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才培養范文
時間:2023-03-19 16:32: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人才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793-02
最近一百年是人類發展進步變化最快的一百年,人類幾乎以超越以往數千年的速度發展變化著,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現代醫學技術飛速發展,而中醫則走過了坎坷曲折的百年,經歷了民國的廢止中醫、建國初期的改造中醫、后的發展中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西化中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復興中醫等發展階段,危機重重,中醫“后繼乏人”、“后繼乏術”。中醫繼承與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中醫人才培養的問題,也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內容。
21世紀, 我們應如何振興與發展中醫事業, 應培養一批什么樣的中醫人才? 培養一種什么樣結構的中醫人才群體? 這將直接關系到中醫的前途和發展。只有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的中醫藥人才群體, 才能進一步發展學術,中醫事業才能興旺發達、代代傳承[ 1]。
1 現代中醫人才要姓“中”
1.1 建立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近代中醫藥院校教育照搬西醫教育模式,重西醫概念,輕中醫特色。中西醫學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認識世界和人體的方式,看待真理及獲得真理的方式。如果不考慮中西醫學的重大區別,硬把兩者捆綁在一起,認為應該用西醫學術來解釋中醫,尤其是以為可以用西醫來規定中醫理論中什么科學、什么不科學,然后按照西醫來搞科研教學,那是行不通的。不但不會促進中醫的發展,而且還會窒息中醫。在現在的中醫高等教育中,用西醫理論詮釋中醫概念的現象普遍存在。如,六版教材的中醫基礎將“血”解釋為“在血管里流動的紅色液體”顯然違背了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的核心問題。這不能不使人想起:當年余云岫到日本學了一年解剖,回頭就罵中醫不知五臟長在何處。
中醫臨床思維能力是中醫在診斷疾病與施治過程中的核心能力,是中醫人才最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因此,對中醫學生中醫臨床思維的培養是中醫人才培養的核心。
現代中醫教育要培養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知識和中醫臨床醫療技能, 中醫基本功扎實的高級人才。此類人才必須具有堅實的中醫經典理論基礎, 寬廣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精通中醫辨證和臨床, 具備承載和傳承中醫“原始基因”的素質。在教育方式上, 實行傳統師承教育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師承授受, 學到名師純正的學術經驗和思想精髓。在課程設置上, 減少外語、計算機、西醫類等課程的課時, 增加中醫經典、儒家經典的學習, 真正做到使名老中醫后繼有人。
1.2 打牢傳統文化根基
中醫藥學是在中國古代的人文、自然、思維成果和醫療臨床實踐經驗中逐漸形成的一套獨特醫學體系。在發展過程中,中醫藥學逐步構建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及病因病機學、證候學等獨特的理論體系,發明了望聞問切、中藥、針灸、推拿等臨床診療技術,特別是創造性地運用了以象思維為中心的臨床思維方法。這些醫藥學傳統智慧財富,并不歸屬于現代科學的知識體系,因而無論它的知識構成還是學術思想和思維方式,都迥異于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為學術基礎,以原子論、機械論、實驗、定量、現代邏輯等方法論為思維特征的現代科學體系。
由于中醫藥學與現代知識這兩種體系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尤其值得重視。當代大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幾乎都是精究現代科學技術,如數學、物理、化學。各級教學只重視應試教育,忽略了人文教育,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于文理醫理并重的中醫藥學教育來講,單薄而貧瘠的傳統文化背景很難體悟到中醫的深邃和神妙。縱觀現代成績斐然的老一輩名中醫藥專家,很多從小接受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和熏陶,因此他們對中醫藥知識體系的把握和思維方式的運用,更符合中醫藥學科的規律。20世紀的蒲輔周、施今墨、陸瘦燕、董建華、姜春華、錢伯煊、時逸人、王渭川、魏長春等著名中醫藥專家,都是在基本上沒有接觸過西式基礎教育訓練的少年時期,就開始學習中醫藥,從而為其奠定了中國式思維方式的基礎。
現代中醫人才培養應以傳統文化教育為基礎,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為了更好地搞好中醫藥文化教育,從文化的角度幫助中醫大學生解決學習中醫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困難和困惑,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牽頭組織福建、成都、廣 州、上海、黑龍江、吉林等十余家中醫藥大學、中醫院、博物館等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從文化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東西方文化學、中西醫比較學、中醫藥臨床優勢等角度,編寫了全國第一本專門針對中醫藥大學新生進行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啟蒙教材——《中醫文化入學教育》。該教材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主審、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 毛嘉陵主編。《中醫文化入學教育》教材的編寫和課程開設,可望填補中醫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上的一項空白,而且也可望使剛入學的中醫大學生能夠從接觸中醫藥的初期就能對中醫科學知識體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 現代中醫人才要姓“博”
從目前中醫院校輸出的人才特點看, 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綜合判斷能力較差, 缺乏科學思維方式的指導;二是獲取醫學科研和醫療實踐新信息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較差; 三是道德素質滑坡, 缺乏應有的團結互助、公平競爭精神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能力; 四是人文精神欠缺, 普遍忽視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文學、美學等社會人文類課程的學習和對人文精神的崇尚。因此, 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以后, 不能很好地處理醫患關系以及高科技與人的關系, 缺乏奉獻醫療衛生事業的精神和從事醫療工作應有的熱情, 在醫學科研活動中也不能更好地貫徹和體現醫學醫療“ 以人為本”[2]的理念。
要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 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現代中醫人才培養必須堅持培養復合型人才。也就是說, 學文科的,應適當攻讀理科范疇中的某些知識, 迎接自然科學的挑戰; 學理科的, 更應重視人文知識的學習。這種復合型跨學科的學習勢在必行, 這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所以說21世紀新型復合型中醫人才的基本要求應該是: 人文與社會科學( 包括法律、資源、經濟、倫理) 基本知識與基礎修養; 廣博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及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知識; 熟練地應用電子計算機與計算機化的本專業情報信息系統; 相當的外語書寫、閱讀與表達交際能力; 堅實的醫學科學理論、技術基礎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把握醫學科學的發展方向; 進行自我設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 廣泛的適應能力與競爭創新意識; 良好的表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 以及參與社區保健及進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3 現代中醫人才必須學習現代科技
傳統中醫診斷是通過望,聞、問、切的傳統方法來實現,而遠古西醫是通過視、觸、叩、聽來診斷,現代西醫則滲入大量的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診斷。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明、發展,CT、MIR、DSA、HIFU刀、血液透析、先進的生物化學檢驗、超聲診斷、介入診療等先進的診療手段引入以及醫院信息系統應用,更是極大地推動了醫學發展。隨著現代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西醫在疾病診療中日益突顯優勢,在醫療份額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給中醫藥的發展以及大眾對中醫的認知度提出了挑戰。我們不能把這些技術只局限于西醫領域,更應該把它歸結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實際上這是社會發展,尤其是中國現代化發展所造成的,更是為了適應滿足患者的需求所造成的[3]。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應該是中西醫共享技術,這就要求現代中醫人才必須學習現代科技。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中醫院校教育固然應以中醫為主體,但絕不能忽視對中醫專業人才科學素質、科學思維模式及科研思路與方法的培養。應在強調以中醫藥知識和技能為主體的同時, 重視現代自然科學、現代醫學、計算機、現代診斷儀器、統計學及科研思路與方法等科技知識的教育, 給古老的中醫科學注入現代科學的新鮮血液, 以適應時展和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新陸.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與構想[ J] .中醫教育, 2005, 24( 5) : 1.
