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懷古原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20:49: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赤壁懷古原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朝代:宋遼金

作者:蘇軾

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擄)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譯文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祖國的大好河山啊,那時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他的姿態多么的雄峻: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

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神游于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注釋

⑴大江:指今天的長江。

⑵淘:沖洗,沖刷。

⑶故壘:黃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⑷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于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安徽廬江有其周瑜墓。)

⑸雪:比喻浪花。

⑹遙想:形容想得很遠; 回憶。

⑺小喬:喬公的小女兒,生的閉月羞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喬為孫策之妻,有沉魚落雁、傾國傾城之貌。

⑻英發:英俊勃發。

⑼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周瑜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⑽檣櫓:強大之敵,指曹軍(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船。檣,掛帆的桅桿。櫓,一種搖船的槳)。

注一:《宋集珍本叢刊》之《東坡樂府》, 元延佑(1314-1320)刻本, 作“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原藏楊氏海源閣, 歷經季振宜、顧廣圻、黃丕烈等名家收藏, 卷首有黃丕烈題辭, 述其源流甚詳。延佑本實今傳各版之祖[1]?!秴矔衫m編》之清版《東坡樂府》, 亦作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序曰:“東坡詞今行世者,只毛氏汲古閣王氏四印齋二本。毛跋謂得金陵刊本,未詳。所自,王刻從元延佑云間本出,較為近古,中有十首為汲古所未載,而汲古多于元刻者六十一首, 今以元刻為主, 毛本異文, 著於詞后, 元刻之確為偽刻者, 則依毛本正之。”而“檣櫓”一說卻沒有一個合理來源說明,所以“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似較接近事實, 應以 "強虜" 為準。()

注二:語文教材人教版作“檣櫓”,而蘇教版作“強虜”,考試時應以課本為準。

⑾故國:這里指舊地,當年的赤壁戰場。指古戰場。指假戰場黃州。

⑿華發:花白的頭發。

華:《現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⒀人生:現有版本作人間。

⒁尊:通“樽”,酒杯。

⒂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注:一尊還酹江月,“還”字的讀法

古時讀音是huán。

其實就是在現代,稍早一點——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個讀音,沒有普通話中“hái”這個讀音。也就是說,在用于“歸還”的“還”時,讀作“huán”,在用作“還是”、“還有”這一義項時,讀作“hái”。事實上在古詩詞中沒有“還是”、“還有”的用法。hái這個讀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說中開始出現的。如《紅樓夢》第五十回:“他竟比蓋這園子還費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還酹江月”中,“還”也不是現代人很容易就聯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還”有“更、更加”的意義)。試想,“人生如夢”,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這里“還”是“回還”的意思,不是人回還,是人的“神思”回還,從夢中回還,醒來。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許慎[2]的《說文解字》中,“還”(繁體字為“還”),也只有一個讀音:

卷二 辵部 還 復也。從辵瞏聲。

篇2

《賣花聲·懷古》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詠史組曲,原文如下: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譯文:阿房宮內羅袖翻飛,歌舞升平;金谷園里玉樓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蔥郁,江中龍舟顯威名。往事難回首,東風又起,暮春時候一片凄清。美人虞姬自盡在烏江岸邊,戰火也曾焚燒赤壁萬條戰船,將軍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門關。傷心秦漢的烽火,讓百萬生民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一、生僻難寫字關。許多同學默寫不能得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名句中的生僻字、難寫字,書寫錯誤。一字之差,導致失分。例如《蜀道難》中“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兩句中,“豗”和“砯”兩個字比較生僻,容易出錯。又如《赤壁賦》中“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壑”和“嫠”是兩個難寫的字,常常寫錯。又如《詩經·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中“愆”也比較難寫。突破名句中的生僻字、難寫字,將會大大提高默寫的正確率。

二、音同異義詞關。讀音相同,意義不同的詞在名篇名句中屢見不鮮,要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義。例如《琵琶行》中“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幽”的意思是“隱藏的、隱蔽的”,由于后面有一個“愁”,容易誤寫成“憂”?!皽婧T旅髦橛袦I,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這一句容易將“滄”誤寫為“蒼”。它們讀音相同,意義有別?!皽妗?,青綠色,滄海,指大海。“蒼松翠柏”,蒼松,指青松。“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賈誼《過秦論》)此句很容易將“報怨”誤寫成“抱怨”?!皥笤埂币鉃閳蟪穑欢氨г埂币鉃槁裨埂?/p>

三、音同義近詞關。讀音相同,意義相近。例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李白《蜀道難》),“顛”與“巔”意義相近,都有“頂端”的意思,但它們的意義不完全相同,“樹顛”只能寫作“顛”,“山巔”應寫作“巔”。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材”極易錯寫成“才”?!安摹迸c“才”都有“才能、才華”的意思,不同的是,“材”的本義是木料,句中用的是比喻義,而“才”用的是本義,指才能、才華。

四、義同異形詞關。意義相同,形體不同。例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軾《赤壁賦》),“唯”與“惟”意義完全相同,只是形體不同。又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杜牧《阿房宮賦》)、“鉤心斗角”與“勾心斗角”,它們音同義同形體不同。又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此句易將“長”誤寫成“?!?,它們意思相同,形體不同。這類詞,默寫時要尊重原文。

五、形似異義詞關。形體相似,意義不同,容易混淆。例如“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璧”易誤寫成“壁”。它們形體相同,意義不同?!拌怠?,玉器;“壁”,墻。“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易將“烽”錯寫成“鋒”。“烽火”指戰火或戰爭;“鋒”,鋒利?!颁克疁珳瑵u車帷裳”(《詩經·氓》),“帷”與“惟”“唯”容易混淆?!搬 钡囊馑际菐め!6拔迸c“唯”不含此意?!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陶淵明《歸園田居》),常常將“曖曖”誤寫成“暖暖”。“曖曖”是昏暗的樣子?!罢髋畛鰸h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易將“蓬”誤寫為“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易將“蕭”誤寫成“瀟”。這些極容易寫錯的字,要注意從詞義的理解角度去區別。

篇4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 策略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正如主席指出:“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文言文學習也是技校語文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技工院校學生學習基礎較薄弱,對文言文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效率,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了多種教學方法的嘗試,對學生學習、理解古詩文有所幫助。

