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碩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23:3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學碩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初稿撰寫前要進行深入的構思和較長時間的醞釀,關于篇幅和容量、主題、結構、論證方法、表述形式,如怎樣開頭,怎樣結尾,以及文中重要的段落和主要的部分怎樣說明,都先心中有數。
一、撰寫初稿的條件
1、選題已經確定,并圍繞選題搜集到足夠的資料。
2、通過閱讀資料,已經確定論文的立論和研究方法。
3、通過對參考資料的閱讀和思考,對論文的謀篇布局和結構已經了然于胸,并且擬訂了論文提綱。
二、執筆順序
1、從引論起筆。推薦。
2、從本論起筆。
三、寫作方式
1、深思熟慮,一氣呵成初稿。集中主要精力,抓住靈感不放;圍繞主要線索,細節不須糾纏;行筆信馬由韁,篇幅不受約束;隨記相關聯想,爭取一氣呵成;及時補充遺漏,格式稍加整理。
2、考慮成熟一部分,完成一部分,分段寫成初稿
四、注意事項
1、盡量把想到的內容寫出來(涌泉式思維法)
2、盡量保持各章、節、條、款、項、段落的均衡和承接(兼顧形式均衡,段落不宜過長過短)
3、注意根據寫作進展的需求,適當調整提綱(避免畫地為牢)
4、邊寫邊加注釋及頁碼(避免重復勞動)
5、遇有疑難時,及時寫在卡片上,留待集中查檢工具書解決(集中備忘)
6、隨時保持良好的寫作狀態,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要因干擾而中斷寫作。(一鼓作氣,再衰三竭)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標題可以暫不考慮,內容可以信馬由韁,攔路虎可暫時擱置,篇幅可以暫不限制,初稿撰寫階段的主要目標是盡快搭起論文框架。
修改定稿
仔細推敲,反復修改,精益求精
一、修改定稿的必要性
一方面,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反復探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它。
另一方面,撰寫論文是一門藝術創造,包含語言、修辭、邏輯等多種因素的把握。即便是出口成章也需要修改潤色。不要讓指導老師成為你的校對工。
二、修改的內容
1、訂正觀點。
通觀全篇,看主題是否鮮明而集中,觀點是否明確正確,如果文章沒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觀點、主張、意圖,那又怎么讓別人懂得其主旨呢?
2、驗證方法。
3、增刪材料。
材料是否典型且詳略得當。可有可無的一定不要吝惜。
4、調整結構。
合理的論文結構應具備:一是每一部分都符合論題的需求,對說明、論證論文的觀點有幫助;二是有邏輯順序,層次清楚;寫論文如同數學證明,要一環扣一環。三是有主次之分。看每一部分(層次)論據與論點之間是否吻合,有無南轅北轍之弊;各分論點是否有機地服務于中心論點。
有時候還要推敲標題,看是否恰當。往往有這種情況,成文后,怎么讀都覺得文題不大相符,于是有人就在文章主體部分大加修改,費時又費力。當然,這應該是一種修改方法,有時是必要的。但據筆者指導畢業論文的經驗,在有的情況下,只需改動一下題目,問題便迎刃而解。
文學碩士論文寫作格式要求
畢業論文內容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目錄、正文(包括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及參考文獻)、文獻綜述、幾部分構成。
篇2
根據我國教育部的分類,法科類研究生主要有兩類: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其中法律碩士又有法學與非法學之分。兩者在培養理念上存在差異,法學碩士被定位為“學術型”或者“理論型”教育,重點是培養高等學術研究人才,為高校、科研機構等儲備人才,而法律碩士則是為了更好地應對實務發展之需要。前者強調知識的學習、理論研究和創新,是一種為了知識而知識的理念;而后者則更多是為了服務政治經濟等社會實踐,強調職業教育,是一種為了實踐而知識的理念。兩者的矛盾是知識本體與其社會價值的沖突或對立。然而,一味強調兩種培養定位的區分,沒有對培養主體、培養過程和方式以及社會需求等一系列因素進行科學考量,一方面使得兩者更多地是走向同質化,沒有定位上明顯區分;另一方面又造成我國法科研究生教育培養與實踐之間存在明顯脫節。為全面了解法科類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我們針對重慶高校法學碩士生及相關授課導師、重慶法檢機關、律師事務所、公司企業以及銀行等單位做了大量的問卷調查,嘗試從法學碩士的教育培養到最終社會實踐效果這一整個流程中去反觀法學碩士的培養問題,以便發現“真問題”,從而更好地推動法學碩士的教育發展。
調查發現:第一,“理論型”法學碩士“弱理論”化現象明顯。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法學碩士應該是注重理論人才的培養,其培養的過程重點放在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上面,主要的去向也應是各大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但當前法學碩士教育,從其個人意愿到培養方式過程,再到最后的就業去向都與“理論型”人才定位相矛盾。一方面,很多法學碩士生從法學本科升至法學碩士,并沒有致力于法學理論研究的心理準備,僅僅是因為本科是法學專業而選擇法學碩士,在法學碩士學習過程中,大多數也并沒有選擇走學術路線,更多人職業規劃傾向于社會實踐;另一方面,從最終人才走向看,法學碩士去向沒有像培養目標設想的那樣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者走向高校、科研單位等,相反大部分是走向公務員機關、銀行、律師事務所和公司等實踐機構。反映了師生對法學碩士“理論型”定位的看法。此外,從培養方案來看,法學碩士的教學方式與課程設置也并沒有很好地體現“理論型”人才定位的要求。大班填鴨式教學、對學生學術要求的低質化以及課程設置上諸多弊端使得法學碩士強調“理論型”人才的培養定位失去意義。如:課程安排方面,就存在課程設置太少、課程設置與本科相同而沒有體現研究生課程的理論深度、課程設置沒有反映理論前沿和缺乏實踐性課程等問題。特別是課程設置與本科課程并沒有太大區分、課程設置不能反映理論前沿及熱點問題,會導致授課范圍非常廣泛,但理論深度和創新度不夠,從而使得法學碩士“理論型”定位大打折扣。
第二,“實踐型”法律碩士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實踐要求。法律碩士的設置,原本是為了解決我國法律實踐人才的稀缺,但從近些年的實際情況來看,法律碩士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我國社會實踐對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問題。眾多單位和行業反映,法律碩士盡管有其一定的交叉學科的優勢,然而在向社會輸送專業“法律知識”產品時尚顯稚嫩。從法檢系統、律師事務所、公司企業等實踐單位對于法律碩士的反饋來看,法律碩士普遍存在法學理論功底不深、法律思維方式欠缺以及法律信仰不堅定等缺陷。而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一方面說明了法律碩士并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實踐需求,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對法學碩士的需求。在現代社會中,法律是一種專業化程度高且實踐性、獨立性強的職業,需要在大學教育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專門職業培訓后,才能進入其職業,擔負起職業所要求的職責。法律碩士此等困境也正是說明法律學科是一門需要長時間專門訓練的學科,沒有長年累月的法律理論熏陶,僅僅是通過國家司法考試,是不可能形成縝密的法律思維和具備堅定的法律信仰的,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法律專業人才。此外,法律碩士的實務性訓練也沒有達到預想效果,大多數實踐性的教學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之上,很難幫助學生取得先機。
第三,法科研究生人才“假性過剩”現象嚴重。一方面,法科類研究生招生規模一直在擴大,就業形勢卻十分嚴峻,《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法學本科就業率連續3年墊底,法科人才供過于求,造成形式上的“人才過剩”現象;而問題的另一面卻是過度擴張培養的法科研究生并不能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對創新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從公司企業等用人單位的普遍反映看,我國法科研究生教育存在諸如缺乏現代法治精神,法學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這種現象凸顯了我國法科研究生教育與實踐的錯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的培養定位存在問題。具體就法學碩士來說,其主觀上“理論型”培養的定位,必然會導致法學碩士人才的過剩。法學碩士理論型定位,是為高校、科研單位儲備優秀的教學科研人員,但對于此種需求的具體情況(如人才需求的容量、結構、層次等)沒有深入了解,使得培養教育與社會實踐之間存在脫節。從當前我國法學碩士的培養情況來看,每年法學碩士的招生規模與法律碩士的招生規模基本相當,而社會對實踐型人才的需求與對理論型人才的需求則不成比例,實踐型人才的需求遠遠大于理論型人才的需求,如果法學碩士堅持單一“理論型”培養定位,就必然會導致大量法學碩士與社會需求脫節,法學碩士“人才過剩”。
二、反思:法學碩士打破單一“理論型”培養定位之必然性
法科研究生教育定位上的“理論型”與“實踐型”區分,反映了人們對于事物認知的傳統觀念,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認知理念。然而正如美國學者伯爾曼所說,“新的時代將是一個‘綜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面,‘非此即彼’讓位于‘亦此亦彼’,不再是主體反對客體,而是主體與客體交互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克服滲入了一切分析形式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才能在更高水準上達到辯證的綜合。”法學高等教育也應有此精神,要辯證地看待職業性與學術性、理論型與實踐型,不能過分強調兩者之區別。當前我國法學教育存在諸多的困境,不僅從法學培養過程中可以發現,也可從社會實踐中得到證實。針對這些問題,考慮到當前我國法學碩士與法律碩士長期并存的現狀,以及社會對實踐人才與理論人才的需求結構的不同,我們認為有必要打破單一的“理論型”定位,在注重理論的同時注重實踐性教育,強調法學碩士的培養定位多元化,在健全法律人格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培養定位。
第一,符合法學碩士教育實際情況。注重法學碩士培養多元化,符合當前我國法學碩士的教育實情。首先,從法學碩士生的意愿來看,學生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著不同打算,許多法學碩士生都是朝著實踐部門進發。對于這些法學碩士生,應該鼓勵他們多元化發展,加強實踐學習以便更好地走向實踐崗位,追求自我價值最大化。其次,從法學碩士的培養過程看,鼓勵法學碩士多元化定位培養也是符合實情的,法學碩士一方面會去進行深層次理論上的學習,在導師的帶領下進行科研活動,另一方面大多數法學碩士生也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而且實踐時間并不短。最后,這也符合法學碩士就業需求。單一的理論型定位,并不利于法學碩士的就業,因為社會對于理論型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法學碩士最終都會走向實踐崗位,如果僅僅強調“理論型”人才培養定位,大多數法學碩士將很難適應社會需求。
