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教育實習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5:42: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專業教育實習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專業教育實習論文

篇1

實習名單正式出來之前,如果有特殊原因要求單獨實習的同學,系部會做考慮,但是大部分同學會選擇集體實習,集體實習氛圍更好。分組完成之后,帶隊指導老師需召集所在組學生進行任務分配,選好組長或者隊長幫助協調組員之間關系,處理本校指導老師未在現場時的相關事宜。進入實習程序時,帶隊指導老師引導學生加入另一所中學的生活、學習、教學與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指導老師接觸最多的是學生在聽課、備課、試講和講課的表現,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學習他人的長處,尤其掌握自己所帶班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自己的實習計劃,幫助中學生提高。只有學生在完全有準備的情況下,指導老師才能認同其正式授課,對于試教情況不是很好的學生,要加強心理教育。實習結束時,指導老師要對所在組實習學生進行評分,推選優秀實習生。本科院校老師對實習學生管理是成功實習最基本的保證。

一般來說,每個大學都會建立相對穩定的幾個實習基地,但是情況也會因學校而異。有些學校比較重視學校教學效績,擔心大學生來校實習會打斷其正常教學秩序,對實習學生存有一定的排斥,但基于上層關系,又不忍拒絕,卻又無法放手讓學生真正承擔實習具體工作,對實習工作的圓滿完成會產生阻力。但大部分的實習學校對實習生是持歡迎的態度,年輕活力的注入會幫助所在學校學生激發熱情和朝氣。后勤管理對實習學生都會開放綠色通道,如住宿等基本上都免費提供,允許延長熄燈時間。實習學生所在科任老師會提前預知他們的課程進度,而所帶班班主任也會將班上的基本情況告知實習學生,他們會對學生在其所在班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實行宏觀監控,既讓實習學生有一定的主動權,又會給他們相應任務,更好地去調節課堂進度和班級管理工作。接受學校對實習學生的管理是實習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實習學生對實習學校學生的管理

實習過程的兩個基本環節:教學與班主任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它們能夠很好地體現學生的管理能力。隨著學校生源質量的不斷下降,即便是重點中學學生基礎也不一定好,加上很多學校實施分級教學,允許給實習學生帶的班其學生自制能力較差。對此,要完全實現教學效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不是容易之事,教學管理中,要體現因材施教,吸引學生興趣的手段和方法,而班主任工作中就要充分施以情感教育,用心去感化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端,但老師并未曾放棄他,讓其有信心繼續前行。實習學生對實習學校學生的管理是成功實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四、院校實習專管秘書對實習學生材料的管理

實習作為高校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其嚴肅性與規范性是首要的。實習結束后,實習學生要上交的材料有自己最滿意的一份教案,實習過程記錄(包括聽課記錄和班主任工作記錄),實結。由于部分學生未參加集體實習,很多材料有過渡參照其他人的嫌疑,造成一定的雷同。還有同學因為實習過程中不是特別用心,實結感觸不深,也會拿別人的成果濫竽充數,造成某個版本泛濫,實習效果不明顯的彰顯。所以,實習材料質量問題管理是一個很大問題,還有些同學借著單獨實習的機會沒能及時返校上交材料,數量上也有參差不齊。材料管理工作是實習工作順利完成的硬件基礎。

五、結語

篇2

所有師范畢業的學生都聽過這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整個社會上,每一個人的眼中,也都覺得教師應該是學生的榜樣。既然要做榜樣,當然要有值得學生信服的地方,而人與人之間相處,第一印象又是最為重要的,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當然體現在他所具備的專業技術素養上。技術素養是教師的門面,雖然細小卻很重要。

1.普通話

因為人口流動的關系,現在的學校中往往有不少來自外地的學生,作為教師,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就是必備的重要條件之一。當然,作為語文教師,僅僅流利的普通話顯然是不夠的,還應注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各種類型的課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好的范讀能成為溝通教師與學生思想交流的橋梁;而且,教師自己范讀也能更多地獲得學生的信任與欣賞。學好普通話對語文教師極其重要。

2.書法

作為教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與鋼筆字也絕對是必不可少的。字是一個人的門面,學生看教師也是首先看到教師的字,尤其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寫得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學生就會多崇拜你三分,聽課的效率也會提高;如果能在學生的作文本上留下一手漂亮的評語,馬上就能俘獲學生的心,你對他作文的評價也一下子具有了更高的說服力。當然,教師其他工作的開展也會變得順利很多。另外,教師好的書法能力也可以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寫出一手漂亮的字來,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好處。

3.儀容儀態

教師是一份人對人的工作,教師的精神面貌直接影響著學生。我們經常對學生強調儀容儀態,其實教師的儀容儀態就是最好的教科書。通過教師的儀容儀態可以告訴學生,不是穿得好就是儀態好,穿著大方、舉止得體才是關鍵,另外,親切的笑容,禮貌的言語也能給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加分。給別人一份好心情,自己才會有更好的心情,因此,作為教師就應該每天笑對人生,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這些,都是作為教師最基本的素養,有了這些,教師才能穩穩地站在講臺上充當學生的引路人,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

二、專業知識素養

教師的勞動是一項復雜又極富創造性的勞動,要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首先要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全部內容有深入的了解。“資之深,則左右逢源”。在和學生長時間的接觸過程中,淵博的知識才能為你換得學生長期的信任票。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從傳統的知識觀來說,有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文學常識等;從現代知識觀來說,則包括言語知識和言語行為知識。統而言之,語文教師的語文知識素養主要體現在語言學、文字學、文章學、文藝學等多個方面。

(1)語言學??

學習語言學概論,可以了解語言的本質、結構及其發展規律,了解語言與社會以及其它學科的關系,了解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語言學的發展趨勢。懂得普通語音學,熟悉漢語的聲、韻、調,掌握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語音系統;了解語義學和詞匯學的基本原理,通悉語義和語境的關系,掌握詞的構成和組合規則,明確詞的基本意義與引申意義、比喻意義之間的關系,熟知辨析詞義的方法,把握詞語的感彩,熟悉詞匯的發展變化。學習古代漢語,具有較為系統的古漢語基礎知識。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了解古漢語的句型結構,熟悉古代重要辭書的查檢方法。語言學是作為語文教師要掌握的基礎。

(2)文字學?

學習文字學,把握文字的性質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發展規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學好漢字學,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的構成,熟悉漢字的筆畫、筆順與各種結構,掌握規范漢字,掌握查檢漢字的各種方法,掌握識字法、正字法和寫字法。另外,要明確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掌握好文字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準確無誤。

(3)文章學?

學習文章學,首先要了解文章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文章本身的構成規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結構、表達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內部聯系。學習閱讀學,研究文章的閱讀、分析和鑒賞。掌握各種實用文章的閱讀方法,熟悉各種閱讀方式、明確各種閱讀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閱讀的反應過程和訓練方式,懂得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學習寫作學,掌握寫作的基本理論及常用文體知識,對內容與形式、素材與題材、思想與思路、語言與文風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對中學生的寫作起到切實而有效的指導。作為語文教師能寫好下水作文,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

(4)文藝學

學習文藝學,了解文藝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文學作品的結構規律,學習中外文學史,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基本內容,熟悉各個時期主要的作家與作品,涉獵世界文學寶庫,對馳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見的作品。學習美學,懂得一些美學知識,懂得結合語文教材的特點進行審美教育。懂得一點文藝和文藝批評的基本理論,提高對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的分析與鑒賞能力,還應對電影、電視、戲劇、曲藝、音樂、美術知識也有所涉獵。一個知識淵博的語文教師能更多地博得學生的好感。

具有了上面的這些知識,教師站在講臺上才更有底氣了,在教學過程中時刻做到能和學生共同進退,就必須不斷地鞏固和提升以上的這些知識。

三、專業情感素養

教師又是一份情感投資的職業,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學生,只要你能放下身段,真正地關心愛護他們,總會有所回報。作為教師,愛心、耐心、寬容心都是必不可少的。

(1)愛心

每一個學生都是祖國未來的花朵,需要我們教師用愛心來澆灌。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范。所有學生,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還是調皮搗蛋的,都十分需要教師的愛。教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愛心是作為教師最首要的條件。記得以前有位老教師對筆者說過:“一個有愛心的教師,就是一位受所有學生喜歡的好教師,你一定要成為這樣一個教師。”

(2)耐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經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難纏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開導和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問題。另外,對于后進生來說,耐心也極其重要。耐心等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后進了,是因為以前的學習問題如雪球越滾越大,日積月累形成的,那么“化雪”過程當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有些學生很喜歡找語文教師談心,因為覺得語文教師細膩,這時,你就絕不能辜負學生對你的期望,要耐心地為他們解決困難,他們才會更加信任你。

(3)寬容心

現在的孩子個性很強,做錯事、走錯路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一味的指責批評不僅不能制止他們,有時反而會使事情越發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筆者過去就曾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批評會使他們封閉自我,而封閉了的心靈是很難再次敞開的。所以,我們要小心地呵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寬容地對待他們,對待他們所犯的錯誤,這樣才會更有利于每個學生的成長。學生也是有感情的,你的寬容或許更能激發學生改正錯誤、積極向上的決心,這也能說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吧!

