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及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及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及意義

篇1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失時機地進行漢字教學,不僅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一、有助于準確掌握古代詩文的詞義

漢字包括音、形、義三個方面,以今字而論,《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一”字,其形為“一”,其音為“yī”,其義有八條:數(shù)目最小的正整數(shù);同一;全、滿;專一;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作某個動作;書面上用作助詞,和在某詞前加強語氣。古漢字也是如此,有時我們對其形不能分析,或不知其音,不解其義。

但是,如果我們寫出古漢字字形,講清其發(fā)展演變,一條條拉出義項,并加以總結歸納,就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文意思,能較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如:“危樓高百尺”中的“危”,和《山市》中“惟危樓一座”中的“危”,很多學生難以正確理解。“危”是個會意兼形聲字,篆文從卩(卪,跪坐之人),從厃(表示高),會人直起腰來提高上身端坐之意,即危坐。古人跪坐,平時臀部放在腳跟上,腰微彎,是放松方便的姿勢,表示恭敬警覺時,腰則伸直,上體高度自然增加,故稱為危坐。隸變后楷書寫作危。是“跪”的本字。谷衍奎先生認為:危,本義是指危坐、端坐;危坐是腿腳的動作,故又引申指腿腳,此義后來寫作“跪”;又引申泛指高;危坐本來是敬懼行為,故又引申指“戒備不安”;進而引申為“危險”、“危害”、“危難”等。講清了這些,上面兩句詩文學生就能準確理解了。借助漢字知識不僅解決了教學中的一個實際問題,而且?guī)椭鷮W生歸納了一個文言常用詞的用法及其義項,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

二、有助于準確閱讀理解文段

初中漢字教學并不獨立于閱讀教學之外,相反,與閱讀教學互為補充、相互促進。進行漢字教學,并不是要開設獨立的識字、寫字課,而是要把對漢字形與義的剖析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經常性的行為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所有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都建立在對漢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之基礎上。如教《關雎》一文時,我們抓住文中的“窈”“窕”兩個字作重點講解,不僅講清字音字形,更講透字義,心靈美為“窈”,儀表美為“窕”,形容女子美好的樣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窈窕淑女”的形象,問題便迎刃而解。還可以采用單篇選點的方法加強漢字教學,即從所學課文中盡可能挖掘一個字,將對這個字的揣摩與全文的理解聯(lián)系起來,起到“牽一發(fā)動全身”的作用。

三、有助于辨別同音字和糾正錯別字

日常生活中,由于寫錯別字而誤事或鬧笑話的事例屢見不鮮,寫錯別字使我們不能準確表達意思,順利傳遞信息。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絕寫錯別字。很多錯別字甚至語文教師都會寫錯,比如“男”將上部中間一豎與下部中間一撇連起來。這還是小錯誤,還有的少寫“拜”字右邊一橫,“破釜”成了“破斧”,“膾炙人口”成了“膾灸人口”,“走投無路”成了“走頭無路”等。究其原因,除了無視語言文字規(guī)范性,只求方便省事外,更重要的在于使用者未能真正理解這些字詞的來源及含義。

此外,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常對一些同類字詞的微妙含義把握不準。如“既”與“即”常常混淆,“園”與“圓”區(qū)分不了,面對“戊”“戌”“戍”三個孿生兄弟般的面孔,更是難以辯認……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如“既”與“即”,學生總是混淆不清,經常出錯。“既然”寫成“即然”,“即使”寫成“既使”。其實,只要我們對學生講清楚這兩個字的淵源,問題就迎刃而解。這兩個字都是一個人坐在一碗飯前,“既”的形象是人已經吃完飯,在扭頭張口打嗝。“即”的形象是人對著碗正在吃飯。所以,凡表示已經完成之意的,皆用“既”;凡表示正在進行之意的,皆用“即”,如此一來就不會用錯了。看來,如果指導學生掌握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尤其是扎實掌握這些字的本義,就能有效減少寫錯別字了。

四、有助于了解古代制度、傳統(tǒng)、民俗等文化

中國的祖先按象形、指事和會意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漢字。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件事或一則寓言。漢字,有不少是“活化石”,許多漢字都是對生活、對世界的詩意描摹,那里活躍著遠古的人事、風景與習俗,充盈著豐富而生動的文化信息,許多漢字里甚至沉淀著古人深刻的美學觀與哲學觀。從漢字構造中,我們可以窺見上古先民的生產勞動、生活習俗、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聰明才智以及他們對自然的認識。如“水”,甲骨文、金文中的水字,像一條彎曲的水流。中間的彎曲斜線代表河道主流,兩旁的點是水珠水花。所以水的本義當指水流或流水;泛指水域,如江河湖海,與“陸”對稱;后來引申指所有的汁液,如藥水、淚水、橘子水等。又如“心”,甲骨文就是心臟的象形,金文多了一層外包圍,小篆的外包圍分成左右兩個心房。本義是指人的心臟,泛指動物的心臟。心是人體器官的主宰,古人誤認為它是思維的器官,所以心又是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稱。心臟在人體的中央位置,故心還有中央、中心之義。凡有心和它的偏旁“忄”的字,大都與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關。漢字作為一種“形象”,還特別富有美感,中國書法的那種美學追求與人生追求、道德追求,往往是同質的,這都是相當奇妙的文化現(xiàn)象。

篇2

關鍵詞:幼兒 語言教學 準確和規(guī)范地傳遞語言 形式多樣地訓練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產物。人們說話、寫文章等信息流通離不開語言。因此,如何正確而規(guī)范地使用語言,是幼兒教學工作中時時應注意的問題。幼兒教師正確地傳遞使用語言,實際上是將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及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準確地傳遞給幼兒的大腦記憶。幼兒語言教學涉及兩個問題:一、在教學工作中,如何規(guī)范地傳承使用語言;二、語言具有時代的特征性,如何判別、理解流行語言對幼兒教學工作的影響。針對這兩個問題,現(xiàn)就個人在幼兒教學工作中的心得和體會做番梳理,試與諸賢商榷,交流探討,共同促進幼兒語言教學工作。

一、讀書識字不容易

前年參加一個教師培訓學習,授課老師講到美字,說“美,甘也。

據(jù)專家近期考證,美,從甲骨文的形態(tài)上看,非羊、大的合體字,而字形乃是一個頭戴羽飾的人形,裝扮得十分美麗。從形、義、語源的演變來看,美的本意來自以羽毛為裝扮的舞蹈。 因此,美,起源于舞蹈。

美是日常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傳遞引發(fā)的文化信息自然影響我們的人生觀念,尋根溯源,一曰味美為“美”,是“物質享受”的范疇,可以解釋為古人有好東西吃就是美麗的,美好的事情;一曰與“舞”同義,是精神層面的需要,追求人類精神上的文明。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經考證比較,立現(xiàn)語境格調的高低,因此對幼兒教師來說,訓練幼兒語言能力,規(guī)范教學用語不是一件輕松隨意的工作。

二、借我一雙慧眼辨別時尚語言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發(fā)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新事物、新概念層出不窮。網絡語言更是把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是長期浸于電腦網絡世界的人,看網絡語言簡直是看天書,例如:菜鳥(技術水平差)、MM(妹妹)、7451(氣死我了)……面對這些語言,我們只能徒嘆,借用一句流行歌詞,“不是我不明白,實在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時尚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主要是青年,傳播和使用者也主要是青年。無庸諱言,時尚語言的流行,對一些青年幼兒教師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今年5月中旬發(fā)生的汶川地震,有位幼兒教師在課堂上講起抗震救災的故事,說有位大款捐了很多錢,突然有位小朋友站起來,問:“老師,什么是大款?”“大款是指有錢的人。”老師回答。“那我也是大款了,我口袋里有兩塊錢。”小朋友認真的樣子讓當場的老師們忍俊不住的笑了起來。

說來是個笑話,仔細思量,反映出我們個別青年幼兒教師說話用詞的隨意性,不規(guī)范。在平日,幼兒教師之間說話同樣有此類似的現(xiàn)象,比較熱忠于“舊瓶裝新酒”式的翻新與改造;或者處于逆反心理,正話反說,把原來的意思換成反面理解。

