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懷古范文
時間:2023-03-24 04:55: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赤壁懷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原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仕途坎坷。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闋。上闋詠赤壁,下闋懷周瑜,并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 作者吊古傷懷,想古代豪杰,借古傳頌之英雄業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壯志難酬,詞作抒發了他內心憂憤的情懷。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①赤壁:指黃州西赤鼻磯。三國時周瑜敗曹的“火燒赤壁”之赤壁傳說有五處。但以黃州赤鼻磯為古戰場。
②故壘:古時的軍營四周所筑的墻壁。人道是:人們傳說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還吳,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逾時年二十四歲,吳中皆呼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聳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當年:當時,或解作盛壯之年。
④小喬:周瑜之妻。時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歲,赤壁之戰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歲,結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風流倜儻,少年得志。雄姿英發:周瑜有姿貌。英發:指談吐不凡,卓有見識。
⑤羽扇綸巾:魏、晉時儒雅之士的裝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戰指揮的標幟。綸(guān)巾:用絲帶做的便巾。灰飛煙滅:形容火燒赤壁時曹軍的慘敗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國神游:神游故國。此“故國”指舊地、古戰場。
⑦多情應笑我:應笑我多情的倒裝。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祭奠。
(8)英發:英俊勃發。
(9)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諸葛亮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
(11)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指古戰場。
(12)華發:花白的頭發。 華:《現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13)人生:現有版本作人間。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祖國的江山美妙如畫,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應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所作,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蘇軾謫居黃州,游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功,并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代表作。起調將奔騰的長江與飛逝的歷史相交織,造成寬闊邈遠的抒情空間。然后聯想自己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際遇,感慨萬端。全詞的氣氛是開朗、豪邁的,雖然露了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但不是主要的。全詞既有歷史的沉重感,又有對現實的責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腸蕩氣的悲壯樂章。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采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游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里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于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是怎樣把今和古聯系起來。蘇軾望著波禱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于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系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想中,表現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千古”,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爭遺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舊的。“壘[lěi]”,指營盤。“人道是”,據說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歲就當了將軍,當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么,作者當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贊嘆不已:既贊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贊美歷史上曾經在這里叱咤風云的無數英雄豪杰。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入對赤壁之戰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戰,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作者用“雄姿英發”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guān]巾),風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船燒成灰燼。“檣[qiáng]”,帆船上的桅桿。這里用“檣櫓”代表曹軍的戰船。“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檣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贊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象他這樣,通過想象去經歷(神游)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發(華發)吧!自嘲之余,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
篇3
本課選自“外研版”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中職語文教材的拓展模塊古典詩文誦讀 “詩詞四首”的第四首。拓展模塊中的兩首宋詞雖都抒發傷感之情,卻風格迥異。《一剪梅》深情纏綿,《念奴嬌?赤壁懷古》恢弘雄放,兩詞分別代表宋詞婉約與豪放的較高成就,學生可在對比中加深對宋詞的感性認識。
《念奴嬌?赤壁懷古》描述了詞人被貶黃州游“赤壁”時所見、所聞、所感,詞人懷古傷己,并不消極悲觀,凸顯身處逆境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尤其值得自信心不強、有畏難情緒的職高生借鑒。
“外研版”教材的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共有七首宋詞,呈層進式編排,“古典詩文誦讀”單元強調誦讀,學生學習本課,要反復誦讀感悟,與《一剪梅》比較不同,領悟蘇軾這首詞的風格特點,提升閱讀賞析能力。
二、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是國際商務專業二年級2班學生。
學生特點:活力四射、思維敏捷、樂于表現、交際能力強。
專業學情: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習以英語和HND課程為主,專業課的學習中,學生養成了小組合作學習能力。因此,本課采用組內合作、組間交互的學習形式,實現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學習效果。
學科學情:學生在“外研版”基礎模塊中學習了12首古詩詞,具備了詩詞知識和誦讀基礎,閱讀賞析能力有所提高,但拓展模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幫助學生在誦讀分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詩詞意象,通過分析語言、意象、人物、情境,走入詩人感情世界,獲得精神的感染和啟迪。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意象內涵,鑒賞用詞精妙,通過對比歸納豪放詞特點。
2.能力目標:通過分析詩詞意象、語言特色,把握詞人內心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詞人復雜的情感,學習詞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4.教學重點:理解意象內涵,鑒賞用詞精妙,理解詞人懷古時的復雜情感,通過對比歸納豪放詞一些特點。
5.教學難點:通過分析詩詞意象、語言特色,把握詞人內心情感。
四、教法、學法、教具準備
教法:指導閱讀法、情境教學法、懸念法。
學法:誦讀品味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PPT,MP3,相關圖片、視頻、文字資料,可聯網多媒體教室。
五、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一課時,分為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兩部分。
第一部分: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定朗讀評價標準和小組學習評價表,布置、檢查個人預習作業,把學生異質分為4組,布置小組預習任務,檢查并指導各組整合資料。
學生準備有三:上傳個人預習作業;各組完成錄音評價任務;各組按要求搜集整理資料,做PPT,準備課堂3分鐘發言。
預習為課堂小組探究性學習準備資料,鍛煉合作能力、搜集整合信息能力和評價能力
第二部分:課堂教學
環節一:情境導入(3分鐘)
播放全班最優朗讀錄音,展示小組學習評價表。學生聽錄音,感受韻律,進入課堂學習;了解各組預習情況,激發學習興趣。
環節二:感知設疑(3分鐘)
首先,學生回憶并列出《一剪梅》的意象。之后,學生默讀并找出《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意象,描述其畫面。老師提出懸念:相比《一剪梅》意象的婉約,《念奴嬌•赤壁懷古》豪放意象的背后會是怎樣的感情?
