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教學范文

時間:2023-03-18 10:3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欣賞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術欣賞教學

篇1

1、繪畫藝術鑒賞是一種由后天專門訓練所獲得的一種特殊能力

2、把繪畫當作一種德育媒介和手段來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對藝術特點只略作評判,甚至忽略不計。對繪畫這種視覺藝術來說,這樣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3、鼓勵學生直率地描述直觀感受

4、 形式分析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律,體驗和品鑒形式美的意味

5、意蘊解釋是繪畫鑒賞的最深層次

6、藝術是非常復雜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

7、審美接受不單是視覺接受,也不只是大腦接受,而是整個身心的接受 

關鍵詞:形式分析 意蘊解釋 價值判斷 

在常人眼里,畫畫遠比看畫難,其實不然。著名藝術社會家豪澤指出:“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所以有許多兒童畫家,農民畫民間藝術家也是文盲;但絕無兒童鑒賞家和文盲藝術家。可見,繪畫藝術鑒賞是一種由后天專門訓練所獲得的一種特殊能力。

繪畫藝術鑒賞教育是將受教育者帶入繪畫這一特殊視覺領域,使他們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繪畫作品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訓練對視覺藝術語言的領悟能力、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力,進而育成健康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理想。

在我們的繪畫藝術教育中,我認為應將繪畫鑒賞作為其基本內容,單純靠學校每周一、二節課的課堂教學來訓練來練就繪畫賦形表現能力,無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養繪畫鑒賞能力無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學校教育可以實施見效的。這在西方許多國家都曾達到驗證。

那么,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生這種特殊努力呢?

“觀千劍而識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觸藝術作品。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去“讀畫”,進而接受。這種接受非觀賞接受。象在展覽館看畫展,隨意遛一遛,大體看一 看,有賞心悅目之感即可。我們追求的是鑒賞性接受。在以往的美術鑒賞中,有被戲稱為“三段論”的欣賞模式,即時代背景、主題內容、藝術特色的評析。實際上重點放在前兩項,后一項是總結、尾聲。如欣賞董希文《開國大典》這樣的革命歷史畫,往往把重點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繪畫當作一種德育媒介和手段來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對藝術特點只略作評判,甚至忽略不計。對繪畫這種視覺藝術來說,這樣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現將在教學中總結的培養繪畫獎賞能力的“鑒賞四步法”略作論述:

第一步:簡單描述

在欣賞的開始,先是拋開含義、價值判斷、背景等因素,只讓學生指明畫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語言表達直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對變形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對抽象作品,可指出畫面存在哪些形狀、色彩、結構等,使學生注意到應該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這很重要。因為人們在看畫時,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興趣的而忽略其他細節。以法國表現主義畫家夏加爾的《散步》為例,開始學生只注意到畫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張的動作,房屋,地面較特殊的綠色。經提示,學生會注意到畫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畫面中只有綠、紅、紫三色,紅色襯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學生敘述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鑒賞情操:面對作品,它給了你什么直觀感受,教師引導、啟發、點撥學生盡可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以實現審美共享。這階段不可批評學生所講的見解,鼓勵學生直率地描述直觀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將感性立即轉化為理性分析。我們要解決的不再是作品給你什么感受,而是畫家是如何使你產生這樣感受的。這就是需要從藝術語言和作品的形式感來分析,來探討色彩、形狀、線條,肌理、人物描繪的特點,分析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圖和底的關系等。這是鑒賞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 如夏加爾的《散步》,學生通常能感受到畫面中的快樂氣氛,通過教師誘導和提示,學生會發現原來這種氛圍是畫家刻意營造的,夏加爾所追求的單純的形、色、人物動態都體現了天真和童趣,歡樂和喜悅的氣氛來自人物的表情和動作,紅色襯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強的烘托作用。

> 形式分析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律,體驗和品鑒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由形象到風格。分析時切忌繁瑣和硬性解剖,破壞作品的整體生命。

 第三步:意蘊解釋

> 意蘊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無限延伸因素。意蘊解釋是繪畫鑒賞的最深層次,從外在層面到內在層面的探討。對超越畫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問底,當然,我們不能只中循跡而求。

> 意蘊解釋的成敗關系到能否使學生對作品產生共鳴。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蘊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蘊在可喻不可喻之間,有時教師很難將超越作品的意蘊揭示出來。加之學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體驗,如明代沈顥所言:“看畫以林泉之心則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卑”,要很好地領悟和體會作品意蘊,這就需要教育來長時間循序漸進的浸潤和彌散。

> 仍以《散步》為例,通過對作品背景的介紹,讓學生知道,這幅畫表現的是夏加爾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畫在中間,舉手托起婚后剛剛生了第一個兒子的妻子,讓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慶祝他們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再通過對個性、思想、藝術觀的介紹,學生就能夠理解畫家為什么會畫出這樣的人物動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達方式,進而領會畫家的意圖,分享畫家的喜悅之情,欣賞他富有兒童般幻想的藝術魅力。

 第四步:價值判斷

> 價值判斷是從內容與形式、風格與風味、革新與繼承等方面對作品的優劣作出判斷 ,可以參考專家對此的批評與評判。而藝術是非常復雜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而應當采取開放式的、多元的評判、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學會對作品進行評價。對夏加爾的作品,我們著重于他的獨特性、開創性和豐富的想象力。

> 我在評價達.芬奇《夢娜麗莎》時,除了指出它的“優”外,還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與背景的處理不自然,似剪貼一般;邊緣線的處理過于生硬;受當時材料的限制,色彩單調;現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這樣做的好處是使學生不迷信權威,敢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明白對繪畫作品的判斷是多元的,沒有固定的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應盡量收集各種意見,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篇2