但是,如果把這些時尚語言帶到教學課堂上去,顯然不妥,容易造成幼兒認知上的混淆。為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教學上,說話用詞應與時尚語言保持適當距離,以規(guī)范的語言循循善誘,使?jié)h語的魅力成為幼兒的吸引力。

三、形式多樣訓練幼兒語言能力

如何訓練幼兒語言能力?如何準確地規(guī)范地將前人的文化(文明)信息傳承給幼兒,是我們每個幼兒教師嚴肅思考的問題和神圣的工作職責。我認為,首先要了解中國語言的特征、內涵及運行規(guī)律。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如蜜蜂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只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即使讀一些與本專業(yè)聯(lián)系不大的書,也是有益處的,因為知識的本身有它的共性,萬物同源,讀書的過程既是精神享受,同時是引發(fā)工作靈感的源泉所在。

其次,結合幼兒興趣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法訓練幼兒語言能力,這里,就個人從事幼兒教學工作中談點體會和見解。

1.音樂訓練法。音樂是陶冶人的一種藝術,針對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我適當?shù)貙⒁恍┤粘=虒W工作、語言學習的內容用音樂進行。

2.游戲訓練法。要開闊幼兒的眼界,提高幼兒語言能力,就一定要把人類文化最精華的東西展現(xiàn)給幼兒,讓幼兒在有限的時間里與唐詩宋詞擁抱,與李白、杜甫、坡對話,與人類崇高的精神及自然和諧之美相交流。

3.講、聽故事訓練法。幼兒愛聽故事,掌握這個特點,我每個學期要花一個月時間進行“講、聽故事”主題教學設計。教學的方式:一是聽老師講,二是通過多媒體聽故事,三是由幼兒復述,大家輪流“當一回小老師”,將故事的內容表演給小朋友看,目的是通過聽、講故事訓練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嫦娥奔月”這則神話故事,我采用“模擬現(xiàn)場情景”進行教學設計,將故事的內容改編成四個劇幕場景,由七個小朋友以不同的角色完整地表述這則經典神話。

4.舞蹈訓練法。中國文字和詞具有形、聲、意、音的特點,而如何用舞蹈藝術闡釋中國的字和詞呢?環(huán)視海內外,不乏勇敢的探索者和創(chuàng)作者,他們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注入現(xiàn)代元素,使中國古老的語言復活;或在現(xiàn)代藝術上加點傳統(tǒng)元素,使人們看見祖先模糊的影子。其中杰出者,有臺灣文化學者白先勇先生創(chuàng)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有評注者云:戲劇活化石——昆劇復活了。這些勇敢的探索者和創(chuàng)作者,無疑是值得后人敬仰的。可我心中想到的范例,是由林懷民先生創(chuàng)立的現(xiàn)代舞蹈團——云門舞集,他與其他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是,舞臺上演員的形體語言、手法、燈光音響的裝飾,完全是現(xiàn)代的,舞蹈的內容卻展示如書法、水墨畫寫意、唐詩等中國最經典的藝術。

總之,中國語言的藝術美感及無窮的魅力,常常激發(fā)我教學設計上的靈感,同時是我們幼兒語言教學工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創(chuàng)意是無限的,形式是多樣的。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教育科學).浙江教育報刊總社,2008(5).

[2]江西銅業(yè)教育.準印證考號(贛)第2055號,總第五十六期.

篇3

關鍵詞: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現(xiàn)狀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140-01

閱讀對于一般人而言意味著文字的理解,但是在不同的領域具有不同的解釋和意思。早期閱讀到目前為主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對早期閱讀具有不同的解釋:兒童從一歲多開始在成人的朗讀下參與的閱讀;幼兒期以圖畫書為主要的閱讀材料,注重開發(fā)幼兒對圖畫和文字的簡單理解等,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幼兒園早期閱讀做了解釋。筆者認為幼兒園的閱讀即早期閱讀至少包含了嬰兒時期的閱讀和幼兒時期的閱讀兩方面,嬰兒階段是從出生至3歲,而幼兒時期是從3歲只6歲左右,從3歲到6歲的教育是幼兒園的教育,而這個階段的閱讀為早期閱讀。

一、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現(xiàn)狀分析

幼兒園早期閱讀的現(xiàn)狀應該從教師對幼兒閱讀的指導、幼兒閱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教師對幼兒閱讀的指導。教師是幼兒早期閱讀的主要指導者,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幼兒早期閱讀的目標、方法和相關的材料,這樣才能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一,目前幼兒園教師對早期閱讀的目標和目的不是很明確,而且沒有采取相關的行動。早期幼兒閱讀的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符號和標記能夠識別,利用幼兒書籍和圖畫書籍來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興趣與技能。第二,教師在早期閱讀方面?zhèn)戎赜谟變猴@性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隱形能力的挖掘和開發(fā)。

其次,閱讀環(huán)境對幼兒閱讀的影響現(xiàn)狀。閱讀環(huán)境主要有室內閱讀和室外閱讀兩種。室內閱讀有閱讀角、閱讀墻和空間環(huán)境三種。目前室內閱讀中教師為幼兒布置了豐富的知識墻,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幼兒在身心愉快中學習和成長。室外閱讀的創(chuàng)設主要是在走廊設計的閱讀環(huán)境,每個幼兒園可以根據(jù)自己不同的特點綜合多種素材,在走廊的墻上貼上幼兒主題的圖片等。

最后,幼兒園對早期閱讀材料的選擇,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征與發(fā)展水平可以選擇具有趣味性與教育性的閱讀材料。目前幼兒園選擇閱讀材料的主要依據(jù)主要是是否符合幼兒的發(fā)展、閱讀材料的知名度、幼兒家長的建議、趣味性強和專家的推薦等幾個方面,不同性質的幼兒園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公辦的幼兒園、民辦幼兒園高效幼兒園等都會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閱讀材料的選擇。對閱讀材料大多數(shù)幼兒園都是自行購買,但也有一些幼兒園自己制作閱讀材料。

二、影響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主要因素及對策

1、教師指導對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影響

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的教師資源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不平衡。公辦幼兒園的教師大多數(shù)為本科學歷的老師,而民辦幼兒園的教師則大多數(shù)為大專甚至中專學歷的老師,而且民辦幼兒園的老師比公辦幼兒園的老師有更大的流動性,民辦幼兒園的教師隊伍缺乏穩(wěn)定性,因此使得幼兒園在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缺乏應有的人才以及教學的連貫性。

此外,現(xiàn)階段幼兒園教師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對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開拓性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教學方式也沒有結合幼兒的特點,影響了幼兒的長遠健康發(fā)展。

在幼兒園早期閱讀教師的培訓方面,有很多幼兒園并沒有對早期閱讀有過針對性的培訓,培訓過的也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兒園的管理者對早期閱讀活動的重視程度不高,對幼兒園教師在早期閱讀方面的培訓、管理和評價方面存在不足。

2、閱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對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影響

現(xiàn)階段幼兒園教師的職業(yè)壓力相對較大,其對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存在著疲于應付、流于表面的情況,并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職業(yè)素質的高低對創(chuàng)設良好的幼兒園早期閱讀環(huán)境的重要影響,也沒有認識到幼兒園早期閱讀環(huán)境對幼兒閱讀的重要意義。同時,現(xiàn)階段幼兒園的物質方面的條件良莠不齊,物質條件也影響著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良好的物質條件,能夠有助于創(chuàng)設適宜的幼兒園閱讀環(huán)境。

此外,幼兒家長們對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支持情況,也會對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產生影響。幼兒家長們要認識到早期閱讀活動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幼兒園與幼兒家長要建立長期、緊密的關系,鼓勵幼兒家長為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協(xié)助,將幼兒早期閱讀的活動范圍從幼兒園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

3、閱讀材料的選擇對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影響

閱讀材料的選取對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起著非常直接的作用,首先要在閱讀材料方面投入較大的教育資源,可采取有效的方式,使閱讀材料在幼兒園內、甚至幼兒園之間流動起來,將教育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其次,閱讀材料要科學、正確選擇,要根據(jù)幼兒的特點,選擇童話故事、連環(huán)畫、童謠、科學圖譜等適宜幼兒早期閱讀的材料形式,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讓幼兒對閱讀產生興趣,并且對幼兒不了解的事務進行解釋,提高閱讀材料的有效性,使閱讀材料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潤魚 哀寶英.3_5歲幼兒早期閱讀材料的選擇與指導實驗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35-36.

