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3:5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診斷學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診斷學教學論文

篇1

1.1教師與學生角色的準備

教師由主講人到主持人的角色轉變。傳統的高校課堂基本是教師通過講授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課堂是枯燥、沉悶而尷尬的,造成“一人講,多人睡”的現象。行為導向教學法使教師從主導作用變為引導輔助作用。教師對學生進行開放式教學,師生一起將知識點轉化為問題,學生們根據問題分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對自己及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再對此進行總結,進而在討論式互動過程中每名學生既學到知識,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協調,控制課堂節奏,引導學生討論并最終得出結論。學生實現從“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地參與”的角色轉變。這種教學模式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主動性。正如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學生才會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并能付出更多的努力。

1.2教學項目準備

課前師生需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情景,通過圖書館、網絡信息平臺共同收集教學信息。師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準備多套方案以備不時之需,所有的設計需考慮學生的整體情況及個體自身素質;同時教師需預見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做好掌控全局的準備。診斷學實踐操作教學,需提前了解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要求,根據大綱要求進行教學設計,以達到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雙豐收。通過項目教學課前準備,學生不僅有了學習目標,而且學會使用圖書館及網絡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1.3問題設想

根據搜集到的資料,師生課前可提出自己的發現和設想,并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綜合運用自己的基礎知識,選出相對較好的問題方案。通過拋錨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問題的能力。對于診斷學實踐教學中內容繁多的部分如問診、全身體格檢查,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尋求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

2實施階段

2.1組織工作

在診斷學實踐教學之前,教師根據班內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家庭情況等情況建立學習小組,每班約30名,分成5個組,從全班首先挑出5名學習成績好、性格外向、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每組的組長,組員根據性格、成績、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結構進行組合。通過小組學習的力量激發每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2引導工作

在行為導向教學法中,教師主要在心理、方法及價值上充當引導者。在診斷學實踐教學中,通過心理引導激勵學生大膽探索與嘗試,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組員間、各組間學生可主動幫助,教師重點指導,讓其收獲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主動學習興趣;方法引導主要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對實踐教學實施方案進行調整,同時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和意志品質的教育。但在學習過程中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學習為主,教師多以“總監”的身份出現,將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精神貫穿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足夠的空間進行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自主學習的目的。價值引導即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醫學生肩負重任,必須具備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具有仁愛之心。

3評價階段

教師和學生是行為導向教學法的評價主體。首先,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成效進行自我評價,既是學生對自己努力的肯定,同時也可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其次,進行小組互評,各小組間相互討論及借鑒。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性評價,以鼓勵和激勵為主,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建議,同時進行反思小結。教學評價為師生提供了共同學習的機會,為教師教學改革提供了依據,提高了學生間的協作能力、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過程是一個前進的過程,學生的表達、溝通、協作、創新及綜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經驗練習

行為導向教學法主要體現在學生主動學,當整個小組學習過程結束后并不代表學習的結束,學生需對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布置學生課后練習。課后的練習和作業是讓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熟悉實踐方法的重要手段,課后的練習與行為導向教學所倡導的連貫式教學的教育模式相輔相成,合理有效地布置教學課后作業不僅僅是為了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而且還能夠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完成作業,課堂學習的知識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互聯系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對知識的運用更加深刻。當然,在診斷學實踐教學過程中,行為導向教學法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作者深思。

4.1師生存在的問題

在診斷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自己的作用,要淡出主動傳授知識的角色,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要充分了解學生,在建立學習小組過程中,應對學習者之間存在的差距加以重視,因材施教;部分學習小組在交流過程中流于形式,沒有討論,甚至有個別學生不參與、個別學生很活躍等,要及時進行引導;引導各小組及小組間開展互幫互助,讓學習積極性高、綜合素質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組成互幫對;要求各組學生定期反饋學習情況及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幫教。

4.2網絡平臺的使用與建設

行為導向教學法往往需結合網絡平臺,在網絡平臺上教師與學生可查找相關資料,進行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并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利用網絡系統的電子舉手、語音對話、BBS論壇、留言簿、公告欄等形式展開討論和交流,針對創造性見解或共同話題進行小組或全班廣播,以供學習和借鑒,這就要求師生都能夠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共同建設好網絡資源。然而網絡平臺的建設,首先師生需共同做好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習慣進行設計;其次,師生必須營造良好的網絡教學環境,學生能感受到學習氛圍,學生提問能得到師生的及時解答,提問有創新或回答正確,都能得到師生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激發,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得以增強。

