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煩惱作文指導范文

時間:2023-03-22 03:30: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成長的煩惱作文指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成長的煩惱作文指導

篇1

一、“話題”就是作文“題目”

例如七年級下冊教科書(人教版)以“成長的煩惱”為話題作文,八年級上冊教科書(人教版)以“愛”為話題作文。學生多直接擬定題目《成長的煩惱》《愛》或《XX的愛》,這樣千人一面的作文題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使本來有廣泛選材自由的話題作文變成了狹窄的命題作文,于是出現了”新鞋走老路”,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改頭換面”迎合“話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學生掌握了一套快速應對話題作文的技巧,他們牢記一個典型事例,可以套進任何一個話題作文中,以不變應萬變。例如有的學生牢記這樣一個題材:“我”考試沒取得好成績,很悲觀失望,天空也為我陰沉、哭泣,后來聽到爸爸或媽媽的一番鼓勵,于是重新對學習、對生活充滿信心。那么,在以“愛”為話題的作文中,他寫了這件事,歌頌媽媽對“我”的愛;在以“成長的煩惱”為話題的作文中,他寫了這件事感謝媽媽幫我解除了“成長中的煩惱”;在以“改變”為話題的作文中,他同樣寫這件事,感激媽媽讓自己從此“改變”;在以“美”為話題的作文中,他仍然會寫到這件事,只不過在文章結尾來段寫景抒情“啊,這時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媽媽半夜冒著大雨送我上醫院”“老師給我補課,累得滿頭大汗”這樣的事例,更是許多學生用來開啟“話題作文”的萬能鑰匙。

針對作文教學中出現的這些現象,我深感引導學生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是:指導學生學會選材。沒有真心打動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們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寫?他們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話題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選材的過程,就是引導他們尋“米”的過程。我認為啟發學生面對“話題”展開豐富的聯想,讓“話題”插上翅膀飛翔在每個學生心靈的廣闊天地中,去觸及那些令他們感動的人、物、事、情、景……這樣學生才會抓住真正優質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導學生寫以“愛”為話題的作文時,我首先啟發學生展開“追憶聯想’一回憶:你曾經感受到哪些人對你的愛?學生紛紛回答:有爺爺奶奶父母等長輩的,有同學、朋友的,有老師的等等。接著我又啟發學生展開“對比聯想’一哪些人需要愛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們關愛呢?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有的同學說,單親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有的同學說,街上的乞丐很可憐,他們最需要社會關愛;有的同學說大自然中的小鳥需要關愛……然后,我讓學生靜靜地思考,從眾多與“愛”相關的材料中選出令自己最受感動的人或事來寫作。

從學生交上來的習作看,他們的選材突破了以往單一的“媽媽的愛、老師的愛”這一框框,能抓住許多生活中的細節來表現“愛”這一主題,題材明顯廣泛多了。

篇2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本文從低效作文教學成因分析入手,探討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作文教學 成因分析 策略研究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重點,又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它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可是這個重頭戲,在實際的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普遍對習作厭煩。不少學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頭疼,常覺得無話可寫,無從下筆,甚至胡編亂造。作文內容重復,像記流水賬,每次作文都像是應付苦差事。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必須著眼于改進作文教學的方法,優化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筆者就此低效作文教學成因進行了分析,著重探討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低效作文教學成因分析

當前學生寫作態度消極,寫出來的作文內容空洞、形式單一已是不爭的事實。學生不愿意寫作文、寫不好作文的原因有很多,但至少與我們的低效作文教學脫不了關系,其成因為。

1.作文教學無本可依。首先,讓我們看看2001年初審通過的人教版實驗教材。在這套教材里,每個單元都設有《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活動,但該環節只有對寫作話題的探討,缺少寫作技法的指導。比如七上第一單元作文指導的主題是“成長的煩惱”,下設三個對“成長的煩惱”的探究活動。由于寫作與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歸并在一塊,且沒有對學生作文能力作要求,師生往往只會停留在對話題的探討層面上,很難有明確的技法訓練。因此學生作文里的“成長煩惱”將是人云亦云,形式雷同。這種“無本可依”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一些專家的注意,于是在新學期出來的2013年初審通過的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里,編者對學生寫作習慣作了比較明確的要求。例如,七上第一單元作文訓練環節變成《在生活中學習寫作》,主要告訴學生怎樣從生活中發現寫作素材,怎樣運用寫作方法促進作文的生成,并要求模仿課文進行寫作。從理論上講,這是一個指示性明確的作文訓練教材,對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的養成是有好處的。但這一轉變的最終效果如何,我們將繼續關注。

2.作文教學無序隨意。作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作文教學也很難像其它學科那樣由易到難地逐層推進。因此教師安排作文訓練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蜻蜓點水,想到哪兒點到哪兒,顯得雜亂無序。又因為缺少指導性強的作文教材,所以作文教學過程的安排往往是教師個人行為。什么時候寫、寫什么內容,全憑教師自我經驗,任性隨意就不言而喻了。這樣,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厭寫、教師厭教,作文教學“出局”的現象時有發生。另外,作文教學檢查機制主要在數量上進行考核,教學質量是否能得到保證幾乎完全依賴于老師是否自覺和自愿,作文教學也就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

二、高效作文教學的策略研究

1.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陶行知說“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會學生學。”學生學什么?結合“整體建構和諧教學”的教改理念,我認為除了教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方法。自古以來,學者們就注重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如孔子提出“學而時習知” “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等學習方法;朱熹提出“熟讀精思”等學習方法。古人還說:“授人以魚,僅供一飯;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就是教給學生點金術。在作文教學中,通過對作文的有關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懂得作文的主題、內容、開頭、結尾在作文中的作用,進而探究記人敘事、論述說明的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感悟中掌握方法,并用所學方法進行寫作。學生學會了寫作的方法后,就能激發他們對作文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文素養。一旦學生掌握了寫作方法,筆下就會展開美妙的畫卷,在胸中構筑起一片靚麗風景。

2.加強課外閱讀。語文是工具性和文學性的統一,是語言和文學的有機統一,作文歸根到底應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想有好寫作的效果,必然要加強課外閱讀。我們知道,作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就是缺少生活體驗,缺少積累。經過多年探索,我認為,培養學生仔細觀察,重視平時積累材料的習慣,并且把課文和課外佳作當作范文,按照“誦讀――精思――模仿――創新”的思路去訓練學生,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和作文水平的兩種有效方法。課文中文學作品在構思、意境、語言、手法方面堪稱中國古現當代之典范。學生讀這樣的作品,即使一知半解,也會津津有味,陶醉其中。這樣的經典作品,才會給學生帶來沖擊、帶來震撼、帶來快樂。同時我們在課外選取更多的經典作品讓學生閱讀,顯示了一種寬宏的文化視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

3.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葉圣陶老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我想,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做個有心人,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寫作素材,讓他們寫一些符合他們的生活實際、貼近他們心靈的文章,讓最真最樸實的情感自然流露,那么比之我們架空宣講寫作技巧、埋怨作文無病,一定強得多。