一、上好導讀課,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熱情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倍鄶导夹W生對文言文學習不僅難以“樂之”,而且普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和畏難心理。他們認為語文從小學開始已學習多年,到技校主要學習技能,在語文方面學習一些與專業相關或生活中實用的內容即可,特別是文言文距離現代生活甚遠,難度大且較枯燥,對自己將來的工作與生活無多大意義。因此,在文言文單元學習之前,筆者會先上一節“導讀課”,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有初步的了解,感受古詩文的情趣,同時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明確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內涵,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對于個人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塑造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而激勵他們自覺地去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課上,我們以朗朗上口的文學史歌謠為綱,喚起學生部分已學知識的記憶,穿插講解作家經典軼事,播放古典詩詞改編的歌曲,如王菲的《但愿人長久》、安雯的《月滿西樓》等,學生在回顧舊知識,陶醉于優美、動聽的樂曲中,減弱了與古詩文之間的距離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中國達人秀”中三位僧人改編的《浪子吟》一曲,甚至讓學生眼泛淚光、感慨萬千,與詩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一堂好的導讀課是上好技校文言文課良好的開端,配合抓好學生的課前預習,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設計導入語,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語在一堂課之始,一個好的導入語設計往往會起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燃起學習熱情。教師可采用猜謎、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歌曲導入、影視欣賞等方法,激發學0生興趣。如在《滿江紅》前,筆者給學生播放了楊紅基的《滿江紅》,蕩氣回腸的歌曲營造了課堂所需的氛圍;也可以猜作者的形式導入,通過設置幾個小問題,如“出生之時有大鳥飛鳴掠過屋頂,故取字‘鵬舉’;深明大義的母親對兒子一生的愿望濃縮成四個字‘精忠報國’;抗金名將”等引導學生猜出作者為岳飛。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可采用故事法,以貼近學生的通俗語言給學生講赤壁之戰,周瑜從容嫻雅,沉著應戰,指揮若定,大敗曹操;也可播放影片《赤壁》“熊熊大火,點燃戰船,灰飛煙滅”的震撼場景,學生一下子進入情境。

三、加強誦讀,增強學生文言語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蔽覈糯恼Z文教學是十分重視誦讀的,朱熹就曾經說過:“凡讀書……只要是多誦幾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倍鴥炐愕墓旁娢耐v求節奏、音律、神韻,多吟誦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和美感,對理解文意也有很大幫助。誦讀的方法一般為范讀和學生自讀。范讀主要起示范和指導作用,可以聽名家朗讀錄音,也可以由教師范讀,指導學生如何把握停頓與節奏、重讀與語氣、體會感情等。學生自讀,包括默讀、朗讀、齊讀、分組、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如《漁父》一課,在了解漁父一文的寫作背景之后,筆者首先播放央視《詩歌散文》任志宏朗讀視頻,學生跟讀,一邊吟誦,一邊欣賞視頻古樸、凄清的水墨畫面,感受詩人在那飄著秦風楚雨的澤畔踽踽獨行的憤怒、孤獨。既而指導學生要“言為心聲”,在誦讀本文時需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人物語言的語氣、語調、語速。如“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一句要讀出屈原的昂揚之氣,傲然之氣,一種執無怨悔的決絕。學生分角色朗誦,感受屈原與漁父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課文內容講授之后,在全班再次朗讀、回味中結束課程。除課堂加強誦讀外,也可以通過詩歌誦讀比賽、改編表演等活動來增強學生的興趣。

四、把握意境,感受文言文之美

古詩文之美,首先在意境。文言文課堂上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感悟文言文意境之美。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開篇便展現了闊達雄渾、氣象豪邁的意境,但學生通過字面并不能深入理解。筆者通過展示赤壁磯波瀾壯闊之景象,學生對詩人眼前“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之實景印象深刻,而首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虛實交錯,需引導學生把握“大江”的意象。水是古人在詩歌中經常吟詠的物象,往往被寄托無限情思。作者眼前滾滾而去的長江不僅是一條有形的長河,它幻化為波濤浩淼的歷史長河,無數的英雄人物在波濤中一一展現,又湮滅在歷史的煙云中,體現了詩人眼前之景與心中之境的完美融合。在教學《雨霖鈴》時,則可以以一段如泣如訴的古箏樂曲,搭配“千里煙波”、“曉風殘月”等畫面,讓學生明確詩人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營造了凄清孤寂的意境,表達了別樣的離情。

五、拓展外延,豐富文言文內涵

篇5

關鍵詞:高中生語文;朗讀興趣;策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f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朗讀是一種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它可以讓學生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領會情感、發展語感、體味詞句等。因此,在課堂上往小的方面說,朗讀是形成閱讀能力、培養情感;往大的方面說,朗讀是教學改革和教師設計水平的重要標志,故應該加強對高中生朗讀興趣的培養。

一、高中生語文朗讀的現狀

目前,高中生語文朗讀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朗讀目標不明確,課堂上常見到這樣的情景,全班讀完后分組讀,男生讀完了之后女生讀,看起來挺有趣的,但學生心中茫然。老師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某某將此文有感情的讀一遍,但目標并不明確,學生只是有口無心的讀。二是朗讀訓練沒有序。朗讀訓練是有順序的,一般遵循“讀準―讀通―讀流利―讀出感情”這樣一個過程。因此,老師切不可漠視這個“序”,一定要按照這個過程進行。三是淡化朗讀評價。學生朗讀完后老師一定要做出評價,慢慢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讀得好還是不好,有沒有感情,感情投入得夠不夠都需要給予點評,當然,老師也要注意點評的方式,讓學生多體驗一些成功的喜悅。

二、提高高中生語文朗讀興趣的策略

1.重視范讀的榜樣性

梁實秋先生在回憶他的老師徐先生講課時說,徐先生在介紹完作者之后會朗讀一遍全文,這一遍朗讀很有意思……古文也好,白話文也罷,都一字不落地讀一遍,像演員在背臺詞一樣,他把文章里蘊含的意義全都給宣泄出來,念得有板有眼、有腔有調、有感情、有氣勢……聽完之后,原文一半的意義便已領會了。由此可見,文章的腔調、感情、所蘊藏的意義都可通過朗讀來表達,學生在聽老師范讀的過程中,獲得了對文章最初的、最直觀的認識,進而激發朗讀的欲望。老師的范讀是最直接、最親切的,它可以讓學生透過老師的范讀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內容,感悟原文表達的情感進而產生共鳴。

例如,在學習《陳情表》一文時,老師不需要用太多的講解,只需身穿肅裝,表情嚴肅,朗讀時用低緩而長長的男中音并飽含深情,以表達對親人的懷念。音色深沉,蒼勁有力,將課堂沉浸于悲愴的氛圍之中。老師先范讀,使學生“親其師,則信其道”,將朗讀和學習的欲望激發出來。當然,也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即朗讀錄音,它可以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等方面的示范,使學生學習時有標準、有興趣,對朗讀水平的提高大有幫助。

