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3:42: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立體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立體教學論文

篇1

高三歷史教學既要抓實課堂教學環節,也要充分兼顧到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在時間上運用各種間隙時間復習鞏固歷史學習內容,在方式上相互幫助,借助于互助學習活動增強歷史學習薄弱環節的突破以及拾遺補缺效果,還可以在學習技巧交流等方面進行探討,實現授人以漁的目標。

二、高三歷史立體化教學實施要點

1.構建立體化目標體系,滿足學生發展差異

進入高三階段之后,學生在每一門學科中的差異性已經較為顯著,歷史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立足實際開展教學研究,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教學要求統領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一定要以更為切合學生學習基礎與能力實際的目標組織開展教學,以保護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進步,更好地備戰高考。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教學目標的差異性處置,對基礎知識點的記憶以及理解方面,全體學生統一要求,但是在進一步發掘規律以及橫向、縱向比較方面,則體現對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對優秀生提高難度,對學困生降低學習要求,保證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學習目標任務,這也是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在差異性教學目標的引領下,筆者從教學的不同環節體現對學生的差異性兼顧,適應學生學習差異以及提高教學針對性成效。

2.打造立體化內容梯度,扎實推進教學深入

筆者在高三歷史教學中,堅持以歷史發展為主線,從宏觀上把握概念,從微觀方面引導掌握歷史事件與規律,實現前后連貫、逐層深入,從知識點的掌握、前后的聯系到規律的發掘,以立體化的教學內容優化促進教學深入開展。具體實施過程中,歷史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屬于基礎教學,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教學每一個章節與知識點,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立體理念去掌握知識、加深理解。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需要,以歷史教學內容為依托,進行為立體化內容檢查,將常規的聯系轉變為多層次與角度的練習活動,既有助于學生的靈活掌握與形象記憶,同時也符合歷史教學循序漸進的規律,實現了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二層面屬于分門別類教學,對立體概念中的知識點進行提煉、概括、分類。在對知識點進行提煉與分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整體方向靈活開展,如可以將中國古代史細分為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文化、民族關系以及著名戰役、農民戰爭等類別,每一個類別之中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如可以將“經濟發展”細化為發展背景、農業發展、手工業進步、商業狀況、對外貿易等不同的線索,每一條線索都連串一系列的知識點,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構建了框架式的教學體系,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與復習都可以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綜合目標。第三層面屬于內化與發掘范疇,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發掘,以及開展橫向、縱向對比活動,為迎接高考進行實戰演習。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的農奴制度改革等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從中深刻理解、有效掌握。再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縱向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對比等等。在這一層面進行的教學活動屬于對原有知識點、理解內容上的融合與運用,對于學生歷史綜合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功能。

3.整合立體化教學資源,增強學生掌握效果

篇2

1)實事求是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即實事求是原則是層次教學的哲學前提。按照教學客體的具體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方式,這和因材施教原則暗合,只不過分層更進一步發揮了其內涵。根本在于它摒棄一窩端、一刀切敷衍式的體育教學方法,無論是在操作方法還是教學理念上,都是巨大的進步。因而將層次教學理念引入高校籃球教學是可行的。2)轉變思維原則引分層理論的教師要大力轉變教學理念,且應具備堅實的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教師要在熟悉掌握籃球運動規律基礎上,根據執教班的整體情況,變腐朽為神奇,制定科學合理的的層次教學課件。對班級學生進行摸底后,分出不同的學生群,從而制定漸進性的教學目標,選取好操作性強的授課方法,充分調動各種體育軟硬設施及器械器材,做到物為我用,并與教學目標高度結合,實現教師角色從主導到引導的轉變。3)因材施教原則層次教學在分組前要對不同個性、能力、愛好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納不同的訓練形式可以樹立學生信心,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籃球的熱情。層次教學能起到效果的關鍵是符合個性化差別的學生群。學生或外向或內向均能融入層次教學中,并找到自己的“組織”〔3〕。層次教學可進一步深入,對每一個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但其根本目標都在于增強學生的體育素養,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并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而不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成績為落腳點。

