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間藝術范文

時間:2023-04-07 15:0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民間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統民間藝術

篇1

關鍵詞:傳統文化;民間藝術;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236-03

中國傳統藝術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奔放不止,各種藝術門類激蕩起一個又一個雄奇壯觀的浪花,同時它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滋潤下茁壯成長,滋出生郁郁蔥蔥的林苑,各類藝術形式濃妝重彩,爭奇斗艷,裝點出一場又一場絢麗的景象,而民間藝術就是其間一朵完美綻放的奇葩,其美艷的身姿令人驚嘆,其優雅的氣質令人陶醉,其豐富的內蘊令人稱奇,完全給人以美的感觀,美的享受,美的回味。

“民間藝術是區別于官方藝術的一種較為通俗,但流傳甚廣影響甚深且較為自由的一種純樸、率直的藝術形式。[1]”傳統民間藝術,也即民間的傳統藝術,是明顯區別于現當代的民間藝術,其起源、發展和成長成熟均有較長的歷史時期,是以傳統文化為根基,最具有中國古典文化底蘊和藝術氣息的大眾化的藝術形式。至于傳統民間藝術的概念,應該來說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泛且具備多元視角和層面的詞義系統。

一、傳統民間藝術的內涵與外延

(一)內涵

關于傳統民間藝術的內涵,如果從狹義的層面去理解,即源于民間,存于百姓,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工藝、技藝、手藝等各種藝術形式,傾向于以造型藝術和審美藝術為主的技藝形式,主要體現的是實用性、功能性和審美性。

相對于狹義的傳統民間藝術概念,廣義的傳統民間藝術所包含的內容則寬泛和宏觀的多,它已不僅僅局限于工藝和審美,而是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和平臺,其源于民間,但高于民間并更貼近生活,起于藝術,但高于藝術且更融合文化,屬于大眾文化藝術的門類和形式。

(二)外延

以傳統民間藝術深遠的內涵為基礎和鋪墊,傳統民間藝術的外延和研究范圍已經觸及、延伸和涉獵到社會、生活、藝術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容了審美藝術、造型藝術、文學藝術、表演藝術、形象藝術、說唱藝術、生活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并拓展和升華到中國傳統文化、民眾審美情趣、藝術觀念、價值理念、思維方式等高深層次的領域,綜合體現了其生活性、文藝性、思維性和價值性。

二、多元視角理解下的傳統民間藝術概念

因為傳統民間藝術牽涉廣,程度深,故而立足于不同的層面、基于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視角觀照和理解下的民間藝術則呈現、傳遞和釋放出多元化的含義和信號。

(一)審美學角度

僅就審美學角度而言,傳統民間藝術正如其狹義的內涵,以民間的具備美學色彩、審美造型和審美功能的工藝技能為基點,突顯出“美”和“技”,可謂之“民間美術”或“民間美藝”。

(二)心理學角度

傳統民間藝術既然冠以“民間”二字,其反映和呈現的一定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潛在的心理感觀和情趣愛好,能夠折射出民眾的藝術心聲、心理意識和審美情操,同時也滿足和宣泄了普通百姓的心理訴求和實際需要,最大程度地體現了民心和民情。

(三)社會學角度

站在社會學的角度,傳統民間藝術更突出其生活性,更貼近于民眾生活需要本身,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發展、凝練和傳承的社會生活藝術,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娛樂性以及交際性。

(四)文化學角度

“傳統的民間文化就像是民間藝術的根脈,每種民間藝術都承載著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而這種特有的文化又賦予了民間藝術以深刻的內涵,并且包含著對民間藝術發展的啟示。[2]”按照文化學的范疇,傳統民間藝術的宗旨應該是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民間文化,并且發展旅游文化,是以文化為總線,將民間的各類藝術形式貫穿起來的藝術文化。在現當代看來,它凝結了傳統民間文藝的精華,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和文化遺產。

(五)價值觀角度

它反映和代表了民間百姓和藝人最平凡、最樸素,也是最本質、最熱烈的藝術觀念、道德品質、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價值,展現了民智和民生,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最高境界。

當然,除了上述視角之外,我們還可以從諸多學科層面去闡釋它的包容性和寬廣性,并可以發現傳統民間藝術埋藏的與眾不同的耀眼光華,因此,傳統民間藝術無論從哪一方面去解讀,它都是一門廣博精深,異彩紛呈,多元勃發的社會意識形態。

三、傳統民間藝術的研究對象

傳統民間藝術既然包容萬千,其研究對象也不僅僅局限于一兩個層面,而是自下而上,自具體而抽象地加以呈現。

首先,從最一般的層面來說,傳統民間藝術所研究的對象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事物,例如生活器物、服飾、建筑材料、家具、裝飾材料等等,是與人們衣食住行緊密相聯的最最基本的事物,是民間藝術最基礎的研究對象,也是必須具備的研究對象,因為它們能滿足人民大眾生活的最基本的條件,并以此逐漸上升到藝術和理論的層面,沒有它們,就形成不了民間的范疇,沒有它們,民間藝術就失去了物質的載體。

其次,既然稱之為民間藝術,則必然是高于日常生活事物的技能、技藝、工藝或本領,是一種十分熟練了的被賦予了技藝性、靈活性、獨特性和超眾性而令平常人嘆為觀止的能力,因此,在平常生產生活基礎上鍛煉形成的技能和技藝自然是民間藝術的研究對象,而且是研究的主體之一。

再次,僅僅是日常事物及由此形成的技能和技藝是不能真正稱為藝術的,因為其缺少了人類最重要也是最獨特的精神領域,因此,民間藝術如果要立足于文化藝術之林,其研究對象則必然涵蓋文藝、氣質、審美、心理、象征、感情、意念、想象、信念、情趣等等精神層面的內容,并探究其間的關聯性和交互性。

最后,傳統民間藝術的研究對象為更深層次的意識形態,涉及到藝術思維、文化、社會人生、價值觀等等思想觀念和思想理論的集合,形成了諸種觀念和表象的完整體系和系統,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支配著民眾社會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理想。

四、國內外傳統民間藝術的區別

“民間藝術是人們創作的各種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形態,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間藝術,世代相傳,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3]”針對傳統民間藝術,國內外的理解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是由于民風民俗、生活習慣、、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思想觀念等存在著顯著的不同,但正是因為這種差別和個性化的特征,才使得全球的傳統民間藝術氣象萬千、各領。

(一)民族文化

勿庸置言,中國的民族文化與國外的民族文化迥異,在差別性遠遠大于其共同性,展現出別具一格的中國風。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歷史悠久,歷代傳承,接受了悠長歲月的深厚的中華文化的浸染和熏陶,飽蘊著其文化精髓和民族風格,散發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氣息和精神氣質,其藝術本質和個性打上了濃重的華夏烙印,有著獨特的中國式的理解和意義。而國外的民間藝術自然也有著其獨到的民族風情和文化解讀,呈現出異樣的感召度和親和力。

(二)歷史地位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國人眼中,傳統民間藝術是顯著區別于純正藝術和高雅藝術的,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傳統民間藝術的定位起點較低,它的地位明顯低于官方的文人藝術和宮廷藝術,也低于宗教藝術,在中國重要的歷史典籍和資料中,我們見不到有關傳統民間藝術詳細的記載和敘述,“民間文化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受社會文化風尚、群眾文化素質的影響,再加上缺少加工提煉,以及流傳中的扭曲變異,往往存在著蕪相雜、瑕瑜互見的現象,思想上藝術上難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4]”長期以來,傳統民間藝術雖被廣大百姓所喜歡,所推崇,但在上層社會看來,其不過是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受不到重視。以中國歷朝歷代文人名士對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也即《詩三百》的歸類和解讀為例,他們總體上都是將宮廷貴族、文人雅客的作品、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與民歌民調加以歸納和區分,并按照等級劃分依次稱之為“雅”、“頌”和“風”,這就是因為“雅”為文人藝術和宮廷藝術,“頌”為宗教藝術,而“風”則是民間藝術。今天,我們從其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實際上“頌”不如“雅”,“雅”不如“風”,但在封建禮儀、等級制度和宗教禮制盛行的中國古代,這樣的定位就不難理解了,因此,其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

相對于中國,國外的藝術門類雖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是像中國古代這樣的等級森嚴,其民間藝術較好的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保護、發揚和傳承,特別是一些精湛的手工技能和制作技藝,從古至今倍受人們推崇,在國外諸多國家,很多能代表其國家的技藝水平和制作水準,往往是傳統的民間工藝,而在中國古代,精品和珍品則多出自官方。

