%以上的漢字就能認識。所以成人脫文盲的標準也只要求認識1500個漢字。(漢字的常用識字量比英文、俄文的少得多。)學生到第二學年認識2800個漢字是很適合的,負擔不重,又足夠使用。這種教學法使學齡兒童在一二年級的課內就獲得驚人的識字量和閱讀量,在閱讀的實踐過程中學會閱讀,養成初步的獨立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而這一切又共同促使八歲左右的兒童知識增加、品德提高、能力增強、智力發展,其成效之顯著是傳統教法望塵莫及的。兒童早期獲得的這些寶貴成果不僅為下一步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將對他們一生素質的提高和前程的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促進作用。
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親身大量的聽說讀寫實踐鍛煉出來的。所以,第三學年只用1/3的課時回頭分析性、綜合性地精讀四、五、六冊,精當地補上一些必需的漢語知識、文學常識。課堂上教師提供資料和問題,學生自己閱讀找答案,教師口頭提問抽查。另外2/3課時用來增加閱讀量和寫作訓練。第四學年用1/4課時對七、八兩冊作必要的補充,3/4課時用于擴大閱讀范圍和增加寫作訓練,并做1-10冊的配套練習,爭取做到12冊。第五、六學年的安排跟第四學年一樣。以上安排可根據當時情況作適當調整。課外閱讀內容要廣泛,活動的開展依具體情況而定,以確保德智體全面協調發展為原則。
(六)作業及批改
作練習、改作業是學生繼續自主學習的好機會和權利,教師應指導和協助,絕不能越俎代庖。(1)課文后面的練習題在課外作,學生互相交換后集體訂正,教師抽查。(2)教材中的基礎訓練(每冊中有九個左右)在課外完成,課內互相交換,集體訂正,教師抽查。(3)學生寫的句子、短文、放膽文等,教師用二步批改法改部分,即用符號(事先告訴學生)指出文中錯處,由學生自己改正,然后教師復查。(4)每年都保留部分作業,留到下一學年末來改,每次改后,教師抽部分復查,并評講指導。組織學生互相交換改正,能改正多少算多少,切勿求全責備,務必保護好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
(七)考試
到第三學年末才參加普通班三年級的統考。前五個學期單獨出題考試,題型:作文50%,閱讀理解50%。
(八)增加名言佳句的學習
名言佳句是語言精華、智慧結晶,言簡意賅、易于成誦,學生一旦融會貫通,定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故需增加這方面的學習。增加數如下:第一學年增加20-30句,第二學年增加30-40句,第三學年增加40-60句,第四學年增加50-70句,第五、六學年各增60-80句。每節語文課開頭和結尾各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用普通話互相或各自背誦名言諺語幾句和做口頭作文。
(九)每周學習1-2個漢語拼音符號
漢語拼音在第一學年上期第十一周才開始教學,每周學1-2個符號,在一年內學會用拼音查字詞典和正音就行了。這樣既不影響漢字識字和閱讀的教學進度,又輕松地學會了漢語拼音,況且在妙趣橫生的漢字識字教學的氣氛中,教學拼音符號的枯燥乏味可以降到最低程度。注音識字實際上多了個環節(為了這個環節,一開學接連六、七周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思維價值很低的注音符號和拼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兒童初入學時高昂的學習熱情因此被大大降低了),轉了個彎子,增加了識字心理過程的復雜性,加重了教與學的負擔。注音識字是在課內外大量拼讀文章中漢字頭上的注音符號,從中才逐漸熟悉不斷重復出現的漢字。這種方式,比之以形表義的那種生動活潑、充滿智慧的識字方式,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此外,課內外要有以下手工制作活動:橡皮泥捏物,廢紙盒制作,繩線結套法,細金屬線卷折玩具,折紙,手勢成影等。這些活動用以增加手與腦的訓練,且經濟安全。
篇6
一、激發興趣,發展智力
1.編故事,巧記字形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去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義的關系。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段小故事。
如教“游”時,我一邊講故事,一邊在黑板上逐一寫出筆畫:一個小孩子(子)戴著一頂游泳帽(),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
如學“呆”時,有個學生說:“一個人張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是發呆呀。”
在這樣的識字教學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又發展了形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借助字謎,樂記字形
在識字教學中,為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時我先給出謎面,讓學生嘗試寫出字形。如:教“王”字時,告訴學生:“王”就是“一”加(+)“一”。怎么寫呢?孩子們動手動腦,拼拼湊湊,就已經掌握了。
此外,我還設立“編字謎有獎”作業,激勵學生觀察字形,展開聯想,自己編字謎。這樣的作業避免了學生單調枯燥的重復抄寫,有趣味性,有創造性。如“頭戴一頂帽,忠實又可靠——實”;“十張口,一顆心,猜猜看,動腦筋——思”;“山上山——出”;“工人力量大,建功立業少不了他——功”等。
二、豐富想像,鼓勵創新
1.給生字配畫,讓生字充滿活力
在生字字形教學中,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思維動畫”,運用想像,讓字在腦海里如動畫般流出來,讓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起來,初步培育他們的創新能力。
2.見生字質疑,激活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有一天,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籃球’不是用竹子做的,可‘籃’為什么是‘竹’字頭的呢?”我趁機說:“這么平常的一個字你就能提出這樣高深的問題,老師真佩服你!如果你也能解答出這樣高深的問題,你就更不同凡響了。回去想想好嗎?”
