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前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8:2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崗前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傳統的鋼琴教學中,主要針對的教學對象是學齡前兒童,這個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期,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教學進度相對較慢,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其次,傳統鋼琴教學中所運用的教材多以最初級的基礎教材進行教學,因此教學過程比較漫長,學生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掌握較為熟練的鋼琴演奏技巧,而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有著與傳統鋼琴教學較為明顯的不同點。
(一)學生基礎薄弱
據調查,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中有95%的人群無鋼琴演奏基礎。在這種情況下,鋼琴教師只有三至四年的時間來完成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鋼琴教學工作,這對大學鋼琴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二)國家并沒有制定專門的教學大綱
在我國,目前并沒有相應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大綱。對于高等院校來說,這種情況使得學校在教材的選用上有著更加靈活的特點,也使得教材的選用顯得尤為的重要。
(三)傳統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的單一化、片面化誤區
在我國眾多高校學前專業學生的教育中,教師教學目的過于單一化,教師大多數僅僅要求學生掌握鋼琴的演奏技巧,并且將其作為唯一的教學目的;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容易出現“片面化”,在鋼琴伴奏課中只傳授如何對兒童歌曲進行伴奏,而忽視了兒歌邊彈邊唱的學習和訓練。
二、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前教育鋼琴教學質量
(一)階梯式教學法
學前專業的學生與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本質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學前專業的學生絕大多數人是沒有鋼琴基礎的。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需要有針對性的對鋼琴教學進行調整,不可以照搬傳統的傳授學齡前兒童的教學方式,而需要運用階梯法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要使學生們對鋼琴演奏產生濃厚的興趣,樹立自己的信心。教師可以在學期之初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樂曲讓學生們欣賞,以此來提高他們對鋼琴的興趣;其次就是對學生進行基本功的培養,這里包括了演奏鋼琴的基本坐姿、手型及指法等多方面要素;當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演奏能力時,要使學生們的演奏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在音樂的表現力方面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滲透,因此需要教師對每首作品的作曲家簡介及作曲家音樂風格等特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該作品。
(二)合理的教材選用
在傳統的鋼琴教學中,多采用《車爾尼599》、《車爾尼849》、《小奏鳴曲》等教材作為啟蒙階段的必用教材。這些教材的特點是教學進度慢,內容相對于學前教育來說不夠實用,與將來幼兒園教育工作容易脫節,容易造成會獨奏不會伴奏,會彈不會唱,會唱不會彈等問題。筆者認為,可以認真總結鋼琴教學初級階段所有教材中樂曲的精髓,把可以代表每一項鋼琴演奏技巧的曲目摘取出來,按照難易程度劃分,最終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適合本校學生程度的鋼琴教材,因材施教,達到最終的鋼琴教學目的。
(三)教學目的多樣化、教學內容的全面化
在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是幼兒歌曲的伴奏,因為這是學生們日后走向工作崗位中必須掌握的職業基本功。在幼兒歌曲伴奏課中,很多教師只是把伴奏的基本理論傳授給學生,而沒有注重“彈”與“唱”的結合,造成了學生會彈不會唱、會唱不會彈的結局。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使伴奏知識教授與學生體會練習同時進行,強調幼兒歌曲彈唱方面的教學,鋼琴教師也可以同聲樂教師共同備課,研討教學內容,布置同步教學的兒童歌曲,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藝術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完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練習的方法
要想使得學生鋼琴水平提高,除了課堂教學外,學生們在課后的練習也顯得尤為的重要。因此,為學生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練琴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們演奏技能的提高。許多學生在課后的練習中急于求成,以至于控制不了自己練琴時的演奏速度,這種方法非常不利于鋼琴演奏技能的練習。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必須要循序漸進、踏實的進行演奏,將演奏樂曲的速度放慢,分析每個樂譜中的每一個音,包括銀色的處理、力度的控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完整的處理好每一首鋼琴作品。除此之外,需要做到的是細化過程。作為一名鋼琴初學者,需要細化練習鋼琴的每一個細節,這其中大概可以分為7個步驟:讀譜號、讀調號、讀拍號、讀唱法、讀指法、讀節奏、讀樂句。通過這幾個步驟可以對每首鋼琴樂曲進行全面的了解,為更加完美的演奏鋼琴作品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篇2
1.音符的認知
高職學生生源生源質量大幅下降。學生大多來自縣、鄉、村。因此,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鋼琴的演奏基礎幾乎為“零”,有的學生甚至于從未見過鋼琴。學生在初次接觸五線譜時都會很茫然,不知該如何下手。于是,我在給學生上課的初期,就告訴學生五線譜的線就像我們的手指,而間就是我們的手指間。通過形象的比喻,讓學生了解線與間的關系。
2.拍號、節奏、節拍的認知
作為音樂的基礎組成部分,節奏是學生必須要清楚的問題。首先拍號,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拍號的知識,用到四二或四三或四四拍的時候,告訴學生其強弱規律,如強、弱、強弱弱、強弱次強弱,同時因為這樣的拍號以四分音符為一拍,可以數1、2、3、4;八分音符1234。培養學生正確的節奏感要讓他們看清譜子上拍號、節奏、節拍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反復提示、提問,所以教師不要心急,如:彈《春之歌》,湯普森曲。學生在完成這首曲子時,教師要引領學生看拍號(四三拍),調號(A大調),音符(例:5—3),休止符(四分休止符)附點,連音線,漸慢,等等這些譜面上的音樂標記然后范唱,讓學生對旋律熟悉,對節奏熟悉,對標記熟悉。所以學生練需要一個過程。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有效果。
二、用心體驗———Heat
樂譜是作曲家對生活的感悟,激情的迸發,悲傷的宣泄,愛情的向往,所以學生在初次接觸到樂譜時教師應該給一個示范,讓學生從樂譜的整體上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從音符、力度標記、休止、快慢等音樂標記,并通過這些標記去領會和表現音樂中作曲家的情緒,然后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學生逐步的用科學、全面地了解樂譜中的標記,以及音樂中的情緒。
三、用手表達———Hand
音樂的旋律始終是流動的,音樂也有起承轉合,起———開始,承———推動,轉———小,合———結束,把這些音樂語言表達清楚,就能像人在說話。我們在說話時是有情緒的,我告訴學生比如快放暑假啦,大家的心情是激動,越臨近放假時大家越激動;然后終于放假啦,大家的心情雖然還是那么激動,但是這時已經有些平靜啦,音樂中也是一樣,每個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動腦筋,用心去體會,如果演奏時心里有感情的,那么演奏時你所彈出的音樂也是有感情的。
四、用耳傾聽———Hearing
對于“零”基礎的學前教育學生來說,如何讓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出良好的音樂感覺呢?我們提出了一個口號,那就是:“培養你的耳朵,讓它幫你演奏。”就是說學生在彈奏時不單純用手來完成音樂,還要加上耳朵這個聽覺器官。鋼琴作品中和聲的模進,色彩,聲部,都需要學生具有很好的耳朵。如:彈《小賦格》,齊波里曲。所謂賦格,是根據一個主題進行模進進行發展得來。學生在完成這首曲子時,教師除了要讓學生要看譜面上的標記,還要告訴什么是主題,什么叫模進,什么叫多聲部,如彈到最后的位置左手是4拍,而右手還在彈兩個聲部,這時要告訴學生試試能不能聽到兩個聲部中的比較上面的音,這時學生就要有個心理準備,靜下心來去準備好仔細的聽,但如果我們不告訴他這個地方是多聲部,他們就不會去靜下心來去找這個多聲部的音。教師要給個信號,讓學生自己在什么情況下去聽,使他們在演奏的過程中,注意聆聽和聲的模進,樂句的銜接,多聲部的“立體”的色彩變化,引領學生完成演奏,感受音樂的美。
篇3
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注重鋼琴彈奏基礎知識的講授,熟練鋼琴曲的彈奏技巧,奠定創作不同風格鋼琴的基礎。鋼琴集體課則是由傳統鋼琴教學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鍵盤教學課程。由于將學習基礎知識與加強鋼琴練習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是比較傳統的教學形式,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細致輔導的教學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現階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因而每一位高素質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會彈奏鋼琴的專業技能,一些傳統的學前鋼琴教學曲式結構的兒童歌曲,比如《祖國亞克西》、《小奶牛》等需要對其加以創新。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的結構沿襲了專業音樂院校鋼琴課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和數碼鋼琴集體課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教學思考和改進鋼琴課的授課風格,尤其是研究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分層教學的實踐教育理論對提升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至關重要。因而鋼琴教師學會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對癥下藥,不僅有利于完善鋼琴教學的知識結構,而且有利于提高鋼琴集體課教學的質量。
2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的主要問題
2.1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較落后。
由于現階段社會、家庭和學校重視兒童早期的啟蒙音樂教育十分重視,而音樂學校的許多教師的認識卻仍停留在個別指導、緩解設備不足和節省師資的傳統授課方式上,使得整個教學課堂上,學生彈奏的鋼琴曲節奏風格統一,毫無生機和創新可言,漸漸會使學生興趣銳減。幼兒園對教師的鍵盤、音樂素養的渴求日益增多,使鋼琴教師的課量劇增,供需矛盾和音樂設備的落后使得教師往往延續傳統的授課模式,不必要的教學環節不斷重復,導致鋼琴課程的授課質量日益下降。
2.2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呈單一、片面態勢。
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只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鋼琴彈奏技能技巧且將其作為唯一的教學目的,使鋼琴教育出現單一性的缺陷,學生的信息交流單一,缺乏與聲樂、音樂教學法等課程的交流與銜接。教學內容的片面單一化,使教學內容枯燥、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欠缺,也使得學生在伴奏教學中只停留在彈奏技能的訓練上,忽視了邊彈邊唱的學習和訓練技巧,尤其缺少“彈”與“唱”綜合訓練,進而忽視了對學生幼兒歌曲伴奏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出現兒歌彈唱張不了嘴或銜接協調能力不高等情形。
2.3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學習狀況較差。
由于學前音樂教育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上器樂招生沒有進行統一的藝術科目考試,使得器樂考試標準降低,生源質量良莠不齊。音樂院校受傳統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條件、單一教學模式和學習時間分配不科學等因素的制約,使得學前專業學生在彈唱兒童歌曲、鋼琴演奏和鋼琴伴奏等方面的鋼琴基礎能力偏弱問題十分普遍,往往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活動組織和教學的需要。此外,教師為了提高樂曲學習的進度和強化基礎演奏法的訓練,在教學中依然沿襲傳統的“一對一”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主角,使學生的想象空間和創造空間縮小,心理壓力加大,學習興趣銳減。
3完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的對策探究
3.1構建全新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