(三)地方特色

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由于受眾多民族和廣闊地域的影響,表現出系統精深、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特色鮮明的征候,如中國56個民族,各有各的傳統民間藝術樣式,獨特且精彩,而即便是占中國人口92%的漢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遼闊,受多元的地域氣候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也呈現出多樣的民間藝術形式,如典型的老北京民間藝術、巴渝民間藝術、徽州民間藝術等等,反映了地方獨有的風格特色和風土人情。

國外的民間藝術同時具備悠久歷史和地域多樣化特征的較為少見,二者兼具者甚微,因此,國外的民間藝術只有綜合多國多民族和廣大地域方能顯示出其影響力和輻射力,如歐洲的民間藝術和美洲的民間藝術等等。

(四)發展繼承

在發展繼承方面,中國的民間藝術雖然歷史傳統悠久,藝術風格獨特,但正如上文所說,受到歷史地位等因素的影響,以及當今片面追逐利益、功利性思維的盛行,還有國際化全球化思潮的滲入,很多純文化藝術性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在得不到重視和保護的情況下,失傳和消亡了,而得到發展繼承的民間藝術也有很多變了味,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的藝術價值和功能,得到系統的發展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純原生態性的民間藝術形式已經十分鮮見了。

國外的民間藝術顯然同樣也受到了當今現代化、全球化、經濟化等各種情況的干擾,但在傳承保護方面,或是政府和民間組織系統深入地大量地對傳統民間藝術進行專題研究,或是將傳統民間藝人和民間藝術視作國寶,或是民間藝術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課程等等,這一切都充分說明了對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文化的重視,其做法十分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演繹方式和無盡的風采魅力在傳統與現實中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大眾,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拓展了尋常百姓的精神追求,因此,當前及今后,我們要“在挖掘整理傳統民間藝術過程中,立足傳統,貼近大眾,服務現實,適應時代特點,使傳統民間藝術得以傳承與發展。[5]”

參考文獻:

〔1〕陳彬.木版年畫的圖式――從木版年畫的興起發展及其圖式的繁衍看民間藝術的起源[J].時代文學,2008(06):113.

〔2〕陳超.淺談傳統民間藝術的現代化轉型[J].安徽文學,2010(6):87.

〔3〕廖志英.淺析傳統民間藝術對陶藝的影響[J].陶瓷研究,2005(1):24-26.

篇2

關鍵詞:傳統民間藝術;現代環境藝術;作用

目前,現代環境藝術作為一種交叉性較強的文化,具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在吸取優秀傳統文化的趨勢下,現代環境藝術創意依托于傳統民間文化,呈現出本土化、傳統化、民間化的特點。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本著“以人為本”理念,依托于勞動人民的藝術創作能力,集審美和實際功能為一體,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并且獲得現代人們一致的好評和喜愛。

一、傳統民間藝術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現狀

現代環境藝術所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是眾多環境系統的融合藝術,包括城市規劃、建筑、園林、室內設計等領域。環境藝術是以設計符合民眾精神和生活雙重需要的生存空間為最終目標,在設計過程中要求遵循自然規律,符合事物發展方向,融合當地傳統文化。

(一)藝術設計貼近自然

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全球人民對于自然環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因而環境藝術設計中逐漸貼近自然風格,力求為人們提供一種舒適的感覺。

(二)要有整體化

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由于其涉及的領域寬廣,現如今,一個城市的環境藝術從城市規劃到建筑風格都呈現出整體性特點,從而實現城市發展的協調統一。

(三)要趨向民族化

中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發展具有個性和共性。現如今的環境藝術設計漸漸偏向于民族特色,如日本的建筑物偏好室內設計全部顯示出日本民族特色。總之,傳統環境藝術中欠缺的元素歷史性和民族性,目前環境藝術設計已經從民間藝術入手,發揮民間藝術的積極作用,促進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出符合大眾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傳統民間藝術是指將傳統藝術按照社會階層進行劃分,如詩詞等的藝術創造不屬于民間藝術范疇內。傳統民間藝術指的是藝術作品的創造者是普通老百姓,其創作的藝術品也是為社會底層的百姓服務的,所以傳統民間藝術再發展并不僅僅是以審美價值為主要生存支柱,期間,傳統民間藝術的種類離不開以下兩種類別:

1.生活服務類

傳統民間藝術中可以歸納到生活服務類的藝術品種類繁多。為底層百姓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勞動等一般生活物質資料服務的藝術品主要有生活用品,如百姓創造的不同廚具等;服務于生產勞作用的,如紡織車;服務于穿戴方面的民間藝術種類最多且發展最為繁榮,如衣服上的不同刺繡圖案;服務于百姓居住需求的主要有石頭、木材、土等材質使用和各種家具的樣式和擺設等。傳統民間藝術中的生活服務類影響著廣大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在日復一日中形成了民間文化氛圍,體現了社會底層對于生存質量的追求。

2.精神信仰類

傳統民間藝術中主要為底層百姓提供精神信仰服務的主要有為祭祀祈福所用的貢品,如各種紙扎供具。第二種服務于精神類的是娛樂所使用的,如民間傳統中的提供休閑娛樂的各種戲曲種類和游戲,如各種面具、玩偶,燈謎等。第三種是表達情感和內心需求的,如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品。總之,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實用性、傳承性、工藝性。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發展到現代,其在現代文明發展中也起著關鍵性作用。

二、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應用特點

根據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傳統民間藝術運用到現代環境藝術中具有以下特點:

(一)地域性

傳統民間藝術帶有地域性導致其應用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帶有明顯的地域特點。不同區域內的人民擁有不同的民族歸屬感,其所創造的民間藝術也因此帶有地域個性的標志。如北方的服飾特點以皮、毛材質為主;南方的服飾特點以布、絲等材質為主。同時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往往會將年畫等粘貼藝術品運用到北方建筑室內設計中,將其發展成壁紙等藝術品,而南方應多潮濕天氣,較少使用到這些民間藝術品。

(二)裝飾性

根據傳統民間藝術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民間藝術在歷史中主要發揮其實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民間藝術品的實用性漸漸不再適應社會需求,因此,在現代環境藝術中主要汲取傳統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的裝飾。如剪紙藝術的發展已然成為產業結構鏈。而許多建筑物的室內裝飾中喜歡用到民間藝術品,如蓑衣、中國結等成為裝飾品。

(三)情感性

傳統民間藝術凝聚了中國民間數千年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主要采用了傳統民間藝術品種富含精神文明的元素,如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對民間傳說故事的使用,白蛇傳故事中的斷橋、油紙傘等元素的使用,從而使現代環境藝術中帶有民間百姓對美好事物的祝福之情。

(四)民族性

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中國百姓生存的哲學,反應了百姓的審美特點。總之,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往往那些具有民族性的設計元素具有獨特性,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借鑒。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中運用的幾大特點,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和現代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

從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特點,可以總結出其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發揮著審美作用和非審美作用。

(一)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審美作用

傳統民間藝術凝聚著普通民眾上千年的精神藝術。首先,民間藝術具有質樸簡練的審美特點,運用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使人們感受到審美的愉悅性;其次,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上具有和諧對稱性,使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繼承到這種形式美感,形成現代環境呈現出獨特的形態特點,如上海“新天地”商業休閑街區中對民間建筑材質的保存和應用,使得上海的整體環境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和諧統一的審美感受;第三,傳統民間藝術中內容的運用,豐富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元素,體現了精彩紛呈的審美感受,如北京民間文化習俗在王府井環境改造中的使用,使得王府井的休息場所、燈柱等富含了民間文化內容,糖人制作的銅像、糖葫蘆銅像等的規劃設計,使得王府井富含生活的真實性,使得王府井包含了濃厚的傳統韻味,拉近了國內外民眾同王府井之間的距離,體現出豐厚的審美感受。

(二)傳統民間藝術的情感共鳴作用

傳統民間藝術具有濃厚的情感,其中包含對家人的情感、對時代的情感等。人們可以通過民間藝術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進行情感交流。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民間文化運用其情感特點,為一些建筑設計、裝飾品等賦予情感文化,從而提升人們對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歸屬感。如民間文化中運用五顏六色的布條來制作幼兒的衣物,表達對于新生命的祝福和慈愛之情。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將五彩的布條設計成室內裝飾用的抱枕、地毯等物品,表達對屋主的祝福,同時也表達屋主對來客的歡迎之情。另一方面,傳統民間文化能夠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帶來祥和氛圍,起到緩解現代人們生活緊張感的作用,如民間元宵賞燈猜燈謎的習俗,在現代城市規劃中,一些城市會在商業主街道上懸掛各式各樣的燈籠,從而營造了快樂祥和的氣氛,增添了現代人們生活的驚喜。

(三)傳統民間藝術的教化作用

傳統民間藝術中蘊含豐富的道德文化,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民間藝術的使用潛移默化中起到教化現代人們的作用。如民間藝術中的年畫、剪紙等圖案,往往帶有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意義。因此,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二十四孝”的銅像,直截了當地表達了教化民眾的作用。

四、結語

傳統民間藝術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現代社會發展中,并且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中,傳統民間藝術起著獨特作用。因此今后環境藝術的設計構建,應加強對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的學習,實現環境藝術又好又快地發展。與此同時,要加強對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促進傳統民間藝術的長久發展。

作者:侯俊宇 單位: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沙,喬薇.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1,04:226-227.

