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9 15:44: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赤壁賦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赤壁賦教案

篇1

關鍵詞:全媒體教育;蘇軾詞賦;融合教學模式

“全媒體視域下教學”是指在多維度、多層次、多渠道有機整合適合教學的現代全媒體技術,優化各階段教學,以便高效滿足現代學生對于學習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增強學生視聽多維度知識體驗,建構知識體系,使教學效果得到實質性的優化。本文所涉及的蘇軾詞賦是指部編版必修一語文教材中蘇軾的一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一賦《赤壁賦》,需要對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進行全面了解,同時兩篇詞賦富含哲理思辨。為了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嘗試將全媒體視域下先進的教學手段融入蘇軾的詞賦教學,將提升蘇軾詞賦的教學效果。

一.全媒體視域下蘇軾詞賦教學媒介解析

1.課前微課錄制媒介解析。微課視頻的錄制,需要依據授課內容全方位設計如何展開。本微課視頻主要通過Flas構建蘇軾的人生經歷,加之趣味幽默語言配音使微課視頻更具生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后期加工,運用了多款編輯制作軟件,例如:Premiere視頻編輯軟件、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演示文稿軟件、AU音頻降噪、ArctimePro跨平臺字幕軟件。如今,全媒體教育技術的發展,已有微課錄制專用教室,根據所需隨時切換場景,減輕了后期編輯制作的工作量。2.課堂知識教學媒介解析。在大數據時代,智慧教學一體機有較強的云端記憶儲存功能,依據往日同學習題練習易錯點的匯總,能夠對此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的知識檢測。進一步強化了語文知識點教學效率。VR虛擬機、3D+720°全景圖畫①是輔助教學過程中每一教學環節情景創設,以便真實的帶學生體驗不同詩文所展現的環境描寫,置身于景,領悟作者情思。例如本課采用“明月”、“江水”動態變化過程,形象引導學生領悟其后蘊含的哲學思辨。3.課下拓展鞏固媒介解析。隨著學習任務量的增加,課下輔導的有效落實也至關重要,完善課下教學,加強家校聯合管理,實現知識的鞏固與內化。再次運用QQ虛擬社交區平臺,通過課上所悟蘇軾精神境界,匿名交流分享對自我人生精神的思考,使學生能夠大膽的吐露欣賞,促使知識的內化。同時智慧教育一體機的運用,家長端隨時能收到孩子學習狀況的反饋,以便及時作出引導。

二.全媒體視域下蘇軾詞賦教學設計案例

現以部編版必修一蘇軾一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與一賦《赤壁賦》與全媒體教育融合的教學模式探究做以解析,教案設計部分內容呈現如下。

三.全媒體視域下蘇軾詞賦教學設計評析

現對以上蘇軾詞賦的教學設計做以下具體分析。首先,課前預習。打破傳統語文教學文字呈現的形式介紹作者人生經歷的方式。在此,采用了Flas的制作,將蘇軾一生重要的經歷以動畫的形式錄制成視頻,加之滑稽幽默的語言重中之重介紹蘇軾創作這兩首詞賦時的所處之況。并將此段視頻放在課前預習部分,一方面提高了同學們預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視聽結合,提高了學生對蘇軾經歷的有效記憶,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課前預習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初步了解,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點,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其次,整體感知。作為復習課,涉及對詞賦重點字詞的鞏固學習,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采用全媒體教育中的智慧一體機,將上次云記憶中每位同學的易錯點進行檢測鞏固,使知識得到有針對性有效的鞏固復習。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是當今語文教學的重要關注點。實踐調查,強化鞏固易錯點有利于提高語文知識掌握的實效,所以,此環節借助智慧教學一體機的云記憶儲備平臺將有針對性的突破每位學生的知識難點,提高學生語文知識點學習效果。另外,課堂教學。通過在線拓展儒釋道思想的視頻和蘇軾兒時讀書資料考證的展示,進一步增強了教學的真實性。同時對《念奴嬌?赤壁懷古》每一情境展開教學,將上闕所繪萬里長江壯美景象通過VR、3D之景展示給學生。在此景下,講解英俊豪杰的戰績故事,便較為容易的激發學生理解此時的愛國之情。隨時引導學生化身蘇軾未能建功立業的現狀,形成鮮明對照,憂愁思緒便油然而生。而在《赤壁賦》的教學中,則更偏向哲理性,例如:引導學生理解“江水”、“明月”所蘊藉的哲理思辨。采用全媒體教育媒介,形象演示江水雖一直流逝但終究未曾減少,明月雖陰晴圓缺,但終究是那輪明月的虛擬實驗。于此理解,在化解難點字詞注釋的基礎上,很容易形象化的理解自然萬物“變與不變”之理。想必同時優化了傳統逐句翻譯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其意。

