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教育范文
時間:2023-04-04 02:4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心理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國家對幼兒教育的投入持續增加,農村幼兒入園率逐步攀升,但是農村幼兒教育具有與城鎮幼教工作不同的特點,尤其是農村幼兒心理教育要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下面我以黃梅縣大河鎮第一中心幼兒園的工作實踐為例,對農村幼兒心理教育工作進行一些初淺探討。
一、基本情況
黃梅縣大河鎮第一中心幼兒園創辦于2010年9月,現設有6個班級,其中小班1個、中班2個、大班3個,現有幼兒286名,其中男生190人、女生96人。學生主要來源于大河鎮的16個村,其中山區村幼兒179人、平原村幼兒107人,由家長接送的幼兒202人、家長包車接送的幼兒84人,留守幼兒189人、非留守幼兒97人。幼兒及其家庭普遍具有以下特點:
(一)幼兒家庭經濟收入普遍偏低
據統計,2011年底,我園山區村幼兒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為3847元,平原村幼兒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為4659元。農村幼兒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只有黃梅縣城鎮幼兒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的一半左右,山區村幼兒家庭普遍比較貧困。據了解,絕大部分幼兒除了一日三餐的基本飲食能夠得到保證外,很少喝牛奶,吃到餅干等零食,與城鎮幼兒挑食者多、厭食者眾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農村幼兒往往對一顆糖果、一塊餅干、一瓶酸奶、一個水果非常珍惜,不愿意把自己的東西與同伴分享,更容易為這些東西發生爭搶。
(二)幼兒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低
據統計,286名幼兒日常固定監護人中文盲人數為159人,小學文化83人,初中文化44人。文盲率達到55.7%,占全園幼兒家庭的一半以上,監護人除了按農村傳統的幼兒教育方法教導幼兒外,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很難形成家園互動,共同引導、教育幼兒的氛圍。同時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性,監護人對幼師提出了更多教孩子讀書識字的要求,對幼兒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沒有認識,農村幼師承擔的幼兒心理教育工作任務更重。
(三)幼兒入園路程普遍較遠
幼兒分布在大河鎮的16個村,居住分散,離幼兒園普遍較遠。據初步統計,由家長接送的幼兒入園單程時間平均為半個小時左右,家長包車接送的幼兒從出發至入園平均時間為一個小時左右。比黃梅縣城鎮幼兒的入園行程增加了一至四倍,在相同的情況下,農村幼兒需要提前將近一個小時起床才保證準時入園學習,比城鎮幼兒的求學路更加漫長和辛苦。
根據園內山區村幼兒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幼兒多、入園路程遠的特點,考慮特殊的家庭環境、父母常年不在身邊、親情缺失對幼兒心理的影響,我們對農村幼兒給予特殊的呵護,有針對性地開展幼兒心理教育,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幼兒心理教育方法探討
(一)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我們對大班160名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調查,結果讓人震撼:班上4/5的孩子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或其他物品都不愿意讓給別人;1/3的孩子還有爭奪玩具的行為;一部分幼兒有著強烈的占有欲,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人家不愿意時,竟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部分幼兒有實物或玩具,不和同伴及親人分享。針對以上情況,我們著重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
1、樹立榜樣,言傳身教。利用玩玩具、分發物品的時候,有意識的將它們以分享的形式進行。對幼兒說:“可以和你換個玩具玩嗎?”、“可以和你一起玩嗎?”等等。讓幼兒體驗到分享的樂趣。在游戲活動中,發現幼兒有分享行為時,及時做出反應,向他豎起大拇指或摸摸他的頭等等,讓他得到老師的肯定,體驗分享帶來的樂趣。
2、舉行活動,分享快樂。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專門為幼兒開展分享活動,請幼兒把自己會唱的歌、會跳的舞、會念的詩歌、會說的故事等等分享給其他幼兒。舉辦慶祝六一兒童節活動的時候,請父母來園和幼兒一起參與,分享“親子同樂”的快樂。
3、循循善誘,平等分享。小朋友之間經常有這樣的對話:“你不給我玩具玩,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薄澳呛冒桑o你玩一下,馬上就還給我?!蔽覀兙妥プ∵@一機會,進一步引導并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教導他們:“因為你分給了同伴玩具,所以你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對于不愿意與其他幼兒分享的小朋友,及時教導他們:“同伴之間要團結友愛,如果你和他一起玩這個玩具,一定會玩得更開心,而且他會很感謝你的?!弊層變河X得自己很了不起,以便在以后的活動中,自覺產生分享的行為。
(二)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生活中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困難、迎接挑戰時,自信往往是獲得成功的一把鑰匙。培養幼兒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微笑鼓勵,培養自信。
