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學范文
時間:2023-03-31 11:3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倫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演變,醫療矛盾逐步由“技術型”向“服務型”轉化,許多新的醫學倫理新問題應運而生,醫學倫理學越來越受到各國醫學教育界的關注。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演變,醫療矛盾逐步由“技術型”向“服務型”轉化,許多新的醫學倫理新問題應運而生,醫學倫理學越來越受到各國醫學教育界的關注。
1醫學倫理學教學目前狀況
1.1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熟悉到,和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較,我們的醫學倫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許多新問題和不足。目前,在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進行了多年系統穩定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各年級醫學生中均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并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學基本上圍繞當前醫學領域的重點熱點倫理新問題進行,如醫學實踐中知情同意、人體實驗、腦死亡、稀有資源分配等。哈佛大學醫學院對醫學倫理學采取以新問題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醫學倫理新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進行探究和探索,并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參加,例如邀請臨床醫學專家、基礎醫學專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等[1。
我國則多以開設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為主,進行其他教學模式的學校還很少,教學模式還有待完善。僅在少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采取了對重點熱點新問題進行討論,課題調研的形式。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其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始采取這種課題調研討論的教學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2。但是目前國內對這些模式還缺乏系統的探究,也沒有很好的推廣。
1.2對醫學倫理學重要性的熟悉不足。
醫學倫理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才導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時嚴重偏少的目前狀況。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第五學期開設醫學倫理學或在政治課中開設醫德課,總課時約為30學時,不及美國、日本等國家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1/5。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指望學生對醫德范疇、醫德規范等有較為系統的了解,更談不上為他們提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了。
2002年2月,國際醫學教育學會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摘要: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溝通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和探究。[3這一標準闡述了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一系列基礎核心能力,從中可以看到,醫學倫理學和醫德教育在醫學生綜合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課形式單調是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通行的是單純由教師講授的方法。限于學時,教師較少考慮,也無從考慮實際效果。這種“布道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喜好,更不用說把握指導他們終身職業生涯的倫理準則和規范了。和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醫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形式顯得生動活潑。其中最常見的是各種形式的討論和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日本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則主要由相關臨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講及讓學生參加病區實習的形式來予以實施,注重培養學生判定醫療實踐中發生倫理新問題及分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加拿大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以新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1.4如何讓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內容更系統、更穩定、更具時代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近年來,我國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同樣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眾所周知,任何一種道德理論或倫理學說,都是有其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隨著經濟改革在我國城鄉相繼取得巨大成功,人們開始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在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還要深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所以原有的教學內容自然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經更
新的教材內容,也會因為目前新的倫理學新問題的層出不窮而同樣有了時代的局限性。傳統的醫學倫理學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場筆試(閉卷或開卷)以及論文撰寫常見。前者強調的是書本理論知識的檢測,非凡是閉卷形式。開卷形式雖然有一定的開放,但總之都是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和傳統課堂授課形式相適合。這種考核方式輕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后的思想觀念以及倫理決策能力上的變化,也不能真正鼓勵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主動性。后者雖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相比較應該是一種進步。但是仍然還有不足之處摘要:沒有貼近臨床和實踐,學生的任務僅僅是在完成論文,所以相關材料可以不必從實踐中獲得,減少了倫理學的實踐機會;論文撰寫相對簡單,教師的指導成分相對較少,實用性不足。因為以上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醫學倫理學考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喜好和迫切感,那么進行醫學倫理學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勢在必行。
2醫學倫理學教學的策略
2.1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水平。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一種新的醫學科技的發展,必然引起相應的倫理學的方法論等多種角度,深入探究高等學校教學方法,使我們的教學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表達思想、交流觀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4。此外,對學生的成績考核,要考慮改變以理論考試為主的形式,積極嘗試多種考核方式,使考試內容注重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一些具體新問題。
2.2創新教學內容。
自1982年以來,我國高等和中等醫學院校和醫療部門陸續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和探究工作,先后編寫了許多版本的醫學倫理學教材。這些教材的出現,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探究起了很大的推動功能。21世紀是生命和健康科學發展的世紀,因此醫學倫理學內容體系“應以義務論為主線,將價值論、公益論貫穿其中,既反映傳統醫德精華,又突出生命和健康主要內容,并包括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理論和實踐的論證。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能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解決在學習和醫療實踐中的各種倫理新問題。其具體內容應突出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實踐性的統一”。[5
2.3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講授不應該是醫學倫理課唯一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依據我國的國情和目前醫德醫風的目前狀況,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我們應改單調乏味的說教為多種形式并舉。可以嘗試用師生對話、小組討論、專題討論的形式。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應非凡重視選擇和應用正反典型事例進行倫理分析,這對于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加深對醫療實踐中所碰到的倫理紛爭的理解,提高醫學行為分析判定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實,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歡迎”。[6同時還“應重視對啟發式、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考評法等方法的應用,不斷提高醫學倫理學教育教學質量”。
2.4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學水平。
為解決師資隊伍發展滯后的目前狀況,首先,應盡快成立醫學倫理學教研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其辦法摘要:一是建立專門教學探究機構,配備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人員,尤其重視選拔有培養前途的碩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教育委員會名義舉辦全國性醫學倫理學師資培訓班和專題研討班,2004年8月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醫學倫理學教育培訓班,受到有關部門和和會者的好評。同時,各省市醫學倫理學會也應定期召開醫學倫理學教育會,不斷培養醫學倫理學隊伍,還應選派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師出國作訪問學者進修學習,從而達到提高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素質的目的。
篇2
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不是取決于他掌握了多少道德規范和道德理論,而是取決于他的道德能力。因此,在醫德教育中,更為根本的不是去傳授職業道德規范和道德理論,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個體道德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道德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醫學倫理學的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夠深入實際、接觸社會,獲得直觀和真切的醫德體驗,并培養其基本醫學道德觀察能力、行為能力、激發醫德情感,塑造醫德品格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2.對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方式的探索