篇2
關鍵詞 中職中醫美容教育 規范化人才培養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6
1 中職中醫美容專業教育的必要性
1.1 市場需要中醫美容專業人才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就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所謂的“美”,不僅包括可見的外表、形體、容貌之美,更包括人的氣質,即精、氣、神的綜合體現。一方面,在美容學逐漸普及的今天,鑒于西醫美容方式的副作用日益明顯,很多顧客轉向于風險小、循序漸進的中醫美容;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都市病、職業病、亞健康等問題頻出,現代人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之余更加注意養生、食療等中醫調理,眾多養生會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隨著國家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中醫養生職業中缺乏合格的從業人員,許多問題逐漸浮現。①因此,中職教育中如何為廣闊的中醫美容養生市場培養合格的中醫美容人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2 中職中醫美容的培養目標需明確
與大學教育有所不同,中等職業教育是向高等院校輸送具有一定專業技術基礎人才的基地和社會各行業所需的初、中級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的輸出站,中職教育的培養對象不僅需要完成初、高中階段的基礎教育,還需要具備學習行業相關知識和勝任工作的能力。因此,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各行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②
2 中職中醫美容教育的課程設置研究
傅杰英認為在中醫美容教學內容的編排上,根據服務人群的差異,將中醫美容劃分為中醫保健美容和中醫治療美容兩大部分, 并明確各自的實際應用體系。③這兩個培養方向也決定了學生的培養層次,中醫美容中高職教育是培養美容保健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美容師資格證,所以培養方向應該是面向中醫保健美容。中醫美容本科教育是培養中醫美容應用型能力人才,同時具備醫師資格和美容師資格,所以培養方向應該面向中醫治療美容。
就中職教育的中醫保健美容培養方向而言,中醫保鍵美容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美容消費者包括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以損美性改變為主要表現者。其內在調養以養生為依據,進行飲食起居七情指導,配合辨證使用美容中成藥;外在護理以經絡按摩為主,配合使用美容中藥外用劑型和生活美容護理。明確培養方向和確定教學內容這有利于中醫美容,尤其中醫保健美容進入美容市場,利于學生就業。④
2.1 我校中職中醫美容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
廣州醫科大學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中職中醫美容的課程設置是基于培養中醫保健美容方向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專業核心課程為護膚美容技術、中醫養生(分為實用性強的專題開展,如: 經絡保健美容、體質保健美容、季節保健美容、食療保健美容、情緒保健美容、 生活起居保健美容等)、中醫美容美體技術,通過核心課程的建設,使學生具備中級美容師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掌握中醫保健美容實用技術。專業基礎課程包括:中醫基礎、正常人體解剖、化妝設計與造型、人際溝通和服務禮儀、市場營銷課等。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建設,一方面為專業核心課建設打下結實的理論,一方面拓展和豐富了學生的適應行業發展的綜合能力。
3 中職中醫美容專業的辦學模式探討
廣州醫科大學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中醫康復保健(中醫美容)專業,自辦學以來一直堅持走校企合作辦學思路,經過5年的教學實踐,在學校教育、校外實習以及就業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
(1)校企合作辦學思路:我校中職中醫美容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是:教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校抓知識和素質培養,企業抓技能和心態培養相結合。雙方緊密聯系致力于培養有道德有技能有學識的高素質中醫美容人才。
(2)在教學方面:中醫美容專業長期聘請企業教育部總監及助理2名駐校教學。在課堂上企業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基本功訓練及服務禮儀訓練;在課后積極參與學生班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團隊建設活動;晚自習還陪同并指導實操。在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中參與度極高。同時,企業老師也參與培養計劃的修訂、課程內容的設置。在教學方面的深度合作確保了學生的技能掌握扎實到位,同時也讓學生更早地了解行業規范和需求,在畢業時無論是在技能上還是在心態上學生都能更加順利地步入實習和就業狀態。
(3)在實習就業方面:學生由合作企業安排下店頂崗實習,所有的實習點均需提前通過企業和校方的考察,考察內容包括:開展的服務項目、帶教人員及資質、帶教制度、食住解決情況等。開始實習前學校、學生和企業簽訂三方協議,規定權利與義務,約束三方行為。在10個月的頂崗實習期里,學生需要完成面部護膚美容專項、身體護理專項、中醫經絡美容專項、化妝技術專項等實習內容,同時企業統一對學生進行每月考核手法技能,不定時巡崗抽查學生的工作狀態、儀容儀表和心理動態。通過由學校總統籌、由企業監察、由店家帶教和反饋,三方緊密合作,有問題及時匯報及時解決,學生在實習期的表現比較穩定而且也能漸入佳境。學生的專業知識、手法技能及銷售管理能力都能在市場的實戰中得到全面的鍛煉,在就業時,學生都廣受市場歡迎,供不應求(就2015屆畢業生數據統計:就業率達90%,工資平均水平:3000~4000元/月)。
(4)校企合作深度合作的總結和反思:中職中醫美容教育的深度合作被證明是有必要的,在兩年前我們也嘗試過傳統模式的校企合作:學校負責教育全過程,簽約企業提供實習點,就業雙向擇優選擇的模式。這種相對淺層的合作方式暴露了一些問題。第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及課程內容的設計很少,學校單方研究不免落入過于強調建立完善系統的基礎知識,重理論輕實踐的窘境;第二,企業只在臨近實習時接觸學生,學生和企業之間缺乏認識和信任,尤其是中職學生年齡偏小,缺乏定性,學生不容易接受實習企業以及實習狀態,甚至容易對企業、對整個行業產生懷疑和抵觸心理。以至于后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問題不斷,心態不穩,畢業后一部分學生也選擇離開了中醫美容行業。
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應該縱深到招生、教育、實習和就業的各個方面,學生對企業的依從度不像學生對學校或者學生對醫院這樣,相處模式早已成熟,只有盡早相互接觸,讓學生去體驗去參與,方能保證校企合作在實習就業環節上能順暢。
4 德育在中職中醫美容教育中應用的探索
我校中醫美容專業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德育。學校和企業一致認為職業道德和文明禮儀,必是支持學生事業和人生成功的穩固基石。所以積極引入傳統國學禮儀文化,并每年舉辦“國學禮儀大賽”, 致力于讓禮儀德行教育成為美容專業文化不斷傳承。
重視道德禮儀教育在美容專業建設中是有積極意義的。美容行業是窗口型服務行業,對于從業者的道德修養和儀容素質要求都很高,越高端的美容服務場所,消費者來自身心的需求也越挑剔,只有美容師能夠做到德才兼備才能勝任如今競爭激勵、日益規范和嚴格的美容市場。
在國學禮儀專業文化建設中,我校嘗試將《弟子規》引入教學,通過組織講解學習、背誦原文、布置相關體驗式作業等方式,讓學生對做人做事的規矩和方法有了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另外,為了讓學生重視儀容儀態和氣質建設,我們引入了形體訓練課程,同時邀請企業舞蹈老師指導古典舞、儀態舞練習。學生通過坐姿站姿走姿的嚴格訓練以及體驗了古典東方美舞姿的端莊和柔美,學生對于“何為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自身的陋習有了檢視,通過舞蹈的展示也對自身的氣質有了自信和更高的要求!
