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3范文

時間:2023-04-06 05:1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維生素d3,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維生素d3

篇1

上 海 王先生

其實維生素d3和α- D3是有一定聯系,但不完全一樣。植物中的麥角醇經紫外線照射后產生骨化醇稱維生素D2,紫外線照射動物的膽固醇產生的膽骨化醇稱維生素D3,人體皮膚經陽光照射后產生的維生素D也是維生素D3。無論經食物吸收的D2、D3或人體自身產生的維生素D3都需經肝內25-羥化酶的作用,轉化成25-羥膽骨化醇,它是維生素D在體內的儲存形式。25-羥膽骨化醇再經過腎臟內的1羥化酶作用后,轉化成1,25-二羥膽骨化醇,才能發揮腸內鈣的吸收、鈣磷代謝和骨礦化作用。

由于1,25-二羥膽骨化醇對骨發育起主要作用,因此報紙上常介紹說它可以和鈣一起用于防治佝僂病和骨質疏松癥。但1,25-二羥膽骨化醇的生產成本高,因而制藥部門用人工合成了α- D3,通常稱之為“1阿法D3”。上海羅氏藥廠生產的羅蓋全(原名羅鈣全)的成分為骨化三醇。其他商品名如阿法D3(阿法迪三)、法能、萌格旺,還有國產的霜葉紅、立慶等,其成分均為α- D3。

維生素D3和α- D3都能促進骨骼礦化,有時就被相提并論,其實是有差別的。

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主要是促進成骨,維生素D3符合兒童期需要,特別是嬰幼兒和青春期快速成長的需要,可治佝僂病和生長痛。當然,α- D3也可以起同樣作用,但兩者價格差距很大,殺雞何需用牛刀,太不劃算。只有伴有肝腎疾病或嬰兒手足搐搦時才需要用α- D3。劑量按嬰兒每日每千克體重0.04~0.05微克計算,亦可每日一次給0.125~0.25微克口服,療程視病情而定。

至于骨質疏松癥發生于成人,此時成骨功能已不如兒童,而破骨作用增速。Ⅰ型骨質疏松癥又稱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其間還有雌激素減退的因素,所以治療時還需加用雌激素。Ⅱ型骨質疏松癥主要指老年人,由于年齡的關系,機體逐漸衰老,部分細胞凋亡,1羥化酶功能不足,所以每日可用α- D30.25~0.5微克口服,比絕經期后的婦女更合適。當然,骨質疏松癥還需要用抑制破骨作用的藥物如密鈣息等以延緩破骨作用的發生。此外,更需要多接觸陽光、適當活動、互用鈣劑或含鈣食品促進康復。

篇2

關鍵詞:尿毒癥腦??;血液透析;活性維生素D3

中圖分類號:R459.5文獻標識碼:B文獻編號:1671-4954(2010)11-812-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25

尿毒癥腦病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晚期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是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期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嚴重階段,主要是毒素在體內蓄積及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致腦內血循環障礙,但尿毒癥腦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十分明了,而且目前常規血液透析效果欠佳。我院自2003年1月以來采用大劑量活性VitD3間歇療法聯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腦病,療效顯著,且目前國內鮮見報道,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尿毒癥腦病患者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51.5歲;原發病為慢性腎小球腎炎22例,高血壓腎病9例,狼瘡性腎炎5例,痛風性腎病3例,糖尿病腎病6例,梗阻性腎病2例,多囊腎病1例。慢性腎功能衰竭病程9~26個月;入院前均未行血液透析治療,血肌酐707~2 600 μmol/L,尿素氮35.5~58.6 mmol/L。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腎衰竭尿毒癥腦病的診斷標準[1],并具有以下一項以上臨床表現:意識障礙、撲翼樣震顫、精神錯亂、抽搐或癲癇發作、昏睡及昏迷。經腦電圖、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 (CT)及相關檢查后排除腦血管意外、高血壓腦病、肝性腦病、失衡綜合征、鋁中毒等其他疾病。48例隨機分為大劑量活性VitD3脈沖聯合血液透析治療組(觀察組,n=24)和血液透析治療組(對照組,n=24),兩組在年齡、性別與臨床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常規抗感染、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支持療法和血液透析治療。血液透析用瑞典產Gambro AK 95血透機、Gambro透析器(面積1.3m2)、血路管;Baxter碳酸氫鹽透析液,控制血鈉濃度138~142 mmol/L,血流量180~250 ml/min;用頸內靜脈插入單針雙腔導管建立血管通路;采用全身肝素化抗凝,普通肝素鈉首次劑量10~20 mg,以后每小時追加10 mg,有出血傾向者用低分子肝素(速碧凝)2500~5000 IU一次注入;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超濾量每次1.0~2.5 L;首次透析2 h,以后每次遞增0.5 h,最長4 h;首次透析后,隔日透析1次,1周后改為每周2次,共觀察4周。為防止透析失衡綜合征,誘導透析期間根據患者的病情可靜脈滴注50%葡萄糖溶液40~6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100~200 ml或20%人血白蛋白50 ml。

除上述治療措施外,觀察組在透析后給予口服或胃管內注入活性VitD3(羅蓋全,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μg,每周2次,共4周;對照組不給予羅蓋全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透析后4周的療效治愈:尿毒癥腦病癥狀完全消失;好轉:尿毒癥腦病癥狀緩解;無效:尿毒癥腦病癥狀無明顯緩解。治愈率與好轉率之和記為有效率。

1.3.2 檢測項目 檢測透析前(治療前)及透析后第4周(治療后4周)清晨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鈣、磷、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并計算鈣磷乘積(Ca×P)。

1.4 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用([AKx-〗±s)表示,療效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有效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觀察組24例中治愈17例,好轉6例,無效1例;對照組24例中治愈11例,好轉4例,無效9例,兩組的療效不同(Hc=5.104,P<0.05)。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5.8%(23/24),高于對照組的62.5%(15/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治療后4周,觀察組的血BUN、Scr、血鈣、血磷、PTH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的血BUN、Scr和鈣磷乘積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的血鈣高于對照組,血磷、鈣磷乘積和PTH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 0.01)。

3 討論

尿毒癥腦病是慢性腎衰竭晚期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多出現在透析治療前,其病因及發病機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傾向于是尿素氮、血肌酐、胍類、有機酸等尿毒癥毒素在體內蓄積,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嚴重酸中毒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而引發腦和周圍神經代謝紊亂。有研究[2]報道尿毒癥腦病與某些中分子毒物在體內蓄積有關,中分子毒物如β2微球蛋白、胍基琥珀酸等在體內潴留,抑制了K+Na+ ATP酶的活性,造成能量代謝障礙,離子轉運異常,進而導致神經突觸功能受損,延緩神經沖動的擴布,導致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病變。另外,PTH已明確是具有神經毒性的物質,PTH也可能是引起腦細胞內鈣離子代謝紊亂,使神經突觸功能受損,信息加工處理功能障礙,導致尿毒癥腦病的發生[3]。尿毒癥腦病常規藥物治療及單純血液透析效果欠佳,雖然血液透析濾過治療可對尿毒物質有較高的清除率,如可清除β2微球蛋白、PTH等中、大分子致病物質[4],但因其價格昂貴且受血透室設備條件限制而不易普及。本研究發現在常規治療加血液透析的基礎上應用大劑量活性VitD3間歇療法治療尿毒癥腦病的療效與常規治療加血液透析的療效不同,觀察組的有效率(95.8%)高于對照組(62.5%),P<0.01。

觀察組治療后4周的血PTH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4周,甚至與同期無尿毒癥腦病的慢性腎衰竭常規透析患者透析后血PTH[(311.7±40.7)ng?L-1]的水平相當,推測與大劑量活性VitD3間歇治療有關。VitD3在體內形成的1,25-(OH)2D3能增加鈣的吸收并激活鈣結合蛋白基因間接抑制PTH分泌,且能直接在基因水平上抑制PTH的mRNA合成,使鈣調定點下移從而抑制PTH的形成與分泌[5,6]。

使用大劑量活性VitD3間歇治療的不良反應是高鈣高磷血癥。但未經特殊治療的尿毒癥患者多為低鈣高磷狀態。本研究中,所有納入研究的慢性腎衰竭尿毒癥腦病患者的鈣磷乘積小于65,大劑量活性VitD3間歇治療后4周鈣磷乘積也無明顯變化,故使用大劑量活性VitD3間歇治療是安全的。故大劑量活性VitD3間歇療法聯合血液透析是治療尿毒癥腦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海燕.腎臟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417-1420.