2.1課內實踐——多角度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學是指由教師選擇典型事件,以恰當的形式提供給學生,把學生帶入一種特定情境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依靠其知識結構和背景,在這種案例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學的重要基礎是課前根據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典型案例,針對特定倫理問題,在課前與學生充分溝通,讓他們對案例的相關背景知識及內容有所了解,做好課上發言準備。案例分析討論以學生為主體,自由發言并相互辯駁。教師在討論中給予指導,使學生在角色中受到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倫理學、法學和心理學等多重視角進行討論分析。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而且培養了醫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面對復雜而現實的醫療環境,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課外實踐——社會調查與大學生科研相結合在課內引入社會發生的醫德案例分析的同時,還探索了社會調查與大學生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針對當前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醫德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典型發言。并指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和探討、撰寫相關理論文章、申報大學生科研項目。例如,有的調查小組到社區衛生服務站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基層衛生醫療的現實狀況,經過分析、思考、總結,形成調查實踐報告,并且成功申報了大學生科研項目。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研究,能夠直觀地面對現實發生的倫理問題,督促他們探尋問題的答案,從而提升了倫理思維能力和倫理判斷力。通過實踐反思現實生活中的醫療現狀,逐漸感悟、體驗、摒棄、凈化、接收、內化所學的醫學倫理學知識,提高自身修養。
2.3鼓勵學生參與醫務志愿者服務醫學生未來所從事的醫療職業要求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奉獻精神,醫務志愿者活動為醫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它不僅是培養和鍛煉醫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醫務志愿者活動在我校開展多年來不僅獲得病人的好評和滿意,為醫院贏得良好聲譽,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形成病人、醫院、學生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篇3
關鍵詞:醫學倫理學;科研;教學;醫德
1醫學倫理學學科發展歷程及現狀
20世紀60年代,現代醫學技術在西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壯大,1968年美國醫學會頒布了針對器官移植的倫理原則,同年哈佛醫學院特別委員會對死亡定義與標準提出了全新概念,其后美國國會頒布了《統一解剖捐贈法》,這一連串的舉措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爭議。自此開始,對于與生命有關的各類倫理問題的研究,成為西方醫學界及倫理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1969年美國紐約海斯汀中心(TheHastingsCenter)成立,該機構主要致力于獨立研究現代醫學、人類健康、資源與環境科學領域的倫理問題,也正是從該中心成立之日起,生命倫理學這一學科在美國正式誕生。自此,醫學倫理學在美國猶如雨后春筍般進入了高速發展期。進入20世紀90年代,大衛•樂富門編著《床邊的陌生人》一書的出版以及《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的成功發行,標志著美國醫學倫理學進入了成熟期。截至目前,研究醫學倫理學的專門學刊已達數十種,此外許多著名的大型醫學刊物都紛紛開辟醫學倫理專欄。可以說,醫學倫理學自誕生之日起,在西方就一直保持著極強的發展勢頭與極快的發展速度。
1979年,美國肯尼迪研究所的學者首次訪問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在學術交流過程中,美國倫理學家第一次向我國學者介紹腦死亡判定、輔助生殖技術、安樂死等生命倫理熱點,標志著醫學倫理學正式傳入我國。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邱仁宗教授出版了《生命倫理學》,該書第一次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相關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引入國人視線。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與努力,我國醫學倫理學領域完成了從零到逐漸規范的轉變,2000年衛生部首次成立醫學倫理學專家委員會,2003年衛生部聯合科技部專門針對人工輔助生殖技術、胚胎細胞研究等高科技醫療手段頒布了倫理指導規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院和研究機構組建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目前,醫學倫理學已作為必修課進入所有醫學院校課堂。這些標志性事件表明醫學倫理學研究在我國正式展開并日益受到重視。
2醫學倫理學科研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缺少自身文化作為學科發展的基
石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西方文化,他們往往更推崇西方文明中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卻在不經意間忽視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國家的發展強大直至最后在世界范圍內普遍被認可、接受、甚至推崇,都必須依靠自身強大的文化基礎支撐,也就是說任何社會的進步都必須建立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之上。自20世紀80年代醫學倫理學被正式引入我國,其就成為現實生活中困惑世人的緊迫問題。尤其是醫學倫理學在我國發展的三十多年,大多數時候是對西方倫理學理論的照搬和套用,極少考慮是否與自身文化環境相適應,沒有形成真正屬于我國的醫學倫理學價值體系。當今學術時代,我們不能只是按照固有陳規而止步不前,將當代醫學倫理學研究機械地歸結為西方應用倫理學研究領域;也不能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坐享其成,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局限于象牙塔內的經典著作解讀,而應該以更博大的胸襟、更寬廣的眼界,將兩者有機結合,發掘傳統文化新時代內涵,讓其得以在更寬廣的領域繼續匡正當代人的思想、規范當代人的言行,發揮出新的作用。作為新一代倫理學研究者,我們應該從自身傳統文化中挖掘、尋找能夠塑造現代社會人品質的方法,這對于我們有效繼承、弘揚祖國自身優良倫理傳統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促進當代中國醫學倫理學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實踐價值。
2.2缺少對醫學倫理學學科性質的客觀認識
著眼于當下醫學倫理學科研及教學工作,普遍存在將醫德和醫學倫理學混淆不清的現象。更有甚者,在某些情境之下甚至出現了片面重視醫德而忽視醫學倫理學學科本質的現象,這種讓醫學倫理學簡單降格為醫德說教的做法可謂是倒退。醫學倫理學雖然是一門交叉學科,需要醫學和倫理學相關理論知識作為依托,但其首先是倫理學,隸屬于應用倫理學的一種,而倫理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特質決定了其根本屬性是以研究人類生活當中的道德規范為主要內容。簡單來講,倫理學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即“在一種道德境遇中我們該如何做”“我們處理某種道德境遇的行動依據是什么”,并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評判[1]。由此可見,倫理學核心任務是針對人類的道德進行研究,而并非對人類進行某種教化。相應的,我們必須要明確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其學科任務不應該是教化醫學生,而是要針對醫學中的善惡進行研究,并指導醫學生在學科研究及臨床實踐中區分善惡、明辨是非,最終確保醫學生能夠在相應的醫學相關道德情境中做出善的選擇。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醫學倫理學相關理論的講授,可以從某種層面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但必須要明確的是,這并不是其主要任務,其根本目的是在形成一定思辨能力的更高層次理論基礎之上,實現倫理道德規范的普世性、共通性及特殊性與特定醫學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
3解決醫學倫理學科研及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方法
3.1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我國醫學倫理價值體系
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浩瀚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我國歷史上的各種意識形態,能反映出炎黃子孫的人格特質,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所以,作為完全由西方傳入我國的學科,醫學倫理學要想真正在我國生根發芽,必須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根基。如千百年來一直被國人推崇的儒學,一直在規范國人的倫理道德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有學者曾指出:“傳統倫理學是應用倫理學厘定問題的觀念背景,分析問題的主要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核心價值。儒家倫理學作為一種傳統倫理學,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生命倫理學的建構提供一種觀念背景、分析工具和價值選擇。”
可喜的是,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投入該領域的研究中,隨著研究的深入也有越來越多的成果問世,最著名的當數1999年出版的《儒家生命倫理學》(李瑞全著)和2011年出版的《當代儒家生命倫理學》(范瑞平著)。其中,李瑞全先生用儒家倫理思想對包括無性生殖技術、人類基因研究等在內的生命倫理困惑進行了解答,并以所得結論為基礎構建了儒家生命倫理學。其理論框架為:以“不忍人之心”作為道德根源和動力,在此基礎上闡發出以“仁”為核心的自律(自主)、不傷害、仁愛(有利)、公義(公正)4個基本原則,具體表現為咨詢同意(知情同意)、保護主義、保密、隱私權、誠實、忠誠等規則;當原則或規則在具體情境中發生沖突時,以儒家的“經權原則”來尋求反思平衡,做出道德判斷[3]。范瑞平先生則以儒家文化傳統為基礎,重構以下4條生命倫理原則:仁愛原則(愛的基礎在于人的惻隱之心),公義原則(在社會分配問題上以美德考慮為依據,強調一種尊德、尊賢的價值體系),誠信原則(超越了狹隘的講真話要求,可以填補中國社會的信仰危機和道德缺失),和諧原則(強調差異、合作、妥協,建立一個平和、怡悅的社會)[4]。
3.2理清思路,重新認識醫學倫理學科研及教學目標
美國著名學者米爾茲(Miles)及其研究團隊曾明確指出,美國醫學倫理學界存在一些“令人向往但又不現實”的看法,其中包括“不應當希望通過醫學倫理學來培養高尚的醫德修養”[5]。醫學倫理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是整個醫學過程當中的善與惡,讓醫學工作者在仰仗醫學技術“為所欲為”的同時又能做到有章可依。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要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作為根本教學目標,切不可片面追求對于神性醫者的培養。筆者認為,醫學倫理學應該將學科教學目標恰當地設定為指導醫學生明辨善惡、分辨價值,進而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工作。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基本哲學及倫理學知識的講授,結合臨床實際問題,引導醫學生在所處專業領域的善與惡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培養醫學生在醫學倫理問題面前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最終保證其能夠在日后的臨床實踐中知善惡、明是非、守倫理,真正將醫務人員的職業精神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云嶺.對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反思[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4):23.
