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遺傳學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8:48: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遺傳學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遺傳病種類繁多且各有其特點,若純粹照本宣科,介紹其臨床表現、發病率、遺傳學基礎等往往使得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且效率不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結合臨床病例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如在講授血友病時,通過播放一部香港電影《地久天長》中的片段,使學生產生一個懸念,劇中的青年作家小富為什么經常受傷,為什么有生命危險?從而希望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疾病?發病機制是什么?遺傳方式是什么?怎樣去治療?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講解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仔細聽講。最后,我們解開謎底,這是一種叫血友病(hemophilia)的遺傳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A、B、C,是一類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是反復自發性或在輕微損傷后出血不止。血友病A、B、C的發病機制分別是由于第VⅢ凝血因子、第Ⅸ凝血因子及第Ⅺ凝血因子的遺傳性缺乏。再結合我校遺傳資源庫中相關家系的臨床資料,讓學生參與,在教師的指導下繪制系譜,總結系譜特征。討論中要求每位同學將自己學習到的醫學遺傳學知識及收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綜合和分析,最后經過推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從系譜分析中可以看出血友病A和B都是X連鎖隱性遺傳病,幾乎全部發生在男性身上,而血友病C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女均可患病,若臨床遇到女性血友病患者,應考慮為血友病C。該病的治療主要是輸入人血漿中提煉或通過重組技術合成的凝血因子,但到目前為止,血友病無法根治、會伴隨終身。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臨床病例與理論知識比較,有其直觀性,生動性的特點,具有吸引力,在醫學遺傳學課中采用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利用很短的時間就把抽象的概念和過程理解掌握。在教學中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加強了學生的職業情感教育。但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我們在備課時精選與教學內容緊密相扣的典型突出的病例,其次要注意的是在病例討論時要將重點放在該病的遺傳基礎及發病機制上,而講解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特征不應花費過多的時間。
適時關注科技動態,拓寬知識視野
使學生了解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進展,可以不斷充實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并且啟迪心智,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高科技領域的創新熱情。如在講授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時,結合后基因組計劃中工業基因組學可以給學生介紹20世紀90年代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培養出來“多利羊”的簡要過程,接著提出“是否可以克隆人”的問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同時可以給學生介紹克隆技術的應用前景。通過“多利”這一案例的應用,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發言積極踴躍。而在多基因遺傳病的教學中,結合我校皮膚病研究所先后發現白癜風、麻風病等復雜皮膚病易感基因,引出復雜疾病的基因定位、克隆有關的關聯分析,以及連鎖分析,以及當前科學界公認的搜尋復雜疾病易感基因最為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等多基因遺傳病的研究方法。實踐證明,通過發生在身邊的最新科研動態來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關注和熱愛,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彌補教材相對滯后的不足,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開拓學生的視野,開啟學生的智慧,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篇2
1.1國家意識和民族歸屬感淡化。受西方強勢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他們聽歐美流行音樂,看好萊塢“大片”,用硅谷“芯片”,吃薯片,過圣誕節、情人節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閱讀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籍卻感覺枯燥乏味,對端午、中秋等民族傳統節日興趣索然,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仰、習俗正被遺忘。這充分表明,大學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國家和民族意識不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減退等民族歸屬感淡化問題。
1.2理想信念不鮮明,人生追求庸俗化。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夠指引人生的奮斗目標,提供人生的前進動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存價值感。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激勵,導致其人生目標短淺、心態浮躁、急功近利、貪圖享樂、進取心不強,缺乏高尚的人生價值追求,人生理想物質化、庸俗化、享樂化。
1.3責任感不強,社會公德和誠信意識淡漠。一些大學生重利輕義,重物質輕精神,缺乏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一些大學生對國家和集體的事漠不關心;對他人、社會缺乏愛心和奉獻精神,自我意識過強,人際關系冷漠;公德和紀律意識淡漠,隨意破壞公物、隨地吐痰、排隊加塞、過馬路闖紅燈等公共場合不文明言行。