5 中職中醫美容教育的經驗總結
篇3
關鍵詞:中醫 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44
中醫教育是中醫事業發展的基礎,中醫事業能否振興與可持續發展,關鍵取決于中醫人才素質的提高,研究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狀況對當前教育改革和中醫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拔尖創新人才的提出
2005年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引發了國內高校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度思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解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為推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教育部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實驗計劃”,并對基礎學科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定義是成長為未來的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并能夠逐步地躋身于國際一流科學家的隊伍。根據朱旭紅[1]等人的研究,提出中醫拔尖創新人才的定義為:在中醫領域,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國家發展或中醫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國內特別是在世界范圍內領先的帶頭人和杰出人才。
2 中醫拔尖創新人才現況
2.1 國醫大師和名老中醫
在中醫界,“名老中醫”是將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前人經驗與當今實踐相結合,解決臨床疑難問題的典范,代表著當前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是當代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杰出代表。目前全國首批名老中醫數量約500人,按地域分布東中西部地區比例約為3.4:1.6:1。2009年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組織了首屆“國醫大師”的評選,全國共有30位名老中醫入選,入選者均從醫55年以上,年齡均已愈古稀,最小的年齡也76歲。
2.2 醫學杰出人才
根據2005年中國高校杰出人才培養調查報告[2],將人才隊伍主體按黨政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人才分類,其中黨政類以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為指標,企業管理類以中國富豪榜和深滬上市公司董事長、總裁或經理為指標,專業技術類以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以及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的情況為指標,創新類以獲高校“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英語演講競賽為指標。其報告顯示自1952年的50年期間,中醫院校畢業生占杰出人才的0.3%,其中創新人才0.9%,企業管理人才0.32%,專業技術人才0.3%,黨政人才為0。中醫人才在各類杰出人才中可謂鳳毛麟角。
2.3 高等教育
隨著中醫現代教育體系的形成,中醫高學歷人才隊伍初具規模,截止2011年,全國有273個開設有中醫藥專業的院校和機構,其中高等中醫院校有46所,具有培養博士生資格的院校15所,碩士生資格的院校24所,每年培養輸送中醫人才近12萬人,其中碩士以上人員9千多人[3]。
3 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現況
3.1 培養模式的探索
中醫教育模式主要有家傳或師承教育、現代院校教育、西學中班等。
在家傳和師承教育為主導的中醫人才培養時期,中醫人才的成長主要依靠師傅的學術傳授水平和弟子個人的努力,培養出優秀杰出人才極其有限。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在解決中醫高學歷人才培養量的問題上同時也凸顯了中醫人才質的問題,從而引發了一系列旨在探索培養中醫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探索。如:國家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間開展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計劃。2011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高端論壇,就中醫院校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及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議題進行了總結交流。“十二五”又開展了卓越中醫師培養計劃,旨在進一步推進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和改革。
在繼續教育方面,有西學中模式、以繼承為創新的研修模式等。如:2008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中醫傳承培養工作試點項目”——中醫高級臨床醫師培訓班“中醫大師班”。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經驗傳承的名醫工作室項目等等。
3.2 主要問題
3.2.1 大師級中醫人才匱乏,優秀后備人才不足
如前所述,國醫大師、名老中醫等大師級人物大多年逾古稀,亟需發展后備人才。由于中醫學科的特殊性,培養一名真正的優秀中醫后備人才至少需要10-20年的周期[4]。而現代中醫教育體系無法輸送優秀的中醫后備人才,中醫后繼乏人的現狀令人堪憂。
3.2.2 中醫院校教育急需改革,培養的學生缺乏創新能力
如前述中醫杰出人才現況可以看出,近50年來,從中醫院校培養的杰出人才僅占0.31%。當前院校教育大多模仿西醫學教育的“三段式”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制約了中醫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的統一,造成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脫節。在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上,中醫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導師隊伍建設等許多方面都單一僵化,研究生論文既不能很好地體現導師的學術思想,也無法體現學生個人獨到的學術思想和才華,缺乏學術個性,喪失創新能力。
3.2.3 中醫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缺乏對優秀學生的吸引力
自西學東漸以來,中醫事業受到西方醫學的沖擊,發展相對滯后。一是政府財政投入遠少于西醫院;二是從事中醫收入也相對較低,中醫診斷價值沒有體現;三是在醫療糾紛處理中,中醫的望聞問切和診斷不能作為法律依據,依賴現代儀器檢查越來越強,削弱了中醫思維能力;四是中醫行業內部也存在對中醫缺乏信心的現象。種種原因影響了青年人從事中醫的動力,根據有關調查顯示,28%的高年級中醫學專業的學生表示不將中醫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
3.2.4 中醫繼續教育政策體系不完善,不利于中醫人才的成長
繼續教育是人才成長的重要環節,是學歷教育基礎上的提高與升華,現行的中醫執業資格認定、職稱晉升條件、繼續教育學分的使用價值未能完全符合中醫發展的需求,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長,也不利于中醫藥為主的醫療保健服務的發展與質量。
4 思考與對策
任何事業的興衰都取決于人才,惟有立足人才培養,才能致力事業發展。高層次中醫人才的匱乏是當前中醫事業發展的瓶頸,針對目前中醫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4.1 加大中醫院校教育改革力度
當前中醫院校教育模式的弊端已毋庸置疑,中醫人才的培養除了在培養模式上要不斷改革,在專業布局上也要擴大中醫專業在一流學校的設置面。讓一些優秀青年有機會接觸中醫專業,為中醫事業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學生。因此,建議一些有條件的綜合性院校積極開設中醫專業。
4.2 加大對中醫院發展的支持力度
中醫院是中醫事業發展的主要陣地,也是培養優秀中醫人才的重要基地,政府在扶持醫院發展時,要考慮中醫院與西醫院各自不同的特點,在政策上保證經費投入一致,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醫院的相關政策一致,同時增設中醫診斷收費項目,以體現中醫思維的價值。
4.3 做好中醫繼承,不斷完善中醫繼續教育模式
中醫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名老中醫是中醫優秀人才的代表,應積極做好中醫繼承工作,在“十五”“十一五”之后,將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研究列為持續科技攻關項目,每五年確定一個階段目標,逐步提高,逐步擴大范圍。
參考文獻:
[1]朱旭紅,劉建民.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6(3):339-341.
