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思想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19:1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學思想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學思想論文

篇1

中國古代數學家研究勾股定理的證明和應用,是自成體系的,其證明方法,大都采用青朱出入法,也就是今人說的割補法。通過適當的劃分,將勾上的正方形面積與股上的正方形面積,劃分成若干個部分,而這些部分的總和又恰好能填滿弦上的正方形。所謂青朱出入就是把劃分出來的圖形,添上青、朱、黃等各種顏色,以次出入(割補時容易識別),方法巧妙簡單,令人嘆服。

據歷史資料記載,夏禹(公元前2140年——公元前2095年)治水時就已用到了勾股術(即勾股的計算方法),因此我們可以說,夏禹是世界上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與勾股定理有關的人。

《周髀算經》是我國最古老的算書,成書太約在公元前100年。在該書中說到“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這說明在大禹時,就能應用特殊情況下的勾股定理和測量了。趙爽在《周髀算經》注中說:“禹治洪水,決統江河,望山川方形,定高下之勢,除滔天之災,釋昏墊(老百姓)之厄(危難),使與注于海于無浸逆(溺),乃勾股之所由生也。”這說明當時大禹治洪水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使用勾股測量而取得的。

《九章算術》也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數學名著,是我國數學方面流傳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世界數學史上極為珍貴的古典文獻,成書大約在公元前后100年。該書總結了秦漢以前我國在數學領域的輝煌成就,開創了獨具一格的理論體系,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有不少來源于農業生產的例子。

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選自《九章算術》)

今譯:有一正方形池塘,它的邊長為1丈,一棵蘆葦生長在這池塘的正中央,長出水面1尺,如果將蘆葦拉向池塘邊,莖尖剛巧碰到池岸邊,問池塘水深及蘆葦長各是多少?

這就是一個勾股定理的題目,使用勾股定理經過簡單計算,知水深一丈二尺,葭長一丈三尺。

二、盈虧問題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舉例

歷史上任何重要的數學思想與方法都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術”,而總有其產生的實際背景和理論淵源的。那么盈不足術是在怎樣的數學歷史背景下產生,又是在何種數學思想與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個問題的探討對于了解秦漢以前古算中農業生產應用問題解法的演進以及方程術的產生都是很有價值的。

眾所周知,《九章算術》是我國秦漢以前數學成就的總結,它是一部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而逐步完善起來的數學著作,全書分為九章,第一章“方田”就是講述遠古時代簡單的土地測量及分數算法。第七章“盈不足”講什么呢?隨著農業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深入,數學應用問題所涉及的數量關系已遠遠超出了比例關系的陜隘范圍。形式多樣而復雜的線性問題和非線性問題的出現,使原始的比率算法已無能為力了。一方面,應用比率算法解題需要“因物成率,審辯各分,平其偏頗,齊其參差”,這對于復雜的比例問題要求很高的分析能力和技巧性;另一方面,對于“隱雜互見”的各種線性與非線性問題,使用比率算法根本不能解決問題。這便要求數學家創造一種新的有力的一般解題方法,盈不足術就是在這樣的數學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

例2:今有共買牛,七家共出一百九十,不足三百三十,九家共出二百七十,盈三十。問家數牛價各幾何(選自《九章算術》)

今譯:有若干戶人家共同買牛。如果7家共出錢190則不夠330,如果9家共出錢270,則多錢330。問家數及牛價各是多少?

將盈不足術翻譯成如今方程組求解就是:

設x為家數,y為牛價,由題意得:

x/9×270-y=30

y-x/7×190=330

解得家數為126,牛價3750錢。

據《唐闕史》記載:公元855年左右,唐代有位大官叫楊損,在選用和提拔行政官吏方面以公正聞名。一次,有兩個辦事員,需要提升其中一個,麻煩的是這兩個人的職位相同,在政府里工作的時間也同樣長,甚至他們得到的評語也完全相同。那么,究竟提拔誰好呢?負責這項工作的官吏對這件事感到很傷腦筋,便去請示楊損。楊損仔細考慮了一番,說:“一個辦事員的最大優點之一是要算得快,現在就讓這兩個候補人員都來聽我出題,哪一個先得出正確答案,他就該得到提升”。他的題是:“有人在林中散步,無意間聽到幾個盜賊在商量怎樣分偷來的布匹。他們說,若每人分6匹,就會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會差8匹。試問,這里共有幾個盜賊?布匹總數又是多少?”楊損讓兩個候補人員當場在大廳的石階上用籌進行計算。不一會,其中一個得出了正確答案,他被提升了,大家對這個決定也都表示心服。三、體積計算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舉例

我國在古代,由于水利工程、國防工事、房屋營造和道路修建的需要,土方計算十分頻繁。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各種谷倉、糧庫容積的計算也益加繁重、到《九章算術》成書時代,我國的各種幾何體體積公式都已具備,除了常見的長方體、棱柱、棱錐、棱臺、圓柱、圓錐、圓臺以外,還出現了某些擬柱體體積公式。這些公式大量匯集在《九章算術》商功章里。

古代世界各國體積公式都沒有推導證明,所以在幾何體求積方面我國成果遙遙領先,不論在種類齊全完備上,在邏輯推理的完整上都是同時期外國所不能比擬的。還必須指出二千年前我們祖先曾經使用過的許多豐富多彩的各種體積公式至今仍有使用價值。

以下給出《九章算術》的精彩例子,以饗讀者。

例3:今有委粟平地,下周一十二丈,高二丈,問積及粟幾何?

今譯:有粟若干,堆積在平地上成圓錐形,它的底圓周長是12丈,高2丈,問它的體積及粟各是多少?

答曰:積八千尺,為粟二千九百六十二斛二十七分斛之二十六。

例4:今有委菽依垣,下周三丈,高七尺,問積及為菽各幾何?

今譯:有菽若干,靠墻堆積,它的底圓半周長3丈,高7尺,問它的體積及菽各是多少?

答曰:積三百五十尺,為菽一百四十四斛二百四十三分斛之八。

例5:今有委米依垣內角,下周八尺,高五尺,問積及為米幾何?

今譯:有米若干,堆積在墻的內角,它的底圓周長的四分之一是8尺,高是5尺,問它的體積及米各是多少?

答曰:積三十五尺九分尺之五,為米二十一斛七百二十九分斛之六百九十一。

關于這種計算堆積的方法,在我國民間沿用很廣,并將這些公式編成歌訣流傳下來。其歌訣是:

光堆法用三十六,

倚壁須分十八停,

內角聚時如九一,

外角三九甚分明。

這些流傳的歌訣,可能就是后人根據《九章算術》的這個“委粟術”編寫而成的。很明顯,歌訣前三句的意思,就無異于“委粟術”的術文。至于歌訣的第四句,就是依墻外角堆米,參照術文可表達為:“依垣外角者(居圓錐之四分之三也)二十七而一”。不過,《九章算術》中沒有這樣的例子。

總而言之,我國古代數學思想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極廣,本文所述僅是冰山一角,該文的作用充其量是拋磚引玉罷了。

[參考文獻]

[1]吳文俊.九章算術與劉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沈康身.中算導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夏樹人,孫道杠.中國古代數學的世界冠軍[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

[4]李逢平.中國古算題選解[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

篇2

1.主觀上的問題

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可能會面對烈日炎炎、滿身泥水,因此會有同學對這一行業忘而卻步,特別是現在的一些獨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夠,專業思想不牢,甚至對農業有排斥的心態。這種專業思想不牢固會造成學生對畢業實習與論文寫作不夠重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能以嚴謹的態度與科學的作風來對待。另外,有的同學可能認為畢業實習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學覺得自己的文學功底很好,寫作沒有問題,不需要鍛煉,這些都是誤區。畢業實習的科研工作肯定會有一定的工作量,農學類專業還會需要田間操作,可能會有比較苦、比較累,但要認清正是在這些實踐工作中得到鍛煉與提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的寫作與平時的散文等寫作存在較大區別,更需要邏輯思維和科學嚴謹的試驗依據,是需要一個系統的鍛煉過程的。對于這些要有清楚的認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實習鍛煉效果。