4.3教師專業能力有待提升

篇2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只是簡單介紹超聲診斷原理、正常聲像圖和異常聲像圖之間的區別,超聲診斷學與內科學、外科學等臨床學科的教學不同步,往往出現講到的相應系統疾病的超聲特征時,相關疾病在內科學、外科學中并未講解,學生無法理解超聲診斷與疾病特征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學生對疾病超聲診斷的整體認識,而且容易造成學生診斷思維的混亂。此外,超聲診斷學內容具有綜合化、融合化的特點,超聲診斷學教學學時少(20~30學時)與教學大綱規定教學內容多、超聲診斷學概念抽象、相關專業知識更新較快等諸多問題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聲診斷學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強調超聲診斷學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外,應重點強調臨床常見病的超聲診斷原則及鑒別診斷。教學中應密切聯系生活及臨床實踐,多舉例,聯系疾病講解分析,如講到超聲檢查時,讓學生回憶以前體檢或到醫院做超聲檢查的經歷。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超聲診斷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課程的匯合點,在超聲診斷學教學實踐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超聲診斷學以后能夠迅速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超聲波檢查,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影像檢查手段是最優的(比較影像學范疇),能夠理解超聲診斷報告的內容,從而及時準確地對疾病做出診斷。在每次授課結束前,授課教師應對本次授課及近期授課內容做簡要總結,突出了超聲診斷學的課堂教學重點,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優化超聲診斷學的教學課程,合理安排超聲診斷學的講解內容,是一門需要長期練習的技巧。

二、加強對學生超聲診斷思維方法的培養

我國傳統教育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卻忽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超聲診斷學是醫學中的形象思維學科,觀察超聲圖像時要有三維立體思維概念,改變學生單純的平面觀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體思維習慣,對學好超聲診斷有重要意義。超聲檢查可以從不同方位和角度觀察病變的回聲強度(強回聲、等回聲還是低回聲)、形狀是否規則、最大直徑、病變的邊緣是否清晰以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壓迫或浸潤情況。超聲診斷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思維習慣在日常學習和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較好地掌握利用超聲波分析診斷疾病的正確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診斷能力,如條件允許,可以將便攜式移動彩色超聲診斷儀(床頭彩超)帶進課堂直接應用于理論教學,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彩色超聲診斷儀(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電圖教學過程中),以增加學生對本課程的感性認識,此外,我校設有超聲診斷實驗室,擁有多臺教學用彩超,使學生都能上機操作,讓他們有親身的體驗和感受。

三、改進超聲診斷學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

超聲診斷學需要從觀察圖像來診斷疾病,傳統的教師講授利用板書、掛圖或繪圖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對一些內容難以理解,單純依靠死記硬背,遺忘較快,使學生在超聲診斷學的學習中總處于被動狀態。采用多媒體輔助超聲診斷學教學具有形象、動態、直觀、交互式等優點,可以真實形象、直觀具體地反映超聲波診斷的特點,為超聲診斷學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超聲診斷學目前最主要的教學手段,使傳統的超聲診斷學教學思想和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媒體教學雖然已廣泛應用于超聲診斷學的課堂教學,但超聲診斷學多媒體教學中也應注意在幻燈制作上必須多下功夫,教學內容難度適中,重點突出,圖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對比鮮明(在超聲診斷學教學實踐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較好),適量加入動畫、聲音或實際患者超聲診斷錄像,對超聲圖像加以講解、分析,可以極大提高超聲診斷學的教學效果。避免對超聲診斷學教學幻燈片的簡單復述,放映幻燈片過程中避免速度過快,講授時語速適當,講到重點時應放慢速度,給學生思考和記憶的時間,善于使用肢體語言(例如眼神、聲音和動作等)突出超聲診斷學的重點知識和內容,注意語音、語調的變化,最好在講授過程中能做到抑揚頓挫。超聲診斷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不能過分依賴,應根據超聲診斷學教學的需要和特點,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融入實物標本、教學模型等傳統教具,使超聲診斷學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激發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實現突出超聲診斷學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利用聯想式、啟發式、探討式和回顧式等教學方法,把難懂的超聲診斷學概念、專業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便于學生課后復習記憶。有些重點部分,還可利用板書等傳統教學手段。必要時可采取PBL教學法或CBL教學法提高教學質量。注重激發培養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盡量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有利于學生對超聲診斷學課程難點、重點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自學和實際工作能力。

