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9:56: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標準化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完善H公司安全基礎狀況的優化設計方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行一崗雙責,從公司領導到車間工人建立層層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在責任制中將每名車間工人的安全職責、安全任務在責任書中表明,使每一名員工能夠了解自己身上所擔負的安全職責。這樣才能夠將安全責任與考核指標有機的結合。第二,完善煙草工業公司內部基礎材料。成立專項的安全標準化制度及考評小組,結合煙草行業特點,以及煙草工業公司實際情況,編制符合煙草工業公司實際情況的各項相關安全管理制度。第三,完善煙草工業公司安全管理組織機構,提高安全管理人員專業素質,成立專項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二、加強煙草工業公司安全標準化班組建設
(一)把班組安全建設和安全活動納入年度目標管理
崗位達標的對象是作業性崗位,因此車間要制定安全生產管理目標和安全活動計劃,把班組安全建設和班組安全活動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車間對本年度班組安全活動內容和方法作出指導性規定,下發各班組,并結合“三標一體”工作,在生產現場和班組開展標準化班組、標準化現場、標準化崗位的活動。
(二)貫徹落實安全法規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到班組
對照安全生產標準化的要求,要重新完善和建立《卷接包車間安全生產管理辦法》等多項車間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配合生產部重新修訂28大類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新增加崗位危險源的識別和控制措施,并裝訂成冊后下發到各個崗位,力求做到現場有版本,員工熟悉。其次按照安全生產標準化要求,車間建立以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為核心的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在班組建立安全保障體系,明確安全職責和獎懲考核辦法。再次車間實行安全責任簽約制度。車間主任與各班線長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班線長與本班組員工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安全責任與目標層層分解落實。
(三)建立崗位達標檢查工作制度
煙草工業公司開展崗位達標工作,要以基層操作崗位達標為核心,不斷提高職工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規范現場安全管理,實現崗位操作標準化,保障企業安標化達標,而且煙草工業公司定期組織開展崗位達標工作檢查,做到“崗位有職責、作業有程序、操作有標準、過程有記錄、績效有考核、改進有保障”,提高達標質量,確保崗位達標工作持續、有效地開展。
(四)抓好班組崗位安全教育和培訓
車間要重視對員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訓,除積極組織員工參加公司舉辦的全員安全培訓,配合公司安保部做好新員工“三級”教育培訓,配合人事部做好特種作業人員的定期培訓外,還要通過車間內部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增長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操作技能。
三、建立安全績效獎金管理制度以增強職工參與的主動性
要實現崗位達標,最后還是應有必要的獎懲制度和激勵制度,使先進的得到鼓勵,落后的得到鞭策。公司要想將標準化進行的順利、進行的完美,必須要建立關于安全的相關獎勵制度,對于自覺遵守安全管理規定的、相關部門配合得當的應該予以表彰,對于不把安全放在心上的員工、不配合企業的要求的要進行相應的處罰。安全績效獎金管理制度的建立公司可以參考自己公司所建立的生產獎懲制度。
四、促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與安全標準化的有機結合
篇2
一 科技論文英文標題的標準化問題
為適應文獻情報工作現代化的需要,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各國標準化組織都對論文標題的技術規范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如詞語和符號的使用,標題字數的限量等)。我國頒布的科技論文標題字數的國家標準是,標題字數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外語不超過10個實詞。國際標準化組織則規定每條標題不超過8個詞,并規定除各國通用的縮寫詞和特殊符號外,標題內不得使用縮寫詞和特殊符號。國際學刊一般早已執行國際標準,也有些西方國家明確規定以國際標準代替本國的國家標準,而我國學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國家標準擬寫中文標題,對英文標題既不強調執行國家標準也不要求執行國際標準。因此,目前只有極少數學刊基本按國家標準編譯英文目次表(如《中國翻譯》、《浙江大學學報》、《應用寫作》等),大多數中文學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執行國際標準,也不執行國家標準。有些學刊的英文標題用詞大多在10個詞以上,多至20余個(如《歷史檔案》等),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相差甚遠。據調查,許多學刊的英文標題中的其他技術細節也不規范,有的竟按中文方式用破折號區分主標題和副標題,如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我國唯一的英文社會科學刊物)、《研究》、《法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界》、《外語學刊》、《法學研究》、《人文雜志》、《美術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標題制作的標準化問題應引起論文作者和學刊編輯的重視。
二 科技論文英文標題的制作要求
科技論文的標題是其基本思想的濃縮與概括。一則好的標題應該確切、鮮明、扼要地概括論文的基本思想,使讀者在未看論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準確地判明論文的基本內容,從而做出是否閱讀摘要和正文的判斷。那么,如何制作一則既符合國際標準又能概括論文基本思想的標題呢?
1.標題中盡量不用贅詞冗語
據調查,標題過長的主要原因是標題中多有不含學術信息的贅詞冗語。例如,國外一家學刊上有一則中國學者所撰的標題,即Discussion on Several Academic Problems in the Book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aper Money (《中國近代紙幣史》中幾個學術問題的探討)。[1] 此標題共用15個詞,幾乎是國際標準用詞數量的2倍。可以說,其中的discussion on, the book, academic 是無用詞語。學術刊物刊發的學術論文不可能討論非學術問題,故academic 無用;書名已按英文規范(斜體字母以及標題和實詞的首字母的大寫)標出,the book 無用;新的或未定論的學術問題必然要通過討論、證明從而擴大已知領域,故discussion on也無用。把贅詞冗語刪去,再把“紙幣”的短語術語換為單詞術語banknote,即可寫出一則符合用詞數量國際標準的標題:Several Question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Banknotes 。若不改換paper money, 則可將several刪去。改后的標題之語義與原標題完全相同,因為question 通常用于表述社會科學中需要討論或需要解決的問題。
應該指出,許多論文作者在中文標題中喜用“試論”、“初探”、“淺論”、“淺談”、“考略”、“管窺”等表謙詞語,在譯寫英文標題時也常將之加入英文, 如此便要在英文標題中增加一兩個詞。因此,表謙詞語應一概刪去。至于許多學者在標題中慣用的A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of等一類無用詞語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國外英語科技論文中尚較常見,但是七十年代以來,它們由于受標題字數國際標準的制約已經在國際學刊中絕跡。
在了解標題的國際標準之前,許多學者都寫過一些詞語數量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標題。例如,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Relating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解決與人工智能有關的語言問題的方法論原則)。[2] 因為與人工智能有關的語言問題無非是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方面(如知識表示、自然語言理解等)和技術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設計語言Prolog等)的問題,所以此標題可改為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olving Linguistic Problems of AI (解決人工智能語言問題的方法論原則)。標題中的縮寫AI符合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規定,因為它是國際科學界通用的縮寫詞。又如,Some Results of Handling Metalogical Problem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by Computer (用計算機處理制約系統Cm的元邏輯問題的若干結果)一題也不符合標準。[2] 據原論文的內容,可將之改為Machine-Proving of Metalogical Problems of Entailment System Cm (制約系統Cm的元邏輯問題的機器證明),改后的標題用8個詞概括了原論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只要了解標題技術標準并遵照執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規范的標題。
2.標題中盡量多用關鍵詞語
盡量在標題中使用論文中的關鍵詞語,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論文的基本思想并減少標題中的詞語數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論文的被檢次數,從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數,因為用機器檢索時,機器只顯示標題中的關鍵詞語而不是整個標題。就此而言,標題中關鍵詞語的使用問題應該引起論文作者和學刊編輯的重視。在上述修改后的機器證明一則標題中的machine-proving, entailment system Cm, metalogical problem 是原論文中的關鍵詞語;在改后的人工智能一則標題中,除solving 和功能詞之外,其他詞語均為論文中的關鍵詞語。下例是一位外國學者所撰的一則包括論文全部關鍵詞語的標題:Action Minimizing Solutions of the Newtonian n-body Problem: From Homology to Symmetry (牛頓n-體問題之作用極小化解——從同調至對稱)。[3] 此標題中的n-body 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論文中的全部關鍵詞語,而minimizing solution 和homology則是數學專業術語。此標題包括主標題(8個詞)和副標題(4個詞),用詞總量超過8個,但是,它完全符合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規定。
3.根據需要制作主、副標題
由于某些論文中的內容復雜或科學術語結構復雜,難用8個英文詞寫出概括全文的標題,所以國際標準化組織建議采用主標題加副標題的辦法解決標題過長問題。有學者寫過如下一則標題:Why Is Chinese Modal Logic Different from Its Western Counterpart (中國模態邏輯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對應物)。[2] 由于論文的基本論題是根據中西語言特點論證中西模態邏輯差異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標題難用8個英文詞寫出。它可改為主、副標題樣式:Chinese and Western Modal Logic: The Difference and Its Cause (中西模態邏輯的差異及其成因)。二者同樣用了10個詞,但后者符合國際標準化規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論文英文標題時應注意這一國際標準和英文規范,并用冒號將主、副標題分開,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號將之分開。
參考文獻
[1] Journal of Asia Numismatics,No.2, 2002,
ANS Press, Singapore.
