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才范文

時間:2023-04-03 14:37: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互聯網人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互聯網人才

篇1

一、趨勢篇:2016上半年薪酬漲幅高于去年同期

互聯網行業值得從業者托付,6月薪資同比漲幅超過當月CPI同比漲幅

2016年春夏季,除2月外,其余五個月的行業總體平均薪酬水平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6月份年同比增長率達到了2.5%,這一水平高于當月“CPI”的同比漲幅。

從業者們要保持清醒,盲目跟風容易損害自身的利益

另外,從這兩年的數據來看,對于坊間傳說的“金三銀四”,其利益更多是歸于企業主:三四月薪酬水平明顯要低于前后幾個月(2月因為春節,不做比較)。這更多體現出市場的一種供需變化:由于這兩個月有大量求職者供企業主選擇,體現出“供過于求”致使“價格降低”的市場規律。

“北京”、“杭州”薪酬增長最為迅猛,“廣州”出現下跌局面

各省級行政區的互聯網從業者薪酬水平差異較大,“北上深杭”是互聯網行業的主陣地,從業者所得到的回報也較為豐厚,這其中以“北京”、“杭州”增長最為迅猛。作為另一重鎮的“廣州”,其今年的薪酬水平出現了負增長。

各職位薪酬同比普遍上漲,設計類職位原地踏步

二、職位篇:不同職位薪酬漲跌不同同一職位地域差異大

設計類職位薪酬普遍與去年持平,廣州與杭州出現下跌局面

進入2016年后,設計類職位薪酬水平從1月份的高位迅速下滑,在春節過后持續走低,并且5、6月均較去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該職位在“天使輪公司”與“上市公司”的薪酬水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從年資角度來看,問題更加明顯,除“3-5年”資歷的設計職位之外,其他年資職位的薪酬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從地域分布上看,北京的設計類職位薪酬上漲幅度與其他類職位基本相當,出現薪酬縮水的地區主要在“杭州”與“廣州”。

運營類職位增長穩健,北京、上海與杭州則大幅提升

運營類職位薪酬水平在今年6月份的增速明顯下降,且“十年以上”年資的職位薪酬水平今年較去年有大幅的下滑。

市場銷售薪酬水平穩重有升,全國分布差異不大

市場類職位在“C輪”企業與“上市公司”的待遇縮水,而在“D輪及以上”類企業提升幅度較大,達到了29.46%。另外,中等年資(3-10年)的從業者們薪酬水平較去年相比,提升幅度有限。此類職位的薪酬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分布較為平均,北京與杭州較去年相比,其總體薪酬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職能薪酬提升較大,2016年備受重視

“D輪及以上”企業職能類職位的薪酬水平提升幅度較大,僅略低于市場類職位。“D輪及以上”企業在今年十分重視職能類與市場銷售類優秀人才的招募。

?技術類職位薪酬和經驗正相關,越老越值錢

技術類職位薪酬的增長幅度較產品類職位有過之而無不及,主要的區別在于:技術類職位“越老越值錢”與去年“應屆畢業生”的薪酬標準相比,技術類崗位并無明顯差別,此類從業者需要扎實地的豐富自身的經驗

“北上深杭”產品經理的薪酬水平大幅提升

創業初期企業的產品經理的薪酬水平上漲的幅度不高。從年資的角度來看,行業內“應屆畢業生”的薪酬標準有所下降,同時,比去年更注重“3-5年”資歷產品經理的招募。“北上深杭”產品經理的薪酬水平大幅提升,提升幅度遠非前文幾類職位可比。

三、前景篇:不同職位薪酬前景大不同入行需謹慎

產品類職位前期漲幅高,后期稍顯疲態

產品類職位的漲薪幅度較為平均,而且在前期,其幅度要比其他類職位高出很多,所以在中等年資(3-5年)的階段,其薪酬水平可以秒殺其他各類職位。也正是因為“平均”,相應的,后期增長稍顯“疲態”。

技術類職位前期漲薪幅度略低于產品類職位,后期上升潛力巨大

技術類職位在職業生涯前期的漲薪幅度略低于產品類職位,但是在后期仍然擁有巨大的上升潛力,在“10年以上”年資這個級別一舉突破了36K月薪的水平,為各類職位中最高。

運營、市場銷售、職能前期需度過很長一段“低薪事多”的“吃苦階段”

運營、市場銷售、職能三大類職位的薪酬前景較為相似,加之職位特點,從業者們都需要在職業生涯前期度過很長一段“低薪事多”的“吃苦階段”。

這其中,又以職能類職位的“吃苦”程度最高,不僅“應屆生”起薪低,而且“漲薪幅度”又小,在年資“3-5年”是薪酬水平還不過“萬元”。

但熬過這一階段后,這三類“十年以上”年資的高級職位也都能拿到與“產品”不相上下的薪酬水平。

設計類職位的薪酬前景“不溫不火”

設計類職位的薪酬前景只能用“不溫不火”來形容,作為與“技術”相似,都需要很強專業性的職位,此類職位的薪酬前景并不十分令人滿意。職業生涯中前期,僅稍強于市場銷售和運營類職位,后期又大幅落后于后兩者。

綜上可以看出,每類職位都有其特有的薪酬成長體系,再一次提醒:選擇要保持冷靜與專注,盲目將損害自身利益。

四、探索篇:應屆畢業生薪資水平情況

主要城市應屆畢業生薪酬水平

篇2

開設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方向專業除了要考慮人才需求情況外,還要考慮師資隊伍及實訓實踐條件等因素。筆者所在學校在2009年之初就開始嘗試申報開設移動互聯網開發技術專業,2010年申報開設軟件技術(移動互聯網開發技術方向)專業,并獲得批準。在開設移動互聯網軟件方向的專業建設上有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1.師資條件作為教師,必須時刻關注行業發展情況。移動互聯網發展變化快,開發平臺競爭激烈,在2009年3G元年各培訓機構熱衷于諾基亞Symbian系統平臺的軟件開發培訓,而隨著Android和iOS平臺快速崛起,Symbian系統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諾基亞于2011年12月宣布放棄Symbian系統。掌握行業發展趨勢,在專業建設中可以處于主動,有的放矢。作為專業教師,需要快速掌握新技術。目前國內主流的移動互聯開發平臺為谷歌公司的Android和蘋果公司的iOS。Android應用開發采用Java語言,iOS開發采用Objective-C。2005年鄭州電力高等??茖W校開始開設Java相關課程,2006年開始指導學生從事JavaME應用開發,2011年組織教師參加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聯合舉辦的“移動互聯網暨3G應用技術開發”師資培訓。這些都為軟件技術專業(移動互聯網開發方向)的開設進行了技術儲備。2.實驗實訓條件2012年11月數據顯示,Android占據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76%的份額,中國市場占有率為90%。2012年第四季度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中Android創紀錄地占據了86%的市場份額,其次蘋果的iOS占據了12%的市場份額??紤]到蘋果iOS開發成本較高,根據自身情況,學校選擇Android作為教學平臺。Android開發在Windows環境下就可以進行,開發所用的Eclipse、SDK、ADT等均可免費下載使用,學習成本較低,現有的實驗實訓條件基本可以滿足一般應用開發的需要。2012年學校計算機專業成功申報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引進了多套3G及物聯網開發教學實驗平臺,并建設移動互聯網開發實訓室,為專業的開設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二、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

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主要面向的工作崗位有WAP網站開發、Android應用開發、移動商務網站開發、Java企業級應用開發、手機游戲開發、軟件測試及移動網絡服務等。軟件技術專業,移動互聯網開發技術方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移動設備應用開發能力、移動網站開發能力、移動增值業務開發能力、軟件運行維護及測試能力、快速跟蹤計算機新技術的能力、較高職業素質、較強社會適應性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人才培養規格包括思想品質、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幾個方面,其中能力結構是專業培養的重點。能力結構為三個方面:一是基礎能力,如管理的方法與技能、協調、公關能力、自學能力、檢索文獻資料的能力等。二是外語應用能力,具有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掌握一定的專業詞匯,能借助詞典閱讀專業外語資料,能閱讀英文電力設備說明書,掌握日語基本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三是專業能力,熟悉HTML、CSS+Div、JQuery、JSP等Web技術、具備基于B/S的系統軟件開發所需要的數據庫設計與應用能力、基本的系統分析與設計能力、程序編碼能力及軟件測試能力;具備基于Java平臺和Android平臺的移動應用程序開發能力;具備軟件測試能力、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能力、網絡運行與管理能力、及常用軟件的使用能力。

