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專業知識技能范文

時間:2023-11-14 17:37: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學專業知識技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學專業知識技能

篇1

關鍵詞: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3-0060-02

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對人才培養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北京農學院的農學專業是北京市市級特色專業,始終秉承“厚基礎、寬專業”的辦學原則,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形成了一套實踐教學體系,這套實踐教學體系,使得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結合農業生產與科研實際不斷線,促進了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創新理念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本文就實踐教學體系中《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設置思路、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實踐的成效進行討論,為進一步做好實踐教學工作汲取經驗。

一、《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設置思路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伴相生,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一直是教育領域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實踐教學通常的教學形式主要分為課堂實習、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三大環節,以及一些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等活動。但是,這種實踐教學體系,受傳統課堂教學、具體實習項目考查標準的影響,使得師生在心理定勢上把每一次具有明確目標的教學實習作為一次學習單元,淡化了專業綜合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因此,我們在常規的課堂實習、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門實踐教學課程,即《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該課程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始至第四學期結束,以農事操作為主線,引導學生參加農作物種植和農業科技活動等環節的技能訓練以及相關農業基礎知識的學習。

建立《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目的,首先是將一部分實踐教學內容作為一門課程來對待,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定體系的知識技能結構;其次提供專業基礎技能的綜合性訓練,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專業理解與職業適應性。特別是對于大一、大二的學生,通過《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中的農事操作,了解專業學習內容,培養專業興趣,掌握專業技能,積累實踐經驗,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著教學由淺入深的教學理念,設立了感性認識、實踐操作和科技活動等三個階段的實踐教學內容。第一階段的感性認識,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學期,具體為3天的參觀實習,課程名稱為《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Ⅰ》,3天計0.5學時,分別參觀國家農業科研單位的實驗室和試驗場站、農業種子企業和農業生態觀光農場,使剛入學的新生盡快了解農學專業的學習內容與方向,讓新生體驗和感受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實力、農業企業的發展活力,激發愛農、學農的動力。

第二階段的實踐操作,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分別為《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Ⅱ》和《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Ⅲ》,每門課程45學時,計1.5學時,每周一次,每次3學時。利用一整年的時間,以教學試驗地為主課堂,讓學生參加農作物播前準備、播種、作物生長發育階段的調查、田間管理、收獲和室內考種等農事和調查項目的實踐操作活動。按照北京地區的種植制度,農作物分為早春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依次安排播種、調查、管理和收獲考種等教學內容。主要種植的作物包括蠶豆、油菜、春小麥、玉米、冬小麥等。由于種植的作物種類多、生長周期涵蓋整年度,因此,每次課程的授課內容飽滿,實踐操作的項目豐富,特別是春、夏季,需要觀察、調查的內容較多,還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補充。學生通過參加農作物種植過程的實踐操作,不僅能夠認識不同作物的種子、植株的物理形態,了解不同作物的物候期、生長發育特點,知道不同作物的種植方式以及各種農具的使用方法,為今后專業課的理論學習奠定了基礎,而且提早接觸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對相關基礎課的學習更具目的性。

第三階段的科技活動,安排在大二的第四學期,稱為《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Ⅳ》,同樣是45學時,主要安排在第四學期末2周的小學期內完成,形式為學生進入教師的科研課題組,由教師或研究生輔導完成一些內容簡單或部分項目的科研工作。由于不同課題組研究的作物對象不同,教學時間可以靈活掌握,指導教師可根據科研活動的內容在第四學期內實施并完成。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了解科研工作的性質、研究方法,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考核方法

實踐教學的不同于理論教學的考核,重點應該放在對實踐環節的評價與引導。因此,對于《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考核,設計了二種考核方式。一是,在每次實踐教學前,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好考核項目,以表格的形式打印,人手一份,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邊操作,邊記載操作的過程,或調查的數據。課程結束后,整理資料,統計數據,敘述操作過程,完成實踐技術報告,每份報告由教師評分;二是,課程結束后,對于需要掌握的作物基本知識進行測驗,一方面督促學生復習已進行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是對整個課程進行系統性的梳理,考核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到的農業基本知識。前一種實踐技術報告的考核占70%,后一項基本知識的考核占30%。二者合計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成績。

四、《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實踐的效果

通過幾年的教學效果調查,《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建立與教學實踐,不僅使學生在課程中學到了必要的農業知識與技能,而且激發了對專業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在未設立該課程之前,大一、大二的學生主要學習通識課程,接受專業知識較少,或者不知道通識課程中那些理論知識是專業必備的,由于對專業內容迷茫,對通識課程的知識汲取也表現出囫圇吞棗的現象。現在,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學期開始,就進行《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學習,提前接觸到農學專業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識,可以提前了解專業的學習內容、研究對象,尤其是《農學專業技能訓練Ⅱ、Ⅲ、Ⅳ》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而且每次學習的內容有連續性,學習起來系統不枯燥。以農作物種植為例,從種子播種開始到收獲考種,學生全程參與,自己動手實施,可以觀察到某種作物整個生長發育的過程,能夠獲得最終的收獲物,學生自己有成就感,因此,學習起來有興趣,能夠樂于參加并完成課程布置的各項實踐內容。

總之,《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設置與實施,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發揮了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愛專業、學專業,培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作用。很多參加該課程學習的畢業學生表示,大學四年中印象最深刻的課程就是《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自己動手種植作物有興趣、有積極性,特別是收獲季節有成就感。因此,學生增強了對農學專業的認識和學習的動力,近兩年畢業生考本專業研究生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五、總結

《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學習,對于大一、大二的學生而言,雖然不是專業技能的綜合性訓練,也不能起到深化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作用,但是,該課程作為農學專業的入門課程,通過對簡單的農業技術的操作和演練,有助于學生形成基本的專業知識技能結構,增強學生的專業熱情和對職業的適應性。為真正達到上述目標,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的投入、教學內容以及授課方式的選擇上都需要做足功課。

(一)建立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為保障《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實踐教學質量,組建了4名教師的課程組,其中,包括2名實踐經驗豐富的副教授和2名具有博士后經歷的新教師。每班次課程由一位老教師和一位新教師共同承擔,這樣既保證了教學質量,又起到了以老帶新、老經驗新知識相輔相成的作用,調動了課程組教師內部老師教與學的積極性。

(二)加大教學資源的投入

實踐教學不僅需要優良的師資隊伍,更需要與之相配的教學資源。為保障《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順利實施,規劃出5畝試驗田和0.5畝溫室作為實踐教學的場地,同時加大教學經費的投入,聘請臨時農工負責日常田間管理,尤其是假期教學材料的維護工作,保證種植的作物正常生長,使學生全年都有實踐的教學資源。

(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農學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時間較長,而且作物生長有季節性,為保證專業技能訓練的系統性,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與環節十分重要。為此,特意選擇北京地區主栽作物為主要學習對象,其他小作物為輔助作物,根據授課計劃統籌安排播種、管理、收獲時間,力求周年試驗田里或溫室里有作物生長,學生可以根據作物的生長發育特點隨時觀察、調查不同類型的作物。做到教學材料豐富,教學內容充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有保證,更重要的是學生最終能夠獲得自己種植、管理作物的收獲物,這樣學生更有積極性,并對所學的知識技能印象深刻。

參考文獻:

[1]潘海涵,湯智.大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再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12,(2):104-106.