2.客觀上的問題

(1)考研熱給畢業實習帶來了一定的難題由于就業觀念趨向的變化和大學生擴招帶來就業壓力增大的影響,報考研究生的同學越來越多,這些同學在大三到大四這段時間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學習沖刺上,爭分奪秒,忽視了畢業實習工作。導致畢業實習投入的精力不夠,花的時間較少,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和畢業論文的質量。(2)就業壓力帶來的影響本科生的畢業實習多數集中在最后一學期,這半年里是畢業實習的關鍵時期,也是畢業生擇業就業的關鍵時期。現在就業壓力較大,特別是農科類大學生就業壓力尤其突出,而且現在的就業是雙向選擇,都需要一個考察選擇的過程。所以很多同學在四年級就開始到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實習,嚴格按照單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為了更好的展現自己,一般不會請假。這就使同學沒有時間參加畢業論文的試驗研究工作。(3)畢業論文內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都是以做老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很多同學的論的太尖、太深、面太窄,這對于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工作有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數本科生同學畢業后是面向基層,或是到企業上班,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內容畢業后用的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個周期,現在的多數同學畢業實習和論文試驗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長的某個階段,不能跨整個生長季節,這使實習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對于本科生的畢業實習最好是能經歷整個作物生長周期,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一次全面的、系統的實踐。

二、提升農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鞏固專業思想,提高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與參與積極性

專業思想的培養與鞏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一是學科的發展前景與重要性;二是干一行愛一行的思想與意志;三是人生職業規劃的引導;四是教師和班主任隊伍與學生的溝通與談心。學校要求班主任老師與學生談心時,把“學農愛農、立志務農”的專業思想教育作為談心的重要主題。通過專業思想教育,大大增強學生學農愛農務農的信心與決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處理考研同學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問題

總體原則是采取把畢業論文課題內容與考研方向結合起來的方式,如果導師的研究內容與學生考研方向差異較大,可以考慮轉導師,轉到研究內容與考研內容相近的導師。盡量探索一條兩全齊美的辦法。另外,畢業實習對考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參加與考研學科相近內容的畢業實習,可以增加對研領域的深入了解,增強本領域知識的系統性,對考研題目的答題有一定的幫助,因為現在的考研試題一般為綜合性較強的題目,需要應試同學對學科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對待提前到就業單位上班的問題

針對當前就業壓力大的形勢,對于畢業生提前到就業單位邊實習邊進行雙方選擇的問題不能一律禁止,對待這個問題的原則是要從方法上著手,嘗試在就業單位設立導師,探索一條學校導師與就業單位導師聯合共同指導模式,即要求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安排一位指導教師,與校方的指導老師共同擬定與工作內容相關的畢業論文題目,由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實施。特別是加強就業單位導師與學校導師的對接模式,論文選題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與創新,共同聯手來提高農學類專業畢業生的實習效果與畢業論文質量。

4.鼓勵和加強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應用性內容研究

選題內容向應用理論或應用技術研究轉型,探索拓寬知識面、增加系統性的選題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實踐應用性不強的的選題內容,提高學生畢業后應對實際工作的能力。在這方面,本研究團隊在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上也做了新的嘗試,以應用研究為主,注重設計系統性強、內容涉及面較寬的題目。通過嘗試,感覺學生在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在已把相關內容進行了總結,并把這些想法與創新的方法進行總結集成,使其系統化、規范化,并在本科生實習中進行新一輪的實踐。另外,考慮到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問題,已嘗試從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暑假期間開始安排學生利用暑假期間提前進行畢業論文的內容實施,在第七學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參與畢業論文的研究工作。這樣同學在畢業實習中可經歷作物的全生長周期,使實習內容做到系統化。

5.加強畢業生實習過程的監控與管理,建立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評價體系

篇3

1 農學類研究生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1 培養國際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隨著國際交流的逐步泛深入,各學科門類不斷與世界接軌,外語成為國際交流的必備手段。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只有專業背景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才能能夠順利地進行對外交流。因此,農學類研究生加強雙語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參與國際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國際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

1.2 科學研究的基本要求

充分了解國、內外研究進展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前提。很難想象,一個不了解國內外研究進展的研究生能做出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據統計,目前權威的論文和著作90%以上用英文發表, 70%以上的信息由英語傳播。只有具有較好的學術背景和較高的外語水平,才能讀懂并領會相關研究領域的權威著作和期刊,才能學習到先進的理念和知識,才能找出研究的空白點。另外,國外設備的使用說明與技術軟件的更新大多通過英語或其他外語進行。因此,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外語,加強雙語教學對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 農學類研究生雙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思想上不夠重視

農學類研究生主要以科研為主,主要學習和工作地點為實驗基地和實驗室,大量的科研任務擠占了學生學習語言的時間和查閱國外文獻的時間。對農學類研究生來說,老師們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科研進展,考核注重的是科研成果,對學生外語的學習關心不夠。由于農學類學科的特殊性,一些導師最看重的是實驗與技術,客觀上導致對雙語教學反應遲緩,在研究生教學中未給予足夠重視,甚至未把雙語教學提上議事日程。有些院校雖然設立了雙語教學課程,但只是注重形式,走過場,以應付檢查為目的。

2.2 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目前一些農科院校的雙語教學師資匱乏,一些院校甚至沒有專業的雙語教學師資。一些院校盡管配備師資,但教師英語水平低,自己未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口語不標準,語法混亂,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還有一些院校認為,雙語教學就是專業英語課,有較高英語水平的老師就能上,忽略了教師的專業背景。

2.3 教學手段不夠豐富

目前,農學類雙語教學的課堂雖然有些突破,初步改變了以往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引入了多媒體、動畫等教學道具,但本質上并未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僅僅運用多媒體手段來完善教學,通過普通的動畫形式來引導學生的興趣,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對于研究生教學而言,這種方式遠遠落伍,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4 管理不夠規范

國際復合型人才培養逐步受到重視,雙語教學的開展勢在必行。但大部分農科院校急于求成,在現有的資源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紛紛設立雙語教學課程,推廣雙語教學,導致管理不規范。在師資配備、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授課效果等方面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考核體制。師資配備急功近利,部分雙語教學教師英語基礎不扎實,專業背景欠缺,無法按照英語思維習慣去理解和傳授專業知識。

3 對策建議

3.1 統一思想,高度重視

雙語教學是高校教學改革的組成部分,對農學類研究生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開設農學類研究生雙語教學課程首先要統一思想,形成整體認知,要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導師過分重視實驗室實驗和田間操作,忽略學生通過外語掌握國內外研究進展的現狀。尤其是老一輩的農業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只有更好地掌握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找出自身不足,找準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把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

3.2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雙語教學的保障。由于我國缺乏英語教學環境,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能使用英語進行思維,又能隨心所欲地在母語和英語之間進行切換。優秀的雙語教師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外語表達能力,而且需要具有豐富的農學專業知識,能夠用英語表達農學專業相關知識并將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因此,要加強教師的雙語教學培訓,通過教與學的結合,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以及農學專業學科知識。同時,加強兄弟院校之間的合作,實施優秀教師資源共享。

3.3 改革雙語教學方式

目前在雙語教學方式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出現了交互式教學、對話型教學和閱讀型教學等教學方式。無論哪種模式,最關鍵的都是要提高教和學的自由度,促進老師和學生的互動與參與,在教學過程中加強雙語連接,逐步減少兩種語言間的隔閡,實現兩種語言在專業領域間的自由轉換。

篇4

我國本科生教育質量的實證調查分析

關于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工作的幾點思考

中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的調查研究

西部高師畢業班學生教師職業道德調查研究——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研究述評

試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之實踐鍛煉法

試論新時期井岡山精神

自我認識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信息化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索

試論“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案例教學法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實效性策略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施懲戒教育探析

“海西”發展戰略背景下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地方高校大學生聽說學習障礙性因素及其對策的分析研究——以麗水學院為例