[2] NICHOLLS A J,Nervous Systen//DAUGIRDASJ T,ING T S. HandBook of Dialysis[M].2nd ed.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4.673-683.

[3]林善錟.當代腎臟病學[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1.781-782.

[4]李明喜,李學旺.在線高容量血液透析濾過的臨床應用[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5,14(3):252-253.

篇3

【關鍵詞】 血清25-羥維生素D3;嬰幼兒喘息;危險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27

嬰幼兒喘息的發病率較高, 其中6歲以下小兒的發病率高達40%, 嚴重威脅到嬰幼兒的生命健康, 尤其是1歲以下嬰兒, 出現喘息后的死亡率較高[1]。喘息的反復發作會增加氣道的高反應性, 部分患兒可能出現哮喘氣道特應性炎癥, 誘發哮喘等疾病, 影響到小兒的健康發育[2], 因此, 認識嬰幼兒喘息的高危因素并早期干預, 預防喘息的發生以及反復發作, 保障嬰幼兒健康發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血清25-羥維生素D3的調節免疫機制已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關注, 而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的低下是否與喘息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現以本院的95例喘息嬰幼兒和90例健康嬰幼兒為例, 探索血清25-羥維生素D3與嬰幼兒喘息的相關性,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在本院兒科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喘息嬰幼兒中隨機選出95例作為觀察組, 并選取同期本院門診收治的健康嬰幼兒9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年齡6~34個月, 對照組年齡8~35個月。

1. 2 方法 嬰幼兒于晨起空腹狀態下抽取外周靜脈血2 ml, 將血樣放置在室溫25℃環境下20~40 min, 離心分離血清后轉入到EP管中, 在-70℃中保存,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進行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的檢測。收集兩組嬰幼兒的基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是否為特應性體質、是否處于特殊環境、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是否早產、父母是否有過敏史, 分析嬰幼兒喘息發生的危險因素。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

2 結果

2. 1 兩組嬰幼兒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比較 觀察組嬰幼兒的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喘息發作的單因素分析比較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特應性體質、特殊環境、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早產、父母過敏史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喘息發作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到多因素分析中可知, 特應性體質、處于特殊環境、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

3 討論

嬰幼兒喘息是嬰幼兒的一種常見癥狀, 一般可以將其分成暫時性喘息、過敏性喘息、非過敏性持續性喘息這三種, 其中暫時性喘息的出現一般于支氣管肺組織發育不良有關;過敏性喘息與變應原有關;非過敏性持續性喘息與免疫功能低下、惡劣環境、父母吸煙、支氣管肺組織發育不良等因素有關。

嬰幼兒時期是人體免疫功能、肺發育的關鍵時期, 維生素D對嬰幼兒的肺發育、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響[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喘息嬰幼兒的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健康嬰幼兒, 指出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低下可能是導致嬰幼兒喘息反復發作的危險因素。維生素D是調節鈣磷代謝的重要激素, 其對免疫系統也會產生重要作用, 是一種神秘內分泌免疫調節激素, 能介導單核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熟為吞噬細胞[4]。其通過與細胞內的特異性維生素D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 維生素D受體會廣泛的分布在免疫活性細胞中, 如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5]。維生素D能保障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結構、功能的完整, 增強機體免疫力, 減輕黏膜上皮細胞的損傷。若嬰幼兒缺乏維生素D, 會導致呼吸道感染風險增加, 進而導致喘息性疾病的發生。維生素D作為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 在缺乏時會出現代謝異常情況, 進而誘發多種疾病[6]。近些年來不少學者的研究指出:嬰幼兒維生素D的缺乏是導致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歲以下的嬰幼兒肺、支氣管組織非常薄弱, 軟骨柔軟, 彈力纖維發育不良, 肺泡的纖毛運動差, 而維生素D缺乏就會導致鈣磷吸收困難, 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 影響支氣管、肺組織的正常發育, 導致呼吸道高反應性, 誘發喘息性疾病。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是反映機體維生素D水平的重要指標值[7], 臨床上應加強對嬰幼兒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的檢測, 評估機體的維生素D水平, 對于存在維生素D缺乏的嬰幼兒及時補充維生素D, 早期干預, 預防疾病的發生, 保證嬰幼兒的健康成長發育。還有學者的研究指出:母親孕期維生素D缺乏也是導致嬰幼兒喘息反復發作的誘因, 臍帶血25-羥維生素D3濃度低下是嬰幼兒反復喘息的危險因素[8-13]。因而孕婦孕期應遵醫囑服用維生素D, 預防維生素D缺乏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

嬰幼兒喘息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除了維生素D缺乏因素外, 還有呼吸道感染、特異性體質、惡劣環境、父母過敏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14-16], 本研究顯示有特應性體質、處于特殊環境、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

綜上所述, 血清25-羥維生素D3濃度低下與嬰幼兒喘息的發生具有顯著相關性, 其通過影響嬰幼兒的肺組織、免疫系統發育來導致喘息反復發作。臨床醫師應加強對嬰幼兒25-羥維生素D3濃度的篩查, 及早干預, 預防喘息、哮喘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紅, 蘭常肇, 馬少杰, 等. 嬰幼兒反復喘息與血清維生素D水平相關性研究. 國際兒科學雜志, 2014, 41(4):421-423.

[2] 陳麗, 蔡栩栩. 嬰幼兒喘息性疾病臨床研究進展. 國際兒科學雜志, 2011, 38(4):360-363.

[3] 馮偉靜, 張榮榮, 李玉紅. 維生素D輔助治療嬰幼兒喘息性肺炎的臨床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4(5):451-453.

[4] 劉宇超, 郎婧, 陳泉泉. 56例孟魯司特與維生素D聯合治療嬰幼兒喘息性疾病臨床觀察.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7):110-111.

[5] 王焱. 維生素D缺乏與嬰幼兒哮喘發病的關系. 貴陽醫學院學報, 2012, 37(5):523-525.

[6] 杜宇敏. 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兒童喘息樣支氣管炎的關系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22):19-20.

[7] 徐艷娜, 顧劍華, 李永蓮, 等. 反復喘息嬰幼兒維生素D3水平及與Th1/Th2細胞平衡變化的相關性研究.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5, 30(4):264-266.

[8] 符珍珠, 楊青原, 李麗拉. 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嬰兒喘息關系及臨床意義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11):2322-2323.

[9] 藍永樂, 何玉珍, 戴汝均. 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與兒童喘息樣支氣管炎相關性分析.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3, 34(11):1376-1377.

[10] 張杜燕, 李經猷, 歐翠萍, 等. 血清25-u維生素D3濃度與嬰幼兒喘息的相關性研究.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13):1633-1635.

[11] 徐艷娜, 顧劍華, 金曉群. 血清25-羥維生素D3及總免疫球蛋白E水平與嬰幼兒反復喘息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醫藥, 2014, 9(11):1582-1584.

[12] 孫秋鳳, 蔣吳君, 陳正榮, 等. 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嬰兒喘息關系及臨床意義探討.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5(3):199-202.

[13] 何玉珍, 林冬云, 藍永樂. 維生素D缺乏與喘息性支氣管炎發病的關系.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16):2107-2108.

[14] 劉超群. 嬰幼兒反復喘息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心理醫生, 2015, 21(12):43-44.

