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思想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1:4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思想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思想論文

篇1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influencefactorstoarchitecturaldesignideologyinrecenttimes.Itincludestheinfluenceonfigure;theinfluenceonpicturesense;theinfluenceonliterature;theinfluenceonpictureandsculpture;theinfluenceonscienceandreason.Itisthefactorswhichgivethetimesfrom1750to1950unityandcausegreatshakinguncalculatedinthefuture.

Keywordinfluence;architecturaldesign;picturesense;reason

鑒于后現代社會的復雜化和多元化,包括建筑在內的各類設計相互影響,以及與人文、科技和派生的各類新學科的交叉,使得“博就是專”成為新的原則。與此同時,這個咨詢滿天,處處都是轉眼即消的電子形象的高科技世界又引起“反智”、“弱智”風的后現代反思,解構向結構的質問和環保主義者的抨擊而再次陷入與1750-1950年建筑設計思想演變類似的掙扎與錯綜復雜之中。

1750-1950,那是一個為革新而努力的光榮時代,是經歷浪漫主義、復古主義、折衷主義和理性主義、功能主義的時代,建筑的設計思想由受考古學、歷史學、宗教繪畫,鄉村畫境的影響向受機械、土木、材料與功能和新的空間觀念的影響轉變。十八世紀的建筑師們愛好歷史的暗示,為比擬辯護,不對稱的造景,畸形的細部,東方的原型和形象化的手法,這些新的想法,并非循序漸進,簡單地一個接替著一個,而是在以后整個兩世紀中,它們用不同的組合與不同的表現,總是不斷地出現。正是這點賦予1750-1950這個時期以統一性,并對日后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震懾。(1)

1、十八世紀末的四大巨匠(人物的影響)

十八世紀末的建筑中有四位建筑師的工作是卓越的:既約翰·索恩,E·L·部雷,C·N·勒杜,J·N·L·迪朗。當復古主義的巨大鴻溝將它們的建筑與勒·柯西耶和包豪斯的建筑隔開的時期中,它們的建筑的確是一個新時代的建筑。

索恩接受了先輩近乎于巴洛克式的設計語言并加以升華,以至于帶有些離經叛道的風味。在它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一種滿不在乎主義的影子,隨心所欲地設計并不在乎是哥特式的或古典的,拋棄所謂的原則。另外,他有著約翰·薩默森稱之為的“對考古學的病態激情”,它的作品同樣表現出在部雷,勒杜作品中發現的兩個特點:對空墻壁和死窗戶的一種憂郁的偏愛和從石棺中尋找創造山花的靈感。他擁護新奇為主的學說,用顛倒古典題材和正常結構關系的手法,或混合古典部件成為奇怪的組合方法,以得到新穎的構圖。部雷的貢獻在于他認為“建筑效果的起因是光”,“球形是最可愛的形象”,因為它顯示出極端的多樣性寓于最大的一致性,它能造成對心靈單一的和更有力的一擊,“因為振奮的心靈不愿為細致的裝飾而掃興”。部雷以輕視古代大師而自豪,他企圖代之以研究自然的方法,將思想馳騁于他認為的“尚屬開端”的藝術之中。勒杜很可能是“隱喻風格”和“表現主義”的先驅,他開創了“會說話的建筑”的先例。正如他設計的妓院平面圖表征著對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他提出建筑多少應具有象征性這個概念:“一座大廈的平面并不是從功能而來的某種結果,而是運用概念在設計中有意識地表現功能”,這也許可以稱之為早期的概念設計萌芽。迪朗的實用與造價最低原則顯現出他超人的經濟預念,“公共的或私人的用途,使人愉快和保護人類乃是建筑的目標”將設計第一次與藝術區分開來。

讓人感動的是迪朗還熱情接受了法國國庫僅負擔得起純功利性的建筑物的限制,他實在是一個很能適應環境和以愉悅心境設計的大師,這一點尤其值得學習和贊賞。

2、畫境的影響

在古希臘,主導的建筑類型是神廟;在歐洲中世紀是教堂;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府邸;而1750年之后能對建筑一般理論的影響最大的,那就是別墅了。由于其多樣性,相對有限的規模和不受限制的地盤,使對浪漫主義的嗜好得以充分表現。當時敏感性結合著叫做美學的新學科出現了,它的前提基于兩種藝術:文學和風景畫。作者將新美學理論總結在三點上:既美麗、崇高、畫境。由此建筑變成了詩歌的一種,它的動人效果來自在觀察者心中一幻思激起的浪漫形象的力量,更易于以文化教養和性情去加以聯想。

崇高通常被歸之于多洞穴的山巒和其它使人敬畏的景物的一種性質。在熱衷于傷感詩歌的年代,它與建筑聯系的特性就是陰暗朦朧。源泉山莊設計的像一座夸張的舞臺布景,由一座高276英尺的八角塔樓放射出巨大的過高的翼廳組成。它那些雕刻模仿古老橡木油飾的木構件,以及它的彩色玻璃窗造成使來訪者形容為“一種與崇高差不多的效果”。畫境起源于英國人對自然風景的喜愛,這導致對花園和私人園林布局不要刻板的普遍愿望。與中國式的園林或自由布局有關,早在1685年,公眾的注

意力就被非正規的優點和新穎新奇的喜好吸引了?“你會認為它不是真的,而是畫得精美絕倫的一幅風景畫”,這是小普林尼形容他在托斯卡的別墅環境的用語。在人工設置的山石和瀑布之中引進建筑物作為景色組成部分使得鄉村建筑基本上看成能使自然風景更有“畫意”。事實上,僅僅堅持窗戶一定要對著最好的風景這一點就能迫使一位建筑師創造出許多他未曾夢見的如畫般的形式和組合。不規則不僅有突出的畫境,而且是調整不同大小和形狀房間的最便利的方法,由此,實用和畫境便統一起來了。

3、文學的影響

確實存在一兩座公認有藝術價值的建筑物,既造得質量差,住進去又很難受。如果一座建筑物的藝術價值主要依靠在文學浪漫主義的隱喻上,或是出于形式上隨心所欲的“雕刻的”性質,則這種房子根本不是建筑,而使用其它藝術中借來的美麗裝飾打扮起來的想入非非的構筑物。但矛盾的是此種構筑物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建筑師爭相模仿和變形,從這里可以看到建筑所要傳達的哲學意義上的“真、善、美”已被文學中的某種觀念打斷,像對丑的藝術價值的一種感受,對真實的重要性的一種過敏,這些對建筑都產生了激烈的影響,同時也確實影響了所有的視覺藝術。從建筑多少帶點感覺的東西這點來講,它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新奇使得一個怪物也顯得迷人,并甚至使自然的缺陷也能引起”。