三、專業課程的設置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軟件技術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圍繞移動互聯網web開發能力、移動嵌入式應用開發能力和軟件測試及運行維護能力三個方面來設置,如表1所示。學生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程序設計基礎、常用數據結構和算法、數據庫基礎、軟件開發流程、需求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移動通信網絡基礎知識。針對不同能力目標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通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使學生掌握技術要領。在具備基本的實踐和應用能力后,安排校內和校外的專業實訓對技術的應用和實踐能力進行強化,提高技術的熟練程度。鼓勵學生頂崗實習,到企業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

四、立足新技術,辦出專業特色

目前國內很多院校都開設有軟件技術專業,但是專業同質化嚴重,很多軟件專業課程雜而全,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明確,專業設置毫無特色。目前國內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蓬勃發展,二者聯系密切,在物聯網開發平臺中嵌入的就有3G移動開發模塊。很多院校陸續開設物聯網專業,但是開始移動互聯網開發專業的不多。鄭州電力高等??茖W校根據師資和實驗實訓條件,以移動互聯網開發為重點開設軟件技術專業,突出自身的軟件優勢,專注于移動互聯網開發新技術的應用,爭取辦出特色。學校計算機專業成立了創新實踐工作室,組織學生學習實踐新技術,早幾年就在教學中引入JavaME手機開發技術,一批學生成為第一代3G開發人才。2011年引入Android技術,很多學生開發了不錯的智能手機應用,成為3G移動互聯網開發領域的專家。2011年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開發大賽,獲得全國總決賽一等獎,檢驗了軟件技術教學的水平。2012年,鄭州電力高等??茖W校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予“全國三網融合移動互聯網人才職業能力培訓項目考試點”,為移動互聯網開發職業認證的開展提供了條件。I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軟件技術專業應立足新技術,面向行業需求,結合學校自身情況,明確專業目標,辦出特色。

五、結論

篇3

[關鍵詞]協同培養模式;移動互聯網;營銷人才

[DOI]10.13939/ki.zgsc.2016.31.062

隨著3G技術的普及和4G技術的發展,我國移動互聯網呈現井噴發展。目前,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達8.75億人,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4.84億G,同比增長85.5%。移動互聯網在網絡層次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大數據三個特性,且在使用層次具有便捷性、便攜性、即時性、定向性、精準性、感觸性等特征。這些特性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跨時空,多渠道、全網、全生命周期消費,并且身份可識別、互動參與的社會網絡化特征明顯。另一方面,這些特性將對企業營銷產生革命性影響,對營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給高校營銷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有高校自有資源有限,僅僅依靠自身資源去培養高要求的營銷人才難度很大,基于此,很多高校通過以資源整合方式協同培養營銷人才。

1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人才的素質結構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改變,依然是關于“如何發現、創造和交付價值以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同時獲取利潤的學科”。傳統經濟模式下營銷人才素質依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形態、商業模式、消費者行為所表現出的新特征給營銷人才提出新的素質要求。具體來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人才除需具備傳統經濟模式下的基本素質外,還需具備以下幾種素質。

1.1移動互聯網營銷思維

移動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一種具體進化?;ヂ摼W思維,就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ヂ摼W思維下的營銷強調“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的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移動互聯網營銷思維除具有互聯網思維外,更需要針對“移動互聯”、“隨時隨地”特征,突出強調“5F”思維:Fragment(碎片化思維),消費者如何在碎片時間如何整合碎片信息,得到有價值的東西;Fans(粉絲思維),忠誠的粉絲,如何讓產品品牌價值吸引粉絲,提高粉絲的參與感;Focus(焦點思維),專注,極致,集中做好一個點的成就,需要明確正確的戰略方向焦點;Fast(快一步思維),快,速度決定一切,抓住優勢的同時,保證與消費者的協調性;First(第一思維),即人們只容易記住第一,就像更多的人記住了微信而忽視了來往。

1.2創新創業意識

移動互聯網發展,使得經濟互聯互通,產業和企業邊界日益模糊,企業經營風險放大,競爭加劇,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在此背景下,企業營銷活動更需要創新思維,需要營銷人員用創新性眼光提出新產品開發的創意,用創新精神營銷產品,用創新性溝通維護客戶關系。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式日趨嚴峻。近幾年,教育部公布的15大最難就業的專業中,“市場營銷”就榜上有名。但我們的前期調查顯示,移動互聯網時代只是減少了傳統營銷人才(比如實體門店推銷人才)的需求,而對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人才的需求卻有大幅度的提升??梢?,移動互聯網時代需要營銷人才具有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意識。

1.3商業模式知識

當前,商業模式作為“元戰略”(即戰略的戰略)對企業經營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工商管理、風險投資等實踐領域非常熱門。移動互聯網時代,OTO模式日漸成為一種流行的商業模式,這就需要營銷人才站在更高層面上去理解營銷,運用營銷,甚至能用商業模式來營銷,以此更有力、有效地解決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用戶需求。OTO營銷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歸根結底,來源于商業模式的營銷力量。可見,移動互聯網時代需要優秀的營銷人才具有商業模式知識。

1.4大數據處理能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也就是大數據時代,而“大數據時代”最關鍵的是如何處理數據。這就需要企業能從海量、復雜的移動數據中挖掘規律,發現有價值的信息。而發現有價值的信息的關鍵在于大數據處理能力。大數據處理能力,已成為移動互聯網背景下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需要企業能根據移動互聯網數據,更好地發現消費者的偏好、興趣,挖掘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設計價格、安排渠道,搞好溝通,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可見,移動互聯網時代需要企業營銷人才具有大數據處理能力。

1.5微營銷能力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呈現出精細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微營銷”應運而生。微營銷要求企業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需求,以營銷戰略轉型為基礎,廣泛利用微博、微信、微網站、APP、微電影以及社會化媒體,執行好企業營銷策劃、品牌策劃、運營策劃、銷售方法與策略,注重每一個細節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此獲得企業利潤,從而支持企業發展。由此可見,微營銷需要企業的營銷人才既要掌握一般網絡營銷知識,更要掌握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進行微營銷的能力,最終達到像移動互聯網一樣無縫連接企業和消費者,實現對目標消費者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的全方位貼心服務和立體營銷,更好地幫助企業實現其營銷目標。

2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人才協同培養模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對營銷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當今,高校很難僅通過自己的資源就能培養出優秀的移動互聯網營銷人才。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以協同論為指導,整合各方面資源,采取不同協同模式,培養移動互聯網營銷人才。

2.1“校企協同”模式

校企協同模式,是學校通過整合自己和企業的資源來共同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面向社會、服務于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改革方向與發展趨勢。近年來,校企協同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受到了高校、企業和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重視。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應以社會對移動互聯網營銷人才的需求為邏輯起點,從觀念轉變與文化融合的頂層設計入手,建立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參與,共同確立營銷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建立實踐基地以及共同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來聯合培養營銷人才。

校企協同的關鍵是學校和企業資源的互補性和契合性。一般來說,學校不缺乏營銷理論培養方面的專家、教育資源,而缺乏移動互聯網實踐方面的資源。學校在選擇合作企業時應以移動互聯網企業為主。合作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學??梢耘蓪B毥處煹揭苿踊ヂ摼W企業掛職獲得相關移動互聯網知識后,再整合知識培養營銷人才,也可以直接派高年級學生參與移動互聯網企業的營銷實踐實習來培養人才,也可以企業派企業導師到學校任教來協同培養,可以通過雙導師培養營銷人才,還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營銷比賽或者參與具體項目實施來推進協同培養。

2.2“校校協同”模式

校校協同模式,是指跨校整合教育資源來培養人才,一些教育發達地區正在廣泛推動這種模式來提升人才質量。如中國香港地區高校的學生可以跨校修學分,武漢地區部分高校也可以相互跨校選修課程。實踐證明,校校協同模式在節約高校資源的同時,還可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通過大力推行校校協同模式來培養營銷人才。這就需要高校要有開放思維、超前遠見、博懷、務實精神,放棄“本位主義”,認識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僅僅依靠自身教育資源很難提供營銷學生全面的專業知識這一現實,積極主動展開校校協同來培養營銷人才。

經管類高校的營銷專業可以協同理工類院校的資源來學習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知識,既可以鼓勵學校到同區域類的高校實地選修相關課程,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移動互聯網教學、慕課教學等學習相關知識,并承認學分,還可以專門聘請外校移動互聯網專家到學校設置相關課程。綜合性學校的營銷專業可以和其他學校結合成聯誼營銷系來聯合培養營銷人才。各個營銷專業也可以通過交換生的形式來協同培養營銷人才。普通高校也可以和高職院校協同來培養移動互聯網營銷人才。一般來說,普通高校的營銷優勢是理論功底較深厚,而實踐能力相對要弱,而高職學校卻正好相反,通過二者協同,能較全面地培養移動互聯網營銷人才。