2.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

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學生都有使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心理,在老師的影響下,學生便躍躍欲試,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試讀。老師范讀時讀得很感人,但學生卻達不到這個效果,因此,老師應趁熱打鐵,教給學生一些技巧。首先要感知文字內容,掃除知識障礙,然后展開想象、浮現形象,把抽象的文字變成畫面,接著通過畫面品味語言,把握好語調、語速、語氣,邊想象邊領悟。這樣反復朗讀,學生便能達到原文的境界。對于一些思想濃厚的文章,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用心朗讀、用情朗讀,才能真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學習《將進酒》一文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錄音教材,只要播放錄音,就會產生先聲奪人的感覺,其氣勢之澎湃,可以創造濃厚的氛圍。當然,如果老師的朗讀水平很高,直接范讀最好,而且更有說服力。

3.朗讀方式的注重

學生朗讀的進行是要有準備、有目的的,朗讀方式對朗讀效果影響非常大。朗讀一般分為聽、學、試三個過程。聽,即聽專家朗讀,也就是聽錄音。如《將進酒》就適合聽專家朗讀,可以讓學生體會其中激憤、磅礴的氣勢。學,即組織學生朗讀,老師糾正停頓、節奏等方面的問題。試,即讓學生自己放聲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可依據原文采取分讀、齊讀等方式。如,《紀念劉和珍君》一文適合老師范讀出原文的沉痛之情。《荷塘月色》適合學生齊讀,用舒緩的二胡曲營造出一種朦朧淡雅、憂喜交織的氛圍?!队炅剽彙穭t應由女生齊讀,讀出清新、婉約之韻?!冻啾趹压拧穭t應由男生齊讀,將豪放、慷慨之勢讀出來。這樣可以使學生達到培養語感,陶冶情操的功效。學生朗讀完后,老師要及時適當地給予點評,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自我點評,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之中。通過評價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發展功能和診斷功能。對平時膽小的學生應迅速給予鼓勵性的點評,而朗讀水平較高的則應在指出其優點的同時指出其不足之處。

在高中生的語文教學中,朗讀興趣的培養不可忽視。要將朗讀全方位地、系統地、有針對性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去,提高學生朗讀的水平,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在課堂上多留點時間給學生,這樣學生既可以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和美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使朗讀在語文課上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背誦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最好的東西莫過于好的學習方法。語文教師中最常見且行之有效的背誦方法主要有:

(一)清理層次法

一個句群,總是按照一定順序組織起來的。抓住了這個序,也就把握住了背誦的關鍵。敘述性文字,一般以時空為序,《歸去來兮辭》第2段寫“歸園”,共24句,4句一個內容,行文按時空順序:歸途(舟遙遙)——抵家(“乃瞻衡宇”)——入室(“三徑就荒”)——自酌(“引壺觴”)——涉園(“園日涉”)——盤桓(“云無心”)。把握住時空這一順序,有利學生在理解基礎上背誦。議論性文字,一般以邏輯關系為序。《勸學》第3段寫學習方法,寫法上三層并列對比論析:注重積累(“積土成山……故不積……”)——堅持不懈(“騏驥一躍……鍥而舍之……”)——專心致志(“蚓……蟹……”)。把握住其內容和特點,同樣有利于學生在理解基礎上背誦。

(二)字詞提示法

熟記關鍵字詞無疑可以提高背誦效率。這種方法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文章,培養他們進行反復誦讀的意志品質,并且增強前后勾連的意識。具體做法是:一般先選擇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詞語,經過熟讀逐步減少提示詞,直至完全取消提示,也就是讓學生逐步“扔掉拐扙”獨立行走?!豆讶酥趪病返?段寫“王道”初級階段發展農、漁、牧生產的三項措施。關鍵詞是“谷”、“魚鱉”、“材木”。想一想,什么樣的條件下谷、魚鱉、材木不可勝食、不可勝用?這種情況又會造成怎樣的結果?同時注意到排比、蟬聯句式,這段文字便很容易背誦出來。《詩經·無衣》采用重章疊唱手法,文章處于同一位置的詞分別是“袍”、“澤”、“裳”(衣服類名詞),“戈矛”、“矛戟”、“甲兵”(兵器類名詞),“同仇”、“偕作”、“偕行”(動作性短語)。熟記這些詞語,在背誦第一章基礎上背誦二三兩章就容易了。

(三)把握句式法

古典詩文中常見特殊的句式,如對仗句、排比句、比喻句、互文句等。挑明句式的特殊性,往往能起到幫助記憶的作用。《登高》8句皆對?!峨蹰w序》第3段“披繡闥,俯雕甍”以下寫登閣所見遠景,依次是:山原、川澤、閭閻、舸艦、云、彩、落霞、秋水、漁舟、雁陣。10句分寫10種景象,皆用“四六”句式,熟記兩兩對應的5組意象,有利于記住原文。《阿房宮賦》末段由5句組成,除兩個獨詞句(嗚呼、嗟乎)外,另外3句是:一個判斷句(也……非也)、一個假設句(使……則)、一個蟬聯句(后人哀之)。把握上列特點,有利于學生牢固地記住此段文字。

(四)聽寫法

這是一種老方法了,但我認為今天依然還有使用它的必要。聽寫可以強化學生“身、手、腦”協同到位,強化學生“親自動手”熟悉字詞句篇。我的聽寫方法主要有:①生字生詞的聽寫;②句子的聽寫;③對段落先聽后寫,也就是先聽教師或其他同學讀一段詩文,然后再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寫。這種方法既鍛煉聽,又鍛煉記憶,還能鍛煉動手寫的能力,同時為學生的背誦提供了一種檢測手段。

(五)留空背誦法

所謂留空背誦,即是或教師領誦、或部分學生領誦、或教師發問以造成背誦的氣氛和推進背誦的進程。如背誦《過秦論》中從地位、兵器、軍力、謀略幾方面比較陳涉義軍與九國之師部分,師領誦:“陳涉之位——”學生背誦:“非尊于齊、楚、燕、韓、趙、魏、宋、衛、中山之君也?!睅燁I誦:“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學生背誦:“非及向時之士也?!庇秩绫痴b《愛蓮說》,教師可這樣發問:“‘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敲醋髡咧芏仡U喜愛什么花呢?”學生答(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六)抄讀背誦法

