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范文

時間:2023-03-15 22:0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赤壁杜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后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

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2、賞析: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篇2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中國軍事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又稱“赤壁鏖兵”,其熊熊的火光不僅照亮了許多雄姿英發的人物,改寫了三國時代豪強紛爭的歷史,而且催生了不少懷今吊古的詩篇。晚唐時號稱“小杜”(杜甫被尊稱為“老杜”)的杰出詩人杜牧的《赤壁》,就是其中極出色的一首。

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長江之南岸。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在消滅袁紹統一北方之后,率號稱八十萬(實際為二十余萬)的大軍揮戈南下,于長江橫槊賦詩,意圖統一全國。東吳之孫權派大將周瑜等率兵三萬與劉備聯合,共同抗曹,與曹軍相遇于赤壁。屯兵江北的曹操將戰艦以鐵索連接起來,孫劉聯軍用周瑜部將黃蓋的詐降而火攻之策,趁東南風起大破曹軍,曹操從此再也無力南下,三國鼎立之勢于焉形成。

從唐代以至于清代,詠唱赤壁及赤壁之戰的詩作頗多。天縱英才的李白,也曾經一試身手,他的《赤壁歌送別》是:“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這首詩發揮失常,應該是李白“不在狀態”之作,如同最優秀的運動員也不能時時處于巔峰。明代以來,就有人懷疑它不是詩仙的手筆。在杜牧稍后專寫詠史詩多達一萬余首的詩人胡曾,也有一首《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此作就事論事,沒有閃光點,也缺少詩味,如果要評委亮分,只能勉強及格,前提還是評委寬大為懷。有比較才有鑒別,在眾多詠嘆赤壁之戰的詩作中,杜牧的《赤壁》緣何一枝獨秀與特秀,千百年來傳唱人口,就是事出有因詩出也有因了。

杜牧的《赤壁》是所謂“詠嘆詩”。詠嘆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門類或者說一個品種。東漢的史學家班固以西漢少女緹縈救父的史實所作的《詠史》,是我國詠史詩的開山之作。西晉詩人左思的代表作為《詠史八首》,他是一代詠史詩名家。時至唐代,詠史詩空前繁榮,如果說唐代以前的詠史詩多出以五言古風,唐代則多出以五七言絕句和律詩,除李白、王維的有關作品外,杜甫的《蜀相》《詠懷古跡五首》等均為名篇。中晚唐時期,盛唐的盛況已經不再,詩人們撫今追昔,反思歷史,寄寓感慨,出現了劉禹錫、許渾、杜牧、李商隱、羅隱、韋莊等許多名家,他們雖不專于詠史,卻寫出了許多詠史名篇,其中以“小李杜”最為杰出。杜牧的《赤壁》就是名篇中的名篇。

詠史詩,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為題材,抒寫詩人感慨感悟的詩作。詠史詩的上乘之篇,必然具有精幽的“史識史見”與雋永的“詩情詩味”,杜牧的《赤壁》一詩,正是二美并具。

《赤壁》詩的二美并具,有賴于構思的大中取小、小中見大。赤壁鏖兵是一場大戰,寫法上一味求大,就會流于浮泛空疏,大而無當,杜牧巧妙地從一枝“折戟”著筆。“戟”,原是盛行于東周的將戈、矛合成一體的古代兵器,既可直刺亦可橫擊,戰國時改為鐵制。赤壁山下,長江岸邊,一枝沉埋在泥沙中尚未完全銹爛的鐵戟令詩人浮想聯翩。“將”為拾起、撿起之意;“認”,系辨識、回想之意。磨洗、把玩這一枝斷戟,令人回憶起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以及發生于斯時斯地的那一場戰爭。小的是“折戟”,大的是“前朝”,大中取小而小中見大,意象具體鮮明而時空渺遠遼闊,激發出讀者無盡的審美期待。

篇3

望江南

當今中國研究杜牧人比較多,有研究杜牧生平的、有研究杜牧詩的、有研究杜牧散文的、望江南對杜牧了解并不很全面,在這里只是想說說自己對杜牧一些淺淺看法。

杜牧出生高貴,祖父杜預是著名宰相,杜牧頗引以為豪。杜牧總認為自己是宰相料子,杜牧希望自己也像祖父那樣做個宰相,自己很早就聞名與朝,自己一定會位至宰相,但是自己只官至中書舍人,自己堂兄杜淙卻位至相,堂兄才干、名望都差自己十萬八千里,可是都做到宰相,杜牧心中大大不滿意,有種困躓不得志感覺。這也許就是命運,就如當今許多不如我們的人卻站在我們頭上,讓我們怎么會滿意呢?命運往往就是這樣,你才高不一定位顯,你名高不一定官高,就如你是名花不一定就是貴花。

