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22:28: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防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國防教育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現代軍事科學內容豐富且涉及面廣,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學。富含時代精神的軍事高新技術總是研制快,投入使用的速度也快,對于科技新潮流有著導向的作用。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將軍事科學知識內容列為21世紀我國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項科學知識。軍事斗爭自身的“敵對性”、“殘酷性”和“復雜性”造就了軍事思維“創造性”的顯著特征,而此處所指的“創造性”也正是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能力的最根本來源。通過學習軍事科學內容,不僅博覽軍事高新知識,而且拓寬思維空間,進一步提高創造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1.2國防教育增強學生的身心素質
所謂身心素質,是指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個方面,同樣也指接受教育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健康的體魄不論對人的成長發展還是思想道德提升都有著基礎性的價值。當前師生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束縛,在高考的重壓下,學生多數埋頭苦學而忽視掉了身體鍛煉,以致身體素質降低。所以,國防教育自然成為大學生入校后的第一節課,它本質上是一項高強度的體育運動,每天的訓練時間長達七至九小時,另外還有十幾里的拉練活動、軍體拳訓練、小園定向比賽等等。這些都以強健學生體魄、增強學生體質為直接目標,給學生日后體育的學習和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強健的身體素質基礎。不屈服于生活,做生活的主宰者,這是我們對新一代青年人所提出的期許。很多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之后面臨接觸社會、獨立生活和學習等多方面挑戰。軍訓可以使學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得到提升,使其在面臨挫折和困難時勇敢面對,并培養堅定的自信心。在軍訓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煎熬但同時也能體會到軍人的品質——艱苦奮斗、默默奉獻等等,這些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使他們的意識得到磨練,進而培養其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克服心理脆弱,增強面對問題知難而進的信心和決心。這對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并融入社會是大有裨益。
2素質教育是指導國防教育的理論前提
篇2
一、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存在的新問題
(一)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理論探究體系不完善
縱觀10年來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探究歷程,探究的深度、廣度和西方現代職業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若干理論新問題都沒有進行科學的界定和分門別類的探究,完善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摘要:①對西方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探究,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人云亦云,在多篇探究文獻中,在同一層次上闡述同一個新問題,并不罕見。例如,有關行為導向教學方法的探究,很多文章介紹其內涵和幾種典型的教學方法,論述的深淺程度基本一致,沒有新意。②對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中普遍運用的典型教學方法探究力度不夠,單純就一種方法進行探究,缺乏系統的歸類、比較、分析,雖然強調了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但忽視了綜合性和互補性。③某些基本概念熟悉模糊,甚至出現歧義。例如有關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概念熟悉不清,在一些探究文獻中可見將教學模式混同為教學方法的現象。
(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結構體系亟待健全
我國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也進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國還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科學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摘要:(1)分類依據不夠科學。合理的分類是構建、完善教學方法體系的基礎。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分類注重教學外部形態和知識的呈現形式,忽視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關系,也忽視了教育對象的非凡性。教育對象是教學方法選擇的基本標準,選擇教學方法必須考慮教育對象,包括教育對象的規模、參和程度等等。(2)內部的教學方法沒有及時更新,尤其是從國外引進的新的教學方法沒能有機地融入我國職業教育方法體系之中,教學方法的內容顯得陳舊。教學方法分類體系是否科學,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方法選擇的行為,也即教師能否正確選擇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和教學方法分類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程度。
(三)教學方法改革在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近年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專業建設、課程結構體系建設以及教材建設等方面都有長足進展。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相繼頒布了統一的專業目錄或指導性的專業目錄。近年教育部建構了中等職業學校新的課程結構體系,將傳統的三段式課程結構模式,變成模塊化課程結構,增強了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柔性化,同時編寫了相應的教材,改變了按原有學科體系構建教材的定勢,實現了教材內容體系綜合化、模塊化。相對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進展很慢,在全國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統一的行動,各級各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出于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方面,從而忽視了對教學方法改革的人力、財力的投入,因此,教學方法改革長期以來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而日常的教學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課教師自發地進行摸索,進行局部、點滴的方法革新,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四)我國職業教育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制約了教學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受普通教育影響,主要采用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教師的職能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其他類型的教學模式都是輔助的,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顛倒了現代教育理念中的師生關系。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內核是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教師的功能是指揮、引導、協調。職業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很難出現突破性進展。教學模式不改變,新的教學方法難以實施。
(五)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制約了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應用
我國職業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來,城市和縣級職教中心目前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體,這些學校一般是由城鎮或農村的普通中學轉制而來,而高等職業學校多是“三改一補”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級學院、職教系。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載體具有明顯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學組織形式主要延續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級授課制,以課堂教學為主體,而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適宜采用協作教學、現場教學、能力分組制、開放教學等組織形式。
(六)現行的升學考試制度影響了職業教育學方法的改革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職業教育就業困難,學生、家長、學校都把焦點集中到了升學率上。“3+X”或“3+綜合”考試,考核的主要內容是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項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約了職業教育教學的運用。為了提高升學率,怎么考,就怎么講;考什么,就講什么。假如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把以知識教育為主轉到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軌道,將會導致學生整體學習成績下降,學校升學率降低,這樣不僅影響學校的生存,也影響學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實施,任何一所職業學校也不敢放手大膽地對傳統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徹底的革新,只能在實踐教學等環節進行局部的試驗,以滲透新的教學理念。