1.4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精神缺失。部分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缺乏興趣,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歷史的觀念、民族的認同感和廣闊的胸襟。中科院院士、教育家楊叔子先生有感于此,曾撰文指出:當今的大學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盤算、荒于仁義;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蘊的流失,使得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情感脆弱、心胸狹窄,為高等教育工作帶來壓力和挑戰。
2.文化傳承對于大學生成長及未來發展的意義
2.1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品德和文化素養。《禮記•大學》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辯證關系進行了詳細論解。只有自身修養達到一定高度,才能完成更高層次的任務,實現人生更高的目標。優秀的傳統文化熏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促進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養成良好的個人品行,使得身心健康發展,充滿正能量。
2.2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樹立遠大目標,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念。黨的十適應國內外新形勢、順應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為此,需要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曾參說:“士不可無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是黨對當代大學生寄予的厚望,要求大學生立宏志、擔大任,形成肯擔當、不屈不撓、敢于創新,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2.3有利于正己正人,成己成物。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修養、以身作則,才能推及全社會,影響他人、成就事業。傳統哲學重視調解人際關系,推崇以誠待人,追求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建立充滿愛心的社會。當代大學生時有缺乏為他人著想的現象,大家同在一個寢室,卻不和睦相處,經常為一些瑣事斤斤計較,若懂得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學之間的一些矛盾或將大大緩解。
3.高校人文藝術教育品牌建設的途徑
3.1在師生中培樹科學的文化傳承和教育觀念。學生在大學階段接受比較完善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但要成為一名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仍需要人文素養的有力支撐。應把理工科縝密的邏輯思維與人文藝術的形象思維完美結合,形成目前所推崇的“全腦思維”模式,為大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教師作為教育的執行者和參與者,其思想觀念、教學方式、職業素養等直接影響學生受教育的程度,教師應該就文化傳承和如何有效地開展人文藝術教育問題在觀念和行動上做好表率。
3.2在校園中營造良好的人文藝術氛圍。有些高校存在人文藝術教育缺失等問題,學生即使有興趣和潛力,也因缺乏正規引導而有所偏頗。制度和平臺是重要保障。例如實行“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要求”即從制度層面和基本框架上給出開展人文藝術教育的方向。高校可以通過第二課堂講座實現對人文藝術的啟蒙,結合專業需求、圍繞學生興趣設計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藝術節等活動,營造良好的人文藝術育人氛圍。
3.3突破固有范圍,以興趣為牽引建設學生所需的特色活動。開展人文藝術教育要基于學生的需要、興趣和專長。由此,沒必要將教育活動的開展封閉于某一群體、某一方面,完全可以打破固有范圍,做到融合互通。例如:J學院的相聲俱樂部和A學院的話劇社,收納了全校多個專業年級的學生加入,以共同興趣為牽引但又各自分工,實現人盡其才,為學生接受人文藝術教育提供自主空間,達到良好效果。
篇3
我鎮清泉村委會西爾村陳某養羊64只,其中羔羊18只,2008年5月2日中午放牧后,傍晚放牧回欄后,次日發現3只小羔羊右眼半閉合,紅腫,沒能引起注意。自5月5開始,5只小羔羊又發病,一個星期后,周圍10只羔羊全部發病。
2臨床癥狀
病羊一般會出現食量減少,精神不振,開始為一側眼睛羞明流淚,若治療不及時或控制不力,就會雙側眼睛羞明流淚,再發展就會出現眼瞼紅腫,閉合不良,并可出現膿性分泌物,使病眼粘連,呈閉合狀。病眼結膜檢查發現眼瞼結膜充血水腫,眼內可見清稀或粘稠狀分泌物,隨著病程的延長,病眼角膜逐漸失去光澤,表面凸凹不平,呈白霧狀,后期白霧會覆蓋整個眼球。
3診斷及治療
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診斷為羔羊傳染性角膜結膜炎,采用下列方法進行防治
3.1對羔羊圈舍進行清潔處
圈舍四周開窗使空氣對流,勤清理糞便,用石灰消毒圈舍,加高墊床。
3.2藥物治療
先用0.9%NaCl把眼內分泌物沖洗干凈,然后用青霉素和漣霉素滴眼,其中滴眼液中含青霉素和漣霉素分別為5000U/ML和5000/μg,每日滴3—6次。
3.3羊順氣孔插枝治療有特效
3.4自血療法
對一些病情比較重的羔羊,在運用青霉素和漣霉素滴眼的同時,可在病羊頸靜脈采血后,迅速注入到病眼眼瞼皮下組織2ML(動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隔3日1次,連用3次即可。一般24小時后癥狀減輕,分秘物減少,痊愈羊患眼無痕跡,視覺正常,全部治療好。
4小結
篇4
論文摘要:中國服飾藝術能夠在世界時尚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樹立本民族品牌,離不開中國歷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沒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服裝是沒有根的服裝。中國傳統藝術成為了服裝設計中需要不斷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鮮的靈感血液。如何認識這一點,并準確的將博大的傳統藝術精髓植入到現代服飾中。并有效結合成為整體,是我們將要研究的課題和任務。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被忽略的傳統民族藝術也逐漸成為藝術工作者表現形式的主流。對于服裝設計教育來說,從上世紀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國際的’舊號,也從未像今天這般為我們所感同身受。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如何將傳統民族藝術更好地融人服裝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去,也成為高等院校進行服裝藝術設計教學所面臨的課題之一。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將傳統民族藝術與實際應用完美結合,積極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并加以創新是服裝設計從業者應認真對待的任務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的源流追溯起來是一部渙渙長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衣冠中華”譜寫了絢爛的服飾寶典。在經歷了“西服東漸”的沖擊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服飾的文化歸屬感在國人心目中也表現的愈來愈強烈。