篇3

作文是語文水平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重要途徑。新的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教師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利用多媒體,創設作文的情境;教會學生觀察,對學生進行練筆訓練;活用教材,豐富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樣,學生在作文時才能神采飛揚。

【 關鍵詞】

初中作文 學生 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中作文教學的理念:“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標準》十分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把“自主寫作”“自由表達”定位為中學生寫作、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那么在作文教學的有效性上就很值得教師花一番功夫去探究。

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

寫作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寫作的快樂應該是讓心靈感到愉悅。對生活感悟不多的學生來說,首先要培養學生對寫作文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開啟學生的情感大門,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快樂中寫作文。在“成長的煩惱”綜合性活動和寫作課中,本人就采用了先講述自身成長煩惱經歷作為指導寫作的切入點,生動有趣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故事很快激起了學生的傾聽興趣;接著,水到渠成地帶領學生進入列舉自己成長中的煩惱這一環節;再分小組討論、組代表發言、寫作成文等。學生參與熱情高漲,雖然消耗的課時較多,卻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人物描寫、細節描寫的作文指導課上,教師通過現場猜謎語活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既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又達到了讓學生在笑聲中觀察、在快樂中寫作的教學目的。《打開心窗說“靚話”——心理描寫》的作文課上,教師采用即時抽簽檢查背誦的活動,適度的緊張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課堂練筆文字就自然而然流于筆端了。寫作指導課上,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情及習作要求進行有效地編排,如通過講故事、猜謎語、演小品、演課文劇等活動變學生“要我寫”為“我要寫”,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練習中。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寫作文的情境

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大量的信息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圖片、聲音、視頻等手段表現出來,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對某些事物有身臨其境的了解,并喚起學生的記憶或再造想像。記得看過《昆蟲記》中附贈的法國記錄片《微觀世界》的碟片,里面有許多精彩的有關小動物活動的鏡頭。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只屎殼郎在推一個糞球,失敗了好多次,但那只小蟲非常執著,最后繞到了糞球的另一面,輕輕一頂就成功了。畫面中細節真實、清晰,使整個活動過程精彩紛呈,不斷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師把這樣的片段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動筆寫一寫,又何愁沒話可說,寫不生動的情節呢?還有一次,大家發現電腦的屏幕保護程序能顯示出來漂亮的畫面,其形態、顏色千變萬化,令人耳目一新。這就是鍛煉學生寫作的絕好契機。于是在作文課中,教者用屏保作為載體,引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并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嘗試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來寫。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了,寫作的情感和思維被激發,在看著屏幕的同時,也被帶入了變幻莫測新奇的世界中。

三、學會觀察,對學生進行練筆訓練

魯迅說過,“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觀察是獲得寫作素材的主要手段。沒有觀察,就沒有對生活的認識與感受,信息的來源就會減少,寫作的源泉就會逐漸枯竭。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的好習慣,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去寫觀察日記。日記寫起來靈活,行文自由,不受寫作時間和寫作地點的限制,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在寫日記時,學生能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發表自己的所感、所思,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述說自己的真知灼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最大的熱情要求學生認真寫好日記,并且經常告誡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所見到的人事物景,所感受到的生活道理,只要是自己覺得有必要訴諸筆端就可以把它記錄下來。不斷積累大量詞匯,增加語言素材,才能越寫越熟練。寫日記也是一種積累材料的過程,平時多積累,作文時才會信手拈來,平時用心把看到的事聽到的事記下來,再寫成日記,哪怕只是一兩句話,日積月累,就會使自己所寫的日記由點到面,逐漸形成精彩文章。

四、活用教材,豐富學生的寫作水平

初中語文課本內容,不乏古今中外,文人騷客的名家名篇,這些課文或想象豐富,清新活潑;或平實鮮明,富有表現力,讀來讓人賞心悅目,如沐春風。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充分領略課文意境,學習名人大家遣詞造句的本領,仔細推敲、研讀。與此同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適當拓展教材,將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作者是怎樣來反映生活、描寫生活的,并且讓學生在領會原文的基礎上,模仿名人大家的筆觸,來續寫、改寫、仿寫,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水平。例如,在學完《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后,教者可以讓學生續寫《于勒叔叔發財后》;學完《變色龍》后,讓學生展開想象,續寫小說《奧楚蔑洛夫的命運》;學習《木蘭詩》后,讓學生改寫《木蘭從軍記》等。總之,把教材上所學的知識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

【 參考文獻】

[1]阮方. 關于改革寫作教學的幾點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版),2010(02)

篇4

一次,我參加了一個教研活動,主要內容是作文公開課。

第一堂課把我“雷”翻了。

這位老師穿著職業裝,特意選了紅色,意求吉祥。課前,老師說要送學生禮物,學生萬分期待。其禮物是一個故事!一則愛迪生捅馬蜂窩的逸聞,似與課堂無關,說得大伙兒云里霧里的。講完了,她問學生:好不好聽?學生整齊而勉強地回答:好聽!她接著問學生對她的印象如何?有一個學生說:老師好可愛!其實,學生也覺得這個詞用得很勉強。

上課了,她講的是“真情細說――成長的煩惱”。她先讓學生回顧了有關“愁”的詩詞,接著又請了幾個學生來訴說自己的煩惱。然后小組討論如何才能將煩惱說得更清楚,方式是讓每小組將討論研究所得的方法寫在一張大紙上,貼在黑板上與同學們分享。此過程她沒有點評各組的探究結果。最后的環節是請同學來說煩惱。絕大多數學生都不是從寫作的角度來說的,說得不細。

本是一堂寫作課,總感覺是一次班會課。很難說學生從這堂課中收獲了多少寫作的方法。

第二堂課寫作知識稍有缺陷。

這堂課講的是“成長的煩惱一寓情于景”。老師以丑小鴨的視頻引入,頗為自然。接著老師結合公開課比賽說了自己的煩惱,這個環節設計巧妙。老師的下水作文有意識地運用了景物描寫,但方法是借景抒情,而非寓情于景。這里有概念上的混淆。我覺得她沒能弄懂“寓情于景”與“借景抒情”這兩個概念。前者的中心是景,后者的中心是情,前者在一個“藏”字,后者在一個“借”字,前者客觀性強些,后者主觀性強些。即借景抒情可以不遵循景物的客觀狀態,可以跨越時空,可以移花接木。

下一環節是“美文引路”,通過朱自清《春》的片段來品讀寓情于景的方法。她認為“仿佛眼前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一句運用了聯想的寫作手法。這個講法也有一點問題,這是作者由眼前之花,想象后來之果,是想象,是一種超前夸張。

第三堂課讓我看到了謊言的誕生。

這堂課是“讓筆下的人物‘立’起來一一人物動作描寫指導”。此老師真是豁出去了。暖課活動時,她播放《拍手歌》,并隨著音樂,舞動了起來。她的腰實在太粗,手實在太肥,雖穿淡綠色的套裙,也掩不住暴露的粗腿,臉也因為使勁而有些紅脹,動作拘謹而不自然,舞姿略略有些夸張。

其舞蹈雖沒有美感可言,其精神卻著實可嘉。

曲終舞畢,她問:你覺得老師是什么樣的人?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如果你要向你的朋友介紹我,你會怎么做?