[2]程新宇.儒家倫理對當代生命倫理學發展的價值及其局限[J].倫理學研究,2009(3):55.
[3]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M].臺北:臺灣鵝湖出版杜,1999.
[4]范瑞平.當代儒家生命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杜,2011.
篇4
【摘要】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演變,醫療矛盾逐步由“技術型”向“服務型”轉化,許多新的醫學倫理問題應運而生,醫學倫理學越來越受到各國醫學教育界的關注。
【Abstract】Synthesizes the medicine pattern along with the biomedicine pattern to the biological-psychology-society the evolution, the medical service is contradictory gradually by “the technology” to “the service” the transformation, many new medicine ethics question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medicine ethics more and more receives the various countries’ medicine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attention.
【Key words】Medicine ethic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演變,醫療矛盾逐步由“技術型”向“服務型”轉化,許多新的醫學倫理問題應運而生,醫學倫理學越來越受到各國醫學教育界的關注。
1 醫學倫理學教學現狀
1.1 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較,我們的醫學倫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目前,在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已經進行了多年系統穩定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各年級醫學生中均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并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學基本上圍繞當前醫學領域的重點熱點倫理問題進行,如醫學實踐中知情同意、人體實驗、腦死亡、稀有資源分配等。哈佛大學醫學院對醫學倫理學采取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醫學倫理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進行研究和探討,并邀請不同學科的專家參加,例如邀請臨床醫學專家、基礎醫學專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等[1]。
我國則多以開設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為主,進行其他教學模式的學校還很少,教學模式還有待完善。僅在少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采取了對重點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課題調研的形式。比如哈爾濱醫科大學,其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始采取這種課題調研討論的教學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2]。但是目前國內對這些模式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也沒有很好的推廣。
1.2 對醫學倫理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醫學倫理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才導致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課時嚴重偏少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第五學期開設醫學倫理學或在政治課中開設醫德課,總課時約為30學時,不及美國、日本等國家同類課程學時總數的1/5。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指望學生對醫德范疇、醫德規范等有較為系統的了解,更談不上為他們提供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了。
2002年2月,國際醫學教育學會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溝通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和研究。[3]這一標準闡述了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一系列基礎核心能力,從中可以看到,醫學倫理學和醫德教育在醫學生綜合素質中占有重要地位。
1.3 授課形式單調是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通行的是單純由教師講授的方法。限于學時,教師較少考慮,也無從考慮實際效果。這種“布道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興趣,更不用說掌握指導他們終身職業生涯的倫理準則與規范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醫學院該門課程的教學形式顯得生動活潑。其中最常見的是各種形式的討論和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日本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則主要由相關臨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講及讓學生參加病區實習的形式來予以實施,注重培養學生判斷醫療實踐中發生倫理問題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拿大的醫學倫理學課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
1.4 如何讓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內容更系統、更穩定、更具時代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同樣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眾所周知,任何一種道德理論或倫理學說,都是有其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隨著經濟改革在我國城鄉相繼取得巨大成功,人們開始對醫療衛生保健行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僅應具備精湛的醫術,而且要求他們能自覺尊重生命價值,在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還要深諳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所以原有的教學內容自然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經更
新的教材內容,也會因為目前新的倫理學問題的層出不窮而同樣有了時代的局限性。傳統的醫學倫理學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場筆試(閉卷或開卷)以及論文撰寫常見。前者強調的是書本理論知識的檢測,特別是閉卷形式。開卷形式雖然有一定的開放,但總之都是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與傳統課堂授課形式相適合。這種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后的思想觀念以及倫理決策能力上的變化,也不能真正鼓勵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主動性。后者雖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相比較應該是一種進步。但是仍然還有不足之處:沒有貼近臨床和實踐,學生的任務僅僅是在完成論文,所以相關材料可以不必從實踐中獲得,減少了倫理學的實踐機會;論文撰寫相對簡單,教師的指導成分相對較少,實用性不足。因為以上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醫學倫理學考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迫切感,那么進行醫學倫理學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勢在必行。
2 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對策
2.1 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水平。醫學倫理學的發展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一種新的醫學科技的發展,必然引起相應的倫理學的方法論等多種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學校教學方法,使我們的教學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表達思想、交流觀點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4]。此外,對學生的成績考核,要考慮改變以理論考試為主的形式,積極嘗試多種考核方式,使考試內容注重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一些具體問題。
2.2 創新教學內容。
自1982年以來,我國高等和中等醫學院校和醫療部門陸續開設了醫學倫理學課程,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編寫了許多版本的醫學倫理學教材。這些教材的出現,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1世紀是生命與健康科學發展的世紀,因此醫學倫理學內容體系“應以義務論為主線,將價值論、公益論貫穿其中,既反映傳統醫德精華,又突出生命與健康主要內容,并包括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理論與實踐的論證。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能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解決在學習和醫療實踐中的各種倫理問題。其具體內容應突出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和實踐性的統一”。[5]
2.3 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講授不應該是醫學倫理課唯一的教學方式。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依據我國的國情和目前醫德醫風的現狀,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在方法上,我們應改單調乏味的說教為多種形式并舉。可以嘗試用師生對話、小組討論、專題討論的形式。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重視選擇與應用正反典型事例進行倫理分析,這對于幫助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加深對醫療實踐中所遇到的倫理紛爭的理解,提高醫學行為分析判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歡迎”。[6]同時還“應重視對啟發式、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考評法等方法的應用,不斷提高醫學倫理學教育教學質量”。
2.4 加強師資培養,提高教學水平。
為解決師資隊伍發展滯后的現狀,首先,應盡快成立醫學倫理學教研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其辦法:一是建立專門教學研究機構,配備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人員,尤其重視選拔有培養前途的碩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教育委員會名義舉辦全國性醫學倫理學師資培訓班和專題研討班,2004年8月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醫學倫理學教育培訓班,受到有關部門和與會者的好評。同時,各省市醫學倫理學會也應定期召開醫學倫理學教育會,不斷培養醫學倫理學隊伍,還應選派有培養前途的年輕教師出國作訪問學者進修學習,從而達到提高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素質的目的。
2.5 完善并規范人文教育體制。目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體制不夠完善,同時還尚無相應的規范。
全國僅有醫學倫理學會及教育等專業委員會,而各省市沒有相應的專門機構,也缺乏統一和明確的要求。雖然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在課程建設上把醫學倫理學列入教育計劃,但全國醫藥院校缺乏統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醫學倫理學教研室,但大多數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個小組,教材不夠統一,教育與研究相脫節等。我們認為,必須制定統一的計劃和提出明確的要求,“把醫學倫理學作為整個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衛生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列入教育計劃,作為必修課程開設,作為精品課程和重點學科來建設”。[7]同時要大力開展醫學倫理學的教育研究,定期召開地區和全國性醫學倫理學教育研究會,總結交流經驗,表彰先進,依靠全體醫學倫理學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界、醫學界的同仁,共同為建設符合國情的醫學倫理學理論及教育體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1,(1)34~35