(七)現有職業教育師資素質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如下弱點,阻礙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摘要:①我國職教師資隊伍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經過系統、嚴格的教師培訓,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水平沒有達到要求,教師資格證書的獲得不是經過嚴格的考核,而只是經過常規的認證。②專業課教師雙師素質達不到應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學工作的運行中,專業理論課教師實踐能力低,實踐課教師專業理論水平不高。教師智能結構單一,難以全面實施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經常是一體化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例如行為導向教學法既教理論,又教技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同一個過程展開。
(八)學科本位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制約了新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實施
教學方法指向特定的課程和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所制約。教育的價值觀決定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此同時也就決定了教學方法的選擇。此外,教學內容及教材和教學方法是統一的,方法總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總是方法化的。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沒有完全擺脫學科體系。中等職業學校盡管改革力度較大,但在課程內容構建以及整體結構上仍然帶有學科課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基本是本科課程的壓縮,課程改革沒有明顯的進展。學科體系的課程和教材往往只強調教師的主導功能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在思想觀念上就給新教學法的引進帶來很大的障礙。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在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上普遍缺乏對新教學法的適應;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實施新教學法需要應付兩種不同的課程體系,這確實是一件相當吃力的工作。
二、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策略
(一)加強理論探究,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理論探究體系
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支穩定的探究隊伍,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展開全方位的探究和探索,從理論到實踐,從微觀到宏觀展開深入探究,完善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探究的理論體系,依據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及時更新探究內容,拓展探究領域,使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材建設的新成果能夠在優化的教學過程中得以鞏固。另外,我國有著悠久的教學理論探究歷史,從春秋戰國到兩漢,以至唐宋,出現了許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譽中外的教育理論家,探究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財富,并注重將這些理論和從國外引進的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論體系結合起來,構建符合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際需要的教學理論體系。
(二)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分類,完善教學方法體系
職業教育教學方法重新分類的依據要突出考慮以下兩個方面摘要:(1)教育類型的非凡性。職業教育以傳授技術為主,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教學的核心環節,知識傳授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學科教育培養理論探究型人才,以傳授系統的學科知識為主要目標,而實踐教學主要目的是驗證理論。不同的教育類型需要建構不同性質的教學方法分類體系。職業教育方法分類要充分考慮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方法應該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學科教育教學方法應突出知識傳授教學方法的重要地位。(2)教育對象的非凡性。職業教育的教育對象一般動手能力強,形象思維比較發達,而且喜好廣泛,具有較強的參和意識和風險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參和某個項目實施的全部過程;普通教育的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較強,專注于書本知識的學習,以被動接受學科知識為主,因此,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應該比普通教育更為豐富多彩,更為靈活多樣,以適合職業教育學生群體的非凡性。
(三)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投入力度,對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進行監控和統籌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盡早把教學方法改革同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一同納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軌道,充分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為改革試點提供傾斜政策,鼓勵在教學中運用新方法。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成立專門的機構和組織,開發研制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把教學方法改革納入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軌道,鞏固和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應該突出兩點摘要:①提高教師素質,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職業責任感以及執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參照國外的做法,非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外聘的兼職教師等必須經過一年以上嚴格的專業練習,系統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并經過統一的考試考核才能夠上崗。②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具有兩年以上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驗,并且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還要定期到企業、公司進行一段時間的鍛煉,永遠保持和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在發達國家職業院校一般不直接從大學畢業生中選擇教師,都是選具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到學校任教。我國職業院校的教師(兼職教師除外),一般都直接來自大專院校的畢業生。教師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夠在教學中自由地運用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構建教育立交橋,改變原有的職業教育升學考試制度
改革教學方法也要建立在改革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考試制度基礎之上,逐漸取消高考制,實行開放制或證書制,發達國家普遍采取上述兩種入學制度,寬進嚴出,比如英國的開發大學、美國的社區學院等。實行開放制或證書制,教師不再為應付高考而集中全部精力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也會從枯燥的課本中走出來,拓寬學習的空間,豐富學習內涵,教師將集中更多的精力選擇先進的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技巧。
(六)轉變傳統的辦學形式,創造適宜運用新的教學方法的教學環境
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必須建立在整體辦學形式轉變的基礎之上,因為教學方法的運用和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等存在于同一統一體內部。職業教育應盡早建構模塊化的課程結構,轉變傳遞─接受教學模式以及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空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模式,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走出課堂,轉變師生角色,為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創造有利的教學環境。比如,行為導向教學方法,典型的教學方法是項目教學,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書本知識教育,擺脫書本、課堂的制約,學生自由分組、合作在教師指導下共同實施某個項目,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師生關系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師是指導者、協調者,整個教學活動學生都是處于積極參和狀態,而不是被動的接收。因此,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方法原有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等都需要發生結構的性的轉變,否則難以運行。
教學方法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教學的其他環節構成了相輔相成的整體,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所以教學方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方法體系的建立不單是教學論自身的新問題,而是需要牽動教育教學的整體。
參考文獻
[1邢輝等.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職教論壇,2001,(9).
