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3:0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聞傳播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聞傳播教育論文

篇1

[關鍵詞]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研究

新聞傳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和重要,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為新聞傳媒業的健康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巨大、直接與明顯。新聞傳播事業在中國,已成為聯接新聞信息產業和以高科技為特征的傳播技術產業的橋梁,不僅有其經濟效益,而且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迅猛發展,給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研究帶來了重大的契機。

一、新聞傳播學的發展特點

1.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有較強的實用性質,但理論色彩較弱。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許多傳播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已成為新聞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學報,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傳播等各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以及廣告、公共關系、媒體經營的研究等等。

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法學、經濟學等等,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融合,新傳媒的研究發展迅速。

2.傳媒經營、新聞法治與職業道德成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中國的傳媒處于大整合的時期,各媒體不再僅僅是黨的機關報或國家的廣播電視臺,也是經濟實體和利益單元,報業和廣電業的集團化,傳媒之間的競爭內地傳媒與境外傳媒的競爭,都要求各媒體的負責人懂得傳媒經營。把受眾接受傳媒作為消費行為的研究,將傳媒娛樂視為經營策略考察也納入了傳播經營的理念之中。

隨著中國傳播業近幾年的急速膨脹,傳媒每日每時與社會發生互動,矛盾沖突的頻率上升,新聞官司增加,社會對傳媒職業道德不規范的指責增多。因此,傳媒業自身的法治建設和職業行為的規范化,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近幾年,該研究扎實而有成效,涉及新聞官司的各個方面,從各種新聞侵權現象到著作權問題,從隱性采訪到隱匿權、更正與答辯,就論證的范圍而言已經相當全面而完善。

3.輿論監督的內涵發生變遷。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包括衛星電視)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有的學者從行政、綜合市場、專業市場三個角度看中國電視產業的市場格局,指出中國電視產業的三人發展趨勢:政府導向讓位于市場導向;民營電視業將成為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電視資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時進行,形成區域性傳播中心。

目前,輿論監督成為與新聞理論、新聞法治和職業道德相關的一個重要學術課題,并涉及到了社會學、政治學和公民權利的研究等等。中國的新聞學從傳統的黨報理論轉向一般新聞學理論,其背景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環境變化,“輿論監督”的內涵發生了變遷。

二、現階段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特色的研究

中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已具備相當的規模與條件,也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只要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看問題,堅持以開拓創新的精神辦實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局面一定能夠開創。

現階段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研究當中,關于教育特色的研究最為重要。怎樣形成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特色呢?首先,要充分依托自己學校的特色,根據自己學校的性質地位和特點來辦專業。這樣才能把專業和學校緊緊融合在一起,充分集中和整合學校的所有學科的優勢,揚長避短,突出自己專業的特色。比如一所體育學院的新聞傳播專業,就正好從體育上做文章,努力探索體育新聞辦學的途徑,著重在培養優秀的體育新聞從業人員上突出特色。其次,要充分考慮自己學校所處地區、城市的特點,發揮地區優勢,突出地區特點,在區域文化、社會、經濟發展上做文章,緊密與當地黨政部門和新聞傳媒單位結合,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如一些地方民族大學的新聞傳播類專業,就可以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有優勢,在民族新聞的教學與研究中獨樹一幟,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做出有特色的突出貢獻。第三,要充分調動本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發現與培育教師們有特點的教學與科研新經驗、新成果,不斷努力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某一方面、某一項目、某一課題上,做出新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為契機,不斷培育出特色。第四,突出特色,還要善于和勤于在辦學中不斷總結與積累經驗,每學期、每學年都要認真回顧一下在辦學中哪些事情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還有不足,師生們的反映如何,新聞傳媒界和社會的反響如何,從而去發揚和推廣好的辦學方法、模式與經驗,克服與改進不足之處。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是一項正在蓬勃發展的事業,其前景十分廣闊、光明。但同時,也面臨著十分激烈的挑戰與競爭。常有一句話叫“不進則退”,實際上現在的情況是,進步慢了,也是后退。因此,我們一定要以只爭朝夕、爭分奪秒的精神,努力發展新聞傳播教育。我們一定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不斷推進教學科研改革,為培養更多優秀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聞傳媒人才,不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篇2

從1993年起,英國政府便在職業教育領域廣泛推行學徒制,2001年又在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了現代學徒咨詢委員會,將學徒制納入到了對社會發展來講極為重要的位置。學徒制不論國外或是國內,都傾向于技能化的學習與工作,并具有共同的特點。

第一,學徒制強調培養學生能力的劃分。學徒制必須對學生的基礎能力和領悟能力及表現能力,進行全面深入地探索。

第二,師與生的關系是點對點的關系。學徒制,需要師與生在專業技能興趣上有較大的吻合,建立起來親密的師生關系,這樣點對點的模式,強調學生因類而分,因類而教,而這不同于傳統文學教育點對面的培養方式。

第三,學徒制強調實踐操作性。學徒制一般來說都與職業技能直接相關。因此讓學生學會如何直接處理在事情進行中出現的問題,是核心培養目標。英國的現代學徒制制定了相應的課程體系,一方面是主要技術課程,另一方面是職業技能資格培訓,再一方面是技術等級考核培訓。通過三方面的考核和具體實踐才能決定一個學生是否符合了既定的教育標準。學徒制的三個特點,恰恰與新聞傳播教育的諸多特點相吻合,其目標應放在培養具有新聞傳播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上。而這種實踐能力,需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對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先導性考查,從而對學生進行更符合個性特點的深入指導。由于新聞傳播不單純等同于某些純技術領域的技能學習與工作,其工具是文字,而文字的運用是個人文化素質的綜合體現,還需要具有深入的人文思考能力,而不單純是動手能力,因此在教育上也不能照搬英國的或中國傳統的學徒制,而應將傳統的中文教育與學徒制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遼寧新聞傳播教育呼喚學徒制的教育新模式

既然新聞傳播教育本身與學徒制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應該從學徒制中借鑒相應的優長之處,并結合自身的特點,探索出新的屬于遼寧新聞傳播教育自身的學徒制新模式。

第一,確立新的培養目標。新聞傳播專業屬于操作性極強的學科,一般來講,學生不可能一躍成為管理型人才,而需要他們具有扎實的實踐積累。因此,新聞傳播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適當向“下”調整,著力培養具有實踐能力與思考能力的高級人才。

第二,重新改革教育方法。強調在老師的示范之下,多從事與實踐相關的工作,需要老師與學生一起完成相關的具體的新聞傳播工作,在老師的示范下,教師與學生共同實踐與進步。

篇3

關鍵詞:教育信息;傳播;過程與控制

隨著教育領域內科學技術成果的不斷介入,各方面都發生重要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廣泛采用現代化的傳播媒體。教育信息傳播是傳播理論向教育研究滲透而產生的結果。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教育信息傳播的特征,運用傳播學的原理,并根據教育的客觀規律,探求獲取最佳教育效果的途徑;重視研究教育傳播過程自身的特點,通過對知識信息的傳遞來培養和訓練人,發揮教育的總體效益。

1教育信息傳播過程及其構成要素

教育信息傳播過程是教育信息的傳遞與交流的過程,是通過教師、媒介、學生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得以實現的。傳播過程的主要環節是:教師先把教學內容進行編碼整理,形成信息載體,通過媒體通道(如電腦)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感受這個信號,在自己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對該信號進行理解(譯碼),并做出一定的響應;教師根據這個響應進行分析并進行診斷評價,以調整自己認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是教師、學生。教師是信息的傳播者、處理者、幫助者、組織者,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傳播。教師的傳播技巧及對媒體使用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作用在于能動地根據學習目的接收信息,根據自己的認知處理信息并做出反饋,最后對信息進行再整理。客體包括傳播信息及載體、教學環境、師生的心理因素??腕w產生促進教學或干擾教學的效果,最后被組合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2教育信息傳播的—般規律

2.1學生對教師發出的信息具有進擇性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學生,他的學習動機、興趣、知識水平及學習能力不同,對教師所要表達的信息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導致其對信息的認識角度不同,或接受的信息量的不同。教師所傳播的信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并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學生就可以選擇接受更大的信息量。

2.2傳播的信息要具有薪異性新異信息能引學生更大的注意,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新問題,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應對教學信息加以編碼,增加有用的信息,使用圖文聲像增強信息的新鮮感,使信息更具有表現性,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增強學生對信息進行記憶的動力和能力。

2.3信息傳播過程要有科學性人類接受信息的速度是有限的,所以傳播的速度不能太快;同時人類對信息編碼的方式極為敏感,如對黑白圖片的識別需要1.2秒,而對彩色圖片的識別只需0.9秒。教師采用科學的編碼表達信息,盡量控制信息的冗余,能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

2。4合理排除和利用信息的干擾干擾總是伴隨信息傳播出現。教師應該盡量排除客觀上的干擾,減少信息的冗余,采用合適的編碼方式,創建適合于教學的傳播環境,利用自身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將干擾降到最低限度。

3教育的控制

3.1綜合規劃和具體確定教學過程的任務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從教學任務規劃開始。最優的規劃要求以綜合的方法來設計教學任務,不容許教學任務具有片面性,要同時完成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等整個教育教學任務。最優的規劃應當考慮教學過程的整個系統的特點,即認真估計受者的實際情況、現有的條件,預測在現有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優效果。在研究受者的基礎上具體確定學習任務,可以作為教學最優化的一種方法。因為這樣可以根據受者實際學習的可能性來擬定措施,進行有效的教學,使傳者的教育影響同受者的可能性和積極性水融,從而獲得很高的教育效率。