美感不但與美麗有關,也可由崇高和畫境引起,藝術與丑未必是不相容這個觀念,使“真實之光輝”作為柏拉圖主義者的美的定義。人們也早已懂得那些現實生活中抽的東西,在藝術中可能是美的。狄德羅曾說過“在詩歌中是可以容忍丑陋和恐怖的”。雨果認為“美,不過是人們喜歡的自然界中小小的和幾乎微不足道的部分,而萬物的生機都是上帝所喜歡的”。由此粗俗與丑陋不再是戲劇成分,而成了先鋒派的圈子里完全成了精神生活之崇高的同義詞。中世紀的宗教雕刻,博希的奇異繪畫,威廉·巴特菲爾德的“行動建筑”,在十九世紀中葉,對某些藝術家來說,丑陋具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它使人喜愛坦率的真實,盡管有些生硬,喜愛男性的樸素,盡管有些粗俗,但丑的風格至少具有不至于成為嬌里嬌氣的價值。由此產生了反學院派傾向,哲學上的是實證主義和對傳統的好與壞持無所謂態度的放任主義,和具有強大設計氣魄的“野蠻狀態”。然而有趣的是建筑師本人通常都確信自己正在創作異常美麗的作品。

更普遍,更敏感的文學影響,就是渴望表現真誠。言語并不構成罪體,它們反之棲息在思想中。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就具有一種“無情的坦率”。賴特在《自然住宅》中指出“第一感覺,就是渴望現實,渴望真誠”。盧梭作為一個極端民主主義者在《懺悔錄》中寫道:“藝術的真誠是現時代的特色?!北R梭的氣質與許多革命建筑師的氣質相一致,極端熱情,充滿了以不朽形式來祭奉他認為獨特經歷的沖動,并為將個人的贖罪啟示傳達給人類而竭盡心力。在崇拜真誠中,設計者極力強調自發的價值,“動了真情”來自絕對真誠的高度嚴肅性。真誠同時隱藏著一種刺激的愿望,使他與野性聯系在一起,粗糙混凝土表面展現了“新粗野主義”的真誠含義,它受真誠的極端主義和主義分子的影響,也受所有對妖嬈和嫵媚的清教圖式的厭惡的影響。追求真誠有助于對風格的懷疑,但其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和不受外界奴役的性格,使得建筑難以與環境調和。4、繪畫和雕塑的影響

十九世紀對繪畫和雕塑影響最深的便是抽象藝術。抽象藝術具備許多新的性質:作為“研究”之藝術,作為以本身為目標之藝術,作為創造“驚奇”之藝術,作為“非藝術之藝術和所謂”純粹藝術“之藝術。(2)此時,被看成與建筑有關的三種主要抽象藝術表現形式有:棱角的形式(立體主義),結構的形式(構成主義和要素主義),彎曲的形式(表現主義)。

抽象主義作為研究起源于賽尚的試驗繪畫,這位大師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就像一個正勇敢地追尋新知識領域的科學家,他認為自然界的形式全可以用立方體、圓柱體、球體和錐體來理解。“為藝術而藝術”出自維克多·庫辛,因為抽象藝術特別現代,它不僅是這個時代創制的而且只有它才是這個時代精神的真正表現。在1920年代出現的拼貼畫使得對一群物體的描繪與物體本身的區別不存在了,這意味著建筑在作為一件藝術品與其構成組件簡也沒有固有的區別。驚奇的成分,作為本身就可以刻意追求,由此1920年出現的野性狀態的“達達集團”得以對任何本身不受常規約束的“有生命之藝術”稱號。

立體主義也是一個對建筑影響甚深的藝術派系,它是風格派和構成主義的來源,以其輪廓互相貫穿而著稱。蒙德里安的構成在建筑上有相當大的啟示作用。在一座矩形建筑物周圍或里面活動,可以被看成四度空間,因為我們的時代拋棄了過去的靜態視覺,在立體主義基礎上引出新的空間觀念--“時間-空間”概念,它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非歐幾何有微妙的聯系,三次空間以上的多維空間概念,引進速度和位移尺度概念,打破幾何學的三維性??虏嘉饕Q第四度空間是由于使用造型方法的一種特別恰當的和諧所引起的無限逃逸時刻,這是視錯覺的表現。正如薩瓦別墅將其各個方面都挖空,使得任何實的斷面都表現出內部和外部空間難解難分的互相貫穿。包豪斯校舍用玻璃處理的廣泛透明性正如1911-1912畢加索的畫那樣,又是正面的又是側面的打亂時空邏輯,將繪畫變有限為無限的神奇力量引入建筑設計之中。

對于藝術的思索有時與對于科學的思索一樣是相當嚴肅和認真的,有時它又表現出放肆的一面。在隨后涌現的更為復雜的繪畫流派,如大地主義,行為繪畫,表演藝術,照相寫實,超現實主義雕塑,最簡派藝術,偶發藝術,大色域繪畫和波普藝術等使得藝術領域再現文藝復興似的前所未有的繁榮,引起設計風格的巨大變化,這些無論是前衛或者后衛的東西正如同藝術的花園里任何俗氣的和清高的花都是組成其繁榮的一部分那樣,不可缺少,只要作品具有兩種強烈的效果:一種是視覺的,一種是觀念的。這一點對建筑的表現和母題都影響巨大。

5、科學和理性主義的影響

離開科學的藝術--就像失卻了靈魂的身體,數學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理解透視的法則,明暗的分配,色彩的作用是必

須的。光學和力學也是必須的,不然的話,我們將向盲人般在黑暗中行走……

從某種意義來講,作為嚴肅科學的考古學對于歷史的連續性研究中就特別強調古跡的科學分析與精確描測,由此而引發了十八世紀復古主義的理性主義。不管建筑與情感之間的結合探索多么深刻,建筑與科學之間的結合必將永遠存在,在這點基礎上可以認為建筑形式本質上是帶有科學意味的結構形式,而設計則是建立在科學計算基礎上的。橋梁設計是牽扯到如重的活荷載效應,水力問題等科學性的典范,它曾被看作是砌筑拱券或石頭切割法的擴展,作為一門技藝而非設計存在的。當跨度更大,并且使用更能受力的材料時,運用數學的應力分析變得更為重要?!巴聊尽北銘\而生。新的建筑形式出現后,鑒于鋼筋混凝土的材料技術的計算問題,純形式與美感甚至也要量化考慮,建筑設計不得不求助于土木工程。軍事工程B·F·德貝利多便是一位杰出的土木工程師,他對于靜力學和拱穩定頗有研究,而且還進行了確定材料強度的試驗。工程學終于支配了現代建筑的思索,“建筑業處在一種自卑感中尋求與他們離開的弟兄的更緊密的聯合”。

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隨之興起,理性主義“并不意味著那種以采用樸素的構件形狀和便宜的材料去表現結構經濟性的類型,它僅僅意味著將美的效果限定在邏輯地遵循構件的本性上,其第一美德是表明作為其構造目的之堅固,而后才是不同建筑類型有關的便利,最后是裝飾,它在于建筑總體的安排恰當”。(3)建筑要求推理多于靈感,要求真實的知識多于熱情。古希臘曾使用的大理石神廟的結構符合已經由虔誠傳統確定的古風的木構形式,因而多立克的精神在于以顯示合理的結構體系為背景去尋找裝飾。時代的進步而產生的新的公共建筑如醫院,劇場和監獄,都引起強烈的功能語言對理性主義提出挑戰,強調了通風、光照、視聽、重力熱水系統,采暖納涼諸多技術問題,對此詩情畫意完全束手無策。形式追隨功能,缺點成了設計改良之母,整個設計思潮改變了。