第二,能更好地滿足社會實踐要求。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研究生教育產生于社會對專業知識和專門人才的需求。專門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是促成研究生教育發生的動力源泉。法學碩士教育也應該回應社會實踐的需求,而今天的社會對于法律實踐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遠遠大于對理論型人才的需求。當前,法律碩士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實踐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社會對于法學碩士的需求,法學碩士教育應該正視這個需求。相對于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優勢。法學碩士學習法律一般都超過六年,其法學理論功底較法律碩士更為深厚,且經歷長期的法律氛圍的熏陶,具備縝密的法律思維以及堅定的法律信仰,這些優勢都使得法學碩士在實踐中具有天然的優勢反映了相關用人單位對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的選擇意向)。法學碩士的教育,應該打破單一的“理論型”定位模式,強調多元化培養,加強法學碩士的實踐性培養,以符合社會實踐要求。
第三,符合法學學科應用性和理論性雙重本質屬性。法學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但同時也具有實踐性的本質屬性,霍姆斯說“法律的生命從來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實踐性是法學本質屬性之一。法律從其起源、發展到最終的目的,都與實踐有莫大的關系,可以說法律本質是實踐性的。學習法律知識,固然要重視理論學習,但也要具有實踐性的屬性和使命,我們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去研究純法學理論,更不能用脫離實踐的法學理論來指導實踐。“法之理在法外”,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法學理論是為了滿足社會實踐的要求,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法學碩士是掌握法律知識的專業人才,強調其多元化培養符合法學應用性和理論性的雙重本質屬性。第四,符合高等教育“理論型”與“實踐型”相融合的趨勢。19世紀至今,人類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以及知識社會的巨變,高等教育從關注人的理智發展、滿足學者“閑暇的好奇”到適應社會特別是經濟發展的需求,從遠離社會的“象牙塔”到游離于經濟社會的邊沿再到走入社會的中心,其適應性在逐步增強。具體從理論型與實踐型教育的發展趨勢看,以二戰為分水嶺,二戰前的研究生教育,強調兩者截然區分,理論型研究生“只進行純知識、純學理的探求”,而實踐型研究生則主要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然而,二戰后的研究生教育,在經歷單一的學術性獨霸天下的時代和職業性逐漸顯現直至居于主流的時代后,進入理論性與職業性的共生融合時代。從兩者最初的矛盾沖突到后來的和諧共處,是研究生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也應該順應此趨勢,加強兩者的融合,在理論扎實的基礎上注重實踐性培養。
三、出路:法學碩士應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礎上實行多元化定位
高等法學教育非常重要。法治的完善、社會的進步、法治國家的理想等一切都根植于社會生活中的現實需要,都是法學研究生教育發生的邏輯前提。“因為這一切的實現不僅需要完備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實現該制度的主體,……法治的實現有賴于法律家群體的才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學院對于法學人才的培養定位很重要。對此,我們認為法學碩士培養定位要辯證地看待,既要認識到培養定位的確定,有利于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定位,學生質量的提高,能對社會需求起到結構化調整的作用,也應看到定位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不能僅僅依據公權力、學校單方面的主觀定位,還要兼顧學生的主體意愿、社會現實需求等因素。對于法學碩士的培養定位,應在保證具備健全法律人格的基礎上,鼓勵個體差異化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
(一)培養定位:健全法律人格基礎上的多元化定位首先,法學碩士應該具備健全的法律人格。我們認為一個優秀的法律人才首先要具備健全的法律人格,不管其今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必須以此為基礎。健全的人格教育,是法學院履行社會責任、成為“令人尊重的法學院”的前提。無論是學術型還是職業型法律人才,最重要的素質是具備法律人的職業倫理與道德。健全的法律人格,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即法律學問、法律思維和法律信仰。關于法律學問,孫曉樓先生曾說過“我以為法律人才,第一要有法律學問;其次是法律道德;其三是社會常識。”法律知識是法學碩士生所必須具備的前提素質,也是區分法學碩士與其他專業乃至法律碩士的重要標準,其本身的特點決定法學碩士應該具備較為深厚的法學理論;說到法律思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法律是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是不可能應對好法律問題的,因此,“像法律人一樣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法律信仰,需要強調的是,擁有健全法律人格的法律人應該是擁有法律信仰的。當然,法律信仰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一句口號,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未來在成為政府公務員以后,要學會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作為一名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應當恪盡法律職守,認真辦理每一件案件;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應當依法理性表達法律訴求,依法解決面臨的矛盾糾紛。此外,法學碩士生還應該承擔起傳播法治,讓更多人認識法治意義的任務。其次,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礎上定位多元化。法學碩士的培養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在考驗法學院究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作用和功能,是培養學術型人才,還是社會實踐型人才?從現代社會來看,法學院的功能應該是多元化的,任何單一的定位都可能既不符合社會實踐也不足以引導社會向前發展。正如國際法律中心(ILC)在《時代變遷中的法學教育》中強調的“法學院,被視為多功能的中心,他們可以開發鞏固法律體系所需的人力資源及其理念;他們可以確定研究及智力成果開發的方向;他們可以解決從到刑事司法領域的各類問題;他們可以將土著語言作為法律執行的工具以促進其發展;他們可以幫助其他機構培訓法律助手;他們可以為公民在學校的普法教育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以及幫助媒體更為智慧地對待法律;他們還可以為需要取得特許技能的法律職業者組織或者幫助其組織高級的專業法律培訓。”對于法學碩士的培養定位也應該多元化,一方面,現代社會對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學術型人才,也需要實踐型人才。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需要理論型人才,公司、律所等單位對于實踐型人才十分渴求。從發展趨勢來看,傳統上對人才類型需求單一的單位,現在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豐富起來,律所、公司等單位在青睞實踐型人才的同時,也注重理論人才的儲備,高校、科研單位等對實踐型人才也十分感興趣。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個體差異性的尊重。個體對于事物的看法、喜好是不同的,我們不能按照一個預先統一不變的標準去要求具有差異性的個體。法學碩士在進入碩士階段學習后,其將來的方向應與其興趣能力掛鉤,而不是預先設定。實現法學碩士在健全法律人格基礎上的定位多元化,是尊重個體差異性的表現,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各展其長,實現個體才能最大化、價值最大化。圖1給出了法學碩士的1+N定位模式。
(二)培養方式:以健全人格為基礎的多元化培養
1.課程設置:法律倫理教育與專業課并重如前所述,法學院應強調人才多元化培養,但前提是保證人才輸出質量,首要的是健全法律人格的培養。法學碩士健全法律人格的培養至關重要,包括法學知識、法律思維和法律信仰。首先,在法學知識方面,社會對于法學碩士首要的期望就是具備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在法學碩士的培養過程中,也一定要加強法學理論的學習,設置必修的專業課就是幫助學生加強法學理論學習。同時,開設大量的選修課,讓學生有大量的選課空間,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我國高校對于法學碩士生的專業課程設置并不是十分合理,應該參照其他國家、地區高校先進經驗加以改進。其次,在法律思維方面,法律思維就是要求學生“像法律人一樣思考”,從法律人的角度去認知世界,這是對法學知識的更深層次的要求,法學碩士的培養應該開設一些法律思維培養的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最后,在法律信仰的培育上,法律信仰不能抽象化,而應該落實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之中,將抽象的法律信仰轉為具體的行為規則。如課堂上的角色模擬,讓學生體驗法官、律師、檢察官等不同法律人角色,從而更好地把握法律信仰的深意。
2.教學方式多樣化法學碩士的課程教學應該多樣化,不應局限于課堂老師講課。研究生的培養說到底還是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之中,而教學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果,進而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當前,許多老師迫于評職稱、評優等現實壓力,都偏重于科研而輕視教學,對于授課沒有很多興趣。教學的方式非常單一,基本上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還停留在本科教學的套路上。對于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些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分組討論、角色模擬等方式,都視而不見或全然不會;教學過于以自己為中心,授課的內容多半是根據自己最近研究內容來定,方式更多的是個人演繹,很難保證學生聽課效果。為此,有必要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聽課效果,廣泛地運用討論式教學和案例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在這一方面,澳大利亞的法學教育非常有借鑒意義。當代澳大利亞法學教育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他們強調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方法應該是學生能夠感興趣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的方法,注重傳授學習的技巧和能力,認為這個遠遠重要于學習知識本身。通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效果得到保證,老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案,不僅僅應體現在課堂之上,還應體現在教材的設計、教學課程的安排、教學場地的布置等各方面,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