為了完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器樂學生應當深入理解音樂鋼琴教學的新模式,音樂學校也應當明確音樂鋼琴人才的培養目標,音樂教師還應當牢固樹立學前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教學觀念。音樂院校構建全新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通過傳授藝術知識技能,依靠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創新型和智能多方面發展的音樂人才。此外,音樂教師還應當關注音樂藝術學科本身的學術價值和學術系統,建立起全面堅實的鋼琴音樂知識與彈奏技能的教學系統,使學生能夠提高鋼琴鍵盤運用能力,透徹掌握鋼琴音樂藝術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全面推動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為實現學前鋼琴藝術教育的目標創造良好的條件。
3.2豐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
為了豐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模式,器樂學生應當認真理清音樂教學的思路,創新推廣三維一體的靈活型教學模式,進而使學前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優勢得以充分展現。為了使學前教育專業數碼鋼琴集體課集科學性、系統性、靈活性和邏輯性于一體,音樂學校應當對音樂教師進行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新的教學設備,豐富完善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進而使教師的鋼琴音樂專業技能和廣博的鋼琴知識修養得到廣泛的積累。此外,音樂教師還應當充分利用好監控系統,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實用性較好、拓展性較強、普及率較高的教學思路,進而提高鋼琴音樂愛好者整體的素質教育水平,從而避免機械重復教學給初學者帶來的枯燥,有效彌補傳統的鋼琴彈奏技能帶來的弊端。
3.3改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學習狀況。
為了改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的學習狀況,音樂愛好者應當以協作訓練為平臺,以綜合應用為手段,重視鋼琴的視奏與移調、伴奏與創作以及彈唱結合,為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創造條件。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大多數沒有練習鋼琴鍵盤的基礎,加上學習時間不長,使得其學習鋼琴音樂的難度加大,因而音樂教師應當客觀分析音樂教材的現狀,積極推進學前鋼琴集體課模式特點的教材創新,并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做好相應的配套保障,使學生能將在校期間學到的鋼琴知識在就業后能夠適應教學的需要。
4結束語
篇4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壓力;調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3-0256-01
1 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的心理壓力
1.1 職稱晉升的壓力
高校青年教師一般都有遠大抱負,都希望自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晉升較高的職稱。但高校內人才濟濟,職稱晉升方面的競爭很激烈,晉升壓力很大。據調查,在目前聘任制下,“大學教師的晉升制度”是引起大學教師心理壓力和困惑最主要的因素。
1.2 教學工作方面的壓力
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雖得到日益改善,但是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由于課時費不高、課題較多等方面的原因,高校一些中老年教師都不愿意多上課,繁重的教學任務往往就落到青年教師的身上。
1.3 科研工作方面的壓力
從目前情況看,高校一般對本校教師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務要求,對聘期內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數量均有量化的考核標準,并直接與高校教師的收入掛鉤。但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師往往在學術上的積累不夠,科研水平有限,難以寫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有時因為職稱不高,學術論文也不容易發表。
1.4 經濟方面的壓力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師職稱低、資歷淺,收入水平自然不高。然而,他們卻面臨著贍養老人、談朋友、買商品房、結婚生子、供子女上學等多方面的經濟壓力。
1.5 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
大多數高校青年教師社會閱歷淺,在待人接物方面正義感強,但缺乏辨證思考;對出現的不合理現象深惡痛絕,但缺乏長期性、復雜性的思想準備,不愿遷就和屈從,刻意追求自己的獨立人格,因而,易為他人所誤解,這造成許多高校青年教師交往上的障礙。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師面臨多方面的心理壓力。而這些壓力對他們的教育教學、健康成長都不利,因此我們需要對他們的心理壓力加以適當的調適。
2 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壓力調適
2.1 教師個人要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解鈴還須系鈴人。”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壓力的釋放,還要靠青年教師從自身的調整入手,掌握自我調適的方法和技巧,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
(1)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時候,要積極改變認知,看到它有利的方面,不斷增強信心,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另外,我們還可以調節適當調節自己的行為,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2)青年教師要重視自身心理健康和保健工作,加強自身修養,進行良好的心理調適,提高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悅納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
(3)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理解、支持學校和領導的整體工作,主動加強與同事、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建立和諧的同事關系、師生關系,營造寬松的生活氛圍。
2.2 高校要幫助青年教師化解心理壓力
高校管理者應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壓力問題,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青年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為他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創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1)關心高校青年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高校應建立青年教師培養體系,強化崗前培訓,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指導青年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建立高校青年教師科研基金,加強科研設備的投入,組建老中青相結合的科研團隊,對他們從事科研活動給予一定的經費資助,鼓勵青年教師積極進行科學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激勵機制,對教師的努力進行積極反饋和表彰。發揮高校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及時幫助教師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給青年教師提供有力的專業心理援助。高校要經常組織青年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和矯正他們的心理問題,治療他們的心理疾患,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有目的、有計劃地對青年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定期請專家為青年教師做專題講座,傳授應對壓力的有效策略,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熟度。
(3)開展有益活動。高校除了舉行大型運動會、文藝表演外,還應鼓勵各院系多開展有益活動。在院系教師辦公的樓層或是主要教學樓,可以建立小型教師活動室(如乒乓球室、象棋室),供教師課后娛樂之用。這些場所的建立和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增進同事之間的友誼,又有利于幫助青年教師釋放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
2.3 國家和社會要幫助青年教師減輕心理壓力
適當增加教育投人,改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工資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待遇,減少他們的經濟壓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師資格制度,按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要求教師,科學、合理、公正地評價和處理教師業績和取得的各種成果。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醫學教育;臨床醫學課程;形成性評價
1形成性評價的內涵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Assessment,FA)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斯克里文1967年論及課程改革時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形成性評價是指通過診斷教育活動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信息反饋,以提高活動質量的評價[1]。另一位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形成性評價是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主要通過形成性練習方式進行,注重對研究過程的測試,以使學生在不斷的測評、反饋、修正或改進過程中趨于完善,屬于“前瞻式”評價。它更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較總結性評價而言,其對學生的評價更為合理、科學、全面[2]。近些年來,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的教育評價方式引入我國,有不少高等院校正逐步引入這種評價方式并付諸于實施。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現活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以后改進的方向,及時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以期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3]。形成性評價的目標是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了解活動進行的狀況,以便能及時對活動進行調整,進而提高活動質量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旨在為改進活動而了解活動的得失,而不是判斷優劣、評定成績。
2當前醫學教育的評價體系分析
隨著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人們簡單地認為教學模式轉變了,教學方法改進了,教學質量就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了,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高了。但是卻忽略了對評價人才質量高低的衡量標準的改革,依然采取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眾所周知,終結性評價因其客觀性較強,簡單直接,易操作,在大型考試特別是升學考試中較為公平,一直倍受我國教育界的青睞。但是,現代醫學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養,“一考定終身”的教育評價機制培養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依賴終結性評價的缺點日益凸顯,已經不能滿足醫學教育的需要。近年來,我國教育研究工作者也開始倡導并著手實施形成性評價,力求解決以往教育評價方式的單一性、指標體系的不科學性、評價標準的機械性、評價目的的局限性等諸多問題,并在遠程教學和函授教學中首先應用了形成性評價方法,應用中也多數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4]。在醫學教育評價方面,以往主要著眼于終結性評價,僅以一次考試來評定學生,而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那么這些因素就會對其學習效果造成影響,所以終結性評價往往不能準確地評價學習結果[5],也沒有真實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醫學生未來職業中更應注重的是綜合素質,而不是某一次考試的一個分數。當前不少學者已經在著手探索、研究形成性評價體系在醫學教育中的運用情況。王躍群[6]在護理技能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使學生考核的優良率明顯提高;熊陽等[7]在藥劑學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培養了學生對科學的嚴謹態度,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鄧衛紅等[8]在臨床實踐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不僅提高了實習教學質量、規范了實習教學管理,同時進一步提高了臨床帶教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近幾年,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形成性評價在總體趨勢上來說還沒有深入研究,更沒有廣泛應用。
3在臨床醫學課程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所面臨的問題