教師面對教材中如此大量的作品,該如何選擇,如何解讀,又該如何一改教師的解說模式,帶著學生一起真正把一幅作品看透、讀懂,讀出“美”味來?我們認為:教師應當創造性地對藝術作品進行處理,呈現美術作品的魅力點、制造作品的矛盾點、尋找作品解讀的破解點、激發對作品的共鳴點,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獨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品讀作品,讀出“美”味來。

一、文化品讀,呈現作品的魅力點

每一件美術作品都是文化共性特征和創作者個性表現的集合。例如,青花瓷件件雖然都是不一樣的,但都又呈現出青花“高冷”這一共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我們在欣賞教學時,除了要讓學生多看,豐富學生的視覺經驗,同時更要讓學生看出門道來,就是要找到作品背后的東西――作品的文化特征或是藝術家的藝術風格。

例如:《青銅器》一課,所展示的青銅器的造型各異、紋飾精美、色彩青綠;而《金銀器》一課,所展示的金銀器同樣也是造型各異、紋飾精美、色彩金黃。倘若我們在欣賞時只是將一件件作品逐一地展示出來,讓學生說說造型是怎樣的?紋飾是什么內容?色彩是怎樣的?那么青銅器和金銀器,就會讓學生感覺除了顏色有所不同,其他似乎也沒什么區別。

顯然,青銅器和金銀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藝,所傳達的時代特征和美術文化特征也是不一樣的。然而,我們欣賞來欣賞去,出現了明明是不一樣的兩類作品,卻說不出美在哪里。關鍵在于教師沒有挖掘出這類藝術作品共性的文化特征,欣賞停留在外在形式上,就色彩說色彩,就造型說造型。所以,要挖掘出所有欣賞作品背后共同的文化特征,展開文化品讀,有意識地呈現出作品的魅力點,開展基于文化的美術欣賞。

如:《青銅器》其文化特征是什么?筆者認為應該是厚重。其一,造型之厚重。無論怎樣的造型,從整體來說我們可以感受到大部分青銅器器型之厚重,尤其是以后母戊鼎為代表;其二,色彩之厚重。青銅呈現出青綠色,色彩本身傳達出一種暗沉、厚重的感覺,其綠色的形成本身同樣也是一種歷史厚重感的體現;其三,紋飾之厚重。從青銅紋飾來看,紋飾雖然精美,但紋飾的線條多以粗線條為主,造型大膽粗獷,體現一種威嚴感,這些都傳達出一種厚重感。所以,在青銅器欣賞教學時,就要善于挖掘出青銅器“厚重”的這一文化特征,圍繞“厚重”的文化靈魂,在圖片選擇、欣賞體驗、問題引導時要呈現出青銅器的厚重魅力。而《金銀器》其文化特征和藝術靈魂就是富貴華麗,那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色彩、紋飾、造型上找到金銀器華麗之處,并將之呈現出來。

正如《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所以當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不能一件件作品單獨進行欣賞,而是要將這些作品作為一個整體,挖掘作品背后的藝術共性,提煉出反映藝術作品靈魂的關鍵詞,從美術文化入手進行品讀,呈現作品的魅力點,真正深入解讀作品。

二、替代品讀,制造作品的矛盾點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會看到教師為了讓學生能理解一些“好詞”的妙用,經常用“我們換一個詞再讀一讀,看看哪個更好一些”,從而體會“好詞”的妙用,這就是替代品讀。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同樣可以通過“替代品讀”來體會美術作品中的“好詞”,感受美術語言的妙用。

通過藝術作品的局部替換,制造作品的“矛盾點”,促使學生思考、感受“為什么沒這樣畫”。例如有教師在教學《格爾尼卡》這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畢加索對于畫中的“嘶鳴的馬”的語言處理。用局部替換的方法(如圖1),制造了“矛盾點”,通過直觀的視覺對比沖擊,學生更充分地理解了畢加索將“嘶鳴的馬”的頭向后扭轉所表現的痛苦和憤怒的意象美。

圖1

欣賞,其本質就是讓學生發現不同的美。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使視覺體驗更為有效、更加深刻。這種做法一般用于理解某些視覺藝術語言比較合適,如理解有關造型因素中的點、線、面、構圖空間等。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不足,經過討論交流,從而能深刻感悟藝術語言,提高審美能力。

三、重構品讀,尋找作品的破解點

重構,就是把作品進行重新分解、構成。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尋找作品欣賞的破解點,通過破解點對作品庖丁解牛,進行重構,構建新的角度去欣賞作品,通過比較能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藝術形式。

如在《奇特的夢》的教學中,欣賞夏加爾的《我和我的村莊》作品時,如何通過作品畫面理解畫家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呢?怎么感受構圖的不平衡和強烈的色彩對比所營造出夢的感覺呢?教師對作品進行了重構,并通過故事的形式,依次出現畫中的場景,讓重構的畫面與原畫進行對比。

圖2

課件如圖2出示夏加爾作品的局部,從自己到村莊、父親、母親……

師:夏加爾的夢是對童年和家鄉的美好回憶,他把這個平常的夢畫成了一幅畫。但是他的畫卻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夢。仔細觀察這幅畫,你從哪兒看出這是一個夢呢?