2引階梯理論入高校籃球課的教學策略

1)巧妙地教學引導學無定法,教無定格,教學方法貴在適時而發,隨機應變,不管采用哪種教學理論,教師無論何時都應順應學科的教學規律,掌握學生的思維特征。為了更好地研究和分析當前高校籃球教學的具體開展情況,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某高校的不同年級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實際訪談。調查結果顯示,37%的學生對高校籃球教學模式不滿意,56%的學生表示一般,7%的學生表示滿意。大部分學生表示當前教師在籃球教學中,僅僅示范姿勢,規范的肢體動也是“語言”信息的一種形式。然而,這項技術通過語言講解和肢體示范都需要一定過程,對不同的學習者,需要掌握的時間有很大不同,通過分層,可以“以生傳生”,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籃球教學的具體實施要根據難易度等不同而采用靈活變化的策略。對于一些低難度技能如運球姿勢、運球動作、原地投籃等,教師可提前示范一遍,讓學生主動領會,學生一般稍作模仿便能掌握;而一些難度高的技能則教師巧妙點撥。如假投籃、變向過人、運球過人等便需學生不斷領悟,教師巧妙講解。一些高難度的籃球技能往往難以一次習得,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對籃球技能的熟悉,在傳授控球技巧時,應著重讓其明白它的要領在于掌握控制手臂的力道,進而控制籃球的運動方向、高度、弧度等,而且還更應讓學生充分學會平衡身體關節和肌肉,從而達到最好的控球效果〔4〕。2)有梯度性的教學目標的設置據調查,當前62%學生對籃球技能掌握情況有待提升,其中女生所占比例較大。她們對籃球技術“一問三不知”,其主要原因是教學方式過于“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編選一整套有梯度,呈階梯性的訓練方法或者知識,使得技能或者知識層次化、循序漸進,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盡量簡化復雜的步驟,重視方法的實際效度,可采用梯度性的教學,循序漸進地設置教學目標,轉變教學過程中教師揪著學生走,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而難以發揮自身潛力的情況。如在指導學生“投籃”,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掌握水平,劃分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在掌握“投籃”技術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學會更多的技巧,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需要掌握和熟練運用“投籃”技術即可。3)游戲比賽法創造快樂輕松的學習環境很大程度依賴于教師和藹、誠摯的教學情懷,根本目的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籃球教學中,游戲比賽法是可借鑒的教法。在及時了解不同層學生的綜合技能后,教師可用游戲比賽法將籃球的各種技能要領按照一定規則編排,并讓學生在活潑快樂的環境下逐漸地掌握并習得高難度動作。比賽后,體育老師要適時記錄情況,做反饋總結,如后仰跳投是不易掌握的動作,教師可在游戲比賽后啟發學生明白協調身體肌肉關節及用力程度。又如教師在講解上籃進球要領時,可把班級劃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并在兩組中挑出優秀代表,進行三步上籃游戲比賽,以使用時間最少而命率高的為勝。教師也可采用“體驗式”的方式組織學生做游戲訓練〔5〕。籃球是一項高度重視團隊協作的運動,呼喚集體精神。籃球對團隊的合作意識要求高,正規的比賽形式抑或是單純的教師向學生群或學生個體傳授籃球知識都符合特定的人際關系學因素,更符合不同種課堂互動形式。籃球離不開團隊的合作,個人情緒問題容易影響集體的發揮。階梯教學認為應讓每一個學生在籃球鍛煉中都能實現自我滿足感與自豪感。通過集體合作相互配合,使球員形成同仇敵愾的情緒,無疑有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集體精神。4)因組施教大部分的高校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常居于課堂的中心,過于強調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卻遺忘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無暇顧及或者弱化學生在學習中的真實心態,也就無法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階梯教學采用同質分組,這意味著不同階梯的小組組員籃球技能是有所差別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呈階梯性的。教師可依照不同小組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對于一些籃球技能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激勵方法為主,通過適當的激勵,提高學生的自信力。可從最簡單的籃球入門技能開始,循序漸進地增強他們的技能。對于技能較高的階梯組,他們已經學會基本要領,但運用還不夠流暢規范,教師可著重點訓練他們動作的精準度。此外教師在教授高難度的技能如策應練習時,教師可將技能分布派發給不同的階梯組,比如將掩護者的位置、掩護者的技術要領、接應球的位置、空切的位置和時間分給不同階梯組,讓階梯組的組員分階段學習不同的技能部分。

3階梯理論在高校籃球教學中運用的效果分析

篇3

一、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老師從主觀愿望出發,以老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主觀意志,進行安排和策劃,其適用性和合理性都較差,教學效果常會事倍功半。而現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新理念指導化學教學設計,盡管使用化學舊教材,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才能在現在使用舊教材的情況下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呢?

首先應該摸清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持能,生活經驗、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再進行教學設計。包括目標設計、內容設計、學習的情景設計,教師與學生互動設計、復習設計、實驗活動設計、作業設計等。現有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而設計。使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老師處于引導的地位。現就氫氧化鈉的化學性質這一小節的教學內容設計老師與學生互動這一環節:

老師活動:出示問題,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1)、復習提問酸有哪些五條通性?(2)、出示本節實驗的用藥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NaOH的化學性質。(3)、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實驗:A、氫氧化鈉與指示劑的反應。B、氫氧化鈉溶與CO2的反應(學生可以用嘴吹),C、氫氧化鈉與酸反應(中和反應)D、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氯化鐵溶液反應。

學生活動:1、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再設NaOH的化學性質。2、積極完成各個實驗,有問題請老師指導。并記錄現象。思考討論得出結論:NaOH共有四條化學反應性質。本環節設計主要以實驗來提問、探討、通過老師的引導,進行學法指導,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

二、課堂教學的學生為主,切實變“講堂”為“學堂”。

過去的課堂教學絕大多數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或“一言堂”老師把知識傳授給一個個的容器,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只是應付考試,分數還可以,而實際能力欠佳。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皆不敢提及。教學陷入了誤區,忽略了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是一個可以點燃的火把,要達到教學的宗旨,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變“講堂”為“學堂”教學才能圓滿完成。因此,課堂教學首先應該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其次再根據課型的不同,找準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最佳切入點。

(1)、如教學化學肥料這一節內容,作為本校所有學生都是農民的子弟。對化學肥料這節內容并不陌生,因此采用的學生自學,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討論的解決怎樣才能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

(2)、在復習課中仍以學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摒棄以往,教師講解知識、結構、進而分析例題,學生練習的課堂復習模式。如《溶液》一章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復習中,先讓學生回憶知識點,可以自己查閱教材,筆記,也可以閉目搜尋,也可以兩人討論。也可以多人合作。將本章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整理出知識網絡。再由老師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根據學生答情況掌握到差異方面,及時進行學法指導。可以設出以下問題:

你能舉出一種溶液嗎,說出其中的溶質,溶劑。

有一瓶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你有幾種方法,使它成為飽和溶液?

30℃時KNO3的溶解度是45.8g,它表示什么意義?

固體KNO3的溶解度曲線有哪些用途?

結晶有幾種方法?