[2] Abstract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Ⅰ,Ⅲ,
Uppsala University Press, Sweden, 1991.
篇3
[論文摘要]簡述了標準資料在企業科研、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企業應如何做好標準的收集、整理、傳遞和服務工作。
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標準化工作的目的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使同類事物達到統一,并獲得最佳秩序和綜合經濟技術及社會效益。從這里可看出,標準是組織產品生產、工程施工的依據。隨著標準化事業的不斷發展,標準在科研生產和經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明顯,因此標準資料的管理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人們普遍認為:標準化工作是三分技術,七分資料,可見標準資料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它人們可以觀察和了解到整個標準化領域的信息和知識,為企業的標準化工作提供必備條件;另一方面各級標準每隔3~5年就要修訂或復審確認一次,若不及時掌握這些動態,或隨時注意新的標準信息的傳遞和交流,企業標準化工作就會處于被動局面。因此,為了更好地為產品設計、工藝、制造、檢驗等各種技術工作服務,提高工作效率,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為領導經營決策提供必備依據,企業必須重視標準資料的收集、整理、傳遞和服務工作。現就上述工作談點個人的粗淺看法。
1做好標準資料的收集
標準資料是一個統稱。它一般包括:標準正文、標準的制(修)定說明、標準貫徹的宣講材料、標準的出版發行和更改信息、標準化期刊、標準化的論文等。標準資料的收集主要是對以上這些文獻的收集。但重點是收集標準的正文和與其相關的配套標準。收集的方法主要有外購、與有關單位進行交換、復制或向對方索取,以及通過標準化信息網絡進行收集。收集的前提條件是:要及時掌握標準的和更改等信息;經常與國家及行業標準發行部門、各地新華書店和各級標準情報機構取得聯系;確保收集、采購的標準是最新有效版本。
標準資料的收集要從行業和企業的實際出發,并保證重點,既要收集國內外先進的標準資料,也要收集歷史資料,同時還要收集標準發展的信息資料。在收集標準資料的同時,要注意捕捉信息,利用信息。在知識經濟時代,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中,要把信息擺到企業發展的大局中來。從標準化的角度來說,就是使信息能確保企業具有極強的應變能力,并能隨時作出正確的決策。這就要求我們勤于與各方面溝通,善于捕捉信息的源頭,然后通過各種手段獲取信息。
1.1信息是提高企業效益的重要環節
通過對所掌握的大量標準信息進行認真地分析和整理,汲取其中對本企業有用的信息,以此來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擴大營銷市場,使信息變為財富,為企業增加效益。
1.2信息是標準化活動的基礎
企業標準化工作主要是結合企業實際,貫徹實施各級各類標準,制(修)定本企業標準,在這些活動中,標準信息始終是其工作的基礎。企業應側重那些與產品標準化密切相關的信息,并確保其及時性、真實性、典型性和連續的規律性。
2標準資料的管理
2.1分類
根據行業特點和科研生產的需要,將標準資料按級別、類別或專業分類管理,并建卡、建賬、編目、上架,以利檢索查詢。隨著辦公設備的現代化,目前已有很多企業利用計算機輔助資料管理工作。當企業采用計算機輔助資料管理時,應盡量多輸入一些信息,比如標準歷代替換的情況,標準在企業貫徹的情況,標準底圖狀況,標準的歸口管理部門,標準分況等等。這樣做不僅便于檢索和查詢,而且可以指導設計、制造、檢驗等部門正確貫徹和運用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標準在科研生產中的作用。
2.2匯編
將同一專業、同一部門、同一場合使用的標準或主體標準與配套標準匯編成冊,以方便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使用。
2.3動態管理
對已被更改、代替與作廢的標準,及時地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以防止“廢止”標準在生產現場使用,保證生產現場所使用標準的有效性。
3標準資料的傳遞和服務標準只有通過貫徹實施,才能使企業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應把收集整理過的標準資料按類別及時傳遞給不同的使用對象,使他們盡快地了解和掌握標準的內容,以促進標準早日地貫徹實施。為達此目的,標準資料部門應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有關標準資料管理的規章制度,確保資料傳遞規范化、制度化,做到資料管理、借閱、查詢有章可循,有據可查。
(2)定期或不定期地資料信息通報,及時地將標準資料收集整理的情況通報給有關部門和人員。
(3)定期印發標準有效目錄,確保生產現場使用的標準資料的現行有效性。
篇4
【關鍵詞】 績效考核 人事
引言:高校教師績效考核一直是教育職能部門關注的熱點,攸關高校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是高校管理職能中的核心環節。以往的人事考評容易陷入文山牘海之中,人事部門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對各種佐證材料進行驗證,勞心勞力,往往卻容易糾纏于旁枝末節。使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記錄和分析教師績效考核數據,先天上容易實現考評過程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和透明化的管理,可以極大地減輕人事部門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本文研究這一過程的具體實現,并說明實現這一過程的幾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一、系統分析
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是高校教師的三大職責,整個人事考評系統也圍繞著這三大職責展開,最終要解決以下問題:
(1)考核目標分類和細化:這是績效考核數據格式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天然要求。最終根據學校實際,把考核項目細分為高教系列、輔導員系列、實驗系列和工程系列等四大系列161個小項,涉及教學、科研、論文、參編教材、獎懲和其他社會活動,做到考核目標清晰,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引領。
(2)教師、院系和人事部門的三級授權機制:本系統的基本流程為:教師及時將自己的工作內容按照績效考核的要求分門別類錄入系統,院部和人事部門依次按照教師提供的佐證材料對教師的工作業績進行驗證,最終按照考核年度得到每位教師的考核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要求系統建立一套安全可靠、層次清晰的身份授權認證機制。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只可以查看和編輯個人信息,院系領導可以查看和審核本院系所有教師的相關信息,人事部門可以查看院系領導審核后的所有教師個人信息并最終進行考評。這種分級授權機制可以靈活地進行擴展,比如說輔導員系列的教師績效不是由院系審核,而是由學生處進行審核。
(3)佐證材料的驗證:傳統人事考評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對教師提供的佐證材料進行驗證,這個環節消耗了人事部門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存在一個佐證材料的保存問題。在系統的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將佐證材料的電子件(以.jpg、gif、png和pdf等文件格式保存)以文件的形式上傳到服務器的指定位置,并且和相應的工作業績建立關聯,極大地降低了人事部門的工作強度,并且易于保存、易于查詢。
(4)教師個人門戶:在統一認證、分級授權的基礎上,每個教師登錄系統后具有不同的視圖和操作權限,這自然而然形成了教師的個人門戶,這個部分可以視需要進行擴充,加載另外的模塊。
(5)考核結果查詢與分析:教師績效可以使用統一的接口進行查詢,不同權限的教師查詢會得到不同的內容和顯示細節。為了便于人事部門對最終考核結果進行分析和匯總,系統提供了將考核結果離線保存為Excel文件的功能,可以進一步利用Excel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
二、系統設計
2.1系統架構
本系統使用進行開發,采用典型的N Layer模式對數據進行了封裝,具有結構清晰、邏輯復用、易于擴展、易于維護的特點。系統在數據層使用了PetaPOCO微型ORM開源框架,使用T4模板,可以直接將數據庫中的表生成POCO(Plain Old CLR Object)對象加以操作,業務邏輯層使用Repository設計模式來封裝業務邏輯,表現層直接使用WebForm窗體進行設計。數據查詢方面,為了提高查詢效率,使用了存儲過程,PetaPOCO對存儲過程的調用非常簡單,代碼容易實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2系統功能模塊