3.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法學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法學教育不應該局限于學校,還應擴張到學校之外,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聯系。這樣既能讓學校教育有更加堅實的實踐基礎,也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法學碩士中選擇從事實踐性事業或者對此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進一步加強對實踐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走向崗位,或者通過實踐來判明自己是否適合實踐之路。理論指向與實踐指向的研究性教學在教育過程中交融在一起,互相影響彼此促進,理論研究有利于實際問題的準確發現和合理解決,為學生的未來孕育發展潛力;而實踐指向的探究又有助于理論研究的深入,為理論難題的破解尋找對策。實踐與理論相互補充,彼此呼應。此外,我們在強調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同時,也要體現在對于法學碩士的評估上。當前我國高校對于法學碩士的評估存在形式化、單一化和片面化的問題,大多數評估手段還停留在所修課程的期末成績上,沒有發揮評估的激勵作用和讓學生發現自我的目的,相反很多學生為了評估刻意迎合。一個優秀的評估系統應該更多地激勵學生反思未來職業道路、優缺點,指導學生獲得相關的學習機會;激勵并引導學生在整個法學院學習期間逐漸進行復雜的工作,積極承擔更多的責任。為此,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估,以促進學生自我發現、自我激勵為目的。
四、余論
篇3
1.促使研究生做好論文的準備工作
開題報告是一個階段性考核,是中期篩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做好開題報告,研究生要進行調查研究、查閱有關資料和文獻,了解國內外在這方面已進行的工作以及還有哪些不足,本課題重點研究什么、有什么價值,了解現有理論和實驗研究的條件和手段等。通過開題報告工作,使研究生選題的目的更加明確,工作重點更為合適。
2.保證論文質量
開題報告可以使研究生進一步明確論文目標和要達到的預期水平,使學位論文選題較為準確和適當,使系、室有關人員對研究生研究課題有所了解,以便有更多的人關心論文工作進展;通過開題報告、專家評議,使研究生更詳細地了解課題進行中應注意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同時開題報告還可促進研究生和導師論文寫作期間的相互交流。
為使開題報告能夠順利通過,研究生必須在開題報告前做好準備,同時,教研室(研究室)和導師、研究生對選題嚴格質量控制。系及教研室負責人須參加研究生開題報告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嚴格審核。對于選題合適、方法得當、措施落實的論文批準開題;對于尚有不足,要求做修改補充的,必要時再次進行開題報告。這樣從一開始就體現了對論文質量的高度重視,使研究生學位論文有一個良好開端。
實踐證明選題的正確性是論文成功的重要前提,而選題的正確性與開題前的準備及開題報告密切相關,做好開題報告工作是克服學位論文研究中盲目性和保證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
3.使選題的指導思想更加明確
通過開題報告,與會者可充分發表意見,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從多方面提出建議和意見;肯定選題的先進性,也指出應注意的問題,使研究生受到啟發,更加明確主攻方向,以便集中精力進行實驗和研究,為順利完成論文工作打下基礎。(
4.開題報告可起到學術交流的作用
在開題報告中,針對與會者提出的意見或建議,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詳細分析各方面條件,或調整論文工作計劃,使選題做到既有一定先進性,又經過努力可以實現。開題報告過程既是一個論證又是一個學術交流過程,同時由于開題報告前研究生已做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的準備工作,因此在開題報告中能充分論證本課題的先進性、實用性和可行性,可以反映出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以及存在的問題,開題后有利于導師的指導和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開題報告的內容
學術論文開題報告,一般包括下述內容:
1.課題來源及選題依據。主要由研究生對該項研究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著重說明自己所選課題的經過,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和開展此課題研究的設想。
2.對所確定的課題在理論和實際上的意義、價值和可能達到的水平給予充分闡述;同時,要對課題工作計劃、確定的技術路線、實驗方案、預期結果等做理論和技術上的可行性論證。
3.課題研究過程中,擬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儀器設備和其他條件是否具備。
4.闡述課題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和措施。
5.估算該課題的工作量及所需經費。
三、開題報告的一般要求
1.開題報告時間。一般要求研究生的開題報告在學位課基本結束并做出必要的準備后開始,最遲不得晚于第三學期末提出。
2.開題報告要求寫成書面材料。研究生將開題報告和有關參考文獻、作為開題依據的各種理論分析、實驗數據等資料,事先印發給開題報告審查小組成員和參加會議的其他有關人員。
3.開題報告必須在教研室(研究室)范圍內進行,要求組成3-5人的開題報告小組,邀請本專業教師、學生參加,聽取多方面意見。參加審查開題報告的有關人員,應事先審閱提交的開題報告及有關材料,為開題報告做好準備。
4.審核小組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進行嚴格審核。在審核中對于選題適當、論據充足、措施落實的研究生批準進入學位論文工作;對于尚有不足的,應要求研究生再做修改補充,并重新做開題報告;對于開題未通過者,按規定取消學籍,終止培養。
為使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順利通過,從入學開始就應注意教育和引導研究生廣泛接觸社會,進行社會調查,閱讀文獻,搜集資料,了解本學科領域在國內外發展動態,使學位論文有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開題報告程序
由考核小組組長宣布開題報告會開始,介紹考核小組成員。
由導師介紹研究生的情況:
研究生在思想政治、遵紀守法及道德品質方面的表現;
研究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出勤率以及參與創作和科研等方面的情況。
3.研究生做論文開題報告(每位研究生約占用20分鐘),要求簡明扼要,抓住重點。
4.由開題報告審核小組成員及導師、同學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從各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研究生回答問題。
5.研究生、導師及無關人員退出會場,由開題報告審核小組成員及院審核人員對研究生開題報告進行嚴格審核。對選題恰當、論據充分、措施落實的論文批準繼續進行學位論文工作;對于開題報告存在問題的提出不足之處并做出是否重新進行開題報告的決定;對于思想政治表現差、學位課程平均分數偏低、創作能力偏弱的研究生,根據我院中期篩選的試行規定提出處理意見。
篇4
1.1充分發揮實驗室教學、科研、服務的三大功能與學術型研究生相比,專業碩士生更重視實驗課程。雖然學術型研究生也有一些類似的實驗課程,但教學效果的優劣往往不會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重視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視理論和學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課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專業碩士生則不同,學會技能是其就業的“看家本領”之一,因而學生和教師都格外重視。實驗室精良的設備、完善的服務、科學規范的管理為教師課堂演示、操作和學生實際模擬、操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實事求是地說,良好的實驗教學是培養新聞傳播學專業型碩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實驗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場所。專業型研究生可以承擔或參與媒體或導師的部分課題,并在實驗室完成。教師的涉及實驗的課題也可以在實驗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關傳媒的課題絕大多數也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傳媒實驗室是學生和教師科研成果的重要出產地和科研的基本場所,為學生和教師的科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驗室也同樣很好地發揮了服務的功能。除了服務師生的教學科研以外,至少還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服務。對內,專業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聞中心兼職做主持人、編輯、記者,通過策劃、采訪、攝像、剪輯、制作、播出等環節,展示了學校的風貌,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服務了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對外,專業型研究生可以把實習崗位的部分工作轉移到實驗室來做,或是承擔的媒體的課題也拿到實驗室來完成,這既緩解了社會媒體的資源緊張狀況,又使社會媒體受益,同時也達到了服務社會的目的。
1.2專業碩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學生就業前自信心相對于學術型的碩士來講,專業碩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體找到工作。這是因為媒體固然需要學有專長的研究人員,但更需要上手快、會操作的復合型人才,且這部分人占媒體聘用人的大部,如編輯、記者等。專業型研究生在實驗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參加省里組織的“DV作品大賽”、“專題片大賽”、“圖書裝幀設計大賽”、“雜志封面大賽”、“廣告創意大賽”、“網頁制作大賽”等,獲獎作品可以作為就業求職的成果,用人單位自然愿意錄用有成果的應聘者。也就是說,在學校就實現了由“校園傳媒人”向“社會傳媒人”的轉變。專業碩士生有自己的獲獎成果,就為求職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從而緩解了以往許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沒有“過硬的成果”,面對用人單位的種種提問,倍加忐忑的尷尬狀況。
1.3倒逼了導師的實踐能力專業型研究生的實驗課一部分由校外實踐型導師來上,但大部分實驗課是由校內理論型導師和一部分非導師來上。校內導師一般理論水平較高,但媒體實踐經驗、操作技能相對缺乏,帶學術型的研究生還能湊合過關,帶專業型的研究生就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導師必須適應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要求,強化技能。新聞類的實驗課要掌握電視片的拍攝、剪輯、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傳播類的實驗課要掌握廣告的設計和制作,圖書的裝幀設計、排版和印刷等技能,報紙、雜志的排版,雜志的封面設計,網頁的制作等相關技能,這對學術型的導師來說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虛心學習并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達到。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倒逼理論型導師強化自己的實踐技能,使導師自身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雙贏。
2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中的實施方案