篇4

關鍵詞:高效液相色譜; 二維色譜柱; 雙樣充系統;嬰幼兒配方奶粉;維生素D; 維生素A; 維生素E

1引言

嬰幼兒配方奶粉又稱為母乳化奶粉,是一種以牛乳(或其它動物乳)為主要原料,通過調整成分模擬母乳,可供嬰幼兒生長和發育所需要的一種人工食品[1]。根據國家標準中有關奶粉營養成分規定,維生素指標中必須強化的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和維生素E及其它水溶性維生素等;其中維生素D在實際母乳中含量極低,約為4~40 IU(國際單位)L(0.1-1.0L)[2~4],主要對應形式為維生素D3和25OH 維生素D3[4,5],因此通常將維生素D3制成水可分散性的微粒形式,添加到嬰幼兒強化奶粉中[5,6]。關于奶粉中維生素A、D和E的測定方法的報道較多,其中高效液相色譜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樣品基質復雜,3種維生素對溫度、光照、氧氣和極端的pH值較敏感,且多數經過包被后再添加到食品基質中[7],因此分析方法常包括皂化破壁、有機溶劑萃取,濃縮和凈化等步驟[8,9],在現行標準分析方法中[9], 需采用正相制備色譜、反相分析色譜兩套儀器,分別進行凈化制備和分析,前處理過程極其繁瑣,大大影響樣品分析效率。本研究采用在線二維柱切換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法,樣品經過皂化、萃取后,直接進樣,同時完成維生素A, D和E的分析測定,提高了方法的準確性和樣品分析效率。

2實驗部分

2.1儀器與試劑

3結果與討論

3.1二維色譜流路構建和閥切換時間的確定

維生素A和E在配方奶粉中含量較高,樣品經過皂化萃取后,可直接在一維色譜柱中實現分離。維生素D含量較低,且樣品基質干擾較大,原標準方法需經過正相制備色譜的凈化,將含有維生素D的餾分蒸干定容后,再在反相色譜上進行分析[9]。本研究采用二維色譜分離的中心切割法,樣品在一維色譜柱實現初步分離后,將含有維生素D的餾分切割至二維色譜柱中進行分離。系統連接圖見圖1。

為確定右側閥的準確切換時間,實驗將一維色譜柱直接與UV連接,進標準品溶液,測定維生素D2的出峰時間和維生素D3完全洗脫出色譜柱的時間。由于外界因素影響,維生素D的保留時間會有微小波動,切割的時間窗太窄容易造成目標物的損失;時間窗太寬,會使切換到二維分離柱的溶劑體積過大,對二維分離產生溶劑效應。本實驗通過連續進樣,考察了保留時間波動范圍,確定了最終的切換時間。在一維色譜分離中,維生素A和E在12 min內即可完成分離過程,而在二維色譜分離中維生素D的保留時間約為21~22 min,因此方法采用二位置六通閥實現了色譜柱后的紫外檢測器共用。左側閥的切換時間定在12 min,在12 min之前,一維色譜柱與檢測器連接;在12 min之后,二維色譜柱與檢測器連接,從而實現維生素A、D和E的同時檢測。閥切換時間見表2。

篇5

方法檢測50例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及48例同期體檢健康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甲功水平,分析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c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及甲功相關性。

結果與對照組比較,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降低(P

結論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25羥維生素D3水平降低,維生素D水平與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病情控制相關。

【關鍵詞】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甲狀腺激素;維生素D

中圖分類號:R581.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2.024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25(OH)D3 and 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 and thyroid hormone in patients with toxic diffuse goiter.

Methods25(OH)D3,TRAb and thyroid function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a group of 50 patients with toxic diffuse goiter,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bovementioned indexes was analyzed.

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25(OH)D3 level of patients with toxic diffuse goite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

Conclusion25(OH)D3 of patients with toxic diffuse goiters decreased,and vitamin D level is related to disease control.

【Key words】toxic diffuse goiter;thyroid hormone;vitamin D

維生素D是一類維持骨骼健康的激素,近年來維生素D的骨外效應及維生素D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關系受到廣泛重視。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患者較正常人具有較低的維生素D水平[1~3],女性初診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也發現類似現象[4]。維生素D缺乏的BALB/c小鼠發展成為持續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5],未獲得臨床緩解的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女性患者其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較同性別獲得臨床緩解的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及正常人群低[6],補充維生素D3可改善初治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且維生素D缺乏患者的甲亢病情[3],維生素D水平與甲狀腺抗體水平呈負相關[7],補充維生素D可降低AITD患者過氧化物酶抗體水平[8]。印度某研究表明低維生素D水平與AITD患者關系有待商榷[9]。我們假設維生素D缺乏可能普遍存在于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群體中,維生素D可能與這些患者的甲亢病情控制相關;本研究擬評估女性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及探討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及甲狀腺激素的相關性,以明確25羥維生素D3水平是否與女性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病情有關。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50例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系2016年1月至7月就診于我院內分泌科門診患者,正常對照組48例來自我院體檢科同期體檢健康者。所有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標準:(1)確診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診斷符合2008年版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中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診斷標準:具有臨床甲亢癥狀和體征,甲狀腺彌漫性腫大,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濃度降低,甲狀腺激素濃度升高伴或不伴有眼球突出等眼征、脛前黏液性水腫、甲狀腺受體抗體陽性;我院同期體檢健康者。(2)年齡18~50歲。(3)女性。排除標準:(1)患有Graves’病以外疾病者。(2)近1個月內服用鈣劑等其他影響鈣磷代謝的藥物或食物者。(3)妊娠、哺乳期。

1.2研究內容及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禁食12小時后次晨采血清測定25羥維生素D3、TRAb、TSH、游離三碘甲狀腺激素(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離甲狀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用化學發光法測定TSH、FT3、FT4;放免法測定TRAb;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25羥維生素D3。對比觀察兩組生化指標,分析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各個生化指標與25羥維生素D3的相關性。

1.3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17.0軟件統計分析樣本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AKx-D〗±s)表示,兩獨立樣本均數比較,方差相齊采用t檢驗,其中兩組研究對象25羥維生素D3方差不齊采用校正t檢驗;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各指標與25羥維生素D3的相關性用直線回歸分析,z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對象一般情況比較

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即甲亢患者,年齡分布在19~45歲,平均(30.84±8.03)歲;對照組年齡分布在19~44歲,平均(31.46±7.51)歲;兩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t=-0.394,P=0.694)。

2.2兩組對象生化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3、TSH顯著降低,FT3、FT4、TRAb顯著升高 (P

2.3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各指標與25羥維生素D3的散點圖

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組患者25羥維生素D3與TRAb及FT3、FT4呈負相關;25羥維生素D3與TSH呈正相關。見圖1。

2.4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各指標與25羥維生素D3的直線回歸分析

TRAb與25羥維生素D3回歸方程,TRAb=-0.22×25羥維生素D3+10.03(F=90.68,P

3討論

維生素D最常見的作用是調節骨代謝和鈣磷穩態。人體內維生素D主要來源于日光照射,次要來源于食物。在太陽紫外線的照射下,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迅速轉化為維生素D3原,繼而轉化為維生素D3。維生素D3首先在肝內25羥化酶的作用下形成25羥生素D3或骨化二醇,然后在腎臟的1α羥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維生素D活性生物成分1,25羥生素D3或骨化三醇。維生素D的骨外效應近年來不斷受到重視,維生素D與免疫系統關系密切。維生素D可誘導免疫耐受[10],維生素D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發展有關,如多發性硬化等[11]。維生素D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關系不斷受到重視,它們之間的關系仍存在爭議[1~9],絕大多數研究認為低維生素D水平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相關[1~8],少數研究認為維生素D缺乏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關系不大[9]。

甲亢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之一,多種甲狀腺特異性抗體參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其中TRAb最為重要。年輕女性多發甲亢,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是甲亢最重要病因,加碘鹽在全世界范圍使用,甲亢發病率仍達2%~5%[12]。與Yasuda T等[6]研究一致,本研究觀察到的女性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甲亢病情均未控制,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低于同性別同年齡段的正常人。25羥維生素D3與TRAb及FT3、FT4呈負相關,TRAb滴度愈高提示甲亢病情越嚴重,常作為甲亢患者治療隨訪療效及鑒別治療后是否復發的標志物,臨床實踐過程中,也常根據患者體內TRAb滴度情況估計口服抗甲亢藥物停藥的合適時間。本研究表明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滴度水平與25羥維生素D3呈負相關,即患者TRAb滴度水平越高,25羥維生素D3水平趨勢越低,提示低水平25羥維生素D3可能參與了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發生發展及轉歸。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是以體內高甲狀腺激素水平狀況為主要生化特點,患者體內FT3、FT4導致患者出現心悸、手抖等甲狀腺毒癥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激素。本研究提示25羥維生素D3與FT3、FT4呈負相關,與TSH呈正相關,即高水平FT3、FT4低TSH水平狀況的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呈現低水平25羥維生素D3現象,提示低水平25羥維生素D3可能與女性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病情控制有關。

本研究觀察時間及觀察對象數量相對有限,結果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無法明確回答維生素D缺乏與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之間的任何因果關系。此外,維生素D以幾種形式循環在血液中,其活性形式為1,25(OH)2 D3,我們的研究同目前大多數研究一樣選用25羥維生素D3作為維生素D檢測的標記,不能完全反映維生素D缺乏與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給女性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可提供一些治療建議,對于25羥維生素D3低水平或缺乏的患者,補充維生素D可能有利于控制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病情。當然,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方法及工具來測定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長期觀察補充維生素D與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患者病情控制的療效及副作用。

參考文獻

[1]Shin DY,Kim KJ,Kim D,et al.Low serum vitamin D is associated with 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 in autoimmune thyroiditis[J].Yonsei Med J,2014,55(2):476481.