[2] 黃娟娟.認字、識字就等于早期閱讀嗎:2_6 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新探[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篇4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明確將語文課程定性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強調語文課程的特點是實踐性,且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對各年段綜合性學習都有具體闡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然而綜觀目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情況,停留于表面化現(xiàn)象比較突出,有的當做常規(guī)語文課來上,有的則又當做課外活動對待。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對這一新型課程的本質特點、現(xiàn)實意義認識不足,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策略。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就小學高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指導策略展開研究,以期與廣大專家、同行商榷。

二、課程標準中與綜合性學習相關的主要表述

本部分將梳理課程標準對綜合性學習的表述,闡述對小學高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認識。

1.“課程性質”部分

課標將語文課程性質定性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2.“課程基本理念”部分

在第三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具體表述中提出 “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又具有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

3.“學段目標與內容”部分

“綜合性學習”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一起被列出,其中第三學段(5~6年級)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與內容體現(xiàn)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及開放性。

4.“教學建議”部分

第二條“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中有這樣的表述:“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題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具體建議”中更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5.“評價建議”部分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態(tài)度。”并新增分學段評價重點,第三學段的評價要“多關注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以及展示學習活動成果的能力。”此外還提出“對有新意的思路和表達以及有特點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除了老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綜合以上課程標準對綜合性學習的表述,可以幫助我們形成以下認識: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綜合性、活動性、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等特點,應貫串語文學習的全部過程。

三、小學高段語文綜合性學習指導策略

基于以上對小學高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認識,筆者認為小學高段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采取多樣的活動方式,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活動,并從多元角度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習得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

(一)多樣活動方式

1. 社會活動策略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在觀察與交往中體驗社會生活。

2.虛擬活動策略

互聯(lián)網是一個偌大的虛擬世界,是不可多得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虛擬的活動中收集資料、討論合作、制作網頁、交流欣賞,從而體驗合作和成功的喜悅。 3.模擬實踐策略

指通過模擬的物化世界,讓學生去實踐。如在班級中開展“圖書跳蚤市場”活動,同學們在自制宣傳海報、擬定宣傳口號、撰寫書攤廣告、設計售賣標簽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均自行策劃、組織,很好地在實踐中提高了自己的語文能力。

4.角色活動策略

指利用角色效應,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表演等言語實踐活動中,獲得對學習的體驗和對學習材料進行積極的智力加工形成的學習能力。

5.專題研究策略

指讓學生綜合運用歷史與現(xiàn)實、自然與人文、科學與藝術等資源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圍繞“祖國在我心中”專題編排,學生們圍繞這個專題進行了綜合性學習,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當然,以上各種活動模式并非截然對立,在實際開展過程中,根據(jù)具體需要,是可以有機滲透與綜合應用的。

(二)多種途徑開展

1.與課堂教學整合。

(1)與閱讀課整合。

六下第二單元中的《和田的維吾爾》這篇課文,我們在學習時就是確立了“民風民俗”這個學習主題,課前通過搜集資料等途徑了解維吾爾族人民的民族風俗,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結合課文來學習,效果非常好。

(2)與習作課、口語交際課相結合。

作文的題材也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時作文的題材也可以是我們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所以我們可以讓作文課與綜合性學習整合。

2.與校內活動結合。

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可以結合學校的各項活動,如藝術節(jié)、讀書節(jié)、科技節(jié)開展。

3.與學校特色結合。

我們在綜合性學習的實踐中,根據(jù)學校的辦學特色確定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如我校大力推廣課外閱讀,每年都舉辦“書香滿豫章,樂讀迎新年”的讀書節(jié)活動,等等。

(三)多元角度評價

小學高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眼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探究。在評價中做到:

1.評價主體多邊。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我采取學生自己評價、學生互相評價、師長評價,家長評價或四者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主要讓學生自主評價,思考自己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談認識,談體會,談收獲,同時能夠明白活動過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還應進行對同學的評價,根據(jù)合作小組各個同學的表現(xiàn)、交流的成果情況,評出本次學習活動的優(yōu)秀者。因為有些活動是在課余開展的,所以也視活動的情況讓家長參與評價。

2.評價指標多元。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參與意識:能否積極參與活動。

(2)合作態(tài)度:能否組內合作,取長補短,發(fā)揮才智。

(3)問題意識:能否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4)運用能力: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5)創(chuàng)新能力:能否根據(jù)課內外占有的材料,形成自已的假設和觀點。

(6)展示能力:能否將學習成展示交流。

3.評價方式多樣。

(1)建立“個人綜合性學習檔案袋”

篇5

關鍵詞: 國學基礎類課程 高師院校 教育價值

國學是傳統(tǒng)文化之根本,是中華文明延續(xù)幾千年的精華之所在。自清末西學東漸以來,國學地位不斷飽受挑戰(zhàn)和打擊,以至于有一蹶不振之象。然自上個世紀末以來,一股對于國學重視和研究的潮流卻悄悄興起,彰顯了傳統(tǒng)文化的強勢回歸。在這種國學熱的影響下,各地有關國學的各類教學機構和研究院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但需要注意的是,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絕不是以社會上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熱情便能完成的。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不僅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還需要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完成。正如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所說:“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①只有在教育中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滲透,才能讓國民不忘傳統(tǒng),才能讓民族文化得到繼承和發(fā)展。因為高等師范類院校有著為國家教育培養(yǎng)后備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高師院校中開設國學基礎類課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

一、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偉大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它不僅是維系民族團結的向心力,更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數(shù)千年而依然不倒的精神源泉。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說:“不管愿不愿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談行為顯示著這個傳統(tǒng)的或優(yōu)或劣的特色。而國學作為固有文化傳統(tǒng)深層的部分,已經滲進民眾的心靈,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現(xiàn)代生活。”②

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包含在國學當中,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需要通過國學的教育和傳承來實現(xiàn)。高師院校在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傳承體系中有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大學是一國青年教育之根本,是國民素質養(yǎng)成的搖籃,高校既是培養(yǎng)人才、研究學問的主要場所,更是傳承文化、影響社會風氣的重要陣地,在高校推進國學基礎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教學實驗,能夠最直接地影響整個社會,讓傳統(tǒng)文化的觀念深入人心。高師學生是當今高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將國學教育推行至高校在校學生可以讓傳統(tǒng)文化能以更快的方式傳播,也能以更深遠的方式進行傳承。國學課程的開設,并不僅僅是某部國學經典的學習,而是要通過國學課程的開設和傳授引起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從而讓傳統(tǒng)文化理念通過大學校園傳播到整個社會。

另外,高師學生將來是中小學教育乃至大學教育的主要師資力量,只有在他們的身上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積累,將傳統(tǒng)文化傳至整個社會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xiàn)。我國高校師范生的就業(yè)去向主要是面向將來的中小學教師,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目的便是為將來培養(yǎng)合格的中小學或大學教師。從這個方面來說,高師學生的身上背負著為國家教育下一代乃至下數(shù)代的神圣使命,如果連他們都沒有很好地接觸傳統(tǒng)文化、傳承傳統(tǒng)文化,甚至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將來整個國家教育的前途堪憂。所以,只有從教師后備力量的培訓基地——高師院校開始,增設國學基礎類課程,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良品德、審美情趣首先通過高師學生來傳承,再通過他們繼續(xù)傳承到中小學學生中去,這樣才能從教育的根源上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二、有利于高師學生專業(yè)能力的提高

對于高師院校中文專業(yè)的學生而言,獲取國學中古代文學及文化類相關的知識是他們提高專業(y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及從教能力,國學基礎類課程的開設顯得尤為必要。

1.國學是中文專業(yè)學生學習和提高的基礎。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如果沒有深入接觸過經典的原典作品,只靠從教材上獲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如今在研究生以上層次的教育和教學中,原典的精讀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不僅中文專業(yè),其他文科類專業(yè)的導師也都非常重視研究生對于原典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但在本科階段,目前高校中文學科課程設置中課程越設越多,導致專業(yè)越分越窄;各類概論、通論設置過多,導致學生只會用教材上面的觀點應付考試,而很少讀甚至不讀經典作品,以致空疏學風日盛,踏實作風漸衰。

