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教學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3:3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seminar教學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seminar教學法論文

篇1

藥劑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主要圍繞著劑型、藥用輔料、藥物制劑過程形成了系統性的理論知識。通常制劑學、調劑學也屬于藥劑學的范疇。根據藥劑學的知識框架,一般將藥劑學分為三個篇幅:藥物制劑的基本理論(物理藥劑學)、藥物劑型概論(普通藥劑學)和藥物制劑的新技術與新劑型。三部分彼此獨立有相互聯系。很多藥劑工作者通常從事某幾個領域的研究,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在藥劑學的教學中,現有教學理論知識往往比較陳舊、知識更新較慢,學生在畢業后往往很難適應醫藥科研開發單位的用人需求,大學4年所學知識與實際脫節嚴重。在新形勢下,迫切需要學生掌握最先進的藥劑學發展動態,因此,有必要探討基于科研為基礎的藥劑學教學新模式。筆者結合自身科研經歷,淺談基于科研為基礎的藥劑學教學新模式,主要包括seminar科研教學法、綜述式教學法、學術沙龍式教學法和開放實驗式教學法。

一、Seminar科研教學法

在科研的過程中,往往進行定期總結匯報,定期舉辦Seminar。Seminar,即小型研討會,主要用于科研實驗室的定期研究總結匯報。在國外比較流行,在國內也有許多重點院校的實驗室采用。Seminar的特點是靈活、實用、高效、系統。

首先,Seminar教學法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教師往往現場對學生進行指導,小組內每個學生都要進行總結式匯報,匯報時間和地點較為隨意。教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地進行交流、探討,學生也可以就自己的心得體會以幻燈片、口述等形式呈現給組內的各成員,靈活掌握內容和討論時間。

其次,Seminar教學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不需要像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固定于教室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人數分散在自己的實驗室或研究室內,根據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實地進行教授。教師一般每周或每兩周開一次Seminar,鼓勵學生思考并積極提出建設性的問題,因此具有很高的效率。

最后,Seminar教學法具有系統性。由于在Seminar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要進行發言及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碰撞,往往印象更為深刻。再結合理論教學的學習,往往會有事半功倍、思路豁然開朗的效果,更能系統性地學習理論和實踐知識。

二、綜述式教學法

科研的訓練往往離不開撰寫綜述(Review)論文。通過綜述論文的撰寫,可以廣泛地搜集此領域資料,發現最新研究動態,及時找出該領域的成果及局限性,對某一領域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將這種思路用于理論教學將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和反響。如在學習藥劑學第三篇藥物制劑的新技術與新劑型中的第二節聚合物膠束時,學生往往難以在有限的學時內,完全理解聚合物膠束諸多的知識。教師可以擬定綜述題目為“聚合物膠束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應用進展”,并要求字數在八千字以上。針對該題目,學生需要首先在教科書上全面了解聚合物膠束的定義、分類、載體材料、形成原理、形態、載藥方法、釋藥機制、質量評價等基礎知識。但這些知識不足以回答它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應用的問題。因此,學生還要調研大量文獻,搜集在抗腫瘤藥物領域的聚合物膠束文獻,并進行仔細閱讀分析,最后分類總結,形成綜述類的研究報告。教師可以將比較優秀的綜述與其他學生分享,要求該綜述作者進行發言,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通過搜集、分析、整理、推斷等過程,綜述式教學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學術沙龍式教學法

學術沙龍是更加系統的學術討論,研究者需要閱讀該領域大量文獻,并進行總結,以幻燈片的形式,向與會者進行演講、陳述。講述結束后,與會者可以提出質疑和挑戰性的問題。在國外大學中,學術沙龍是集思廣益的最佳形式,一般每人會就不同領域的問題進行系統總結。學術沙龍的匯報時間也會更長。將學術沙龍的思想引入實際的理論教學中,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首先,學術沙龍是基于學術,都是對前沿知識的探索和了解。藥劑學中出現了很多前沿性的知識,如藥物傳遞系統(DDS)、靶向制劑系統、緩控釋制劑系統等。這些知識更新速度快、新穎性強、內容龐雜等特點,比較抽象、晦澀難以理解。鼓勵全班同學分成若干組,每組分配一個領域的題目。組內成員集體查閱資料、進行總結。最后,全班統一集中進行學術沙龍式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對各類知識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本著學生講授、學生吸收、教師點評的方式,合力完成藥劑學的理論學習。

四、開放實驗式教學法

藥劑學的理論知識是建立在大量實驗或實踐基礎上的,可能在課堂上教學講授十分鐘的知識,而實際只需一分鐘就可領悟。很多書本上的知識(如藥劑器械)難以理解,而如果將學生引入實際操作中時,可能使學生更易產生興趣,身臨其境地接受知識。開放實驗式教學法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科研情況擬定小型實驗題目,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該實驗,并形成實驗報告。這種實驗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不同于本科理論課的驗證性實驗內容,而是根據教師的科研經驗所擬定的題目。學生通過查閱研究論文、文章,進行獨立設計、操作及最后完成實驗。再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將有著更為切身的體驗的感受,有助于理論教學效果的提高。

總之,Seminar科研教學法、綜述式教學法、學術沙龍式教學法和開放實驗式教學法,都是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為藥劑學的教學效果提高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盡管這些教學方法還未大規模展開,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些新穎的教學方法將可能極好地補充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產生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教學變革。

參考文獻:

篇2

摘要:在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科學類課程群教學中引入Seminar教學法,通過優化知識體系、改進教學及實驗方法、創新成績評價方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的雙向互動教學模式,使Seminar模式在課程群教學中的功能價值得到了體現,同時針對Seminar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應用建議。

關鍵詞:環境工程;Seminar教學;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8-0161-03

Seminar意為“討論課”、“研討小組”,是流行于國外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組織形式[1]。在現今大力推進素質及創新教育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內諸多高校的眾多教育工作者著力推行Seminar教學模式,但多數研究還是集中在Seminar教學在某一門課程中的具體應用[2-5]。雖然Seminar教學涉及的課程面較廣,但將這種研討模式應用于一類課程群的研究很少。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在“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指引下,積極研究開辟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科學類課程群的本科生Seminar平臺。

一、Seminar教學核心價值

Seminar作為一種教學范式,其價值集中體現在教學方法、課程組織及教學目標的設計、知識獲取等各方面的創新上[6]。其核心主要在于“師生研討互動”,從研討內容、研討方式鼓勵學生尋找自己所感興趣的方向及主動探索知識[7],引領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研究性思維,鍛煉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把握國際學術新思潮、互動交流、演講表達等綜合能力。

二、Seminar模式在環境科學課程群里的應用探索

1.環境科學課程群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在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中,環境科學類課程群主要涵蓋《環境生態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土壤學》和《環境毒理學》這四門課程,從這四門課程的配備教材來看,課程之間存在章節內容的重復問題。對于重復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對它產生“毫無新意”的感覺,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每門課程所講授的學時減少,這也對教師教學內容的合理分配提出了挑戰。這些課程的教學現狀是由一個主講老師負責一門課程,缺少相關課程任課老師之間的交流,而且有些課程的理論課和實驗課分離,分別由不同的教師承擔。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是不利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理論講解為主,平時作業也多以教材中的課后思考題為主,較少涉及探究性的問題,缺乏深度和廣度,整個課程群的教學內容松散,不完整的體系難以使課程群的知識要點有機融合。

2.Seminar研討主題的設計。研討主題設計時既要考慮課程群里每門課程的知識要點及發展趨勢,又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還要兼顧團隊教師的科研項目。根據上述不同n程教材中的重復內容,團隊教師經過集體備課,反復研討,最終確定了適合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Seminar研討主題。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選題主要涉及:(1)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植物修復(超積累植物研究進展);(2)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與環境;(3)全球環境變化;(4)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5)人工濕地與水體富營養化防治;(6)生物入侵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7)轉基因產品及其安全;(8)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9)食品、中藥、飲品中有害物質的殘留。當然,教師也可在各自課程的教學環節中,針對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刪減或增加研討主題。

3.Seminar教學過程的開展。首先,在課程群第一門課程開課時,會對學生詳細說明Seminar的教學特點、具體的實施流程和考核評價方法,然后把課程的相關選題告知學生。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準備材料,制作好PPT后發給教師初審,然后再返回給學生修改,最后在班級進行研討。研討完成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每個小組在進行匯報時,會由班級其他成員及老師組成評分團,對小組的專題表現按下發的評分表打分,最后的分數作為課程成績評定的一部分。但是,由于Seminar前期準備時間較長,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不能頻繁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這就要發揮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作用,在正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緊跟環境熱點問題以及突發的環境公害事件,讓大家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的發生原因,分析會產生的環境效應,以及可采取的處理措施。比如在教學過程中,“2015天津塘沽大爆炸”、“南京放射源銥-192丟失事故”等都成為好的Seminar素材。其次,可以針對身邊生態環境具體問題開展教學。淄博市早年礦山開采活動頻繁,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近年來淄博開始加大礦山生態環境的修復力度。因此,讓學生開展“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的主題研討,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對將來環保工作的熱情和信心。

再者,理論教學改革的同時,也對實驗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具體實驗也由任課教師來指導,尤其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比如,在《環境生物學》和《環境毒理學》的實驗教學中,都會涉及到毒性效應的實驗,布置給學生一個選題“在某一區域污染水體種,如何判斷重金屬Cu的形態與生物效應的關系”,讓學生從樣品采集、處理、化學分析及毒性效應的判斷等方面來設計實驗,使學生的思維、創新、動手能力都得到鍛煉。

最后,在課程群每門課程結束時,任課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我們的教學實踐及其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教改效果是很明顯的。

4.Seminar教學網絡平臺的建立。學校建有網絡教學平臺,在課程群每門課程的教學網站上均上傳所有研討主題的PPT課件及錄制的相關視頻,在教學資源欄里不定期上傳最新的一些研究資訊和最新的研究論文,供學生參閱;另外還會上傳一些兄弟院校的實驗視頻,或由學生錄制的實驗過程的視頻。開通在線問答功能,解決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問題,同時,學生的成績評定也會公開,使Seminar教學過程的考核更加透明。