對比兩詞意象不同,關注意象背后隱藏的感情,實現由“文”到“情”的過渡;設疑貫穿課堂,提高學習興趣。
環節三:品讀解疑(25分鐘)
1.赤壁之景
首先,小組朗讀上闕,體會赤壁之景。之后,分析意象和語言,主要提出四個問題。其一,江水是什么樣子?詞人為什么寫江水?其二,可否將“人道是”改為“曾經是”?其三,可否改為“亂石向空,驚濤擊岸,堆起千堆雪”?為什么?其四,上闕中的意象共同體現出赤壁什么特點?最后,男生朗讀,讀出赤壁氣勢。
分析上闋,體會意象特點,理解作者用詞的豪放大氣與準確生動。明確豪放詞意象的整體特點,提高學生的對豪放詞的感性認識。
2.懷古之情
首先,齊讀下闕,感受詞人情感。之后,分析豪放意象背后詞人復雜的情感,主要提出五個問題。問題一,周瑜是誰?問題二,詞中周瑜是什么樣子?問題三,作者實際情況如何?問題四, “笑”詞人什么?問題五,寄托詞人哪些情感?最后,全班齊讀下闕,體會詞人復雜的情感。
品讀下闋,走入詞人內心世界;對比周瑜和蘇軾的人生際遇,理解蘇軾當時處境和復雜心態,從而培養學生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對比朗讀
請課前全班朗讀最優者配樂朗讀,其他組各派一名代表配樂朗讀。得分記入小組成績。各組按朗讀標準評價,并進行點評。
通過再次誦讀,學生更好地表達出對本詞的理解;同學的點評,可以檢測學生對本文的理解程度。
環節四:歸納破疑(5分鐘)
比較《一剪梅》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引導學生從意象、意境、情感、題材等方面比較,歸納填表。通過比較兩詞不同,初步了解兩詞派的一些特點。
環節五:拓展閱讀(4分鐘)
同學展示整合資料:蘇軾豪放詞作品《定風波》《江城子•密州出獵》。通過拓展閱讀,深入理解蘇軾豪放詞題材廣的特點。
環節六:課后作業(1分鐘)
比較學習:秦觀的《鵲橋仙》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利用工具書理解詞中的內涵,感受其中的婉約之美和豪放之氣。以小組作業形式上交。進一步理解兩個詞派的風格特點。
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追慕赤壁之景 懷古之情 傷己
(氣勢宏大、險奇壯闊) 曠達
教學反思:
1.根據學生特點和專業學習需要,課前組內分工整合信息,課上組間展示分享信息,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建構了知識。
2.根據職高生自信心不強和畏難情緒,指導學生借鑒和學習本詞人文信息――詞人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結合學生知識儲備和朗讀基礎,反復品讀文本,感悟用詞之精妙和詞人復雜情感,比較兩首詞的不同特點。
篇4
關鍵詞: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爭議問題 綜述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坡仙”這篇傳世九百余年的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曠達中暗蘊悲郁,豪放中飽含蒼涼,著實稱得上膾炙人口、千古絕唱。自其問世以來,人們圍繞這首詞所發生的爭執可以說綿延不絕、熱鬧非凡。本文試對其中的“故壘”所在、“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所指等爭議問題研究情況,作簡要綜述。
一、“故壘”
歷來注釋家對“故壘”所指何處都未言明,僅解釋為:“舊時營壘”。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亦如是。而張裕庚《“大江東去”和“曉風殘月”》則說得頗為具體,即“當年周瑜建功立業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廢舊的營壘”。除此之外,還有兩種說法,即“黃州城”和“黃州附近的邾城即女王城遺址”。童勉之《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便認為只有“曾發生過激烈戰爭的邾城故址,才同后面的‘周郎赤壁’配得上”。
潘良熾和劉孔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幾個問題》認為這三種說法都不成立。理由是北宋以后才建黃州城,而且從方位上來看,赤壁位于黃州西北方,而不是西邊。至于女王城遺址,赤壁位于其西南方,亦不是西邊,且相距十余里。認為蘇軾在東坡構思創作這首詞,并由《東坡八首詩》序及其第一首詩知,“東坡原來是‘故營地’,蘇軾把它稱為‘廢壘’。因此,毫無疑義,‘故壘’確實是指東坡。”
饒曉明在《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探疑》中對潘、劉兩位先生對方位的精確要求不以為然,覺得不論是“西北”,還是“西南”,都沒有離開“西邊”這個大方向,并提出一個更綜合的說法,即“‘故壘’既應泛指‘邾城’(或稱‘女王城’、‘西陽城’),又應具體指‘黃州府治’連帶城東東坡躬耕地”。
二、“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人們對于“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大致有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蘇軾誤把黃州赤壁當成了赤壁之戰發生地。如《辭海》1979年版“赤壁”條釋云:“宋時蘇軾游湖北黃岡赤鼻磯,作有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誤以為赤壁之戰處。”潘良熾和劉孔伏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幾個問題》認為蘇軾不識周郎赤壁,“僅是人云亦云而已”。雖然他貴為文豪,學識淵博,但也并非無所不知。不知道“周郎赤壁”,絲毫不影響他的光輝形象。
第二種認為蘇軾并沒有搞錯。如朱彧《萍洲可談》“坡非不知自有赤壁,故言‘人道是’者,以明俗記爾”。同意朱氏此看法的人占多數,只不過有的人以為作者用“人道是”“賣弄狡獪,巧設疑詞”,有的人覺得“人道是”用得巧妙,因為這樣既可借地“懷古”,又不會犯歷史常識的錯誤。比如王燦和劉鳴《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赤壁”》就認為蘇軾采用了“借地發揮”的手法,即把黃岡赤壁作為懷古撫今的工具,“既不是‘誤用’,也不屬‘錯用’”。