篇2

Abstract: The talent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in the building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alent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agronomy specialized English course.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some detailed teaching strategy and analyses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lecting and arranging proper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ode, enriching teaching means, 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 etc.

關鍵詞: 農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Key words: agronomy;specialized English;teaching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9-0226-02

0 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資源的利用與管理日趨國際化,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國際合作項目策劃、農產品出口、國際學術交流以及國外儀器設備使用等都不可避免地需與英文資料接觸。在建設現代農業進程中,農業要想與世界接軌,要想融入世界經濟就必須掌握交流溝通的語言工具。因此,時代的發展要求農學專業畢業生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還應具有一定的專業英語水平。大學的專業英語是大學英語、專業課程的延續、交叉與融合,具有“科技英語”的特征[1-2],是培養學生專業綜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時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并運用專業英語的有效途徑是在系統學學英語、專業課程的基礎上融會貫通,熟悉專業知識的英文表達,掌握文獻閱讀技能及多種方式獲取專業資料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學生基礎、教學設施、教學理念等方面與重點本科大學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開展農學專業英語教學尚需深入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自2008年起,筆者開始農學專業英語的教學改革實踐,并在教學內容設定、教學方式變革、教學手段選取、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將近年來開展農學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國內同行分享,以期進行共同探討,進一步提高農學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

1 優化教學內容

專業英語是通過英語講授專業課程知識,進而獲取專業知識的過程,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獨立的查找和閱讀所需要的專業英文文獻資料,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或獲取相應的專業信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重視專業英語基本知識點的講授,選取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出版、郭麗華等人編著的基礎性與系統性較強的《English Course for Agronomy》為授課用書,從該教材中選擇部分與專業基礎知識相關的科技文獻,系統地講授專業英語的基本知識點。同時,通過上網檢索或者到圖書館查閱選擇最新專業研究熱點的英文專業文獻,從專業知識、語言特點和結構特點三個方面進行剖析,讓學生熟悉專業英文文獻的語言特點和篇章結構的安排,結合中文專業知識,學習相應地表達方式,讓學生從全局上了解相關的專業研究熱點和研究進展。另外,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需要出發,針對其學位論文的英文摘要寫作和就業、研究生面試等場合所需要的專業英語方面的知識,在有限的計劃學時下,適量的增加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寫作、結合專業情況的英文自我介紹、研究方向介紹等方面的內容,提高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興趣。

2 改革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改革,從根本上說是指從傳統教學方式向新型教學方式的轉變。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并不是完全摒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而是要強調、突出“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方式的重要性,找回它們在課程體系中應有的中心位置,即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單純的知識學習向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方向轉化,從講解、灌輸的方式向以學生自主的任務式、功能式等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式教學轉化。

2.1 小組合作與課堂展示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 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組時,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的差異進行分組,保障組與組之間相對平衡,并適當兼顧組內同學之間的可接受性。小組以4-6人為宜,并選出各組的組長,負責學習情況的報告。合作小組就老師給定的學習項目(任務)進行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點的互合作學習與交流活動[3]。學生通過組內合作與小組間的交流,按照分工完成小組的項目活動,然后根據主題和完成的情況制作成可以展示的作品。如在學習“Carbon dioxide is nature’s hidden yield enhancer”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Learning by Doing 板塊,教師首先簡要向學生介紹相關專業背景知識以及該領域的研究進展,以使學生獲取基本信息,為進一步的合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然后以“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on crop's yield and quality”為主題,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學課文、利用網絡資源查閱獲取相關信息,把所查資料和獲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順序綜合到一起,集中討論并增減相關內容,使其內容條理化,小組同學再一起完成匯報PPT的制作,然后以課堂展示的形式進行陳述。教師根據每個小組ppt制作情況和展示情況,給每個小組打分,每個小組的得分作為每位成員的平時成績并記錄下來,這種形成性評價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小組課堂展示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對小組的表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提出一些相應的改進措施。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通過專業知識檢索與文獻研究鍛煉閱讀理解能力,通過課堂上的小組演講,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2.2 教師講授與小組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探究性教學 在每一次新課開始前,教師設計具體的預習提綱讓學生提前預習,預習的目的是在閱讀之前構建學生關于某一話題的背景知識,激發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為他們提供一個結構性的內容預覽。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通過講授有關段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另一方面,通過課堂討論讓學生運用已學的專業知識,陳述自己的觀點,參與討論,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的基礎上,夯實專業知識。因此,小組討論貫穿于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在確定好課文的結構劃分后,讓小組成員需要就每部分的內容進行討論,這種討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首先,教師需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即根據每部分內容提出與課文理解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通過做出猜想、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解決問題。其次,教師把可能會影響學生理解內容的難點、重點句子、短語及單詞展示出來,作適當的釋疑,教師要參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以便對他們進行適時適當的點撥。所有這些活動結束后,老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再進行重點講解剖析。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機被激發,創造出一種師生交流、和諧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

3 豐富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中,豐富、具體、生動、直觀和形象的教學手段,將使學生較好地建立牢固的感性認識基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學生思維,有助于學生的技能掌握和智能發展。農學專業英語的教學可采用多媒體、互聯網、實物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側重點是專業知識的豐富與展開,在專業英文知識點的學習上,通過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可以形象生動地了解相關專業英語詞匯所對應的專業過程,增加信息容量,培養學生用英文準確描述專業問題的能力。利用互聯網手段可以將國際最新的研究動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了解國際著名大學農學專業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教師可對其近期學術報告進行分析和討論,同時通過引導學生瀏覽國外著名大學和英文專業期刊網站,可以讓他們學習到原汁原味的專業英文表達方式,又可對專業英文文獻的閱讀和英文摘要的寫作提供最切實可行的指導。根據教材內容,準備一些實物、照片等教具在課堂上演示,也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愉快、積極學習興趣的一種常用教學手段,例如,在講到“flower”這一節時,把教室模擬成花卉種植園,展示出不同種類的花卉實物或圖片,分給不同的學習小組觀察,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用英語介紹花的結構和特征等。利用這些實物或圖片使學習內容與相應的情境相結合,能對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產生再強化作用,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感知和把握學習內容。

4 改進考核方式

針對課程的教學方式改變,我們對課程成績評定的方法也相應做了調整: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進行綜合評價,并增加平時考核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我們注重課程平時考核,使平時成績構成多樣化,平時成績由合作小組課堂展示情況、課堂參加討論情況、課堂回答問題情況等構成,注重考察學生運用英文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能力。期末考試主要由專業詞匯、專業文獻翻譯、摘要寫作等構成,注重考察學生運用專業英語的綜合能力。課程的最終成績由平時考核成績(50%)和期末考試成績(50%)綜合評定得到,實踐證明,采取這一考核方式可以保證成績統計的合理性與客觀性。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農業專業英語教育應逐步與國際接軌,加強農業專業英語教學是我國培養具有國際化素質的農科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工作者應當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分考慮農科的教學特點和培養目標,立足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改進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科學的教學模式,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復合型農科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楊瑛.科技類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9(16):115-116.