三、Seminar模式的教學成果價值體現

1.有效整合了知識內容體系,提高了教學效率。如前所述,環境科學類課程群的每門課程內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復,由于教學學時的縮減(每門課程由原來的48學時縮減為32學時,32學時里還包括了實驗學時),重復授課必將影響教學進度。通過對重復教學內容的分析,確定了每門課程需略過的章節。比如,《環境生態學》、《環境生物學》和《環境土壤學》里都有土壤環境的污染和修復的內容,由于內容對象涉及土壤,這部分內容在《環境生態學》、《環境生物學》里應簡略,重點放在《環境土壤學》課程中來詳細講解。但是這些內容的PPT等教學資源由每門課程的主講老師集體參與制作后都放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供學生自由學習和參考。這種有目的地對授課內容的刪減,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教學氛圍改善,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專業成績提升。Seminar教學中,學生根據選題在準備的過程中通過查閱資料,逐步改變了傳統教學死板生硬的形式,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和學生作為Seminar共同的教學主體,以研討的方式組織教學,創造了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師生的互動增強。這種模式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經過2年的Seminar教學實踐,學生的每門課程成績都有了明顯提高,由于考核方式的改變,成績不及格率極大降低,專業學習興趣也隨之提高,帶動了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接受過Seminar教學的學生在院校、省市及國家級各類科技比賽活動中的參與度大大提高,在教師引導下,大部分學生的科研積極性明顯增強,大三年級的學生有近50%都參與到教師的各類科研項目中,部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申報校級及國家級大學生研究項目。本團隊老師指導的學生近2年共獲得大學生國家級項目立項4項、校級項目6項。在這種濃厚的科研氛圍下,低年級學生也被帶動起來,積極要求參與到科研課題及實驗工作中來。

3.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增強,身心全面發展。通過Seminar教學的選題,學生查閱資料、文獻檢索及閱讀文獻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為其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課程群里的Seminar題目注重聯系實際,學生根據地區發展特點,選擇“采石礦區廢棄地的生態恢復”為Seminar課題,拍攝實地照片按照學科知識制作PPT,又引證最新的文獻資料和工程案例,講演時引起教師、學生的廣泛興趣和深入探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暑期社會調查實踐中,又進一步補充和豐富了研究內容,撰寫的調查報告獲學校暑期社會實踐優秀項目。另外,Seminar教學中的宣講和答辯環節也提高了學生的論文答辯和表達能力,對后續的課程設計及畢業答辯環節表現會提供幫助,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會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受益。這些訓練能不斷提升學生持續發展的信心和能力。再者,通過Seminar教學,學生擁有了自由的話語權,教師會尊重學生不同的觀點,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主見,學會思辨,學會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通過Seminar教學,還培養了學生的獨立學習探索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許多Seminar任務需要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選題、獨立查詢資料,最后再共同探討提出研究方案,完成書面報告。這種獨立探索、合作研究的學習形式,使學生學會服從、傾聽和分享,能夠獲得啟發,成員之間互相影響、互補和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受過Seminar教學訓練的校“潔宇環保社”成員已經成功組織了很多環境類的比賽和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專業的影響力,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四、Seminar模式的應用建議

1.Seminar的組織形式可以多樣化。一般Seminar的組織操作流程如下:教師明確選題、個人或小組搜集整理并分析資料、學生制作PPT、課堂展示、主持討論、評委打分、教師總結、撰寫書面報告。這種操作模式可靈活運用在不同的專業課程中,可采取“個人熱點問題演講”、“小組主題辯論賽”、“團隊專題研討”、“個人課后調查報告”、“優秀論文研讀”等多種組織形式,可以提高Seminar教學模式的新穎性,增加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對于短學時的課程來說,由于各種不可控因素,課上宣講研討模式會較多耽誤教學進度,另外,有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原因可能不適合這種公開的研討方式,針對這種情況,可以以學生宿舍為單位,讓學生自主在課余時間組織研討并錄制微視頻,上傳教學平臺,讓其他學生學習并參與評價,也有利于Seminar的開展。

2.引入研究生助教體系。隨著學校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加大,研究生參與到教師教學科研的可能性會逐步提高。過去研究生參與導師的教學過程的機會較小,僅僅可能局限于課程作業的批改,近年來,研究生在教師科研項目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很多學生都有較強的獨立完成科研任務的能力。另外,研究生對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都有相當掌握,而在Seminar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科研項目是優質選題,讓研究生適時參與到Seminar的主題研討中,會起到較強的引領作用。因此完善學校的研究生助教體系,特別是津貼資助體系,讓研究生助教作為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真正落到實處和具有可操作性,對將來全校范圍內seminar教學模式的推廣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海燕.Seminar教學法的適用條件及存在問題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52):179-181.

[2]李建立.基于Seminar教學模式的教改實踐分析――以《傳播學概論》為例[J].文教資料,2015,(5):165-167.

[3]余新平,王毓琴,李明翰.Seminar教W法在7年制研究生臨床眼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9):121-123.

[4]周美林,李佳孝.近三年我國Seminar教學研究文獻綜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11):12-15.

[5]郭丹.Seminar教學法在數據結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3,(28):93.

[6]張躍忠.論Seminar教學范式的現代價值[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8-20.

篇3

關鍵詞:研究生;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201-02

工科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研究生)的培養通常包括兩個階段:理論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研究。目前國內的狀況是相對重視學位論文研究,而放松理論課程學習。原因不外乎管理不嚴和教師心中無底。如何提高研究生課堂教學的質量,使課堂教學能為研究生從事學位論文研究奠定基礎,真正為研究生培養發揮作用,是眾多從事研究生教育的導師們關心的話題。本人從事碩士研究生培養多年,承擔過多門研究生課程的教學任務。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有一些感悟和認識,也有一些經驗和失誤。因此,總結在此,希望與各校同仁們分享。

一、課程內容的選擇

有人認為,專業知識在本科階段已經學過,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只是“超炒冷飯”而已,這顯然是一種誤解。竊以為,研究生課程不能簡單重復本科生的課程內容,而應“溫故而知新”。知新就是學習新的知識。那么如何做到“溫故而知新”呢?本人認為有兩點十分重要。

首先,研究生課程應該是從深度上拓展本科的知識。一般來說,本科生階段較注重知識的汲取。而在研究生階段,簡單的了解和汲取顯然是不夠的,更多的應該是鉆研和探究。也就是說,本科生階段的學習有較多“learning”的成分,而研究生教學則應更多偏重于“study”。因此,工科研究生教學負有傳授知識和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的雙重任務,重點則應在培養研究生綜合科學研究能力方面。這就要求“授人以漁”,而不是簡單的“授人以魚”。一字之差,反映了教學理念的不同。比如說,由本人承擔的《多組分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碩士研究生課程,講述的是高分子化合物之間共混的問題。實際上,很多高分子材料專業的學生都在本科階段學過《高分子合金》或《高分子共混》等方面的課程。那么,《多組分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研究生課程如何上,怎樣才能使研究生們從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學習相關的內容。本人覺得可以從“高分子共混物”、“高分子合金”和“多組分聚合物”之間的關系與區別出發,介紹聚合物之間的熱力學相容性和工藝相容性的概念,然后剖析聚合物相容性的特點、影響因素和與材料性能的關系。這樣,通過層層解剖,使學生對多組分聚合物的特點與性能有了新的認識,不再是僅僅停留在對高分子共混物的簡單了解上了。

其次,通過研究生課程學習,應該使學生從廣度上拓寬眼界。“碩”者,“博”也。因此,研究生與本科生對同一問題的了解,深度和廣度應該是不同的。同樣以《多組分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碩士研究生課程為例。本科生階段的學習已經了解到,各種聚合物通過共混可以獲得新的特性。那么在碩士研究生課程中,需要進一步使學生了解所謂的“共混”不僅僅是物理的概念,還可以拓展到采用化學方法實現“共混”,如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互穿聚合物網絡和交聯共混等,而且通過這些方法得到的多組分聚合物,其性能往往更為優異。由此可引出熱塑性彈性體、高性能工程材料等內容。如此步步引導,帶領學生走向更深更廣的科學領地。

另外,結合教師的科研工作介紹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不僅可調動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研究生下一步選擇學位論文課題作好鋪墊。例如,近年來碳納米材料的研究十分紅火。但碳納米材料在高分子材料領域有怎樣的表現?學生們往往是霧里看花,不甚了解。結合《多組分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等課程的教學,讓學生及時了解高分子材料對石墨烯、碳納米管等碳納米材料的改性,以及石墨烯、碳納米管對高分子材料的增強、增韌作用。事實證明,這些知識對研究生日后的學位論文研究確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通過上述教學內容的安排,研究生們不會覺得課堂教學只是在炒本科階段的冷飯,而是有助于逐步建立起“科學是無止境的,值得我們化畢生的精力去探索”的觀念。

由此可見,研究生的理論學習階段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而應看成是一名科學工作者培養的啟蒙階段。

二、教學方法的探索

本科生經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則邊聽邊作筆記。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較差,往往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有很多教師提倡開展課堂討論,但對本科生而言,由于掌握的知識面不夠,課堂討論實際上很難開展。但研究生們已經經過本科的學習,掌握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因此,完全有可能通過互動的形式獲取更多的知識。筆者在國外觀摩過研究生的課堂教學,大多是采用小組討論(seminar)的形式,氣氛比較活躍。彼國的方法能否“洋為中用”?因此,結合研究生課程人數較少,適合開展課堂討論的特點,本人在研究生教學中也逐步推行了seminar的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具體做法是:每一次上課教師只講2/3時間,另外1/3時間留給學生討論。討論的內容在上一次上課結束時預先布置,一方面讓學生有所準備,以免冷場,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帶著問題查找資料的習慣。一開始,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不太習慣,往往不愿意第一個發言。這時教師要適時地進行啟發和引導,避免過久的冷場。實際上,往往第一個學生發言后,后面學生就會接著發言。

例如,有一次安排的討論內容為多組分聚合物的熔體黏性流動問題。實驗中發現高分子熔體的黏度要比小分子液體的大得多,但某些多組分聚合物的熔體黏度卻反而變小,希望大家就這一現象開展討論。開始學生不知從何談起,一度冷場。我就先給大家講了小分子流動是由于體系中存在大量與分子體積差不多大小的孔穴,在外力作用下,后面的分子填補前面的孔穴,但又留下新的孔穴,再后面的分子有可填補這些孔穴。如此前赴后繼,造成了液體宏觀上的流動。然后,請大家想一想,大分子流動時,是否也是這種填補孔穴式的?有同學馬上回答,不可能。因為一個大分子鏈的體積遠遠大于液體中的孔穴的體積。那么大分子實現流動的最可能方法是什么呢?馬上又有同學回答:向蛇一樣滑行。也有同學說,滑行也不太可能,因為需要克服的分子鏈之間作用力太大,不太現實,有可能是像蚯蚓那樣的蠕動。“滑行說”和“蠕動說”究竟哪個更合理?在課堂上馬上找出答案顯然不太現實,因此就將此話題留作下一堂課的討論內容,讓學生查閱文獻,結合以前學過的高分子的分子運動特點,從理論上計算兩個大分子之間作用力的大小。在下一堂課上,同學們將文獻中的解釋和自己計算的結果加以分析,得出了高分子的流動是通過鏈段的運動完成的結論,亦即“蠕動說”更為合理。進一步,由于兩種不同化學結構的聚合物鏈在同一溫度下的卷曲狀態和運動能力是不同的,部分卷曲狀態的聚合物實際上成了另一種聚合物的填充物,降低了其分子間的作用力,因此熔體黏度反而變小了。