(1)科研教改模塊:科研和教學質量工程方面的工作成果的錄入、編輯和審核,以及相應佐證材料的上傳;(2)著作模塊:發表或者翻譯著作、參編教材等方面的工作成果的錄入、編輯和審核,以及相應佐證材料的上傳;(3)論文模塊:方面工作成果的錄入、編輯和審核,以及相應佐證材料的上傳;(4)其他模塊:科研、教改、著作和論文之外的其他成果的錄入、編輯和審核,以及相應佐證材料的上傳;(5)考核模塊:包括考核結果的匯總、顯示和離線保存(6)系統模塊:包括院系管理、教師管理、用戶管理、權限管理、考核年度管理等一系列的基礎信息的維護;(7)使用手冊模塊:用戶手冊。
結語:通過對高校教師職責的考核目標分類和細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事考評體系,并基于技術實現了該人事考評系統,在學校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篇5
當今社會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能源供需矛盾逐漸突出,節約能源成為社會發展中的應有之義。據統計,建筑能耗約占社會總能源消耗量的三分之.左右,因此,提高建筑節能水平將對節約社會能源做出巨大貢獻。當下,建筑能耗模擬成為建筑節能設計的重要手段之.,建筑能耗模擬是對建筑環境、系統和設備進行計算機建模,并計算出逐時建筑能耗的技術。通過建筑能耗模擬,能夠達到評價建筑能耗水平、研究建筑能耗特性、預測建筑能耗趨勢的目的。然而,建筑能耗模擬涉及的參數輸入及操作比較復雜,包括模擬軟件選擇、建筑幾何建模、熱工分區劃分、氣象數據選用等多個過程。能耗模擬中參數輸入或操作過程的不規范、不嚴謹可能會對模擬結果造成較大的誤差從而影響建筑節能評價或綠色建筑認證。
國內外研究者對建筑能耗模擬過程中各參數對模擬結果的影響進行了相關探索研究。清華大學朱丹丹、燕達等人對比了DeST, EnergyPlu、和DOE-2在負荷算法上的差異,發現三種軟件負荷模擬結果的相對偏差絕大部分小于30%。但是發現DOE-2在計算臨室傳熱和間歇空調的工況時,冷負荷模擬結果會偏大,尤其針對夜間空調工況時,全年累計冷負荷模擬結果會比DeST和EnergyPlu、高101%和69%。由此說明雖然各能耗模擬軟件的平均負荷模擬計算結果差異較小,但針對特定條件的工況時不同模擬軟件的計算結果可能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清華大學耿陽、林波榮等人選取DeST, DesignBuilder等4類目前應用廣泛的建筑能耗模擬軟件,進行不同作息模式下的能耗模擬。最終的模擬結果顯不,當各軟件按照默認作息進行模擬時,計算得到的負荷與能耗結果相差較懸殊,有的相對偏差甚至超過150%;而當各軟件按照統一的參考作息進行標準化輸入后,模擬計算的負荷與能耗結果差異均大幅縮小,建筑冷負荷、熱負荷與能耗的計算偏差分別都可以控制在10%-40%。同樣,阿扎(Azar)等人也對使用者作息模式對能耗模擬的結果進行了探討。由上述論文可說明作息模式的設定對建筑能耗模擬結果的影響同樣十分巨大。
劍橋大學許妍淑(Yeonsook Hen)等人通過一棟英國的民用建筑分析了熱工分區的簡化對于建筑負荷計算結果的影響,發現按每層樓建立一個熱工分區和按整棟樓建立一個熱工分區時,計算熱負荷分別比標準情況下減少了17%和26%。倫敦大學學院的伊萬·科羅利亞(Ivan korolija)按照詳細和粗略兩種熱工分區劃分方式對不同類型的案例建筑進行能耗模擬,發現對于部分案例建筑計算熱負荷差異達到巧%。以上兩篇論文說明建立熱工分區的標準和規則不同會對建筑能耗模擬結果產生較大影響。
綜上,為了保證建筑能耗模擬的準確率,需要對建筑能耗模擬過程中的主要操作環節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方法。目前中國尚無關于能耗模擬方面明確的標準化方法。木文調研了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按照軟件選擇、氣象數據、幾何建模、熱工分區劃分、圍護結構參數、時刻表等缺省值的框架對比了其中的主要條目,發現雖然這三個國家在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上遵循的原則基木類似,但不少條文的規定上仍有較大差異。最后運用三個國家的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對同一棟案例建筑進行能耗模擬,發現能耗模擬結果差異達到12% 。本研究歸納總結了英美加三個國家建筑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的異同并分析其可能對建筑能耗模擬結果造成的影響。期待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一套適用于中國的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
結論
建筑能耗模擬作為美國綠色建筑標準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Environmental Design) Credit EA1州龍化能耗性能,定義的三種評估建筑能耗性能的方式之.在綠色建筑設計和建筑節能改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針對當前存在的能耗模擬過程不規范的現象,木文對比了英、美、加三個國家的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并利用三國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對同一棟案例建筑進行了能耗模擬分析,通過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首先,三個國家的標準化方法在結構上有以下不同之處:英國建筑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是為英國國家計算方法服務的,更具有指導意味。且在使用過程中輔以豐富的參數輸入數據庫,能最大限度的減小參數輸入時的誤差;美國建筑能耗模擬標準化方法屬于美國建筑節能規范的一部分,相關條文具有較高的概括性,但相對的存在說明不夠具體詳細的情況;加拿大的能耗模擬標準規定了推薦的能耗模擬軟件,集合了模擬標準與軟件說明,涵蓋了能耗模擬的全過程,最為全面、精細,但距今時間較長,部分條文有待更新。
篇6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培養方式改革;創新型人才培養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全國高校經濟院系中,近年來深感在發展中存在著潛在危機。出現潛在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我國社會經濟體制大變革中,體制創新不足,整個教學體系尤其是研究生教學體系已經嚴重地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主要體現為:
1、研究生培養模式陳舊。研究生培養基本上仍沿襲20世紀80年代初的培養模式,即導師個人負責制,不存在實質意義上的導師組制。
2、課程體系的更新比較緩慢,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部分內容嚴重老化,學生難以系統地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及實證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入學考試缺乏統一的考核標準,入學新生質量無保障。
4、考試及答辯制度松弛。
總之,研究生的培養缺乏必要的質量檢驗,顯然,這在制度設計上,是不合理的,在研究生招生規模迅速增長、導師隊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更是難以為繼的。
在這樣的培養制度下,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1、部分研究生不以研究為業,碩士研究生成為部分冷門專業或一般院校本科生改換門庭,提高就業能力的中轉站,生源質量下降。部分碩士生在學期間草率應付課程學習及論文寫作,學術水準、研究能力下降,難以承擔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工作,碩士學位論文總體質量下降;
2、在職博士生培養質量難以保證。在職博士生中,來自政界、商界的考生增加,由于工作繁忙,致使他們不能保證必要的學習時間和正常的學習秩序,這對于建立大學正常教學秩序、學術人才培養機制、師德師風建設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
3、博士生缺乏嚴格的學術訓練,難以從事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由于課程體系不合理,專業理論基礎很不扎實,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訓練,影響了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4、考試及答辯缺乏正常的淘汰機制。在碩士論文階段,碩士生往往將求職以及相關的實習放在首位,導師迫于壓力,往往不敢嚴格要求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做論文,一再降低論文標準;在論文答辯中,評審專家及答辯委員本著對學術、對學生、對學位制度負責的態度,對學位論文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或質疑,往往受到誤解。 顯然,這種情況并非普遍,但卻不容忽視。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既有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問題,也有培養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作為高標準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相差深遠。