生物學觀念因其與環境的密切聯系也倍受矚目。“有機的”是導入建筑的重要的生物學概念,當我們把某種材料壓制陳固定形式時,這形式是機械的。有機的形則是天生的,“他”成型于內部發展之時,并隨著組織的成長不斷變幻形式。就有機建筑而言,則指由內而外發展的建筑,它與其存在的條件相一致,與環境天然融合,它的目標是整體性的。設計者被要求具備的不是出眾的刺激的敏銳,而是協調感。作者指出建筑與生物共同具有這四個特點:有機體與環境,器官的相互作用,形式與功能的關系,生命力本身的原理。

自然界是最偉大的造形師,生物學提供了“形態學”的概念,由此而有了仿生的概念,除了形態和功能的提示,還擁有自然力,和類神經的網絡聯系等更深入的學問。從西班牙的戈地的畸形建筑到賴特的有機建筑到文丘里的解構隱喻主義,都很大程度受到自然的刺激而產生的靈感。這個課題對未來有著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

篇2

教育的本質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用主體間性理論關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它要求教育者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遵循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把受教育者當作平等主體看待,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價值和能動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脫離改革發展實際和大學生思想實際,把教學活動簡單看成是教師主體影響、改造學生客體的活動,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教學缺乏針對性的做法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必須堅持以理論為指導,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出發,堅持以育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性,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轉向主體間性范式,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二、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含義和特征

1.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含義

“主體間性”是現代哲學的重要范疇,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最先提出來的。它是指多主體在相互交往中所產生的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而衍生出一種人類所獨有的特性。從的交往理論看,主體間性是指“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是一種雙向互動、相互融合的關系,是不同主體間在實踐中不斷地達成共識、發展共識,進而表現出相關性和一致性的過程”。將主體間性理論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形成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強調交互主體性,即主體間的交互關系。這種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在于: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體,這兩個主體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互相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從而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多向互動的特性。

2.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征

一是雙主體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體,但他們又是兩個有區別的主體。一方面承認教師是施教的主體,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具有主體性和主體人格。同時,也極力主張學生在受教過程中的主體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施自我教育,具有獨立主體性和主體性人格。二是交往互動性。交往是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存在基礎和生成根源。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強調多主體之間的有機融合,包括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三個維度之間的相互交往,體現了主體性、平等性、交互性、發展性等特性。三是實踐性。聯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通過實踐教學,實現主體間的相互影響、平等對話、相互理解、互動交往等來促進雙方思想政治素質的共同提高,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新路徑

1.轉變教學理念

一是堅持從教師“獨白”走向師生“合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在教育者的價值引導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過程中實現個體思想政治品格的提升。換言之,就是教育雙方共享知識、情感共鳴、智慧共建和精神覺解的過程。但在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權威和真理的掌握者自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成是教育者的單向灌輸,完全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自覺能動性。用主體間性理論關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要求改變這種“獨白”的單向式落后教育理念,樹立“互相學習、彼此欣賞、共同提高”的互動式教學理念。構建多異質主體互動合作關系,形成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優勢互補的師師關系、互助合作的生生關系,通過多主體的共同參與,合力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二是堅持“灌輸與對話”相統一。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作為人類靈魂的教育,只能通過由對話精神所引領的教學方式才能完成,因為只有對話才是探索真理與自我認識的真正途徑?!痹谒枷胝卫碚撜n教學中,要實現主體間性,就要求改變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簡單做法,在平等的條件下多主體之間進行更多地理解、溝通、交流和互動,將灌輸的原則與對話的藝術、對話的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多就改革開放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和大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采用“問答式”、“啟發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2.優化教學方式

一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體性的發揮除了表現在要保證所傳授知識的真理性,也應注意教學藝術的提高,要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圍繞激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積極運用互動式、體驗式、活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比如:針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理論知識以及社會熱點問題,采用課堂討論法或者案例教學法,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設計情景劇、小品,組織辯論賽、演講比賽、讀書活動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二是利用現代化教育媒介。主體間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的形成,除了交往主體的參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必不可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合理有效地運用課件、音像視頻資料、歷史資料等現代教學媒介,把教材內容和理論知識通過生動的圖片、視頻直觀地反映出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狀況,真正提高教學實效性。三是加強社會實踐。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性的特征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樹立實踐活動意識,主動開發實踐活動資源。受教育者不會僅僅滿足于課堂教授的理論知識,他們渴望借助實踐檢驗理論知識的真偽。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地區實踐資源優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紅色資源、能反映現代化發展的優秀企業、新農村建設典型事例等,讓學生通過參觀考察、實地調研等形式,使學生在深入社會、服務社會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親身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從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對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念。

3.建立多元評價機制

篇3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日益開放,隨著民主法治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對政法機關的執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政法機關必須順應形勢發展的要求,適應人民群眾的要求,不斷端正執法思想、更新執法觀念,自覺樹立和落實崇尚法治、平等保護、司法文明、程序正義等現代法治理念,推動執法觀念創新和工作創新,推動各項執法工作健康深入發展。同時,將執法為民、保障人權等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現代法治理念貫徹落實到執法辦案的各個環節,使執法工作更加符合黨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設的規律,確保檢察工作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首先要進一步強化公仆意識。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執法,從人民群眾最希望做的事情做起;帶著對人民的深厚感情辦案,從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辦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每一個案件;堅決克服執法中的特權思想和霸道作風。

其次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自文秘站:覺把政法工作置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思考和部署,堅持黨的領導,通過充分發揮法律職能,積極推進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建平安有序的法治社會做出貢獻。

再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要求政法機關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個核心理念,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正確處理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種問題;

政法機關樹立執法為民理念,是由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同時,執法為民也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原則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體現。

一切為了人民是執法為民理念的基本內涵,也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政法機關要立足本職,恪盡職守,嚴密防控打擊違法犯罪,保證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民利不受侵犯。

走群眾路線,首先必須正確處理專門機關工作與群眾路線的關系,一方面要加強政法機關機構建設,保障政法機關有能力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實做好群眾工作,在新形勢下,堅持專群結合,集中體現在強基固本,大力加強政法機關的基層基礎工作上。其次,政法干警走群眾路線,要學會做群眾工作,特別是要學會做等特殊狀態下的群眾工作。

篇4

建筑行業中級職稱論文字數

每個刊物的字數都是不一樣的,要是發省級刊物的話一般字數在2000字到3000字之間不等,一般多數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業中級職稱論文

建筑施工行業技術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建筑行業也在發展。建筑施工技術作為建筑業發展的力量和源泉對建筑業的發展起著舉足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建筑施工行業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創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業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業技術被引進,本文首先來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術,然后再次基礎上簡單的介紹幾種建筑施工行業新技術。

近些年來,我國在建筑施工行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已經初具了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我國建筑業出爐的一批一批規模大、結構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窺見我國建筑行業技術發展的進步,本文主要來探討建筑施工行業技術研究。

1.傳統的建筑行業施工技術

在建筑行業中,傳統的建筑施工技術主要有樁基技術和基坑支護技術兩種,下面我們分別來看。

1.1 樁基技術應用

樁基技術作為我國建筑施工行業的一種傳統技術,在建筑施工行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樁基技術主要有預制樁和灌注樁兩種。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預制樁技術產生的噪音較為嚴重,所以,預制樁的使用范圍較為狹小。最常用的樁基技術是灌注樁技術。灌注樁技術施工方式較為靈活,不但可以自行設計樁長、樁徑以及數量,而且可以滿足不同地質地貌的施工。在我國建筑行業中,其使用范圍比較廣,利用率比較高,但是灌注樁技術由于受自身樁徑和樁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種缺陷主要運用樁側后注漿技術和樁底注漿技術。