2 曾釗新、李建華.道德心理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134
3 伍天章.以教學內容改革為突破口,加強醫學倫理學教材建設.中國醫學倫理學[J] 2001,(1)34~35
4 李傳俊、李本富.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的實踐與評價.醫學教育[J]1995,(2)9~11
5 張金忠.關于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效果的討論.中國醫學倫理學[J]1999,(3)27~28
篇5
【關鍵詞】醫學倫理;醫學模擬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R-052
醫學倫理學是運用倫理學的理論、方法研究醫學領域中的道德問題的一門學問。是運用一般倫理學的原理在醫療實踐中的具體運用。醫學倫理以生命為中心,以道德為重心,反應社會對醫學的要求,患者至上,生命至上。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醫學倫理已經發展成以醫患關系為核心的社會性事業。
一 我國醫學教育的現狀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我國的醫學教育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朝著整體化和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但是醫學問題依然問題重重。主要表現在:
1.1 實踐和倫理道德要求的矛盾
實踐出真知,醫學強調實踐。一個真正的醫生,需要親自處理無數的病例才能成長起來。但是以病人為實踐對象的教學方式,明顯的違反了倫理道德的要求。以病人為實踐對象,雖然對于學生來說,有助于為學習和今后的工作累積經驗,但是病人本身身處病痛的折磨之中,在被“實踐”的時候,往往因為需要而被反復檢查,這給病人帶來極大的不便和痛苦。
1.2 臨床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重視醫生的專業知識教育,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訓練脫節。但是醫生的職業要求強調實際操作,再加上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臨床綜合技能實踐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學校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臨床醫生是為了讓病人能夠早日遠離病痛折磨,康復出院。但在學生臨床實踐中,如果要配合教學任務,用真實的病患作為考核學生的辦法,常常得不到患者的同意,臨床教育資源短缺。
二 醫學倫理教學的要求和途徑
2.1 醫學倫理教育的要求
醫學的研究對象和服務對象都是人類,這就要做到重視病人的要求。無論是否有益于患者的健康,醫生只有告知患者治療方案的權利,沒有替患者做出選擇的權利。患者有權替自己做主,選擇治療方案,無論他做出的選擇正確與否,醫生只有規勸的權利,沒有更改的權利。患者的個人權利得到了極大的尊重和體現。不論何時,道德都是判斷一個人是否高尚的唯一標準。醫生的職業性質特殊,對道德的要求也比其他行業要嚴格。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漸多元化,有些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缺失,利用病患的痛苦大發橫財。收取紅包,亂開藥方,功利主義抬頭,對待病患態度冷漠,加劇了醫患之間的矛盾。所以醫學倫理教育也要求醫生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面對病人,醫生要態度和藹。仔細詢問患者的身體情況,認真傾聽患者的問題,面對患者的疑問,要進行詳細的解答。對于態度不好的病患,也應給予理解。良好的溝通能力,是醫生贏得病患尊重和信任,改善醫患關系的基本條件。
2.2 醫學倫理教育的途徑
加強醫學倫理的系統教育,重視人文素質的養成。學校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學校應該重視對學生道德的教育和醫學倫理的教育。對于在職的醫生,醫學的倫理教育應該結合醫院工作的實際情況,從人文精神和法律出發,結合身邊的實例,向醫生灌輸醫學倫理的教育,提高醫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樹立醫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工作精神。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開始逐漸強調對人的尊重。現在的醫學不僅是一門自然科學,還是一門社會科學。醫患關系的和諧,離不開醫務人員的人文素質。通過對醫務人員人文素質的提高,營造良好的醫患關系和良好的治療氛圍。尊重病患,關愛病患。
三 醫學倫理在醫學模擬教育中的應用
醫學模擬教育是利用模擬技術模擬病人和臨床情景,是模擬教學在醫藥學或臨床醫學的應用擴展。醫學模擬教育是將醫學倫理貫穿以醫學教育中的體現。
3.1 增加學生和患者之間的接觸,養成關心患者的良好習慣
醫學模擬教育可以增加學生和患者之間的接觸,讓學生積累和患者接觸的經驗,加強學生和病患之間溝通的能力,學會處理醫患關系。醫患關系現在已將成為醫療問題中的而一個大問題,醫患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已經成為迫不及待的事情。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已經成為醫生不必可少的條件之一。可以通過強化臨床模擬,增加臨床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和醫患溝通的能力,掌握和病患交流的技巧,把醫學倫理學的知識很好的應用在實踐當中,在實踐中培養學生關心病人、愛護病人的習慣,培養良好的醫德。
3.2 醫學模擬教育可以避免醫學倫理問題,促進醫患關系
醫生的職業比較敏感。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患者的隱私。比如婦科或者泌尿科,由于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暴露患者的隱私部位,患者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敏感和羞恥,自尊心過分強烈,稍有不慎,醫護人員就會發生隱私糾紛。在醫學模擬教育中,可以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醫學道德觀,也可養成保護患者隱私的習慣。在模擬教育中,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精神。對疾病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形象的了解,培養學生對倫理問題的認知和處理能力,促進了醫患關系。
通過醫學模擬教育和醫學倫理學的相結合,加快了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過程,有利于減少醫患之間的矛盾,符合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和科學教育緊密結合的思想,有利于臨床醫生的專業培養,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途徑。
【參考文獻】
[1] 郭政,程牛亮,王斌全.以臨床教學模擬醫院為平臺,實施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625—629.
[2] 黃成華.創新性教學在醫學倫理學課程中的應用[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448—450.
篇6
【關鍵詞】醫德教學方法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252-02
醫學倫理學作為研究醫學道德和生命倫理的應用科學,是倫理學與醫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社會主義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造就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德才兼備的新型醫學人才。縱觀醫德史,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中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老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出至親之想”。古代醫學尚且如此,何況現代醫生。本課程要求醫學生掌握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將其運用于臨床工作,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臨床醫療護理等領域中的倫理問題、倫理難題以及進行醫學道德教育、修養和評價。醫學生在學好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重視與加強醫學倫理學的學習,對醫學生成才、醫德水平和醫療質量的提高都將大有裨益。既然學習醫學倫理學對醫學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讓其學習好醫學倫理學,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和案例教學進行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講授。下面分別闡述一下:
一、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適時恰當的選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改變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方式,以逼真、生動的圖、像、聲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制作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對所學課程產生興趣。由于我們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個人素質也不盡相同,有個別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三心二意,課堂溜號、厭學等現象存在,自從利用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心情舒暢,更容易接受所學知識。多媒體教學不但節約了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多媒體的應用。例如,根據不同的章節不同的內容到網上下載一些相關的視頻:《白求恩》、《杏林春暖》、電視劇《心術》和目前一些反應當代醫德醫風不良現象等視頻,讓同學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得到啟發,認識到學習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意義,而不只是單純的看完視頻就完成任務,要真正把醫學倫理學的規范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二、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學習完一堂課之后,我會安排同學們編排一個小品,讓同學們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完畢后讓同學們進行討論,讓他們知道做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醫術外,還應該具有高尚的醫德,這樣才能成為一名新世紀的醫學人才。
使用情景教學法,學生的參與性大大提高,使抽象枯燥的文字變成了生動的節目,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自我需求的活動。特別是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存在著自私自利,不相信別人的心理,通過這種互動方式,培養學生關心愛護他人,能很好地克服學生自私的缺點,能極大地發揮個體潛能和群體合力,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缺點,通過自我調控,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也加深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感情,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把典型案例帶到課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研討達到對問題的全面認識和多維解決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課堂上除了講授書本的內容之外,我還選擇一些適當的案例,讓同學們分組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主張,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思維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觀察學生,以便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重點,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教學實例:
患者王某,女,30歲末婚懷孕。孕39周因胎膜破裂而住院。醫生檢查發現羊水中已有胎糞,胎兒心跳210次/分,這表明胎兒在宮內處于窒息狀態,于是醫生決定剖宮產,但遭到患者和家屬的拒絕,因患者不愿意在以后結婚時讓丈夫知道其生育過。醫生認為應讓胎兒安全地分娩下來,于是又力勸患者,但仍未奏效。
試問:此時醫生應該如何決策?