[2呂永貴.職業教育現代教學方法體系的構建.職業技術教育,2000,(22).
篇3
關鍵詞:大學生;國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國家存在,就有國防,國防教育就要長期進行下去,作為公民的終身教育來抓”。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作為壘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強大國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自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頒布施行以來,高等院校對大學生國防教育非常重視。從人才培養、領導機制、教育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國防教育成績顯著。但是,大學生國防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阻礙了大學生國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廣泛、更壘面的方向發展。
一是大學生國防知識缺乏,國防觀念淡薄。大學生對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基本了解國防教育的方針、原則和內容。但是,大部分學生沒有當兵從軍、獻身國防的意識,對革命光榮傳統、軍隊戰斗精神、我軍使命職能等基本知識不清楚。有的認為國防建設與己無關,國家安全應該由軍隊負全責,有的認為參加軍訓的最大意義是體驗生活,能鍛煉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對和抵制軍事訓練課,不喜歡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軍事管理制度,認為應該把時間用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顯。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大學生接受國防知識的渠道主要有電視媒體、報刊雜志、課堂教育等3種形式,占到其知識獲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當前國防教育手段單一,信息渠道少的現實窘境。而作為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育,多采用老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授受的方式教受,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老師也沒有很好地把知識進行條理分割和融匯貫通,沒有很好地找知識準切入點把學生掌握的知識升華為國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連貫性.教育成果難鞏固。大學生軍訓作為國防教育的重要一環,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抓好了大學生軍訓,就上好了大學生國防教育的第一課。高校在這個問題上有著清醒和一致的認識,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學生軍訓。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組織領導不力,缺乏階段性計劃,考核指標難落實等因素,后續國防教育沒有及時跟上,沒有把軍訓教育成果進一步鞏固深化,形成了“軍訓正規一陣風,訓練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長環境安逸舒適,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堅強的意志、崇尚軍事和武藝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陽剛之氣、進取意識和自強活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防人力資源成長的一種基本的精神環境動力。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大都生活在環境優越的環境中,授受過較好的知識教育,但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特別是尚武精神不足,從軍、愛軍、擁軍的意識在減弱。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思考
做好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工作,必須認真貫徹《國防教育法》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爭取社會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對象特點,探索創新教育手段,抓住關鍵時段、關鍵地點全方位開展教育活動,力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影響國防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為了確保全民的國防意識,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首先,要強化國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職責”的理念,把國防教育的成效作為評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據,并建立政府部門國防教育的獎懲機制。通過責、權、利三者的有機結合,真正調動起政府各級對國防教育工作的關注,促進高校對國防教育工作的重視。其次,要積極探索辦好全民國防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在發揮好傳統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礎上,加大廣播電視、新聞報刊、互聯網等多種手段的宣傳力度,開展經常性的全民重要節日紀念活動,為大學生國防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篇4
一、貫徹“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課的教學質量
所謂“深”,就是實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針對性地教育好學生;就是要觀點正確、說理明白、深入淺出、講求實效;就是要把大綱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學生的情況吃透,把大綱用活,把教材講活,把學生教活。在思品課教學中,我們引導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挖掘教材。設計好問題與習題。實踐證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觀點。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觀點,掌握要求,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所設計的問題和習題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針對性;才能觸及學生的思想實際,達到統一認識、提高認識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讓教師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認識理解教材中的觀點呢?
