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堂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3:2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課堂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運用藝術的美以及自然的美,并創造美的能力。發展美育,不僅是美育自身的要求,而且也能使學生受到道德熏陶,提升思想境界,有利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開展健身健美活動。也就是說,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德、智、體、勞全面發展。在獨自或合作完成美術活動、創作時,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學生總會產生審美體驗,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美術創新能力,學會評價美、欣賞美,培養了學生現實觀察能力,形成自己的美術素養。美術教育對于學生美術技能的形成和創新意識的啟蒙,對于學生良好的個性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
美術教師要想實現教學目標,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深入研究現行美術教材,并根據自己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特征,找出教材與學生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對美術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美術課由于以學生活動為主,且學生學習活動多種多樣,跟其他學科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不認真組織教學,不管控好課堂,易造成課堂混亂局面,也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美術教師在課堂秩序混亂的情形下,有時對學生大聲批評、指責,甚至懲罰,但學生的逆反心理非常強,你越壓制,反而鬧得越歡。教師只有冷靜下來,用耐心和平靜對待,就能使學生慢慢安靜下來。另外,教師要潛心研究美術教材內容,發掘教材中易產生學生濃厚興趣的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的對象產生一種情感。如教師可以對美術課文的題目進行引發懸念的修改,可以通過欣賞學生優秀習作,使學生產生新奇感,有了主動學習的愿望,課堂秩序就會井井有條,學習習慣也就自然養成了。
三、重視對優秀美術作品的賞析賞評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美術欣賞教學,培養學生直觀認知感受能力以及抽象綜合思維能力,訓練學生全面、準確的觀察能力,創新、設計、實踐能力,以及在美術活動中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美術欣賞教學不能讓教師一直在講解、灌輸,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品味、感受。而學生出現疑惑時,也正是教師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渠道進行感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直覺印象。更重要的是,教師不能只停留在這個層面,要積極鼓勵學生對美術作品在欣賞的基礎上,展開評價和評論。教師可以讓學生評論作者所處的年代、作品的內容、表現手法,以及作者、作品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而且,評論的重點還是要放在作品本身的內容、形式上。至于評論的深度跟學生的審美體驗、文化素養、知識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不要求全責備,可以學生評論,教師評論,也可以學生評論,教師總結。例如,對于齊白石老人的作品,在總結其特點的同時,教師可以拿出齊白石的幾幅畫作讓學生欣賞、評價,讓學生得出齊白石的畫上的動物跟真的一樣,充滿活力,特別是畫的蝦在水里,透明、活潑,最后讓學生得出結論:畫家筆下的動物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對美術創作活動的渴望,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意識。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實踐活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生整天上課、考試,學習、生活緊張,校園生活枯燥乏味,環境沉悶,嚴肅緊張,長此下去,對學生身心健康會帶來一定影響。美術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常見的生活用品當材料,進行手工制作,如用黑豆、黃豆、紅豆、綠豆以及各種顏色的樹葉等,拼貼自己喜歡的或者教師要求的圖案。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進行美術制作,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在美術學習、制作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為了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競爭的方法,進行集體表彰,還可以獎勵學生看一些與美術相關聯、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給學生一些不一樣的視覺印象,可使學生從中學習畫面的美感、形象的刻畫,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篇2
精選戲曲渲染氛圍,誘導學生入境會意,觸景生情。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感情接觸材料的同時,獲得教學材料的感官刺激,從而激發學習內容的興趣和動力。如教學《偶戲》一課時,我在網上尋找到一個皮影戲故事,播放給學生觀看。生動的故事情節,富于感染力的戲曲唱腔,人物形象色彩艷麗、惟妙惟肖,一時間深深地把學生們吸引住了,他們不太熟悉皮影戲,新鮮而獨特的表現形式讓他們大開眼界,都被眼前展示的神奇景象震撼住了,他們陶醉在多媒體創設出的濃濃的戲曲氛圍中。
二、組織教學過程——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審美表現
美術課堂的教學活動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以較為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用不同形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審美創造,而多媒體教學的神秘,設計的獨特,加上激人之情,啟人之智的視聽效果,都較好地調節了學生的情緒,使他們的信心十足,躍躍欲試,輕松愉快地進行各種美術創造。我在美術課堂教學《飛天》一課的過程中,是這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自主有效地學習的:
1.觀畫面,培養審美感知能力
教學中我用直觀的圖畫提供感性認識,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從而產生美感,產生愉悅,自覺地投入美育活動中。針對四年級學生對飛天沒有太多了解的特點,我首先尋找到春節聯歡晚會上《飛天》的舞蹈節目,播放時,沒看過的學生被舞臺上渲染的逼真的飛天效果驚嘆,看過這個節目的學生立刻產生共鳴,饒有興致地再看一次。接下去介紹敦煌莫高窟和飛天形象的來歷,學生們就聽得更加認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了。