小子我在中學就讀過杜牧《阿房宮賦》,一開始不明白杜牧為什么寫此文章?后來多次閱讀此文,才知道杜牧真正用意,他是在借古喻今,對陶醉在愛華喜闊統治者進行規勸,對陶醉在歌舞升平、陶醉在太平盛世大興土木、驕奢逸統治者進行當頭棒喝。杜牧說六國滅亡不是秦國,而是自己大興土木導致毀滅。秦朝滅亡同樣也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導致滅亡。文末: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從古到今,何不都如此!!杜牧之所以詩為名詩,文為名文,人為偉人,就因為他有一雙深邃眼睛。

篇4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暑假到了,我和媽媽懷著愉快的心情來到湖北省的赤壁,那里空氣清新,陽光明媚。

我們來到沙灘上,我和媽媽開始堆沙堡、挖通道,我和媽媽一人拿了一個小鏟子挖,我們挖呀、挖呀,終于挖了一個深深的洞,累得我和媽媽氣喘吁吁,滿頭大汗,手上和臉上都沾滿了沙子。接著,我們又開始挖通道,突然,挖出了一個長長的東西,我拿出來一看,原來是一把劍,竟然還沒有爛掉。

我把它磨一磨又洗一洗,上面出現了“三國”兩個字,原來是三國時期的兵器。

若當初不是刮起東風,方便周瑜火攻,還是刮西北風,那么操曹就會打敗周瑜,抓起二喬關在銅雀臺,讓他們失去自由。

篇5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觀滄海》東漢末年——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代——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4、《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篇6

高一(4)班陸吟寒

在我中華廣袤的土地上,縱橫著無數大江大河,其間流淌的,不僅是水,更是歲月千百年來積淀下的情思!

秦淮河幽幽地泛著波光,河中藏匿著數不盡的歷史,粉墻紅瓦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坐船至此的杜牧,望著曾經是六朝古都的金陵,回首望望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當年,正是那些達官貴人們,把國運葬送在了紙醉金迷的秦淮河畔,如今:"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的教訓還不深刻嗎水中映出他憂傷的臉,一尾魚弋過,攪碎了平靜的水片.

北固山下,長江滾滾奔流,一瀉千里.辛棄疾便站在亭中,凝望江水奔涌不息,孫仲謀少年英雄,曾在此建立了輝煌的戰功,他自己空有一身抱負,卻苦于無法施為."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他多么渴望能為國效力,扭轉乾坤啊!只是報國無門,"生子當中孫仲謀."英雄暮年,他的身影逐漸融于遠山之中,只看見他長長的衣帶當風飄舉,夕陽為他的身影鍍上金色,天地間只聽見江水流淌的聲音.

被貶官的蘇軾,來到了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是何等的氣勢烏臺詩案,打碎了他的夢想,偏生他又來到這著名的赤壁戰場,"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怎奈世事無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歲月不饒人,鬢已星星也,江水洶涌,湮沒了他號呼的樣子.

縱覽古今,有多少豪杰面對江河曾發出過如斯的喟嘆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那"欲渡黃河冰塞間,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李白,還有那"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杜甫.他們鮮衣怒馬,戎馬倥傯的歲月,亦化作了歷史長河中的點點滴滴.

還有那些對著流水感傷過的人們,"花自飄霧水自流"的李清照;"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李后主……

篇7

古人寫詩善于描寫景物。在現實生活中,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在詩詞作品中,作者筆下的景,能通人意曉人情,它們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孤立的自然之景或社會之景,而是作者情感的觸發物,是一種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意象、意境。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共28個字,卻用18個字寫了九種景物,九種景物渾然一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而蕭條冷落的深秋晚景圖,從而表現了異鄉游子的羈旅之思、凄苦之情。作者運用傳統的借景抒情的寫法,把抽象的、難以表達的天涯游子的悲,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情因景顯,景因情生”。即是此理。