我園絕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平時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缺少父母的關愛、呵護,畏短情緒比較嚴重,比普通幼兒更需要關心鼓勵。
工作中,我們微笑面對幼兒,贊美和鼓勵幼兒。例如:在孩子畫畫過程中,說“你畫得真好”、“我相信你能畫得更好”或以微笑來肯定、鼓勵幼兒。在繪畫結束時,及時肯定幼兒,并以建議的方式指出不足。既為幼兒指明努力方向,又培養幼兒自信心。
2、創造機會,體驗成功。
農村幼兒生活環境閉塞,自卑感強,成就愿望低,在條件優越的幼兒面前缺乏自信,但是他們通常手腳靈活,自理能力強。我們就盡可能地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午睡起床后,我們鼓勵幼兒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自己疊被子等。讓幼兒初步體驗到“我能行”、“我很棒”、“我會做許多事情”。幫助幼兒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
3、相信幼兒,賞識幼兒。
我曾經問過一個幼兒:“你知道自己有什么長處,有什么優點?”他說:“我沒有長處,也沒有優點。”我感到非常驚奇時,幼兒沮喪地加了一句:“奶奶經常罵我笨?!边@說明家長只有批評,沒有肯定,使幼兒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我們在幼兒做錯了事或面臨困難時,應想方設法給幼兒更多的自信心和鼓勵,使幼兒懂得失敗了并不意味著再也不能做和不能成功了。我們要相信幼兒,賞識幼兒,發現他們的長處,尋找他們優點,適時進行鼓勵,能夠堅定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
4、寓教于樂,樹立信心。
設計一些能發展孩子自信心的小游戲。如教師和孩子展開比賽,在一分鐘之內看誰說出“我能行”的事例多,引導孩子意識到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而自己在一些方面是聰明的,是引以為豪的。給孩子講偉人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最終取得成功的事例,通過具體活動培養和建立幼兒的自信心。
(三)培養幼兒的溝通能力
農村幼兒居住分散,部分山區幼兒散居山間,常年與奶奶相伴,一年當中難得見到幾個新面孔,怕見生人,入園后性格內向,難以與人溝通。我們對這些幼兒給予了特別的關注,著力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
1、積極參與,發現自我。性格內向的幼兒往往不合群,不愿意主動參加老師組織的活動,我們平時就特別注意這些幼兒,在活動中為他們創造參與的機會,鼓勵他們表現自己。今年慶祝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時,我們設計的節目做到了讓每一個幼兒都參與其中,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與快樂,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幫助內向幼兒克服膽怯心理,發現自我的優點與特長,培養與人交流溝通的勇氣。
2、構建平臺,表露天性。我們針對農村幼兒溝通能力差的特點,在課程設置上,盡量以全體幼兒參與,集體活動為主,為幼兒交流、溝通構建平臺,使他們有機會共同活動,集體玩耍,避免幼兒單獨行動,培養幼兒團隊意識,教導幼兒:“小朋友之間要搞好團結,在一起好好玩”。及時發現和制止欺負其他幼兒的行為,教育孩子們在游戲中互幫互助,友好交流。
篇2
一、什么是人的氣質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人格特征。氣質是兒童人格形成的基礎之一,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氣質在新生兒時期即有表現:如有的嬰兒安靜,有的好哭,這必然影響其父母或哺育者與嬰兒的互動關系,從而影響人格的形成。因此,判斷和培養良好的氣質,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幼兒教育中正確區分孩子的不同氣質并因材施教
1.氣質類型及特點關于兒童氣質的類型,目前研究比較認同的是凱根的劃分,他從抑制程度進行分類,將兒童氣質分為抑制型、非抑制型和自我保護型三種,這三種類型各具特點。(1)抑制型氣質:其特點是兒童在接近陌生的人或物時,表現出一種非常拘謹的神態。他不去主動接近陌生人,而是會看著陌生人,退回到家人身邊或某個角落中,表現出一種緊張和焦躁情緒。(2)非抑制型氣質:特點是兒童面對陌生的人和物時,不會有拘謹表現,而是會旁若無人地繼續自己手邊的活動,甚至能主動接近陌生人,大方地交流,表現得極為放松和自然。(3)自我保護型氣質:這種氣質類型的兒童是介于上面兩種之間的,他們在陌生人的面前不再表現出害羞,但是仍對陌生事物和環境存在防備或回避心理,內心多少會有一些緊張的因素存在,他們往往是通過不予理睬、逃避等方式來掩飾自己的緊張情緒。
2.不同氣質的兒童的教育方式(1)非抑制型氣質。就是外向型的兒童。一方面要繼續鼓勵他們多參加各種有益活動和與人溝通交流;另一方面要重視和加強他們在日?;顒雍鸵巹t方面的教育。(2)偏抑制型氣質。即性格內向的兒童,這類兒童多數比較敏感。因此,日常生活中教師或家長要通過表揚的手段,鼓勵他們主動和大膽參加活動,用一個眼神或動作為他們加油鼓勁,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3)自我保護型氣質。對于這一類兒童,教師和家長要格外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要鼓勵他們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保持和他們交流感受,讓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表達自己、健康成長。綜上所述,教師只有把握教育的普遍規律和兒童的氣質特點所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兒童有個性地均衡發展。
三、供參考的建議
篇3
一、幼兒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沖突等導致的心理障礙及不適應行為。幼兒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說謊等;性格和情緒問題;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眨眼等;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