總而言之,做一個具有專業素養的語文教師,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的是我們長期踏實的努力!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充實自我,提高自身素質,讓學生對你產生信任感,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篇3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信息技術 教師專業發展 促進作用

信息化、多元化時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給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帶來了機遇,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對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初中語文教師要高效運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調動初中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激發初中生學習語文的求知欲,優化課堂教學。下面,我就現代信息技術對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談談見解和體會,以供廣大同仁借鑒與指正。

一、信息技術為初中語文教師提供學習、教學、交流的平臺。

語文教師從課前準備查找資料,到課堂設計、多媒體應用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其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它大大提高了教師應用現代技術教學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師整合各種教學資料,優化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的能力,有利于課堂教學實效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采用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這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變“單一教學”為“多種媒介有機結合”,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了審美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我們可以利用圖片、影像、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中,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于師生互動、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形成一個教學相長的共同體。

例如,寒暑假是初中生最廣泛接觸社會和了解社會的大好時機,我們要指導學生完成一項語文實踐性學習,這期間他們會遇到一些新的未知領域和問題,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與學生平等交流溝通,共同完成。互聯網為我們供了學習、教學、交流與協作的重要平臺。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輔助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被廣泛利用,為初中語文教育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推動了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在新課改的大潮推動下,多媒體技術逐步走入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它讓初中生眼觀其行,耳聽其聲,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初中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生動,進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二、信息技術能夠促進教師語文素養的提高,引導教師進入積極探究創新的狀態。

現代信息技術能夠促進教師更新專業知識和提高語文素養。社會的進步說到底還是靠知識的更新,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主流知識,必然會改變原來知識認知的過程和方式。

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包括信息化教學能力和課堂管理能力、教學探究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能夠促進教師語文素養的提高。只有對信息技術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才會對信息技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才會促進語文素養的提高。

信息技術能夠促進知識結構不斷優化。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如何,并不是只看語文課教得怎樣,而是要看知識面如何和知識結構是否優化,還要看他能否把所有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能在語文的海洋里遨游,其中就包括對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

互聯網技術在探究問題上很大程度上優化了提問環節,能夠激發發現問題的能動性和解決問題的熱情。為了更好地適應探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通過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實現語文知識的遷移,在教學中發現新問題并進行有效探究,進而實現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

三、信息技術加快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

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師職前培養,能夠大大提高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師各種培訓能夠使加快我們專業發展的進程,縮短每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快速走出“高原期”,突破瓶頸。只有在信息技術的有效輔助下,才能更好地適應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挑戰。

四、信息技術促進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變革。

信息技術能夠大大促進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變革,也就是信息技術的使用極大完善了培訓體制和培訓方式,使教學能力大大提高。信息技術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教育發生了巨大變革。信息技術的使用,對傳統的初中語文是一個不小沖擊,適者生存,否則就會被淘汰。我們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信息技術促進初中語文教師教育觀念發生巨大轉變。

篇4

論文摘要:本文從湖北某高校2010屆266名英專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發現,25%的論文選題是語言學和關于語言學方向。該結果又一次證實了近些年對“英語語言學”教學效果不佳現狀的描述。本文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方面討論了如何通過撰寫語言學方面畢業論文的角度討論了改善該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1 引言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校專業目錄(1998版)和(2003版),“英語語言學”屬外國語言文學類下英專本科高年級主要課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專陸續開設該課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卻仍存在教與學效果不甚理想等問題。如潘之欣(2002)選取部分南開大學和上海交大在讀英專碩士研究生,采用問卷形式,對該課程開設情況的調查表明:該課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語語言為主的語言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際運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效果不佳;且學生普遍體會不到學習該課程所帶來的樂趣,主要原因有理論性太強、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不當等。吳格奇(2005)反思該課程時也提到,“教師不滿意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目的很茫然”是主要問題。本文則從英專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角度出發,試圖探討該課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緩解“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尷尬狀況。

2 調查研究

266位2010屆英專本科畢業論文是從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學科的電子數據庫中拷貝的。該調查屬于二手資料研究。筆者根據論文題目、摘要、提綱、主要內容按語言學方向、文學方向和翻譯方向進行歸類,其中運用語言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學文體語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歸納為語言學方向。結論是:58%的論文屬于英語文學方向,25%為語言學方向,17%為翻譯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為基礎學科的“英語語言學”未能引起學生太多的關注和興趣;其次,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未能引起師生足夠地注意;再次,教師在課程內容處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將課程學習與畢業論文聯系起來。總之這個數據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描述。這與教學、引導不無關系。

3 對策分析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畢業論文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評估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分析,試圖在前人創造的知識的基礎上有自己新的認識與發現,并將這種認識與發現以一種可易時易地的方式與人進行交流。因而撰寫論文是學用結合的大好時機,從英專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來看課程教學具有一定說服力。

3.1課程定位

語言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其研究分類越來越細、分工越來越明確,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過去的語言學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家百貨公司。對于林林總總的學科分類和研究流派,結合教學大綱和英專學生本科階段知識體系的形成,對該課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認為語言學目標是寬泛的而非具體的,即培養學生的理論修養和對語言的熱愛。而本文則認為既應有寬泛目標,也應有具體目標。“語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語言及其相關對象的人文科學。它的研究領域分為共時的和歷時的,理論的和應用的,微觀的和宏觀的3個對立方面,其任務是描述語言事實,尋找并解釋語言發展的規律,發掘語言學理論,總結語言研究方法,并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語言研究和其他領域(楊自儉,2002)。”因此寬泛目標是培養理性思維,即對理論的理解、背景、歷史貢獻與發展不足及實踐運用。具體目標是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理論的應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語言技能。楊教授定義也明確了語言學研究方法和內容。學習理論知識時,學習和應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語言學基礎理論,尤其是微觀方面的理論成果,對英專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有檢驗作用;在跨學科或橫向方面,將語言學相關理論用到英美文學和英漢翻譯中,提高文學作品鑒賞能力,提升英漢對譯技巧,形成論文即為具體目標。誠然,理論與實踐結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寫論文乃一種嘗試。故在介紹理論時,必要補充對理論的應用與研究,適當拋磚引玉,可有效激發學生探索興趣。故,具體目標使學生看到學習成效,寬泛目標鍛煉了學生理性思維,既調動心靈又提高素質,教學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學內容

傳統課本基本上以微觀語言學為主,按結構語言學思路編排內容,從語音學、音系學、形式學、句法、語義學,一直到語用學和語篇分析。教學內容的改革是大多數學者的主張,如白郁(2007)認為應以語言哲學意義、語言與大腦及認知關系、語言學發展簡史、宏觀把握語言學真正意義等四方面為重。還有學者認為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以改進教學內容,如王揚(2004)和吳格奇(2005)主張選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基本理論、概念的材料、輔之以拓寬視野的補充材料。還有以宏觀還是微觀語言學內容作為教學重點的爭論:“微觀”派認為語言內部分支是語言學的基礎內容,課時分配比重要大;“宏觀”派認為基礎部分簡單,學生可自學,重點應是宏觀介紹;“中間”派是既注重基礎又考慮涉獵面。