[2]郭寧生.關于專業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2):50-52.

[3]郭書法,曹鳳龍,嚴發萍,熊春華,明澤.合作學習在醫學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1 (10): 50-51.

[4]王亦兵,黃巖,承欣紅.專業英語閱讀課教學內容與形式的研究——外語系教學改革立項初探(下)[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8(3):91-93.

[5]孫茉莉,馬瑩.高職院校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0(S2) :403.

[6]王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對策[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9,11(2) : 90-92.

篇3

關鍵詞 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31-01

實踐教學是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隨著涉農專業教育改革的深入,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上顯得更加重要。農學專業是高等農業院校的一個傳統專業,也是應用性較強的一門學科,而生產實習又是農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實踐性課程。其是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是提高學生對就業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學生實踐技能素質、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1]。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對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競爭越來越激烈,動手能力較強、能適應崗位技術需要的技術型人才被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所亟需,這就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理論知識扎實,還要求其實踐技能較強。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高校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在開展生產實習的過程中,農學專業的學生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2-3]。例如,教學實踐基地的面積不斷減少、實習經費分配不足等問題,使農學專業的相關生產實習課程的效果大打折扣,難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動手能力的目的。筆者結合近幾年實踐經驗,簡要剖析如下。

1 統籌安排,積極引導

首先,農學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不僅促使學生對專業技能知識進行掌握,同時還要對學生熱愛三農、服務三農等思想進行培養。農學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轉入熱門專業的想法,農學專業的學生并不愛農。因此,一些農學專業的學生對于學校開展的生產實踐課程興趣不大,在農學相關的實驗、實習過程中不愿意動手,只是站在旁邊觀看走過場;對于一些需要花費較多精力、體力及一些難度較大的實踐課程,有些學生不愿意參加[4]。長此以往,對于這些學生來說,農學的實踐課程僅流于一種形式。因此,任課教師要積極引導,培養他們樹立學農愛農的意識和從事農業、服務農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認識到農業是中國最具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從事農業也是一門前景比較樂觀的工作領域。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全面地了解農村和農業的現狀,及時了解中國的涉農政策和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掌握發展現代農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其次,應該根據農學專業的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課教學大綱和實習內容,再根據實踐課的具體內容統籌安排實習時間及地點。在農學實踐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應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對于教學中的具體實踐操作內容,教師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制定具體的措施并進行操作,老師僅在旁邊觀看,在學生遇到技術難題時適當地予以引導[5-6]。通過農學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開展,不僅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理論知識進行鞏固,促進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在遇到困難時能夠面對,養成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 嚴格要求,認真對待

實習計劃是生產實習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可操作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要求是必須積極參與到生產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參加到主要作物生產的全過程,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嚴格按照實習計劃開展實踐活動,保證實習內容不減少,并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做到課堂理論教學指導生產實踐,生產實踐鞏固和豐富理論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而學生又是實踐活動的主體。為了充分體現實踐課教學的客觀科學性,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改寫實結為田間操作,并分階段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的內容主要有書面報告、現場提問或實地操作等,不僅促進了學生學習自覺性的提高,還加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

3 保障實習場地和實習經費充足

實踐教學基地是實踐教學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因此應重視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實踐性教學的有效開展,首先應保證有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基地,可以說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好壞直接對教育質量的高低產生明顯的影響。在擴招前,一般高校的辦學規模還相對較小,實踐教學基地大多位于校內,實踐教學開展起來較為方便。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及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校園內的用地也存在越來越緊張等問題,農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在校內越來越小,再加上近年來物價的不斷上漲,有限的實習經費的功能大大減少。因此,能開展的實踐教學越來越少。為了解決目前的困境,農業高校亟需提高人均實踐教學經費,同時,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科研優勢,與當地有條件的企業展開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不僅可以解決學生的實踐教學問題,也可以幫助企業提高自身的研發水平,從而實現產學研的穩定發展,學校和企業雙贏的大好局面。

4 結語

應以現代農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轉變觀念為先導,實踐教學改革為核心,能力培養為重點,條件改善為基礎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從而提高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5 參考文獻

[1] 曹湊貴,張獻龍,傅廷棟.改造傳統農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農業教育,2004(1):21-23.

[2] 周鳳玨.農學專業教學計劃的現狀及改革思路[J].廣西農業科學,2008,39(6):850-852.

[3] 翟云龍,文卿琳,李新裕,等.農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J].當代教育論壇,2010(7):12-13.

[4] 胡大有,王愛云.高職院校農學專業可持續發展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07(15):224-225.

篇4

關鍵詞:現代農業;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2-0089-02

發展現代農業是加快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隨著對傳統農業改造的不斷升級,現代農業已經進入到以“市場化、信息化、產業化、集約化、多元化和管理現代化”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對提高農業競爭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代農業離不開高素質、高技能的農業人才,高等農業院校是農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的重要使命。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集中反映。在現代農業背景下,農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逐步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課程體系的構建中,要不斷地改革進取,以促使課程體系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1.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農業是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開放型農業,是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程度很高的集約農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標準化程度相當高的綠色農業,是以發達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的高附加值農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是由政府實施科學管理和依法支持保護的基礎產業。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反映出對農業人才素質和技能的新的要求,對農業人力資源的迫切需求。近年來,我國農學專業雖然在不斷的發展,但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的課程體系,承載了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是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因此,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現實緊迫性。

2.高等農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要求課程體系改革加快步伐。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近年來,高等農業教育在不斷地推動內涵式發展,推進涉農專業綜合改革。2007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別要求:“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向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二、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體系的構建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農科專業課程體系在構建的頂層設計中,往往以專業負責人為主導者,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參照國內相關農科專業的課程架構。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存在著與當地農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農業人力資源聯系不緊密的情況,導致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的現象。課程體系的建立缺少專家論證這一關鍵環節。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缺少反饋和評判環節,發現問題時,往往是針對某一問題做出改變,而不是從整體上系統地進行變革。