2.3“校地協同”模式

校地協同模式,是指高校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培養人才。近年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規格與地方發展人才需求之間的錯位對接問題日益突出,致使高校出現大量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高??梢酝ㄟ^校地協同模式,準確掌握當地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此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校地協同對互聯網營銷人才培養更是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特有的“摩爾定律”現象,普通高校不可能有完全的經費來購置最先進移動互聯網人才培養的軟硬件資源。這樣,高校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來彌補資源的不足,因而要加強校地協同。

校地協同培養營銷人才的關鍵是校地雙方要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原則,力求在高校人才培養營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營銷管理模式探索和營銷創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高校通過與地方協同擬定營銷教學內容、共建營銷實習實訓實踐基地、聯合培養營銷創新型人才、促進專業人員與營銷教師交流互訪四個方面,構建校地協同營銷人才培養機制。從構建營銷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營銷能力、創新營銷導師制三個方面,構建校地協同營銷人才培養保障措施,最終通過與地方機構、組織等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實習基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重點培養營銷專業技能,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培養優秀的營銷專業人才。在此過程中,高校要特別有針對性地加強和當地工信部門、商務局、中小企業局、國資委聯系,以此協同它們的資源來培養營銷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玉海,汪銀霞.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消費需求探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4):43-46.

[2]張竹.中國移動互聯網企業的協同創新行為分析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5(5):45-47.

[3]李祖超,張利勤.美日產學研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路徑比較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3(3):41-47.

[4]李曉鐘,俞曉諾,唐建榮.經管類創新創業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3(7):46-47.

篇4

關鍵詞:互聯網+;文化創意+;服飾產品設計;人才培養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服飾消費市場,但卻不是最大的服飾設計消費市場。在“互聯網+”成為服飾產品產業結構轉型支撐條件的大背景下,要使設計成為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一個核心推動力,我們必須轉變設計是產品附加值的觀念,從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著眼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與創新的人才培養,以中國特色為背景進行文化創造與創新,并通過人才培養使設計成為服飾產業的核心價值。

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審視服飾產品設計和服飾產品產業的關系與發展,重新思考服飾產品設計人才的培養,應該從“互聯網+”戰略引發“文化創意+”概念。“文化創意+”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的產物,文化創意+工業制造形成創意文化產品,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衍生出新型的產業形態。這些新的產業形態,必將帶來對服飾產品設計人才新的需求,顛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互聯網+”時代將催生全新的服飾產品設計知識結構。

一、“互聯網+”時代的產品設計思考

設計的核心是一種創造行為,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人與物之間關系的解決方案;設計同時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是設計師、產品與使用者或接收者之間進行的有效的視覺和體驗上的交流。服飾產品是與人密切接觸的產品,其設計的特性是由目的性和對象性構成,即每一個設計都是要達成某一種目的,都服務于某一特定對象,兼具功能性和審美性??梢哉f服飾產品設計是為了解決為使用者提供什么,以及使用者如何使用的問題。服飾產品設計就是為了提升消費者或使用者對產品的使用體驗。因此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應該拋開自我本位,從目標對象的角度進行思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產品的概念也超出了人們以往的認知。電子產品的出現,特別是“iwatch”的出現,帶出了互動界面產品,帶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引發設計教育者對服飾產品設計的思考。

1. 大數據推動產品設計的發展

服飾產品設計本質上是為了解決各類現實的問題,滿足人們的各種服飾需求。服飾產品設計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并不只停留在設計層面,對產品的命運有著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它要借助藝術的手段賦予產品優美的且能夠批量生產的外觀形態,使用戶獲得更好的產品使用體驗;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慮產品和環境的融合共生,最為重要的是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在產品的兩端,即設計與使用層面架構起暢通的信息橋梁,使設計師在產品研發設計環節準確地把握消費者需求。滿足市場需求是產品得以成立的先決條件。為了獲得相關的數據,設計師要借助各種方法對用戶群體展開深入的調研,傳統的數據采集通過人工發放調研問卷等方式進行,由于受到提問方式、被調研者知識結構差異、調研場合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采集到的數據科學性與嚴謹性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設計師對市場需求判斷的準確性。

“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使各類數據的采集變得越來越容易,海量的數據分析與累積為設計師提供了更為科學嚴謹的創作依據,通過數據讓設計師有機會了解到用戶的審美傾向、使用方式、服用需求等多方面的訊息,使設計師具備更廣闊的跨界、跨領域的思維空間。在大數據時代下,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觀念,要引導學生向互聯網思維轉型,主動創造而不是被動等待服務,引領服飾設計更多可能性。

2. 大數據引發的思考

作為一種技術手段,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將對服飾產品設計產生深遠影響。首先,大數據使得客戶需求研究更加深刻和精確。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客戶的消費行為和消費過程,挖掘客戶的消費偏好、溝通方式、價格彈性、接觸方式等,更加精確地對客戶進行分類,從而跟蹤定位每類客戶的需求特征,讓個性化、精細化服務成為可能。其次,大數據使得模糊的因素得以清晰地顯現,為服飾產品的設計研發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使設計師能夠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真實想法,尊重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審美需求,從而把握服飾產品設計的實質,并引領服飾產品設計發展方向。

總之,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下,服飾產品設計將在新的環境條件下傳承文化、創新服務、創造產品,為文化創意領域的新發展和創意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制勝提供新的契機,也帶給我們新的挑戰。

二、“文化創意+”模式引發服飾產品設計的思考

文化產業是以創意為核心,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等產品的新興產業,是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內在要求,是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與互聯網的結合對文化產業升級具有有力的帶動作用。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對經濟和生活的強有力的滲透功能使文化產業出現了產業融合的現象,這一現象受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宏觀經濟轉型以及新技術的推動。

1. 網絡新媒體文化保護與傳承功能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當代的產品設計需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ヂ摼W的出現模糊了時間、空間、地域和媒體的界限,從而各種信息能夠全天候、迅速、海量、互動式地在全球各地交流,這種傳播特點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2.文化傳承,科技支撐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產品設計專業秉承文化傳承、科技支撐的宗旨,并從傳統工藝與地方經濟的發展、工藝美術設計與市場拓展等多個角度思考,在尊重承襲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生發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的互動,探索傳承工藝美術傳統技藝的同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服飾設計產品,探索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從“傳承”和“跨界”的角度解讀中國民族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關系。如組織師生整理收集珍貴的民族手工藝,結合前沿的當代設計理念,運用科技手段,研發創意設計的精品,從而推進工藝美術產品的精品的設計和生產,讓工藝美術真正融入當代生活,讓學生體會對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傳承,促進開發新的帶有中國特色的服飾產品;與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簽訂培養新型產品設計人才的合作協議,拓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在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從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實現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三、互聯網時代下教師自我知識結構的調整

網絡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網絡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因此,網絡時代的教育內容也具有信息化的特征,作為這一時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做到對自我知識結構的調整。

篇5

一、微電影自身的特點

微電影是近幾年流行的電影藝術形式,它從出現到發展到日益成熟,都和新媒體時代的變遷密不可分。根據其發展趨勢米看,微電影已經慢慢變成一種潮流文化。

微電影具有傳統電影的基本特征的同時,也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微電影的電影時長較短,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較長一般不超過30分鐘,較短的也有的不到30秒。

(二)與傳統的電影制作周期相比,微電影的制作周期較短。由于微電影的制作周期較短,其制作的費用與傳統電影相比也比較低廉。

(三)微電影播放渠道靈活多元。由于微電影具有制作時間靈活,影片時長較短等特點。微電影主要以互聯網為傳播渠道。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多播放平臺應運而生。觀眾可以利用日常生活閑暇時間隨時隨地觀看微電影,同時微電影作品的選擇權和播放權也掌握在觀眾自己手中。所以一部微電影的播放渠道要同時考慮各類受眾的觀影習慣和口味。

這種依靠新媒體發展出來的電影藝術形式,在其營銷階段也必須采用更具有針對性的新媒體營銷策略與方法。這就要求微電影的營銷者要時刻掌握新媒體環境下的營銷特點。

二、互聯網環境下電影營銷的特點

隨著大眾生活習慣的變遷,那個在電視臺投一個標王廣告就人盡皆知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新媒體營銷方式也在面臨著日新月異的挑戰,移動媒體、流媒體等已經悄然占據了市場空間。傳統媒體時代營銷的重點是用怎樣的內容告知消費者,新媒體營銷時代首先要解決的是采用怎樣的方式告知消費者。