篇4

關鍵詞:文化帝國主義 中國 陰謀論與依附論

文化帝國主義與媒體帝國主義

在傳播學領域,可能沒有哪個理論能像文化帝國主義理論那樣被冠以如此多的稱號。翻閱一下國際傳播學領域的相關學術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曾經被稱為“文化同質論”、“電子殖民主義論”、“媒體帝國主義論”、“結構性帝國主義論”等。盡管稱謂不盡相同,但卻涵蓋了文化帝國主義論的要旨。

但Tomlinson的研究發現,大多數與文化帝國主義相關的研究把電視、電影、報紙和廣告等傳播媒體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①于是有學者把文化帝國主義等同于媒體帝國主義。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文化帝國主義與媒體帝國主義是不是同一概念?文化帝國主義的創始人Schiller對文化帝國主義的定義被廣泛地批評缺乏精確性。英國學者Boyd-Barrett把媒體帝國主義定義為“一個國家對其媒體的擁有,控制并且向其他國家傳遞其信息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單向式的行為”②。這個定義又被廣泛地解讀為內涵過于狹窄,忽略了對文化這一變量的考慮。而非者則認為當前的國際傳播不存在文化控制的問題,他們更愿意從媒體帝國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問題。③在研究方法上,非學派傾向于運用量化的方法來考察媒體的效果。

美國的大眾傳播學界更傾向于用數量統計的方法研究國際傳播領域信息流動的不平等性,更多的學者否認文化帝國主義現象的存在。新學者在歐洲更具有影響。筆者認為,雖然媒體可以從文化中被萃取出來進行單獨的分析,但媒體本身并不存在于一個真空環境里,媒體的所有權、經營權和媒體產品的內容制作等無一不被打上文化的烙印。盡管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在美國傳播學界遭到批判,但筆者仍然認為這個理論有其合理性。本文擬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論證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內在的合理性。

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與爭論

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是一個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理論,它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日益引起世人的關注。當時關注這個理論的學者主要來自拉丁美洲國家。他們認為文化帝國主義理論非常適合解釋美國對這一地區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國主義理論還為正在聯合國激辯的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的爭論提供了理論基礎。當時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建立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的陣營都認為公民對信息的使用與經濟增長成正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多種聲音,一個世界》文件表達了發展中國家希望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傳播秩序的強烈愿望。

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是Herbert Schiller。Schiller在1976年出版的《傳播與文化控制》一書中給文化帝國主義下了一個內涵非常模糊的定義。Schiller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一個社會被卷入現代世界體系,并且這個社會的上層被這個現代世界體系所吸引、或者被壓迫并且有時被賄賂來改變自己的社會體系以便使自己的社會體系符合世界上占主流的世界體系觀念的需要”④。Schiller的定義由于內涵模糊并且廣泛而被學者賦予許多不同的解讀,并受到眾多學者的批判。相比之下,Beltran對文化帝國主義的界定更加簡單與明晰。他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一個國家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或者生活方式強加給其他國家的一個可以證實的過程。⑤Beltran給文化帝國主義所下的定義對推崇用量化手段研究文化帝國主義論的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看文化帝國主義

“新聞就是一種文化?!雹岫鸷蟮谌澜鐕覍ξ鞣絿椅幕刂频膹娏遗険粢才c新聞的流動相關。但把新聞作為一種文化并納入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研究卻少之又少。Meyer是一位從新聞的流動視角來考察文化帝國主義現象的學者。Meyer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若干非洲國家與拉美國家的日報對國際時事的報道。Meyer發現這些非洲與拉美國家依然大量依賴西方的通訊機構提供的新聞信息作為各自媒體主要的信息來源。重要的是,Meyer發現這些非洲與拉美國家因為嚴重依賴西方通訊社提供的新聞信息而開始采用西方的新聞價值觀來對國內事件進行報道。但是Meyer的研究也有問題。Meyer做了一個比較研究發現,這些國家采用的不結盟國家通訊社提供的新聞則是更多地關注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因此,Meyer認為第三世界國家正在大規模地復制但并非完全采用西方的新聞價值觀,而且第三世界國家對西方通訊社的媒體依賴并未導致文化帝國主義現象的出現。⑩

Meyer的研究有兩個方面的缺陷。其一,Meyer的研究并未涉及西方傳媒大國的傳播政策層面,而恰恰是這些建立在政策基礎上的新聞流動政策可以最好地體現文化帝國主義“陰謀論”的實質;其二,Meyer所得出的結論過于簡單,因為他未考察第三世界國家過分依賴西方的新聞信息源而造成的“依附性”的后果,而這也恰恰是量化分析所難以進行實證的問題。本文在以下部分對這兩個問題做一個補充性的探討。

轉貼于

信息自由流動政策——“陰謀論”的體現。國際傳播領域的新聞貿易不可避免地與信息自由流動理論牽扯到一起。信息自由流動主義的鼻祖是現代自由民主理論的創始人米爾頓與密爾。自由民主理論認為對真理的追求只有在輿論市場中充分競爭才可以實現。因此,不受任何人為阻礙的信息流動以及言論自由是每個公民實現對真理的追求不可或缺的前提,而媒體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盡管自由民主理論是米爾頓與密爾針對當時英國國內的現實而提出的一種理論,但它的追隨者執著地認為這個理論可以推廣到國際傳播領域。他們認為,國際間的信息自由流動可以促使許多國家建立民主并且有效地消弭國家間的爭端。而戰后新的通信技術的發展也使這個理論的追隨者認為任何旨在妨礙信息自由流動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戰后著力推廣這一理論的始作俑者是美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推行這一理念的現實原因并非僅限于推廣民主與消除國際爭端,而是為自己的媒體巨頭獲取超額的利潤。時任國務次卿Benton宣稱:“美國國務院將盡其所能,用政治與外交途徑打破其他國家阻止美國的新聞通訊社、雜志、電影以及其他傳播媒體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張……促進信息自由是我們外交政策有機的一部分?!?/p>

然而英美等傳媒大國的媒體與各自政府之間的關系遠非各自彼此獨立的關系。在一戰期間,英國的路透社就與英國當局簽署了某種形式的協議,路透社承諾在戰時提供有利于盟軍的新聞。美聯社與美國政府也保持著密切的關系。Jean-Luc Renaud的研究發現,美國政府與立法機構一直在以各種方式支持美國的媒體產業出口,這些支持包括各種各樣的立法與政府給予的商業與外交政策支持。?輥?輰?訛而美國的廣電媒體也一直與勢力龐大的軍事工業聯合體有密切的關系。這些事實說明,美國政府出于戰略上的考量,對媒體是不會采取一種放任自流的自由主義政策的。Schiller堅稱的“陰謀論”的確有很大的道理。

新聞制造的依附——“中國”。新聞對社會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或者集團擁有的權力與資源的多寡。Altschull把“資源”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信息與進行信息傳播的能力屬于一個國家或者集團的無形資源。Altschull同時認為盡管媒體產品的生產是公開的,但它的控制者卻隱藏在幕后。無論權力是以何種方式存在,政府、政黨或者財團都想掩蓋這種控制性的關系。

“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經典的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所認定的“陰謀論”。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是權力與媒體互動的產物。“中國”的產生不可避免地與美國國會中一個松散的政治聯盟有密切的關系。這些組織松散的成員雖多隱藏在幕后,但卻極力鼓動政府與軍方對華采取嚴厲的政策。而在公開場合,一些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人物極力附和這一論調。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群勢力的發聲成功地設定了美國主流媒體的議事日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輿論。這是因為美國的主流媒體主要依賴這些為美國精英集團服務的公關人員提供新聞信息來源。有研究發現,盡管像《華盛頓郵報》與《紐約時報》這樣久負盛名的媒體各自維持著強大的人力資源進行調查性的新聞報道,但它們依然依靠精英集團的公關人員提供50%左右的新聞。?輥?輲?訛這一現實充分證明了文化帝國主義的“陰謀論”的存在。

“中國”的確產生了文化帝國主義論所宣稱的依附性的效果。“中國”嚴重地挑戰了中國的國家安全并且抹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而良好的國家形象日益被認為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產。國家形象有兩個貌似對立的特點:其一,國家形象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一旦形成,則很難改變;其二,良好的國家形象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極易遭受破壞。為了扭轉這一局面,中國政府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來進行國際公關。另外,中國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外交資源與經濟資源來游說對中國心存不安的國家以使這些國家理解中國的行為。

篇5

【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206;G64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0-0050-02

基金項目:西南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SWU1209510)

一、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內涵復雜、外延廣泛。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的定義是: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

媒介素養教育在英國被稱為 “media education”,在美國和加拿大是“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香港翻譯為“傳媒教育”,臺灣翻譯為“媒體識讀教育”或“媒體素養”。國內大陸地區學者則多數贊同“媒介素養教育”這個名稱。綜合學界的各種觀點,我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是以提高大眾媒介素養為目標,致力于培養普通民眾正確認知、判斷和使用媒介的素質養成教育。通過對媒介本質、媒介手段以及媒體效應的學習,使人們認識和了解媒介,從而正確、合理、安全地使用媒介。與新聞教育、傳媒技術教育等專業媒介教育不同,媒介素養教育面向的應是非新聞專業的普通大眾。

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不僅在英、美、法、日、韓等發達國家得到了長足發展,也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我國的港臺地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國內大陸地區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是從1997年社學院的卜衛發表《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與方法》一文才正式開始的。

2004年國內大陸地區掀起了成果激增、影響擴大的研究:中國傳媒大學申請設置的傳媒教育碩士點得到批準;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媒介研究》媒介素養教育專輯出版;《光明日報》公布了國家教育部的重點招標課題“媒介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復旦大學中標;全國首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全國首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網站在復旦大學開通;我國第一本針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著作《新聞?傳媒?傳媒素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然而畢竟基礎薄弱,本土化程度不夠,至今還沒能建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

二、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現狀

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網民總數達到5.13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3%。青少年學生仍然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占比為30.2%,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網民普及率已經超過90%。

這些數據向我們傳達: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介時代,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媒介信息接受主體,媒介素養教育應以其為主要對象。而“90后”在校大學生自幼就習慣于快餐式的視覺文化沖擊,不曾經歷過傳統閱讀時代較為嚴密的語言邏輯思維訓練。在學習知識、接受信息時習慣于相信老師、相信書本,從而普遍缺乏“懷疑一切”的意識。而批判精神、批判思維應當說是媒介素養必備的核心要素。由于心智尚未完全發展成熟,且好奇心旺盛、擅長模仿,面對良莠不齊、紛繁復雜的各種媒介信息,大學生群體容易受到影響甚至被其左右。

那么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如何呢?