這是眼、口、手、腦綜合運用于背誦的方法。對于文章的字、詞、句、段,做到眼看口念手寫腦思,抄抄讀讀、讀讀寫寫,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這種方法適用于一些短小精悍的片斷和古詩、名句,通過抄寫加強記憶,還可掌握一些難字的筆畫與結構,便于準確地默寫。如背誦律詩《錦瑟》、絕句《越中覽古》等,就可以運用此方法。

(七)倒譯文句法

提示譯文,既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又可以達到促成記憶的目的?!峨x騷》末節譯文:人生各有各的樂趣啊,我獨愛美且習以為常。即使被肢解我還是不會改變啊,難道我的志向可以挫???據譯文的提示,學生很容易成誦:“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其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六國論》開頭幾句譯文: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打仗不得法,弊端在于賄賂秦國。賄賂秦國就使國力削弱,(這是)滅亡的原因啊。根據譯文,學生很容易背誦原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笔褂眠@種方法,應注意避免譯文過長,否則,不容易產生一一對應的效果。

當然,背誦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扮演角色法、板書介入法、再現畫面法、比較異同法,等等。在實際的背誦中,常常是幾種方法配合使用,對于方法的選擇,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靈活運用。另外,要圍繞讀背開展多樣化的課內外誦讀活動,如組織課外閱讀小組活動,看誰讀得多背得多;也可以搞一些演講比賽,背書有獎賽;還可以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詩文創作展等活動,在活動中注意利用多媒體手段,圖、文、聲、色并茂,使誦讀的形式豐富多彩,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篇7

[關鍵詞]蘇軾;烏臺詩案;創作風格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6-0054-02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家之一。他幼年即承受家教,愛好廣泛, 博學多才,詩詞、文賦、書畫無一不通。蘇軾一生仕途頗多坎坷,幾起幾落,受盡磨難,后期漸近佛學,關心民眾疾苦,深受民眾擁戴。

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對蘇軾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使蘇軾的人生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坎坷磨難。以“烏臺詩案”為界,他的創作風格也與其人生觀念一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作品的風格雖有繼承但差異更明顯?!盀跖_詩案”之后,蘇軾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作品明顯少了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筆觸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甚至直擊時弊,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淡泊開闊,“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蘇軾《水調歌頭》、《定風波》、《前赤壁賦》均寫于“烏臺詩案”前后,此時是他人生最艱難的時期之一,也是其詩文創作最輝煌的階段,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出其人生觀念和創作風格的明顯變化。

一、《水調歌頭》、《定風波》、《前赤壁賦》評析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中秋詞,膾炙人口,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的中秋節,是作者酒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全詞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思維,從物與人、天與地、空間與時間相聯系的角度進行思考,生發想象、聯想,把對兄弟的感情上升到探索人生觀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及美好祝愿。上闋側重寫天上,通過向青天發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褒的神仙世界,表現了作者由超塵出世而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下闕側重寫人間,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借見月表達作者對弟弟的懷念。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于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寫眼前之景,寓心中之事;由自然現象入題,引談人生哲理。是即景生情,非因情造景。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在平樸中透出深意,于尋常處生發奇景,足見作者胸襟的曠達超脫、人生理想的超凡超俗。此詞篇幅短,但意境深,內蘊豐富,平中不平,頗值得玩味。

《前赤壁賦》(原文略),全文借景張理,由理敘志。仕途的坎坷曲折、多磨多難,使蘇軾不得不從佛老思想中尋求感情和精神的寄托。面對黃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對古人的懷思。全文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借古抒懷,傾吐了自己對古代英雄的欽慕,流露了自己治世立業的壯志。不難看出,蘇軾當時的心境是極其復雜的,既想消極隱退,又想積極進取;既有疾世忿懣的沖動,又有在山水中逍遙解脫的情緒,既有與世無爭的思想以及鄙棄富貴、傲然獨立的曠達情懷,卻同時又流露出對世道不平的憤怒和不甘妥協的進取精神。

二、蘇軾作品風格的變化

(一)作品題材由關注政治向描寫自然及人生思考轉變

蘇軾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具體的政治憂患”,關心下層,憤世嫉俗,旦遇邪惡,必“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快意厭憎、抒懷發言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后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他自己寬廣的人生憂患及對自然景色的描寫方面。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薄端{歌頭》(明月幾時有)通過與明月的對話探討人生的意義,有理趣,有情趣,意境豪放闊大,情懷樂觀曠達;《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通過寫在“雨中”享受美、天晴后又欣賞美,給人曠遠清麗的美感,筆調空靈蘊藉,情理交融;《前赤壁賦》以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曲折幽微地透露出作者隱憂的情緒,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二)文化取向漸由尚儒向尚道、尚佛轉變

前期,蘇軾心懷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深切關注百姓疾苦,發聲主張,堅守志趣。 后期,尤其是遭受兩次被貶的打擊之后,他漸漸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思想中來,企圖靠宗教理念得精神解脫。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于作者失意之時,他幻想天堂的不勝寂寞,寄情人間的天長地久?!叭松鐗簟保湔{雖低沉,但畢竟難以掩蓋蘇軾詩詞的主弦律,即其所表現出的奔放、樂觀、曠達、灑脫、恢宏、闊大的激情以及對明月的向往和對人間的眷戀之情,他以浪漫的色彩、瀟灑的作品風格和行云流水、淋漓舒暢的語言,給人以無以倫比的美學享受。從“我欲”到“又恐”,再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充分地展示了作者情感的波瀾起伏。緊接著他從幻覺回到了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結中,入世思想最終還是占了上風?!昂嗡圃谌碎g”, 雄健的筆力,強烈的情感,這即是對入世思想毫無疑問的肯定?!拔矣孙L歸去”,既是對作者向往明月情懷的表達,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其出世登仙的人生想法。

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樣,《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也流露了作者相同的思想痕跡。“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天晴了,回首看看“蕭瑟處”,剛才還在下大雨,現在就已經放晴了。這就是大自然,月盈則缺,缺了又圓,循環反復;雨后便晴,晴后又雨,如此循環。這難道不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嗎?此詞是作者在 “烏臺詩案”之后所作,作者被貶之后,也不知道有沒有再被擢升的機會,想要“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有“歸去”了。這一“歸去”,既形式上照應了上文“一蓑煙雨任平生”,又在實際上表達了作者的出世思想。

在《前赤壁賦》中,作者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也“知不可乎驟得”,便以“客人”的感觸而寫“客人”的生悲之因,說宇宙的變化,說人生的哲理。作者以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時時刻刻都在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從不變的角度看,則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無窮無盡,無始無終。更何況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從如此角度思想,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統統地不足為念了。這是十分典型的佛學思想。最后他還為“客人”指出路:回歸自然,尋求精神寄托。很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對話就是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既有佛老思想隨遇而安、與自然相適的成分,同時也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