3.1醫學教師對形成性評價的認知不足
縱觀國內各醫學院校的教師,基本畢業于醫學類專業,而醫學院校的教育只注重學生醫學知識的掌握,缺乏教育教學方面的培訓。醫學類教師上崗前除了短期崗前培訓,幾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專業訓練,在教育教學評價方面的知識更是缺乏。對于很多醫學院校的教師而言,他們還局限于終結性評價,直接將分數作為判斷學生學習效果好壞的標準,沒有深入探討這種評價方式的局限性。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眾多醫學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研究較少,認知不足。另外,醫學院校教師把主要精力放于臨床而非教學,這樣又缺乏對形成性評價體系研究的直接動力。
3.2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教學
在當前醫學教學模式轉變的大環境下,不少高校在推進教學改革的同時也在推進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但是這些評價體系改革更多停留在理論研究的層面上,并沒有真正付諸于實踐。終結性評價在人們頭腦中扎根已久,而接受形成性評價并付諸于實施需要花費教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在很多高校中較為普遍。在當前的職稱晉升制度的影響下,很多教師為了晉升職稱,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論文寫作和發表上,更愿意在理論上研究,而對形成性評價的實際實施重視不夠[9]。
3.3受縛于教學管理模式
雖然各院校都在進行不同的教學改革,但是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能真正體現在評價體系上,也就是說,沒有質量監控體系為教學改革保駕護航。形成性評價相比于終結性評價的實施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當前在各醫學院校臨床醫學課程教學中,尤其是臨床醫學專科課程提倡醫生教醫生,而非教師教醫生。這樣醫生要忙于臨床醫療又要兼顧教學任務,同時醫學授課班級多而且大,授課任務本身就比較重,對于真正實施形成性評價缺乏足夠的精力和動力。此外,近幾年對大學教師科研的要求逐漸提高,使得同事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缺乏合作,不能資源共享,這種教學管理模式使得前期研究的新的評價模式很難推廣。
4解決方案
4.1深入研究、構建形成性評價體系
通過大量搜集、研讀文獻資料,了解當前國內外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理念、趨勢與走向,比較各類評價指標體系的優缺點,分析高職醫學教育的特點和發展方向等。通過相關文獻分析,邀請相關行業專家反復探討驗證,將其作為構建本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根據臨床醫學課程和現代高職醫學教育的特點,制訂一套既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又能推進教學改革的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建立“質”和“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形成性評價將注重把量化的評價與質性的評價相結合起來,建立“多元性”的評價體系[10]。
4.2沖破束縛,使教學改革與評價改革同步
縱觀既往教學改革歷程,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單向性的教學改革,而這種單向性改革模式束縛了評價改革的發展,現有的教學管理模式也限制了新的評價模式的有效實施。為此筆者認為評價改革要有突破,必須沖破既往教學改革與教學管理模式的束縛,確保教學改革和評價改革同步進行。用形成性評價來指導教學改革,組織專家反復進行論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評價診斷—反饋信息—修正問題—提高質量”等階段,逐步推進形成性評價的實施。
4.3轉變觀念,因材施評
首先,形成性評價相對終結性評價教師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要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形成性評價是一種新的評價體系,教師要幫助和鼓勵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充分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并及時彌補等。其次,不同專業的學生所選用教材不同,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側重點也不同,我們在推進形成性評價的同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不能“一刀切”。再次,要順利推進形成性評價體系建設,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能力、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在豐富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認真學習教育學知識。
4.4信息化處理,科學化評價
形成性評價體系相對于終結性評價是復雜的,我們要不斷收集反饋信息,進行論證分析再指導評價過程。在當前信息化社會,靠原始的信息處理方式很難順利完成各個細節,所以信息的處理必須科學化、合理化,這樣的結果才具有真實性、準確性。
5討論
現在醫學教育已經進入了以培養能力為目的的階段,臨床醫學課程多具有邏輯性強、知識抽象、涉及學科范圍廣的特點,如何合理評價現代醫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適應當前“以能力培養為目的”的醫學教育模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11]。筆者認為,推進形成性評價體系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通過在高職醫學教育中構建形成性評價體系,并逐漸論證實施、優化完善,改變傳統的以一次終結性操作考試作為唯一依據的評價方式,強調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以適應當前“以能力培養為目的”的醫學教育模式。通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改革醫學教育模式和考核方式,以培養出更能滿足未來職業需求的醫學人才,為推動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曲波,張陽,孫寶志.形成性評價在教師反思性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1):8-10.
[2]BlackP,HarrisonC,LeeC,etal.Assessmentforlearning:Puttingitintopractice[M].BerkshireEngland:Openunicersitypress,2003.
[3]楊治國.形成性評價在眼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8):10-12.
[4]徐亞君.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幾點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04(2):41-43.
[5]郭麗雙,李凱軍,王和仁,等.形成性評價對醫學生能力培養的促進[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7):822-824.
[6]王躍群.形成性評價在護理技能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雜志,2009(5):70-71.
[7]熊陽,來平凡.形成性評價在藥劑學教學中的應用[J].藥學教育,2009,25(6):31-34.
[8]鄧衛紅,戰海燕,劉斌娜,等.醫學院校畢業實習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考核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8):51-53.
[9]梅人朗.臨床教學的進展[J].復旦教育論壇,2004,2(2):85-88.[10]王曉紅.形成性評價實施的障礙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1(28):205.
篇6
[論文摘要] 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針對當前的高職英語教學現狀,筆者從教學改革的角度提出:英語教學專業教學也必須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專業素質的培養,因專業而異、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選擇、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調整等方面來服務于就業,以此真正達到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的目的,從而開創高職英語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新局面。
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工學結合”這一重要思想,整個高職教育要把服務于社會對職業性人才的現實需求和學生的就業要求作為最主要的辦學方向。各類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思想指導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對“工學結合”這一理念的認識及實際操作上,絕大部份院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從而導致操作上的失誤,比如說大幅縮減理論課程教學時數、刪除或簡化基礎文化課教學,致使學生基礎素質的培養受到限制,針對中外、合資企業對高職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英語實際基礎原因而導致高職學生入中外500強企業錄用率低,故對多數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絕大部份高職院校把外語課視作知識課,英語教學不兼顧職業特色與專業相結合的特點,因而提出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與專業及職業相合的特點進行教學,把英語教學作為職業技能訓練的教學觀點。據調查,大部份的在校高職學生認為只有部分專業是工學結合的,英語等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和職業就業聯系不緊密。學院開設的公共英語課從教學內容、方法、要求和測試等方面來看,對提升實際英語的應用能力幫助不大,致使公共英語教學成了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軟肋。筆者通過分析近幾年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針對目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進行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若干對策。
1, 滿足崗位需求,實現“基礎英語+專業英語+行業英語口語”的對接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我院所在地區的企業問卷調查得到以下信息:
通過問卷調查和與用人單位有關負責人進行交談,客觀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對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別是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英語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調查的用人單位中有星級酒店、旅行社、郵局、重點醫院、商場、銀行等。求職學生反映:如果你英語學得好,你的就業空間就比別人大,你的升職機會就比別人多。從就業的實際需求看,對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求因專業不同而側重點不同:汽車、建筑、電子類專業要求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強;物流、電子商務、旅游、營銷的專業要求學生的表達、寫作和理解能力強。但是口語交際能力應是各專業學生都應注意培養的能力。
職業教育與培訓在促進就業方面的直接促進作用和效果如何,取決于其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程度。從現實情況來看,企業越來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職業綜合素質。在對涉外企業實際調研中,97.5%的企業表示:他們所需要的專業崗位負責人應該具備以下能力:日常英語(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閑等)交際能力;必要的專業英語知識;專業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情況是這樣的:大多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都是根據《基本要求》進行課程設置和實施的。先是公共英語教學,進行基礎能力培養;接著開設專業英語。根據對畢業生的問卷表明:80%的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時,還是感到英語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夠用。究其原因,還是課程與就業崗位技術要求之間存在差距。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職業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面對就業市場的選擇,市場對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趨勢。如何結合各專業特點,讓英語能力成為一專多能中的“一專”或者“多能”中的“一能”,這應是我們進行英語課程調整的方向。由此,提出了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設想:“基礎英語+專業英語+行業英語口語”的教學模式。