2.課程體系的設置偏重學科化。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對農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從需求的人才類型看,更主要的不是“專門人才”而是“知識面寬、有一定專業知識、動手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長期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主要以學科基本框架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致力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始終處于弱勢。從國內各農業高校農學專業課程設置來看,課程體系不但在總體結構上體現出明顯的學科化特征,即課程體系一般遵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學科架構方式進行組織,跨學科課程和綜合化課程開設不多,而且在課程體系的具體要素構成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學科性與專業性色彩。

3.實踐課程體系缺乏特色。目前,從大多數農業高校農學專業課程體系來看,實踐課程體系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仔細推敲,發現實踐課程體系并沒有體現出系統性和獨立性。很多教學實驗、生產實習都是理論課程的補充,實踐課程在知識和能力的授予上不能做到由點到線,一線貫通,實踐教學還明顯地存在著單打獨斗的現象。此外,實踐課程體系缺乏特色,不能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特點來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課體系,導致大部分院校的實踐課程體系相似度高,特色不明顯。

三、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對策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直接體現了現代農業以及高等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教育觀念、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明確目標,找準切入點,科學設計,合理布局,增強實效。

1.建立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評價機制。課程體系在構建過程中應引入論證機制,改變以往由專業負責人主導設計的方式為學校教務部門統籌,專業負責人制定,相關領域專家論證的方式。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當在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政策的指導下,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對農業人才的需求,充分參考企業、行業和協會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進行設計論證,確保頂層設計科學合理,保證課程體系的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將教學效果作為評判課程體系優劣的基本標準,不斷通過教學效果來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同時,還應充分調研學生就業情況、用人單位及社會反饋情況,根據這些因素逐步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總之,要確保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需要在課程體系應用的全過程中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按照“論證-實施-評判-反饋-調整”這一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2.優化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突出綜合性課程。優化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總體布局的核心問題,課程結構的優化應當避免“唯比例論”的做法。以往在優化課程結構時,很多高校比較看重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比例、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比例、必修課與公共選修課之間的比例,往往將某一比例的提高看做是課程體系改革的成果,這就造成了為了改革而改革。課程體系的結構優化,應當以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類別、功能、素質、技能的需求為依據,按照人才培養的規格以及人才需求分析來合理的調整課程體系結構,減少重復的不必要的課程,增加與社會需求緊密的課程,減少單學科課程,增加多學科交叉課程。整合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效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學內容的整合也要避免“唯學時論”的做法。教學內容的整合其實質是知識結構的重新配置。應當避免為了“增加或減少學時”而增加或減少學時的盲目做法。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很多農業技術的應用除需要具備農學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生物、計算機信息技術、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生產經營等知識,這就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應當適度地將一些單學科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農學、生物、計算機信息技術融合到某一綜合性的課程當中,并在部分綜述或概論課程中融入政策法規以及經營管理類的社會科學知識。綜合性課程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綜合性課程最突出的體征就是知識結構的連貫和整體性。增加綜合性課程,可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化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和應用,為學生將來從事科研、教學、生產、企業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部分高校農學專業將《作物栽培學》和《作物生產學》以及《農業信息技術》三門課綜合為《作物栽培與管理》一門課程,將《分子生物學》和《植物細胞工程》兩門課程綜合為《現代農業技術》一門課程,將多門農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綜合為農學專業綜合實驗。綜合性課程使橫向上分散的知識點變為縱向上連貫的知識結構,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聯系更為緊密。

3.構建更加系統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是相對于理論教學體系而言的教學內容,是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應用型農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與理論教學體系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互相促進,更重要的是它對培養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實踐教學體系又具備一定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制訂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踐教學科學合理地安排到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整體規劃,合理布局,點線結合,橫向上實踐教學體系要具備系統的完整性,縱向上實踐教學體系要具備系統的延伸性。

參考文獻:

[1]柏振忠.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建設與完善的路徑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0,(5).

篇5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中國

誰說農民只有起早摸黑、鄉間勞作的命?現代農業也要求新農民坐在辦公室里搞研究,做實驗。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的是具備較完善的現代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知識,能從事設施農業及相關領域的規劃設計、產品制造、產業開發、技術推廣、經營管理及教學和科研等工作,有較寬適應性和一定專業特長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在校學生主要學習農業設施設計、制造和安裝、設施環境調控、傳感與測試技術和工程、種苗工廠化生產、設施作物栽培和育種、設施農業經營管理等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農業設施設計、管理和設施作物栽培、管理、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種苗繁育、設施農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能力。

舉例來說,設施農業如溫室大棚,除了如何選擇農作物的育種品種外,對大棚的設計、制作以及棚內的管理也提出了具體要求,這就是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子所要面臨的挑戰。

目前,全國有多所高校開設有此專業,如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不如想象一下,四年后從象牙塔里出來的你,看到自己設計的大棚里長出豐碩的果實,一定是另一番滋味吧。

農學(農產品安全與貿易方向)

綠色食品——這個詞想必大家近幾年聽得夠多了吧,這年頭流行的不是吃好吃貴,而是吃健康,人們對農產品的安全問題尤為關注。這里提到的專業——農學(農產品安全與貿易方向)就是跟這種社會需要息息相關的。

從專業性上講,此專業是為適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產業化發展與農業國際貿易的新動向而設立的,培養具備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分析、農產品安全與評價、農業貿易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國際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準則的復合型高級科技人才。安全可靠的產品是很受市場青睞的,而且這個專業的名字中,“安全”與“貿易”的結合很有意思:通過了安全檢查的農產品通過貿易、市場,從而能迅速轉化成經濟利益。該專業學習的主要課程除了現代生物技術、農業生態學、農產品質量標準與管理、生物安全及轉基因產品檢測、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檢測等農產品安全類課程,還有諸如市場營銷學、wto農業規則與國際農機農產品法規、國際貿易等有關貿易類課程。

該專業學生畢業后一般能在政府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與安全檢測評價、農產品國際貿易、教學及科研等工作。

林產化工

林產化工也屬于農學的范疇,但林產化工專業頒發的是工學學士的學位。本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具備樹木及林特產品的化學組成、性質、化學轉化和化學工程的知識,能在林產化工、精細化工、制漿造紙、化學工業等領域的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從事林產化工的生產、設計、產品研究開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近年來,我國林產化學工業發展較快,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我國林產化學工業產業年產值達到1500億元。發展林產化工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林產化工產業的發展,將林業廢棄物轉化為生物質能源、生物質化學品和生物質材料等,實現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依靠高新技術實現林產資源的精、深加工與利用,提高森林資源特別是非木質林產資源的附加值,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民的收入。