但筆者認為,各高校層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統一規定教學內容不足取。近5年教學實踐告知以微觀語言學為主,即語言學內部分支的理論、研究、及應用。如在處理詞形學時,適當介紹詞的研究現狀,對象我校這種以師范專業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專學生而言,無論是提高職業技能還是英語水平都相當重要。我校地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添加西部少數民族語言的相關研究,如方言特點、語言遷移現象、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也應在緒論部分增加語言學史和語言哲學等內容,讓學生了解語言學理論和研究的發展趨勢及語言與哲學的密切關系。此外適當介紹結構、認知和功能語言學這三大學派的相關內容也有必要。總之,就像百貨商場的陳列員,教師將所有商品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地展示,學生自然會依據具體情況取舍。教師侍機提供論文命題,使學生的探索與發現隨著課堂內容的進行而深化。著名學者趙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級生》就曾列出了20個作為語言哲學研究對象的話題,且認為是“震撼靈魂”,不可能不為之心動的命題。

3.3教學方法

該課程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有關研究一致認為必須改進該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建構語言及語言學知識。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動典型例子,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解理論要點和難點;王揚(2004)主張采用傳授型和討論型相結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張研究型教學模式,“設境”以激發學生興趣和強烈求知欲。

總之,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努力激發學習動力。啟發式和發現式方法講解基礎知識和理論要難點;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務(個人任務和小組任務);大課堂講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步驟;小課堂任務分配型方法,使教學達到“魚”、“漁”兼授效果。如語言學緒論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個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時間準備15分鐘ppt陳述,5分鐘小組同學共同回答相關問題,并建立QQ群,隨時聯系。教師僅為任務的布置者、監督者、幫助者和評定者,并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推薦給學術期刊,或為畢業論文的一部分。如一組學生在講“語用失誤”時,列舉了電影、小說、校園、網絡等許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夠透徹,教師可適時適當加以補充、提示和參加討論,既融洽了氣氛和師生關系,又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

讓學生隨時記錄和關注身邊的語言現象和語言事情,并聯系到語言學理論,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詞新語收集,以討論詞的構詞理據。雖在探索中有難度,可介紹期刊網、萬方數據庫等資源;也可大膽與相關領域的教授或專家電郵尋找答案。為形成質量較高的論文打下了基礎。這些都說明:語言學課程的終極目的不是講授具體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能意識到語言現象的存在,能對之產生興趣,并發表自己一定的見解,使自己作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語言研究的大環境中去。

4 結束語

從學科定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三方面,適當有效地聯系到學士畢業論文的選題,既能改善單一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學習,也達到了教學大綱能力培養的要求。畢業論文的撰寫就是提供一次培養創新意識、實踐“做學問”的機會。將課程教學與論文寫作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就找到了畢業論文的素材,這也是學習思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具體實踐,相對于借助他人的文章獲得二手資料而完成的畢業論文來講,學生的獲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體現學生真正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另外,這種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態度更會為學生走向社會,誠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郁,英語本科語言學教學的重新定位[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語言學導論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07,(8):36

3 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語言學:它的歷史、現狀和研究領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4):14-24

5 王揚,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課程教學初探[J],外語研究,2004,(5):57—60

6 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國外外語教學,2005,(2):32—36

篇5

在經過了一定的專業知識積累后,每個專業課都要附加實驗教學,實驗能夠很好的培養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了解到各種儀器的操作方法,并對實驗原理、過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這無疑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專業課的實驗課題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夠使使學生感到有興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實驗探究中來,通過實驗探究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實驗講解改變學生的一些錯誤的操作方式,為以后的廠房實訓奠定基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創新小組團隊,由責任老師負責管理,以本專業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實驗探索。

2廠房參觀、廠房實習

外出參觀往往會給學生一種新鮮感,離開熟悉的學習環境,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進行參觀學習,往往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堂教學與實驗探究的雙重教學后,本專業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可以接受一些實際操作過程中的相關專業知識。通過在污染物處理廠的參觀,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廠房的實際操控技術相聯系,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問題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結束廠房參觀后,可組織學生做參觀演講,讓學生總結在參觀中所學到的知識,通過總結和交流達到強化專業知識的目的。廠房參觀能夠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強化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承接作用,通過廠房參觀,學生將對廠房的一些儀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為以后的廠房實習奠定了基礎。通過廠房參觀以及專業知識的學習,學生會對本專業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廠房實習可以強化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實習是將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基本技能訓練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生產實習是環境工程本科教學的一門重要實踐課,通過該教學環節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環境工程專業設計、廠房實踐、組織管理的基本技能,還能使學生了解環保治理設施以及設備的運行管理知識。學生的廠房實習需要通過學校聯系實習單位,由老師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做好實習計劃,針對實習內容有目的地選擇實習指導教師,選擇所帶核心課程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在實習中遇到相關專業知識,指導教師可把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來進一步講解,豐富實習內容。通過生產實習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要求學生做好生產實結,確保學生在廠房實訓過程中學到了真本領,同時促進理論知識的升華。

3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系統的全面的歸納、總結、應用和提高的重要環節,即是總結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到的專業知識,也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情況選擇畢業設計導師,導師則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為學生確定論文題目,論文題目采用一人一題,畢業課題要來源于科研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畢業課題確定后,由學生在接下來的一學期內,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知識通過實驗等方式進行畢業設計的探究,最終獨立完成畢業論文。要嚴格要求畢業論文的質量,要求由負責課題的老師之外的教師參加論文的評定,從學生的選題、查詢資料、開題、實驗設計、開展試驗、撰寫論文、答辯等環節嚴格要求,嚴令禁止論文抄襲的現象,最后綜合各個老師的意見,給出畢業論文的最終成績,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

4考核方式

專業課傳統的考察方式為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形式,為了避免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可適當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時成績的比重,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綜合考慮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做出最終的期末成績評定,避免學生因考試而學習,最終導致學生“學得快,忘得快”,無法掌握專業相關知識的問題,將傳統的“應試型”教育理念轉化為以注重學生能力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5結語

篇6

關鍵詞:職業素養教育;專業教育;職業素養

一、研究背景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晚,但國家一直比較重視職業教育。1991年,國務院發文明確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在對職業教育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要求更加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環節以及企業實習環節。將傳統的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轉變,形成校企合作的聯動模式。目前,對此聯動模式的研究隨著國家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深化而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基于此,本課題致力于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將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高職生物制藥專業教學,使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人文素質,并最終實現體面就業。

二、落實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教育

1.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重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并行培養

臨江學院生物制藥專業曾對聯系緊密的幾十家企業進行調查、走訪及探討,以此來明確企業員工應具備的最重要的素|,從而將素質培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結果顯示,企業最需要對工作有熱情和興趣的員工,其次是員工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責任心。因此,社會對高職學生的培養應該是更為全面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而不僅僅是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這樣既能順應用人單位對用工的實際需求,還能最大限度地考慮到個體的成長成才。如果能重視對雙職業能力的培養及宣傳,使整個社會對優秀高職畢業生的認知建立在“既具有較高職業技能又具有職業素養的人才”層面上,這樣就能給高職畢業生雙職業能力的教育和培養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2.專業教學是培養高職生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根本途徑

在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過程中,如何提升雙職業能力有多種途徑,其中最卓有成效的就是頂崗實習。頂崗實習作為一種特定的職業實踐活動,是對以講授為主的常規課堂教學很好的補充及輔助方式。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視職業實踐活動,這樣才能區別于其他類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使之具有高職高專的特性。在頂崗實習環節中要讓學生認知并熟悉企業的工作流程,通過參與企業工作得到真實的體驗,而企業指導教師要有目的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職業教育環境中真正學有所獲。學生通過參加頂崗實習,一方面可以更為全面地提升專業職業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在集體環境下認同企業的集體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從而培養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達到提升雙職業能力的目的。