蘇軾《與范子豐書》云:“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云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這段話明白地告訴我們,蘇軾顯然知道所謂的黃州赤壁是否就是曹操兵敗所在存在爭議,只不過他未加考證而已。筆者認為,說到底,文學創作和編撰史書、地志不是一回事,即便蘇軾不知道“周郎赤壁”,即便蘇軾錯用又何妨?清代的朱日浚曾作《赤壁懷古》詩,其中就言道:“赤壁何須問何處,東坡本是借山川。”童勉之在《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里說道:“東坡不過是‘借山川’來抒懷罷了,周郎赤壁到底在不在黃州,無關緊要。”
三、小喬初嫁“了”
“小喬初嫁了”的“了”字屬上還是屬下?是否勘誤?人們眾說紛紜。周汝昌在為孫正剛《詞學新解》所作序中,從“念奴嬌”這一詞牌的“正格”角度考慮,視將“了”字放在上句為笑談,認為應屬下,即讀為“了雄姿英發”,并將“了”釋為“全然”。童勉之《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提出如果把“了”意為“全然”,就把它當作表范圍的副詞,問題在于副詞“了”不能修飾以名詞為中心詞的偏正詞組,所以“了雄姿”壓根就講不通。但王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誤斷》卻舉出了一例,和“了雄姿英發”一模一樣,即段宏章《洞仙歌》的首句:“一庭晴雪,了東風孤注。”對于和周汝昌類似的看法,清代工詞善曲的萬樹早在他編著的《詞律》中就曾批評過:“更謂‘小喬’句,必宜四字,截‘了’字屬下句乃合,則宋人此處用上五下四者尤多,不可枚舉,豈可謂之不合乎?”
先著、程洪《詞潔輯評》認為:“‘了’字上下皆不屬,應是湊字。”即“了”沒什么意義,蘇軾湊個“了”字是為了滿足詞格的要求。王季思《從兩首蘇詞看蘇軾的婚姻觀》認為“了”字屬上,是語氣詞,表示完成時態,即“小喬初嫁了”意謂周瑜娶了小喬,擁有了美滿的婚姻。王崇明《淺談詞的文句、樂句——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了”字為例》認為不論“湊字”抑或“語氣詞”,“了”字都不表達實際的意義,并“以為這大概是最為合理的解釋”。
對“了”字的句讀問題之所以會眾說紛紜,王崇明認為是由于樂譜的喪失,人們只能依詞譜的詞格來判定造成的。加以詞格的不確定,有正格與別格的區別,而且人們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爭議就在所難免。毛先舒說東坡《念奴嬌》云:“‘小喬初嫁了’,論調則‘了’字當屬下句,論意則‘了’字當屬上句。”此意見比較折中,故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對于“了”字的勘誤問題,人們有爭議。認為其有誤的,以為當為“與”字或“正”字。清人王闿運《湘綺樓評詞》認為:“‘與’舊作‘了’,‘嫁了’是嫁與他人也,故改之。”即“小喬初嫁與,雄姿英發”。對此觀點,近人鄭文焯笑謂“此正是湘綺不解詞格之證,即以音調言,亦啞鳳也”。施蟄存也認為王闿運“好妄改字,全不解宋人語”。郭沫若在《讀詩札記四則·大江東去》中深為稱許:“‘了’字,王闿運校改為‘與’字,至確。二字草書,形極相近。”
至于認為“了”字當為“正”字的,主要有洪靜淵、葉圣陶和謝世魁等人。洪靜淵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小議》認為后人錯寫和誤植“正”字為“了”字。即應為“小喬初嫁,正雄姿英發”。葉圣陶先生贊同此看法,覺得用“正”字,“句式與文意俱順適”。謝世魁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了”字質疑》中認為“了”字可能為“正”字誤,且屬于筆下誤。而王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誤斷》則認為不管從音、形、義哪個方面講,“正”字誤為“了”字都是不可能的。洪靜淵所采用的《坡全集》為明代天啟壬戌版梅慶生注本,而現存最早的蘇詞注本是南宋傅干《注坡詞》,最早的蘇詞刻本是元代云間本《東坡樂府》,在這兩個本子中,該句均為“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且此二本顯然都早于洪氏所采用的版本。童勉之在《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中認為明代梅本《坡全集》中的“了”字作“正”字是“明人妄加改篡的,不足為據”。
四、“羽扇綸巾”
“羽扇綸巾”所指為何人?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的說是指周公瑾,比如精通中國古典文學、擅長詞學的俞平伯;有的則認為指諸葛亮,比如師從況周頤、朱祖媒且深得二人賞識的劉永濟。主張前者的主要著眼于蘇軾這首詞專詠周瑜。如彭秀模、吳廣平《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辨析》認為蘇軾既然寫“周郎赤壁”,“則人物一人而已,似不可橫生枝節”。趙吉生《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探幽》認為詞的下闋從“遙想”到“煙滅”呈現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公瑾”便是這幅畫的中心形象,“不容橫生枝節,又岔出一個諸葛亮來”。
主張“羽扇綸巾”指諸葛亮的重在強調“羽扇綸巾”的歷史演變和詞的寫作藝術。“羽扇綸巾”作為一種服飾習俗,在東漢時興起,雖然一開始并非諸葛亮專用,但當他穿戴使用之后,漸為其專有,成為后世文人雅士效仿的對象。從創作角度看,前面寫“小喬初嫁”,意在借小喬來烘托周瑜的風華正茂,此處寫“羽扇綸巾”,意在借諸葛亮來彰顯周瑜的膽識韜略。李蒼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管見》認為“羽扇綸巾談笑間”前省略了介詞“與”,“羽扇綸巾”一句采用陪襯和烘托的手法,藝術效果深沉含蓄、耐人尋味。潘良熾、劉孔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幾個問題》認為周瑜只有與諸葛亮在談笑間退敵取勝,才能映襯出他的風雅閑散、舉重若輕。筆者認為有了諸葛亮這么一個配角,周公瑾這個主角的形象才愈發顯得流光溢彩、氣概非凡。
參考文獻:
[1]童勉之.關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幾個問題質疑[J].文學評論,1983(6).