篇7
1.1提高醫學生個體醫德素質
導師制最早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的教育實踐,即本科生入學時被指定一位導師,入學后由該導師不斷對其進行面對面的指導,為學生的學業及生活問題提供咨詢。醫學倫理學教育中引人導師制,可以使師生間最大程度上實現面對面教育、心與心交流,導師的醫德修養可以最大限度的影響學生、感召學生,對提高醫學生的個體醫德素質有直接幫助。
1.2提升醫學倫理學教育效果
相對于整班授課教育和學分制教育,導師制中師生間“一對一”的支持關系,更有利于架構師生間的情感橋梁,拉近師生距離。將導師制引入醫學倫理學教育,憑借導師自身的倫理學教學及科研優勢,為學生提供直接的學習上的指導,引導學生全面學習倫理學知識、切實提高倫理學修養,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倫理學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
1.3實現師生醫德素質隱形傳承
醫學倫理學教育中聘用的導師應具有豐富的倫理學知識、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健全的人格;導師通過扎實而有效的倫理學教學工作,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學習。同時,日常學習中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導師的醫德素質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和醫學價值觀,使他們成為醫德高尚的醫藥衛生人才,這就實現了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醫學生對醫學倫理學導師高尚醫德的隱形傳承。
2.醫學倫理學教育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主要難題
2.1 導師數量不足
近年來,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師資隊伍也在逐年增加,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過低的問題卻日益嚴峻,有些院校甚至低于1:30。不但如此,本來數量就不足的專業教師因為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所以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為此,本課題組隨機抽取了濰坊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10位醫學倫理學教師,通過訪談形式進行調查研究,調查顯示,近5年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一直較低,且教師因教學、科研壓力較大,精力有限,故對醫學倫理學導師遴選的參與性不高。
2.2 學生積極性不高
當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中,類似導師制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三種:小組討論、一對一交流、個別指導。針對這些形式,本課題組隨機抽取了濰坊醫學院臨床學院的200名本科生進行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通過分析回收問卷,獲取的結果是: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這三種形式的醫學倫理學教師指導次數均十分有限,尤其是被導師個別指導學生僅占全部調査學生的15.8%,且僅限于學生參與的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和臨床醫學相關競賽的特別指導。調査還發現,醫學專業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本科生,由于接觸倫理學課程及科研項目有限,在小組討論和一對一交流中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故其參與性不高。另外,被調査者普遍反映:目前醫學專業本科生參與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方式不夠靈活,缺乏醫學學術沙龍、醫學網絡設計應用、醫學參觀考察等形式新穎、實踐性強的方式。
2. 3缺乏考評和激勵機制
由于醫學倫理學師資普遍短缺,所以淘汰機制難以建立。此外,醫學倫理學導師的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也急需建立當前各高校對于已有的本科生導師的考評基本實行模糊化處理,尚未嚴格制定和實施具體量化考評辦法,也未劃定具體考評等級,激勵機制更是十分薄弱,僅對本科生導師給予少數補貼或折算課時量計酬,激勵效果不佳,致使一些導師指導本科生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
3.醫學倫理學教育實施導師制的可行性建議
3.1保障醫學倫理學導師數量和質量,明確導師學業職責
當前醫學倫理學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應從兩方面著手解決:①醫學院校要合理確定醫學專業招生規模,同時加大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的擴編和建設,促進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例的優化;②擴大醫學倫理學導師的遴選范圍,不只局限于醫學倫理學教師,也可以選聘醫學人文科學相近專業教師或臨床醫護人員。同時,為保證醫學倫理學導師的高質量,必須在醫學倫理學導師選拔上建立具體制度,設定醫學倫理學導師具體任職條件:導師要具有高尚的醫德,嚴謹的治學精神,具有醫學專業的較高職稱或學歷,有一定的醫學教育工作經歷或醫學臨床經驗等。
醫學倫理學教育中本科生導師定位也必須清晰明確。醫學倫理學導師應定位為學業導師,即導師主要對學生在校及醫院實習期間的醫學倫理學學習、科研、臨床能力予以指導。對于教學中涉及的其他問題則應由學校其他部門和人員各司其職,負責處理。
3.2探索醫學倫理學導師制實施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筆者認為提高醫學本科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積極性應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探索靈活多樣、適合90后醫學生特點的醫學倫理學導師制參與方式,提高醫學生參與興趣。可以引人生活化的導師制參與方式,如開展“家庭休閑式”醫學倫理學座談、醫學倫理學模擬會議、醫學倫理學基地實地考察等,還可以引人網絡化的導師制參與方式,如開展微博醫學倫理學探討、微信醫學倫理學交流、醫學倫理學網絡征文等。另一方面,嚴格的制度和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對于醫學倫理學課程應采用平時與期末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而且必須制定量化的指標,對學生的出勤管理要實行“缺勤有懲罰、全勤有獎勵”,獎懲要具體、量化、細化,要有可操作性。
3.3實施醫學倫理學導師能上能下管理,建立周期考評和獎勵制度
篇8
[摘要]結合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目的、通識教育對醫學生的社會文化價值理念的塑造以及國內醫學倫理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基于通識教育先行的醫學倫理教育新理念,并根據醫學生的特點提出了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初步規劃設想,即以人文科學的通識教育為主,使其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從而在面對醫學倫理問題時,能夠從自然、社會和個人價值取向的綜合判斷中做出合理的選擇。
[關鍵詞]醫學倫理教育;通識教育;人文素養
隨著新的醫療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新的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和日趨成熟,使我們所處的時代、社會和生命個體都面臨著新的醫學倫理挑戰[1]。對醫學生進行醫學倫理教育,成為解決不斷涌現的醫學倫理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傳統的醫學教育長期以醫學專業課程教育為主,只注重醫學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人文素養和價值理性的教育。此外,醫學倫理教育在醫學院校中未受重視,地位邊緣化,這體現在院校課程設置偏少、教育形式不合理、師資力量匱乏、社會實踐活動少[2],從而使醫學生的倫理教育流于形式,導致醫學生在面對新倫理問題時無法做出正確的醫學行為。針對這些潛在的問題,筆者通過對我國當前醫學倫理學教育存在的問題、醫學倫理學教育目的的闡述和分析,提出了基于通識教育先行的醫學倫理教育新理念,以期使醫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從而在面對醫學倫理問題時,能夠從自然、社會和個人價值取向的綜合判斷中做出合理的選擇。
1國內當前醫學倫理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1醫學生面臨的醫學倫理困境
對于剛剛步入大學殿堂的醫學生,研究顯示,其價值目標趨于功利化、醫學技術至上、人文素養欠缺[3],這些使得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醫學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導致醫學生對生命倫理問題的理解過于簡單,對復雜的醫患關系的處理不僅缺乏人文關懷,還缺乏合理的推理和思考能力。特別是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對傳統生命倫理價值取向的沖擊,使現代的醫學生在科研中面臨著更大的生命倫理困境。
1.2國內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缺陷
盡管在我國的醫學院校內普遍對醫學生開展了醫學倫理學教育,但是很多學校設置的醫學倫理學教育過于體制化、形式化,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使其處于醫學教育的邊緣地位。單純的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育很難使醫學生具備真正的倫理和職業道德[4],這也是我國醫療實踐中出現大量的醫患矛盾和科研道德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現有的醫學倫理教育難以使醫學生達到醫學倫理教育的目的。
2重新認識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目的
2.1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目的正確的醫學倫理教育理念