[2]中國高校杰出人才培養狀況調查報告[DB/OL].http://,2013-5-1.
[3]2011年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DB/OL].http://,2013-5-1.
[4]郝東明.創新與中醫教育[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5,(2):41-42.
[5]翟雙慶,石琳等.中醫人才培養的歷史、現狀與展望[J].中醫教育,2007,26(5):14-18.
篇4
中醫科人才培養計劃和實施方案
一、通過考核,選拔使中醫科科室人員逐步形成一支專業、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隊伍,使擁有一批中醫理論功底深厚、臨床業務能力突出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能開展繼承工作和技術創新。
二、定向培養人才。中醫科定時選派人員去上級醫院進修深造。根據專科專病建設急需的人才有針對性的選擇業務素質好、有敬業精神、愛學習、肯鉆研的業務骨干進行外出進修學習。
三、鼓勵自學造就人才。鼓勵在職學習、自學成才。
四、招錄人才。有選擇的招錄本科、碩士研究生,充實臨床,為醫院的長期發展儲備技術人才。
五、依托曹克剛名醫工作室和臧福科名醫工作室,培養一批業務骨干,提升科研能力,創名醫品牌,打造一支業務精干、科研素質高的中醫隊伍。
六、利用中醫五聯動工程,制定中醫人才培養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
篇5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醫學的認識也不斷更新,由單純生物學擴大到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醫學模式也由“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而導致了醫學目的的轉變,由原來的“治病”,到現在“治生病的人”。這一現代醫學認識的變化與中醫傳統思想――“治未病”不謀而合。但是在目前中醫人才的培養上均是重視“已病”,輕視“未病”的教育模式,因此,我們在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上應該加強“治未病”思想教育,不斷創新以提高中醫臨床人才的培養。
1 “治未病”與現代醫學模式
醫學是伴隨著人類與疾病、痛苦的抗爭而產生、發展的。醫學模式總是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等多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此,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醫學目的有著不同的特點與要求。人類進入21世紀,醫學的目標應該是什么?圍繞著這一關系到醫學未來發展方向,關系到醫學教育發展戰略的問題,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個研究熱潮。目前, 85%以上的醫療資源消耗在15%的重病人身上,這種不合理的資源消耗不僅使政府不堪重負,也使公眾十分不滿,迫切要求改變現行醫療服務模式[1]。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醫療技術和抗菌素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廣泛使用,感染性疾病不在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疾病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感染性慢性疾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who的全球調查表明,對于人的健康和壽命來說,生活方式和行為起主導作用(占60% ),環境因素次之(占17% ),遺傳因素占15%,醫療服務條件占8%。這一變化直接導致了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者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
“治未病”思想起源于《黃帝內經》,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充實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內涵的理論體系,已成為中華民族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病后防瘥三個方面,強調“預防為主”,這與21世紀醫學目的調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2 行中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
2.1 注重“已病”,忽視“未病”。
在原有醫學模式的影響下,目前許多醫學院校以培養具備醫學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術應用型醫學生為目標,偏重臨床課程,注重對已病的治療,而忽視預防保健課程的學習,學生缺乏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常識,不了解發病機制,導致與病人的溝通不暢,引發醫患矛盾。
2.2 缺乏對病人的人文關懷。
國內醫學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大約只占總學時的8%左右[2],且又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遠遠低于國外水平[3]。因此,學生人文素質薄弱,普遍存在著“五重五輕”,即重自然(科學)、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重功利、輕素質[4]。導致許多學生在進入醫院后不懂得或不屑于關心病人,加之利益驅動,使醫生更愿意開大處方,用新特藥。
3 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措施
3.1 加強對醫學生預防保健知識的培養:對醫學生加強“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以“把握健康”為要義,創新現代醫學教育理念,從注重局部病變轉向注重人的整體功能狀態,從關注疾病治療轉向關注健康維護,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3.2 強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加大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重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字組織和語言表達,教會學生新的思維方式,開闊視野,為確立新的健康理念和大衛生觀打下基礎。
3.3 增開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除了治病的用藥知識外,加強有關疾病的飲食、運動、情志養生方面知識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與健康保健相關的非醫學專業知識的興趣,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了解更多的與健康保健有關的生活方式,加強中醫學生在“已病防變”和“病后防瘥”的知識。
3.4 加大社會實踐力度:加大社會實踐力度,早期接觸社區醫療衛生保健。增加新的教學內容,教育學生關注醫學前沿科技,并且將教學場所拓展到社區醫療衛生單位和服務單位,以利于學生把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確的防病常識介紹給群眾,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篇6
1.研究背景
目前全國醫療機構、相關行業對中醫護理專業人員需求量大,但中醫護人才隊伍還不能滿足需要,高層次中醫護理人才不足,基層中醫護理人員嚴重短缺。中醫護理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仍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護理專業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結果顯示,許多國家護理人才緊缺.這為學習護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發展中醫護理專業意義重大。尤其是拔罐、刮痧、保健按摩技術等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更能適合現代中醫護理需要。
2.研究內容、方法和目標
(1)研究內容。該課題主要研究了適合中醫護理專業的中等職業教育廣大師生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方案及實施后效果評價。(2)研究方法。主要用了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對比法案例反思法、經驗總結法等。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教育教學。(3)研究目標。通過研究提高我校護理專業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過關率;提升教師教學科研水平,尤其是實踐教學水平;加快發展中醫護理專業建設。
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
(1)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原則。依據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論證報告、針對調研結果分析研究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設計改建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結合現行課程體系、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主要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結果,按臨床路徑的工作方式分析了六項主要工作項目,三個未來發展方向。并對每個工作項目分解成可完成的工作任務,再將可完成的工作任務分解為具體的職業能力。通過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更加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和課程體系改革方法,明確“三統一、兩貫穿”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教學環境與醫院環境對接、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護理工作任務對接、專業教師與護理專家及技術能手對接,將執業資格培訓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人文素質培養貫穿于教學全過程。(2)“3+2+1”課程體系的構建1)明確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的主要思路充分調研后明確中等職業教育改革需要培養技術型、應用型的管理人員和技能人員。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明確職業能力培養主線、注重職業遷移能力培養,同時不能忽視職業生涯規劃。2)確定職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主要的工作項目學生畢業應具備護理學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專科護理、監護技能和中醫護理技能,并能夠應用臨床路徑、護理程序等方法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具備社區健康服務的基本能力;具備獲取新知識,不斷開發自身潛能和適應崗位變更的能力;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較熟練的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按照臨床路徑工作方式,將中醫護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模塊劃分為護士崗前學習、接診患者的護理、住院患者的護理、中醫護理、重癥患者的護理和出院患者的護理6個基本工作項目,社區護理、康復護理和老年護理3個主要發展方向。3)建設課程體系基本框架。通過醫院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的調研,明確了醫療衛生行業對中醫護理人才主要需求,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主要側重技能型人才。在確定專業就業崗位群的基礎上,聘請10余名行業專家,進行課程開發的指導,分析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最后由專業指導委員會修訂審核。以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為主線,兼顧國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中醫護理專業應根據崗位需要設置課程體系,為學生順利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服務,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服務,兼顧對口高職考試。構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技能方向課、素質拓展課的全新課程體系。在時間分配上,構建“1.5+1+0.5”的課程體系,即第一學期學習基礎課程,第二、三學期學習專業課程,第四、五學期到企業(醫院)進行崗位實踐,第六學期返校進行護士執業考試復習及畢業考試。4)優化課程結構確定授課內容。針對原有課程體系中的不足之處,結合課程特點和主要內容整合原有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的組合和全新的創造,保持課程內容的基本理論、基本方向穩定的前提下進行,體現課程的實用性、先進性、趣味性。