20℃時,Nacl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26.4%,其含義如何?

課堂教學活動中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解決問題,并引導學拓展思維,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如:20℃時Nacl的溶解度為36g。20℃時將20g食鹽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Nacl質量分數是多少?讓學生分析:辯論學生自己得出,在飽和溶液中,溶解度與溶質質量分數的關系,這樣學習效果很好。

篇4

80年代以來,中學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一樣,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以“控制論”為指導,研究作文教學定向、定質、定量、定序等內容;2.以“系統論”為指導,探討作文教學中教師、學生、知識(能力)等結構的功能在系統整體中的最佳組合,探討作文教學的序列;3.以“信息論”為指導,探求信息輸入、檢索、傳遞、輸出、反饋等環節的最佳狀態;4.尋求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最佳結合方法,或讀寫結合,或以讀促寫,或以寫帶讀;5.強調學生的思維、語言訓練;6.注意學生的生活實踐,指導觀察、分析、積累;7.改進作文教學過程中的某些環節,以培養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分類只是為了論述方便,實際上它們是相互交叉滲透,難以截然分開的。這些探索研究的深度、廣度盡管不盡相同,但卻各具特色,無疑都是有益的嘗試。

但是,與閱讀教學一樣,作文教學并沒有因此扭轉效率低的被動局面。如果把閱讀與寫作比作語文教學的兩條腿,盡管閱讀這條腿還遠非人們期望的那樣健壯,而作文這條腿較之“閱讀”明顯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認真研究。

任何一種教育研究都應該具有三個層面:一是理論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學原理來闡述和規定某一種教育的本質、規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則研究,即運用理論研究成果來確定此一處教育的內容,基本要求,指導性原則,檢測標準等;三是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用以規范實施上述要求、原則的具體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這三個層面的研究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反觀作文教學研究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作為作文教學研究的哲學基礎層面,理論研究的隊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論內涵,有的論文僅是某一時期迎合某一熱點話題的即興之作。因而很難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這必然影響教育原則研究的理論層面。公正地說,這十幾年來,作文教育原則的研究是有成績的,如語文教學大綱、教材的不斷修訂和完善;作文檢測標準的改進等都表明作文教學研究的成績。但由于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作文教學改革的成績仍不盡人意,例如,比較符合漢語語言特點的統編作文教材至今沒有問世;試圖通過對內容、語言、結構三種獨立成分的“分項累計”或“分項綜合”而試行的作文質量檢測標準,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經過試點并逐步推廣,長期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先進經驗至今仍屬于“民間行為”,教育主管部門顯得過分謹慎,因而推廣不力,難以大面積豐收。最活躍的當推操作性很強的教學方法研究。廣大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前進,大膽改革。有的提倡學生多寫多練,有的指導學生辦手抄報,有的堅持課前五分鐘講話,有的鼓勵學生對教師批改寫“讀后小記”,有的規定學生寫日記、周記、讀書筆記……內容十分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但這些僅僅是少數教師的個體行為,難以形成作文教學改革的“大氣候”。

作文教學研究中存在的整體結構上的渙散,成果推廣上的不力,經驗總結上的不深,是導致作文教學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著一定的教學實踐,理論研究中的某種先天不足,勢必導致實踐中的某種失衡或失誤,作文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四重四輕”就是這種失衡或失誤的表現。

一、重形式、輕內容。作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要解決“寫什么”和“怎樣寫”兩個問題,即內容與形式問題。作文教學現狀是,大部分教師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導學生“怎樣寫”上。審題立意、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過渡照應、開頭結尾等等都要詳細講,反復講;學生則認真練,反復練。但效果往往不佳,因為它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了。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指出:“我們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術等等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問題。”他還在《語文教育書簡》中指出:“通過寫作關,大概須在思想認識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一書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訓練中很注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這種經驗,顯然是值得重視的。”這里的質料(思想認識),原料(思想情感),寫作興趣,思考能力等等,我們不是沒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夠重視,或者說重視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寫的,但我們的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往往比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視寫作文的學生,把作文教學引向傳授知識、技巧的死胡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失誤。

二、重批改,輕指導。批改也是指導。新大綱規定,作文評改可以采用詳細評改、瀏覽檢查等多種方式,使教師得以從“精批細改”的重壓下喘息片刻。但問題并沒有因此解決。教師之所以“業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責任心之外,更多的是為了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檢查。教師積極改進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導的效率,正因為這樣,學生作文本上“朱筆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錯別字可能漏過了,忽略了。這能得到領導和家長的理解和首肯嗎?顯然,這里的“重批改”對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義,糾正的關鍵在于上下左右要達成共識。

我說的作文指導,并不等同于所謂“作文教學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導——作文批改——作文講評)。因為作文教學的內容遠非這三道程序所能涵蓋的。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種“三道程序”說使“詩外”的東西如觀察、積累、情感、興趣等等統統不見了。那么說成“作文課”的三道程序行不行?還是不行,因為無論是命題、批改、批評都是在指導。雖然不同階段的指導各有其側重和特點,但誰也否認不了批改、講評都是指導這個事實。朱紹禹先生在《作文教學過程試探》中把它稱作“作文前指導、作文中指導、作文后指導”這樣說比較準確、科學。這不是在搞文字游戲而是為了科學地界定作文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更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重灌輸、輕反饋。“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葉圣陶《論寫作教學》),在現行的作文指導中,教師是學生作文的第一讀者,擁有評價的特權。但由于時間、精力乃至情緒、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很難對學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語言、結構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評價。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饋,一定要避免評價,避免灌輸”。教師應該把“自己應該完成的反饋和評價的任務大量地交給學生去做”(美·約翰·梅爾《對學生作文盡量少作評價》)。這就需要變重灌輸為重反饋,變單項反饋為多向反饋,努力擴大讀者源,滿足學生的發表欲望。這方面工作,其實同行們多有嘗試,效果也非常好。如讓學生分組討論修改;或謄寫一兩篇作文掛在黑板上集中討論修改;或張貼優秀習作供學生揣摩、借鑒;或讓學生辦“手抄報”展覽評比;或編印《作文選》讓作品“發表”等等。問題是其中一部分尚處于自發階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此外,還要特別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饋出來的點滴進步,對其“進步”應及時予以鼓勵誘導,愛護其積極性,而不應求全責備。葉圣陶在《語文教育書簡》中曾明確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對“差生”更應如此。