[2]潘良熾,劉孔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的幾個問題[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3]饒曉明.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探疑[J].作家,2011(10).
[4]王燦,劉鳴.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赤壁”[J].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4).
[5]王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誤斷[J].樂山師專學報,1988(2).
[6]謝世魁.《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了”字質疑[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2).
[7]王崇明.淺談詞的文句、樂句——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了”字為例[J].教育,2012(2).
[8]彭秀模,吳廣平.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辨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1).
篇5
關鍵詞:信息化 創新 教學設計
在多年的職高語文教學中,我總結出職高語文教學信息化教學要想順利有效的開展,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更新教學觀念――語文教學信息化的前提
在語文教學中能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唯一決定的因素是人。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只有在一些公開課、觀摩課中才得以見到。即使有的語文教師平時上課有用到多媒體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教室,也只是簡單地播放一些聲音、畫面,學生很少參與課堂實踐操作,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少數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認識上產生偏差,認為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受到語文學科特點及條件的限制,信息技術本身的局限,認為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詳細傳授,計算機沒有這種能力。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領域信息化步伐滯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技術,也不在經濟,而在于陳舊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的束傅。”因此,要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首要的是現代教育觀念。
二、優化校園信息環境――語文教學信息化的基礎
要真正的實現語文教學信息化,就需要必備的基礎設施與基本設備。如數量足夠的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校園網絡以及制作課件需要的一系列設備設施等。讓教師與學生有條件利用這個設備收集資料進行學習、傳播信息進行交流、設計產品進行展示。如錄制模擬招聘現場會在課堂上進行學習與指瑕;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傳入網絡進行交流;讓學生有機會制作課件進行展示等。
三、提高師生信息素養――語文教學信息化的保障
所謂信息素養是指“能清楚地意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確定評價,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種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它主要包含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和運用信息、融入信息社會的意識和能力等方面。”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是順利實施語文教學信息化的重要保證。不具備一定信息素養的人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文盲。為此,我們要加大提高師生信息素養的力度。當今信息社會中,信息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功;也是職高生必備的學習、生活與工作的能力。因為,一旦學生們踏入社會,他就成為了信息社會中的一份子。語文教學信息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信息化能力。反之同理,只有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才能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交流,從而提高職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四、建立資源信息素材庫――語文教學信息化的寶藏
建立豐富的語文學科資源庫,包括教師課件制作積件庫和學生自學資源庫就像是為語文教學信息化的建立一個語文能源加油站。資料庫的素材不豐富,素材內容不與語文學科內容相銜接,使用不方便,那么師生也就不可能隨機利用網上資源和信息,多媒體網絡教學就不能順暢開展。何況,語文外延幾乎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職高的語文教學又是一門年輕而富有挑戰性的課程,因此,必須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語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的教學素材,為廣大師生提供完善、豐富、不斷更新的素材資源。在這樣的“素材庫”中,有著各種適合語文學科的課件和網絡資源,每一種“元素材”都可以單獨調用,師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和自學需要,進行任意調用,“以不變(共享素材庫)應萬變(教學實際)”。
任何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的主體總是教材中課文的教學。那么如何使語文課文教學在信息化技術的輔助下更有效呢?在對我學校信息化資源進行了解的前提下,我嘗試了這樣設計一節課: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信息化創新教學設計嘗試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了解蘇軾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詞的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感知詞意境的能力;閱讀鑒賞詞的能力;搜索資源和整理、加工、分析所得信息的能力。
3)口頭表達能力:有感情朗誦本詞,體會蘇軾的情感矛盾。
2.學生分析
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可以要求他們從網絡上或其他途徑上查找資料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學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
3.教學策略
以教師課前布置學習任務為主線,開展課外的探究性學習,課內演示、講解、交流相結合。
4.教學媒體
1)Power-Point課件:
展現與課文所寫之景意境相似的圖片,幫助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展現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
2)因特網、詩詞主題網站和相關資料庫。
5.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教師布置課前需要小組合作完成的學習任務。學生進行組內分工,通過各種資源庫和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討論,將討論結果用所要求的媒體工具記錄下來并存放在指定位置,各小組準備課程學習內容的一個方面,并整理出比較必要的為其他同學講解的內容,將它們制用成小課件,準備上課之需。
[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
①蘇軾寫首詞的時代背景。
②對赤壁景色描寫的特色。
③為什么對周瑜這個人物重點描寫?與作者本人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④作者通過這首詞反映的人生態度是什么?
⑤對“千古風流人物”是如何理解的?