二、幼兒不良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癥狀與鑒別
(一)心理與行為表現不符合年齡特征年齡特征是一個年齡階段中心理發展的典型特征。如果幼兒的認知、言行舉止等心理行為表現基本符合他的年齡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某個年齡常見的、正常的行為到了另一個年齡階段仍然存在,則可能是行為異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二)心理與行為表現比較異常任何兒童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可能出現一些特殊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如行為有點古怪、易怒、膽小、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行為隨著年齡增長就會自然消失,不必太在意。但如果某種特殊行為長期保持,幾個月以后仍然這樣,就應特別關注了。
(三)心理及行為表現與環境不適應幼兒如果不理會現實,忽視周圍環境,某些心理表現或行為在不適應的情境中產生,而在適宜的條件下卻不發生,這就有可能是心理健康問題。如莫名其妙緊張或在悲傷時大笑、在歡樂時反而大哭等。對幼兒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問題,它們有一些共同的行為特征:一是行為不足,如幼兒不會穿衣服和自己吃飯等;二是行為過度,如活動時思想不集中等;三是行為不當,即某些行為表現在不適應的情境中產生,而在適宜的條件下卻不發生等。
三、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養成教育法養成教育法包括以下幾種具體方法:(1)情境教育法。即讓幼兒以表演的形式表現出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如何作出有效的行為和對策。這種方法能增強其社會適應性;(2)榜樣示范法。該方法通過給幼兒一個榜樣的形象,讓他們模仿,使其逐漸養成與榜樣一致的行為習慣;(3)行為實踐法。讓幼兒對已學習過的行為及技能進行反復的練習,在具體實踐中加深對他們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
(二)補償性教育法較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行為矯正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學習的原理運用獎罰的方法去改變或消除不良行為或癥狀,并教給幼兒順應社會的良好行為;(2)游戲矯正法。為幼兒創設一個特別的游戲室,通過游戲,讓幼兒自發地、自然地將自己的心理感受與問題充分表現出來,獲得情緒上的放松,最終認識自我,并在幼兒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控制自我。此外,家庭支持矯治法,團體訓練法,社會治療法等均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可依據幼兒具體情況而有選擇的靈活運用。
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
(一)樹立現代幼兒教育觀,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是幼兒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師要善于設身處地體驗孩子們的所作所為,耐心細致地觀察、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真誠、熱愛和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幼兒。
(二)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優美,整潔的物質環境能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充實幼兒的生活內容,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讓他們在自由的探索中發現周圍世界的奧秘。心理環境包括幼兒生活、學習和游戲的全部心理空間,特別是幼兒的學習、活動及生活的氛圍。和諧的氛圍有助于培養幼兒積極進取、奮力向上的個性品質。
(三)以活動培育幼兒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游戲活動。主要是結合日常生活和游戲活動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表情牌”活動,我們為幼兒準備了三種不同面部表情的進園牌,稱“表情牌”,分別放在三個小桶里,幼兒每天進園要在自己的名字下掛一塊進園牌。幼兒如果今天很高興,就選一個快樂的表情牌掛在自己名字下,如果不高興,就選一個沮喪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掛一個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兒心地純真,他們不會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教師如果發現哪個孩子連續幾天不高興,就會和家長一起尋找原因,設法改變孩子的情緒,讓幼兒心情愉快地生活。
篇4
一、被人的需要
孩子們總是希望別人喜愛他,喜歡經常得到人們的愛護和關懷。在家里,父母的能夠讓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兒園,孩子們渴望從老師那里汲取愛的溫暖,受到鼓舞。教師的每一句夸獎,每一個輕輕的微笑,都能使孩子們體驗到無限的快樂和滿足。對于那些性格孤僻、內向、膽怯,尤其是平時較少得到成人關心的孩子,就顯得更為重要。只有那些能經常得到愛的滿足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個性才能獲得良好的發展。所以,對幼兒充滿愛心,這不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教育工作的一條準則。