四、重課內,輕課外。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現狀是“說起來清楚,做起來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實際上教師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導學生找米、積米上。他們不管學生有沒有東西,只管大講如何選料、配料、掌握火候,講究色香味等等。這有什么作用呢?與其這樣,不如先設法使其“庫存”充實起來。培養一個“巧婦”談何容易,何況作文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文學家。“勝義精言,世間本沒有許多”(葉圣陶《論作文教學》)。即如我們這些為人師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學生呢?

課堂教學,系統的課本知識學習,是學生打基礎、長知識、增才干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我們還更應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方法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去接觸社會,體驗人生;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上學期我校組織兩位青年教師(均為寧夏作協會員)分別搞了“小說創作”和“詩歌創作”講座,學生很感興趣,把一個可容納200多人的大會議室擠得水泄不通,連走廊都擠滿了人。學校領導、語文教師去遲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學生的這種熱情,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嗎?

篇5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更新了教學觀念,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已逐漸地進入語文課堂。然而許多教師在運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時,卻很難把握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最佳作用點,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以,如何把握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最佳作用點,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認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學效率,這是我們亟需研討的問題。

那么,什么是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

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是指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最適合發揮教學媒體優勢的地方。課堂教學的最佳作用點找準了,教學媒體的作用就會事半功倍。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主要有:

一、突出、強化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構成知識體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質的學習內容。利用現代教育

技術手段,將課文重點用文字、畫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給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學語文第六冊《舟夜書所見》一課時,緊緊抓住教學重點“根據詩句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制作多媒體課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漁船點著孤零零的一盞漁燈,仿佛螢火蟲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寧靜;微風吹來,河上蕩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點光亮,隨波散開,那閃動、蕩漾開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動畫演示畫面,創設一種富有動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學生有了親身感受,展開合理的想象。最后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悟情感受,心靈受到感染、熏陶。

二、突破、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是由知識的深度、學生

的經驗以及認識的模糊造成的。教學難點并不一定是教學重點,但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有效地突破解決教學難點。

如:我在教學語文第一冊《小小的船》一課時,在突破教學難點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小小的船》這一課是一首淺顯的兒歌,它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感受到藍天、明星、彎月的美感,體會登上月亮的無窮樂趣。我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把教學媒體的作用點定在了理解字詞上,制作了一連串詞語的解釋與運用,通過對詞的感受來體會課文的美,感受藍天、星星、月亮的美。試教時課件展示后,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說詞義簡直太難了,當時的教學效果讓人不知所措。經過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組的再研討,我把教學媒體的作用點定在了對畫面地想象和感受上,制作了“如船兒般慢慢移動的月亮、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樣一個動態的畫面,配以音樂烘托氣氛,以充滿激情的語言渲染:星星一閃一閃,向我們調皮地眨著眼睛;彎彎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我們坐上這月亮船,仿佛看到了……,學生產生了情感沖動,思維敏銳新穎,迸發了強烈的創新意識。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借助適宜的教學媒體,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客觀場景,讓文字動態化,更有利于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三點水的寫法與運用》一課時,有這樣一個運用多媒

體手段教學的精彩片斷,把一堂寫字課上得生動有趣:1、游戲:說出帶有“水”字的成語2、欣賞激情悟趣:來段“請你欣賞”,談談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覺。(點擊出現:古箏配樂各種動態流水圖);(聽、看同步)了解“三點水”的來歷及演變過程(聽:配樂講述)(看:三點水的演變過程),動情講述:……不管它如何演變總與水的形態息息相關。3、點擊課題,出示方法與要求。4、點擊出現“氵”,(配樂)想象:點點像什么?提像什么?5、看一看:點點提排列成什么形狀?怎樣擺才美?(師生同擺,生人人擺學具,師課件演示)6、練習寫字,指導規律。(略)

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作用點還設置問題、引起思辨,提供事實,提供示范,

欣賞審美,陶冶情操等等。

篇6

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不論是編排思路,還是編排體系,都有其獨到之處,尤其是關于應用題的編排更具優勢。它按照小學數學教學新大綱對應用題內容作了如下調整:應用題注意聯系學生實際,整數、小數應用題最多不超過三步,四步計算的應用題(只限于容易的)作為選學內容;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以一、二步計算的為主,最多不超過三步(只限于比較容易的)。這樣調整,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教師們普遍反映,這樣調整減輕了教師備課量,明晰了教學的思路,教得輕松;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反應靈活,解題思路寬,分析和解題能力強,學得愉快。

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看到,有些教師對大綱要求還不夠明確,對新教材還缺乏比較系統的認識,教學時還不能夠準確地把握教材、駕馭教材,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尤其是“重結果、輕過程”,忽視算理教學,忽視思維訓練,解題與思維訓練脫節等現象嚴重。有些新教師,不能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教學,照搬現成的教案教學,使應用題教學流于形式。有個別教師甚至出現失誤。可見,深入鉆研教材,不斷改進應用題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是改進數學教學的當務之急。本文僅就改進應用題教學方法談幾點體會。