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少數高校新聞專業開設有單獨的媒介素養課程,且以選修課為主。第一個吃螃蟹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學院2004年開設的《媒介素養專業》公選課。接下來,全國各地例如浙江、江蘇、山東等地陸續有高校開設了面向全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但總體教學水平較低,主要還是對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翻譯和介紹,本土化程度不高,教學方式單一,效果不好。

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成果:專著《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卜衛 新華出版社),《媒介素養概論》(張開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蔡幗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媒介素養引論》(單曉紅 浙江大學出版社),《大眾傳媒素養論》(陳先元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導論》(段京肅 杜駿飛 福建人民出版社),《媒介素質教育論集》(邱沛篁 四川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教育通論》(陳龍 中南大學出版社)等,以及大學公共課系列教材《大學生媒介素養概論》(于翠玲 劉斌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另外還有大量發表在各類期刊上的研究文章和碩士論文,例如碩士學位論文《重慶市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研及培養研究――以西南大學為例》(西南大學 唐靜)、《論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福建師范大學 鄒鷹)等40余篇,尚無相關博士論文。但目前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多在理論探討階段,且定性分析多量化研究少,對網絡外的其他媒介研究少,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明顯。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高校研究機構:2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2006年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1月經國家教育部備案批準中國傳媒大學在國內率先設置了傳媒教育碩士點。2009年山西師范大學成立了媒介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科研組。這些研究機構不僅為媒介素養教育搭建了研究平臺,培養了一批專家學者,更重要的是為包括大學在內的教育機構輸送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力量。但與新聞專業的教師有所區別的,專門從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人才目前仍是嚴重匱乏。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網絡媒介:中國內地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cn)由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Media Literacy Group)2004年正式創建、開通。其他現運行網站還有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網,http://中華傳媒學術網,http://中國青少年媒介素養網,http://媒介素養研發網等等。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最新資訊:2009年,全國首個媒介素養教育教師實踐基地――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研究所實踐基地落戶中山。這是全國第一次專業化、大規模針對教師群體進行的媒介素養專項師資培訓項目。2011年,全國首家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會浙江省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會在浙江傳媒學院成立,浙江傳媒學院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協會也是全國第一個大學生自發組織的媒介素養教育社團。2012年8月,中國傳媒大學、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局主辦的第三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將于蘭州召開。

根據調查分析,我們可以把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梳理如下:一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普遍不太高,但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較大的興趣和期望。二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教學論研究較少。三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并未得到高校的足夠重視,獨立課程開設難度較大。四是在中國國情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還未建立,教學理念和方法較落后,師資不足。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突圍之路

1.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對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研究呈井噴趨勢,各種理論研究文章和調查分析報告層出不窮。理論研究文章雖然各自切入點不同,但共同落腳點都是認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調查分析報告數目眾多,既有針對省市地區的如:《江蘇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分析》、《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報告》等,也有以某具體高校為例的,如《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調查――以麗水學院為例》、《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以南昌航空大學為例》等,還有分性別的如《女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分析》,分民族的如《少數民族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調查報告―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分媒介的如《大學生媒介素養問卷調查――以微博為例》。其他如、陜西、鄭州、南京、徐州、西安、河南、武漢和南昌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地區和高校都陸續開展了類似調研。

這些報告結論都大同小異:(1)當代大學生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和接收是趨于理性的,多數能認識到媒介信息的商業性目的。但多以娛樂和獲取信息為目的,實用功利性傾向明顯。(2)大學生多數能意識到媒介對于自己知識結構、思維觀點等方面的影響,但對其自身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影響考量不多。(3)媒介道德規范和自律性較低,對一些暴力、黃色等不良信息抵抗力不強。(4)制作媒介產品的能力偏低,參與媒介互動的比例不高。

2.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對策

人民日報2011年8月16日刊發的《分層次推進國民媒介素養教育》一文中指出“媒介素養教育的具體實施大致可以分為四步:一是問題和對策的研究與論證,由專家、學者、教育管理部門和各級教育機構共同完成;二是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完成教育所需的師資儲備;三是推廣普及相關知識,并通過媒介宣傳、主題活動等方式實施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層面的教育;四是通過對前期試驗的不斷總結和調整,形成科學完善的教育機制?!毖刂@個思路,針對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我認為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突出重圍:

一是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宣傳,爭取輿論支持。對內通過專家講座、專題討論、社團活動、媒體介紹等各種方式加強對大學生自身提高媒介素養的宣傳;對外則通過發表文章、參與座談、建言獻策等各種方式,與政府部門、教育部門、高校領導等建立對話,宣傳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引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向指導教學實踐轉移。理論研究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并最終指導實踐。因此,各研究機構應該引導專家學者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向教學實踐方面傾斜,多致力于對課程和教學論的研究,以及本土化建構。

三是著力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開發。不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注意通過培訓、進修、學術交流等方式培養合格的教師,提升教師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緊跟媒介發展步伐;編寫有針對性的教材,對不同類別和層次的大學生可選擇不同的教材,但要注意跟新聞傳播學的專業教材不能等同,難度不宜過高;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如利用博客、BBS提交作業,分小組討論以及教學內容專題化等。

四是探索在大學語文、大學英語以及思想政治等課程中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方式。媒介素養教育不是專業教育,而是素質養成教養。所以除了單設課程之外,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也是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與素養息息相關的基礎學科語文、語言學科英語和德育學科思想政治,都可以并應該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載體。

五是擴大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資源范圍,加大媒介實踐力度。在校內外尋求媒介產品制作和傳播的實習實踐基地,利用學校內的報社、BBS論壇、社團、廣播站、電視臺等平臺,積極聯系學校外的電臺、電視臺、報社、雜志社、網站等媒體,提供參觀體驗和實習實踐的機會。

媒介只是個載體,媒介信息承載的是各種知識、觀點和理念。因此,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關乎大學生了解和使用媒介信息的素質,還與知識、技能、道德等其他基本素質聯系緊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媒介素養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而且是素質教育最終得到有效實現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維森.視覺文化時代人類閱讀行為之嬗變[J].學術論壇.2003,(03):130-134.

[2]蔡騏.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J].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06):112-114.

[3]許俊杰,黃晶.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述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06):120-122.

[4]劉偉國.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實施難點分析[J].新聞界.2005,(01):30-31.

[5]朱毅峰.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及構成[J].新聞界.2007,(04):54-55.

[6]湯書昆,孫文彬.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述評[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02):22-26.

篇6

本文提出中國公眾媒介素養指數(MLI,Media Literacy Index),通過探求媒介素養理論的核心概念,為開展我國媒介素養基礎理論研究提供啟發,以拓展媒介素養理論研究視野。

媒介素養指數概念分析

筆者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批判性地解讀和鑒賞多種媒介信息與作品以及利用媒介獲得自身和諧發展的能力,提升媒介素養的教育則為媒介素養教育,簡稱為媒介教育。①其基本內涵包括幫助人們獲得新聞傳播知識,提升對媒介傳播規律和特質的認知,洞悉媒介運作和傳播過程,調整對媒介信息的被動接受和盲從意識,最為重要的是提高公眾的推理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媒介教育的目標是調適人與媒介的關系,促進人們在與媒介接觸過程中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從梳理相關文獻內容可以看出,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泛化”幾乎迷失了明確的學術研究對象和價值。譬如,在某些高校,把媒介教育與傳媒教育混為一談。事實上,媒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批判性地理解和應用媒介,而傳媒教育則是培養傳媒從業人員,盡管傳媒從業人員同時也是傳媒使用者,然而,兩種教育的目標有著根本性差異。

個體的媒介素養是可以測量的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媒介素養指數概念的由來之一;由來之二,各地不少研究者常常開展當地特定群體如大學生或中學生的媒介素養調查,甚至許多碩士學位論文專門研究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問題。由于此類調查沒有提出媒介素養指數概念,其問卷設計、調查方法、數據處理方式均有巨大差異,基本上屬于媒介接觸行為調查,也無法進行深層和綜合意義上的比較,只能進行單項目的簡單橫向比較,無法進行針對調查對象更深層次的縱向比較,從而開展普遍意義上的公眾媒介素養測量與研究,致使研究層次和結論層級普遍偏低。假若有媒介素養指數這一概念的統領,就可以將此類研究推進一大步。

類似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層面的借鑒,譬如,我國每兩年一次的大規模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茖W素養(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素養)顯然是人們基本素質的構成部分,媒介素養作為其基本素質的構成部分,自然也是可以測量的。

那么,如何定義媒介素養指數呢?筆者認為,可以引入“基本媒介素養”概念,進行明確定義和測量,通過科學的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確立基本媒介素養指標體系,設定某個值為基準水平值,把100人中具備基本媒介素養水平值的個體數量定義為“指數”,如某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指數為0.08,即表示該校每100名在校生中,有8名具備基本媒介素養水平的個體,這樣,無論是進行橫向還是縱向等多維度的比較研究,均具有可比性價值和意義。

媒介素養指標體系的建立

確立媒介素養指標體系并設立科學的測量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媒介素養指數的基礎。若從上述基本概念定義展開,媒介素養指標體系應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呢?