我們的做法是:
第一,組織教師學綱。大綱是講課的依據和遵循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們在每學期開學伊始,都組織教師認真地學綱,為把思品課推上一個新臺階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備課這一關。給時間讓教師自己備課,找時間讓教師集中備課。把共性問題和疑問提出來共同研究探討,這樣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駕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級下冊《拾金不昧》一課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錢或巨款交還失主或交公,應該表揚誰?”“拾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錢或更多的錢交給爸爸,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講得明白,使得課堂氣氛活潑,收到了良好效果。
2.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運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辯是非,自己教育自己。”這是大綱對思品教學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在思品課上采取了故事啟迪、情景激發、行為辨析、示范訓練、錄音錄像、幻燈圖片、討論交流等教學方法,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3.運用榜樣的力量,進行正面教育。少年兒童具有模仿性強,可逆性大的特點。我們運用榜樣人物的模范行為和優秀品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論、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少年兒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范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對少年兒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和“導向”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向教師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選擇榜樣要注意典型性、針對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學中,我們在貫徹“深”的精神的同時,還貫徹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課教材都反映了大綱的一個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夠“厚”。因此,我們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補充幾個小故事,或讓學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課文中觀點的事例,使得說明觀點的材料更加豐富。比如,我校教師在教學《拾金不昧》一課時,為了使這一課“厚”起來,組織學生表演了《歸還飛機票》的小品,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氣氛活躍,加深了對本課觀點的理解。我們還采取了演課本劇、小品、歌詠舞蹈、參觀訪問等使課文內容豐富起來,以求得學生對教育觀點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動,拓寬思品課的教育空間
由于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認識和行為實踐為基礎的,并通過反復訓練、不斷強化的過程逐步形成發展的。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課是遠遠不夠的。在實踐中,我們根據思品課的教學內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動向學生進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為思品課教學的補充。
1.注重思品課的社會延伸。我校在抓好思品課課堂教學的同時,非常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社會延伸。如我校思品教師董秋梅在教學《在集體中想著別人》一課時,在總結全課內容時有這樣幾句話:“同學們,在我們集體中關心別人一次、兩次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想著別人,主動關心別人,把方便讓給別人。雷鋒叔叔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他學習,就是因為他能始終想著別人。希望你們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關心別人。”董老師這番話,不單單是本課教學內容的總結,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思品課的社會延伸,突出了導行的持久性和永恒性。在老師的激勵下,我校黃濤等8名同學主動堅持常年照顧翠竹小區的孤寡老人,受到了學校及社會的好評。在他們的影響下,全校學生開展了凈化、美化一條街活動,定期清掃紅梅小區部分居民樓環境衛生,得到了小區居民的稱贊。目前,全校學生爭做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風。
2.根據思品課內容,結合學校特點,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我校的學生來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異,造成了每個學生的道德水平及行為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針對這一實際,我校思品教師在教學《自覺遵守學校紀律》一課后,向學生進行《樓內規則》、《紅梅小學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紀律衛生具體要求》、《校園秩序管理暫行規定》等規章制度的教育,使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學生都能自覺地遵守校內外各項規章制度,文明、守紀、團結、友愛、勤奮、向上的校風已經形成。
3.根據思品課的內容,結合少先隊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去年是大連開發區建區十周年。我校思品教師在教學《祖國在我心中》一課后,與少先隊大隊部聯系,開展了“我愛家鄉——開發區”的系列活動,向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這個系列活動分四個階段進行:(1)祖國——我愛您。(2)開發區,您好!(3)開發區的發展——父輩的建設。(4)開發區長大我長大。在開展“開發區,您好”這項活動中,我校每個中隊的隊員,在思品教師、中隊輔導員老師的指導下,自編自演了20余項文藝節目。這些小隊員抽業余時間,圍繞著“開發區,您好”這個主題,查找資料,采訪先進人物,排練文藝節目,謳歌了大連開發區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舉世中矚目的輝煌成就。這次活動,尤其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4.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緊密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具體抓了以下兩點:
篇5
【關鍵詞】城鄉統籌 整體與部分 方法論