[2]蔣登攀.淺析傳統民間藝術在中國現代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藝術教育,2011,(04):131-132.

[3]劉昕.傳統民間美術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探討[J].中國包裝工業,2014,(16):72.

[4]王曉玲.論傳統民間剪紙對民族特征現代藝術設計的作用[J].學術探索,2012,(09):160-162.

[5]劉鵬.淺析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設計中的重要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24):48-49.

篇3

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保持原有的文化精髓,更要適當地添加一些時代元素,只有這樣才能緊跟時展步伐,引領時代文化的發展方向。現代動畫是在現代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性,但這并不能阻礙兩者的融合發展,為在現代動畫產業中找到立足點,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就需要審時度勢的了解現代文化的發展特色,在不改變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與現代動畫融合在一起。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與現代動畫高度融合的代表作包括《阿凡提的故事》《三國演義》《大鬧天宮》等,這些現代動畫利用先進的動畫表現手法,將傳統藝術中的剪紙、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融合進去,不僅使廣大的青少年群體在動畫欣賞中感受到了智慧思想,而且還提高了其對世界的感知、認知能力。

2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對現代動畫的影響作用

2.1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對現代動畫劇情的影響

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以表現地方文化特色和意識形態為主,現代動畫則以表現文化內涵和文化細節為主。動畫制作的成功與否與動畫劇情有直接的關系,富有激情、具備觀賞性、存在一定懸念的動畫作品才能吸引觀眾眼球,如果動畫劇情設計得不合理,再好的動畫題材也會失去吸引力,其藝術價值也會大打折扣。那么,現代動畫該如何設計動畫劇情呢?我們可以從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中尋找答案,利用傳統文化題材和展現手法來控制情節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文化題材,如“隋唐英雄傳”“、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這些文化題材不僅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而且廣為人們熟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動畫思想的表達難度。例如,《西游記》這部家喻戶曉的動畫作品,為了展現孫悟空的勇敢機智,在大戰四大天王的劇情設計中,設計者對原有故事劇情節進行了大量的改編,不僅將孫悟空的機智展現到了極致,而且還增強了動畫情節的可續性,使動畫本身的藝術價值獲得顯著提升。動畫作品一旦融入了傳統藝術素材,在動畫表達效果上與之前的單純虛構動畫相比要好很多。可見,傳統民間藝術素材對現代動畫劇情的啟迪,不僅寓教于樂,而且還拓展了人們的想象空間,提升了動畫本身的文化魅力。此外,現代動畫也可以將民間藝術中的童話故事、民間傳說、民間戲曲等融入動畫制作中,這樣可以使動畫劇情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

2.2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對現代動畫人物造型風格的影響

傳統民間藝術歌頌的主體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創作目的一般是為了滿足創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或者補充家庭收入,從更加廣義的角度來講,民間藝術的創作是為了滿足勞動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美術、民間戲曲等。民間藝術從狹義的角度來講,具體指民間造型藝術,也就是工藝美術和民間美術中所展現的各種造型藝術。動畫中的人物造型風格指劇情中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個性等,人物造型風格直接影響著劇情的吸引力和人物吸引力。動畫作為一種特有的現代藝術形式,其最大的特點是藝術性和商業性。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動畫也形成了多種各不相同的風格陣營,不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在經濟領域,現代動畫和其塑造的各具風格的人物造型,都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民間藝術可以借助自身的藝術特色對動畫人物產生不同的影響作用,而且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還會影響動畫人物使其產生不同的風格,如北方和南方相比,北方文化影響下的動畫人物會更具豪爽、大氣之感,而南方文化影響下的動畫則更加注重人物思想的細膩表達。

3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與現代動畫的和諧發展

3.1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與現代動畫產業和諧發展的基礎-心理需求分析

當前的動畫受眾群體對動畫作品存在著一定的心理預期,主要體現在動畫產業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之處是否能夠被受眾群體所接受。傳統民間藝術的引入提高了動畫受眾群體的兩大發展要求:一是傳統民間藝術知識性的要求。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存在多種藝術形式,而且有些藝術形式的表達方式比較含蓄,需要動畫創作者具備足夠高的探索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動畫創作中去,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動畫的結合,在擴大接受群體基數的同時,也需要向人們灌輸文化知識,使人們更加理解傳統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和表現手法。二是智慧性的體現,對傳統民間藝術認識的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包含的智慧性知識和理念,進而對青少年這一主要動畫受眾群體產生積極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傳統藝術與現代動畫結合的可能性。

3.2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現代動畫的和諧發展

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與現代動畫的結合需要注重可持續發展觀念和和諧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指傳統民間藝術需要認識到自身的文化精髓,并利用自身的藝術特色深刻影響動畫制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劇情、人物造型風格等,進而在動畫產業中占得一席之地,和諧發展需要兩者之間的結合不能忽略自身文化主體,要在融合發展中充實各自的發展空間和藝術空間,進而形成一個互促互利的友好發展格局。

4結束語

篇4

任何交流都像是對話,必然是雙向的,我們既要承認西方現代設計教育理論的優勢,也要確保民族文化根脈的活力。讓我們高校師生認識到傳統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對學習的影響,從社會和個體角度來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本文試圖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并更好地進行教學與實踐。

【作者單位】: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關鍵詞】: 傳統民間藝術、現代藝術設計教育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正文】:我們江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造就了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來說包括三大類別:1.工藝設計類(如蘇州燈彩、無錫惠山泥人、揚州漆器南通風箏、藍印花布、織毯等);2、建筑園林類(江南民居、蘇州園林等);3、民間繪畫類(如木刻版畫、邳州農民畫等)。

傳統民間藝術的產生、傳播、發展都是與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江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然而,在西方強勢文化傳入的背景下,這些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曾經一度被人淡忘、甚至拋棄。如蜚聲海內外的蘇州桃花塢年畫、無錫紙馬、南通扎染、常州挑花、南京白局、揚州清曲等都已經消亡或即將消亡。幸而在盲目崇洋的喧囂之后,許多人認識到了“傳統文化”失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大力提倡“本土文化”的回歸。但是,江蘇的現代設計教育并沒能及時適應這種可喜的轉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現代設計教育理念中仍舊是一個斷層。不僅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設計理論沒有形成,甚至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以西方三大構成為設汁基礎的教育體系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

我們既要承認西方現代設計教育理論的優勢,也要確保傳統民族文化根脈的活力,讓我們高校師生認識到傳統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對學習的影響,從社會和個體角度來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

一、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實踐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6年以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為基礎組建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可以看作是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開端。上個世紀80年代后,當西方現代設計理念,尤其是三大構成理論引人之后,我國的“工藝美術設計”開始轉變為以西方現代設計理論為基礎的“美術設計”。

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在改革開放后短暫的二十年間迅速地與國際“接軌”,呈現出跳躍性發展的特征,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無論從設計形式到藝術語言都受到西方現代設計的強烈影響.傳統的圖案式樣與審美趣味快速地被抽象的、幾何的視覺符號所取代。這樣的過程和經歷在我國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留下了清晰的軌跡,直到今天問題仍然顯得非常突出。在專業院校的設計基礎課程中“三大構成”取代了傳統圖案與相關傳統課程的主導地位,大部分學生對于江蘇傳統藝術元素的了解和認識,僅僅限于美術史或藝術鑒賞中籠統的印象,以及逢年過節時張貼或懸掛的中國結、福字年畫、窗花等等,對其所蘊涵的傳統意義,承載的傳統觀念認識偏頗,即使在設計中運用了傳統圖形,也只是簡單的挪用,機械地復制,設計語言蒼白乏力,既缺少時代精神,也沒有傳統意趣。這些無疑導致了現代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缺失。

