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8:5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礦產資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加強對空間及非空間數據的管理在礦產資源評價過程中,數據信息作為評價的重要基礎,只有充分、有效利用一切數據信息,才能夠提高評價準確性,進而提高礦產資源開采量,特別是在區域性成礦系統評價中,數據庫中的信息更為中重要,然而,由于受到原始數據信息單位、采集時間等因素的影響,數據信息也會存在不同的比例尺、精度等,基于此,在進行實際研究過程中,要對原始數據進行調整和轉換,例如:格式、投影等,提高數據信息質量,從而為科學勘探提供有力保障[2]。
(二)重視多源地學信息的管理數據庫作為地質礦產資源評價的基礎,直接影響GIS系統實際效率。因此,為了能夠實現高質量評價目標,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針對GIS軟件支持管理空間信息,利用關系數據庫進行屬性管理;另一方面,主要是針對對象技術,利用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實現統一管理,特別是針對礦產資源評價的地學信息種類較多、且內容相對復雜,構建完善的管理結構勢在必行,加強對多源地學信息進行統一管理,提高數據管理水平。
(三)關注找礦信息的轉換GIS系統在應用過程中,信息量化及轉換同樣是關鍵環節,只有確保信息轉換的準確性,才能夠確保評價的科學、合理性。例如:針對地球物理、化學等信息要進行數學處理,才能夠獲取評價需要的圖形信息;而針對地質信息,則需要借助GIS系統進行屬性檢索等一系列處理,才能夠提取出成礦信息,基于此,加強對找礦各項信息轉換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四)合理選擇分析方法礦產資源類型較多,不同類型需要的評價方法也存在一定差異,不僅如此,分析方法的選擇也直接影響評價水平[3]。目前,我國礦產資源評價方法一般采用兩種方法:經驗型及理論型,二者共同目標都是進行量化轉化對地質礦產資源區域進行預測,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布爾邏輯、代數方法等方法進行評價,實現預測目標。
二、結論
篇2
1、礦山企業對土地的一次性投入過大,成本過高據對某公司的來調查了解,因為國家規定,礦業公司如果使用出讓的方式獲得采礦用地的土地使用權,就需要對每畝土地支付征地費、土地出讓金以及耕地占補平衡費等總共是52000元,如果企業完成開采后要進行土地的復墾,還要再支付7000元,也就是說企業每占有1畝土地,就要花費59000元.這就相當于某公司產品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在加上企業以后上繳的補償費、礦產資源費以及采礦權使用費等其他的費用,這些花費就相當于礦石總成本的一半。嚴重地影響了某公司的長期穩定生存與發展。
2、企業承擔對土地的出讓與復墾,影響復墾效果作為采礦企業,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時候,企業要支付高額的土地出讓費,在完成開采之后,還要對毀損的土地進行有效地復墾。而有的企業對某些采礦用地占用了較短的時間,卻依然要在短時間內肩負起出讓與復墾的雙重重擔,在短期內對國家進行金錢與實物兩種形式的補償,這對企業的壓力非常的大。高額的用地成本嚴重影響了企業對于復墾投入的積極性。
二、解決措施
1、對土地實現年租制在最近幾年,提出了土地年租制的設想。這是一種有期限的、有償性的用地方式。從本質上看,土地出讓制與土地年租制兩者都是在租用土地,但兩者對土地租用者允許的使用時間卻不同。對于年租制,就是按年支付土地使用期內的租金,而出讓是在尚未使用土地的時候就一次性地給政府支付高額的出讓金。其實,對于采礦企業,進行土地年租制還具有以下幾個優點:第一,對于年租制,沒有最低年限進行限制,其可以簽訂較短的合同年限,對臨時用地以及短期用地非常適合。第二,年租制是每年交一次租金,不需要一次性地就支付巨額資金,有效緩解了采礦企業的經濟壓力。第三,對土地保護利用與礦產開采之間的矛盾進行了一定的協調,使礦區的資源能夠進行可持續性利用。
2、對土地實行股權制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土地股權制進行考慮:一方面,對于礦區中礦產資源開發項目以及經濟效益良好的基礎設施項目,可以考慮用土地進行作價入股,來實現收益共享。另一方面,在完成開采之后,將已經復墾好的土地按所占農民土地的比例,對農民進行配股,實行股份合作制,或者是按照農民自己的意愿,將土地轉包給農業大戶,有效擴大經營規模,進行農業的現代化生產。這樣一來,既充分利用了農民的剩余勞動力,也讓農民提高了經濟效益。對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進行了有效的改善,使我國提前走向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道路。
三、結語
篇3
1.1全球礦業總體態勢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力逐漸消退,2013年,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好轉跡象,美國、歐元區、日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2.5%、1.1%、3.8%;巴西、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經濟整體增速普遍放緩,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2013年,全球礦產品價格震蕩下行,依舊低迷,大宗礦產品需求減少,波羅的海航運指數自2008年以來持續下降,低位徘徊,并在2013年初跌至近十年的最低值,今年以來全球非燃料主要固體礦產勘查投資大幅下滑,較2012年下降29%,金屬勘查活動再創三年以來的新低,據加拿大標普/TSX全球礦業指數顯示,全球礦業指數自2010年以來持續下滑,下滑幅度高達22%。2013年,勘查投資日趨理性,區域進一步分化,傾向于法治健全、基礎設施完善、地理位置處在較大潛力成礦帶上的國家,投資位于前列國家或地區分別為北美、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其中北美、拉丁美洲兩地分別占全球勘探投入的23%和14%,黃金、銅、鐵依舊是礦種投資的主流,以鐵礦石為例,在西澳、南美、西非、北美四大鐵礦石主產區新增產能4.8億t,占全球增量的64%。
1.2我國境外礦產投資背景
我國近幾年雖然在重要礦產資源上儲量大幅增加,但儲量增長趕不上產量增長,產量增長幅度更是大大落后于消費量增長幅度,重要礦產資源進口額維持高位,進口依賴程度日漸提高,原油、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已超5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在逐年激增,甚至連我國極有富有的煤炭資源近幾年的進口量也在逐年攀增,2012年進口量已超過2.8億t。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12年我國原油、天然氣的剩余開采年限分別僅為22年和45年,鐵礦、銅礦的剩余開采年限也分別僅為59年和54年。大宗礦產開采年限不斷縮減,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是至少今后5~10年的趨勢,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產生不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旦國際礦產品價格大幅度波動,就會對我國平衡健康發展的資源經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實施境外礦產投資“走出去”是大勢所趨的必由之路。
1.3我國境外礦產投資現狀
2008~2012年,我國境外礦業投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投資增速明顯加快,投資模式日益成熟,投資主體更加多元,“走出去”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進入2013年,我國境外投資受到國際礦業寒冬的影響,進入下降通道,據中國礦業聯合會統計,2013年1~11月份我國企業境外固體礦產投資項目122例,投資金額50.9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數量和金額分別下滑23%、45%;在礦種投資上,過于集中,其中銅、金、煤炭三個礦種的投資額占據總投資額的近七成;在投資區域上,前三名分別為澳大利亞、南部非洲、加拿大,三個地區的投資額占據總投資額的近六成,這與去年投資區域排名大體相近,但投資額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以澳大利亞、非洲為例,相比2012全年,分別下滑37%和20%;在投資類別上,勘查投資大多為草根項目,主要投向周邊國家及南美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較大的政治風險;礦業并購則主要出現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同時遭遇較大的法律人文差異困境。在投資下滑的背景下,民企參與境外投資熱情依舊高漲,民企投資無論在項目數量還是投資金額上,降速明顯緩于國有企業,投資項目數量是國有企業兩倍,投資金額更是占據境外總投資額60%。
2境外礦產資源投資存在的問題