生:臉的顏色看出來的。生活中的臉是黃色的,而畫中的臉是綠色的,那肯定是夢里的臉。

師:嗯!夢中的顏色與生活中是不同的,是夢幻的顏色。那么你在夢中見到過顏色古怪的場景嗎?

師:誰還能在畫面中看出是夢境。

生:那個人倒著走的,這肯定是夢里的。

師:對,夢中的人和村莊都會倒過來,你在夢里見到過這樣的場景嗎?

生:見到過的,我夢見自己有時飛起來了。

師:嗯,我們在畫中把場景倒過來,這種方法叫倒置,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感覺是夢里的!

……

師:剛才同學們都能看出畫家畫的是一個夢境。畫家夏加爾就是通過夸張的造型、夢幻的色彩、自由的構圖等方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幅美妙的夢的畫面。

通過對《我和我的村莊》的重構,還原一個現實的世界,讓它和夏加爾的“夢境”進行對比欣賞,可以有效地讓學生感受作品的藝術形式,以及作者在對作品藝術處理時融入的藝術思想。

四、詩意品讀,產生與作品的情感共鳴點

美術欣賞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活動,是人們在接受美術作品過程中經過感悟、領略,產生共鳴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個人面對作品時產生的感悟和情緒共鳴都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美術欣賞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教師在欣賞教學中,少一些解說,多給一些學生感悟的機會。特別是諸如意境等玄妙的情緒,可以通過詩意品讀,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讓欣賞成為一門集聲音、圖像、動畫、電影等于一體的視覺理解過程。

如《映日荷花別樣紅》一課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對《暉光》《筠月》等作品進行放大、縮小、移動等動畫處理,并配上舒緩的古箏音樂,同時配有教師深情并茂的詩意朗誦:

《暉光》

在落日的余暉里,

一切慢慢的靜了下來,

河塘邊的人們踏著晚霞回家了,

荷塘里慢慢升騰起一層水霧,

遠遠望去荷葉變得模糊起來,

荷花在落日的余暉下顯得尤為婀娜……

《筠月》

夜深了,

一切變得安靜了,

月光下的荷葉呈現出淡淡的藍色,

四周安靜極了,

遠遠的能聽到細微的蛙聲,

感到深夜陣陣涼意……

配合音樂,通過教師的深情朗誦營造出一種詩意般的意境,可以快速地帶著學生走進作品,感受作品的意境,產生與作品的情感共鳴,得到一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效果。

篇3

【關鍵詞】中學生 美術欣賞

Brief talk about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Fan Xingtian

【Abstract】The writer has made a talk in this article about the high-schoo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tudents’ art appreciation mentality and habit of appreciation, the arrangement and character of the junior art appreciation content and the organizing form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he junior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Keywords】Student Art appreciation

1.中學生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中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以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學生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1.1 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學生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鮮明艷麗的顏色常常使他們欣慰和喜悅,樂于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學生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

1.2 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例如初一年級學生在觀看繪畫作品《紡織女》時,他們全被畫面上紡織女工及背景后面那些皇家貴婦們的對比場面吸引住了,以至于仿佛自己置身于畫面之中,與那些紡織女工共同勞作。初二、初三年級學生同樣有類似的現象。初二年級的學生欣賞工藝作品刺繡,結果他們全把刺繡作品當作繪畫作品看。

1.3 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1.4 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學生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

1.5 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理解。

2.初中美術欣賞內容的編排及特點。

2.1 初中美術欣賞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表現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如七年級上冊《校園伙伴》、《實用又美觀的生活用品》、下冊《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校園春天》等。其特點是初中年級階段所欣賞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初中生審美心理,如近大遠小,比例原則準確,表現無拘無束。還有一些拼貼的小制作也深受學生喜愛。

2.2 欣賞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接觸了解優秀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藝術的情感。如八年級上冊《讀書與藏書情結》、《土與火的藝術》,八年級下冊《增一分活潑 添一分情趣》等。其特點是欣賞一些與學生生活接近、學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國古今優秀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作品。欣賞課內容對于教學內容有“參考資料”的作用,在欣賞課中滲透了有關的教學內容。如九年級下冊《城鄉美術文化考察》欣賞內容是歷史文化遺產。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安排了民間藝術課。欣賞課的優秀作品檔次高,起到了指導性的重要作用。

3.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課三類:

3.1 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的課業。我們以九年級下冊的欣賞內容為例談一談專題欣賞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是欣賞中國傳統工藝藝術,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關傳統工藝品藝術的照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什么作用?本課的教學目的應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傳統工藝品的藝術特點,懂得工藝品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了解“傳統”二字與“現代”的區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工藝史及燦爛的工藝品文化,了解中國結、年畫、泥塑、刺繡等獨樹一幟、風格迥異的工藝品藝術特點。

進行專題欣賞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談話法、討論法、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啟發學生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3.2 隨堂欣賞課。隨堂欣賞課是指在繪畫和工藝(包括寫生、創作、圖案、塑造、手工制作)課業中所穿行的欣賞。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我們每一課都安排了范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為了使初一年級學生能對素描知識加深理解而出示一些范畫,這就是隨堂欣賞的教學過程。

篇4

    一、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 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 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

    1.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蔭蔭的樹木,黃 澄澄的果實,鮮明艷麗的顏色常常等使他們欣慰和喜悅,樂于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 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

    2.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例如一年級兒童在觀 看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他們全被風箏上色彩艷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記了手帕的存在,變成了 看花。中、高年級同樣有類似的現象,四年級的學生欣賞工藝作品的刺繡,結果他們全把刺繡作品當作繪畫作 品看。

    3.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 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 持續增長。