二、將傳統民間藝術資源帶入高校課程的實踐性嘗試

目前江蘇高校藝術設計課程設置主要是西方模式的“三大構成”,缺少民族性、地方性和民間性特點。把江蘇省傳統民間藝術資源帶入高校課程的開發與應用是一種新的嘗試,并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理論價值。

我們以江蘇省傳統民間美術資源研究為切入點,在反思、批判與思辯的過程中提高認識與理解,突破僅從認知角度的知識傳授,重視社會文化環境的作用。將傳統民間美術資源導入課程教學,以教育的方式去傳授,理解傳統民間文化,進而達到對傳統民間文化的宣傳、保護與弘揚,是對傳統民間文化的“活態保護”。這一嘗試既可有效利用民間文化資源,又可拓展原有的課程教學空間,讓我們高校師生認識到傳統文化情境的重要性及對學習的影響,從社會和個體角度來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并收到保護與傳承民間文化的實際效果。

我們在課程設計中通過相關專業師生集體討論,對江蘇省傳統民間藝術資源進行認真篩選,以調研方式對部分典型進行專題研究。如揚州漆工藝; 無錫惠山泥人;宜興紫砂;邳州的農民畫、剪紙;南通風箏、藍印花布、織毯;南京秦淮花燈的專題研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組織師生按照各民間藝術資源分布地進行調研活動。并采用文獻研究法、影像記錄法、圖稿繪制法等,盡可能以圖文形式留存有關傳統民間美術工藝流程與作品特征;組織師生以采訪方式,盡可能對民間藝人進行訪談,了解其身世背景、制作工藝發展演革等。最后對采集的資料做分類梳理,對傳統藝術資源的形態依據現代精神進行重新分解組合,以期達到古今融合,革古鼎新的效果。

這種運用新方法、新角度將傳統民間藝術資源引入課程的研究,可以通過學生展覽、報告會或其他自由形式介紹給家長、管理者及其他社會成員。突破了以往對此類資源的單純鑒賞與評價,著力于探究傳統民間藝術資源的課程價值,整合傳統課程形式與民間美術資源特色課程。針對目前大專院校藝術設計課程研究現狀不足的情況,提倡實踐性研究,有效利用傳統藝術資源的課程開發與研究,體現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特點,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對本土藝術的學習不需要靠前人抽象的解釋和復雜的分解,而主要是通過傳統文化環境的耳濡目染和不斷地嘗試來理解、掌握的。這種藝術學習沒有什么抽象的藝術概念,更多的是依賴學習者與學習環境、材料的一種互動體驗,而這恰恰是一種生態學的藝術教育方式,是一種更人性、更符合藝術教育本質、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方式。”[1]將傳統民間藝術資源引入課程開發,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建立民間藝術教育體系,將會促進學生了解民間美術的產生、流變、種類、造型、色彩及其審美特點,培養對民間美術的感情,使他們成為民間藝術的欣賞者和傳播者,可持續的保護與傳承傳統民間藝術。

三、結束語

我們通過研究不難發現,社會需要傳統民間藝術創新,而傳統民間藝術自身更需要創新,民間藝術的保護不能是密封式的,而是積極地、開放的,只有創新才能找到在新時代生存下去的根本。現今社會,設計藝術已成為我國不容忽視的巨大產業,現代設計的成就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公認,而傳統民間藝術與設計藝術無論造型手法還是創作思維都有相似之處,兩者的溝通幾乎沒有障礙,這也為傳統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最直接的路徑。民間美術的傳承其實就是元素的傳承。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理論化、系統化地研究,建立起傳統民間藝術的理論體系,使民間藝術得以良好地保護和傳承。注重原創精神與文脈傳承,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才能構建出既有自己獨到之處又不落后于國際潮流的設計理念與教育體系,才能找到為世界認同的“中國設計”。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杭間:《藝術向度》,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張道一:《美術長短錄》,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年出版

3.趙農:l:《設計藝術概論》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尹定邦:《設計學概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

6.潘魯生:《民藝學論綱》,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年出版

7.李群:《傳統美術》,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年出版

篇5

關鍵詞:民間藝術;陶瓷裝飾;運用

1民間藝術的文化性與藝術性

民間藝術作為民俗文化及鄉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形式。其存在方式具有歷史性、地域性、生態性等特征,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自覺形成的一種文化創造。由于其多來源于民間的日常生活,因而也具有民間典型的大眾性、生活性、民俗性特質。促使其起源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生活、民俗、宗教等人文環境及意識形態。民間藝術以物質或非物質形式反映著特定時期及地域人們的生活圖景,既體現出某種造物文化,同時亦傳達出相應的思想觀念及審美意識。具體來看,民間藝術涵蓋體系龐大,除了常規的年畫、剪紙、皮影、刺繡等物質性的存在的工藝形式外,還包括諸多如戲曲、民歌、舞蹈等非物質藝術形式。

正因為民間藝術來源于民間大眾的日常生活,因而其藝術內核中包含了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剪紙藝術的題材,便主要選取自民間年俗、婚俗、節氣等,是傳統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又如版畫、戲曲等,則多源于百姓喜聞樂見的評書、小說、故事的改編。通過賦予其藝術化的表演形式,進而豐富民間大眾的精神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民間藝術的文化性及藝術性總是伴隨著民間生活化場景而存在的。從中可以提取出相應的設計、藝術、文學、語言等創作觀念,這些對于藝術創作而言都是巨大的文化寶庫。對于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并建構具有本土文化內核的藝術生態體系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2 民間藝術裝飾藝術特征

2.1 圖形的簡潔概括性

形態化的藝術創作往往都需要對現實圖象進行轉化,這其中甚至涉及到設計學概念。在轉化過程中,對形象的簡化便是一種重要方式。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藝術創作是有意味的形式,是通過簡化的方式得到的。”簡化的作用不僅在于對物象形態抽絲剝繭的提取與概括,更在于轉化的思維方式,其中融入了創作者的思想、意識、情緒等。

民間藝術在裝飾層面上所呈現的也是這樣一種形態。受民間樸素主義審美意識的影響,其對物象的轉化往往采取去粗取精,避繁就簡的原則,以高度概括化的手法,經過長期的傳承與沿襲,形成輪廓化、符號化的視覺圖象。譬如剪紙,在形態上并不追求高度寫實性,造型、色彩均簡化至純粹,僅憑單色系的輪廓及線條,展現一種簡樸之美。但事實上,這種簡潔的表達意象卻又內涵豐富,其中包含了大量象征吉祥寓意的典型視覺符號,如文字、圖案、紋飾等。這也同樣體現了中國傳統造物文化意識形態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審美取向。

2.2 造型的心象性

所謂“心象性”,強調的是物象轉化為藝術形態過程的主觀性特征。其中,“象”源于《易傳》中的“觀物取象”。民間藝術發源并形成于民間,其發展形態存在一定的隨機性。這種隨機性包括民間創作群體自身所固有的隨意性特點。由于不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民眾得以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創作實踐。在創作過程中,大都按照自身的主觀認識來對物象進行把握,僅憑觀察和體會即興而作。加之沒有專業的藝術功底,因而只求會意,不求形似,率性而為。因而我們所看到的民間藝術裝飾面貌大都風格迥異,不拘一格,灑脫自如。

此外,非邏輯性、時空錯位等怪異的文化結構也體現出民間藝術裝飾的“心象性”特質。創作者不受科學、嚴謹的歷史、地理、思維輯的制約,甚至拋開美術創作理論中透視法、時空構成等形式法則的約束,僅憑自己的喜好和瞬間的即興發揮,來表達一種當下的真情實感。譬如某些裝飾圖案并未遵循近大遠小的空間安排,甚至刻意打亂邏輯次序;抑或采取變形夸張的手法,將部分造型扭曲處理,這些都是“心象性”的特征性表達。

民間藝術注重場景化的情景交融,民眾的藝術創造并不是要極力追求極具視覺震撼力的形色表現,而更多地在于對真實生活情態的傳達。因而,這種創造既要體現一定的形式感,更需要承載豐富多彩的涵旨寓意。除了常規的物象寓意外,如石榴象征多子多福,龍鳳象征喜慶祥和,鴛鴦象征夫妻恩愛等,還囊括了許多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性寓意。此外,色彩的特征性搭配,亦成為一種特定的表達方式。