如此引入,雖是辛苦,但還算巧妙。

進入“寫一寫”的環節,老師讓學生用三個動詞來寫她的動作。

學生所用之動詞表現力不夠。

可貴的是老師又推出兩個環節“推敲運用――準確生動”“精心修飾――細膩生動”,以提升學生錘煉語言的意識。

我心中暗暗地為這位老師祈禱:再加勁,就要大功告成了!

聰明反被,這位老師卻做了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她努力、勉力、強力引導學生將她所跳之舞修飾得輕盈如孔雀、曼妙如天仙。

結果,滿場的人都笑了!

其實這位老師再放開些,讓學生說真話,即大大方方地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扭捏、寫一寫自己的羞澀,一定會讓她的課生動活潑,也一定會讓學生敞開心扉,說出真話。

我們精心打造的作文課,尚且有這么多漏洞,這讓我們日常的作文課情何以堪呢!學生正是在這些錯誤方法的指導下,逐漸喪失了對作文的正確認識,養成了說謊成自然的習慣。

二、讓文章既真實又有情趣

下面是兩篇以“身邊之人物”為主題的作文,真實地再現了人物個性,可以一觀。

照片的故事 茍月舟

黑白照片上一男一女兩個人臉兒歷史性地靠在一起,傻傻地笑著,女的留著稀疏的劉海兒,戴著夸張的耳環;男的頭發壘得老高,越看越帥,只是呆了一點兒……不錯,這兩位正是我的媽媽和爸爸。看他們兩個卿卿我我的樣子,我的牙根隱隱有些犯酸。

照片上兩個天真爛漫的人兒,鍋碗瓢盆叮叮當當地一起生活了十幾年……時間磨去了人生金色的痕跡,稚嫩的小年輕蛻變為成熟的中年勞力。媽媽不再有“青春”的劉海,爸爸沒有“地中海”已是萬幸,更不會把頭發弄得像高聳的“原始森林”。老媽天天為魚尾紋發愁,老爸鬢角的青絲也被歲月無情地漂白。時間的力量令人不勝欷。

爸媽到底怎么認識的呢?又怎樣拍下這張老照片?

那要回到十幾年前爸爸從部隊回老家探親,與媽媽在一次同學聚會上邂逅。彼時爸爸一身威武的軍裝,眉宇間透出一股英氣。浪漫的燈火中,媽媽一頭秀逸的長發,一雙纖細的手,一顰一笑,燦若桃李……于是兩顆星星發生大碰撞……接下來,便有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老爸說老媽對他一往情深,老媽說老爸對她一見鐘情……從他倆的默契中,我詭秘地得出一個結論:倆人是兩廂情愿、兩情相悅!

一見傾心后,兩人便“一日千里”地開始了艱難而甜蜜的異地之戀。天各一方,雖不能玩情意綿綿掌、耍眉來眼去刀,卻是青鳥殷勤、鴻雁傳書。一向大腦指揮不了手腳的老媽,腦殼一熱,大筆一揮,一句山盟海誓終使這場愛情長跑抵達終點:

我愛你,我愛你,我永遠、永遠都愛你!

晴朗的冬日,爸媽十指相扣,修成正果。

“咔嚓”一聲,定格了甜蜜的小夫妻這個喜悅美妙的瞬間。新人純真地笑著,誰又會想到:他們緊密相依的臂膀間隱藏著一個一臉傻笑的我呢?

創作手記:

拿他們開涮是我的業余愛好,逗我開心是他們的專業特長。我們是傻傻地笑著的一家三口,我愿意把我們的幸福與你們分享。

對老爸老媽的愛情感興趣的肯定不只我一人,但允許子女拿自己尋開心的父母,我想也不會太多,羨慕我吧!

流氓松搞笑之穿衣記

自稱174厘米的“流氓”的身影出現在“十六國”的門口,標致性的門牙,以及上下厚度嚴重不協調的嘴唇在幾乎靜止的狀態下一張一翕,像極了紅嘴鯉魚。之前,“十六國”的女孩們均雙手合十,眼冒桃花,十二分憧憬地望著這位不太白的“白馬王子”。說時遲,那時快,流氓操著搞怪得“Q”的重慶話兇神惡煞地吼道:“還在昨子(做什么)?”隨即,沖上講臺,用那把鵝黃色的圓規敲打快散架的講臺,那刺耳的聲響直接加速了同學們的心跳。“十六國”的女孩們心中美好的幻想一下子被貼上了封條,上面標著“直角坐標系”。

連生活老師都知道,今天流氓鉚足了勁,準備嚴肅地傳授這節“重大無比”的課。于是無數個想翻不敢翻的白眼輕飄飄地在空中飄蕩,流氓開始上課了。

“十六國”安靜得不太正常,這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

果然,從小聲的絮語,到唧唧喳喳的議論,再到無法控制的騷動與混亂,僅用了兩分鐘。理由絕對的爆炸與轟動:流氓的紅毛衣穿反了!

所有人都牙關緊咬,臉部因扭曲而顯得怪誕無比,流氓在62張恐怖表情的圍攻下,很無解。他不知道發生了什么,這正是大家想要的效果!他無奈且無辜地一笑,導火線當即著了,“十六國”

瞬間爆炸!沒有人能估量62個人的笑聲威力有多大,講臺上的流氓竟然忘記了發火,想必他也被這樣的情景震蒙了。待大家笑夠后,一個細小的女聲才悄悄地提醒:“流氓,你的衣服穿反了!”那個聲音雖小,威力卻很大,教室的喧鬧頓時像潮水一樣退去了,空氣中只剩下一兩聲稀稀拉拉的笑,像是深秋樹上掛著的那一兩片黃葉。有那么幾秒鐘,四周除了尷尬什么也沒有。流氓清了清沒有異物的嗓子,自嘲地呵呵笑了兩聲。或許沒有人看見,但我知道,流氓的眼鏡后或有一個老師在學生面前出丑的難堪,或有一個男人犯低級錯誤的惱怒,或有一個普通人自尊心受到嘲弄的窘迫。

這些好像都不重要,更多復雜的情感,只是化為流氓一句青白色的解釋:“今天的課太重要了,所以出門急了,穿反了。”

沒有人再接嘴,我真想走上去拍拍他的肩膀,說:流氓,別在意。

流氓舉著圓規敲打著黑板,那空洞的聲音,我至今也記得,不長的空白后,他緊了緊了聲音,干練地說:“上課!”兩個字,結束了一場軒然大波。

流氓,請原諒我們年少的不懂,請相信我們笑聲的善意,請堅信我們對你敬業的絕對尊重。盡管你常能一個臟字不帶地把我們教育得想撞墻,盡管你常理直氣壯地向我們噴唾沫星子,盡管你常拖堂、常為我們“額外加餐”――布置好多好多的作業干糧。

從此,“十六國”的臣民更愛上了流氓的課。天曉得他下次會穿反褲子還是鞋子!