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大家講授這首詞的基本含義。
2)開始課程
教師以課前布置的學習任務為提綱,指導學生對每個問題進行講解,并做實進提問、點評與補充。
[學生小組學習成果摘錄]
為什么對周瑜這個人物重點描寫?與作者本人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學生講解]: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并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后。
教師提問:怎樣理解這一矛盾(感奮與感傷),作者通過這首詩反映的人生態度是什么?
[教師補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眉山人,二十歲中進士,力圖有所作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場。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寫詩諷刺。結果被新派官員彈劾誹謗朝廷,捕之入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時一度遷為翰林學士。又貶惠州,遠徙瓊州,終逝于常州。
篇6
關鍵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景色;人物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不久,他便被貶為黃州(在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黃州時期,是他政治上的失意時期,然而,仕途的不幸卻使他迎來了文學創作的又一豐收,《念奴嬌?赤壁懷古》便是當時的著名詞作。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壯美、雄奇的赤壁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的光輝業績,揭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不平之氣,其情韻之情狀,氣魄之宏偉,意境之雄渾、深遠及形象之鮮明、生動,無不令人贊嘆稱絕。因此,這首詞被譽為“千古絕唱”,也成了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品。
詞的上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大江東去”既是對眼前實景的具體描繪,又是指歷史長河,一語雙關。“浪淘盡”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人物巧妙地聯系起來,在自然而又形象的聯想中表現了對歷史人物的懷念。“風流”即“杰出”之意,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上英雄豪杰的贊許。三句連起來是寫作者憑高遠眺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浩蕩的長江,洶涌澎湃,日夜奔騰,無休無止,歷史的長河又何曾不是如此?仔細想想,千百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豪杰,他們都曾顯赫一時,都曾是時代的驕子。然而,“長江后浪推前浪”,“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這些風流人物,以及他們的光輝業績,不也已成為過去了嗎?這三句,景物、人物并出,江山、英雄合寫,又空間、時間交錯,使詞在開篇便創造了一種壯闊、曠遠、深邃的意境,為全詞籠罩了一層既豪邁激蕩又沉郁悲壯的感情基調。
“故壘西邊”三句寫作者視線由江濤轉向赤壁,切入正題,直接懷古。“故壘”,舊時營壘;“人道是”,據說是,并非實指赤壁之戰古戰場;“三國周郎赤壁”交代懷古的特定時代、人物和地點。此處“周郎”與“赤壁”并列是暗贊周瑜英名與千古赤壁共存,也為下闋詠周瑜打下伏筆。
那么詞人所見的赤壁江山景色又如何呢?“亂石穿空,驚濤拍案,卷起千堆雪。”作者禁不住脫口贊道“江上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江山如畫”承上概括赤壁景色,“一時多少豪杰”由贊嘆而聯想到當年在此鏖戰的眾多英雄。這里再一次將江山和人物合寫,既照應了前面的“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又引出下闋所詠周瑜。
詞的上闋由地及人,由遠及近,由概括到具體,寫景、懷古、詠史、抒情融于一體,真是意與境渾,人與景諧,一幅雄渾、深遠而又波瀾壯闊的藝術畫面展現于讀者眼前。
詞的下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遙想”點明是在懷古,再次扣題。“當年”指赤壁之戰時。“雄姿英發”是寫周瑜少年英俊和才智出眾。“小喬”一句看似閑筆實則為襯周瑜,襯周瑜的春風得意,襯周瑜的風流倜儻。接下來的三句,“羽扇綸巾”寫其服飾,“談笑間”寫其音容,“檣櫓灰飛煙滅”突出其戰功顯赫。試想,大敵當前,他身為主帥卻不著戎裝,緊要關頭,他不是手執金戈指揮于千軍萬馬之間,而是手搖羽扇運籌于帷幄之中,儼然一副儒者的形象,多么瀟灑而又自然!正是因為他有著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度,才在“談笑”之間使曹軍的船艦灰飛煙滅。可見其韜略過人。連起來看,這六句以特寫的筆法刻畫了一個洋溢著青春活力,迸射著智慧光輝的灑脫浪漫的英雄形象。同時,在這個人物身上我們還看到了作者的影像。因為一切抒情作品,包括懷古之作在內,都要聯系到抒情主人公本人,這首詞也不例外,無論是寫景,還是懷古都是在以詞人自己的眼光寫景和懷古,而詞人所刻畫的周瑜形象正是他理想的化身,在這個人物身上寄托著詞人的追求與向往,可以說,活脫脫的周瑜形象即活脫脫的蘇軾形象。
“故國神游”三句,又從歷史回到現實,由懷古轉到直抒胸臆。聯系作者當時的處境,筆者認為,這只是他懷才不遇的悲憤與苦悶之情的自然流露。結句寫他自己在傷感之中只有邀請江邊明月以酒澆愁,表現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態度。但盡管如此,也并不妨礙全詞的昂揚與激越。
篇7
懷古詩詞是指作者因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發感慨及抒懷、抱負的詩詞。懷古類詩詞可分為詠懷古跡、緬懷古人、追憶古事三大類,這也是閱讀這類詩詞作品的切入點與抓手。
一.詠懷古跡
這類詩詞旨在借對歷史遺跡的描寫,表達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盛衰無常、昔盛今衰、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的主題。