[2]Kivity S,AgmonLevin N,Zisappl M,et al.Vitamin D and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J].Cell Mol Immunol,2011,8(3):243247.

[3]Unal AD,Tarcin O,Parildar H,et al.Vitamin D deficiency is related to thyroid 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thyroiditis[J].Cent Eur J Immunol,2014,39(4):493497.

[4]Yasuda T,Okamoto Y,Hamada N,et al.Serum vitamin D levels are decreased and associated with thyroid volume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newly onset Graves’ disease[J].Endocrine,2012,42(3):739741.

[5]Misharin A,Hewison M,Chen CR,et al.Vitamin D deficiency modulates Graves’ hyperthyroidism induced in BALB/c mice by thyrotropin receptor immunization[J].Endocrinology,2009,150(2):10511060.

[6]Yasuda T,Okamoto Y,Hamada N,et al.Serum vitamin D levels are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out remission of Graves’ disease[J].Endocrine,2013,43(1):230232.

[7]Alhuzaim ON,Aljohani N.Effect of vitamin d3 on untreated graves’ disease with vitamin d deficiency[J].Clin Med Insights Case Rep,2014,7:8385.

[8]Chaudhary S,Dutta D,Kumar M,et al.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n openlabel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dian J Endocrinol Metab,2016,20(3):391398.

[9]Goswami R,Marwaha RK,Gupta N,et al.Prevalence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yroid autoimmunity in Asian Indians:a communitybased survey[J].Br J Nutr,2009,102(3):382386.

[10]Weiss ST.Bacterial components plus vitamin D: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the asthma (autoimmune disease) epidemic?[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27(5):11281130.

[11]Bulow Pedersen I,Laurberg P,Knudsen N,et al.Increase in incidence of hyperthyroidism predominantly occurs in young people after iodine fortification of salt in Denmark[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10):38303834.

[12]Rhead B,Baarnhielm M,Gianfrancesco M,et al.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hows a causal effect of low vitamin D on multiple sclerosis risk[J].Neurol Genet,2016,2(5):e97.

(收稿日期:2016-12-05修回日期:2017-04-12)

篇6

【關鍵詞】 維生素D;乳腺癌;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

維生素D是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一類化合物,能促骨骼、軟骨和牙齒的鈣化,同時與甲狀旁腺素共同調節血鈣,以維持血鈣在正常的范圍,此外維生素D還有免疫功能,能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如果缺乏維生素D,將會引起骨骼的異常,在兒童身上表現為佝僂病,在成人身上表現為骨質疏松。最近有新的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乳腺癌、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引人關注。

1 活性維生素D(1,25 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 D3)的介紹

維生素D本身沒有作用,只有當轉化為活性形式才能發揮作用。食物中的維生素D通過腸道被吸收,生成維生素D3,后者通過血漿中的蛋白結合形成維生素D 結合蛋白(VBP)被運送至肝臟,在肝細胞內被25-羥化酶作用后形成25-羥基維生素D3(25OH-D3),后者與α球蛋白結合并轉移至腎臟后被1-羥化酶(1-OHase)在α位上再次羥基化,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羥維生素D3(1,25(OH)2 D3)即骨化三醇,又稱為活性維生素D 或激素型維生素D,是一種生物活性的類固醇激素。其作用于小腸黏膜,腎及腎小管,促進鈣和磷的吸收,有利于新骨的生成和鈣化。

2 維生素D與乳腺癌

1,25-二羥維生素D3的生物學活性主要由細胞內VDR(維生素D受體)介導,VDR首先和9-cis-維甲酸的受體(RXR)結合,然后激活維生素D反應因子(VDRE),在此狀態下結合配體Calcitriol后,激活或抑制RNA多聚酶轉錄RNA,進而在乳腺癌的發生過程中參與細胞周期的調節,影響細胞形態[1]。1,25-二羥維生素D3能誘導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的抑制蛋白升高,這些抑制蛋白能抑制細胞周期蛋白-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復合物的激活,從而使細胞周期阻滯于G0 /G1 期[2],抑制了腫瘤細胞的增殖。此外1,25-二羥維生素D3能使腫瘤細胞表面的抗細胞凋亡蛋白下調[3],即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殺死腫瘤細胞。有研究顯示乳腺癌外周血中1,25-二羥維生素D3的含量低于乳腺良性疾病組和健康志愿者組[4],說明維生素D與腫瘤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同時,護士健康研究隊列數據表明,飲食中攝入較多維生素D或是增加總的維生素D的吸收,會明顯的降低絕經前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5]。因此可以認為如果缺乏維生素D,使得血清中1,25-二羥維生素D3的含量低將會增加腫瘤發生的危險。

3 維生素D與2型糖尿病(T2DM)

大樣本臨床研究表明,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呈負相關。與血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群相比,血維生素D水平高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相對危險比為0.06,差異顯著[6]。2型糖尿病的中心環節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抵抗[7],分別從這兩方面給予介紹和維生素D的關系。

3.1 維生素D與胰島B細胞 胰島素分泌是一個鈣依賴的過程,所以鈣內流的改變會影響到B細胞的分泌功能,這也會影響到正常的胰島素分泌,活化的維生素D激活B細胞上的L 型鈣離子通道,促使胰島素的釋放和胰島素受體底物的酪氨酸磷酸化,啟動胰島素信號轉導[8]。如果缺乏維生素D 則鈣離子通道關閉,或者其胰島素受體底物磷酸化受阻,從而影響到胰島素轉導信號,直接減少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9]。此外,對T2DM模型ob /ob大鼠研究證實,維生素D缺乏時胰島素的分泌被抑制,補充維生素D以后,胰島素水平增加,血糖水平下降[10]。說明維生素D缺乏損壞了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

3.2 維生素D與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IR)是機體對一定量的胰島素的生物學反應低于預計正常水平的一種現象。IR時胰島素對其靶細胞的生理效應降低,胰島素介導的骨骼肌和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或存儲的效力減弱,同時肝臟輸出的葡萄糖增多,導致B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維持代謝,當病情發展到不能使血糖恢復正常時,就引起高血糖。Lee等[11]證實,維生素D可以直接抑制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γ 的表達,并抑制3T3-L1 前脂肪細胞向脂肪細胞分化, 從而發揮其抗脂肪形成作用,減少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從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生的危險。此外在胰島素敏感的組織中,鈣是胰島素介導的細胞內反應的介質,在主要的胰島素靶組織中如果維生素D缺乏使得鈣離子濃度降低,而鈣離子濃度減少可能會通過受損胰島素信號傳導降低葡萄糖轉運體-4的作用,從而導致外周的胰島素抵抗[12],增加糖尿病發生的危險。上述提示如果維生素D缺乏,會使得會導致外周組織中胰島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