西南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新探——污水生物處理過程中微生物的簡單分析

“現場總線控制技術”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關于網頁設計課程的改革探索和實踐

以知識失業現象的視角反思我國高校文科建設——兼論文科招生規模與教育教學質量的統一

高等教育自身規律與社會經濟制約性關系探析

獨立學院創業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

體現職業特色的高職人文教育問題研究

高校女教師職業價值觀調查分析——以重慶市為例

論大學精品課程建設

以轉化高校“問題學生”為路徑的教育公平研究

從“孝心”與“孝行”說開去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打造高校服務型機關

積極學習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語境策略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的價值功能探微

西部高校生物類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途徑

聽力教學改革新思路:元認知策略培訓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的思考

大眾化與高校政治課教學研究

虛擬樣機軟件ADAMS在工業機器人教學中的應用

構建“植物學”課程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普通本科院校化學專業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構建

對農學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特點的調查分析——以廣西大學農學院為例

解放思想艱苦奮斗開拓創新——西南科技大學30年改革發展回顧與展望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30年的回顧與思考“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專題”研討

學術何以道德——論大學學術道德建設的三大路徑

大學合法性危機:大學治理的原因探究

論基于信任的教學

教學交往的修辭互動——重構教者與受者的權力關系

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體制創新的思考

我國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政策歷史回顧、價值分析及啟示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師生關系探討

對外漢語中級階段詞語辨析方法的探討

大學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的比較分析

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聽力教學探究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翻譯教學探討

信息光學與設計性實驗探索

開展設計性物理實驗課程的探討

化學實驗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

大學生實驗成績評定方法與問題探討

高校德育課堂如何走向主體性

生物制藥工藝學和中藥制藥工藝學融合教學初探

篇5

農學專業課的特點是理論性、實踐性、季節性都很強,既要求學生具有作物生產、作物病害等方面的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或是理論與實踐分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這與工作崗位對畢業生的要求有所脫節。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有必要在農學專業課教學中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1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設計實踐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內容的設計 由于農學專業課的教學受季節性影響很大,如果學生只能看一些圖片或者是視頻,看不到新鮮的標本,參與不了實踐性的工作勞動過程,就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所培養的畢業生難以適應崗位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決定自編教材。首先,我們對附近的有關公司進行了調研,并對公司的農業技師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訪談,掌握了企業對農學專業所對應的崗位要求。然后,根據調研的情況,進行了歸納總結,設置了學習項目,明確了工作任務,以期制訂出有指導性的方案,增強課程的實效性。

例如,在學習“水稻病蟲害識別與防治”的內容時,我們把教材的以知識點為中心轉變以“工作任務”為中心,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主的構建水稻病蟲害識別與防治的技術,三個任務的知識點負載如下:任務一,識蟲(水稻害蟲外部形態識別);任務二,尋蟲(水稻害蟲為害癥狀診斷);任務三,治蟲(水稻害蟲綜合防治技術)。任務一+任務二+任務三=角色扮演,把知識點串聯在一起。之所以采用這樣的設計安排,主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知識符合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為學生構建知識結構、搭建思維階梯;二是采用“識、尋、治”三個動詞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性及學習主動性,活躍課堂學習氣氛,讓學生處處時時能感覺到學“農”是很有意義的。

“教學做一體化”師資的保障 教學是技術,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技能素養,有效啟迪和引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其中關鍵還是在于教師。因此,師資的保障是“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有效實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農學專業課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關性很強的專業課,所以要求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由于我們學校地處郊區,教師會經常幫助農民排疑解惑,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知識。另外,我們的教師也應該經常深入企業,不斷的學習系統的、先進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把現代化的專業知識滲透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這對積極的開發學生思維,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當然,我們還請了校外的農技員作為我們的兼職教師和技術顧問,來滿足對學生講解、指導、評價的要求。

“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基地的要求 調查走訪企業的情況表明,之前許多畢業生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缺乏實際崗位工作的能力,在很長時間內無法達到企業工作崗位的要求,影響了學生就業和企業采納。因此,學校以“[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服務]工學結合”為指導思想,建成了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主要有昆蟲和植物病害標本實驗室、顯微鏡室和化學實驗室等。如昆蟲和植物病害標本實驗室的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讓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尋找病蟲害之前有個初步的印象;二是識別一些本地或者是當年沒有發生的昆蟲和病害。同時,我們還在實驗室展示了學生的優秀作品和學生在技能大賽中獲得的榮譽,增強了農業類學生求知的欲望。為了彌補校內實訓基地實踐教學的不足,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生產第一線,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健全的評價機制

1)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手段和方法,采用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相結合,項目評價,校外實訓場地的農藝師、老師和學生共同評價的全面評價模式。

2)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將方案評價、實施評價、過程點評價、協作評價、匯總交流評價、效率評價、節約評價、產品評價、安全評價等納入評價范圍。

3)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鼓勵學生創新學習和工作。

2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成效

創設了有效的教學環境,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使農學專業的學生上課環境發生了改變,從課堂轉向真實的工作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例如:學生要辨別粳稻與秈稻,首先是學生自己去實訓基地找,然后再說出它們的特點,最后得出結論。如果按照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方法,學生對這些帶有概念的、抽象記憶的內容很容易混淆,甚至忘記。這樣讓學生在做中學,水到渠成的掌握了知識。學生每次都對農學專業課有比較美好的憧憬,每節課都感覺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慢慢地增加,從而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重要一環,主要是達成學生的“做中學”,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加強指導,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學習中互相討論、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體會探索與發現的奧妙,提高了學習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培養了學生的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的是分段式教學,先是理論課,后是實踐課,再進行頂崗實習,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致使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把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改變了這一情況。如在學習病蟲害預測預報時,我們主要采取的是“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 價”這一完整的行為過程,最終形成“教中有學,學中有做,做中有教”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學生在就業時,企業非常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為了讓學生能夠全面適應社會要求,融入職業生活,我們必須時刻注意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把安全意識、節約意識、誠實意識、責任意識、溝通能力等等都列入考核評價的范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教師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長期處于封閉的辦學狀態,采用的是理論加實驗室求證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是知識型而不是技能型人才,也導致職業學校所引進師資的實踐經驗不足,不能適應實踐課教學。

職業學校需要向社會輸送的是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教起來會很吃力,學生學起來[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服務]也很模糊,并且很難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我們專業課教師應該經常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培訓和學習。本校從2009年開始,在寒暑假期間選派教師跟隨學生一起到企業實習,一方面做好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實踐環境中成長,在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技能的同時,也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

3 結束語

目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較多進入了高職院校,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因其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目標同高職本質上是相同的,在教育教學中同樣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重新構建和變革。為了每一個學生都具備良好的就業技能和素養,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要勇于探索和實踐,積極參與“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變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適應國家和社會對中職教育要求,適應時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篇6

綠洲農業學課程組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思考高等教育的改革,正經歷著教育思想的更新和轉變。為了適應未來農學專業的發展,應更加注重素質教育,造就社會需求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農學人才。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農學人才,鍛煉勝任現代教學工作的優良的教師隊伍,我們在綠洲農業學教學中引入課程組教學模式。本文將探討課程組教學在綠洲農業學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一些思考,以便為在實際的教學中提供參考。

一、課程組的定義

課程組是一個教學組織,是擔任同一門課程的所有教師所組成的一個群體。是一個靈活的、非長期固定的教學管理機構,以互補互的課程小組為講授主體,以雙向交流為主要教學手段,課程組完全依據課程來界定,而且往往以該門課程的名稱來命名課程組。

二、課程組教學的實踐

綠洲農業學課程組承擔了全校綠洲農業學及其相關選修課程的教學任務,課程組運作的基本情況如下:

1.教師組成。綠洲農業學課程組由4名專業教師組成,課程組設置負責人1名,并有一名退休老教授賴老師擔任課程內容指導。

2.教學內容準備。綠洲農業學課程組根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劃分為綠洲農業的地理分布特征、綠洲農業的光熱資源與開發利用、綠洲農業的水分資源特征與利用、綠洲農業的土地資源特征與開發利用、綠洲特色種植業及其產業、綠洲農業的社會資源與市場環境分析、綠洲農業的技術特點分析、綠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綠洲農業演替與可持續發展、稅收相關法律等9個專題;由負責人根據各位教師的專業特長和能力進行分配,分別或集中準備教案和講義。同時負責人根據各專題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重要性、量的多少,排定課程表。