全球礦業市場深度調整,礦業并購成本和競爭對手大幅減少,給我國企業難得“走出去”的好機遇。近幾年,地勘單位紛紛“走出去”參與境外礦產投資,有的省地勘局為鼓勵下屬地質隊參與國際礦業投資,提出了“一院一隊、一隊一國”的口號。民營企業同時抓住機遇,國際化經營步伐加快,逐漸成為境外礦產投資主力軍,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非洲傳統我國投資區域之外,民營企業現今北赴蒙古,西征中亞,南下南美,“走出去”路途越走越寬,步伐越來越有力,但“摸著石頭過河”總是伴隨著失敗和教訓。據中國礦業聯合會初步統計,我國民企“走出去”80%案例均以失敗告終,梳理近些年境外礦產投資案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2.1資源民族主義活躍
2012年,安永的礦業部門報告將資源民族主義作為2013年礦業投資的最大風險。在礦業投資逐步下滑,各國紛紛調整本國礦業開發政策以松綁礦業投資之際,不少國家卻逆勢而為,開征或提升礦產權利金及其他礦業稅、加強對外資參與的控制、強調資源領域國有化等形式凸顯資源民族主義特征,這些舉措多集中在政局不穩定、政治風險高的不發達國家,而由于我國境外礦產投資起步晚,發達國家已搶占成熟穩定礦產資源國家市場份額,提高了我國境外投資進入的門檻,迫使我國繼而轉而投入那些投資資源民族主義活躍、風險相對高的國家或地區。如印度尼西亞于2014年起,禁止出口未加工的金屬礦石,并將吊銷違反此禁令公司的出口執照。此項禁令涉及銅、金、銀、鎳、席、鋁土和鋅,并對煤單獨頒布法令;蒙古、津巴布韋等國將礦產資源等領域確定為戰略性領域,規定戰略性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49%。即使像加拿大這類發達國家,也或多或少存在著資源民族主義的殘留,如在中海油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后,加拿大政府同時宣布對《并購法》的變革,特別是針對外國國有企業投資加拿大審批政策的重大調整,主要內容有:①今后外國國有企業收購油砂項目只有在例外情況下才會審批;②并購方有國有企業有義務證明對加拿大凈有益;③對于非國有企業,審查門檻在加拿大內閣確定的日期后被提高或到6億加元、8億加元直至10億加元(企業價值)等。
2.2礦企金融融資困難
國外礦業企業融資得益于完善的資本市場,大中小礦業企業紛紛選擇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以籌集更多資金,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本身發展不成熟,使得礦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極為有限。在深滬兩家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礦業企業多集中在國有大型礦企,中小礦業公司、省級地勘單位上市數量極其稀少。礦業開發運作的長周期、A股擬上市的門檻過高,使得這些企業難以上市融資,紛紛轉向銀行貸款,銀行貸款一方面由于現有礦業權評估體制不完善,金融機構普遍對礦業的礦業權資產價值存有偏見,尤其是礦業權對應的礦產資源隨著開采在減少,不符合金融產品流動性的要求,不容易申請下來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即使申請成功,由于礦產開發的長周期性,使得中小型礦山企業資產負債率節節攀升,加大了公司資金壓力的同時也造成了對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以省級地勘單位為例,2013年1~11月,地勘單位投資只占境外礦產投資總額2%,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融資困難,“走出去”的項目面臨著較高的融資“價格”。
2.3礦產投資平臺失位
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制定法律、宏觀調控;中介機構進行行業管理、自律和服務。在政策層面,國家對中小企業國際化給予特別的支持,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國務院辦公廳曾在2012年以〔2012〕32號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8部門《關于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深化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和加工互利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發揮股權投資基金對促進企業境外投資的積極作用”。但對民營企業境外投資政策指引和扶持不足,草根勘查并沒有獲得財政資金和銀行信托機構的青睞。在信息共享上,缺乏統一的礦產勘查信息服務平臺,境外投資指南和動態信息匱乏,只是散見于不同部門的書籍期刊等,現只有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出版的82個國家/地區礦業投資指南,中國地質調查局定期公布境外找礦進展,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中心出版的《世界礦情》,商務部也年度《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等少數信息獲得方式。在中介機構管理方面,作為政府與企業的橋梁,中介協會在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我國目前中介機構存在著數量少、規模小、水平低、功能不全、服務不到位等問題,缺少專門從事資源儲量估算、礦產評估以及會計核算的礦業投資中介機構,同時在制定礦產勘查技術標準及“走出去”行業規范、境外投資決策咨詢、礦產投資風險評估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2.4礦產投資決策草率
根據2013年1~11月境外礦產投資金額統計,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主要來源為:跨行業企業、礦山企業、勘查單位,其中跨行業企業成為投資主要來源,投資額為30.56億美元,占總投資額的60%。跨行業企業多集中在房地產、制造業和基金等行業,這類投資多表現為短、平、快的投機特征,一方面投資礦種相對集中、過于盲目,投資行為不切合地質工作規律、缺乏礦業技術和行業管理經驗,這點在2009年對加拿大巴芬島MarryRiver鐵礦投資上就得到很好體現,由于國內一家貿易公司的短視,讓近60億t的鐵礦被印度米塔爾鋼鐵公司搶占了先機。另一方面,對投資目的國的法律法規以及投資風險考慮不到位,缺乏海外風險管理體系,生搬硬套國內礦產勘查工作流程,以投資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鐵礦為例,首先投資行為要符合《公司法》和《原住民土地權法》有關的礦產資源事務管理條款,另外由于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各州的礦產開發隸屬州政府管轄,礦產開發要符合西澳大利亞州頒布的《礦業法1978》、《采礦規章1981》、《采礦補充法2004》以及《私人地產上的采礦法1898》等等法律規章。另外向美國進行礦產投資需要特別注意,不同地區執行不同的資源所有權制度,東部地區執行從屬于土地所有者的資源所有權制度,中部地區地表權歸屬于州政府或私人、地下礦產權歸屬于聯邦,西部地區聯邦獨家管理地表權和地下礦產權。
3境外礦產資源投資對策及建議
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礦產投資,聯合并購優質礦產資源,既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又是我國資源戰略布局的關鍵舉措。針對當前“走出去”的困難與問題,遏制境外礦產投資項目和金額雙下滑的趨勢,構建新形勢下的“政府引導、中介搭臺、基金銜接、地勘先行、民企跟進、金融支持、保險保障”境外礦產投資機制至關重要。
3.1政府引導、中介搭臺
政府引導是發揮政府公益職能。加強國家間的對話與合作,反對資源民族主義,為企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健全國家戰略層面的境外礦產投資頂層設計,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減政放權,簡化審批手續,減少政府審批范圍和環節。盡快建立境外礦產投資的風險預警和應急機制,完善制定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促進法,整合各部門信息資源,及時跟蹤更新,構建境外礦產投資信息服務平臺,正確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中介搭臺是發揮中介機構橋梁導向作用。加強中國礦業聯合會、中銀國際、律師事務所等中介協會的行業管理職能,成立由地質專家、采礦工程師、法律專家和稅務財會專家組成的國際礦業咨詢機構,加強各中介機構信息共享,在不違背法律法規前提下,中介機構不僅要定期公布全球礦業的發展現狀、礦種產量及企業并購等重要礦業資訊,更要普及投資意向國家或地區的法律法規、政治經濟、人文特點、文化差異以及原著民政策等,大體研判未來全球礦業走勢及下一步投資區域和礦種熱點,為地勘單位、民營企業“走出去”唱好戲搭好臺。
3.2基金銜接、地勘先行、民企跟進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提出的建立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其目的本是在一定時期內一方面起到風險勘查基金的作用,主要用于降低勘查風險,另一方面還要實現國家宏觀政策對地質勘查市場的調控作用。探索地勘基金境外投資新模式,充分體現地勘單位部分公益性事業的特點,以中央地勘基金出資或與民營企業聯合出資、地勘單位承擔為主要模式進行境外風險勘查,一方面在風險投資相對較高或境外投資相對空白的國家優選試點,最大限度降低境外投資風險,為下一步拉動更多社會資金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在境外投資相對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創建提煉不同國家地質投資找礦經典模式,為更多民企跟進提供可實踐操作的找礦模版。鼓勵地勘單位以技術裝備入股,與民營企業與聯合投資,發揮各自優勢。引導民營企業理性選擇投資項目,優化投資結構,支持中小企業集群化抱團“走出去”。完善民營企業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在管理理念、管理機制、企業文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破除中外語言、文化、法律、習俗上的差異造成境外礦產投資的天然障礙,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3金融支持、保險保障