(三)作品特色更加復雜多元

從作品的特色角度講,蘇軾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邁奔放,其勢有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后期的作品空靈雋永、樸質清淡,有如深柳白梨,花香清遠,有地方人情、民風物貌,有娛賓遣興、秀麗姿彩。諸如懷古感舊、酬贈留別,詠物言情、談禪說理,記游寫景、田園風光,無所不包,絢麗多彩。這一部分中多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的意味,全然沒有了針鋒相對的直面、毫不避諱的批判等對現實和政治的不滿。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寫作者在路途中遭遇大雨后吟嘯徐行的經歷和感受。“穿林打葉”,風雨急驟;“吟嘯”“徐行”,從容不迫;“竹杖芒鞋”,條件簡陋;“莫聽”、“何妨”、“誰怕”,倔強豁達,宛然在目。入雨而經風雨洗禮,雨霽、天晴、日出、人醒,一切陰晴、雨霽,無不在回首間消逝一空。大自然有急雨撲面,人生中有風雷蓋頂,只要沉著應變,從容履險,一切都會化險為夷?!耙凰驘熡耆纹缴?,樂觀自信,飄逸曠達,躍然眼前。寓深邃的人生哲理于平常的生活小景描寫之中,輕松自如,韻味無窮。

蘇軾的散文,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之前他人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于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但蘇軾卻是借題發揮、借景立論,他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發表議論、闡明哲理為主,把情與理以獨特的風貌貫穿于字里行間?!肚俺啾谫x》共以三層意思展開,一寫游樂,二寫悲來,三寫生悟。文筆變化跌宕,熔寫景、議論、抒情于一爐,更為精妙的是,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見識又不囿于眼前景;景是水月流光,情是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情因景發,景用情顯,借景說理,寓理于情,情感波折,層層深入,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同時又兼具哲理。作者以主客問答為要式,文賦筆調清新,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說理自由灑脫,語言曉暢明朗,抒情表現力很強,特色獨具。

[參考文獻]

篇8

一、中學生應具備的閱讀品質

(一)閱讀目標明確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則在“課程目標”的“感受?鑒賞”部分指出:“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痹凇八伎?領悟”部分指出:“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總之要通過閱讀,培養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并豐富知識,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建設文化心理,形成與時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二)閱讀方法得當

這里的方法,主要包括閱讀課文原文和提示、注解、練習的方法;朗讀和默讀、精讀和略讀的方法;使用參考資料(包括利用報刊)的方法等。每一種方法都有具體的要求。比如掌握朗讀和默讀的方法,應注意朗讀時要用普通話,把握一定的速讀(每分鐘500字左右),講究語音語調,讀得正確、流利而有感情;默讀時要不動唇,不指讀,專心致志。

(三)閱讀習慣良好

“讀書,是學好語文的第一要務”(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巢宗祺教授語),閱讀應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態度。最基本的是自覺的閱讀態度和思考的閱讀習慣。閱讀時要有求索的意識,邊讀邊想,邊想邊讀;自覺動筆圈圈畫畫,在文章的字詞句段上勾畫或批注;熟練地運用各種工具書;閱讀后注意摘錄或制作卡片,積累閱讀材料,養成做讀書筆記和寫心得等習慣。

二、在教學中加強閱讀指導和訓練

學生優良的閱讀品質的養成,取決于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和訓練。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興趣,積極遷移

要著重于精心設計問題,開啟學生思維,比如學習《奧斯維斯沒有什么新聞》一文,教師先設下疑問:這篇“沒有什么新聞”的新聞,為作者贏得了美國新聞界的“奧斯卡獎”--普利策獎,這是為什么?如果你支持這篇新聞獲獎,能為它寫100字左右的頒獎詞嗎?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進入文本,一個個自覺地把心靈的目光聚焦在了文章的“價值”上。有時,則不妨巧妙組織討論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協作分享--例如學習《選讀》中的《高祖本紀》與《項羽本紀》之前,教師先公布一個辯題:項羽、劉邦誰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明確讀完課文后將組織一場主題辯論。諸如此類的活動設計,既能調節閱讀的氣氛和節奏,也體現了共通、交融、合作的意識,以及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教學實踐中,確實也有效激活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了他們思想火花的迸發。

(二)明確規范,注重示范

先要明確閱讀的規范。比如強調朗讀課文時多種器官的綜合應用:首先必須心到位,心不在焉是不會有任何收獲的;其次是眼神到位,凝神于目;再次是要動嘴,除了默讀,應發出聲音來,使發音器官得到訓練;再次是動手,在書本上留下閱讀的“痕跡”,以便進一步細讀。還有非常重要的就是善于動腦。一般可先看思考和練習,然后結合相關注釋等閱讀課文,自讀時就嘗試著解答有關思考題,并提出自己的疑難點。

還要在教學中加強示范,比如培養朗讀能力時,可利用電教手段或由朗讀水平較高的師生進行朗讀示范,鼓勵學生對范讀作出評價、加以模仿。要鼓勵朗讀水平不高的學生加強自我鍛煉,先選擇低難度的語段讀起,并時時處處注意琢磨、提高。

(三)授之以法,培養能力

學會思考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所以必須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如比較、分類、歸納、概括、聯想、想象、假設和聯系等),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難點,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地感知文本,從而悟出主旨,領略妙處,養成縝密思考的品質,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培養學生比較的能力特別重要。像《念奴嬌?赤壁懷古》和《雨霖鈴(寒蟬凄切)》這樣各自代表宋詞兩大流派的作品,可以側重比較風格上的區別……作比較的課文不限于兩篇,像教授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教師可在唐詩部分鑒賞完畢后,將王勃的《滕王閣》、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杜甫的《登高》、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與晚唐的《九日齊山登高》《安定城樓》等組合成“登高詩”專題,展開專題式的閱讀鑒賞,體會其中不同的時代精神和詩美特質。通過比較,從已知到未知,擴展思路,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評價能力。

篇9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 教學方法 體驗感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學生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針對這一課程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建議閱讀教學要注重體驗感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體驗感悟,促進學生真心地閱讀,真切地體驗,真情地感悟,讓語文課堂灑滿體驗感悟的陽光。