1.2 基坑支護技術的應用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層建筑物的不斷增多,基坑支護技術應用的較為廣泛,因為高層建筑中必須做好建筑深基礎的施工,否則,建筑物的質量很難保證?;鶎又ёo技術適應了這一要求,解決了高層建筑深基礎施工難度大這一問題。基層施工是一個復雜系統的整體工程,施工時要綜合考慮到擋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種因素,所以在施工時要綜合考慮施工技術、施工環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個方面。我國采用的基坑支護技術主要有逆作拱墻技術和土釘墻技術兩種。逆作拱墻技術主要適用于土壤較軟的地層,主要運用分層挖土的方法。土釘墻技術適用于低水位的非軟土層,實現在分層開挖基礎上的分層支護。

2. 建筑行業施工新技術的引進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的建筑施工技術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很大進步,但其總體水平仍然比較低,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具體表現如下:缺乏技術創新,對技術的創新力度不夠。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加上傳統思想的影響,許多新技術不被引進,沒有引起建筑行業足夠的重視,導致建筑施工行業技術創新緩慢或缺乏技術創新。企業缺乏創新人才,加上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導致建筑行業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各種新技術被不斷引進,譬如高強度高性能混凝土技術、深基坑支護技術、鋼結構技術等等,下面我們來具體研究一下幾種建筑行業新技術。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

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個人占用的空間日益縮小,在這種情況下,高層建筑應運而生并得到了充分發展。高層建筑施工主要以鋼筋混凝土結構、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為主。清水混凝土技術作為建筑行業的一門新技術將原始澆筑面直接作為裝飾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層建筑的穩定性,為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2.2 鋼纖維砼的施工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品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的藝術感覺越來越重視。為了滿足人們對建筑藝術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業中引進了鋼纖維砼的施工技術。鋼纖維砼的施工技術通過在普通砼中摻入適量鋼纖維,兩種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種復合材料,不僅增強了砼構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強度低的缺點,增強砼的耐延性。此外,鋼纖維砼具有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沖擊能力很強,所以利用鋼纖維砼的施工技術建設出來的高層建筑不但質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體感,給人們一種視覺沖擊力,滿足了人們對藝術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術

科學技術和建筑行業的發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建筑施工。隨著防水施工向冷作業方向發展,防水材料中出現了許多高效彈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這些材料運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建筑防水技術分為對屋面的防水和對墻外的防水兩種。對屋面的防水會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復合涂膜施工,這種技術關鍵在于做好基層、板縫以及節點處理。涂料時一定要做到仔細認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對于墻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氣砼磚墻施工技術。兩種技術綜合運用,提高了我國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預防了水滲漏以及裂縫等公害的出現。

3. 結語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競爭性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動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所以,任何一個建筑企業都要從自身的優勢出發,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不斷研發創新建筑行業施工技術,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文勝. 談建筑施工企業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管理. 科學之友,2009.

[2] 周云. 現代建筑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7.

[3] 趙志緒. 我國建筑施工技術的進步與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業中級職稱論文字數”的人還看:

1.工程類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2.2017年中級職稱論文字數

3.2017年建筑中級職稱論文

篇5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近代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唐孝祥教授及其碩士生發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學位論文為代表,在研究對象上集中在廣東的三大僑鄉,主要包括唐孝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2003)、賴瑛《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吳妙嫻《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這幾部著作和論文進行詳細的評析。唐孝祥的《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是一部從建筑美學視角對近代嶺南建筑文化進行剖析的理論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鑒了現代美學和建筑美學的理論成果,在生存價值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有關建筑審美文化機制的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以此為理論工具,作者對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進行了框架式的探討。在論證嶺南三大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機制和建筑適應性的基礎上,《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這一頗有啟發意義的概念,用來概括廣東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精神,作者總結道:“從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僑鄉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強烈的時代性和獨特的文化性”①、表現出“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創新性特征②”;興梅僑鄉“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和持守……形式多樣的客家僑鄉建筑充分顯示了對自然、社會和人文的高度適應性……建筑選址的風水觀念反映了客家僑鄉對建筑環境的審美選擇”;而潮汕僑鄉建筑則表現出“博采眾長的開放品格”、“經世致用的商業意識”、“精雕細刻的炫富心理”③。可以看出,相較于現有的僑鄉建筑研究文獻,《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表現出了相對宏觀和系統的視野,它不局限于對某種單一的僑鄉建筑風格進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聯系的方法,論述了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現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驅動力,以及受不同歷史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影響,不同地域僑鄉建筑的發展所表現出的不平衡性??偟膩碚f,《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對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點式的,它為建筑美學在僑鄉建筑領域的研究確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堅持主客體相互契合的辯證思路原則,而方法則可以概括為反映建筑審美標準辯證性的審美文化機制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在唐孝祥教授指導的三篇碩士論文中,這些原則和方法被遵循和應用,使得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賴瑛的碩士論文《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主要從審美文化背景、審美屬性、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審美文化個性幾個方面來論證興梅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在審美文化背景的相關章節中,作者將興梅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價值取向,慎終追遠、重本溯源的宗親觀念,自強不息、無私回報的文化心理”④,這是該文對主體審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體方面,除了對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的一般性探討外,該文主要概括了興梅僑鄉建筑人文適應性特征,即“重貴輕富的價值取向,趨吉避兇的藝術追求,進退兩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即“千姿百態的建筑樣式,禮樂相濟的文化意境,獨具一格的環境模式”⑥,最后。根據主客體相契合的原則,作者概括了近代興梅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嘗試性的文化開放特征,恪守傳統的美學特征,基于堂橫屋的建筑性質特征”⑦。朱岸林的碩士論文《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在論文結構上和賴瑛的論文基本相同。主體方面,該文將近代廣府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重商崇利、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博采眾長的文化心理,戀祖愛鄉、實業興國的民系觀念”①??腕w上,廣府僑鄉建筑的人文適應性特征被概括為“積極主動的開放品格,匯通中西的融合思維,勇于創作的創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現形態上,該文主要從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環境三個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吳妙嫻的碩士論文《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比起前面兩篇論文有了一些新的視角,主要體現于該文對僑資與僑鄉建筑發展關系較為系統的探討,該文總結了近代潮汕華僑投資的一些特點,包括投資房地產業比其他行業利潤更有保障;地區城市人口增加,有發展房地產業的需要;以及傳統心理和市政建設對房地產業的推動等。此外,該文也同樣從主客體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體上,潮汕僑鄉的民系精神表現出:“尊儒重商、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團結自強、博采眾長的民系心理,微觀技巧、經驗直觀的思維方式,精美細致、雅俗共賞的審美理想”③,在客體上,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屬性表現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內涵深厚的人文適應性特征”④。總結來說,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表現為:“(城鄉)建筑形制發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術的務實性及建筑裝飾的炫耀性”⑤。前者來源于“潮汕民系保守與開放的二重性心態”⑥,而后者則“體現了潮汕民系務實與虛榮的矛盾心理”⑦,“這種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體文化與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時體現了經驗性文化及商業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響”⑧。以上三篇碩士論文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所建立的建筑美學理論為指導,深化和拓展了廣東三大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由此我們得以更加全面的認識廣東各地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如廣府僑鄉建筑的崇商重利、積極主動的開拓創新;興梅僑鄉建筑的重貴輕富、恪守傳統與嘗試性的文化開放;潮汕僑鄉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觀技巧等。若對三者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其各自的審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鄉土文化、儒家主體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結果,由于華僑群體的建造行為正是他們在中西文化抉擇中自覺與不自覺的一種心理反映。是拋棄傳統的建筑觀念,對西方建筑文化全盤接收,還是兼容并包,擇善而從,這并不是一個單項選擇,不同地域的華僑群體生存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產生多樣的僑鄉建筑風貌。