最后,鞏固拓展。通過對兩篇詞賦的深入分析,引導同學對比其中的異同。蘇軾于《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儒家思想的雄壯豪情,于《赤壁賦》中的佛道思想的深沉蘊藉,“外儒內道”便是兩者相通之處。課下便布置了借蘇軾人生精神境界在班級群內匿名品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觀。借助QQ等日常使用的社交平臺展開一方面化解了同學間平日交流分享“礙于面子”的局限;另一方面節省了課上時間,在課下娛樂之時也使學生進行自我認識,提高了課下時間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身邊的大眾傳媒,減少學生上網無效時間,增加虛擬社區學習交流時間,讓無時無地學習真正貫穿于學生成長過程。在本課例蘇軾詞賦的教學中,啟發我們可接觸跨學科的教學研討,例如:720°全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廣泛。跨學科的交流學習將有助于教師進一步創新教學切入點,同時能活泛同學們的思維。其次,從學情出發,適時調整教學,讓學生感知語文教學的時代性,在領悟傳統文化古韻文化知識中,不失古文韻味也不乏現代的時代感,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改變學生對傳統語文的看法。最后,無論本課詞賦教學還是語文教學,學生將所悟的詩人思想情感內化于自身成長是每堂課的最高境界,全媒體教育媒介則可有效輔助學生將優秀精神文化內化。

正如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所說:“教育媒介是一定教育觀的物質體現”。縱觀本堂全媒體視域下蘇軾詞賦教學的探究,在變革著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在逐漸優化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明確了全媒體視域下指引教學居于新時代教育教學發展前沿,同時是指導今后語文教育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途徑。理性審視全媒體視域下的語文教學,優勢之處顯而易見,激發興趣、強化知識記憶、拓寬視野等。學生高效領悟蘇軾雄壯之心,佛道超脫境界。但也存有局限性,教育政策、經濟水平的不同,學生對于互聯網合理使用的自控自辨能力需要進一步規范引導,提升教師團隊專業素養、有效把握不同階段學生學情、均衡完善先進的教學設備等問題丞待完善。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優勢,合理適度使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在激發同學們注意力興趣的基礎上,深化所教授知識內涵性引導。全媒體視域下的教育媒介的使用是服務于語文教學,以此引導同學們對語文知識文化進行有效的內化,品味其內涵,提升學生自身文學素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LeslieMoller,JasonBondHuett.21世紀的學習和教學技術前景瞻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遠新蕾,趙杰,陳敏.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7.

[3]鄔雪潔.媒體素養教育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7.