二、借景喻理

宋代常有一些哲理小詩,通過常見的景物或事物的描寫來說明一個深刻的哲理,使人耳目一新。如楊萬里的《過松原晨炊漆公店》是其中的代表作。詩人借助登山、下山過程中的景物描寫,道出山區行路的感受,悟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崇山峻嶺總是一座連一座,一峰連一峰,一山放過你,前面還有一山攔。這暗喻人們在工作、學習中,困難、阻礙總是一個接一個,一重接一重。因此不要因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掉以輕心,應該充分估計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阻礙,振作精神,勇往直前。

三、借物言志

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詠物之作,這類作品大多是借事物的某一特征、品質來寄托詩人的志向、品格和生活態度等。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這既是一首詠梅詩,也是一首詠懷之作。作者借歌詠梅花遭受摧殘、踐踏,依然堅守情操不變志節的孤傲高潔的情懷,來抒發自己的懷抱,表現自己的情操,梅的境遇、性格、情操,正是作者的自我寫照。梅被人格化了,梅與人合而為一,融作一體,生動地描繪出失意英雄的孤傲高潔的形象。

篇8

一日,晉朝謝太傅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時,突然下起了大雪,公曰:“大雪紛紛何所似?”兄子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后人評價女句意韻涵泳,深得大雪之神韻。這是詩心與俗趣之別。同樣是大觀園,讓劉姥姥一說,情趣就不一樣了,這是文化修養的不同,學詩也是這個道理,首先得讓人在詩歌這個大觀園里陶冶。

高考古詩詞欣賞令許多人困惑。《文心雕龍?明詩》:“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以為易,其難也方來。”詩的主觀情感性非常強,理解上有許多不確定性,許多老師感覺詩的欣賞難以把握,復習資料和平時練習冊大多模仿高考題型進行訓練,歸納了許多成型的方法、絕招,其實這是緣木求魚。

詩詞賞析是心靈情感體驗的活動,是思想靈動的閃爍,而死板僵化的訓練,就像解剖標本一樣,失去了對活生生的情感流淌的關照,失去了對心靈動態的把握。這樣訓練,學生對于詩已經興味闌珊,甚至味同嚼蠟,心生反感和拒絕。

其實,高考考察的主要是欣賞詩詞入門性的內容,平常對于詩詞的積累、賞析能力基礎扎實了,培育內心的詩意讓它發育成長,學生對詩詞有了悟性,自然就找到學習詩詞的感覺,在此基礎上的一些基本方法才能奏效,否則,生搬硬套所謂的方法,找不到詩意的詩歌欣賞方法。

從根本上說,詩是人類最精粹的文化成果,詩心是一種高貴精致的內在特質,功利心太重是無法入境的。人有境界,才能進入詩的境界,所以,老師自己內心要有詩的情調,得脫俗一些,自己先得入得進去,才能感染學生,帶動學生,引領學生修養詩心,提升境界,這才是根本。在此基礎上進行方法訓練,可以減少心理阻力,實實在在入得詩境。

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抓住“夢游”,也入一回夢,到夢境中尋找詩中的奇幻景象和詩人的浪漫情懷,自己也夢游一回,遠比僵化的條分縷析更能打動人。老師先心入其境,和學生一起夢游,這種心路歷程對于詩情畫意的領悟才有生命力。所以,我們就會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再比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只要簡單想想標題交代的事由,再設想好友離去,站在江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看不見了還看著江水向天邊流去,一種留戀、思念便油然而生。不入其境而分析什么表現方法或者藝術特點,只是隔靴搔癢,缺少了情感體驗,詩還有什么味道?

我們解讀詩詞常用“意境”或“意象”,拆開來,順序調整一下,先說“象”,后說“意”。詩歌是通過形象來表情達意的,所以先想象詩的畫面或形象,結合形象感悟詩的情感。這是個核心,得抓住這個核心,從總體上把握詩的大略。

王昌齡的《詩格》說:“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境界”為核心評說中國古代詞作。佛家經典中,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具備的六識之功能而感知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感受被稱為境界。王國維的“境界”說繼承發展了中國古代詩評思想,其內涵與佛典中重感受的特點也有相通之處。“故能寫真景物、真情感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讀詩,如果心靈沒有這樣的境界,難以共鳴!這樣看來,通過讀詩修養詩心,詩心達到一定的境界,物我皆有境界。詩是一種藝術化了的對世界、人生的認識表達,讀詩是對這種認識和表達的理解、感悟。獲得并不斷提高這樣的認識和表達能力,是一種詩化的人生。