2.1實驗室的配備要實現全媒體模擬培養職業型、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沒有裝備精良的實驗室是難于奏效的,實驗室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一是從規模上看,實驗室要實現全媒體模擬。也就是說媒體有什么設備,實驗室也要有什么設備。媒體大體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實驗室也需要具備同樣的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只是程度、精準度不同而已。二是從水平上說,實驗室設備的型號、參數、配置要與現代媒體同步,至少要不低于當下媒體的水平。具備了這2個要件,學生才能把媒體的工作拿到實驗室來做,才能實現媒體與實驗室的“兼容”。實驗室的全媒體模擬,為相關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關高校要高度重視,舍得投入,要像建設工科實驗室一樣建設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如果仍然沿用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的方法來建實驗室,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便無法實現。
2.2完成平時作業、結課成果和社會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專業碩士生考查的重點,因而教師在布置平時作業和結課成果時,一般是選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題目供學生選擇,既可以是媒體或導師課題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擬題目完成一項應用性的成果,而這些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室又為專業碩士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了重要平臺和必備條件。學術型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個別研究生找個單位開個證明蒙混過關。專業型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須扎扎實實做好。依托實驗室這個平臺可以很好地完成社會實踐的任務。實驗室既是學校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專業型研究生可以在學校的新聞中心兼職,擔任主持人、編輯、記者,通過在實驗室拍攝制作節目,為校報、雜志社排版,承擔校報和雜志社的部分編輯任務,設計、校園公益廣告等社會實踐活動,使研究生親身感受校園傳媒的實際情況,增長見識,積累經驗,為進入社會媒體崗位實習打下基礎。
2.3完成畢業論文專業碩士生的畢業論文大致分為畢業設計和調研報告2類。其中畢業設計可以采取“作品+報告”的形式,如新聞學專業的可以是“新聞調查片+報告”,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可以是“專題片+報告”,廣告專業的可以是“廣告設計+報告”,編輯專業的可以是“圖書裝幀設計+報告”等,這些離開了實驗室是難于完成的[9]。調研報告可以以媒體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選題,重點考查研究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研報告不僅要有調研采訪,更要有相關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這些內容也離不開實驗室。實驗室是畢業論文的出產地和加工廠。
2.4吸納社會資源,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為保障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的長遠發展,學校要樹立服務意識,切實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如實驗室與社會媒體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為學生學習、實踐、創業等提供良好條件;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建立“實驗室+媒體”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這是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長效機制[11]。另外,聯合培養基地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應該在掛牌之后切實發揮基地的培養作用。導師在平時作業、崗位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要加強和社會媒體培養基地的合作,多吸納先進的社會經驗,與時俱進。
3結束語
篇5
論文名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課題來源:單位自擬課題或省政府下達的研究課題
選題依據:
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可以使企業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及其變化趨勢有正確的把握,從而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以減少技術創新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確把握技術創新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開展,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才能得到不斷加強。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商業中,企業的技術創新決定著企業生存和發展、前途與命運,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的正確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有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可分為趨勢外推法、相關分析法和專家預測法三大類。
(1)趨勢外推法。指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技術、經濟信息,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分析判斷這些趨勢和規律將繼續的前提下,將過去和現在的趨勢向未來推演。生長曲線法是趨勢外推法中的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創新預測方法,美國生物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線(數學模型為:Y=L∕[1+A?exp(-B·t)])及英國數學家和統計學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線(數學模型為:Y=L·exp(-B·t))皆屬于生長曲線,其預測值Y為技術性能指標,t為時間自變量,L、A、B皆為常數。Ridenour模型也屬于生長曲線預測法,但它假定新技術的成長速度與熟悉該項技術的人數成正比,主要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擴散預測。
(2)相關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條件、參數、因果關系數據和其他信息,建立預測對象與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模型,預測技術的發展變化。相關分析法認為,一種技術性能的改進或其應用的擴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關的,這樣,通過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對該項技術進行預測。相關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導前-滯后相關分析、技術進步與經驗積累的相關分析、技術信息與人員數等因素的相關分析及目標與手段的相關分析等方法。
(3)專家預測法。以專家意見作為信息來源,通過系統的調查、征詢專家的意見,分析和整理出預測結果。專家預測法主要有:專家個人判斷法、專家會議法、頭腦風暴法及德爾菲法等,其中,德爾菲法吸收了前幾種專家預測法的長處,避免了其缺點,被認為是技術預測中最有效的專家預測法。
趨勢外推法的預測數據只能為縱向數據,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時,只能利用過去的產品技術性能這一個指標來預測它的隨時間的發展趨勢,并不涉及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市場、社會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現代商業經濟中,對于產品技術發展的預測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產品過去技術性能指標按時間的進展來類推,而應系統綜合地考慮現代商業中其他因素對企業產品技術創新的深刻影響。相關分析法盡管可同時按橫向數據和縱向數據來進行預測,但由于它是利用過去的歷史數據中的某些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因素求出的具體的回歸預測式,而所得到的回歸預測模型往往只能考慮少數幾種主要影響因素,略去了許多未考慮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對實際問題的表達能力也不夠準確,預測結果與實際的符合程度也有較大偏差。專家預測法是一種定性預測方法,依靠的是預測者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帶有主觀性,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預測準確度的要求。以上這些技術創新預測技術和方法為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但在新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技術創新預測的方法和技術應有新的豐富和發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進一步適應時展的需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先進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
目前,在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評估中,一般只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因素:(1)技術的先進性、可行性、連續性;(2)經濟效果;(3)社會效果;(4)風險性,在對此四方面內容逐個分析后,再作綜合評估。在綜合評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專家法)、AHP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估法、決策樹法、戰略方法及各種圖例法等,但技術創新的評估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其中存在著廣泛的非線性、時變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涉及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等諸多復雜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術創新評估科學性的要求。關于技術創新評估的研究,在我國的歷史還不長,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估方法,均處于研究
之中,我們認為目前在企業技術創新評估方面應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技術創新評估指標體系;(2)建立一種適應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綜合評估方法。