2.賞美圖,培養審美想象力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對眼前所看到圖像或所聽到的聲音都能展開豐富的想象,他們還會大膽地發現、豐富所看到的對象。課中,我出示許多飛天形象的放大圖,讓學生欣賞觀察,在學生的一片贊嘆聲中,我給飛天的腰際、手臂上添加了翻轉飛舞的綢帶,告訴學生:“是這些飄逸的綢帶給飛天帶去了更加逼真的飛翔效果,你覺得綢帶還可以怎樣飄飛?”這一句話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廣闊天地,他們響亮地說出自己的各種設想,用各種線條表現綢帶的飛舞方向,使我不得不驚嘆學生有著多么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更證實了審美主體總是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在主觀感情的驅使下積極主動地賦予審美對象以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3.述感受,全面發展個性
繪制好飛天形象后,我進行了作品的展示活動。讓學生評一評誰畫的飛天形象動態最生動?誰畫的綢帶飄飛得最優美?誰畫的飛天場景最精彩?我引導學生尋找每幅作品中出色的地方,給不是很完美的地方提些合理化建議以便日后修復。每個學生都愿意聽大家評議自己的畫,都愿意學習他人繪制得好的地方,他們充分表現自己對美的創造,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合理利用拓展——讓學生關注生活
現代社會,信息發展快速,學生接觸的視聽媒介非常多,信息來源也特別快,這就要求我應該多從誘發學生的審美情感,激活他們的審美興趣,引導他們自覺接受審美教育等方面著手組織教學。
1.課前拓展,鍛煉學生搜集信息能力
現代學生吸收知識的能力很強,僅僅靠課堂上40分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我嘗試在課前進行拓展學習,發動學生利用家里的網絡資源尋找搜集與下節課內容有關的信息,這樣在搜集資料的同時對課本內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正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2.課后拓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
篇3
隨著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與發展,人們的各種教育觀念也在不斷更新,美術教育的內涵也在日益豐富。教師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應當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如何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方面大膽嘗試、不斷創新,使美術課堂教學優化為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教學過程。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優化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
興趣是學習心理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它能夠成為學習的直接動力。能否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打開學生心扉、提高教學質量的捷徑,也是優化美術課堂教學的前提。從興趣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優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美術室注意環境布置營造氣氛,教學中除了運用實物教具和掛圖等簡單手段,還運用音樂、幻燈、投影儀、電視錄像、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應用多媒體手段輔助美術教學,增加美術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
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當今社會中,現代教育呼喚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美術教學既是當前教學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必然要求。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較而言,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實效性強,有省時、省力、直觀、靈活、生動、節奏快、容量大等特點。比如,在七年級的《結構素描》一課中,運用FLASH動畫可以將“近大遠小、近低遠高”的透視規律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學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還可以在FLASH制作的運動畫面中隨心所欲地變化字體,使學生從中掌握美術字體的變化規律,同時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在以往的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資料來源往往局限于書本圖片或幾本書籍、雜志中的精彩圖片,但那一張張小得可憐的圖片使學生即使睜大眼睛,也看不清楚。如今,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各種信息,并有機組合,聲形并貌,這樣,學生無論在課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清楚,也不會因為教師的語言不夠生動、演示的畫面過小而對美術失去興趣。隨著“校校通”的開通使用,一個美術課件可以為多所學校下載,網上資源可以共享,使得美術課堂素材更加豐富,有限資源得到無限使用。可想而知,只要老師能夠充分地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對美術課堂教學來說,無疑大有裨益。
(二)拓展美術教學材料,豐富美術教學課程的內容。
當今的美術在現代藝術材料和藝術技術、交流傳播媒體、視覺研究和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在表現手法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要求老師用發展的眼光對待美術教學和學生,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學生掌握某種繪畫技法上。比如,在七年級的《標志設計》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即時貼進行剪貼的方法制作和創意小隊活動的標志,從而塑造可愛、活潑、健康的小隊形象,這樣既省時、省力、又符合初中生好動的心理特點。美術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老師在設計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上有了拓寬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如雞蛋殼工藝畫的制作體現了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版畫的制作體現了這種繪畫流程給人帶來的視覺美感和;再如,在八年級《紙的造型藝術》一課中,老師不僅僅要教學生紙的剪、折、裁、疊、卷等方法,還要使學生了解和感受到不同材質的紙張的制作特點,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怎樣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二、創建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課堂氛圍是師生共同在課堂上創造的心理和環境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會產生更多的師生互動,學生愿意更多地表達自己。如何創建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呢?