4 維生素D與血脂代謝

維生素D 在血脂代謝中起重要的作用,當維生素D缺乏時,維生素D結合蛋白可以識別并且結合血液中的脂肪酸,這就使得組織細胞內的脂肪酸濃度增高,脂肪酸可以導致和加重代謝綜合征,而代謝綜合征導致胰島素抵抗、胰島素B 細胞功能減退,從而進一步升高血糖[9]。John等[13]對170名孟加拉人的研究發現,血維生素D濃度與血漿載脂蛋白A-I呈正相關,低維生素D血癥患者其血漿載脂蛋白A-I明顯降低。而血漿載脂蛋白A-I是轉運清除外周組織中膽固醇的重要載脂蛋白,說明維生素D缺乏會使得循環中膽固醇水平增高。此外有研究顯示,孕期25-OH維生素D的含量下降會導致孕婦肥胖[14]。上述研究顯示維生素D的缺乏對血脂代謝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會引起膽固醇的升高。

5 維生素D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研究顯示,維生素D水平與中老年婦女高血壓的發病呈負相關[15]。維生素D缺乏引起高血壓的原因可能是,維生素D與血漿腎素活性呈負相關[16],維生素D抑制腎素的釋放,從而抑制腎素的活性,即當維生素D缺乏時導會使血漿中腎素的水平升高,而腎素是引起血壓升高的原因之一。此外,Forman等最近前瞻性的研究了血漿1,25-二羥維生素D3與事件性高血壓危險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1,25-二羥維生素D3與事件性高血壓危險負相關。另有Chonchol[17]等學者研究發現伴有輕微腎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與其血維生素D水平呈負相關,低維生素D血癥是該人群心血管疾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子。血管內皮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都表達高親和力的VDR,在血管平滑肌細胞,維生素D可增加Ca-ATPase表達,升高胞漿游離鈣,誘導收縮蛋白表達,促進平滑肌細胞產生前列環素,后者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血管的張力[16]。上述顯示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血壓升高,影響血管張力,從而對心血管系統有潛在的作用。

綜上所述,維生素D缺乏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不單單是眾所周知的對骨骼系統的不良影響,還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病率,糖尿病發病率,同時也會加重病情,會影響血脂的代謝,對心血管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害,特別是有明顯升血壓的影響。目前維生素D對人體的作用還在不斷研究中,可能以后會發現更多的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危害,以便我們對維生素D新作用有更好的認識。

參 考 文 獻

[1] 鄭維.維生素D受體與乳腺癌的關系.中華乳腺癌雜志,2009,3(2):210-213.

[2] 楊春華.維生素D簡介.中國實用醫藥,2009,4(3):243-244.

[3] 張嵐,蔡美琴.維生素D和鈣防治乳腺癌的研究進展.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6,14(1):65-67.

[4] 胡楊霖.活性維生素D與乳腺癌.實用腫瘤學雜志,2008,22(6):566-569.

[5] 莊直港,余劍敏,蔣蓓琦,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羥基維生素D測定及臨床意義.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244-246.

[6] Mattila C,Knekt P,Mannistos,et al.Serum 25-hydroxy vi-

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ype 2 diabe-

tes.Diabetes Care,2007,30(10):2569-2570.

[7] 章曉燕,鐘遠,黃高忠,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維生素D水平的變化及意義.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234-236.

[8] Pittas A G,Lau J,Hu F B,et al.The role of vitamin D and calcium in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6):2017-2029.

[9] 闕鳳連.維生素D與2型糖尿病.中國現代醫生,2008,4(46):32-34.

[10] 楊小清,鄭少雄.維生素D與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7,27(3):190-193.

[11] Lee S,Lee DK,Choi E,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functional vitamin D response element in the murine Insig-2 promoter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3T3-L1 preadipocytes.Mol Endocrinol,2005,19(2):399-408.

[12] 段景琪,呂肖峰.維生素D缺乏與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變的關系.華北國防醫藥,2009,21(1):77-79.

[13] John WG,Noonan K,Mannan N,et al.Hypovitaminosis Di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serum apolipoprotein A-I but not with fasting lipids in British Bangladeshis.Am J Clin Nutr,2005,82(3):517-522.

[14] 譚德清.孕期肥胖與25-OH維生素D的關系.中國實用醫學,2009,4(16):71-72.

[15] Wang L,Manson JE,Buring JE,et al.Dietary Intake of Dairy Products,Calcium,and Vitamin D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Women.Hypertension,2008,51(4):1073-1079.

篇7

維生素D是一組生理活性相同的固醇類物質,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維生素,屬于脂溶性維生素,其中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最為重要。食物中的維生素D主要存在于乳、蛋黃、魚肝油和肝臟等動物性食品中,在小腸吸收。人體本身不能產生,但可以在皮膚中完成從膽固醇類似前體合成。在紫外線的照射下,7-脫氫膽固醇在皮膚內轉化成3-膽固醇(維生素D3)。人體中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的含量通常是均等的。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必須由維生素D黏合蛋白運輸到肝臟,在肝臟經過25-羥化作用產生25-羥-維生素D。在甲狀旁腺素(PTH)的影響下25-羥-維生素D[25(OH)D3]可以在腎臟內進一步羥化,轉化成具有活性的1,25-二羥-維生素D3[l,25(OH)2D3]。l,25(OH)2D3也是促進飲食中鈣有效利用的必要物質,它還具有抑制細胞生長、促進胰島素分泌和激活免疫系統的作用。血清25(OH)D3是診斷維生素D缺乏最敏感的檢測指標,國際上對維生素D水平尚缺乏統一的劃分標準,多數機構界定為血清水平(50~75)nmol/L時為不足;其值小于50nmol/L時為缺乏[1]。

維生素D受體

維生素D受體(VDR)是介導l,25(OH)2D3發揮生物效應的核內生物大分子物質,同時VDR為糖皮質激素、甲狀腺素、雌激素和維甲酸類蛋白受體基因超家族成員,它們可直接調節基因的轉錄過程。以往研究表明VDR基因多態性與多種疾病有非常密切的關系,VDR基因的變異可能影響維生素D生物效應的發揮,對維生素D生物效應有一定影響[2]。VDR基因定位于常染色體12q12—14,由427個氨基酸殘基組成,是親白,由14個外顯子和數個內含子組成,總長度約75kb。5’端非編碼區包括外顯子1A,1B,1C,1D,1E,1F,另外8個外顯子(外顯子2-9)編碼基因的蛋白產物。VDR基因存在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目前報道的關于VDR基因多態性與4個單核甘酸多態性位點有關,其基因多態性位點分別對應限制性內切酶BsmI、ApaI、TaqI、FokI的酶切位點,依次位于第8內含子、第9外顯子及第2外顯子上[3]。Morrison等[4]提出VDR基因多態性可能通過干擾VDR基因mRNA剪接和表達,使mRNA的質量和穩定性受到影響,產生VDR蛋白數量或活性上的差異,通過VDR蛋白與其靶基因間的反式作用產生一系列的效應,成為導致某些疾病的可能發病機制。VDR基因多態性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有密切關系,國外曾報道了VDR基因型的不同與糖尿病、絕經婦女患骨質疏松癥危險性以及銀屑病發生的早晚嚴重程度有關。

維生素D的生理作用

維生素D的經典作用是調節骨鈣代謝,它可以促進腸黏膜對鈣、磷吸收,增加腎臟對鈣的再吸收,維持血清鈣、磷水平,促進骨質和軟骨鈣鹽沉積,使骨生成。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血清維生素D水平還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大量研究表明血清25(OH)D3及l,25(OH)2D3的濃度都與體重指數(BMI)呈負相關。而補充維生素D有利于減輕體重[5];另外,維生素D負性調節RAS,對心血管有潛在作用,流行病學研究等提示維生素D不足與高血壓關聯[6];同時,近年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濃度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缺乏維生素D受體的小鼠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減弱,也注意到在2型糖尿病女性中,維生素D缺乏的發生率高。自從在胰島B細胞和免疫細胞中發現維生素D受體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維生素D缺乏的個體更易患糖尿病。而且,維生素D缺乏與高糖尿病危險者胰島素分泌受損關聯。維生素D缺乏的老年男性,糖負荷高后反應性的胰島素分泌。這些提示維生素D可能通過影響胰島素敏感性或B細胞功能而在2型糖尿病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7,8]。