[4]張學波.媒體素養教育的課程發展取向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

篇2

一、精心準備教學方案

作為一名教師,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的責任。備課是上課的必要,備好課更是上好課的前提。

備課要備:教材、學生、寫教案、設計作業,設備。怎樣備好一節課,我認為要明白三個問題,即“教什么”“怎么教”“所面臨的教學對象”。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教學方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課上一分鐘,課下十日功。大部分老師備課時能處理好前兩個問題,卻疏忽了最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備課時對自己今天給什么類型的人上課,他們會有那些問題,會在什么地方出錯,他們還能提出些什么等問題疏忽了。

二、合理利用課堂時間

教與學不是割裂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依賴的,追求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是課堂高效的保證。教學是否有效,不能簡單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任務, 而是 要合理利用課堂,向45分鐘要質量,向課堂要成效。

課堂45分鐘時間,既屬于教師,又屬于學生。一堂課的時間安排要合理。必須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必須保質保量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處理好聽說讀寫的時間分配。就“讀”來說,一些精美的散文和詩歌(如《古都的秋》、《赤壁賦》、《雨巷》等),只有通過朗讀才能真正體悟其神韻和意境。常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多了,慢慢就可以理解了,一定程度上,學生讀比老師講收效會更好些。

2、是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一般老師習慣于“塞”而不善于“導”,因此害怕將時間還給學生會白白浪費掉,所以緊緊的攥住時間不放。這種做法,斬斷了學生投入學習和活動的關鍵環節――動手和動腦,思考和感悟的過程。所以,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最重要是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可以靜靜地思考,與同桌交流,小組相互討論。這才是我們教師追求的理想境界。《沁園春---長沙》一文,提出了兩個問題:1、眼里的秋景與古代文人墨客眼里的秋景有什么不同,舉例說明;2、你從詩歌中讀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3、積極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時,可以用多媒體將聲、像、動畫等多種手段融合起來,以強烈的氣氛渲染,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其心潮澎湃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授古代小說時,布置課外閱讀原作,特別是節選的章節前后的內容,弄清作品故事情節發展脈絡;看錄像,增強直觀效果;在網絡查找有關專家的點評,與自己的認識對比,增加記憶和印象。課堂鼓勵學生把課外看到的和理解的在同學中交流,達到共進的目的。

4、教師還可因勢利導。

篇3

比如我在給學生教授基礎知識,也就是高考語文字音字形考點時就常這么做。上《赤壁賦》這篇課文時,當同學們不認識“山川相繆”句中的“繆”的讀音時,我先引導學生復習“繆”的其他三個讀音(móu,miào,miù),并比較三個讀音的相同點,再根據句子意思知道“繆”有“繚繞”意,自然而然的就推出了此句中“繆”的讀音是“liáo”,還可以判斷它是通假字,通“繚”。這個辦法可謂屢試不爽。我在教學“謄”的字形時,學生記成了“譽”。我便抓住機會先讓學生復習“榮譽”一詞的讀音和字形,再告訴“謄寫”這詞的讀音和字形,又添加“眷戀”一詞的讀音和字形進行比較記憶。這樣既能溫故知新,也達到了知識向能力的轉換,還擴大了記憶的容量。

又比如,我告訴學生文學常識或補充課文背景知識時,在溫故的同時還可以向權威挑戰。南方出版社編輯的《優秀教案》,在2009年版高二語文上冊的第88頁第二段的第三行把“大喬”說成了孫權妻,這是錯誤的;“大喬”應該是孫策妻才對。我查過歷史資料,也和同事討論過,大家的結論是一致的。其實我在2002年版的高二語文上冊142頁第七段第三行早就發現過,那時我以為再版時會改正過來,沒想這個錯誤一直沿襲了下來,時隔近十年了,我希望出版社能接受我的建議,并寫了封信給他們指了出來,一個星期后他們給我打來了電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還給了我榮譽證書。可見“溫故”可以“改錯”。

再比如,我在教學文言實詞和虛詞考點時也常用這個辦法。上《陳情表》這篇課文時,同學不理解“慈父見背”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導學生先復習“請見諒”“請見教”“府吏見叮嚀”“君既若見錄”(課文《孔雀東南飛》)句中“見”的含義,同學一下就知道了“見”在句中是“我”的意思,整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4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課堂;研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而語文作為較于其他學科有更多人文性的學科,在弘揚傳統文化、啟迪學生人生方面更應該發揮作用,讓學生的發展根植于充滿傳統文化的課堂,讓傳統文化的氛圍充滿我們的語文課堂。