(一)充分運用教師語言的藝術。
課堂并非是老師的一言堂,因此老師的話不一定多,但要能給學生以啟發和引導。老師就象是一位出色的演講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語言藝術,言詞中透露著思辯與智慧,話語中體現著幽默風趣、語調中包含著抑揚頓挫。老師在主導教學時應努力營造出一種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中得以輕松地展現自我,那么,學生就會把對老師本人的喜歡遷移為對美術學科的熱愛。以六年級的《發射構成紋樣》一課為例,我先從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比如旋渦、波紋、射擊的靶心等例子出發,用生動的語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引起暫時神經聯系的興奮,以喚起學生對感知過的事物或場景的聯想;再促使學生比較這些現象的共同點:由中心向四周擴散,和由四周向中心集中;接著我以這些現象的共性向學生提問,從圓形引申到正方形、三角形以及不規則的圖形等。最后我運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展示一些發射構成紋樣的作品,同時加以具體形象的描述,使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對發射構成紋樣有了更深的了解,從完整意義上看,這是從認識到理解再到發展創造力的過程。在此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學引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課堂氣氛寬松,學生思想活躍,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了發揮,學生學會了發現與思考、同時也學會了探索與創造,從學生的作品中表現的正是不同層次的創作。
(二)嘗試失敗,因材施教,增強學生學好美術的信心。
與其他學科比較來說,美術學科更注重實踐性和操作性。實踐必然會有成功與失敗,嘗試失敗的教學方法,就是事先不必給學生過多指導和框框加以限制,讓學生在多次嘗試與失敗中自我進步。當學生在實踐中出現錯誤時,或出現抵觸情緒、不想畫時,老師不應該責怪、批評學生,而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的契機,及時地給學生以鼓勵和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心中想要表現的作品,使學生在失敗中學到許多東西。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大膽的嘗試更新穎、獨特的繪畫方式,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比如在《剪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把剪紙和紙貼畫混淆在一起,因此,學生的作業中有剪紙,也有紙貼畫,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只有通過展示一些個性鮮明的圖例,幫助學生了解和區分紙的這兩種不同的表現手法,而不能完全否認學生的作業,要幫助受挫的學生樹立自信。隨著時代的進步,美術課堂教學設計的目標已不再局限于區分門類和傳授繪畫技法上,而是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變化和組合、創造出無數個新造型、新形象、新形式。
第三、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
個性化教育是未來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認學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揮,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個性化教育過程中,師生間的情感聯絡和交流得到加強,學生能發揮更大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作用,從而增強自學、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和自我識別、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
篇4
【摘 要】美術課堂應該具有人文性質,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文章對小學美術課程中滲透人文性的具體措施進行論證。
關鍵詞 美術課堂;人文參透;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15-0119-01
一、美術課中人文性的內涵與價值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它是一種人格塑造,是一種生命關懷。
二、美術課中人文性的滲透
作為美術教師,要努力使學生幼小的心靈感受到美術學科的人文性,感受到藝術之美。如何通過課堂傳遞美術學科的人文性呢?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美術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人文意識的培養。新課標對美術課人文性質的定義,對現代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而美術教師的現狀是:知識結構過于單一,忽略人文知識與素質的培養,學術氣息遠遠大于人文氣息。以至于課堂中一味追求分數、成績,學生對美術課有概念化的意識:誰畫的好,美術成績就好。其實,美術課中人文性的培養是情商的培養,是塑造學生人格的過程。比如,蘇少版美術第8冊的《石頭中的生命》知識點散、多、深,一節課根本不可能一一講透,而且這些石頭離我們的時代太久遠,它們既不新穎又不可愛,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這時候,教師就要用人文性的語言介紹這些鎮墓神獸產生的時代背景,當時的藝術水平,常見紋飾的由來與特色,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貫穿于課堂中,這節課就會變得生動,課堂氣氛一下活躍了,這樣的美術課學生還會有枯燥感嗎?教師要正視自己的不足,亡羊補牢;分析自己的弱勢,總結經驗與教訓,自我暗示,自我鼓勵;加大人文知識的閱讀,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不斷鑄就自己的人文精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文性,藝術的人文性。
2.解讀兒童內心,注重多元評價,體現人文關懷。兒童作品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教師要熟悉兒童的視覺符號語言,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對學生的認可尤其表現在對他們的作品評價上,每一次作業,可能就是他們情感的表達。筆者班級里有個男生對美術提不起興趣,畫的東西亂七八糟,每次別的學生看到他的作品都嗤之以鼻,所以他越發討厭畫畫。假如筆者對他的作品持“太丑了,我不喜歡”的鄙視態度,可能他永遠也不會愛上美術課。于是,筆者引導性地說:“今天你畫得非常認真,你愿意和老師分享這次作業的想法嗎?”、“看,這個畫得真有創意,不過外形好像還能畫得再準確點”等鼓勵性的語言,給予認可,這其實是種很有用的心理暗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人文關懷。果然,過了一學期后,他的作業有了明顯進步,還成了小組長,在課堂上經常看到他高高舉起的小手,看到了他的自信與成長。