二、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步驟
我們從2004年上半年起,對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培養做了以下幾項主要改革:
1、從2005級起,在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中,實行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的全院統一考試,博士研究生部分專業課程的全院統一考試制度。為保障考試的公證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應的試卷及改卷規則。
2、進行了碩士、博士兩級經濟學基礎理論平臺的課程建設。從2004級起,為全院碩士生開設了高級宏觀經濟學(1)、高級微觀經濟學(1)、高級計量經濟學(1)和數理經濟學。并把上述3門列為經濟學碩士生的學位課程。為保證博士生的教學質量,特別規定了博士生必須通過為碩士生開設的上述3門經濟學課程,不通過者,不得申請博士學位。在此基礎上,為全院博士生統開了高級宏觀經濟學(2)、高級微觀經濟學(2)、高級計量經濟學(2)和經濟博弈論,并把前3門作為學位課程。我們對兩級平臺課程均實行了嚴格的教學管N-碩士生課程采用了國外大學經濟學碩士級別的優秀教材,博士生課程專門請了海外大學學術造詣高,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授承擔。在碩士統開課程教學上,實行學大綱,材,統一試卷、統一密封流水改卷。在考場管理上,采取了嚴格的考場管理制度,如經濟學院領導親臨考場巡視或主持考試。
3、制定了新的碩士、博士連讀生選拔制度。2005年規定,凡是取得高級宏觀經濟學(1)、高級微觀經濟學(1)、高級計量經濟學(1),課程平均成績為全院學生成績20%之前的才可報名參加碩士、博士連讀的選拔。報名之后,第二年必須修完統開的博士級別的經濟學理論課程,并應用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做出一個研究計劃,提交專家委員會進行匿名評審和公開答辯,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選碩士、博士連讀生。2005年9月,我們在2004級碩士生中確定了20%參加選拔,最后經過3輪淘汰,有17名入選,他們于2006年秋季正式成為博士生,修業4年。
4、制定了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匿名評審制度。自2005年起,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的所有博士學位論文由學院統一組織雙盲評審。2006年,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啟動了全國專家庫,并編制了隨機抽選評審專家程序。
5、加強了研究生學術活動的組織領導工作,學院及系所組織了大量的學術講座及學術會議,廣泛邀請海內外知名學者前來講學,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與此同時,研究生也積極組織了各種學術活動。
6、啟動了研究生教材建設計劃。在兩年統開課程實踐基礎上,組織研究生統開課程教材的編撰工作,2006年6月,第一批4本教材已經開始編寫。
當然,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所進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革,主要是強化學生的基本學術訓練,為提高其創新能力奠定必要的知識基礎。但是,它在實行過程中,也不斷遇到重重阻力。
1、部分博士生導師對于執行入學(部分)課程統考制度產生了不同看法。
2、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目前每屆碩士生人數達400人以上,需要補修碩士統開課程的博士生約80-90人,其他院系要求選修的研究生達500人以上,每門課即使按80-100人大班上課,也需要6位教師。目前,能夠承擔碩士統開課程的教師卻嚴重不足。
3、由于課程難度提高,部分學生思想準備不足,學習遇到困難,課程考試不及格,抵觸情緒比較嚴重。一時間怨言甚多。
4、2006年實行博士論文全國專家庫雙盲評審,到目前為止,已有8篇學位論文被校外專家判定不合格,約占送審論文的10%。
2005年夏,針對在改革中出現的不同聲音,院務委員會委托院研究生會就課程改革在研究生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證明,大部分研究生是認同我們所進行的課程
改革。認為開設這些專業基礎課對于未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相關密切”、“有一定相關”、“基本無關”、“說不清楚”四個選項中,選擇“相關密切”與“有一定相關”的比例之和大于60%,其中,部分課程的認同度達到了80%~90%;在學生對這些必修專業基礎課的滿意程度調查中,博士生、碩士生對絕大多數課程的滿意度都高于70%。到2005年秋季,經濟學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經逐步為廣大師生所接受。教師發現,經過嚴格的課程訓練,學生的現代經濟學基礎得到較大提高,研究能力尤其是實證研究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對新的培養方案從不理解、抱怨轉向理解和公開支持。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兩年半來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歸納如下:
1、初步形成了經濟學院現代經濟學教育體系框架。與此前構建的本科現代經濟學課程平臺配套,初步形成了經濟學院現代經濟學教育體系的三級課程平臺,為今后建立、完善現代經濟學教育體系,實現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根本轉軌,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2、入學生源質量有所提高。實踐證明:實行研究生入學考試按一‘級學科以至全部經濟學科統考制度是可行的,而且有利于提高生源質量:(1)統考使入學新生具有大致相近的經濟學基本理論基礎,為后續的高級課程教學奠定了良好基礎;(2)報考人數并不因為實行統考而下降,甚至較大幅度地提高了:(3)考生的總體質量提高了。由于統考,熱門專業擇優錄取,冷門專業上線生源不足,可以接受熱門專業的調劑生,考生的總體質量因此提高了;(4)在博士生中,非院校在職生比例下降了。
3、學生學風改變,素質提高,競爭力上升。由于實行了必要的激勵和淘汰制度,嚴肅了考場紀律,經濟學院研究生的學風大為轉變。在廈門大學圖書館及各教室中,到處可見埋頭苦讀的經濟學院研究生。課程規范化及學術訓練強度的提高,為學生打下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為研究生的創新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平臺和工具手段。
4、形成了提高博士學位論文學術水平的外在約束機制。建立在全國專家庫基礎上的學位論文雙盲評審制度,為嚴格博士學位論文標準,提高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建立了外在約束機制,它有利于促進研究生認真從事學術研究,提高學位論文質量,促進導師加強指導,嚴格把關。
5、培育、發現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師隊伍。通過研究生統開課程的設立,規范教學管理、選送出國進修等一系列措施,在經濟學院內部發現了一批新人,培育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師隊伍。這批新的骨干教師平均年齡輕、知識結構新,是經濟學院實現向現代經濟學教育、科研體系轉軌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之一,但是這些教師人數還比較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四、在高起點上培養創新型人才
兩年多來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進一步完善。
1、入學考試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一方面,需要賦予研究生導師及導師組在選拔優秀生源方面更大的自:另一方面,如何從制度上保障導師招生自的擴大能夠真正實現選優。筆者考慮,今后在生源比較充足的條件下,可以實行初試全部課程由校院統考,同時提高復試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賦予導師或導師組在復試中的雙層選拔制度。