關于媒介素養,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一是媒介教育的重點群體為未成年人,這個群體更易受到媒體不良傳播的影響;二是媒介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媒介接觸度,即與媒介具有一定頻次和時間的接觸和互動;2.媒介知識量,在接觸媒介過程中,要具有基本的媒介常識和基本概念;3.媒介理解力,要能夠批判性地解讀媒介信息、賞析媒介藝術作品。在接觸媒介過程中,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具備相應的獨立判斷、思考和決策能力;4.媒介應用力,能夠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獲取相應的媒介信息、提升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利用媒介對社會有建設性價值的信息或作品。(見上頁表1)

媒介素養水平即為上述4項指標的綜合結果。與媒介的接觸是提升媒介素養的基本條件,媒介素養水平并不完全取決于與媒介的接觸度,盡管媒介知識量可能與媒介接觸度呈正相關關系,但是,人們的媒介理解力和應用力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是包括媒介接觸在內的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在具體應用過程中,4項指標可有不同的權重,在指數研究過程中,要進行加權處理。

把上述4項指標作為一級指標,用以設定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對于一級指標權重的分配,可以采取專家問卷或訪談方式進行,即對數加權法。在某一區域選取若干新聞傳播學和教育學專家,對指標按照其重要程度和作用大小進行打分,認為最重要的指標給4分,第二重要的給3分,第三重要的給2分,最不重要的指標給1分,最后統計每個指標共得了多少分,按每個指標的總得分來確定權重,將各個指標的總分進行歸一化處理即可得出權重系數。對于二級指標權重的分配,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方式進行。

為此,筆者進行了試驗性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山東省內4所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聊城大學、濰坊職業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及部分研究生,除了山東師范大學隨機抽取了40個樣本外,其余均為20個樣本。

樣本沒有區分年級和專業,共收到有效樣本答卷100份。經簡單統計分析,學生們對一級指標的權重分配如表2所示,并且各校樣本的答案之間沒有明顯差異。

表2說明,在校大學生對媒介理解力是最為看重的,其次是有關媒介的知識,再次是媒介接觸度。據筆者了解,大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資源嚴重依賴網絡媒體,遠遠超過利用圖書資料的情況。為此,他們把媒介應用力放在了最后一位,即對利用媒介表達自己、參與社會活動并不是特別看重。是不是山東省或我國所有大學生態度是一致的?其他群體又會是怎樣的表現?這有待進行規模性科學抽樣調研。

以上述調查方式和結論為基礎,筆者將進行二級指標問卷的設計與試驗性調查,確立二級指標權重,再展開對特定人群的抽樣調查,最終為媒介素養指數的確立奠定基礎。

建立媒介素養指數的意義

國內媒介教育的基礎研究仍然十分薄弱,突出表現在基本概念不統一,基本理論體系框架遠未清晰,如研究對象、研究目標等還沒有形成共識。研究者們用“媒介”、“媒體”、“傳媒”、“信息”、“網絡”、“新媒體”等中心詞分別與“素養”、“素質”、“教育”排列組合出數十個概念,各自對概念闡述的重點亦不相同,研究方向也有差異,并逐漸形成自說自話、自我封閉的態勢,國際交流更是出現了障礙和不對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媒介素養理論研究和媒介教育實踐的深入開展。

筆者認為,通過抓住媒介素養指數研究這條線,可以很好地統領相關的研究方向和路徑。

1.便于明晰和確立媒介素養研究的學術范疇。通過建立公眾基本媒介素養指數,進行廣泛的意見調查和實踐探索,逐漸確立一套相關的概念體系,并對這些概念的基本內涵和外延加以明確界定,這是促進媒介教育這門學科邁向成熟不可逾越的階段。

2.便于研制媒介教育的目標。針對不同層次社會群體,如中小學生、大學生、務工人員等易受媒介影響群體等,研究制定相關的媒介素養標準和對應的媒介教育目標,促進相關課程或教材的編制以及師資力量的培訓。事實上,在這方面,國內已有許多研究者在努力并已有成果在推廣。如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東北師范大學媒介素養課程中心、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研究所等機構,已成為研究和實施媒介教育的重要力量。

3.便于測量目標群體媒介素養自然水平以及媒介教育實施后的效果。

4.便于開展媒介素養的比較研究。顯然,社會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其媒介素養是不斷提升的。因此,媒介素養只有在多重比較中才有意義和價值。換言之,媒介素養的比較價值遠大于絕對價值。

有了媒介素養指數作為“衡量”的尺度,一方面,可以開展不同群體、不同區域、指標偏向等諸多方面的比較研究。分析差異性,針對差異性研發相應的課程、制訂相應的媒介教育方式,必然比盲目地實施效果要好;另一方面,盡管媒介素養發端于西方國家,由于社會制度、價值觀、媒介文化、教育制度等諸多差異性的存在,中西方對媒介素養會有不同的理解,對實施媒介教育會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依賴于媒介素養指數具有一定的可比較性,可以為國際交流奠定對話的基礎。

注釋:

篇7

1 網絡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1 造就多樣化和科學化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

網絡狀態下,教學內容呈現不再單純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把大量的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使抽象內容具體形象化,微觀事物宏觀化,復雜事物簡約化,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如花瓣綻放式呈現、遠程呈現、自由選擇式呈現等,而且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機變換呈現方式。

在網絡狀態下,不再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并儲存結論,而是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例如,在學習《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有人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粉碎了英法的綏靖政策,也有人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加速了戰爭的爆發,你如何評價《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學生利用微機教室的網絡環境,到獨立開發的校本資源庫和國際互聯網中查找答案。學生帶著問題,能夠很好地激發主動學習和探究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中。

采用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來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產生疑問,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開展探究的興趣,在探究中能夠學到很多關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知識。通過選取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社會經驗、實驗事實、有意義或有趣的事實、具有啟發性的問題等方面中的一個個素材來創設學習情境,這些情境可有力地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興趣,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明確探究任務,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也就達到教學內容呈現的科學化。

1.2 造就開放互動的教學模式

網絡本身就是一個開放互動的世界,在網絡狀態下的教學同樣有著開放互動的特征。這種特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

在網絡狀態下,在理想的條件下,教師的備課與授課、訓練與檢測、監督與評價,都是在開放互動的狀態中完成。教師備課是通過網絡實現資源的共享,及時獲取先進的教育教學信息,充實到自己的教案之中。同時亦可接受外界的分析和評價(包括同行和學生),使之更加完善;教師在授課中,通過網絡展示和解決教學重、難點,通過畫面展示、切換、組合,為學生營造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在網絡狀態下的課堂上學生不再被動地聽、被動地學,跟著教師機械地模仿,成為知識的存儲器;而是在師生交互、人機交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教學資源庫和互聯網進行自學,可以全方位地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內在潛力,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拓寬學生的認知基礎,形成遷移、創造和實踐能力。

2 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的技術準備

2.1 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教師必須掌握一種或兩種課件制作軟件的使用技能,獨立完成課件制作與操作

網絡資源課件制作軟件一般有方正奧思、PowerPoint、FrontPage等,其中PowerPoint因其操作快捷方便,FrontPage網頁課件具有遠程交互的功能,深受廣大一線教師的青睞。課件制作取材于浩瀚的網絡海洋。網絡中的歷史資源很多,這里精選部分網站加以簡介,希望有助于各位同仁學習、參考。

1)K12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省略),特色欄目為歷史學科資源精選、歷史教師個人專輯、歷史教師個人主頁、史地政論壇等欄目。其中在史地政論壇,關于歷史教育和史學研究的討論最為活躍。

2)中國教育資源網(省略),有教育新聞、學科教育、圖書館、交流中心、個性教師等。

3)中國基礎教育網(省略),歷史教師可以瀏覽“課程改革”“交流討論(BBS)”“歷史”等欄目內容;相關的鏈接有省略,以介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及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為主要特色的教育網站,并設有歷史論壇。

4)人教社歷史天地(省略/lishi),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包括教學園地、教材與大綱、學生之友、學術動態、萬花筒、圖說歷史、歷史論壇、課程研究。

5)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省略),由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主辦,包括近年來刊發的“史學研究”以及“歷史教學”論文和文章。該網站有“教育論壇”,供網友交流。

2.2 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師生需要學會各種網絡環境的使用方法

如網絡教室“網上鄰居”的使用,校園網和因特網中信息的搜索技術即搜索引擎的使用,網絡資源的下載,網上論壇的開展。常用的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網易、雅虎。為避免學生在信息中迷途,筆者建議:教師可以采取逐步擴大搜索范圍的方法,如先將搜索范圍限制在校園網內,然后借助校園網上的鏈接,讓學生用站點鏡像和關鍵字來查找信息;接著教師可以提供一個網頁地址URL的列表,讓學生搜索多個站點;最后讓他們在因特網上用目錄和關鍵字檢索來搜索信息。如此,學生基本掌握網絡資源搜集、文件下載及網上信息、論壇交互的技能,教師積累了自行設計、制作課堂演示型教學課件的經驗。師生開始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探索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自主學習、因材施教的新途徑。

3 開展網絡教學,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

網絡教學是一種新生事物,其發展速度異常迅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跟上時代的潮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唯有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才能用極大的熱情去培養、挖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另外,網絡教學還應注意課堂不能追求表面的熱鬧,更忌教師圖省事撒手不管,讓學生自行上網查閱資料。學生參與教學的方式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思維及課件展示等為主,同時教師穿針引線的主導作用既要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又要恰到好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就似進入高速公路的引橋,不斷將學生引向運行的學習高速公路;似劇團的導演,引導演員在舞臺上唱主角?!边@是洋思中學的教學理念,也是現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篇8