二、參與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們的天性。只要周圍的事物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并會為達到參與的目的,表示滿足。反之,幼兒就會顯示出不高興,甚至情緒低落。積極的參與可以喚起幼兒對本身能力的感覺。如果幼兒能夠經常在游戲、勞動和學習等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愉快,他就會越來越多地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樂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樣的甚至更復雜的活動。參與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滿足,由此產生的情感體驗就越深刻,幼兒的積極情感也就在反復不斷的強化中獲得發展。所以,在幼兒的各項活動中,我們都要創造條件、創設情境,促使全體幼兒積極參與。在活動中教師要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要耐心指導、細心引導、精心疏導,力求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完成活動任務,以取得成功的體驗。
三、自尊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前進,教育孩子規規矩矩聽話和按照成人意志去發展兒童,逐漸為培養幼兒獨立的人格,全面發展幼兒個性所代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孩子們比任何時候都表現出自尊的需要。他們學什么、怎樣學,玩什么、怎樣玩,都不喜歡由成人硬性規定。特別是當他們的某些愿望和行為與成人的要求沖突時,采取和藹可親的態度,循循善誘的說理,與幼兒平等地對話,才可能使孩子們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導。否則,幼兒就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個性的兒童,逆反心理就越強。幼兒往往會因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變得反復無常。這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是極為不利的。
四、擺脫過失感的需要
幼兒的過失感是在他對事物萌發出某種責任感時所產生的心理體驗。一般說,幼兒年齡小,缺乏判斷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們做事往往不計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過失,就會精神不振,甚至產生懼怕。這種情緒狀態說明幼兒意識到某種責任后果的發生。兒童越是有責任感,過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從過失感中擺脫出來。對幼兒發生的過失,成人不宜指責、訓斥。那樣容易使其形成壓抑的心態,整天心神不安。相反,應該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過失,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有過失,犯錯誤是難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說的很好:“學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過錯并為之痛下決心悔過自新之際,教師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靈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氣,是寬容。此時,給學生一點面子,就是給他留下了信任、關愛、期望。須知,一個翹首向善、滿懷希望的靈魂,他一定能戰勝自我和超越自我。”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篇5
1.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究竟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1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
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對于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1.2 有自信自立精神
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并不斷前進。
1.3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于協調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采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1.4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系,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復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并采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2.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為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著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3.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系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而來的"。所以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后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為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4.1 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4.2 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4.3 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于助人;