完善相關財稅支持政策,對境外礦產投資給予一定的稅款減免,試點實行部分礦種勘查投資補助金制度。加大“走出去”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設立民營境外礦產投資專項基金,重點支持“走出去”的草根勘查。拓展境外礦產投資融資渠道,降低民營企業借貸門檻,探索以境外資產、股權、礦業權為抵押貸款模式。支持有條件的地勘單位、中小型礦業企業上市創業板融資,引導民間借貸機構向礦業投資領域傾斜。完善現有礦業權評估制度,對國外勘探實行投資保險制度,設立專門境外礦產投資保障險,鼓勵保險公司和商業銀行對境外礦產投資進行信用擔保,降低投資風險,為投資活動保駕護航。
4結論
篇4
我國也于90年代將GIS應用于礦產資源的建設方面,如1995年,由原地礦部信息院主持,四川地勘局參加開展了1:20萬GIS空間信息數據庫及礦產資源評價方法的試點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從20世紀90年代聯合各大專院校,應用GIS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礦產潛力資源評價的試點工作,并著手開展研制出基于GIS平臺的礦產資源評價輔助決策系統,除此之外,中國各大科研機構也相繼研發了各種基于GIS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如中國礦業大學開發的第一個面向我國礦業領域的國產礦山GIS基礎平臺,該系統實現了礦山地理信息系統的動態修改和動態查詢;2007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研發的阿拉善礦產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在VB6.0平臺上采用集成二次開發方式,實現了檔案管理,礦產資源信息的查詢檢索、開采區的影響預測等功能。2008年河北灤平縣國土資源和河北理工大學聯合研發的“礦產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采用VB編程語言和GIS組件,開發的系統,實現了完整圖形和屬性數據的輸入、輸出、編輯、查詢統計和分析等功能。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百萬成等以ArcView平臺開發的“地質礦產信息系統”,陳練武等以MapGIS開發的榆林地區的礦產資源管理系統。目前,GIS在礦產資源信息化建設方面應用越來越廣泛,開發的系統基本都具有數據管理、數據查詢等常用功能,也有部分專門針對數據查詢的信息系統,如昆明理工大學研發的以查詢為主的“礦產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中國礦業大學開發的“煤層地質信息查詢系統”,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徐旭等開發的以查詢、統計、輸出為主要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統在無錫礦產資源管理信息中的應用”等,但是總體上對龐大的地學數據的查詢分析功能的有效利用方面還是相當薄弱的,地學數據查詢分析的研究和開發未受到應該有的重視,這將妨礙我國地學數據信息化的建設。
2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現有的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比較、分析來看,盡管能夠適應某些用戶的要求,但對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的用戶來說仍存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認為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技術問題:無法解決對礦產資源數據的信息分析與決策。
2.1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還不能有效解決對礦產資源數據的信息分析與決策。目前GIS技術主要是面向眾多領域,體系也較為龐雜,主要解決的數據對象為地表二維矢量和柵格數據。礦產資源數據更多反映的是地下礦藏數據,尤其是對三維地質空間結構。因此,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在某些程度上還不能有效的解決這類特殊領域的需求,進而制約了對數據分析以及決策支持方面的應用。
2.2信息化系統建設成本較高在礦產資源信息化的過程中,需要對某些空間數據進行管理和分析,GIS技術是較為合適的選擇與技術手段。因此,對于某些用戶而言,為了部分功能需要而不得不購買整套GIS平臺軟件,這無形中提高了系統建設的總體成本,制約了基于GIS技術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的推廣與應用。
2.3信息化系統對數據依賴性較高由于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多是針對某一地區或領域的數據進行的設計和開發。當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或者是應用主題發生改變時,由于沒有統一的數據模型,即使查詢分析的操作完全一致,也需要對信息化系統做較大的改動。
3礦產資源信息化中的關鍵技術
在礦產資源信息化的過程中,GIS技術是核心技術。此外,由于礦產資源數據量龐大,數據的格式也是多式多樣,為此還需要使用基于Geodatabase的數據存儲技術,來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管理。同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信息化系統對數據依賴性較高這一技術障礙,本文建議科學使用數據字典技術,以提高系統的靈活性與通用性。
3.1基于Geodatabase的數據存儲技術Geodatabase是ArcInfo引入的新的數據結構,它是以要素來表示不連續的實體,將要素的屬性存儲在數據庫中,并且給要素賦予自然行為,定義要素間的關系,對于要素間的特殊的行為使用代碼定制。Geo-database中的地理數據是按照層次型的數據對象來組織的,其中包括要素數據集(FeatureDatasets),Fea-tureDatasets表示共享空間的參考要素類的集合、要素類(FeatureClasses),FeatureClasses表示存儲相同幾何類型和屬性的要素的集合,以及對象類(ObjectClasses)ObjectClasses表示存儲非空間數據的表格[6]。對象之間是有著一定的關系的,Geodatabase允許用戶定義這種關系。在Geodatabase中,對象類型、拓撲關系、空間關系和其他的一般關系都由用戶自己進行定義,以及由用戶捕獲對象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通過這些方面,Geodatabase讓用戶表現要素的特征更加方便,更加自然。Geodatabase將空間數據以及與其相關的屬性數據存放在DBMS(即數據庫管理系統)中,方便了數據的一體化管理,以及實現了多源數據的無縫集成。同時,通過空間數據引擎(ArcSDE),生成ArcSDEGeo-database,實現了數據和客戶端應用程序的無相關性,數據存放在服務器端的Access或SQLServer或Oracle等數據庫中,從而實現數據共享和多用戶操作。
3.2數據字典技術數據字典也稱為數據目錄或系統目錄,是關于數據庫系統中各類數據描述的集合,是進行全面的數據收集和完備的數據分析所獲得的主要成果,是整個數據庫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管理有關數據庫設計、實現、運行和擴充階段的各種信息的工具,在數據庫的生命周期內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7]。以礦產資源信息化系統的查詢分析功能為例,數據字典也起到重要作用。傳統的數據查詢往往都是直接對數據庫訪問然后查詢,查詢程序直接操縱數據庫中的數據,數據模型與不同的需求相關,不可能一成不變,當需求發生變化時,數據模型就會發生變化,程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使得程序和數據的相關性變的較高,這樣,在對數據查詢功能的開發中以及后期的維護升級中就產生了許多弊端:①開發過程中,由于沒有統一的數據字典記錄數據庫信息,開發人員在開發之前必須抽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數據庫中的表結構,索引信息等;相應的,一旦需求發生改變,數據庫結構必然發生改變,已開發的程序將不可使用,必須加以改動,導致系統研發停滯。②在程序開發結束后的功能維護和軟件升級中,由于程序和數據庫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使得已開發功能無法正常使用,大量程序功能需要重新開發,所以這種開發方式存在著大量、重復的勞動,耗費了不少的人力資源。采用數據字典技術,大大的改變了數據查詢程序對數據結構的依賴性,建立存儲描述數據庫的信息保存在數據字典中,讓查詢程序首先訪問數據字典,然后根據字典的內容去操作相應的數據庫。這樣使得程序能夠不再依賴于數據庫,通過數據字典這個“接口”對數據庫進行間接訪問,這樣數據檢索的功能就能與地學數據庫完全分離。同時,作為設計的工具。根據數據字典中存放著的與數據庫相關的原始資料和各種信息,為數據庫的設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并且對于程序開發,它能夠提供自適應性支持,使系統的靈活性增強、通用性和可移植性也得到提高,不僅對于查詢分析模塊的開發如此,對于整個礦產資源系統的開發都體現了靈活性、通用性和可移植性。此外,數據字典具有數據庫恢復功能。數據庫的描述信息保存在數據字典中的模型字典,當數據庫文件被破壞時,模型字典的信息就能夠用來重構數據庫。