在今天的服裝藝術教學與創作中,民族化與時代化之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傳承與創新之間,它們枝蔓纏繞的關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時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中,時代感的強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標志,服飾文化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名服裝教育工作者,將傳統民族藝術植入服裝設計教學實踐中,以民族傳統為基礎,面向時代,以現代服飾設計為目的,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注重傳統藝術的發掘與借鑒,力求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共同構建成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輝煌的藝術成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我們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成就,也有著不足之處。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態度進行選擇,有機把握傳統藝術文化中的“利”與“弊”,以便于汲取并傳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今天,許多傳統藝術面臨湮滅的尷尬,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甚至失傳。我們今天的學習與繼承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民族藝術的挽救,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我國古代的繹絲工藝,由于其工藝精繁、對工人素質要求高,時間花費多,見效慢,其有些技藝在建國后慢慢消失,不過,這種技藝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現在的日本仍保留著從隋唐時期傳人的“本繹絲”及“引金箔腰帶”技藝。今天,這項在中國失傳的技藝在兩國的文化交流中輾轉回到中國。這不由得我們不警醒—不要讓老祖宗的好東西敗在我們手中。
二、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們要做到將傳統藝術很好地植入服裝設計教育中,首先我們要將傳統民族藝術與現代服飾有機結合,它們應成為互為包容、相互協調的統一體。他們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對立。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引導學生深人了解傳統藝術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傳統藝術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嫁接與借鑒。摒棄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膚淺模仿,注重挖掘傳統藝術精髓中認識傳統藝術的文化土壤及歷史屬性,學會在服裝設計的學習中把握和體現傳統藝術的文化脈絡。在當今的服裝設計界,中堅設計力量對此有了很深的體會,并將傳統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融人作為開啟世界時尚大門的金匙。
其次要重視地域文化,促進服裝創新。縱觀服裝的歷史發展,也是一部時代變遷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文明發展的腳步,同時反映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水平、文化水準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由于自然條件(種族、地理、氣候)、精神狀態(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環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性服裝文化。其服裝以外的藝術形勢也強烈的表現出這一特征。
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們簡單總結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國傳統民族藝術講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滿的內容居多,往往通過圖案及圖案的形式來完成。這是我們祖先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完美的將吉祥與圖案結合在了一起,代表著傳統的民俗民情。
吉祥圖案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內涵與意義,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五福(蝠)臨門”等等。“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奮進、勇敢、尊貴與威武。這些吉祥圖案以其寓意被用于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不論是雕刻還是瓷器裝飾,不論是剪紙還是染織,千百年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被賦予了生命與靈性,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成為了設計師們表現的法寶之一,新銳設計師祁剛為影星高圓圓精心設計的“喜上眉梢”驚艷戛納,以民族傳統吉祥圖案傳遞著特有的中國文化。
2.圖案植入方式
中國傳統圖案的歷史由來已久,中國文化從開始就認識并強調紋飾的作用。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變幻無窮、風格各異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各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許多傳統圖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經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裝設計中,將具有傳統藝術形式的圖案與現代服裝相結合,成為設計師們常用的設計手段,傳統圖案在服飾中的巧妙植入,成為時尚與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傳統圖案在植入服裝設計中時,要注重圖案與服裝結合的形式美感,形態與功能的關系、形態與材料以及工藝的關系,這樣才能將傳統圖案與服裝完美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對服裝文化內涵的診釋。