這種情況下,神經網絡技術就有其特有的優勢,以其并行分布、自組織、自適應、自學習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可以較好地適應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類多因素、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問題,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項目以BP神經網絡作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構建的基礎,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構成,各層的神經元數目不同,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在進行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時,從輸入層輸入影響產品技術創新預測值和評估值的n個因素信息,經隱含層處理后傳入輸出層,其輸出值Y即為產品技術創新技術性能指標的預測值或產品技術創新的評估值。這種n個因素指標的設置,考慮了概括性和動態性,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導致產品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盡管是黑匣子式的預測和評估,但事實證明它自身的強大學習能力可將需考慮的多種因素的數據進行融合,輸出一個經非線性變換后較為精確的預測值和評估值。
據文獻查閱,雖然在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現有原理和方法的改進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獻[08]、[09]、[11]等,但尚未發現將神經網絡應用于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方面的研究,在當前產品的市場壽命周期不斷縮短、要求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的經濟條件下,以神經網絡為基礎來建立產品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模型,是對技術創新定量預測和評估方法的有益補充和完善。
三、論文預期成果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1)探索新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豐富和完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體系;(2)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利于推動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方法的發展。
本項目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1)提供一種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定量預測技術,有利于提高預測的正確性;(2)提供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綜合評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評估的科學性;(3)為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論和實用技術。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目標:
以BP神經網絡模型為基礎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并建立科學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及設計相應的模型計算方法,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對指標和模型體系進行實證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用價值。
研究內容:
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佑的相關指標體系確定及其量化和規范化。從企業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入手,密切結合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系統綜合地分析影響產品技術創新的各相關因素,建立科學的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規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2、影響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各相關指標的相對權重確定。影響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各相關因素在輸入預測和評估模型時,需要一組決定其相對重要性的初始權重,權重的確定需要基本的原則作支持。
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研究。根據技術創新預測的特點,以BP神經網絡為基礎,構建基于多因素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
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設計。根據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基本特點,設計其相應的計算方法。
5、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學習樣本設計。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構建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學習樣本,對預測和評估模型進行自學習和訓練,使模型適合實際情況。
6、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的實證研究。以一般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與評估工作為背景,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技術進行實證研究。
創新點:
1、建立一套基于電子商務和知識經濟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目前,在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方面,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指標體系,另一種是采用國外先進國家的指標體系,如何結合我國實際當前經濟形勢,參考國外先進發達國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適合于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指標體系,此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這是一項創新。
2、研究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及其計算方法。神經網絡技術具有并行分布處理、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和容錯性等優良性能,能較好地處理基于多因素、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預測和評估的現實問題,本項目首次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這也是一項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技術路線的
可行性論證
1、重視系統分析。以系統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來分析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和變化的宏觀因素和微觀因素,并研究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重要度,探討其量化和規范化的方法,將國外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的指標體系。
2、重視案例研究。從國內外技術創新預測與決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和總結出具有共性的東西,探索技術創新預測與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
3、采用先簡單后復雜的研究方法。對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研究,先從某一行業出發,定義模型的基本輸入因素,然后,逐步擴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復雜度。
4、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研究工作與具體企業的技術創新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證研究,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成果。
六、開展研究已具備的條件、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及解決措施
本人長期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編寫出版了《現代市場營銷學》和《現代企業管理學》等有關著作,發表了“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管理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組織創新”及“企業技術創新與營銷觀念創新”等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學術研究論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從事過企業產品技術創新方面的策劃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與許多企業有密切的合作關系,同時,對神經網絡技術也進行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所以,本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及實驗場所已基本具備,能順利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取得預期的研究成果。
七、論文研究的進展計劃
2003.07-2003.09:完成論文開題。
2003.09-2003.11: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規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的構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計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經網絡的技術創新預測和評估模型體系的實證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論文寫作、修改定稿,準備答辯。
主要參考文獻:
[01]傅家驥、仝允桓等.技術創新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02]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04]趙志、陳邦設等.產品創新過程管理模式的基本問題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00/2.