一、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存在方式

作為引入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其滲透面是廣泛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材作為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依據,必須注重傳統文化的設置,例如,文言文、古詩詞等。以高中語文人教版的五冊必修教材為例,共涉及古詩詞22首,文言文共17篇。然而語文教材的知識容量畢竟有限,教師可以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補充,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增加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陶冶。例如,在學習必修三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教師不僅應該指導學生這篇課文的主題、內容、人物性格等等,同時還應該點撥學生這篇課文出自《紅樓夢》這部經典中,是一個朝代歷史背景、傳統文化的縮影,所以,可以適當補充給學生清朝的禮儀習俗、建筑風格、等級制度等傳統知識。語文課堂上“教教材”不可取,然而我認為只是“用教材教”也不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和求知欲望,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的氛圍應該是自始至終的,每個細節是都可見的。在課堂上“教學相長”的同時,養成學生“尊師重教”的禮儀習慣。教師還可以通過板書教授學生書法的寫作,讓學生感受書法這種國粹的魅力。

二、傳授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1.教材

2014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了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加強,但是仍然需要強化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語文教材中,涉及傳統文化的比重還應該適當增加,教材中編入的不應該只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這些司空見慣的學生早已有所耳聞的內容,更應該從培養學生影響學生一生的人格發展考慮。當然這種傳統文化篇目也不應只是量的增加,如果為了只是文言文的積累也是顧此失彼的做法。

語文教材不只是教科書一種,這一人文性濃郁的學科更是生活的反映,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諸如,教學視頻,戲劇表演等,都可以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教材,也是傳遞傳統文化的途徑。

2.教師

教師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累,有積淀的基礎上的講授才會有歷史的厚重感,才不會只是教案的復述,或者在課文之外問題的束手無策。然后,在此基礎上全面備課,由于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悠久,所以,備課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提問的問題,可能涉及的知識,這樣有準備的課才能有底氣地上,有針對性地講,學生才能有切實的收獲。

新時代的語文教師不應該只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該時刻做好學生的領路人。例如,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書法寫作能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有一定的朗誦能力,讓學生可以更身臨其境地感受古文的韻律,甚至是一點繪畫能力,學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語言的美,更甚至是一點寫作文言文、古詩詞的能力,這樣教學的時候更透徹,知道作者表達時的所思所想。這樣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考試的指揮棒下,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篇目不應該只是考試的犧牲品。教師習慣性地將古文的翻譯作為重點,將學生的背誦作為目的,這樣的課堂難以有美的享受,更沒有興趣可言。有些甚至是只學習考試的重點部分,然后死記硬背,這樣的學習脫離了文章內容,考完試后學生都不知道課文內容,變成為了考試而學習。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體會的,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只要教師肯教,學生時間久了就能夠感受到它的魅力,拋開考試的壓力,不是開篇就講背誦的任務,在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自然能學到他們所關注和感興趣的內容,然后教師再加以引導,考試的要求也肯定能達到。

3.學生

現在的學生在考試的壓力下,面對古代經典篇目的閱讀缺乏耐心,缺乏興趣的培養,因此,剛接觸就感覺難以讀懂,很快就放棄了,所以,對傳統文化感受不深,所學的經典篇目也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刻的印象,更難以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創新。社會的極速發展伴隨的是淺閱讀的盛行,瀏覽式的閱讀,獵奇式的閱讀,多數人很難俯下身子去閱讀文化氣息濃厚但是需要時間思考的傳統文化內容,學生極少有人能自覺領略傳統文化的內容。

三、傳統文化更深層次進入課堂的策略

1.聽

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傳授應該是多角度的,在學習古代詩文時應該不只是教師講、學生聽,很多時候應該讓學生聽一聽名家的朗誦,很多時候古代的詩文不是作者自己默默寫成的,而是一時興起的吟唱,抱有感情的唱和,配合音樂的填詞等等,聽一聽別人讀的字詞,聽一聽音樂的感受,學生更能夠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律美。這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使語文課程做到“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2.說