轉變教學觀念是改進教學方法的前提現在實施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應用題教學是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和發展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這就明確地指出了應用題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素質提高。過去我們常常注重研究教師如何教,從主觀愿望出發考慮問題,把“學”看成為“教”服務的。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教學多為“注入式”,不利于培養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因而必須轉變。改革教學方法,必須從改變“教”和“學”的關系入手,那就是使“教”更好地服務于“學”。為此,教師要引導啟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發揮主體作用。深入鉆研教材,領會編者意圖義務教育教材在應用題的編排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采用了“系列”編排方式,“準備題、例題、想一想、做一做”等一系列內容的安排,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學生經過這種系列訓練,可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教學時,要注意做到如下四點。

一是切實抓好準備題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二是重視例題教學,抓住知識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屬性;

三是加強變式練習,通過混合、對比練習,使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知識間的聯系和區別,幫助學生在同中辨異,異中求同;

四是補充一些思考性練習,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智力爬坡,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其思維,提高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第六冊107頁例3時,一位教師設計這樣的準備練習:

1.學校買來了3個書架,一共用75元,平均每個書架多少元?

2.書架每個25元,買5個要用多少元?

此例題知識點在求“每個書架多少元”。通過上述練習的準備,具體教學例題求5個書架多少元時,(借助線段圖分析)學生很快會想到要先算什么。由于清楚了題目的數量關系,很容易求出答案。在此基礎上改變例3的第三個已知條件,把例題擴展為例4,隨之改變線段圖,解題方法相應改變。這使學生思維能力在上述過程中得到了提高。最后讓學生做一做,使例題的覆蓋面更大,使學生視野更開闊。這就充分發揮了例題的作用。

深入鉆研教材,改進教學方法義務教育教材中應用題的編排,既注重知識的合理安排,又注重思維因素的發展。教學時,要注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挖掘促進思維發展的因素。

1.圖示法。運用圖示法教學應用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圖示法不僅可以形象地、直觀地反映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啟發學生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途徑,而且通過畫圖的訓練,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義務教育教材從第一冊開始,就注意了這方面的訓練。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有計劃、有步驟地教學生畫線段圖。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通過畫線段圖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例如指導學生做如下題目:

飼養小組養10只黑兔,養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養多少只兔?(義務教育教材第5冊87頁例3)

這是一道已知兩個條件的兩步應用題,學生直接找出數量關系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借助線段圖學生就能清楚地看到:白兔的只數題里沒有直接給出,必須通過白兔和黑兔同樣多的10只加上白兔比黑兔多的6只,才能求出白兔的只數,也才能求出黑兔和白兔的總數。

2.分解法。分解法就是將一道兩步或兩步以上計算的應用題拆成幾道一步計算的簡單應用題,通過知識的遷移,分散教學難點,使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和掌握新的解題思路。

如前面所提到的例題,按照分解法可以分解成這樣兩道簡單應用題:

(1)飼養小組養10只黑兔,養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養白兔多少只?

(2)飼養小組養10只黑免,16只白兔,一共養多少只兔?當學生分別解答出來以后,再解綜合問題,可以水到渠成。

3.直觀演示法。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教學時如能通過實物、模具、圖象等直觀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樹上有8只小鳥,飛走了3只,還剩幾只”這一應用題時,一位教師先用投影儀演示8只小鳥的畫面,然后讓學生觀察教師抽拉投影片飛走了3只。

這樣,學生很自然地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這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應用題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和已建立的表象,聯系減法意義分析數量關系,列出減法算式,均是很容易的事。

4.綜合分析法。綜合分析法是正逆兩種思維方式,是解答應用題經常采用的方法。利用綜合法解應用題時,可以先采用正向思維方式:“由因導果”,一步步向所求問題推進,使學生的思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然后反過來思考,即逆向思維:“執果索因”。

例如:一個服裝廠要做600套衣服,已經做了375套,剩下的要5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正向思考:由已經計劃做600套和已經做了375套,可以求出什么?

篇7

體育活動中,不能忽視的基礎就是學生的運動生理,這是制定體育教學計劃,開展體育教學的基礎.而同時也不能忽視運動心理,這是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想要高效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就需要對二者做出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給運動生理和運動心理全面、準確的定義.

1.1運動生理的定義及作用認識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運動生理.具體而言,運動生理指的就是人的身體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和體育運動訓練,其身體結構和身體機能所產生的一系列變化以及結合這一系列變化所產生的獨有規律和特征.同時運動生理更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制定體育活動方案的前提和關鍵.只有對學生運動生理有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定位,才能將運動理論與運動活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只有認識到運動生理的獨特作用和意義,才能幫助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得到鍛煉.如果不能認識到運動生理的作用和意義,那整個體育活動則必然不能發揮應用作用.