[05]王亞民、朱榮林.風險投資項目ECV評估指標與決策模型研究.風險投資.2002/6
[06]趙中奇、王浣塵、潘德惠.隨機控制的極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控制與決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風險投資理論和政策研究.國際商務研究.2002/5
[08]陳勁、龔焱等.技術創新信息源新探.中國軟科學.2001/1.pp86-88
[09]嚴太華、張龍.風險投資評估決策方法初探.經濟問題.2002/1
[10]蘇永江、李湛.風險投資決策問題的系統分析.學術研究.2001/4
<11>孫冰.企業產品開發的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2/4
[12]諸克軍、楊久西、匡益軍.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綜合評價.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4
[13]楊力.基干BP神經網絡的城市房屋租賃估價系統設計.中國管理科學.2002/4
[14]楊國棟、賈成前.高速公路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的BP神經網絡模型.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4
[15]樓文高.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三江平原土壤質量綜合評價與預測模型.中國管理科學.2002/1
[16]胥悅紅、顧培亮.基于BP神經網絡的產品成本預測.管理工程學報.2000/4
[17]陳新輝、喬忠.基于TSA-BP神經網絡的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預測模型.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0/5
[18]劉育新.技術預測的過程與常用方法.中國軟科學.1998/3
[19]溫小霓、趙瑋.市場需求與統計預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論在新產品開發中的應用.科學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篇6
數學小論文的寫作,對于一般的群體來說,專業性質太強而導致寫作的難度非常大。如果沒有一般的數理知識,就會缺失相關論文的論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而且在進行與研究課題相關的理論介紹的過程中,也同樣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
其實,無論是數學類專業性質的人才,如數學教師、數學系學生而言,還是非專業性人才,進行具有專業水準的文章寫作,難度都是不容小視的。尤其是涉及數學學科內容的相關知識,都需要進行必要的文獻閱讀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除了數學類論文的寫作,會遇到上面所談到的問題。
教育小論文的寫作與整合,也同樣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正是由于一部分的群體,需要進行與自己專業或者工作相關的,才衍生出了許多與論文有關的業務需求。在眾多的業務需求中,論文代謝服務是最常見也是隨普遍的。因為可以借助目前市面上已經存在的通訊工具進行直接的交流,使得文件的傳輸與寫作任務的統一分配及結算變得越來越規范化。
同時,同時涉及上面兩個領域的論文寫作,即同時涉及數學類小論文及教育論文兩個專業性的領域,就很有可能是與職稱論文相關的。關于職稱論文仿佛在相關領域內,并沒有具體的限定與解釋。
基本理解就是,為了評定職稱而進行的論文寫作。一般來說,對于所的數量以及質量都沒有嚴格的標準。所以也就有很多人選擇他人進行幫助自己獲得相關的文獻資源,或者直接全權委托這些中介機構進行職稱服務。
篇7
關鍵詞:《說文解字》畗 ;形象思維 ;觀念 ;邏輯性
Abstract: kanji ancestors were "Yang elephant in the day, and leaning over the concept of law", taken from material taken from the body "near, far" and create it embodies our ancestors were to look at the wider world of everything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way of thinking. Fu "word part of the inquiry, we can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y behind the mindset of the ancestors from another dimension.
Key words: "Dictionary" Da; thinking in images; concept; logical
中圖分類號:B02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引言
東漢時期偉大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在這里,我們可以得知文字首先是記錄“物象之本”的符號,并在此基礎上和語言相適應即“形聲相益”,同時文字也是不斷得發展以此來記錄和傳達人們的觀念。所以說文字同人的思維、觀念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即文字是直接展現觀念、思維和思想的。
本文嘗試從漢字哲學的角度來對《說文·畗部》字進行探究,解讀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
二關于《說文》“畗”部字
《說文·畗部》: “畗,滿也。從高省,象高厚之行。凡畗之屬皆從畗,讀若伏。”“畗”有“滿”義,本于楊雄《方言》。段注:“《方言》:‘悀、偪,滿也。凡以器盛而滿謂之悀。’注言‘涌出也。’‘腹滿曰偪’按《廣雅》‘悀、偪,滿也’本此。而《玉篇》云“腹滿謂之涌,腸滿謂之畗”與今本《方言》異。玄應書“畗塞”注曰:“普逼切”,引《方言》:“畗,滿也。”是玄應所據《方言》皆作“畗也”。
在甲骨文、金文中,“畗”和“酉”形體相近,“酉”像一個酒壇子,表示“酒”,而“畗”字則像是一個長頸鼓腹圓底的酒壇,表示盛酒的容器。不同的是“畗”內有“十”,(《說文·十部》:“十,數之具也”)表示器中充實之意。后來凡與“充實”有關的字,大多從“畗”。如“福”字,《說文》解釋“福,佑也。從示畗聲。”羅震玉說:“福,像兩手奉尊于示前”《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其本義是用酒肉祭神,祈求充實富足。從“福”字的取象及本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先民們的心中,福來自神的賜予,對福的美感就是對酒與神的美感。它反映了先民們對酒與神的崇拜。再有“富”,《說文》:“備也。一曰厚也。從宀畗聲。方副切。”表示家中東西樣樣具備且各類豐富。“富”由“宀”和“畗”兩個構件組成。《侯馬盟書》作“富”,“宀”是房子,“畗”為裝酒的酒壇子,表示酒。屋中有酒即是富裕,因為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可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每天獲得的事物最多只能夠吃飽,很難有剩余。而古代最早的酒是用糧食發酵而成的,能用多余的糧食來釀酒的家庭自然就是富裕的家庭了,所以說對當時來講有酒便成了富裕的標志,因而“富”字表示“財產多,富裕”的本義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室內東西太多太滿,就使人產生逼迫感,所以“逼”字也從“畗”。《說文》“逼,近也,從辵畗聲”“從辵”,又指距離上接近、迫近,今有逼真、逼切等詞,引申為強迫,如威逼利誘。《集韻》“偪,侵迫也。”“偪”,俗作“逼”,王筠:“《說文》無偪字,此即也。”換句話說,王筠認為“畐”是“偪”的本字。
《說文》中收錄“畗”部字共15個:福,從示畗聲,佑也;葍,從草畗聲,方六切;富,從宀畗聲,備也,一曰厚也;幅,從巾畗聲,布帛廣也;副,從刀畗聲,判也;輻,從車畗聲,輪鐐也;蝠,從蟲畗聲,蝙蝠,服翼也;匐,從勺畗聲,伏地也;逼,從辵畗聲,近也;堛從土畗聲;楅從木畗聲,以木有所逼束也;稫,從禾畗聲,治禾,黍、豆下潰薬;愊,從心畗聲,誠志也等。通過這些字的分析,它們的聲符都蘊含有“滿”義。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說”,即同一聲符的形聲字意義相通,而這個共同的意義是由聲旁賦予的。這體現了漢字的聲旁類推思維,在實踐中我們可以辯證得去運用這種類推方式從而能更好得欣賞漢字所蘊含的豐富意義。
“畗”字后世作“畐”。“畐”本是整體象形,隸變之后被分割開來,所以說很多人將其解讀為一口田。其實只要從它的象形字中就可以得知,“畐”字與“口”和“田”沒有任何聯系,盡管它現在的樣子是這樣。從上面所羅列的幾個形聲字可看出,“福、葍、富,幅、蝠、輻、匐”均從畐聲,雙聲而兼疊韻,唯聲調有差別。而“逼“與其他的幾個字雖也是畐聲字,今音則與前幾個字不同。這種現象就是聲符字的讀音發生分化現象。音是用來承載意義,同樣也是用來區別意義,這是一個樸素的語言學原理。幾個形聲字聲符相同而形符不同,它們在書面上有了相互區別的特征,但在口頭語言上如果都發聲符字的原音則很容易混淆,所以也相應地對聲符字的原音做調整。在一般情況下,同一聲符的不同讀音,都是由基本音有規則的變化而來的。
三結語