通過這樣一次活動,大家反映印象深刻。有同學說,相關的概念這一輩子恐怕也忘不了了。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科生的考核大多采用筆試的方法,那是因為本科生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知識,考試則是為了考察知識掌握的程度。這套方法用在研究生身上,顯然不太合適。因為如前所述,研究生的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和鉆研精神,因此,考核方法也應作相應的調整。

多年來,本人一直以撰寫文獻綜述作為考核方法。亦即要求每位研究生根據課程的內容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通過查閱文獻寫一份文獻綜述。為了避免學生簡單的抄錄,要求這份文獻綜述至少根據十篇以上文獻綜合而來,而且這十篇文獻中至少有三篇是外文的原創性論文。另外,綜述中不僅要對他人的研究進行總結歸納,還有加上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撰寫格式方面,應達到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要求。在完成文獻綜述后,通常還會安排學生將自己的文獻綜述內容做成PPT,作一次公開演講。這樣,不但使大家更多地了解相關學科的動向,還得到了一次演講訓練的機會,收到的益處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成績的評定則根據研究生平時的表現、文獻綜述的質量、PPT的制作和演講的能力等綜合評定。

這種以文獻綜述代替筆試的考核方法,將簡單的考察研究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改變為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環節,是耶非耶,尚需時間的檢驗。但至今為止,每年都有一部分研究生的文獻綜述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說明確實達到了研究生能力培養的目的。

四、結束語

研究生教學要突出對研究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將創新精神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時間的考驗,不是一朝一夕可見效的。但是,培養學生是高等院校永恒的主題,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不變的追求。提高研究生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用心、盡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

參考文獻:

[1]程中華,高崎,田燕,等.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不斷提升研究生教學質量[J].中國電力教育,2012,(01):51,51.

[2]趙忠雙,賈瑛,闞俊青.研究生教學中應引入探究式教學法[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5(2):101~103.

[3]牟麗君.研究生專業課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教育科研雜志,2010,22(9):20,29.

[4]李春鵬,王栓杰,王昌盛.項目教學法在研究生教學中的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22):43,55.

[5]宋懷波,何東健.Seminar學習理論對當前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11):9~12.

篇4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大綱 任務分級 可理解輸入 輸出

一、引言

許多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采用了任務型語言學習模式。在中國任務型教學首先出現在香港。2001 年我國《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課程標準》的推出,在我國掀起了一股任務型教學的研究浪潮。[1]我國采用的是演講式、灌輸式、記錄式、分析式和閱讀式的教學模式,是輸入為主的學習文化,任務型教學法對于我國外語教學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對任務型教學法較為系統的研究多見于近幾年的碩士論文,但梳理最為系統、研究最為深入的是2003年魏永紅的博士論文《外語任務型研究》。[2]該論文不但系統歸納總結了任務型教學法的興起背景、定義、理論基礎、任務型大綱的形式、難易度分級、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等各方面的具體狀況,還分析了其局限性、改善措施,使廣大一線教師看到了努力方向。

二、任務型大綱存在的問題

任務型教學法指為習得語言交際能力而設計一系列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積極使用真實的語言進行溝通。[3]任務型教學認為有效的語言學習要通過“做中學”,在“用語言做事”中讓學習者獲得豐富的目的語體驗,自我建構起對目的語語言系統的認識。

任務型大綱分為程序大綱、過程大綱、任務大綱。程序大綱提供的任務涉及范圍過窄,未能與學習者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且排斥語言形式的學習;過程大綱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規定教學內容,而由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協商決定,卻沒有具體的操作措施。任務大綱試圖求全,但一直未明確規定任務的分類、任務分解的窮盡性以及任務的難易度分級問題。三個大綱都沒有就評價問題提出可操作的建議和步驟,這必將影響任務大綱的內在有效性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三、任務型教學的局限性

第一,對二語學習過程的認識過于極端。基于對二語習得尤其是中介語、學習者內在大綱理論的研究,學習者對二語習得表現出固定的順序,不因教學的干預而發生變化。中介語理論認為學習者開始二語學習后,會建立一個中介語系統。二語習得過程就是學習者不斷調整、重組中介語系統,向目的語系統過渡的過程。教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要引起學習者對目的語系統的注意,堅決反對傳統語言教學對學生語言規則的傳授。這種認識太極端,抹殺了語言形式教學的意義。語言是形式和意義的統一。將英語作為外語、對目的語的接觸極其有限的初學者,更有必要學習規則。

第二,任務選擇的隨意性。任務的選擇與排序本應是任務大綱解決的問題,但現有文獻中,任務大綱的實例提到的僅有80年代初Prabhu的Bangalore試驗所采用的任務大綱。Bangalore試驗作為任務型教學的雛形與今天倡導的任務型教學大相徑庭,根本不具指導性、普適性。老師們在教學中對于任務的選擇也無操作性較強的實例教程可依據,且各高校的教材也因專業設置、教學對象不一而不同,亟待出現針對各種教材而編寫的對口的任務范例參考書。大綱問題不解決,任務型教學無異于無本之木。這必將大大影響其可操作性,也將導致認識和操作上的混亂。

第三,適用范圍的局限性。首先,任務型教學強調要讓學習者大量接觸與運用目的語,在與同伴的交流互動和意義協商中體驗感受目的語,建構起對目的語的認識,領悟目的語語言規則。將目的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的學習者,生活在使用目的語的社會之中,日常生活中已耳濡目染目的語。而將目的語作為外語來學的學習者,僅憑課堂上有限的目的語接觸不可能領悟歸納規則。任務型教學用于二語習得很有效,但并不一定適合將目的語作為外語來學的環境。

第四,從任務型教學的原則和實施來看,評估的依據是任務的完成,不單獨進行專項測試。迄今未發現如何對任務型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研究或報導。這種做法在英語學習以考試升學為主要目的的我國,恐難為人們接受,必然影響其推廣,也無法使人們對任務型教學的效果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

四、在大學英語教學實施的適用性及建議

(一) 外語學習環境與條件相異

任務型教學的倡導者主要分布在英語屬于官方語言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教學對象是已經生活在目的語社會的語言學習者,即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他們可以在自然環境下習得英語。而我國大多數地方,由于經濟發達程度不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和偏遠地區,嚴重缺乏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在自然環境下習得英語對于初學者有些天方夜譚。但對于有一定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大學生是可能的。

(二) 語言知識學習的必要性

外語學習通常需要更多正規教學和其它措施以彌補環境支持的不足,而第二語言由于其在環境中的廣泛使用而常常能夠不經一種習得。課堂是唯一的語言學習環境的學習者,需要更有效的接近目的語語法規則的途徑,而不僅僅是提供輸入和互動體驗。因此,我國對任務型教學的借鑒應該是抓住其本質與合理內核,結合我國各地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將語言形式和功能教育統一起來。

(三) 任務型教學大綱為主線,適當結合語言知識和結構教學

在大學階段,學生已具備了相當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但交際能力依然亟待提高。一方面,仍然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等語言知識輸入以提升語言技能,另一方面,需兼顧形式與意義的輸出鍛煉交際和語言運用能力。大學教學應以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為主,全面培養學習者的口語、寫作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且靈活采用合適的教法,如口語、聽力課適合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讀寫課宜將任務型與語法翻譯法相結合。

(四) 從“學”的角度設計任務

中介語理論的研究促進了任務型教學由探討“如何教”向“如何學”的轉變。設計任務時,應多補充一些適合學生總體水平的“可理解性輸入”,注意觀察學生的語言錯誤,并幫助分析根源以便糾正。同時,還要重視培養“可理解的輸出”。無法順利表達思想時,學習者不得不轉換表達使之更連貫、準確,為聽者所理解,即可理解輸出。使用目的語可激發學習者,促使他們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以便能成功傳達意思。輸出能激發學習者從以語義為基礎的認知處理轉向以句法為基礎的認知處理。因此,輸出在句法和詞法習得中具有潛在的重要作用。此外,還要通過對學生的需求分析來確定目標任務。如設計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會用到英語的職業相關的、與社會角色、生活相關的任務。還可以用案例分析法,啟發學生思考。老師可搜集或讓學生自己編寫反映由于文化背景差異而導致交際失敗的小故事,也可以購買相關內容的書籍。讓學生閱讀后展開討論,探尋交際失敗的根源所在,這樣可極大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口語能力,并讓他們直接體驗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五) 提高輸入質量,增加來自生活的語言素材

學生一般通過閱讀接觸到的基本是標準的書面語,而在交際中包含大量的非正式用語、俚語、方言等,教師應在選材上思維開闊、視野寬廣,并適當讓學生熟悉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語言表現形式,如,英美貨幣、電影票、火車票、銀行卡、學生卡、租房、招聘、尋人啟事、合同、廣告(牌)、發票、信封、請柬等。

(六) 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節課圍繞一個主題,給出指定任務,任務的選取可來自學生生活中的真實事件或將要發生亟待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下編好故事或對話,課堂上分角色逐組表演,并點評哪個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最有效、最全面、最正確地運用了所學詞匯、句型和語法,并高效出色地完成了交際任務。教師應記下學生表達中詞不達意或用語錯誤之處,并指導其進行改正。教師應合理設計并交替使用各種任務形式,如陳述報告、發表觀點、復述故事、給錄音片段配音和填充信息等單向任務,這些任務能鍛煉學生用英語思維,培養語感;雙向任務:辯論、討論熱點問題、收集信息和采訪。可交替采用搶答式、直接問答、懸念式提問法,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presentation或report演示,role play,interview,games,seminar,round-table meeting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要保證這些活動有效必須經過老師精心組織和學生充分準備,一旦組織松散無序,易浪費課堂時間。這樣既兼顧了語言使用的正確規范性與流利度,又保證了學習和使用語言是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語言情景下,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完成意義的交流協商,以任務促進交際。

五、結語

任務型教學的成功實施,要求教師熟悉各種教學法、教育學、語言學、二語習得理論、心理學等,還要懂得很多人文社科等跨學科知識,需要教師在繁重的課程外花大量精力去研習這些知識,精心設計課堂任務,并花大量時間和學生交流任務的設計、實施、評估,對于絕大部分生活重壓之下的教師是幾乎不現實的。很多人盡管有心嘗試,也最終會為了避免各種麻煩,只能心向往之。鑒于任務型教學法實施的各種阻力,只能寄希望于教育界的各行同仁甘于奉獻,齊力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編寫出操作性、實用性強的任務案例教材,這樣,我國的任務型教學效果才會有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寶琴. 任務型語言教學文獻綜述[J] 科教文匯,2009(3).

