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課程范文
時間:2023-04-01 17:3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專業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下進行的,要進行課程體系的建設和課程開發,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2004年至今,為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適應社會的發展道路”的高職高專辦學理念,圍繞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采取對準市場辦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對準就業育人才。2004年首先從課程建設上開始研究如何適應性形勢下的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2005年正式實施“三層雙軌2+1”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培養緊緊圍繞工商管理專業所對應的崗位和相應崗位的能力要求展開,崗位能力分為崗位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和崗位綜合能力三個層次,三個層次循序漸進、相互映照、緊密聯系;能力培養中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交替進行,做人與做事同步進行,即“三層雙軌”。三年教學中兩年主要在學校,一年主要在企業進行;校內教學以理論課程為主,輔之以實訓等教學環節;校外實踐以頂崗實習為主,兼學部分專業課程,結合實際崗位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并在學校、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實踐環節,即“2+1”。“三層雙軌2+1”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僅是時間上的概念,而是通過創設校企結合的內外環境,培養學生的崗位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和崗位綜合能力,在運作模式上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
二、綜合職業能力觀下高職課程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
1.基于企業核心管理部門進行課程重組,以崗位驅動設置核心專業模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直接面向職業崗位,培養目標是企業管理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課程設置必須體現浙江中小企業的崗位需求,使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相關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識與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課程設置必須從對中小企業職業崗位群的調查開始,然后對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職責與任務進行逐一分析,確定本專業的職業能力結構,并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確定知識結構與課程體系以及能力培養的實施模塊。
2.課程結構柔性化、綜合化。為突出針對性我們將原來按學科劃分的各門課按“企業需求與能力本位”的原則有機合理地綜合成若干門主干課程,突出重點,重在應用。
3.注重隱性課程的開發。職業能力最重要的組成元素是專業知識和技能,它們含有很多經驗性的隱性能力成分如職業所需要的態度、情感、思想、行為傾向、品質,無法直接把握并用顯性的語言來確切表述,只能通過一個合適的載體來間接確定,如德、信、勤教育可融入思想品德課程、勞動教育;意志磨煉教育可通過軍訓課程實現。為幫助學生培養職業所需素養并將其轉化為可實施的課程,我們增加一些如素質拓展訓練、團對管理、管理溝通、商務禮儀等課程,進行這類能力的學習與養成教育。
4.加強實踐性教學。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技能人才,目標職位是浙江中小企業的一線崗位。這就決定了學生必須具備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是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是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顯著特點之一。
三、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計
1.理論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按市場需求倒推法進行,就是基于對浙江區域經濟發展與我專業的畢業生以及企業界的管理人員的調研與走訪,針對工商管理專業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的問題,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課程體系的建設突出崗位能力,建立了以崗位技能為核心的“5W+群庫”為支撐的課程體系,實施“精品課”的建設工程與群庫的建設工程。具體的建設思想:圍繞5W的思想WHAT(管理技能)、WHERE(就業崗位)、WHO(專兼教師)、WHY(職業能力)、WHEN(市場動態),滿足“適崗”與“變崗”需求,逐步完善工商管理專業的崗位職能庫、企業流程庫、案例庫的建設。
理論課程體系設置分為公共基礎+崗位基礎知識+崗位核心知識+素質拓展四大模塊。公共基礎按教育部規定必修課程進行設置。崗位基礎知識模塊課程設置基于企業基層管理人員所需基礎知識及所必需具備的通用管理能力、經濟常識而確定課程,主要有管理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統計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和企業管理。崗位核心知識根據中小企業管理職能部門設置四個崗位領域教學模塊,即銷售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學生可結合自己興趣和特長自愿進行選擇,避免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每個崗位模塊由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共同進行開發,采取理論知識+案例研究+社會實踐+就業崗位+職業證書等一體化模式設置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強調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內容與實際的銜接性,強調崗位針對性,使學生畢業即能上崗。素質拓展模塊主要考慮學生隱性知識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如創業學、潛能成功學、管理溝通、電子商務、經濟法、團隊管理等。
2.實踐課程體系。實踐課程設置主要圍繞培養和提高管理技能,對所學理論與知識的深化,為縮短學生能力與崗位要求差距,立足于職業能力培養,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中凸顯實踐性教學,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按崗位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和崗位綜合能力構建實踐課程。理論授課時間由原來五個學期改為四個學期,企業頂崗時間由原來一個學期調整為兩個學期,增加溝通與禮儀、團隊素質拓展、沙盤對抗、企業經營決策模擬等實訓課程,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達1∶1,其中在企業頂崗的實踐時間占總學時的20%。校外實踐主要采取上崗、頂崗、企業參觀實習三種方式;校內實踐主要有專業通用技能的課程設計、單項崗位模擬實訓、崗位綜合模擬訓練三種形式。
崗位基礎能力主要為培養學生一般職業素質和通用管理能力,主要實踐課程為勞動課程、思想品德、軍訓管理類專業基礎性的課程如管理學原理、統計原理和會計學原理等對應的實訓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勞動態度、人際交流和通用管理能力。
崗位核心能力培養是以企業對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基于崗位職責和技能要求,利用學校現有的實訓條件(企業管理模擬室、銷售管理軟件、財務管理軟件、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軟件、生產加工中心),各模塊安排2~3周模擬實訓,從而實現通用能力——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
崗位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校內綜合性實訓,時間為6周。二是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時間為30周。校內綜合性實訓有企業經營仿真決策、ERP軟件應用、工商模擬市場、素質拓展訓練。校外頂崗實踐主要采取三種形式:一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興趣愛好找實習單位;二是依托工學結合的教學基地的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三是對有招人需求的企業,由學生和企業進行雙向選擇。
摘要:高職教育“以就業為核心”的教育定位所決定的,其本質是就業教育,學生畢業后能否就業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最重要指標。因此,課程設置必須適應職業崗位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要求。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以適應社會需求為根本,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以適應浙江中小企業的職業崗位群為目標,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構。
篇2
鑄造工藝課程設計是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根據鑄造零件的結構特點、技術要求、生產批量和生產條件等,確定鑄造方案和工藝參數,繪制鑄造工藝圖,編制工藝卡等技術文件的過程。通過鑄造工藝課程設計可以使學生完成鑄件工藝設計能力方面的基本訓練。鑄造工藝課程設計所涉及的課程知識包括鑄造工藝、造型材料、鑄造設備、工程制圖、AutoCAD、三維繪圖等知識,是一次綜合性工程設計實踐課。
2鑄造工藝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鑄造工藝課程設計目前在教學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由于傳統鑄造工藝課程設計通常采用試錯法進行確定,設計者要憑借經驗及理論知識確定較合理的方案、選用鑄造工藝參數,故往往需要反復選擇方可獲得滿意的結果。且傳統的設計模式不能直觀地通過改變設計參數進行方案比較進行設計性訓練,這造成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較低。
(2)鑄造工藝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識圖、繪圖能力。但由于目前工程制圖學時的縮減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降低,致使學生在三周的課程設計時間里有一周的時間是用來識圖的,這嚴重影響了課程設計的進度。
(3)鑄造工藝課程設計需要學生對型板、砂箱、芯盒等工裝進行設計,學生對這些工裝的認識往往通過書本得來,即便學生在實習時見過部分工裝,但由于條件限制,這些工裝的結構、工作原理等均未搞清楚。而且課程設計工作量很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差別很大,因此部分學生只是機械的照貓畫虎,從而無法訓練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4)我校鑄造工藝課程設計一般集中安排在秋季學期第18~20周,由于此時學生面臨著期末考試、考研等,加之師資不足,造成師生及時溝通存在困難,一般在教師集中將任務書發給學生后,有一部分學生就很少到設計室了,當課程設計快要結束時才開始設計,其中不乏抄襲現象,使課程設計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5)傳統的鑄造工藝課程設計題目都已沿用了很多年,很少與現在的工廠有關,使課程設計與工程實踐脫離了銜接。
3鑄造工藝課程設計改革與實踐
針對課程設計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對課程設計流程、內容、考核方式等進行了改革與實踐,使鑄造工藝課程設計作為“三維一體”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充分發揮作用。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革課程設計的內容和流程,重點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內容是課程設計的基礎,內容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目的能否實現。為了達到培養目的,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實習建立對工藝及裝備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拋棄傳統的設計題目,選擇多個工廠里實際生產的典型零件作為課程設計的題目,實現課程設計與工程實踐的銜接。為了防止抄襲現象,學生4~5人一組做同樣的零件,但每個學生的設計參數不同。為了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對傳統的鑄造課程設計流程進行了改革。新的課程設計流程中增加了AutoCAD、三維繪圖、計算機模擬等,通過改變設計參數進行方案比較的設計性訓練能夠直觀地體現,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的識圖、繪圖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為以后參加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圖2為大學生采用Pro/E軟件完成的鑄件三維設計。