2、突出就業能力培養,適當調整高職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據教育部統計,2007 年高職畢業生有 180 萬,截止2007 年 9月 1 日,就業率僅為 61%,而每年社會新增就業機會約有700~800萬個。一邊是數以萬計的高職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邊是 3000 元月薪卻聘請不到一個高級技師,可見,高職生與企業對接出現了錯位和脫節,二者之間劃上了一道深深的“就業鴻溝”。此外,一些學校一味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全面就業能力的培養,不能使高職學生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要提高就業的競爭率,就必須進行英語基本素質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1 加強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對高職生學習成績考核要從單一的卷面測試逐步轉向英語應用能力的全面評價上來。打破傳統的以筆試定成績的局面,強調筆頭功夫和嘴上功夫“齊抓共管”,聽、說、讀、寫、譯綜合考評,使學生更注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擺脫應試學習的模式;加強對應用文獻的學習和模擬,如單據、合同、社交文書等。另外,還要側重對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跟上時展和知識更新的速度,并培養扎實的工作能力。
2.2 強化就業綜合素質培養。以就業為目的的高職教育應是全面的素質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學會做事,更好地就業,還要培養學生其他相關聯的職業素養,學會做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授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注意觀察學生學習中表現出的語言表達與合作能力、思維與分析能力、求知創新能力,愛崗敬業的精神,大方得體的言談舉止等行為,這都是當代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綜合素質。對于這些行為的表現,好的,教師要予以肯定;不足的,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師要用分數的形式紀錄下來成為過程考評的資料,以此來幫助教師確立不同學生發展的目標,提高職業素質,夯實高職人才基礎。
2.3 增加應聘訓練內容。教師在教授書本知識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應聘前的英語求職技巧培訓。比如,應聘前,及時有效地組織模擬招聘現場,通過模擬使學生學到各種應聘技巧,從容應對招聘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同時,對學生進行就業前思想教育,激發學生成功的欲望,培養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人生理念,樹立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優秀的職業道德品質,培養頑強堅定的自信心。
3、以能力為本位,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現職業教育從專業學科為本位向以職業崗位和就業為本位轉變,從傳統的偏重知識的傳授向注重就業能力的提高和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轉變。對現有教材進行整合,采取模塊式教學,加強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和實際交際能力的訓練。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3.1、整合教學內容:目前,高職院校根據《基本要求》和考試大綱的要求,開設了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課課程。但這些知識和工作中的實際需求還存在著知識空缺現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語通級證,無力勝任崗位需求”的情況。“基礎英語+專業英語+行業英語口語”中,“行業英語口語”包括各行各業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閑等內容。這個內容涉及面廣,更貼近學生的就業需求,滿足了高職層次學生的就業需求。主要目的是解決學生實際工作中英語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 轉貼于 3.2、確立合理的培訓時間:根據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和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大綱的內容,將英語課程設置為三個學期:第一學期內嚴格按照教材內容打好公共英語基礎關;第二學期鞏固期內加強基礎知識訓練的同時,指導學生參加高職高專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及有關的英語口語考試,以此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第三學期提高期內在學習專業英語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行業英語口語”的培訓。這個內容連接了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之間的斷裂帶。它也是學生們就業面試時的第一道門檻,同時還關系到他們就業后是否能勝任企業工作的問題。實踐表明,學生對此內容非常感興趣,效果也很好。
3.3建立合理的評價標準。將職業能力培養的“行業英語口語”培訓可以安排在專業英語課時內完成,學期末單獨進行口語考核,計入學期總評成績。將專業英語與行業培訓結合起來使其更具有針對性;也可以把“行業英語口語”培訓設定為選修課。學生在就業之際,英語知識得到了適時的復習,無疑對學生就業是一種很大的幫助。
4、增強學生競爭力,把英語等級證、職業資格證納入教學計劃根據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公共英語教學只能實行素質教學,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上。英語等級考試只能是英語學習的一種考核方式,教師可以將分數作為課程的終結性成績進入學分。學生如能在完成該課程前取得英語等級證書,證明基本能力與社會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結束課程學習。
5、實現學校——就業崗位“零過度”。對學生進行崗前英語實訓培訓為了實現校企就業崗位的“零過度”,對學生進行崗前英語實訓培訓,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質量考核。企業在指導學生實踐中,對學生英語技能和實際操作中的表現作出各方面的評價,按一定比例歸入學生能力考核成績。這種校企共同參與培養英語應用能力實踐的考核辦法,最能體現就業導向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定向性、適應性的特征。周濟部長在2002 年
湖南永州召開的會議上指出:“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發展的必山之路和重要的指導方向。”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學科型高等教育的區別在于它的培養目標是職業性、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技能培養是它最核心的內容,脫離了這個核心內容,就不能稱其為職業技術教育。
總之,筆者認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不僅要加強職業技能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率還需加強多種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強化職業技能訓練同時,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礎課與“兩課”。 從而才能培養出既具有熟練英語應用能力,又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人才。一改過去高職公共英語課作為基礎課被冷落的尷尬境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2.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2]16[Z],2002
3.中國教育報,2005
4.黃孝珉.就業市場需要與中職學校英語課程改革的問卷調查及教改對策的研究報告.當代教育論壇,2006.12
5.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2006
6.周濟.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視頻會議上的講話[Z],2006
7.金啟東.試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當念.職教論壇,2007.10
篇7
論文摘 要: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持續超常規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本文提出應通過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新的管理體系及優化專業結構等方面來全面保證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教育質量。
世紀之交,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超常規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998年為9.8%,2002年則首次達到15%,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實現歷史性的突破。2006年進一步提高到22%,2008年更達到23.3%,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2907萬人,[1]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到大眾化階段,不只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質的變化。馬丁·特羅在總結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規律時,就指出量的增長必然要引起“質”的變化[2]。所謂“質”的變化,包括“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的多樣化,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方法、入學條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一系列的變化。”[3]也就是說,大眾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包括了量的增長與質的變化,不能只顧量的增長而不顧質的變化,否則將會由于“無法解決增長所引起的問題”而陷于兩難的境地。因此,高校招生規模持續超常規擴招所引發的高校教育質量等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后所引發的教育質量問題
1.經費投入滯后。充足的教育經費是保證教學質量的物質基礎。我國一直在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教育。擴招使原本有限的教學資源越來越緊張,直接或間接地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其一,教學設施、教學儀器的增長幅度無法滿足迅速增加的學生的需要,一些必要的教學過程被減少或教學要求降低。其二,圖書館及圖書館資料無法迅速滿足增加的學生的需要,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其三,后勤設施無法滿足迅速增加的學生的需要,難以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2.生源質量下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學生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學習動力不足,出現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內在因素最終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師資力量匱乏。辦好高等教育的關鍵是師資,也就是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這幾年學校規模在迅速擴大,教師總量嚴重不足,特別是基礎課教師。許多學校采用加大教師工作量的辦法,許多教師周學時達到20~30學時,教師幾乎成了一架上課機器。教師教學任務過重,不僅影響教師身體健康,也制約教師鉆研教學藝術和進修學習的時間,直接影響了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
4.教學管理不夠完善。教學管理包括教學管理體制和管理水平兩個方面,對學校整個教學活動起著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激勵作用。完善的教學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擴招后的教學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教師管理不嚴。第一,進人把關不嚴。由于高校擴招師資缺乏,導致許多高校進人不重質量,使一些素質低的人進入教師隊伍。第二,獎勵機制不健全。一些高校沒有完整可行的調動教師積極性的獎勵機制,優秀的教師得不到及時的肯定和獎勵,教師缺乏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其二,對考試管理不嚴。考試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教和學兩方面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一些教師應學生請求,考前劃考試范圍,只要學生背會范圍的內容,及格就不成問題。還有的教師在評分時,送人情分,背離了考試的初衷。其三,教學質量管理體制不健全。以往學校的教學管理體制只適應當時狀態下的教學質量管理需要,它所面對的是精英型的培養目標,穩定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整齊的學生生源,固定的修習年限。而擴招后,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生源質量和修習年限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許多高校尚未建立一套與之相應的教學質量管理體制。
5.課程結構調整相對滯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結構、培養目標調整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更新相對滯后,一些高校畢業生難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幾年擴招后,這一矛盾將更為突出,會對未來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負面影響。
二、全面保證和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后的教育質量