在具體的圖案植入時,首先要考慮到地域性、時代性,才能在選題、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的把握上做到嚴謹、準確,有特色;其次要考慮到傳統圖案的創新,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試驗性創作,得到新的啟發,獲得創新靈感,給古老的藝術注人新的生命與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確立了自己的色彩結構。形成了屬于中國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傳統藝術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藝術形式比比皆是。傳統鍍金工藝中的“婆金”、“描金”,婦女妝容中的“花黃”,紡織工藝中的“撒花”等在引發后人無限遐想的同時,也為我們揭示古人對色彩的種種喜好,甚至今天國際上以“中國紅”這一對紅色的命名來顯示中國人對這以色彩的偏愛。
篇5
論文摘要:目前,國內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音樂方面的文本資料繁多,識記理論復雜,在傳統的學習與交流方式中存在著形式單一、學習媒體落后、怠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的主體性等許多不足,這些因素已經妨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在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的方面接受中國傳統音樂的交流。為此,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音樂的學習與交流,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對知識豐富內涵的理解與把握,擴展其藝術文化視野。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具有一定流傳時間的、不屬于當代音樂家創作的音樂。在我國學術界,通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樂或以后所發生的具有傳統音樂形態的音樂,劃歸于傳統音樂的范疇。其中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當代中國人民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作品。可以說,中國傳統音樂在它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無論從律制、音階、宮調、音樂形態特征、文化傳統到民族思維方式,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律和特點。、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是東方文化的集中表現之一,有著獨特的價值系統和思維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塊瑰寶。傳承和保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有助于增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可以開闊文化視野,了解與把握傳統音樂文化的精神與特質,加強的歷史責任感。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存在的問題
1.1人類思維網狀結構與傳統教材組織上的線性有序特征之間的矛盾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思維記憶具有聯想特征,在閱讀或思考問題時經常從一個概念或主題經過聯想轉移到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或主題,是一種非線性的、縱橫交織的網狀結構。目前國內出版的所有中國傳統音樂教材,在學習內容組織上均體現出線性、有序的特征。在這種線性的內容組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對知識的攝取難免被動、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其聯想思維能力的發展。
1.2文本資料過多、識記理論復雜趣味性少與學習興趣之間的矛盾
國內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多年來一直存在著純文本資料過多、各民族傳統音樂獨立單處、針對性研究、形成不了一條主線的缺憾,這是專家根據自身研究方向進行的單一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造成的。
1.3手段陳舊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完成繁重的學習與交流內容
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與交流一般都以專家口頭傳授為主,加入一些視聽資料,無法及時地展現知識信息,專家的講授受到限制,授課的視聽效果不能做到步調一致,講授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地反饋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者。如中國傳統音樂講授、中需要介紹到各個時期大量的譜例,傳統的講授方法只能通過專家的板書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觀看,然后做譜面上的分析,或者利用鋼琴即興演奏,動作示范只能是局部的,學習者很難把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畢竟鋼琴的音色是單一的,表達音樂風格的準確性不能盡如人意。
2多媒體技術對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的積極作用
2.1多媒體技術可以擴展和放大信息空間
用多媒體技術處理的信息可以呈現出多樣化和多維化,使那些抽象難懂,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變得生動具體一目了然。多媒體課件利用“超文本”和“超媒體”技術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在課件中重新組織編排講授信息,將講授內容整合為一種非線性的網狀結構,專家在授課時就可根據講授思路在不同章節之間、章節內容知識點之間靈活“跳轉”,及時獲取課件上的相關信息來輔助講授。
2.2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縮短了學習者將信息轉變為知識的過程.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散發式的非線性的思維方式。多媒體的信息組織方式正符合中國傳統音樂講授的需要,它可以實現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非線性的信息傳輸與交流,幫助學習者建立思維、改善思維、減少思維過程中的彎路,較快的接近學習目標;多媒體的引入還能把聲音和譜例完美結合,實現音色和風格的統一,完成音樂風格的具象化,使學習者能夠身臨其境。
2.3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符合時代要求
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為我們傳統的外國音樂講授手段和方法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這是中國傳統音樂講授過程別重要的,學習者的認知當然需要從別的教材、工具書中汲取一些專業信息作為補充,但是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講授手段的信息集成優勢,則會大大擴展原有的講授資源。
3多媒體技術在中國傳統音樂學習與交流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