(2)課程設計與大學生競賽相結合,促進實踐教學改革。大學實踐教學的根本真諦在于它能夠培養學生未來從事研究、探索活動的一種思維品質和習慣[3-4]。學科競賽可以鍛煉學生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整個競賽從組織隊員開始,就是學生的主動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批判性思維,甚至是“夢想”的過程,是學生利用多年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組合與判斷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應用實驗基本技能、發揮創造性的過程。通過學科競賽使學生的創新活動成為了學業的一部分。蘭州理工大學在實踐中出臺了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例如創新學分實施辦法中規定每位學生必須獲得1個創新學分;參加校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的同學可以獲得創新學分,競賽作品可以替代課程設計等。在一系列制度的支持下,大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利用寒暑假時間參加競賽,通過校內競賽選拔推薦參加國家級競賽的人員。通過參加鑄造工藝大賽,學生成為了學習過程的主體,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2009-2014年,我校學生連續六年參加了“永冠杯”全國大學生鑄造工藝大賽,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8項。同時通過競賽,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動手能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雖然參加全國鑄造工藝大賽的是學生,但同時比的是創意以及學校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許多企業工程師、研究人員作為競賽評委,這些都增加了高校教師的壓力,促使教師對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規范化管理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將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結合。在課程管理方面,我們通過任務書明確了以下時間點:開題,中期檢查,課程設計答辯,提交設計報告。通過規范化的管理,學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各個階段的內容,并能合理安排時間。開題時要讓學生知道課程設計的目的、內容及意義。這個階段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紙質及電子資源,積累大量的原始資料,并充分了解鑄件的結構特點;中期檢查主要解決設計中出現的問題;課程設計答辯環節是對整個鑄造工藝設計進行的總結。通過答辯環節可以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臨場應變能力。根據課程設計的流程,在開題、中期檢查以及課程設計答辯三個環節分別進行考核。開題占整個課程設計考核的10%;中期檢查占70%,包括以下內容:合理選定鑄造工藝參數,占15%;澆冒口等的設計,占25%;工藝圖、型板圖、合箱圖的繪制,占30%;課程設計答辯占20%。
4結語
篇3
關鍵詞:商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8-0272-02
課程是教學之本,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十分重要而又基本的教學建設,它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因此應該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商科院校應發揮自己的優勢,培養出與綜合性大學相比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和相對優勢的金融工程人才。為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結合商科院校的學科特色,設計適合商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的課程體系。
一、美國大學金融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
由于課程設置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了解國外名校金融工程課程設置,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加以比較和借鑒,是擺在我國金融工程教育界的一個重要課題。美國作為金融工程學科的發源地,其金融工程學的研究水平在世界首屈一指,而其金融工程專業的教育水準也是世界上公認第一。美國大學的金融工程專業主要放在碩士層面進行培養,并且主要設置在工程學院、數學院或商學院。美國金融工程專業排名前20的學校,只有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把金融工程專業設置在Hass商學院,并且Hass商學院是美國唯一一個在商學院主持下提供的金融工程學位計劃的學院。而Hass商學院授予畢業生的金融工程文學碩士學位(Master’s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與普林斯頓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授予的金融工程碩士學位(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和芝加哥大學授予的數理金融科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相比,文學碩士的培養模式更偏重于實際的運用,對理論的要求偏低,屬于職業導向型教學模式。Hass商學院金融工程碩士課程設置比如公司金融、金融機構討論、金融創新成敗案例、應用金融設計等課程均為較實用的課程,而這些實用類課程的設置將會使其培養的學生更易適應將來的工作。也許學生并沒有掌握數學或者統計學的高深課程,但是由于學校的課程強調了如金融機構討論、公司金融、資本與貨幣市場、動態資產管理等職業導向型課程,并且強調了案例教學,所以學生畢業后還是可以較好地適應在金融機構的相關工作。
美國Hass商學院對案例教學的課程設置非常重視,因為案例教學有助于鞏固和提高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不僅如此,案例教學對于培養對金融工程至關重要的“創造性”的思維,也是非常有用的。而案例教學這一點在國內的金融工程教育別薄弱,這可能和我國金融工程實際應用乃至整個金融業的發展滯后有關。但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工程在我國的實際運用將大大增加,這為我們發展金融工程案例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所以高校應該根據我國的金融工程實際運用的發展狀況隨時更新和完善案例,增加案例教學課程的比重,使學生能更好地通過案例教學來提高其對金融工程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
我國金融工程學科建設開展較晚,無論從學生素質還是師資狀況來看想迅速在理論研究上獲得突破都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應該學習美國商學院的金融工程專業培養方法,強調職業導向型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在工作中的實際運用能力,而課程設置側重于實際運用,開設比如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公司財務、投資學、金融經濟學、金融風險管理等課程。而對于我國目前銀行業仍然是金融體系主體這一國情,開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商業信貸管理、投資銀行管理等相關課程,另外還應輔之以保險、稅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的現實狀況,這樣所培養的學生在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
二、商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應遵循的原則
由于商科院校通常具有非常濃厚的商科學術氛圍和商學院氛圍,因此商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可參照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Haas商學院MFE項目的課程設置,應側重金融工程的應用性,注重學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實施與管理能力的培養。
1.突出課程設置的應用性原則
從金融工程的內涵來看,其理論基礎在于經濟學和金融學,因此金融工程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包含經濟學和金融學基本原理的理論課程,并且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工程化、應用性特點,我們在開設經濟學和金融學基本原理的理論課程并不是單純為了理論傳授或學術研究目的,而是服務于金融工程的應用性,因此課程設置應更加突出在實踐上的應用性。也就是說,其課程設置要把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放在首位。
2.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原則
技術創新問題是工程教育界研究和討論的“永恒課題”。創新是高等工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體現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競爭力的關鍵。金融創新是金融工程的靈魂,它包括各種創新型金融產品的設計、開發與實施,以及解決金融問題的各種創造性方案的配制。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金融工程人才,是金融工程專業重要使命。為此,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選擇,以使學生能夠在自身興趣的基礎上,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創造性和創新能力。雖然金融工程是以數理模型為工具的,但不能把它單純地看成是數學游戲,學校可以開設培養創新素質和能力的課程,減少課內時相應增加課外時;還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共同討論、設計和開發新的金融產品,讓學生能自由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和發展,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和興趣,設置提高類課程。
3.“博”與“專”相結合原則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交叉性學科特點,其所涉獵的范圍極為廣泛,包含了經濟學、金融學、數學、工程學、管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最新理論。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包括其所涉及的所有學科。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涉及面太廣,我們要想在四年本科階段對其所涉學科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是不現實的。因此,還應結合商科院校的學科特色,有選擇地開設課程,即側重某一個培養目標,從而體現“專”的特性。比如,可多開設一些學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實施與管理能力培養的課程。
三、商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
1.課程設置的基本框架
根據當前已有的教學實踐和上述課程設置原則,筆者認為,商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模塊的課程:一是理論基礎模塊,該模塊的課程主要是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論;二是專業模塊,該模塊課程的內容應包含金融工程原理、金融市場分析、金融風險管理、證券投資分析等方面的內容;三是計算機模塊,該模塊的課程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計算機應用,信息處理、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四是數學與統計模塊,該模塊的課程主要包括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方面的知識。
2.課程設置方案
由上述課程設置基本框架,我們提出了以下商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方案,(見表1)該課程設置方案充分體現了前面所述的三個原則:突出應用性原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原則和博與專相結合原則,并突出了商科院校的學科特色以及金融工程專業的學科特色和獨立性,為商科院校培養具有一定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平,程鵬.工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體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74-76.