4.4 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篇6
關鍵詞:心理學視角;幼兒教育;心理障礙
曾經有人對一個城市進行調查,發現幼兒患有各類身體疾病大約占據65%,而心理障礙卻占據參與調查人數69.9%,占比超過身體疾病患者。形成這種結果一方面是幼兒心理健康具有隱蔽性,另一方面是多年人們沒有重視心理健康所致。事實上,孩子處于成長關鍵時期,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這種形勢下,從心理學視角去探究幼兒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一、造成幼兒心理障礙的原因
1.正規的教育至關重要。一般來說,接受過正規幼兒園教育的幼兒,他們的性格活潑開朗、易合群,他們的品格較端正,講禮貌、守紀律;而家居幼兒的性格則過分害羞、內向,很難適應陌生的環境,長期獨處讓他們心理上形成孤僻。
2.注重發展各項能力對心理影響較大。現今有許多家長強制孩子學習,例如,背詩詞、地圖、字典等。相關方面的專家認為,在孩子三歲之前,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包括想象力、適應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等,而不是進行機械的記憶訓練,因為幼兒的腦容量是有限的,機械記憶還會讓幼兒產生一種定式思維。
3.教育方法的影響較大。父母不可對幼兒過于溺愛、百依百順,否則幼兒會形成自私、任性、驕傲等不良性格;父母也不可對幼兒過于苛責、打罵,否則這種矛盾的教養態度會使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問題,要都對幼兒進行思想教育。
4.和睦的家庭氣氛有積極作用。如果一個家庭的和睦度過差,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會有很大問題。家庭的不和睦或者父母離異,易使幼兒形成自卑、抑郁、急躁、古怪的性格。
二、從心理學視角強化幼兒教育的對策
1.教師指導:自幼兒進入幼兒園開始,幼兒與教師相處的時間最長。教師通過與幼兒接觸,可以及時發現幼兒的心理及行為問題,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同時,教師的外貌、衣著、性格、行為等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的心理。
2.同伴游戲: 幼兒與其他同伴之間友好的關系,不僅有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l展,也可以促使幼兒形成謙讓、合作、友好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幼兒通過與同伴玩耍游戲,體驗分享合作的快樂,還可以在競爭中培養獨立意識和集體意識。
3.親子活動:幼兒進入幼兒園后,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相對減少,親子關系開始發生很多微妙的變化,各類親子間的問題也就接憧而至。在幼兒園或者家庭中適當的開展親子活動,一方面可以將上述問題扼殺在搖籃中,另一方面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4.主題活動: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日益強烈。而幼兒園的環境和設施一般無法滿足幼兒對新事物的探究需要。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不僅可以開拓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知識,培養幼兒的興趣,而且可以加強家庭、幼兒園、社區之間的聯系。
幼兒的心理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也具有其獨特性,因而,針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在采用幼兒心理教育的基礎上,還可以運用其他一些專門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訓練法。移情是指在某一個特殊的情境中,對另一個人情緒的體驗以及理解。運用移情訓練法,讓幼兒通過情境表演、故事等多種形式,去親身體驗和理解別人的情緒,與別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移情訓練法是幼兒心理教育過程中一種極其有效的方法。通過這種教育方法,幼兒能夠明白并理解他人的情緒,使幼兒從他人的角度切身體驗他人的情感,也就是情感的換位,以此來達到幼兒心理教育的目的。在移情訓練中,讓幼兒通過想象表演,或者實際體驗等方式,使幼兒去關心被理解對象的心理感受,主要途徑包括游戲、情境表演、編故事等。
第二,行為練習法。行為練習法是指讓幼兒在認知某心理過程的基礎上,對特定的心理進行反復的行為的練習,更深一步的理解該心理認知,從而內化幼兒的心理特征。例如,在教育幼兒堅持的過程中,教師在教育幼兒做事要有始有終的基礎上,可以通過釣魚、接力比賽、拼圖等活動,反復對幼兒進行行為訓練,強化幼兒的堅持行為,最終達到幼兒行為堅持性的目的。
第三,討論評議法。討論評議法,是指讓幼兒參加相關心理教育評議,給他們提問題,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引導幼兒發表意見,最終經過大家的討論評議,讓幼兒得出自己的結論。討論評議法可以鼓勵幼兒對他人的言論進行評價,幫助幼兒表達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四,觀察學習法。觀察學習法,即讓幼兒觀察示范者的榜樣作用,以此來引起幼兒的行為。例如,當幼兒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夸獎,就會產生對這種行為的心理傾向。反之,當看到別人的行為受到懲罰,就會抑制對這種行為的心理傾向。幼兒模仿的榜樣的選擇很是重要,其要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要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桑吉草.淺談幼兒心理學視角下分析幼兒教育問題[J].職工法律天地,2016(6).