    4.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 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從小看見的就是整潔、光亮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明亮的大廈高樓,他們就感受 不出繪畫作品中農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籬笆、亂的石頭和柴堆也是一種美麗。

    5.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沒有教師生 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兒童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也不會很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 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篇5

關鍵詞:美術作品;欣賞;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0-0222-02

美術欣賞課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術欣賞課,使學生從多角度欣賞、認識美術作品的材質之美、形式之美和內容之美,使學生從欣賞認識中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概況,掌握運用語言、漢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而作為美術欣賞課的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豐富靈活的教學形式,以豐富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充分發揮美術欣賞的優勢。

一、美術欣賞的方式

由于現代的美術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強調發展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加上教科書印刷技術的提高,目前美術課本中美術欣賞的內容盡可能挑選有代表性的世界名作,體現出教材的審美價值。美術欣賞在美術教學中分為專題美術欣賞、隨堂美術欣賞和參觀欣賞三種方式。

1.專題美術欣賞是利用整節課時,圍繞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美術種類進行全面的介紹、賞析、使學生較系統、較深入地了解有關這一美術類別作品的特點、相關的文化背景,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

2.隨堂美術欣賞。隨堂美術欣賞,貫穿于一節課的始終,環環相扣。隨堂欣賞課流程:首先,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來確定教學目標;然后,確定教學重難點;最后,選擇隨堂欣賞的作品,并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領學生感悟欣賞。上好一節隨堂欣賞課實為不易。所以隨堂欣賞有效與否,對一節課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隨堂欣賞反映在實際教學中包括:實物、圖片、文字、影像的欣賞內容。這些內容對達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參觀美術欣賞。參觀欣賞是組織學生參觀美展、博物館,或參觀城市建筑,依據教學側重點的不同,可組織不同的參觀點。有的重在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有的重在啟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等等。但是由于客觀條件所限,目前參觀欣賞僅在少數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

那么,欣賞課要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握應用的時機與尺度。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運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來實施:

1.比較法。將實物照片與美術作品進行比較,發現概括、夸張、變形、添加等表現方法的應用。將寫實與非寫實作品進行比較,啟發開闊學生思路。通過比較同一內容,不同的表現形式的作品欣賞后,可以選出自己喜歡的創作形式。比如,達?芬奇所繪制具有神秘微笑的《蒙娜麗莎》與達達主義畫派代表畫家杜尚的《長胡子的蒙娜麗莎》,兩幅作品通過教師引導比較,讓學生區分理解兩者的異同。

2.歸類法。將所欣賞的內容歸類出示,讓學生自己找尋發現其中的規律。例如《清明上河圖》與《簪花仕女圖》同列之下總感覺沒什么聯系,可其實兩幅作品都說明了美術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是信息的載體。誠如我們從《清明河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宋代的社會風俗、建筑制式、貿易的方式等。同樣也可以從《簪花仕女圖》中看到反映唐代宮廷生活的某個側面,通過服裝、發式進而體會其生活方式、社會時尚和審美趣味。

3.電教法。充分利用多種教學媒體,從不同角度選用不同作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突破教學重難點。比如,對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的解讀,可利用phtoshop軟件來分析畫家的這一經典名作。具體可以將作品中的一個人物的面部進行分解,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塊面,再用PPT課件中的動畫動態演示。這樣可以使學生們較為輕松地理解畢加索作品的構成規律,既而讀懂立體繪畫,這種直觀的演示勝過語言的多種描述。

二、美術欣賞的教學

1.教學設計。一節美術欣賞課中有許多美術作品,而課程的時間有限,只能有所側重地去選擇、分析作品,可圍繞作品的構圖、色彩、線條、構圖等進行分析。圍繞作品的題材進行賞析。平鋪直敘地逐一分析既不能讓學生學會欣賞,也不受學生歡迎。因此需要找出一個欣賞的側重點,并設計一個有創意的教學方案。同樣是美術欣賞教材,可以有所側重或側重于一個畫種的發展演變史,如中國畫欣賞中可以結合中國畫由人物到山水到花鳥的興衰歷程;也可以突出分析某一流派的某幾個著名畫家及其代表作,如突出介紹后印象主義的塞尚、高更、凡高三位藝術家,而簡述其前后的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或著重介紹某一國家某一時代最有造詣的幾位人物畫家,而簡述其他靜物、風景畫家等。所以,教師要整體地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教材中各作品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才能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

2.教學重點。教學重點是依據教學目標在對教材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而確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學內容。它的突破是一節課必須要達到的目標,也是一節課的中心,是貫穿于一節課的靈魂和主線。重點內容往往也是學生最難理解的知識點。如果學生掌握了重點,這節課就算成功了。那么,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呢?