2、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實現培養模式的根本轉軌。80年代中期,我院每年招收的碩士生、博士生規模很小。2005年,碩士招生規模已達400人以上,博士招生人數達90人左右。我院近年進行的碩士博士兩級平臺課程建設,實際上是一種標準化課程培養模式。在一些已經比較成熟的經濟學理論及研究方法課程中,通過材、學大綱,統一考試,學管理,建立一批標準化課程,實行大班教學,有利于實現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能夠在招生規模較大的情況下保證教學質量。最近,我們正在修訂研究生培養計劃,基本思想是:(1)按照功能模塊、一二級學科分別設計經濟學碩士、博士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主要有以下模塊組成:通識教育模塊(政治理論課、方法論、通用技能課程)、經濟學基礎理論及技能模塊;(2)研究性課程及創新技能訓練模塊(研究seminar、文獻選讀seminar、學年論文報告、學術會議論文、調研、學位論文等)。我們準備逐步擴大標準化課程在碩士生課程體系中的比重,爭取在數年后,整個經濟學院能開出包含經濟學基礎理論及技能模塊、經濟學專業理論模塊的標準化碩士課程20-25門,供不同專業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以課程組的方式選修。將標準化課程占碩士應修課程學分的比例逐步提高60%以上,博士課程體系也應逐步完善,開設一批供全院碩博士生選修的高級課程。此外,根據教師的最新研究成果,開設一批個性化的研究性的學科前沿課程,并輔之以其他培養環節,形成較為完整的培養模式。
3、重視實踐及個性化創新研究指導規劃,進一步完善學位論文的全過程指導與論文評審、答辯制度。如由不同學術專長導師組成的導師組制度,貫穿論文研究全過程的定期的文獻seminar、研究性seminar課程制度等等。
4、建立標準化教學規范及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教材、教學大綱、網上輔導、作業批改、考試制度等)。
5、健全完善既有的優秀生源選拔制度(優秀本科生推免碩士生、碩博聯讀生選拔等)。
6、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全程質量考核及分流培養、甄別淘汰制度等等。
強化學術基礎訓練的目的是使研究生能在一個較高起點上盡快進入學術前沿,進行具有真實創新意義的研究活動,因此,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機制。與加強專業基礎訓練,奠定高層次學術研究基礎不同,創新是極具個性化的活動,因此,創新能力基本上不能靠課堂教學尤其是標準化課程教學培養。課程教學只能提供必要的專業技能訓練,為創新性活動奠定基礎。創新型人才必須而且只能在實際的創新性活動中培養。因此,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主要依靠導師及其團隊的指導。如果導師不從事創新性研究,缺乏創新研究能力,勢必難以指導研究生進行創新性研究。院系行政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只能發揮指導及輔助作用,只能在隊伍組織、資源投入、制度設計以及業績評價上為調動教師的創新活動及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積極性創造必要的條件。就目前而言,我們認為,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1、吸引優秀生源。生源質量不盡理想,是妨礙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與國內重點大學以及經濟學科較強的大學建立合作關系,逐步改變經濟學院的生源結構,提高生源質量。其次,從經濟學院的歷史經驗看,還可以從本校理科部分科系中招收部分本科生讀研究生。
2、調整學制。研究生學制應當逐步過渡到三四制及二四制,或實行碩士三年、博士四年制。
3、擴大碩士、博士連讀生的比例。碩士、博士連讀在頭兩年就基本修完了碩士及博士的大部分課程,后四年主要從事研究。這以相應的學習制度和規定的變革與調整為前提。
4、根據經濟學院建立現代經濟學教學與科研創新體系的要求,統籌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的結構與質量,對于科學創新以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決定性作用。今后,要下大氣力進行師資隊伍建設,盡快形成一支適應現代經濟學教學與科研創新任務的師資隊伍。為此,應對人事制度和科研考核制度作一定的調整與變革。
5、建設跨學科交叉的創新團隊。逐步建立一批創新團隊,是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研究型學院的重要戰略步驟。創新團隊應根據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進行組織,鼓勵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制定創新團隊的管理辦法,把對創新團隊的管理納入日常的科研管理中去。如何鼓勵跨學院、跨一級學科的創新團隊建設,是實現科研創新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如何形成與現代科學發展趨勢相適應的創新團隊管理模式,必須進行體制創新。
篇7
關鍵詞:科技論文;表格;規范化
1前言
表格是為了直觀比較數據、快速瀏覽項目,進行各種運算的一種書面表達方式。在科技論文中表格的出現頻率較高,采用表格來表達實驗數據,比使用文字敘述更為直觀,也更易比較。而表格的編制與編輯排版質量也直接影響著讀者對論文內容的理解。因此,表格在科技論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通常而言,科技論文中的表格主要分為掛線表、無線表、有線表(卡線表)3類,最常用到的是有線表,而國際上通用的是三線表。表格主要由表題、橫表頭、縱表頭、表身、表注 5部分組成。表格的使用看似簡單,然而一些作者由于對其相關概念與注意事項理解不清,可能導致誤用、錯用表格。如適宜用圖片時卻采用表格、表格設計過于復雜、表中項目安排不合理等,這些都可能直接降低論文的可讀性,甚至影響到論文的學術價值。
本文就科技論文中表格使用所存在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并對表格使用的規范化提出相關建議。
2表格使用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科技論文中,表格使用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通常有以下幾方面:
2.1表題文字與表身內容對應不當
表1所示為不同熔體超溫處理溫度下的合金枝干與枝間化學成分。由表1可以看出,表題說的是合金枝干與枝間的化學成分,但在表中,如1500℃時Ni的化學成分分別為66.001 與64.282 ,但僅從表中無從得知哪個值是枝干、哪個值是枝間。在表1中,表題文字與表身內容存在著明顯的對應不當、含混不清,進而影響了對于文章的理解。因此,將表1稍作改動,就能使表題文字與表身內容相互對應、一目了然。改動后的表如表2所示,在表題文字中“枝干”與“枝間”加了一個斜杠,而表身中不同溫度下每個元素的兩個含量值之間也相應加了斜杠。如此改動,即可便于理解斜杠之前數值代表“枝干”的化學成分,斜杠之后代表“枝間”的化學成分,從而較好的體現了表題文字與表身內容的對應關系,也改善了文章的可讀性。
2.2 缺少橫表頭
橫表頭是表格中橫行項目的名稱,一般格式為:項目名稱/單位。表3所示為實驗用K4648合金的成分。由表3可以看出,“Cr、W、Mo”等為元素名稱,而它們所屬的項目名稱應為“元素”;wt%與at%分別代表元素的質量分數值和原子分數值,而它們的項目名稱應為“含量”。顯然,在表3中橫表頭的說明不夠完善,使表格的自明性大為降低。表4為添加橫縱表頭后K4648合金的化學成分表。由表4可以看出,此表較之于表3的表達更為清楚和完整。
2.3 表格橫向數據欄目太多
表5為Cu72Al26.5Nb1.5合金組成相能譜分析結果。由表5可以看出,縱表頭的名稱為“Matrix”(基體)和“Precipitation”(析出相),而“Precipitation”(析出相)又包括3類:“Dark”(黑色相)、“Short rods”(短棒狀相)、“Irregular shape”(不規則相)。橫向欄目數據為各個相中“Cu、Al、Nb”的原子分數值。此表中所列數據較多,且排列不當、顯得混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將縱表頭改成橫表頭,則將改善表格的自明性。改換后的表如表6所示。從表6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基體與析出相所含各個不同類型相中“Cu、Al、Nb”的原子分數值。
2.4 適宜采用表格的數據卻使用圖片表示
圖1為鑄帶和鑄錠工藝制備的磁體性能示意圖。可以看出,在圖1中橫坐標的物理量為(BH)m磁能積、iHc飽和磁化強度、Br矯頑力,而縱坐標清楚的標出了兩種工藝下的磁性能值。在這種情況下,圖中的柱狀圖只是起到比較數據相對大小的作用,并無其它含義。而對于同類型數據的比較,通常而言,表格往往比之于柱狀圖等圖片形式更為直觀有效。因此,可將圖1作改為表7所示。在表7中,橫縱坐標物理量之間如果沒有線性關系,也應列于表中。在實際應用中,當表述內容既可用圖又可用表來表達時,應按具體情況來合理選擇表達形式:當表述內容為具體數值的定量分析時,必須列表而不能做圖;當表述內容為定性分析時,就盡量作圖而不列表,做成圖變化趨勢一目了然。
2.5 表中內容過于簡單
在科技論文中,如果需要說明的數據內容過于簡單,則不需要列表,選擇直接用文字表達將會更為清楚明白。表8所示為Al-Ti-C的配料比,所要表達的是這種材料中各種元素的含量,內容較為簡單,即可直接在文中使用文字 “Al的含量為68.61%,Ti的含量為68.61%,C的含量為68.61%” 說明即可。諸如此類相對簡單的表達問題,如果不加注意,往往在論文寫作中也會成為文章的不足之處。