首先依賴于教育工作者對醫學倫理學教育目的的深刻認識。1972~1976年,美國生物倫理協會協商確立了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目的,包括:①幫助學生確認和澄清生物、醫療過程中的道德問題;②發展分析醫療道德問題的醫療策略;③把道德原則與特別的醫療問題和病例聯系起來;④訓練專門從事醫學倫理學的專職工作人員[5]。由此可見,正確分析和處理“道德問題”是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核心。這一核心理念也與中國自古以來的“醫德”理念相吻合。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道德問題”絕非僅限于我們司空見慣的“常識性道德問題”,這就給醫學倫理學教育帶來了概念上的困境。
2.2應引導醫學生對倫理學四個關鍵主題的認識
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醫學倫理學首先是一門倫理學,倫理學包括美德倫理學、道義、非認知主義和功利主義四個關鍵的主題。美德倫理學揭示了人類作為道德存在所可能或者應該達成的美德成就或道德境界;道義論強調行為的道德價值不能以它所帶來或促進的后果來決定,而是由行為本身甚至動機本身所決定;非認知主義者認為道德是正常人類的感性,是感覺與世界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功利主義認為人的行為應當有助于達成“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也是目前對公共政策制定最有效的倫理學理論。因此,除了我國醫學院校內一直堅持教授的醫學倫理原則、規范與范疇外[6],思考如何引導醫學生對倫理學上述四個關鍵主題的認識,對于醫學生在面對復雜和新的醫學倫理困境時學會如何獨立分析和處理這些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剛步入大學校門的醫學生對于倫理學中涉及的德性、價值、認知和功利性的認識和判斷基本屬于意識和概念上雙重盲區。因此,對于醫學生的醫學倫理教育必然離不開先期這些社會價值屬性的概念引導,這種引導將為醫學生的醫學倫理教育提供堅實的社會、人文和倫理價值基礎,有利于醫學生識別醫學領域的善與惡等價值,對新環境和新形勢下醫學倫理問題做出批判性思考和正確的處理行為。筆者認為,通識教育是實現這種有利引導的最佳途徑。
3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3.1通識教育的理念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于19世紀初由美國學者帕卡德(A.S.Parkard)引入大學教育體系,并于20世紀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其理念是希望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7]。美國的通識教育課程要求學生在外國文化、歷史、文學與藝術、道德修養、自然科學、社會分析6個領域各修若干課程,其總量應達畢業要求的學量的1/4[8]。由此可見,通識教育在美國大學教育的課程設計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通識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對培養高層次的醫學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2通識教育有助于醫學生形成正確全面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判斷
通識教育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可打破不同專業教育之間的壁壘,彌補傳統專業教育模式的缺陷。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學習關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吸取不同學科的精髓,從而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另外,通識教育能夠使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把握不同學科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受教育者具備有效思考、邏輯推理的能力,從而在復雜的環境下能夠判斷并理解關系,達成有效的溝通,并針對多種價值觀做出正確的識別和選擇[9]。
4基于通識教育的醫學倫理教育理念
4.1通識教育先于醫學倫理教育的新理念
通識教育可使醫學生對前述的倫理學的關鍵主題有初步的認知和了解,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而全面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從而在接受醫學倫理學教育之前對社會文化、人際和道德有基本的認知和自我思考能力。因此,通識教育是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統領與基石,是專業教育的靈魂,通識教育對于培養兼具深厚人文素養和專業知識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而醫學倫理教育是以通識教育為鋪墊,對醫學生進行專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通識教育的深化與延伸。基于前文理念,筆者建議廣大醫學院校應在大學教育中全面實施通識教育,先于醫學倫理學課程之前對醫學生實施通識教育,通過各類通識教育課程使醫學生掌握人文科學分析方法,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4.2高等醫學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的現狀
我國醫學生的通識教育在許多醫學院校是缺失的,醫學專業知識的縱深發展使學校過于重視專業知識,而忽視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即使部分院校開展所謂的“通識教育”,然而其教師結構不合理、教授內容單一、課程設置不合理,使其無法獲得預期成效[10]。綜合來講,目前國內通識教育課程比重較低,且課程設計缺乏系統標準的制度規范,易陷入隨意性困境,影響通識教育的最終效果[11]。
4.3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設想
4.3.1教學內容的設置。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應將其與醫學類專業課程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分為精選課與必修課,并將通識教育課程列入醫學院校的支柱課程體系,避免課程開設的隨意性。考慮到中國學生在高中階段即接受了較為全面的自然科學知識,因此醫學院校的通識教育應以人文科學的通識教育為主。第一階段應設置基礎人文課程,包括基礎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簡史、文學通史、藝術學理論等。這些課程有助于醫學生對社會形成和價值選擇形成概念性認識、使其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健全人格。倫理學和社會學等課程的概念和基礎知識,將有助于醫學生理解和實踐醫學倫理學的抽象概念。第二階段可設置醫學人文交叉課程及應用型人文課程,包括社會醫學、醫學哲學、醫學邏輯學、衛生經濟學、醫學與人文、衛生國情等。這些課程的學習可以使醫學生面對潛在的醫學道德和倫理問題時,能夠從自然、社會和個人價值取向的綜合判斷中作出合理的選擇。在引導和實踐醫學倫理教育課程中(如PBL教學),學生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運用通識課程所學知識對醫學倫理問題做出更深入的討論和分析,達到醫學生對醫學倫理真正的理解和實踐的目的[12]。第三階段可開展實踐教學課程,通過情景演示、辯論賽等課堂活動和健康宣傳、下鄉送醫等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醫學生的醫德風尚、人文素養,使其獲得理論到實踐的升華。
4.3.2教學方法的優化。對于通識教育的課程實施過程,應摒棄枯燥且低效的單純課堂灌輸方式,采用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教學活動,注重教學的實用性。針對每一門課程的論述主題,在理論教學之后,設置醫療衛生行業的典型案例,通過情景模擬、互動參與、多角色探討等方式,利用醫學及人文知識進行綜合分析,拓展教學的實踐性和臨床應用性,以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另外,對于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成果的評價,需要強調學生在整體課程學習中的參與情況,將其學習過程納入最終的成績評價體系中。著重考評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理性認知情況、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拓展能力、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面對糾紛的溝通能力以及實踐創新意識。通過通識教育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充分調動學生興趣與積極性,促進通識教育的實際教學成果。
4.4全新通識教育課程理念的重要意義筆者建議的全新通識教育課程理念是對我國醫學院校長期以來過于注重專業教育的一種反思。卓越的醫學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熟練的醫學專業技能,更要具備多元的知識結構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從而在面對醫學倫理問題時,能夠彌補傳統醫學教育的不足。大學階段是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塑造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醫學倫理教育課程之前對醫學生實施全面的以人文科學為主的通識教育,一方面能夠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生命價值觀,使醫學生深入理解人與醫學、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達到醫學道德素養與人文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從而使其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樹立良好的醫德,更好地履行救死扶傷的職責。另一方面,隨著新的醫療技術的推進,出現了一些醫學本身難以解決的生命倫理難題,而系統的通識教育課程能夠在價值層面幫助醫學生解決這些生命倫理的困惑,使其通過倫理探討、道德論證等多種方式從人文、社會多角度出發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斷。綜合來講,這一全新的通識教育理念及課程體系,是將醫學科學知識和人文教育緊密連接起來的全新探索,筆者相信基于這一新理念的課程設置體系將有助于促進中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邱仁宗.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倫理學的視角[J].醫學與哲學,2016,37(7A):1-7.