四、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強師生溝通

超聲診斷學的教學需要有針對性,不能簡單地利用“填鴨式”教育完成超聲診斷學的教學任務,否則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醫學生的學習是長期持續的過程,并且應該持續終生。目前,一般醫學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將所有醫學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因為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支撐醫學生終身學習的是對醫學的興趣和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也是每個醫學生學業、事業成功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現代大學醫學教育學強調醫學生是醫學學習的主體,醫學生應具有較強的自我學習的能力,但是目前醫學院校的醫學生大多為“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以“90后”的獨生子女居多(對這一群體筆者并無偏見),但客觀上不少學生在自立方面比較薄弱,依賴性較強,自理能力較差,沒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不能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知識需求和知識結構,缺乏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為解決上述問題,超聲診斷學授課教師應積極主動改善教學方式、方法,向臨床醫學學生明確學習超聲診斷學的重要性、實用性和必要性,嚴格課堂紀律,激發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的學習興趣。此外,超聲診斷學任課教師均為附屬醫院的超聲心電科醫生,而非學校專職教師,師生之間相處時間短,日常溝通較少,師生感情較為淡薄。因此,超聲診斷學授課教師應做好自我介紹,給出聯系方式(手機、固定電話、QQ號碼、微信和E-mail地址等),當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遇有任何問題而不方便課堂提問的,均可向超聲診斷學授課教師咨詢或與教師討論,做到教學相長。

五、完善超聲診斷學的考核方式

篇3

目前整體上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開設情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根據課本講義上的內容進行灌輸式講授,粉筆+黑板+口頭講授,教學方法比較簡單,內容陳舊,在學生來看,是以背書為主,較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2)實驗室硬件條件相對不足。分子診斷學實驗在所需的硬件設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經費較高,加之對授課教師的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要求也較高等原因,使得實驗教學的受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3)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較大。實驗教學不僅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目的,單純地完成一些驗證性實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專業技術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傳統的分子診斷學實驗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術,以驗證理論為目的,學生機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驟進行,缺少與其它學科的融會貫通,無法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為了后續學科的學習和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醫學發展要求的高級檢驗醫學人才奠定良好基礎,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運用趨于綜合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關鍵環節。

2優化實驗教學的多樣化教學模式

根據多年教學、科研和臨床的經驗,筆者認為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體組合教學

醫檢專業本科教育開設分子診斷學時間不長,實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期待改進的地方,其中實驗教學軟件這方面就比較欠缺,國內目前難以購置較好的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實驗多媒體課件和影像教學片,創作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應用型實驗教學多媒體課件將提高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并為暫時尚不具備條件的醫學院校開設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提供較為理想的課件,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組合教學就是在教學工作中運用數碼相機、攝像機、錄像機、大屏幕投影儀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進行整體組合優化,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和電視教學片等教學軟件,在課堂上講解實驗理論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視頻或動畫等方式,為學生演示實驗室常用儀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規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實驗室安全知識以及實驗原理和步驟等,這樣學生可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實驗技能的理解。教師還能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外,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聯合應用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向學生展示現代分子診斷學研究設備、新的研究技術以及受實驗條件、學時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學生無法直接接觸到的實驗操作,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掌握規范正確的操作,又可在網絡上模擬整個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達到加深學生對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整體認識和掌握常用疾病針對性實驗室檢測的目的,實現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互,大家共同學習,學習的方式和環境發生了改變,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并可實時進行。通過多媒體組合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識面,開闊眼界,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2.2分組討論

在實驗前可設置與實驗相關的臨床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以及結束后,針對預設性問題、實際遇到的問題和異常的結果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討論不僅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實驗原理、操作和結果的理解,還可加強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

2.3雙語教學

根據實驗相關內容,結合分子診斷的最新知識和學生外語水平實施雙語教學,同時教師向學生講授查閱文獻的途徑、技能和方法,并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的論文文獻。雙語教學有利于鞭策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更有利于學生提高運用專業英語水平的能力,指導學生查閱國際最新的文獻資料,及時了解前沿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豐富課外科研知識。