文章介紹了碩士研究生畢業答辯中的“雙盲”答辯方案,包括答辯組織和實施過程,以及學院主管領導、研究生辦公室、答辯秘書等在答辯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該方案已經在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14年、2015年的碩士研究生答辯中得到初步推行。文章對其效果進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討了在碩士研究生全面擴招的背景下,推行“雙盲”答辯的可行性及其在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雙盲”答辯;答辯秘書負責制;土木工程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3;TU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7)01007306

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已經初步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1]。近年來,各類高校、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數量穩步增加。2015年全國計劃招收碩士研究生57.2萬人,其中學術型32.2萬人,專業型25.2萬人。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類型結構、培養模式、管理模式都將面臨重大轉變和調整[2]。對于培養碩士研究生的高校來說,研究生普遍擴招是提升整體教學水平的機遇,但也將在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

一是研究生生源質量下降。研究生總體招生規模擴大,使得研究生入學分數線明顯降低,生源平均質量下降成為必須面對的現實。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現象在不同檔次高校中的影響具有差異性。同一專業,處于招考上游層次的高校仍然具有優先吸引優質生源的優勢,研究生擴招進來的一般生源則大部分流入招考下游層次的高校,使得這類高校的研究生生源質量下降得非常明顯。

二是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學制縮短。自2012年起,中國開始大規模招收以培

養專業型人才為目標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學制兩年。這一變化對于很多類似土木工程專業這樣對數學力學理論和工程實踐兩方面都有較高要求的專業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3]。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如何在兩年時間內完成全部學位課程的學習?如何開展科學研究并保質保量完成學位論文的寫作和答辯?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和研究。

三是碩士導師指導研究生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速度明顯快于高校碩士導師增加的速度,造成碩士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以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為例,2010年每位導師只能招收1~2名研究生,三屆全部加起來不超過5名。到2014年,每位導師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數量超過3名,三屆加起來接近甚至超過10名。研究生數量的增加必然會影響導師指導學生的時間和質量[4]。

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規模普遍擴大,生源質量有所降低的背景下,如何保證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就成為當前各高校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重點和難點[5]。

土木工程專業是廣州大學重點建設的專業之一,在國內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受到研究生擴招的影響,近年來生源質量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從2011年開始,兩年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大幅增加,碩士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數量也隨之大幅增加。為應對這一變化,學校擴大了招生宣傳范圍,提高了學校保送研究生比例,增加了校外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數量。自2015年開始,學校將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學制改為三年,以保證其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課程學習和論文研究。在此基礎上,為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學校決定從守好研究生畢業前的“質檢”關入手,在土木工程學院推行“雙盲”答辯,并以此為契機,帶動整個研究生培養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整體素質。

一、 “雙盲”答辯方案簡介

(一)“雙盲”答辯的基本思路

長期以來,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答辯工作多由系主任或導師組織。答辯委員由本校熟識的教授、副教授組成,外單位專家參加的比例很低。答辯過程中導師不僅可以出席,而且可以發言參與答辯過程。在以往研究生屬于精英教育的階段,研究生數量較少,整體素質較高,這樣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基本能夠保證程序公平和學術嚴謹。但是,在當今碩士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大眾教育,研究生數量大幅擴大、平均科研素質下降的背景下[6],這樣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和答辯形式逐漸暴露出了把關不嚴、看導師面子作決議、畢業答辯流于形式等問題。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實行“雙盲”答辯的初衷,正是為了嚴肅答辯程序,保證學術公平。“雙盲”答辯的含義是:在正式答辯會之前,答辯委員名單對所有研究生和導師保密;在整答辯過程中,答辯研究生導師姓名對答辯委員保密。全部答辯工作由學院主管領導、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答辯秘書組織和完成,研究生導師除了提交答辯工作所必需的對學生的評價(匿名)之外,不介入答辯委員的邀請工作,不參加答辯組織工作,答辯會場也不允許導師列席。

這一答辯組織方式盡最大可能杜絕了答辯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答辯委員沒有了后顧之憂,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論文本身的學術問題上,保證了答辯工作的公平性和學術性。對于答辯研究生來說,答辯過程沒有導師在場,對答辯委員不熟悉,以一個獨立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面對專業專家和前輩的考核,是個人學術研究道路上一個重要的成長過程。對于列席的低年級研究生而言,現場觀摩高年級同學接受答辯委員純學術性的質疑并進行答辯,對其樹立嚴肅的科研態度和正確的科研方法[7],都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雙盲”答辯工作的組織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雙盲”答辯工作組,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學院領導、研究生辦公室工作人員和答辯秘書組成。主管領導全面負責“雙盲”答辯工作的組織和實施,是整個答辯工作的總負責人,也是答辯委員會組成的最后決策者。在主管領導的組織下,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答辯秘書分工協作,共同完成整個答辯工作。研究生工作辦公室負責答辯前后的程序性工作和答辯會舉辦期的后勤工作,包括:(1)答辯前,根據研究生論文的“盲審”結果,確定參加答辯的研究生名單,準備答辯表決票等必需的答辯資料;(2)答辯會期間,負責答辯會的后勤工作,包括制作答辯海報和橫幅,統一購置答辯會所需物品;(3)答辯會結束后,回收全部答辯文件,整理分析后上報學位委員會和學校研究生辦公室。答辯秘書從各系所抽調精干的青年博士教師組成,負責答辯相關的全部學術性工作,包括研究生的答辯分組、答辯委員的邀請,以及答辯會的組織和實施等。其中答辯秘書在“雙盲”答辯工作中處于關鍵的核心地位,對此將在下面作重點敘述。

(三)“雙盲”答辯工作的實施流程

“雙盲”答辯工作的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

二、答辯秘書負責制

從圖1給出的“雙盲”答辯工作流程可以看出,答辯秘書的工作在整個答辯過程中處于關鍵的核心地位。土木工程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答辯,從研究生分組、邀請答辯委員、準備答辯相關文件材料,直至答辯會的召開等工作,都需要具有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水平。這些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以往都由系主任或研究生導師完成。“雙盲”答辯方案要求答辯委員名單對研究生導師保密,使得這些學術性的工作成為答辯秘書的職責。答辯秘書從接收答辯工作任務開始,直至整個答辯過程結束,負責“雙盲”答辯最具專業性的核心工作,是研究生“雙盲”答辯方案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在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研究生“雙盲”答辯工作中,這一極具特色的組織方式被稱為答辯秘書負責制。

(一)答辯秘書的抽調

答辯秘書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研究生答辯工作一年只舉行一到兩次,答辯秘書只在此階段內參與研究生答辯工作,是一個臨時任務。另一方面,答辯秘書的工作需要相當水平的專業知識。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答辯秘書一般從各系所具有博士學位的精干青年教師中抽調。抽調出的答辯秘書和研究生辦公室工作人員一起,組成研究生答辯工作組,在主管院長的領導下完成整個答辯工作。經過一至兩年的實踐鍛煉之后,答辯秘書的隊伍也可以相對固定下來,成為研究生“雙盲”答辯工作重要的人力資源保證。

(二)答辯研究生的分組

從2013年起,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已全部實行外校盲審。盲審結果反饋回來之后,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據此確定總的答辯研究生名單,并提交給答辯秘書進行分組。

雖然土木工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總體來說都屬于大土木專業范圍,但在學校多年來有意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促進多學科并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研究生導師的研究方向可謂百花齊放。不僅不同專業導師的研究方向有很大差異,就是同一專業的不同導師、同一導師的不同研究方向都會有很大差別。由于碩士研究生的研究內容往往只與導師其中的一個研究方向相關,研究生論文研究方向的差異就更加明顯。答辯研究生分組的基本思想,就是

根據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進行分組,讓研究方向相近的學生盡量在同一個組參加答辯。這樣做有兩個明顯的優點,一是便于邀請同一研究方向的答辯委員參加答辯;二是有利于參加答辯的研究生相互學習。具體的做法是從大到小,層層分類,即第一步先把市政、暖通專業的研究生分離出去,組成若干個單獨的答辯組;第二步從大土木方向把橋梁、交通、道路、巖土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分離出去,組成若干個單獨的答辯組;第三步在小土木范圍內,按照力學、抗震隔震、抗風防災、結構設計與分析、材料與實驗技術等研究方向分組,形成單獨的答辯組。

答辯秘書對研究生進行分組的依據主要是研究生論文的題名和摘要,有時還需要參考其畢業論文全文。這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僅需要對土木類各專業有充分的認識,也需要對所涉及研究生導師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這也正是答辯秘書要從各系所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中抽調的根本原因。

(三)邀請答辯委員

為保證答辯工作的公平性和答辯委員的權威性,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雙盲”答辯方案聘請答辯委員的原則是:(1)建立答辯專家庫,所有答辯委員均從專家庫內抽取;(2)答辯專家庫中的成員全部由非本校的高校、研究所和企業中具有正高職稱的專家組成,本校教師一律回避;(3)答辯委員會中,高校答辯委員和企業答辯委員按比例邀請,學術型研究生組高校答辯委員4人,企業答辯委員1人,專業型研究生組高校答辯委員3人,企業答辯委員2人;(4)每個答辯周期,同一答辯委員邀請次數一般情況下不超過2次,最多不超過3次。

答辯秘書根據答辯專家庫內答辯專家的研究方向,結合各組答辯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答辯時間,擬定初選和增補答辯委員名單,上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長審核。審核無誤后,向答辯專家發出邀請,組成答辯委員會。

(四)召開研究生答辯動員

在答辯之前,答辯秘書需要召集研究生召開答辯動員會,與研究生建立聯系,布置答辯任務,并借此機會對研究生進行答辯禮儀培訓。具體內容包括:(1)要求研究生積極準備答辯工作,按時上交答辯所需各項材料;

(2)要求研究生認真檢查論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英文題名、英文摘要、參考文獻格式等是否符合規范;