盡管現有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作為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研究仍較為薄弱。主體審美心理沒有客觀的測量標準,華僑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對其界定只能依靠對主體行為和建筑現象的解釋。但現有研究往往從建筑現象做宏觀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對主體的社會構成,以及主體行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對于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學的特征。諸如“開拓創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實上是建筑反映出來的主體精神,這些精神特征不僅見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飾、家具等等其他物質資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審美文化特征應當更加類型化。這方面研究的缺失實際上反映了對主客體聯系認識的斷裂。第三,關于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與經濟、政治、思想等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現有研究還較為表面化。社會經濟政治對于建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這種影響如何參與到具體建筑形態的塑形過程中去,這是研究的難點之一,也是現有研究往往回避的問題。第四,現有研究較為忽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與僑鄉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認識到僑鄉建筑文化是文化沖突和融合的結果,但仍然使用相對靜態和孤立的視角來考察建筑現象,而忽視其動態和過渡性的審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個建筑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現實意義還有待深入挖掘。僑鄉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體系沖突、分化、整合與調適過程在民間演進的生動實例,與當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鮮有研究討論近代廣東僑鄉所發生的建筑文化適應現象對當代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

解決以上學術缺憾的關鍵在于,尋求某種視角,或是某個概念,或是某種方法,來統合主體與客體,以及各種學科視野。正如唐孝祥認為,“美學的學科邊緣性和建筑美學的邊緣交叉性質,決定了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研究在對象上的復雜性,在目標上的多樣性和在方法上的綜合性”①。這一觀點對于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也同樣適用。但是難點也出現在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客體的研究傾向與主體研究結合起來,以及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現象的研究傾向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結合起來。從而解決現有研究中各種視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聯系的問題,這里,我們試圖引入“空間”概念作為建筑審美文化研究中聯系主體與客體,建筑學與其他學科視角的一條橋梁。這里的“空間”不是單純的建筑學意義上的空間,而是表現為多學科交叉視野的重合點。在社會學中體現為空間社會學,在經濟學中體現為空間經濟學,在心理學中體現為環境心理學等,空間概念的不同層面為各學科視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廣東僑鄉社會處于空間轉型的歷史階段,傳統空間模式被逐漸消解,新的空間模式開始擴張,這是其建筑空間、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思想空間、藝術空間等各層面空間內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間與其它人工環境共同構成抽象空間的物質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各學科視角的僑鄉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統化,同時我們也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體現出過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動了社會的空間變革,同時也是社會空間變遷的結果。見表1。通過考察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所推動和反映的社會空間變遷特征,可以得出另一個推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眾性,它表現為一種“建筑風尚”。由于社會空間不會因為孤立的、偶然出現的新空間形式而發生變遷,只有當一種新的空間形式為大眾予以認可時,我們才能說整體的社會空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社會空間變遷,因此這里涉及到空間轉型的動因、發展機制和結果。首先,從動因來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長階段都存在著空間的擴張現象,即通過對空間的占有,來實現文化原型的自我復制和繁衍。然而,客觀空間的有限性則預示著增長的極限,導致了不同空間模式的沖突,近代廣東社會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間沖突的表現;其次,從發展機制來看,空間文化模式轉型是一種質變過程,與常態下的線性擴張不同,這一過程的空間擴張呈現指數化暴漲的特征,在物質實踐上表現為某類建筑形式的流行熱潮,流行既可以從原有空間模式的母體中產生,也可以通過跨文化方式產生,“當一種習俗經歷了跨文化傳播,就可能演變為另一文化圈內的時尚并被再次流行。當然,此時尚已非彼習俗,它是一種經過了異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時尚”1,近代廣東僑鄉西式風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這一規律,國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異于西方本國人的審美經驗,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文化誤讀和自由發揮的情況,因此僑鄉建筑普遍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最后,從結果來看,在流行階段以后,空間的擴張或衰落消失、或衰趨于穩定、前者僅表現為一時的建筑風尚,后者則成為穩定的建筑風格,然而還有第三種結果,即介于二者之間,這也是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的演化結果,它們沒有成為主流的空間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組成部分。

縱觀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已取得了較為堅實的成果,但仍存在廣闊的學術空間有待后繼者深入發掘。筆者認為,主客體研究的聯系性,以及建筑學視角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是深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的關鍵所在。而加強聯系性的途徑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廣泛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建筑審美文化與近代僑鄉社會空間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審美文化的性質和地位上來說,僑鄉建筑是近代民間建筑本土自主演進的一種途徑,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它們參與到對傳統地方建筑體系進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間文化模式的歷史潮流中,在民間建筑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成為廣東兩省僑鄉空間文化模式創新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在推動廣東地區的城鄉建筑和社會發展,延續文化傳統,促進僑務工作開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篇6

關鍵詞:SWOT分析法;畢業設計;改革與實踐

引言

畢業設計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衡量高等學校教育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土木工程專業涵蓋范圍廣,涉及知識面寬,傳統的畢業設計指導模式已無法滿足畢業設計要求。以往的畢業設計中存在著畢業設計(論文)內容涉及知識面窄,真題少,“假題”多,真題也未必真做,學、產、研脫鉤;畢業設計套路化,科研含量低,抄襲嚴重;缺乏整體設計和團隊合作思想;指導教師不足,生師比過高等等諸多問題[1]。為滿足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培養要求,促進不同專業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加強學生的實際工作配合能力,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我校船舶與建筑工程學院首先針對畢業設計這一教學環節進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改革以往一些不利條件,增強優勢因素,率先在土木工程專業推出畢業設計導師制模式,進行了實踐研究,取得一些成效。

1.現有土木工程畢業設計模式的SWOT分析

1.1優勢分析

首先我校船建學院每年新增本科生創新項目6-7項,近3年來有6項被評為省級優秀本創項目;土木工程專業教師每年人均2項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在研;校重點建設本科生創新基地2個,分別為船舶與結構創新基地和力學實踐創新基地;以上創新平臺建設和科研氛圍為學生的日??蒲写蛳铝己玫幕A。其次我院土木工程專業教師10名,其中房屋建筑學老師2名,制圖老師2名,可在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中組建團隊給予學生指導。另外有5位教師可組建力學團隊,對畢業設計中的上部結構計算部分給予指導,此外還有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地基處理等相關老師可以在各自的課程設計時間為學生給予指導等等。