3 民間藝術元素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體現

3.1 造型表現

現代陶瓷裝飾在廣泛借鑒西方自由表現主義的創作理念之后,開始逐漸建構起具有自身文化內核的藝術體系。其中一種特征性表現便是,創作者開始將關注視角邊緣化。尤其是不少出生于上世紀70、80年代的藝術家,盡管從農村走向了城市,但傳統民俗在他們的腦海中烙下了揮之不去的鄉土記憶。如故鄉民居的白墻黛瓦、青磚石板、剪紙窗花等。這些意象都被創作者運用于陶瓷裝飾的造型表現中。如劉穎睿的作品《青磚上的記憶》,以青磚造型展現了一幅民間鄉土畫卷,民居、古窗、苔痕都呈現出濃郁的鄉間風情。青磚斑駁,凹痕遍布,刻滿了光陰歲月的滄桑。作者以別具創意的媒材和手法,塑造出陶瓷材質特有的工藝語言。又如張亞林作品《悠然》系列,以傳統民居古窗造型展現一種情境化裝飾形態,同時以“隔景”手法展現江南荷塘盛開的景觀,飽含濃濃的鄉情。

此外,“文化生態”亦是民間藝術介入現代陶瓷裝飾的重要特征。它強調表達的是從民間藝術形式到內容、文化、觀念的一種整體把握,所展現的并非只是一種形態化視覺,而更多的是對民間藝術生態體系的觀照。譬如在題材的選取上,不少創作者開始注意到部分邊緣化的民間素材。典型的如朱樂耕的作品,吸收了我國少數民族的藝術元素。作品《苗家風情》,以苗族文化藝術為視角,將具有濃郁民族性、地方性特色的舞蹈、服飾、建筑等予以展現。色彩的表現也極具典型的民族風韻。三段式的畫面結構,傳達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化場景,增強了文化性及裝飾美感。

3.2 色彩表現

在視覺傳達效果上,色彩往往比造型更具視覺沖擊力,人眼對色度的敏感性要強于造型。而民間藝術中,色彩也往往有著較高的辨識度。趙春雷在《中國民間色彩在現代生活陶藝色彩裝飾中的運用》一文中提取出民間藝術中幾種典型的色彩組合方式,如紅、綠、黃、青、黑等。并且,民間藝術裝飾的色系主要為飽和度較高的色域,色值濃郁、明艷、熱烈、張放。并且,造型與色彩的綜合表現更能體現出某些特定的民間藝術風格。如民間剪紙藝術,樸素的大紅色,靈活多變的線條輪廓,充滿喜慶氣氛。著名陶藝家施于人的作品,有一類專以剪紙、年畫為裝飾題材,@些作品既無寫實性較強的形色表現,更無紛繁蕪雜的色彩穿插,僅以單色或雙色營造一種高對比度的色彩反差,以色彩的純粹單一凸顯造型。并且其中的紋飾所提取的也主要為大眾所熟悉的民間剪紙圖案。又如其作品《藍風》系列,靈感來源于民間樸素布藝風格,細碎的藍色碎花布紋成為作品裝飾圖案的主體元素。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陶瓷工藝在色彩表達上的優勢,采用明澈幽亮的青花來展現藍色,深邃而明麗,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些作品所傳達出的民間藝術氣息十分濃郁,辨識度也較高,觀者能夠透過作品自然聯想到相應的民間藝術形式,進而喚起內心的鄉土記憶。

3.3 綜合表現

現代陶瓷裝飾十分注重陶瓷材質特性的發揮,強調工藝本身所產生的各種變異效果的營造,即泥性和火性的表達。為此,傳統以技藝性表現為主的陶瓷裝飾繪畫逐漸演化為一種較具現代創作意識的媒材性語言,借助藝術家的主體自覺及內省,充分發揮藝術個性,由此產生各種綜合性的跨界表達效果。譬如,現代陶藝家對顏色釉的綜合化運用,恰體現出這一特點。此外,正由于顏色釉在表達效果上具有較好的寬容度,能夠實現許多傳統彩繪及雕刻工藝難以實現的形色表達,因而也開始被運用于民間藝術形式的表現上。如程云的綜合裝飾作品《老屋》,通過將我國江南傳統民居以印象主義之風呈現于陶瓷裝飾中,充分發揮顏色釉的色彩與肌理,產生極具變化性的釉色效果。坍圮與斑駁的造型與釉色相互映襯,與作者所表達的情境極為貼合。

此外,從藝術精神的表達向度來看,部分作品通過綜合表現手法,呈現出濃重的批判性色彩。通過對傳統工藝性表現形式的分割、拆解、夸張、變形等方式,來從形態上展現作者對當下民間文化保護現狀的批判思考,獨創意識及個性表達十分強烈。

4 結論

民間藝術包含了民族性、地域性的情感化內容及形式,它不僅承載著現代陶瓷藝術家的濃郁鄉土情懷,同時也體現出對民間文化生存狀態的精神觀照。隨著鄉村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許多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形式正面臨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要使得民間藝術文化保持鮮活及創新力,就必須讓其成為“活”的藝術形式。其中,陶瓷裝飾作品對民間藝術元素的吸收借鑒,恰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一種保護與傳承。隨著現代陶藝家對當下文化視角關注的延伸,民間藝術正在成為一種典型文化樣式呈現在陶藝創作中。在表現手法上,以造型、色彩、紋飾等特征,實現形態及內容在解構主義及結構主義層面的提取與轉換,以及工藝技法的媒材化、語言化表達渠道,由此使得傳統民間藝術重新煥發生機,同時展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現代陶瓷藝術景觀。

參考文獻:

[1]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詞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181-208.

[2]李硯祖.裝飾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60.

[3]劉清云.古樸典雅相映成趣――論現代陶藝中的祥和民俗風[J].藝術評論.2013:145.

[4]楊志.民俗陶藝的產生背景及其原因[J].中國陶瓷2007年8期.

篇6

    一、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的傳承保護

    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創始于清代道光年間,至今流傳、發展已有180年的歷史。“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刻畫人物準確傳神,表現手法細膩入微,作品題材豐富多樣,敷彩匠心獨運,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其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為了使“泥人張”彩塑藝術更好地傳承保護下去,1959年在“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銘的主持下成立了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泥人張”開始首次面向社會招收學員,“泥人張”彩塑的創作從封閉的家傳式走向了公共創作,發展成為社會性藝術事業,由此使得“泥人張”彩塑重新煥發了生機。經過近50年的發展,彩塑工作室培養了不少優秀的人才。2006年5月20日,天津“泥人張”彩塑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天津的“泥人張”第六代傳人張宇作為藝術品的制作者和經營者現在仍然采用手工作坊模式進行生產。原因是批量生產難以完成高藝術價值的作品,需要極大精力和技藝去刻畫;培養一個高技能的手藝人需要漫長的時間,然后日后“弟子”自立門戶,反而會給自己增加競爭對手,也不利于企業自身長久的發展。綜合考慮,張宇對自己的“作坊”較之先輩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現如今“泥人張”的作品,部分精品由張家傳人親自完成,價格不菲,并且專門配備專業收藏證書和傳人印章。另一類則是由作坊雇用工人完成的旅游紀念品,相對物美價廉。同時由專門生產泥塑的工廠為其供貨,使得供貨渠道得到了相對的完善,從根本上解除了生產材料的后顧之憂。“泥人張” 隨著經營方式的改變,還采取在社會上招聘優秀設計者和熟練工人的方法,使得作品更好的面向大眾。同時管理上也進一步加強,并逐步由封閉的手工作坊向著市場轉變。如今,“泥人張”也開始把產品打向海外,主要以藝術品的形式小批量輸出,對象主要是國際上的“收藏大戶”,用于珍品收藏。在國家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形勢下,作為北方民間泥塑代表性樣本的“泥人張”也在為適應社會的發展而進行著改變。天津“泥人張”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今后的發展帶來了更好的商業契機,進而隨著生產的擴大推演到產業化改革的新階段。

    隨著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的產業化進程的發生,其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在藝術產業化的開發過程中仍然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我們應該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去客觀研究,政府應發揮在民間藝術保護傳承中的主導地位,調動民間力量去積極參與,不斷推動民間泥塑藝術有序合理的產業化進程,營造全民重視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必然能夠推進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的保護和傳承。