正是由于高師院校中大部分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對傳統(tǒng)國學原典接觸過少,導致基本專業(yè)知識不夠牢固,知識面既不深厚,更不寬廣。筆者通過對數(shù)所師范院校文學院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甚至連四大名著都沒有通讀過,更遑論對其他經典原著的閱讀。而且即便有部分學生對于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對于其中的基本梗概和重要細節(jié)也沒有印象,透露出當今中文專業(yè)學生對于原典的精讀、細讀遠遠不夠的現(xiàn)實狀況。

反觀我國近現(xiàn)代優(yōu)秀的學者、文學家,他們無不具有良好的國學功底,如魯迅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十批判書》,朱自清著有《經典常談》,聞一多著有《古典新義》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研究著作,其他如巴金、老舍、冰心、茅盾等人,也都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國學功底。國學經典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精練含蓄的語言表達,細致傳神的描段而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載體,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累和精神沉淀造就了國學經典作品的渾然天成,使其既覃思深致,又簡約易懂。加強國學基礎類課程的開設,讓中文專業(yè)的學生從整體上對傳統(tǒng)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作為將來的中小學生語文教師,如果缺乏國學根底,缺乏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理解,不僅無法提高自身的學術素養(yǎng),而且無法滿足日常教學。在當今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國學基礎的教育和啟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國家《“十一五”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曾經明確提出:“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tǒng)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高等學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從小學教材中的識字啟蒙詩《一去二三里》,到高中教材中《左傳》、《論語》的選篇,人教版、高教版等主流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國學經典作品在中小學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隨年級的增長而逐漸遞增,包括古典詩詞、古典散文、雜劇戲曲、明清小說在內的國學經典作品幾乎占到部分年級課時的百分之五十。如果教師對于這些國學經典沒有透徹的認識和了解,深厚自身的國學底蘊,就無法適應當前的教育需求。因此,面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相關課程比例增大的實際問題,在高師院校中文專業(yè)中增設國學基礎類課程,是提高高師院校中文專業(yè)學生專業(yè)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有利于高師學生的師德養(yǎng)成

師德是教師教育的靈魂,良好的師德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必備條件。這就意味著,要想將高師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教師,單純教會他們高深的專業(yè)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必須加強對他們的師德培養(yǎng),讓他們在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具備良好的師德。對于高師院校學生而言,在大學過程中形成高尚的師德,是他們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師德教育可以讓高師學生樹立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明確教師的職業(yè)職責,加深對于教育和教師職業(yè)的理解。

當前的高校師德教育主要通過開設專門的師德課程如《教師職業(yè)道德》、《師德修養(yǎng)》等對學生進行師德方面的教育,然而這種僅僅希望通過一兩門課程的道德學習便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的想法不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相當不負責任和危險的。因為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是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實現(xiàn)的,單一途徑的教育很有可能變成純粹的道德說教和道德灌輸,這樣不但難以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還很有可能引起學生的漠視乃至反感。所以,高師院校一定要通過多個渠道,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師德方面的教育。

國學基礎類課程的開設,除了讓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使其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通過國學課程的學習了解前人的智慧外,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當前師德教育的壓力。因為中國古代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人文主義的教育,它是“以做人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與智慧,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③比如,《論語·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的教育中,作為知識的“文”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對于德行的教育則占了三個方面。《論語·述而》中也將德行列為孔門四科之首。

另外,在國學基礎類課程的學習當中,不僅可以學到孔子、荀子、朱熹等古圣先哲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理念,而且可以學到很多中國古代教育家的優(yōu)秀品德,從而對學生良好職業(yè)道德的樹立產生積極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如《論語》中孔子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及“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強調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及教育中“身教”的重要意義。又如通過《禮記·學記》的學習,從中領會教學相長的思想:“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另外,古代師生之間交往的佳話如孔子對學生的接濟、對生病學生的探望,以及朱熹帶病教學等典故也都可以在專門的師德課程之外引入,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師德教育。

注釋:

①張之洞.勸學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42.

②袁行霈.國學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篇6

作者簡介:張麗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講師,碩士。(廣州/510420)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機制研究――以大學生志愿者為研究對象”(CIA110155)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服務學習是增強職前教師實踐和體驗的一種方式。新加坡職前教師教育中引入服務學習契合了新加坡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理念、社區(qū)參與的需要及職前教師準備計劃的要求,其在實踐中呈現(xiàn)出國家支持有力、學校響應積極;專業(yè)強調、服務兼顧;規(guī)劃細致、任務明確的特色,這些為我國職前教師教育提供了有意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新加坡;服務學習;職前教師教育; 職前教師在職前教師教育中,學生問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學這個有什么用”?對于缺乏實踐經驗的學生來說,依據(jù)現(xiàn)有的經驗無法體會到所學知識和理論有什么價值,這往往帶來他們對于自己專業(yè)的否定情緒以及未來職業(yè)選擇的困惑。另外,教師職業(yè)需要教師不僅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需要以恰當?shù)姆绞接绊憣W生。所以相比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發(fā)展職前教師的關心、服務和志愿意識的價值觀同樣重要,而這種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完全實現(xiàn)的。面對職前教師培養(yǎng)中課堂教學帶來的困惑及教師職業(yè)本身特性的需要,加強職前教師的實踐和體驗顯得非常重要。

傳統(tǒng)的職前教師教育中,學生獲得實踐和體驗的途徑主要來自于教育實習和教學見習,除此還有來自于志愿組織的“義教”活動。教育實習和教學見習關注于職前教師的教學實踐知識和技能的習得,“義教”活動則關注于對社會的服務,它們各執(zhí)一端。而服務學習建立起了學業(yè)目標和服務的橋梁,實現(xiàn)了學業(yè)和服務的連接。它走出了依賴教室培養(yǎng)職前教師的方式,讓學生服務于社會,并在服務中認識、理解教師職業(yè),得到學業(yè)和服務的共同發(fā)展。服務學習是加強職前教師實踐和體驗的一種有益嘗試,其正在高等教育機構和學校中迅速發(fā)展起來。本文從新加坡職前教師教育中引入服務學習的緣由、案例和特色來看新加坡對于服務學習的深入實踐,以期對我國的職前教師教育帶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服務學習的含義及作用

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一詞是在1967年由美國南部地區(qū)教育委員會(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首先提出來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學校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素質,率先把傳統(tǒng)的社會服務轉向服務學習,把學業(yè)學習和社區(qū)服務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達到原先設定的學習目標。

服務學習走近職前教師教育并非偶然,其“實踐和體驗”的內核精神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早期杜威在進步主義運動中提出的“學習者中心教學(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1]。杜威倡導經驗學習,指出學生的經驗是教育的核心,學生不僅從課程中學習,而且也從參與的活動中學習。學生不僅在體驗活動中學到了許多在課程中不能提供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體驗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將各學科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機會。同時,泰勒(Ralph Tyler)在闡述“泰勒原理”時也指出,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產生的,是學生在學習中所做的一切。其后科爾伯(Kolb)在杜威的基礎上建立了在服務學習課程開發(fā)中廣泛使用的經驗學習模式,指出一個學習循環(huán)包括了4個部分,分別是:具體經驗、反思經驗、綜合和抽象概念及在新情境下檢驗概念。[2]

服務學習是一種教育方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雅各比(Jacoby)將服務學習界定為一種經驗教育――除了參與社區(qū)活動、滿足社區(qū)需求外,還需精心設計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3]丹尼爾斯(Daniels)等人把服務學習當作教學參與的一部分,他認為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它能夠將有意義的社區(qū)服務與教學和反思整合起來以豐富學習經驗、增強公民責任感并加強社區(qū)聯(lián)系,這種教學策略對于培養(yǎng)學生公民責任感、主動學習和批判性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幫助。[4]

服務學習可以和多種學科結合,如科學、歷史、心理學、語言學。目前,許多教育機構使用服務學習來促進職前教師發(fā)展,加強社區(qū)建設及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弗里德曼(Freedman)強調了職前教師參與服務學習對于多方參與者的積極作用。[5]維克斯(Vickers) 指出經歷過服務學習的職前教師對于未來學生的多樣背景及多元發(fā)展需求有了更多認識,對于學生的社會情感有了更深理解,并獲得了對于職業(yè)的現(xiàn)實看法。[6]服務學習對職前教師的學業(yè)作用也很明顯。以語言職前教師服務學習為例,在多元文化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是在學習者發(fā)展與社區(qū)的關系中自然發(fā)生的,在社區(qū)中,為了更加深入有效的交流,職前教師會本能地提出有關語言和文化的問題,尋找答案,并將獲得的新知識運用到真實、具體的情境中。服務學習提供給職前教師將語言的理論知識轉換成實際語言技能的機會。正是由于服務學習對于職前教師發(fā)展的積極作用,職前教師教育中引入服務學習為職前教師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行選擇。

?理論探討? 新加坡職前教師教育中的服務學、新加坡在職前教師教育中實施服務學習的緣由服務學習在1999年由新加坡國家青年委員會(National Youth Council ,NYC)引入,其后得到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支持及各種教育機構的發(fā)展。為了推進服務學習在新加坡的實踐,教育部為青年和青年工人出版了有關服務學習的手冊,并為青年開展服務學習項目提供資助和獎勵。國家青年委員會專門設置了服務學習的國家最高獎――服務學習青年獎(Youth Service-Learning Award,YSLA),授予卓越、創(chuàng)新的服務學習青年。那么,新加坡為什么要引入服務學習?為什么要在職前教師教育中實施服務學習呢?