因為涉及到化工,所以該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化工原理、化學工程、高分子化學、天然產物化學、林特產品化學組成性質及轉化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林產化工生產工藝設計、設備選型和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分析檢驗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主要林產品化學加工與生物化學加工工藝流程、設備設計、新產品研究開發、生產過程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目前,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廣西大學等高校都開設有此專業。

葡萄與葡萄酒工程

2009年9月,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中播出的《22歲大學畢業生一年收入百萬》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主人公展(女)經營著一個面積達一千多畝的葡萄種植園,每年收入達百萬。她大學學的是英語專業,但是為了做一件爺爺、父親都沒能做成的事情——種植釀酒葡萄,她在大學期間以及畢業后,苦苦鉆研農業知識,特別是關于葡萄種植及葡萄酒釀造方面的書籍。如今,她成功了,現在的她成了名副其實的農民企業家,是新農民的杰出代表。據說她現在有個更大的目標:釀造自己的葡萄酒。

看了這個故事,也許你也會想到一個問題:學習什么專業可以像展一樣從事這一行業?下面,讓我們一起把目光瞄向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這個專業主要培養具備生物學、化學、現代釀酒葡萄學和葡萄酒釀造學、食品工程學、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在葡萄酒釀造學、釀酒葡萄學、生命科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生產設計與管理、貿易營銷、新技術與新產品開發的高級科學與工程技術人才,要求除了熟悉原材料葡萄的選擇外,更要熟悉葡萄酒的原料生產、釀造工藝、分析檢測、設備維護,具備市場開發的基本技能。

篇6

(一)新授課缺乏有效過渡,直接進入主題

以《復種》一節為例,不少教師都是這樣進入新課教學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簡單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關知識,今天將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一專題,對復種進行研究……”如此導入的目的在于要簡單明了、直奔主題。然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后續內容復種、輪種、連種等知識恰恰是以前面耕種制度、作物布局作為基礎的,沒有對已學知識的銜接性進行復習,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新知識時顯得思維緩慢、問題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識。由此可見,簡單明了的直接導入法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來選擇,否則就可能讓學生辛辛苦苦一節課卻收獲無幾。

(二)教學內容設計脫離學生實際,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

我曾聽一位教師的公開課,內容是《棉花田間管理》,教師在講述“化促化控,以促為主”時忽視了學生《土壤與肥料》課程教學的滯后,使得學生對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這個問題,聽得似懂非懂。我覺得該教師其他環節的設計還是不錯的,整個教學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設計“化促化控,以促為主”這一部分內容時,沒有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致使學生無法與之產生共鳴。其實,教師只需要將氮肥和磷肥對于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稍加闡述就可使教學更加完美。

(三)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制約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師仍然堅持“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講,根本不注意學生的反映與變化,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師認為《農村社會基礎》內容是固定的,沒必要展開,只要教師劃出條條框框,學生像小學生背古詩一般地背下來即可。于是整節課除了教師自問自答地說,就是學生搖頭晃腦地背,根本見不到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結果學生是這節課的內容記住了,上節課的內容卻又忘記了。如果我們改變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視頻,再結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講解,學生則能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教學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四)教材內容或教學目標脫離學生實際水平

從教學實際來看,所謂的中職農學專業理論課的教材,實際上就是大學農學專業教材的“精編本”,其中的一些內容或教學目標脫離中職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存在嚴重的拔高現象。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

1.教材內容的選擇有待進一步完善。

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的中職農學類專業大多不開設中職化學課程和中職生物課程,中職學生又多是初中的待進生,理化成績較差,但是中職農學專業教材的內容選擇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如《土壤與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沒有對初中化學教材的復習和提高,結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迷惑不斷。對于學習積極的學生還好一些,他們一邊學習專業知識,一邊通過百度或圖書館彌補化學和生物知識的不足。對于學習積極性較差的學生則不然,他們懶得學習,聽不懂正好有借口不聽課了。

2.教學目標過度拔高。

有一次我聽一位教師講授遺傳育種的相關知識,教師大篇幅地講解“基因表達學說”,結果由于學生欠缺遺傳學的知識而使學生毫無所獲。

(五)教學評價機制滯后

受當前社會大環境影響,中職農學專業仍然是以升學為主,一切評價指標都最終指向了對口本科的升學人數,所謂的過程性評價只是走過場。這種評價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嚴重違背了中職教育的根本原則,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職”的學生。

二、中職農學專業教學的對策

(一)與時俱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是課程的開發者。當前的時代已經非同以往,我國的用工荒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工業上,涉農產業同樣需要大量諳熟現代高新技術的專門人才。中職學校農學專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論的錯誤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職農學專業教學,就必須首先要通過各種培訓,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讓教師在勇于實踐和不斷付出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實踐,盡可能多地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工作導向教學法等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方法。

(二)豐富教材體系,使教學內容更具個性化

面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個性化、專門化人才是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材體系的豐富和完善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中職農學專業的教材多是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并參考各版本教材編寫而成,各課程之間難以做到有效銜接。我認為,教材的編寫應該考慮到學生農學專業素養的成長過程,不同課程在內容選擇上應該做到有序銜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課程同步教學,以使學生的專業成長過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各專業課程教師應該共同參加,對所有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做以歸納,制定出確實可行的教學進度,然后再依據教學進度編寫教材或教案。另外,針對中職學生化學基礎差的情況,在必要時可將學習時需要用到的化學知識以“附錄”“愛心小貼士”的形式出現在課本或教室的知識專欄當中。