維生素D及其受體與皮膚

病兒童缺乏維生素D時患佝僂病,除系統改變以外,可出現頭發稀疏或完全脫落,顱骨軟化,頭骨隆起,出牙延遲等皮膚表現。然而,除了在骨磷代謝方面的皮膚表現,近年來維生素D及其受體在皮膚病中的作用受到很大關注。

1.紅斑狼瘡:紅斑狼瘡好發于青年女性,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及嚴重程度相關,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炎癥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等。Kamen等[9]發現新診斷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較對照組低,同時腎臟受累的病人中也低。Ruiz-Irastorza等[10]檢測了92例女性SLE患者,發現90%的患者血清中25(OH)D3缺乏。石慧等[11]對86例SLE患者及62例健康志愿者進行了對照研究發現,SLE組血清25(OH)D3,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顯著低下。

2.白癜風:佟春光等[12]使用RT-PCR方法檢測了14例尋常型進展期白癜風患者皮損VDRmRNA表達水平,并與正常人皮膚做對照。結果發現與正常人皮膚VDRmRNA水平相比較,進展期白癜風患者皮損VDRmRNA水平明顯降低(P<0.05)。l,25(OH)2D3參加黑素合成的調節,它可致酪氨酸酶活性增加。李湘君等[13]綜述了近幾年來國內外應用維生素D3衍生物治療白癜風的研究現狀,外用維生素D3活性代謝產物l,25(OH)2D3及其衍生物通過其細胞核受體維生素D受體發揮重要的生理作用,除了經典的調節鈣、磷代謝外,l,25(OH)2D3及其衍生物抗增殖及促分化的免疫調節作用正在被逐漸認識。它可能通過調節皮膚局部的免疫反應、促進黑素生成、抗氧化應激、抗細胞凋亡及修復體內鈣穩態的作用來保護表皮黑素單位,減少黑素細胞的破壞,從而有效地治療白癜風。然而,雖然外用l,25(OH)2D3及其衍生物并聯合口服補骨脂素加UVA治療白癜風效果較好,但仍有一些病人效果不佳,因此推測VDR基因型的不同可能對治療效果有一定影響。研究表明白癜風進展期患者VDR表達水平降低,孫越等[14]對46例白癜風患者和50例健康人的維生素D受體ApaI、BsmI及FokI基因型進行分析,發現維生素D受體ApaI,BsmI位點上AA、Bb基因型在白癜風患者中頻率較高,因此,攜帶維生素D受體AA,Bb基因型可能會增加患白癜風的易感性。

3.銀屑?。耗壳瓣P于銀屑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多種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提示其可能的病因。普遍認為銀屑病的發病是一種環境因素參與下的多基因遺傳性疾病。在體外培養的角質形成細胞中使用維生素D能抑制其增生,促進其正常分化,而臨床工作中使用維生素D衍生物對治療銀屑病安全有效。維生素D的生物活性是通過細胞內VDR發生作用的。Park等[15]在對韓國銀屑病患者及正常人群的研究中發現VDR基因型的不同與銀屑病發病有關,且與本病發生的早晚有關。由于VDR基因型在各種族中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朱慧琴等[16]對112例銀屑病患者和108例正常人群的VDR基因型進行研究,顯示兩組人群的Apa位點、BsmI位點基因型分布差異有顯著性,而AA、Bb基因型在銀屑病與正常人群間的分布差異無顯著性。LiuJL等[17]回顧了2012年以前發表的相關SCI文獻,系統回顧后認為:白種人中維生素D受體ApaI,TaqI的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的發病相關,#p#分頁標題#e#

4.斑禿:卓納等[18]檢索PubMed和CNKI數據庫1990/2011-11發表的關于維生素D及其受體與毛發關系的文章,進行系統性綜述后認為:維生素D可啟動毛發生長周期,具有預防毛發脫落及刺激毛發再生的能力。維生素D受體在毛發生長中發揮重要角色,啟動毛發生長周期,保證各種信號轉導通路正常進行并促進毛囊干細胞增殖與分化。維生素D受體缺乏及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性導致脫發等疾病的產生。但是,維生素D與其受體確切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明了,需要進一步探究維生素D及其受體在毛發中的作用。蔡澤明等[19]發現斑禿患者毛囊VDR蛋白及mRNA水平顯著低于正常人頭皮毛囊。毛囊VDR蛋白表達及mRNA水平在斑禿皮損中降低提示VDR在斑禿發病中可能具有作用。VDR表達缺乏很可能通過下調調節性T細胞抑制功能,升高Th1相關細胞因子水平、繼而誘導易感個體的發生斑禿。此外,毛囊細胞周期性變化中,多種相關毛囊信號因子起著重要作用,其中Wnt及Hh通路對促毛囊細胞進入或維持毛囊生長期起著重要作用,而VDR及其配體對其表達有重要調節作用,VDR缺乏很可能通過影響Wnt或Hh通路導致毛囊細胞較易進入退行期。

結語

篇8

【關鍵詞】25-羥基維生素D3(25-OH-D3) 系統性紅斑狼瘡 缺乏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64-02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主要特征是多系統或器官病變且血清中出現多種抗體。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發病率較高,主要發病對象是適育期女性,病情嚴重者甚至可以死亡。這種病的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明確,但是與患者遺傳因素、性激素、免疫學及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其中維生素D是影響病情的主要環境因素之一,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的維生素D的代謝狀況近年來被國內外研究者所關注,維生素D的水平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有著一定的關系,本文通過對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與健康志愿者的維生素D水平加以比較,希望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系統性紅斑狼患(SLE)者50名,男性患者11名,女性患者39名,平均年齡在40.6歲,作為觀察組;選取2011年-2013年在我院進行體檢的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男性志愿者9名,女性志愿者41名,平均年齡在42.3歲,做為對照組。兩組在性別和年齡上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納入觀察組的標準:①所有患者符合“1982年美國風濕學會關于系統性紅斑狼(SLE)的診斷標準;②在近一年內患者無應用皮質激素、羥氯喹、維生素D及類似藥物,以避免影響到患者自身的維生素D代謝;③經過患者同意,并且簽訂自愿實驗同意書。

納入對照組的標準:①所有志愿者均為體檢健康的正常人員,無尖銳濕疣、體癬等其他皮膚性疾病,無嚴重性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和結締組織疾病等;②在一個月內未使用過皮質激素、羥氯喹、維生素D及類似藥物,以避免影響到志愿者自身的維生素D代謝;③經志愿者同意,并且簽訂自愿試驗同意書。

1.3方法

兩組人員在抽血前均須空腹,然后采用靜脈抽血的方法對兩組人員分別抽取5mL血液樣本,然后對血液樣本在正常室溫下進行抗凝、分離,提取分離后的血清樣本放入-80℃的儲存室保存,以備檢測。首先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的鈣(Ca)、磷(P)、堿性磷酸酶(APL)水平并對數據進行詳細記錄;用ELISA檢測法檢測血清中全段甲狀旁腺素(iPTH)水平,然后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兩組人員的5-羥基維生素D3(25-OH-D3)水平,測定過程按照試劑紙盒的詳細使用說明嚴格進行操作,并對相關數據進行詳細記錄。維生素D水平標準參照Hamza等標準,即5-羥基維生素D3(25-OH-D3)高于30ng/mL為充足水平,5-羥基維生素D3(25-OH-D3)水平在10ng/mL-30ng/mL之間為相對不足,5-羥基維生素D3(25-OH-D3)數據低于10ng/mL為缺乏水平。最后對兩組人員的鈣(Ca)、磷(P)、堿性磷酸酶(APL)、全段甲狀旁腺素(iPTH)的平均水平及5-羥基維生素D3(25-OH-D3)的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對兩組人員的維生素不足率進行比較。

1.4統計學原理

2結果

3 討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很復雜的疾病,在目前的醫療水平下是無法治愈的,但是可以控制。此病的病因尚未確定,但是隨著醫學專家對此病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病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暫時證明此病可能與遺傳、環境、雌激素、免疫等因素有關系。