1.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是確保教學質量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質量觀。教育教學質量觀是人們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教育價值選擇。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質量觀,評價人才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在精英教育時代,習慣用知識質量觀來評價教育教學質量,認為掌握的知識越多,質量就越高。到了20世紀90年代,教育界開始倡導加強能力的培養,這時的質量觀要求學生既要有知識,又要有能力。現在,提倡全面素質觀,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事,還要學會做人;既要具備人文素質,又要具備科學素質。因此,不應該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與規格、學術取向與操作能力標準來規范大眾化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規格更趨于多樣化、多層次、多類型,也更各具特點和社會適應性。因此,必須從精英教育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實現教育質量觀的轉變,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教育質量觀念。
2.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物質前提。高校在校人數的增加,使得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學設施無法滿足正常的教學需要,加大教學經費的投入是解決此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單靠國家財政增撥教育經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此各高校應力爭做到:其一,擴大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在加大政府對高校投入力度的同時,采用各種方式促進社會各界、公眾及個人對高等教育投資的積極性,并充分利用金融機構,通過貸款等方式籌措資金;還應發揮高校自身優勢,建立自主辦學、自我發展的有效運行機制,通過科技開發、社會服務等途徑開發財源,增加收入。其二,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高校間應加強合作,進行優勢互補,達到資源共享,減輕教學條件不足的壓力,使高校有限的教學資源發揮出更大的辦學效益。其三,加強與校外有關企業、科研單位的合作。通過建立校外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等產學研基地,可以充分利用企事業單位的先進的生產儀器、設備等資源,既可以緩解校內實驗設備、場地資源的緊張狀況,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其四,推進圖書館資料管理現代化建設。要盡快實現高校圖書館管理自動化和圖書資料數字化,實現圖書資料的檢索與閱讀自動化、網絡化,促進圖書資料資源的共享,以較少的投入獲得更大的效益。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4]一支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決定學校教學質量的根本條件。要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作育人的核心,把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育人的重要環節。根據擴招的需要和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對師資的需求,通過加快培養、培訓等途徑,擴充師資數量,彌補師資缺口;構建專職兼職結合、國內外結合的師資隊伍;建立開放的教師教學業務能力資質認證制度,擴大學生在教師評定過程中的發言權;建立國家、地區和高校三級師資培訓網絡,保證更多的教師獲得培訓或進修的機會;提高一線教師素質要求起點,建立教學職稱系列必須上課的制度,采取措施在根本上克服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加快建立新教師上崗前培訓和任職資格認證制度。同時,還要采取措施鼓勵大批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的教師走上教學第一線,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教學質量,而且可以起到積極的示范、輻射作用。
4.建立新的教學管理機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高校的教學管理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改革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全面實行學分制,建立起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教學管理體制。在教學管理上,要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提供給學生各種學習機會。同時還必須建立一整套學生日常管理工作規章制度和學生自我管理體系,用規章制度規范學生行為,通過制度的約束,內化為自覺的行動。通過學生的各種群體組織在一定范圍內的自我調控、自我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實踐證明,嚴格而又明確的規章制度,必要的行為規范和生活標準對于維護高校正常的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樹立良好的校風,保障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提高高校擴招后的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
5.優化專業結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環節。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張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學科專業雷同化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走特色專業發展之路成為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出路所在。
其一,以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依據,合理地調整專業設置。當前我國的高校出現了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的趨勢,但是學科門類和專業過多就容易分散精力和失去特色,就可能辦不出精品專業,因此專業設置要適度,不能搞大而全。學校應根據自身實際確定一個合理的學科專業范圍,并隨時按照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調整專業設置。按照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要有相對的超前性,教育的適度超前性發展是教育的基本特征,適度超前的專業設置必須以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依據,以避免盲目設置專業而造成資源浪費和某些專業人才的相對過剩。
其二,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主要以學科和專業體現辦學特色。優化專業結構,應該注意處理好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交叉學科與特色學科的關系,適當發展互補性和應用性強的學科,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更可以前瞻性地設置學科相互交叉的新興專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高教探索,2009,(3):163-165.
[2]王洪才.大眾高等教育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4,8.
篇8
軍校教員任職教育能力素質
隨著軍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任職教育已成為軍院校教育的主體,教學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規律,對軍校教員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迅速提高教員的教學質量水平,打造與任職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能力,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
一、任職教育對軍校教員能力素質提出了的新要求
1.要求教員必須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
任職教育是在學員完成高等學歷教育的基礎上,為適應工作崗位需要而進行的進修、培訓以及學歷教育。其培養目的是使學員的知識能力與未來的工作需要相適應,突出實踐應用,重在追求提高學員的實踐能力。因此,要求教員在教育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一種全新的、堅持以人為本的全新的教育觀念,不滿足于現成的經驗和結論,敢于突破現成結論而獨辟蹊徑;對于學術問題能夠獨立思索、大膽懷疑;敢于堅持自己的獨特見解并形成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具有較高的心理成熟度,有比較高的自我期望值,不怕挫折,善于調節自己的心理。要緊密跟蹤現代軍事教育發展趨勢,積極探索任職教育特點、模式、辦學方式和要求,用任職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用現代教育觀念指導行動。堅持能力本位,追求提高和發展學員任職需要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賦予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出具有實際任職能力的高素質軍事人才。
2.要求教員必須具有更強的理論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任職教育是對各級各類人員所進行的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其目的是使學員的知識和技能與具體的工作崗位需要相適應。因此,要求教員在學科知識方面更加具有專業性、前沿性,對其自身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員要針對任職教育目標的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及時吸納科技發展的前沿知識和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照科學的方法,盡快掌握新知識,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緊跟世界新軍革的蓬勃發展趨勢,突出新理論、新技術、新裝備、新戰法的教學。同時,還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及時了解和掌握部隊發展的最新動態,獲得第一手教學資料和素材,跟蹤部隊任職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教學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改革、補充和更新,突出任職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使任職教育更貼近軍事斗爭準備,貼近部隊和學員需要。
3.要求教員必須具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
接受任職教育的學員工作崗位層次和類型多種多樣,培訓目的和要求各不相同。所以任職教育要根據學員任職的實際需要分專業和層次來進行。這就要求教員必須具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通過不斷的教學研究,發現不同層次的教學特點,結合任職教育特點和學員實際需求,用科學理論指導教學,總結和構建出適應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授課對象的新的教學體系和培訓模式,因材施教。
4.要求教員必須具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能力
任職教育與學歷教育不同的另一特點是培訓周期短、時效性強。任職教育屬于崗前培訓性質,“短、頻、快”特點鮮明。學員在校學習周期短,各類培訓班次輪換快,學員流動頻繁,每期學員都會有新的學習需求。為了達到任職教育的教學效果,對教員的教學方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教員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采取研究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選擇、合理設計與理論課程相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緊緊圍繞學員指技融合素質的提高,廣泛開展案例分析、想定作業、戰例研究、現地教學、部隊綜合演練等教學活動,在實踐中激發學員的想象力、判斷力和創造力,從而滿足學員需求,達到任職教育目的。
5.要求教員必須具有優良的信息素質
軍隊任職教育院校教員的信息素質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個方面。首先,信息時代要求教員必須具備信息素質。信息時代,教員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習模塊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信息資源的提供者。信息的發展,知識的更新,要求教員必須具備較高的信息素質。其次,培養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高素質人才要求教員必須具備信息素質。信息化戰爭需要信息化人才,而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具有較高信息素質的教員。再次,隨著軍事訓練信息網、數字化圖書館、模擬仿真實驗室等現代化教學設施相繼運用到教學當中,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要求教員必須具備信息素質。教員的信息素質直接關系到教員能否運用現代化的教育設施和教育手段進行授課,關系到軍校能否扎實推進現代化教學工程。
6.要求教員必須具有過硬的軍事專業素質