創作手記

流氓松,我們“十六國”的數學老師,熱情、豪爽而富有激情。他自稱“流氓”,并常“耍流氓”(在課堂上、在原則問題上耍橫),時有雷人之語,常有驚人之舉,讓我們應接不暇、讓我們驚喜連連、讓我們瞠目結舌。我們先尊稱為劉老師,后戲稱為“流氓松”,而今笑稱為“流氓”,他照單全收。我們愛劉老師,我們愛“流氓松”,但我們更愛“流氓”!

三、教師收獲

兩文選擇了不同身份的人來寫,卻無不生動活潑,著實可愛。究其原因,就是一個“真”字。作文最可怕的就是弄虛作假,虛與委蛇。前者是指寫作指導思想的錯誤,后者是指寫作技巧的不成熟。前者如第三堂課,該老師最大的失誤即不讓學生說真話。要知失去此點,作文就失掉了存在的根本,無論你多么賣力,也無濟于事啊!后者如第一、二堂課,那兩位又有所區別:第二位最大的問題是作文教學技法不熟諳,第一位就純粹是一位政治老師,這是片面追求課堂熱鬧而忽略寫作根本的結果。

我認為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讓學生做到“以我手寫我心”,成為一名“真君子”。

一是將“寫真事,抒真情,言真知,達灼見”奉為我們寫作永遠的宗旨。

這一點,師生都要共同恪守。不可粉飾,也不可文飾,哪怕看上去很美也不行。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二是教師要率先示范。

“教室是出錯的地方,把出錯的權力還給學生”,這是一句教育箴言,我覺得出錯的主體還可以添上“師長”。師長又不是神,偶爾犯些不關痛癢的錯誤,是正常的。有時還可以有意識地顯丑、露拙,它可以成為師生關系的劑,也可以成為學生寫作不可多得的素材。

三是熟練地運用各種寫作技巧。

就取材來說,要從熟悉的領域去取材,不可勉強操作。

就構思而言,可以適度聯想,可以合理想象,以豐富文章的內容。有兩個概念必須區分清楚:聯想、想象與編造。前者是寫作中正常的技巧,后者是寫作的大忌。

取材于真實,不等于是對生活一成不變的復制,它必須有選擇。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不是棄生活于不顧,也不是拔高、扭曲,更不是憑空捏造,應是從生活中去發現精彩,提煉精髓。

作文取材真實,不等于讀者感覺真實。這讓不少作者覺得委屈,覺得自己寫的真人真事,怎么會給人一種虛假的感覺呢?問題出在表達上。藝術的真實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實。后者是指生活的原生態,它可能是混亂的、瑣碎的、缺乏理性的,這需要在寫作中提煉。寫作就是努力將生活的真實轉化為藝術的真實。這有賴于寫作者熟練地運用各種寫作技巧,將生活的真實表現得富有感染力。

就情感來講,要愛憎分明,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讀,但主體情感應該涇渭分明,不可含混不清。

就結構來談,要合理調整,巧妙布局。不可照搬生活,也不可弄巧成拙。

篇5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B-0061-0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素質教育持續至今,作文教學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從學生方面看,主要表現為作文內容虛假化,很少有自己的真實生活體驗;作文構思模式化,不能突出學生的個性和自由;作文過程被動化,限制了學生自主選擇和表達的欲望。從教師方面看,作文教學目的的功利化,忽視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作文要求的統一化,讓學生缺少選擇的自由度;作文評價的單一化,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少評價交流。那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作文的源泉,而隨筆則是生活的真實再現。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入手,通過寫隨筆積累生活素材,讓作文脫去華麗的外衣,花哨的技巧,走出脫離實際的課堂,反映現實的生活和真實的內心世界,讓作文回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質樸美。

一、走出課堂,讓隨筆貼近自然

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親近自然,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訴之筆端。大自然中的春花秋月、藍天碧海、高山流水、飛禽走獸都可以作為隨筆的素材。信宜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如神奇的半月巖、陡峭的大仁山、鳥語花香的天馬山、聞名粵西的太華山等,此外,信宜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和獨特的民風民俗,這些都是作文的好材料。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請到我的家鄉來做客”的語文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歷史習俗等。在《我愛家鄉》的隨筆訓練中,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我愛家鄉,我更愛家鄉的李子。我的家鄉到處都是李樹,房前屋后,一片一片的;田坎山坡,一排一排的。到了春天李樹開花了,一簇簇潔白的李花堆滿枝頭,遠遠望去,讓人領略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景,可好看了。不久花謝了,就長出了豆子大的青李子。過了一段時間,小李子長到了算盤珠子大了,慢慢地李子成熟了:“玉米花”紅燦燦的,“四月黃”黃澄澄的,“雞心李”紅得發黑。摘一個放在嘴里,紫紅色的酸酸甜甜的果汁一直流到了心里。

還有一位學生寫道:

石根山位于我的家鄉朱砂鎮,與廣西交界。它以石的奇、特、秀、清聞名粵西,更以四季不同的韻味吸引著八方來客。春,綠意盎然,山花怒放,漫步山野,可以欣賞野花爭艷,感受鳥唱蟲鳴;夏,云霧纏繞群山,飄渺神秘,簡直是人間仙境;秋,日出日落,紅葉醉人,遠看楓葉成林,層林盡染,近看色彩斑斕,賞心悅目;冬,寒風蕭瑟,放眼兩廣林海,郁郁蔥蔥,韻味十足。

親近自然,能讓學生學會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自然,自主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使隨筆言之有物,作文自然就會真實可感。

二、走進社會,讓隨筆描繪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曲折離奇的小說,是一部大百科全書,指導學生真實地再現生活,把親身的經歷、真切的體驗、耳聞目睹之事融于筆端,讓學生感受到寫作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進而養成熱愛生活、勤于動筆的習慣,就能收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我手寫我心。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讓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讓生活成為寫作的源頭活水。例如我校一位教師生病住院了,家里無法支付昂貴的醫藥費,學校便向全校師生發出了捐款倡議。一位平時比較懶散的學生卻出人意料地在他的隨筆中寫道:

面對生命,尤其是面對一個在懸崖邊的生命時,你是否會伸手去援助,去拉他一把,去給他一絲溫暖、一絲關懷和一絲希望呢?如果是我,我會說:“我會。”這件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是學校的一位老師,前幾天我還看到他在學校檢查紀律,如今卻生命垂危。當我聽到了這個噩耗的時候,覺得就像一塊大石頭砸在心上,隱隱作痛,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形形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舉止和神態外貌,聽聽他們的呼聲;觀察身邊有意義的事、有趣味的事、新鮮的事等,通過耳聞目睹去體會生活的無窮樂趣,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隨時隨地把觀察到的、感受到的形成隨筆,積累素材,為寫作奠定堅實基礎。

三、自由發揮,讓隨筆抒寫內心世界

葉圣陶先生曾說,隨筆是最自由的文章。因為隨筆沒有太多限制,學生可以自由寫作,所以學生的思維會特別活躍,寫作的興趣會特別濃厚。隨筆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自由選擇文題,自由安排材料,自由選擇表達方式,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寫作的積極性。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煩惱和困擾,這就可以利用隨筆自由記錄成長的心靈感悟,如考試的喜和憂、成長的快樂和煩惱、親情友情的溫暖細節等。如筆者班上一位寡言少語的學生在她的隨筆中寫道:

我來自信宜云開大山,我有大山般沉穩的性格,我有大山般寬廣的胸懷,我有大山般崇高的理想。可我又很迷惘,在喧囂的都市中似乎不知路在何方,在教育城的高樓中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又如一位學生寫對媽媽的誤解:

我在段考中取得了全級第十名的好成績,當我興沖沖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時,她卻迎面潑來一盆冷水:“有什么了不起的?有本事不考個第一回來?”我強忍著淚水,沖進房間,我真懷疑,她是不是我的親媽!