三、臨江學院生物制藥專業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實踐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臨江學院生物制藥專業是2015年杭州市產學對接特需專業,本專業主要培養掌握微生物技術、生化技術、發酵技術、藥物制劑技術等相關知識和工作原理,具備發酵、菌種選育、產品分離、提取、藥物制劑及藥品檢測等能力,能從事生物藥物生產、質量控制、生產管理、藥品銷售等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生物制藥專業與杭州市生物制藥主流企業合作緊密,利用這一優勢,學生可順利獲得微生物發酵工(中級)、藥物制劑工(中級)、化學檢驗工(中、高級)等職業資格證書。該專業在省內生物制藥行業具有良好聲譽,畢業生雙證獲取率為100%。由于重視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就業崗位多為藥品生產、操作技術崗位和藥品銷售、藥品檢驗以及相關管理崗位,就業學生專業對口率80%以上。

臨江學院的生物制藥專業在教學中依托企業需求,開設專門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課程。在生物制藥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職業素養課程主要涉及兩類:一類是具有專業特點的職業素養課程,如中藥鑒定技術、醫藥商品導購及藥品市場營銷等課程。通過此類課程的開設,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潛移默化地提高職業情感;另一類是通用型的職業素養課程,對學生的個人素養能做出對應的培養和提升,如演講與口才、溝通技巧等課程。幫助學生提前認識和體會職場,形成正確的、行之有效的職場價值觀,使其盡早成為職業人。

四、結語

篇7

關鍵詞 冶金工程 質量工程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Reform Train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ZHANG Yuzhu, LI Yungang, AI Liqun, FENG Juhe, LI Junguo

(College of Metallurgy and Energy,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 Take qualit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s the goa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work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on reform training mode, optimizing course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quality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l

為貫徹“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的戰略要求。教育部、財政部制定了《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這些政策的出臺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此,我們以抓質量工程建設為手段促進學科發展。改革培養模式,以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全面提高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抓質量工程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展,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目前冶金工程專業已經建設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河北省優秀重點專業,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現代冶金技術實驗室已建設成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同時為河北省和唐山市重點實驗室。冶金傳輸原理和煉鋼學兩門課程為河北省精品課程。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優化課程體系,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

按照“重基礎、寬口徑、應用型、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了解現代冶金和材料學科發展,掌握現代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和有色金屬冶金)相關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善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從事冶金工程及相關領域的生產、管理及經營、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的熱愛鋼鐵行業,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冶金工業是典型的流程制造業,其現展不再僅僅滿足于解決某一工序節點上的技術或工藝問題,而需要站在整個“大冶金”工業鏈流程的工程科學高度,為此增加了一系列材料成型、金屬材料、冶金能源、耐火材料等方面的課程,并在實習環節將實習廠由原鋼廠、鐵廠、燒結廠拓展到鋼鐵生產全流程工業鏈廠,從而保證將專業教育延伸到鋼鐵工業主體產業鏈。

構建“4個平臺”即通識教育平臺、公共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專業方向選修平臺。各類課程共計208.5學分。

通識教育平臺(必修、46.5學分,22.3%):綱要,基礎,原理,概論;大學英語,體育計算機文化基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軍事訓練。

公共基礎平臺(必修、59.5學分、28.5%):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無機化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電工電子學,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工程力學,物理化學等。

學科基礎平臺(必修、13.5學分、6.5%):冶金原理,冶金傳輸原理,金屬學及熱處理。

專業方向選修平臺:(8分、42.7%,);由專業限選課(68學分,32.6%)和任選課(21學分,10.1%)組成。專業限選課設鋼鐵冶金方向和有色冶金方向兩個方向課,限選一個方向。

鋼鐵冶金方向的專業限選課:鋼鐵冶金學,鋼鐵冶金設計原理,有色冶金概論,爐外精煉,凝固理論,非高爐煉鐵,專業英語,冶金實驗研究方法,專業實驗,專業實習,專業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及設計。

有色冶金方向的專業限選課:輕金屬冶金學,重金屬冶金學,化工過程與設備,電化學,鋼鐵冶金學,冶金實驗研究方法,專業實驗,專業實習,專業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及設計。

任選課由公共任選課(15學分、7.2%)和專業任選課(6學分,2.9%)組成。

全校公共選修課,要求學生至少選學15學分,具體要求為:VB程序設計4學分或者C++程序設計4學分必選一門,AutoCAD基礎2學分;文學類課程2學分;經濟管理類課程1.5學分。其它任意類課程至少選修5.5學分。

專業任選課:冶金反應工程學,近終型連鑄,高爐噴煤,潔凈鋼與品種鋼冶煉,冶金輔助材料,耐火材料概論,冶金環境保護,冶金資源綜合利用,科技文獻檢索,金屬壓力加工概論,冶金能源,冶金流程工程學,冶金史,金屬材料概論,共計15.5學分,從中任選6學分。

2 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鑒于國內鋼鐵企業技術發展的不平衡和設備裝備的差異性,為使學生通過實習了解主體工藝設備、掌握工藝方法,近幾年在唐山鋼鐵公司、唐山國豐鋼鐵公司、石家莊鋼鐵公司等省內穩定的實習基地基礎上,又積極開拓了寶山鋼鐵公司、武漢鋼鐵公司、鞍山鋼鐵公司等大型鋼鐵公司為專業實習基地。與唐山鋼鐵公司、邯鄲鋼鐵公司建立了校企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在冶金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設置三次專業實習(共10周),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15周,實踐性教學總計76學分,占總學分的36%。近幾年,為了進一步提高實習效果,教學采用立體設計方案:安排實習周每周第一天在校進行課堂教學,利用所購買的《鋼鐵生產概論》、《寶鋼生產技術》等多媒體教材和錄像,通過課堂講解與多媒體生產工藝設備觀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現場實習、課堂講解、多媒體演示與生產廠技術人員的生產實踐講座相結合,保證了實習效果。

近年來,加強了實習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在保證原每班兩名教師的基礎上,安排本專業研二研究生協助指導,有效加強了實習管理工作。

為客觀評價實習效果和評定學生成績,實習成績采用平時表現、實習報告、閉卷考試三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有效抑制了過去主要依據實習報告評定成績時,部分學生抄襲實習報告的現象。

3 教學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將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人格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到各個教學環節與過程之中。在各個課程教學環節,注重以鋼鐵產業的歷史進程觀,研討進程中重大工藝技術創新背景及其歷史貢獻,了解未來發展的前沿課題與現存問題,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知識基礎上的方法論教育,代替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方法;以人文、科技、社會實踐和專業教育,代替狹義專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新人格;以實踐教育為中心,加強工具教育、論文寫作與表述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技能與動手能力。

為此,在注重教學體系與內容的相對系統性的基礎上,加強了開放性建設;在相對共性教育的基礎上,加強了學生差異性教育建設;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學生主體建設。在培養方案層面,構建了課程教學、實驗教學、實習教學、課外創新、社會實踐、講座與論壇、設計(論文)與專題等相對獨立又立體交叉銜接的、逐步完善的教學體系。在注重工程素養與工程能力培養的傳統上,加強了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以聽課制、督導制切實改變教師授課方法與組織方式,考查目標由知識學習變為知識基礎上的方法培養;授課方式由教師主體傳授式變為引導式為主的啟發式、研討式、研究式、案例式;授課內容由照搬教材變為以教材為基本知識點的開放式。

(2)開設部分前沿性、綜合性專業課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近幾年分別增設了非高爐煉鐵、高爐噴煤、近終形連鑄、品種鋼與純凈鋼冶煉等課程。

(3)利用重點實驗室的開放條件,為學生自主課外創新科技活動和實驗提供指導教師和必要的條件支持。

(4)鼓勵學生自大三始進入教師科研團隊工作,并由教師提供工作補貼。通過實際科研課題鍛煉、培養創新能力與工程能力。

(5)在專業課程設計保證工程設計基本能力的基礎上,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畢業設計或科研論文工作,鍛煉學生實際工作經驗。畢業設計真題真做的比例不斷提高,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學生畢業論文題目是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如邯鋼板坯中心偏析的成因、唐鋼結晶器優化研究、鋼水覆蓋劑的研究等,通過真題真作使學生受到從選題、開題到撰寫論文的科研訓練,并累計取得近3000萬元的經濟效益,有的研究結果與教師聯名。