一、我國城鄉統籌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城鄉統籌的現狀
我國經濟快速發張的過程中,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城鄉發展不協調。表現為,在農村農民的總體生活水平以及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明顯滯后于城鎮居民。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還存在擴大的趨勢。因此,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不斷擴大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嚴峻的挑戰,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城鄉統籌存在的問題
1.城鄉失衡比較突出,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擴大。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人的平等地位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自從20世紀50年代推出的以戶籍制度以來,中國一直通過戶籍來對城鄉居民采取不同就業、保障、醫療、住宅制度。人員、技術、資金等經濟要素主要是在城市中流動,到農村中投資的資金和資源很少,城鄉失衡比較突出。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擴大,1992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1,2011年達到2.99∶1。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在1992年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小,2000以后城鄉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到了2011年城鄉收入差距達到了最大,而且還有不斷增大的趨勢。其別是沿海發達城市城鎮和農村居民的絕對收入差距已接近或突破萬元。
表1 1992~2011年城鄉收入水平對比
注: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圖1 1992~2011居民城鄉收入水平對比
2.區域城鄉發展非均衡性嚴重,區域城鄉均衡發展難度大。十六大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中西部地區近年來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但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仍然較大。至2011年底,城鎮人口比重超過50%的省份已達15個,湖北、山東、海南三省首次超過50%;繼上海市、北京市之后,天津市城鎮人口比重2011年首次超過80%。東部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省與省之間及省內地區之間差距很大,區域城鄉發展非均衡性嚴重,區域城鄉均衡發展難度大。
表2 2002~2011年全國城鎮化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網
3.城鄉二元化體制的存在。在城鄉統籌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存在城鄉二元體制。它包括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二元土地制度、二元勞動力就業制度、二元社會保障制度,這些二元體制的存在,與發展市場經濟和建立城鄉統一市場的大方向是相違背的,尤其對城鄉統籌發展形成嚴重的制約。戶籍制度的存在阻礙了農村的發展,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城鄉二元勞動力就業制度導致的城鄉收入分配不均,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城鄉二元體制引發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沖突。
4.鄉村規劃覆蓋面比較小,規劃的科學性和執行力不強。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大多數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屢屢突破現存的發展規劃,大量占用土地使得城區面積不斷的外延,存在“攤大餅”和“空心城”現象。與之對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鄉村規劃進展緩慢,相當數量的縣市,尤其是鄉鎮及村級規劃工作仍未完成,即使完成了規劃但是科學性和執行力都不強。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一些地區存在明顯的村落空心化,大量舊房及宅基地閑置,鄉村土地利用、功能分區及公共建設規劃也難以有效實施。
5.目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較少,資金投入不足。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采取了先東部后中西部,先城市后農村的區域不均衡發展戰略。城市的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型,但是廣大農村地區電力、交通和水利等基礎設施等則十分落后,成為農村社會發展的瓶頸。有些地方城鄉人均基本建設投入差超過3倍,加上農村資金管理混亂,使本來就很有限的涉農資金使用非常分散,造成項目資金管理困難,投入效益不高,導致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慢。盡管我國進行了村村通公路等一些基礎建設投資,但其發展仍舊不能滿足需要。隨著經濟發展,中央政策對“三農”的傾斜,目前國家對鄉村的投入力度加大,但實際用到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資金卻依舊很少。
6.城鄉社會保障方面發展不協調。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可用土地數量越來越少,土地的保障功能持續下滑。農村大部分的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大部分是老人,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非常嚴重,以家庭為單位農民投入收入減少,農村家庭的保障功能也日趨降低。雖然目前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向農村傾斜的政策,同時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有了一定發展,但是農村的優撫救濟、養老、醫療保險、福利等社會保障覆蓋率與投入金額與城市存在著巨大差距,城鄉社會保障方面發展不協調。
二、用馬克思方法論看待城鄉分離與對立
馬克思的城鄉關系理論與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城鄉分離與對立的根源是人類社會分工導致的,城鄉差別是伴隨著人類社會分工、城市產生和城鄉分離而產生的歷史現象。