(3)提醒研究生在答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PPT的制作和講解、回答問題需要重視的細節等;

(4)要求研究生根據《論文評閱書》提出的意見認真修改論文;

(5)確定答辯順序。

答辯動員會結束之后,收集答辯所需的論文、論文評閱書,準備好答辯表決票、學位申請表和學位論文簽名頁等相關材料,為召開正式答辯會做好準備。

(五)按期組織正式答辯會

在正式答辯會期間,答辯秘書擔負雙重任務。一方面,作為答辯會的組織者,答辯秘書要保證整個答辯會按照答辯流程順利進行,需要直接處理包括答辯后勤工作在內的一切相關事務。另一方面,作為唯一的同時掌握答辯委員信息和答辯研究生導師信息的校方工作人員,答辯秘書需要密切關注答辯進程,根據答辯過程的需要準備答辯決議、學位申請表簽名頁等答辯文件,并及時處理一切意外情況。例如,在2015年廣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答辯過程中,有答辯委員對一位研究生的試驗數據持有疑問,現場難以形成決議。答辯秘書緊急聯系該研究生導師,促其提供原始試驗數據記錄和國內外相關試驗結果對比,最終使該研究生順利通過答辯。

(六)答辯會后的收尾工作

正式答辯會結束后,答辯秘書的收尾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整理全部答辯材料并上交研究生辦公室,包括答辯表決票、答辯決議、學位申請表、論文簽字頁等;

(2)召開研究生答辯總結會,督促研究生按照答辯過程中答辯委員提出的意見修改論文,并按要求上交授予學位所需的材料;

(3)總結答辯組織工作的得失,提交給研究生辦公室,以備答辯工作總結會時研究討論;總結整理答辯委員的提問及其他學術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提交給相關系所和研究生導師,作為其

今后工作的參考。

三、實踐效果

廣州大學碩士研究生“雙盲”答辯方案自2013年開始啟動,2014年初制訂初步的工作流程,并首先在結構工程、工程力學、防災減災、巖土工程等小土木專業142名研究生的畢業答辯中試行。隨后,根據試行情況和答辯委員、相關導師、研究生的反饋,對工作流程進行了調整。2015年,“雙盲”答辯的范圍擴大到整個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包括結構工程、工程力學、防災減災、巖土工程、市政工程、暖通、道路橋梁等大土木類專業的全部205名研究生。

表1給出了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近6年碩士研究生的答辯情況對比。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實行研究生學位論文全部校外盲審,實施“雙盲”答辯方案之前的2010年至2013年,不能按期參加答辯的研究生是極少數,參加答辯的研究生全部都能通過答辯。自2014年實施研究生學位論文“雙盲”答辯方案以來,不能按期參加答辯的研究生人數迅速增加到兩位數,出現了一定比例的答辯決議不通過的情況。這表明所采取的“雙盲”答辯方案在學位論文授予過程中的嚴格化、規范化方面的積極意義。學術水平達不到畢業要求的研究生,會在以下三個環節被淘汰下來,一是導師自行把關,對達不到基本要求的研究生不同意其參加答辯;二是校外專家盲審未過關;三是“雙盲”答辯決議未通過。

對近6年的3 818份答辯表決票進行統計分析,其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自2014年開始實施“雙盲”答辯方案以來,評價為“中”和“及格”的成績數量明顯增加,評價為“不及格”的成績也開始出現。圖2給出了答辯成績走勢圖,可以看出評價成績欏壩判恪焙汀傲己謾鋇惱急仍2014年開始實施“雙盲”答辯以后大幅下降,評閱成績為“中”及以下的占比相應有明顯上升。這一結果表明,由于“雙盲”答辯方案最大程度地減小了答辯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答辯委員在進行答辯評價和決議時,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本身,評價結果更為客觀。

總體而言,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在碩士研究生答辯過程中實施“雙盲”答辯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具體表現在:

1.答辯程序進一步正規化

“雙盲”答辯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學院領導主持,由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各系所抽調來的答辯秘書分別負責答辯過程的程序性工作和學術性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答辯過程的公平性、學術性和嚴肅性。

2.論文答辯會的學術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雙盲”答辯會實行研究生導師回避制度,答辯研究生按照研究方向分組,所有答辯委員均從校外具備正高職稱的專家中邀請,這些措施充分保證了學術答辯會的學術性和權威性。碩士研究生在導師不在現場的情況下進行答辯,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檢驗研究生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意義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3.碩士導師和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的重視程度得以提升

實行“雙盲”答辯之后,由于盡可能地排除了人為因素的影響,答辯委員現場提問的深度明顯加強,評價標準更加嚴格。研究生及其導師對學位論文的重視程度空前提升。特別是答辯過程中,答辯委員對學位論文選題、工作量、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的評價反饋給各院系后,引發了一系列積極的變化。以往對研究生開題報告、中期考核、預答辯等過程不重視、走形式的現象得到了根本改變,研究生的培養進一步嚴格化、正規化,這與學院推行“雙盲”答辯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

四、總結與思考

兩年的實踐表明,廣州大學在土木工程類碩士研究生畢業答辯中推行“雙盲”答辯是較為成功的,基本達到了提高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重視,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目標。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類研究生“雙盲”答辯工作的成功,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總結:

一是,嚴謹細致的組織工作是“雙盲”答辯工作順利進行的保證?!半p盲”答辯是研究生答辯工作中具有革新意義的改革措施,每一步工作都有可能遇到無法預料的阻力和困難,需要一邊摸索一邊推進。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雙盲”答辯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學院領導全面負責,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和答辯秘書組根據自身特點分工協作。這一方案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得以順利實施,首先應歸功于嚴謹細致的組織工作。

二是,答辯秘書負責制是“雙盲”答辯工作的核心工作方法。答辯秘書工作的重要性在“雙盲”答辯中尤為突出。答辯秘書負責制保證了“雙盲”答辯方案的順利實施,是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經驗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是,答辯委員全部從校外邀請,指導導師回避,使研究生以獨立科研工作者的姿態面對行業專家和前輩的檢閱,研究生學位論文得到最客觀的評價,這也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課。

總體而言,采用研究生“雙盲”答辯,能夠提升導師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認識,促進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規范化,對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擬在今后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工作中繼續堅持“雙盲”答辯,學校也擬在2016年將這一答辯方式推廣到更大的范圍。但是,對于“雙盲”答辯方案本身來說,在答辯專家庫建設、答辯流程細化、答辯文件正規化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待于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進行改進和完善。參考文獻:

[1]張東海,陳曦. 研究型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狀況調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83-90.

[2]黃曉明. 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52-55.

[3]程朝霞. 道路橋梁專業答辯中成績評定影響因素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14(34):244-246.

[4] 姚利民,朱黎F. 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55-59.

[5]劉晗,龔芳敏. 優化預答辯制度提升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8):52-56.

[6]崔延強,易然,吳葉林. 學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改革對高校的挑戰――第四屆中德高等教育論壇綜述[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2):106-109.

[7] 馬云闊,楊文強,李偉. 提升理工類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5(10):118-121.

Abstract:

The“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its defens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college managers, the graduate student offices, and the defense secretaries. It was implemented in the graduate defense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in 2014 and 2015. The effect was also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quality guaranteeing of graduate education were preliminary discus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篇9

對這種現象,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贊成者認為:藝術教育本身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不是專才教育而是通才教育;反對者認為:藝術教育并非大眾教育,而是專業化的精英教育,或如“金字塔”式的教育,從塔底到塔尖。

在兩種觀點莫衷一是的境況下,在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的采訪經歷,讓記者發現一條非藝術院校開辦藝術教育的特色之路。該校藝術學院的部分專業如服裝設計等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都成為品牌專業,并且以此為優勢,成為學院學科建設的堅強支撐,學院如今已是廣東省乃至全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逐步奠定了在同學科專業領域中的影響力。

在與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何新聞教授的一席暢談中,記者發現了該學院“多層次、大融合、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特色。

一、多層次:創造人才培養新模式

記者(以下簡稱記):自1996年創辦藝術學院以來,貴院的藝術學科專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請問在藝術與設計人才培養工作上采用了怎樣的人才培養模式?

何新聞(以下簡稱何):藝術學院創辦于1996年,起初只有一個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后,目前已擁有包括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藝術設計、動畫設計、音樂、傳媒5個專業,并設置服裝設計、服裝工程、紡織品設計、服裝表演、環境藝術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動漫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音樂教育與表演、廣播電視編導等15個專業方向,在校學生人數3600多名。在10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院結合廣東區域經濟特色和學校學科優勢與特點,建立了符合自身發展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特色。一是堅持“授人以漁”和“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教學理念;二是堅持創新發展,立足藝術學科前沿,制定長遠發展的教學目標;三是堅持多種學科專業、多種知識的滲透與融合,形成自身的教學特色。教學理念、目標與特色成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以多層次知識滲透與融合的教育方式,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

記:可否說明多層次知識融合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何:首先是堅持“人格健全、德行端正、能力具備”的教育思想,秉承高等藝術教育理念,將素質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學校人才培養政策的支持下,學院從不同角度安排了不同類型的課外素質教育科目,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情商。其次,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設置通識教育課程和選修課程,依托學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綜合學科優勢,要求藝術類學生在校期間修滿6—8個學分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課程,以此擴大藝術類學生的知識面,拓展藝術與設計的思維能力,并開設了一些便于學習的科技導論類選修課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多方位提高學生的智商。

其二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培養應用性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兩者有機結合,學生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質的提升。近年來,藝術學院逐步加強理論教學聯系設計實踐,提升理論教學的可用性與可理解性。同時利用學院的產學研、對外合作等項目,加強設計實踐與理論學習的進一步融合。此外,學院加大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力度,不斷改進實驗教學體系,力求獲得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中以實驗室、工作室、學生創新工作室和實習教學基地為基礎,完成專業考察、實驗實習、設計實踐、設計競賽、畢業設計等環節。通過理論與實踐、課堂內與課堂外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

其三為多樣與統一相結合的多樣化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藝術學院按照學校要求,統一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和專業教育平臺,統一設置各專業課程模塊;在課程模塊中,設置若干選修課程組別,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在專業基礎課程教育方面,為了兼顧統一與多樣化要求,學院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建立了包括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動畫設計、服裝設計、音樂、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課程平臺,并按專業方向建立了“學生創新工作室”,實行由學生自主管理,教師專業指導,積極開展與社會企業、高校相同或相近專業之間的學習交流和討論,進一步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由此,學院于2012年獲廣東省“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成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基地。此外,學院積極執行學校“紅滿堂”計劃,由副高職稱以上的專業教師培養具有發展潛力和個性化的學生,指導他們撰寫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調研報告和參加國內外重大比賽。近幾年來,學院在學校大力倡導和支持下,積極推動本科生參與國際交流。目前,學院與美、英、韓、泰等國家多所高校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如建立共同研究課題,舉辦各種交流展,選派國際交流學生等,從而擴大了學生的國際視野。

二、大融合:形成學科專業新特色

記:藝術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特色,在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如何實現這種模式?