2.4實驗報告論文

采用論文的形式寫實驗報告,根據原理、操作步驟,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文獻,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充分論述,借以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可為日后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

2.5完善實驗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學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及不斷加入的、隨技術發展的、能與臨床學科通匯貫通的先進性、臨床型實驗,以疾病為主線,以國家批準的臨床常用的診斷試劑盒為材料。另外還可以將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到綜合性實驗中,用新穎、前沿的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實驗課的興趣和主動性。經過這些綜合性實驗加強學生對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強化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按教學規律和大綱要求安排實驗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整體優化選擇臨床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中最常用的關鍵技術為題材。擬為:(1)質粒DNA的提取;(2)真核細胞DNA和mRNA的分離純化;(3)限制性內切酶的應用;(4)DN段的連接;(5)核酸的鑒定;(6)重組質粒在體外的表達;(7)表達產物的分離和純化;(8)Westernblot;(9)轉化與轉染;(10)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乙肝病毒DNA;(11)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丙肝病毒RNA;(12)流式細胞術分析淋巴細胞亞群;(13)CD4+CD8+絕對計數;(14)流式細胞術檢測HLA-B27;(15)DNA指紋分析;(16)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離、純化、酶切、連接、鑒定與表達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的技能訓練,實時熒光定量PCR是臨床上用于絕對定量病患體內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細胞術屬于臨床常用的是一種在功能水平上對生物分子進行定量分析的檢測手段,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是綜合性實驗,包括提取小鼠組織DNA、勻漿、測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

3結語

篇4

消除初中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研究開題報告范文 由景縣安陵中學馬英申報的課題《消除初中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研究》,經衡水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被立項為衡水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第二批課題,屬基礎教育研究領域的課題,課題批準號:0904179。

我校在全縣農村初級中學里是條件比較差的,學困生在我校占有較大的比例,學生流失率較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習慣差,嚴重制約著學校的發展,因此消除初中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研究尤為重要。

一、選題的背景、意義和價值 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萬計的專業人才。然而,當前農村中學普遍存在的學困生,已成為制約農村初中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瓶頸.對于這些學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導妥當,是完全可以消除它們的學習心理障礙的,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使他們成為社會的精英。消除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提高教育合格率,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學生正處在生命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

這一階段的教育影響,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

本課題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分析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癥結,有利于構建新的

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教育對象觀。通過此項研究,重建教師與學困生之間的關系,讓學困生體驗成功,找回自尊,推進學校教育的整體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

本課題立足于應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易于推廣,而且能突破學困生教育的瓶頸,讓每個學困生都找回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論指導下具有實踐意義的,能消除學困生心理障礙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這對于農村中學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實踐價值的。

(四)省內外同類問題的研究現狀

在我國,將學困生作為專門的教育研究對象始于80年代初。十多年來,在《教育研究》《心理學報》等專業雜志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和研究報告,并公開出版了近十部有關的專著。雖然在學困生心理障礙方面已有好多研究,但這些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對國外有關理論和做法的移植較多,結合我國國情不夠。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以調查和經驗總結法為主,方法和手段比較落后。再有,對學困生教育干預的實驗以個案研究為主,在正常的班級教學中滲透學困生教育的研究還很少。

(五)本課題的創新程度

1、課堂教學中滲透學困生轉化的研究。

2、運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來分析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

3、把緩解、消除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和教師的課堂教學緊密結合。

二、研究內容、目標、思路

(一)研究內容1、主要研究導致學困生學生心理障礙的家庭、社會、學校因素,并

建立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個案研究檔案。 2、研究分析學困生的行為習慣特點,具體針對課堂教學中如何消除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來研究課堂教學中的轉化措施。

3、學校、社會和家長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消除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中的動態關系。

4、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外輔導,來消除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

(二)研究目標,圍繞教育的培養目標,矯正學困生的學習心理失衡和行為偏差,清除或減輕學困生身上存在的學習心理障礙,重塑他們健全的人格。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適應初中的課堂教學,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三) 研究思路 1、研究視角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形成對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新認識,探索這類學生學習心理的特殊性規律,幫助他們找回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的良好心態。具體任務是,a、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現狀的調查。b、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形成原因的分析。c、消除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研究。

2、研究方法 a、調查研究法:采用開放式調查、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法,觀察、測試等手段,有