(一)服務學習與新加坡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契合

服務學習強調對于學習者的社會服務意識、公民責任感培養(yǎng)的積極作用,這與新加坡政府提倡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全面教育相吻合。2009年新加坡教育部啟動了21世紀能力框架(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etencies Framework)(見圖1)。該框架呈現(xiàn)了以發(fā)展價值觀和品性為核心的全面教育的內容和層次,中心是核心價值觀(尊重、責任感、堅韌、誠實、關心、和諧),中環(huán)是社會和情感能力,外環(huán)是全球公民素養(yǎng)和技能。中環(huán)和外環(huán)的能力與技能都是建立在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一框架的指引下,新加坡政府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培養(yǎng)起積極的品性,成為自信的人、自我引導的學習者、積極的貢獻者及關心的公民。

圖121世紀能力框架

(來源:新加坡教育部,2010。)

(二)服務學習與新加坡重視社區(qū)參與契合

新加坡的學校通過公民課、德育課及社會、歷史、地理、文學等科目來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除此,更多是通過與社區(qū)建立聯(lián)系和互動的服務與體驗學習來完成。新加坡政府積極推進學校參與社區(qū)服務計劃(the 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 ,CIP),該計劃在1997年全面推向了新加坡的所有層次的學校,要求學校通過承擔小型的項目來參與社區(qū)以幫助建立社會聯(lián)系及公民責任感。可見,服務學習成為新加坡增強公民參與社區(qū)生活,建立對新加坡社會歸屬感的載體和重要途徑。通過服務學習,學校與社區(qū)建立聯(lián)系并反哺于社會。

(三)服務學習與新加坡以價值觀為驅動的職前教師準備計劃契合

在向學校推進CIP的過程中,各級學校非常需要有能力和富有經驗的教師來指導,這對教師及職前教師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培養(yǎng)21世紀的教育從業(yè)者,在尋求教師準備計劃與學校的需求相結合的過程中,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①采用價值觀驅動(value-driven)的教師準備計劃,圍繞三種價值范式(value paradigms)進行:學習者中心、教師身份認同、服務于專業(yè)及社區(qū),這些價值觀形成了VSK②模式的基礎,為21世紀教師專業(yè)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打下了堅實的價值基礎,其含義如表1所示。

為了培養(yǎng)21世紀的學習者,需要培養(yǎng)出21世紀的教師,服務學習凸顯了VSK模式及21世紀能力框架中強調的特性,為職前教師了解自己和社區(qū)創(chuàng)造了機會。通過服務學習,培養(yǎng)了職前教師關心、尊重、合作、職業(yè)精神等品性,發(fā)展了反思、教學、合作、協(xié)助等技能,并習得了包括自我、學生、社區(qū)、學科內容及多元文化知識。

由此可見,新加坡從職前教師的服務學習入手,培養(yǎng)出以價值觀為基礎的教育從業(yè)者,再到培養(yǎng)出以價值觀為基礎的21世紀的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職前教師進行的服務學習建立起了職前教師與未來學生的橋梁,形成了從發(fā)展職前教師到影響未來學生素質的一種必然邏輯。

三、新加坡職前教師教育中的服務學習服務學習是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職前教師準備計劃(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me)的一部分,從2005年7月開始要求所有職前教師進行服務學習。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明確規(guī)定通過服務學習需要達到三個目標:參與社區(qū)并滿足當?shù)氐男枰话l(fā)展在正式的課程中無法充分達到的價值觀和技能;為成為真正教師后擔當社區(qū)參與計劃的領導角色做準備。國立教育學院的服務學習計劃中以“團體服務學習”(Group Endeavors in Service Learning,GESL)著稱,它已成為職前教師在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第一年的必不可少的經歷。每年大約2200名職前教師和130名指導教師參加到服務學習項目中,項目分別在1月和7月開始,持續(xù)9個月,期間需要他們與選擇的伙伴組織進行服務學習的規(guī)劃、組織和實施。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的服務學習中既有大規(guī)模的學生參與,又有眾多教師的密切指導。職前教師需要同指派的指導教師就小組工作中的問題、服務項目的規(guī)劃、實施等于每個星期進行兩個小時的討論。小組需要至少20小時直接參與到伙伴組織中,切實了解他們的需求以便開展有益的項目。指導教師根據(jù)服務學習的過程和成果,再加上小組的協(xié)作性及同社區(qū)的交流來對小組進行評價。最后,在由國立教育學院組織的“服務學習日(ServiceLearning Day)”上慶祝服務學習項目的完成、展示小組的過程表現(xiàn)及成果,并配以展覽展示。在開展服務學習的過程中,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的學生志愿服務學習社團――服務學習俱樂部(NIE’s Service Learning Club ,SLC),為服務學習的開展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和幫助。

新加坡職前教師在服務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多樣,涉及到的主題有社區(qū)建筑和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動物福利、品格塑造、識字教育、社會福利及音樂和藝術。受益者包括兒童、青年、學生、殘疾人、老年人、弱勢群體、環(huán)境和動物。

以下我們從具體的服務學習案例中來看服務學習在新加坡職前教師教育中的實踐。

近年來大量外國工人涌入新加坡,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針對此問題,GESL設計了一個服務學習項目來幫助社區(qū)中的外國工人發(fā)展在新社區(qū)中的交流技能。服務學習小組希望以此建立起服務項目和英語教學的聯(lián)系。[7]他們經過精細設計、實施,成功完成了服務學習項目。該服務學習項目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和描述如表2,實踐效果如表3所示。表2服務學習的設計

設計環(huán)節(jié) 具體描述服務學習目標 通過超過3個星期的6節(jié)系列課程

提高外國工人的英語語言技能來改善他們的就業(yè)能力及獨立性;

使外國工人具備表達一般健康和工作事宜的詞匯和短語;

使GESL的小組成員能運用英語課程知識和技能來設計和組織服務學習;

使GESL的小組成員更加關心新加坡外國工人的生活。服務學習內容 在事先咨詢伙伴組織后確定英語日常會話、健康、疾病、工地安全和購物等主題,并針對工人在聽、說、讀及交際技能上的不同水平進行區(qū)分。服務學習實施 每節(jié)課中,都有一位中文翻譯和一位泰米爾語翻譯在旁邊,當小組遇到了新詞匯和不熟悉的語法結構時可以求助于他們幫助翻譯。為了應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差異,小組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表達“接受”、“鼓勵”、“支持”和“尊重”。設計的課程中包括了圖片手勢、角色扮演和語言提示,以便不同文化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更有效交流,表達情感。服務學習反思 在6節(jié)系列課程中,小組成員主動反思課程需要怎樣講授及怎樣修改能更好地加強理解和提高有效性。

注:根據(jù)NIE進行的服務學習成果匯報整理而成。

表3服務學習的效果

職前教師 在英語教學中同外國工人的互動使得職前教師改變了他們對外國建筑工人的看法,小組成員意識到許多外國工人遇到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缺乏對英語語言的理解造成的。

對于新加坡社會中來自于不同國家的居民和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在服務學習中他們挖掘了自己的能力并加強了相關的教學技能,為他們未來的教學生涯做了更好的準備。