    二、天津楊柳青年畫藝術的產業開發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始創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以其印繪結合的特點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首”。楊柳青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流傳至今已經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物質文化產品需求的不斷提升,單一的年畫形式已不能滿足多樣化的現代生活需求。新形勢下,天津楊柳青畫社成立年畫產業開發部,由專業人員開發獨具創新理念的新產品,從2009年3月開始,畫社總共研發出年畫題材的內畫壺、瓷瓶、折扇、拼圖、剪紙、手機鏈品、琉璃掛件、金屬書簽等8大載體的200多款新產品。新載體年畫工藝品投放市場后受到大眾的一致好評,不僅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進一步擴大了天津地方文化的品牌影響力。這些新載體的年畫藝術品每件售價從十元至幾百元不等,可以滿足各階層大眾消費的需求。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在天津楊柳青畫社的積極探索下,成功的研究出一套適應當代社會條件的生存模式,在保護與傳承楊柳青年畫藝術同時,發揮自身優勢進行大膽創新,借助傳統和現代的工藝技巧,將傳統木版年畫賦予新的內涵,形成一系列新時代特征的創新產品,彰顯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獨特的內涵和文化魅力,給予了年畫事業新的希望,為天津楊柳青年畫的長久保護尋找到新的力量。

    天津楊柳青畫社為了開發出貼近人們生活以及物美價廉的產品,他們參加國家非物質遺產展覽會、國際手工業博覽會、國際禮品博覽會等一系列大型展銷會,調研新時期年畫賦予的新載體,走向全國各地進行考察,深入了解考察市場的需求,赴原材料產地了解載體材質,深入載體加工地,摸清制作成本,制定合理銷售價格,成立年畫新產品銷售隊伍。由于年畫新產品的開發準確的了解群體需求,新產品上市后成功的做到當年設計,當年投產,當年受益。天津楊柳青畫社認為年畫產業在新時期下應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三、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天津“泥人張”彩塑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在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產業開發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其它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在保護與傳承中仍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掌握傳統工藝技能的民間藝人已為數不多,有的民間藝術傳承困難直至逐漸萎縮,甚至一些傳統民間藝術伴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銷聲匿跡,現存的許多工藝產品粗制濫造、沒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感,缺乏創意。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天津民間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傳統民間藝術行業發展創新意識比較薄弱,地方民間藝術缺乏產業化的運營,民間藝術行業管理模式與保護方式的單一,民間藝術發展需要的人才匱乏,民間藝術發展資金短缺等。筆者通過大量調研國內外先進地區民間藝術的保護情況,以及借鑒成功的經驗,對天津民間藝術的保護與產業開發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大力宣傳民間藝術,擴大社會影響力。一是制作一系列民間藝術宣傳片,利用媒體進行宣傳。二是建立民間藝術信息化網絡平臺進行推廣活動。三是定期舉辦傳統民間藝術節。這是促進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有效手段。

    (二)制定適應天津市民間藝術特點的保護規劃,完善保護制度。各級要制定詳細、操作性強的搶救保護方案,對重要的民間藝術人才及其作品建立檔案,使民間文化遺產得到系統全面的保護。

    (三)建立系統完善的傳承機制,提出全面合理的民間藝術保護措施。一是對傳承人給予必要的政策和專項資金的支持,鼓勵老藝人帶徒授藝。二是要積極搶救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鼓勵和組織老藝人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創作。

    (四)成立民間藝術協會,打造特色民間文化。積極開展“民間藝術文化節”和“優秀民間藝人手藝大賽”評選活動。二是民間藝術要和當地旅游品牌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旅游景區和景點,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文化品牌。

篇7

為躲避戰亂,客家先民從中原地區遷徙到閩粵贛三地交界區,并在這一地區繁衍生息。客家先民在長期遷徙過程中,為了能夠適應新環境,他們不得不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進行改進,將作為外來文化的中原文化與閩粵贛地區原有的土著文化相結合,在保持了相對的文化獨立性同時又體現了不同背景下文化相互交融影響的特點。客家文化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不同環境下的發展,能夠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人口遷移對人們觀念的影響,從而解構人口遷移對民間藝術發展的影響。客家女子傳統服飾是客家傳統民間藝術中最為直觀與形象的表現,是研究客家民間藝術的有效切入點。

一、客家女子的傳統服飾概況

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女子服飾便是大襟衫和大襠褲。大襟衫整體式樣較為寬松,直線剪裁,淺領、右衽,衣襟兩側底端開叉,色調以藍、黑為主。大襠褲腰高襠低,褲腿寬松,褲腰部分多用布帶扎緊,冬天可以加上棉襯里御寒。客家女子常戴涼帽,涼帽以篾片、麥稈等材料編成,呈圓環狀,外圍綴以15厘米左右的藍色或黑色的布簾。客家女子平時以赤足、草鞋為主,只有走親訪友時才會穿繡花鞋,其造型與中原基本相同。客家女子佩飾多為銀質,佩飾重體量不尚小巧,以中間細兩頭粗的銀簪造型最為常見。

從以上對客家女子傳統服飾的描述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涼帽保留了中原傳統的帷帽①形式,大襟衫和大襠褲分別保留了中原傳統的寬松的右衽上衣和有襠褲裝,又可以看到濃厚的當地特色――尚藍的服飾色彩習慣和纏足習俗的廢除。這種特殊的服飾習慣很大程度上是在人口遷移的推動下形成的。人口遷移不但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民間藝術文化傳播,更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民間藝術文化融合。

二、人口遷移下的客家民間藝術文化傳播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形態都有各自相對應的文化地理空間,每個文化地理空間里都有著該文化形態影響下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集從。“服飾文化也是一個復雜的文化集從,而不同的氣候條件、歷史沿革、信仰心理、風俗習慣又使這一文化集從當中的文化內容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②客家女子傳統服飾與中原女子傳統服飾、當地少數民族女子服飾都屬于同一文化集從中具有不同文化特點的服飾樣式。在一定時期內,這種不同文化特點的服飾樣式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鮮明的地域性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地域性特征又是動態發展著的,其中以文化的遷移、擴散為最主要方式。在文化領域,我們可以把客家人的遷徙看作是文化的遷徙,客家先民將中原傳統文化帶入了閩粵贛三地交界區,打破了由當地土著文化所建構起的地域文化,由于中原傳統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在文化情感、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民間信仰、自然環境、經濟地位、政治保障等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歷史上,兩種文化之間一度產生過激烈的碰撞,并對社會產生過一系列負面影響。但不管它們曾經有過什么樣的碰撞,它們畢竟共存了下來,兩種文化在互相接觸中都找到了對方文化中值得本族群認同的部分,并以此為起點借鑒吸收了對方的一部分文化元素,并由此形成相對固定的,有著鮮明地域特色的新型文化。這兩種文化都已經不是單純的中原文化或土著文化了,它們是以本元文化為基礎的多元化發展。例如,客家女子的大襟衫、涼帽等都是在保持了中原傳統服飾特點的基礎上吸納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特點,并同時融入了客家人對環境的適應性改進而成。

三、人口遷移下的客家民間藝術文化融合

羅伯特?萊頓在《藝術人類學》一書中指出:“藝術的地理分布方式肯能反映了不同傳統下知識控制的不同方式……我們將盡量不把藝術品所傳達的理念和價值,減低為對社會互動性被動的反應,而是評估其作為能動者對社會關系形式的意識形態的影響。”③客家女子服飾文化作為當地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清晰地反映了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型社會群體中人們意識形態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可以直觀地理解成中原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過程。

目前有些學者認為,客家先民將中原傳統文化帶入一個相對封閉落后的文化群體中,中原文化強大的適應性與先進性同化了當地土著居民,從中原來的客家先民與一部分當地居民融合,共同形成了客家文化的源泉。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基本正確,但表述并不見得多考究。從對客家女子傳統服飾的分析來看,盡管中原傳統文化在當地眾多文化中占有優勢地位,但我們似乎不應該用“誰同化誰”或“誰壓倒誰”的說法,他們之間的關系更注重一種互相的適應性影響,在面臨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生活空間、社會狀況等方面的改變后,雙方都對自己原來的生活狀態進行調整,并最終派生出獨特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與意識形態。這種文化上的融合與適應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它更偏向于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這種雙向互動也不單單指中原傳統文化與土著文化的互動,也包括民族間的互動、地域間的互動、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間的互動。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管在哪個歷史時期,生存問題永遠是人們需要考慮的最基本問題,“造物是伴隨著從功利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轉化過程,依隨著兩者并存的關系不斷發展的”④。對我們主要討論的客家先民來說,在兩種文化相互影響過程中,最終起到主導作用的就是如何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問題。現實的物質條件決定了客家先民的民間藝術表現方式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來就是客家先民們對新環境的適應問題。

四、結語

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和發展都不是偶然的,我們所說的中原傳統文化、客家傳統文化、畬瑤少數民族文化或者福佬文化,他們無一不是在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很多學者在提到客家傳統文化時,喜歡用“一體多元”來對其文化形態進行闡述,通過對客家女子傳統服飾的對比分析后,筆者更傾向于“二元性”的說法,即客家文化一方面保持了中原傳統文化特質,另一方面在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又融合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人口遷移打破了中原傳統文化相對穩定的地域性人口分布,將中原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帶入閩粵贛三地交界區,兩種文化經過長期的交融最終形成了客家文化這種新的文化類型。而同樣是人口遷移所帶來的福建福佬文化卻與客家文化有著明顯差異,福佬文化的民間藝術形式保留了更多的中原性,更加接近于中原文化對當地文化的同化,是中原文化在不同地區的發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人口遷移是作為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發展的一個客觀因素出現的,人口遷移本身只是在一定時期內對民間藝術的傳播、擴散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真正決定民間藝術文化形態的卻是遷入地的政治經濟狀況,現實的生活要求衍生出了相對的民間藝術文化,同時,一個地區的民間藝術文化形式也無時無刻不在服務著現實生活,向外界傳達著當地人民特有的精神狀態與思想追求。

注釋:

①帷帽是傳統中原女子所戴的帽子,由藤或氈所做,四周圍以絲帛做成的帽簾而成,帽簾長度一般垂落到頸部,也有的垂落至腳部以籠罩全身。

②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16.