一、創設情境,激活體驗

“體驗”就是親身察驗,必須親為;“感悟”就是感受領會,必須產生于閱讀主體的內心。體驗或感悟別人都無法替代。體驗感悟具有親歷性的特點提醒我們要善于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切身體驗。而要使學生在情境中深切地體驗感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去觀察,去感受,去欣賞。這樣,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語言符號,而是具體豐富的語言形象,學生就能從語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聽到美妙的聲音,悟到深刻的道理。

1.在媒體渲染中誘發體驗。在文本閱讀中,體驗感悟的對象往往都是活生生的形象,只有當閱讀主體面對文本,走進文本五彩繽紛的世界里,與栩栩如生的形象進行親切“對話”,讓形象走進自己的心里,才能對文本內容感同身受?!白髡咝赜芯?,入境始于親?!倍嗝襟w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工作,可以加深學生對情境的內心體驗, 促進學生對文本的內化。

例如,在教學《再別康橋》一課,體會詩人徐志摩對劍橋大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在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猜讀,想象康橋美景之后,播放關于劍橋大學的一段影片,讓學生欣賞康橋那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那夕陽下的波光、那水底油油的青荇……此時,學生早已沉浸在詩人所描繪的康河柔波里,跟著詩人一起“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深深地體驗了詩人“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卻又難分難舍的復雜情懷。

在多媒體的渲染下,學生更容易入情入境,更容易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中去,與課文產生共鳴,跟作者的心靈碰撞,從而順利地突破教學難點。

2.在生活再現中喚醒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體驗就越快、越真。古代教育學家荀子也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對課文的感悟也是這樣,鏈接生活,再現生活,使學生的生活體驗在閱讀中復蘇,理解才會深刻。

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一課,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親自編劇、表演來感受封建家長制對青年人愛情婚姻的扼殺。課前,讓學生將《孔雀東南飛》簡單地改編成一出15分鐘的獨幕劇《封建婆婆棒打鴛鴦》,然后安排三位表演能力強的學生排練好。在基本課堂內容學完之后,就請這三位學生現場上演這一出短劇。高高在上的婆婆兇神惡煞,橫蠻無理,聽到焦仲卿非蘭芝不娶時捶床大怒……善良、賢惠、知書識禮的兒媳婦蘭芝不卑不亢……孝順而又癡情懦弱的仲卿一臉無奈與心痛……一場激烈的家庭紛爭再現于課堂之上。學生們紛紛感嘆:好一出《棒打鴛鴦》,太生動了,現實生活的再現!甚至有學生說:看到蘭芝的婆婆就想起隔壁的張大媽,典型的封建婆婆,她的媳婦生了兩個女兒,她認為是斷了香火就逼迫兒子跟媳婦離婚……

在這個過程,學生體驗了閱讀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從而完成了對客體的認知。由生活喚起的體驗是最真切的,因生活體驗而生發的情感是最深切而持久的。這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供了機會。

二、蓄情美讀,“悟”入佳境

童慶炳在《現代心理學》中說:“體驗感悟的對象具有情感性,這情感既有流露于字里行間的作者的喜怒哀樂,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對象的情感性,是體驗感悟的觸發劑,是體驗感悟的發動機。”而葉圣陶又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感通了,不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美讀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方法,它能讓讀者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而“悟”入文本佳境。

1.角色體驗移情讀?!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币{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握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師應引領學生披文入情 ,從“角色閱讀 ”開始,移位入情,與文本展開心靈的對話 。

教學《雷雨》一課,在理解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位主人公的性格時,可以采用角色體驗的方式來設計三個朗讀層次。首先,讓學生合作分角色讀,把課文中的人物換成“我”去讀,通過移情于角色設身處地地揣摩、了解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接著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剛才朗讀時的心情,以促進學生挖掘教材及對角色的理解。第二層次出示訓練,通過讓學生加提示語,加上人物說話時的心理、神態,并且融入角色的心理進行創造性的、個性化的朗讀。第三層次是在加提示語的基礎上進行體驗性的、創造性的表演讀。角色換位朗讀能引領學生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更切實地體會到周樸園的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本性以及魯侍萍正直、善良、剛毅、倔強的本質。

通過角色體驗,變閱讀文本為親身經歷,變旁觀者為當事者,變感悟人物情感為自我流露情感,使閱讀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成長的過程。

2.佳句品味入情讀。讀既有訓練功能,又有情感功能;既可以學習遣詞之功,也可以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所謂“感之于物,受之于心”,即是強調用心去感悟。體驗愈深入,則感悟愈深切。如《我與地壇》一課,有這樣兩句話:“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薄澳赣H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讀后思考:“茫然”“急迫”是描寫心情的詞,能和“步履”搭配嗎?路有遠近、寬窄、崎嶇、平坦之分,哪有“焦灼”的路?其實,“茫然”也罷,“焦灼”也好,都是母親心情的寫照。苦命的兒子一人到園里去了,兼著痛苦、驚恐的母親哪里能放得下心呢?到園里尋找,一時見不著兒子,怎能不“茫然”?怎能不“急迫”?怎能不“焦灼”?品賞完這些詞句后,把它們再放回原文中用感情讀一讀,想一想人物此刻的心情,你會發現什么?學生在一遍一遍的入情朗讀、細細品味中發現:“茫然”“急迫”“焦灼”寫出了母親對自己苦命兒子那份深深的愛,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由衷的感激與敬意。

通過品味揣摩,加深體驗,學生進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走進了課文深處,并且對語言的敏銳程度也提高了。在教學中,對于重點句的理解,教師要穿針引線,巧妙點撥,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得到語言感悟的升華和情感的熏陶。

三、點撥促悟,豁然開朗

體驗感悟是學生的主體性活動,但教師的點撥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皶x百遍,其義自見”早已是人們的共識,有其合理性,但單純的自我誦讀涵泳,是一種漸悟的過程,參悟所得盡管刻骨銘心,但也有效益不高之虞。而閱讀中的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發下產生的,古人稱之為“機緣”,也就是孔子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不到學生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們;不到他們口里想說出來而不能說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們。這些“機緣”有些被學習主體把握住了,但大量的卻在不經意間擦肩而過。因此,教師的導悟、促悟必不可少。實踐也證明這種引導、點撥常常會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呈現出柳暗花明的教學境界。

1.糾錯促悟啟興趣。教師先故意提出一個錯誤的看法,激發學生去研究、比較、辨析,使教師的“錯誤”最終得以“糾正”。如教學《陳情表》一課,講到“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來點撥促悟:“李密在這里說他出生六個月父親才見到他,這種理解對不對?為什么?”這兩個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經過思考、朗讀,學生紛紛指出這里的“見背”不能理解為“見到李密”,而應理解為“背離我,離我而去,這是死的委婉說法,指棄我而死去。見,由被動句發展而來,但這里已不再用做被動,類似結構為見諒,譯為我的意思”。這種類型的問題運用得好,能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防“錯”于未然。