1.2運動心理的定義及作用認識運動心理是體育活動中的第二個因素,也是我們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中所要考慮的另一重要問題.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和運動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參加活動被動消極,同時在面對競賽類體育活動時,經常表現膽怯,而在團體活動中,往往會呈現兩種分化,一種是完全為了個人表現,而不關注團隊整體.另一種則是害怕承擔,不愿為集體風險等多種運動心理問題.而這一系列心理問題直接導致無法達到體育運動的本質目的,更無法體現體育活動本身陶冶情操、放松學生心態這一基本要求.同時也影響到體育活動開展的效果和質量.而只有將學生的運動心理與體育運動實際本身緊密結合起來,通過一系列有效創新和發展,才能促進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得到進步.同時實現運動心理本身的價值.從運動心理角度認識和研究體育教學活動開展,本身就是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重大創新.運動心理對學生身體素質、整體心理有著重要作用,更對學生未來成長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當學生具備積極運動心理時,他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參加體育活動,這就對學生成長和參加體育鍛煉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身體素質.而同樣,當學生不具備積極的運動心理時,學生對體育教學活動更多的就是抵觸心理和不合作表現,這不僅使得整個教學活動無法實現自身價值,同時也不利于體育鍛煉活動的開展.而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運動心理,還需要我們積極營造積極向上、充滿青春正能量的體育運動氛圍.運動心理是重點研究在人對體育運動的觀點、看法以及積極程度的科學,同時也會通過體育活動前后的心態變化所得出具體規律的科學.而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所要考慮的運動心理指的就是從體育運動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角度入手,通過有效研究人的情感、心態等心理現象,進而形成的有效情感歸納.而這一系列要素也是整個認識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在運動過程中,運動心理的狀況直接影響到運動活動的開展,諸如積極參與、主動追尋的運動心理就能夠幫助人們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同時也會全身心參與體育活動中去,因此,只有有效總結運動心理的特點和規律,正確認識運動心理的特點和類型也是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要求.

2當前體育教學活動中運動心理與運動生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

運動心理與運動生理對體育教學活動開展有著重要影響,可以說這二者共同確保了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而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重視培養運動生理與運動心理是必然要求.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運動心理與運動生理方面存在一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在不斷影響體育活動本身的質量.無論是運動生理,還是運動心理,兩者任一方面存在問題,都會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2.1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運動生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涉及到體育活動的活動量和能量消耗.而這就會對運動生理產生影響.但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面對學生,很多教師并不能區別對待,往往推行一體化教學機制,一部分身體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往往會無法承受體育活動的活動量,同時也會對體育活動產生不良印象.從而對學生的運動心理產生影響.這實際上是一部分體育教師為了減少自身工作量的不負責任表現.其次,很多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沒有認識到體育活動開展的頻率,課程安排不合理,有的班級在體育活動安排過程中,還沒有完全調整至最佳狀態,就要面臨新的體育活動訓練,這實際上就是沒有認識到體育活動的周期性而產生的不良影響.另外,體育教學活動,要注意對學生飲食問題進行關注,比如很多體育教學課程會選擇在飯后一個小時左右開始,而此時學生所食物品尚未完全消化,這將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產生不良影響.同時,體育活動的強度應該有效控制,一些學生熱愛體育運動,這本身無可厚非,但由于學生自身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和自控力,往往過渡消耗體力,也不利身體健康.

2.2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運動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的運動心理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只有健康的運動心理才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鍛煉活動,而事實上,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運動心理方面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學生在參與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始終存在一些障礙,即恐懼障礙、動機目的障礙、心理疲勞障礙、心態障礙燈.這些心理障礙阻礙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具體表現為影響體育教學開展的現象.比如很多學生以各種借口請假,從而躲避體育活動開展.或者以消極被動、不配合的心態來參加體育活動,活動的形式和開展結果都較差.而學生的恐懼障礙,也就使的一部分學生較為自卑,不敢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整個活動缺乏自覺性和自主性.

2.3體育教學活動中運動生理和運動心理關系方面存在的問題運動生理和運動心理應該是一對互為影響的關系.而事實上,很多體育教師并沒認識到這一點,當學生運動生理無法達到教學要求時,其運動心理就會產生消極被動的行為.比如學生普遍較為疲勞時,很多學生從心理角度就會抵觸活動開展.而當學生運動心理缺乏時,也不會以全身心投入體育活動,調動自身運動生理基礎.當前二者關系的最大問題就是過分重視運動生理,而輕視了運動心理的作用,同時割裂了二者的必然聯系,并沒有認識到兩者互促互進的直接影響關系.

3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運動生理方面和運動心理存在問題的解決思路及作用分析

3.1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運動生理方面存在問題的解決思路及作用分析體育教學活動中運動生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有突出的解決,而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發揮體育活動的作用,同時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的目的.具體解決思路主要有:首先,要堅持四大原則.體育教學活動中,在運動生理方面必須堅持原則,具體指個體化培養原則、體力恢復原則、鍛煉活動周期性開展原則、嚴格控制活動量原則.這四個基本原則,是解決體育教學活動中,運動生理方面存在問題的基本要求.個體化培養原則是指差異化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完全可以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生理狀況分類、有區別的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具體見表1(不同肌纖維的形態特征表).176而體力恢復原則指的是學生在參與一定量體育活動之后,體力必然有大量消耗,要結合實際情況,等學生體力基本恢復后,在開展新的體育教學活動,不能不顧學生身體狀況、盲目開展.而鍛煉活動的周期性開展原則指的是活動安排要合理,要結合活動本身的狀況,有計劃、有節奏的開展體育活動.其次,要普及體育生理保護知識,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體育活動計劃和安排.要培養學生關注自身身體狀況,關注運動生理保護的意識.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開展定期體質檢查活動,對學生身體生理素質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要通過體育活動開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最后,體育運動過程中,往往會伴隨大量的體力消耗和能量消耗,因此,這就需要通過健康合理的飲食進行補充,同時也避免運動后的暴飲暴食問題,在食物選擇上,盡量選擇易消化和比較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再者要定量.不暴飲暴食.在運動鍛煉過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運動量.要合理安排符合強度.表2為用于肌適能訓練的抗阻符合強度表.