(三)重視教學過程,建立反映學生成長過程的評價體系

篇7

農林院校圖書館對館員隊伍的素質要求

農林院校圖書館的教學要求農林院校圖書館是農林院校的圖書情報中心,它根據農林院校教學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種知識為廣大師生服務,同時還利用Internet跟蹤國內外農林專業的教學概況,為教學和教務部門及時提供國外農林專業的教學參考信息和教材信息[3]。要及時圓滿地完成這些工作,需要農林院校圖書館有一支既熟悉圖書館業務,又懂得專業知識的館員隊伍。他們的作用在于:一是及時提供教學方面的供求信息,廣泛收集和宣傳地區性教育資源信息,提供給本校師生享用;二是能夠給使用者導航,讓他們知道如何獲取有關本校的信息、如何獲取有關教材與輔助資料的信息,業余愛好者如何學習、向誰學習、向什么方向努力等,如為學生提供大容量、時效強的教材輔助參考信息,使得教材上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農林院校圖書館的科研要求農林院校中的相關科研人員,他們的需求主題突出,即需要了解國際、國內的研究動態,需要相關課題的研究資料,希望自己的研究有所突破,研究成果得到社會的認可。而圖書館的作用就是選擇具有某課題知識的館員,參與服務用戶課題組的研究,及時掌握課題的研究動態,及時提供課題研究所需要的文獻資源,如國內外數據庫檢索、學科信息導航、期刊論文全文傳遞,提供國際國內大型學術會議信息、專利資料等。根據學校科研狀況及學校的性質和任務,建立起有效的文獻保障體系,同時統籌、協調全校文獻資源的利用與開發。農林院校圖書館的業務要求農林院校中各系之間所設的學科,既相互聯系又有各自獨特的特點。這就需要圖書館配備知識面廣,專業水平、業務技能、分析與解決專業問題能力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高的館員。他們不僅要了解本校所設學科專業情況,在原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相關的學科專業知識,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及時補充新的知識,在業務實踐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精通各種先進的處理技術,引導讀者利用各種文獻。農林院校圖書館的服務要求圖書館的服務與發展是圖書館界的永恒話題,圖書館的全部工作價值都要通過服務這個環節實現。圖書館的服務是圖書館發展的基礎,是圖書館界生存的根本,只有做好服務工作,才能充分發揮文獻資源的價值,實現圖書館的社會功能,圖書館才能有美好的生存和發展前景。而農林院校圖書館更是如此,農林院校圖書館要在繼承傳統服務優勢的基礎上,樹立全新的服務理念,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依托,以滿足教師和學生信息需求為本,為他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便捷化、準確化的網絡信息服務。農林院校圖書館員還可以利用本館資源,把農林業知識傳播到農村以及開展各種類型的科技下鄉活動,真正發揮科研和實踐的紐帶作用,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

農林院校圖書館員隊伍建設的途徑

繼續教育被定義為:在工作生涯中進行的持續不斷、有組織的學習活動,系統地改善和增加員工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員工工作和提供服務時的效能和效率[4]。農林院校圖書館人員的繼續教育就是將本館的全體人員組織起來,根據不同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能力,根據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分批地進行培養教育,以提高其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更好地服務于讀者。根據我館與其他農林院校圖書館的實踐經驗,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館員進行繼續教育:一是圖書館專業知識的繼續教育。圖書館專業知識是每個館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通過繼續教育掌握圖書館基礎理論和圖書管理技術,更好地把圖書館的館藏和功能展現給讀者。二是科學文化知識和在職學歷的繼續教育。農林院校圖書館的館員在掌握圖書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必須了解農林業方面的知識,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有效的搜集和深加工,傳播給教師和相關的科研人員。通過在職學歷的繼續教育,提高館員自身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圖書館。三是現代技術和外語知識的繼續教育。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深入,館員應熟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復印技術等現代技術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還應掌握外語知識,幫助讀者克服語言障礙,提高外文資料的利用率以及外文數據庫的使用率,進一步提高農林業圖書館的社會服務效能。農林院校圖書館對館員進行繼續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第一,可以定期開展講座,我館每月都舉行講座,內容涉及各方面,如圖書館風氣、人文素養、學術科研等。可以邀請外面的專家和教授來講,也可以請館內的業務骨干來談工作經驗與自己的心得體會。第二,半脫產學習。館員要想提高自己的學歷,可以采取這種方式,這也是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信息人才的重要途徑。第三,結合本職工作自學。館員可以根據自己工作崗位的特點,制訂學習計劃,循序漸進地學習,鞏固原有知識,補充新的理論和技能,提高業務能力和服務質量。農林院校圖書館員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技能,同時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道德、優質的服務能對讀者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農林院校圖書館員職業道德規范應包括:愛崗敬業,愛書、愛讀者、愛圖書館事業;求實進取,勇于開拓,積極創新;團結協作,嚴于律己,顧全大局;精誠合作,公平競爭。職業道德的建設可以通過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是加強圖書館道德教育,強化道德意識;二是加強道德管理,制定和完善圖書館道德規范;三是加強道德監督,增強道德實效;四是倡導自我修養,注重實踐磨煉。人才學科館員制度是指圖書館選拔一批既熟悉本館文獻信息資源,具有較強的信息咨詢和檢索能力,又熟悉某學科知識,與相關院系的教師、科研部門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的圖書館專業人員,即“學科館員”,分別承擔專門為某學科讀者提供深層次信息服務工作,由此建立起的一種對口服務制度[5]。學科館員是圖書館與各學院、各學科之間聯系的橋梁,他們要深入到各學院、各學科,參與科研活動。同時,學科館員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科專業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為各學院和各學科提供高水平、深層次的服務,滿足各學院和各學科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需要。農林院校圖書館可以以本校一級學科為基礎,建立農學、林學、植物、生物技術、園藝、農林經濟管理、環境工程、生態等重點學科的學科館員團隊,為農學、林學、植物、生物技術、園藝、農林經濟管理、環境工程、生態等重點學科量身定制信息服務,包括宣傳學科服務網頁、資源使用指南以及多渠道宣傳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以提高圖書館文獻資源利用率。

本文作者:方飛燕王長金工作單位:浙江農林大學圖書館

篇8

關鍵詞:農學類;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1-0097-02

農學類本科畢業生結構性失業或轉業問題,已成為制約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教育發展的重要矛盾。現代農業迫切需要農學類人才,但我校農學類的畢業生與市場的經濟體系及整個社會需求不太適合,這影響著學校的全方面發展。農學院是我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我校培養農業人才的重要使命,有必要采取創新培養模式如復合型培養模式來培養人才,展現自身特色,推動我校高等農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應用復合型人才模式培養的本科生應面向社會經濟實際需要,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然而,我校在農學類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建設中還存在教學模式相對陳舊、專業與課程設置有待完善、教學管理體制創新不足、創新教育目標定位模糊等諸多問題。

一、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教育辦學目標定位模糊。目前,學院更多的是從學校辦學需要、教學改革的角度來思考,并未將這一改革舉措放在滿足社會需求的角度,造成學校農學類人才培養偏離社會發展的需要。教授者在高等農業教育實踐中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只是機械地傳授農業知識,忽視培養學生對農業知識的創新思維。同時,課程設置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長此以往,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致使他們呆板木訥,缺乏創新精神與勇于實踐的能力。新學科梯隊建設和硬件更新步伐較慢,學科個體之間有“偏科”,優勢學科主要集中在農業傳統學科中,特色學科較少,須進一步加強建設。農學類人才應具更為廣泛的知識,多汲取課本以外的知識,在減輕他們課業負擔的同時擴大知識面,否則容易造成培養出來的人才,知識面過窄、技能單一。理論課程多于實踐課程,在課程設置上,內容陳舊,與現代農業科學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實際脫節。我校農學院將通識課、專業課和課程學習與野外實習分離開來,教材內容落后,缺乏對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的系統引入。