3對于表格使用存在問題的相關建議
通過對于科技論文中表格使用的幾類常見問題分析,希望對于科技論文的作者提供幫助,以期有助于提高論文中表格的自明性,進而提升科技論文的整體質量。基于此,提出使用表格的幾點相關建議:
(1)表題文字必須準確反映表身內容,二者應相互對應。
(2)三線表格中不能缺少表頭中的各項欄目名稱。
(3)表格橫向數據欄目過多時,可考慮采用縱表頭。
(4)只用于標明具體數據的準確數字或數據量較大時應列表說明,不宜作圖表示。
(5)盡量使用三線表,表頭不要重復表題。
(6)表中內容務必要與正文保持一致(如單位等)。
(7)表格的排版原則是頂天立地,盡可能將表格置于頂端或底部。
參考文獻:
[1]汪繼祥等.作者編輯手冊[M].北京: 科技出版社,2004
[2]譚炳煜等.怎樣撰寫科學論文[M].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
[3]劉祥娥,林琳.科技期刊三線表使用中的常見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 900-902
[4]汪玲,周世慧.醫學期刊三線表設計中常見問題例釋[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4): 106-109
[5]馬奮華,倪東鴻,王小曼等.三線表設計中欄目設置的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16(6): 929-931
[6]葛趙青,杜秀杰,王煥雪 等. 關于三線表的爭鳴[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 226-229
[7]錢暢. 三線表使用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6): 1-702
[8]劉少華,謝桂英.科技期刊表格的規范化[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 96-100
[9]金德年.科技期刊的表格[J].編輯學報,1991,3(增刊): 21~25
[10]杜云祥.科技期刊編排格式的標準化和規范化[J].編輯學報,2000,12(2):105-108
[11]陳浩元主編.科技書刊標準化十八講[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2]宮福滿.對“關于科技期刊表格規范的商討”一文的商榷[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1,12(5): 396-397
篇8
一、本課題設計(研究)的目的
從生產業的理論入手,對生產行業的概念、特征作用以及企業競爭力的要素進行了闡述,分析了目前生產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介紹了國個成熟的可借鑒的先進經驗,以及目前國家新推出的產業政策帶來的新機遇。重點闡述提高生產企業提升競爭力的策略和辦法。
二、設計(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h.c.reenfield最早提出生產業的概念,認為生產業是市場化的中間投入服務。我國學者鐘韻、閆小培(2005)認為生產業是為生產、商務活動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費的個體使用者提供的服務,它不直接參與生產或者物質轉化,但又是任何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活動。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生產業行業分類有不同的界定標準,香港貿易發展局認為生產業主要包括四大行業,分別是專業服務、信息中介服務、金融保險服務和貿易相關服務。我國政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一五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中生產包括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商貿流通六個方面。
作為生產企業的競爭力是由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單一因素無法產生競爭力。一般來說,企業競爭力的要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政策和行業要素。主要指企業在國家政策、市場壁壘、行業要求、產業鏈位置等方面是否占有優勢和利處,由于國家政策和行業要求,會形成一些市場壁壘;二是市場競爭勢力要素。主要指企業在市場容量、市場控制力、資金實力、核心技術等方面的能力;三是運營管理要素。主要指企業自身經營中的運營模式、人力資源、內部管理、創新能力、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
研究生產企業競爭力提升對于推進和完善國家產業政策、壯大企業實力、盈利國內國際市場均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從生產業的理論入手,對生產行業的概念、特征作用以及企業競爭力的要素進行了闡述,分析了目前生產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介紹了國個成熟的可借鑒的先進經驗,以及目前國家新推出的產業政策帶來的新機遇。重點闡述提高生產企業提升競爭力的策略和辦法。
基于對生產行業和企業的認識,分析出目前生產企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一是政策扶持缺乏,區域支持實效不明顯;二是發展模式單一,競爭力不強,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過渡;三是專業性人才短缺,發展后勁不足;四是信息程度化不高,與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不相稱;五是服務內涵缺乏標準化和差異化,品牌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針對這些現狀,擬解決生產企業提升競爭力的主要策略。這些策略是用好政策優勢、導入集成模式、引進培育人才、實施信息系統、提升客戶管理、注重品牌服務六個方面。
三、設計(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擬采用的途徑(研究手段)
重點與難點:
基于對生產行業和企業的認識,分析出目前生產企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一是政策扶持缺乏,區域支持實效不明顯;二是發展模式單一,競爭力不強,合力不足,有待向集聚模式過渡;三是專業性人才短缺,發展后勁不足;四是信息程度化不高,與發展迅速的信息技術不相稱;五是服務內涵缺乏標準化和差異化,品牌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擬采用的方法
1、科學發展法:利用生產行業的基礎理論,以及國外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推出的生產企業的政策,進行科學地看待生產企業的競爭力策略;
2、案例分析方法:如文中用到的鄭州物流、民生物流的案例;
3、文獻研究法:通過文獻研究,提出生產企業競爭力提升的策略。
四、設計(研究)進度計劃
1、選題構思。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主要是選擇相關的論文題目,題目確定后要并充分征求指導老師的意見和建議,該題目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是否具備現實意義和作用。
2、資料搜集。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主要是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積極收集四個方面的素材資料。一是要收集生產行業的基礎理念知識;二是要收集普通企業以及生產企業競爭力的要素;三是要收集目前生產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要收集為提高生產企業的競爭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收集資料素材的方式和途徑主要是:一是直接在學校圖書館借閱相關書刊雜志和報紙;二是網上數據庫和企業管理類網站的文章介紹;三是通過上門采訪請教相關生產企業(如:物流公司)的實際運作和經營經驗。
3、論文撰寫。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主要是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撰寫論文。主要措施:一是嚴格按照論文相關要求進行;二是認真細致撰寫,力求準確客觀反映主題;三是把握進度時間,按照時間節點進行撰寫,避免拖延。
4、修改論文: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主要是根據指導老師的初步審閱,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和完善。
5、論文答辯:時間:月 日--月 日。在此階段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進行論文答辯。
五、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
[1] 程大中:中國生產業的水平、結構及影響[j].經濟研究,2008(1).