(一)全媒體整合營銷

美國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教授唐舒爾茨(Don Schultz)在20世紀就已經提出整合營銷傳播的概念,并對于世界的營銷領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隨著媒體社會的不斷發展,全媒體整合營銷將是營銷的新趨勢。首先要構建新的營銷平臺,利用數字化的信息平臺和新媒體的交互性米輔助營銷目標;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將營銷信息推送到比較準確的受眾群體中,也就是做有針對性的精準式營銷;最后要通過內容營銷等方式將被動輸送信息轉化為受眾想要主動獲取信息電影的營銷也不例外,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發展,國外電影人紛紛把目光聚集在中國市場。與此同時,國產大片之爭也愈演愈烈。在拼投資制作拼特效技術的同時,大家也越來越看重對電影的營銷。從明星首映禮到影迷見面會,從記者會到網上的電影上映檔期公投。這些活動的目的歸根結底是想在觀眾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效果又如何呢?多數還是通過相關報紙雜志的報道和電視媒體的采訪轉播等途徑讓觀眾知道有關電影的信息。換句話說,人們還沒有從傳統的電影營銷觀念中走出來,宣傳效果往往低于預期。即使加入互聯網營銷的思維模式,使信息傳播的渠道在增加,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怎樣有效的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呢?這時候整合營銷就成了電影營銷過程中重要的核心。

(二)新媒介環境與受眾分類標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豐富。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手中能夠接觸并使用的媒介樣式越米越多元化。因此,學者們在受眾研究的過程中,越發地注重將受眾按照其使用媒介的偏好進行劃分。研究表明,基于媒介擁有和使用的受眾分類與其他基于人口統計學特征的受眾類型相比,在互聯網參與、社交媒體使用等方面,具有更好的預測價值。此外,越米越多的研究指出,不同媒介的使用對受眾會產生交互影響。在一項關于不同媒介形式間的交互作用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媒介的使用在受眾獲取政治知識的時候,不同的媒介使用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尤其是當媒介內容大體相同的時候。比如,同時收看有線電視新聞和電視網新聞的受眾,會出現回報遞減效應。而如果同時使用紙媒和廣電媒體,則會出現附加效應。

三、微電影營銷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適應新媒介環境下的新教學理念

互聯網時代正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電影營銷課程在我國高校相關專業課程中屬于新興課程,但它的開設意義和作用卻日顯重要。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影視產業的發展情況。中國電影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以其日新月異的發展影響著國際影壇。這些發現也與近年米中國媒體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所處的新媒體環境讓中國電影工作者隨時可以同國際接軌,隨時可以同大眾保持聯系和互動。一部票房成功的電影,可能取決于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一部票房慘淡的電影,一部分原因則是營銷的失敗。微電影的傳播渠道、觀看方式和受眾都表現出新的特點。根據近幾年發展情況來看,原來越多的微電影已經開始嘗試性地進入院線。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到微電影這樣一種藝術形式。微電影的發展也給了微電影相關行業人才創造了機會,同時微電影營銷人才的培養也面臨著時代的挑戰。微電影營銷人才培養方法將隨之進行調整,無論是課程的理論架構還是授課的理念方法都要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整。

在課堂理論內容中引入精準營銷,互聯網搜索引擎營銷等新模式探究。傳統意義上的電影營銷僅停留在對電影進行全面宣傳的淺層次營銷,新媒體環境下的電影營銷應該是精準營銷、互動式營銷 與受眾建立個性化營銷服務。通過與受眾的互動和溝通,進一步的了解他們的喜好和需求,并分析、總結他們的觀影喜好和觀影后的反饋,從而與目標受眾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近些年來,通過參加一些微電影大賽和微電影征集活動涌現出很多優秀的作品,但更多的微電影作品還僅僅停留在小范圍內觀賞的階段。雖然相比傳統電影微電影制作的成本低門檻低,但是相比傳統電影的營銷,微電影對于營銷的策劃同網絡推廣所需的技巧要求更高。所以這也要求從事微電影營銷學習的學生對于媒介環境市場發展趨勢和受眾目標定位等有深入的研究。

(二)微電影營銷人才應具備的能力

微電影營銷人才應當具備較強的創意能力、媒介傳播的運用能力、個性化營銷能力等。在具有媒介素養的同時也要提升對網絡事件策劃和處理的敏銳度,時刻把握互聯網最新動向。互聯網時代亦是發揮創意的低成本時代,微電影的傳播和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網絡,所以互聯網思維對于微電影營銷人才來講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微電影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方式,微電影的核心是內容表現形式即影像,加入商業元素就是有故事的品牌符號。微電影營銷人才的培養過程,也應是培養學生從理論知識的學習到實踐運營操作的過程。

篇6

(一)促進會計行業管理職能轉變

傳統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是計量、核算和監督,而在依托“大數據”、“云平臺”等信息技術的“互聯網+”時代,會計工作在具備基本職能的同時,還能夠在績效管理、預測分析、管理決策上發揮作用。推進了會計工作由傳統的財務會計的靜態模式向新型的管理會計的動態模式轉變,更好地發揮會計的預測、計劃、決策、控制、分析、監督等職能(李寶生2015),促進會計工作的升級和職能的轉型。

(二)推動會計服務模式升級

“互聯網+”推進了分工社會化以及新型會計服務體系的構建,同時也促進了會計服務模式的升級。打破地區地域的限制,將線下業務逐漸轉變為線上業務,實現了實時記賬和財務咨詢,為客戶提供更多、更高效、更便捷的會計服務不但能夠提供財務信息給傳統的企業所有者,還可以借助新興的網絡技術,使會計信息處理更全面、及時、動態,使會計核算更規范、高效、集中(戴柏華2015),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更大的幫助。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為會計管理部門的政務公開、電子政務、網上交流等服務提供了有效平臺,促進了會計管理部門管理服務模式的進一步轉變。

(三)促進會計工作形式與時俱進

作為經濟管理的基礎組成部分的會計工作在互聯網時代,更應充分發揮在處理信息、核算數據、評價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利用好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借助“大數據”、“云平臺”等網絡資源的力量,實現會計部門的政務公開、電子政務、網上交流等,促進會計工作的與時俱進,更好的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徐耀成 陳永志2014)。

(四)推動會計信息技術升級

在“互聯網+”時代,市場經濟的競爭日趨激烈,會計信息使用者變得復雜多樣,他們對會計信息的提供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多以精確化管理與降低成本為需求,并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因此會計信息的提供只有變得更加及時、準確、全面,才能符合當下會計信息使用者所提出的新標準。

二、我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專業實踐教學有待加強

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對從業人員的操作能力要求較高,而眾多開設會計專業的高校則是偏重理論輕視實踐,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考核。雖然部分高校安排了實習課程,但大部分都流于表面,沒有起到真正鍛煉能力的作用,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市場需求相去甚遠。

(二)綜合素質培養有待注重

會計行業的從業者不僅需要較強的操作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意志品格,而高校教育往往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軟技能方面的培養?!盎ヂ摼W+”時代,隨著工作環境的不斷改變,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軟技能的培養對會計人員迅速適應新環境起著重大作用(劉娟 李海榮2007)。

(三)課程體系設置有待完善

“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新發展迅速,但大部分目前并沒有及時將相關課程納入專業教學體系,課程設置仍停留在會計軟件操作的層面,導致學生互聯網思維缺乏、互聯網知識薄弱。但“互聯網+”時代所需要的是兼具專業知識和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目前的課程體系并不能更好地適應時展需要。

(四)師資隊伍力量有待提高

“互聯網+”作為時代新興產物,高校教師也缺乏相關教學經驗,只能照本宣科,沒有更好地將互聯網知識和思維與會計學科有機融合,從而拉低了教學質量,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互聯網+”時代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

(一)推進校企合作,設置實踐交流新平臺

“互聯網+”時代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離不開實踐教學(阿布都外力麥麥提2015)。盡管學校內部都會安排模擬手工賬、會計電算化以及用友、金蝶等實踐課程的安排,但終究無法與企業真實的實踐環境相媲美。因此,學校方面應與企業加強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了解企業真實的會計信息系統及財務運行流程。同時還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實現社會化交互式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為專業人才搭建交流平臺。

(二)適應企業需求,確立會計人才培養新目標

學校要培養出“產銷對路“的畢業生,就必須本著適應企業需求的原則,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關鍵即為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我們應在原有的人才培養計劃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適應“互聯網+”時展需求,更加注重學生整合信息、分析數據以及邏輯思辨等方面能力的開發,培養出為企業所用的人才。