早在之前,朱自清在《再論中學生的國文程度》中就說:“中學生應該誦讀相當分量的文言文,特別是所謂顧問,乃至古書。這是古典的訓練,文化的教育。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必須經過這種古典的訓練,才能成其為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由此可見,誦讀古文的重要意義。誦讀可以領略詩文的韻律美、節奏美、意境美,培養語感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領略中華民族的語言魅力,提升語文素養。古詩文比其他經典更需要讀出來,《赤壁賦》的大氣磅礴,《聲聲慢》的凄婉哀傷,《蜀道難》的浪漫豪放等等。

3.讀

新課標中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語文教學由“認知領域”調整到“生命全域”,當語文課堂的時間有限,語文教材的內容有限時,傳授傳統文化就要是伴隨學生始終的,在語文課堂上應該注重學生經典古詩文的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不再枯燥,讓學生喜歡傳統文化,在課程緊張的同時應該保證學生誦讀經典的時間,給予學生自由讀書的空間。廣泛的閱讀可以觸類旁通,吸收古代文化的營養。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經典古文,盡管在教材中沒有提到,教師可以將它放到課堂上來統一閱讀學習,讓學生真正領會文化含義,而不只是讓學生課下走馬觀花式閱讀。

4.寫

語文課堂上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聽說讀上面,而應該嘗試寫作,即學習古人的方式用文字將自己的內心表達出來。學以致用,學習古文的最終目的還在于應用,在于將古人的表達方式轉換為自己的方式,能夠有聲有色,或者在表達與古人相同感受時拿來引用。

語文課堂中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授,一定不是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為了考試而加大積累量,而是讓學生充分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而受用終生。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高效課堂 形象美 情感美 個性美 思辨美 創造美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在新形勢之下,如何讓高效課堂美起來,也成為高中語文教師思索探究的問題。

“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教師在傳受知識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品味生活,觀察社會,感悟人生,讓美在語文高效課堂中得以充分展現。

一.心存大愛,展現形象美

有些教師,在教學之余,加強業務學習,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營養,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與文學素養,然而課堂效果卻未必顯著。那是因為他們的心中缺少一份對學生的關愛。而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的教師,未必是學生喜歡的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魯迅也曾說過“教育植根于愛。”如果一個教師胸無目標,精神空虛,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志趣低下等,又怎能孕育出愛,怎能培養出個性活潑、思想健康、意志堅定、目標明確的學生呢?而高效課堂之美又何從談起呢? 因而,若想讓美在語文高效課堂中展現,教師在加強業務學習的同時,更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建設。教師應心存大愛,愛所有的學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盡相同,教師在鼓勵學生發揮優勢的同時,也應包容學生的缺點,并能及時給予糾正,使其樹立自信,“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 “只有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教師的心中裝滿愛,學生自然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師生間進行愉快交流,而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也自然高大起來。德才兼備的教師自然受學生的喜歡和尊重,這樣的教師,何愁語文課堂不美,效率不高?

二、營造氛圍,展現情感美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教師要將自已的閱讀心得和情感體驗與學生一同分享,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將學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

語文課堂,學生的情感最容易被激活,激情導入有時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引導學生鑒賞《湘夫人》時,可以這樣導入新課:“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兩次遠謫后,愛國的激情如火焰熊熊燃燒。他行呤澤畔,滿腹憂愁憤恨都化作不朽的詩篇,但復興楚國的希望卻沒有破滅。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睛天霹靂般的消息擊昏了他,秦將白啟進攻楚國,占領郢都,楚國的廟宇和陵墓都被毀了!他決定回到都城尋找歸宿,他蓬頭垢面,昏昏沉沉,走了幾天,到了汨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到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內心像巨浪翻騰起來,懷抱巨石,身向汨羅,留下千古遺恨。在《湘夫人》這首詩中,你能否找出屈原的遺恨?”當求知與求學的情感被激活,學生異常興奮,迫不及待地閱讀這首較為難懂的詩歌。良好的教學氛圍觸及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愉快、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深情誦讀,大膽想像,自由論說,傾心感悟。師生一同走近屈原,理解屈原,敬佩屈原,崇拜屈原,情感表現得酣暢淋漓,學生真正感受到“我參與,我快樂,我自信,我成功”,怎一個美字了得?