2.發幽促悟點精妙。有些課文的精妙之處很隱蔽,學生往往體會不到。這時,我們就應把那些精妙之處點出來,讓學生于無疑處生疑,進而去深入探究。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亂石穿空”的“穿”字,是一個學生司空見慣的字,學生往往會不以為意,教學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來點撥促悟:“把‘亂石穿空’中的‘穿’換成‘插’,行不行?為什么?”問題一提出,就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先是為自己讀課文時壓根兒就沒有想到這些而感到十分驚訝,接下來,便是忙于去琢磨、比較、討論。不久,他們就領悟了:用“穿”更能寫出江岸山崖的直插云霄,顯得更雄渾有力,更能表現蘇軾的豪放風格。這種類型的問題,能培養學生深入品味語言的好習慣。

綜上所述,體驗感悟是一種個體的自覺自得行為,不能告訴,不能灌輸,不能復制,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體驗和感悟,努力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灑滿體驗感悟的陽光,努力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

參考文獻:

[1]王會權.注重體驗感悟 促進語文閱讀教學[J].寧夏教育. 2007(05).

[2]李娜.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感悟體驗[J].讀寫算(教研版).2011(05).

[3]周信慧.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性情感體驗[J].山西教育(教師教學).2009(06).

篇10

關鍵詞:古代詩歌;激趣融情;悟境品意

中圖分類號:G633.3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代詩歌是文學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詩歌的閱讀和鑒賞是高考必考板塊,現行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所選的古代詩歌有二十余首(另選修有十五首),新課標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做了明確的要求:“培養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可見,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引領學生學會鑒賞和滲透人文教育應是一個并行不悖的過程。

但現狀調查顯示,很多高中生對古典詩詞的閱讀興趣不濃,古代詩歌文化底蘊積累不夠,很多時候讀不懂詩歌,解題時即使硬著頭皮堆砌一系列術語和詞藻,還是不得要領……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必須反思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重知識輕精神、重技巧輕人文等問題,如果忽略對詩歌人文精神內核的涵泳和傳遞,一味追求解題技巧、訣竅和捷徑,不僅違背了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也將錯過了青少年人文發展的關鍵時期,更與“讀懂”的初衷背道而馳。

筆者認為,在古代詩歌教學實踐中,立足教材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內容,在激趣融情、悟境品意教學過程中層層滲透人文精神,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將詩歌知識的學習、積累和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鑒賞古詩的水平。

二、含英咀華――汲取古代詩歌人文養料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保ㄧ妿V《詩品?詩品序》)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優雅母語的精華,蘊藏豐富的人文養料。古代詩歌教學應重視其內涵的發掘,讓學生人文的根深深扎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土壤中,這也是古代詩歌教學最根本的價值。語文教師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師、遷移者,應先立足教材,充分把握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人文內容,發掘其深厚的人文底蘊來濡染學生的靈魂。

1.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操

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詩人們崇尚自然、珍愛自然,總是善于從大自然中擷取各種物象,輔以精練的語言、和諧的音韻來完美地體現對真理的追求。無論得意失意,詩人欲以抒懷,總免不了借景抒情,將一事一物或賦予自我色彩之情感(即意象),或寓意某種美德(如梅象征高潔,松柏象征堅貞,蓮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句句關乎天地品類,字字皆是物我合一。

詩人們追求天人合一,他們在順應自然中真正領悟和感受到美的意境,對自然、人生、社會作出了個性化的觀照思索。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感嘆:“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彼麄円浴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清音,追求淡泊明志之清境;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灑脫,抒發曠達樂觀的哲思……

這樣闊大的視野和境界,有利于學生陶冶熱愛自然的高尚情操,學會于天地大美中體悟審美的趣味和人生的況味。因此,在課堂討論環節,可讓學生聯系所學內容探討自然事物與詩歌的情感關聯,如“屈原的香草情結”“古詩中最美的田園一景”“月亮為何是詩人最愛”“為什么豪放詞中多‘江山’”……

2.熱愛家國、追求理想的情懷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惫磐駚?,家國情懷是中華兒女最普遍的情感共識,理想信念是君子頂天立地最堅強的精神支柱。語文教材選編的詩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有上下求索的苦悶、拍案而起的激憤、潸然淚下的悲愴……充分展示了歷代詩人熾烈的愛國情懷和理想抱負。

《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詩句洋溢著屈原為國為民的忠貞;《杜甫詩三首》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登臺”彌漫著詩人憂國傷時的沉痛;《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道盡了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家國哀思……這些血淚和成的詩詞,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愛國精神的最突出、最強烈的表現。而那些抒發個人理想追求的滾燙的詩篇,亦發人深思。如曹操《短歌行》中的慷慨憂思,《歸園田居》中返璞歸真的渴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壯志難酬的憤懣……

此類作品是人文精神的沃壤,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含英咀華,還可在課堂內外通過朗誦比賽、詩詞舞臺劇表演等形式,引領學生在體驗式活動中感悟赤子詩人們對家國理想的深摯傾吐,對時代使命的勇毅擔當。

三、激趣融情――生成詩歌的審美體驗

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師必須優化詩歌教學環境,充分尊重和確立學生在詩歌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探索一種開放的、互動的詩歌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領會詩歌的內涵。

激趣融情,指在詩歌教學的某個階段性環節(如導入新課、感受詩歌、探究內涵等),充分利用知人論世、巧設情境、沸點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融入詩歌,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以體認詩歌的情感。

1.知人論世,感受詩人的人格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適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風格和所處時代的特征,使其在此基礎上去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如在學習《蘇軾詞二首》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詞人曠達的個性和豪放詞的特點,導入新課時,我先在一張電子地圖上圈畫蘇軾三次被貶的地點,求詩人“心理陰影面積”(學生答:大半個中國)。隨后引用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學生從作者的自嘲中,感受一代文豪逆境突圍的灑脫和偉岸,從而迅速進入豪放詞的情境。

2.巧設情境,步入詩人的心靈

學習古代詩歌要有好的態勢,可從詩歌的內容入手,利用相關典故、角色朗誦等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文本,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如《短歌行》一課我這樣開啟朗讀環節:“說起曹操,同學們會想起那些典故?”生:煮酒論英雄、割須斷袍、望梅止渴……“還記得《赤壁賦》中曹操是怎樣的形象嗎?”學生齊背:“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薄白屛覀冋鹿?,配古樂,伴著《短歌行》朗誦的鏗鏘旋律,一起去拜訪對酒當歌的曹操……”