劉禹錫的《石頭城》,詩一開始,就營造了一種蒼莽悲涼的氛圍,曾經是戰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并在此修筑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川依舊,明月依然,舊日石頭城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的繁華已空無所有。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無不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華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眼見當年夜夜笙歌、歡聲笑語、春光融融的舞榭歌臺,如今卻人去樓空、舊跡斑斑、蕭索凄涼;當年熱鬧非凡、門庭若市、高朋滿座、名流云集的王府侯門,如今門可羅雀、冷清蕭條、光鮮不在,自然流露了辛棄疾面對消沉時勢、寂寞江山時的愁苦悲涼、郁悶壓抑。
“憑欄懷古,楊柳參差舞”的《揚州慢》,姜夔帶著對“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熱切憧憬,一路趕來,但當他“解鞍少駐初程”時,卻發現往日游人如織、笑語喧嘩的揚州城,滿目瘡痍、四顧蕭條、雜草叢生、戰火未盡,明月之下的二十橋都令人目不忍視,表現了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亡國破家的悲愁,以及感時傷世的意緒。
二.緬懷古人
志士文人、遷客騷人往往在人生悵惘、功名難就、前途迷茫、國運不濟時憑吊古人,在臆想的時空隧道中神交古人,惺惺相惜之間,一吐內心之不快,進而尋求一種精神寄托、靈魂慰藉,抑或理想出路。
因莫須有的烏臺詩案下放到黃州的蘇軾靠著赤壁的山水,縱橫古今,與曹操、周瑜等歷史名人煮酒論英雄,消解令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內心痛楚。日游赤壁,江水遠逝、浪花如雪、山石崢嶸,雄奇壯闊的自然美景,讓蘇軾不由想起當年赤壁鏖戰的壯闊場面,更想到了少年立功、雄姿英發、風流瀟灑、智勇無雙的赤壁英雄周瑜,思之,詞人不免有相形見絀之感,于是生發多情善感、功業無成、早生華發、人生如夢的感慨,成就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夜游赤壁,風清月白,江水澄明,水天一色,晚風習習,赤壁夜色美,面對無限江山,蘇子愀然,追問生命不永、人力無為的悲劇人生,叩問逝去的三國英雄曹操,英雄似已遠去,但是蘇子在江水明月中覺解,人生可以通過立功、立德、立言的方式如曹操一般聲名永垂,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豁然間書就《赤壁賦》。
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詩歌一開始,詩人借助想象的力量,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由此引出名流千古、窈窕紅顏,甚至有些驚天動地的王昭君。但杜甫并沒有按傳統意義將王昭君刻畫成一個促成蒙漢一家親的英雄形象,而是更關注她的不幸與悲劇。“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杜甫著力于“黃昏”,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自然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畫圖”句更是直接指明漢元帝的昏庸,不識真昭君是造成昭君葬身塞外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分明怨恨曲中論”的“怨恨”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至此讀者不難看到志不得施、壯志無為、明珠暗投、窮困潦倒、飽嘗飄零之苦的杜甫與昭君是何其的相似,與其說杜甫是在寫昭君的怨恨,毋寧說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
三.追憶往事
詩人詞人對古人古事的追述,目的大多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借古諷今、以史為鑒,體現了作者心系天下、居安思危、忠肝義膽的社稷情懷,希望為權為國者能勵精圖治、愛惜民力、尊重人才、遠離奸佞、勿蹈覆轍。
《馬嵬(其二)》,李商隱選取的歷史事件是唐代的重要事件――馬嵬之變,初看這首詩似乎只寫了馬嵬兵變時唐玄宗的落魄,反復讀過之后,我們則會為李商隱穿越時空的想象力所折服,他運用對比手法,時而寫當年李、楊二人如膠似漆、相敬如賓、海誓山盟的恩愛場景,時而寫馬嵬兵變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倫的訣別;時而寫昔日宮中笙歌達旦、今年歡笑復明年、繁文縟節的樂生活,時而又寫落難馬嵬時唐玄宗的惶凄涼,悲慘可憐;時而寫往日二人誓盟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時而又寫玄宗樂往哀來摧肝肺的悲痛失落;時而寫天子一朝得勢、雞犬升天;時而又寫天子一旦失勢,惶惶如喪家之犬,難比共敘天倫、夫妻相守的普通人家。在典型生動的事件中,讀者不僅感動于李商隱將批判的鋒芒全部指向唐玄宗的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勇氣,更感動與身逢黑暗動蕩、黨爭紛擾晚唐的一介書生為喚醒國君、匡扶國運而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吶喊。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上闋重在詠懷古跡,下闋則將表達重點轉移到古人古事,按照時間順序,先講了南朝元嘉年間,文帝劉義隆大意輕敵,草率北伐,落得個倉皇而逃的典故,緊接著又將回憶的視角轉到由于南宋朝廷長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異族皇帝廟前,鴉飛鼓響,祭神活動正進行得熱鬧,看不到一點抗戰氣氛的舊聞。從容慷慨的敘事之間,一個有天地情懷的悲情英雄躍然紙上,他用飽含血淚的筆墨為南宋統治者呈上了不可草率北伐,要做充分準備、細致工作、積極對敵的忠心表。
篇8
2、《念奴嬌·赤壁懷古》全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篇9
【關鍵詞】懷古詠史;客觀性;自我關照性;社會關照性
詠史懷古之作,在中國詩史上源遠流長。它肇始于《詩經》,束漠班固首以“詠史”標目,雖有“質木無文”之譏,但畢竟開一代新體。隨后,左思、陶淵明、顏延之等人都有名篇傳世。梁代蕭統編《文選》時特立“詠史”一目。入唐以后,日臻成熟,興盛發達,則在晚唐。