[2]劉學文,劉馨,康麗勇.醫學生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醫學與哲學,2016,37(6A):72-74.
[3]徐雪平.新醫改背景下醫科大學生價值取向變化趨勢及教育引導研究[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42-44.
[4]張翠萍,程樂森.醫學院校加強醫學人文通識教育的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2):259-261.
[5]Robert•M•Veatch,劉耀光,胡土佑.醫學倫理學教育之概念和目的[J].醫學與哲學,1983(10):50.
[6]楊放,張晨,王鋆.醫學倫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1:3.
[7]楊玲,韓繼明.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醫學信息,2009(7):284-285.
[8]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5.
[9]黃如意,程樂森.論通識教育視域下醫學院校卓越醫師的培養[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8(1):61-63.
[10]宋揚,趙鵬,鄧林,等.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5(9):106-108.
[11]岳林琳,程樂森.提升醫學人文素養背景下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問題的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3):429-431.
篇9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倫理學 醫學 教學方法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thnics. Methods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958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thnics.ResultsOf all the students investigated, 98.2% thought that case teaching was “very attractive” or “attractive”, 95.6% were “satisfied” or “rather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Ethnics, and 88.7% held that their ability in solving problems improved by case teaching.ConclusionCase teaching help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thnics.
[KEY WORDS]case teaching; ethics, medical; teaching methond
隨著醫學科技的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制的改革和公眾道德觀念的變化,醫學臨床實踐中不斷有新的倫理問題出現。為提高醫學生分析、解決醫療實踐中倫理問題的能力,我們在《醫學倫理學》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旨在探討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我院2004年級、2005年級各專業958名同學。
1.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學生對問卷內容認真填寫。
2 結
果
98.2%的同學認為案例教學法對他們“很有吸引力”和“有吸引力”; 95.6%的同學對《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質量表示“滿意”和“比較滿意”;88.7%的同學認為案例教學法提高了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討
論
3.1 案例教學法的含義
案例教學法最早形成和運用于20世紀初的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到40年代初具規模,后來廣泛運用于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等許多課程和專業的教學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加拿大、德國等西方國家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逐漸嘗試使用案例教學,后來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一些醫學院校也開始嘗試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具體說來,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運用典型案例,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目的[1]。
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它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學生找到惟一正確的答案,而是促使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從案例的分析、討論中獲取知識和正確的思維方式。
3.2 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作用
3.2.1 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案例可以是發生在身邊的現實事件、科研時遇到的倫理難題,也可以是臨床發生的典型事件,它們來源于活生生的現實,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以及深刻、具體、豐富的背景,本身對學生就有一種吸引力,學生能在營造的情境中主動地思考問題,自覺地參與學習和討論,從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根據2006年11月對我院2004年級、2005年級各專業958名同學的問卷調查,98.2%的同學認為案例教學法對他們“很有吸引力”和“有吸引力”。
3.2.2 有利于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形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信息由教師傳向學生,教師是主體,學生只是單純的信息接受器。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師生互補,教學相輔”,學生積極參與,在分析案例和課堂討論等環節中發揮主體作用,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既是組織者、引導者,又是參與者,教師既要選擇好的劇本,即符合要求的教學案例,又要在課堂討論中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案例教學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十分頻繁,實現了教學相長。同時,案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具備較強的應變和判斷能力,既能及時分析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學生發現的新問題,也能夠對學生的分析方法和結論加以客觀科學地評判和引導。例如,知情同意的案例以及本案例的臨床醫學專業問題、醫學史問題等,從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據上述問卷調查,95.6%的同學對《醫學倫理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表示“滿意”和“比較滿意”。
轉貼于 3.2.3 有利于提高醫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醫學教學不能緊緊著眼于知識的積累,還必須注重能力的開發,追求知識活化率最大化,強化對醫學生倫理應用能力的培養[2]。案例是現實問題的縮影,它為培養學生的臨場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提供了一個訓練的場所。它通過展現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入案例情景,設身處地面對、處理和分析各式各樣的倫理問題;它縮短了倫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要求學生站在決策者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處理、解決臨床倫理問題的能力。據上述調查,88.7%的同學認為案例教學法提高了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案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案例教學不同于舉例。舉例比較簡單,可以隨時在教學中插入,不必精心準備;而案例教學則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它通過案例引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使他們身臨其境地處理問題,做出決策。一般說來,案例教學的過程應包括以下步驟。
3.3.1 精選案例 案例教學法以案例為課堂教學的起點,案例選用不同,教學效果可大相徑庭,因此,精心選擇針對特定倫理問題的案例極為重要。好的案例應具有以下特點:①案例具有針對性,即案例內容和講授內容相符;②案例具有開放性,即案例中的倫理問題具有爭議性和可討論的余地,存在著從各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和解釋的可能性;③案例具有典型意義,內容上既含醫學事實,又含倫理素材;既表現現實與倫理的沖突,又能讓學生一看就明白地掌握其倫理依據。
3.3.2 案例的分析與討論 這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案例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在討論中,允許學生自主發言,并可以相互辯駁。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參與者應該在討論中起到引導和啟示作用,使討論不至于偏離主題。討論可分為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小組討論在于開發學生的大腦,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啟發、各抒己見,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創新思維,集思廣益,在此基礎上,推薦小組發言人。全班討論是整個案例教學過程的。教師要對課堂討論的內容、程序進行周密細致地安排,要努力營造寬松、活潑、無拘無束的討論氛圍。討論的形式可以豐富多彩,使學生能暢所欲言,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最后,教師要對全班討論的結果進行簡明扼要的歸納。