3.沸點探究,觸摸美學的天空

古代詩歌之美,美在語言、形象和思想情感。每首詩都有各自最鮮明的藝術特色,可謂美學“沸點”,也往往是學習的難點、疑點。在美學的天空中,人和自然深情對話,思想情感和藝術技巧共筑作品的血肉和尊嚴。因此,在詩歌教學中,為了滿足學生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培養他們的鉆研能力,教師有必要抓住“疑點”“沸點”,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因勢利導地營造探究的氛圍。如學習必修二古代詩歌單元時對《氓》與《孔雀東南飛》女性形象的異同進行比較,學習《蜀道難》時開展李白“夸張藝術”探幽,還有分析《琵琶行》中的貶官文化,研討李商隱的“無題詩”為什么無題……

不論是穿越時空感受詩人的處境,還是設置情境進入文本,抑或抓住沸點剖析探勝,其目的都是營造樂學的氛圍,吸引學生去探究詩歌所承載的人文之美。

四、悟境品意――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保ㄍ鯂S《人間詞話》)如果說“激趣融情”是教學的手段,那么,“悟境品意”就是教學的效果,也是詩歌教學的目的?!拔颉保础邦I悟”“了悟”“頓悟”,悟境即徜徉在文本特定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充滿著生命律動的畫卷中,涵泳情思;“品”有“品味”“品鑒”“品評”之意,指在鑒賞過程中對詩歌的內涵和技巧進行沉淀和回甘。

1.悟境達情,物我合一覓真意

詩貴曲,其情感內涵往往含蓄地沉淀在詩歌的意境中,不易輕易捕捉。要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必須帶領學生回歸文本,抓住情感關鍵詞,全面體會意境的特點,再借助聯想和想象,融入生動的畫面,領悟情感并與之產生共鳴。具體做法有:

(1)讀以悟情,誦讀進入情境。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不論是范讀、個別讀、小組讀、師生齊讀,還是自由背誦,誦讀就是要以聲傳情,傳達詩人的喜怒哀樂,表達出詩歌的思想和意境。若深情配以音樂,更加利于感知詩意進入情境,朗誦時要注意契合詩歌的風格和文本的感情基調,如李白詩的逸興遄飛,杜甫詩的沉郁頓挫,《離騷》應古樸中見苦悶彷徨,《琵琶行》應真摯中見深沉婉轉。

(2)景以生情,視聽放飛想象。通過多媒體影像欣賞音畫視頻,讓學生在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視聽盛宴中放飛想象,直面作者所營構的山川水澤、風花雪月等情境,如《蜀道難》之奇崛險峻,《春江花月夜》之浩渺空明,《雨霖鈴》之清麗凄婉,《望海潮》之曼妙旖旎……與作者攜手漫步,神思合一,融入作品。

(3)畫以傳情,描摹再現形象。繪畫藝術講究通過各種物象交融互滲,表達畫家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讓學生給古詩配畫,旨在借鑒繪畫藝術寫意的手法再現詩歌的意象和情境。如請給李清照《聲聲慢》一詞配畫,你將選取詞中哪些形象(意象)入畫?將使用哪些色彩?為什么……

意境是詩意的空間,是立體的畫面,是形神情理的統一。學生能沉浸在詩歌意境中神與物游,思接千載,才是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欣賞作品的通道。

2.品鑒遷移,腹有詩書氣自華

“品”主要是欣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鑒”主要是要評價詩歌的思想內涵,即優劣真偽高下?!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等要求。在古詩品鑒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除了給予鑒賞評價方面知識的指導,更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在對話與互動中加深理解,在拓展遷移活動中提高鑒賞水平。

(1)課內延伸,尊重個性化解讀。教師可圍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考點巧設問題,讓學生感受、品味、領悟文本,互評互動,探尋自己對作品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獨特體驗和思考。如《雨霖鈴》分析意象的作用時,將原文多個意象替換后讓學生評價兩者的優劣;解讀《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一句的情感時,設計“請推薦一首與之類似的現代歌曲”活動,讓學生們在比較異同中深化理解,體悟那份亙古不變的傷逝之情。

此外,課堂上的延伸閱讀,也是啟迪學生靈智的好方法,延伸閱讀的文本可以是老師精心挑選的經典篇目,亦可是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或者是自我感覺極有內涵的句子。

只有尊重學生,也尊重作品,才能使學生在藝術比較和思維碰撞中進入鑒賞的境界,從而增強審美能力,拓展思維空間,達到人文教育應有的高度。

(2)課外拓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加強詩歌教學對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還可根據校情、學情進行古詩教學的拓展遷移。如舉辦詩歌文化節,召開詩詞大會,成立興趣小組開展古代詩歌的專題研究,組織朗誦比賽、手抄報評比等各種詩歌主題活動,還可根據節日或生活情境布置詩歌創作的任務。曾憶廣州遇罕見雨雪天氣,師生堂上即景作詩,筆力雖稚,亦頗有情思。擷取如下:

北塞梨花開,南國雪侵晨。

天寒奇景現,力足萬事成。

(高二6班 梁宇鋒《雪中有感》)

素雪初漫似流螢,傾耳在目觸溫情。

穿窗入戶輕暈墨,染白一紙凈誰心?

(高二6班 黃寒艷《素雪》)

寥廓天地寒冷極,路上行人裹絨衣。

花城百年未有雪,卻看枝頭滿水晶。

(高二6班 張穎珊《記一月廿四日雪》)

南粵臘時樹常青,羊城雨霰人皆驚。

凜風冽雨雖刺骨,罕雪無人不歡欣。

(高二6班 董梓華《罕雪》)

庭前花草兀自紅,落梅紛紛冷香無。

冰絲夾霰似云霧,雪染衣襟猶沾露。

(高二6班 莫陽斐《奇雪》)

寒風獵獵卷簾舞,烏云重重暗日光。

忽有白絮因風起,怯問是雪還是霜?

(高二6班 胡詩琦《問雪》)

北雪南至,行人駐于斯。

飛絮飄滿天,最美唯此時。

(高二6班 連佳楷《無題》)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文教育強調的是美的熏陶、情的漸染,它要求尊重人的主體性,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學生人文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階段。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充分發掘詩詞之美,讓學生做“人文深呼吸”,有助于形成更加開放、靈動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鑒賞古詩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朱紹禹.語文教科書的價值和使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8(1).

[2]周玉珍.新課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選文的文化價值取向分析[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