課程的規(guī)劃和實施為小組提供了設計具體教學的機會,他們將《英語語言課程研究》(Curriculum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課中學到的教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社區(qū)中(這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學或中學課堂的實踐)。在服務學習中主動使用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常用的技能,如教學中分步游戲、角色扮演和引發(fā)興趣的道具等。服務對象 外國工人很好地掌握了服務課程并在他們的工作中能用英語自信交流。

注:同表2。

四、新加坡職前教師教育中服務學習的特色從以上新加坡引進并實踐服務學習的過程中,不難看出新加坡職前教師教育中服務學習的一些特色。

(一)政府支持有力,學校響應積極

服務學習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不僅給學生學業(yè)帶來了“學以致用”的收獲,而且?guī)Я斯袼刭|提高等豐厚的社會效益。正是基于對服務學習的充分認識,新加坡政府給予了服務學習有力的政策支持,無論是“21世紀能力框架”、“社區(qū)參與計劃”及青年服務學習國家獎,這些來自政府的宏觀政策和聲音給予了服務學習極大的支持。另外,作為新加坡唯一的教師培訓基地――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積極響應政府對服務學習的倡導,將服務學習納入到職前教師教育計劃中,作為職前教師的必修課,為他們未來作為教師實施社區(qū)參與計劃做好準備,形成了以職前教師的價值觀培養(yǎng)促進新加坡21世紀人才培養(yǎng)的良性發(fā)展。

(二)專業(yè)強調,服務兼顧

新加坡的職前教師教育得到了教育實證研究的支持,形成了以服務內容與教學準備相整合的優(yōu)勢。新加坡的服務學習和專業(yè)學習緊密結合,強調職前教師在服務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的專業(yè)課程知識、技能來設計服務學習。如在對外來工的英語培訓的服務學習中,明確將《英語語言課程研究》中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在新的社區(qū)教學環(huán)境中,這種突出職前教師專業(yè)特點的服務學習,為職前教師“學以致用”搭建了實踐和體驗的平臺,形成了對課堂教學的積極呼應。在這個過程中職前教師一方面增強了社會服務意識,培養(yǎng)了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專業(yè)理論和知識的情境化促進了他們對于教師職業(yè)及教育理論的理解。

(三)規(guī)劃細致,任務明確

新加坡的服務學習對其目標、內容、實施方法等環(huán)節(jié)都有明確設計和精心準備,并且要求在服務學習中進行積極地反思。另外由于服務學習涉及到的參與者較單純課堂教學復雜,因而新加坡的服務學習中明確規(guī)定了教師每個星期指導的學時、學生參與服務的學時,及指導教師評價的依據(jù)和方式。這些細致的規(guī)劃和明確的任務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服務學習目標的達成。

五、啟示

新加坡職前教師教育中的服務學習為職前教師順利地完成教師和公民角色的轉換提供了教育平臺,也為溝通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提供了新路徑,這為我國的職前教師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服務學習是我國增強職前教師實踐與體驗的一種補充

2011年10月,我國教育部正式頒發(fā)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明確將“教育實踐與體驗”作為三大課程目標之一[8],這從宏觀層面上確立了“實踐與體驗”對職前教師教育的重要性。

盡管如此,教育實踐現(xiàn)實仍不令人滿意。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年都會在大四進行教育實習,除此之外,每年也有諸如“三下鄉(xiāng)”(“義教”)的志愿服務,但是這些還不能完全滿足職前教師對實踐與體驗的需求。雖然教育實習讓學生走到了實際的教學中,但由于現(xiàn)實中的教育實習往往處在學生臨近畢業(yè)――又要找工作,又要寫論文的緊張時期。盡管學生也會在教育實習中習得很多教學實踐知識,但是很快就被畢業(yè)前的種種事由沖淡了,或者說學生還沒有機會去進一步將自己獲得的新知識去實踐和檢驗并體驗就匆匆結束了職前教育。而志愿“義教”活動往往時間很短(一般只有十幾天),參與的學生雖普遍認為可以了解窮困地區(qū)的生活和教育狀況,但是因缺乏規(guī)范的程序、專業(yè)指導及深入反思,這些志愿活動的實施效果也比較有限。所以為了加強“教育實踐與體驗”,除了改革職前教師的培養(yǎng)模式,加強志愿活動的管理外,服務學習也應該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和嘗試。

(二)實施服務學習還需注意我國社區(qū)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文化

篇7

針對宗教改革運動中國王干涉問題,路德發(fā)表《論世俗的權力》,規(guī)定了國王權力的限度。路德說,只有上帝與人的靈魂得救有關,因為人內心是人難以看見、知曉、審判、懲罰和改變的。因為靈魂只受上帝所轄,所以假如世俗權力擅自為靈魂制定法則,就必然侵犯上帝的統(tǒng)治,只會將靈魂引入歧途而毀滅。他認為國家應避免使用暴力干涉信仰,異端邪說從來都不能以武力征服,只能以上帝的話來進行爭論。1545 年, 路德還進一步闡述了世俗政權無權干涉上帝領域的原則。再者,在國家和人民的關系上,路德主張人民必須服從世俗政治權力。路德認為國家的存在來自于神的旨意,君主的權力是上帝意志的體現(xiàn),是絕對的。君主的權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權力則是人為的。包括神圣羅馬帝國在內的世俗政權都是上帝創(chuàng)立的。它的成立是上帝慈愛的工具,同時也是上帝憤怒的工具。路德認為,既然世俗權力是上帝的傭人與人,是合法的,那么人人必須服從世俗政治權力,這也是對上帝的服從。任何對世俗政權的反抗都是有違上帝,即使君主不公,也不得反抗。服從是良好的品德,反抗是最大的罪惡。基督徒生活在上帝統(tǒng)治的宗教國度里,同時也生活在依法治理的世俗國度里,順從一個不公正的君主實際上是人在塵世中必須背負的一個十字架和必須承受的苦難。同時,路德也認為:由于世俗權力是上帝意志的體現(xiàn),故此世俗政治權威也應受到限制。路德強調諸侯必須負責地行使上帝授予的權柄,虔敬地服務臣民,保護和促進臣民的和平與富足。路德提倡因信得救和“君權神授”,根本否定了教會的教權至上論,并對世俗政權的合法性進行了充分論證,是當時西歐正在萌發(fā)的民族意識的反映,為民族國家和民族教會獨立于羅馬教會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此后,羅馬教會在德意志的神權統(tǒng)治江河日下,德意志新教諸侯勢力大大加強,以諸侯國為中心的地方性民族統(tǒng)一傾向日趨增強,為 19 世紀德意志民族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

民族教會思想

建立一個獨立于羅馬教廷的德意志民族教會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目標,也是路德民族思想的核心和宗教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路德民族教會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稱義”。路德主張人人在上帝與《圣經》面前都是平等的,信徒只有信仰基督才能獲救。路德進一步提出了“平信徒皆為祭司”的主張。他說:“每一個基督徒都是祭司,但并非都是牧師,要想成為一個牧師,必須有一個職位,承擔相應的工作,才能使他成為牧師及教師。”在《公開書》中,路德抨擊教會依靠的三道墻:屬靈權高于屬世權;教皇有解釋《圣經》特權;教皇有召開教會會議特權。路德否認特權屬靈階級的存在,否認神職人員與平信徒有本質區(qū)別。他認為每個基督徒都是屬靈的階級,除了職務不同,沒有其他差別,每個基督徒的祭司身份都直接來自基督,有形教會中的神甫是由大家選舉執(zhí)行公務的職員,是受大家之托來完成施洗、行彌撒、宣赦和傳教等活動的。路德認為只有教皇才能解釋圣經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并指出人對上帝的信仰不需要任何中介。路德還說唯獨教皇才可召集教會會議這種說法也毫無根據(jù)。路德論證道,《圣經》中和歷史上的幾次重要教會會議,大都是由使徒、長老或皇帝召集,并非由教皇。甚至最著名的尼西亞會議,也不是由羅馬主教而是由君士坦丁皇帝召集批準的。他呼吁德意志貴族致力于宗教改革,德意志教會從羅馬教廷的控制下獨立出來,并號召全體德意志人團結起來反對羅馬,建立以德意志總主教為首的國家教會。