3.高度重視美術作品的鑒賞,挖掘人文內涵。美術作品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美術鑒賞里有部分與中國畫有關,中國畫更側重于內容與情感。蘇少版美術第10冊有一課講《詩配畫》。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國畫藝術是抒情的詩學,藝術的美學,寫意的畫學。學生在感受中國畫特點的同時,就是一種藝術的熏陶,是人文素養的提高。而現代西方繪畫作品則更側重于形式與情感的表達。康定斯基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欣賞他的作品時大多數學生看不懂,畫面中點、線、面、色等元素散亂地結合在一起,讓人看了一頭霧水。這個原本學經濟與法律的高材生,為什么在30歲突然愛上了繪畫藝術?他的作品色彩鮮艷濃烈,脫離客觀物象,運用簡單的造型元素。他認為具象地描摹物體的特征容易忽略作者的內心世界,他把物象簡化成符號,抽象地表達藝術作品,更純粹地表現藝術家的精神世界。
4.技能與創新結合,進行綜合探索,內化人文涵養。人文精神的培養很重要,并不代表可以脫離技能的訓練。大凡好的作品都與創作者良好的技能緊密相連。美術新課標指出:現代社會需要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在技能訓練的基礎上,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認識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科技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拓展想象的空間,體驗探究的愉悅和成功感,進而內化人文涵養。
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活動內容可表現為:①美術與音樂:用造型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音樂,包括描繪樂感,設計制作樂器,并用這些樂器演奏等;②美術與戲曲:舞蹈:設計、制作并表演皮影戲、影子戲等;③美術與自然:創作居住地區昆蟲、植物、風景的圖鑒,創作反映居住地區風貌的美術作品等;④美術與文學:創作童話故事的插圖、連環畫等;⑤美術與信息技術:運用攝影、攝像、影視、電腦等多媒體設備進行創作活動,或利用國際互聯網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美術作品,進行交流等;⑥美術與地理:繪制地圖,設計、制作游樂園模型等;⑦美術與物理:設計與制作會發光、會轉動的環境藝術模型等;⑧美術與歷史:調查當地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藝術,用報告、畫、雕塑或建筑模型表達調查結果等。
在《我設計的車》這一課中,要求學生做一回小小汽車設計師。而上節課《車》中,學生已經了解了車的種類、結構、優點及不足,并且也嘗試過描繪車子,所以這節課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想象與創造,利用簡化、添加、擬人、夸張等手法,結合未來車子多功能的特點來設計顯得容易了。設計的車還可以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感受美術與生活的關系,也許未來成功的車輛設計師就誕生在這里。學以致用,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主動去探索,去研究,而人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
當然,通過美術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擁有較高的人文內涵去感染學生;需要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鼓勵、信任、欣賞地看待他們;需要藝術地鑒賞美術作品,挖掘其人文內涵;需要通過提高實踐能力和創造力去內化他們的素養。把人文精神的培養融入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去體驗生活,去創造,去改變,才能讓人文教育像陽光一樣溫暖每個人的內心,構筑美好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5
1如何在美術寫生課堂教學中認知傳統繪畫
英國美術大師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中這樣評價“沒有一種藝術傳統像中國古代的藝術傳統那樣著力堅持對靈感的自發性需求,但是,我們正是在那里發現了完全依賴靈感習得的語匯情況。”根據大師的觀念,畫家的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離不開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沒有對生活的深刻體會,難以發掘繪畫的藝術契機,難以提煉純粹的藝術語言。那么在我們去面對紛繁復雜的大自然景觀,去面對氣象萬千的生活百態,如果沒有“初始圖式”作為我們實現藝術目的的切入點,我們將難以進行更多的藝術活動。董其昌說過“先師古人,后師造化,集其大成,自出機抒。”所以我們要走進生活,體味生活百態,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陰晴冷暖,厚靄輕瀾,與實踐物質形成心靈的碰撞,藝發于心,得心應手,自得其成。每個學生的寫生都應從心中仰慕的大師著手,根據我們的藝術知識去理解大師的藝術語言,去理解大師的藝術感悟,在實踐中找到切合的物質特征,生發意識感受,汲取最大的營養。在寫生課堂中,還要學師的生平、經歷、藝術風格、時代特征、甚至性格特征,便于我們更加準確貼切地了解傳統繪畫,感受傳統繪畫在當下藝術人文環境中如何去承載與繼承。中西方傳統繪畫一直是我們的向往與追求,不但是繪畫技巧層面上的追求,更是精神內涵的探索與尋覓,讓我們在寫生的實踐過程中去落實我們的藝術思考,追求真藝。
2如何在寫生課堂教學中認知當代藝術形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下藝術對意識形態的淡化,藝術家多元化思想的存在,形成新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境化藝術共同體。新形勢下,國內藝術形成新的對立局面,即中國傳統藝術,西方傳統藝術,當代前衛藝術,各藝術形態在其各自的領域及其間疊置的領域蓬勃發展,這其中有共融,有碰撞,每一種意識形態的形成發展都有它的途徑。在矛盾的綜合體中,尋求新的創新道路,然而這個過程是殘酷的,同時也是文明的進步,最終勢必形成順應人類發展的意識形態主流,引領時代思潮走向未來。在我們的寫生課堂中要認清宏觀脈絡,明晰繪畫思路,有些作品順應時代思維方式,其作品收到廣泛的社會效益,有很高的認知度,在其中完成了個人的繪畫道路。也有些藝術主流之外的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求索,他們沒有形成藝術思潮,或許在形成其意識形態的路上,他們藝術語言的獨立性也是我們在藝術探索中要研究的一個層面。在寫生過程中,我們要研究既成的藝術語言,掌握繪畫方法,使得繪畫形式進行下去,同樣要研究繪畫前進的方向,明確發展的途徑及意識形態的走向趨勢。這樣就要求我們對當下藝術形態要全方位的掌控,有獨自的鑒賞能力,翻閱書籍,整理資料必不可少,研究歷史藝術形態走向今天的各個階段,研究具體畫家的藝術作品風格的轉變及構成,深刻探索,取之自用。
3如何在寫生課堂教學中探索提煉藝術語言
篇6