篇5

關鍵詞:中學物理;系統教學法;學生主體;認知結構

物理教學也是一樣,在明確了教學任務之后,就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本文首先對幾種常見的物理課型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接著提出一種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新模式──系統教學法。

—、系統教學法的基本特點

(一)注重信息系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論解釋學習活動,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分為動機、領會、獲得、保持、回憶、概括、動作和反饋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是分別以學習者在學習中所發生的心理活動過程為依據的,相應的八種心理過程為:期待、注意、編碼、儲存、檢索、遷移、反應和強化。從學習動機的確立到學習結果的反饋,就是從學習愿望的產生到愿望的滿足,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發展能力的過程。既然如此,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把教學活動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傳輸系統,系統中的每一階段都是為學習者安排外部教學情境,以支持他們每一階段的學習。

(二)突出學生主體

構建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基礎是靠學生主體與數學世界客體的相互作用。突出學生主體,就是要在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能動地作用于客體(數學環境)。這種能動作用表現為兩個“飛躍”,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做到:第一,強調客體的重要作用,要使學生在數學環境中學習數學,要通過各種直觀形式,包括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現生動具體的數學世界;第二,強調主體的積極作用,即主體的實踐和主觀能動性,數學認知結構只有在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主體的能動反映即主動構建才能形成;第三,強調完成兩個“飛躍”要按學生的認識規律辦事,教學要以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發展規律為依據,采取必要措施,創設必要條件,自覺促進數學認知結構的有序形成、發展與構建。

(三)明確教學目標

整個教學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將它有效地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目的,而“當一個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

(四)強調意義接受

學生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義接受學習。學生學習是以間接知識為主,學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人類的知識財產。而接受法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大量知識,避免走很多彎路。但是,我們要求的是進行有意義接受,而不是機械接受。有意義接受,不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識,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五)完善認知結構

根據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在有意義學習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始終是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整體及其內在聯系,使知識系統化,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比如在學習高等數學之前,要對學生在進大學前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系統地總結,從小學到高中所學的數學知識所考慮的量是靜態的、不變的量,而在高等數學中我們所要考慮的量是變化的量,也就是說我們要考慮變量在特定的變化趨勢下的變化趨勢。

(六)注意隨堂記憶

每一節課上都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記憶所學知識。強調有序構建數學教學的本質是通過傳遞人類探索數學世界的社會經驗,構建學生一定的數學認知結構。教學活動設計必須依據學習規律,體現各種經驗要素所特有的學習規律,從而使構建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有序進行,完成有序構建。因為作為教學目標的數學認知結構是通過一定的步驟分步構建而成的。這是構建過程的有序,此外還要求構建結果的有序,也就是要注意提高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有序度。耗散結構理論告訴我們,系統有序度提高的關鍵是系統的開放,即只有開放系統才可能走向有序。為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做到:一要開放(包括課內外有機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等),二要交流(包括相互討論和啟發等),三要思考(包括對數學知識的分析、歸納和整理等)。

(七)加強范例教學

范例是具有典范性的例題,教師選擇例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題目的內容應能充分反映數學概念、規律的本質和關鍵,反映分析和處理數學問題的一般方法,并能針對學生在解答是容易產生的錯誤和問題。教學中,要注意精心啟發和引導,重點放在教給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上。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除必要的課外作業外,還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選做課外習題。可指導學生對課堂練習以“互查法”判閱。鼓勵和建議學生選做課外習題,只要通過適當措施,學生會主動積極地做更多的習題,并且也會做的更好。

(八)重視單元過關

每單元教學結束后,通過測驗及時了解學生“掌握學習”的情況,不使問題積壓成堆。變換講解的方式,“對沒有命中的目標,再射一箭”。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設物理仿真實驗和遠程教學實驗

教育資源的缺乏是長期困擾教學質量提高的難題,也是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瓶頸。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進步對教育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對人才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種趨向個性化的教學,需要比普通公共教學占用更多的教學資源,對公共教育來講也要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這些矛盾只能通過發展教育技術、創新教育手段來解決。通過物理遠程教學實驗系統,學生利用校園網或Internet網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使教學內容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延伸,學生能夠充分地學習和掌握實驗教學內容。遠程教學系統中含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給學生提供自學物理實驗的環境,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自學和創新能力。

(二)開設開放服務實驗室

在物理實驗中,開設開放服務實驗室,它不僅時間上對學生開放,而且在內容上也開放,是一種個性化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滿足學生求知、探索和創新的欲望,側重創新精神與能力培養。學生在開放服務實驗室中,可利用實驗室提供的設備,自己設立題目,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和審核學生提出的實驗方案與題目;實驗中允許失敗,最后以小論文的形式在Seminar課中發表,討論和總結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創新點。

(三)滿足個性化教育

滿足個性化教育的需要,建立物理實驗網上選課系統,打破多年來一個年級學生一張課表的作法,實現全方位開放的教學模式。在實驗項目和教學內容逐漸豐富的基礎上,建立了物理實驗網上選課系統和實驗教學管理系統。在實驗中,學生根據興趣和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在網上選課,滿足個性化教育,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了實驗教學水平。

開設物理實驗課的同時,并行開設“物理實驗技術系列講座”,提高物理實驗課的層次和水平:對學生開設物理實驗技術系列講座,講述各領域的背景、思想、方法、現代技術和應用,使學生深入理解物理實驗的思想、方法和應用。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四)強化物理學文化素質教育,開設“物理學史的啟迪”課程

物理學史是研究人類對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史。開設這門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強化學生物理文化教育素質和軟件思維能力。學習前輩物理學家的科學探索方法,避免學生對理論學習的形式化理解和對物理概念的絕對化。在課程的選材上,重點突出著名物理實驗在歷史上的作用,教學方式上采用“Seminar”方式及多媒體教學形式,使歷史人物和事件生動地展現,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系統教學法的課堂設計根據加涅的學習階段理論,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系統而完整的信息加工過程,也是信息的攝取、加工、貯存和反饋的過程,即知識的知覺選擇、理解領會、記憶貯存和作業反饋的過程。課堂教學設計必須為這一過程,特別是內部加工過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總結出要掌握的幾個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學生運用這些概念和規律時經常出現的錯誤并分析其原因。接著,創造安靜環境,讓學生默記本節所學知識。經過理解領會,知識就進入記憶階段,通過記憶,保持知識,習得知識,實現學習知識的期望。為了保持知識,就必須根據遺忘規律,指導學生同遺忘作斗爭。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加涅著,傅統先,陸有銓譯.學習的條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查有梁,等.物理教學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6

研究性學習概念與發展歷史

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活動形式,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帶著一種積極要求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參與學習,而達到解決疑問、掌握相應的知識與能力的目的;或者像科學家為進行某一項科學發明或發現而去作試驗嘗試,以爭取創造發明或發現獲得成功的心態,進行學習探究的教學結構形式。研究性學習模式有兩種類型:“問題解決式”研究性學習模式和“任務驅動式”研究性學習模式。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主體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和嘗試性原則。研究性學習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中被廣泛應用。

當前高校的研究性學習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其標志是1998年美國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委員會《重振本科教學: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藍圖》報告中提出的“基于研究的學習”。從中世紀歐洲產生現代意義的大學以來,大學的研究性學習按時展的不同特點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世紀以前的萌芽期)。此階段開始以講會式(中國古代書院)和辯論(中世紀大學)為主。古代討論式教學經長期發展,18世紀中期歐洲大學產生了一種新的教學與研究方法――研討小組(Seminar),向學生傳授一些被認為有用的不成體系的實務知識;中世紀是一個漫長的農業經濟時代,大學的唯一職能就是教學與培養少量人才。

第二階段(19世紀初至19世紀晚期的初步形成期)。1810年洪堡創立的柏林大學成為近代大學的標志,首次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措施,主張對研討小組(Seminar)進行改造并發展成為種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學――科研研討班,從此,大學生研究性教學得以正式產生。同時,研討小組(Seminar)被介紹到美國,成為美國大學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第三階段(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40年代的第一次轉向期)。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實驗研究逐漸在大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研究生培養成為一種教育制度,它與本科教育有了明確的區分,而且只在研究生教育中實現“研究與教學的結合”,研究性學習出現了第一次轉向,研討小組(Seminar)、問題學習是本階段主要的研究性學習形式。

第四階段(20世紀40-90年代末的第二次轉向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科技發明與成果利用的周期明顯縮短,科學發展進入“大科學”時代,研究開始遠離教學,歷史上大學研究性學習出現第二次轉向,研討小組(Seminar)、項目學習、發現學習等成為本階段主要的研究性學習形式;繼續存在的“小科學”研究中出現了課外實踐研究這種新的研究途徑。

第五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至現在的第三次轉向期)。在知識經濟逐步形成的過程中,社會發展向高校提出把本科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世界各國都紛紛做了回應,美國提出重振本科教學,“基于研究的學習”;德國則在本科教育中普遍要求學生進行研究式的學習;日本提出“綜合學習”等;我國也先后三次(1999、2005、2007年)以頒布文件的方式強調高校研究性教學的重要。從此,“研究性學習”成為全體大學生從事學習的一種重要而普遍的有效學習方式,這是高校研究性學習的第三次轉向,研討小組(Seminar)、基于研究的學習、探究式學習、綜合學習等成為主要的學習形式。

實驗教學是學生科技創新的主要途徑之一,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7年開始,國內各高校相繼啟動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計劃,資助大學生開展研究型、創新性實驗項目,調動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倡導以啟發探索和創新性實驗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的開展與實施,是我國高校推進自主創新,培養創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既增強了實驗教學環節,又將教學與實驗相輔相成,實現了研究與創新的齊頭并進。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實驗教學并不能一味的通過開設新的實驗項目來達到目的,而應將科研引入實驗,因為開展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更能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學習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理念,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話題。研究性學習一般分為兩類:“研究性學習”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針對“接受性學習”和“訓練性學習”而提出來的,通常是指教師或他人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它是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作為一種課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明確給出定義,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主要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發現問題確定研究課題,收集整理歸納信息,展示研究成果。這一活動過程強調實用性,著重解決問題;強調過程性,而不一味看重結果。“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為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因此,“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定向型課程。

Project-based Learning或Project Learning,一般譯作項目學習、專題導向學習、項目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我國習慣稱為“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比較普遍推崇和實施的一種新課程。法國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首先于1995年在初二年級開始實驗,最初稱為“多樣化途徑”。現在,“研究性學習”在法國已經從初中、高中到大學預備班統一開設,形成了相互銜接的課程系列,并且它已經成為90年代以來法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美國對類似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已經進行了若干年的探索,其中勞倫期中學從1985年開始,一直開設“自主研究”的課程;1985年的《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被美國輿論界稱為最雄心勃勃的全國性的教育改革計劃,1995年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是美國科學教育史上的綱領性文獻,標準中突出科學探究,強調學生要通過探究獨立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該“計劃”和“標準”受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影響的痕跡比較明顯。亞洲國家受儒家教育文化影響深重,長期以來重記憶、重學術、重知識的傳承。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各國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關鍵予以特別重視。新加坡、日本等國家都先后在中小學課程結構中增加了研究性學習的板塊。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2000年9月頒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中,將“專題研習”列為課程改革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在中國大陸,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實踐探索較早、積累經驗比較豐富的是上海市。在全國提出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開了“上海市中學研究性課程研討會”,強調研究性學習不僅應作為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而且應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2000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研究性學習為必修課。2001年4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龍江、遼寧、山東等七個省的高中一年級進行試點,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所有的高中都執行這一新的課程計劃。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結構中明確,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把研究性學習列為其中的必修課程。