[2]林南強.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單親家庭幼兒教育問題淺析[J].教育導刊月刊,2016(10).
篇7
在了解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及其必要性之后,我們要對孩子們的心理進行必要的分析,從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接觸到的層面,來更好的對幼兒心理健康進行教育。幼兒心理問題的形成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獨生子女
這類孩子缺少一起玩耍的同伴,與同齡的孩子交流較少,經常獨自一人或與長輩玩耍,進入幼兒園后會比較內向膽小,與同學們的互動交流缺乏,從而導致孩子性格孤僻內向,缺乏交流能力與團結合作精神。
2.隔代教育
由于孩子家長忙于事業,將孩子交與老人看管,缺少了與孩子的交流,而老人們對孩子疼愛較多,孩子們在心理情感上的交流就出現了空缺,而且也剝奪了孩子們自我發展的空間,使孩子們在獨立自主能力方面出現欠缺。
3.溺愛過多
由于現階段家庭條件普遍較為富足,所以家長們對孩子的要求基本上都能滿足,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眼光也越來越高,造成孩子們都想當然的認為需求應該得到滿足,致使孩子對什么事都滿不在乎,且要求也越來越高。
4.家長期望值太高
家長的高期望值,會導致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的錯誤,使孩子遭到壓迫,而到幼兒園之后,難免產生解放的感覺,從而使孩子們在幼兒園更加調皮任性。這些方面往往是大人們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忽視,從而導致孩子們心理上的問題,甚至導致孩子性格的扭曲。所以我們要抓住孩子們的心理,有目的的去了解并引導孩子們的心理狀態,給予孩子們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建議
良好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和成長順利進行,為了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施行,這里有一些很不錯的建議:
1.組織活動
組織活動指的是多多組織一些學生們之間的互動交流活動,例如“找朋友”、“貓抓老鼠”之類的游戲,讓同學們都參與進去,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并且可以培養孩子們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
2.以身作則
孩子們常常會將大人們的做法看在眼里,并且會模仿,所以這就需要大人們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孩子們面前注意言行舉止,并且要尊重孩子們。這樣,孩子們才會學會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的也會更加友好和諧。
3.建立關系
不管是家長與孩子之間還是老師與孩子之間都應該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或師生關系,不能夠盲目的去對孩子進行管教,應該與孩子之間建立充滿愛意的親子或師生情誼。大人們的一些善意的言語或者舉動,都能夠使孩子們感到親切和溫暖,特別是那些內向孤僻的孩子,會使他們拾起自信,變得開朗活潑。對于一些調皮的的孩子,當他們犯錯之后,不能進行嚴厲的教訓或者體罰,大人們應該多一些寬容和體諒,應該善意的去引導孩子們,多些鼓勵,為孩子們建議一個和諧、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
4.利用榜樣
當孩子們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能只是灌輸一些解決困難和挫折的方法。其他的一些孩子們也一定會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應該給孩子們說一些其他孩子們解決難題的事情,在孩子們的心中建立一些榜樣,讓孩子們能夠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讓孩子們變得自強。一些挫折也會很好的去教育孩子們,給孩子們一些人生啟示,讓孩子們更好的成長和面對以后的生活。能夠做到這些,孩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想必會更加的健康和快樂。能夠使孩子們的心里成長更加的健康和良好。
三、總結
篇8
1 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是合理健康教育的先決條件和前提。在幼兒園中應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圍,如良好的人際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睦的同伴關系、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家園關系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是教師對幼兒良好的心理狀態。熱情、和藹、對待幼兒,及時掌握幼兒情緒,細心幫助幼兒解決心理問題,讓幼兒學習游戲,生活于輕松、愉快的環境中。
能過有趣和富有啟迪的游戲,訓練幼兒的心理素質。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玩就是孩子的工作?!蔽覀兞η笸ㄟ^有趣的游戲,引導幼兒自然真實地表露出自己的狀態,在心理沖突中引導他們正確地調整自己的認知、和協行為。事實證明,游戲在孩子情商技能方面發揮很大作用。孩子們可以在不斷地調整游戲的內容和結果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的自理操作、創新、合作等心理要素。例如,訓練幼兒穿衣、扣紐扣這一自理能力,如果只是簡單而重復地讓幼兒自己練習,幼兒絕對不會感興趣,通過《給娃娃穿衣服》、《當個好媽媽》、《穿衣比賽》等一系列的游戲活動,就為孩子提供不斷重復和更替的玩耍機會,同時也達到訓練目的。從而使幼兒形成具有同情心、責任感,善于解決問題,善于交往等良好心理品質。
2 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國家九五計劃把幼兒學科教育分為語言、健康、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通過五大領域促進幼兒素質的發展。那么隨著不斷的發展,幼兒心理素質教育理應成為學科教育的目標之一。
3 注重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對幼兒實施保育、教育的立足點是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一日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則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幼兒在園時間約九小時,上課時間僅占在園時間的六分之一,其余時間是游戲,日常生活活動,體育活動、自由活動等。在這些一系列的活動中加入心理教育,會使得幼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能力得到更進一步和發展。
4 家園同步、配合教育