[2] 唐菁菁,譚春枝.美國金融工程課程設置比較及其啟示[J].高教論壇.2009,(1):53-56.
篇4
關鍵詞:模具 技術課程 高技術人才 改革
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高質量,高科技人才,是每個教師應盡的職責。尤其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對他們將來競爭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過改革模具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及加入當前行業比較前沿的新興內容,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1 根據當前社會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
當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成為這樣的人才,對學生對教師而言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新興模具技術專業課程將以理論教學與實際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讓學生們能夠將理論與實際操作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輔以強化訓練以構建出學生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這樣學生既掌握了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又能夠讓理論知識為其用,在實際操作中能夠有目的去實踐,去印證,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的效果。
依據當前社會對高技術人才的要求,本教改課程為學生量身訂制了多種強化訓練方式。首先是強化學生對工程訓練的意識,讓學生提高對日常訓練的認識,以嚴謹端正的態度去對待每一次實際操作;其次是強化學生制作技術的技能訓練,即對學生的動手予以加強,讓他們明白僅僅理論知識過硬是無法在社會中立足的,還要動手能力強才能真正立足社會;再者強化常用模具的拆卸與組裝技能訓練,常用模具因為使用頻繁,很容易出現各種故障,學生通過強化拆裝技能,遇到問題時,能夠毫不慌亂且處理得得心應手;最后是強化設計技能的訓練,這是四種強化訓練中最為重要,
也是最難掌握的一項技能,它不僅要求學生操作要熟練,還對學生的創造能力提出很高要求,能不能真正成為高新技術人才,主要就是要看他們能不能掌握好設計這項技能。
2 模具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模具技術專業課程的改革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專業課程的構建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依照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以實際,實用,實踐為指導原則,學會在實踐中熟悉運用理論知識,以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操作。模具專業課程的改革便是遵照這樣的原則,對將要教授的課程進行優化融合,合理更新,去掉不合適宜的老舊材料,加入新興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從而構建出符合現實社會需要,滿足當前學生需求的新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憑借多年教學經驗以及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將模具專業課程的具體改革方式歸納如下:
2.1 基礎理論教學課程改革。基礎理論教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對學生的要求是將必需用到的,經常用到的,可能用到的理論知識掌握即可,不要求學生掌握過于艱澀難懂,而又不常用的理論,將強化應用作為今后教學的重點。對現有的專業基礎理論課進行優化組合,突出以實踐教學為目的。針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將《機械設計及制造基礎》等必需得掌握的基礎課程篩選出來,做重點教學內容。再有就是將機械零件,液壓傳動,金屬材料等課程重新組合為機械設計的基礎課程。將刀具,機床,工藝等課程歸納為機械制造基礎課程。而原來的機床電氣控制,數控原理則統一為數控原理課程進行講解。這樣在縮短理論教學課時的同時,又為學生打好了堅實,精良的理論基礎。
2.2 強化日常實踐技能培訓。實踐技能是學生畢業后立身的根本,因此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具體的內容主要有:鉗工基本操作及技能的養成,機床實習,制圖測繪等,此外還要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技能學會查找手冊資料,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其次要求學生掌握數控機床的操作流程,以及制作實物的數控編程制作,模具課程設計等。通過上述的操作,讓學生充分掌握模具的結構,零部件的配合關系及裝配方法,從而形成直觀認識,極大提高動手能力。
2.3 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具技術專業離不開計算機輔助設計即人們經常用到的CAD。運用軟件進行二維平面制圖及三維建模都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礎技能。傳統的手繪制圖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多見,所以CAD是模具專業學生務必要熟練掌握的基礎技能。通過課堂的經典教授,再引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自發地去上機實習,通過不斷練習積累,最終達到熟練運用CAD成圖的目的。
3 模具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學改革的中心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資質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對教學內容要相應做出調整。對于資質高,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刻意引導他們向深層次的課程發起挑戰,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他們的潛力,為他們今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技能基礎。而對于資質平庸,甚至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則要鼓勵他們刻苦用功,花別人幾倍的時間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及技能,在他們打好基礎后,再展開進一步的教學計劃。這樣他們就能慢慢地跟上別人的進度,不至于因為資質差而自暴自棄。
4 結束語
總之,模具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又需要不斷改進的工作,需要經常根據學生實踐后反饋信息對教改方案進行實時驗證。對于反響良好的繼續予以保持;對于效果不好的,究其原因能改正就立刻改正,找不到原因的,應該馬上停止。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模具專業課程的教改不斷的推進下去,為技術培訓教育事業盡到自己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煥鋒.深化模具專業改革.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
[2]張偉華.機械基礎實驗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以我國工程教育認證的通用標準和補充標準為切入點,分析了目前我國測繪工程專業課程設置體系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學生能力產出為核心目標并將課程體系模塊化為若干能力目標服務的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策略,為提高我國高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水平做出積極探索。
關鍵詞:
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認證標準;課程體系;測繪工程
一、相關背景
1989年,由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6個國家的民間工程專業團體發起并簽署了《華盛頓協議》,其宗旨是通過雙邊或多邊認可工程教育資格及工程師執業資格,促進工程師跨國執業和國際交流。至今,該協議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協議。我國也于2013年6月19日以全票通過,成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成員國。這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及其質量保障邁出了重大步伐,為我國工程類專業學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國際互認質量標準的通行證,推動教育界與企業界的緊密聯系,提升我國工程教育水平和工程師職業能力水平,實現國家新型工業化戰略目標,提升工程行業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大意義[1]。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最早開始于1992年,經過多年準備,自2006年開始,在土建專業以外的工程領域開始試點工作,通過探索專業評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適應我國職業制度需要的專業認證體系,成立了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監督與仲裁委員會。認證委員會按認證領域共分為14個分委員會,分委員會對各專業領域組織開展認證工作。目前,由教育部牽頭,我國已對373個專業點開展了認證工作。2012年3月14日,經教育部批準,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被納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同年6月,作為試點單位,武漢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第一個通過了測繪地理信息類專業認證。截至2014年8月,同濟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南大學和西安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測繪工程專業也相繼通過測繪與地理信息類國際工程專業教育認證,標志著我國測繪與地理信息類專業工程認證工作已拉開了序幕。
二、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某個工程專業通過國際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僅意味著該專業學生從此具有了在各《華盛頓協議》成員國的寬泛的就業渠道,更意味著通過認證的辦學單位工程教育質量得到了國際認可,其國際聲譽也會得到相應提高。然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一套嚴格認證標準體系,其基礎是系列能力標準體系。一個專業,只有其辦學水平能達到所有能力考量標準才能通過最終認證。就《華盛頓協議》規定來看,各國認證標準雖略有不同[2-4],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合格評估的方式,標準一般只是最低標準,且為保證工程教育質量,各國制定的標準都應當具有“實質等效性”。所謂“實質等效”是指包括認證組織、認證程序、認證標準等所涉及的核心要求應具有等效性和可考性。美國做為世界上最早倡導和實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國家之一,1936年就開始對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等大學進行了首次工程專業認證,至今已有近80年歷史,其認證程序和標準體系已經相當成熟。以美國目前的認證標準EC2000為例,就包括三個層次[5]:第一層次適用于基本水平專業的一般標準,該層次是適合于全美高校各本科層次工程專業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第二層次適應于較高水平專業的一般標準,是在滿足基本水平專業一般標準之上的更高層次要求,是適用于全美高校碩士層次各工程專業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第三層次是專業標準,適用于基本水平專業一般標準基礎之上,依據各工程專業的特殊性而提出的具體要求。并且這些標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由EAC執行委員會在每年1月的年度會議上就其中的某些條款向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簡稱ABET)董事會提出修改建議,A-BET最高董事會在每年3月的董事會成員會議上表決通過修訂草案,并在下一個認證年度開始執行修訂過的認證標準。