學生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訴之隨筆,是其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對于學生在隨筆中流露出來的成長的困惑,教師應及時給予開導和幫助,通過寫評語,使隨筆成為與學生交流的平臺,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大多很喜歡老師充滿真誠和關愛的文字,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評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使學生樂于抒寫內心所感,愛上寫作,并使作文越來越貼近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接近寫作的本質含義。

四、及時傾訴,讓隨筆完善人格

隨筆是認識自我,認識生活,進行創意表達的過程。寫隨筆能夠讓學生深入地思考人生,反觀自身,學會客觀、多角度地觀察生活,深切地體會人生的各種滋味。作文時,教師應注重讓學生說真話,抒真情,但由于學生的閱歷尚淺,社會經驗不足,判斷是非的能力不強,“說”出來的話并非都是積極可取的,有時難免流露出消極、自私等不健康的思想。教師應通過隨筆及時發現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因素,引導他們摒棄這些不利于健康成長的因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一次隨筆評講課中,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學生張文娟(朗讀自己的隨筆):“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舉頭望著滿天的清輝,縈繞在我心頭的,是父母滄桑的臉龐。我怨天,為什么別人可以錦衣玉食,而我們卻要為一日三餐而奔波勞碌;我尤人,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的努力,成績卻仍然不如別人好?

教師: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位同學的隨筆寫得怎樣?

學生陳菲:引用詩句,富有詩意。

學生王一帆:有一種淡淡的哀愁。

學生黃欣欣:文筆不錯,但我覺得作者的思想太消極。

教師:我覺得三位同學說得都有道理,這位同學的作文水平越來越高,但從她的隨筆,我看出她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失望。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未來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的苦難,也許正是我們人生的一筆財富。孟子不是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嗎?我們相信這位同學一定能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篇6

而目前,語文教學中嚴重存在著“重文輕語”,“有文無語”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割裂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訓練的關系,只注重閱讀、寫作的訓練,對口語交際訓練采取輕視甚至輕而不見的態度,導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缺失——學生不敢說話,不會說話:路上見了老師,臉憋得通紅;上課提問,沒人舉手回答……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就必須讓學生的“口耳”動起來。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怎樣讓“口耳”真正動起來呢?怎樣讓學生學習語文時除用手用眼之外,還積極主動地用口耳呢?

一、口語交際課建立并堅持常規訓練。

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需要持之以恒地訓練,方見成效。

1、口語交際訓練要制度化。為了使這項活動順利開展,我先采取按學號輪流講的辦法,讓學生事先有所準備,消除緊張心理;后來又提高一步,采取抽講的辦法,同時鼓勵學生自愿報名到臺前講。每個學期每個學生至少輪到2~3次,在制度上要有保證。

2、重視聽的訓練,從聽到說。如我在以“成長的煩惱”為主題的口語交際訓練時,把全班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講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另一組學生仔細傾聽并就第一組學生所列煩惱,找出解決煩惱的方法。這樣,有學生發言時,不發言的學生要仔細傾聽。

3、多樣形式,進行訓練。學生學習時,可以二人一組或多人一組;發言時,可以兩人或多人聯名進行。這樣,學生能大膽地向別人請教不理解的問題,就不同意見與他人商量,讓“口耳”無拘無束地動起來,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

4、口頭表達內容不限,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的原則。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嘗試選擇以下訓練主題:

(1)自我介紹。要求語言簡潔,條理清晰,內容包括姓名、年齡、來自哪里、特長、理想等。這一訓練適合初一剛入校的學生。

(2)講民間傳說、成語故事、童話寓言等。要求語言簡明,生動、有條理、吸引人。

(3)講述見聞或經歷。內容不限,可以是“班風新風尚”“第一次炒菜”“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要求有中心有條理。

(4)介紹事物,說明事理。這一訓練適合初二學生,目的為了配合說明文的教學。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功能、性質等方面進行說明。

(5)一事一議。針對某一觀點,某一現象進行評議。要求能簡述事情經過,發表個人看法,力求連貫、嚴密,如針對“中學生上網利大還是弊大一事”,讓學生發表議論,展開討論。

(6)口頭作文。可先讓學生進行片段練習,先敘述或議論一件事,再進行整篇訓練。要求做到中心明確,這一訓練適合初二以上年級的學生。

以上幾種訓練,教師要針對學生情況進行選擇,讓每個同學都有口語訓練的機會,只要堅持使用這些常規訓練,就能讓學生的“口耳”真正動起來,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把口語交際訓練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我們除了很好地利用口語交際訓練課以外,還要把口語交際訓練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

1、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學生從閱讀中可以豐富詞匯、學習詞句、擴展知識,學會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有利于表達能力的提高。所以,閱讀教學要有計劃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我的具體做法是:

(1)重視朗讀。對于教材中適合朗讀的課文,如《背影》、《春》等,教師指導學生把握音準、斷句、停頓、語氣、語調、語速、連貫性和節奏感。這必將極大提高學生的口語技能;如《皇帝的新裝》、《變色龍》等,經常進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模擬角色的語氣、語調、語態。

(2)重視口頭復述。復述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復述時不一定整篇大塊頭復述,可以是針對課文段落、重點語句進行復述。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后,我要求學生詳細復述,作者魯迅寫了哪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另外,我還要求學生作改變人稱,改變記敘方式,補充情節等創造性的復述。例如:把《我的叔叔于勒》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復述;將《皇帝的新裝》、《窗》的結尾作補充創造性的復述,這樣做,不僅讓學生的“口耳”動起來,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3)適時討論,暢所欲言。結合閱讀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有爭議的焦點,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談體會、談感受,這其實也是讓“口耳”動起來的好機會。例如:學習了《明天不封陽臺》后,將學生分成甲乙兩個小組,就“是否封陽臺?”這個問題自由辯論,持正反面意見的同學都能歸納自己的理由。又如:學習了《多一些寬容》之后,提出“寬容的現實意義”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

以課文為口語交際訓練的話題,省去搜集資料之苦,不僅可以直接投入進行,學生還在應用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把課文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2、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作文前,讓學生在充分構思的基礎上,先說說打算寫什么,怎么寫,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評議后才動筆去寫。這樣先說后寫,由說入寫,既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又理清了寫作思路。作文后,請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大家評議,說說寫得好的地方和寫得不好的地方,然后各自進行修改。這樣,口頭和書面相結合,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同時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例如:在寫《我最喜歡的人》這篇作文前,我讓學生先構思,寫提綱,然后站起來說說,你打算寫誰?突出他(她)哪些方面?選擇幾件事去寫?哪些詳寫?哪些略寫?作文寫好后,我請學生自己朗讀自己寫的文章,然后大家評議,說說哪里寫得好,哪里寫得不好,該如何修改。