(1)課前認真備課、抓教材重點。美術欣賞課不像美術常識課那樣強調教學的知識性、科學性、邏輯性,而更富有情感性、審美性和趣味性。為此,美術教師要能很好地掌握美術史的知識和相關的文化科學知識,同時也需要深入地鉆研教師參考用書、熟悉教材,找出課中的要點。同時還要分析學生,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和能力。教師在上課前應先“吃透教材”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內容,抓住教材重點,使知識系統化。再“吃透學生”,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發展水平,有了課前充分合理的教學準備,才能為教學重點的突出提供有力的條件。(2)以板書設計為突破口、突出重點。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縮影,具有很強的示范和引導作用。課堂中學生一眼看到,所以就能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了然。例如:中國古代美術作品欣賞課的知識點為例,從課程中提煉出最關鍵的、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是:①中國古代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的主要特點。②中國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點。③欣賞古代繪畫與雕塑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3.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一般說來,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目標也要按照教學目標的四個領域來設計,即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創造性目標和情感目標。以一節中國古代美術作品欣賞課為例,這樣來設定其教學目標:(1)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我國古代繪畫、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和主要特點。(2)選擇一件你喜愛的中國古代美術作品(可以從課本中或其他地方選擇繪畫或雕塑作品),寫出從形式、內容以及文化層面等方面的賞析短文。(3)通過學習后,談談對我國古代繪畫、雕塑藝術成就的感想。這三條教學目標全面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四個領域。其中都包含了美術欣賞的認知目標和技能目標;而對美術作品的全面欣賞并表達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是一種再創造的行為,同時體現出創造性目標和情感目標;整個教學過程都圍繞著中國古代藝術欣賞,又能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這是該課中最為深刻而崇高的情感目標。

4.教學創新。傳統教學冠以“貼標簽”牽強的說教方法并不是高明的教學手段。同時也難以適應當代學生的學習需求,當代學生喜歡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希望在愉悅中接受知識。古人說“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所以除了欣賞教學之外,如果還能加以讓學生動動手,畫一畫、做一做、參加集體創作活動。讓學生們大膽地表現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利于培養創造力。

三、美術欣賞的問題

美術作品欣賞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欣賞,對教師來說是賞析。因此,美術作品欣賞課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系列的審美活動,其中,作為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教師是溝通學生與美術作品之間的橋梁,其任務是引導學生去觀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識,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理解階段。美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時代背景需要教師的介紹和分析。作品所表現的事物可以讓學生去觀察、嘗試分析。

2.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要引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真實情感。欣賞美術作品始終伴隨著欣賞者的情感,教師的講述會不由自主地帶有個人的感彩,會影響左右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不要對作品作過多的評述,更不能帶有太濃重的情感色彩,而應該比較客觀地引導學生去觀察、感受和分析,通過討論引發學生的真實情感,從而產生真切的審美體驗。

3.教師要設計好一系列問題。欣賞美術作品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認識去補充、豐富作品的內涵。為了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思考,教師根據所欣賞的美術作品的特點和學生的能力,事先設計好一系列有趣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講授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和思考,使學生學會欣賞。

4.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學生自身觀賞、分析和討論,學生對美術作品必然見智見仁,會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或評價。只要是學生的真實感受,教師就應該給予尊重和認可。絕對不要輕易地將專家或教師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因為,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本無統一的標準,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學生會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內涵。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減少學生的緊張和焦慮;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習效率,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通過以上美術欣賞課堂的教學實踐,認識到:美術欣賞沒有固定的模式,同時也不能成為困惑我們的問題,而應在教學實踐中去不斷探索。同時深感作為一名教師自己肩負的責任之重大,要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知,不斷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識和各方面的技能水平,盡我所能地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篇6

一、中專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美術欣賞課存在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問題,經過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向的調查研究,我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1.教學內容偏離實際情況

美術欣賞的教學內容一般是根據教師的主觀愿望確定的,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理解能力。本來是希望通過該課程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其綜合素質,實際上卻偏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學生認識上存在誤區

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欣賞美的大眾。”這就是說,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來的藝術品,反過來又會對人們起到審美教育的作用,從而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和理解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途徑之一就是美術欣賞。美術作品看得越多的人,越具備美術欣賞能力。而學生卻認識不到這一點,認為美術欣賞課沒有實際價值。一般情況下,很多同學更愿意學習專業技能知識,認真聽課的只是一小部分對繪畫、美術有較強學習興趣的學生。

3.專業教材缺乏

隨著美術欣賞的出現,至今還沒有一套適合中專生使用的欣賞教材。學生上課欣賞的內容都是教師在不同教材中挑選出來的。譬如:可以在句子某個位置上標注或喜悅、或驚訝、或憤怒、或苦惱的表情語言,不斷練習,力求從機械模仿到自然運用。

二、提高美術欣賞教學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教學模式

(1)觀察感知階段。形象是認識事物的源泉。一幅作品結構的合理安排、主體形象的刻畫、光線的處理、色彩的搭配、墨技巧的運用等都是在創作者的精心處理下完成的。美術欣賞時,學生首先是對藝術作品進行充分的觀察、感知,以豐富對美術作品的表象認識及感性理解。

(2)情感體驗階段。美術作品的欣賞,不能只停留在對表象的認識上,更不能消極、被動地接受,欣賞者在把握審美對象整體形式的同時,必須以審美的心態將自身的情感與藝術作品融為一體,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情記憶,按照自己的審美習慣和愿望,通過聯想和想象,體驗藝術家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并加以豐富和發展。

(3)分析概括階段。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體現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深化。美術欣賞是一種思維活動,在直觀感受的同時,需要對作品的諸多因素作深入、理性的分析,使欣賞個體了解美術作品引起審美感受的內在原因,分析畫面各組成部分的藝術處理,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2.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缺乏應有的美術修養,就難以找到美術欣賞的途徑。因此,欣賞者嘗試運用藝術規律親自加以實踐,感受從體驗生活到藝術構思直至藝術表現的全過程,包括藝術語言及藝術風格探索,將會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藝術作品,把握創作者通過美術作品所傳達的情感情緒,從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思想的啟迪,提高自己的美術修養。在對美術作品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可讓學生嘗試運用所欣賞美術作品的某個精彩之處進行遷移、自主練習,即或運用作品色彩之法揣摩,或運用作品筆墨之技研習,或運用作品提煉生活之道創作練習,這樣既可使學生通過主動動手參與深入領會所欣賞美術作品的精髓,又可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思想、情感方面得到進一步提高,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以增強。