唯物史觀認為城鄉分離與對立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統一體所形成的生產方式的更替,代表著社會文明形態依次演進的基本形態。我們可以看到,在社會發展一定歷史階段上產生的城鄉分離乃至利益對抗,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城鄉關系的這種分離和對抗正是適應并促進了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和前進方向。首先,城市的出現、城鄉關系的分離,根源于生產力“有所發展但又發展不足”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具有歷史的必然性。生產力“有所發展”,是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已經能夠生產出超過維持農業勞動者所必需的產品,從而為城鄉和工農之間的分離提供了可能。農業勞動生產率制約著農業和工業之間社會分工的發展程度,決定著農業人口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和規模。“生產力發展不足”,是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尚不足以避免或杜絕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均衡所引起的利益分化、沖突乃至對抗。城市是生產要素的集中地,是生產與貿易的結合地,是工業人口的聚集地。在這種情況下,城鄉之間的這種分化和對立恰恰適應并推動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其次,城鄉之間的分離促進了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體現著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超越。城市起源并伴生于近代的整個工業化過程,而工業化發展史也就是城市迅速擴張的歷史,是城市不斷發展壯大、并最終戰勝鄉村的歷史,同時也是傳統落后的鄉村社會向現代先進的城市社會轉型的歷史。雖然伴隨著農民利益被犧牲的苦難歷程,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鄉村生活的愚昧狀態,具有合理性。分工使生產力進步,私有制產生,從而有了“代表城市”的利益與“代表鄉村”的利益的分裂,這致使城鄉走向分裂與對立;近現代城市分工的結果——大工業的出現使城市戰勝了農村;當代分工的逐漸均衡即分工向農業部門發展促使農業逐步工業化,從而又使城鄉差距逐漸縮小;最終隨著分工的消除,城鄉對立消失,城鄉走向融合,因此城鄉觀對城鄉統籌有著重大的理論啟發意義。
三、方法論:解決我國城鄉統籌的途徑
(一)推進我國城鄉統籌需要堅持方法論
要運用馬克思哲學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推進我國城鄉統籌,摒除我國城鄉分離與對立。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決定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二者不可分割,整體有部分組成,部分是整體的部分;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要推進城鄉統籌,必須要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把城鄉作為一個有機總體,實現不斷向整體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因此應該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同時要借鑒馬克思關于同一——對立——融合的歷史辯證法,摒除城鄉之間的分離和對立,當分工逐漸均衡即分工向農業部門發展促使農業逐步工業化,從而又使城鄉差距逐漸縮小時,分工最終會消除,城鄉對立會消失,城鄉走向融合。
(二)方法論解決城鄉統籌問題
1.注重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發展城鄉統籌從全局出發。在解決城鄉統籌問題時,應該注意到經濟因素只是整個社會系統的一個部分。在實現城鄉統籌的過程中,片面強調GDP忽視整體性協調發展的理念會導致城市更加發達,農村更加落后,最終只會離城鄉統籌越來越遠。必須把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都放入社會整體發展的視野中,讓其他各個部分的才有所發展,才不會導致任何部分的片面發展;必須將中國視為一個總體,只有通過推動東中西部的城鄉協調發展,才能最終實現其整體推進。城鄉統籌在推進過程中,面臨的最嚴重的難題之一就是的城鄉二元結構。我們要從整體性視角來看待這一問題,要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就必須大幅提高城鎮化率,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變。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從思想意識上實現這一角色的轉變,才能使人們消除對城里人與農村人的身份劃分的偏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和諧發展。
2.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輻射擴散功能。要意識學會從同一——對立——融合的辯證方法實現城鄉統籌,看待實現城鄉融合,絕不是要毀滅城市、中斷城市文明以至強制拉平城鄉區別、達到城鄉之間無差別的絕對同一,而是在“揚棄”的基礎上實現城鄉之間的更高級的綜合。因為城鄉對立的消除,同肯定城市的歷史作用和“農村城市化”的過程并不矛盾。由于城市是現代工業、商業、航運和貿易的中心,是生產基本條件包括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空間集結體,是特定區域內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聚集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根本上確立了城市經濟的統治地位,使得城市化和工業化成為現代化社會的一體兩面。城市文明相對于鄉村生產關系而言,是一種社會進步,具有較高的文化勢能,而消滅城鄉對立意味著要擺脫和改變傳統農業社會中形成的農村愚昧和孤立分散狀態。因此,走向城市化是城鄉關系變革的路徑選擇,城市在這里應該起著引領和示范的作用。它在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擺脫鄉村的愚昧落后狀態、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帶動作用和反哺作用。
3.合理布局城鄉生產力和產業結構,促使農業逐步工業化。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農業逐步工業化,實行城鄉產業一體化,才能使城鄉差別逐步消滅,實現城鄉融合。要實現農業逐步工業化、產業一體化就要合理布局城鄉生產力和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的發展主導產業,使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發生密切的內部聯系。主導產業具有發展潛力和需求高、技術進步快、產業關聯強等特點,它的發展能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帶動需求上漲。政府在這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明確主導產業,帶動城鄉統籌發展;二是打造產業集群,建立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交通工具會隨著由此而產生的需要擴充起來,才能使農村人口從他們數千年來幾乎一成不變地棲息在里面的那種孤立和愚昧的狀態中掙脫出來,使城鄉之間的文化和生活條件日益接近起來。
參考文獻
[1]周志山.從分離與對立到統籌與融合——馬克思的城鄉觀及其現實意義[J].哲學研究,2007(10).
[2]羅敏,祝小寧.馬克思城鄉統籌思想的三個基本要素探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3]謝建芬,龐明珍.我國城鄉統籌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調研世界,2010(6).
[4]石慧穎,覃雯靜.總體性方法論視域中的重慶城鄉統籌[J].延邊黨校學報,2010(8).
[5]岑乾明,宋衛琴.分工理論:理解城鄉觀的鑰匙[J].求索,2010(9).
[6]潘岳生,唐智彬試論職業教育城鄉統籌發展——基于城鄉觀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0(10).