借助信息技術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化靜為動、形象生動的特點,把難以理解的內容、對于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采用多媒體課件形式呈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激活學習的內因,從而降低難度,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變難懂為易懂,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有利于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學《詹天佑》時,筆者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先出示一張“京張鐵路圖”,幫助學生理解京張鐵路修建當中的技術性難題以及詹天佑的解決辦法,引導學生認識這條鐵路的重要性,解決了文字、語言、掛圖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形象、直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聲情并茂的圖片、聲音、影視等手段出示課文中外國人嘲笑中國人的話,不斷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得以順利突破。讓學生理解詹天佑毫不猶豫接受任務的執著、豪邁、無畏,這樣本課的教學難點就突破了,能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學生對情境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從內心對詹天佑發出贊嘆:愛國、敬業、偉大、智慧。這樣就吸引了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2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激感,開闊視野
多媒體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開放的知識信息庫,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了課余知識,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加快了教學的節奏,彌補課文空白,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學生興趣盎然,并且培養了求得知識的能力,課堂效率大大提升。如在教學《黃山奇石》時,筆者利用計算機提供大量的信息,展示形態各異的古松圖片、云海奇石的瑰麗景色,給學生直觀的第一印象。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課堂活躍,想更多地了解黃山風光,激發了“想知道”的欲望,豐富了課余知識。這時的語文教學便已延伸到了課堂外,文字更為立體化,內容得到拓展延伸。學生有了真切感受,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讓課堂動起來。豐富的教學形式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3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烘托氣氛,啟發想象
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充分發揮圖文并茂、聲情兼備的優勢,以直觀為線索,輕而易舉地把各個季節、各個地方的各種景物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擴大直觀視野,強化直觀效果,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善于發現和挖掘豐富的教育資源,給學生創設直觀輕松的環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思維,使課堂成為一方智慧飛揚的天地,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如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誘人與物產豐富,文字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小興安嶺無限的情與愛。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感受到小興安嶺的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情境教學,美的配樂,美的解說,美的畫面,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用多種感官去進行體驗,調動學生的思維。這些多媒體制作的閱讀資料,展現形象立體的美麗神奇的自然風光,激發想象力,能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情感油然而生,啟發想象。多媒體的運用再現意境,發揮了想象力,陶冶了情操,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美麗。
4結語
篇7
本文從“運用現代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效率,使‘數學’容量更大;運用現代電教媒體,創設問題情境,使‘數學’主題更有趣;運用現代電教媒體,擷取活動素材,使‘數學’形式更靈活;運用現代電教媒體,增強自主能力,使‘數學’個性更突出;運用現代電教媒體,發展信息素養,使‘數學’與時代更貼”這幾方面闡述了現代電教媒體走進課堂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電教媒體課堂容量創設情境數學主題數學形式
擷取素材自主能力數學個性信息素養數學與時代
教學的改革,技術的更新,是形勢的需要,因此“一大一小”兩塊黑板的教學模式應徹底改變。讓電教媒體逐漸走進課堂,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若科學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則會給數學教學改革提供良好的契機。事實上,在數學學習中,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分析不清教學過程,不理解教學情境,直觀效果不佳。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效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及能力,合理運用電教媒體,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合乎新課程理念,達到教學改革的目的。
一、運用現代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效率,使“數學”容量更大
多媒體的使用無疑增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無論是學生得到的知識信息,還是老師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都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課堂的密度,增大課堂容量不是增多練習數量,而是思維訓練的高精度、高效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積極開動思維。