3.3.3 總結 這是整個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總結實際上是教師對學生討論中意見的歸納和匯總,以便加深學生的認識。對于一次完整的案例教學來說,這種總結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倫理的決策是“應當”或“不應當”,不存在“對”或“錯”,解釋也不僅僅是一種解釋,答案也不僅僅是一個,需要面對特定環境、特定的醫療資源、病人的具體情況、家屬的態度以及你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具體的分析。因此,教師評價案例時,主要是案例分析思路與結論是否呼應,是否應用了所學的醫學倫理學的觀點,是否符合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3.4 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3.4.1 案例教學法容易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 案例教學法要求班級規模盡量小,人數太多會使許多人沒有發言機會,太少,則不利于討論的進行,一般以20人為宜。而我們的醫學課程多為大課,人數在120人左右,這樣的課堂難以真正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使案例教學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4.2 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 運用案例分析進行教學,教師應熟悉案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要對案例進行加工、編輯、提出問題,同時又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能夠控制現場局面,善于歸納和總結。因此,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對課堂管理有較高的組織駕馭能力。
篇10
1“大醫精誠”的思想內涵及傳統醫學思想教育的困境
1.1“大醫精誠”的思想內涵
醫學名著《千金方•大醫精誠》中系統的闡述了為“醫大者”應具備的素質要求和職業操守。《大醫精誠》在要求醫者具有精湛醫術的同時特別強調“醫乃仁術”的觀點和要求。儒、釋、道諸家道德觀在《大醫精誠》中均有體現:儒家———“醫乃仁術”、佛家———“大慈大悲”、道家———“無欲無求”,為行醫者樹立了可謂“厚德過于千金,遺法傳于百代”的美德風范。“大醫精誠”對醫生群體的道德建設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它對醫生的要求過高甚至太過苛刻。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環境下,醫生作為職業人,也有形形恰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闡述的各類現實需求。一味地強調為醫者必須“大慈大悲”“無欲無求”,并且會給社會大眾造成一種“凡是醫生就必須看好患者的病,且必須‘無欲無求’,不計付出和回報”的不良氛圍。醫學科學新技術的應用和保健服務不斷更新升級面臨種種全新的、現實倫理問題需要應答,而在全球化境遇中的社會文化多元化、價值觀念多元化以及道德觀多元化讓我國傳統的醫學倫理在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層面陷入困局。
1.2傳統醫學倫理學“譯介-嫁接”方式在本土醫學生思想教育教學中困境的探源
中國的醫學倫理最先引介于西醫,是一種“譯介-嫁接”的舶來品。這種“翻譯-引介-消化-推廣”的方式,存在一系列問題。一方面是“水土不服”:西方崇尚“自由”“實現個人價值”,醫學倫理學也充斥著職業人觀念,互利互惠;而我國傳統醫學道德觀———“大醫精誠”要求行醫者“無欲無求”“大慈大悲”“精誠仁樸”,兩種觀念有一定的沖突,在實踐過程中讓醫生無所適從。另一方面,“翻譯-引介-推廣”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造成觀念滯后于社會現實。在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教材范式層面,現行諸版的醫學倫理學教材:“概念欠規范,內容不準確”“內容較為雷同,目的性不強”“重知識,缺能力培養”。目前大致有三類范式的教材:其一,羅國杰教授將理論與中國社會的道德實踐相結合之范式;其二,在美德倫理框架下,強調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范式,該種范式以廖申白教授相關作品為代表;其三,王海明教授將美德倫理學、元倫理學以及規范倫理學在個人和社會視角下相結合的范式。當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習慣采用“4+1”,即四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一門形式與政策課,以教師講述為主,多為大班教學,缺乏師生互動和社會實踐。學校“重專業技能,輕思想教育”的培養方式,更讓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成為薄弱環節。早在1983年,一些醫學倫理學家就呼吁將醫學倫理學引入大學課堂,幫助醫學生確認并澄清生物、醫療過程中的相關道德問題。盡管一些高校也相繼開設醫學倫理學相關課程,但其教學成效欠佳。
2“大醫精誠”協同生命倫理學融入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義
2.1協同教育是融入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徑
生命倫理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中西方文化及其各自的傳統倫理各有差異。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視“舍生取義”“重集體協調、輕個人理想”,形成了極端重視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克制的內在修養提高。而西方文化重視自由、平等以及效率,追求個體的自我意識以及個性自由。西方社會在宗教的長期影響下,強調社會成員享有在一定約束下的最大個體自由。相應的醫學倫理學是一種對醫生這一職業群體的約束,醫生享有在約束下的最大自由。但是全球化進程打破了文化上的各自封閉和相互獨立,文化大融合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提倡尊重、寬容、合作以及相互消融,是當代生命倫理學發展的理想追求。
2.2有利于重構醫患和諧的良好局面
醫患矛盾突出已成為我國當前醫療衛生領域不爭的事實。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醫療機構發生醫療糾紛約為7萬件左右,每一起事件都會令眼下緊張的醫患關系雪上加霜。醫患矛盾突出在溶蝕醫(護)患之間本來脆弱的信任關系的同時,也招致社會輿情對醫生職業群體的污名,并摧毀著醫生“白衣天使”的光輝形象。醫生職業群體形象的塌陷除了個別媒體不良渲染和推波助瀾外,與醫生的道德素質滑坡有著極大的聯系,最直接的原因則是醫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失敗。“大醫精誠”協同生命倫理學融入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為學校開展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索出便捷、可行的教學范式,為醫學生提供出正確合理的價值選擇,為政府和社會營造出和諧的醫療環境。當然,這也需要政府、醫院、醫生、患者等諸多利益主體相互協調,尋求達成各方互惠互益的共識條件。
2.3協同教育是對中華文明的薪火傳承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醫精誠”醫學人文精神的至高要求,是對歷代醫家醫術醫德的高度概括,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體系與人文知識體系內在的統一性的具體體現。“大醫精誠”既要求醫生要有精湛的醫術,又要求行醫者有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德、精湛的醫術是醫務工作者的必備條件,中國傳統醫學的行醫準則,也是對醫師思想品德和職業技能要求的經典概括。大醫精誠精神的重塑和重視,極大地傳承和發揚著中國傳統醫學文化,是中華文明薪火傳承的可貴寫照。在“協同創新”被提出的當今社會,提升文化軟實力不僅是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且必須兼容并蓄,博采眾長,批判吸收先進文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資源平臺,實現知識共享,進行多方位的交流、多樣化的協作,促成文化的躍升。在吸收西方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教學經驗的同時,利用中國傳統醫學知識體系與人文知識體系內在的統一性,將中醫文化精髓之“大醫精誠”精神融入生命倫理學,是做好我國本土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明智之舉。
3協同中西醫人文精神并融入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現路徑
3.1合理引導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以營造良好的氛圍
信息時代,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在影響公眾價值判斷、觸發社會焦點事件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的作用,積極引導、合理動員、正確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以利于中西醫文化協同發展,并充分融入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例如,一些醫學倫理學科研組織或機構,利用網絡平臺,普及“大醫精誠”和生命倫理學知識,關注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現狀,針砭時弊,提出促成“大醫精誠”與生命倫理學協同創新,共同作用于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設。
3.2重視生命倫理學科研的協同創新
當前我國的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不佳,學校重視不夠。在國家“政策之窗”尚未打開———問題源流(ProblemStream)尚未形成、政策溪流(PolicyStream)尚未面世、政治源流(PoliticalStream)尚未萌發的狀況下,僅僅呼吁政府為“大醫精誠”協同生命倫理融入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夠的。從事醫學倫理學研究的學者和專家應該致力于本土化的生命倫理學探索,并促成相關衛生管理部門對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視。例如,相關的生命(醫學)倫理學組織可以召開主題研討會,通過廣泛參與、多方討論、集思廣益,促成中國醫學文化與西方醫學文化協同發展,為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參考樣本。又如,相關科研平臺可以公開招標,聘請一些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目前處于研究薄弱環節但亟待改善的醫學生思想教育相關問題。
3.3利用MOOC、“翻轉課堂”等革新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