4.創新成果呈現
(1)論文、課題、校本教材碩果累累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共發表課題相關論文7余篇、先后申報課題3項,立項校級課題2項、編寫校本教材4本,在全體建設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穩步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2)師資隊伍教學、科研水平整體提高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和青年教師都積極參與到課題的建設和研發團隊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總之,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創新的實踐活動中,構建“三統一,兩貫穿”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中醫護理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的有效方法。中醫護理專業建設要沿著這一模式繼續探索,不斷總結完善。加強校企(院)深度合作,加強課程的內涵建設,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努力為中醫護理專業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繼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林華 何文娟 單位:甘肅省中醫學校
參考文獻:
[1]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篇7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 市場營銷 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這就為中醫藥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時中醫藥專業的市場營銷人才需求也在不斷提升。現在大部分中醫藥院校都建有營銷專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怎樣加強中醫藥院校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就成了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加強中醫藥院校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中醫藥市場也得到快速的發展。中醫藥產業是朝陽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藥的發展更是具有特有的優勢,因此對于中醫藥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型銷售人才。就現狀來看,限制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個因素就是具有中醫藥專業背景的營銷人才的匱乏。據調查,從2007開始,具有專業技術背景的專業型人才是企業最為緊缺的人才,特別是中醫藥行業具有的特殊性,在進行營銷專員招聘時,看重點逐漸由營銷知識轉變為中醫藥專業知識,由此可以看出,中醫藥市場專業背景營銷人才的緊需。而中醫藥院校在進行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時,在專業中醫藥師資、專業中醫藥文獻以及學校特有的品牌效益都具有豐厚的優勢,對于中醫藥型銷售人才的培養更具有優勢,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更是中醫藥行業發展的需要。
二、中醫藥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起步晚,體系不成熟
就目前我國中醫藥院校開設營銷專業現狀來看,只有五成左右,而且因為中醫藥院校一般規模都比較小,再加上營銷專業是一個新興的專業,很多院校都是采取了“邊講、邊改、邊完善”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不合理,很多內容在不同的課程中來復的講,但是有的知識點卻是漏講。這就導致了學生在聽講是會出現知識點混亂的現象,不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識構架。醫學院校以為營銷專業起步比較晚,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應用上還不完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2.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人才培養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這樣中醫藥院校在進行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時,才可以有目的的實施教育,努力將學生培養到人才的規格。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界的分工也日益細化,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中醫藥院校培養的具有中醫藥背景營銷專業人才就是為了更好的適應中醫藥行業發展的需要,為了可以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中占據一定的地位。但是,現在中醫藥院校在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中,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目標規劃,對于人才的具體要求是什么?對于中醫藥院校營銷專業與綜合性大學、財經類大學的營銷專業有什么區別?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明確。
3.理論與實踐脫節
中醫藥營銷是一種對實踐具有很高要求的活動,要求學生不但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需要學生可以將中醫藥知識與營銷要求完美的結合,進而表現在實踐行動里面。但是現在我國中醫藥院校在進行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時,還是停留在注重理論知識的階段,對學生進行大量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并不能適應中醫藥市場發展對實踐型中醫藥營銷人才的要求。
三、中醫藥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進策略
1.根據市場要求進行課程制定
因為市場營銷專業人才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進行課程制定時,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制定,要以培養學生營銷專業技能,增強實踐能力為教學目標。學校要按照中醫藥市場的需求規律對專業課進行調整,避免出現重講、漏講現象,在專業課制定時要以營銷技巧為重點,比如開設《營銷策略》、《營銷技巧》等。
2.確定中醫藥市場營銷人才發展目標
中醫藥院校在進行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確定時,應該區別于綜合類、財經類大學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創建自己的特色,全面培養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營銷人才。因此,中醫藥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策略時應該根據國家政策方針以及中醫藥實誠經濟發展對營銷人才的需求,以及就業方向、人才質量等方面為目標,致力于使學生可以更好的適應中醫藥經濟的發展。
3.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中醫藥院校在進行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時具有一定的師資優勢,但是卻缺乏一定既具備教學理論功底又具備時間能力的“雙師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市場營銷專業教師隊伍的專業業務水平也是提升人才培養效率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針對這一點,中醫藥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以項目帶動的方式,為教師參與實踐項目提供更多的機會,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各種營銷企劃的設定,使教師與營銷市場可以有更緊密的聯系,進而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營銷能力。
結語: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中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對于中醫藥型營銷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怎樣使中醫藥院校在營銷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具效率,這就需要學校根據市場的需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制定更能培養學生中醫藥專業知識與營銷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課程,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的適應中醫藥市場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凌志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若干問題的探討[J].江蘇高教.2009(3):95-96
[2] 呂繼洲.中中醫藥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中醫教育.2009.11(03):7-9
[3] 徐亞洲.21世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渝州大學學報.2009.18(02):106-107
篇8
中醫藥文化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 中醫藥人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醫藥人才培養重點與難點分析
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的需要,決定了不能滿足這種需要的小生產式的傳統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而西方醫學生院校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效,則加快了我國移植西方培養模式和方法的進程。但更加側重人文修養,感受體悟,長期臨床,大器晚成的中醫藥學,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模式要求較之西醫學又有著更為復雜的內在訴求。筆者認為,理想信念教育實為人才教育的根本,加之現行社會體制下,院校教育將會長期成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流教育,這必將進一步凸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思想占領高地,行動才會勢如破竹,也更會為培養模式的創新創造條件。