3.教學過程組織。課程組負責人組織整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我們做到:(1)全方位地準備了教學參考資料,包括:中國綠洲農業學、新疆綠洲農業學、綠洲農區鹽漬化土地生態重建的研究、新疆綠洲鹽堿化研究等多本教材供師生查閱。(2)開設選修課程新疆綠洲農業學,供學生自己選修。(3)每次課后進行總結分析,調整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4)集中與分組討論、交流相結合,集中討論、交流共性問題;分組討論、交流個性問題。(5)由學生提交課程作業和課程論文,教師進行解剖評價。

4.教學效果評估。課程組教學結束前,組織學生填寫綠洲農業學課堂教學質量調查表,并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網絡評教,從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4個方面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全面評估。

三、綠洲農業學課程組的教學價值

課程組教學通過講授不同專業知識的老師集體備課,使教學內容得到互補,增進了學生對知識權威性的可信度,深化了學生對不同農學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同時課程組重視團隊協作和分工,突出任務與責任,有利于發揮骨干教師傳、幫、帶的作用。課程組之間的選課、協調、課程負責等都由課程組負責人來承擔,這一方面給青年教師以鍛煉機會,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教師們的工作熱情,從而使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課程組的教學形式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移,同時課程組教學的教學目標是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主,可以激發農學學生學習綠洲農業的興趣和熱情,對綠洲農業充滿信心,使學生真正在綠洲農業的認知和農事操作能力和水平上有較大鍛煉和提高,推動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四、結束語

將課程組教學模式引入到綠洲農業學的教學中去,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出社會需求的綜合性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和鍛煉了勝任現代教學工作的優良的教師隊伍。如何利用好課程組教學模式的優勢,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實踐、研究和完善,這也是我們以后在綠洲農業學課程教學工作中去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吳曉春.課程組教學負責制在中等教育中的改革與探索.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5,(4).

[2]王建華.課程組教學形式及其運用.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1,(4).

篇7

關鍵詞:綜合素質;農科高校;產學研合作;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010-03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

綜合素質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養。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要求和趨勢,尤其是在人才已經成為第一資源的當代社會,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為迫切[1]。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綜合素質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思想道德素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進步要求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素質和文化素養。思想政治素質包括正確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道德品質素養包括真誠、勤奮、合作、互助、友愛、責任感和使命感等;文化素養包括歷史知識、人文知識、文學底蘊、語言能力等[2]。第二,專業知識素質。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工作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競爭性對人才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需要大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科技知識,更需要具有深入鉆研、攻克技術難點的專業素質。第三,思維創新素質。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要不斷深入探究,提出新觀點、新理論。歷史證明,推進科技發展,關鍵是增強創新能力。現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科研工作者培養對象,必須要進行實際的科技創新實踐。第四,身體、心理素質。市場經濟背景下,人們生存壓力、就業壓力、子女升學壓力都非常大,直接挑戰人的心理承受力。大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在社會壓力下不斷地調節人生目標和自我認知,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問題。健康的體魄對于大學生來講是十分重要的,大學生學業繁重,學習壓力較大,必須積極地參加各種體育運動,養成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和科學鍛煉身體的習慣。

二、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現狀分析

1.政治素質缺乏。當代大部分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較低,很少關注國家的政策和輿論導向。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個人政治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對國家的奉獻程度。盡管提高大學生政治素質備受重視,但是由于受社會環境尤其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目前大學生政治素質仍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欠缺。關注經濟利益,政治上也有趨于利益化的趨勢,這主要表現在:政治信仰危機、政治主張模糊、組織紀律意識淡薄[3]。

2.道德素質匱乏。目前的高校道德教育,存在著只注重道德規范、道德理想等道德知識的灌輸而忽視道德品質塑造和道德行為的養成,造成學生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的不一致性。在崇尚個性發展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偏離了傳統道德觀軌道,“個人主義”的消極思想有所抬頭,對事業獻身精神和對集體奉獻精神有所減弱。受這些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個性更加鮮明,我行我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總帶著“以我為中心”的態度,缺乏團隊合作意識,人際關系較差。

3.科學素質、創新能力欠缺。當代大學生普遍缺少對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獲取知識的渠道比較單一,大部分學生的知識獲取量僅僅來源于課堂內容,知識獲取面有待拓寬。部分學生以“60分萬歲”為學習目標,缺乏刻苦鉆研和求真務實精神;部分學生不能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部分學生缺乏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這些導致他們進入研究生階段難以在學術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在社會工作中,攻關克難能力不強。

4.心理素質薄弱。近年來,全國高校學生中因心理疾病導致的變態、殺人、自殺、自殘等已占到學生休學、退學、刑事處分、意外死亡因素的■[4]。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在最近幾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中精神行為檢出率為16%,心理健康或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約占30%[5]。研究數據和社會事實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由于心理素質差,大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不能直面問題,而是選擇逃避的方式。

三、農科院校產學研合作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運行機制

產學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產等不同社會分工系統在功能和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整合了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與新工藝、新產品開發和規模化生產各創新環節的完整產業鏈[6]。關于產學研合作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我們認為產學研合作的正面效應不局限于此,它能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它的運行機制包括如下方面:

1.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企業的管理制度比大學中學生管理更嚴格,也更具有可執行性和監督制約力度。通過產學研合作,大學生在企業中必須嚴格遵規守紀,否則會受處罰。員工要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理解企業文化內涵,遵循企業發展規劃和路線,才能深受公司信任和重用。企業工作繁忙,經常會有突發性業務工作,因此經常出現加班加點、節假日不休等情況。在企業文化深厚的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上下齊心,共同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務。大學生在企業中能深切感受到這種文化氛圍,調整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工作習慣,以融入企業文化。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改變部分大學生身上存在的自由散漫習氣,養成自律、向上的思想作風。

2.提升大學生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企業是經濟價值的生產者,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生特性。企業對于科研投入管理更嚴格,甚至苛刻,要求有投入必須有產出,追求短期內完成課題攻關、高效率解決技術難題,這給技術人員造成很大壓力。技術人員在這種壓力下殫精竭慮,力爭短期解決問題、攻克難關,迸發出超乎尋常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他們關注科學前沿的最新成果,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最先進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并將這些知識和技術應用于自己的研究課題,推進技術進步和成果應用。大學生在企業中能經歷這種鍛煉,感受他們的工作熱忱和激情,影響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同時培養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養。大學生利用企業的科研平臺,可以迅速地將自己的設想和方案變成實驗室中產品雛形。涉農企業通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組織,對勞動者技能和體力要求較高,只有掌握了相關勞動技能并且吃苦耐勞的人才能符合他們的要求。大學生在涉農企業中將學校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教學中培養的操作技能與企業生產緊密結合,在生產中提高實踐技能,在實踐中探索新方法和新工藝,從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3.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企業中工作和科研壓力巨大,這是眾所周知的。企業中人際關系復雜,地位和利益沖突隨處可見,因此處理好企業中的人際關系也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大學生在企業中處在各種壓力之下,對個人心理素質是很大考驗和錘煉,在企業中工作學習的閱歷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積極影響。

四、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踐及效果

天津農學院作為天津唯一的一所農科高校,以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為己任,主動適應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強化“寬、適”性人才培養模式,植根津沽大地辦學,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與天津涉農企業開展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合作,有許多成功范例,收到了良好效果。