3.善于運用“情境”教學

情境是指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的時候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而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學習。例如凡?高的《播種者》就有必要介紹有關凡?高的一些故事,理解作者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畫面所要表達的意思的目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可以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創設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情境。

4.開設藝術欣賞課或藝術講座

藝術欣賞課或藝術講座是美育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有條件的學校應配備必要的幻燈機和相應的圖片與資料,甚至可配上錄像機和相關的錄像資料。通過對藝術作品、書本圖片、圖像或錄像的剖析引導和鑒賞教學,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和欣賞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和美感實質,逐步懂得如何欣賞國內外優秀的名畫、名作,理解名畫名作名在何處,美在哪里,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高尚的藝術,而非停留在只懂得看像與不像上。網片資料應當豐富多彩,不僅要有繪畫方面的,還必須收集其他方面的,如雕塑、廣告、攝影、書法、音樂等,要有國內的也要有國外的。通過認真教與學,逐步提高學生藝術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

5.將現代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

篇7

關鍵詞:創新 教法 欣賞

根據新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心理特征,對美術欣賞課方法作了一定嘗試,使學生積極地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判斷美術作品,充分尊重學生自身感受和體驗,使之形成主動積極的學習觀念。從而愉悅的獲取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1 問答型“引導、發現式”

這是一種學生在教師誘導下發現并解決問題為中心,以發展視覺感受能力,形象識別和理解能力為目的地教學類型。其特點既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也強調學生的獨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學生在此過程中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可采用:設問、反問、詰問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貼近作品隱含的問題,這種類型有助于學生學會怎樣欣賞作品,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上七年級《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中,《紡織女》這課時,讓學生先觀察,接著提問學生,全畫面可分為幾個部分?前景婦女和后景婦女的衣著有什么不同?后景壁毯上表現了什么內容?你對作品中的人物心情有什么感受?前景紡織廠條件如何?從何處判斷出來?在提問中,讓學生個人思考和小組討論相結合,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視線會掃過畫面每一個角落,并認真收集知識,根據信息分析解釋畫中所給人物,景象的意味。許多同學能從畫面穿著分析出前景紡織女工在馬德里簡陋的條件下勞動,后景則貴婦們欣賞由婦女織造出的壁毯,并指出兩個場景,代表不同的階級,隱含著對比,甚至有同學通過自己搜集資料知道壁毯表現的神話故事的內容,

整個是為前景紡織女陪襯這個故事而安排的。這樣的回答欣賞教學,使欣賞者認真細致的面對作品,不僅充分調動視覺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從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過畫面傳遞出來的信息。

2 討論型“創境――領悟式”

這是充分顯示了教師創意造境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欣賞教學。其特點強化了欣賞教學的賞悅性,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需要和欣賞對象的性質,采用多媒體教學,語言描繪,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審美情景,教師可以出一些背景材料,學生暢談感受和領悟,教師啟發總結,使學生領悟所欣賞對象的深層意蘊。

2.1 創設正確的審美情境。對于初步具有美丑好壞判斷力的學生來講,要進入美的欣賞,首先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使其擺脫日常意識狀態。

例如:在欣賞七年級課本杜健作品《在激流中前進》時,播放樂曲《黃河船夫曲》,此時學生進入某種情景,自覺體驗船工的艱辛,產生審美意境。此曲和《在激流中前進》題材相同,作品表現情緒相同,《黃河船夫曲》聲音渾厚,有氣勢,通過短促的喊號聲和漸強的梯度節奏,表現了劃船的動作,感受經過緊張的險灘戰斗,船工們心里充滿著愉快,希望與光明。《在激流中前進》色彩凝重,用筆粗放,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表現船小、浪險、人艱,兩件作品都表現了船工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學生積極的認同心理活動,由于理性參與了欣賞活動而推向深化,從而獲得藝術作品內層意蘊的領悟和審美想象。

2.2 共鳴和理解。在審美體驗中使學生的審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關照、體味、理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欣賞七年級油畫《糧食》時,因學校地處農村,可帶學生參觀農民在田間勞動的場景,從農民揮動手中鐮刀割稻、收稻、挑稻等一系列農忙收獲的場景以及農民收獲的情緒中獲得初步審美情境,然后結合蘇聯的歷史背景,讓學生體驗到作品創作于衛國戰爭之后,從而體現出蘇聯集體女莊員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面貌,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在日趨異新社會我國勞動人民對于收獲的喜悅以及勞動人民耕作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愛惜糧食。

3 自由型“指導――自學式”

篇8

【摘要】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小學階段不可缺少的美術課程。欣賞不是簡單地展示出來,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體會,理解作品的內容形式,不斷提高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而教師作為引導者,創設欣賞的空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修養,審美能力和理解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陶冶情操。

【關鍵詞】美術欣賞; 創造空間; 審美認同; 體驗; 美感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195-01

美術欣賞教學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價值日益凸顯,《美術課程標準》將小學美術欣賞課劃分為"欣賞o評述"這樣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并作出了說明,該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①。成功的美術欣賞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并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的學生生活的時代擁有流量巨大的信息和目不暇接的視覺沖擊,還有世界各地無數的藝術大師留下的廣博的文化藝術遺產。要使學生對美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維與風格,就不能只憑教師的見解讓學生產生認同,這是培養學生積極鍵康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廣泛地接觸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讓學生在欣賞中提高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學習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標準。