(三)結合時代背景,建立多元化課程新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核心內容的課程體系應與互聯網相結合,做出相應調整與轉變。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應增加網絡安全、大數據分析等相關課程,鍛煉并豐富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多采用翻轉課堂的新型教學方式,打破“填鴨式”教育模式的束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

篇7

>> “互聯網+”時代高校廣告人才培養結構優化與質量提升策略芻議 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 互聯網思維對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的啟示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動態化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文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路探討 移動互聯網應用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創新探索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養創新探究 “互聯網+”時代高校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探究 多維互聯網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移動互聯網應用與開發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與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軟件類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特色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 “互聯網+”創新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互聯網+”與服飾產品設計人才培養 相關教育的數碼分界:“互聯網+”創新視閾下的高校藝術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型與架構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財務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性研究 “互聯網+”下高校英語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思路探析 基于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財會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互聯網時代下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與策略 “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安全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互聯網教學與高校人才培養 互聯網教學與高校人才培養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鐘秉林")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基于互聯網的教學為拓展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注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路徑,也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挑戰。高等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和管理體制,探索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不斷改善學生學習效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人才培養;教師隊伍;課堂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管理體制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新的嚴峻挑戰。一是隨著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矛盾凸顯,并引發了教育質量、教育公平、學生就業、自主辦學等一系列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教育利益相關者增多,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呈現出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教育發展環境的變化和教育諸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制約,使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舉措實施的難度不斷增加。三是教育體系內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教育之間的關聯度增加,一項教育政策或改革舉措的出臺,往往涉及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相關教育領域,需要加強系統研究和協同改革。四是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教育改革往往受到教育外部制度、政策和輿論環境的制約,需要社會配套改革的支持。五是我國教育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推進管辦評分離,學校的辦學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內涵發展和質量建設任務繁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任務艱巨。因此,深化綜合改革,堅持依法治教,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已經成為緩解教育主要矛盾、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必由之路[1]。

我們都在憧憬中國教育的未來,勾畫未來中國教育的藍圖。筆者以為,未來的中國教育,將是體現“有教無類”理念的公平的教育,每個公民都可以在學習型社會框架下隨時、隨地、隨意地學習,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未來的中國教育,將是體現“因材施教”理念的多樣化的教育,每個公民都可以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彰顯個性和特長;未來的中國教育,將是體現“人盡其才”理念的高質量的教育,每個公民都可以在學習和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實現中國教育未來的藍圖,必須解決三個重大現實問題:第一,不斷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尤其是人才培養質量;第二,合理配置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尤其是入學機會公平;第三,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化,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為此,我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即從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變到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2]。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與教育的有效融合,為緩解教育主要矛盾和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思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互聯網技術為教育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

變革的時代需要變革的思維。社會文明的進步是以科技的進步為前提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也為教育未來的變革之路提供了新的動力和路徑。

1. 基于互聯網的教學為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創造了條件

毋庸置疑,緩解教育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辦好每一所學校。在知識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慕課”“微課程”等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蓬勃興起,大大降低了學習者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準入條件,學習者可以輕而易舉地在線學習全球各大名校開設的網絡課程,在校大學生也可以免費選修網上的優質課程,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改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互聯網倡導的是一種共享精神。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的最大優勢就在于能夠將分散在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優質教學資源整合到一起,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全民共享。無論是國內重點大學的名師課程,還是遠在大洋彼岸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優質課程,都可以通過網絡整合到同一資源平臺;不同時間節點的學習資料,可以應用相關技術實現高效集成。這種學習空間和時間上的突破,為學習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有利于加速優質教學資源的拓展,滿足社會和公民對于高質量教育的迫切需求。

2. 教育資源獲取方式的多元與便捷可以有效促進教育公平

人、財、物等教育資源在區域和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因分布不均衡而導致教育不公平,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通過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教育資源配置,可以為促進高等教育公平、構建學習型社會提供有效的路徑。教育由線下走向線上,打破傳統教育的時間和地域限制,使教學內容和手段向多媒體化和互動化發展。學習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在任何地點參與基于互聯網的“移動教育”活動,在校大學生也可以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實現自主學習,而提供不同類型教育的主體的邊界正變得日益模糊。

較之于傳統教育教學情境中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和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狀況,互聯網教育時代可以選擇“以效率促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優質網絡課程的開發。通過優先發展,實現資源開發效益的最大化;再通過政策導向,如完善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加強學校和社會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等,保證優質教育資源在“二次分配”過程中體現教育公平。顯然,通過互聯網獲取教育資源的方式,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狀,進而為包括在校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學習者提供更好的適合自己的教育,有效推動教育公平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進程。

3. 在線課程聯盟的構建可以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跨國、跨地區流動成為常態,并很快滲透到教育領域,形成了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3],教育競爭已經在國際舞臺上全面展開。在大學影響力的評估指標體系中,人才培養作為大學的核心功能,其課程體系和教學成果被世界各國公認為關鍵的標準之一,而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的發展,則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國際化水平創造了條件。

以“慕課”為例[4],其概念形成于2008年,2012年在美國得到飛速發展,被媒體稱之為“慕課元年”,包括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在內的名校,幾乎同時掀起了一股“慕課”風潮,并涌現出了以edX、Coursera和Udacity等為代表的課程支撐平臺,旨在建立世界頂尖高校的共享教育平臺,提高教學質量,推廣在線公開課程。與此同時,歐洲的“慕課”也得到快速發展,涌現出了OpenupED、Futurelearn等一批課程平臺。我國在2013年掀起“慕課”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一流大學相繼加入國際課程聯盟,國內有關“慕課”課程聯盟也先后建立。從公益性角度來看,大學可以利用這一平臺在全球范圍內提供該校的優質課程資源與成果,使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學生和其他學習者共享優質教學資源;與此同時,大學也有自身的“精神”訴求,希望通過“慕課”課程的傳播形成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學校的國際知名度。

“慕課”等相關課程聯盟和協作組織的構建和運行,促成了國際化課程、教材和課件以及教學方式等教學資源的跨國、跨地區流動和共享,使得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手段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同時,也必然伴隨著教育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管理模式的跨國、跨地區的傳播與融合。顯然,這對中國高校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引入國外優質教學資源和現代教學方法,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來了機遇;另一方面,也為中國高校優質教學資源的國際拓展以及增強國際話語權提供了平臺。 三、高等學校要主動應對互聯網教學帶來的挑戰

以“慕課”“微課程”等為代表的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以其大規模、開放性、互動性和高質量的特征,吸引了大量學習者注冊學習,使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面臨著嚴峻挑戰。

1. 對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帶來了沖擊

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的發展正在顛覆著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首先,高等學校要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觀,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踐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破傳統的“千校一面”“萬人一面”的培養模式的禁錮。要重視研究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選擇權,鼓勵學生興趣特長的發展,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學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培養。其次,要在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摒棄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陳舊教學觀,探索先進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與手段,加強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效率,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2. 對教師隊伍建設帶來了沖擊

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的發展正在改變著人類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知識傳遞的方式已經由單向轉為多向互動,這使得大學的知識權威和學術壟斷地位遭到威脅,教育實際效能也受到社會質疑。而最直接的沖擊莫過于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正在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要在教師與學生構建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師生的互動、學生的合作來實現教學目標。首先,高等學校要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調整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路和重點,修訂和完善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其次,要加強教師的職業發展規劃和在職培養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當前,尤其要注重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指導學生規劃學習生涯的能力。要重視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工作干部的培訓工作,引導他們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和學生工作機制,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良好服務。再次,要改革教師聘任和考核制度,引導教師將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努力將科研資源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5],密切跟蹤互聯網教學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與學習方式的改革。

3. 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沖擊

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以其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征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首先,高等學校要著力改革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專業和課程的基本要求和特點,探索探究式學習、討論式教學、合作式學習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當前,尤其要積極探索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善學生學習效果,注重養成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意識和創新精神,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培養。比如,利用“慕課”“微課程”等線上優質課程資源,將學生接收知識的過程從課堂講授轉移到課前網上自學,而在課堂上則通過教師組織引導、師生互動和生生合作,將學生課前個性化學習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實現知識內化的部分功能。其次,要組織教師研發網上課程,積極參與線上教學,輻射優質教學資源,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在校內和校外的共享,彰顯學校的教學水平和特色。再次,要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參與線上學習,不斷提高學習質量。