天津農學院與天津市天津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聯合建成“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天津)”,以此為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園藝專業大學生在公司開展生產實踐、創新項目研究,增強了綜合素質。西青區大柳灘村是天津傳統的水果產區,享有“大柳灘萬畝果園”的美譽,園藝專業學生在大柳灘村果園開展本科畢業論文試驗研究和新型環保農藥生產性試驗等。天津農學院與天津市乃至環渤海灣地區的生產性企業、研究院所共同建立了眾多的實踐教學基地和產學研聯合體,以園藝系為例,與天津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天津市園林局花卉示范中心、天津市農科院林果所、天津市農科院黃瓜研究所、天津市農科院植保所、天津市博物館、北京市朝陽區綠化局、中國農科院興城果樹所、河北省昌黎果樹所、天津市熱帶植物觀光園、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區、天津市北方創業集團、天津學香果蔬有限公司等單位建成十余個實踐基地,每年有上千人次在實踐基地學習和工作。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在各類專業比賽中屢獲獎項。學生制作的壓花制品、插花制品,在國家級、市級各類大獎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0人獎獲金、15人獲銀獎、15人獲銅獎。在2007年國家教委對天津農學院進行教學評估期間,園藝學科學生技能展示的“插花作品”、“壓花禮品”生動活潑、寓意深刻,深得專家的好評,專家對我院的學生綜合能力贊賞有加。

雖然學生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但天津農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在全市同類院校中處于領先水平。天農畢業生的樸實無華、踏實肯干、吃苦耐勞的品格得到了社會的認同,“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為用人單位對天農學子的共識。學校桃李遍及海內外,自1976年建校以來,已為社會輸送了各級各類畢業生2.5萬余人,涌現出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農業科技人才、教育專家、優秀管理專家和領導干部。

參考文獻:

[1]余江舟.以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J].中國高等教育,2012,(Z1).

[2]姚振強.致力創新能力培養提升研究生綜合素質[J].中國高等教育,2012,(23).

[3]李玉華,關旭.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缺陷與改善措施[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5,(1).

[4]王永和.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中國高教研究,2004,(4).

[5]杜琳.淺談大學生的素質的提高[J].西澤論文,2005,(10).

[6]李范珠,張如松,趙寧,俞文英.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基金項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重點項目“服務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農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B01-0901)子課題“農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管理運行機制研究”,天津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2-A3-08),天津農學院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項目“園林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C05-0902)。

篇8

一、營造平等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生物統計”這門課程比較抽象,以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枯燥難懂、學習興趣不高。要想讓學生喜歡這門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任課老師,從而對這門課感興趣。“教者樂其教,學者樂其學”,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生物統計”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和保證。只有師生之間確立一種朋友關系,課堂教學的效果才會事半功倍。“生物統計”課堂教學在規范管理、形成良好學風的前提下,應該營造輕松、民主與和諧的氛圍,教師要放下架子,有缺點和錯誤要敢于承認,與學生像朋友一樣共同研究,共同探討,師生互動,心靈溝通,引起共鳴;讓課堂充滿笑聲,一句笑話,一句簡單風趣的語言,都可以激活課堂,學生在輕松、民主與和諧的課堂氛圍下按照老師的思路和要求,不知不覺地學到和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的目的。此外,教師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引入要突出趣味性。加入一些和講授內容有關的耐人尋味、引人入勝的情節,這為激發學生認知動因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如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在講授“顯著水平”時,就以“天宮一號”的研制和發射、中國航天器空間對接技術為例,說明顯著水平的依據和重要性;又如在講授第四章“顯著性檢驗的配對設計”時,以佳潔士牙膏為例:“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寶潔公司推出了佳潔士牙膏,這是第一個帶有氟化物的牙膏。為檢驗佳潔士在檢驗減少蛀牙方面的效果,研究者對多對雙胞胎進行了實驗,每對雙胞胎之中的一個使用了含氟化物的佳潔士牙膏,而另一個則繼續使用不含氟化物普通牙膏。”這時提出問題,即將雙胞體作為非獨立樣本使用的目的是什么。通過這個例子既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又能讓學生輕松地明白什么樣的設計屬于配對設計,直觀地體現了有關知識的客觀背景,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把握好每個概念,善于挖掘教材的內在魅力,精心選擇一個個有趣的實例,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觸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趣味性中掌握生物統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老師要認真對待學生提的每一個問題,有思考、研究價值的,教師要及時予以充分的肯定,讓他們享受到質疑的成就感;淺顯幼稚甚至不太合適的,要選擇不同角度給予評價鼓勵(鼓勵其有所發現,表揚敢于質疑的勇氣、勇于探索的精神)。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的熱情,提高他們質疑的勇氣,從而增強其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針對不同專業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實例

筆者所在生物統計教研室給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所有學生講授“生物統計”課程。農學院農學、植保、林學、園藝、資環五個系使用的生物統計教材都是四川農業大學明道緒主編的《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專業實際、選取和專業相近的例子,分清重點難點,對現有內容進行合理取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3]我們在講清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后,在舉例時盡量結合專業,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專業實際。如給林學系的學生上課時,參考了續九如、黃智慧主編的《林業試驗設計》,所舉例題均與林木遺傳育種、栽培、生理生化和森林資源調查等有關。對資環系則盡量采用農業資源調查、植物營養與施肥、環境監測與評價、生態效益分析、氣象觀測等方面的例子,有時即使將植保或者農學類的例題僅在文字上變動一下而數據不變也能取得較好效果。針對不同的專業特點,同一章節的應用問題也有所側重。如在講“直線回歸與相關分析”時,不同的系在理論聯系實際時側重點也不同。如給農學系上課時,參考童一中主編的《作物育種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重點講授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在作物遺傳育種和栽培上的應用;在給植保系上課時,參考山東省農作物病蟲測報站主編的《農業病蟲數理統計預報》,重點講授根據害蟲發生發展規律及影響的有關環境因素預測害蟲未來的發生發展趨勢,為害蟲綜合治理提供決策依據等應用。通過實例分析,使學生們明白了統計方法的重要性和實用價值。總之,通過課堂講授、作業和上機操作,使學生學完該課程后不僅僅學到一些統計學的常用術語和公式,而且要意識到他們所接觸的統計學比單純地計算平均數以及用彩色圖表示出來復雜得多,它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對各個系都要講授“生物統計”的基本知識,內容涉及到實驗方案的實施、數據的收集、整理和統計分析等,即“田間試驗”、“資料的整理與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假設檢驗”、“方差分析”、“X2測驗”和“直線回歸與相關分析”。對于有些章節如“百分數資料的假設檢驗”,因為數據涉及到有兩個屬性類別的質量性狀和利用統計次數法得來的次數資料,農學系和植保系學生用的較多,因此只對這兩個系講授。對于“兩因素系統分組試驗資料的方差分析”,因為植保和資環專業用的比較多,因此只對植保系和資環系的學生講授;對有些難度較大的章節,如“方差分析處理效應分類與期望均方”等一般只對農學系學生講授;“樣本平均數抽樣分布與標準誤”一節雖然最難懂,但它是生物統計思想方法的重心所在,是重要基礎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要仔細、耐心地給學生講清楚。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熟練制定實驗方案、進行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并作出科學的結論。

三、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1.將統計方法的講授與統計軟件的介紹緊密結合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廣泛使用,統計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統計軟件的應用已經成為高校學生與科研工作者必備的技能。生物統計教研室根據不同的專業開設了Excel和SPSS等統計軟件的實驗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在介紹Excel、SPSS等軟件基本操作的基礎上,結合統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通過實例,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地講解利用Excel、SPSS進行統計分析的方法和步驟,從而達到將抽象統計理論與直觀現象操作相結合的目的。很多統計方法的計算量大,例如方差分析、直線回歸等,以前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手工計算,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在黑板上逐步計算,學生學習時覺得計算繁雜。現在我們在講課時一邊講解理論,一邊把實例的處理結果做出來讓學生分析。把重點放在講授基本原理、思路、方法的適用條件和統計結果的解釋上面,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實驗設計選擇相應的統計方法用統計軟件處理,并能做出科學、正確的解釋。