晚唐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共3卷150首。其特點是在每首詩的下面, 標出一個地名, 以通俗之語,狀眼前之景,詠過往之事,發懷古之思,刺披靡之事,將該地發生過的歷史故事與神話傳說寫入詩中。這些詠史詩以歷史陳跡為線索,歌詠該地發生的歷史故事,雖然語言表達淺白直觀,但具備統治者極力提倡的美刺功能,“美盛德之形容,刺衰政之荒怠”,將歷史上的忠奸善惡以及忠孝節義的倫理道德與歷史故事相結合。如《褒城》:“恃寵驕多得自由,驪山舉火戲諸侯。秪知一笑傾人國,不覺胡塵滿玉樓。”;《魯城》:“魯公城闕已丘墟,荒草無由認玉除。因笑臧孫才智少,東門鐘鼓祀鶢鶋。”;《荊山》:“抱玉巖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聲叫,疑是荊人哭未休。”
從縱向來看,胡曾《詠史詩》的內容廣泛,時空跨度很大,將上古至隋發生過著名歷史事件的山川湖澤、關隘城池、營壘津渡、亭園宮闕如烏江、函谷關、赤壁、洞庭、阿房宮等盡收其中。同時以地名為題,歌詠在該地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如長平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鴻門宴等,將歷史情節與地理環境融合為一。此外,《詠史詩》中匯聚了眾多歷史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至俠客隱士、貞烈婦女,如唐堯虞舜、秦皇漢武、張良韓信、諸葛孔明、褒姒、王昭君等。據統計,胡曾《詠史詩》涉及到的歷史人物多達五百余位,容量之大,包蘊之豐,令人驚嘆。
從橫向來看,胡曾《詠史詩》在縱向梳理歷史人物的同時,多維度加以詠嘆,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豐滿度。對于同一歷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審視。如楚漢之爭這一歷史題材,在《阿房宮》、《鴻門》、《鴻溝》、《滎陽》、《垓下》、《烏江》、《沛中》等多首詩中予以歌詠和表現。《阿房宮》描寫劉邦率軍攻入咸陽,秦國滅亡;《鴻門》寫項羽不用范增之計,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致使垓下大敗;《鴻溝》寫劉邦用緩兵之計,與項羽劃鴻溝為界,示意平分天下,隨后即窮追不舍致使項羽兵敗身亡;《滎陽》寫楚漢兩軍相持之勢;《烏江》表現項羽垓下戰敗之情景,多角度再現當年楚漢之爭的過程。
從寫作手法的角度來看,胡曾的《詠史詩》語言通俗明快、淺易,不用冷僻生澀的語句和典故,多用白描的筆法再現歷史。以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為例,在胡曾《詠史詩》中的《赤壁》寫道“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而杜牧的千古絕唱《赤壁》則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同是歌詠赤壁之戰,胡曾所寫的側重于赤壁之戰的交戰雙方以及戰爭的最后結果,語言通俗易懂。而杜牧所寫的赤壁則具有更高的藝術抽象性,將歷史要素與文學要素相結合,將詠史與抒懷相融合,把情、景、事、理融為一體。再如《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直言隋亡這一史實。而李商隱的名篇《隋宮》則寫道“乘興南游不,九重誰省諫書函?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構思精巧,韻味雋永,寓意深刻。從這個角度來看,胡曾的詠史詩對于歷史事件的處理在語言藝術上有著鮮明的特點,即注重語言的通俗易懂,音韻和諧,旨在普及史實。
而一般的懷古詠史詩多以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跡為觸發點,其歌詠的歷史并不僅僅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其中還寄托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更多的關注這個歷史事件對后世的影響和帶給詩人自己的心靈上的震撼及感觸。與胡曾語言直白淺顯易懂的詠史詩相比,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詩人的情感體驗、藝術想象和哲理感悟,在語言的處理上也使用大量的藝術手法。
從自我觀照性和社會觀照性的角度來看,胡曾的《詠史詩》多以傳統儒家理論道德作為衡量選擇史料素材的出發點,突出的是其社會觀照性與現實指向性,很難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然而,詠史詩首先是詩,雖然詠史詩因事而感的特點使其不能離開必要的敘事描寫和抒情議論,但是,意境的典型化與意蘊的深刻化對于詠史詩來說是藝術上成敗的關鍵,是由“史”跨入“詩”的要旨。晚唐名家杜牧、李商隱的詠史詩多借物起興,有一唱三嘆、余音裊裊之妙,深合古典詩歌“象外之旨”、“言外之意”的內在審美規范,做到了史為我用,以“我”為主,超越具體史實本身,在更為廣闊的時空背景上形成對歷史的縱覽,立論精警深刻,達到對現實的思索、生活的感悟。
在胡曾的《詠史詩》中更多看到的則是史料素材的堆積,盡管承襲了以詠詩批判現實的傳統,借歷史進行道德評判,但是歷史與現實之間往往呈簡單而直接的類比關系,如《烏江》中寫道:“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只是對《史記》中記載的史實以詩的形式進行概括性再現,和司馬遷所記史事表現出的觀點完全一致,除了對史料的熔裁取舍,并無自我觀照感的體現,與一般的懷古詠史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上,胡曾的詠史詩表現出較強的客觀性。在胡曾的詠史詩中,對劉邦的評價有《沛宮》這樣歌頌他求賢若渴的詩句:“漢高辛苦事干戈,帝業興隆俊杰多。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也有批判他成就大業后猜忌忠臣的篇章:“漢祖聽讒不可防,偽游韓信果罹殃。十處辛苦平天下,何事生擒入帝鄉?”與之相應,一般的詠史懷古詩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有著較強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在歌詠項羽的詠詩懷古詩中,有對項羽霸業未成而感到嘆惋的,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有對項羽剛愎獨斷、不能受挫的感嘆:“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還有對項羽暴烈恣睢的批判:“沛公百戰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在作用上,胡曾的詠史詩與一般的詠史詩都具備“鑒世資治”的現實觀照性,它們都以過往為參照物,選取歷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作為歌詠對象,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探尋興亡的規律以鑒當世。在胡曾的詠史詩中提到“積粟成塵竟不開,誰知拒諫剖賢才。武王兵起無人敵,遂作商郊一聚。”來提醒統治者要虛懷納諫,選賢任能,方能安邦定國。與之相應,在李商隱的詠史懷古詩《賈生》以一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諷刺了統治者不重視人才,一味求仙問道的可笑,提醒當世統治者要重視人才。