研究性學習必須結合實際

從學習目的看,歷史上的“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培養“理性的人”“民主社會的公民”“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所倡導“研究性學習”則指向于培養個性健全發展的人,個體健全發展是倡導“研究性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從學習內容看,歷史上的“研究性學習”大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今天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主張從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問題,其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與科學世界。從學習理念看,歷史上“研究性學習”的倡導者大多數認為存在一個普遍的、適用于所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模式;而今天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理念,認為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課程應遵循每個人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

人們當今倡導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不僅是轉變學習方式,而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健全發展。因此“研究性學習”課程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我國基礎教育21世紀頒布實施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計劃,不管是作為一門課程還是一種學習方法,它都結合了時代精神,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從高等教育領域來看,研究性學習倡導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蘊含著一種新的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在高等教育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研究性學習應該而且可以成為我國本科教學改革的總模式。

筆者認為,從研究性學習的形成和發展歷史看,研究性學習相對來說是“舶來品”,我國學校教育開展研究性學習,還必須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和文化背景,結合中國學校教育的整體結構和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思考。首先,應將“研究性學習”上升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來規劃和實施。從深層次上解決好“傳道、授業、解惑”的思維定勢,做好課堂內、校內、課堂外、校外學習的整體設計。其次,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師的素質非常重要。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和意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充實,教師作為組織者,在多邊互動教學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的基礎教育存在著把“研究性學習”等同于“科學研究”、把“研究性學習”課程等同于“科技活動”課程,把學生引向運用理科知識探究科技類問題的錯誤傾向,我們必須擺脫“唯科學主義”的狹隘視閾,還原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初衷,實現課程的應有價值。最后,構建研究性學習體系。實際上,研究性學習方式在國外教育中從中學到大學、研究生階段都非常推崇,由此培養了一大批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教師和學生都是研究者,我們要從小學到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從制度和機制上逐步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在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理念,相互銜接,不出現斷層。當然,我國學校教育構建研究性學習體系,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程要走。

參考文獻

[1]嚴啟英.高校研究性學習的“新”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

[2]文可義.“研究性學習”的形成和發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1)

[3]周光禮,朱家德.重建教學:我國“研究性學習”三十年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4]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1(5)

篇7

[關鍵詞]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教育學博士生培養;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808(2015)S2-0026-02

要建成一流大學,必須將重點轉移到研究生教育上來,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為支撐。博士是我國教育結構中最高層次的教育,以社會分工的角度來說,博士處于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最尖端位置,他們是一個國家中占據一個時期最緊要通道的少數知識精英。博士生教育就是一種精英教育,博士生教育質量代表了一個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作為綜合性大學中一員的教育學院也為此目標不懈地探索與實踐。

一、博士生就業基本情況和教育學院辦學基本理念

(一)就業基本情況

多年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畢業的研究生都因具備業務基礎扎實、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足等優秀品質而很受國家和社會歡迎。研究生們通過面試成績、專業成績、學業背景、相關實習經歷、創新能力、社團活動經歷、人際交往能力、外語水平、性格特征、熟人推薦等順利被有關機構和單位錄用,一次性就業率均在學校要求的98%以上。他們就業與工作多在教育部教育科研院所系統及高校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或者是在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高校、中學機關部門;還有一些在高校、中學教師,公務員,雜志編輯部,大中型企業管理部門。

(二)辦學基本理念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社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是需要通過教育學專業的人才來解決的,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到各級教育科研機構從事教育研究工作,應對教育國際化的挑戰、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如何開發企業的人力資源、提高員工的素質以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實施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現在應試教育存在的學生負擔重、教育質量不夠高等許多問題都亟須解決。教育研究可以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撐,很多研實成果已經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采納。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到各級行政部門、各級各類院校的教務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高校教育培訓和外事部門,大中型企業人力資源部從事管理、教育咨詢與分析工作。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還涉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企業教育、社區教育等)。研究生到高校、中學任教就能根據青年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科學育人、傳授知識,也可在大中型企業培訓部門從事教學甚或赴海外孔子學院任教成為教育教學骨干教師。根據教育學院多年來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結果和當今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社會大發展大轉型時期形勢的需要,教育學院把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教育要素注入傳統的教育學博士生教育培養模式中進行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例如一名博士黨員畢業生被評為全校“十佳大學生黨員”,高麗浩的《中國教育財政近代化研究》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絕大部分收回的畢業后工作單位回饋信息都得到認可。如何才能從教育學博士生中培養出未來高水平的教育理論家、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教育事業各級高素質管理人才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優秀的骨干教師是教育學院辦學的基本理念和應有職責。

二、教學方式

(一)PBL教學法

PBL是美式先進教學法之一,采用了生對生、師對生、生對組的方法,以問題為中心授課,師生討論式解決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拋棄“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方式,博士生的課堂應該更加自由和開放,提倡互動教學法,具體到某個章節的講授,教師不再限于傳授知識,而要成為引導者,增加課堂互動,進而開發和培養其語言溝通能力,使教學深入淺出,更加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是很強的教學互動和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研究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職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的個人發展能力。

(二)MOOCs慕課和Coursera平臺

通過建設“三網工程”(網絡課件、網絡教室、網絡管理平臺和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改革,形成了適合研究生特點的課程教育體系。學院在2013年已開展并大力推廣慕課建設和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兩位教授創立的Coursers平臺上的在線教育資源進行翻轉課堂(即學生在課下完成課堂內容,在課上進行有效的討論和合作式學習)的嘗試,引導研究生對國內外在線教育資源、公開課程進行評價和比較研究,加強對慕課引發的全球教育資源配置對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影響與挑戰的研究。

(三)SRTP科研訓練計劃

近些年,由一些研究型大學提出并得以迅速推廣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就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充分體現研究特性的一個有效措施,是中國高校為提高人才質量、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浙江大學是全國最早提出對大學生進行科研訓練的高校之一。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兩者緊密銜接,教育學院也一直在研究生培養時沿用此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其他層次教育的最主要標志,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重要體現,貫穿于研究生培養各個環節,學院改變了博士生入學后先學課程,經過中期考核和開題報告,再進入科研和課題研究,最后寫學位論文的培養過程,現在是博士生入學后根據學科的要求、個人特點制定科研工作計劃和時間安排,制訂計劃時可直接進入研究階段,并不一定按照課程、科研、論文環節循序漸進;學院在網上開設調整個人學習計劃和定期向導師匯報工作的窗口,鼓勵博士生根據研究目標的需要制訂并調整個人學習計劃,同時定期向導師報告科研進展,博士生均要撰寫讀書報告,鼓勵他們以讀書報告、創新論壇、seminar等形式進行相互交流,根據學科特點制定教育學博士生的出口標準。

三、繼續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生源結構、提高招生質量我國研究生發展指導思想,是重視“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開始從“單純發展數量”到“注意教育質量”。研究生教育質量是一個包括招生、培養、管理、學位、評估等各方面在內的綜合體系。當然,招生質量是基礎,所以既要保證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有足夠的生源,同時又要保證根據培養方式選擇適合培養的學生。浙大在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實踐中育人為先,創新發展,走在模式創新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浙大建立的博士生招生質量工程的核心是進一步增加直博士和碩博連讀生,限制在職生報考的博士招生整體方案。對于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教育來說“長學制”博士生貫通式培養是高水平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改善生源質量必須提高直博和碩博連讀的比例。當然,要提升生源質量,關鍵在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學生要懷著主動、自愿的心態入學。沒有特色和品牌,恐怕也難以為繼,加快構建以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人才為導向的教育學博士生教育體系辦學理念,培養模式的完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可獲得學生的青睞和社會的就同。

(二)課程建設與時俱進,打造品牌課程

今年申請打造核心課程建設,“教育學名著導續”作為教育學博士生的專業學位課,其開設對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專業素質與科研水平具有奠基性作用,這門課程集中了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高等教育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學科內各級領域的經典名著。通過精心挑選的中、外12篇教育經典名著的研究,可了解教學各領域的基本觀念,研究方法,掌握相關領域的前沿問題。通過教育學各分支學科的問題域、方法論和基本邏輯的比較分析,整合形成合理的學術結構。教育學博士研究生通過學習可以開闊眼界,掌握教育研究的范式與視角,增強教育問題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從而提高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今年同時申請的還有以“教育學方法論”提升為示范的課程建設。教育學的自身發展也倒逼教育研究方法不斷更新,課程面臨不斷提升的壓力。應對當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水平和規范相對低下的問題,本課程以提高研究生素養包括大量高速的中英文文獻查閱和寫作能力、問題識別能力、文獻評論能力、研究設計能力、參加國際會議能力,遞交國際論文和國際學術研討等能力為目的與世界接軌,大量引入新的中英文教材和文獻,系統研究國外博士研究生教育學研究方法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和作業評價系統,對強化研究生的科技基礎能力及科研道德均大有裨益。“教育學方法論”的國際接軌和本土教育研究相關特色的完美結合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性的專業核心課程。比較教育學學科(休閑體育)“985工程”三期建設項目申請碩士生全英文課程,對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的碩士生課以全英文來授課,為碩博連讀打下良好基礎。

(三)激發研究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強化提升運用能力

大學英語四、六級目前仍一樣分等級,而在高校招生時,不同的學校會對英語提出不同的等級要求,英語應回歸其語言工具的本質屬性。英語依然是當今全球應用范圍最廣的國際語言,互聯網90%以上是英語資源。作為研究型大學教育學的博士生欲想與國際接軌,成為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人才,在校學習期間,仍需不斷努力學習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對于此前缺少嚴格訓練的中國研究生而言,對大量的英語教學普遍感到不適應,尤其是綜合考核,采取公開報告和閉卷考試的模式,特別對一些大齡博士生來說,倍感壓力。為了不斷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語水平,我院除了繼續在核心課程主題講授中堅持雙語教學外,在申請即將啟用的課程建設“教育學名著導讀”三分之一內容將采用全英文授課,要求學生能熟練閱讀英語教育文獻,最終完成6000個單詞的學術論文,掌握英語論文寫作。作為本門課程的延伸性課程,自2014年5月份起,由海外名師主導課程,均采用全英文講授,首先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BernadetteBaker教授主講“國際教育學術前沿”,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學院EugeneTucker教授主講“教育領導與政策”。黨的十后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改革,實施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詳細研究和積極探索相關政策和細則。根據原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的辦學理念,結合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使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浙江大學發展需求,不斷拓展研究生培養的深度,塑造研究生教育的獨特文化傳統,我們把教育學博士生培養目標定為有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這也完全符合國家和教育部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2.

[2]浙江大學.校園人文文化活動報道[N].浙江大學報,2014-6-30.

[3]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0.