4結束語
篇5
棗莊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礦產資源豐富,地質工作程度高,區內現有采礦權149個,涉及煤礦、鐵礦、石膏礦等9個礦種,礦區面積601.957km2,占棗莊市總面積的13.19%。其中,煤礦43個,面積542.4km2,占采礦總面積的90.11%。全市礦山企業318家,小型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88%。由于小型礦山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資金力量有限,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對當地的地質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截止目前,轄區內已發生過地質災害、含水層及地下水資源破壞、地質地貌景觀損毀、土地資源破壞等多種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并間接引起生態系統功能損毀。所發生過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其中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巖溶塌陷在北方地區影響較大。受礦坑排水和洗煤水影響,柴里等部分礦區周圍地下水SO42-,總硬度、礦化度超標。鐵礦、石灰巖礦和砂頁巖礦等露天開采形成大面積采坑,改變了原生農田、林地、草地地貌景觀。煤礦和石膏礦的地下開采導致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和滕州市約8.14km2的地面塌陷,引起地面變形,造成地面積水,使原有土地使用性能發生變化。同時,現存的37座矸石山和大量的選礦廠、尾礦堆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除此之外,由于土地資源具有生態服務功能,耕地、林地、沼澤等土地資源破壞間接造成了生態價值的流失。
二、棗莊市礦山地質環境代價核算指標及方法
1、礦山地質環境代價核算方法選取原則由于礦山地質環境價值存在確定性、半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在損失核算過程中,可靈活采用直接市場核算法、替代市場核算法和意愿價值核算法等多種方法。其中,直接市場法運用貨幣價格計算可量化的環境代價,如土地性能破壞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損失。替代市場核算法是對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使用替代物的市場價格來估算其隱含價值。防護支出法、回填法在礦山地質環境破壞損害核算中最為常用。對價值不確定的礦山地質環境可選用意愿價值核算法,通過調查對環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環境惡化希望獲得的補償意愿來解釋環境價值損失。
2、棗莊市礦山地質環境代價核算指標及方法根據棗莊市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現狀,將地質環境代價劃分為地質災害損失、含水層破壞損失、地形地貌破壞損失、土地資源破壞損失和土地生態價值損失五大類。礦山地質災害損失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致災體本身的破壞力、活動程度、危害范圍等;另一方面是受災體本身,包括受災體類型、抗破壞能力、數量,以及社會經濟中的人口、建筑、設備設施、農作物等分布情況。根據這兩方面的情況,礦山地質災害損失可有兩種計算方式,即地質災害直接經濟損失核算法和防治工程費用支出法。如疏干排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系破壞,儲水能力下降,加大取水難度,造成用水困難,增加用水成本,其代價核算的方法可以用地下水污染恢復費用核算法、地下水資源價值損失核算法、地下水位下降經濟損失核算法、含水層儲水功能恢復費用核算法等。地形地貌價值包括旅游景區經濟價值和景觀環境價值,可用旅行費用法衡量人們對旅游景區的支付意愿,從而計算地質地貌景觀、地質遺跡、人文景觀等的經濟價值。地形地貌破壞帶來的景觀環境價值損失則可以用恢復工程費用法進行核算。棗莊市土地資源破壞包括煤矸石、露天采坑對土地資源的占壓和地面變形、土地質量變化引起的資源價值損失。這兩種損失均可通過土地基價計算得出。此外,由于土地資源具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土地質量和利用方式的變化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引起生態環境的改變。因此,土地資源破壞還會引起間接的環境代價。通過對土地生態價值代價的核算,可定量表示土地資源破壞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棗莊市礦山地質環境破壞代價核算指標和可選核算方法。
三、棗莊市礦山地質環境代價核算選用
上述礦山地質環境代價核算方法,對2012年棗莊市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環境代價進行核算。
1、地質災害直接損失采用直接核算法,地質災害損失=人員傷亡損失+家庭財產損失+公共基礎設施損失+其他財產損失。其中,家庭財產損失包括房屋建筑損失和非建筑損失(如農作物)。基礎設施損失主要體現在道路交通、水電、通訊等方面。2012年,棗莊市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多種地質災害。其中,山亭區崩塌損毀樹木11000多棵,損毀道路(含指示牌、防護欄等)200多米,造成經濟損失125萬元;北嶺自然村滑坡損毀各類果樹農作物,造成經濟損失約50萬元;3次泥石流地質災害毀壞農田32畝、果林20畝,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全年無礦山地質災害人員傷亡記錄,礦山地質災害代價共275萬元全由財產損失引起。
2、含水層破壞代價核算按照地質資源價值評估方法,地下水資源開采價值指未被污染時的總價值,一般按水資源銷售價格的6%~10%計算。根據棗莊實際情況,該值取7%,則:地下水資源開采價值=7%×地下水資源開采量×水資源價格。棗莊市現有42家采煤企業,地下水資源開采總規模為3495.98萬噸/年。當地水資源價格按照3.25元/m3計算,采用地下水資源價值損失評估方法,該地區采煤活動每年造成795萬元地下水資源開采價值損失。
3、地形地貌破壞代價核算棗莊市受礦產資源開發影響最大的為塌陷地貌。當地露天開采塌陷區和井下開采塌陷區內不存在地質遺跡和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無旅游消費價值。采用塌陷回填治理費用法核算景觀環境價值損失。塌陷坑回填費用=直接費工程費+措施費+間接費+利潤+稅金+其他費用+不可預見費。其中,措施費、間接費、利潤、稅金和不可預見費分別按2.4%、5%、3%、3.22%和2%計提。棗莊市塌陷區總面積90.9km2,平均深度約為2m,按60%工程量回填,回填量為10908×104m3。工程施工以機械為主,按33元/m3計算直接工程費,則塌陷回填治理費用為409339萬元。
4、土地資源破壞代價核算在土地資源破壞代價核算中,判斷土地是否遭受永久性破壞是關鍵。若土地資源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加以部分甚至完全恢復,可在評估損失時只需要考慮對其進行清理恢復的費用,具體計算時用災害破壞面積與該種土地類型基價的1%來進行估算;若土地資源破壞嚴重以致于無法恢復,則損失直接按照土地基價估算。棗莊礦山土地資源破壞代價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煤矸石、采礦坑等對土地資源占壓破壞引起的,這部分的代價可以用清理費來估算損失;另一部分是地面變形、地面積水等導致土地的質量、用途發生改變,這部分可通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前后的土地基價差計算。土地資源占壓代價=∑(各類土地資源基價×占用土地面積)×1%土地質量變化代價=∑變化前各類土地資源價值-∑變化后土地資源價值2012年棗莊市礦山土地資源破壞情況全市煤矸石、露天采坑等占壓工礦地、農田、林地分別為27.9公頃、363.9公頃、12.4公頃,共造成經濟損失836.53萬元。礦產資源開發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用途發生改變,原有803.8公頃農田和11公頃林地變成草地131.6公頃、濕地131.4公頃、水域540.4公頃和荒地11.4公頃,土地用途變化造成經濟損失約82620萬元。該地區礦山土地資源破壞造成損失共計83457萬元。
5、土地生態功能破壞代價核算土地生態功能破壞代價即土地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變化量,等于礦產資源開發后不同土地類型生態價值之和與礦產資源開發前不同土地類型生態價值之和的差。土地生態價值=∑(各類土地生態服務價值×各類土地面積)根據表2的土地破壞變化面積和各類土地生態服務價值,土地生態功能破壞損失為399萬元。
四、核算結果