三、我國對測繪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認證標準
我國工程專業認證工作開展較晚,直到2007年才初步建立工程教育認證的組織體系,正式出臺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等系列文件,并且完成了在26所高校近80個專業領域的認證試點工作[6]。我國工程專業認證標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是通用標準,通用標準規定了所有工程專業的一般標準,不分專業和領域。第二部分是專業補充標準,補充標準是在通用標準的基礎上,針對各工程專業領域規定的特殊標準,不管是通用標準還是補充標準,都是工程專業認證的最低標準,申請認證的專業只有同時滿足通用標準和相應補充標準才能通過認證。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通用標準對課程設置的總體要求是:“課程設置要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滿足預期的畢業生能力要求。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對各類課程所占比例的具體要求是: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占本專業課程設置總學分的15%,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和專業課程至少占30%,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應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本專業的應用能力培養,專業類課程應能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培養;工程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占20%,此類課程應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畢業設計指導和考核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至少占15%,以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要素。測繪工程專業補充標準是在課程體系通用標準基礎上,針對測繪工程專業給出了課程設置的具體要求,這些要求對應于通用標準,依次是: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須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地球科學概論;工程基礎類課程須包括: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圖形學、工程力學或土木工程概論、工程制圖等;專業基礎類課程須包括測繪學、地形測量、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大地測量學、地圖制圖學、攝影測量;專業類課程須按大地測量學與導航定位、工程與工業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信信息工程、海洋測繪、礦山測量六個方向自主選擇一個或多個辦出特色,不規定具體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應包括我國注冊測繪師職業資格相關的職業道德、崗位職責、測繪法律法規與相關標準及規范等方面內容。
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策略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條件下對現有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合理、科學的調整,必須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正確把握和分析我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測繪專業課程設置的核心要求,二是分析我國測繪工程專業目前課程設置體系與這些核心要求之間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核心要求及分析
如果將專業認證制度看成是一種對學生工程從業能力培養系統的話,那么專業認證的核心即是響應這種能力系統的高校課程設置和組織保障。筆者認為,學生的每一種能力培養目標必定對應著一門或幾門課程的集合。基于工程專業教育的最終“產出”是學生將來以工程師身份服務于社會來考慮,課程體系要求有企業界或行業人員參與是十分合理的。然而,雖然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對畢業生提出了10種能力要求,并且在專業補充標準中也相應給出了具體標準,但是在能力描述上過多的參考了國際慣例,并未按照我國教育實情和學生薄弱環節提出明確要求,這導致了某些認證標準難以掌控。就課程設置而言,舉例來說,在通用標準中,關于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規定的標準是:“應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要素。”在測繪工程專業補充標準中對課程設置要求相應描述為:“應包括我國注冊測繪師職業資格相關的職業道德、崗位職責、測繪法律法規與相關標準、規范等方面內容。”然而,我國目前還尚未建立起完備的工程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且高等工程教育和行業職業資格教育也遠未融合為一體,導致我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制定在某些方面比較籠統,針對性不強。因此,筆者以為,從長遠來看,我國目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體系必定會經歷一個自我完善過程,各申請認證的專業還應參考國際上其它國家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認真研究提煉出共同的核心要求,按“實質等效性”對本專業進行建設和準備相關認證工作,以提高我國的工程認證水平和增強我國學生的國際競爭力。那么工程教育認證的核心要求到底是怎樣的呢?認真研究我國及國外有關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發現它們在提法上雖略有差異,但不難發現,其核心要求卻是一致的。具體地說,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到什么為評估重點,兼顧教學條件和師資。這就是說,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在專業認證過程中都是以工程教育的“產出質量”為導向的,而教學過程被淡化,學生能力評估是重點。
(二)目前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普遍存在的問題
高等工程教育認證對師生的雙向要求強調了工程教育認證對工科專業的評估認證不同于以前的高校辦學評估。而缺乏工程教育實踐正是我國高校難以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主要問題之一,這個問題也表現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總結起來,由此導致的課程體系設置問題如下。
1.課程設置科目缺乏系統的服務目標
鑒于國際形式和科技發展對人才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提倡“寬口徑,厚基礎”,各高校培養目標一般也相應為培養具有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一專多能”一般是通過設置大量課程來體現的,為保證總學時不超限,幾乎所有傳統課程學時都被一定程度壓縮。結果由于執行上的缺陷,“寬口徑”人才成了“四不像”人才現象屢見不鮮,著實可悲。筆者以為“寬口徑”本身沒錯,根本原因是高校在課程設置時,僅僅開出了足量課程,但對所開設的課程服務目標不明確所導致課程簡單“堆砌”成為了這一結果。
2.實踐課程設置不當
當前,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我國高校的共同追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工程教育與企業脫節,缺乏行業引導和支持,培養模式單一,導致工程實踐環節不足成為了高校普遍問題。有些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職稱和學位壓力下,更多潛心于科學研究,長期忽略工程實踐,結果是很多教師由于缺乏工程經歷無法在教學中深刻地向學生教授工程設計技能和其他的復雜因素。此種情況下,為避免開設教師駕馭能力之外的實踐課程,學校只好勉強設置了一些與既定的培養目標聯系不甚緊密甚至無關的實踐課程來保證培養方案的完整性。
3.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嚴重不足
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目前,各高校都提倡“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確實是培養師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具體落實形式,可以通過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設立各類各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和SRT項目等形式來實現。然而,這些形式的實踐環節難以覆蓋全部學生,受益面過窄,有時難以持續進行。在筆者看來,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其次要培養創新欲望。在所設置的課程里,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了解行業現狀、規范和生產作業過程、勞動安全等知識,教師可提出一些生產中的難點問題供學生思考解決,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思維,使他們一旦走向就業崗位,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很快就能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真正為他們在工作中具有創新能力做最好的準備。
(三)專業認證背景下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調整策略
鑒于以上分析,要建立旨在通過測繪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課程體系,就必須在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體系對測繪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的核心要求基礎上,對目前我國高校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調整,課程設置需要優先考慮的是培養學生能力,應盡可能提供數量充足的選修課程,從而保證學生對自己能力達成有寬泛選擇余地,充分貫徹以人為本思想,給學生以最大的能力達成選擇自由。具體做法是將目前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所有課程,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中四類課程按性質進行分類并選擇培養特色方向,根據培養特色方向對課程進行模塊化,使得每一模塊皆服務于學生受教育的某項具體“能力產出”,最后各項“能力產出”具體要求,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課程的增減,從而使目前大量課程的“堆砌”成為某一系統目標服務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以上調整工作中,重點是研究如何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辦學特色方向并設置相應課程模塊,最終建立滿足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
作者:張俊 董敏 張鵬飛 張顯云 單位:貴州大學礦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白潔.五所高校測繪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N].中國測繪報,2014-08-08.
[2]樊一陽,易靜怡.《華盛頓協議》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4(8):45-49.