1.2劣勢分析

目前存在畢業設計周期緊,現有的畢業設計教學體系與模式可能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教學要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差,畢業設計過程中甚至個別編寫數據,抄襲往屆內容[2];導師制度的施行,要求每位教師每屆帶8名學生,四屆學生約有32個,這對導師的時間、精力、指導方法、科研素質提出很高的要求,個別教師有懈怠現象,管理不到位情況出現。個別項目科研、實踐內容與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不緊密,學生做完畢業設計甚至不知道項目內含的科研原理,只是一味生搬硬套,測出數據后,從不思考數據如何得來,數據的正確性更加無從考證。另外,現行的課程體系不能很好滿足土木工程各個方向教學需要,個別課程之間銜接有小問題。

1.3機遇分析

我校從2012年更名遷址,從原來的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鎮江)更改為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蘇州張家港市)。蘇州地區經濟發展較好、實訓基地得到蘇州、張家港地區相關企業的大力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優于鎮江,企業多,投資多,尤其是離中國的建筑之鄉南通較近,有利于學生到南通建筑類企業就業。由于地域環境影響,教師橫向項目數量大大增加,企業需求極大提高。江蘇省教育廳今年首次對我院工程管理專業進行辦學抽檢,在“以評促建、重在建設”的指導思想下,我校對土木工程專業也進行了自我評建,尤其對畢業設計這一重點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度剖析,學校、學院各個層面非常重視這一評建契機,努力提高辦學質量。

1.4挑戰分析

隨著土木工程學科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被應用于生產和教學,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以提高自身素質;導師制的施行使得每位教師管理學生數量大約是32名,如何高效管理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雖然,我院畢業設計包含選題、開題、中期檢查、論文評閱、答辯與成績評定等各環節,但是,如何完善畢業設計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任重道遠。

2.畢業設計改革的努力方向

2.1畢業設計引入導師制模式

整合現有資源,包括教師資源和實驗教學資源,結合實際人才需要,提出導師制的畢業設計改革模式。學生從入學起就有各自的專業方向性指導教師。通過學生的“一傳一幫一帶”將各年級學生引入到日常的科研工作中[3]。例如:我院研究力學與新型建筑材料的一位教師,分配給大四學生的任務是分析建筑材料的工作性能、力學性能、畢業設計等任務,大三學生負責撰寫試驗方案和制備試驗試件,大二學生負責實際試驗操作,大一學生負責試驗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梯隊,學生科研素質有效提高。當然,部分學生進入畢業設計選題環節可能從事另外的方向,如結構計算、抗震等,但是3年多的科研素質培養,即使學生更換畢業設計方向,他們也能從容完成相應任務。

2.2利用專業課程教育、課程設計等教學環節

導師將畢業設計題目預先發到學生手上,從學生學習專業課開始著手畢業設計,在學完房屋建筑學后,對畢業設計中的建筑圖部分進行設計,學完地基基礎后對畢業設計中的基礎部分進行計算等等,有效利用課程設計時間對涉及到的畢業設計內容精雕細琢[4]。

2.3開發學生主動科研興趣

依托我院創新平臺、本創項目,導師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先期開展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實踐表明,學生帶著教學、科研任務完成畢業設計,是一種主動、高效的畢業設計模式。2.4改革現行課程體系梳理各門課程之間銜接關系,打通培養“大土木”各個教學環節。提高教師管理素質,提高教師服務學生意識,將畢業設計質量看作是檢驗教學產品的最高標準[5]。2.5嚴格規范管理畢業設計流程。(1)選題。在第七學期中期召開畢業設計(論文)動員大會,向學生明確畢業設計(論文)的具體要求、各階段工作的時間安排和評分標準。提供選題供學生選擇,或由指導教師與學生商議后確定選題。指導教師填寫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提出畢業設計(論文)的內容、要求等,擬定工作進度,列出參考文獻目錄。(2)開題。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開始后2~4周內,學生在充分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完成開題工作,包括資料收集、外文文獻翻譯和文獻綜述,同時填寫開題報告概述表,了解選題的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落實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步驟和措施等,并由專業負責人組織學生開題答辯。(3)中期檢查。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過程中,指導教師每周與學生見面1-2次,對學生進行檢查、指導和交流。在中期,由學院、督導專家組、專業負責人、指導教師對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進展情況進行檢查和答辯,對進度緩慢的學生提出預警。(4)畢業設計(論文)答辯與成績評定。在畢業設計(論文)后期,學院成立畢業設計(論文)領導小組和答辯委員會,制定畢業答辯的程序和評分標準,評定成績時,按照評分標準從嚴要求。(5)總結。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結束后,專業負責人寫出書面總結,內容包括:畢業設計(論文)情況,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等。在整個畢業設計期間,學院教學督導組、教務處、專業負責人對畢業設計(論文)的各環節進行跟蹤檢查,強化過程管理,切實保證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3.結束語

獨立學院作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辦學機制與模式的探索與創新,其人才培養模式還處在不斷的探索之中,因此恰當定位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出能滿足社會需要的特色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勢在必行的。通過畢業設計模式優化改革,為學生畢業設計創造良好環境,改變目前獨立學院在面對畢業生檢查和學位授予時的種種難題。同時可在選題時結合地方經濟建設,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衛,朱瑞祥,張軍昌.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中的問題及對策[J].高教論壇.2011(08)

[2]于華,張雅芳,劉允.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25)

[3]楊艾玲,李其蘭,杜松云.關于提高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幾點建議[J].廣州化工.2011(18)

[4]劉岱,周德新,詹湘琳.基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本科畢業設計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3)

篇7

    被告:劉凱旋,男,大學講師

    案由:著作權侵權糾紛

    原告胡計海和被告劉凱旋是大學建筑系的同事,胡為副教授,劉為講師。2001年初,為參加下半年在京舉行的國際建筑師大會,胡計海撰寫了幾篇專業論文,正準備寄給大會組委會時,劉凱旋覺得論文寫得不錯,要求胡計海將其中兩篇論文給他,胡計海一想兩人同事多年關系不錯,于是爽快地答應了。劉凱旋為報答胡計海的勞動愿意支付給其報酬人民幣8000元整,同時為防日后不測,劉凱旋要求與胡計海簽一份轉讓協議,約定該二篇論文自劉凱旋支付8000元報酬之日起,其一切權利全部轉讓給劉凱旋,即買斷,胡計海認可并不得反悔。2001年2月10日,胡計海收到劉凱旋8000元報酬,將二篇論文稿交給劉凱旋,雙方在轉讓協議上簽字。幾天后,劉凱旋將署名為自己的該二篇論文寄給了國際建筑師大會組委會。

    2001年底,參加國際建筑師大會的劉凱旋因為上述兩篇參會論文學術價值高而得到兩萬元人民幣的獎勵,次年又被學校破格晉升為正教授。胡計海知道后,心理不平衡,一氣之下向人民法院狀告劉凱旋侵犯其著作權,要求法院判決轉讓協議無效;論文署名作者為原告胡計海;劉凱旋返還論文給胡計海,胡將8000元返還給劉;劉賠償胡經濟損失50000元;撤銷劉的正教授職稱;訴訟費用由劉負擔。