4. 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體制帶來了沖擊

互聯網教學模式帶來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大學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和學生管理體制,乃至傳統的教室布局都帶來了沖擊。首先,高等學校要加強人才培養體制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系統研究和頂層設計,重視政策導向,發揮干部、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管理體制機制和學習制度的創新。比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及規格,適時開展按大類寬口徑培養、學分制、彈性學習制、短學期制、書院(學堂)制的改革探索,抑或進行訂單式培養、產學合作育人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嘗試。其次,要根據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趨勢[6],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院系設置和教學組織,為深化綜合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學科專業平臺和學術組織架構;同時,要加強高校信息化建設工作,為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創造條件。再次,要研究互聯網教學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完善學校內部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明晰質量標準,優化指標體系,改革評估方式,強化評估結果反饋和改進工作的機制,建立學生學習效果跟蹤和評價機制,不斷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要推進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制定和實施大學章程。當前,尤其要根據互聯網教學的融入以及學習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探索教學管理體制和學生事務管理機制的創新,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四、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要不斷完善

互聯網技術正在為教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也要看到,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還需要直面問題,不斷完善。

第一,課程教學不能完全等同于教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大學的核心功能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和智力貢獻。保證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干部、教師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圍繞立德樹人做好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堅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另一方面,一所大學優良的辦學傳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包括社會發展性、人際關系和公共關系等素養和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從這個角度而言,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不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筆者認為,與其憂慮將來有多少傳統學校會面臨消亡,倒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優化網絡教學環境和提高教學質量上。要探索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育相互融合、揚長避短,不斷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各級各類學校以及互聯網教育產業、在線課程聯盟和協作組織應該加強協同探索、優勢互補,統籌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試驗。

第二,加強“連結”與“互動”,提高學習效率?;诨ヂ摼W的“慕課”“微課程”“翻轉課堂”等學習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連結和互動,這是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的關鍵。互聯網教學必須要創造性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學習模式、教學內容和運行機制,更好地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人機互動,并且與線下教育有機融合,吸引包括在校大學生在內的更多的學習者注冊學習,才能夠真正發揮其優勢,實現其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等方面的價值。否則,“慕課”“微課程”等和十多年前開始嘗試的網絡課件就沒有區別了。

第三,完善學習監督和效果評價機制。由于互聯網教學準入門檻較低,目前還缺乏有效監督和證書驅動等激勵機制,總體上看,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和自律性,以及所選課程的完成率普遍較低。如何對線上學習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和學生,不斷改善教師的線上教學水平,提高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率,已經成為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也直接影響到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結合,迫切需要有關研究人員和教師在評價標準、評價體系、評價方式和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以及大數據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

第四,探索和完善市場運營機制。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有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模式就會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完善的運營機制是互聯網教學發展的重要保障,比如,如何厘清線上教學的公益性和營利性之間的關系,如何優化“慕課”“微課程”等課程聯盟和協作組織的運營模式,如何籌集免費線上教學的經費并保障其穩定運行,如何與高校互認課程學分等,都需要在實踐中認真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鐘秉林. 加強綜合改革,平穩涉過教育改革“深水區”[J]. 教育研究,2013(7):4-9.

[2] 趙應生,鐘秉林,洪煜. 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J]. 教育研究,2012(1):32-39.

[3] 鐘秉林. 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13(17):22-24.

[4] 郝丹.國內MOOC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J]. 中國遠程教育,2013(11).

[5] 鐘秉林. 推進大學科教融合 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2(5):4-6.

[6] 鐘秉林. 大學人才培養要研究新問題應對新挑戰[J].中國大學教學,2013(7):4-6.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教育資源配置理論與重大現實問題研究”(71133002)的階段性成果]

(上接第36頁)

參考文獻:

[1] Gilman, R.A. &. Moody L.M. What Practitioners Say about Listening: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4 (17): 331-34.

[2] Harmer, Jeremy.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Longman, 2001:80.

[3] 呂琦. 課堂生態研究對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J]. 新課程學習, 2009 (4): 121-22.

[4] 劉福森. 新生態哲學論綱 [J]. 江海學刊, 2009 (6): 12-8.

[5] Cremin, Lawrence A.. Public Education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6:36.

[6] Waller, Willard.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67:1,248.

[7] 左煥琪. 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展 [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86.

[8] Forsyth, Donelson. Group Dynamics [M]. Belmont: Thomson Learning Inc., 2006:11.

[9] Stevick, Earl. Teaching Languages: A Way and Ways [M].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0:4.

[10] 胡敏娜. 口譯訓練法在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J].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9 (9): 81-3.

[11] 吳文. 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研究[D]. 西南大學,2012:106.

篇8

關鍵詞:互聯網+;新型傳媒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86-03

“互聯網+”背景下,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深入使用,傳統傳媒產業的邊界日趨模糊,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進程逐步加快,進入全面轉型升級階段。伴隨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傳媒人才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了較大的矛盾:一方面,傳媒業界需要大量具備復合能力的新型傳媒人才,新聞單位苦于人才難求;另一方面,大多數高校按照傳統新聞傳播專業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編輯、記者已經很難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很多新聞單位寧愿選擇非新聞專業的畢業生,也不要現有新聞傳播教育流水線上批量生產出來的人才。大量非新聞專業出身的人才進入傳媒業,進一步擠壓了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就業空間。[1]就業難,成為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面臨的共同性問題。“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改革現有傳媒人才的培養模式,為業界提供真正需要的新型傳媒人才,是當前新聞傳播教育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傳媒變革與新型人才需求

以互聯網技術為主要推動力的這一輪傳媒變革是從信息傳播渠道和內容生產方式的變革開始的,進而擴大到傳媒運營模式與企業營銷方式,從而改變了整個傳播格局與傳播生態。傳媒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深刻變革需要大量新型采編人才與新型運營人才的推動。

1.全媒體內容生產方式要求新型采編人才具備跨媒介內容生產能力。隨著網絡與手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體的崛起,媒介內容的傳播渠道、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微信、微博、博客、手機電視等具備較強互動性、及時性、社交性的新型傳播方式誕生并快速積累用戶。傳統媒體也積極轉型,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開啟了全媒體時代:媒介機構把記者采訪編輯好的內容,以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文字等表現手段,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網絡、手機等多種媒介同時傳播,受眾可以選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收任何一種媒體的同一信息。全媒體的生產方式要求傳統采編人才轉型成為能夠進行跨媒介內容生產的新型采編人才,不僅在技能層面要熟練掌握不同媒介的內容生產方式、新興的網絡技能以及現代設備的操作,還要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在面對同一新聞題材時,能夠快速進行判斷、選擇,確定合理的跨媒介內容生產方案。這是“互聯網+”時代對新型傳媒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2.按照互聯網邏輯重構價值系統的傳媒組織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的新型運營人才。作為一種支撐社會的全新技術形態,互聯網正在全面變革傳媒運營模式。近兩年傳統媒體廣告收入斷崖式下跌的現實已經說明傳統媒體高度依賴傳統廣告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漸走向衰落。只有按照互聯網的基本邏輯進行傳媒價值系統和業務模型重構的媒體才可能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而這一切的變革,最終依靠人的推動與實施。很多傳統媒體在向全媒體轉型過程中都會增設“產品經理”的崗位?!爱a品經理”,作為互聯網公司的常設職位,負責對產品從創意到上市,包括調研、創意、開發、測試、推廣、迭代等相關環節的控制。傳統媒體積極將產品意識引入媒介運營中,要求傳媒產品經理不僅考慮內容生產環節,還要綜合考慮傳輸渠道、載體特征、運營模式等多個變量對用戶體驗的影響,并能夠不斷通過產品迭代提升用戶體驗。這一職位的設置表明越來越多的媒體需要的不再只是傳統的傳媒運營人才,而是能將互聯網的產品思維全面運用于傳媒運營的新型人才。

二、“互聯網+”背景下新型傳媒人才培養目標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新聞傳播院系應該著重在知識結構、能力體系和思維模式三個方面對傳媒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適應性調整,以滿足業界對新型傳媒人才的現實需求。

篇9

關鍵詞:互聯網;信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23

1 信管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茖I目錄》將原信息學、科技信息學、林業信息管理、經濟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統5個專業統一歸并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隸屬“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之下?,F如今,全國已有六百余所高校開設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本科專業。教育部頒布的專業目錄中將信管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掌握系統思想和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不難看出,信管專業旨在培養“管理+IT”類復合型高級人才,同時信管專業培養目標的設定具有普適性和寬泛性,各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靈活操作。

國內開設信管專業的高校中,其專業培養體系的設置由于不同的側重點而出現了多種方案。有的認為應側重信息系統開發,有的則認為應側重信息資源管理。對于專業方向的設置、能力的組成、知識體系的劃分、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等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總體而言,我國高校目前在培養信管專業人才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模式:第一種為M模式,M代表Management,即經濟管理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高校是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第二種為I模式,I代表Information,即信息資源管理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高校是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第三種為S模式,S代表System,即信息系統導向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高校是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山大學。