先人們創造文字,一方面“遠取諸物”,包括天文、地理、植物、動物等方面,形成許多偏旁部首,另一方面則“近取諸身”,取象于自己的身體和器官,形成了與人體有關的文字及部首。“畐”字在甲骨金文中,像鼓肚細脖的容器即酒壇。從“畐”字部的取象中,我們可以得知它是一個取自人們所創造之物的部件。人們把從視覺攝取來的“象”化作視覺符號,用來表示事物,在里面折射著自己的思維。從這我們能窺探到當時先人們的一種形象性思維模式,就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來表示抽象的事物,這樣既便于人們理解和領會那種深刻的哲理以及抽象的思想,同時又增強了表達的藝術性。這一思維特點在漢語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所造的漢字的形體上。后來先人們用酒壇這個器物來表達“滿”義,可以想象到當時的人們認為這種酒壇是裝的東西最多的器物,因而可以用來表示“溢滿”之義,然而表示“酒壇子”的字當時也被人當做“酒”字來使用,為了區別兩字,人們便在表示酒壇的器物中加個“十”字,以此來形象得表達充實之義。這里通過加“十”字來與“酒”字進行區分,體現了先人們對事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認識。
漢字的構字是合乎邏輯性和社會性的。漢字的發展是由它的象形字的原義內涵外延,再發展到多方向、多層次的內涵外延。安子介提出:“漢字是科學化地衍變而來的”,“要說‘根’,恐怕‘聲旁’,倒是有些像‘根’”。[1]本文通過對“畐”字部的分析也可看出,其他的形聲字都是在“滿,充實”的基礎意義上向外延伸,由表示物質的豐富充實進而到精神層面的充實、以及人們由“多”聯想到“面寬廣”“東西太多有束縛逼迫的感覺”等等。由此可以看到先人們創造漢字并不是亂涂亂畫的,而是用漢字來表示“觀念”。漢字所表達的觀念是確定的,然而它又為了適應社會歷史和生活觀念發展的需要,則不斷得在內涵的基礎上外延。所以說漢字的內涵的確定性與內涵外延的靈活性的統一,是漢字的辯證的本性,這就使有限的漢字適應了無限變化的觀念。
參考文獻:
[1] 李敏生.《漢字哲學初探》.[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 黃宇鴻.《說文解字》與民俗文化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黃榮華.《穿行在漢字中》.[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 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M].中華書局,2007.
篇8
目前的高職英語視聽說教學的觀念中忽視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需求。高職英語視聽說教學應該以學生就業為主導,一切應該以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崗位為首要目標。從高職英語的視聽說教學模式上來說,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影響,在視聽說的課堂上仍然是傳統的三部曲為主:聽錄音材料——對練習答案——再聽錄音材料,教師放錄音,學生找答案,重復往返直到學生聽懂為止,這些過程中基本忽視了“就業導向”。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導致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想象的出現。傳統的視聽說教學中學生就是聽錄音、做練習、對答案。如果選擇的錄音材料簡單,那么差的學生能夠聽懂,同時也會有所提高,但是對于英語好的學生來說則顯得沒有興趣。但如果反過來則是好的學生受益,差的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教學的過程中缺乏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教學流于形式。例如在“視”的這一個環節,幾乎就是純粹的“放映”,教師對與學生是否有能力接收,是否愿意接收都是一無所知,最終使得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二、以就業為導向針對學生差異性的高職英語視聽說教學改革
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法指的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語言教學的途徑。對于高職學生帶來說,其未來的就業都有很強的針對性,所以采用任務驅動進行視聽說教學對高職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有用的教學方法。但是差異性在高職學生中同樣是一種十分明顯的現象。首先是針對學生所學的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視聽說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后面的以任務為驅動的分層式教學提供一個大的前提。同時進行合理的課程安排。高職英語教學突出了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在視聽說課程中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能夠適應以后職場中行業與企業對于英語技能的需求,同時應該突出英語的“實用性”。然后是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層教學。首先是進行同班分層教學。同班分層教學指的是將同一個班中擁有相同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分為一個層次,教師在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發展。其具體的實施方式有以下幾種。學生分層,指的是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能力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意愿將學生分為基礎層、提高層和發展層三個層次。對學生的分層只是為了教師根據敘事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分層,這是根據前面的學生分層而來的。目標分層就是要承認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將原來的死的統一目標改為靈活的彈性目標,這種彈性目標是有學生自己進行選擇的。這種彈性目標并不是針對每一個學生層設定一個死目標,而是設定一個適用于所有學生的彈性目標,但是完成什么樣的目標則是由學生自己進行選擇。任務分層,這一點對于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式中十分重要。對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任務分層應該與目標分層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正因為有了彈性目標,所以可以設定相應的彈性任務。這種彈性的任務分層是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從視聽說課上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由于是彈性的任務,可以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任務。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英語交際能力。教學分層,視聽說課雖然只是讓學生去看、去聽、去用語言表達。但是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其所具有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制定教學計劃,每一次課都要能夠考慮三個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在課堂上達到不同的目標,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繼續提高他們的能力,能力較低的學生也可以有所收獲。最后是在分層之后進行合作學習。視聽說的訓練并不是自己一個人就能夠很好的完成的。只有讓學生通過合作才能夠有效的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進行學習,例如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對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同時能力強的學生在對他人進行指導幫助的同時還有可能獲得更多的靈感。
篇9
論文關鍵詞:脾胃藏象發展歷史
脾胃藏象理論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是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古籍中有關遠古醫藥活動就有許多傳說和記載:“上古之世,民食呆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目,燧人氏。”《韓非·子五蠹》說明遠古時候,由于食物粗劣和生食,“傷害腸胃”而多腹疾。、
1奠基于秦漢時期一脾胃藏象理論初步形成
1.1古代哲學與文化的滲透對藏象學說的影響從先秦到兩漢,是中醫學的大發展和奠基時期,是遠古樸素唯物主義和辨證法與醫藥學家的醫療實踐相互滲透,影響和結合的過程。
陰陽學說屬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藏象學說以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診斷和治療等內容五行學說是古代先賢長期直觀經驗的抽象概括。藏象學說充分利用其合理的部分,對人體進行歸類,形成人體內外的統一觀,按照同構系統的類比關系,把臟腑、形態、情志與季節、氣候、方位、時間相聯系。便于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一致性。《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用同構系推演,口病屬脾病,lJ璣肉病也從脾論治。脾病可用甘味藥,可見五行理論可以有助千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醫藏象第一步是認識臟腑,起子解剖。命名原則是取類比象,即《易·系辭》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1.2《內經》、《難經》脾胃藏象理論初步形成《內經》這部巨著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內經》中雖未有專篇論述脾胃,但有關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癥狀、治療等論述,均已散見在各篇之中,內容極為豐富。《內經》有脾胃的色澤、屬性、功能的記載,并從肌腠、顏色紋理的致密與粗疏來推斷脾臟之大小,《素問·五臟生成篇》日:“生于脾,如以縞裹栝蔞實,黃當脾,甘。”說明中醫藏象學已開始有形態學基礎。《難經》中有關于脾胃解剖形態的記載,而且其中有明確的描述,并附有圖形,但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其形態、解剖位置方面的認知程度尚不深刻,也欠精確。關于胃的解剖位置主要著眼于胃的受納功能,如海如府,無所不容,但尚無確切定位。