    原告胡計海訴稱,兩篇獲獎論文系他所寫,被告劉凱旋沒參與論文的創作,作者應為原告,所獲物質和精神獎勵均應歸原告所有。被告劉凱旋辯稱,他與原告間有轉讓協議,雙方都知道該二篇論文的轉讓是買斷性質,他支付報酬后取得論文的一切權利合情合理合法,所獲獎勵和榮譽應歸被告所有。

    [法院審判]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胡計海和被告劉凱旋簽定的論文轉讓協議系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協議中一切權利全部轉讓(買斷)依法應理解為著作權中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買斷。依照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人身權是不能轉讓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亦不例外,故轉讓協議中關于財產權的部分有效,關于人身權的部分無效,人身權仍應歸作者即原告所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之規定,判決如下:(一)轉讓協議部分有效,部分無效,即協議中關于財產權的部分有效,關于人身權的部分無效;(二)論文的署名權歸原告,被告不得在論文上署名;(三)被告賠償原告經濟和精神損失人民幣一萬元;(四)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解評]

    本案涉及的是著作權能否買斷的問題。

    關于“買斷”,一般包含如下含義:(1)買賣雙方意思表示真實,目標一致;(2)是一種有償的買賣行為,買者支付價款獲得賣品,賣者交付賣品獲取報酬;(3)買賣標的不僅僅是作為物的作品,還包括作品的著作權;(4)買斷指賣者將所有權利全部賣掉,不作任何保留。

篇8

關鍵詞: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改革;人才培養

一、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素質情況調查

由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上述要求所定的本科教學,顯然面臨改革的必然。應該承認,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本科教學,無論就其課程設置或教學組織,都與現實的市場需求有較大的差距。

對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走入社會就業后對其素質評價的調查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意識層次不高,不能適應日臻成熟的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思維模式較單一化、思維方向不甚明確;缺乏對世界性、全球化市場動態的新概念;缺乏預見性、超前觀、系統性和動態觀,“工匠型”的特征較為突出。

2.思維理智的低層面導致了觀察、分析、決策、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差,特別是面對市場表象需要加以理性判別并決策方案時,往往因循守舊,莫衷一是,缺乏多方案決策思路和和多方案優化抉擇的敏銳。

3.缺乏定量解析與定性決策一體化思維、分析的實作手段,在進行策劃方案研究時,不善于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和有機整合。

4.缺乏現念,生活行為與工作行為不甚規范,主要表現為對個人的自信不足與對團隊作用的漠然。

5.計算機應用能力不足,僅僅因循于等級考試的基本要求,缺乏應用開發的思維方式和簡單的編程能力。

6.寫作能力低下,演講及陳述方式一般,與人溝通時抓不住主要因素,語言表達貧乏。

7.外語水平較差,其余諸如音樂、美學、藝術、哲學等范疇中的人文知識欠缺。

8.工程素質較差,主要表現在缺乏工程師基礎訓練和工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對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1.教材的改革

我國的高校統編教材無論就其系統的嚴密或是規范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作為理論的升華和系統整理,嚴密和規范理應成為教材編寫的主要準則。而教材與理論專著的不同之處在于教材應當具備對學習者的誘導和啟發。筆者認為在教材的改革中,我們可選擇地把哲學、倫理學、文學、歷史的片言只句,以最切合內容的方式引進到我們的教材中去,以增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教材的趣味。

2.教師應具有的素質

教師在教學中所表現的總體素質,是制約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從事建筑工程管理教學的專業課教師應當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養: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組織開展第一課堂授課教學的能力;全球性經濟市場信息收集、整理和應用的能力;應對WTO市場新格局,調查并掌握市場動向,具備樣本組織~數理定型~趨勢預測~派生可行決策(往往應為多方案)的能力;創新意識強,善于學術整合,勤于習作,勇于投入,具有良好的市場經營顧問和企業管理顧問的知名度;理念清晰,懂法律,行為規范,具備直面市場、指導市場的理智心態。

3.互動參與式教學

根據近年來筆者組織的各類諸如“塑造杰出職業經理人”、“塑造杰出地產營銷人”、“塑造杰出物業管理人”的崗位素質提升培訓,深感這種互動式參與式教學方法,應引進到高校的教學中。互動參與式教學大大縮短了教與學雙方的距離,諸多參與式課程,如團隊合作的精神、非理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化、現場銷售能力演練、即興式命題演講的思維聯想、溝通技巧、營銷策略、禮儀與公共關系等,能啟迪參與者的強烈個人意識,從而自主地積極投入其中互動參與式教學的方法不但對于建筑工程管理類的學生適用,而且適用于所有的本科專業。

4.畢業設計(論文)的自由選題

我們認為: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對自己數年來學習進行總結并應用于實踐的檢閱,而并非指導教師的教學總結;畢業設計(論文)這一重大教學環節是展現本科人才全面素質和應用能力的考察,而并非指導教師學術思想的展現。因而,由教師主觀命題所設計的大綱,必然出現以下兩方面的弊端:一是事先的設計期望與最終成果的期望內容距離太大;二是教師個人意圖所框定的范圍將使學生在完成設計(論文)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從教育生態理論的觀點出發:處于這種被動狀態所進行的畢業設計(論文)完成者被置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因而其系統的熵增較大,不利于系統的自我調節與完善。

三、結語

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素質的全面提升,作為教育事業應對WTO的改革嘗試,應以試點方式組織開展。日新月異的市場期盼著高素質人才的涌現,教育作為一項巨大的社會產業,理應為市場輸出大批理念超群,業務扎實的優秀人才。不失時機地開拓教學思路,及時引進、充實、完善教學內容,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啟動新型教學機制,是高校教師應予以深層思考并大力付諸實踐的探索課題。可以展望:不斷地處于動態演進過程中的教學改革,必能不辱使命地開創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舒達.素質教育全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2] 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當代科學技術發展與教學改革――“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報告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9

    

    尋求 現代 建筑中的“古典”

    大多數人認為傳統己經過去了,現代的東西里面幾乎沒有傳統的元素了。要是這樣想就錯了。由于封建制度統治了人們上千年的時間,所以

篇10

1引言

市政工程的施工項目一般包括城市公共設施和基礎建設,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論文淺談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及管理的研究,將從成本管理的意義入手,結合市政工程施工成本相關概述,找出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及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根據相關問題,論文將提出解決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及管理問題對策。希望論文的研究,能為我國市政工程施工項目的成本控制及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參考性建議。

2成本管理的意義

成本管理,概念上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成本的管理。具體包括成本的核算、分析、決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行為。成本管理是一個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對于市政工程也是一樣。從戰略角度講,成本管理不僅包括制造過程中的成本,還涉及整體價值鏈系統的預期及信息成本。正確的成本管理可以保障企業的健康長期發展,具有長期性、全面性、競爭性、開放性及預防性的特點。成本管理是企業運營日常的管理活動,其戰略選擇與管理,決定著企業目標實現。另外,成本管理可全面考量企業戰略,找出影響成本的條件與因素,保持企業活力,使成本結構最優化。因此,綜合來看,成本管理是以戰略眼光的角度,將企業的成本結構進行分析,根據成本管理活動的信息,為企業制定戰略管理決策,使其管理更加規范化。系統而全面科學的管理,可以最大程度促進企業增產,為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提供物質條件[1]。