2.教學管理體制監管乏力。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教學管理體制,將為創新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農作物是農業學習的主要對象,包括生理、生殖等方面。由于其廣泛的知識面和較強的綜合性,使課程的設計有一定的難度,但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數量較少,難以滿足他們的個性發展需要。并且,農業作物有著特殊的生命周期,因此要合理安排學習周期,用較長的教學周期以提高對自身的要求,與時展結合起來。但我校農學學科的實習一般安排在基礎理論課完成之后,將理論講授與實踐分開,同時教學實習的課時也^短。學生教學實習的農場缺乏良好、有序的制度體系保障和規范的實習機構,為教學實習的順利進行帶來不便。另外,實習過程流于形式,實習內容缺乏新意,教學模式相對陳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老舊、單一。教學實施過程中,仍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為主,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的的啟發式教學法尚未得到廣泛運用。這種單一、落后的教學法,不僅忽視了對發散性思維的開發,更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多媒體、網絡等教育手段雖廣為使用,但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農學創新人才是具有敏銳觀察力、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才,但在課堂講授和實驗等環節,學生學到的主要是理論知識。同時,艱苦的實習條件對塑造學生堅強的毅力與頑強的人格很有必要。我校農學院與其他院校的不同在于,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這為學生形成獨立觀察與思考的能力、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了基礎。因此,設立新的課程,以適應農業發展與進步的需要,促進農學長遠發展。

3.學生專業興趣不濃,課堂師生關系疏離。當前,農學人才培養出現學生缺少專業興趣、缺乏學習動力以及學習態度不端正等問題,每年都有找不到工作的農業院校畢業生,但農業、農村的基層崗位卻有不少空缺。造成這種情況,除了崗位待遇差、地處偏遠等原因,還與農業院校對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關注不足有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對新農村建設的責任感,是創新人才培養中必須解決的問題。然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解答學生所提問題,并未對學生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反而認為提出的問題越少越好。并且,農業院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內向膽小,課上不善主動發言,對教師講授內容也不敢提出疑問,造成師生關系疏遠。

二、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

1.構建集綜合化與現代化于一體的課程體系。良好的課程體系是整個教學過程有序進行的基礎保證。新體系的建立,要按照課程具體問題修訂教學大綱,配套教材的編寫要以課程體系為基礎,同時結合農業特點安排教學,在體系中涉及廣泛的學科內容,全方面地掌握學科發展的時代性與科學性,提高學科技術含量。另外,還可以涉及生物技術內容,促使理論、實踐、實驗的有機統一與結合,共同促進農學體系與教學平臺的協同發展。

篇9

教學方式的改革,從根本上說是指從傳統教學方式向新型教學方式的轉變。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并不是完全摒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而是要強調、突出“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方式的重要性,找回它們在課程體系中應有的中心位置,即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單純的知識學習向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方向轉化,從講解、灌輸的方式向以學生自主的任務式、功能式等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式教學轉化。

1.1小組合作與課堂展示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

然后以“EffectofCarbondioxideenrichmentoncrop'syieldandquality”為主題,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學課文、利用網絡資源查閱獲取相關信息,把所查資料和獲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順序綜合到一起,集中討論并增減相關內容,使其內容條理化,小組同學再一起完成匯報PPT的制作,然后以課堂展示的形式進行陳述。教師根據每個小組ppt制作情況和展示情況,給每個小組打分,每個小組的得分作為每位成員的平時成績并記錄下來,這種形成性評價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小組課堂展示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對小組的表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提出一些相應的改進措施。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通過專業知識檢索與文獻研究鍛煉閱讀理解能力,通過課堂上的小組演講,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1.2教師講授與小組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探究性教學

在每一次新課開始前,教師設計具體的預習提綱讓學生提前預習,預習的目的是在閱讀之前構建學生關于某一話題的背景知識,激發他們閱讀課文的興趣,為他們提供一個結構性的內容預覽。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通過講授有關段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另一方面,通過課堂討論讓學生運用已學的專業知識,陳述自己的觀點,參與討論,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的基礎上,夯實專業知識。因此,小組討論貫穿于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在確定好課文的結構劃分后,讓小組成員需要就每部分的內容進行討論,這種討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首先,教師需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即根據每部分內容提出與課文理解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通過做出猜想、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解決問題。其次,教師把可能會影響學生理解內容的難點、重點句子、短語及單詞展示出來,作適當的釋疑,教師要參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以便對他們進行適時適當的點撥。所有這些活動結束后,老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再進行重點講解剖析。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機被激發,創造出一種師生交流、和諧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

2豐富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中,豐富、具體、生動、直觀和形象的教學手段,將使學生較好地建立牢固的感性認識基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學生思維,有助于學生的技能掌握和智能發展。農學專業英語的教學可采用多媒體、互聯網、實物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側重點是專業知識的豐富與展開,在專業英文知識點的學習上,通過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可以形象生動地了解相關專業英語詞匯所對應的專業過程,增加信息容量,培養學生用英文準確描述專業問題的能力。利用互聯網手段可以將國際最新的研究動態展示給學生,使學生了解國際著名大學農學專業的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教師可對其近期學術報告進行分析和討論,同時通過引導學生瀏覽國外著名大學和英文專業期刊網站,可以讓他們學習到原汁原味的專業英文表達方式,又可對專業英文文獻的閱讀和英文摘要的寫作提供最切實可行的指導。根據教材內容,準備一些實物、照片等教具在課堂上演示,也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愉快、積極學習興趣的一種常用教學手段,例如,在講到“flower”這一節時,把教室模擬成花卉種植園,展示出不同種類的花卉實物或圖片,分給不同的學習小組觀察,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用英語介紹花的結構和特征等。利用這些實物或圖片使學習內容與相應的情境相結合,能對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產生再強化作用,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結構上感知和把握學習內容。

3改進考核方式

篇10

關鍵詞: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地方本科院校;管理;考核

實踐教學在各個高校中采取了不同形式,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其重要分為實驗、實習和實訓三種主要類型,根據所教授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生的職業期望和專業培養要求所設置。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其水產養殖專業是傳統的農學專業,其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主要有以下進展。

一、傳統課內教學環節的擴展和優化———建設開放式實驗室平臺體系

實驗教學在所有的本科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它基于課本而又獨立于課堂教授的專業知識,可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消化吸收已學到的專業知識,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可以說,實驗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補充,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就課內教學環節的改革而言,相關院校應主要著力于對傳統的分散式實驗室的進一步建設,使之成為“卓越”化的實驗室體系。同時,給本科生在創新活動和畢業論文等方面提供更強有力的平臺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變革。如上海海洋大學,為確保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專業教師科研用實驗室也向本科生開放。這些舉措不但可使儀器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能夠使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