[4].創新創新再創新,在兩院院士大會開幕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6-10.

篇8

【關鍵詞】大學數學研討式教學 講授法啟發式教學

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之一,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大學數學而言,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加之大學授課節奏快、內容枯燥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數學教學質量不夠理想。面對這種尷尬情況,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文化素養,是數學教師亟須探索的問題。

一、研討式教學概述

研討式教學法源于德國早期的大學,德文稱為Seminar,是一種具有教學和科研雙重作用的課程教學模式,現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高校中的一種主要教學方法。研討式教學是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為學習活動主體,教師協助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各種途徑查找并閱覽相關問題的資料,分組研究、討論、探索,組織學生撰寫講稿,課堂討論講解,最后提出解決問題辦法,總結學習經驗,交流體會心得的教學方式。研討式教學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轉變成為 “主動獵取知識”的主體。教師在教學全程中參與其中“導演”整個研討主題和研討過程,不僅傳授教學知識,而且更系統地傳授學習方法。這種教學不僅是思想、理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學方法和模式上的更新,是一種具有教學和科研雙重作用的課程教學模式[1]。

二、研討式教學在大學數學教學的實施

如今,國外眾多學者就研討式教學進行了研究探索和實施。但諸多文獻多注重文科類課程中的研討教學,如郭漢民教授把“五步”研討式教學應用在歷史專業課程教學中[2],魏書生在語文教學中總結出研討式六步教學法等。筆者根據多年大學數學主干課程的教學實踐,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經驗,在此探討研討式教學在理工類數學課程中的教學實施過程。

(一)課前調研

對數學課程中的內容進行研討式教學需要事前對學生數學成績、學習動機、個人特長和興趣等方面進行調研。教師在課前了解學生的狀況一方面能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增強師生的情感;另一方面能有的放矢確定研討主題、規劃研討學時、合理確定學生研討小組等方面提供依據。

(二)制訂教學計劃

制訂教學計劃是研討式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它關系到整個教學任務的完成與教學質量。首先需要教師和學生課前準備充分和精心組織。任課教師需研究課程教學內容,根據課時要求,思考制訂研討方案。主要包括確定研討題目、參考資料、研討任務和目標、課時分配、合理分組、教學設備等。學生需要與小組成員互相溝通,在教師指導下預習相關章節的內容。

(三)確定研討主題,學生分組

研討式主題選擇本課程中適合研討的內容。研討主題要緊扣教學大綱、基礎理論和知識等,主題要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其難易程度要促進小組成員協同合作來解決問題,確保研討教學需要達到的目標。

考慮到學生數學基礎、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興趣特長、性格等方面的差異,一般5人一組,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分組,有利于同學間互幫互助、取長補短。

(四)教師指導查閱資料,撰寫講稿

在小組查閱資料之前,教師要對研討主題做出闡述,明確討論專題的意義和討論范圍,讓學生知道研討的目的和要點。同時,指定相關參考資料,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收集信息,啟發學生從多渠道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小組成員的自學能力。

在學生查找資料對研討主題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小組團隊分工協作,整理、互補、總結研討信息,撰寫研討講稿。在此期間教師要與學生溝通解決問題,對研討成果進行檢查和指導,給小組成員幫助和鼓勵。

(五)課堂講解,答疑解惑

課堂講評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學生發言時盡量要符合數學學科的特點,語言簡單干練,邏輯思維清晰嚴密。同時,教師要把學生在研討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給出指導講評,從中提取實質性的問題,并做透徹的、深入細致的講解,達到使學生聞一知十的效果。教師全面總結研討主題,尤其對研討方法、重點知識進行重點理解,會使研討有深度和廣度;教師正面評價各小組的研討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對整個教學能起到促進作用。

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研討式教學顯然能激發班級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獨立性,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能夠更好地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及綜合創新能力。一次成功的研討課能增強學生的數學科研探索意識,有利于班級形成學習數學的濃厚氛圍,能增強學生自我認知和自信心。同時,研討式教學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口頭表達能力,其學習經驗和心得也有助于日后的論文寫作。

三、研討式教學的不足之處

研討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對傳統教學的大力改革,其教學過程緩慢,需投入更多的課時量。但大學數學基礎課程的課時均已縮減,如《線性代數》課程課時一般為32學時或48學時,如果整個課程的知識點都采用研討式教學,勢必會影響教學計劃及教學任務。另外,大學數學大班制授課是普遍現象,學生人員的增多也為研討式教學的進行帶來了困難,如會出現如何合理分組、研討專題需兼顧專業不同等問題。最后,研討教學主題的確定不宜偏難。在課時一定的前提下,研討主題偏難往往會拖延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穩固知識點,在課堂討論中還容易出現偏題、跑題現象,學生對重難點問題糾纏不清,這些問題就考驗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了。

四、大學數學教學中研討式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的巧妙結合

(一)以講授法輔助研討式教學,有效解決課時、大班制問題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運用講授法,教師可以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生動形象的描繪、陳述,啟發誘導學生設疑、解疑,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為全面系統的知識[3]。我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講授法有其他教學方法不可替代的優越性。針對大班制教學及課時緊縮的情況,講授法能面向全體學生授課。教師使用專業的數學術語及富有感染力的肢體語言,能使學生在聽課時的思維與教師保持一致。這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大量、系統地掌握數學基本理論,快捷有效地掌握學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空間感知能力。

講授法能彌補研討式教學課時增多、進度緩慢的負面效應。因此在研討式教學實施之前,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規劃講授法與研討教學的課時分配。

講授法和研討教學法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方式。近年來國內高校也開始進行這兩種授課方式的嘗試。如中國科技大學于1999 年開始將這兩種教法的結合在教學中進行了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小班結合教學促進了教學方式的改變。小班教學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課堂學習由教師講授型轉向師生互動型,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此種教學方法最直接的效果是參與者主體間的交流更為便利、充分和深入,進而促使師生共同成長和進步[4]。

(二)以啟發式教學為輔,有效解決疑難問題和重點教學內容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根據教學內容特點、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5] 。啟發式教學主張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對疑難問題的解決,旨在實現由導而學進而思的教學辯證統一的理念。其與研討式教學有相似之處,在遇到問題時由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問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驅動學生解惑心理需求,最終達到解惑的目的。在研討式教學實施中,對重難點的研討,有時難免出現偏題、離題現象,此時教師就需要用啟發式教學發揮主導作用,因勢利導,將問題的中心轉回到與研討主題相關的部分,啟發學生抓住問題的實質,破解難點和重點。有時也可能出現學生對難點重點問題爭執不休、各抒己見的局面,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理解知識卻理解不透、想表達卻又不能正確表達、想解惑又能力不足的原因所致。此時教師若能對學生進行畫龍點睛的點撥,啟發學生在強烈探究意R的驅使下追溯問題的根源,則必能使學生頓悟,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出現柳暗花明。

研討式教學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為學生的學而發揮主導作用,遵循了教與學相統一的規律。研討教學中因勢利導,融合講授法和啟發式教學,兩者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既能解決教學難點,又能把握好課堂節奏,教學中一定能收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茜.提升研討能力的大學數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6(15):138-139.

[2]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 108-111.

[3]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9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經濟學專業 課程設置

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因此培養拔尖型創新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一項戰略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大學經濟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我國的經濟學教育與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的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教學內容空洞,教學手段單一,基本保持教師填鴨式授課、學生記憶背誦的傳統模式。每年大量的經濟學學生畢業,但合格的經濟學人才卻非常稀少。如何盡快改變經濟學專門人才的培養環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經濟學本科畢業生的專業水平,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院校經濟學教育的長期發展,而且還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體制的發展與完善。本文在系統研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簡稱MIT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經濟系為例,從專業要求、課程設置等方面研究美國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的先進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我國經濟學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1.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設置的理論分析

拔尖創新人才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品格,在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能夠創造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高素質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課程體系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總目標的物質載體。課程體系是承擔特定人才培養職能功能、具有特殊結構和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開放性等特點的知識組織結構,課程體系構成了一個學科的基本范式,這種范式使得各門課程形成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具體落實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確立專業規格與專業品質,區分不同人才學科的人才特征,同時課程體系設置海必須反映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濟社會要求,跟蹤本學科發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識體系的穩定性,也要有知識內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時還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與課程體系的設置實現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1.1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實現課程體系的組織和優化。要按照經濟學科的特點,實現課程的豐富性、回歸性、聯系性與嚴密性,使得課程的規劃、研究和設計過程逐漸完善。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應當培養學生具有結構合理的基礎知識、自覺的學習意識和較強的自學能力。

1.2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實現科學性與發展性相協調。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意見中明確指出:“必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反應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從整體優化角度開展課程體系的優化及教學內容改革”。經濟學是一個涉及面廣、分支多、理論性與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而且變化頻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理論和體系層出不窮,需要我們結合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求,將整個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各個模塊、各門課程科學合理地、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方法相配合、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同時,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隨著手機、電腦、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的強勢傳播,青年學生的閱讀習慣也在不斷變化,手機閱讀、互聯網閱讀成為閱讀的主流,這樣在當代學生中,知識碎片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許多學生難以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更要重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做到普適與特色相結合。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的科學,因而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在課程體系設置中要尊重經濟學體系的一般內容與范式,做到課程體系的普遍適用。然而,每一個高校的研究與教學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觀點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完全一模一樣的課程體系設置不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差異化生存、特色化發展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課程體系設置而言,也要體現差異化、特色化,學校要因校而異,根據自己的教學定位和理念,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著眼經濟建設的前沿變化,預測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趨向,開發出相應的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1.4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的經濟學課程體系

經濟學課程體系要做到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平衡。拔尖創新人才應具有全面的素質和廣博的知識結構,只有深入掌握本學科理論知識、廣泛的相關學科知識,才能具備觸類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論上有所突破,眾所周知著名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經濟學界的大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也是著名的計算機專家,曾榮獲美國最高的計算機科學獎項。因此,在經濟學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必須重視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大量開設理工、人文、社科、藝術等方面的基礎課程,開設交叉學科的綜合課程以及跨學科的講座等等,打破專業限制,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2.美國四所著名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的基本情況

一是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美國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培養目標、培養制度,教學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內容,就教學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在課程設置上,美國多數高校實施的是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程結構設計,但各校的課程分類與組合不盡相同。如麻省理工學院為理工類學生開設人文社會課程,以保證文理學科相互滲透。二是在教學內容方面,研究型大學處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討課,還有跨學科的專題學術討論課程、導師輔導課以及問題情境式教學課,重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美國還十分重視開設創業課程,硅谷60%-70%的企業都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和教師創辦的。三是教學方法靈活,研究性教學等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經濟學教學方面,為了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和分析方法,美國大學在設置本科經濟學課程時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計量學以及經濟分析與應用等方面課程細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層次,在經濟學專業一年級,開設初級經濟學原理,二年級學習中級經濟學在初級課程中對新生只講授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不涉及高等數學方面的內容在學生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素養和相關的數學知識后,才允許修讀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中級微觀應用分析、中級宏觀應用分析等方面的課程,有的學校在選修課程上還開設高級微觀理論。以下是MIT、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學校經濟系課程設置。