[3]ABET.AccreditationCriteriaforEngineeringEducationPro-gramme[EB/OL].(2007-03)[2014-05-27].EngineersIreland/media/SiteMedia/SiteMedia/servic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Criteria-for-Engineering-Education-Programmes-FINAL-amended-Mar-09.pdf
[4]ABET.Criteriaforaccreditingengineeringprograms[EB/OL].(2012-10-27)[2014-05-27].a-bet.org/uploadedFiles/Accreditation/Accreditation_Step_by_Step/Accreditation-Documents/Current/2013-2014/eaccriteria-2013-2014.pdf.
篇6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已成為必然,而其法學專業一直因就業難而廣受詬病。現實中,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學專業存在著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設施相對落后;獲得資金支持有限;課程設置不合理和就業難等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基于學生就業取向,以分類教學為指導,重新構建法學專業課程體系尤其是實踐課程體系應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關鍵詞: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法學專業;課程改革;分類教學
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法學專業課程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招生困難以及大學生就業難等情形的日漸嚴重,地方本科院校辦學中的深層次問題日益明顯,人們開始對地方本科院校辦學進行重新審視,尋求解決之道。與此同時,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產業轉型升級、公共服務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需要大量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應抓住這一發展機遇,確立育人為本、職業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加大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適應社會的需求,從而解決學校的發展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我國的法學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法學專業成為了我國社會科學領域的熱門專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量法律專業人才。但近幾年出現了法學畢業生就業難、不適應法律實踐需求的情況,從而使大學法學教育廣受批評,法學專業也因此不再熱門,廢除法學本科教育的呼聲也時有傳聞。所以,人們開始對大學法學教育重新審視,尋根溯源,以期改變大學法學教育的困境。在這種情形下,轉型發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其法學專業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解決其畢業生就業難、不適應社會需求的情況,從而提高其競爭力,就成為一個尤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進行法學專業課程改革,提高法學畢業生的實踐能力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
二、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現實問題
(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設施相對落后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不論是硬件的教學設施設備方面還是在軟實力的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等方面,與部屬院校法學專業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1.硬件設施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各類教學設施相對落后,從硬件的辦學條件,圖書資料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2.軟實力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師資隊伍的學歷水平、職稱水平還有學術能力都處于弱勢地位。同時,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為了解決教育成本問題,在本校教師身上加著過重的教學任務,這不僅使得教學質量下降,也限制了教師發展自身水平,提高自身素質的機會。3.對外交流方面。由于經費緊張,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在外聘教授以及與法官交流等方面都很有限,這又限制了學生視野的擴展和能力的提升。
(二)地方院校法學專業缺少有效的資金支持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自身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有限,加上獲得資金渠道的單一性,既不屬于國家的重點扶持學校、專業,也不屬于地方政策的傾斜重點,獲得的社會資金更是微乎其微,所以資金的缺乏是限制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發展的一個嚴重的問題:1.資金投入傾向方面。投入性政策傾向是導致地方本科院校經費短缺的重要原因,國家的教育投入傾向于重點院校重點專業,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并不屬于重點的投入方向。2.社會資金吸納方面。資金吸納的不足是影響地方本科院校經費短缺的又一因素,相對于重點院校、重點專業廣泛的校友資源,豐富的盈利渠道,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對于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很有限。3.法學專業自身特點。法學學生培養費用的昂貴使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資金短缺的問題凸顯,真正的培養一個合格的法律人才,需要的條件不僅僅是教室等普通設施,還需要模擬法庭,經常性的對法律實踐的接觸和了解,名師講座等這類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對于資金的要求非常高,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根本無力承擔,所以使得學生素質大打折扣。
(三)地方院校的引進師資策略失衡長期以來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都存在著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資源。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大多由原來的專科升格而來,原有的教師學術能力相對較弱,再加上學校資金匱乏,無力引進高學歷、高能力人才,因而學校無法及時提高教師素質以適應教學和學術需要。2.院校方面。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學專業都是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創建的,其自身并不具備開辦法學專業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師資力量,在跟風開辦之后,自身實力較弱,無法及時更新設備,引進人才來達到合適的辦學條件。3.人才結構上。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人才結構有問題,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學院在選聘教師的時候過分重視學歷,而忽視了那些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熟練的法律操作技能的教師,在二者競爭的時候寧愿選擇高學歷低水平的教師,從而導致人才結構長期失衡。
(四)課程設置不合理,無法面對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法學教育的合理結構應當分為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的理論培養、專業素質實踐環節和職業道德素質教育三大部分,但是目前絕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學課程設置不盡合理:1.設置理念上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在課程設置時,往往僅僅針對國家教育部所要求的法學專業主干課程,而忽視了對相關的素質教育課程和其他輔助課程的設置,這樣的課程設置觀念的偏狹導致了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往往缺乏實踐能力,并且由于實踐的缺乏導致了對理論掌握的呆板。2.課程內容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往往只進行書本內容的教授,而忽視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大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學專業無法意識到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因而導致教學內容空洞,起不到教育的最初目的。3.課程結構失衡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往往以司法考試、未來應用等為評價標準,因而比較傾注于民法、刑法、經濟法等這些應用較廣的學科,而環境保護法、知識產權法等這些應用較少的學科往往被忽視。
(五)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學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盡管國家和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畢業生就業,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素質,社會整體就業難等因素的影響,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依然相當嚴峻,主要存在這樣的問題:1.期望就業單位與實際就業單位的差距。法學專業的學生期待的就業單位當然是公檢法等部門或者律師事務所,可是現實當中很大一部分畢業生卻沒有機會進入期望的單位,很多畢業生都供職在商業機構或者其他對口程度較差的行業。2.期望就業地區與實際就業地區的差距。畢業生大多期望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的大中城市就業,但是由于自身缺乏競爭力,往往無法如愿。3.滿意程度較差。由于上述的就業地區、就業方向等問題,所以畢業生的滿意程度往往比較低,而發展空間的有限,更進一步導致了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的消極。從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發展是先天不足,后天缺乏強有力的投入,在當今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如何生存和發展?這是一個迫切的問題。而從學校實際出發,形成特色,以學生就業取向為基礎的分類教學應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三、基于分類教學模式的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
根據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實際情況,基于學生就業取向進行分類教學,以培養研究型、實踐型、綜合型法律人才為目標,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升學生的競爭力。采用學分制,以四年制為基礎,重新構建法學專業課程體系尤其是實踐課程。具體可分為基礎教學階段和分類教學階段:
(一)基礎教學階段前兩學年為基礎教學階段,課程設置以公共必修課和法學核心課為主。1.對法學16門核心課程進行優化、重新合理分配學分、學時;增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律職業道德》等課程。2.根據有關實體法和程序法課程教學的需要安排必要的“認知實習”,主要是了解公檢法司、公證、仲裁等機關、機構的職能、設置和工作流程等。3.增設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文理類選修課程,以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其知識基礎。4.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取向進行培養類型選擇提供指導和幫助。
(二)分類教學階段后兩年為分類教學階段,根據不同培養類型分別設置課程:1.對研究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課程設置偏向專業研究方向,應當考慮課程的深度、廣度,選擇設置與考研相關的課程,增加課堂教學時間,加強培養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如多開設專題性的課程;增開一年大學英語課程;為學生配備科研導師。2.對實踐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課程設置偏向國家司法考試,多設置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增加模擬法庭教學、案例教學、診所式教學等實踐課程。如建立多層次的法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從“認知性體驗”,如認知實習;到“跟班式訓練”,如模擬法律服務等;再到“就業式頂崗”,如社會法律咨詢、專業實習等;強化專業實習,增加實習時間,加強實習管理,每位學生在實習結束時均要提交實習報告①,實習報告規范后可作為畢業論文提交。大力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3.對綜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根據其所選擇的具體方向(如行政管理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經濟管理方向等)分別設置課程。如按照雙專業主輔修制來綜合設置課程;開設跨專業的選修課程和綜合性課程,設置“專業結合”的特色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以培養跨專業復合型法律人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建立關于課程選修的合理流動機制,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在學習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蔣曉玲.我國法學本科分類教學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教育科學,2010(1).
[2]趙爽,郭敏.高校法律人才分類教學培養模式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3]林云飛.分類教學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以許昌學院為例[J].林區教學,2014(4).
[4]夏魯惠.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轉型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4-10-20(10).
[5]苑立志.大學法學教育的現實困境及改革思路[J].襄樊學院學報,2007(12).
篇7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社會和用人單位對通信工程專業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本文結合高校通信工程專業的辦學實際,分析了目前通信工程專業在課程體系安排中存在的問題,并從課程設置、專業特色、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了優化該專業課程的方案,從而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
通信工程;課程體系;實踐改革
1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通信技術迅速發展和革新,社會和用人單位越來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質能力并熟練掌握通信技術,所以迅速發展的通信技術對傳統的高校通信工程專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專業為例,傳統的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
傳統的通信工程專業課程中理論課程比較多,前沿技術比較少。教程的內容比較陳舊,更新緩慢,技術滯后,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脫節。另外,各門課程之間的銜接不緊密,學科知識缺乏系統性等等。
1.2實踐環節薄弱
在高校教學中“重理論,輕技術”的現象非常的嚴重,通信工程專業中該現象尤為嚴重。實踐教學內容多數為驗證性的實驗和課程設計,與通信技術嚴重脫節。在企業的實習實踐短,而且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較少等等問題。傳統的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嚴重的限制了對新型技術性人才的培養,課程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是教學建設和改革的核心,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所以對通信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2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與原則
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要以就業為指導方向,確立“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教育達到職業化、是實訓化的目標。校企雙方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共同確立課程體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則。(1)以專業基礎的深化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目標,注重通信系統的理論分析、設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通信電路的應用能力、計算機與網絡通信應用與開發的能力培養。新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強化學生職業能力訓練和工程素質的培養。(2)以“通信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為指導制定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其中包括理論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組成。根據分析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在對通信工程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對下一代的網絡技術、光通信技術和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等幾個專業方向予以高度重視。(3)遵循“理論夠用為度,突出應用技能培養”的原則設置課程體系。體現課程內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時兼顧各門課程的交叉銜接。(4)以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導向。物聯網已經成為了國家戰略性的新興產業之一,在通信技術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課程體系的改革要注重培養物聯網產業所需要的人才,從而使通信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占據更大的優勢。
3通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措施
課程體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是教學建設和改革的核心,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這是一項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從教學內容、實驗環節、教材、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試方法改革幾個方面進行。
3.1教學內容改革
對通信工程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更新,重視對不用課程之間知識的銜接,將每章、節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優化。密切跟蹤現代通信新技術的研究成果,使學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對最新技術的發展有足夠的了解。要注重通信電子電路在各種功能實用電路中的系統應用,引入數字載波機和中低壓電力線通信技術等內容。
3.2實驗環節改革
在傳統的實驗環節中,教師設計好的成題較多,學生自己設計的比較少;驗證性的實驗比較多,綜合性設計的實驗比較少,實驗缺乏層次感,實驗環節薄弱,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所以在對通信工程專業的課程通信進行改革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傳統實驗的弊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獨立完成實驗任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分層次教學,建立完善的實驗室管理制度,保障實驗時資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設
選用國家級精品教材、國家級規劃教材和面向21世紀教材作為教學用書和教學參考書。并出臺政策鼓勵教師出版高質量的自編教材,近幾年正式出版了《信號與系統基礎教程》、《電力系統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系統原理》、《通信電子電路》、《通信電子電路綜合實驗》等高質量的教材,并編寫了十幾門課程的實驗講義,教學使用效果顯著。
3.4創新教學方法
根據CDIO教育理念實施人才培養模式,引入項目和案例及現場教學等方法進行應用理論和工程技術類課程的講授。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課堂參與、課堂反饋、教師傳授知識系統性和知識更新性等作為評價標準。通過項目的設計、構思、實施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工程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觀察、數據分析、發現知識的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術的發展很迅速,所以教學內容比較復雜并不斷的有新的教學內容添加進來,單純的傳統試卷考核形式嚴重的束縛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夠有效的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多種考察方式,如開卷、口試、演講、提交論文等方式。在考察內容上,加強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對于經常無故曠課、遲到、早退、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要嚴格按照規定管理。使學生嚴肅對待所學課程,并為下屆學生樹立榜樣。
4結束語
通信技術是我國發展比較迅猛的產業,已參與到了國際競爭當中。高校的通信工程專業就是培養通信技術人才和相關領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課程體系的研究和實踐決定了培養對象將具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同時決定著教育思想能否成為現實。本文通過對傳統通信工程專業的弊端分析,進一步完善了課程體系的結構等問題,并結合構建的課程體系進行了主干課程精品化、專業課群特色化、方向選擇自主化、技術講解前沿化的探索與實踐,培養的人才受到社會和企業的普遍好評。
作者:彭輝 單位:武昌理工學院通信工程1201
參考文獻
[1]齊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與課程教學改革[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9(1).