路德強烈主張建立民族教會。路德特別反對羅馬教會對德意志的干涉和掠奪,號召教皇在德意志的教皇權。在宗教改革初期,他甚至號召市民、貴族、諸侯大張旗鼓地懲處羅馬教皇和主教。從維護民族利益的立場出發(fā),路德提出了建立民族教會的一系列原則。路德宣稱,國王有權管理和處置教會財產。每個國家都有權建立不受羅馬教廷統(tǒng)治的民族教會和異于傳統(tǒng)天主教的新教制度。路德極力否定教皇在教俗兩界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地位,尤其是在信仰中的決定權。他強調教皇不得干涉皇帝的權力;教皇應當放棄那不勒斯、西西里、波倫亞、拉溫那等領地,不得享有任何特權;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羅馬的臣屬,德意志的牧師、僧侶應享有自己的宗教權利。路德擬定的改革計劃包括:完全廢除高踞于國家權力之上的教皇權力;民族教會的宗教會議是德意志的最高上訴法院,并像帝國議會代表德意志那樣代表德意志教會。路德還提出改革教會內部管理制度及活動方式,建立德意志的廉儉的民族教會。#p#分頁標題#e#

在《公開書》中,路德提出 27 條改革計劃,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司法等方面,主要有:廢除教皇權力;建立民族教會;宗教當局只能掌管屬靈事務,凡屬世俗事務均歸世俗當局處理等;每一教會推選一個主教,并有神甫或執(zhí)事做助手,以傳道和圣禮來治理教會;減少托缽僧和流浪漢數(shù)量;允許修士還俗和教士結婚;改革大學教育。路德認為改革教會應屬于世俗君主而非教皇的職權范圍;廢除教會神職人員的特權和教階制度;廢除教士獨身制;教會應是教徒自愿結成的組織;減少朝圣和節(jié)日;只保留洗禮、圣餐和懺悔;取消兄弟會、贖罪券、放任狀、許吃奶油狀、享受彌撒惠益狀、特許狀等。路德還努力革新崇拜儀式。路德將拉丁文《圣經》譯成德文,鼓勵信徒讀《圣經》。路德認為講道才是圣餐聚會的重心。路德提倡一種新的崇拜儀式,并于 1523 年制訂出第一套崇拜儀式《彌撒和圣餐的儀式》,將講道(德語)列于中心地位,并鼓勵以德語唱圣詩,而非拉丁文;刪除彌撒中由神甫代替信徒獻祭儀式,由信眾直接領圣餐;以德文進行整個彌撒程序。1526 年,路德修訂德文彌撒,編寫德文《教義手冊》,1529 年,編訂了兩種教義問答書。這些都大大推動了新教會的民族化。路德的“因信稱義”和“平信徒皆為祭司”的主張,了羅馬教皇統(tǒng)治的合法性及教會的救贖理論和教階制,為德意志及各國建立民族教會提供了理論論證。1525 年撒克遜約翰公爵領地建立路德教會,教會首領為約翰公爵所控制,并用德語進行圣事活動。這是德國及歐洲歷史上的第一個民族教會。此后黑森、梅克倫堡、波美拉尼亞、普魯士等相繼建立邦國教會,雖然此時德意志還沒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但在諸侯支持下成立的新教會本質上屬于民族教會。隨后丹麥、挪威、瑞士民族教會也建立起來,最后擴展到英國和其他國家。

經濟自主思想

德意志政治分裂,國力削弱,羅馬教廷不惜任何手段對德意志進行剝削,征收貢賦和什一稅,出賣圣職、圣徒遺物,兜售贖罪券。16 世紀初,教廷年收入的 1/2 來自德意志,德意志成了“教皇的奶牛”。路德認為改革教會應首先從經濟上割斷德意志與羅馬教廷的一切聯(lián)系。在《九十五條論綱》中,路德發(fā)出質問:“為什么今天教皇的財富比首富克拉蘇的財富還多,為什么教皇不用自己而用貧窮信徒的錢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呢?”訛譼路德認為羅馬教會的奢侈靡費源于對于意大利、德意志的掠奪。教廷對各主教區(qū)、修道院進行搜刮,以征收首年捐、出售贖罪券、頒發(fā)特許狀等手段劫掠德意志。路德主張世俗政府應當廢除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會一切政治、經濟司法特權,剝奪他們的一切騙錢權利,如圣職任命權、免稅權、什一稅等。

在《公開書》里,路德主張禁止向羅馬繳納上任年貢和一切其他收入。在1520 年 6 月發(fā)表的《論羅馬教廷對萊比錫最著名的羅馬法學家的攻擊》一文中,路德抨擊了羅馬對德意志的經濟掠奪,指出德國的王公貴族若不盡快行動起來,德國將變?yōu)椴幻兀嗣窬蜁黄缺舜送淌桑@將使羅馬教廷引以為快。這些羅馬人視德意志人為禽獸,并嘲諷道:要千方百計榨取那些德國蠢貨的錢財。路德說,每年羅馬從德意志搜刮的現(xiàn)金達三十萬錢幣以上,而德意志人得到的只有侮辱和輕視。路德痛斥說:“德意志人為什么要容忍教皇對自己的財產這樣掠奪榨取呢?法蘭西王國已防止了這等事,為什么德意志人還要忍受呢?”路德還抨擊教會:“每當他們假裝要打土耳其人時,就派出人斂錢,并常常打著同樣的旗號發(fā)行贖罪券,他們認為我們德意志人將永遠是大傻瓜,會繼續(xù)供給他們金錢以滿足其無窮貪欲。其實我們很清楚,無論是上任年貢或贖罪券款以及其他錢,都沒有一文用于打土耳其人,全落入了他們無底的私囊。”路德要求各地教會經濟活動自主,由政府官員進行管理,實行教會稅收國有化。君主應當防止其土地和人民被無故劫掠。路德抨擊羅馬教皇高價出賣主教職位,越權管理各種基金,向各國兜售贖罪券,搜刮全世界的錢財。德意志每個諸侯、貴族和城市應堅決停止向教皇繳納首年捐。所有教士職位都應由德意志人自己擔任,由世俗君主任命,脫離貪暴的教皇,使圣職俸不再流歸羅馬,并取消贖罪券。

由本國主教管理修道院。修道院的基金和錢財不能再送教皇。教皇無權頒發(fā)特許狀,其家屬和紅衣主教都應用自己的費用維持。路德建議政府組織管理經濟,制定規(guī)章制度,發(fā)展民族經濟。在市場管理方面,他認為主要是規(guī)定物價原則,由政府指派賢明公正人士先將所有的貨物評價,然后再公平定價。路德建議政府必須制定法律反對德意志民族的奢侈和奇裝艷服,有許多貴族和富人因此貧窮。“上帝賜給了我們充足的羊毛、纖毛、亞麻和其它各物,我們無需花費更多的金錢去購買絲綢、鵝絨、金飾和其他外國貨。”為防止國家資財外流,路德主張限制香料貿易及其他外貿。他說,若德意志不用英國的布匹,英國不會有那么多黃金;若不用葡萄牙的香料,葡王也不會有那么多黃金。同時還要約束富格爾等資本家及類似公司。

司法自主思想

在司法權方面,教皇牢牢控制著最高裁判權。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赦令》規(guī)定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以及制定法律、劃分教區(qū)、設立新教區(qū)的權力。因此,德意志不僅應當在經濟上和組織管理上,而且在司法上擺脫羅馬教廷的一切控制。路德提出改革建議,要求擺脫羅馬教廷對德意志的經濟、政治、宗教、司法等方面的控制,建立一個獨立的德意志國家,司法自主。凡屬世俗問題的案件都應當歸世俗當局審理。把世俗的案件送到羅馬會損害一切國家的管轄權,是堅決不能忍受的。路德強調說,每一個國家都可用它自己簡單的法律來治理,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性質。這些國家在帝國法律沒有制定之前,就是這般治理的,如今許多國家也是這般治理的。在《公開書》中,路德痛斥教權至上論,主張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權,取消羅馬任命德意志神職人員的權力,驅逐教皇使節(jié),廢除其特權。并應頒布一種帝國法律,規(guī)定今后凡主教的禮衣和一切圣職的按立都不得從羅馬領受。羅馬只管信仰之事,有關金錢、財產、生命等事由世俗當局負責,不再送交羅馬。在教士任用上,他提出每個國家都有權建立自己的教會,不受羅馬教廷的統(tǒng)治。敘任權屬于國王,教皇不得干預。教會不應享有獨立的司法權,教士不能妄作胡為而不受懲罰;神職人員和教徒在本質上并無區(qū)別,教土只是教徒的公仆。#p#分頁標題#e#