(6)強化工具類課程教學。除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外,開設文獻檢索、科技寫作、專業外語(三個學期連續開設)課程,并在畢業設計(論文)中明確要求翻譯與課題相關的1~2篇外文文獻。Visual BASIC、AutoCAD納入學生必選課程等。使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能力和文獻檢索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為此,唐山電視臺熱點透視節目做了專訪報道,并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7)為學生開設系列專題講座涉及專業前沿、工藝技術研究、創新人格品質等。

4 綜合性、設計性及研究性實驗教學體系改革

實驗教學是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環節,自2004年來,充分利用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河北省重點實驗室的資源條件與開放管理的運行條件,全新構造了基本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與研究性實驗以及學生自主命題科技創新實驗等多層次實驗教學與實驗研究體系。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將基本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納入實驗教學計劃與實驗課程,將研究性實驗與學生自主命題科技創新實驗納入學生科技創新學分。未納入實驗課程之中的實驗由團隊指定指導教師。完成的主要課題包括國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國家重點推廣項目、企業合作項目等。學生完成的自主命題科技創新實驗有推渣機的設計、教室自動紅外光控照明燈、超高導熱納米材料研制等。

5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冶金傳輸原理、鋼鐵冶金學、煉鋼設計原理、煉鐵設計原理、爐外精煉等全部主要課程自主開發了適于課程教學的多媒體課件或網絡教學與學習系統,所開發課件大多在教育部、學校組織的課件大賽中獲獎。配備有本專業現場生產工藝錄像與東北大學工藝教學多媒體動畫課件。課程組可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性質自主確定授課方式,可于課堂上實現傳統板書、多媒體教學、工藝錄像三者間的任意切換,并與現場觀模與實習教學相結合,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在課堂教學方面,近些年加大了融能力培養于課堂講授之中方面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力度,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例如,采用典型鋼種冶金案例教學的品種鋼與純凈鋼冶煉課程、根據不同煤種,研究配煤、制煤、噴煤工藝、噴吹量與噴煤極限案例教學的高爐噴煤課程等。這些課程結合冶金案例,采用講授與研討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提高了在特定冶金條件下,利用專業知識分析工藝過程、確定工藝方案與工藝參數的基本能力。再如,非高爐煉鐵、近終形連鑄、生態冶金等冶金前沿課程使學生掌握了前沿設備、工藝現狀與研發歷程、動態;近代冶金技術史教學使學生了解冶金技術發展、冶金設備與工藝改進的歷史進程,掌握各歷史階段主要設備工藝的產生背景、研發過程、工藝特點、優勢與局限,為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奠定了基礎。

將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人格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到各個教學環節與過程之中。在各個課程教學環節,注重以鋼鐵產業的歷史進程觀,研討進程中重大工藝技術創新背景及其歷史貢獻,了解未來發展的前沿課題與現存問題,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知識基礎上的方法論教育,代替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方法;以人文、科技、社會實踐和專業拓展教育,代替狹義專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新人格;以實踐教育為中心,加強工具教育、論文寫作與表述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技能與動手能力。

教學過程中,必修課以應用為主線學習專業必需的知識和技術;精簡課時,給應用型人才留出時間,去選修專業提高課程,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工程實踐能力;設立問題,給創新性人才留出空間,去通過參加教師科研以及學習新技術前沿選修課進行研究和探索。在選修課安排上,提高選修課比例,發揮科研優勢,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開設了一系列新技術前沿選修課,滿足不同興趣和愛好的學習需要,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篇8

[論文摘要]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關系不明確、實踐教學的體系尚未形成兩個方面。建議借鑒醫學教育、工程教育以及美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經驗來構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與理論教學密切聯系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踐操作為主,獲得感性認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教育是實踐應用性職業”,“需經過‘臨床’實習”。在我國師范教育轉型邁入教師教育的專業化發展時期,雖然教師教育各專業在借鑒其他專業教育以及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已經有人提出了“全實踐”理念下的實踐整合課程和“大教育實踐觀”指導下的“連續性、漸進性的全程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等觀念,但學前教育專業用人單位依然批評培養的人才實踐能力差。探尋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具體弊端將有助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不足

關于我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本文在已有經驗總結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建設實踐中的理解與體會,對其不足予以分析。

(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不明確

在教師專業化的要求下,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就成了問題。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何行為目的、何者為重、何者為先呢?杜威在強調實踐教學的同時,指出成功有效的專業教育首先要使學生獲得學術造詣方面量的積累,這是前提性條件。顯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教師教育課程的兩大基本形式。”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是正確無疑的。但何者在先、何為目的?“杜威知道,盡管師范教育中理論要先行,但是如果理論與實際脫離,將是死水一潭。因而他支持這樣的專業教育:將‘理論在實踐’中的課程觀轉變成‘理論為實踐服務’的課程觀。”盡管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不等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理論知識并不完全依賴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則一定是實踐的。“理論知識須通過實踐對其價值進行最終驗證。理論知識是從業資格的基礎,而專業實踐本身是所有知識指向的終極目的。”高師院校學前教育理論教學獲得的理論知識肯定是以專業實踐為終極目的的,即“理論為實踐服務”,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何者先行,應該說可以有l二種組合,即理論教學先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行、實踐教學先行。哪種組合比較合適則要根據專業特點和教學對象來判斷。理論教學先行的優點是實踐教學有理論知識的指導,實踐是自覺的、非嘗試錯誤式的,具有了理性特點而非直覺的實踐。但理論教學先行往往會造成實踐教學只是驗證和補充理論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而被忽視的結果。我國高師院校長期以來不重視實踐教學,除了學術性壓倒師范性的原因外,理論教學先行也是原因之一。杜威“主張教育理論學習過程應伴隨廣泛的實習工作,以加強和豐富對理論的理解。”而且“理論只在具體學科里運用,而實際問題則是跨學科的。”因此完全可以根據專業特點嘗試并行或實踐教學先行。

從當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情況看,基本上以理論教學先行為主。由于在理論指導實踐的觀念下操作,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目標與內容單一,只有驗證性功能或者技能訓練性功能,缺乏實踐產生理論的功能。比如理論性課程的實踐教學,實踐只是一個驗證的環節而缺乏探索性,實踐不能產生新的知識,實踐不能反作用于理論教學。獨立設置的實踐性課程如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的安排,一般集中在整個學程的最后階段,無法實現實踐后再回到理論中來進行反思與深化,把實踐獲得的經驗加以提升的預期。這樣的實踐教學只能檢驗理論而不能產生理論,離杜威所期望的“實驗室式”的實踐教學目標甚遠,更遑論反思性教師教育。

(二)實踐教學的體系尚未形成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從模塊論的角度看,一般缺乏實驗實訓模塊。學前教育專業屬于文科類專業,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文科專業是沒有實驗教學傳統的;實訓則是職業院校的主要教學環節,普通高校幾乎不設置實訓環節。因此,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就缺少了實驗實訓模塊。

從要素論的角度看,實踐教學區別于理論教學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條件要素,即實踐教學每個環節都需要硬件設施的支持。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除了教育見習與實習的幼兒園以外,實驗室建設幾乎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剛剛起步。從管理要素看,沒有相對獨立的實踐教

學管理、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及規章制度都還沒有形成。實踐教學評價則還停留在見習、實習、結束后,指導都是評定成績做好登記的水平。成績評定的標準、評價方式等缺乏研究。 由于對實踐教學的整體研究不足,使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對各個構成要素具體內容的認識比較模糊。實踐教學的條件、管理和評價幾乎為空白,因此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建設任務任重而道遠。

二、借鑒成功的專業教育培養模式。改革和完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

醫學教育和工程師的培養被普遍認為是成功的專業教育,尤其在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一)醫學培養模式的借鑒——臨床化培養模式