[2] 徐從才、喬均:生產業是打造國際制造業基地的保障[j].中國流通經濟,2006(2).
[3] 傅京燕:國際生產業的發展趨勢及我國的對策[j].未來與發展,2008(3).
[4] 葉振宇、宋潔塵:國際城市生產業的發展經驗及其對濱海新區的啟示[j].城市,2008(9).
[5] 包曉雯、曾剛:北美大都市區生產業區位研究述評[j].城市問題,2008(12).
[6] 邱靈、申玉銘、任旺兵:國內外生產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研究進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9).
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4 月 日
教研室(學術小組)意見
篇9
關鍵詞:能源類技術; 技術性論文; 題名編輯加工
國家標準規定;科技論文的提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題名所用每一詞語必須考慮到有助于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 技術性論文是工程技術人員為報道工程技術研究成果而提交的論文, 這種研究成果主要是應用已有的理論來解決設計、技術、工藝、設備、材料等具體技術問題而取得的。技術性論文對技術進步和提高生產力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對于提高研究水平、減少無效勞動和推動科學技術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為科技工作者, 只有掌握科技論文寫作的一般方法, 了解編輯出版對文稿質量和規格的要求, 熟悉有關的國家標準和規定, 并通過寫作實踐, 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才能得心應手地寫出符合要求的論文。
題名是讀者獲得關于論文的第一條信息,一定要準確、具體地反映全文內容,切忌籠統。題名應使讀者一看即可知其感興趣的內容, 具有統領全文的作用。初學寫作技術性論文者, 大多不太了解論文題名的特征, 致使不少論文題名不符合出版要求。筆者就此談談自己在技術性類期刊編輯工作中得一些粗淺的體會和心得。
1 題名的概念
題名是用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1] 這個定義的內涵,至少有三個特點:一是必須反映報告或論文主題的特定內容,包含最重要的主體要素。二是反應報告和內容的語言文字,必須包含最準確的語言要素,合乎語法。三是表達報告和內容的主題要素,必須與最簡明最準確的語言要素相結合,形式上完美,合乎邏輯。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 科技信息量猛增, 為了便于論文所報道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這一信息系統的收集、儲存、處理、加工、檢索、利用、交流和傳播, 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各國標準化組織都對論文題名的技術規范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如詞語和符號的使用, 題名字數的限量等。我國頒布的科技論文題名字數的國家標準是, 題名字數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要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符、代號和公式,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和術語。這20個字是論文的總綱, 需要下工夫斟酌。
2 技術性論文題名的特點
一個好的技術性論文題名, 要具備3 個特點: 明確、正確、準確。
題名要明確, 避免含混空泛。題名語句所表達的意思清楚明白, 并有確切內容。使讀者粗略一眼就可找到其感興趣的內容,即可提起其繼續閱讀文摘和其全文。反之就失去此目的。這是對學術論文題名的起碼要求并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題名要正確, 避免偏頗背題。題名與文章內容有關, 合乎文章內容的要求。這是對學術論文題名的基本要求。題名要準確, 避免過寬或過窄。題名恰如其分地反映文章特定內容,準確而具體地指出論文研究的對象, 并恰當地概括研究的范圍、達到的深度等。題名準確, 研究者才可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題名盡量不要超過20個字,不要過分追求內容的詳細,使次要內容也在反映其中,影響讀者閱讀的興趣。
技術性論文題名文字不能太長, 又要概括論文的中心思想。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大的信息量, 用最精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和明確反映論文的主題。 技術性論文題名還要求莊重嚴肅,語法結構要合理、專業術語要規范化。
3 題名擬制應避免出現的問題
一是表達的意思不明確, 含混不清。例如:“光伏發電系統優化分析”一文主要是對復合式供電模式進行的設計, 但題名并未反映該內容, 表述不明確, 讀者無法從題名中獲得該文章的主旨。
二是與文章內容不匹配, 空泛無物。例如:“天然氣替代乙炔技術的研究”一文介紹為了盡快取代乙炔, 減少環境污染, 人們正在努力尋找和開發新型焊接氣, 介紹了烯烴類品質不高, 提出了天然氣替代乙炔的關鍵技術包括天然氣添加劑、天然氣件壓閥、天然氣焊接嘴三項。該文章不但邏輯混亂, 題名和內容之間關聯也不緊密。
三是不同層面問題過多, 混淆層次。例如:“供熱系統中動力設備的節能問題分析”一文介紹了供熱系統中的風機和水泵存在的問題, 調節流量的方法分類和比較, 流量調節技術在供熱系統中的應用, 變頻節能實例分析等內容。由于內容涉及的問題不在一個層面上, 且無必要的邏輯聯系, 顯得雜亂無章, 題名也無法概括主題思想。
四是小題大做, 題旨過寬。例如:“熱泵技術與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這個題名可以理解為熱泵技術的開發利用和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兩個內容, 但原文章主要是想通過對可再生資源與熱泵關系的分析以及對熱泵低溫熱能采集方式的論述, 來表明可再生資源是熱泵低溫熱源的主要來源。所以, 題旨過寬, 誤導讀者。
五是大題小做, 題旨過窄。例如:“發展循環經濟, 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品牌的清潔生產企業”一文由某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撰寫, 想說明節約發展和清潔發展是我國啤酒國際化戰略的必然選擇, 提出切實轉變增長方式, 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持續化和常態化, 清潔生產提高了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選題很好, 但題大內容小, 沒有把握好尺度, 有故意拔高之嫌。
4 題名擬制的文字技巧
4.1 盡量使用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為中心的偏正詞組。
擬制題名是要使主題要素和語言要素合乎邏輯規則,或者說用語言文字表達主題信息的結構。技術性論文盡量不用動賓結構做題名。例如“解析鏈條鍋爐分層分行給煤裝置”可改為“鏈條鍋爐分層分行給煤裝置解析”;“研究一種制取苯乙醛的新方法”可改為“一種苯乙醛制取新方法的研究”。
但是當中心動詞帶有狀語時, 則仍可用動賓結構。例如“用機械共振法測定引力常數G”。另外,“論…8943 .”“談…8943 .”等形式的題名也可用動賓結構。例如: 試論物流系統的網絡模式。
4.2 盡量精練并刪去多余的詞語。
4.2.1 “分析”“探討”“研究”等詞意義相近, 在題名中出現一次即可。例如:“地下商場冰蓄冷低溫送風的分析研究”可改為“地下商場冰蓄冷低溫送風的分析”。
4.2.2 “對比”一詞往往也包含了“分析”的含義, 此時“分析”可不用[2] 。例如:“兩種太陽能集熱器的熱性能對比分析”可改為“兩種太陽能集熱器的熱性能對比”。
4.2.3 “淺析”“初探”“淺談”等詞不適合出現在技術性論文中。例如:“關于風力機異步變漿的初步研究”在文章內容足夠深刻的情況下, 可改為“關于風力機異步變漿的研究”。
4.2.4 “關于”“針對”“就”等詞使語句累贅, 在不影響表達的情況下, 能不用就不用[3] 。例如:“關于風力機異步變漿的研究”可改為“風力機異步變漿的研究”。