軍隊任職教育院校教員的軍事專業素質是軍校教員區別于其他高校教師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軍事基礎理論、軍事專業理論和軍事實踐能力三個方面。首先,軍事基礎理論要扎實。能夠對現實軍事問題進行正確論證、說明和總結,對未來軍事趨勢進行正確把握和科學預測等。其次,軍事專業理論要精通。教員要精通自己所教專業的學科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對本專業的知識掌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再次,軍事實踐能力要增強。真知來自于實踐,教員應把掌握的專業知識應用到戰備、訓練、管理和科研工作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充實、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同時教員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將部隊的作戰、訓練、管理貫穿于其中,這樣才能更加貼近實戰,更加貼近部隊需要,這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7.要求教員必須具有穩定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教員承擔教育任務的精神載體,要求教員心理健康成熟,承受能力強,自我調節能力好,不受外界干擾,事業進取心和責任心強,能對學員的異常行為進行心理分析和開展心理咨詢等活動。心理戰已成為超然于陸、海、空、天、電之上,與國家戰略密切相融的“第四種戰爭”。揭示心理戰的危險性、復雜性,培養學員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對敵經驗是挑戰未來戰爭的必要環節。作為軍隊任職教育院校教員應該充分認清信息化戰爭的新特點,培養出適應時展要求的思想情緒穩定、感知能力高超、獨立性格果敢、意志品質堅強的新型軍事人才。
二、當前軍校教員能力和素質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員自身的知識結構急需拓寬和完善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在此大背景下的任職教育要求教員必須具有豐富的信息知識,掌握大量的信息技術,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化教學設施。而大多軍事類、指揮類、管理類教員信息類知識相對薄弱,因此,需要加強信息技術的培訓,將信息技術與指揮、管理相結合和滲透,融合在自己的專業和課程中。對于技術類教員,則需要拓寬其管理知識,提高其管理和指揮能力,使教員由單一型走向復合型。
2.教員對課堂教學還缺乏足夠的熱情,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比較落后
有的教員重科研輕教學,不愿上講臺,教學中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觀念還未很好確立;有的教學內容變化不大,一些前沿、熱點、難點問題還涉及不夠、充實不及時;照本宣科、“滿堂灌”現象還存在,對教學互動的理解和實踐還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用仿真、模擬等現代化手段教學的還不多。
3.部分教員缺乏部隊實際工作經驗,實踐教學能力弱
任職教育是一種以任職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專門教育,強調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培養學員的能力,增強學員的崗位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這就要求教員不僅要具備淵博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更具備扎實的實踐能力,并且對培訓對象的崗位任職需求和發展有深刻的了解。而當前教員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教員的職業經歷和經驗不足,使教學科研脫離了部隊實際,針對性不強。大部分教員基本上是在院校成長起來的,長期在院校工作,他們在理論教學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淵博的知識,精通所學所教專業,是軍事理論和技術理論的專家,但卻缺乏部隊實際工作的經驗,任職教育需要的實踐教學能力薄弱。
三、加強軍隊任職教育院校教員能力和素質的幾點措施
1.進一步提高認識,積極轉變觀念
通過教育、宣傳和倡導等方式,使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員進一步提高認識,積極轉變觀念,以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為牽引,深刻理解提高教員能力和素質是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2.加強教員管理工作,完善考核機制,建立健全競爭激勵機制
引入各種競爭激勵機制,實行教員聘任考核制。教員憑實力和水平競爭上崗,對通過競聘未能上崗的教員不予晉升。打破課時費統一制,拉大課時補助檔次,使教學效果好、質量高的教員得到更豐厚的報酬。實行教員業績公示制,對教員的教學學時、教學質量、學術科研成果和發表的論文著作以及完成其他重大任務的情況進行公示,重獎績優教員,以此調動和激發廣大教員根據任職教育需要和自身能力素質自主參加相關培訓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建立完善的教員培訓體系,提高教員的能力和素質
積極開展教員培訓,堅持多途徑、多方式、多渠道并用的方式,拓寬教員培訓渠道。一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教員任職教育教學能力培訓,以培養和提高教員開展聯合教學、案例教學、模擬仿真訓練和綜合演練等能力。要充分發揮中老年骨干力量的作用,對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教員進行“傳幫帶”;二是要著眼軍事科學研究的發展,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平臺,鼓勵優秀的青年教員參加各種學習和培訓。有組織、有計劃地選派教員采取離職進修、在職進修、崗位培訓等方式進行學習深造,補充和完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教學科研能力;三是在重視強化教員軍事高科技理論知識學習和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實際經驗的積累。加強與部隊的對口協作,擴大崗位代職規模,有計劃地安排、選派教員到部隊進行參觀見習、代職鍛煉、調查研究,參加部隊的演習和集訓,了解部隊實際情況,增加實踐經驗,跟蹤部隊發展,加強院校教育與部隊實際需求的交流,解決院校教員長期與部隊實踐相脫離的問題,形成院校與部隊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四是外送教員到部隊和科研機構參加科研協作,到軍內外、國內外其他院校作訪問學者,通過科研實踐和理論學習,使教員及時接觸到新思想、新信息,掌握新技術,不斷開闊眼界、豐富學科內涵、拓展學科知識,從而全面提高教員的能力和素質。
參考文獻:
[1]屠恒章.軍事任職教育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
篇9
收稿日期:2015-05-08
作者簡介:張蓓(1978-),女,廣東羅定人,管理學博士,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農業經濟管理、教育管理研究;周文良(1971-),男,湖北紅安人,經濟學博士,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產業經濟、教育管理研究;廣州,510642。
摘 要:理解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形成機理,對于提高高校雙語教學質量攸關重要。本文基于歸因理論,從物理-事理-人理系統視角,構建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模型,分析了教材不當、設備落后、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局限和師德失范六個前因變量對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影響。從廣東省六所重點大學采集了782個有效樣本,采用結構方程技術對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教材不當、設備落后、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局限和師德失范對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顯著影響,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正向顯著影響高校雙語教學學生逆向行為。
關鍵詞:雙語教學;消極情緒;逆向行為;結構方程;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5)05-0097-08
一、引 言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方興未艾,各地高校在雙語教學探索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績。然而,我國高校雙語教學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普遍存在師資水平低、教材不合適、外語授課比例不當和激勵制度不到位等弊端[1],導致雙語教學見效慢、效益低。有調查顯示,我國高校雙語教學中有667%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雙語教學”,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師教學水平低,教材內容差及自身外語基礎薄弱等因素[2]。因此,學生對高校雙語教學產生懷疑心理和抵觸態度,形成了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具體表現為在雙語教學課堂上心不在焉,被動學習甚至要求教師單純用母語授課等情形。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是指學生在高校雙語教學中受到各種主體和客體因素的外部刺激,產生失望、緊張和厭煩等心理感受;逆向行為是指學生在上述消極情緒作用下,無意或有意做出的擾亂課堂秩序、宣泄不滿、舉報投訴等行為,以及給其他同學、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帶來損失等行為。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對高校雙語教學順利開展、提升高校雙語教學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極為不利。
國內外關于高校雙語教學的相關研究主要從雙語教學滿意度和雙語教學管理策略等方面展開,研究方法主要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層次分析和二元回歸分析等。在雙語教學滿意度評估方面,麥卡洛(RGMcCullough)和弗萊(MFry)調查研究發現,雙語教學使教師與學生雙方都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用,同時能夠加深他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3];周仁認為雙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對雙語教學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教師的雙語表達能力、雙語統馭學科內容能力、雙語組織教學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是影響雙語教學滿意度的重要因素[4];桑迪歡認為教師的雙語理論意識、雙文化理念和學科知識傳授是雙語教學滿意度測評的重要維度[5];楊楠認為雙語使用比例是影響雙語教學滿意度的重要因素,雙語使用比例要根據雙語教學的師資、教材、教法和學生的差異和變化而確定[6];徐恒戩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認知,雙語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語言、課件語言、作業和考試形式等是影響雙語教學滿意度的關鍵因素[7];陳紅等通過調研發現,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年級是雙語教學教材和教學模式選擇的重要參考因素[8]。在雙語教學管理策略方面,曹殿立等提出雙語教學的系統管理思路,強調多方參與、統籌兼顧[9];談多嬌指出,遴選雙語教學師資、設計教學內容、探究教學方法、開發教學資源、關注教學效果及提供政策支持等是提升高校雙語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10];丁琪等認為高校雙語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學模式[11];康淑敏、崔新春認為應綜合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及多媒體電化教育設施,逐步提升高校雙語教學質量[12]。
逆向行為是指當個體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身心受到傷害時,其會產生苦惱情緒,為了消除這種消極情緒,個體會采取忍耐、逃避或發泄怨氣等逆反行為。[13]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表現出的不友好舉止,并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狀態及其他同學的情緒,包括擾亂課堂紀律,對教學質量故意挑剔、不參與教學活動、抱怨和投訴等[14]。高校雙語教學學生逆向行為伴隨著消費者對雙語教學設備和環境、雙語教學激勵制度和雙語教學教師的認知過程發生,當學生對上述因素的綜合評價越低,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與逆向行為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見,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受到歸因的影響,學生對高校雙語教學現實弊端的責任歸因形成認知后產生消極情緒與逆向行為。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忽略了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對高校雙語教學的負面效應,較少基于歸因視角,從物理、事理和人理系統角度研究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形成機理。基于此,本文以高校雙語教學現實弊端的歸因、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為邏輯框架,構建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研究模型,為推進高校雙語教學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二、理論基礎、研究假說與研究模型
(一)理論基礎
第一,歸因理論。凱利(HHKelly)和米凱拉(JLMichela)把個體對原因的感知稱為歸因,具體而言,個體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心理反應,通過對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加工而對事件原因作出整體判斷,進而產生情感、動機和行為。[15]歸因理論在服務情景中顧客行為相關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歸因理論能夠用于分析高校雙語教學硬軟件、雙語教激勵、雙語教學教師業務素質和師德等因素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綜合影響,有助于理解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形成原因。