高等醫學教育,無論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還是歐亞的本科式教育模式,都區分為基礎醫學階段和臨床教學階段。基礎醫學階段的實踐教學以實驗教學為主,同時滲透了臨床內容和模擬訓練,導致醫學教育成功的則是其獨特的臨床教學。教學醫院是其主要的教學場境,真實、綜合、以問題為中心、床邊教學和小組討論的方式等使醫學教育的實踐教學獨樹一幟,因而醫學教育被稱之為臨床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師專業化的背景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完全可以借鑒醫生培養的臨床化模式來探索自己的實踐教學模式。因為學前教育工作在很多方面與醫務T作具有共同點,比如職業道德上的愛心與耐心、專業知識的綜合性、作技能的創造性等。借鑒臨床化培養模式的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如何構建和實驗驗證有待繼續研究。

(二)工程教育培養模式的借鑒——產學研結合

校內間接工程訓練與產學研結合制度下的直接工程訓練共同構筑了工程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間接工程訓練從技能實踐、能力實踐到綜合創新與項目開發實踐的循序漸進安排,使實踐教學各個環節目標具體明確,易于操作以工業中心為載體的直接工程訓練則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以科技立項和項目組方式操作,不僅綜合了跨學科理論知識,與間接一程訓練中的綜合創新與項目開發鏈接,而且培養了工程人才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精神——合作。雖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工作對象是迅速發展中的兒童,T程教育的校內間接T程訓練、項目開發等方式不適合于遷移,但其實踐教學內容循序漸進滾動式安排的思路和工業中心載體的經驗為構建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三)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建立——職前職后一體化

篇9

論文摘要:為了滿足市場的發展趨勢與需求,會計高等教育需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不僅要賦于學生馬上從事專業工作的能力,更要賦于學生自我終身學習和創新的能力。本文從會計高等教育的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組織與管理3個方面探討了目前我國高等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思路,以不斷完善我國會計高等教育。

我國經濟近30年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會計改革及其國際化的進程,我國會計僅用短短20余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百余年所走過的路程。目前,我國會計人才在推動企事業單位財務規范化管理、保障社會公眾利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校際走訪、同仁交流和調研中我們發現,會計高等教育在培養觀念、教學方法、課程建設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會計準則逐漸驅同,但會計教育和國外發達國家并沒有拉近距離,大部分院校都對會計高等教育有強烈的創新需求。

一、會計高等教育的目標

教育目標定位對于確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均有直接影響。我國會計教育界對于會計高等教育目標問題一直沒有停止討論。目前我國會計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目標的同質化(或教育大眾化)、重數量輕質量、重視專業技能教育忽視職業倫理教育等短視問題。各高校本科培養方案中對目標的基本描述為: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優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曉國際會計準則、現代會計管理方法與技能,并具備相鄰專業基本知識,具有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設計會計制度等能力,能在各類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內外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從事會計實務和會計鑒證、咨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會計專門人才。

這種強調學生在高等教育期間集中掌握某些知識或技能,在畢業時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專業人員,將會計高等教育當成學生職業勞動的最后訓練場的教育目標定位,使學生不能不斷完成自我知識更新以應付變化極快而又日趨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如果我們把教育等同于向學生的頭腦灌輸事實和法規,而不是讓他們理解真正的含義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那就完全可以認為教育就是浪費時間。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如同不會獨立思考而只會機械執行的機器,他們只會在某一狹窄的領域中做常規的工作。如果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無法適用規則的新情況,他們就會不知所措,容易犯下災難性的錯誤。因為他們對行動的基礎即基本原則,并沒有真正充分的理解和掌握……”(Walton 1917,281)。

老子云: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會計高等教育應該教給學生比會計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東西,培養學生在未來成為一個具有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專業人員,重視其終身教育。終身教育關注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應該在高等教育期間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識,掌握繼續學習的技能,并且培養其在畢業時形成必備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專業認同感。因而,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增加鼓勵本科學生盡早參加研究活動的部分,重點應在于培養分析及概念性思維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記憶職業準則。

二、課程設置

我國大學會計教育課程體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素質教育課程”。近年來,我國高等會計教育課程體系一直在進行改革,但改革的重點始終是放在專業課程要不要分方面、門數是增加還是減少、理論課課時壓縮、實踐課比重增加等方面,并未有實質性的突破。原先遺留的課程內容交叉重復的問題、知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增加了過份強調實踐、壓縮在校時間、增加學生為尋找工作的時間等新問題。鑒于此,應根據終身教育的思想,突破會計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思維定式。終身教育理論使高等學校的課程不再單純地追求某一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強調學科本身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結構,將相近的學科知識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形成新的課程體系,突出學科本身的完整性,不再強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從而減少了過分專業化所帶來的缺陷。

會計高等教育的目標、理念是通過課程體系與內容以及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落實來實現的。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誠信危機的背景下,如何進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架構、實現會計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各高校會計學專業建設的關鍵問題,會計高等教育中培養模式的設計應做到如下三點:

(一)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

會計高等教育分為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會計高等教育必須賦予會計人才的知識包括一般知識、通用管理知識和會計專業知識。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和知識的培養在培養模式的設計中應做到“由雜而博、由博而專”。在打好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礎上,廣泛涉獵文、史、哲、藝等知識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雜”、“博”的必要條件。在課程體系中應當注意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權衡,對此人們的觀點各不相同,怎么設置更為合理,仍然是個難題。近幾年,部分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增設了基礎教育課程,降低了專業教育課程在全部課程的比例,傾向于實行厚基礎、寬口徑的通才教育。筆者認為一味地增加基礎教育課程、弱化專業課程未必可行,在調研中發現,有的院校在基本體系不變的情況下,每年都進行微調,以探究最優設置。

(二)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

在打好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會計高等教育還應重視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能力的培養,不僅在理論教學中應合理使用互動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還應通過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除了需要設置工商管理大類平臺實踐教學環節如金工實習、機械制圖實習、統計方法運用實習、社會實踐調查外,還需要設置會計專業實習,如設置模擬實習、專業認識實習、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等。各高校需要如何設置取決于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比如培養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工業企業會計人才,就需要設置金屬工藝、機械制圖等理論和實踐課程;如果為培養金融會計人才,這些課程就可以不選擇。

模擬教學是會計高等教育中實踐教學的重要手段。為了加強學生對會計實際工作的感性認識,需要通過專業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逐漸完成理論學習與實踐環境的結合。通過校內模擬實習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加強學生分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獲取信息能力、決策方法運用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加強學生科研、語言文字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可以設置學年(或學期論文)、畢業論文。論文是培養學生捕捉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專業技能教育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共修

不正當競爭和會計信息失真既損害了廣大消費者和誠實經營者的正當權益,同時也使企業本身失去社會的信任,會計的公信力損失,情節嚴重的還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只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倫理道德,或許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致命傷。在我國會計高等教育中應重視專業技能教育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共修,不僅要在培養方案中增設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還應將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思想滲透在整個教學之中。在我國加強信用文化建設,深入開展誠信道德宣傳教育,任重而道遠。

三、教學組織

我國大部分學校會計學教學計劃和采取的教材,還延續以往的模式,從抽象的會計概念、原則、等式講解,再到具體各項業務的會計處理,最后到會計報表的編制。在教學方法上也仍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 “教”為主的單向理論知識流動、學生相對被動、甚至于會被教師催眠的狀態。在教學手段上,基本上仍然以“粉筆+黑板”等自然媒體,而較少采用多媒體或其他現代化教學手段,即使用多媒體,也不能將講、板書、多媒體有效結合,其結果是學生不容易接受,有的學生到學期末才明白這科是在講什么,有的到畢業還沒明白會計到底是做什么樣的工作。

通過英美等發達國家會計學教育來看,更重視目的性,在教材和課程安排上是從最終做什么入手,如會計學課程向學生們展示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哪些步驟來完成,在各步驟操作中應遵循什么原則進行,將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原則融入各步驟,學生容易接受。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改變了傳統的方法,教材中所附的習題或案例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變得非常多樣化,強化會計的職業判斷意識,以培養學生分析、表達、交際和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會計教材也不再是作為教學材料的唯一依據,而只是作為若干教學材料的一部分,財經新聞等也是教學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方法上應突破傳統教學方法,采用更為靈活、機動并與實踐有效結合的互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網絡教學法等,并解決如何改變長期以來的單純理論知識教育,甚至是狹隘的專業知識教育的問題;解決如何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問題,解決如何使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問題;解決如何使學生將學到的東西轉化為適應千變萬化的外在環境的潛在能力和內在的精神品質,從而實現人才終生發展的問題。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水平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建議。

總之,會計高等教育一定要分析市場的發展趨勢與需求,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但要注意會計高等教育又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會計高等教育要根植于市場,同時又要高于市場,因為市場是不斷變化著的,不僅要賦于學生馬上從事專業工作的能力,更要賦于學生自我終身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使培養的會計人才將來能夠引領市場。

參考文獻

[1] 張春穎.論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培養模式的架構[J].長春大學學報,2007,(08).