篇8

中西方音樂的差距在當代日漸減小,中國高校民族聲樂的弱勢地位正在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而逐步得到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深入我國高校聲樂教育系統的西洋音樂中心理論正在逐步瓦解,民族聲樂教學正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資源加緊融合與吸收。

2民間傳統藝術資源在聲樂教育系統中的體現

2.1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在聲樂教育中的延續

民間傳統藝術資源在聲樂教育系統中近年來有了較為鮮明的延續,特別是眾多將民族與“原生態”唱法引入比賽和教學中的各種聲樂活動,充分地體現了民間聲音、民間伴奏等藝術形式在現代聲樂發展中的新活力和新生命。民間傳統聲樂和藝術資源大都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承,其傳承過程由于缺少書面記錄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現代聲樂教育的發展背景下將民間傳統的聲樂藝術資源通過細微音色的辨析和情感控制分析加以傳承與控制是現代聲樂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民間傳統藝術資源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因而在與高校聲樂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需要繼續擴大民間傳統藝術資源的挖掘力度。

2.2民間傳統藝術資源在聲樂教育中的融合

在我國聲樂發展歷史上歷來存在著多元并存的發展理念,因此在加強聲樂教育系統與民間傳統藝術資源的結合時必須要重視互相融合,共同發展。民間聲樂系統不僅包括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更多的是廣大群眾對于民間生活、歷史、文化方面的情感積淀。我國高校聲樂教育系統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對民間傳統藝術資源的借鑒與吸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將民間聲樂系統與現代聲樂教育相結合,以此實現演唱方法、歷史、文化、內涵等因素的交融。在大力弘揚民族的民間的聲樂系統的同時加強對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的弘揚有著積極的意義,開展高校聲樂教育時重視對民間傳統藝術資源的保存與發展能夠為高校聲樂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2.3民間傳統藝術資源在聲樂教育中的師資力量在高校聲樂教育過程中對于民間傳統藝術資源的借鑒與吸收還體現在民間藝術師資力量的引入與結合上。高校聲樂教育工作歸根結底要落實在每一名教師身上,因此教師的聲樂綜合素質顯得異常重要,特別是對于民間傳統藝術素質的與時俱進的學習上。從事高校聲樂教育的教師必須要樹立創新意識和自我突破意識,在加強對現代聲樂教育理論與方法的學習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民間傳統藝術資源的挖掘與整理,擔負起傳承中國聲樂藝術和聲樂文化的歷史性重擔。通過擴大對民間藝術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了解與掌握,加強對學生傳統聲樂知識的教育,能夠推動高校聲樂教學與民間藝術的和諧發展。通過將民間聲樂傳承人引入高校課堂,讓更多的學生與教師體會生活音樂的真實狀態,感悟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的生存狀態。

3加強民間藝術資源對聲樂教育系統作用的途徑

3.1樹立“和而不同”的聲樂教育觀

民間聲樂的發展長期以來都是多元共生的狀態,在當代的民間藝術與高校聲樂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和而不同”的聲樂教育觀,推動多種民間聲樂的多元并存與和諧發展。高校聲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聲樂專業人才以承擔文化交流、文化傳播、聲樂教育等多種角色,因此必須要將專業知識教育與傳承人類歷史文化內涵相結合,促進學生對于學好本國、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民族聲樂教育觀是現代高等音樂教育保存本土音樂文化、促進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3.2前瞻性與預見性相結合傳承民間傳統聲樂藝術

篇9

【關鍵詞】普通民眾;“符號化了”;民間美術;弘揚和保護

當今社會上,很多的民間美術形式,包括民間剪紙、皮影、民間玩具等,它們或出于民間美術創作者的親手所作,或出于工廠機械化的批量生產,被裝上鏡框或者被裝進了精美的禮盒,作為商品出售,一些旅游景點、民俗村寨、甚至集貿街市,隨處可見它們熟悉的身影。并非徹底否認裝進鏡框和禮盒中“符號化了”的民間美術的某些價值,但在感慨我國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民間美術以來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問,普通民眾把傳統民年間美術作為旅游紀念品、裝飾品、收藏品才喜愛和購買,難道這就是民間美術在當今民眾心中的價值,那么弘揚和保護傳統民間美術意義何在,那些裝進鏡框、禮盒中“符號化了”的民間美術究竟能走多遠,大眾在弘揚和保護傳統民間美術中的積極作用該如何體現呢?

一、弘揚和保護傳統民間美術的目的

傳統民間美術它產生于我國的農耕社會,是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生活文化,它的根基廣植于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中,是勞動大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換句話說,民間美術的存在、發展離不開其所處地的自然環境,價值觀念、宗教觀念、社會制度、倫理道德,它依附于人民的生活、生產以及風俗習慣而存在,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是傳統民間美術存在與發展的溫床。現今很多中國傳統美術的文化遺存受到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等眾多因素的沖擊而變異、消亡,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產業化的今天,要實現全球文化的“和而不同”,就是要實現各國文化的民族化,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整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基因、文化基因、更是民族基因。弘揚和保護民間美術就是要民眾在當下社會背景下形成保護傳統民間美術文化生態的共識,守護好這個“民族基因”,為傳統民間美術創造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讓它在現代生活環境中真正的“活起來”。

二、“符號化了”的民間美術缺少了什么

民間民眾的生活是活潑的,動態的,民間美術所反映的正是傳統民眾生活的真實狀態,這種真實的狀態既是空間上的狀態也是時間上的狀態,又因民間美術依賴一定的自然、人文環境而生存和發展,并且“民間文化的造物觀念、價值觀念、信仰觀念、社會組織結構,社會組織結構、經濟基礎形式以及對自然的認識都是對民間藝術的產生、發展以及存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或者說文化的約束。”①因此民間美術是在傳統民間社會生活的背景下、在民間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它體現著民間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是人們對人生“真善美”的美好愿望,并不是傳統民眾純粹的為了美化自身、美化物品、美化生活環境所創,脫離了傳統民間真實生活狀況的民間美術是沒有生命力的。當傳統民間美術裝進鏡框和禮盒,這種“符號化了”的民間美術縮小了或者說是變異了民間美術最為本真的涵義和用途,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而失去了民間美術的“靈魂”,只是傳統民間美術“有形無神”的軀殼而已。

三、普通民眾該如何弘揚和保護傳統民間美術

1、普通民眾弘揚和保護傳統民間美術的態度

在正確認識和理解民間按美術藝術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的,弘揚和保護傳統民間美術的態度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理智的。弘揚和保護傳統民間美術的態度的主動、積極和理智在于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把民間美術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和社會中,通過傳統民間美術實現個人的“社會化”,給作為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的民間美術以足夠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傳統民間美術的創作者,正如日本著名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先生所說,“民藝的特色之一,即他們的作者都是一般的匠人,本來所有人都不是名師,況且也沒有下意識的個人作家,從事專業的全是無名的匠人。”②民間美術的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應該單純的為了投合社會喜好獲得利益,而應該意識到其民間性、本真性才是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從而保持民間藝術本質的最為本真的一面。