王小云等認為,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具有以下規律:“早期培養、大器晚成的規律;師承為本、博采眾長的規律;文化底蘊、通曉人文的規律;熟讀經典,指導臨床的規律;長期臨床,堅持不懈的規律。筆者贊同此觀點,并認為其每一種規律的背后,都有堅定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作為精神支持,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堅定中醫學子理想信念,磨練中醫學子意志品質,進而培養優秀中醫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中醫藥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劉彥晶認為,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就要從培養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創新教育的培養和深化教學改革三方面入手,其認為思想道德素質具有導向、動力作用,是人的靈魂,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首要條件。作為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文化,其不僅具有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專業特點,亦具有“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功效。概括而言,中醫藥文化建設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隱性內化需要,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則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顯性外在表達,而二者的有機結合則為滿足現階段社會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一)中醫藥文化建設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隱性內化需要
筆者認為,中醫藥文化通過以下幾方面對中醫學子產生隱性內化的影響:第一,中醫藥文化所包含的天文地理,醫案掌故,人情風土等知識不僅能夠引起學者的興趣,進而激發其研究的欲望,而且更容易使學者產生聯想和頓悟,更有利于中醫的創新。第二,中醫藥文化中所蘊藏的德育、勵志的內容,如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等,對于形成中醫學子高尚的醫德,堅定其持之以恒學醫的信念具有鼓勵和促進作用。第三,中醫藥文化中的一些修身養生的觀念,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能夠引導中醫學子對簡約生活的追求,從而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專研學術,學究天人。
所以,進行循序漸進的中醫藥文化建設,不僅對學子能否堅定信仰、堅持勤奮產生影響,而且還深刻影響著中醫學子的精神內涵和中醫素養。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顯性外在表達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哲學教授加塞特在《大學的使命》一書中提出,大學應走出“象牙之塔”,主動關注社會、服務社會、改良社會。作為救死扶傷的中醫學子,社會實踐能力、需求判斷能力、統籌兼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服務奉獻能力等等,都會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醫療效果,所以,中醫學子在注重身心修養,獨善其身的同時,還要以馬列主義的光輝思想武裝自己,主動走進社會,深入社會,弘揚道義,懲治歪風。思想政治教育則通過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總結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人類活動的分析,有利于引導廣大中醫學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醫學子把握學好中醫藥學的本質規律,拓寬其發展創新中醫藥事業的視野和渠道。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醫學子將中醫藥技能順利正確輸出的思想保證,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顯性外在表達。
(三)中醫藥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多數大學生并未對其引起足夠的興趣和重視。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張耀燦、鄭永廷等教授對其定義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發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內的接受活動,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接受主體出于自身需要,在環境作用影響下通過某些中介對接受客體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等多環節構成的、連接的、完整的活動過程,通過有效的接受,社會和社會群體的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就可以被內化為接受主體品德思想并外化為品德行為。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與接受主體的自身需要、接受環境以及內在價值取向等有關,而中醫藥文化建設通過其隱性內化作用,形成學者救死扶傷的內在需要,兼容并蓄的學術環境,天人合一的終極目標,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創造條件。而單純的中醫藥文化建設,雖然加強了中醫學子個人修養,但其服務輸出形式若無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外在表達,其服務的范圍和被理解程度將大打折扣。
總之,將中醫藥文化建設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能夠彌補二者單純實施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不足,二者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其實效又大于二者單純實施效果總和。
三、中醫藥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的應用舉例
筆者對自己所管理的學生進行以下改進措施:
1.黨員幫扶活動,以成績優異,思想先進的學生黨員為基礎,與成績較差學生形成幫扶小組。
2.將各班級中的2~4名優秀同學組合到一起,形成一個近30人的精英團隊。該團隊在相關同學的帶領下,開展晨讀中醫經典、國學經典、中醫藥文化知識的活動,以此來形成良好的中醫文化氛圍,并進行學習經驗的交流以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3.組織大家抄寫論文摘要,學習綜述、論文撰寫技巧,借此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4.策劃組織了寢室、班級、學院等不同層次的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學生各個活動層面的健康向上的和諧氛圍等。
經過半年上述嘗試,整個本碩結合系平均成績上升,學生掛科率同期相比下降13.6%;半年的時間,晨讀團隊也由30人發展到過100人。這個團隊的成員占了我系國家、省、市、校、院、系等各層次榮譽獎勵的全部名額。
總之,將中醫藥文化建設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二者結合途徑和方法的探索以及如何建立二者結合的長效機制的研究,成為所有中醫教育者應承擔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小云,許英,秦莉花.師承教育――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J].中醫藥導報,2010,16(4):126-127.
篇9
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of medicine college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need of grassroots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HAN Xinxin CHEN Linxing
Dean's Office,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he township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 or the municipalities (state), county, find that basic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shortage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Yunnan Province. Major performances are shortage of clinical subject leaders and technical cadre-man i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lack of personnel in Chinese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alent fault. Meanwhile, the talents are not with high technological level, part of who are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nd. To solve those above problem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main channel of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y taking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autonom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free cultivation of rural 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efforts to cultivate adaptive tal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ultivate “fitting all, doing well ”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Grassroots; Connection