比如習題課教學,應注重基礎,由易到難,力求變化,老師重點強化變化過程的分析,動態的圖形有利于數學情境的再現,激發學生興趣,在老師有意識的情境設置中主動探索研究,提高構建數學模型的能力,強化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讓學生最后總結確定此類問題的思維方法,參與數學思維訓練,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運用現代電教媒體,創設問題情境,使“數學”主題更有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樣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思維,使他們想學、愿學。
在教學中,我采用過直觀導入、實驗導入、故事導入、問題導入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自覺地積極地進入學習活動之中。例如故事導入,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先放錄音聽故事:猴山上的小猴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分給猴甲一塊。猴乙見到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八塊,分給猴乙兩塊。猴丙更貪心了,它搶著說:“我要三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十二塊。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最多嗎?隨著上述情境的不斷展開,學生趣味盎然,懸念頓生,思維處于欲罷不能的狀態,此時教師把握時機,導入新課。這樣的開頭一下就抓住了學生。
三、運用現代電教媒體,擷取活動素材,使“數學”形式更靈活
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親自操作感知,就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動腦中形成鮮明的知覺表象,有助于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特征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啟迪心智,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探究精神,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擺一擺、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猜一猜,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調動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獲取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圓的認識》一課中有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車輪都要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里?如果車輪做成長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教師如果只進行講解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因為現實生活中,學生無法看到可以這么比較的物體,沒有感性認識,沒有直接的生活經驗。而用電教媒體設計的課件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這個問題。課件演示:裝著長方形(正方形)車輪的汽車在跳躍著前進;裝著橢圓形車輪的汽車忽高忽低的前進著;車軸沒有裝在圓心的汽車歪歪斜斜地行駛著……學生在笑聲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車輪是圓的,車軸應裝在車輪圓心的道理。
四、運用現代電教媒體,增強自主能力,使“數學”個性更突出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給學生創設富有變化而且能激發學生求異感的學習情境,啟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求異,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在鞏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出示練習題“有一個長方體長8厘米,寬6厘米,高5厘米,把它平均分成兩個長方體,分成的每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是()平方厘米,也可能是()平方厘米,還可能是()平方厘米。”練習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怎樣分。由于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強,對這類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學生討論后,結合電教進行教學,出示一個長方體,按學生的方法在電腦上演示,分別沿著長、寬、高將這個長方體平均分成了兩個長方體,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不同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若注重運用電教媒體,則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概念,挖掘確切的數學意義和運用條件,能利用它們順利地進行正向遷移,有效解決一些實際數學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數學情境的想象的真正結合。小學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是培養空間思維能力的教學難點,也是學生的薄弱環節,課堂教學中應強化空間抽象能力。運用計算機三維動畫的形象、直觀、逼真性。從不同角度展示情景,從而獲得很強的視覺刺激,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多維性。
五、運用現代電教媒體,發展信息素養,使“數學”與時代更貼近
篇8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生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本身比較抽象、枯燥,小學生學性好動,自控能力差,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創新能力難以提高,而多媒體能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枯燥的數學問題趣味化,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這些特點,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發揮巨大的作用。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特別愛聽故事,看動畫片,并參與其中。在教學:“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