篇9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目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不完善,家園合作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會導致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為了幫助幼兒更好的完成生活和學習,就需要我們從根本上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這樣才能夠尋找到好的方法解決問題。
(一)幼兒園忽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目前我國一直在提倡關懷幼兒心理健康,但是很多幼兒園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個萌芽的狀態,因此很多幼兒園只能夠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或者借鑒書本中的理論。這樣的情況無疑會導致幼兒園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實際教學不適應,幼兒心理健康得不到良好的發展。由于老師和家長都沒有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常常會導致幼兒心理問題的出現,這對幼兒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家庭與幼兒園存在溝通障礙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家庭與幼兒園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他們需要相互配合,為幼兒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但是現階段,在幼兒心理教育中,家庭與幼兒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溝通障礙。家庭對于幼兒園有一定的不信任,而幼兒園缺少及時向家長反饋相應問題的機會,這中間無疑出現了溝通鏈的斷裂。家長在與幼兒園交流中,家長將關注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幼兒的生理情況上,如吃飯、睡覺、健康等,而對于心理健康的問題,家長與幼兒園的交流卻極其匱乏。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缺乏系統性
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剛剛發展的階段,很多體系還不完善。我國雖然已經正式規范了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很多幼兒園并沒有落實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幼兒園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表面工作中。我國的幼兒園在與家庭合作中,仍然缺乏理性的思考,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遠的工作,需要經過不斷的探索與總結反思才能夠慢慢成熟。因此,我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仍然有一個漫長的道路,需要經過認真的思考才能夠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
(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家園合作的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并沒有得到完全的落實,家庭與幼兒園的教育環境還是處于分離的狀態,難以實現長效合作機制。在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家園合作可以引導孩子建立正確健康的心理價值觀,但是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家園合作并沒有事項長期合作,這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幼兒未來的生活與學習。
二、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針對以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需要彩玉相應的措施來進行改善,努力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園合作環境,從而實現幼兒健康快樂成長的教育發展目標。
(一)提高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
在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工作中,增強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是首要任務,只有認識到了幼兒心理將健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夠真正的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現家園合作。例如:可以通過政府在幼兒園教育體系中宣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幼兒園對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讓心理健康教育在每一個幼兒園中得到普及。
(二)實現幼兒心理教育家園合作的長效機制
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要實現家園合作的長效機制,從而為幼兒的身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幼兒園需要定期開展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活動,邀請幼兒的家長來參加。這樣的活動在無形之中就實現了幼兒心理教育的家園合作,促進了幼兒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三)建立家園兒童心理健康檔案
幼兒在心理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和家長都需要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為了及時的了解不同兒童的心理情況,做出正確的引導,就需要幼兒園與幼兒家庭合作建立家園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的記錄兒童的心理狀況。同時對不同幼兒的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的更新,確保教師和家長可以隨時把握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狀況,在幼兒的心理成長階段承擔起重要的責任。