第二天,他告訴我,通過上網找資料,他果然找到了其中的奧秘,而且在全班同學面前做起小老師,使他感到十分自豪。
三、拓寬途徑,培養能力
1.自作“識字課本”
學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食品、飲料的包裝、家用電器的廣告,還有各種報刊雜志的刊頭等。這些都是兒童識字的最好材料。讓他們收集起來,剪剪、畫畫、貼貼,就成了圖文并茂的“識字課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收集、整理、編排,正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2.開展實踐活動
篇7
一、利用傳播語言的各種媒體,通過布置、檢查、展示、評比等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樂于識字
1.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識字。
如,教室的園地,校園里的告示牌、櫥窗里的標語。帶領學生一邊參觀校園一邊引導識字,碰到學生時把其拉到身邊常問問,這兒寫的是什么?很快學生連“靜我校園不喧嘩追趕”等復雜的字都認識了。
2.認同學的姓名,使學生快速而有效地認字。
開學初,給每個學生印發全班學生的座位表,讓家長在家輔導、幫助孩子盡快地熟悉全班同學的姓名。還為每個學生做了兩張精致的姓名卡,一張貼在課桌上,方便學生隨時認識該同學的姓名,一張供檢查用,如讓學生分發姓名卡,檢查誰識字最多最快。這樣,同學的姓名很快就認識了。
3.借助生活中的實物、圖片等識字。
教室里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講臺、黑板、電視機、電腦、投影機、錄音機,我都在上面貼上字卡,讓學生看到什么就認表示該實物的字。還分類進行識字比賽,比一比誰認識的字多。如,學習用品類、水果類、蔬菜類、植物類、動物類。
4.創設識字的環境,給學生展示、交流的空間。
為學生建立識字檔案,每周讓家長幫助學生把認的字記錄下來,然后在班上交流。還在班上專門設了一塊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認識了……”為題,讓學生把搜集的包裝盒、包裝袋上的字展示出來交流、互相學習。“可口可樂”“娃哈哈”“旺旺雪餅”等字學生早就能認了。
二、利用社會大課堂,通過參觀、游覽等形式,拓展學生識字的時空,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識字
1.利用廣告牌、車站牌、宣傳匾等識字。
引導學生利用上街玩、旅游等機會,問問爸爸、媽媽,廣告牌上寫的是什么呀?那個店叫什么名字呀?不知不覺學生不但認識了很多字,包括一些次常用字,還增強了生活的能力。
篇8
“網絡──再造”識字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
一、變順應為同化,使識字過程化難為易
兒童識字一般多采用逐字讀準字音、記住字形、理解該字在該語言環境定字義的方法。由于兒童對字形完全陌生,教師又害怕方言音對標準音產生負遷移而盡可能回避方言音,加上書面語言環境與口頭語言環境又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兒童的識字過程基本上是一個順應過程,漢字也因此而難學。“網絡──再造”識字教學法以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周圍事物而獲得的大量記憶表象和8900個口語詞匯(彭祖智、左都洞研究資料)為圖式(原有認知結構),讓兒童在教師的指引下,借助業已生成的方言字音,激活原有表象,沿著表象──圖畫──簡筆畫──古體漢字──規范漢字的程序,模仿古人創造漢字的過程,再造出一個個的現行規范漢字來,并由此而牢牢掌握漢字的基本義和常用的通轉義項、通轉方法,把一個呆板繁雜、枯燥乏味的順應過程變為一個主動積極、模仿再造的過程,從而大大降低了兒童識字的難度。
二、依形歸類,循聲求義,讓漢字不再孤立
本識字教學法既吸取偏旁部首帶字和基本字帶字的好經驗,又采朱駿聲、楊樹達聲旁有義之說,根據每個漢字部件的特定含義,使每個漢字在漢字網絡圖中都有一個確定的位置,讓學生在學習漢字時能依形歸類,循聲求義,形、義、音渾然一體。見一字帶出縱(聲旁)橫(形旁)兩條線,由義查字找一片。漢字從此不再孤立,說寫從此不再分離,錯別字從此基本上銷聲匿跡。
三、科學地確定漢字的呈現順序
本識字教學法以兒童已有表象和口語用字頻度為依據,確定漢字的呈現順序,既與字族文識字法、聯想識字法、字理識字法等識字方法有許多共同之處,又特別注重每個漢字的形成過程和本義,充分尊重漢字的嚴肅性而不削足適履。
四、重在識字質量的根本宗旨
本識字法高度重視識字質量,堅定不移地執行“以字形為線索,以字義為核心,引導方言音向標準音遷移”的識字教學原則,目的全在于學生在將來能夠不假思索地準確運用祖國語言。盡管本識字教學法的實驗班兩年達到2300多字的識字量,且掌握得較好,但這種識字速度本識字教學法所追求的目標。在今后的推廣實驗中將適當降低識字速度(兩年識字1800-2000),以便使學生識字更輕松,用字更靈活。
五、注重漢語言的運用
湖南省瀏陽市黃泥灣小學24班在一年實驗結束時,一年級學生的周記已達到或超過三年級作文水平,另兩個實驗班三年級學生的作文基本達到五年級水平,且錯別字極少,說明本識字教學法在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方面是有成效的。
六、尚待解決的問題
篇9
一、從文化視角實施識字教學的必要與可能
1.從文化視角實施識字教學是漢字文化特點所決定。文字是在人類活動中產生,就其本質而言,也是一種文化。作為華夏文明象征的漢字,漢字與文化有著同構性,其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突破時空傳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過:“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漢字作為語素文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在其獨特的自身形體結構中負載著豐富的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如,“天”字的構形,下方的“大”是一個正面斜展雙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頭頂。由此可見,天的概念是和人的概念聯系在一起的。在漢字的意象性建構過程中,深刻地貫穿著民族對世界與自然關系的人文主義哲學思考,真正體現一種“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為此,在實施識字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啟發引導學生了解漢字負載的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漢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漢字內蘊的博大精深。