[2] 張春穎、王穎.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子商務,2010,(11).

[3] 張春穎.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保障體系研究與改革[J].長春大學學報,2011,(12).

[4] 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Z].財政部(財會[2010]19號).

篇10

人才培養模式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是教師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當前,各高師院校在充分認識教師教育一體化和教師教育專業化的同時,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積極進行了各具特色的教師教育模式改革探索。如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錦州師范學院等,已經進行了創建教師教育學院的有益嘗試:有的是整合校內教師教育相關機構,組建新的辦學實體;有的是在原有教育系、教育科學學院(或教育學院)的基礎上拓展新的職能,加強教師教育。依據職能分工和運行機制的不同,目前重建的新型教師教育機構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獨立建制型。該類型是為了突破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混編的模式而獨立設置的專門機構。以研究、規劃、管理、統籌和組織實施教師教育,把學科專業教育和教師教育分離開來,把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統一起來。它是一個整建制的獨立辦學機構,在管理、教學和研究方面有較大的自。該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整合教學與研究、校內與校外、實體與虛擬、職前與職后的教師教育資源;有利于推進教師教育的專業化和一體化。該模式的不足是:職能泛化,層次復雜,因諸多工作的開展需要多部門聯合進行,協調成本較高,推廣難度較大。

職能拓展型。該類型以學校原有的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學院為依托,將其職能加以擴展,增加了教師培訓職能,在原有辦學機構的基礎上增設教師教育培訓中心等。該模式的優點是:承擔起了中小學教師的培訓職能,使學校教師教育體系更加完整;學校內部機構勿需大幅度調整或增設,原有的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學院均能完成相關任務,有利于節省教育資源。該模式的不足是:難以有效整合校內資源,學科教學論教師和教育實習的組織實施仍分散在各相關學院,無法實現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專業教育的分離;不能充分體現教師教育模式改革思想,是一種改良型的教師教育模式。

職能提升型。該類型借鑒了美國教師教育模式的做法,將全校教師教育資源整合至教育學院,實施教師教育的教育學院化。該模式囊括了教育學學士、教育(學)碩士、教育(學)博士等多層級的培養培訓任務,并向高層級、研究型發展。該模式的優點是:提升了教師教育培養的層次和水平,突出了教師教育研究的優勢,符合教師教育發展的長遠目標。然而,該模式目前尚不具備在全國地方高師院校推廣所需要的深厚研究基礎,同時缺乏國家的相關政策支持,在實施中存在著諸多制度。

行政管理型。該類型是從學校教務處中將教師教育的相關行政職能分離出來,再加上教師在職培訓任務,成立新的教師教育管理機構,如教師教育管理處、教師教育中心等。該模式的優點是:加強了對教師教育的統一管理和協調,強化了在校師范生教師教育課程的管理和在職培訓的管理。但缺點是,管理有余研究不足,缺乏學科和專業依托,使得教師教育一體化與專業化發展難以落實。

教學研究型。該類型是以學科教學論課程和教育學類課程為主線組建的教師教育學院,面向在校師范生培養和在職教師培訓,進行相關課程的研究與教學。該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組建教學與教學研究團隊,有利于組織教研活動,有利于集體攻關教師教育方面的重大課題,促進教師教育的學科發展。但缺點是:學科教學論教師易于失去學科專業的支撐,不利于其專業發展和聯系實際。此外,教育理論、專業背景和教學實踐活動的結合亦存在管理和協調上的困難。

綜上所述,由于種種原因,教師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雖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困難和問題,尚未形成公認的成功范型。

二、地方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模式改革緩滯之緣由

由上分析可見,為推進教師教育專業化和一體化發展,各地方高師院校在創新教師教育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綜括目前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

改革設計不徹底。有些師范院校沒有從根本上理解教師教育專業化和一體化的內涵,沒有真正把握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的內在關系,只是在原來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學院的基礎上,進行職能或機構的添加,在教學管理與運行模式上依然采取以專業發展為目標的二級學院模式。不少該類學院依然固守著大眾化時代為擴展規模而增設的各類相關專業;它們既要辦好自身專業,同時還要兼顧其他專業師范生的教師教育課程和在職教師的培訓工作。職能的擴展帶來了教育任務的繁重,多數學院在運行中力不從心、精力分散,導致教師教育的改革流于形式,難于觸及本質。

運行機制不暢通。高師院校創建新的教師教育模式,或者整合校內外教師教育資源進行機構重組,或者基于原有的教師教育機構進行內部職能的徹底分解與組合。質言之,這種改革單靠二級學院難以完成,需要從學校層面自上而下進行。由于這種綜合性的機構改革勢必觸及學校整體的學院制的運行模式,觸動其他專業學院的利益,牽涉人事與財務的糾葛,所以在協調運轉過程中經常出現抵觸、推諉、扯皮等機制不暢通的現象。

制度保障不健全。教師教育模式改革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局的事業,閉門造車是難以推進的。它不僅需要來自學校層面的整體運作,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支持,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對于師范生而言,入口之前在中學,出口之后到社會,如果沒有來自社會和政府、家庭的共識和支持,所進行的改革行為必將步履維艱。就此而言,當前各高師院校進行的教師教育模式創新還只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階段,尚無從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的有關教師教育改革的具體法規,因而在改革探索過程中時常遇到由于政策上的缺失和制度上的障礙而導致的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

利益沖突難解決。綜合型教師教育機構的設立,不僅整合了師資和其他教學資源,而且給師范類學生(或有志于從教的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特殊階段,即學生畢業前,可以到教育學院學習或接受來自教育學院的課程。然而,這種方式的直接障礙就是利益的分攤。在當前依然以學生數量體現辦學效益的現實境遇下,學生的轉移就是利益的丟失,課程的開出就是效益的挖掘。因此,教育學院與其他從事專業教育的二級學院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利益沖突,這勢必影響到整個教師教育改革的開展。

學科依托較薄弱。任何專業發展都離不開學科依托,教師教育學院也是如此。與其他專業二級學院不同的是,教師教育學院所從事的教師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活動,不是具體的某個專業或學科的發展,因而其學科定位尚不明確。雖然學界提出加強教師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意見,但畢竟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學科依托的缺乏,對教師教育教學與研究造成了較大局限。誠望教育部正在醞釀推行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對此能有一個大幅度的推進。

三、推進“教師教育學院”模式改革之舉措

在西方,教師教育學院模式較好地解決了教師專業教育和教師職業教育集合的問題。專業教育主要依托專業學科投放到各專業進行,教師職業教育依托教師教育學科投放到教師教育學院進行,即人才培養是分階段、分專業進行的。我國高等教育有著濃重的單科性歷史基礎,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即使是在綜合型本科院校,其教師教育也只投放在一個學院或一個系獨立進行,沒有形成專業打通、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分步進行的合理機制。在目前地方高師院校逐步走向綜合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走出傳統、強力推行教師教育學院模式呢?