(四)建立兒童心理健康評價體系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得到教師和家長的及時關注,這就需要幼兒園建立兒童心理健康評價體系,例如:幼兒園可以定期在班級內進行心理測評,并且要求家長及教師對幼兒進行相應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體系可以客觀公正的實現兒童心理健康的測評,幫助老師和家長了解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的進行相應的幫助。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幼兒實現健康的心理發展,從而為他們的未來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群體,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園合作體系,處于成長階段的幼兒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教育體系中,只有做到老師和家相互合作,才能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有效的幫助。我們需要持續的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讓幼兒可以在家庭以及幼兒園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作者:劉秀峰 單位:吉林省長嶺縣三團鄉三團中心校
篇10
【關鍵詞】心理健康 ;幼兒心理教育
幼兒健康教育是以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為目標,為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的態度,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所實施的教育。二十一世紀,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進我們的社會、家庭和學校。我們應該注意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在幼兒的成長中是相當重要的。那么,幼兒教師怎樣做到對幼兒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師應該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
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師普遍看重幼兒的知識技能的培養,這樣就忽略了幼兒的情緒、態度、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對發展好的幼兒常常都給與更多的機會,而對發展相對滯后的這部分幼兒關注卻不多,這樣就影響了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師應該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重視幼兒健康教育是關鍵,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以保教結合為基本原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與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1.給幼兒構建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對幼兒的成長來說是很重要的。健康的心理環境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創造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多站在幼兒的角度上,真正的走進他們的世界。放手讓幼兒去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任務,給予他們充分表現自我的情感氛圍,鼓勵他們的主動行為,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自身能力。
2.給幼兒創建一個健康的集體氛圍
現在的幼兒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它們之間缺乏交往,對集體生活也就非常的陌生,而且他們大多都有任性、依賴性強,唯我獨尊等等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得天獨厚的同伴群體,為幼兒創設相互接納、信任、尊重的集體生活的氛圍,有助于幼兒心理品質的形成。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愿望,從而培養他們活潑開朗的性格。
3.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培養幼兒的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質
(1)開展各種游戲,培養幼兒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在幼兒園里,幼兒的游戲是多種多樣的,游戲除了滿足幼兒個人的心理需要外,還能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例如,情境性游戲中“開超市”的游戲:教師事先布置一個正在營業的超市環境,并備有若干商品,請幼兒分別扮演顧客、售貨員等角色。那么,幼兒在游戲中無論扮演什么角色,都能從中學習到怎樣和人交往;又如,運動性游戲:像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等等,充分滿足幼兒好活動的特點,發展幼兒活潑開朗的個性。
(2)在游戲的趣味中感受游戲規則的基本要求,培養幼兒意志品質。由于幼兒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不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規則的能力也較差,針對這一共性特點,教師應選擇一些規則性較強的游戲,將游戲與規則融為一體,使幼兒在游戲中將被動遵守規則轉變成為一種主動行為,目標最終在愉快中完成。例如在游戲“小青蛙打呼?!钡挠螒蛑校魳烽_始的部分,“小青蛙”們都快樂的玩耍,當音樂進行到有“當當”的鐘表響時,“小青蛙”們立刻停下,倒在地上閉上眼睛假裝睡著了,嘴里還要打呼嚕。在游戲中,幼兒努力控制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在愉悅的氛圍中遵守游戲規則,培養意志品質。
4.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對幼兒的干預幫助
(1)移情訓練:即讓自己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引導幼兒采納他人的觀點,使幼兒能夠更好的從他人角度出發,獲得情感共鳴,并逐步擺脫自我中心。
(2)角色扮演:即通過有意識的角色任務如:扮演“娃娃家”、“理發店”、“醫院”的各種角色,培養幼兒幫助他人、與人交往的能力。當幼兒能夠明確自己的角色地位時,通過活動中的角色任務的游戲,能夠幫助幼兒學習分享、謙讓、互助等行為,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3)榜樣示范:即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后果,幼兒也能習得某種行為。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應該為其樹立切實可學的榜樣,而在幼兒自主的區域活動中這種榜樣的作用更具有影響力。
5.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辯別力差,對成人依賴性強,教育的作用體現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對幼兒的影響。如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使幼兒在園、在家受到同樣的教育,更使幼兒在良好環境中健康成長,需要發揮家庭、幼兒園教育合力,共筑幼兒心理健康環境,以此促進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