何:主要通過教學改革塑造專業特色。

一是進行資源整合。目前,學院的專業方向(主要是設計)較多,我們盡力采取一些措施進行調整,將相近專業方向進行整合,如首飾、家具與產品造型設計、紡織品設計與服裝設計、數碼影像與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與展示設計等專業方向進行整合,以保證師資、實驗室、設施設備等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并適應當今經濟社會產業發展規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充分掌握學科發展最新信息,追蹤學科最新進展。突出重點學科,扶植優勢學科,加強特色專業建設。由此,我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于2010年獲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項目。

二是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群體系。并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首先,在學院學科專業之間建立課程共享平臺。打通專業基礎課,擴大專業選修課范圍,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和研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其次,與兄弟學院組建專業大平臺。作為非藝術專業院校中的藝術與設計教育,不能成為獨立于其他學科專業之外的“邊緣學科”,而是要充分依托所在學校多學科優勢和學科特點,加強與信息、工程、公共管理、建筑、園藝、林學等兄弟學院學科專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實現資源共享與互通、知識滲透與融合。再者,大力推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圍繞專業內涵,結合學科優勢,設立社會急需課程,實施“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將部分課程放置在設計機構、企業等單位中,通過實際項目完成課程教學,使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產業及行業發展。

三是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藝術學院積極落實《華南農業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本科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施意見》,并制定《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教學管理工作手冊》,嚴格執行《手冊》中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落實教學事故問責制、教學經費的使用與管理、學生評教管理、學生心理管理等。實時開展教學工作狀態評估,并以學生客觀評教結果作為年終考核、評教評優的重要參考依據。

記:藝術學院近年來教學改革的成效如何?

何:藝術學院堅持以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科研帶動教學。因而在教學改革上取得了長足進步,獲得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成果。近幾年來,學院承擔了教學改革研究課題30余項,其中省部級項目10余項,教育部重點項目2項,省科技廳、教育廳重點項目4項;在國內專業核心刊物和相關專業期刊上發表教學教改論文100余篇,出版教材30余部,其中8部分別獲“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教材;獲得市廳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0余項。

2007年—2009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實驗室建設”“藝術設計實驗室建設”和“信息傳播實驗室”被列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與優勢學科實驗室,并獲得建設經費500萬元,從而完善了專業實驗室與綜合實驗室的實驗區建設。

2010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獲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012年,藝術設計專業獲廣東省“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2010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設計團隊完成第16屆亞運會和第16屆亞殘運會官方制服設計,并獲亞組委會“最佳設計獎”。

2010年,藝術學院在學校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申報了“廣東民族服裝服飾藝術博物館”,并獲廣東省文化廳、省文物局批復,成為我省高校唯一乃至全國高校為數不多的省級專業博物館。目前,已收藏了30多個少數民族服裝服飾400余件,不僅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而且服裝服飾作為民族文化載體之一,成為我院乃至全國其他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重要的教學實習基地。

三、應用型:創新實踐教學新方法

記:藝術學院的全方位教學改革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有沒有重點發展方向?

何:改革重點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加強實踐教學。藝術學院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建立了“三點一面”的人才培養制度。其中,“三點”是指通過專業實驗室、教授導師工作室、學生創新工作室進行人才培養。1.專業實驗室,主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如對材料性能的掌握、產品模型制作等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論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系統設計能力,如前期調研、設計分析、創意草圖、效果圖表達等能力。2.教授導師工作室,主要由導師選拔成績優秀的學生參與完成縱向或橫向課題,或指導學生參加國內外重大設計大賽等。3.學生創新工作室,學院按專業方向設置了環境藝術設計、產品造型設計、家具設計、平面藝術設計等7個學生創新工作室。首先通過雙向選擇來完成對優秀學生的選拔,然后交由學生自己管理,自行組織各種專業活動,并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際設計項目和參加國內外設計大賽等。近年來,已獲得國內外各類大賽金、銀、銅和優秀獎100余項,其中2010年、2011年分別獲得“IF”和“紅點”設計獎?!耙幻妗笔侵竿ㄟ^實習基地進行人才培養。經由“三點一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的設計實踐,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從而提升設計創新能力。

為了順利開展實踐教學,藝術學院建立了以實驗室、工作室和實習基地為單元的教學實驗區。實驗區的實驗室、工作室和創新工作室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近5年來,共投資約800余萬元用于實驗區建設,創建了儀器設備先進、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實驗教學環境。配備了人機工程實驗室、模型實驗室、環境藝術設計材料實驗室、服裝材料實驗室、金工實驗室、扎染實驗室、非編實驗室、服裝工藝實驗室、服裝靜態展示室、服裝動態展示室、形體訓練室、攝影室、計算機輔助設計室、畫室等,形成了由19個綜合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構成的校內教學實驗區。設立了服裝藝術研究中心、設計藝術研究中心、藝術教育中心、藝術理論研究室、民族藝術研究中心。建立了6個省外實習基地,與省內2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教學實習與科研基地。

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實踐教學,藝術學院開展了相關配套政策建設。藝術學院改變以往實驗課教學依附于理論課教學的狀況,嘗試實驗課程單獨設課,按照學科專業特點構建新的實驗教學內容體系,設立認知驗證性、綜合設計性、研究創新性三大類實驗項目;保證實驗課的開出率達100%。其中綜合設計性實驗課程占所有實驗課程的比例超過80%,并逐步固化在教學計劃之中。整合現有的課程實習內容,將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有機結合,建立較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拓展校級實驗教學平臺的范圍,落實好院級實驗教學平臺的實施方案,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條件保障。

其二為加強創新教育。藝術學院主要從教學、就業創業和對外交流三個方面開展創新教育。藝術學院重視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加強本科生的科研訓練與創新性實驗,充分發揮學院科研優勢,提倡實驗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向本科生全面開放,組織學生參與教學科研課題研究,鼓勵學生結合研究課題完成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在全院范圍內選拔一批能力強、素質高的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設計競賽、國家創新訓練等項目。制定指導教師運作機制,以多種獎勵形式激勵教師投身于大學生科技創新之中,快速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就業與創業教育方面,藝術學院積極吸納學校優勢資源,設立就業與創業教育環節,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作為必修課開設;將創新創業實踐學分納入畢業及學位要求。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與教育,加強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課程質量,同時聘請一批外校教師、知名企業員工、私營企業老板等人,為學生傳授創業知識與創業技能,鼓勵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對外交流合作方面,藝術學院與國內外藝術名校保持密切聯系,多次舉辦各種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活動,邀請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藝術學院與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部學位委員會等政府部門、專業協會和藝術院校合作,舉辦各種藝術交流活動,如2007年,“廣州國際設計教育論壇”“中國苗族服裝服飾藝術精品展”“廣州大學生電影節”;2008年,“廣東高校美術與設計教育學術年會”“金融危機下紡織服裝發展戰略高峰論壇”;200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四地室內設計大賽”;201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學科建設高峰論壇”“全國藝術學科建設高峰論壇”“廣州大學生動漫藝術節”;2011年,“彝族服裝服飾展”;2012年,“韓國釜山纖維藝術展”“第七屆全國藝術院校院(校)長高峰論壇”。由此,贏得了業界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記:藝術學院重點改革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后,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吧?