由以上核算可得,2012年棗莊市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環境破壞損失共計494265萬元,其中直接經濟損失493866萬元,間接生態價值損失399萬元。在核算過程中,地面塌陷未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毀壞等直接經濟損失,地質災害代價中不核算該項損失內容。在地形地貌破壞損失核算中,以塌陷回填治理工程費用估算其景觀環境價值的損失。含水層破壞損失只有煤礦開采對地下水資源破壞的部分,缺少對含水層水位下降和其他礦種開采對地下水影響,地形地貌損失也只考慮了塌陷坑的回填,缺少露天采坑治理(面積3.225km2)的相關統計,因此實際損失要比上述計算結果大。
五、結語
篇6
關鍵詞礦產資源管理;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礦產資源在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隨著大肆的開發利用資源,礦產資源已經出現供應不足的現狀,并且現今的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有很大的依賴性。雖然我國的礦產資源很豐富,但是要想要對礦產進行充分利用,就要提高對礦產資源的管理,對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1 我國礦產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管理體制不完整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有了一整套的對礦產資源的管理體系,但在執行時過分的依賴政府管理,這就會使對社會力量的利用不足,使得的社會上很多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效應。并且在礦產內部管理上,上下級的關系、資金無法有效的執行控制能力,這些都造成中層管理領導在管理上出現困難。其次礦場資源管理的部門合作不密切,每個部門都各行其是,沒有進行合作和溝通,這就不能全面了解礦產資源的現狀,并且不利于對礦產資源的管理。并且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沒有進行良好的融合,使得國家規劃的統一雙線管理體制失去了意義,不利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國土資源進行合理的管理規劃,從而也就降低了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對礦產的管理,影響了礦產資源的合理運用。
1.2 不合理的管理機制
礦產資源的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并且牽扯到各級政府、礦產企業等很多部門的利益。而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不協調,這就降低了各個部門對礦產資源管理的積極性。例如想要獲得礦業權,必須要做好土地產權、居民私人利益等工作,并且還要達到各級政府滿意的利益需求。這才能獲得礦業權,并且在生產經營時,也會有很多的力量還插手礦業資產,來獲得自己的利益,這就導致了礦產資源的流失,并且也使礦產企業經營困難。
1.3 礦產資源管理的法制不全面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很多的有關于礦產的法律法規,其中有對各級政府的法律等,表面看來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但是在執行時,有很多的法律漏洞,影響了礦產管理的正常進行。例如在規定礦產權轉讓的法律上包含太多的計劃經濟色彩,這就過多的限制了轉讓的靈活性,并且不利于礦產資源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也會使市場紊亂;并且沒有相關的法律來約束監管部門,這就會使對礦產資源的監管不合理,各個部門的權責不明確,很容易出現矛盾;在開發礦產資源時,過多的注重礦產資源,而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這就會使環境與礦產的開發相矛盾,不能進行可持續發展。
1.4 礦產管理的方式落后
我國的礦產管理被計劃經濟過多的影響,管理的方式也比較落后。在計劃經濟的大環境下,管理部門過多的依賴政府的宏觀調控,而政府的調控能力不足,這就會出現矛盾,對礦產資源的管理缺乏確實可行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過于單一,缺少其他方式的管理,例如產業政策、金融手段等方式對礦產資源的管理;礦產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也比較單一,領導不能結合市場經濟的體制來對企業進行管理,不符合我國對企業要求的發展傾向;并且由于長期的礦產管理部門受到國家的管理,這就導致礦產資源管理部門的管理不積極,并且方式落后,在科技、信息等方面管理部門都不足,所以要提高管理部門的綜合能力。
1.5 對礦產資源的建設過晚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礦產也走上了市場競爭的道路。但是又在我國計劃經濟的影響下,礦產市場的發展緩慢,使我國的礦產市場不能與國際接軌。
1.5.1 不明確市場主體
政府和企業之間過分的注重自身的利益,不明確職責。并且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有很多集團插手礦產企業中,并且貪污等犯罪現象時有發生。職能部門也無力管理,造成了大量的腐敗現象,并且也嚴重的浪費了礦產資源,并且阻礙了國家的發展。
1.5.2 礦產市場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的礦產市場結構和功能都不完善,缺乏一個合理的管理的體系,這就導致很多的資金、勞動力、材料等資源不能進行合理的利用,并且也導致對工程的進展、招商的規格等管理手段也不能進行合理應用,并且也沒有相關的法律進行約束。并且在市場運行時,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造成很多交易混亂,價格沒有明確的規定,非法競爭等行為,這都嚴重的阻礙了礦產市場健康、快速的發展。
2 改善我國礦業管理的對策
2.1 完善管理體制
要把土地和礦產資源管理的部門進行整合,從而提高礦產資源管理部門的統一管理能力。并且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例如加拿大在礦產資源管理上實行“礦地一體,以地管礦”的制度。我國也應該依據實際情況,實施合理科學的管理。
要建設一個完善的礦業協會,并且建設礦產資源服務機構,只有建立起這兩個機構才能協調礦業內部和礦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關系,從而逐步形成完善的礦產資源的管理體系。同時也促進了礦產市場的有序進行,并且專業的服務機構可以讓國家時刻了解到礦業資源的實際情況,有利于國家對礦業資源的宏觀管理,從而提高了對我國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政府要執行好自己的職責,對礦產資源起到良好的調控作用。現今我國政府對礦產資源的管理上有錯位、越位、缺位等些許問題,政府應該扮演好自己角色,要把礦產資源的合理管理作為工作的重點,而不是作為自己的利益。并且政府也要強化監管、社會管理等機制,明確和企業的關系,明確各自的職權,使對礦產的管理有條不紊的進行。
2.2 健全管理體制
首先應該協調政府和礦產企業之間等關系,只有明確了各自的關系,才能使有序的對礦產進行管理,提高礦產的綜合利用,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其次要讓人民都參與管理當中,做到公眾監督,并且可以成立監督協會,從而可以使礦業的發展更加符合民意,社會更加民主;第三要建立評估機制,通過對有關部門的綜合評定,來得到部門的綜合工作效益,再根據相關的賞罰制度,對部門進行相應的賞罰。從而提高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建立和諧的管理機構。
2.3 完善相關法律
法律是行為的約束,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保證對礦產進行合理的管理。不但要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并且也要認真、嚴肅的執行法律。
2.4 加快礦產市場的發展速度
首先要確保審批的合法性,嚴格的監控審批環節;其次要優化礦產權獲得的形式,要保證礦產權是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獲取,從而維持市場的公平性;加快對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例如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服務設施;要履行相應的法律法規,讓礦產交易合理、公平、清晰的進行,嚴厲打擊非法行為,使市場處于和諧、公平的環境下。
3 總結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段,要對資源進行合理的管理、利用,雖然我國對礦產資源的管理越來越完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對礦產的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所以需要我國不斷的努力,并且在對資源進行管理開發時,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經濟一直飛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超.當前礦產資源管理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2,(29):56-57.