三、把口語交際訓練貫穿到其它學科中。

篇7

[關鍵詞]體育生作文想象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80024

作文是語文之魂,語文高考備戰中,作文更是重中之重。農村高中學校中,教師針對體育生的寫作訓練自然也是常抓不懈,兩三年下來,學生一般都能寫出四平八穩的作文。這些四平八穩的作文,不論是議論文抑或是記敘文,都有一個很大的硬傷――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為何物?想象力就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體育生的作文一般都沒有在生活素材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基本上只是對材料作俯首聽命式的記錄,難免顯得單調、刻板。

這種現象背后的深層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有三點:一是體育生體育訓練占據了大量時間,文化課的學習相對少;二是缺乏科學系統的想象力訓練,每臨寫作文,都會按思維定式而行;三是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低。這時候,非常需要我們為師者的臨門一拽,指點迷津。

指點迷津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進行想象思維的訓練。“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來都是靈活解決問題的最佳原則。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對于想象力的培養,我們摸索出了一些做法。

一、理念的構建

思想上的認識統一是一切工作的良好開端。好作文不是對生活依樣畫蘆葫的記錄,要有加工和創造。另外,一個人特別是中學生閱歷是有限的,需借助想象的句段來豐富文字,務必使學生明白個中道理。同時,要針對高考作文閱卷的審美評分依據進行解讀,強調想象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生活的感悟

藝術來源于生活。想象力有了現實生活土壤的培育,才能盛開美麗的花朵。

體育生有其不同于文化生的校內外生活,訓練的艱辛,成長的煩惱,成功的喜悅,這些都可用寫周記的形式記錄感受。另外,體育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熟悉體育賽事和體育明星。體育明星的奮斗史和生活瑣事也可作感悟的素材,感悟他人的生活是一種智慧。生活感悟有了量的積累,才能提煉成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三、學識的積累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體育生術科訓練繁重,要讀破“萬卷”之書不可能,需要教師有選擇性地指導閱讀,指定篇章,指定句段。比如指導閱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創造出來的這一奇幻神美的想象世界,領悟想象手法在寫作中的妙用,并進行模仿學習。

除了向經典學習,還可指導學生閱讀各省市高考優秀范文,在這些佳作中尋找想象句段,用心研究,嘗試仿寫。

四、細活的切入

高中階段的作文訓練,以議論文和記敘文為主。本文就此兩種文體略談一些做法。

1.議論文。體育生的議論文,看多了不免感覺枯燥無味,倘若要使其具有文采之美,有散文之抒情味,可嘗試運用想象手法。

化抽象為具象,虛構意象植入干巴巴的說理。意象之庫在哪里?在廣闊無比的大自然中:山川草木、花鳥蟲魚、日月星辰、云霞風雨……如若不夠用,再把目光轉向人類的文明產物:亭臺樓閣、燈火佛塔、妙手丹青、天籟樂音……只要練就了發現美的眼光,意象俯首可拾。請看高考范文成功的佳句:“即使自己是一枝嬌艷美麗的牡丹,也應明白,一枝獨放不是春天,春天應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顆傲然挺立的孤松,也應明白,一株獨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樹木才是遮風擋沙的堅固長城。”本句論證的是“有雙贏才能共輝煌”,作者虛擬了“牡丹”、“花”、“孤松”、“樹木”、“長城”等意象來說理,可謂妙筆生花。

想象力的運用,能使說理展現別樣的風貌。

2.記敘文。相對于議論文,記敘文更需要想象力。虛擬情節,虛擬細節,虛擬心理,虛擬夢境,等等,這些都是想象的細活,它們能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從而也使主題思想得到提升。

篇8

一、“對話”――生命的運動與發展

作文就是“對話”,是與他者(他人,社會,以至自然)的對話,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其實,孩子們早就開始本能地與大自然進行“對話”了,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見孩子們和他們心愛的小狗、小貓或玩具熊說“悄悄話”,而關鍵是看我們是否善于誘導他們將這樣的即興零星談話變成自覺的寫作了。在初中階段,我們又設計了“多與自己談談心”、“心中的事向誰說”這類單元。因為正是在這個年齡階段中,孩子們容易萌發許多新鮮的思想,多變的念頭,又極敏感,很容易受到傷害,并且“少年初識愁滋味”,不時產生莫名的憂傷,處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他們有極強的“傾訴”(即與他者對話、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大多成年人對此不理解并加以漠視。而作文,恰恰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傾訴的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擬一個傾訴對象,通過寫作的方式傾訴自己的煩惱、痛苦、新感受、新發現、新思想等,或者采用“自述文”的形式進行“自我對話,自我傾訴,自我辯論”。在這個意義上,作文就成為了一種以老師為對象的傾訴,是學生與老師的對話。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適時進行勸導,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除了“傾訴”,更有了“發表”的欲望:隨著自身獨立性的加強,他們對自我與社會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著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與社會進行對話。而作文就成了對社會的模擬性的“發言”――如果在報刊上發表,自然也就成了公開的發言;這個時期的學生常常對這樣的公開發言很感興趣,其實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達到自我價值的確認,并得到社會的承認。高中讀本意強調: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是有價值的時候,他的寫作一定會有重大的突破”,因為這意味著寫作已真正成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此時,學生的寫作過程也是他們生命成長過程的一種體現。

關注學生的寫作過程,也是對學生生命成長狀況的一種關注。學生與自然、與教師、與社會的“對話”,是他們生命成長與發展的體現。

二、“發現”――生命的開發與提升

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上帝’賦予每一個人多么巨大的財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聽,有手足可以觸摸,有心靈可以感受”。但這些天賦的生理條件僅僅只是一個物質基礎,要真正有一雙能夠發現美、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與心靈,是需要長期的培育與訓練的,而這樣的培育與訓練,在本質上是一個生命的開發與提升的過程。而作為體現學生生命發展需要的寫作,也應該重視對學生生命的開發與提升,幫助學生”發現”周圍的世界及自己的內心世界。

發現生活 生活是人類生存的搖籃,除了賜給物質資料以外,還能給人以靈感的啟迪和美的享受。寫作教學的真諦和本原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需要。思想是生活的思想,情感是生活的情感,作文是生活的作文。生動感人的篇章必然是從生活中來。中小學階段,我們引導學生用“眼睛”去發現大自然的美,用“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傾注自己的情感、態度與希望用“心”去感受生活,使主觀內心和客觀外物協調、統一起來,最終達到情感的升華。到了高中階段,教材又設計了讓學生進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教學旅行活動,幫助學生見識世界,開闊心胸,進行前所未有的知識體驗。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感受大自然繁衍不息的生命現象,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培養開闊的胸襟。通過適當的教學旅行活動與寫作,達到人(學生)與自然生活兩種生命的“感動與交融”,從而促進學生生命的健康發展。

發現自我 從小到大,尤其是小學到高中階段,“我是誰”這個主題一直貫穿于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這也是一個對自我的不斷發現與提升的過程。