何:是的。藝術學院結合藝術學科的實踐性特點,以培養應用型人才、創新性人才為主線,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并在同類藝術專業院校中擁有了良好的口碑。2007—2012年,共畢業3800余名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98%,其中在國內外攻讀研究生的有100余人。多年來,學生在創新實踐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在參與政府及企業組織的各類競賽中,獲得金獎60多項,銀獎、銅獎和優秀獎200余項,并獲得國際頂級專業競賽獎3項。其中,獲藝術設計最高級別獎“德國IF概念獎”1項,入圍獎6項;獲“德國紅點獎”2項。此外,藝術學院學生還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僅以201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例,學生分別獲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創新訓練項目4項、9項和12項。藝術學院學生力求掌握藝術學科創新知識與前沿動態,具有技藝并重的藝術才華、身心和諧發展的高素質、獨特個性和務實作風。藝術設計畢業生已成為各家企、事業單位受歡迎的人才,他們活躍在廣東省乃至全國各類設計工作崗位上,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篇10

基于網絡的教師校際協作,是指不同學校之間的教師,在計算機互聯網的支持下,通過網上同步或異步的各種方式,就教育教學工作進行交流、研討,互相借鑒與激勵,擴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思維方式和專業能力,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活動。

基于網絡的基礎教育教師校際協作,已經成為信息化背景下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新途徑,是教師專業發展從關注職前培養,發展到同時關注校本教研之后,借力于信息化環境而開辟的第三種教師發展形式。從校本教研到校際協作教研,反映了研究教師發展的新視野。校本教研作為對職前教師培養方式的補充,目前已經得到了比較多的關注。它打破了專家研究理論、一線教師實施的傳統模式,能使教育的新理論與方法迅速得到檢驗、修正、推廣,并催生適合特定情景的鮮活教育經驗。這種形式已經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有了比較好的應用。但筆者的調研發現,由于長期在一起工作,同一學校內部的教師,在經過一定時期的交流之后,漸漸會有同質化的傾向。教師也覺得大家在思維方式、教學經驗等方面差不多,持續互動的意義會越來越小。筆者在一項初中建設工程中指導中學教師作校本教研時,就有好些教師提出他們想走出去,與其他學校的教師進行交流。但由于資金、時間、距離等各方面的限制,事實上長期組織學校之間面對面的教師交流很難做到。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充分發揮信息化環境的優勢,借力互聯網的支持,推動教師交流從校本交流向校際交流與協作的發展。網絡的支持能夠發揮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教師在知識、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互啟與協同,這是其他教師發展途徑所不具備的優勢。

另外,我國不同地區的教育發展差異比較大,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的解決,已經受到了充分關注,成為新的國家教育發展綱要和“兩會”關注的重要議題?;诨ヂ摼W的校際教師交流與合作,可以超越地域限制,用很低的投入,促進不同地域從學校層面到教師個人層面的經驗分享與協同,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因此對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基于網絡的校際教師交流與協作的初步實踐

前面提到筆者在中學做指導時,遇到教師要求與他校進行交流的情況。當時作為對教師問題的回應,我們為參與該項目的學校建立了網絡平臺,對基于網絡的校際教師交流進行初步嘗試。我們為此訂立了基本目標和較高目標?;灸繕耸牵ㄟ^平臺進行項目組信息、項目中學信息報送和資料的展示共享,這是考慮到項目校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相對較弱的現狀而制定的。較高目標是形成基于網絡的教師日常流與協作。較高目標的提出基于這樣的考慮:隨著項目的進行,在基礎目標已經達到的情況下,我們期望形成項目校教師基于網絡的日常流與協作,在一定程度上建構項目校教師基于網絡的發展共同體。

圖1項目校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的跨校討論片段

初步的實踐發現,基于網絡的教師交流與協作,對于推動教師整體發展確實有較好的效果,得到了項目學校的肯定。系統的應用達到設計的基礎目標,在新聞通知、項目校風采展示、項目校校本研修活動信息報送等方面,收到了較好作用,使得參與學校之間可以互相學習,聯成一個整體。系統的應用也達到了一定的支持項目校教師之交流切磋、共同發展的較高目標。我們除了開發專門討論區,讓教師在方便時進行交流外,還專門組織了幾次學校之間同一學科教師的同步主題式教學交流,達到了預定的效果。圖1為一次協作討論的情況。通過對討論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師之間確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協商和意義共建。

作為初步的嘗試,我們發現,教師基于網絡的研討還不夠深入,教師之間的交流比較表面化。學習協作理論所期望交流言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推進,從交流的文本中看并沒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各個發言之間的聯系不是很緊密。

為了促進教師之間有更深入的交流與協作,我們在其他的項目中開發了視頻課錄點評系統、教師專業發展社區等,從兩個方面拓展了校際教師協作的程度:一是通過這些系統,促進了更多地方,特別是北方與南方、東部與西部學校教師的參與,從跨校到跨地區,擴大了參與學校的地域范圍,從而使參與群體特征更加多樣化。二是交流與協作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通過主題研討、課錄點評、教學設計案例交流等活動,加深了不同學校的教師之間交流的深度,獲得了初步的收效。通過這些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一些組織中小學教師進行校際交流與協作的有效策略。

三、基于網絡的基礎教育教師校際交流與協作的典型策略

基于網絡的基礎教育教師校際協作,可能采用多種途徑。比如基于教育資源網站的資源共享式教師自由學習、基于相關教育論壇的自由式交流、基于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的業務溝通等。通過對現有研究的總結,特別是對我們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有下列一些策略是比較典型的,在應用中有較好的收獲,值得推廣。

(一)資源共享策略

這是一種最為簡單和比較普遍的教師網上交流方式。由各校教師把可供他人借鑒的媒體課件、教研文章、心得經驗等放在網上共享區域,以便其他學校的教師觀摩學習。目前大多數的教師網站,都主要應用了這種交流方式,如中國教師研修網、西城區教師研修網等。但是這種策略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是沒有主題,內容和形式容易分散,交流特別是協作的深度不足。常常發現有的類似網站資源比較豐富,但被瀏覽或下載的次數并不多,需要在資源內容和組織方面精心設計和管理。

圖2教師跨校教學設計案例互評過程片段

(二)案例的異步交流互評策略

通過網絡進行校際的教育教學案例交流,可以交流傳播不同學校、不同地區教育教學的經驗。案例可以是教師德育案例,也可以是教學設計案例等。最簡單的交流方式,就是把案例放到特定區域供其他教師觀看并討論。異步交流的好處是教師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思考,從而提高發言質量。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得交流與討論更有深度,有必要由專人組織,針對具體學段的某門課程,使同學科教師進行與授課基本同時進行的案例互評,即參與各方各出一個教學設計方案,然后互相點評他人方案。當然,為了尊重和協作的要求,倡議點評者遵守一定的規則也有必要。

圖2為我們用該策略組織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案例互評活動的抓圖,可以看出這樣的形式能產生比較有深度的協同。

(三)課堂實錄專家點評策略

這種策略的具體做法是,把教師的課堂實錄在專門開發的視頻點評平臺,然后由組織者邀請學科專家進行點評,同時起到課錄教師本人學習和其他教師觀摩學習的交流作用。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這對在短期內教師吸取優秀經驗,提高業務水平而言是很高效的一種策略。當然錄像、邀請專家和組織活動所需的投入也比較高。

圖3學科專家進行課堂實錄點評片段

我們開發的視頻課實錄點評系統,具有在視頻播放過程中隨時插入文字或錄音點評的功能。點評插入點建立內部標記,當教師觀看有點評的視頻時,碰到有點評的地方,點評會自動彈出來供教師學習。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專家點評的標簽列表中點擊相應點評,直接調出相應點評內容進行學習。

(四)基于主題的同步和異步研討策略

基于主題的研論,由于主題的確定和研討進行的時間不同,其具體操作方法可以有多種。從研討的時間上可以分為同步和異步兩類,其分類和主要形式筆者有另文詳細介紹,[1]這里簡單介紹其中一種網上征集主題、異步研討的較方便操作的形式,來說明其操作方法。這種形式先由組織者通過專門網站向教師對象征集主題。然后對所征集的主題進行選擇,再在相關平臺開辟專欄,由來自不同學校和地區的教師自由討論?;谥黝}的同步和異步研討策略,由于主題從一線教師當中來,針對教學實踐,并且聚焦于有針對性的系統問題,能夠于短期內使教師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是一種特別值得推廣的策略。

圖4專家專欄及優秀教師專欄

(五)專家和優秀教師專欄引領策略

本策略的具體實施辦法是由組織者邀請學科專家或優秀學科老師,為他們在網絡平臺中開辟與其他教師交流的專門空間。受邀專家或優秀教師可在專欄有關學科教學研究成果,或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其他教師可閱讀學習,或提問討教,從而直接獲得幫助。這種情況下,專家和專欄優秀教師起到了專業引領的作用。圖4為我們用該策略組織教師學習和交流的片斷。可以看出專家和優秀教師的發帖有很多的瀏覽次數,有教師在此提問并得到了回答。同時,其他瀏覽者閱讀專家和優秀教師的發帖,以及他們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內容時,也會得到提高。

(六)基于即時通訊工具的同步研討策略

本策略即通過QQ、MSN等通用的或專門開發的即時通訊工具,組織異地的教師進行同步交流。由于交流的實時特征,在教師參與感、交流的即時性和互相啟發的作用方面比較明顯。這種交流如果一開始以其他日常話題引起,往往較容易打破參與者的陌生感,活躍氣氛,使正式討論的組織更容易。

(七)基于教育敘事的異步交流策略

引導教師把自己的日常所想所思寫下來,作為反思和經驗積累均有價值。利用網絡匯集教師的自我表達,不僅是研究者研究教師的一種途徑,也是教師自身反思、互相交流,從而得到發展的途徑。利用博客等技術促進此種交流,目前已經有較好的案例,如“鹽海教師博客”等。四、從一般流到虛擬教師發展共同體:問題與前景基礎教育中基于網絡的校際教師交流與協作的價值,最小來講,可以使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教師互相了解,達到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和資源互惠的效果。如果能使參與教師通過長期的交流,通過以上策略,在業務上能進行日常協作,慢慢形成共同的目標、資源和文化,形成一個共同發展的整體,則對教師專業發展會有更大的價值,對解決教育不均衡中師資隊伍不均衡的問題也有重要意義。我們在實踐中還發現,在國內組織這樣的交流與協作也存在不小的困難,主要問題如下:

1.觀念問題。較多教師和學校領導沒有意識到這種活動的價值,不認為別人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甚至會覺得這種活動費時間,影響教學。

2.教學工作繁重的影響。中小學教師大多教學任務繁重,在完成每天的大量教學任務后,常常回家還要批改學生作業,沒有太多精力參與。

3.職業倦怠問題。繁重的教學任務,加上目前社會對教師價值的認知上一定程度下降,還有收入較低等復雜原因,使得一些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因此缺乏鉆研業務、提高自我的動力。這樣的話,即使有的學??赡軙膶W校層面愿意教師參與,但教師個人的積極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