詩如其人,人如其詩,有詩心才能解詩境,能解詩境,心靈才有境界。

四、還原詩境,徹悟詩情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歷來為人稱頌,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月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寫塞上所見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用“大”形容沙漠的浩瀚無邊,用“孤煙”寫出景物的單調,“直”字表現它的勁拔、堅毅之美。“落日”用一“圓”字,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但這兩句,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正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原》)一樣。身處塞上,馬上要出塞遠行,不只是“今夜不知何處宿”(岑參《磧中作》),而且今后也不知啊!

詩是用形象來表情達意的,而且詩的形象往往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抓住事物的一些特定形象特征來刻畫的。這時,就要運用聯想和想象還原、補充完善,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哲學上講“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讀詩,就要再現形象感受情思。

《詩經》和后世民歌多用比興,要找準本體,楚辭和后世浪漫主義詩歌多用夸張、想象,不能坐實考據。

篇9

巾:古代平民用以裹頭的頭巾,秦朝時用黑巾裹頭,稱為“黔首”,后來成了平民的代稱。如賈誼的《過秦論》:“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頭:古代平民的頭巾,以一塊布從后向前在額上打結,再環繞髻后。如《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

綸巾:古代冠名,又稱諸葛巾,一般為軍師所戴。如蘇軾《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裳:古指下衣。《說文解字》注:“裙,下裳也。”古代男女都著裳,如《木蘭詩》:“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隋唐以后裳成為女子的專用服裝。

襦:古代上衣,有長短之分,《急就篇》顏師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襦有時特指短上衣,如《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

裘:皮衣,古人的皮衣是毛皮在外。《說文解字》注:“表,古者衣裘,以毛為表。”裘有狐、虎、狼、犬、羊等不同的質地。如《促織》:“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袍:古代長衣的通稱,也專指里面絮了亂麻等物的長衣,如《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里指戰袍。

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時為窮苦人所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乃使其從者衣褐。”

袍澤:古代指休息時所穿之襦。古代稱武人的友誼為“袍澤之誼”,即源于《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袖:古代衣服為長袖,垂臂時手不露出,有大袖、廣袖之說。如杜牧《阿房宮賦》:“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縉紳:縉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紳帶,帶子在腹前打結,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紳,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紳帶間,后來就把“縉紳”或“紳士”作為仕宦的代稱。如張溥《五人墓碑記》:“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绔:前后無襠,只有兩個褲筒。紈绔是古代有錢人穿的,后來把有錢人或不務正業的子弟稱為紈绔或紈绔子弟。如《紅樓夢》:“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布:麻布和葛布的總名,有粗細之分。按古喪服制,最粗的叫衰,如《左傳?之戰》:“子墨衰。”古代平民穿布衣,因此“布衣”就成了庶民的代稱。如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帛:又稱繒,絲織品的總名。如《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

縞:又稱素,是未經染練的繒帛,如《赤壁之戰》:“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屨、履:上古的鞋叫屨,漢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絲等制作,絲履、絲屨多為貴族所穿,如《孔雀東南飛》:“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窮人穿草屨。如《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篇10

沒有人喜歡在失望中度過一生。等待,給人以希望。在這個年月里,我鐘愛著一種等待,因為那是一種享受。

獨自坐在窗前,品一杯香茗,眺望遠方。等待,是一種享受。

看著李清照“倚遍欄桿,只是無情緒”,本是一種凄美的等待,卻是“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這是何許深、何許濃的情呢!

等待,是一種享受。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用二喬的命運來說明赤壁之戰的影響,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卻也是在等待中滿懷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自己這匹千里馬可以遇到伯樂。

等待,是一種享受。西廂便是崔鶯鶯在等待中暢想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的癡情女子都盡享等待之樂。

等待,是一種享受。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早已告訴了我們。“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愿,震撼了無數人的心弦。他在無助時想著幫助別人,在等待中度過余生。

等待,是一種享受。《蒹葭》中的主人公雖沒有得到美好的愛情,有著求之不得的惆悵心情,卻依然不畏艱難險阻,執著追求,期待著自己心儀的女子能夠對自己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