2.從文化視角實施識字教學是培養語文素養所必須。《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成為語文課程所追求的目標指向。漢字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和豐盈無垠的靈性,記錄下中華民族智能的觀察,細膩的體驗,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想像,精確的表現。我們應充分認識到識字教學在開掘漢字文化,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并讓其充分發揮,使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成為認識世界、感悟文化、辨明事理、豐富情感、提高素養的過程。這正是語文素養培養所期望的。
二、從文化視角實施識字教學內容的側重
識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是識字的總目標之一。但這只是“量”的要求。識字是語文教學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因此,其“質”的要求,也應該從語文課程的總目標的高度使學生在學習漢字過程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從文化視角實施識字教學的內容應側重:
1.培植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漢字的創制和使用過程中,重視情感價值、人倫道德的價值取向滲透,幾乎成為漢字最高的文化指歸。譬如,“信”字,從人,從言,是一個會意字,即人們追求“人言誠實可信”境界的內涵折射。人人講誠信乃中華民族之美德。
2.陶冶高尚的審美情趣。前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對他的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美的詩。”說的就是漢字。漢字不僅是一種象征符號,也是一種審美對象,其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象,及寬闊的審美空間。漢字是“依類象形”而來的,“象形”性,決定了漢字是審美型文字。漢字形體構成了給人以和諧、平衡、勻稱的美感,各部件之形狀也閃爍著美的氣息。為此,《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讓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一個漢字就是一個獨立的音節,每一個音節都有各自不同的聲調。連字成句,連段成篇,有押韻,有平仄,有節奏,有起伏,像一首旋律優美的歌。可以說。幾乎所有音樂美的元素都可以在漢語的讀音中完美地呈現出來。漢字既不排斥形而下的世俗圖解,又巧妙包容形而上的哲學思辨,巧妙的外形構造蘊涵豐富的內涵,這就是漢字有著說不盡道不完魅力的原因。
三、從文化視角實施識字教學的技術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擴大學生的識字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意識和習慣。因而如何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是老師須攻克的難點!我們認為從文化視角實施識字教學,既需要理念上的轉變,也應有技術策略的支撐。
1.字理剖析策略。漢字是一個獨立的表意文字體系,具有獨特的造字方法。東漢許慎把漢字造字法概括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字獨特的造字方法告訴我們:
其一,識記漢字是有規律性的,掌握了方法,是能執簡馭繁,觸類旁通的。例如,會意字可充分利用其特點分解組合,即把會意字分為若干組,每組由2~3個熟字組成一個生字,生字的意義由熟字合成。譬如“小——土——塵”“不——正——歪”。這樣識字既加深了對字義的理解,又強化了對字形的記憶。形聲字則可按其聲符再次歸類,如此不但突出了字形的難點部分,便于記住字形,而且能根據義符比較容易分辨字義并憑借字音相同或相近的特點記住字音。當然,根據漢字造字規律進行分類的方法遠不止這一種,還有同音字歸類、基本字帶字等等。
其二,理解字義是有理據的。如眾所知,漢字是有理性的文字,除少數表音字外,基本上都可以從字形上看出字義。這特點為教學提供了解釋依據。如,“盥”字上端的中間是水,兩邊是兩只手,下端的皿指盆類,合起來便是兩手從盆里捧水洗滌的意思。教學中應從內部理據去探究,通過漢字的構件講清其構意,讓學生建立起音、形、義之間的必然聯系。理清了字形結構,字義也就明晰了。
2.情境渲染策略。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課堂教學中,漢字豐富文化內涵的呈現,有賴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小學識字教學方法,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來選擇,比如游戲法、表演法、實驗法等都是學生較喜歡的教學方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創設生動活潑教學情境的手段之一,既能展現漢字豐富的文化底蘊,又讓學生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氛圍中。同時,現代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能形象直觀反映抽象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篇10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學習伴隨每個人的終身成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目前仍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灌輸和講解,忽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培養。而對學生來說,在信息社會,只掌握一定量的知識不夠的,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擁有自主探究和學習的能力,樹立終身發展意識。