在一座山上,到處都是成熟的果實,兔媽媽對白兔和黑兔說:“家里種的桔子已經成熟了,今天,看誰摘得多,誰最能干。”于是兩只小兔飛快地去摘桔子,黑兔摘了998克,白兔摘了1002克,黑兔說“我摘得多,”白兔說:“我能干”。兔媽媽急了,說:“誰幫我來當裁判?”聽了這段圖文并茂的對話,小朋友興致很高,不約而同地說:“我來當裁判。”助人為樂的心情讓他們記記是在課堂內接受知識。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在數學,特別在幾何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很重要,學生從看圖到認識圖形都離不開觀察。在傳統教學方式中,運用教具讓學生觀察,常常因為學生觀察的角度不同和不能隨心所欲的活動,因而達不到理想的觀察結果。例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圓錐的高先讓學生發表意見后,邊演示: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為軸,快速將三角形旋轉一周。引導學生觀察并想象:在快速旋轉時三角形會形成一個什么形體?這個形體的高在哪里?(如圖)由于電腦畫面能動靜結合,刺激著學生的感官,讓學生仔細觀察,引發學生的思維,這樣讓學生觀察并建立了清晰的圓錐高的概念,這樣提高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在輕松輸快中掌握了知識。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人們調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從不同角度用多種方法抓住問題的實質。我發現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所表現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學生調用諸種感官,通過創設情景,依靠思維去理解新的知識。因此,我在幾何知識數學中,注重直觀形象,把數學課本上抽象的文學描繪和靜止圖像轉化為具體直觀的動態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例如,我為了使學生對圓的半徑,直徑兩者關系的理解,在屏幕上先畫出一個圓的直徑。一條光亮的直徑,再畫一條閃光的半徑,讓半徑以圓心為定點旋轉,使它與直徑在一條直線上,并閃動。(如圖)
這種動感的演示,使學生容易形成:在同圓或等圓中半徑等于直徑的一半這一概念。并且由于學生看到半徑和直徑的運動變化過程,形象而又直觀,因而對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便抽象的知識變得容易理解,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求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往往會有一題多解,同時,存在分割,移動的方法。而傳統的黑板和粉筆在教學中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而多媒體教學就體現了它極大的優勢,將組合圖形分析得清晰、透徹。
例如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時,讓學生動手拼,當學生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進行拼擺,顯得有些忙亂時,適當要求學生想一想,你是怎樣拼的?學生有些為難了。這時電腦演示“旋轉與平移”的方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把上面這個三角形,逆時針方向旋轉180°直到兩三角形底也成一條直線為止,再把右邊的三角形向上沿著第一個三角形的右邊平移,直至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
這樣,使學生恍然大悟。
篇9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要想在課堂上有一個良好的開頭,瞬間吸引學生的課堂興趣,沒有邏輯清晰的課前準備是不行的。那么,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在課前做一些怎樣的準備呢?
(一)提前布置好課下作業
提前布置好課下作業,讓學生自主查詢資料,了解課堂上將要學習的內容。比如,課上將要講解《追尋文明的足跡》這一部分內容,那么教師應當讓學生課下先自主查詢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文明狀況并記錄下來。這樣查詢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做好了這一點,才能在課上避免鴉雀無聲的尷尬。
(二)利用學科特點與多媒體技術來激發學生“玩”的興趣
所謂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可以歸結為PPT,也就是對學生做幻燈片展示。如在教授《探訪自然的奇觀》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做好有關自然奇觀的PPT,生動形象的圖畫以及動態的視頻效果遠比枯燥乏味的口頭講述和文字要有趣得多。這是因為聲音轉瞬即逝的特點很難讓學生記住,而圖畫的記憶時間卻遠高于文字。
(三)分層準備
每個學生的智力發育環境不同也就導致了每一個學生接觸知識的方向、深度和廣度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所準備的教學內容以及知識的普及方面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范圍。如《欣賞梵高的畫》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了解梵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對畫感興趣的學生也可以多收集一些梵高的作品,然后教師再根據不同學生的喜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查閱有關梵高的相關資料,不要局限于表層,還要做更進一步的知識延伸。
二、課堂教學是高效課堂的核心
課前所做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有一個高效的課堂,所謂高效就是指在相同或更短的時間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務,且質量與其他人一樣或者更好,也就是效率高、質量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一)教師要做到高效精講
課堂關鍵在于教師的“講”,教師講好了,學生才愿意聽。同時,還要精講重點、難點、疑點,只有把學生不會的點講透徹了,學生才會更愿意去聽。需要注意的是,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時地進行點撥,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只是起到點撥作用,為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學生自身的思考和探究才是不可忽略的關鍵步驟。由于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這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直喋喋不休地講述通過自己大腦思考出來的問題,掌控課堂主動權,不僅講得累,學生聽得也煩,所以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自主探究、自主學習。這樣,他們之前的課前準備才會得到充分的應用,從而產生極大的探究欲望。
(三)培養合作精神課堂上的合作分為兩種:
(1)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2)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之間的合作注重的是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合作的樂趣。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合作之后的成果一定比自主完成的要完善得多。另外,在學生交流合作過程中,他們會積極地表現出自己對某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讓課堂變得更有活力。宏觀上看,整個課堂其實就是師生之間的合作,要想讓課堂變得更加高效,教師必須與學生建立一種合適的關系,既要懂得吸收接納學生的想法和看法,積極地對學生進行提問,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又要時刻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三、課下積極總結是高效課堂的最終目標
每一個人都要“吾日三省吾身”,課下當然也要“三省”。總結是提高的關鍵,只有不停地進行思考,總結課上出現的問題,才能保證下節課有質的提高。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教學不可能沒有一絲失誤,所以教師要多進行總結,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證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一)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學失誤不足之處
包括課前準備和課上教學,從每一個細節找問題,看看哪里做得還不夠好。這是總結的最主要方面,對高效課堂的構建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廣大教師可從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教學理念等方面尋找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進。
(二)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引導
篇10
(1)課堂討論隨意,問題太過籠統和簡單。課堂上美術教師提出的問題太隨意,組織學生討論前又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和啟發,有的學生雖然盡了力,但在小組討論中,其想法得不到同伴的認同,或者說,小組討論很難達成共識。每個學生對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心里沒底,討論后不敢發言,沒有實際意義。舉個例子說明:很多美術課在作品欣賞時教師都會讓學生互相討論:你最喜歡哪幅畫?為什么?這樣一個問題看似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則缺乏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效率不高,學生的回答只是簡單地說說自己喜歡哪一幅,至于為什么喜歡,好在哪里,就無從回答,只是說好、美、漂亮等,美在哪里呢?并不清楚,這樣的討論過于隨意,問題太籠統。
(2)師生參與度不同,效率低。當教師把一個問題拋出后,學生立刻討論,課堂上顯得熱熱鬧鬧,但在回答問題時卻找不到答案,究其原因,學生討論過程中,一些老師要么高高在上,站在講臺上巋然不動,要么在學生中間例行公事般地巡視一番,并沒有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積極參與研討。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有了疑惑得不到教師的幫助,其學習熱情很難提高。像這樣教師與學生的參與度不同,教師未能深入學生的討論當中,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缺乏具體的指導,學生討論技巧沒有掌握,自然得不到準確答案。
(3)思維過于膚淺、狹隘。學生思維過于膚淺、狹隘,長期缺乏討論技巧的指導,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思考問題的深度、廣度得不到開發,課堂也只能成為教師一人的舞臺而已。
(4)部分學生不會討論,為討論而討論。部分學生不會討論,有的是不會傾聽,只顧自己的表述忽略他人的意見,還有的是不會發表見解,只作旁觀,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討論的開展。當課堂提問出現了冷場的情形之后,教師不具有及時應變的能力,不能將難題轉型或分解,掌控課堂技巧不多,導致課堂氣氛緊張、沉悶。
對課堂討論中的問題進行矯治:①設計討論問題要反復斟酌,問題要具體,針對性要強。提問前,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增加提示語,幫助學生尋找解答的突破口,然后再提問,效果就會好許多。②教師在課堂討論時不能做旁觀者,要“俯下身”來了解學生困惑、疑難之所在,參與他們的學習與討論,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有成效。③教師面對課堂生成的新問題,應采取靈活應變的措施,想方設法調動課堂氣氛。此外,教師在學生發言時,要注意傾聽,不要隨意打斷,發現學生有獨到見解或語言表達有進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較簡單的問題,可以讓基礎稍差的學生再重復一次,以鍛煉他們在課堂上的自信。
開展有效的討論,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密不可分,討論離不開教師的具體指導,在討論之前就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好小組,確定組長,這些組員最好是各個層次皆有,利于學生間的幫帶;在具體問題的設置上,應充分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問題的設置要有坡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思考的空間。例如欣賞名畫,首先引導學生討論視覺所見的內容,即看見了什么,從畫面的內容、色彩、構圖等方面入手,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開展討論;然后進一步深入引導學生根據課前資料討論名畫的時代背景,作者經歷、畫派等,從中深入了解這幅畫產生的背景,豐富名畫的內涵,訓練思維的廣度;最后再次提升思維的深度,從名畫中提煉中心思想,作者畫這樣一幅畫立意何在,為什么能夠成為藝術珍品。設置有坡度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深入地探討問題,形成良好的討論習慣和思維品質。在討論開始之前,還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兒,因為合作討論也是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真正深入到小組中去觀察討論的狀態,并參與討論。討論結束要求學生對自己所在學習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簡單的總結,并積極發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同時要注意及時對學習小組的討論結果及狀態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提高學生討論的興趣。另外,要開展有效的討論就要給足時間,爭取讓學生從中有所收獲,為了討論而討論走過場的形式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