2.1 MIT本科課程設置[1]:

2.1.1一般經濟學理論,這一類課程包括微觀經濟理論與公共政策、微觀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原理、中級微觀經濟理論、中級應用宏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經濟學閱讀與討論、經濟學專題、博弈論的經濟應用、經濟學與心理學、戰略與信息等課程。

2.1.2產業組織,包括產業組織與競爭策略、衛生經濟學、經濟學與激勵:理論與應用等課程。

2.1.3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包括經濟學中的統計方法、計量經濟學、經濟學中的研究與交流:主題、方法與應用、高級計量經濟學等課程。

2.1.4國民收入與金融,包括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環境政策與經濟學、能源決策、市場與政策、能源經濟學與政策、金融經濟學、教育經濟學、信息技術與美國勞動市場等課程。

2.1.5國際、區域與城市經濟學,包括城市與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等課程。

2.1.6勞動經濟學與勞資關系,包括變化的經濟中的美國勞動力、勞動經濟學與公共政策等課程。

2.1.7經濟史,包括中世紀經濟史的比較研究、金融危機的經濟史、資本主義以及對它的批評、世界貧困問題等課程。

2.1.8經濟發展,包括發展理論基礎、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發展等課程。

2.2 MIT研究生經濟學課程設置[2]

2.2.1一般經濟學與理論,包括經濟學家的數學、微觀經濟理論Ⅰ、微觀經濟理論Ⅱ、微觀經濟理論Ⅲ、微觀經濟理論Ⅳ、博弈論、契約理論、博弈論專題、獨立研究論文、討論:經濟學專題、經濟學閱讀討論等。

2.2.2產業組織,包括產業組織Ⅰ、產業組織Ⅱ、衛生經濟學討論、集體選擇理論:經驗檢驗、集體選擇理論:制度與實證政治理論等。

2.2.3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包括經濟學中的統計方法、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分析、非線性計量經濟分析、高級應用計量經濟學專題、應用計量經濟學專題、經濟研究討論。

2.2.4金融經濟學,包括金融經濟學簡介、高級金融經濟學Ⅰ、高級金融經濟學Ⅱ、高級金融經濟學Ⅲ。

2.2.5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Ⅰ、動態最優方法應用、宏觀經濟理論Ⅱ、經濟增長、宏觀經濟理論Ⅲ、經濟波動、宏觀經濟理論Ⅳ、經濟危機、宏觀經濟學專題、高級宏觀經濟學Ⅰ、高級宏觀經濟學Ⅱ、高級宏觀經濟學Ⅳ。

2.2.6公共經濟學,包括環境政策與經濟學、公共經濟學Ⅰ、公共經濟學Ⅱ、高級公共經濟學專題、環境經濟學與市場失靈的政府反應。

2.2.7國際、區域、城市經濟學,包括城市與區域、城市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國際經濟學Ⅰ、國際經濟學Ⅱ。

2.2.8勞動經濟學和勞資關系,包括勞動經濟學Ⅰ、勞動經濟學Ⅱ、高級勞動經濟學專題、勞動市場關系與職業流動性。

2.2.9經濟史,包括經濟史等課程。

2.2.10發展經濟學,包括發展經濟學:微觀學問題與政策模型、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與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政治經濟學:制度與發展、經濟制度與增長政策分析、政治經濟學1:國家與經濟的理論等課程。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項目主要課程:核心課程:價格理論(分為Ⅰ、Ⅱ、Ⅲ)(應是微觀經濟學)、收入理論(分為Ⅰ、Ⅱ、Ⅲ)(應是宏觀經濟學)、數量分析方法(包括經濟學中數理方法導論、經驗分析Ⅰ、Ⅱ、Ⅲ);專業課程:數理經濟學(包括博弈論、信息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專題)、計量經濟學與統計學(包括高級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專題、市場專題(貝葉斯方法在營銷與微觀經濟計量學中的應用)、經濟史(包括人口與經濟、商業倫理、市場營銷的經濟學與人口統計)、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本(包括應用價格理論、人力資本、知識與技能經濟學)、數量經濟分析(生命周期動態學與不平等、社會相互作用與不平等)、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經濟增長專題、國際貿易與增長、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分析)、公共部門經濟學(政治學的經濟模型、公共部門經濟學、公共部門中的發展經濟學)、計量勞動經濟學(微觀數據分析Ⅰ、Ⅱ、Ⅲ)、宏觀經濟動態學與金融市場(宏觀經濟的隨機模型、公共財政與宏觀經濟動態學、金融市場的動態模型)、金融經濟學(金融決策理論Ⅰ、Ⅱ、Ⅲ)、資產定價(資產定價、實證金融專題、資產定價專題)、產業組織(高級產業組織理論Ⅰ、Ⅱ、反托拉斯與產業組織)。另外有很多討論課程,還有方法論的訓練課程。[3]

哈佛大學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一般經濟學、經濟理論、經濟思想史為一類,包括微觀經濟理論Ⅰ、Ⅱ、文化經濟學、宗教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博弈論Ⅰ、Ⅱ等;計量經濟學與數量方法,包括應用計量經濟學、金融計量學專題等;經濟史、發展經濟學,包括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學Ⅰ、Ⅱ、發展政策設計、經濟增長理論;貨幣和財政理論與政策、公共部門經濟學,包括公共經濟學與財政政策Ⅰ、Ⅱ、衛生經濟學等;國際經濟學,包括國際金融、高級國際貿易專題等;產業組織與規制、環境經濟學,包括產業組織Ⅰ、Ⅱ、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包括公司金融、企業家精神的理論與經驗研究、行為金融;勞動、人力資本與收入分配、城市經濟學為一類,包括社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科學經濟學。另外有大量的閱讀、研究、討論課程安排。[4]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課程設置:1)第一年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分析Ⅰ和Ⅱ、經濟學家須掌握的數學方法,計量經濟學Ⅰ和Ⅱ;2)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與發展Ⅰ和Ⅱ、科學、技術與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公共財政Ⅰ和Ⅱ;3)計量經濟學,包括微觀計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經驗方法、應用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理論、計量經濟學專題Ⅰ和Ⅱ、計量經濟學討論會;4)經濟思想史,包括經濟思想史;5)產業組織與規制,包括產業組織專題、產業組織專題Ⅰ、Ⅱ和Ⅲ、產業組織討論會;6)國際經濟學,包括國際金融、貿易與金融政策中的戰略問題、貿易協定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貨幣與金融、貿易與發展專題、國際貨幣經濟學專題、商業政策專題、全球經濟政策、經濟地理專題、國際貿易討論;7)勞動經濟學,包括勞動經濟學Ⅰ和Ⅱ、勞動經濟學專題;8)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理論,包括宏觀動態學專題、高級宏觀經濟分析Ⅰ和Ⅱ、宏觀經濟學與一般均衡理論、經濟分析專題Ⅰ和Ⅱ、應用宏觀經濟學與金融、經濟模型中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貨幣理論與政策、高級經濟學經驗研究專題、貨幣經濟學討論會、經濟波動討論會;9)微觀經濟理論與數理經濟學,包括高級微觀經濟分析Ⅰ和Ⅱ、群體決策的建模與分析、經濟學家的高級數理經濟學方法、數理經濟學專題、金融與貨幣的一般均衡基礎、博弈論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控制論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機制設計、契約與組織、政治的經濟分析專題、市場設計、產業競爭的經濟學與政治學、微觀經濟學討論、應用微觀經濟理論討論、應用微觀經濟理論研究方法討論;10)公共財政,包括公共財政Ⅰ、Ⅱ、Ⅲ、公共經濟學基礎;11)其他課程,包括美國經濟史、歐洲經濟史、日本的經濟組織與發展、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專題研討、蘇維埃與后蘇維埃經濟、中東歐、后蘇維埃國家以及東亞改革國家的轉軌問題、城市經濟學、集體行動的政治經濟分析、政治經濟學理論、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轉軌經濟學、歐洲一體化的經濟分析、日本經濟問題、衛生經濟學專題;12)討論,包括經濟理論、貨幣與宏觀經濟學、勞動與人力資源、國際經濟學、發展與環境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產業組織與戰略、應用微觀經濟學與勞動。[5]

3.美國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的特點

從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國高校經濟系課程設置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3.1課程體系完整,數目龐大

每一所大學開設的經濟系課程幾乎都涵蓋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從一般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到經濟學的各個分支領域如勞動經濟學、衛生經濟學、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等無所不包,課程數量龐大。哈佛大學2009年秋季為本科生開設的課程有20門,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50門之多。由于課程內容豐富,數量龐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術興趣以及今后的職業選擇,靈活選擇要學習的課程,有助于實現經濟學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權衡,也有利于教師專注于某一個研究領域,提高研究與教學的質量,同時也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2課程層次豐富,結構合理

美國高校經濟學課程體系布局合理,課程之間內在的結構關系、邏輯聯系得以完善。

首先,課程層次性強,課與課之間的縱向銜接緊密。在課程設置上,遵循知識傳授的漸近規律,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方式,構建完整的經濟學課程體系。各大學都把一些主要的經濟學課程分解成幾個由低至高的級別,如微觀經濟學Ⅰ、Ⅱ、Ⅲ,宏觀經濟學Ⅰ、Ⅱ、Ⅲ,計量經濟學Ⅰ、Ⅱ、Ⅲ等等,讓學生拾級而上,步步升高,幫助學生既打好專業基礎,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識。

其次,注重經濟學方法的訓練。美國高校在經濟學課程體系的設計中,特別強調現代經濟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學,開出了大量統計方法、數學方法、計量經濟學、微觀宏觀經驗研究方法、數理經濟學方法等課程,并且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這樣的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主流理論和方法。通過經濟理論與經濟方法課的結合,以突出定性經濟學與定量經濟學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既理解相關的經濟學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論的定性表述,又能把這些理論化解為具體的假設,并運用統計資料和方法,對其進行規范化的定量檢驗。

第三,注重跨學科培養。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經濟系設有經濟數學(Econ-Mathematics)、經濟統計學(Econ-Statistics)、經濟運籌學(Econ-Operation Research)、經濟哲學(Econ-Philosophy)、 經濟政治科學(Econ-Political Science)五個跨學科方向,學生的培養由兩個系共同完成,各個方向均有自己的學分要求,其中前兩個對數學的要求很高,分別占總學分的22%和44%。這樣的跨學科培養是緊跟經濟學發展前沿的表現,有助于培養學生利用經濟學和其他學科共同分析某個領域的能力。本科生畢業后,學校會鼓勵他們去別的大學繼續深造(不同于我國的基地班),基本上沒有近親繁殖現象。通過跨學科的培養,不斷拓寬經濟學教育領域的學科目標。這些跨學科的經濟學擴展課程,如社會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法律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宗教與資本主義等課程,為經濟學的理論論證和方法應用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空間,而且還在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比較中,發現本學科的缺陷和不足,促進自身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3.3課程的應用性強