在云南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中醫藥與西醫藥互為補充,為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優勢。為此,2010年出臺的《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15年,在8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中醫科和中藥房,60%以上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立中醫門診和中藥柜;到2020年,全面提升中醫藥服務和繼承創新能力,建設成為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中醫藥疾病防治中心和臨床研究基地、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天然藥物研究生產基地,實現中醫藥強省的目標。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云南省加快中醫藥發展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又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除少數邊遠、民族地區以外,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5%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設有中醫科和中藥房,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6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有中醫藥綜合服務區或中醫館;9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站、7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但在云南省中醫藥事業發展中,仍然存在學科帶頭人缺乏、科研水平不高、基礎設施落后、管理體系不健全、服務能力不強、特色優勢不突出等問題。然而,中醫藥人才尤其是基層的中醫藥人才極度匱乏,已經成為制約其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的瓶頸之一。因此,云南省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上述指標的完成,首先要解決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匱乏問題。本文認為,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匱乏問題,根本的解決途徑是做好云南省高校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與基層中醫藥人才需求的銜接工作。《云南省加快中醫藥發展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也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中醫藥院校教育,應發揮中醫藥高等院校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1 云南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通過對云南省市(州)、縣級、鄉鎮等各級中醫醫院及鄉鎮衛生院中醫科采取調查問卷、科教科電話咨詢及郵件調查等方式,調查了5所市(州)級中醫醫院、9個市(州)的15所縣級中醫醫院、10個市(州)的24所鄉鎮衛生院中醫科的中醫藥人才狀況,數據截至時間為2014年8月31日,得到表1~3的有效數據,并對表1~3中的三個層級,即市(州)級、縣級和鄉鎮的中醫藥從業人數、中醫藥從業人員中的副高及以上人數和本科及以上人數做了均值趨勢圖(圖1)。
表1 調查的5所州市級中醫醫院中醫藥人才狀況(名)
由表1~3、圖1可以看出,云南省現有基層中醫藥醫療衛生人才與服務需求嚴重不匹配,結果顯示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1 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愈加匱乏
圖1顯示,從市(州)級、縣級、鄉鎮三級來看,越到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數呈驟減趨勢。表3顯示,24所鄉鎮衛生院中有7所無從事中醫藥人員,根據衛生廳提供的數據,我省基層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衛生服務的僅占30%。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的匱乏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中醫藥專業畢業生難于下到基層工作或不安心在基層工作。調查的15所縣級中醫醫院中有5所在2014年招收不到中醫藥類高校畢業生,鄉鎮衛生院幾乎招收不到中醫藥類本科畢業生,其他經過中醫藥知識培訓的人員也由于待遇問題、自身素質不高等原因流動性大,提供中醫藥服務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基層中醫藥事業持續、快速發展。
1.2 基層中醫藥臨床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愈加匱乏
圖1顯示,從市(州)級、縣級、鄉鎮三級來看,越到基層中醫藥副高及以上職稱人數也呈驟減趨勢。由于工作條件、環境、待遇及編制限制等原因,絕大部分高級職稱人員都集中在省、市(州)級醫院,如玉溪市中醫醫院、曲靖市中醫醫院副高以上中醫藥人員分別占其從事中醫藥人員總數的34.0%、36.8%,而大理市第二人民醫院(地級縣醫院)、姚安縣仁和衛生院副高以上中醫藥人員分別占其從事中醫藥人員總數的2.2%、0%。據云南省衛生廳統計全省有30余所縣級中醫院無高級職稱人員。
1.3 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學歷水平偏低,甚至無學歷
表3和圖1顯示,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人員幾乎無本科學歷,嚴重限制了中醫藥人才技術水平的提高。即使個別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村衛生室的工作人員幾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中醫藥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或者培訓,嚴重限制了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24所鄉鎮衛生院中有19所被調查人員表示不能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說明中醫藥在基層減輕群眾醫療負擔、降低醫療費用、方便群眾就醫方面的優勢發揮不夠充分,中醫藥人才素質有待提高[1]。
1.4 基層中醫藥人才斷層問題更加突出
15所縣級中醫醫院和24所鄉鎮衛生院中被調查人員均表示存在或明顯存在中醫藥人才斷層現象。隨著老一輩中醫藥專家的相繼退休或去世,加之中醫藥人才培養上的不力,云南省基層中醫藥人才的斷層現象尤為突出,這不僅直接影響了中醫醫院和衛生院中醫科的醫療技術水平,同時制約了中醫醫院和衛生院中醫科的發展[2]。
1.5 部分中醫藥人才有西醫化趨勢
15所縣級醫院被調查人員均表示存在中醫藥人才的西醫化趨勢,部分醫院和醫生由于經濟利益的趨使,加之部分患者認識上的誤區,常常“打中醫的牌子走西醫的路子”,中醫不像中醫,西醫也不是西醫,出現了“不中不西”的現象[3]。
2 云南省對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云南省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縣、鄉鎮、村中醫藥人才嚴重匱乏,而受益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相關政策,患者較多,醫療任務繁重,現有基層中醫藥醫療衛生人才與服務需求嚴重不匹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大部分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也僅僅能提供開中成藥、按摩、理療、拔罐等為數不多的中醫適宜技術服務,遠遠不能滿足民眾對中醫藥治病、防病、養生、康復等多方面的需求。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中醫藥醫療衛生人才需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城鄉醫療機構中的服務作用,云南省2010年出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1年重新修訂出臺了《云南省發展中醫藥條例》,2014年出臺了《云南省加快中醫藥發展行動計劃(2014-2020年)》。這些政策、法律法規和措施,為進一步做好云南省中醫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云南省還開展了中西醫結合人才培訓工作、中醫藥標準化培訓工作、中醫藥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中醫類別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工作、縣級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培訓工作;實施了農村訂單定向中醫學專業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啟動了鄉村醫生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基本知識培訓的培根工程等。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云南省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匱乏現狀,但筆者認為,要想根本解決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匱乏問題,必須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實現高校中醫藥人才培養與基層需求的有機銜接。
3 云南省高校中醫藥人才培養與基層需求的銜接狀況
高校中醫藥人才培養與基層需求的銜接,不僅僅是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的培養,還包括云南省中醫藥類高校及開辦中醫藥類專業的高校結合省情、校情,根據基層衛生工作需要對口開展的人才培養工作。
3.1 中醫學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的培養
云南省從2010年開始實施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在省內范圍招生,根據培養協議畢業后服務于農村鄉鎮衛生院。見表4。
表4顯示,截至2014年,昆明醫科大學共招收954人,大理學院招收558人,云南中醫學院招收430人。但這3所高校中只有云南中醫學院培養的是中醫學類免費醫學生,其他兩所高校培養的是西醫臨床醫學類免費醫學生。從表4可以看出,云南中醫學院培養的中醫學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的數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但培養數量還不到臨床醫學的1/3,第一批訂單定向學生到2016年才能畢業服務基層,且數量較少,短期內無法起到改善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狀態的作用。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定向生的培養無疑是解決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少數州市為解決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的問題,已采取了積極主動的措施,例如昭通市人民政府2013年與云南中醫學院簽訂了培養協議,已招收60名中醫學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進行培養;普洱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也與云南中醫學院簽訂了培養協議,已招收20名中醫學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進行培養。
3.2 中醫藥類高校“四得”人才的培養
云南中醫學院作為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擔負著引領云南省中醫藥事業發展、培養專業中醫藥人才的歷史使命。為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人才,云南中醫學院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適時制訂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最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中醫、中西醫臨床、針灸推拿等醫學類專業學生在第一學年暑期即到生源地醫療機構接觸患者、體驗醫療環境,了解醫療衛生工作情況等,同時開展“三下鄉”活動。這些措施既培養了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又鍛煉了學生接觸社會的能力,使其了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衛生、預防保健、中醫診療等開展情況,為其日后服務基層中醫藥衛生事業奠定了認知基礎,培養了深厚的感情,樹立了神圣的使命感。2006年保山衛生學校升格成為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使其成為云南省唯一一所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近5年來為云南省滇西地區培養了一批中醫藥技術人才[4]。
3.3 中醫藥高校開展中醫藥類專業繼續教育
目前,云南省有云南中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開展中醫藥繼續教育,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聯合云南中醫學院、大理學院開展本、專科成人高等學歷教育。云南中醫學院中醫藥繼續教育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歷教育是以3年為期的學制教育,學習方式以業余學習為主;非學歷教育以短期培訓為主,采取辦培訓班、進修、講座、學術會議、課題研究、論文撰寫、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學習等多種方式進行。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是以業余學習方式為主的3年學制教育,包含中醫學、中藥學專業。高校的中醫藥繼續教育為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提供了學歷提升和知識技能培訓的機會。