4.2.5 “我”“某”出現在題名中不能表達確切身份, 應該補全。例如:“淺析我省農業生物質能熱電聯產綜合利用”可改成“淺析XX省農業生物質能熱電聯產綜合利用”。
4.3 避免“的”的多用和漏用。
例如:“顯熱儲熱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的研究”意思為顯熱儲熱材料的制備及顯熱儲熱材料的性能的研究, 多項定語中的“的”字多用則累贅,原題名改為“顯熱儲熱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更通順。
例如:“高層建筑變水量供水電氣控制系統”定語同中心語界限不清, 不便理解, 應改為“高層建筑變水量供水的電氣控制系統”。
4.4 不能茍簡[4]。
例如:“空冷散熱器換熱特性的數值研究”若改為“空冷散熱器換熱特性的研究”就擴大了題旨, 因此“數值”二字不能省略。
4.5 慎重使用縮略詞。
技術性論文大多在行業內傳播, 對某行業共知共用的縮略詞一般可以使用。但要避免使用非共知共用的或非本行業內的縮略詞。如屬未公認者,就要在題名中寫全稱,而不必在其后用括號注明。另外, 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也盡量少用。
4.6 可適當使用副題名。
使用副題名有幾種情況: 題名不易簡化時, 可用加副題名的辦法來減少主題名的字數; 題名語意未盡, 可用副題名補充說明論文的特定內容; 一系列研究工作用幾篇論文報道, 或者是分階段的研究結果, 各用不同的副題名區別其特定內容。
4.7 盡量使用關鍵詞語和規范詞語。
使用論文中的關鍵詞語和規范詞語, 有助于概括論文的基本思想并減少題名中的詞語數量, 還可增加論文的被檢次數, 便于論文傳播中的摘引和檢索, 從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數。擬制題名時可以假設自己要在文獻索引里去查閱與某一工作有關的論文時將會查找的分類或詞語, 那些詞語很可能就是該文章的關鍵詞語。
參考文獻
[1] 王成宇. 并列型題名各并列項的信息量問題[ J].語言文字應用,2002(3): 15- 22.
篇10
關鍵詞:工業4.0;內涵;現狀;本質
一、工業4.0的概念
工業4.0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德國所謂的工業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
二、工業4.0的內涵
“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該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三、工業4.0的發展現狀
工業自動化是德國得以啟動工業4.0的重要前提之一,主要是在機械制造和電氣工程領域。目前在德國和國際制造業中廣泛采用的“嵌入式系統”,正是將機械或電氣部件完全嵌入到受控器件內部,是一種特定應用設計的專用計算機系統。數據顯示,這種“嵌入式系統”每年獲得的市場效益高達200億歐元,而這個數字到2020年將提升至400億歐元。有專家預計,不斷推廣的工業4.0將為德國的西門子、ABB、通快(Trumpf)等機械和電氣設備生產商,以及菲尼克斯電氣(Phoenix Contact)、浩亭(Harting)以及魏德米勒(Weidmuller)等中小企業帶來大量訂單。德國聯邦貿易與投資署專家Jerome Hull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工業4.0是運用智能去創建更靈活的生產程序、支持制造業的革新以及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它代表著集中生產模式的轉變。Jerome Hull介紹:所謂的系統應用、智能生產工藝和工業制造,并不是簡單的一種生產過程,而是產品和機器的溝通交流,產品來告訴機器該怎么做。生產智能化在未來是可行的, 將工廠、產品和智能服務通聯起來,將是全球在新的制造業時代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工業4.0是涉及諸多不同企業、部門和領域,以不同速度發展的漸進性過程,跨行業、跨部門的協作成為必然。同樣是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ZVEI)以及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BITKOM)三個專業協會共同建立的工業4.0平臺正式成立
四、工業4.0的本質分析
1.本質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統”實現“智能工廠“
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后半期由蒸汽機實現工廠的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始于19世紀后半期用電力來實現大規模化批量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始于20世紀后半期通過電氣和信息技術實現制造業的自動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其實就是實現“智能工廠”。工業4.0將在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進一步進化,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實現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統是指通過傳感網緊密連接現實世界,將網絡空間的高級計算能力有效運用于現實世界中,從而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與設計、開發、生產有關的所有數據將通過傳感器采集并進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產系統。
2.核心是動態配置的生產方式
工業4.0報告中描述的動態配置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指從事作業的機器人(工作站)能夠通過網絡實時訪問所有有關信息,并根據信息內容,自主切換生產方式以及更換生產材料,從而調整成為最匹配模式的生產作業。動態配置的生產方式能夠實現為每個客戶、每個產品進行不同的設計、零部件構成、產品訂單、生產計劃、生產制造、物流配送,杜絕整個鏈條中的浪費環節。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動態配置的生產方式在生產之前或者生產過程中,都能夠隨時變更最初的設計方案。
3.首要目標是工廠標準化
德國工業影響力的一個側面就是“標準化”。PLC編程語言的國際標準IEC61131-3(PLCopen)主要是來自德國企業;通信領域普及的CAN、Profibus以及EtherCAT也全都誕生于德國。工業4.0工作組認為,推行工業4.0需要在8個關鍵領域采取行動。其中第一個領域就是“標準化和參考架構”。標準化工作主要圍繞智能工廠生態鏈上各個環節制定合作機制,確定哪些信息可被用來交換。為此,工業4.0將制定一攬子共同標準,使合作機制成為可能,并通過一系列標準(如成本、可用性和資源消耗)對生產流程進行優化。以往,我們聽到的大多是“產品的標準化”,而德國工業4.0將推廣“工廠的標準化”,借助智能工廠的標準化將制造業生產模式推廣到國際市場,以標準化提高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市場化效率,繼續保持德國工業的世界領先地位。
總的來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就是通過CPS網絡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連通、相互識別和有效交流,從而構建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生產由集中向分散轉變,規模效應不再是工業生產的關鍵因素;產品由趨同向個性轉變,未來產品都將完全按照個人意愿進行生產,極端情況下將成為自動化、個性化的單件制造;用戶由部分參與向全程參與轉變,用戶不僅出現在生產流程的兩端,而且廣泛、實時參與生產和價值創造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程曉蕾.工業4.0架構下的工業大數據的需求、環境及服務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8)
[2]孟書云、李宏勝、周伯榮、陳桂、湯玉東.機器人學與機械基礎課程融合教學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