美國大學本科經濟課程設置特別注重提高課程的應用性,以適應大部分本科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具體經濟職業的實際要求。課程的應用性既體現在每一門課程的內容里,又顯示在眾多課程之間的結構關系之中,從每一門課來看,其內容設計一般是從具體的經濟現象著眼,在提出、分析和解決存在于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相關的經濟學概念、理論和方法,因此,整個課程的學習不是和經濟現實脫節或割裂開來,而是形成積極互動的良性關系,即在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中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知識的拓展,又提高對經濟現實的思考層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學術視野

美國高校的經濟學研究在全世界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因而其學術視野并不僅僅局限于美國本國的經濟問題,對全球經濟問題都有研究。因而其開設的課程幾乎涵蓋全球各國的主要經濟現象,開出了大量涉及各國經濟問題的課程,如歐洲一體化的經濟分析、日本的經濟組織與發展、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問題研究、國家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問題等課程,開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避免了過度本土化所帶來的問題。這些課程安排,也會促進多學科的融合,促進學生探討和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經濟問題背后所隱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課程設置重視學生參與和師生互動

美國高校課程設置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以及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每個高校都開設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課程,由任課教師主持,每個班級不超過20人,在教師指導下閱讀論文,對本領域的問題進行研討,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討論課還須提交自己的研究論文,這樣的課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懷疑精神和創新思想的學術品格,有利于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是一個極大的欠缺。

4.完善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 實現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美國幾所著名高校經濟學課程設置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完善我國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實現經濟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科學設置教學層次

把經濟學專業的西方經濟學課程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明顯的層次,初級經濟學原理在一年級開設,不用數學表述,只是講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輪流講授。中級微觀經濟學和中級宏觀經濟學,涉及一定的數學語言,在二年級開設,我國一些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已采用這種課程設置,可以在經濟學其他專業推廣。與之相關的計量經濟學、應用微觀、應用宏觀等課程在三年級開設,加強課程的應用性。

4.2加強經濟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

我國的經濟學教育,注重理論內容的講授與灌輸,但對經濟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卻有所忽視。就目前我國經濟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來看,大多數院校僅在二三年級開設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課程,授課時間為一學期。而前面我們看到,美國高校在方法論方面開設的課程非常豐富,包括微觀計量、宏觀計量等專門化的課程,這樣學生可選擇的課程較多,也容易培養他們對這些比較枯燥的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建議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統計學等計量經濟學等方法論課程也應分為不同的層級,在二、三年級開設,在培養基本理論功底的同時,注意學生的選修課建設,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

4.3逐步提高討論式教學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學,對我國高校來說是一種新課程,不能拘泥于課本知識,應當更加注重實際問題的研究,注重理論分析能力的培養,要將最新科研成果引進Seminar教學,尋找突破點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Seminar課程應由對本領域學術發展趨勢較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門專業課之后都應開設類似的課程,由教師指定研究領域和文獻,學生對該領域的問題研究、討論,每個學生都要參與討論。Seminar課程應從原屬課程分離,單獨設立,課時比例也應提高。

4.4拓寬專業口徑

從以上美國著名高校的辦學理念看,這些院校均秉承寬口徑、少分類的原則,使得經濟系課程設置反映經濟學理論各個組成部分的有機聯系,尊重知識之間的普遍聯系,加強課程的廣博性和基礎性,避免了高等教育過度專業化的問題。我國各高校專業口徑狹窄,財經類院校表現尤為明顯。在某個財經類院校,西方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撰寫的有關股票市場有效性問題的論文,竟然被學術委員會評為不符合專業方向,因為該校有金融學院,委員會成員認為股票市場問題只能由金融學院來研究。如此狹隘的專業劃分只會局限學生學術視野,限制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高校應吸收這些先進的經濟學教學經驗,減少專業分類,實現院系教學之間的互通,使學生打下寬厚的知識基礎。

4.5以科學研究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經濟學的課程提示設置中,要大力推進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線的研究性教學,運用案例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等教學方法,大力加強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增加探索性課程,加大教育資源對學生開放程度。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每一名課程都要以問題探索為導向,在科研時間獲得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從學生入校就開始科研訓練,大學生科研項目要提供明確的科研計劃,安排導師專門指導,提示經常性地舉辦學術研討會和成果交流活動等,不斷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注釋:

①資料來源:

②資料來源:。

[5]MIT經濟系研究生課程設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項目課程設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學經濟系課程設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

篇10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兼職教師成為一支越來越重要的力量,兼職教師專業素質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質量提高。通過對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途徑和特點的研究,為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兼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借鑒。

美國是高等職業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社區學院是美國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場所(相當于我國的高職教育),也是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社區學院自八十年代末開始關注兼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并開辟了多種多樣的途徑,提供豐富的培訓內容,在資金、時間和組織等方面為兼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并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借鑒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將有利于促進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兼職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

(一)教學發展(InstructionalDevelopment)

教學發展是指通過教學技能的提高來改善教學,它還關注課程,試圖改善促進學生學習的條件和材料。教學發展過程的基本成分是幫助教師將學生的學習目標具體化,設計達到這些學習目標的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組織發展(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

組織發展強調將個人的發展與組織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也就是增強兼職教師的歸屬感,通過調整院系之間的關系,為教師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環境。社區學院促進兼職教師組織發展的活動如行為研究、發放兼職教師手冊,使其增進對校園周邊的工作環境的熟悉等方式。

(三)個人發展(PersonalDevelopment)

個人發展是指增進個體人際交往技能,對生活的理解以及改進健康狀況、為個體的職業晉升做準備。社區學院中為兼職教師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人際交往技巧、壓力管理和時間管理等。

二、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一)課程發展途徑(thecurriculum develop—mentapproach)

以課程為本的在職培訓模式是社區學院對兼職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的主要培訓形式之一。社區學院兼職教師以課程為基礎提升專業發展途徑層次較多,主要包括學位課程培訓、單科課程培訓和學科專業教育課程培訓等。社區學院通過建立一系列工作坊并對兼職教師開設培訓課程,為兼職教師提供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和教育技能以及本社區的背景信息。這一途徑在實施中分為如下幾步第一,通過調查了解兼職教師的需要;第二,篩選出優先發展的需要,并根據此制訂課程大綱;第三,考慮課程以何種形式開設,并對課程開展的時間、地點做出詳細規劃。同時,要提供足夠的課程運行資金和必要的支持服務,如兼職教師手冊等。

(二)同伴互助途~-(peersupport)

同伴互助是一種兼職教師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強的促進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同伴互助的一種形式是社區學院通過建立教學同伴支持網絡使兼職教師彼此交流經驗、互相幫助。兼職教師可以就在入職階段沒有涉及卻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向同伴求助,通過彼此之間的探討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同伴互助網絡有助于社區學院兼職教師之間形成和諧的氣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兼職教師常有的疏遠感。同伴互助的另外一種形式是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結成互助伙伴。通常社區學院的各系院在每一學年的第一次例會中邀請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見面。專職教師負責幫助兼職教師編寫課程大綱、設計測驗內容和指導運用教學材料,并對教學實際問題予以解答。

(三)校企、院校合作途徑(Cooperativeap—proaches)

校企合作途徑主要指社區學院同本社區的企業、工廠簽訂合同,定期選派兼職教師到工廠考察。兼職教師憑借自身專業的優勢洞察到最新技術,從而使職業技術課程開設更加貼近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由于兼職教師平日多擔當夜問課程的講授,所以對兼職教師開展的校企培訓多在假期進行。

院校合作是指社區學院與本學區或鄰近學區的社區學院、大學共同制定聯合培養計劃實施對兼職教師的教育培訓。社區學院根據兼職教師的需求,資助或派譴教師到附近學院進修或參加短期研討班,使兼職通過與其他院校教師在一起就任教領域及教學法等問題進行交流,共同制定教學計劃、開展教學創新。在有些院校合作計劃中,兼職教師可以參與培訓獲得高校承認的博士課程學分。

(四)其他常用方式

1.研討班(seminar)或工作坊(workshop)。社區學院組織教師就教學中某一特定領域的新動向或議題開展研討或通過授課的形式向教師普及現代技術和提供工具性平臺,還有通過研討會針對教師的職業倦怠等提出解決方法,幫助教師進行職業規劃。

2指導(mentoring)。又稱為良師方案。社區學院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建立導師制以改善教學。系領導鼓勵兼職教師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借課程計劃、教學材料。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使“徒弟”不僅可以從“師傅”那里學習到實用的知識,同時,“師傅”的思維方式對“徒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都有助于兼職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

3.發展性休假(developmentleave)。兼職教師向學院提出申請,批準后可以獲得資助參加任教科目的國家、國際會議和旅行。在社區學院中實施的發展性休假有多種形式,如學術休假、教育性休假、專業性休假和特別假期等。

4.兼職教師手冊(Part—timefacultyHandbook)。兼職教師在受聘時,一般都發有兼職教師手冊。這也是社區學院促進其專業發展的常用方式。手冊內容涉及學校地圖、學校發展、辦學理念、學校管理的規章制度和兼職教師的權利及義務等。通過發放兼職教師手冊使兼職教師對受聘的社區學院有整體了解并盡快融人到學校的工作中去。同時,兼職教師手冊中的教學技巧對于兼職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

三、美國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

(一)組織健全,資源豐富

社區學院通過建立教學中心負責規劃、促進兼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中心具有穩定的運行機制,并且配有專職工作人員,通過籌集較為豐富的教師發展資金,開展多樣化的發展項目,為教師發展提供組織保障。教學中心提出的一系列計劃可以幫助兼職教師發展適用于職場變化實踐的技能。同時,致力于通過課程發展提高教育技術的高級技術情境教育中心為兼職教師提供專業發展和支持。教學中心的設置和運作,體現了在學校層面教師發展工作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特色。社區學院兼職教師專業發展的順利開展得益于基金會、州和社區學院的資金支持以及大量的教學資源,方便兼職教師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協會學術期刊等豐富的資源獲得教學發展動態和學術前沿信息。

(二)內容豐富,途徑多樣

社區學院促進兼職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教學理論的探討、教育技術的應用,評價方式的介紹和學院使命的陳述等。通過促進兼職教師個人的、教學的、組織的以及課程方面的發展,從而提高其教學水平和服務水平。內容設計體現提高教師的人際關系技能,協助其制定生涯發展規劃等全盤計劃;強化兼職教師的工作技能、知識并創設一種有效的制度環境,使兼職教師和人事部門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和學習的新實踐。兼職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形式多樣,既有研討班、工作坊、會議、論壇,也有個別咨詢等。多樣化的途徑方便兼職教師根據自己時間分配、自身需要進行選擇,為兼職教師提供靈活、多元的選擇空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