2.自主學習視角下高中地理教學的特點
地理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為重要的特色之一是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采用案例分析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在案例分析教學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高中學生經過初中地理的基礎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和基礎,在心理和生理上已經與成人接近,理智發展有了質的提升,能夠客觀看待各種地理事物。鑒于此,對高中地理教學以案例形式展開教學,以自主學習理念為主導,遵循“生活體驗—展示案例信息———案例探究———技能形成”的教學環節和模式,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
3.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不容小覷。因此,地理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結合教材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通過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并設置有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了解新知識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自主探究學習新知識。例如,在學習《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一課時,可以借助學生熟悉的紅綠燈進行啟發和引導。問“:同學們非常了解紅綠燈,請問他們的作用是什么啊,為什么不同紫色、白色或黑色等其他顏色呢?”學生們會回答“:因為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而對于為什么選用這三種顏色,學生們眾說紛紜。接下來,教師要類比紅綠燈,講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指出因為紅色波長很長,穿透空氣的能力也很強,因而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將其作為禁停的標志;綠色和紅色的反差巨大,在遠距離時人們也能進行分辨。通過這樣方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就被激發了,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在生活中的常識知識。
3.2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高中地理教學是一個內在邏輯緊密的知識體系,要學好地理,就要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把握各章節的聯系。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要注意引導學生不斷回顧前面的相關知識和概念,溫故而知新,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起來,及時構建清晰的地理認知結構。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新的地理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整合新舊知識的能力,在新舊知識的融合中提升了地理學習水平。與此同時,高中地理知識點非常繁雜,若不及時進行梳理,則會產生混淆和遺忘,例如氣候類型的分布、氣溫和降水、陸地自然帶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以及季節變化等知識,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了解各種規律,及時梳理知識點,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4.高中地理自主學習案例研究—————以“常見天氣系統”為例
《常見天氣系統》該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主要包括氣壓、氣溫、冷鋒、暖鋒等知識內容。為貫徹自主學習理念,教師在課程開始之前,可以讓同學們先收集最近十天的天氣預報資料,切身體會天氣環境變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同學們收集好最近天氣預報的資料后,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新課引導和講授,主要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在課堂上設置“探究活動”的若干項問題,引導學生從自身感受出發理解相關知識點和概念,這樣的教學效果遠大于教師的單方面灌輸。此種教學方法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滿足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好奇心。同時,為方便學生更加生動直觀的了解冷鋒和暖鋒等知識,可以采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的方法進行,通過視覺、觸覺和感覺等多重感官建立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