3市政工程施工成本相關概述

市政工程項目一般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包括城市的道路、橋梁、排水、供熱、交通、環境維護等工程,與普通企業建設工程不同的是,市政工程項目為了保障工程質量,在工程實施的整個過程中起到監督作用。因此,工程種類的繁多和其社會責任決定了市政工程成本管理的多元化。市政工程大部分施工地點在城市內部,施工現場的樹木、住宅等障礙較多,影響因素較多,涉及主體較多。例如,在施工材料的采購方面,既涉及與政府合作的建筑企業,也涉及政府多個部門職能的履行與監督。因此,市政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具有復雜性。市政工程項目成本管理過程一般包含幾個階段。第一階段事前管理,是對工程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和審核,主要包括成本預算、決策、計劃制定等,規劃消耗成本數值后,建立成本數據檔案。第二階段的成本管理是最重要的環節。主要是施工過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人工、材料、設備、管理等費用。第三階段事后管理,主要包括施工成本核算和分析,確認各環節的費用超標情況,從中汲取教訓,明確日后的成本管理方向。

4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4.1缺少成本控制思想認識

目前,我國市政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首要問題,主要是建筑施工企業的工作人員缺少成本控制思想認識。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與成本管理相關的工作人員沒有形成成本觀念,市政工程施工項目的成本管理大多只對施工過程和事后成本管理,對項目的成本預算等細節核算沒有給予重視。而且,建筑施工企業中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將成本控制管理視為財務部門的專項工作,與自己并沒有關系,忽視了與自己工作相關的成本問題。第二,有不少建筑施工企業以自身經營利益為施工的唯一目的,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未從政府的公益性角度進行考慮[2]。技術人員負責部門只有工程質量問題,采購人員只關注于對材料的采購和驗收。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為了在規定工期內完成,使建設成本大大提高的現象。各個部門若只負責做好自己的一分部,必定會失去對整體工程的考慮。市政工程項目繁多,卻是一個有機整體。無論是工期成本和人工成本,還是質量成本,任何一項成本管理環節都離不開對整體宏觀考慮。因此,要以綜合的眼光,增強每個員工的成本控制思想認識。

4.2沒有完善的成本控制及管理體系

沒有完善的成本控制及管理體系,表現在決策體制不完善。部分的市政工程項目對前期的成本預算等準備工作不夠,項目的可行性報告以及成本核算報告內容沒有說服力,數據不精準,以應付領導而存在。在成本預算不精準的條件下,施工中必定會出現成本管理失去控制的現象。針對獎懲機制,企業有關部門沒有加以重視。缺乏獎懲機制,使員工在落實成本管理中缺少限制和動力,對成本管理的落實不利。

4.3成本控制及管理方式不當

在進行成本控制時,市政部門和企業相關部門并沒有結合工程的基本特征,實施相應的成本管理手段。建筑企業雖然制定了相應的成本管理具體措施,但是沒有在實施手段時給予重視,這就導致采取的措施過于表面化和單一化,起不了根本性作用。很多項目對于建筑施工企業來說,只是根據以往經驗,借鑒其他企業管理方式進行成本管理。忽略了本身工程的根本性質,甚至是工程的現場進度、施工條件和工程功能要求。因此,成本控制及管理方式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一旦施工現場發生突發事件,當下的成本管理根本起不到挽回損失的作用,對后期的成本管理造成影響[3]。另外,針對成本控制及管理的具體內容,建筑施工企業沒有真正明確。導致工程的工藝工序、進度質量、材料人工等方面造成浪費。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成本控制及管理方式缺少針對性和科學性[4]。

5解決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及管理問題對策

5.1加強成本控制及管理的認識

加強員工對成本控制及管理的認識。首先,需要全面地宣傳成本管理理念。市政工程施工過程中,建筑施工企業要充分發揮工程性質的優勢,加大成本管理觀念的宣傳,使全員做到在整個項目施工過程中,保持以成本的思想進行管理和工作。施工建筑企業在確立成本目標后,對目標進行細化和分解,從施工制圖開始,嚴格控制每個環節的經濟成本。企業應當在市政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全面跟蹤整個施工進程。根據工程進度與完成情況,實施改變施工方案,最大限度節約成本,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審查。其次,施工工程要提升先進的施工技術水平,對施工成本進行科學預算,以縮短工期節約成本。將成本核算結果與目標成本進行對比分析,根據實際目標實現情況,進行動因分析,為日后市政工程的成本管理提供理論和數據依據。最后,強化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觀念。樹立成本意識,利用相應的獎懲機制實施,激發員工的工作動力,提升工作效率,強化其降低項目成本的責任心。建立責任機制,分配給管理者不同級別的內容,工作內容相互制約和加強。從管理層到具體實施層,形成整體項目成本管理格局。

5.2完善成本控制及管理體系

完善成本控制及管理體系,首先要確立責任制度。經濟成本的責任制度是成本管理的根本保證,也是落實成本管理的關鍵措施。完善成本責任體系,需要從細節中著手,例如,施工建筑企業內部考勤、采購支出記錄、成本核算分析、目標分解、審核等各個環節,使各個流程責任到人,劃分不同員工和管理者的責任范圍。在項目成本控制制度中,同樣要實現企業全體員工的動員。細化到預算人員、規劃人員、采購人員、設備管理者、技術管理者、行政人員、財務管理人員等,再到各個部門下的員工,基于每個員工的工作職責,制定相應的成本控制制度。然后,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根據市政施工的實際情況,確定各階段的成本目標后,使各個部門提供降低成本的方案,對于優秀可行的方案,企業和市政部門要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這樣做不僅能夠激發每個員工成本管理的潛能,而且為全體員工樹立了成本意識,使員工全部參與成本管理活動中。

5.3優化成本控制及管理方式

優化成本控制及管理方式,首先要引進科學的成本管理手段。利用現代技術,加強成本管理各部門的溝通,保證信息的暢通。市政部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統,以便于成本備案,對相關成本核算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建筑施工企業要加深對當前市政工程相關政策的了解,加強與政府監督人員的交流,及時匯報成本管理情況,以便協商接下來工程的成本管理規劃。另外,優化成本控制管理,尤其要關注在工程支出方面,例如采購部門。建筑施工企業自身要對建筑材料市場進行調查,與相關部門人員進行交流,有針對性地確立成本控制及管理方式。

6結論

市政工程項目的實施,主要是為了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功能。對發展區域經濟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為了避免市政工程施工項目受其他企業影響而變得市場化,建筑施工企業必須在實際施工中,加強工程成本控制和管理,將成本管理作為市政工程項目的主要目標。論文針對淺談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及管理的研究,是從成本管理對企業的意義出發,根據市政工程施工成本相關概述,找出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及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包括建筑施工企業缺少成本控制思想認識,沒有完善的成本控制及管理體系,成本控制及管理方式不當等。接著,論文根據以上相關問題,提出解決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及管理問題的幾點宏觀對策。第一,加強成本控制及管理的認識;第二,完善成本控制及管理體系;第三,優化成本控制及管理方式。希望論文的研究,能為降低我國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提供一份借鑒。

【參考文獻】

【1】李勝江.市政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措施分析與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10):237.

【2】謝飛.淺談水利工程施工項目中的成本控制及管理方法[J].科技資訊,2011(31):145.

【3】劉金棟.市政給排水工程中施工成本管理與控制分析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