[7]王衛星.我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進展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篇6
論文關鍵詞:政治教材 情感因素
情感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它能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心理學研究證明: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同時與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興趣、信念、內驅動力等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情感可以影響和調節這些因素的發展,具有多種功能。在個性發展的過程中,情感起著一種偵察機構的功能和動力的功能,監視著信息的流動,喚起主體對信念的追求。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如果具有高度的學習熱情,就會如饑似渴地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的學習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政治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適時地引導、溝通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彼此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使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而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得從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就是從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抓起。思想政治課的教育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其中,“情”就是指道德。所謂道德情感,通俗地說就是思想感情問題。它是人同某種道德需要愿望相聯系而引起的相聯系的內心體驗,是對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對人的行為具有推動與調節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感情,創造出一個充滿積極情感的教學環境,以取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達到政治課思想教育、智育和能力培養的目標。
1、抓好備課環節,挖掘情感因素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枯燥乏味的內容,這就要
求教師要認真揣摩,深入挖掘。對情感因素的挖掘主要體現在備課之中。在備課時,要深入鉆研和理解教材,熟悉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將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來,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枯燥的材料生動化,以激發的學生興趣與熱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思想認識上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例如:在講授“職業理想”的備課中,我選用流沙河《理想》的詩來點名理想的作用、含義---“理想”是敲出星星之火,國防教育論文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接著又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上了中專,理想之火熄滅了嗎?”組織討論,說明只要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不放棄追求,理想終究會實現,通過討論挖掘學生自信的情感,大多數學生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并渴望實現美好的理想。
2、教師要以情動人,營造情感氛圍:
篇7
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實現學校“一年像樣、二年出樣、三年做榜樣”為目標,以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為重點,進一步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線,以主題月活動為載體,以檢查、評比為手段,進一步完善常規管理,深化德育活動,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為爭創昆山市德育示范學校,創建江蘇省實驗小學而努力奮斗。
二、工作重點:
(一)抓好隊伍建設,強化德育意識
要適應新形勢,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必須真正做到全員育人,而隊伍建設又是全員育人的關鍵。
1、完善管理網絡。
德育管理是一個整體系統,繼續建立完善校內"一點三線"的德育管理網絡格局,實行校長總負責,德育處具體負責,法制副校長密切配合,黨團組織、少先隊通力協作的德育管理機制。根據德育工作目標、內容、實施途徑,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
2、提高隊伍水平。
進一步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培養一支素質優良、精干實效、開拓進取的班主任隊伍。具體設想:一是繼續做好班主任、輔導員的培訓工作,開展班主任師徒結對工作,重點加強對青年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未滿三年)的培養和提高,通過交流、參觀、學習,不斷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做到用愛心去塑造、用真性去感化、用榜樣去激勵、用人格去熏陶,將敬業奉獻落到實處。二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諾制:(1)對孩子微笑──任何一個孩子不會受到冷落和歧視;(2)與孩子交談──每一個孩子都能和老師平等對話;(3)幫孩子明理──讓每一個孩子在體驗中辨別真、善、美;(4)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5)讓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張揚孩子的個性;(6)給孩子機會──每一個孩子的特長都能得到充分展示;(7)為孩子著想──幫助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8)替家長分憂──孩子校園生活愉快、安全,家長無須掛念。三是加強跟蹤指導,每月不定期聽一些班主任的晨會課、班隊課,及時交流、總結,提高班主任的業務水平。四是加強宣傳,本學期還將推行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動,利用校園網、紅領巾電視臺,宣傳先進班級的事跡,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五是加大檢查力度,在建立班主任崗位職責規范、嚴格考核的同時,建立文明班級、優秀班主任評比制度,并加大獎勵力度,進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并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方面向優秀班主任傾斜。
3、樹立師表形象。
教師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體力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教師的師德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學校將利用政治學習時間進行法規、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專題學習和討論。同時在教師中大力實施“師表工程”,要求教師對照師德要求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結合行風評議活動,開展師表形象設計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使全體教師主動適應德育教育的新形勢,真正成為德育管理者,實現德育"全員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基礎教育,培養文明學生
1、深化愛國教育。