二、傳統課外教學環節的升級和拓展

1.改造傳統的實習實訓基地。對傳統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升級改造,改建并完善已有的產學研基地(擴大基地規模、增加農作物或者養殖品種品種),以滿足應用型專業學科特色鮮明的實習、實訓教學要求,是地方本科院校開展課外教學改革的主體。以上海海洋大學的象山科教試驗基地改造為例,該基地是該校在原奉化海水養殖場由于周邊環境變遷而被迫廢棄后異地改建的以海水養殖為主的多功能教學實習基地,占地56畝,總投資約900萬元。經過改造,該基地擁有設施齊全的試驗車間、室外池塘、室外暗沉淀蓄水池、學生宿舍、實驗儀器室、食堂(兼教室)等教學科研設施,為本科生的專業實習提供了先進的軟硬件條件。

2.借力龍頭企業,使實踐教學更上一層樓。與一批學科相關的龍頭企業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建產學研基地,為專業實習實訓的重要戰場之一,可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一線生產中得到全方位的培養和鍛煉,這一觀點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1]。對于應用型農學學科,如動物飼料專業而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很難構建相關的產業鏈供師生觀摩和實踐。針對這一缺憾,鼓勵國企和集體企業加入到專業建設工作中,利用其產業鏈,提供給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和實踐機會。因此,擴展產學研基地的分布并進一步提高層次和加深合作程度,聯系行業內產業集團巨頭,進行產學研基地的建設,同時積極將本科生實習實踐擴展到外省甚至海外去,可擴大專業的影響力。這種在具有商業化生產規模的實訓基地中開展“實戰”演練,為學生就業和今后踏上工作崗位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

3.增加實踐活動的多樣性。鑒于以行業特色辦學的重要性[2],借助應用型專業的自身特色,通過“行業發展情況社會調研”、“行業內創業活動”、“專業內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入戶夏季行動”等寓教于樂,培養專業感情。在本科生第一學年結束后的暑假,組織學生進行本行業發展情況社會調研。調研以項目形式開展,讓同學組隊申請,專業根據項目具體內容給予經費支持,在項目完成后以調查報告形式進行項目驗收。行業內的相關產業等也可在調查范圍內。鼓勵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使本科生的視野得以開闊。遴選優秀本科生參與到每年的科技入戶工作中,使得學生了解和掌握應用型學科的實際生產,培養學生專業感情。此外,利用專業廣泛的校外聯系和校友資源,邀請行業內成功人士,為學生做精英講座,培養學生對行業的認識與興趣。

三、實踐教學改革可能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各個高校的理論教學都已經處于比較完善的程度,然而相對于成熟的理論教學體系而言,實踐教學環節卻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實踐教學體系在構建和完善過程中的絆腳石。總而言之,實踐教學的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實踐基地建設經費不足。實踐教學需要大量的教學設施和相關的實驗場地,這是實驗教學實施的必備條件,也是很多高校的薄弱環節。多數地方院校將這一問題主要歸結于建設經費不足。構建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對實踐基地的設備、場地、師資的要求比較高,這些硬件需要較高的經費投入,如何獲得有效的經費支持是各個高校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地方院校一方面可以從政府和企業層面獲得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校企”共建項目獲得一定的經費來源,即通過產學研的合作方式以及吸收知名校友的捐贈等方式,可以有效的獲得相關的資金幫助。

2.實踐教學管理與考核問題不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執行得好與壞,取決于實驗教學的管理與考核[3]。長期以來,高校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比較松散,重視程度較低。由于實踐設備和場所所限,學生往往采取分組的方式,一組或者一大組學生分享一個實驗設備,考核的話,往往采取一組交一份實驗報告的方式。這樣往往在學生中出現“投機取巧分子”,他們不專心聽講,也不積極參與實踐環節,但是最后卻和認真學習的學生獲得差不多的分數。這樣的管理和考核的方式,對其他學困生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從而使得學風不正。對教師來說,由于缺乏規范的考核體系,個別教師也是胡差,縮短既定的實踐教學時長,提前下課甚至無端取消課程,給學生留下了對實踐教學不重要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都對實踐教學不重視,必然導致實踐教學的不成功。因此,各個高校根據學科發展需求,設定對實踐教學的嚴格考核方式勢在必行。高水平的理論課程任課教師和科研人員參與到實踐教學課程建設中來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可以整體提升實踐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只有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才能從本質上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實踐教學內涵建設需求。如何引進相關人才,并完善現有的教師培養和激勵制度[4],是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必然會阻礙實踐教學改革進程。

3.對實踐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教師的實踐教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出現一份PPT用上十多年,同樣的板書寫上二十年的現象,教授學生的都是一些落伍老套的實踐技能。這樣的教學方式,哪個學生又會發自內心的感興趣?難怪有的學生說:“我寧愿上百度搜知識點,也不愿坐在教室聽有些教師在講老套的技能。”學生不感興趣,教師沒有興趣,這樣的情況只能帶來實踐教學的“雙敗”結果。教授實踐教學的教師應該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研究,自身也應該參與或主持相關科研項目,這樣才能保持與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同步性,講授的知識點和實踐技能才能與時俱進。不重視實踐教學,一味“閉門造車”,只會“出門不合轍”[5]。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同時,要重視理論教學的跟進,一定要防止“顧此失彼”的情況出現,避免學生出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2,3]。

4.實踐教學安排的隨意性和表面性。實踐教學的內容該如何確定?大綱如何編寫?教學日歷如何執行?各個高校往往存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一般課堂教學的課程都有規范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日歷,但落實到實踐教學上面,卻存在各種問題。以農學專業來說,實驗動物的獲取存在季節性,例如如果要做某種魚的解剖實驗,但是這種魚在市場上面不能買到,那么就不能如期的開展相關的實驗課程,就要換實驗內容。但是像這樣的突況,是可以盡量避免的,比方說可以暫養魚類以備實驗所需。此外,由于實驗場地和器材所限,一些學校的實驗教學往往停留在“展示”或“演示”階段,學生只是“看看”而已,根本無法真正的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這不僅僅是教師的問題,還應該引起校方對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完善實踐教學的硬件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加強對相關實踐課程的監管,全方位考察教師的從業素質,是有效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渠道。

參考文獻:

[1]李政濤.教育實踐的研究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8,(4):1-6.

[2]周志剛,朱正國,吳嘉敏.水產養殖本科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3,(9):88-90.

[3]夏銘遠,李萍,鄭旭.以學科特色構建高校辦學特色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09,(5):39-41.

[4]曹林奎,姚玉麟.農科專業產學合作教育新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