一、以身感受,融進審美空間

我們所處的世界地域廣闊,信息的發達讓世界各地的距離很近,衛星讓人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世界各地的藝術魅力。藝術繁榮交流早已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但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由于種族、地域、宗教、意識形態的差異導致的文化與藝術的多元化。而這些并非是小學生所能理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常讓學生以身感受,自我融入藝術的空間,體會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藝術品有什么樣的藝術構想。

在欣賞《虢國夫人游春圖》中,我出示了兩張仕女圖片,一張是身形豐滿的,一張是形態瘦弱的,兩張的服裝打扮是不同年代的。我問學生:如果你是,你會接受哪個?為什么?學生們唧唧喳喳地討論上了,"我喜歡苗條的,穿的衣服很好看","現在我們要假想自己是唐朝人,唐朝崇尚豐滿富態,眉毛喜歡描成短闊的,身材要象這幅畫中的女性才美,"在唐朝這樣的服裝才能襯托女性的美……,"其實讓學生換位體會是讓學生學會用寬容理解的眼光審視藝術作品,以開放的心情看待事物,接受多元文化。

二、以情入境,理解審美差別

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的,每件藝術作品都有它來到的空間性,但每件藝術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從形式到內容又有其獨特魅力。例如《非洲雕刻》一課:學生看到這些藝術品時立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非洲人喜歡選用臟兮兮、黑乎乎的木頭雕刻?""咦,好多人像都沒穿衣服,一點不好看?""每個人的裝飾都很奇怪,羽毛、樹皮什么的"……我并沒有直接針對這些問題解答講解,用電腦播放了網上搜索的《走進非洲》,帶領學生看看非洲的風光,了解非洲人的衣著服飾,認識非洲人的生存狀態。學生一邊聚精會神地觀看著視頻,一邊用心踏上非洲熱帶叢林,欣賞非洲獨特的音樂和舞蹈。原來非洲地處熱帶,布滿了濃密的雨林,郁郁蔥蔥,神秘莫測,當然有著十分豐富的木材資源;因為氣候炎熱,所以非洲人穿衣短而少;他們裝飾品都是動物的牙齒、骨頭、羽毛等,象征著他們打獵的技術高低,是不是個好獵手……學生用看到的信息對他們自己的疑問進行了猜測性地解答。我在總結時對他們的答案和方法進行了肯定,而他們也在直觀欣賞和討論中融入了非洲的世界,自己總結出非洲雕刻粗獷、節奏感強的特點,從而對一個全然陌生的藝術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審美認同。學生發現因為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審美心理的不同,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美術風格也各不相同②。學生在情境中加深體驗,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三、全新體驗,感受藝術魅力

正如潘諾夫斯基所說的,人文學科的目的在于求得理解。理解美術作品的過程,就是欣賞體驗不斷深入的過程③。作為美術教師,為學生提供具有開放性、超越性、可行性的多維欣賞方式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美術是視覺的藝術,小學美術欣賞課,學生們都是以看為主,但僅僅從視覺感知經驗出發是遠遠不夠的,恰當的輔以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等,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感知美的興趣,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體驗,增強學生視覺審美感受能力。例如:學習《點線面》,在了解繪畫中線條之前,我讓學生先摸一摸生活中真實的線:毛線、釣魚線、粗麻繩……,聽一聽音樂,看看五線譜,找找歌聲樂曲里的線條……,看看挺拔的大樹、淅瀝的小雨、柔美的花朵、廣博的天空……大自然給了學生全新的體驗,生活的感悟強化了學生對點線面的感知認同。

小學美術欣賞課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不是看看圖片或者講講作品故事和美術家的生平;然后用多媒體不停地放這種藝術作品就能解決的,應該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創設欣賞的空間,讓小學生能對這些藝術作品產生審美認同,愿意去欣賞、會欣賞,使學生喜歡并記住所學的東西,使學生的審美體驗走向深入,那才是小學美術欣賞課的目標,也是美術欣賞帶給學生的美好體驗。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9

美術教學是我國高校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為了適應我國高校的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的需要,為社會提供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開展的。而美術欣賞作為高校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在培養學生的美術能力和美術學習上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3。然而目前我國的美術欣賞在美術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的高校認為美術教學只是一個進行考核的課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只是注重美術成績,對知識點死記硬背,這嚴重影響了美術教學的初衷;第二,在高校中,部分的教師存在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需改善的情況,他們對美術欣賞也不重視,從而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欣賞的教學中不能有效的指引,達不到美術欣賞的教學效果;第三,學校相關領導的重視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不科學,都使得美術欣賞在美術教學中存在許多弊端,對美術教學不能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高校的美術欣賞課程具有它自身的特色和課程的特點,它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從而實現對于藝術的解讀和體會,逐步培養其學生對于藝術的審美感知能力,將藝術的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由表及里的增加學生對于藝術的理解。美術欣賞課程與美術專業教學不同,它對于教師的美術綜合能力素養的要求比較高,需要老師具備很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對于色彩的分析、美術技法的知識以及藝術鑒賞等方面。高校美術欣賞的對象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工藝作品、雕塑和建筑以及繪畫。由于對象的不同,所以在進行具體的教學的時候,在教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目標的制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通常不會對此太過在以,也不會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修改。也就是說,我國目前的高校需要在對課程設計這一方面提高重視度,從而才能根據實際的情況把握好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方向,不斷提高美術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美術教學過程中對美術欣賞應用方法的探討