2.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統計學是生物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分析工具,對將來從事農業和生物科技工作的學生來說是一門有重要實用價值的課程,與數理統計學不同的是,這門課程重在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和強調“用”這個特點,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要會應用。老師在上課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統計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與實際動手能力,教研室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讓學生根據自己申報的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P)項目和本科畢業論文進行討論和交流,每個學生給大家介紹自己的試驗設計和實驗方案,并說明自己的項目或者畢業論文用是什么統計方法來分析。此外還安排上機實習,并且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試驗數據獨立處理,讓學生體會“學有所用”。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分析與邏輯思維能力。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這樣使學生能夠真正利用統計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四、針對課程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生物統計”的特點是內容抽象、枯燥,理論性、邏輯性較強。而且該課程內容多、公式多、圖表多、計算量大,單一的教學方法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渙散,產生視覺、聽覺和思維疲勞,因此,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由于多媒體教學加快了教學進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多媒體教學應用廣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來講授。就拿“方差分析”這一章來舉例。在講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驟時建議用板書講解,因為這部分內容比較難,教師在黑板上一步步進行講解和分析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滿足大多數學生的要求;在講不同試驗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時,用板書講解該試驗設計的田間試驗設計圖、資料整理表及方差分析三步驟中涉及的公式,而講具體實例時應采用多媒體。這種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學時和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還為啟發式教學提供了時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在老師的引導下活躍思維,積極思考,及時理解和消化知識。針對“生物統計”邏輯性較強的特點,老師在講課過程中應“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我們在講課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讓學生直接參與探索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因此,我們采用最多的就是啟發式教學法。在課堂上,著重問題的創設,提供氛圍,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著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為學生的協作者。

篇9

打鐵須得自身硬,他始終將自己擺在一個者的位置上,堅持學習,嚴于律己,在中磨練、提高自己。他不滿足于上水校中專時所學,為了系統掌握水利工程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他除了自學,參加各種形式的業務外,百忙之余,報名參加了寧夏農學院工程專業的自學考試,并以刻苦的精神和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為了提高自己理論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他又參加了中央黨校本科班的函授學習。他深知,現代化的企事業單位需要有現代化意識的人來管理,掌握和運用計算機是大勢所趨。論文百事通在他的呼吁下,管理處逐年擠出資金,培訓人才,購置設備。幾年來,處共購買計算機12臺,培訓計算機操作人員達30多人次。他本人積極帶頭參加學習和實踐,初步掌握了計算機操作技能。為了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工程施工和管理知識,他自費訂閱了《建筑技術》、《工程施工與管理》等專業雜志,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他并且能夠做到學以致用,結合實踐寫出了論文《河冬灌區渠道滑坡治理措施芻議》,發表在《寧夏水利》1999年第二期上。作為管理處思想政治研討會的理事,他思想活躍,積極,每年都能提交論文。對于下屬,他言傳身教,促其進步。

二、抓工程建設,把質量當生命,公而忘私。

正如他的那句口頭禪所說:工程是百年大計,要“銅幫鐵底”。他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十幾年在工地上的摸爬滾打,使他練就了一副過硬的識假打劣的本領。經他施工的大大小小120多項工程沒有一項不合格,其中:獲得處優良工程的不下20項;馬蓮渠改道工程、漢渠南干溝涵洞工程、貢碑溝涵洞工程、秦渠紀家湖涵洞工程、農場渠砌護工程、水利廳院落改造及道橋工程等獲得了水利廳優良工程;1995年的管理處培訓大樓工程被評為自治區優良工程;在1998年的紅三干渠12標段工程施工中,由于他加強管理,狠抓質量,使該段被評為優質工程,受到了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指揮部的嘉獎。多年來,他總結摸索出了一套“四早五定三把關”的施工經驗,即早安排、早勘測、早設計、早施工,堅持定方案、定任務、定人員、定資金、定時間,嚴把設計、審核、驗收關。嚴格實行工程建設法人制和項目責任制,積極配合實施監理制。他注重規范管理,每項工程都要求簽訂,層層把關,按章操作,嚴格施工。他堅持原則,鐵面無私。他的只看質量不看人情的嚴厲態度,使許多施工人員不寒而栗。他不分晝夜,堅守工地,為管理處贏得了安全保障和信譽。

三、抓制度建設,科學管理,因材用人。

1、建章立制,規范管理。他接手工程隊以后,打破舊框框,建立了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成立公司后,又制定章程,完善用工合同,制訂了詳盡的《工程施工規范》等,并帶頭嚴格執行。

2、獎優罰劣,獎勤罰懶,打破喝“大鍋水”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無論在工程公司當經理,還是在任副處長后、綜合經營、工程時,他都制訂了明確的獎罰細則,兌現起來也決不手軟。

3、抓后備隊伍建設,著力培養、使用年輕人,放手使用,給他們以鍛煉機會。他提出每年抽調一批大、中專學生和各所的技術員上大工地實踐鍛煉,為全處培養了一批懂業務、會管理、能吃苦的技術人才。

四、抓經營管理,大膽改革,大刀闊斧上馬新項目。

劉文秀同志在任工程隊長期間,就曾順應形勢,提出了試行公司制的構想。經處研究后完成了改制,他又動腦筋、想辦法,積極對外承攬工程,增收節支。他提出,發展我處水利,必須以建筑施工業為龍頭,以其雄厚的實力,支持、發展農牧業,發展沿渠經濟,以工保農,以農養牧,促進良性循環。經過管理處的反復研究、確定,最終采納了這一建設性的建議。開發渠堤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利用水土資源優勢,在東干渠兩側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已開發農田2000畝,養豬500頭,養牛100頭,初步形成了規模。另外,他摸準了市場脈搏,上馬、擴建了水泥預制廠,也取得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

篇10

關鍵詞: 儒家文化 古代科技 古代科學家

關于中國古代是否有科學的問題,學術界至今仍有不同意見。不少學者根據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獻,用歷史事實證明中國古代有科學,甚至認為,中國古代曾有過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正如英國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所言,古代的中國人在科學技術的許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并駕齊驅,并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曾經“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十五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則根據中國古代沒有近代意義的“科學”,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以證明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筆者持中國古代有科學的觀點,并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具有明顯的儒學化特征,不同于近代意義的“科學”。這一看法對于理解中國古代科技曾有過輝煌但又沒有能夠實現向近代科學的轉型,或許會有一定的幫助。

一.儒學化的中國古代科學家

從科技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角度看,科學技術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并得以發展的,因而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不可能不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首先表現為儒家文化對于古代科學家的影響,表現為大多數科學家都不同程度地與儒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于中國古代科學家,目前,國內有兩部較為重要的傳記著作,其一,由杜石然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共選入中國古代科學家235位,另有明清時期介紹西方科技的外國人14位,該書收錄的古代科學家較全;其二,由盧嘉錫先生任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有金秋鵬先生任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 ]該書精選了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末的著名科學家77位(除漢代數學家張蒼和清初地理學家劉獻庭之外,大都包括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之中),該書收錄的古代科學家較精。以下就以杜石然先生所主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為依據,參照金秋鵬先生所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分析古代科學家與儒學之間的關系。

根據筆者分析,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中所收錄的科學家,大都與儒學有著程度不同的關系。依據這些科學家與儒學的關系的密切程度,可分為以下兩個層次:

其一,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較重要地位或撰有儒學研究著作的科學家。這類科學家有:漢代的張衡、崔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陸璣、虞喜、何承天、祖沖之,隋朝的劉焯,宋代的沈括、黃裳,明代的羅洪先、宋應星、張履祥,清代的朱彝尊、戴震、阮元、汪萊、李銳,等等。其中漢代的天文學家張衡著《周官訓詁》;東晉時期的天文學家虞喜“釋《毛詩略》,注《孝經》”[ ];南北朝時期的天文學家何承天對《禮論》進行整理,“刪減合并,以類相從,凡為三百卷”[ ],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著《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 ];隋朝時期的天文學家劉焯著《五經述義》;宋代的科學家沈括撰《孟子解》,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黃裳撰《王府春秋講義》;明清之際的科學家宋應星撰《談天》、《論氣》;清代的數學家汪萊撰有《十三經注疏正誤》、《說文聲類》等經學著作,數學家李銳協助阮元校勘《周易》、《谷梁》和《孟子》,并撰有《周易虞氏略例》、《召誥日名考》等等。