其中維生素D可能是其中一個潛在的重要環境因素。近年來人們對維生素D的關注越來越多,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已證實其在免疫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維生素D是一種類固醇激素,與甲狀旁腺激素、腎臟、腸相互合作,維持人體體內正常需要的鈣磷的平衡、骨的形成及再吸收。人體內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與陽光照射后與皮膚的合成,僅有一小部分是來源于食物。但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因為光過敏、使用防曬劑、應用糖皮質激素、骨化三醇等導致人體內的維生素D不足,引起代謝紊亂。此外有研究表明,1,25-(OH)2-D3能作用于樹突狀細胞,使其成熟發生障礙,并且對促使其成熟的刺激反應鈍化,因此不能夠激活初始T細胞,從而抑制免疫。而因為維生素D的缺乏會導致免疫亢奮,這在許多免疫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中是很重要的作用機制,因此維生素D與統性紅斑狼瘡(SLE)有一定密切的關系,在為在臨床上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維生素D的水平在統性紅斑狼瘡(SLE)中需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補充維生素D是必要的。但是對補充維生素D的方法尚未規定,需要進一步研究。統性紅斑狼瘡(SLE)除了需要醫生對患者的用藥治療外,還需要患者的配合,聽從醫生指導,嚴格配合醫生用藥,避免陽光照射,在心理方面要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羅雄燕,武麗君,楊明輝,劉寧濤,廖濤,唐中,曾小峰,袁國華.維生素D受體Fok I基因多態性對SLE患者維生素D受體表達的影響[J].ISSN 1007 -8738細胞與分子兔疫學雜志,2011,27(8):901-905.

篇9

全世界有10億人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缺乏癥又叫hypovitaminosis D,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骨質中出現有害的礦物質,讓骨質變軟,造成骨軟化、佝僂病和骨質疏松癥等疾病。佝僂病多發生在兒童時期,軟骨病則多發于成人時期。

維生素D缺乏癥可能由于陽光照射不足。陽光中的紫外線不能通過普通玻璃、室外活動少的人、維生素D生成不足;高層建筑物阻擋陽光照射,大氣污染(如煙霧、塵埃)吸收了部分紫外線;冬季陽光照射減少,影響皮膚合成維生素D。

飲食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也會造成維生素D缺乏。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少,如乳類(包括人奶及牛、羊奶等)、肉類等含量較少,谷物類、蔬菜、水果幾乎不含維生素D。

另外,一些疾病也會損害維生素D的吸收或轉換,這些疾病包括腎病、肝病或其他一些遺傳病。

你缺乏維生素D嗎?

輕微的維生素D缺乏癥狀并不明顯,不易診斷。成人如果很少接觸陽光,或者出現以下癥狀,尤其是60歲以上老人或20歲以下年輕人,可以去醫院確診一下是否缺乏維生素D:

骨折

骨痛

慢性疲勞

乏力

抽筋

肌肉酸軟

骨軟化

骨質疏松

肥胖

兒童缺乏維生素D的癥狀

維生素D缺乏是小孩患佝僂病的主要原因。表現為骨質松軟,骨質中礦物質含量不正常,不能正常吸收鈣和磷等,從而造成骨骼畸形之后很難進行治療。如果你看到孩子有這些癥狀中的任何一個,應盡快告訴醫生,包括:

血液中鈣含量少

肌肉痙攣

呼吸困難

骨質脆弱

蛀牙

易怒

胖媽媽的孩子易缺維生素D?

近期,一項發表在《西北醫藥》的研究表明,懷孕初期肥胖的女性會把自身的維生素D不足傳給孩子。研究發現,苗條媽媽生的嬰兒維生素D水平要比肥胖媽媽生的嬰兒高1/3。

由于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所以肥胖人血液中的維生素D水平較低。新的研究發現,即使肥胖媽媽和苗條媽媽在懷孕結束后維生素D水平相似,但與苗條媽媽相比,肥胖媽媽給孩子的維生素D量較少??赡芤驗樵谂謰寢屵^量的脂肪中,維生素D會被隔離出去,因此導致肥胖母親傳輸給嬰兒的維生素D不足。

維生素D不足的嬰兒會面臨什么樣的健康問題,目前還不了解。但是,最新研究發現,成人維生素D不足與自體免疫性疾病、發炎、肥胖的增加有關。所以,準媽媽需要控制體重,以免影響到孩子。

維生素D缺乏的專業診斷方法

維生素D在人體內經由肝臟和腎臟的進一步轉化,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骨化三醇(1,25-二羥維生素D3)。通常,臨床檢測人體是否存在患佝僂病的風險,參考的既不是微量元素的值,也不是骨密度的值,而是血清中25羥維生素D的值,通過血液測試可以了解維生素D缺乏與否。如果人體內25羥維生素D數值小于20納摩爾/毫升(50納摩爾/升)認為是維生素D是否缺乏。美國有研究發現,在波士頓地區(北緯42°)的冬天,18~29歲的健康人血清中,25羥維生素D值小于20納摩爾/毫升者達到了32%,維生素D缺乏的人口比例在中國應該更高。

我們究竟需要多少維生素D?

一些專家擔心如果人們攝取太多的維生素D,那么維生素D就是一種毒藥。同樣,皮膚病專家也提醒人們,要小心進行日光浴。

那么,一個健康的人到底需要多少維生素D呢?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所2010年公布的數據,不同年齡人群每天生理需求的維生素D的量分別是:1歲前的嬰幼兒需要400國際單位,1~70歲的人需要600國際單位,70歲以上的老人需要800國際單位。每日生理需求的維生素D的量是指食物攝取、陽光照射、維生素D強化食品中的維生素D含量的總和。不足的部分需要維生素D補充劑加以補充。無論何種情形,除非你是個一年到頭愛曬太陽的人,每天服用鈣和維生素D的營養制劑,甚至每天補充1000國際單位額外的維生素D制劑,你所攝入的量都不會超過醫學研究所建議的安全上限。有記載,顯示,成人維生素D中毒的量是每天服用60000國際單位,由此可見,維生素D是相對安全的營養補充劑,不用擔心會攝入過量而中毒。

如何補充維生素D?

曬太陽。人體獲取的多數維生素D并非來自飲食,而是來源于皮膚在陽光下所受到的紫外線照射。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的皮膚在春、夏和秋季,每天大約需要15分鐘的陽光暴曬來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據研究,15分鐘的陽光暴曬可讓你增加2萬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但矛盾的是,這樣會導致皮膚受到損傷,并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

調整飲食可以獲得更多維生素D。通過飲食提升體內維生素D水平,可以選擇富含油脂的魚類,如鮭魚、鯖魚、金槍魚。蛋黃也富含維生素D,或者可以選擇維生素D強化麥片和牛奶等食物。

母乳中的維生素D含量不多,所以哺乳的媽媽喂食嬰兒配方食品以及及時補充維生素D非常必要,可以按照孩子的月齡進行相應的補充。

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使用防曬系數為8或更高的防曬霜在完全阻擋紫外線輻射的同時,也阻止了維生素D的合成。另外,那些膚色深的、足不出戶的和那些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可能難以獲取足量的維生素D。而且,上了年齡以后,人體更難將維生素轉化為激素這種生物活性物質。所以,維生素D補充劑更有效果。

TIPS:大多數鈣的營養制劑現在也含維生素D(通常是膽鈣化醇,或稱維生素D3),兩片可提供250到300國際單位的量。液體維生素D補充劑更好。液體補充劑吸收率更高,因此相比于片狀維生素D更為推薦。

吃蘑菇可以補充維生素D?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吃蘑菇(含有維生素D2)可以補充維生素D。此研究包括30名健康的成年人,研究人員對這些受試者進行隨機分配,讓他們分別服用2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2膠囊、2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3膠囊或2000國際單位的含有維生素D2的蘑菇粉注射劑,在冬季每天服用一次,連續服用12周。結果證明,蘑菇粉注射劑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可以有效提高健康成年人的維生素D水平。而且蘑菇粉的效果和維生素D2或D3補充劑的效果完全一樣。

研究者解釋了蘑菇如何產生維生素D2,他們發現此過程與皮膚接受陽光照射后所發生的反應類似。研究者認為,蘑菇不僅能產生維生素D2,還能產生維生素D3和維生素D4,所以,蘑菇是維生素D的良好的天然食物來源,而且我們可以在商店里很容易買到。

口服益生菌也能補充維生素D?