“我是誰”看似一個普通的問題,實則極具哲理,它是人這一生中一個永恒的追問。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總是不停地向家長追問這樣的問題,比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老師也經常在寫作引導中向學生提問“你是什么樣的人?為什么爸爸媽媽給你取這樣的名字?”“想一想未來的你是什么樣?”……不時提醒孩子們對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關鍵”時刻進行思考,記住人生的重要時刻,比如“第一次自己回家、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做飯”等等,記錄生命成長的印記,并幫助他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初中階段孩子的成長,不僅有生理上的體征,更有精神上的特點,他們思考問題開始變得復雜,但又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暗示。他們會因為一次表揚而欣喜若狂,也會因為一次失敗而自卑、自怒。此時,我們的寫作教育應該面對這樣一種思想、心理與情感狀態,及時地引導學生向自己的內心世界開掘,真誠而自然地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思考,抒發自己的情感,并在這一自我表達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與分析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情緒,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開始走向“獨立”,此時的寫作應該注重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糾正與引導,幫助學生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道路。

發現社會 在引導學生發現自我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從根本上說,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或者如馬克思所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總是存在于某種社會關系之中。引導學生感悟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的相連與溝通,從而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這應該是我們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而這樣的引導,又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生命成長的特點:這是一個由近及遠,由身邊的“小社會”逐漸引向“大社會”的過程。

孩子們也正是在這種對生活、對自我、對社會的發現中,不斷地自我審視、自我總結,從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作文教學正是從這一方面促成并記錄了這樣的成長。

三、“引導”――生命的碰撞與互動

中小學作文的訓練,從本質上說,是對人的訓練,而中小學寫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寫作(語文)活動,它同時是一個教育活動,因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視的特點:這既是“教師指導下的寫作”,又是“學生群體中的寫作”,因此,必須“重視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群體的作用”,“使寫作成為師生互動的生命過程”。

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師生生命互動創造一個自由、輕松、開放、包容的環境。作為傾聽者的教師,應該具備一個包容的心態,充當孩子們的親人、朋友,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自然的傾訴氛圍,實現師生之間真正平等自由的傾訴與傾聽。既然是對話,就必然

是雙向的,要學生向老師敞開心扉,老師首先要向學生袒露自己的心靈世界,以自己的心聲引發學生吐露的愿望,并且參與學生寫作的醞釀過程。通過師生的對談和同學之間的討論,相互啟發,引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中發現寫作材料,喚起他的形象記憶,誘發他的想象力,從而產生傾訴、吐露、描寫、表達的欲望,進入寫作狀態。在寫作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間生命的碰撞與互動。

篇9

一、要解決學生“沒啥可寫”的煩惱

學生作文,首先難在素材缺乏,老是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只好胡編亂造。這樣勉強湊合出來的作文自然空洞乏味,無病。我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認真分析,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不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缺乏生活的積累;二是學生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水平發展不平衡,說起來滔滔不絕,繪聲繪色,寫起來卻無從下筆。 針對這幾個問題,我堅持指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感覺效果還不錯。學生堅持寫日記能積累寫作的素材,提高寫作的興趣,訓練書面表達能力。實際上很多教師都知道讓學生寫日記的意義,也要求學生寫,但往往不注意提高學生興趣,不注意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覺得寫日記是多余的負擔而難以堅持,也就收效甚微了。對于如何提高學生寫日記的興趣和水平,我注意了以下兩點: 一是盡量降低要求,放手讓學生寫。我對學生日記的要求只有一點:只要是寫真人真事真心話就行,不用考慮字數的多少、布局與謀篇、開頭與結尾等等。當找不到事情寫,就把自己當時的心情寫一寫也行,就把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記下來也行。這樣就把影響學生書面表達的所有枷鎖都去掉了,讓學生覺得容易寫,才能樂于寫堅持寫,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會逐漸提高,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寫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習慣。 二是認真“讀”學生日記,把日記作為師生思想交流的一個平臺。這里我提的是“讀”而不是改,就是我一般不批改學生日記,往往是在學生日記上用三言兩語寫下自己讀后的感受。比如,當學生寫的是自己在家做家務,我會寫上“長大了!”;當學生寫的是上課老師錯怪自己,我會寫上“老師也會犯錯。”這樣的“讀”一定要堅持,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成長的關心,在與他進行心靈的對話,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寫日記的快樂了。

二、要解決學生“不會寫作”的問題

寫日記最主要的作用是解決寫作素材的問題,要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還要講求技巧,進行大作文的系統訓練指導,讓學生會寫作文,寫好作文。我在作文指導時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抓好“仿寫”,幫助學生輕松通過“入門關”。模仿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其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能降低入門的難度。學生的模仿性很強,仿寫對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可訓練學生從仿寫句子、仿寫片段到仿寫全篇,特別是仿寫寫作手法,仿寫布局謀篇,讓學生從對范文的仿寫中學習各種寫作方法和技巧。當然,“仿”不是生搬硬套,不能成了“抄”,因此,老師在教學中不能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過多約束,而要讓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基于仿寫而不囿于模仿。二是巧設文題,注意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寫作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應成為作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把寫作由老師“要我寫”轉變為學生“我要寫”的主動愿望。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心理特點和思想狀況都要有一個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因此,教師在具體的寫作訓練中,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文內容,精心設計作文題目。三是注意閱讀與作文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要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重要途徑。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我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記下自己讀書的點滴心得。這樣,既增加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其作文能力。

三、要解決學生“寫得怎么樣”的困惑

篇10

課外閱讀是小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課外閱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如何?學校和家長怎樣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社會有關機構應為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做些什么?就這些問題,我們語文教研組對我校二、四、五年級共50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進行了個別訪談,結果如下。

一、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一)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基本情況

在課外閱讀目的方面。調查表明,小學生之所以大多喜歡課外閱讀,對課外閱讀表現出較濃厚興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通過課外閱讀能使他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性情,培養能力。同時,他們認為,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通過課外閱讀有助于調劑身心,放松心情。

如:五年級的李文溯談到,他雖然學習成績較好,但與同學談論一些天文地理知識時,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懂得多,他對別人的侃侃而談非常羨慕。后經同學提醒,知道他們那些知識都是看課外書得來的。于是,李文溯買來《十萬個為什么》等書閱讀,以后和同學談起有關話題便有了共同語言。

四年級的王昕凱談到,他平時寫作文總是“很短”,覺得“沒東西寫”。經老師指點,他懂得了要想把作文寫好,不但要閱讀“作文選”,也要閱讀童話、小說、天文、地理等書籍。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實踐,王昕凱作文“下筆如有神”,并在學校的作文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

四年級的沈燁柯談到,他特別熱衷于課外閱讀,對優秀的課外書有強烈的愛好,覺得課外閱讀是一種享受。由于他看書多,掌握的知識也特別豐富,同學、老師提的問題總難不倒他,被同學稱為“小博士”。