篇7
>> 淺談構建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 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民族地區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問題研究 民族地區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保障論略 民族地區礦產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法律問題研究 民族地區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 基于和諧理論的礦產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補償機制的構建 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構建 土地和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利益補償機制研究 淺析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 生態補償機制下的礦產資源開發環境會計重構 貴州省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牧區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補償的探討 西部礦產資源開發補償的實現路徑研究 西部民族地區礦產資源與工業產業關系實證分析 礦產資源地區發展困境及開發補償稅費政策需求 淺析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法律機制 湖北省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貴州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補償研究 淺談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制度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黃錫生.礦產資源生態補償制度探究[J].現代法學,2006(6):122-127.
[4]曹明德.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之探究[J].法商研究,2007(2):17-24.
[5]韋宇紅.論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J].桂海論叢,2008(6):28-31.
[6]牛文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J].內蒙古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32-37.
[7]黃澤.西部開發中民族文化保護論[J].思想戰線,2002(1):11-15.
[8]林忠志.我國環境權立法缺陷及完善建議[J].福建法學,2003(3):29-31.
篇8
關鍵詞:數字礦產 信息服務 體系設計
根據礦產資源管理的主要基礎數據庫建設與更新的管理需要和礦產資源數據應用服務的需要,礦產資源管理服務體系應建立一個基于礦產資源數據中心的規范、高效、系統的礦產管理綜合系統,為礦產資源管理規范化、高效化和科學化提供基礎保障。
1、面向對象涵義
人類在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運用著三個構造法則:①區分對象和它的屬性,如區分一棵樹、樹的種類和大小等屬性信息;②區分對象的整體和組成部分,如區分樹的樹枝和樹葉;③區分不同類別的對象,如區分樹和石頭兩種不同類別的對象。面向對象(Object Oriented,OO)是建立在以上三個常用法則基礎上的一種人們認識、模擬、抽象和分析現實世界的概念和方法。它將現實世界中的各種實體都視為對象,現實世界則是由這些不同種類對象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構成,從對象的類型、關系、屬性、操作方法和規則約束等多方面來對地理實體進行抽象和描述,為模擬現實世界中客觀實體的結構和行為提供方便。在地理學領域,面向對象技術為人類在計算機上描述現實世界提供了一個適合人類思維模式的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的思維方法。
2、面向對象礦產資源服務體系的構成
現階段的礦產資源管理主要融入了先進的GIS技術和數據庫技術,實現了相關數據多層次、多方位的直觀顯示,在提供各種礦產管理工作元素在空間的分布狀況和實時運行狀況的同時,分析其內在聯系,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調度,提高各業務部門的業務處理速度和協同工作效率,從宏觀上提高了礦產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礦產資源管理服務體系的構成如圖1。
2.1數據層
數據層主要實現礦產資源信息數據的采集、處理與入庫,即建立礦產資源數據中心。在數據庫建立中,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為基礎,兼顧空間對象的時態特性,選用Oracle Spatial對象關系數據庫存儲數據。針對礦產資源數據數據量龐大的特點,數據存儲可采用空間分布離散化處理。該層主要實現數據的存儲與高效管理,數據內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礦產利用、礦產資源等專題數據和統計社會經濟屬性的文本統計資料等。
2.2網絡交換層
網絡交換層是用戶和數據之間聯系的紐帶。用戶的每個請求在處理過程中都要調用不同數據庫中的數據,但并不是所有數據都存儲在本地,當處理過程需要遠程調用數據時,網絡交換體系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用戶向服務器發出請求時,客戶端通過網絡把請求傳遞給服務器,服務器通過調用各數據庫中相關數據,進行指定的關系運算等操作,再通過網絡把結果返回給用戶。網絡交換層實現了用戶和數據間的分離,不同用戶可以共同使用數據中心的數據,網絡交換是實現數據共享的基礎。
2.3應用服務層
礦產資源信息化管理已進入決策服務階段,服務功能的強弱直接體現了管理系統的好壞。一般的礦產資源管理系統應具備日常應用管理所需的各種服務功能。主要包括礦產規劃管理服務、信息服務、礦產資源管理服務、地籍管理服務等。
3、面向對象礦產資源服務系統的主要功能
礦產資源管理系統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現階段礦產資源管理的現狀和基礎,通過采用面向對象技術和GIS技術等新技術實現圖形與屬性管理的一體化。礦產資源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分為以下三個方面:日常管理功能、業務管理功能和信息功能,如圖2。
3.1日常管理功能
日常管理功能提供對內部的工作流程、審批業務運作情況進行監控的功能,實現以行政公文流轉、監控、查詢、歸檔為核心的日常辦公自動化,真正的實現無紙化辦公。同時保證信息的充分共享與交流(包括內部郵件、消息、會議(室)管理、行政管理等),為領導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極大地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深化政府的管理體制,節約辦公成本, 使自動化辦公系統(OA)、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管理信息系統(MIS) 融為一體。當業務內容變化、部門與機構調整時,只需要系統管理人員進行適當的調整就能使系統更加實用和更具實效性。
3.2業務管理功能
業務管理功能包括:實現圖、文、檔案的動態管理和已有檔案的靜態管理,動靜結合,隨時把改動過的數據存儲起來,并保留原有數據不改變;提供各種格式的數據融合、圖文一體化的查詢,報批的自動管理和審批檔案的自動化管理,利用計算機查詢功能和繪圖功能,減少人工查詢與地圖繪制,提高工作效率;根據用戶使用需求,定制特定的服務功能,如設置常用審批語句以提供領導審批速度等。
3.3信息功能
利用網站作為載體,通過嚴格的權限控制,使不同用戶能在網站上及時了解、查詢相應的文檔、辦件審批信息、審批結果和各種規劃圖等,提高了政務公開程度,促進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管理型轉變。此功能主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報建單位或個人可以在網上送審報件,毋須前往審批大廳或者國礦局,提高了辦事效率。
(2)通過報件審批信息,報建單位或個人可以通過網絡隨時了解送審報件的審批進展情況,這一功能提高了礦產資源政務公開水平。
(3)將礦產資源相關的政策法規、規劃動態、機構設置與功能等信息在網上,結合電子論壇,領導信箱等方式,提高公眾對礦產資源管理的認識和參與度。
(4)各種信息的都必須經過相關科室的審查,在保障信息實效性的同時還必須保障準確性。
4、結論
信息化、數字化己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和趨勢,礦產資源的管理對信息化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科學的宏觀調控政策與合理的礦產管理方法也越來越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使用原始的手工記錄管理方法,既不能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也給資料的管理和存儲帶來了諸多困難。因此,建立準確、高效地礦產利用現狀數據庫,己經成為加強礦產資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楊行鍵等,面向對象技術與面向對象數據庫[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
[2]余柏蒗,基于面向對象理論的土地空間信息遙感分析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4.