胡曾的詠史詩以通俗質樸的文字客觀公允地歌詠著歷史,在唐末重聲律、競綺靡的詩風中雖略顯格格不入,但其強烈的現實關照性和社會關照性描繪出了漫漫歷史長河的真實樣貌,對后世歷史小說和童蒙讀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趙望秦,潘曉玲.詠史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篇10
關鍵詞:豪放詞 豪放 沉郁 曠達 飄逸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唐詩、元曲一樣,也是標志著一個時代特色的文學樣式。在北宋詞壇蘇軾可謂是一位獨領的詞家,他以詩為詞,開拓了詞的內容,提高了詞的意境,開創了豪放詞風。蘇軾的詞和他的詩一樣,揮灑自如地抒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時而豪放沉郁,時而又曠達飄逸,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現將這兩首詞作簡要的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被貶黃州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詞的上片主要寫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詞將無限的時間與空間任意驅遣筆端,將贊美古代英雄與抒發自己的懷抱有機結合起來,思想感情豪邁而又沉郁,景色畫面雄偉而且壯闊,歷來被譽為“古今絕唱”。
詞的起筆兩句高唱入云,氣吞萬里,展現了一個引起人們興亡之感的壯闊雄渾的境界。浩浩江水日夜東流,波濤洶涌奔騰不息,千百年來多少英雄豪杰,就像這滾滾流逝的江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浪淘盡”三個字將“千古風流人物”都包容在內,囊括其中,欲擒故縱,謀形蓄勢,為下文特別提出赤壁之戰的英雄豪杰作鋪墊。這兩句把千古江山與風流人物合寫,創造了一個氣勢奔放、雄渾豪放的詩一般的意境,既點出了“懷古”的題旨,又隱含蘊蓄著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無限感慨,這是登高望遠時的所見所感。三四兩句由前面泛泛的江山、人物之感收縮到具體的歷史人物與事跡上來。在“赤壁”的前面加上“三國周郎”,為后面寫周瑜先蓄勢一筆。作者自知所游的赤壁并非真正的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而是“傳云曹公敗所”,所以說“人道是”,這就避免了歷史的考究。“亂石穿空”三句正面描寫摹繪赤壁江山的景色。“亂石穿空”一句寫仰視時所見高山林立、奇峭高峻的形象,重在描其“形”;“驚濤拍岸”一句寫俯瞰大江時所見的奔騰氣勢,一個“拍”字寫出了驚濤擊岸的聲響,重在狀其“聲”;“卷起千堆雪”一句寫江面波瀾壯闊,驚濤洶涌澎湃,有似“千堆雪”,突出了浪花四濺,一片潔白,重在繪其“色”。這就從形、聲、色三個不同角度充分調動了人們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使人有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目不暇接之感,畫面感十分強烈。這三句江、山合寫,而以寫江為主,照應起句“大江東去”,描摹得形象生動鮮明,意態雄深縱橫,撼人心弦,為下片追懷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烘托了環境氣氛。“江山如畫”四個字高度概括了上面的景象。面對如此陡峭險峻、雄奇壯麗的江山勝景,“人非木石豈無感”?更何況這位“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卻懷才不遇、險遭殺身而貶居黃州的作者又怎能不感慨萬千呢?于是,觸景生情,睹物思人,自然吟出“一時多少豪杰”一句,“多少豪杰”當包括曹、孫、劉三方。這兩句仍然是江山、人物合寫,卻以寫人為主,照應了開頭的“千古風流人物”,但起筆指“千古”,這里縮小到指三國“一時”,這就自然而妥貼地引出下片要盡情贊頌的英雄人物周瑜。這樣承上啟下,詞意不斷,詞情滿懷,極見功力。
詞的下片前五句,用特寫鏡頭著力刻畫年輕統帥周瑜的形象。起筆用“遙想”一詞點明題旨是在“懷古”,并領起下面五句。赤壁之戰時,周瑜與小喬結婚已有十年了,并非“初嫁”,作者如此運筆,是要以美人來烘托英雄,更見周瑜的英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因此,“小喬”兩句看似閑筆,實則是借美人新婚、春風得意,來烘托、渲染周公瑾少年豪杰、“雄姿英發”的。周瑜掛帥時年僅二十四歲,因少年得志,世人稱之為“周郎”,十年后與諸葛亮率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不可一世的曹操,贏得了這場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的勝利,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使東吳雄踞江東,這樣的人物自然是值得蘇軾欽佩和贊美的。“羽扇綸巾”兩句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身當大敵,沉著冷靜,鎮定自若,依然一把羽扇,一身儒服的閑雅風度,充分表現周瑜的才智韜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寫談笑之間就把曹操的船隊燒得精光,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確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以上五句不僅寫出了周瑜的赫赫戰功,而且描繪了他風流倜儻、胸有成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將風度,可見在東坡的筆下周瑜這個英雄人物的形象的確是夠飽滿、極完美的了。這就為后文的對比造勢、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