2 互聯網時代信管人才需求分析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發達國家的信息化建設走過了Nolan六階段模型的初裝階段、蔓延階段、控制階段,現已進入集成統一階段,并邁向數據管理階段和管理成熟階段。一個國家的信息化程度離不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而且企業信息化是促進國家信息化的主力。隨著信息化在企業中的應用水平逐步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越來越依賴各種信息系統。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企業要想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就需要有效運用各種信息系統。

在過去的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企業普遍開始使用各種信息系統?,F如今,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應用,基于Web的信息系統的運用是日益增多,同時也存儲了海量的數據,即大數據。數據之大已經不能用GB或TB作為度量單位,早已經躍升到 B、EB、ZB,乃至YB、DB、NB,每一個量級單位都是前一個的1024倍。雖然中國的企業信息化建設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但是中國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在運用信息系統開展數據分析方面的意識不足,亦或在運用信息系統開展數據分析方面與企業戰略發展和經營目標的結合程度不高,甚至有的企業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比較薄弱。因此,為了提升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競爭力,實現信息價值轉化為財富,中國的企業需要積極運用信息系統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數據治理的成熟度,對數據進行建模、分析以及可視化處理。

信息技術的發展沖擊著當今社會,各行各業在經營管理方面需要的是既懂管理又懂IT的寬基礎、適應性強的應用型人才。在互聯網時代,根據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我們需要三類信管人才:

(1)數據處理與分析人員。該類人才在大學期間系統學習了經濟管理、信息管理以及數據處理與分析方面的知識,能夠開展企業信息管理以及數據處理與分析方面的工作,從而提供決策支持。

(2)IT支持人員。該類人才在大學期間系統學習了經濟管理、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開發方面的知識,能夠參與分析開發、管理維護Web信息系統,建設信息化平臺。

(3)數據意識較強的管理者。該類人才既精于經營管理之道,又有較強的運用數據處理與分析方面的意識,能夠在經營管理中基于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做正確的決策。

以上三類人才中,第一類和第二類應是信管專業著力培養的人才,而第三類人才的培養需要前兩類人才通過工作經驗的積累、自我能力的提升逐漸轉變成數據意識較強的管理者?;ヂ摼W時代信管專業建設需要轉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思路,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實現信管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3 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建議

在強調“知識、能力和素養”三合一的現代教學理念指導下,信管專業建設要以市場為導向,強調專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的融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

3.1 保持專業基調,凝練專業特色

高等院校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取決于專業的建設發展,而專業在建設的過程中其特色的凝練標志著一所高等院校的辦學水平以及辦學優勢。當然,高校的專業建設要遵循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更不能有悖于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信管專業仍然以“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作為學科定位,保持專業基調?;趯W科定位的基礎之上,信管專業要凝練專業特色,所以,“信息管理”方面主要突出互聯網時代需要的“數據處理與分析人員”,能夠有效分析商業數據,服務于管理決策;“信息系統”方面主要突出互聯網時代需要的“IT支持人員”,能夠參與開發、完善和維護運用基于Web的信息系統,服務于信息化建設。

3.2 建設專業人才分類培養模式

信息化的建設需求,首先需要建設信息化平臺,開發運用信息系統,但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是要對相關的商業數據能夠進行有效管理并加以分析應用,尤其是基于互聯網平臺所產生的龐大數據量,從而提供決策支持。因此,在信管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突出學生在信息系統開發和數據分析方面的專業技能,但專業技能的培養又不太容易面面俱到,有所側重更加利于不同專業人才的培養。鑒于此,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可分別從“信息系統”和“信息管理”兩個方向深化專業建設,突出不同的專業方向特色,即分類培養具備不同信息技術技能的專業人才,滿足信息化建設中不同的人才需求。建設專業人才分類培養模式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專業技能的培養為主線,提升專業優勢和辦學水平,凸顯專業特色。

3.3 建設“2+1”人才能力培養模式

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設置上,強調計算機、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的綜合和交叉,使學生除了要具有經濟管理和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外,還要從不同的專業方向系統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核心技能,培養的是多學科交叉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結合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從培養學生能力入手,將信管人才能力分解為“單項能力、綜合能力+復雜能力”模式,即“2+1”人才能力培養模式。依據能力培養的遞進規律,專業技能的訓練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復雜,于是就形成了能力訓練的三階段遞進培養模式。第一階段為單項能力培養階段,通過單門課程的知識點傳授以及基于該課程的單項能力訓練,使學生掌握單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及技術方法,以簡單問題為導向訓練學生單項知識應用能力。第二階段是綜合能力培養階段,以多門聯系緊密的專業課程知識、技術方法的綜合應用為重點內容,以綜合項目為導向訓練學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最好能夠引入真實的企業項目。第三階段即為復雜能力培養階段,以職業為導向,通過分析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頂崗實習,訓練學生的復雜能力,包括知識應用與創新能力以及職業素養。

4 結語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使我們意識到我國目前的信管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人才培養體系相對滯后。信管專業人才培養要適應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以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主線,以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建設“2+1”人才能力培養模式為抓手,不斷深化專業綜合改革。

參考文獻

[1]湯易兵,虎陳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特色定位及教學體系改革研究――以中國計量學院為例.中國集體經濟,2011,(36).

[2]閆娜.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研究.圖書館學研究,2013,(11).

篇10

 

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當下的社會風貌,“移動互聯”應是其中之一。所謂移動互聯網,就是“將計算機網絡科學領域的互聯網技術、平臺、商業模式和應用與電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移動通信技術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新興互聯互通技術”。[1]簡言之就是移動通信+互聯網。如果將PC互聯稱作互聯網技術1.0版本的話,那么手機互聯就是互聯網技術2.0版本。這種由3G/4G、WIFI通訊技術和智能手機引發的移動互聯網熱潮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和社交方式。這種改變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業制造、市場營銷、農業生產、教育教學、旅游票務等,這其中影視生產制作是最大的受惠者。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互聯網+”行動計劃已經上升為國家決策,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實近期的影視產業鏈條上,從上游的投資到中游的拍攝,再到下游的宣發、營銷、票房,已經顯露出“互聯網+”的身影。影視產業已經不再僅僅拘泥于專業電視機構、影視劇中心等傳統“大制作人、大導演、大劇組”這樣的高大上模式,而是拓寬至視頻網站、手機APP等網民、用戶、大V的草根模式。

 

這是最近幾年互聯網視頻領域的幾宗大事件:1.2010年8月20日,中影集團與優酷網聯合制作《11度青春》,微電影的概念從此誕生;2.2013年2月1日,在Netflix網站上,美國自制劇《紙牌屋》第一季面向全球同步首播;3.2013年6月13日,首檔網絡自制戶外真人秀節目《侶行》在優土網正式播映;4.2014年3月26日,阿里巴巴一款理財產品“娛樂寶”,網民只要出資100元人民幣,即可投資熱門影視劇作品成為制片人之一,預期年收益7%,開啟了影視融資的眾籌時代;5.2014年4月28日,馬云的阿里巴巴以16.5%的股份入股優酷土豆,二者建立起投資與合作關系;6.2014年8月4日,由搜狐視頻自制的16集網劇《匆匆那年》在搜狐網上線播出;7.2014年10月17日,蘋果iPhone6在中國大陸開售,實現了高清1080p拍攝、慢動作拍攝、延時拍攝功能;8.2014年11月19日,小米以3億美元戰略入股愛奇藝;9.2015年2月18日,32歲的春晚首次進行微信“搖紅包”互動,直播當晚總計搖110次,并且首次在愛奇藝網站同步播出,播放人次數達7000萬左右。

 

從上述九個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影視融資由中影、博納、萬達、華誼等傳統影視公司單一發行向電商、高科技企業等多元眾籌轉變;影視節目播放平臺逐漸由傳統的電視機熒屏、電影銀幕一屏獨大,向熒屏、電腦、手機、IPAD多屏融合轉變;影視節目制作逐漸由傳統的官方正統影視機構PGU(Professional Generate Content)向民間草根個體UGC(User Generate Content)轉變;作品質量由收視率、票房的經驗判斷向大數據的精準計算轉變。這就是當下最新、最前沿的影視行業現狀,一個深深打上“互聯網+”烙印的文化創意產業。

 

作為培養影視編導人才的高校,如何把握當下的行業實際?如何培養出滿足“互聯網+影視產業”需求的職業工作者?如何凸顯學生的應用型特色?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多個,但結合農業高校編導專業的辦學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實施“移動互聯網+”計劃,依靠移動互聯網強大的傳受互動優勢、大數據優勢、媒介融合優勢、碎片化閱讀優勢、個人即媒體優勢來改革編導人才培養模式、改造影視課堂教學,改變師生傳受關系。