計劃、有目的地了解學困生的心理障礙,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b、分析法:分析各種情況,找出其中的規律,上升到理論,對癥下藥,充分調動學

困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c、測試法:通過小測驗了解學困生的發展情況,檢查轉化成果。

d、經驗總結法:依照事實,研究教育現象和經驗,使從中得到的認識、體會,上升

為教育理論和理性的教育觀念。

我們將在每一階段都寫出實驗計劃和實驗報告,記錄每一階段的實驗成果。

三、研究基礎

近幾年,我們學校對學困生的心理障礙較為關注,也進行了一些研究,積累了一點經

驗,使一部分學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為課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課題負責人馬英,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較高的研究能力,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

2007年被評為衡水市優秀教師;2008年被評為衡水市優秀班主任。被聘為衡水市初中數學學科教研核心組成員。曾參與課題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的研究。

課題組主要成員吳鐵新在全國教師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在省級以上刊

物上多次發表有關教育、教學的論文。

四、完成課題研究的保證條件

學校領導對此課題非常重視,課題組成員敬業精神強,科研水平相對較高,對本課題有自

己的見解,并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其成員中有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張秀良、教導處主任吳鐵新、有經驗豐富的教研組長馬英、徐紅旗,并且文理學科老師兼備,中、高級職稱都有,課題組成員四十歲左右,均是學校的教學骨干,有能力承擔課題的研究任務。 學校有互聯網、圖書室、閱覽室等可用資源;并有一定的經費做支持;學校將盡最大

努力為課題研究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給予充分的時間保障,確保如期完成任務。

五、學困生的界定

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某種(些)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習慣等缺陷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具體表現為學習行為不當,學業成績不良。學困生在農村初中存在相當大的比例,嚴重制約著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六、實施方案

(一)、研究對象

在2009學年,各年級學業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中,每班隨機抽取2名單科、3名全科學困生作為個案研究對象。

(二)、研究目的與重點

目的:對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實施干預,促使他們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厭學為好學,變苦學為樂學,從而整體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水平。

研究重點:

1.診斷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及其產生的原因。

2.根據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尋求有效教育干預對策,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三)、研究的步驟、內容與方法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a、提出課題,成立中心課題組。

b、以期末考試的學習成績為準,篩選出尾端學生,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每班確定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詳細、準確、全面收集學困生的個案資料,用測試法、分析法、調查研究法對學困生個體進行現狀評定,建立學困生個人檔案。

c、對研究對象實施跟蹤觀察,做好學困生個體觀察筆記。

d、組織課題組教師認真學習課題研究知識和有關理論知識,積極參加課題培訓。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a、整理分析資料,在初步掌握學困生個體學習心理障礙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學困

生一般學習心理障礙。

b、運用各種方式來探究學困生常見學習心理障礙的形成原因,收集整理資料,積極撰寫研究計劃。

c、探求出學困生常見學習心理障礙疏導和轉化的途徑策略及有效方法。制定學困生轉化培養計劃。

d、整理研究資料,撰寫教學個案和教學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a、對學困生的學習心理、行為和學習效果進行階段性檢測與評估。對本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出課題的得與失。

b、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形成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分析研究報告。

c、編輯農村中學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清除研究的教學個案集和論文集。

(四)、研究預期成果

1.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分析研究報告。

2.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干預策略。

3.個案研究報告。

(五)、研究組織管理與措施

1.學校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組長由馬英擔任,課題研究的主研人員為學科教研組長和班主任,參研人員為有關班級的任課教師。

2.轉變教育觀念,深化對學困生的認識,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發揮學生自我反思與教育主體功能。

3.堅持課題研究的基本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有效探索學困生學習心理障成因與對策,將課題研究過程落到實處。

4.強化行動反思研究工作,定期召開專題研究會議,及時解決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或問題,將課題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5.增強成果意識,及時總結交流研究心得,物化研究成果。做好階段性成果的驗證與推廣運用工作。 研究時間:兩年 。

資料(主要參考文獻): 1、賴小林,《廣東省汕頭市學習困難兒童生理心理調查研究[J]》,心理探究,2002

2、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學習困難學生教育對策探索》,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3、李正洪、徐學俊主編:《中小學生偏常心理與行為輔導》,武漢出版社,2000

4、《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鄭信雄著,九洲圖書出版社

5、《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編,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