3.2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運動心理方面存在問題的解決思路及作用分析教師要積極開展心理疏導活動,同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活動熱情參與度,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的活躍狀況,調整教學方法.針對學生中存在的膽怯、自卑問題,要做好鼓勵,而針對技能要求較高,較難理解和掌握的活動,要積極做好補充教學和示范教學,通過活動的簡化和細化,幫助學生掌握.要選擇一部分能夠培養學生團結意識、集體合作意識的體育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形成互幫互助精神.通過一系列解決辦法,最終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思維、團結意識和全面人格,幫助學生更好成長,發揮體育活動的積極作用.

3.3運動生理與運動心理之間的關系處理要將運動生理與運動心理緊密結合起來,要將二者培養與訓練放在統一的位置.要認識到二者互為影響的特殊關系,不斷優化調整二者關系.通過體育運動的良好開展,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還能確保學生健康成長、正常發育,也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學生不僅能夠保持良好發育,還能夠為運動心理提供堅強的基礎和有力保障.

4結束語

篇8

1大多數獨立學院領導對體育的認識存在偏差

獨立院校是最近十幾年才出現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各方面還處在發展與完善當中,大多數獨立院校領導對體育的認識存在偏差,在體育教學軟硬件配套建設中,投入不足,導致了大多數獨立院校的體育設施建設只能達到省教育廳的最低要求。在體育教師人才引進方面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對于體育教師的培訓和學習在很多時候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這樣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體育素質教育。

2在獨立院校體育教學內容上競技內容偏多,具有趣味性

和實用性的內容偏少由于體育教學所需的場地器材和設備的缺乏,大多數獨立院校在一年級開設三大球和田徑教學,使得教學內容枯燥無味,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果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在二年級一般開設體育選項課,但因體育教師配備不足和場地缺乏的原因,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和目前比較流行的體育項目開展不起來。例如體育舞蹈、羽毛球等項目。

3在獨立院校體育教學中教學手段比較落后

造成獨立院校體育教學手段落后的原因有:第一,場地器材和設備的缺乏不利于教學手段的實施。第二,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基本上是周學時20節左右,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在教學手段上,越簡短越好,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最后,由于對體育存在偏見,體育教師很少有培訓和繼續深造的機會,使得教學手段落后,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二、學校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建議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首先,提高各校領導和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功能。

2改革體育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

根據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和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多開展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和實用性的項目,例如瑜伽,形體課、健美操、散打、羽毛球、乒乓球和體育舞蹈等。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采用比賽法,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抗壓能力、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還可以采用游戲法,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3大力加強獨立院校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高素質學生的前提是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首先,獨立院校體育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精湛的專業知識、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強壯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其次,獨立院校體育教師要有進取精神,通過自學、培訓和繼續學習深造,完善知識結構;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學內容和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最后,各獨立院校應“以人為本”,減少體育教師工作量,加大培養體育教師力度,提高體育教師工資待遇,解決體育教師的后顧之憂,使得體育教師全身心投入體育教學,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三、結束語

篇9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體育教學過程的風險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風險防范的措施。

學生發生安全事故會給學校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很多負面的影響。為此,當前各個學校將安全工作視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本文就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風險進行了研究,以期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即使在事故發生的情況下,也可將風險降至最低點。

1風險定義

風險是指在一定情況下有關某一事件的不確定性。用概率描述,不確定性是指基于某一事件發生的結果的概率,它介于0和1之間。當某一事件結果發生的概率是0或1時,說明該事件確定發生或確定不發生,因而就沒有風險。風險既可以是積極結果,即盈利的不確定性,也可以是消極結果,即損失的不確定性。而風險管理是指經濟單位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及風險評價,對風險有效地控制和妥善處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辦法。

2體育教學中的風險控制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科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應針對潛在的風險進行風險規避、損失控制以及風險轉移。

2.1體育教學的風險控制

對體育教學風險進行識別、評估之后,體育教學的風險管理人員必須根據體育教學風險的特性及其潛在影響,并根據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情況,規劃并選擇合理的風險管理對策,以減少體育教學過程中風險的潛在損失和提高對體育教學風險的控制能力,從而保證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一般來說,風險控制主要有風險規避、損失控制和風險轉移。

2.1.1風險規避

風險規避是指風險管理者主動采取措施放棄原先承擔的風險或者完全拒絕承擔風險的行動方案。風險規避是一項有意識不讓個人或者單位面臨特定風險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風險規避是將風險發生的概率減低為零。風險規避是各種風險管理技術中最簡單的方式,同時也是較為消極的一種方式。

2.1.2損失控制

風險規避在風險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為風險管理的措施之一,損失控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損失控制是指風險管理單位有意識地采取行動防止或減少災害事故的發生及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損失。損失控制有兩方面的含義:(1)防止損失的發生。損失發生之前,消除損失發生的根源,并減少致損事故發生的概率或者消除損失發生的可能性。(2)減少損失的程度。風險事件發生后,減輕損失的程度,可以抑制損失。一般來說,減損計劃和減少損失后果的計劃和損后救助計劃,這幾種措施都可以減少和控制損失程度。在體育教學前,根據風險的識別并針對具體的活動列出有可能發生的風險,采取具體的措施,可減少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同時也應制定出相應的風險發生的緊急控制預案,以把事故損失降低到最低點。

2.1.3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包括保險轉移和非保險轉移,這里主要介紹保險轉移。保險是保險人提供轉移風險的工具給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保險也是一種分攤風險和意外的方法,一旦發生意外損失,保險人就可以補償被保險人的經濟損失。保險是風險轉移的一種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風險都可以用保險的方式轉移風險的。一般來說,保險人承保的是純粹風險,然而并非所有的純粹風險都具有可保性,風險具有可保性是風險轉移的重要條件。