[3]李希茂,面向對象GIS的空間數據模型研究及其應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3
篇9
【關鍵詞】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
一、國外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環境代價評估的發展是以人類社會發展及對環境價值認識的深入,而不斷發展的。經濟發達國家對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以及環境影響的代價意識較中國早。
新古典經濟學派代表馬歇爾首次在其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體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經濟學》中提出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與內容,并指出市場機制自身無法消除外部性,應該實行政府干預促使外部性內部化,進一步完善了外部性問題。庇古理論的實質是通過國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相互持平,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隨后帕累托、卡爾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繼提出了系列性觀點,并與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成為環境代價的評估的理論基礎。國外早在20世紀初就已開展了環境代價的定量化評估研究和實踐,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初美國政府委托相關的研究機構就建設項目帶來的環境經濟影響開展了定量化的評估和計量工作。并已將由馬歇爾、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論應用到了水、大氣污染代價定量評估中。
自產業革命開始后,由資源開發所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污染,而且還有比之更為嚴重的生態系統損害,這逐漸成為人們的研究和關注熱點,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經濟學思想的影響下,發達國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環境破壞者補償由此帶來的環境代價。在這一背景環境下,對大氣、水、土壤的污染損失的評估計量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與之帶來的是有關的環境質量與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得以滋長生根。而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又為評估環境的非使用價值或者說是不可直接計量的非使用價值(如存在、選擇價值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學界逐漸完善了環境代價的評估體系。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還開展了重要污染物劑量―反應關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場價值法為代表的一系列環境代價評估方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在不同層面逐漸開展,挪威、法國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展將環境資源核算納入國民核算體系(SNA)的研究工作,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組織力量進行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辦法。提出進行環境經濟核算,建立環境衛星帳戶,對國民經濟帳戶進行調整,把環境數據和經濟數據統一起來,在各種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礎上逐步形成有關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則、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內的三個綜合環境經濟核算手冊。而作為環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環境代價評估在計算對象的內容上,從微觀層次上升到全球系統層次,從環境資源核算擴展環境服務核算,從經濟效益核算擴展到人類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為代表的新一代環境代價評估技術。
雖然不同的環境代價評估方法的得到了應用,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多是發達國家針對水資源開發、森林資源開發、大氣污染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論方法比較成熟、案例分析較多。而將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代價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比較少。這是因為國際上在注重環境代價核算時的這一、二十年來,世界礦產資源的開發主要集中在不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的開發一般都沒有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在國際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夠。隨著世界各國環境意識的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正在成為研究熱點。
與此同時,在發達國家,控制環境代價的制度問題一般被假設由市場機制所包容,并放在環境與資源框架內分析,缺乏對資源環境空間負外部性的各種現象進行科學研究和系統分析,明顯不適用于市場機制不完善、監測和量化資源開發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因而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二、國內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開發和利用非再生資源,不僅會消耗資源,而且還會帶來生態破壞,產生環境損失,國內有學者已開始對資源自身價值和生態環境損失的補償進行定量研究。雷明圍繞資源―經濟―環境一體化核算這一主題,基于邊際機會成本理論,從投入―產出核算出發,提出一套綠色投入―產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應用問題如綠色GDP核算、綠色稅費、資源―能源―經濟―環境綜合核算進行了深入分析。王廣成對此一體化核算體系還進行了實證。這些成果總的來講仍是理論太強,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對礦產資源與環境資產價格的確定、礦產資源和環境資源價值帳戶的設置以及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連接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徐篙齡認為中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對環境經濟損失計量的目的和用途沒有進一步的認識;以及這種計量缺乏充分而完備的可計算性。同時,他還進一步分析了我國進行環境損失評價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曹鳳中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研究方法上,為了對污染損失的價值進行貨幣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復費用法、人力資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評估生態破壞和環境損失的程度。他認為這樣基于成本的方法對支付意愿的估計偏低;二是計算環境污染損失必須確定環境污染程度與健康損害間的劑量―反映關系,但我國卻缺乏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源,因而使環境價值的評估缺乏真實性;三是存在重復計算問題。因而他主張加強中國環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學和綜合研究。
此外,張金屯、黃廣宇、青衛平、張坤民、陳妙江等則從區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對其環境污染損失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評估。這些研究雖然考察了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區域內生態和環境損害,但沒有考察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價值折耗和補償問題,更沒有考察跨區域的環境損失以及補償問題,以致沒有形成對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代價的全面核算。
目前,環境經濟學家已開發出了不少對環境損害進行貨幣化評價的方法,新的文獻仍在不斷出現,并且其中的一些評估結果已被決策部門作為其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和進行綠色GDP核算的依據。雖然這些環境價值評估方法都根植于傳統經濟學,但它們又都包含了環境經濟學家的創新。在核算環境損害價值的過程中,傳統上主要有三種核算技術:即總量假設估算法、結構分析法和綜合總量分析法。這一思路雖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環境產品和服務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中間規模層次,無法解決物質稀缺性與經濟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貫徹“窮盡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等問題,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最近有學者還提出了新的環境價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對己有研究思路進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濤(1998)從宏觀層次上提出的環境價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趙景柱等人(2004)從利益相關者群體等中觀層次提出的環境產品和服務經濟價值的評估體系。張云(2007)對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的資源價值和環境損害價值補償進行了研究。余振國、馮春濤、趙冉(2007)對煤炭開發的環境代價進行了研究。可以說,我國明確尚沒有出現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統、全面、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三、現有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評述與展望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從國內外環境價值評估的實踐看,常用的進行環境損害評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場價格來確定環境價值的生產率法、人力資本法(包括改進的人力資本法)、重置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場價格來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物品價值的旅行費用法以及基于假設的市場來衡量環境質量及其變動價值的意愿調查法(CVM)等。雖然這些基本方法對準確評估環境損害價值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這些基本方法在進行具體評估時需要大量的數據、經費及時間等,因此,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基于上述相關方法衡量的環境損害價值評估的研究成果估計類似環境影響的貨幣化價值的方法―成果參照法或稱轉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環境價值評估中也被廣泛使用,這在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表現的最為明顯。
在對我國的資源環境代價進行經濟評價的過程中,國內外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計算結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銀行(1997)在研究我國環境損害經濟價值時,都是圍繞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進行評估,而沒有對生態退化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而且它計算的主要是大氣污染的經濟損失,而對其他污染基本沒有計算。美國東西方中心(1990)在計算中也一直強調由于數據和信息缺乏,其計算結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從研究對象來看,國內外的環境代價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損失,而對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價值損害沒有綜合的予以考慮;三是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和生產力的破壞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從研究結果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差距很大。這主要是因為對污染引起早死的經濟損失計量方法不同。國外主要采用WTP,而國內則主要采用人力資本法;四是對生態破壞的損失進行了初步測算并且由于統計數據的缺乏,評估的主要內容又是圍繞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害進行的,對生態服務價值或生態退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研究相對較少。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2000―2002年會同國家測繪局、國家統計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科學院、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等開展的西部和中東部生態環境調查顯示,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西部和中東部分別相當于其GDP的13%、5%~
12%。因此,從己有的研究結果看,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兩年,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學者對1949―2004年間的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雖然我國針對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有了一些嘗試和研究基礎,但到目前為止,對于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仍處于探索階段。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3006800);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 00811044)。)
【參考文獻】
[1]徐嵩齡:中國環境破壞的經濟損失計量[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2]葉兆木:環境損失與環境成本評估研究進展、問題及展望[J].四川環境,2007(1).