同時廢除教會神職人員的特權和教階制度。路德認為,在民族國家的新教教會中,君主應牢牢掌握對高級教士的續(xù)任權。路德說:“續(xù)任權在古時候本來是屬于德意志皇帝的,在法蘭西和其他王國,還是屬于國王的。”訛譾續(xù)任權的喪失,意味著德意志教會經濟權益的喪失和獨立地位的喪失。為了維護德意志民族教會的獨立,凡神職都不得受任于羅馬,在職人亡故或其他原因均不應成為羅馬剝奪其神職的理由。應當廢除主教對教皇宣誓效忠儀式,這種宣誓使德意志主教淪為教廷的奴隸。凡涉及教士職位和俸祿的案宗,無需送交羅馬處理。德意志的大主教有權設立教會法庭,內設審計官和大法官,成為德意志人上訴的最高法庭,這個教會法庭負責處置德意志人的上訴,并接管由羅馬控制的施恩所、裁判所。路德還主張凡涉及教士職位、俸祿的案件應由主教、大主教和國家大主教審判。還應該廢除教會法,羅馬的司法權應受限制,不能及于其他各國。1520 年 6 月 26 日路德發(fā)表《論羅馬教宗制度》,敦促王公貴族將羅馬派來的歹徒們逐出他們的城市,使其主教的披肩和職俸不再橫行于他們的邦國。

國民教育思想

新教改革的關鍵就是信徒通過直接研讀《圣經》與上帝交感,以取代教會作為人神間交流的唯一中介,這就決定了新教教育改革和新教改革必須同步進行。然而,“仁慈的上帝,我看到了什么苦難,”路德寫道:“老百姓知道對所有的基督教教義一無所知……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牧師幾乎不熟練教學能力。”訛譿路德深知教育是摧毀羅馬教會的強大武器。同時,路德還強調教育也是適應當時民族國家興起的時代需要。路德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為基督教學校致德國市長和市政官員書》和《論送子女入學的責任》這兩篇專門闡述教育問題的論文中。第一,國家辦學與強迫義務教育思想。1524 年,路德發(fā)表教育論文《為基督教學校致德國市長和市政官員書》,闡述了宗教與世俗二重教育目的論、國家辦學和普及義務教育等觀點。路德既重視教育必須服務于新教,培養(yǎng)真正的基督徒,使人們虔誠信仰基督而使靈魂得救,又注重教育對世俗政權、社會和個人的意義。路德強調教育對國家的繁榮昌達、城市的安全幸福和個人利益及尊榮有重大影響。教育培養(yǎng)男人們善于治理國家,婦女善于養(yǎng)育子女,照理家務。他呼吁必須給兒童一定的教育和撫養(yǎng),必須不遺余力地教育青少年,把對青少年的教育視為市長們和市政官員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家長應盡的義務。教育必須由國家負責舉辦,任命教師,保障經費,提供良好的學校和圖書館,培養(yǎng)學生成為能干、博識、聰明、正直的公民,把最聰慧的學生教育成為最具才華的教師。

1530 年,路德發(fā)表《論送子女入學的責任》,進一步闡述了強迫義務教育的思想。他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張:全國兒童,不分貧富、男女,一律入校受教。他認為平等受教是兒童應享有的權利,只有人人掌握知識,才能閱讀《圣經》,直接與上帝交感。路德強烈呼吁各邦諸侯和城市統(tǒng)治者關心教育,興辦學校,負起教育組織者的職責。他聲稱,發(fā)展教育不只是為了教會的利益,也符合國家的利益。他指出:“市民的幸福,不僅取決于大量的財富、堅固的城垣、華美的房屋、戰(zhàn)爭的武器……城市最大的幸福、安全和權利,乃在于有才能、有學問、聰明、正直和有文化的公民。他們能維護、保全并利用各種財富和優(yōu)勢。”訛讀有必要通過教育把最聰明的兒童培養(yǎng)成為教會和政府機構所需各類人才,包括布道者、法學家、牧師、醫(yī)生、教師等。國家、教會及家庭都要負起對兒童強迫義務教育的責任。國家要像戰(zhàn)時迫使臣民履行軍事義務那樣強迫父母送子女入學受教,讓所有兒童都可能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為精神和世俗世界的統(tǒng)治者。1526 年 11 月,路德上書薩克森選侯,要求選侯應負起教育青少年的責任,培養(yǎng)他們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政府應該像筑橋梁、修道路那樣承擔起學校的費用訛讁。第二,重建國民教育體系思想。在《為基督教學校致德國市長和市政官員書》和其他有關論述中,路德就新的基督教學校教育體系的教育體制、學習科目和教師培養(yǎng)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路德認為,教育體制應該包括家庭教育、初等教育、拉丁學校和大學教育四個階段。路德極其重視家庭教育。他認為教會和國家建立在家庭基礎上,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父母對兒童的良好宗教和道德培養(yǎng)是建立良好政府和社會福利的重要條件。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宗教教育。路德認為每周都要詢問孩子《教義問答集》中的內容是做父親的職責。

路德還強調家庭道德教育應和世俗國家的發(fā)展結合起來,把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家庭成員和啟迪開明的政府聯(lián)系起來。路德關于初等教育的論述也很精辟。他認為兒童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沒有精力進行教育時,就必須送他們到國家開設的初等學校去進一步接受教育。主要學習宗教、各種語言、歷史、數(shù)學、體育和手工藝課程。路德非常重視學校對兒童的德語教育,主張運用國語來學習拉丁語、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拉丁學校相當于中等教育機構。主要從初等學校中選拔優(yōu)秀學生繼續(xù)深造,將之培養(yǎng)成為教師和教士。路德主要精力是在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以把統(tǒng)治階級的子弟培養(yǎng)成為牧師、教師和官吏。他認為只有中、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方能在與天主教的斗爭中起到領導組織作用,向廣大人民宣傳新教思想。大學主要培養(yǎng)教會和國家未來的領導者,學生主要來源于拉丁學校的優(yōu)秀者,以更深入地學習在拉丁學校中已涉獵的各種課程。此外,路德還深刻認識到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教師專業(yè)人才的重要性,強調選拔最聰慧、最賢良、最能干的青年培養(yǎng)為博識、懂音樂、態(tài)度和藹、教法獨具的優(yōu)秀教師。路德教育思想最深刻的意義是把文化教育當做國家的職責。1525 年,路德在艾斯勒本創(chuàng)立新教學校,德意志各地也都先后建立了各類新教學校,實行新式教育。這樣在德國出現(xiàn)了最早的國家教育,促進了德意志教育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民族語言思想

直到宗教改革時,德語仍然未被教會公開承認為正式語言,拉丁語在教會、高等學府和世俗政權中仍為通用語言。起初,路德也是如此,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就是用拉丁語寫的。后來路德逐漸意識到拉丁文是一種外國語和死的語言,而且在宗教改革中路德發(fā)現(xiàn)使用一般民眾人人都懂的普通民間語言———德語的重要性,便毅然改用德語。他說:“我愿意說德語,而不是拉丁語,也不是希臘語。”輮訛輥同時,路德認為每個普通教徒直接與上帝交往的途徑就是都能親自閱讀《圣經》。過去,神職人員可以隨意解釋《圣經》,現(xiàn)在應該把《圣經》原原本本地交還教徒。路德極力贊成把《圣經》翻譯成各種民族語言,使民族語信徒各自去理解。路德開始將《圣經》譯成德文,他說:“翻譯中必須使用地道的德語,而不用拉丁化的德語。”主旨是為了給所有德國基督徒提供一部各地各階層人人看得懂的《圣經》,以實踐他的“平信徒皆為祭司”、“因信稱義”的信條。他還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翻譯原則:避免使用時尚和宮廷的表達方式,選擇通俗易懂、可吟唱和有民風的表達方式,內容清楚明了,忠實再現(xiàn)原意,但詩人不必奴役般地拘泥原字原句。#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