其二,明顯受儒學影響、具有儒家理念或運用儒家經典中的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這類科學家較多,比如(按年代順序),班固、劉洪、張仲景、皇甫謐、裴秀、劉徽、酈道元、賈思勰、王孝通、賈耽、杜佑、李吉甫、陸龜蒙、韓鄂、蘇頌、唐慎微、劉完素、鄭樵、張從正、李杲、宋慈、李冶、秦九韶、楊輝、郭守敬、朱世杰、王禎、朱震亨、魯明善、戴思恭、馬一龍、李時珍、徐春甫、程大位、朱載堉、陳實功、徐光啟、張景岳、邢云路、方以智、王錫闡、梅文鼎、楊屾、徐大椿、陳修園,等等。

這些科學家與儒學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羅列的這些科學家幾乎囊括了古代科技體系中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五大學科的最著名的科學家,是科學史上各個時期最具代表的科學家。而且在事實上,除了以上科學家之外,還會有其他許多科學家與儒學有著直接的關系,比如,大多數官吏科學家必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一些道教、佛教科學家,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在他們的科學研究中,也會與儒家思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

古代科學家與儒學的這種關系,與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有關。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國人自小都學習過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是古代文化的載體,學習文化知識,不能不學習儒家經典;同時,儒家經典是培養理想人格的教科書,要成為有道德的人,也不能不學習儒家經典。而且,儒家經典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要進入仕途,也必須學習儒家經典。古代的絕大多數科學家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在社會交往中,古代科學家大都免不了與儒士交往。從家庭成員到老師,以至朋友同事,總會有儒家學者,或者有儒家背景的文人學士。宋朝時期的法醫學家宋慈,先是師從朱熹弟子吳雉,又經常向朱熹弟子楊方、黃干、李方子、蔡淵、蔡沈等學習。入太學時,他的文章得到著名理學家真德秀的賞識,并拜師受學。清代科學家梅文鼎,他的父親就是飽讀儒家經典的書生;后來,他又與著名經學家朱彝尊、閻若璩、萬斯同以及清初儒家李光地、著名儒家黃宗羲之子黃百家等等有過密切的交往;他的許多思想,包括一些科學思想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地與他所交往過的儒家學者有關。又比如,清代的數學家李銳,曾師從于著名經學家錢大昕,在數學研究上與經學家焦循多有交往,與焦循、汪萊一起被稱為“談天三友”[ ]。

中國古代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社會交往以及學術交往中,大都處于儒家文化的氛圍之中,儒家文化是他們心靈、思想、學識、情感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家帶有明顯的儒學化特征。他們大都具有儒家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具備深厚的儒家文化知識,對儒家經典有著濃厚的學術情趣,以至于在他們的科學研究中,或是包含著對儒學的研究,或是運用了儒家經典的知識,或是蘊涵著儒家的情懷。

二.儒學化的古代科學研究

在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不僅科學家的價值觀念、人格素質、知識學問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而且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的科研動機、基礎知識乃至科研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學的影響。

(1)儒家的價值觀影響科學研究的動機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技的動機大致有三:其一,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其二,出于“仁”、“孝”之德;其三,出于經學的目的。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動機首先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北魏時期的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對此有很好的論述。該書的“序”在闡述作者研究農學的目的時說:“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制土地,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他還舉了許多例子:“耿壽昌之常平倉,桑弘羊之均輸法,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也”;“任延、王景,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歲歲開廣,百姓充給”;“皇甫隆乃教作耬、犁,所省庸力過半,得谷加五”;“《書》曰:稼穡之艱難。《孝經》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論語》曰: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些論述無非是要說明他撰著《齊民要術》的目的在于“益國利民”,為的是國計民生。元朝時期農學家的王禎在所著《農書》的“自序”中說:“農,天下之大本也。一夫不耕,或授之饑;一女不織,或授之寒。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農,其教民耕織、種植、畜養,至纖至悉。”他撰著《農書》的目的也在于國計民生。中國古代科技之所以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這些學科較為發達,概由于當時這些學科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數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本框架和內容,其中所涉及的問題大都與國計民生有關;天文學講“敬授民時”,地理學講治國安邦,醫學講治病救人,也都與國計民生相關聯。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另一個動機是出于“仁”、“孝”之德。東漢時期醫學家張仲景研究醫學,旨在“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在于“愛人知物”、“愛躬知己”[ ]。魏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在所著《針灸甲乙經》的“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此固圣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可見,他研究醫學的動機在于落實“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唐朝時期的醫學家孫思邈也在所著《備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金代醫學家張從正更是明確把自己的醫學著作定名為《儒門事親》,以表明他研究醫學的動機在于“事親”。事實上,科學研究的動機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與出于“仁”、“孝”之德,這二者是一致的,關注國計民生是“仁”、“孝”之德的進一步推廣;所以,那些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的科學研究,同樣也是出于“仁”、“孝”之德。

除此之外,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還有一個動機,這就是經學的動機。古代數學家大都把自己的數學研究與《周易》、《周禮》的“九數”以及儒家的“六藝”聯系在一起。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在所撰《九章算術注》“序”中說:“昔在包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數,以合六爻之變”,“周公制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孫子算經》認為數學是“六藝之綱紀”,能夠“窮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唐朝時期的數學家王孝通在《上緝古算經表》中說:“臣聞九疇載敘,紀法著于彝倫;六藝成功,數術參于造化”;這一切都是為了說明他們研究數學是對儒家經學的繼承和發揮。宋朝時期的數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的“序”中認為,數學“大則可以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務、類萬物”,元朝時期的數學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鑒》“卷首”中認為,數學“以明理為務,必達乘除升降進退之理,乃盡性窮神之學”,這里講“通神明、順性命”以及“明理”,無非是要說明數學與理學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他們的數學研究的動機也正在于此。事實上,宋代以后的科學家較多地把科學研究與求“自然之理”聯系在一起,所謂“數理”、“歷理”、“物理”、“醫理”之類;在他們看來,當時所謂的“自然之理”是包含在儒家“大道”中的“小道”,正如朱熹所言,“小道亦是道理”[ ],所以,研究科學也是為了闡發儒家的道理。

從根本上說,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以上三種動機都是圍繞著儒家的價值觀而展開的。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就是為了落實儒家的民本思想;出于“仁”、“孝”之德,就是實踐儒家的仁愛理念;出于經學的目的,就是要發揮儒家之道。因此,古代科學家的研究科學的動機最終都源自儒家的價值觀。

(2)儒家經典成為科學研究的知識基礎

科學研究需要有相當的知識基礎和專業基礎,而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背景下,大多數科學家的基礎知識甚至一些專業基礎知識最初都是從儒家經典中獲得的。儒家經典中包含了豐富的科技知識。就古代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藥學和農學五大學科而言,《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數學知識,《詩經》、《尚書堯典》、《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學的知識,《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學知識,《周易》、《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與醫學有關的知識,《詩經》、《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農學知識。應當說,儒家經典中具備了古代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以及一些專業基礎知識。因此,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實際上成為許多科學家的知識背景,成為他們的知識結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古代許多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正是在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進一步研究、發揮和提高,從而在科學上做出了貢獻。從一些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以及他們所撰著的科學著作中,可以發現,他們的科學研究與儒家經典中的知識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儒家經典中某些知識的發揮和提高。

古代數學家必定要講《周易》。魏晉時期的著名數學家劉徽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說:“徽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頑魯,采其所見,為之作注。”[ ]也就是說,他是通過《周易》的陰陽之說“總算術之根源”,從而明白《九章算術》之意,并為《九章算術》作注。宋元時期的數學家講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宋代著名的數學家秦九韶對《周易》揲蓍之法中的數學問題進行研究,從而引伸出一次同余組的解法,即“大衍求一術”,被認為達到了當時世界數學的最高水平;又有數學家楊輝對“洛書”的三階縱橫圖進行研究,直至對十階縱橫圖的研究;還有元代著名數學家朱世杰撰《四元玉鑒》,運用《周易》概念論述了多元高次方程組的求解問題,被美國科學史家喬治薩頓稱為“中國數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時也是中世紀最杰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