4 實現高校中醫藥人才培養與基層需求的有機銜接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曹洪欣委員在談到國家基層中醫藥人才短缺問題時,提出的核心觀點是:發展中醫藥,關鍵在基層;定向培養、提高待遇,制定相應政策緩解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現狀,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為廣大農民提供可持續的醫療保障。因此,發揮高校培養中醫藥專業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作為解決我省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的重要舉措,對我省基層中醫藥從業人員的充實及中醫藥事業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1 適度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調整生源結構
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做了進一步的明確。政府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也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趨勢。我們已進入“改革常態化”的時代,通過簡政放權,使云南省中醫藥類高校以及開辦中醫藥類專業的高校擁有或者部分專業擁有招生自主權,可在穩定招生規模的基礎上,根據基層實際需要加大急需中醫藥人才縣、鄉(鎮)、村的生源數量,減少無計劃需求或者需求較少的州市生源數量,因為畢業生回生源地就業的概率較大。因此,中醫藥類專業畢業生回生源地就業可以適當增加基層中醫藥從業人才的數量。
4.2 高校加強農村訂單定向中醫藥類專業免費醫學生的培養
加大財政投入,實施好農村訂單定向中醫學專業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在此基礎上拓寬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的專業范圍,使中醫藥類專業均可納入。
云南省高校在培養中醫藥類農村訂單定向學生時,應突出中醫藥實踐技能的培養,融入民族醫藥相關知識,培養具有系統的中醫藥基礎理論和堅實的中醫臨床診療技術、基本的西醫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臨床實踐能力、能從事中醫全科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的醫師。教育主管部門、高校及各州市根據基層中醫藥衛生人才需求量,適當增加每年免費醫學生培養數量,形成人才梯隊[5]。鼓勵省內各州市效仿昭通市、普洱市采取積極措施與高校簽訂培養農村訂單定向中醫藥類人才協議,可以計劃性的彌補基層中醫藥人才的空缺。
4.3 高校加大社會適應性強的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力度
中西醫結合人才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擁有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中西醫結合人才不是用西醫的思維培養中醫人才,更不是將中醫西化,而是培養既具有中醫思維,又能掌握中西醫臨床診療技能的人才。對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必須要堅持中西醫兼通,將中醫和西醫融會貫通,提高臨床療效,真正形成中西醫結合的醫療特色。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也急需納入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的培養項目。國家還應針對中醫藥人才和中西醫結合人才出臺相應政策,細化其執業范圍,避免醫療糾紛。
4.4 高校要培養基層適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中醫藥人才
作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醫藥類本科高等學校――云南中醫學院在培養專業中醫藥人才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基層適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使畢業生成為醫療保障體系中“最邊遠、最貧困、最艱難”地區的網底衛士。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指導人才培養工作;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適時制定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與政府的政策措施緊密結合,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為突破口,破除人才培養瓶頸,真正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基層適用的中醫藥專門人才,切實形成“情注邊疆,培養‘四得’人才”的育人特色。作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醫藥類專科高等學校――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要發揮其培養實用型專科人才的優勢。在鼓勵、引導本、專科畢業生發揚奉獻精神和到基層鍛煉的同時,政府要切實加強和提高基層醫療衛生工作者的待遇和保障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6-10]。
4.5 充分發揮高校繼續教育的資源優勢
充分發揮中醫藥類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的資源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為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年齡、不同職稱的中醫藥人員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為基層各類各層次中醫藥從業人員提供學歷提升和專業能力提升的機會。云南中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正逐步開展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可自主選擇時間、地點及學習內容進行學習,既有效解決在職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工學矛盾突出的問題,又可以解決基層邊遠地區和部分醫務人員外出學習困難的問題。
篇10
在目前我國醫院的管理中,由于對于醫務人員疏于嚴格管理,因此在各種醫患之間產生糾紛的根源都是由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差,使得醫患之間關系惡化;以及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沒有對患者的自加強重視,沒有遵守知情、同意的準則,因此患者對其不理解,也使得醫患之間產生較多的矛盾;有些醫務工作者沒有責任心,在對患者進行身體檢查時,疏于認真,對問題的處理上不及時、不恰當,也由此引發醫療事故的產生;更有甚者為追求巨大的經濟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費,患者由于不滿而產生的糾紛。
2.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升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
醫院工作進行的主題的醫療,醫療決定著醫院能否良好發展和生存的基礎。而“仁”與“術”決是整個醫院醫療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則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對醫學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核心。醫務人員醫德水平決定其能否更好發揮設備、技術作用的基礎。若因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屬于醫德的建設,會使醫院整個醫療水平下降,對醫院的長期、健康、良好、穩定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升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
3.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現狀
3.1醫院對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忽視。醫學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價值觀體現在醫療工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由此可見,信息化人才在從事醫學工作時必須擁有醫學倫理學知識。而我國現代醫學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醫學模式也在不斷的改變,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醫院必須對醫學倫理學培養的重要性有正確的認識。
3.2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忽視。由于,很多醫務人員對于醫學倫理學知識不夠重視,認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并不能夠有效發揮其重要性。
3.3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的落后。信息基礎知識與技能是對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最基礎要求,對心理學、倫理學、社會等人文化知識都是教育的范疇。但是現今在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依舊很落后,不能夠與社會現實接軌,嚴重影響著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實施。
4.在息化人才培養中醫學倫理學教育良好開展的策略
4.1醫學倫理學教育準則的建立。加強吸收世界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先進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醫學倫理學教育準則。
4.2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的加強。醫學院校不僅要重視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制定合理科學的課程標準[2]。以問題、案例為核心,開展互動式、小組討論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學會及時運用醫學倫理學知識來約束自身行為。
4.3良好人文環境的建設。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培養是培養良好人文環境的基礎。人文環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結合下所創建的。在醫學倫理學的教育中,人文素質必須要加強重視,可利用直觀教育、樹立先進典型、大力宣傳h等方式,用實際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員,樹立起醫院良好的醫療形象,加大醫院的影響力度,為醫院創設道德和技術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強醫院信息化人才團隊的設立。
4.4醫學倫理學教育多樣化的開展。醫學倫理學教育不僅要求其在內容上具有實際性、針對性,在規范標準上更要有層次。結合信息人員文化程度、崗位職責、自身身體和思想情況的不同,來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針、教育內容和標準,確保醫學倫理學在教育中,具有針對性以及廣泛性。
4.5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管理和培訓。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管理中不僅要重視和加強倫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對倫理學教育管理進行加強,利用多鐘形式進行培訓。不定時的更新學習信息資源,增進交流和學習。
5.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