[3]王慧琴等.通信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10,(1).
篇8
關鍵詞 雙語教學 工科 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HE Lihong, ZHOU Ch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Bilingual education is the use of a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of training the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ed person.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of bilingual ea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bilingu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bilingu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professional course
雙語教學是指利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在國內主要是中英文的雙語教學),通過學習學科專業知識,以達到掌握學科專業知識和提高運用外語能力的雙重教學目的。①面對當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多,如何培養國際化的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新課題。因此,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以及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②
我國教育部于2001年頒發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要求:“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力爭3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③根據這一精神要求,國內高校都先后不同程度地在部分專業的課程中開展了雙語教學的實踐和探索,經過將近十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和經驗,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根本的問題。
1 雙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從全國雙語教學總的情況來看,重點高校比普通高校要好,南方高校比北方高校要好,文科專業比理工科專業要好。學校、地域、專業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但在實踐過程中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雙語教學目標不明確
雙語教學目標是雙重性的,在獲取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要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因此它既不同于雙語教育也不同于語言教學,具有自身的獨特的性質。④雙語課程是以傳授專業知識為核心目的,使學生具有用外語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成為既懂專業又能進行國際交流的專業人才。部分高校對雙語教學的本質特征和目的尚不明確,只是片面迎合教學評估與教學檢查的要求而開設,將雙語教學上成了專業外語課程。
1.2 雙語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
也有誤以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和難度來衡量教學水平,在雙語課程的設置上缺乏全面考慮。特別是工科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有些難度較大,即使用中文授課學生都感到很難理解,此類課程不宜開設雙語教學。同時開設雙語教學課程還應該注意到前后課程的銜接,前期應奠定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外語基礎;雙語教學學時數應予以充足,目前工科專業課程的特征是課程門數多、學時數不足,特別是一些專業選修課一般只有32學時,中文教學時間尚倉促,欲完成一門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根本不可能,因此專業課程雙語教學學時數相對于中文授課應有所增加。
1.3 雙語教材資源匱乏
目前國內雙語教學資源缺乏,為了讓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語,大多數高校采用外文的原版教材,但普遍認為價格偏高,大大超出學生的承受能力,致使需求減少;另外,中西文化差異,知識體系與國內不同,專業課程的專業詞匯偏難,增加了閱讀難度,超越了學生的接受能力。
1.4 雙語師資力量不足
雙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課堂控制能力、英語詞匯量、口頭表達能力、知識面都面臨更大的挑戰。一個合格的雙語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和專業知識。多數教師雖然對自己的專業有很好的了解,但是外語能力并不高,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不強,而外語教師又缺乏專業背景,而目前在國內大多數大學尚沒有開設雙語教學師資培訓課程或專業,也沒有把雙語教學能力的培養列為師資教育的日常教學工作中,雙語教學師資存在很大缺口,師資水平嚴重影響了雙語教學教學效果。
1.5 學生外語水平參差不齊
高校本科擴招導致本科院校學生人數偏多,外語水平也良莠不齊,甚至有些學生明確表示對外語不感興趣,更不用說用外語講的雙語課程了。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普遍反應聽不懂,尤其是對專業內容的外文表述反應慢,適應能力差,學習興趣不高,導致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2 對雙語教學的思考與建議
2.1 正確認識雙語教學,明確教學目標
雙語教學是非語言類的專業教學,不是學外語而是用外語學習。教學的目標是如何應用外語達到學習專業知識的目的,在實現這個主要目的的同時提高運用外語能力和培養中西結合的思維方式。此外,在教學中還應意識到雙語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引入外語,更不應該把它看成是為了學習外語而進行的聽力、口語訓練,而是要引入其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雙語教學的意義。同時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切勿操之過急,畢竟不是中文教學,教師與學生對語言都有一定的適應期,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推進。
2.2 合理設置雙語教學課程
在明確雙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培養計劃,注重前后課程的銜接,課程的難易程度,課時數量充足,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只有課程設置合理了,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取得良好的雙語教學效果。對于工科專業建議設置專業選修課,對象為已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一定量的專業外語詞匯量的大三、大四學生,選擇相對容易的課程作為切入點,逐步開設雙語教學課程,重新調整專業培養計劃。
2.3 選擇合適的雙語教材資源
教材的選擇是推進雙語教學的基礎和關鍵,目前國內雙語教學資源缺乏,主要是采用外文的原版教材。外文原版教材雖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一些優點,但中西文化差異較大,不太適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同時專業課程語言難度較大,與國內大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不吻合,導致學生初學時興趣受挫,此外教材內容難以與前后專業課程進行良好地銜接。因此在引進原版教材的同時,應抓緊建立和完善國內雙語教材的編寫工作,填補國內的空缺,充實雙語教學資源。
2.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具有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具備良好外語水平的教師是推進雙語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可根據實際情況,吸收新生力量,從國外引進一些高水平的回國教師來加強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同時重視現有骨干教師的業務培訓工作,通過走出去,采用培訓、交流或進修方式提高任課教師英語水平。
2.5 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工科專業課程一般來說理論性較強,較難理解,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講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難易程度掌握中外文比例,根據學生外語水平循序漸進地增加外語的使用。在課堂教學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等結合講解,積極調動學生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特別是在初期由于語言不適應會促使一部分學生散失學習的動力。在課堂上加強討論和師生的互動,在課外與學生多溝通或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調整課堂教學進度。
充分結合現代教學手段,以多媒體課件為主,板書為輔進行課堂講解。對于一些抽象理論的認識、現象的發生、生僻的專業詞匯等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表現出來,便于為學生所理解和掌握。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雙語教學網站,形成雙語教學交流平臺,擴展雙語教學外延,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后作業鞏固,激發學生有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的主動性。
3 結束語
雙語教學在我國目前尚處在探索階段,為了進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推進雙語教學,我們應當積極地在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取長補短。并采取有效措施,探索一條適合工科專業發展的雙語教學之路,本著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提高雙語教學質量。
注釋
①雷菁,黃英,文磊.關于專業課開展雙語教學的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CEPE,2010(4):128-130.
②孫素芳,樊國福,鄭艷菊.提升雙語教學質量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7(7):88-89.