在對高校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對美術欣賞的教學方法運用的是否合理、科學,直接影響著高校美術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對于美術欣賞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美術欣賞的方法、教學方式、教學目標。在對美術欣賞的內容進行選擇的時候,教師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選擇符合課堂教學和學生水平的美術作品,同時需要選擇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樣才能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作品,從而達到應有的教學目標。比如,當教師想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的時候,需要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文作品,像《蒙娜麗莎》《向日葵》《大衛》等,然后通過對作品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進行詳細的講解,從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4。老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的時候,不應該制定的太高,在進行美術欣賞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注意要根據學生的水平,使用一些學生能夠聽懂的話進行講解,對于一些專業性的詞語不宜過多,避免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應該讓學生從創作背景、藝術特色、色彩、構圖等幾個方面進行,這樣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除此之外,當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鑒賞能力之后,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加深,同時教師要做好美術欣賞課堂的總結工作。

三、結語

篇10

中學美術教學與其他科目教學不同,既要秉承學術上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也要遵從藝術的發展形勢,把握感性的情感表達與思想內涵。因此,中學美術教學要平衡好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系。欣賞教學是美術課程中的基礎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用心感悟藝術品,體悟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內在的思想。因此,欣賞教學的開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可以在理性教學的環境下形成感性思維,積極融入中學美術教育,有效強化美術教學的藝術特性。首先,在沒有開展欣賞教學之前,學生與藝術作品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學生難以用藝術欣賞的眼光品評藝術品,難以理解藝術品深層的含義。應用欣賞教學法后,教師帶領學生共同鑒賞藝術品,并在此過程中,教授學生如何欣賞藝術品及藝術品欣賞的意義。通過這種教學,學生會對藝術品產生全新的認識,建立起與藝術品溝通的“橋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悟,感受藝術品的藝術魅力。這對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以及學生人格方面的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其次,以往美術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的過程中,與其他科目教學一樣采取固有的教學方法,沒有根據美術學科的特性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師生之間的交流存在隔閡,導致美術課堂教學質量不高。作為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教學與固有的美術教學并不相同。美術教師帶領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整個過程,其本身就可以理解為師生之間的一次良流和互動。美術教師與學生在就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自然拉近了彼此的關系,改善了課堂的教學氛圍,提升了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這為之后美術教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隨著學生思想上的不斷成熟,欣賞教學更有利于幫助學生進行思想的表達,讓學生在與美術教師交流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而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底蘊。最后,通過對欣賞教學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欣賞教學并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對美進行探尋,同時還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從人文到思想,從藝術到哲學,都有所涵蓋。因此,學生在接受欣賞教學的過程中,會在多個方面有所提高,對知識有了多維度的認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行了有效的提升,并讓學生在欣賞藝術品的過程中產生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崇敬之情。這對于改善中學美術教學現狀,彌補中學美術教學的不足都有著正面的作用。

二、優化中學美術教學中欣賞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

在對欣賞教學意義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欣賞教學與美術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中學美術教學中開展欣賞教學可以讓學生轉變對美術教學的看法,積極投入美術學習,并在與教師的不斷交流和互動中,得到自我提升。因此,中學美術教學必須在欣賞教學的支持下才能高效、順利地開展,并在藝術性方面有所提高。欣賞教學對美術教學至關重要,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使得中學美術教學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中學美術教師應積極解決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欣賞教學應用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使欣賞教學的質量有所提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欣賞教學進行完善:

1.發揮引導作用,激發學生感知

以往的欣賞教學主要由教師帶領學生對藝術品進行鑒賞,并使學生感知藝術品的魅力。因此,以往的欣賞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作用,這種陳述式的教學方法,一味向學生灌輸審美思想和藝術構成方面的知識,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產生對藝術作品的感悟,學生缺乏自己的想法,這與欣賞教學的教學宗旨相悖。因此,今后在欣賞教學的過程中,中學美術教師應擺正自己在欣賞教學中的位置,對學生進行有益的引導,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美術教師要注重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主動發表對藝術作品的看法。要想做到這一點,美術教師需要改變平鋪直敘的講授方法,要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如,在欣賞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談一談對該畫的理解,并就該畫的藝術成就做出自己的評價。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也更容易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審美觀念。

2.營造教學氛圍,強化學生感悟

無論何種科目的教學,要想提升教學質量,關鍵在于使學生融入學習氛圍,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欣賞教學也不例外,美術教師要想真正發揮欣賞教學的作用,就要讓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用心感受藝術作品,而不是膚淺地僅從外形、色彩等方面對藝術作品進行評判。首先,美術教師在進行欣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進行教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被藝術作品所吸引。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中國水墨畫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在班級內播放一些傳統的古箏樂曲,讓學生在古樸優雅的氛圍中欣賞水墨作品,有效強化學生的感悟能力。其次,要對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深入挖掘,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學生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調動,讓學生帶著情感欣賞藝術作品,提升欣賞效果。

3.豐富教學手段,保障教學質量

欣賞教學以藝術作品欣賞為主,但現代中學的教育資源有限,不能為學生提供真正的藝術品,也沒有足夠的時間經常帶學生去藝術館、畫廊等地進行參觀。因此,多數欣賞教學都是借助教材圖片或者一些大型圖片教具,這使得藝術作品的真正魅力很難被展現出來。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中學美術教師應借助現代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豐富教學手段,通過大屏幕向學生播放藝術作品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可以對藝術作品進行具體、全面、深入的了解。為了讓學生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紀錄片或者教學微課,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被激發起來,真正實現欣賞課的教學意義。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