第二,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提出,物理是管理對象與管理過程中涉及的物質運動和技術作用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事理是做事的道理,包括如何感知、認識、安排和組織人、財、物等管理對象與管理過程;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即管理對象與管理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16]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在管理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用于理解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歸因分類研究。
張 蓓 周文良: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研究
第三,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前因。根據歸因理論和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是高校雙語教學硬軟件、高校雙語教學制度和高校雙語教學實施主體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學生對上述因素感到不滿意,對高校雙語教學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原因判斷,進而形成了消極情緒與逆向行為(見圖1)。概而言之,引起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前因可分為物理、事理和人理要素。其中,物理是指高校雙語教學的教材和設備,它們決定了高校雙語教學是否能遵循專業特色和學科背景的客觀規律,是否能達到拓展知識結構、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等教學目標,教材不當和設備落后可能引起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事理涉及高校雙語教學的氛圍和激勵等因素,它們有助于提高高校雙語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氛圍缺失和激勵失靈可能引起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人理要求充分發揮高校雙語教學教師的積極性,做好雙語教學傳授和溝通工作,師資局限和師德失范也可能引起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基于此,教材不當、設備落后、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局限和師德失范分別對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它們共同形成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前因。
圖1 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前因
(二)研究假說
第一,教材不當對學生消極情緒的影響。教材不當是指高校雙語教學教材在母語和外語比例分配,引用外文前沿文獻和經典案例,專業知識面和可讀性等方面不盡如人意,未能適應專業背景、學生外語基礎和實踐教學需要。教材是雙語教學課堂講授的基礎和依據,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要素。實踐經驗表明,高校雙語教材內容陳舊,母語和外語比例不協調,缺乏重要外文文獻和案例,學生產生失望、抵觸等負面心理感受的可能性越大。可見,高校雙語教學教材不當程度越嚴重,學生消極情緒越強烈。因此,本文假設:
H1:教材不當正向影響學生消極情緒。
第二,設備落后對學生消極情緒的影響。設備落后是指高校雙語教學的教室、多媒體和實驗室等硬件不能滿足雙語教學要求。先進的模擬實驗室、多功能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為高校雙語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同時,教師運用計算機、投影儀和語音設備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可更好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從而提高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的注意力和興趣,更好地發揮雙語教學效果。反之,高校雙語教學設備落后,不利于同時接受大量的外語和母語新知識,容易產生無助、焦慮等消極心理。可見,高校雙語教學設備落后程度越嚴重,學生消極情緒越強烈。因此,本文假設:
H2:設備落后正向影響學生消極情緒。
第三,氛圍缺失對學生消極情緒的影響。氛圍缺失是指高校極少舉辦口語角、外語專業競賽和外語演講辯論賽等外語活動,未能為雙語教學創造多樣化的課外學習情景。課外實踐是高校雙語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高校創造良好的外語氛圍,通過開展豐富、生動的外語互動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外語運用能力,為雙語教學打好外語基礎。高校外語氛圍的缺失不利于學生主動用外語進行學術交流,不利于其在雙語教學中克服語言障礙,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從而導致學生產生厭煩、無助和抗拒等心理。可見,高校雙語教學外語氛圍缺失越嚴重,學生消極情緒越強烈。因此,本文假設:
H3:氛圍缺乏正向影響學生消極情緒。
第四,激勵失靈對學生消極情緒的影響。激勵失靈是指高校未能建立并實施保障雙語教學順利開展的管理制度體系,學分管理、獎學金評選、保送研究生、國際交流和教學反饋等制度與雙語教學聯系不緊密,對學生積極參與雙語教學的激勵不足。高校雙語教學作為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創新形式,其在推廣進程中面臨著學生懷疑等挑戰,因此更需要有效的激勵機制。有效的激勵措施為高校雙語教學提供制度保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產生積極情緒[17];相反,學生在雙語教學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激勵,未能獲得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無法反饋雙語教學評教信息,必然導致學生對雙語教學缺乏興趣,甚至產生厭煩等感受。由此,高校雙語教學激勵失靈程度越高,學生消極情緒越強烈。因此,本文假設:
H4:激勵失靈正向影響學生消極情緒。
第五,師資局限對學生消極情緒的影響。師資局限是指教師專業水平和技能有限,在設計雙語教學目標和進程,實施雙語教學課堂互動,運用外語講授專業知識等方面不盡如人意,不能很好地組織雙語教學實踐。教師缺乏良好的外語基礎、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教學技能,使教師不能在雙語教學中能嫻熟運用外語拓展知識傳播面;此外,教師不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閱歷,導致教師不能聯系跨文化背景靈活地開展雙語教學[18]。可見,師資水平成為制約高校雙語教學的瓶頸,師資水平決定了高校雙語教學的教師業務素質和綜合技能,教師業務能力不足可能是引致學生產生畏難和抵觸等消極情緒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假設:
H5:師資局限正向影響學生消極情緒。
第六,師德失范對學生消極情緒的影響。師德失范是指教師在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等方面有所欠缺,在高校雙語教學中未能做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高校雙語教學要求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良好的師德修養[19]。師德直接關系到高校雙語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效果,師德高尚的教師能夠在雙語教學中教書育人;反之,教師在雙語教學中缺乏責任心和熱情,其消極的教學態度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所以,高校雙語教學師德失范程度越嚴重,學生消極情緒越強烈。因此,本文假設:
H6:師德失范正向影響學生消極情緒。
第七,學生消極情緒對學生逆向行為的影響。基于學生學習心理反應過程,情緒產生動機,動機驅使行為。學生受到高校雙語教學中教材不當、設備落后、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局限和師德失范等外部刺激,破壞了其在雙語教學中的美好體驗和經歷,使其未能很好地實現理論知識拓展、外語能力提高和實踐技能提升,從而產生了擔憂、厭惡和不滿等消極情緒,繼而對高校雙語教學失去信心。在消極情緒作用下,學生采取沉默、挑剔、停止學習、抱怨和投訴等逆反行為。由此可知,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越強烈,學生逆向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本文假設:
H7:學生消極情緒正向影響學生逆向行為。
(三)研究模型
綜上所述,基于物理、事理和人理視角的高校雙語教學歸因是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重要前因。基于此,本文以教材不當、設備落后、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局限和師德失范作為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前因變量,構建了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研究模型(見圖2)。
圖2 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研究模型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特征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自2014年5月15日至5月30日對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六所廣東省重點大學本科生進行的現場隨機抽樣調查,采用在教學樓發放問卷請本科生當場作答的形式進行。本次調查在上述六所重點大學各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共發放調查問卷900份,回收調查問卷842份,回收率為9356%,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782份,有效率為9287%。在782位被訪者中,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的學生分別為134、124、126、137、123、138人,占總樣本的比例分例分別為17.1%、15.9%、16.1%、17.5%、15.7%、17.7%。
對這六個子樣本的人口統計變量(性別,年齡和年級)做方差分析后,發現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782個總樣本中,經濟學專業106人,占總樣本的136%,國際貿易專業138人,占總樣本的176%;工商管理專業162人,占總樣本的207%;金融學專業143人,占總樣本的183%;市場營銷學專業175人,占總樣本的224%;其他專業58人,占總樣本的74%。可見,被訪者涵蓋不同性別、年齡、年級和專業的本科生,他們是高校雙語教學的主要授課對象,對調查問卷內容有較好的理解與把握,因此,本文的調查數據具有較理想的代表性和可靠度。
(二)量表確定
調查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樣本的人口統計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和年級等指標;第二部分是采用利克特(Likert)5級量表測量的有關高校雙語教學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指標。對所有變量的賦值均從低到高排列,1為“非常不同意”,2為“不同意”,3為“中立”,4為“同意”,5為“非常同意”。為設計出有效的量表,首先,本文在研究假說的基礎上,借鑒學者們多次使用的相關量表中的測量題項,所有結構變量均采取多個測度項。根據已有文獻進行初步設計,然后分別邀請3位雙語教學教師和5位雙語教學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反復修改這些測度項使其適應高校雙語教學情境并設計相應的量表,以保證問卷的內容效度。然后,問卷由高校教學管理領域的3位專家進行審閱,根據其反饋意見對問卷進行進一步完善。接著,邀請華南農業大學100位本科生進行問卷預調查,根據預調查數據處理結果對問卷進行各個維度的信度和區分效度分析,修訂指標體系及量表,確定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模型的指標體系及量表。量表最終形成35個測度項,測度項具體內容及得分如表1所示。
四、實證分析
(一)測量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對變量的信度、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進行檢驗。信度指量表的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靠性,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Cronbach’s α值)用來測度模型中各因子的信度,復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用于衡量量表各測度項的內部一致性。所有因子的Cronbach’s α值和CR值都高于07,CR值均高于05,表明本文研究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此外,所有測度項的標準負載都在07以上,且都在0001的水平上顯著,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都高于05,說明測度項均擁有較好的收斂效度。對于區別效度的檢驗,可以比較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的平方根是否大于該因子與其他因子的相關系數,如果大于,表明測量模型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各個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的平均根均大于相應的相關系數,這表明各個因子之間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
(二)假說檢驗
本文使用結構方程軟件Lisrel 87對所提出的結構模型假說進行檢驗。路徑系數及其顯著性如圖3所示。圖3中,教材不當、設備落后、氛圍缺失、激勵失靈、師資局限和師德失范對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有正向顯著影響;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正向顯著影響高校雙語教學學生逆向行為。因此,檢驗結果顯示,所有路徑都顯著。H1、H4、H5、H6和H7在顯著性概率P<0001水平下顯著,H2和H3在顯著性概率P<001水平下顯著。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的回歸判定系數R2為073,顯示本研究模型和數據的擬合結果良好。