3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風險管理

3.1在體育課中應注意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

在體育課中,教師不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同時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學生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學生上課調皮,站隊時相互推撞認為好玩,他們根本不知道掌握力度和分寸,很容易因碰撞摔倒,造成身體損傷等安全事故,為此教師就應在迅速制止的同時給予適當的批評教育,要讓學生明白這是錯誤的行為及其可能發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時要使每個學生都意識到這是不安全的行為,杜絕同類事件再次的發生。通過及時地教育和隨時地提醒使學生思想上引起警覺和重視,才能時時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識。3.2課前考慮要細致周到。

對不同教學內容易發生不安全情況要有預見性并加以針對性的防范。如跳的練習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關節容易損傷,投擲練習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損等,那么就得根據動作技術要求重點做好針對性地準備活動,預先想到并考慮好采取針對性的預防。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組織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組織管理也是預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練習時人不要站得太擠;器械練習時要反復強調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驟后才能組織練習,學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圍內進行使用和練習,從而保證教學練習有序進行,保證教學中最基本的安全。

教學內容要求要合理,技術動作難易程度得當。教學中我們知道難度過小對學生沒有挑戰,也不利于幫助他們的身體發展;難度過大對他們既難掌握又會失去自信,心理會產生障礙,也容易發生事故。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去要求并引導教育學生,對學生練習中的錯誤動作應及時糾正。在體育教學練習中,學生經常會出現錯誤的動作,錯誤的動作往往是最容易導致身體損傷的,如不及時糾正就會變成安全隱患。所以教學中對不合理的動作應及時地指導和糾正,以防對身體造成損傷。場地器材的準備是最基本的安全預防,也是引發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見的,也是可預防的。在上課前我們教師必須仔細做好場地和器材的安全檢查,如有安全隱患應及時排除后,再進行組織教學。

3.3深入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常見損傷的急救和處理方法。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熟知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另外教師還應掌握一些運動醫學常識和簡單處理方法,如運動中暑、抽筋、脫臼、急性損傷等情況的應急處理。這樣遇到問題可在第一時間里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急救處理或治療,減少和防止事故發生。

3.4購買保險,轉移風險。

篇10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古希臘就有了問題教學法。20世紀初,杜威曾提倡過問題教學。五六十年代開始,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性課程改革運動的開展和思維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問題教學法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當代教學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問題教學法核心是什么?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能否引入這種方法?怎樣在中學歷史課中開展問題教學?本文試圖對此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問題教學法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培養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者預言新時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這種人才不但應具有良好的德、智、體、美、勞基礎,而且要有很強的創造和適應的能力。實踐表明,問題教學法對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問題教學法的引入是適應高考歷史改革和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然之舉。近幾年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歷史試卷明顯加大改革力度。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題目在試卷中所占的比例。據比較權威的統計,1991-1992年此類題約占30%,到1995年,已達到80%左右。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仍然使用舊的一套“注入式”,“填鴨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把點點滴滴的歷史知識和教科書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是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類似問題教學法一類的側重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三,問題教學法的引入也是落實《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大綱”明確規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精神與“大綱”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引導學生主動獲取、探究知識和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二、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問題情境。它包括:(1)問題情境及其主要成份;(2)問題情境的分類;(3)問題情境的設置;(4)問題情境——診斷智力發展水平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手段等基本內容。本文著重談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方式。問題教學法的創立者總結出一條作為主要的教學原理的問題情境的基本途徑: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依據這一基本途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通過下列方式設置問題情境。

1.通過對有關的趣味史實的敘述創設問題情境。在講授《唐朝的衰落》一章時,我向學生出示了一組唐朝人口增減資料:

A.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37,140,000人。

B.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41,419,712人。

C.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52,919,309人。

D.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16,990,309人。

E.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15,762,432人。然后,提出下列問題:(1)從A至C階段人口增長的原因是什么?(2)由于什么事件導致C至D階段人口急劇下降?該事件的原因及后果各是什么?(3)從D至E階段為何人口繼續下降?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思考,進而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由于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繁榮,人口增長;后期由于統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使社會生產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可見,政治穩定是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

2.通過實物、圖片、模型展示等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如講北京人的體質特征,我們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頭像模型帶入課堂,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與現代人比較,學生就會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體質特征”這一問題。再如講埃及金字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建造金字塔》插圖,并適時提問從這幅圖你想到什么?學生從圖上具體形象,如230萬塊磨光的石塊、金字塔的精密度、監工手中的鞭子、奴隸的暴死等,就能認識到金字塔不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而且是奴隸和農民被殘酷奴役的歷史見證。

3.通過課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實創設問題情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章,引言中提到“”結束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課本講歷史意義時又說,“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兩者是否矛盾?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使大家明確:“”結束,的確使中國十年的動亂局面得到終結,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入新時期,但當時指導思想上的一些錯誤并沒有及時糾正,只有到,才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策,可見,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此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學習中產生的典型、普通的錯誤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設置最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情境,有時還可以通過當場試驗或演示的方法,設置問題情境。

三、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原則

問題情境的設置方式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必須遵循三條基本原則。

1.必須有概括性的新穎的和未知的東西。這是問題情境的難度標志。要使問題具有新穎性,就不能簡單地根據答案直接提問,必須換個角度,換個方法,才能設計出新穎的問題。

未知的東西的最大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問題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對未知東西的探索,使學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學中獲得更概括的知識。

2.必須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新東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H·A·多勃洛留波夫說:“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