篇9
關鍵詞:食品工程專業;考核方式;知識網絡
大學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應該更加面向社會需求,尤其是對于工科專業,更應偏向于實用性知識的需求。食品工程是國家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食品工業的工業化程度還不高,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缺少食品工程的技術人才。
一、食品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人才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人才的培養要以社會的需要為導向,才能使其具有較高的社會競爭力[1]。
(一)重知識識記,輕技能應用
無論是課堂的教學過程,還是考試的內容,目前教學的重點還是集中在書本知識的重復、講解和考察。但是這種教學及考核方式無法促進學生的知識形成內化的技能。在簡單粗暴的考試模式下,為了方便公平的評分,學校主要針對知識點來進行設分,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學生在學習中就會重點識記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會也沒有時間去思考知識點背后的邏輯。即便是對技能要求較高的實驗課程,在教學中也是按照實驗指導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課上學生對于實驗原理與操作技能的認識不夠深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技能不能得到鍛煉。
(二)多縱向知識總結,缺橫向知識梳理
由于不同科目是由不同教師進行執教,因此教師的教學總結往往是以自己的教學科目為單位進行總結和深化的,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對學科之間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知識網絡聯系,缺少學科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其實所有的知識應該是一張完整的大網,在某一學科中以結論出現的一個知識點可能在另一個學科中的原理,如食品營養學中有一個知識點: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有助于避免酮癥的發生。而實際其背后的原理蘊藏在生物化學中三羧酸循環的部分。
(三)考試內容過于基礎,缺乏思考能力考核
根據教學評估的要求,考試的評分標準需要具體而準確,這其實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而設置的,但實際上這種評估標準卻限制了對學生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察[2]。創造力的結果一定是百花齊放的,很難用一個準確而具體的評分標準來評定,如結課論文、學科設計等考核方式,教師很難預估出種種可能并做出具體詳細的評分標準,因此許多高校都要求必須要以考試的方法結課,根據考試課程的重點知識點掌握情況給分,那么學生在備考過程只能著眼于知識點的記憶,不會更多的關注對于知識的思考及應用[3-4]。
二、食品工程專業課程教學策略
知識不應該簡單的儲存,而應該去運用[5]。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點,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一)弱化知識識記,引導學生思考
授課方法要從傳授知識的授課方式向引導思考的授課方式來轉變,課堂中可以采用問題引導式的授課方式。如食品營養學這門課程,進行營養配餐的計算是這門課的難點和重點,一般的授課方式按照教材安排順序講授,如果使用問題引導式的授課可以在一開始引入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吃食物”,學生思考后給出答案“為了獲得能量和微量元素”,再引入第二個問題“什么食物可以提供能量”,這時學生會回答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教師引入第三個問題“哪些食物含有碳水化合物”,在學生進行回答后,教學然后以“攝入的米飯、饅頭可以百分百轉化為能量嗎”等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的進一步思考,使學生可以舉一反三,以碳水化合物的計算為例,學生就可以依次推導出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而關于蛋白質效價等知識性的內容不用特意地記憶,多計算幾次完全可以掌握。
(二)變革考核方式,重視能力培養
傳統的考試方式重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識記,但大學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遠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學生在基礎知識點之上的總結、運用和拔高。現在有些高校采用“一紙開卷”的考試模式,即開卷考試,學生可以帶入考場一張A4紙記載的內容,并且這張紙上的內容必須是手寫,而不能是打印的。這樣的考試形式目的就是將學生從繁重的知識記憶中解脫出來,有時間有能力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和拔高,這種考核方式更著重對學生思維方式、創新能力的考察,更有利于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三)注意總結歸納,形成知識網絡
學科之間是融會貫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學科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去探索更多的“為什么”,更有利于學科的拓展和延伸。如食品營養學課程中有一個知識點“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減少酮癥的發生”,實際上這個知識點是一個很好的與生物化學學科建立知識網的知識點,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應該指明酮癥的發生是由于脂肪酸不完全氧化而產生的代謝疾病,而避免酮癥的發生,脂肪酸必須完全氧化,脂肪酸完全氧化的唯一途徑就是生物化學課程中學到的三羧酸循環,沒有了碳水化合物三羧酸循環就不能進行,故而沒有碳水化合物,脂肪酸不能完全氧化,就會產生酮癥。這樣不僅學生容易理解這個知識點,并且將營養學與生物化學建立了聯系,如果學生在之后遇到關于代謝的問題,會有意識地去生物化學等代謝相關的學科去尋找答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促進知識內化,培養學生技能
俗話講“知識就是力量”,其實還少說了一個中間階段———應用知識。知識本身的力量只有在應用的過程中才能顯現出來,而應用知識的過程就是技能。高等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去應用這些知識。如在食品感官評定這門課程中,有兩個知識:第一,各感官相互作用,視覺會影響味覺的形成;第二,中性燈光可以減少對食品顏色的影響,而紅色燈光可以掩蔽食品顏色的差異。在教授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介紹這兩個關于感官評定的知識點,更要注意的是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應用這兩個知識點,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我們品評薯條,不希望看到的油炸色澤影響薯條脆性的評價,這時候評價臺上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燈光?”,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來選擇教授的方式,如果學生給出了正確答案,教師可以讓學生講出理由,如果學生沒有給出正確答案,教師可以遞進式地提出問題,如“不想顏色影響口感應該怎么做?”“怎么可以掩蔽樣品的顏色?”等,通過提問,不斷向答案鋪出臺階,這樣學生才會消除邏輯斷層,學會使用知識,最終形成專業技能。另外,對于實驗課,教師應該改變原有的按照實驗指導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實驗目的為導向,引導學生一步步制定出實驗方案,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通過專業科研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篇10
課程內容
第一階段
播音與主持概論、普通話語音基礎和播音發聲學、播音創作基礎(口語表達基礎)
第二階段
自我介紹特色、文學作品朗讀、新聞稿件朗讀、繞口令、朗誦制定稿件
第三階段
即興主持、即興評述、即興口語表達、演講與辯論、身體協調、舞蹈
模擬主持
第四階段
動員大會、模擬考試、大師班講座
報考方向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影視配音、禮儀文化、雙語播音
就業方向
電視、廣播電臺,各級新聞媒體、影視公司、文化藝術機構,唱片、廣告、文化傳播公司,藝術團體、演藝機構、宣傳部門等,從事播音、雙語播音、文藝節目主持,體育評論解說、專題報道、影視配音及演播、編導、策劃,以及編輯、采訪、管理等工作。并可到企事業單位從事宣傳、傳媒管理等工作。
播音與主持專業課程體系模式
將專業各個方向溶進3個月的課程,其中基礎班為2個月,進階班為4個月,考前沖刺課程為半月。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需求。我們將課程設置成獨立的模塊,每個模塊課程內容不一樣、獨立的,隨到隨學。
課程優勢
1.系統性強:學員可以得到藝考培訓的系統學習,將藝考所有方向考試內容統統學到。
2.模塊化教學:將藝考教學分成5個獨立模塊,方便學員學習。
3.自主學習性強:學員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和學期時長,自由度高。
教學特色
1.量身設計的考學方案
根據學生自身條件、專業水平、文化課成績、生源所在地、意向報考院校等因素進行量身設計考學計劃(專業選擇、學習規劃等)
2.名師教學與考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