圖3 結構模型路徑系數
注:***、**、*分別表示在P<0001,P<001,P<005的水平下顯著。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通過對廣東省六所重點大學782位本科生的數據收集和分析,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理論模型進行了檢驗,得出的路徑系數與假說檢驗的支持情況如圖3所示,本文研究所有的假設都得到了支持,得出如下研究結果:
第一,師資局限對學生消極情緒有正向的顯著影響,是影響學生消極情緒的最重要因素。這表明,師資水平越低,教師在高校雙語教學中越不擅長采用雙語方式傳授知識,不能有效開展情景模擬和案例分析等雙語教學互動,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理論闡述不到位,技能訓練不生動等問題,致使學生消極情緒越嚴重。高校雙語教學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大多數雙語教師缺乏海外學習和研究經歷,沒有接受嚴格訓練,導致雙語教學教師濫竽充數情況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我國尚未實施規范的雙語教師資格證考核機制,雙語教學培訓和研究基地非常罕見,高校教師參加國際交流的機會相對緊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雙語教學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要防止學生對雙語教學產生消極情緒,必須從教師招聘、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和出國訪學等環節著手,全面提升師資水平。
第二,教材不當對學生消極情緒有正向的顯著影響,是影響學生消極情緒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雙語教學教材設計不合理,教材內容不科學,教材語言表述不生動和教材外語比例不得當等問題,是引起學生消極情緒的關鍵因素。教材是高校雙語教學的課堂授課依據和課外學習素材,教材的可讀性和權威性影響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興趣,教材不當導致學生消極情緒的產生。當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所用的教材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高校雙語教學直接選用外文原版教材,由于國外高校的學科體系、課程設置、文化環境和學生外語能力與國內高校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導致了外文原版教材“水土不服”,未能很好適應國內高校雙語教學學生的實際需求;二是高校雙語教學采用授課教師自編外文教材,由于教師專業能力的局限性導致自編外文教材在結構合理性、外語表述準確性和外文資料豐富性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三是高校雙語教學僅使用授課教師匯編的教案材料,這不利于學生進行雙語教學系統學習。可見,我國高校雙語教學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在教材選用和評估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為此,要控制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必須通過教材規劃、課題資助等形式,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建材建設。
第三,激勵失靈對學生消極情緒有正向的顯著影響,是影響學生消極情緒的第三重要因素。這說明,高校雙語教學激勵制度體系缺失越嚴重,激勵效果越不理想,導致學生消極情緒的可能性越大。高校雙語教學相對于傳統的母語教學和單純的外語學習難度更大,學生因此容易產生畏難和沮喪等心理,更需要對雙語教學實行激勵,讓學生在雙語教學中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深造機會,得到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21]。此外,還要為雙語教學創造學習資源共享和交流平臺,實現雙語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形成學生雙語教學的心理驅動力。為此,應推進高校雙語教學激勵機制改革,防止學生形成消極情緒和逆向行為。
第四,師德失范對學生消極情緒有正向的顯著影響。這表明,高校雙語教學中教師思想素質越低,敬業精神越差,教學工作越馬虎,學生消極情緒越嚴重。雙語教學教師只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飽滿的教學熱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雙語教學中,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保持和諧的師生關系,高尚的師德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良好的師生關系可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但是,我國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普遍面臨著收入偏低、買房困難、教學任務重和職稱晉升難等壓力,導致教師外出上課賺外快,重科研輕教學,缺乏足夠的教學熱情和充沛的時間精力投入到雙語教學當中。因此,為控制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應當加強高校教師師德教育,培養教師的職業自豪感,還要著力改善高校青年教師收入福利,使其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雙語教學工作。
第五,氛圍缺失對學生消極情緒有正向的顯著影響。高校外語氛圍越缺失,越不利于培養學生雙語學習興趣和提高外語聽、說、讀、寫能力,學生消極情緒越高漲。這是由于高校雙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需要課堂系統講授,也需要課外潛移默化。[20]然而,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對外語角、外語講座、外語競賽等重視不夠,部分高校的英語角及英語講座僅是一項形象工程,未能通過創造課堂教學以外的外語學習情景消除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憂患和抵觸心理。因此,為消除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必須加強高校校園外語氛圍建設,努力打造雙語教學校園文化環境。
第六,設備落后對學生消極情緒有正向的顯著影響。高校雙語教學離不開教學設施和教學硬件的支撐,雙語教學的教室、實驗室和多媒體設備等教學硬件越落后,導致學生消極情緒的可能性越大。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高校的雙語教學設施落后,教學樓通風和采光條件不理想,多媒體教學設備不足,缺乏雙語教學專用實驗室和語音室。其原因在于,近年來我國高校擴招導致雙語教學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相對緊缺,雙語教學沒有得到缺乏充足的配套資金支持。為此,要控制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必須加大對雙語教學的資源和設備的資金投入。
第七,學生消極情緒對學生逆向行為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學生對高校雙語教學的懷疑、焦慮、厭煩和緊張情緒越嚴重,其在雙語教學中產生自暴自棄、擾亂教學秩序、挑剔教學質量、抱怨和投訴等逆向行為的可能性越大。換言之,學生消極情緒越強烈,學生逆向行為越嚴重。此外,學生消極情緒的干擾會影響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認知和體驗,學生逆向行為會造成負面口碑傳播,從而擴大逆向行為的影響范圍和負面效應。因此,要創造良好環境讓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獲得輕松、愉快的學習體驗,消除消極情緒,預防和控制學生逆向行為的發生。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得到以下啟示:
第一,提高高校雙語教學教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實施雙語教學教師培訓計劃、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和青年教師出國研修計劃等,并在職稱晉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適度向高校雙語教學教師傾斜,提高其雙語教學的積極性。第二,加強高校教師師德建設,開展主題師德征文比賽、評選教書育人先進標兵和雙語教學觀摩比賽等活動,提升高校教師的責任心和思想道德修養。第三,堅持以人文本,倡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化教育理念,加強雙語教學宣傳,優化高校雙語教學課程體系,在高校精品課程和特色專業課程中率先開設雙語教學試點。第四,大力推進高校雙語教學教材建設,通過課題資助和教學改革資金扶持等路徑,出版一批高質量的、適應我國高校實際的雙語教學教材。第五,營造高校雙語教學課外氛圍,通過英語文化節、英語角、雙語校刊和雙語廣播等多樣化形式培養學生外語觸覺和外語思維,引導學生對雙語教學形成期待心理和喜歡態度,調動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學習積極性。第六,實現高校雙語教學管理體制改革,在學分管理、研究生培養等環節適度向雙語教學傾斜,加大對學生的雙語教學激勵力度。
高校雙語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雙語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改進雙語教學教材,升級雙語教學設備,營造外語校園氛圍,加強雙語教學激勵,提高雙語教學教師綜合能力。本文研究的理論模型不僅適合解釋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也可能適用于分析高校純外語課程、高校精品課程等的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以后的研究可進一步實證檢驗其效力。本文實證研究的樣本來自廣東省六所重點大學的782位本科生的調查數據,由于我國各地區高校的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和師生外語基礎等存在客觀差異,在后續研究中如果能在我國其他省份選取更為分散的樣本,結論的推廣性將會進一步提高。此外,學生的專業年級和外語基礎等個體特征可能對高校雙語教學學生消極情緒與學生逆向行為產生調節效應,因此,有必要將來進行細化研究。
參考文獻
[1]鄒芝. 試析大學雙語教學的瓶頸及出路 [J]. 教育探索,2009(10): 68-69.
[2]王今越,范堯,高建磊. 高校雙語教學開展現狀調查與問題分析 [J]. 人力資源管理,2009(2): 72-74.
[3]McCullough,R. G. & M. Fry. Every Community Has a Story: the Impact of the Bilingual History Fair on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J]. The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2013,37(3): 151-165.
[4]周仁. 高校雙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培養策略 [J]. 教育與職業,2010(18): 54-55.
[5]桑迪歡. 高校雙語教學環境下教師能力的拓展 [J]. 江蘇高教,2011(2): 61-62.
[6]楊楠.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生態平衡發展觀及其認知基礎 [J]. 外語電化教學,2010(4): 63-67.
[7]徐恒戩. 從學生視角對普通高校雙語教學的調查研究 [J]. 教育學術月刊,2009(3): 39-41.
[8]陳紅,等. 高校雙語教學的初步調查研究 [J]. 現代教育管理,2009(3): 72-74.
[9]Cao, D., et 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ngineering Mathematical Bilingual Teaching [J]. Journal of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 15: 4105-4109.
[10]談多嬌. 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的關鍵環節 [J]. 教育研究,2010(10): 91-94.
[11]丁琪,張權. 提高高校雙語教學質量的對策 [J]. 江蘇高教,2013(5): 90-91.
[12]康淑敏,崔新春.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校雙語教學實踐研究 [J]. 外語電化教學, 2009(2): 16-21.
[13]鄔金濤,江盛達. 顧客逆向行為強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J]. 營銷科學學報, 2011(2): 92-106.
[14]Fullerton,R. A. & G. Punj. Repercussions of Promoting an Ideology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Misbehavior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 57(11): 1239-1290.
[15]Kelley, H. H. & J. L. Michela. 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0(31): 457-501.
[16]朱志昌.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論國際交流的啟示[C]// 顧基發. 系統工程、系統科學與復雜性研究――第十一屆系統工程學術年會論文集. 北京: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2000: 149-164.
[17]Macnamara,J. The Bilingual’s Linguistic Performance: a Psychological Overview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967, 23(2): 58-77.
[18]張蓓, 楊炳成. 高校雙語教學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J]. 復旦教育論壇,2015(3): 53-59.
[19]萬中艷. 中國高等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因素研究回顧:特點與啟示[J]. 高教探索,2014(5): 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