益生菌對人體有利,可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腸道消化等。美國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它還可以增加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據統計,在美國,有超過4000萬成年人患有或將患骨質疏松癥,此疾病常與鈣和維生素D攝入不足有關。

篇10

1.維生素D的新陳代謝 :維生素D可以通過機體自身合成(皮膚暴露于紫外線時)或通過膳食攝入體內。食物中維生素D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維生素D2主要存在于植物當中,但在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量極少;維生素D3則主要存在于肉類食物,尤其是含高脂肪的魚類。雖然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維生素D較少,但都可以通過膳食得到補充,如牛奶、谷類等。角質層基底細胞層和棘細胞層中含有大量7-脫氫膽固醇,7-脫氫膽固醇被紫外線照射后形成維生素D3,這個過程很快并在幾小時內達到高峰。表皮黑色素通過吸收紫外線可減少維生素D3的產生,這可能是深色皮膚的人產生維生素D3水平較低的原因。所以,如需產生同水平維生素D3,皮膚含有黑色素細胞多的人群相對含有黑色素細胞少的人需較多紫外線照射。無論是食物中獲取還是紫外線照射后自身合成的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都是未活化的激素,需要在肝臟內轉變成25(OH)D,即骨化二醇,這是維生素D在體內循環的主要形式[1]。由于血液循環中的25(OH)D很容易被檢測,半衰期長達2~3周,因此被認為是體內維生素D水平的最佳指標,可反映身體健康狀態[2]。在甲狀旁腺激素作用下,25(OH)D在腎臟中羥化成為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即骨化三醇[3]。

2.維生素D受體(VDR): 早在80多年前就有口服維生素D治療銀屑病的報道,以后因對高血鈣的副作用有顧慮,使這種化合物未能進一步發展。之后,人們發現了維生素D受體(VDR)在多種細胞中表達,如角質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單核細胞、T、B淋巴細胞等。因此,維生素D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VDR介導維生素D的多種生物學功能[4],屬于類固醇/甲狀腺激素核受體家族成員之一,配體依賴的轉錄因子,與其它核受體,如維甲酸X受體,結合形成異二聚體。復合物進入細胞核并結合到反應元件的啟動序列,引起基因轉錄,調節細胞增殖分化、免疫調節等過程[5]。VDR作用范圍廣,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質疏松、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

維生素D對角質形成細胞的作用

表皮角質細胞是機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同時可以產生活化維生素D所需要的酶,如維生素D-25羥化酶(CYP27A)和25(OH)D-1α-羥化酶(CYP27B1),從而參與維生素D的活化過程。雖然活性維生素D大多在腎臟中產生,但是CYP27B1的表達在角質細胞中明顯高于腎臟。角質細胞獨特的25(OH)D24-羥化酶(CYP24A)負反饋調節機制,使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量少于腎臟。表皮是由角質細胞分化不同階段的5層細胞組成,維生素D與VDR結合,調節表皮基底層細胞的增殖并促進連續性的分化以形成表皮的上層結構。維生素D可增加細胞外皮蛋白、谷氨酰胺轉氨酶、兜甲蛋白、絲聚蛋白等表達,增加角化包膜的形成并抑制增殖[7],這可能與維生素D通過誘導鈣受體和磷脂酶C(PLC)增加細胞內鈣水平有關,這對促進角質細胞的分化起到關鍵作用。維生素D在抑制細胞增殖的同時,伴有原癌基因c-myc和細胞周期蛋白D1mRNA水平的降低,以及細胞周期抑制物的增加。VDR缺失或維生素D產生異常(如CYP27B1突變/缺失)可使表皮的分化異常,導致基底層過度增殖。角質細胞的分化需要基因表達的順序調控,而VDR的特殊作用部分由于與多種調節因子結合,調節因子與影響角質細胞分化的核激素受體結合從而基因組的活性;其中兩個輔激活因子復合物參與角質細胞分化的不同階段,一個是DRIP(維生素D受體相互作用蛋白復合物),角質細胞分化的增殖階段中VDR主要的結合物;另一個是SRC(類固醇受體輔激活因子),與VDR結合,參與分化第二階段[9],這些結合是維生素D依賴性的。不同基因對不同VDR/共激活因子復合物反應不同。由此可以猜想,由DRIP轉變為SRC結合VDR的過程是角質細胞分化所需基因的順序連續誘導產生的。分化早期階段維生素D誘導基因轉錄產生的角蛋白更依賴于DRIP復合物,而分化后期產生的絲聚蛋白和兜甲蛋白更依賴于SRC復合物[10]。但也有研究發現,VDR可不依賴維生素D作用于角質細胞獨立發揮生物學作用。

維生素D對銀屑病的免疫調節作用

最初普遍認為銀屑病主要是角質細胞增殖異常、炎癥細胞浸潤皮膚的疾病[12]。在過去十幾年,已證明銀屑病是免疫介導的系統性炎癥疾病[13,14]。研究發現,骨化三醇對單核細胞、巨噬細胞、T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細胞具有免疫調節作用[15]。維生素D治療自身免疫病、過敏性、炎癥性疾病小鼠模型有效[16]。

1.作用于樹突狀細胞并參與免疫級聯反應?。喝藗兤毡檎J為,未知的刺激物激活皮膚樹突狀抗原提呈細胞,這些活化的細胞刺激Th細胞導致炎性細胞因子釋放,這種級聯反應中可伴有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的產生,并招募、活化其它細胞,包括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最終導致角質細胞的增殖,促使了銀屑病皮損的形成[17]。局部應用維生素D可調節銀屑病皮損中浸潤的免疫細胞的數量。一項研究顯示,10位銀屑病患者外用骨化三醇,每天兩次,連用四周,可減少表皮和真皮中T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數量??乖岢始毎?尤其是樹突狀細胞,是VDR配體的主要作用靶點。有研究發現,注射含維生素D的疫苗至皮內,可以觀察到維生素D作用于樹突狀細胞[18]。近幾年,已有詳細研究發現VDR配體在樹突狀細胞中的作用。1,25(OH)2D3以及類似物抑制樹突狀細胞的分化、成熟,導致其刺激T淋巴細胞的功能受損[19]。樹突狀細胞進入表皮后即為朗格漢斯細胞,在表皮結合抗原后遷入區域淋巴細胞并誘發免疫反應。局部應用1,25(OH)2D3可減少朗格漢斯細胞的數量,并可抑制朗格漢斯細胞促使T細胞增殖的功能[20],這種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角質細胞衍生的GM-CSF(活化朗格漢斯細胞的重要因子)來實現[20]。

2.作用于Treg細胞抑制免疫反應?。耗壳?維生素D的免疫抑制作用機制還不是完全清楚,研究發現Treg細胞也可能參與[21]。局部應用維生素D可增加小鼠皮膚淋巴結CD4+CD25+(Foxp3+)Treg細胞的抑制功能[22]。長期外用卡泊三醇以VDR依賴方式增加角質細胞RANKL(NF-KB配體的受體激活劑)表達[21]。已證明RANKL的表達參與紫外線照射后Treg細胞的表達[23]。維生素D可能通過作用樹突狀細胞誘導Treg細胞從而抑制免疫。研究發現,局部應用維生素D可調節樹突狀細胞如朗格漢斯細胞,DCs數量減少與誘導Treg細胞,抑制紫外照射引起的皮膚免疫反應有關[24]。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3及類似物可作用于樹突狀細胞促進IL-10的表達和分泌[25];此外,Taher等在哮喘小鼠模型中研究發現皮下注射維生素D可通過誘導增加調節性細胞因子IL-10、TGF-β增強免疫抑制作用[26]。而TGF-β介導維生素D作用于LCs(朗格漢斯細胞)產生Foxp3(+)Treg細胞,IL-10介導維生素D作用DDCs(真皮樹突狀細胞)產生IL-10(+)Treg細胞[27]。許多研究發現,維生素D是通過調節樹突狀細胞的功能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此外,維生素D治療可誘導細胞因子表達促使抑制性T細胞的分化[28]。#p#分頁標題#e#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