繼續規范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內容,做到學期有計劃,周周有主題,充分發揮少年城管學校的作用,繼續建好國旗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要充分發揮紅領巾廣播臺、黑板報、宣傳櫥窗等陣地的宣傳作用,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學校豐富的人文資源,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作用,以重大節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紀念日為契機,通過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提高德育實效。
2、狠抓養成教育。
本學期繼續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要把中華優秀的傳統與現代社會的文明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朱柏廬先生的思想與時代要求結合起來。從今年起,將每一個學期的第一個月定為行為規范月,定主題、定內容,開展實實在在的主題教育,狠抓常規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嘗試開展相關活動,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社會化能力,確保學生行為規范合格率為100%,品德優良率為99%以上。期末將評選出一批行為規范示范之星。
3、滲透人文教育。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重點落實在進一步加強校園物化環境的建設,完善現有的文化建設成果。加強校風建設,人文環境建設,突出優秀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同時,加強校園管理的制度建設,使學校保持綠化、凈化、美化和人文化,同時開展有關活動,進一步感受校園文化環境,使學校成為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樂園。年內,力爭成為首批昆山市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
4、加強法制教育。
以法制教育月為契機,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采取法制講座、組織競賽、舉辦模擬法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法制教育。建立后進生幫教制度,落實幫教責任制,堅持做到“三定”,即定人員、定時間、定內容,以確保幫教工作不留死角,消滅在校生違法行為的出現。同時繼續辦好少年城管學校,加強國防教育。
5、開展心理教育。
今年,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重點工作,抓好“快樂小屋”的心理咨詢工作,抓好學生的日常心理疏導。要通過觀察、談話、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嘗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培養學生健全良好的人格。
(三)加強陣地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1、班級環境美化。
班級環境要做到美化、凈化、人文化、教育化,繼續進行每學期兩次的"潔齊美"教室評比活動。讓學生全員參與,主題要突出教育意義和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動手能力。
2、升旗儀式序列化。
堅持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要求內容豐富,在保留傳統的愛國、勵志等內容的基礎上力求同社會生活、時事政治緊密聯系,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形成序列。
3、廣播、電視節目多樣化。
紅領巾廣播每周播放,各個板塊安排合理,內容的選擇、組織、采編都要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學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園新聞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繼續起用校園電視臺,使之逐漸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途徑。
(四)深化雛鷹行動,鍛煉學生才干。
1、深化雛鷹爭章活動。
抓好少先隊工作這個主方向,深入開展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本學期配合主題月活動,將爭達以下章:
二月份:行為規范月行為規范示范之星三月份:學雷鋒活動月奉獻章
四月份:法制教育月守法章
五月份:傳統教育月紅讀章
六月份:誠信教育月誠信章
2、開展主題月教育活動。
要根據每個月的工作重點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傳統教育,二月份開展"行為規范月"活動,三月份開展"學雷鋒活動月"活動,四月份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月"活動,五月份“傳統教育月”活動,六月份“誠信教育月”活動,在活動中寓教于樂,同時繼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在增長學生藝術才能、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堅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力爭上游的進取精神。
3、開展“祖國明天更美好”讀書教育活動。
為隆重紀念55周年,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將繼續組織廣大學生開展以“祖國明天更美好”為主題內容的讀書教育活動。要結合宣傳昆山改革開放25年來的巨大變化和成就,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深厚感情,同時,激發廣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持刻苦學習,注重錘煉品德,不斷開拓視野,勇于進取創新,始終艱苦奮斗,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活動于五月份“傳統教育月”為開端,組織開展“1+3”活動,即讀好《祖國明天更美好》一書,舉辦演講比賽(五月份)、知識競賽(六月份)、攝影比賽(十月份)三次活動。
(五)調動各界參與,發揮整合優勢。
1、提高家教水平。
抓好家長學校的組織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做到目標明確,計劃落實,規范嚴格,內容針對性、實用性強,并且認真做好資料搜集、積累工作。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網絡;保質保量用好家校聯系冊,做到每學期同每位學生家長均有一定程度的書面聯系,特別重視做好與后進生家長的經常性聯系;加強對教師家訪工作的組織管理,積極開展“百名教師訪千名家長”活動,要求所有班主任上半年必須對本班學生進行一次家訪,任課老師也要隨同進行家訪,并把家訪工作納入對教師工作的考核之中。
2、開放教學活動。
開放教學,是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又一形式。本學期將繼續對五、六年級進行向家長半日開放活動,并召開學校、班級家長座談會,溝通情況,交流家教經驗和體會,促進家長與家長間、家長與教師間的情感交流,進一步聽取家長對學校、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的意見。
3、營造良好環境。
加強對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充分發揮校外輔導員、學校家長委員會、德育基地的作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共建活動。還要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關心,加大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形成齊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
(六)重視學科滲透,加強德育科研。
1、優化學科教學。
課堂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一種全員性策略,教師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諸方面滲透德育教育來優化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各學科要繼續上好學科滲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課,要繼續認真上好思想品德、晨會、班隊活動課,本學期將組織部分教師上思想品德觀摩課。
2、開展實踐活動。
緊緊把握教改脈搏,在三-六年級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并同學校傳統校園文化、中華經典誦讀等特色緊密結合。傳統校園文化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來自社會生活、自然世界,任課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向學生推薦主題。結合德育課題,組織學生考察、實驗、探索、研究,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