(一)加強組織領導與資金投入

教師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單位多部門合作完成。省級教育行政與財政部門要聯合成立“省級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領導小組”,協商決定該項目的重大方針政策和總體規劃。各相關高校要成立由校級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校級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各項具體工作。

“省級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領導小組”要加強對建設項目的檢查、審計和績效評估,并根據檢查、審計、評估的結果,對有關高等學校的項目和資金進行調整。建設項目完成之后,組織專家會同相關部門進行驗收、推廣,以充分發揮創新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校級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領導小組”要按照統一部署,根據模式改革的總體目標和任務,結合學校特色和辦學定位,確定項目資金投入和實施方案,組織項目落實,并保證項目建設達到預期成效。

(二)明晰教師教育學院建制與職能

教師教育學院是在高師院校綜合化進程中,順應教師教育專業化發展要求,具體承擔高師院校教師教育使命的專門辦學機構。它是在“學術性”基礎上強化“師范性”、在學科專業基礎上融入教師職業內容的教師教育發展的新模式。教師教育學院應整合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在職培訓三種職能,將學科專業教育和教師職業教育融為一體,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支撐。其角色定位應當是:專門的教師培養機構;教師教育研究機構;教師專業發展基地;教師資格認證機構;高師院校與中小學互動的橋梁和紐帶。因此,地方高師院校要整合校內教師教育資源,凝聚學科優勢,組建教師教育學院,將各院系的學科教學論教師并入。教師教育學院作為學校直屬的獨立實體單獨設置,由高校相關校級領導兼任院長。教師教育學院負責教師的教學、科研、晉升、考核和管理工作,針對學科教學論教師制定相應政策;負責全校教師教育類課程、微格教學、常規教學技能、專業教學技能等課程的教學與組織工作;負責各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專業學位建設及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統一部署、與各專業學院共同承擔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教學實踐實習活動和畢業論文的指導與答辯工作。

(三)創設地方高師院校新型教師教育模式

雖然教師教育學院的設置承載著師范院校教師教育模式改革的重任,但模式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地方高師院校自身所屬的類別層次和自身所處的區域特點,并形成靈活的培養方案。要改革四年一貫制的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專業教育的“混合式”教師培養模式。根據國內外教師教育改革趨勢,借鑒國外“大學+教育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吸納國內部分師范大學率先開展的教師教育模式改革試點經驗,考慮基礎教育發展需求和高校實際,提出以下不同層次教師教育模式建議。

1.研究生層次的教師教育模式

其培養目標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寬厚的理論基礎、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能力,熟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高素質、高學歷的研究型骨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

(1)“4+2”、“4+3”教育學碩士培養模式本模式的培養主體是獲得學校規定的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的本科生,具有推薦免試研究生資質的高等院校均可采用本模式。本模式在實施中可以采取兩種形式:

第一,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前3年在各個院系學習,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接受所在專業的培養,學習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在第3學年末,對志愿從事教師工作的高素質學生經過一定篩選程序后,從中擇優選拔進入“4+2”模式培養的學生人選。第4學年對他們進行本碩銜接培養:一是繼續完成本專業學士學位要求的學分,撰寫畢業論文,獲得相應學士學位;二是修讀本專業研究生的部分學位課程;三是從第4學年下學期起到中學見習。第5學年開始進入教師教育學院學習兩年,以學習教育類課程和完成規定的教育教學實踐環節為主,同時繼續修滿一定學分的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學位論文選擇針對教學實踐的題目進行研究和撰寫。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授予教育學碩士學位。

第二,學生在4年本科學習期間,完全按照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接受本專業的培養與訓練。同時,志愿從事教師工作的學生,要選修教師教育學院指定的教師教育基礎課程,獲得規定學分,為接受教育碩士的學習奠定基礎。在獲得學士學位之后,經過審核,進入到教師教育學院學習2-3年。主要學習教師教育專業的相關課程和進行大量的教學實踐,同時研修本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學位論文選擇針對教學實踐的題目進行研究和撰寫。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授予教育學碩士學位。

(2)“4+2”教育碩士培養模式

本模式的培養主體是通過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統考錄取的學生。具有教育碩士授予權的高校均可采用本模式。學生在4年本科學習期間,完全按照綜合性大學學科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接受本專業訓練。在獲得學士學位后,志愿從事教師工作的學生,通過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統考,進入到教師教育學院學習2年。主要學習教師教育專業的相關課程和進行大量的教學實踐,同時研修本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學位論文選擇針對教學實踐的題目進行研究和撰寫。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授予教育碩士學位。

2.本科層次的教師教育模式

(1)“1+3”培養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培養以綜合課程為主、兼有分科課程教學任務的小學教師。

學生入學后第1學年接受大類培養,專業界限淡化,在各個院系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接受所在專業的培養,學習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突出外語、計算機、普通話等“工具課程”的能力培養。在第1學年末,學校遵循成績、素質、興趣三個原則,對一定比例的學生進行師范和非師范專業分流(即二次選擇)。第2和第3學年,分流后進入師范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教育類課程,同時繼續學習學科專業課程,課程主要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這是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的融合階段,也是學科教育向教師教育的過渡階段。第4學年,繼續學習教育類課程,并增加教育技能類課程和教育實踐類課程,強化教師教學技能,完成教育實習,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學位論文選題在教育實踐領域范圍內選擇。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獲得教育學學士學位。該階段也可根據用人單位需求進行定向專項培訓培養。

學生第1學年的培養由各專業學院負責,第2和第3學年的培養一般由各專業學院和教師教育學院共同負責,第4學年的培養由教師教育學院負責。

(2)“2.5+1.5”培養模式

該模式適用于培養以分科課程為主、兼有綜合課程教學任務的初中教師。

“2.5”是指大學本科培養的前兩年半。學生在該階段主要接受大學通識課程和主要學科課程的學習。從第3學期開始,對有志于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可以選修教師教育類課程;第5學期末,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專業,由學校組織進行二次選拔,合格者進入教師教育學院學習。

“1.5”是指大學本科培養的后一年半。通過二次選拔進入教師教育學院學習的學生,在這一階段繼續學習教師教育類課程,接受教師基本教學技能訓練,完成教育見習、實習。修滿本課程計劃規定學分,完成教育實踐環節并成績合格,取得教師資格證書;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后,可授予相關學科專業的學士學位。

3.專科層次的教師教育模式

專科層次的教師教育模式,可采取初中起點“3+2”模式和高中起點3年培養模式,加大教師教育類課程與教學方式的改革力度,主要為服務區域內部分小學、城鄉幼兒園培養合格教師。

(四)重構教師教育類課程體系

本著“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強能力、高素養”的思路,調整優化、創新設計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教師教育課程三大模塊構成的現行教師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當加大教師教育課程比例,拓展教師教育課程空間,形成學科專業性和教育專業性均衡發展的,有利于教師知識積累、智慧增長和技能養成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教師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教師教育課程比例應不低于專業總學分的20%。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科教師教學能力結構要求,鼓勵分學段、分學科構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突出不同學段教師教育特色;逐步取消大一統的教師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加強教師不同成長階段的研究與指導,采用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措施,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結構發展的最優化。改革過去由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組成的相對單一的“三大門”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重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筑由“教育理論類課程”、“教育技能類課程”、“教育實踐類課程”、“教師發展類課程”四種類型和“一般教育課程”、“學科教育課程”兩個層次的新型課程結構,并貫徹“多門數,少時數”的課程設置原則。

(五)加強實踐環節設置與教學

一是增設技能和實踐類課程。把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加強“三字一話”、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基本功訓練并保持日常化;增設班主任工作技能、課堂管理、學習方法指導等課程;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教育見習—模擬教學—教育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引入“實踐智慧”的理念,構建融入性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實踐教學內容融入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各階段,將實踐體驗與理論學習相互交融。不同學段教師教育實踐課程設置應有所不同,如學前階段教師培養在落實好“三字一話”基本功要求的同時,還需要加強手工、舞蹈、音樂、兒童畫等技能內容。

二是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加大實踐教學時間設置,實踐教學學分占教師教育類課程總學分不低于30%;教育實踐時間不少于16周,其中,教育見習時間不少于4周,教育實習時間不少于12周;加強教育技能課程中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實踐實訓學時不少于相應課程總學時的50%。要“在實踐中、通過實踐和為了實踐”進行合格教師的培養。

三是加強實踐教學改革。要克服畢業前一次性的“蜻蜓點水”式的實習形式,將師范生的教育見習、實習和研習活動根據需要分布到各個學期,力求三年(或兩年)不斷線。同時,要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以教師的身份體驗教學過程,把教師培養的職業性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