五年級的吳依楠談到,她上四年級時,父母離異了。她感情上接受不了這一事實,一下子由活潑好動變成了沉默寡言,整天無精打采,精神不振。班主任曾多次對她進行心理輔導,效果不明顯。后來,班主任向她推薦一些關于小學生心理方面的書籍,這些書開導了吳依楠,使她擺脫了家庭不幸帶來的煩惱,重拾起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五年級的錢栩談到,課外閱讀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途徑之一。由于課外閱讀主要由自己從課外書中獲得知識,思考與解決問題,從而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地培養了學習興趣,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

當然,也有一部分小學生課外閱讀目的性不強,閱讀的隨意性、盲目性較大。他們有的是受教師和家長閱讀興趣的影響;有的是隨大流、趕時髦;有的是因一時興起,缺乏堅持性;有的把課外閱讀當作一種消遣,打發時間;有的為了追情節,找刺激;有的是為了應付家長、教師提出的要求,等等。由于缺乏個人的自主性和來自教師、家長有針對性的指導,因而部分小學生課外閱讀質量不高,達不到閱讀效果。

在課外閱讀內容方面調查發現,小學生課外大多喜歡閱讀故事、小說、童話、卡通漫畫等。如在學校的問卷中,二年級被試171人,有81人選擇了童話、故事類;四年級被試174人,有91人選擇了故事、童話、卡通漫畫類;五年級被試162人,有93人選了故事、小說類。如下圖所示:

這一結果,可能與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故事、童話、卡通漫畫等生動形象,可讀性強,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易于小學生閱讀并理解有關。

此外,“各種學習資源”在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中也占了較大的比例。如調查“常購買的書”一項中,購買“各種學習資料”(如優秀作文選、各科達標訓練等)的被試,二年級有61人,四年級有57人,五年級有65如下圖所示:

這一情況表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與課堂的知識學習緊密聯系。家長和學生希望通過閱讀學習資料,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或希望通過閱讀作文選提高作文能力;或通過做練習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各種測驗和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從以上調查中可以看出,小學生購買和閱讀的課外讀物的面比較窄,而過窄的閱讀面,難以發揮課外閱讀的育人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雖然“減負”的呼聲很高,但由于受到部分家長、教師“向學生要分數”的影響,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和購買書籍,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各種學習資料”、“作文選”是學生購買和閱讀的首選,從客觀上也給小學生課外閱讀造成了一個怪圈。

調查中,“影響最大的課外書”一項,有131填寫的是各種故事、小說、童話、寓言、漫畫等,占調查人數的25 .76%:排在第二位的是《十萬個為什么》,有82人填寫,占調查人數的16 .19%;只有極少數學生填寫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中華美德叢書》《生活中的科學》《中外名人故事》等。學生感到對他們影響大的課外書只有楊紅櫻和沈石溪的系列叢書,其它不多,這也反映了家長及教師對小學生閱讀缺乏引導和指導。目前,各類書籍、報刊品種繁多,小學生怎樣選擇,哪些書對小學生掌握知識及形成良好品德有較大的影響,如何使小學生對那些既能掌握科學知識,培養一定的文學修養,又對其良好的品德形成等都有較大影響的書刊感興趣,值得教育者研究,也有賴于家長、教師向小學生推薦或幫助他們進行選擇。

1.在課外閱讀時間方面。小學生在課余都安排了一定的課外閱讀時間,見表一、表二:

表一:每天放學后安排課外閱讀時間(人數)

表二:雙休日、節假日安排課外閱讀時間(人數)

從調查結果看,小學生比較善于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書報。如每天放學后能安排半小時左右至三小時以上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就有309人,占調查人數的61, 06%,其中安排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的學生最多,有257人,占50 89q;而在雙休日、節假日安排半小時至三小時以上進行課外閱讀的學生有256人,占調查人數的52. 6%;相對每天而言,在雙休日、節假日花時間課外閱讀的人數有所減少,這可能是因為此時學生的課余生活更豐富,但在閱讀時間上,安排二小時左右與三小時以上的人數有所增加。

2.在課外閱讀形式方面。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形式大多采用個別閱讀。隨著年級增高,同學中互相借閱,交流讀書心得的現象增多。他們閱讀的書刊,有的是學校統一訂購,有的是和家長一起到書店選購或自行選購,有的則是到學校圖書室借閱,還有的是從互聯網上閱讀。多數學生對書刊只是瀏覽一遍,或著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閱讀;部分學生則掌握了良好的閱讀方法,如摘抄書刊中優美詞句、段落,寫讀后感,遇到不懂問題時虛心向家長、老師請教等。

(二)學校和家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態度

調查表明,教師比較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他們都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或指導學生訂閱各種報刊,如《小學生世界》《小學生時代》《小作家》等。另外,部分教師還結合課堂教學,向學生介紹有關書籍,組織學生交流讀書體會,寫讀書心得,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但也有些教師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不夠,缺乏追蹤與反饋,使課外閱讀流于形式。

至于家長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孩子購書的要求一般都能滿足,并能利用休息時間陪子女到書店購書。據調查,經常陪子女到書店購書的家長有32. 05%,“偶爾”的有59. 34%。由于現在城市家庭都訂有一份甚至多份報紙,這就為小學生了解國內外大事,增長見聞提供了良好的閱讀材料。部分家長還把親子共讀看作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進行親子交流的手段,“陪孩子讀書看報”的家長,經常的有23. 93%,偶爾的有42. 77%。在閱讀過程中,這些家長比較善于營造閱讀氛圍,樂于和孩子交流,熱心解答孩子提出的疑難問題。但是,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少數家長并不重視的課外閱讀,“沒有陪子女到書店購書”和“沒有陪子女讀書看報”的家長分別有8 .6%和33. 3%。此外,學生家中擁有的課外書不夠50冊的有209人,占調查人數的41.34%;約100冊的有94占18.71%,100冊以上的人數則很少。家中只有少量的課外書,又怎能滿足孩子日益增長的求知欲望?

二、幾點建議

以上的調查表明,當前小學生課外閱讀呈現出良好的勢頭,它在小學生的成長方面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當然由于各種原因,課外閱讀還不盡人意。為了使課外閱讀更有實效,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家長和教師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小學生課外閱讀,在小學生的心智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他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身心,培養能力,充實、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之一。家長和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進一步提高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的認識,要明確意識到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關系非常密切,相輔相成;課外閱讀也是學生生活的本身,是他們成長所必須,學生從小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對他們終身受用。要克服那種認為現在學生學習緊張,花時間看課外書,就會影響學習,或課外閱讀只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提高作文水平等的功利思想。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書籍,選擇時間,選擇閱讀形式。對學生的選擇,家長和教師應給予尊重,對良莠不齊的課外讀物,家長和教師應加以過濾,指導并協助學生作出正確選擇。

2.學校要加強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與檢查,并從時間上給予充分的保證。針對目前低年級學生不會讀,高年級學生沒時間讀的狀況,學校要把課外閱讀納入教育、教學的計劃,要切實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從時間上給小學生課外閱讀予以保證。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精心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報刊,并耐心解答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要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差異,由淺入深為學生提供必讀書目,形成鏈條,持之以恒。同時,可組織豐富多彩的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閱讀體會,利用板報、墻報展示閱讀成果,在教室設圖書角,評選“閱讀標兵”,自編手抄報,開展知識競賽等等,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