三、因材施教,展現個性美

因材施教,是教育宗師孔子樂于施用的。其教育理念之超前,實則令后世教師欽慕。幾千年來,傳承文明的教師一直在踐行著這種教育理念。面對復雜學情,教師如果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味地“傳道,受業,解惑”,“一刀切”“滿堂灌”,而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所有學生要求相同,勢必效果不佳。“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而有些學生起初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以及較高的名次,但又有時靠不住的。高中生的人生觀還沒有完全成熟,影響學習的因素也很多,一旦對學習失去興趣,就會前功盡棄。因而,若使課堂教學具有效性,教師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應因材施教。

在教授《赤壁賦》時,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同學,理解文言文內容較為困難,組織他們借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疏通文意。第二組同學已具有翻譯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閱讀面較窄,引導他們在翻譯的基礎上,借助參考資料來理解文章的內容。第三組同學能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并閱讀廣泛,理解能力較強,向他們推薦了蘇軾被貶謫到黃州時所創作的作品,讓他們探究蘇軾的人生哲學。一節課45分鐘,“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高效課堂標語)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因材施教彰顯了學生的個性,當笑聲、掌聲、歡呼聲在課堂上響起,學生的個性美閃現了光彩。

四、拓展閱讀,展現思辨美

著名近代教育家先生倡導學生自讀,而自讀正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果教師只滿足于完成教材的授課內務,不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拓展閱讀空間,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束縛,理解能力也會相對較弱,更難具備思辨能力。教師應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中引起共鳴或爭辯,體驗人生美感,感悟生命的厚重。再通過交流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審美思辨能力。

學期之初,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篇目,甘作配角,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學生在閱讀《歸園田居》后,可深入探究陶淵明的“隱居思想”,查閱陶淵明代表作品《五柳先生傳》、《桃花園詩》、《歸去來兮辭》和與此相關資料,拓展閱讀空間,掌握陶淵明的生平事跡、了解思想演變的過程。中學生“會用手,用舌,用頭腦去工作”,在閱讀過程中,他們能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討論產生了不同觀點,形成“對峙”局面,圍繞“陶淵明的隱居是否消極遁世”展開辯論。既理解消化課文內容,又開闊視野,對文章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思索辯論過程中,深刻了解了陶淵明人性的光芒。因而, 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真誠鼓勵學生,公正評價學生,熱情肯定學生,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想,于拓展閱讀中,展現思辨美。

五、及時反思,展現創造美

著名教育家葉瀾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而語文高效課堂更需要教師具有反思精神。“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監控、教學體驗等方式,辯證地否定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學經驗、教學行為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加工過程。教學反思具有實踐性、主體性和創新性。”在反思過程中,教師應以教學理念為切入點,以敏銳的眼光去研究教學案例,研究學生,再搜集資料循環反思,及時記錄課堂生成的有價值的有規律的信息。

雨果說過“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教師要想“勝利“,就要學會反思。教學反思過程也是教師發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教師能體驗創造的與美感,能感受到師生智慧碰撞而創造出的美麗。。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一種手段,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法寶,更是高效課堂的源泉。維納斯并沒有因殘損雙臂而被人遺忘,因為因缺撼而產生的美麗會更持久。語文教師也應于不完美中去發現美、創造美,使語文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高效為先,效率為重。教師應以愛為核心,以營造氛圍為前提,以因材施教為關鍵,以拓展閱讀為途徑,以及時反思為根本,打造成高效課堂,讓美在高效課堂中閃耀光芒。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教育學會2013年4月13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