[3]李宏:環境經濟損失評估方法體系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1.
[4]郝紅彬:生態公路建設環境損失經濟評價的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5]李紅莉:十年經濟發展對環境空氣和地表水體質量的影響[D].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
[6]姜濤:山東省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的評估[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7]陳葵容:煤炭企業資本補償問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
[8]鄭文莉:我國農業環境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9]田華:高速公路環境損益后評價指標體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10]劉文明:山東省沂蒙山區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恢復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11]李瑞俊:山東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貿易競爭力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紡織行業[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篇10
關鍵詞 私募股權 礦業基金 產業投資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私募股權(PE)基金在投資行業的表現日益活躍,其光彩也引來了業內研究員和機構人士的不少注目。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海外投資的啟動,私募股權基金也開始活躍在礦產資源的開采與勘探的舞臺。礦產資源行業具有其特殊性,這使得礦業基金面臨著各種問題。對私募股權基金在礦產資源行業的現狀分析,能夠令我們更加清晰基金運作的障礙與前景,更理性地對待礦產行業投資的盈利與風險。
二、文獻綜述:
在私募股權基金研究方面文獻不少,陸國飛2013指出私募基金是目前炙手可熱的投融資方式。吳凡(2007)對私募股權基金的資本范疇進行界定,比較得出私募股權投資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形式。另外,關于私募基金在海外投資的角色研究方面,趙駿,于野,(2011)指出私募股權可利用其豐富的經驗與人才儲備為并購提供支持。私募股權基金可通過發揮其優勢助力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礦業基金研究方面,胡勝國,佘延雙(2011)提出了私募股權基金在國內外投資礦產資源項目需要考慮的因素和投資策略。佘延雙(2012)從微觀操作角度回答了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如何與資本市場相結合的問題。孫玉美(2010)認為本土私募股權投資正在以勢不可擋的態勢發展起來。綜上文獻可知,私募基金研究是具有很大的現實與理論指導意義的,它將更加有利于對目前的PE發展階段的深刻認識,本文就我國開始的海外投資與國內外礦業開發的行為提供有益的研究分析。
三、私募股權基金、產業基金、礦業基金發展分析
(一)私募股權基金概論。
私募股權(PE),通常也被稱為私人股權或產業基金。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講涵蓋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前各階段的權益投資,狹義上講是投資于有增長潛力的成熟、非風險企業。私募股權基金主要組織形式為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還存在不少的信托制,有些是以契約制形式存在的。產業基金分為創業投資基金、企業重組投資基金、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礦業私募股權基金,專業投資于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經營企業的股權投資機構。
(二)礦業私募股權基金發展現狀。
1、礦業私募股權基金發展情況。
礦業行業與其它行業不同,礦業項目的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礦山建設和運營等不同階段,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我國自2009年以來礦業基金發展很快,礦業基金的壯大將伴隨著整個礦業開發與開采的進程加速,對于整個行業都有著深厚的影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2009年2月成立的中礦聯合投資有限公司,管理中礦聯合基金,2009年5月發行,是我國首支礦業私募基金,首期規模5億,面向全球范圍投資礦產資源行業。(2)2009年12月成立的朝暉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山西能源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100億,是我國首支能源產業投資基金,用來支持山西煤礦整合能源投資。(3)2009年12月成立的上海中礦新能股權投資中心,管理中礦新能產業基金,是我國首支新能源的產業基金,投資新能源高科技產業,首發規模5億。
2、面臨的問題。
較之國外,我國礦業私募股權基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很多,需要大力改進與提高的地方也很迫切,主要表現在:(1)基金運營模式需要改進,目前國內的基金運營模式很不規范,操作流程冗余,需要結合我國市場實際并借鑒國外經驗,走出一條在本土能夠生根發芽的運作規范。(2)市場環境需要調整。我國支持礦業的資本市場的環境還不完善,我國目前投資的礦業項目沒有一個有效的退出機制。(3)私募股權基金的募集市場不成熟,需要逐步的發展與規范。我國的基金募集市場還處在發展的初期,中國的GP(普通合伙人)和LP(有限合伙人)市場還不成熟,這就形成了比較稚嫩的募集市場,需要逐步的經驗積累與發展。(4)合作對象范圍局限性,需要加大與大礦業的合作。礦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需要與大型礦業企業合作,通過合作實現項目對接,拓展礦業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的退出渠道。
(三)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礦業的主要障礙。
1、眾所周知,礦產的開采周期漫長,礦業的周期性表現為價格的反復無常性。某種需求的變化將影響到價格水平,并將立即引起大量供應的相應變化,具備高不確定性。
2、大多數情況下,礦業公司對新建項目不太感興趣,礦山生命周期是以10年為單位進行計算,公司高管注重短期利益,而礦業開采在其漫長周期內很可能發生資本支出不足的危機。
3、礦產的開采需要具備專業礦業知識的工程團隊,基金的投資過程更加需要熟悉整個礦業流程與礦產專業知識的人員。然而私募股權基金以前投資主要集中在TMT領域,礦業行業內缺乏懂得私募股權投資運作的人才,礦業行業知識對于私募股權基金非常重要,實際上此類只是人才的匱乏阻礙了其發展。
4、環境污染帶來的壞名聲,增大了公眾對礦產開采的抵觸情緒。采礦公司進行生產作業的過程將涉及諸多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安全事故等。開采階段,容易破壞土壤、植被,嚴重的可能留下許多重大的地質災害隱患,導致生命損失。
四、結論
通過以上對私募股權基金、產業基金、礦業基金的介紹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礦業資源基金是非常有前景的投資基金,其具有行業特殊性,需要礦業知識專業基金團隊的操作。礦業資源在我國還面臨著很多問題與發展障礙,需要市場環境與運作模式的不斷規范與發展。礦業基金正在改寫礦產的行業歷史,在我國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相信未來礦業基金將以新的表現來實現它的光輝。
此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家族企業契約治理及融資結構研究”資助,項目批準號:70973035;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研究生創新基金應用實踐鼓勵項目“基于生命周期的家族企業治理模式研究”資助,項目編號:S110163。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吳凡,私募股權基金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分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碩士論文.
[2]趙駿;于野;論私募股權基金在我國企業海外投資中的角色與作用,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3]陸國飛,信托和私募基金在中國的融合,上海法治報,2013-1-23.
[4]佘延雙,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礦產資源勘查行業的策略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