古代天文學家必定要以《尚書堯典》為依據,同時結合《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詩經》、《春秋》“經傳”等儒家經典中有關天象的紀錄和天文知識,進行研究,同時,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歷法時也經常運用《周易》中的概念。李約瑟說:“天文和歷法一直是‘正統’的儒家之學。”[ ]充分揭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與儒學的關系。由于古代的天文歷法研究需要涉及大量的儒家經典,所以,在歷史上,大多數天文歷法家都是飽讀儒家經典的儒者,從漢唐時期的張衡、虞喜、何承天、祖沖之、劉焯到宋元時期的蘇頌、沈括、黃裳、郭守敬,這些著名的天文歷法家都曾經讀過大量的儒家經典,他們所撰著的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采納了儒家經典中大量的天文學知識。

古代的地理學則不可能不講《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東漢的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輯錄了《尚書禹貢》的全文和《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的內容;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所制《禹貢地域圖》主要是根據《尚書禹貢》。此后的地理學家酈道元、賈耽、杜佑、李吉甫都無不通曉《尚書禹貢》,并以此作為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在農學方面,《周易》的“三才之道”是古代農學研究的思想基礎。而且,以《禮記月令》為基本框架的月令式農書是古代重要的農書類型,先是有東漢的崔寔撰《四民月令》,又有唐朝韓鄂撰《四時纂要》,后來還有元朝的魯明善撰《農桑衣食撮要》,等等。即使是其它類型的農書,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從《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月令》、《爾雅》等儒家經典中引述而來的農學知識。

當然,作為科學家,他們的知識并不只是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那一部分科學知識,他們還擁有從前人的科技著作以及其它著作中獲取的知識,更重要的,還有他們的經驗知識以及他們通過科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但無論如何,在他們的知識結構中,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知識是他們進行科學研究最基礎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知識。

(3)儒家的經學方法成為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科學家在研究科學時,不僅研究動機與儒家思想有關,所運用的知識中包含著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知識,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與儒學的經學方法相一致。

中國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往往是以讀書為起點,然后用經驗知識驗證前人的理論和觀點,并作適當的發揮、詮釋和概括。與這樣的研究程序相關,科學研究首先要求廣泛地讀書,博覽群書,其中也必然包括儒家經典,這就是“博學以文”。在此基礎上,科學家還要用親身的實踐對前人的知識進行驗證,尤其是地理學家、醫藥學家、農學家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實事求是”。因此,古代科學著作有不少都是對以往科技知識的整理和總結。

古代的科學研究由于與儒家的經學研究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圍繞著前人的著作而展開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經典的傳統。古代科學家首先必須尊崇儒家經典,尤其是包含科技知識的那些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堯典》、《尚書禹貢》、《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周禮》、《周易》以及《春秋》“經傳”等都是古代科學家所必須尊崇的經典。此外,科學中的各個學科也都有各自的經典:數學上有“算經十書”,包括《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綴術》、《緝古算經》;天文學上有《周髀算經》、《甘石星經》等;地理學上有《山海經》、《水經》等;醫學上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脈經》、《針灸甲乙經》等;農學上有《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耒耜經》等等。這些經典是各學科的科學家所必須尊崇的。

由于尊崇經典,所以科學研究只是在經典所涉及的范圍內展開,只是在對經典的詮釋過程中有所發揮。先有《九章算術》,后有《九章算術注》;先有《水經》,后有《水經注》;先有《神農本草經》,后有《神農本草經集注》,諸如此類。這與儒學的經學方法是一致的。尤其是,明清之際,西方科學傳到中國,當時中國的科學家大都持“西學中源”的觀點,并且采取引中國古代經典解釋西方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這一科學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襲了儒學的經學方法。[ ]

三.儒家文化對古代科技特征的影響

由于古代科學家的科研動機、知識基礎以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因而中國古代科技所具有的實用性、經驗性和繼承性的特征,事實上也與儒家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古代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動機之一在于滿足國計民生的需要,所以,大多數具有儒家價值理念的科學家在研究科技時,所注重的主要是科技的實際功用,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科技的實用特征,富有務實精神。雖然也曾有一些科學家對純科學的問題進行過研究,但在總體上看,古代科技的實用性特征是相當明顯的,是主要的。在論及中國古代數學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九章算術》與儒家文化的關系時,中國數學史家錢寶琮先生說:“《九章算術》的編纂者似乎認為:所有具體問題得到解答已盡‘算術’的能事,不討論抽象的數學理論無害為‘算術’;掌握數學知識的人應該滿足于能夠解答生活實踐中提出的應用問題,數學的理論雖屬可知,但很難全部搞清楚,學者應該有適可而止的態度。這種重視感性認識而忽視理性認識的見解,雖不能證明它淵源于荀卿,但與荀卿思想十分類似。”[ ]如果對于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九章算術》,其實用性的特征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那么,整個古代數學的發展與儒家文化的密切聯系,也就不言而喻的了。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的實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儒家文化的務實精神有著直接的關系。

與實用性特征相聯系,古代科學家較為強調感覺經驗,注重經驗性的描述,因而使古代科技帶有明顯的經驗性。在科學理論上,則主要是運用某些現成的、普遍適用的儒家理論以及諸如“氣”、“陰陽”、“五行”、“八卦”、“理”之類的概念,經過思維的加工和變換,對自然現象加以抽象的、思辯的解釋,只注重定性分析,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其結果是,科學研究僅僅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上。比如,唐朝時期的天文學家僧一行,他在天文儀器制造、天文觀測等諸方面多有貢獻,他所編制的“大衍歷”是當時最好的歷法。然而,他在解釋他的“大衍歷”時則說:“《易》: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天數始于一,地數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剛柔。天數終于九,地數終于十,合二終以紀閏余。天數中于五,地數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歷。……故爻數通乎六十,策數行乎二百四十。是以大衍為天地之樞,如環之無端,蓋律歷之大紀也。”[ ]再比如,宋代科學家沈括在解釋黃河中下游陜縣以西黃土高原成因時,他說:“今關、陜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余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 ]他還說:“五運六氣,冬寒夏暑,旸雨電雹,鬼靈厭蠱,甘苦寒溫之節,后先勝復之用,此天理也。”[ ]由于停留在經驗性的描述和思辯性的解釋上,科學在理論上相對較為薄弱。

由于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較多地受到儒家經學方法的影響,因此對科學家來說,不僅儒家思想是不可違背的,而且,各門學科的“經典”也是不可違背的。這種崇尚經典的學風使得后來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更多的是對前人著作中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的繼承、沿襲或注疏、詮釋,并在此基礎上有所補充、改進。因此,古代的科學著作大都少不了引經據典,廣泛吸取前人的多方面、多學科的知識,因而表現出明顯的繼承性。即使有所創新和發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內做出適當的改變和發揮。

中國古代科技的實用性、經驗性和繼承性的特征實際上正是在科技的層面上對儒家思想的延伸和展開。由于要實踐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技重視實用,重視經驗,在實用科技方面較有優勢,而在科學理論上則相對薄弱;同時,又是由于要尊崇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學家總是把自己的研究與儒家學說、儒家經典聯系在一起,重視知識的積累,表現出明顯的繼承性。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科技的特征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科技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大都是儒學化的科學家,中國古代的科學研究大都是儒學化的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大體上帶有明顯的儒學特征,中國古代的科學是儒學化的科學。

參考文獻

[1]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3.

[2] 杜石然.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3] 金秋鵬.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4] 晉書虞喜傳[A].中華書局本.

[5] 宋書何承天傳[A].中華書局本.

[6] 南史祖沖之傳[A].中華書局本.

[7] [清]阮元.疇人傳李銳[A].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8]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本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Z].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49.

[11] [晉]劉徽.九章算術注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杜石然.朱世杰研究[A].宋元數學史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1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2.

[14] 樂愛國.從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學中源說的形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0).

[15] 錢寶琮.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與哲學思想的關系[A].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6] 新唐書歷志三上[A].中華書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