 

一、構建以新媒體電影制作為核心的知識板塊

 

當下網絡視頻的概念已經由微電影向新媒體電影轉移。任何時代,媒介的本質任務仍然是內容的傳播。無線廣播、電影電視、平面報紙、互聯網站、微博、微信、APP等這些都是內容的載體和渠道,如果只有它們而沒有內容,就像是高速軌道上沒有動車一樣,失去動車的高速軌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內容為王”永遠是鐵的定律。2015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了《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已達4.33億,視頻流量已經占到互聯網總流量的66.7%,好多部電視劇在互聯網上的播放量超過10億次。在過去幾年,BAT(百度、阿里、騰訊)已經在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建立了強大的渠道資源,而現在,更多的是UGC,需要有更多的內容提供給用戶。這時,優質的新媒體電影資源就能更凸顯其價值。

 

新媒體電影是最近幾年才涌現的概念。它是“指以有線或無線網絡為傳播工具,電腦、手機、IPAD等載體為主要接收終端,同時兼容電視等傳統傳播媒體的網絡視頻”。[2]新媒體電影的影片時長不定,短則數秒鐘、數分鐘,長則幾小時,但一般以十分鐘左右居多。未來的新媒體電影定將與傳統電影、電視劇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各自發展出適合自己媒介特點的模式和形態。

 

新媒體電影是“為網絡而生,為網絡用戶而生,為數字化社會而生,具體會是什么樣的形態,大家都還在摸索”。[3]最近幾年互聯網視頻領域的幾宗大事件啟示我們:一定要為學生搭建新媒體電影制作的知識板塊,如大數據挖掘、用戶體驗分析、播放行為記錄、粉絲人群結構、劇情眾籌、微信營銷、活躍APP氣氛、IP開發等,將新媒體影視概念引入高校影視課堂教學與創作,將以往以微電影為中心的影視教學提升為新媒體電影中心,豐富和發展編導專業的知識結構。

 

目前《匆匆那年》、《何以笙簫默》、《致青春》、《左耳》等以校園青春為題材的影視劇火爆播映,帶動了IP化創作。所謂IP化創作,就是基于已有的影視素材、網絡小說進行二度創作、再生創作。農業高校的編導專業往往定位于培養“影視藝術工程師”,側重學生影視制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形成了“實驗+實習+畢業創作”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微劇情片、微紀實片、微先鋒實驗片拍攝為主。作為編導專業,其實也完全可以通過IP化創作的方式,由大學生用戶眾籌一部新媒體影視作品,比如《C9回家》系列片?!禖9回家》是青島數碼動漫研究院創作的3D動畫院線電影,該片采取科幻敘事的策略,以來自外星球的C9的“地球之旅”為故事主線,向廣大觀眾傳遞“關愛海洋生態平衡,關注人類共同家園”的美好理念?!禖9回家》其實就是一個極具開發價值的影視IP,通過網絡曝光、電影節預售、參加影展等方式已經積累了大量粉絲受眾。學生以《C9回家》中的人物角色、場景、故事情節為創作元素,緊密圍繞這些元素展開豐富想象,編織劇情,將《C9回家》改編成時長為10分鐘的系列微電影。在全民關注環保的當下,這樣的作品有話題性,便于傳播,甚至還可以將公益廣告信息、品牌形象巧妙地滲透到劇情當中,使受眾不產生隔離感,實現“合理植入”的境界,將注意力資源巧妙地轉化成微電影口碑。

 

二、開發大學生新媒體電影跨屏傳播平臺

 

正所謂內容為王,渠道為后,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體現新媒體電影的價值所在,才能讓微電影過渡到新媒體電影。但從兩者占比來看,“內容和渠道依然遵循著二八法則:內容占80%,渠道占20%”。[4]所以在構建以新媒體電影制作為核心的知識板塊時,必須針對編導專業大學生新媒體電影進行渠道開發,設計并開發基于PC和手機媒體的網站,將學生拍攝的新媒體電影上傳至網站上,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在PC/手機/IPAD、iso/Android間跨屏傳播。

 

跨屏傳播是指“通過統一賬號綁定,進行PC和移動終端之間的跨平臺同步,直接穿越到其他移動設備上,增強用戶的閱讀銜接性,有效地串聯用戶的碎片時間,給用戶一個快、簡的全面體驗?!盵5]多屏的使用已經成為當前人們媒介消費的潮流,這種消費者的媒介行為嬗變,使得視聽節目在桌面PC、手機、電視機等終端間進行跨屏整合優化。

 

新媒體電影的微時代特征恰好適合進行碎片化閱讀。其時長在10分鐘左右,甚至還要短。如果采取高清1080i格式,10分鐘的微電影其文件大小約為2G,上傳至網絡平臺后,其占用的存儲空間很小。如果本校網絡服務器不能滿足并發式多用戶訪問的功能,可以利用優酷、愛奇藝等技術成熟、功能優越的第三方視頻網站。將大學生新媒體電影上傳至此類第三方網站上,而在本地開發設計一款基于PC桌面、手機客戶端的前端訪問頁面,將第三方網站的資源鏈接到前端頁面,實現新媒體電影的跨屏聚合,方便粉絲用戶的精準訪問,具體如下圖所示。

 

三、基于移動學習的RBL模式探索

 

移動學習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技術驅動式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非常重視個體的自我發展,要求學生主動去收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對所學的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移動互聯設備(如無線上網的便攜式計算機、IPAD、手機等)為移動學習創設了情境,海量的網絡資源,不受時空約束的媒介環境,實現了“4A”式(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學習?!皩W習者通過對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完成課程目標和信息文化目標的學習”[6],這也是一種自我更新知識和拓展知識的學習,或者稱為基于資源的學習。

 

基于移動學習的RBL模式探索是“移動互聯網+”計劃的最強大體系,它將移動媒體視為學習材料,并參與到學習者知識建構中來。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是訊息”的觀點,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確實如此,如今是一個需要重新定義手機的時代。手機作為當下最強大的知識媒體,它對影視教育的改變實在是太多了。

 

目前,不僅RBL學習模式的硬件條件已經成熟,而且學習者主體的心智技能也已經成熟。中國互聯網的民用普及起始于1995年前后,目前90后大學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嬰兒,他們從小就生活在網絡世界里,對網絡技術有天然的親近感和認同感,拇指族、微博控、刷屏黨是這些大學生鮮明的身份標簽。在使用手機、IPAD移動媒體進行學習時,這批網生代幾乎不存在信息貼現(信息貼現也叫信息折扣,指因獲取信息的技術障礙,移動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不能被受眾搜索或閱讀而導致其價值的減低)。

 

在農業高校編導專業的辦學實踐中,要充分發揮移動學習的優越性,減低局限性,探索總結編導專業移動學習的特征,構建以移動互聯網影視資訊、資源為中心的RBL學習模型,具體如下圖所示。

 

其中影像類APP有美圖秀秀、海報工廠、TED、美拍、圖解電影、Camu;微信公眾帳號有編劇幫、影視獨舌、電影助手、鈦媒體、豆瓣電影、外灘電影手冊;慕課資源有Coursera、edX、Udacity、可汗學院、網易公開課、果殼學院;視頻分享網站有愛奇藝、搜狐視頻、優酷土豆;社交群組有朋友圈、拉片室QQ群、騰訊視頻原創作者QQ群。

 

上述移動學習資源帶來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胺D課堂”是對基于書籍教材、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由此將引發師生角色、課堂模式、教學設計模式等一系列變革。作為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它與啟發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的主動參與度更強,真正實現了“雙主”(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模式。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非常適合進行翻轉課堂教學。部分專業課程如影視作品分析、影視藝術概論、世界紀錄片史略、中外電影史等都需要學生觀摩大量的影視劇,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短短45分鐘的課堂根本滿足不了影視劇的觀摩需求。在“移動互聯網+”的語境下,教師只需提供影視劇片目,學生在課堂外自主規劃學習進度、學習節奏,觀摩作品、看影評、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然后回到課堂進行拉片,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深入學習課程材料。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電影《小時代》開篇用狄更斯的《雙城記》做注腳。同樣,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于影視編導專業來說,利用移動互聯網的O2O、P2P等社交模式和技術特征,將其應用于農業高校編導人才培養的立體化、全方位、全流程之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就會贏得時代機遇,推動農業高校編導專業更好向前發展;反之,將會被時代拋棄,錯失專業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