2、尊重民族民間傳統民俗節日

民間傳統民俗節日是民間美術創作的溫床,我國有眾多傳統民俗節日活動,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等。許多民眾認為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似乎不再允許我們按照傳統民間民俗的方式去“過日子”,認為傳統民間美術歷史的和現實的生活狀態不再適合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了,于是民間美術產生和存在空間被扼殺了,傳統民間美術也就在經意不經意間被忽視了,變異了,消亡了。因此很大程度上說很多傳統民間美術變異和消亡并不是僅僅是外界環境的影響,重要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內心觀念的改變。如果我們尊重民族民間傳統民俗節日,類似這樣的傳統民間美術如春節時貼的年畫,窗花、頂棚花、掛的喜箋、元宵的彩燈、端午的辟邪荷包、訂婚的荷包信物、婚禮喜字和花鳥剪紙、祝壽的壽饃……一樣能夠很好的存在城市百姓家庭。

3、了解民間美術的內涵和意義

傳統民間美術的文化生態背景在民間美術的內涵和意義中體現出來,理解傳統民間美術的內涵和意義有利于民間美術原發性基因的良性傳承,傳統民間美術創作者對生活樸素的情感可以說是民間原發性基因,如民間美術的創作者在傳達美好情感和祝福的同時,也傳達了一些強制和約束,即民間美術在“娛”的同時更擔當著“教”的功能,使勞動者得到直接或者間接的社會文化教化。“符號化了”的民間美術脫離了其現實的文化生態背景,其內涵和意義都不能充分深刻的表現出來,情感是“符號化了”的民間美術所不能充分表達的。

四、總結

對于傳統民間美術來說,弘揚和保護它并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鏡框、禮盒不是傳統民間美術的家,博物館更不是傳統民間美術的家,民眾自己的家才是民間美術真正的家,當我們真正的尊重它、理解它,把傳統民間美術當作自己的信仰、對祖先的信仰、民族的信仰來守護時,試問我們還會擔心它的消亡嗎?

【參考文獻】

[1]唐家路著.《民間美術的文化生態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p43

篇10

關鍵詞:傳統文化;原創動漫;藝術創作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161-01

一、我國動漫產業的發展現狀

自2004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多個省市把動漫產業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建成了若干規模較大的動漫產業基地,推出了眾多成功的作品。雖然中國動漫產業在最近幾年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與動漫大國間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相比之下,國產原創動漫作品的市場環境越來越困難,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國產原創動漫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發掘,難以吸引國內受眾的關注。文化是動漫發展的主導性因素,國產動漫應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吸取經驗,尋求幫助。

客觀地說,一些取材于傳統文化的動漫作品之所以沒有獲得受眾的認可,在于作品流于形式,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借鑒。然而,當下西方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眾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對我國人民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全面的,不但主導著國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還制約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方向。單純模仿甚至照搬美、日動漫風格創作的中國動漫作品,與國人的文化特征實不相宜,也無法真正滿足受眾的精神需求。

二、我國原創動漫與傳統文化的互動

在文化傳播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動漫藝術,從出現起就以其獨特的形式和作用參與推動著文化歷史的發展進程,也必然會受到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中國原創動漫應當具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和價值取向。文化是原創動漫的根基,動漫作品則為文化的發展及傳播提供了媒介,原創動漫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共生共贏的關系。

(一)傳統文化是原創動漫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的原創動漫曾經并不遜色于歐、美、日等動漫強國,并有其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除了文學作品以外,服裝、器物、飲食、禮俗、民樂等各種文化形態,都能很好地運用于原創動漫作品中。早期的《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為中國贏得了廣大聲譽的作品,就借鑒過水墨畫、木偶劇、剪紙、皮影、泥塑等傳統藝術形式。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并能成為原創動漫作品的核心競爭力。

(二)原創動漫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動漫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動漫產業在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動漫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的延伸。融會了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原創動漫,必將成為新時期文化傳播的有力助推。動漫作品的觀眾群普遍為青少年,作品中宣揚的文化立場與精神內涵對他們的成長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原創動漫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

(三)原創動漫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借鑒

民族傳統文化決定了國人的行為觀念、價值取向、審美趣味等。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借鑒以及創新的表現方式,觀眾對傳統文化會有更形象的了解,也更容易產生共鳴,作品的成功也就顯而易見了。原創動漫應該創造性地借鑒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加強互動。原創動漫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應該從文化的更深層面進行分析,并從表現形式等方面推陳出新。只有創造性地借鑒傳統文化,原創動漫才會贏得觀眾的認同,才能符合市場的需求,并帶動中國動漫持續發展。

三、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藝術創作的影響

創意性是當今動漫藝術的顯著特征,而深厚的文化積淀則是創意產生的源泉。成熟的動漫創作應該運用本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元素,并對其加以改造和創新。只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有機結合,增強人們對本民族、本地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才可能使當今動漫藝術實現產業化與人文特色之間的相融共生,并在動漫形象塑造、動漫產品研發、動漫品牌樹立、動漫企業崛起中展現出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動漫產業走上生生不息的創新之路。

(一)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美術風格的影響

優秀的民間文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同時也呈現出極其鮮明的個性化和地域性特征,從創作手法到美術風格都是如此。有樸素的、華麗的、含蓄的、豪放的,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如此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為當今動漫在形象塑造、表現手法等藝術創作上提供了豐厚的資源。

從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中可以看出,民間藝術豐富的表現形式已經在早期動漫創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哪叱鬧海》借鑒了民間年畫的風格,《豬八戒吃西瓜》運用了民間剪紙的形式,《九色鹿》則取自于敦煌壁畫的造型,《小蝌蚪找媽媽》更是開創了中國動畫水墨淡彩繪畫風格的先河,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除此之外,諸如刺繡、陶瓷、木刻、石雕等表現形式多樣,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和可塑性的民間藝術形式,還有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空間。如果能將優秀民間藝術中的傳統元素融入到當今動漫的形象設計上,一定會使觀眾在獲得新穎視覺體驗的同時,還能體會到民間傳統文化在動漫藝術創作中呈現出的形式多樣的美術風格之魅力所在。

(二)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審美價值的影響

優秀民間傳統文化培育了原創動漫的美學風格,形成了意境美、道德美的審美風格和寓教于樂、內斂含蓄的中和之美與樸素之美的審美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藝術思維,崇尚神似、神韻和意會的藝術形象。

經典動畫作品《大鬧天官》就集中體現了中國早期原創動漫的美學氣質與風格。其中人物造型古雅神奇,藝術風格靈動飄逸、超凡脫俗,綜合運用了戲曲表演、臉譜藝術、壁畫年畫、民間彩塑等藝術元素,廣泛汲取了先秦青銅器、漢代畫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藝術形式。虛實簡練而富于變化,有著很強的寫意性和裝飾性,表現出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特有的價值取向、審美觀念,在民間傳統文化與動漫創作形式的結合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

(三)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創作思維的影響

豐富的民間藝術題材,濃厚的地域民族色彩是當今動漫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從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的寶庫中獲取靈感、發掘原型,用現代藝術手法創作出具有民間傳統風格氣質與時代精神的動漫形象,是當今原創動漫創新的必經之路,也是專業動漫創作者應承擔的責任。

當今動漫藝術和民間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早期動漫作品的取材就直接來源于民間,多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故事、野史、傳說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創新而成的,如《漁童》、《人參娃娃》、《阿凡提的故事》等。然而,由于民間文化具有傳承性、娛樂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這種淵源關系還表現為對民間敘事的借鑒與升華上,同一類型、同一主題的故事會在不同區域、不同時間里流傳,構成故事的各種元素在保持原有基本形態的同時,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在當今動漫創作中,來源于民間傳統故事的情節、人物在對原有元素進行整合演繹的基礎上,以現代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讓觀眾感受到民間文化的永恒魅力,引起超越時空、超越現實的心理共鳴。

(四)民間傳統文化對動漫藝術發展方向的影響

動漫是一種把復雜的內容、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簡潔概括、準確深刻地表達其文化本質的藝術媒介。動漫文化是通過動漫形象來表現的,動漫形象以各種傳播形式,使觀眾在感官上獲得體驗的同時,心理上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審美過程中,一系列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融入其間,并通過動漫藝術完美地呈現出來,成為當今動漫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

結合當今動漫藝術發展的特點,對優秀民間文化進行創新,使民間習俗和民間藝術中的經典保存與流傳,無疑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同時動漫傳播的大眾性也使動漫藝術具有了平民化的民間文化特色。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今后傳播技術的成熟和終端設備的普及應用,原創動漫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將更為顯著。在這樣背景下,找準民族文化特色,保留并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便成為當今動漫創作所不能回避的問題,原創動漫也必定會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獲得蓬勃而長久的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國際化的發展背景下,在我們自己的原創動漫作品中,保留我們的民族價值觀和文化思維,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動漫藝術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齊驥.動畫文化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張巧,李少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動畫造型設計[J].電影文學,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