《內經》還認識到脾胃功能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認識到脾胃功能的盛衰,直接關系人體生命以及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素問-玉機真臟論》“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從而認識到脾胃在五臟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內經》還認識到脾胃的盛衰強弱與人體健康休戚相關。人體只有依賴脾胃運化精微與轉輸糟粕的功能,方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內經》、《難經》對脾胃病證的病因病機也有一定的認識。認為脾胃病的病因歸納為六外邪、內傷情志、飲食勞逸等。如《素悶·本病論》日:“飲食勞倦即傷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建立了臟腑病機綱領。十九條貫穿了藏象理論,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還以十九條作示范,闡述了辨證論治的總則。《內經》對脾胃病的癥狀也有一定的描述,認識到脾胃主要病癥有脾脹、脾泄、脾咳、脾癉、脾痹、脾風、脾瘧、肉痿、脾約、脾積、慢脾風、脾疳、胃脹、胃咳、胃癰、噦等以及脾胃經脈循行病癥(是動病,所生病)。《內經》還提出脾胃病的治療原則,而《內經》治脾用藥的實例僅有蘭草(佩蘭)湯化濕清熱治脾癉。同時《內經》還討論了脾胃論治某些疾病的方法。如嘔膽證,用降胃利膽的治療方法。
1.3《傷寒雜病論》首次確立了脾胃藏象辨證論治在《內經》、<難經》的基礎上,《傷寒雜病論》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說明重視脾胃之氣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為后世脾胃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張仲景對脾胃學說的又一重大貢獻是在《內經》的基礎上發展了治療學,將理論和方藥融合起來,在《傷寒論》113方中約四分之一涉及脾胃。在疾病的康復階段,張仲景也從調整脾胃人手,有專篇討論瘥后勞復問題,7條中有5條均為調理脾胃之法。可見《傷寒雜病論》從辨證、治療、預后等幾方面闡述了脾胃藏象理論。
2魏晉隋唐脾胃藏象理論的發展
魏晉隋唐,隨著病因學、診斷學、方劑學以及不少臨床醫學的相繼問世,對脾胃理論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從各個方面發展了脾胃藏象理論。
2.1《諸病源候論》開拓從病理角度研究脾胃病證隋·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以臟腑為核心論述病機,其中專列“脾胃病諸候“,開拓了從病理角度研究脾胃病證的途徑,也是脾胃病理學的最早記載。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又如唐代的《千金方》、《外臺秘要》引用該書內容很多,并依據其證候.擬定脾胃治法,創造不少著名方劑。
2。2孫思邈進一步強調脾胃虛實證治唐·孫思邈《千金方》,分別論述脾胃虛實證治,提出“五臟不足,求于胃”的論點。強調調治脾胃可使“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治”。并按脾胃疾病的治療方法,收集調治脾胃專方180余首。同時孫思邈還介紹用針刺和艾灸的方法治療脾胃病證。在自我保健方面,孫思貌對食療調理脾胃十分重視,認為“食能排邪安臟腑”“食不欲雜”,并撰“食治”專篇,對后世影響深遠。其后王燾撰醫方類書《外臺秘要·序》,究脾胃治法源流而言,確實收集了唐以前的許多見解和經驗,大大發展豐富了脾胃治法和方藥的內容。所以,后世醫家認為“不觀《外臺》方,不讀《千金》論,則醫人所見不廣,用藥不神。”
3宋金元藏象理論的充實
宋代,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醫學書籍大量刊行,醫學研究理論深化;另一方面,由于戰亂、勞役、饑鋨等因素而致疫病流行,內傷、虛勞病13益增多,促使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醫家對內傷、虛勞病的病因病機及其病癥論治展開研究,使得脾胃藏象理論更加完善。
金元時期是脾胃藏象理論與治法系統建立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學術爭鳴風氣極盛,中醫流派逐漸形成時期,各個醫家從不同的臨床實踐角度,不同的臨證體會,各自總結所特有的學術見解和治療經驗,促進脾胃理論與治法的系統建立。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基本上采用《諸病源候論》的分類法,而且每門都冠以《病源》之文。后世醫家對此書評價甚高,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云:“其書但論病源,不載方藥.蓋猶《素問》、《難經》之例。……《內經》以下,自張機、王叔和、葛洪數家外,此為最古。究其要旨,亦可云證治旨津梁矣。”
宋代國家設立脾胃專科,由太醫局編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按照脾胃治法創制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名方,流傳至今,成為調補脾氣(陽)、脾陰的兩個基礎方。此外《普濟本事方》的枳殼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參苓白術散等,都是調理脾胃,消補兼施的處方。
3.1錢乙強調調治脾胃的重要性以擅長臟腑辨證著稱兒科專家錢乙(d~JL藥證直訣》,提出小兒“易虛易實”,脾虛不受寒濕,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錢乙把慢驚、發搐、壯熱、腹脹、黃病、虛贏、弄舌等多種疾病的病因都歸之為脾胃,特別強調了調治脾胃的重要性。(《虛實腹脹論》)同時制定了相應的治則和方藥,如健脾之白術散、益黃散,瀉熱之瀉黃散,益脾和胃的異功能等,使兒科脾胃病證治療日趨系統化、專科化。總之宋代對脾胃治法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3.2張元素創制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金代醫家張元素,對臟腑辨證、遣藥制方做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和闡發,根據《內經》的藏象理論,依據臟腑本氣和經絡循行路線,結合虛實寒熱進行辨證,將臟腑病證分為“本病”和“標病”,并有“是動病”“所生病”的區別,同時創制了《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還有“五臟五昧補瀉”和“《沽古珍珠囊》所載的“引經報使”,對脾胃病證虛實標本的用藥方法也作了明確闡述張氏重“養胃氣”,強調脾胃在五臟六腑中的地位和養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療上張氏根據脾喜溫運,胃喜潤降的特點,確立了治脾宜守,宜補,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的治療原則。對李杲脾胃理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3劉完素提出的“胃中潤澤說”劉完素突出的學術觀點是提倡“火熱論”,脾胃的生化在于胃中陰液潤澤的作用,在《宣明論方》“胃中潤澤論”,對胃陰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治療方法,論述頗為精詳。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火類》中認為人體胃中潤澤與否,是飲食人胃化生精微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河間堪稱胃陰學說的創始人,為李呆的《脾胃論》和葉天士提倡胃陰學說打下了基礎,充實了脾胃藏象的內容。§_
3.4李東垣完善了脾胃病因痛機和治療李杲善溫補,創立了脾胃學說,病因方面,李杲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認為脾胃內傷病的形成,是元氣不足引起的,而元氣不足,又是脾胃受損的結果,這一論點是張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在生理病理方面,李氏非常重視脾胃陽氣升發.指出“火與元氣不能兩立”。同時認為脾胃居于中焦,是精氣升降之樞紐。辨證方面,李氏十分強調要辨明內傷與外感,在《內外傷辨惑論》中,對內傷熱中證和外感發熱證的病機和癥狀進行明確的鑒別。在治療上,李氏重視脾胃和元氣的關系,針對脾胃內傷病的特點,用藥偏重升陽補氣為主,并貫穿于治療的各個方面:創立甘溫益氣、升陽散火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
總之,李杲以脾胃理論,闡發內傷熱中證,不落窠臼,獨創新義,自成一家,形成了較系統的脾胃藏象理論,對后世醫家薛己、張介賓、李中梓、葉桂等人產生巨大的影響。
4明清脾胃藏象理論的完善
明清不少醫家對脾胃藏象理論進行了論述和發揮,使之日臻完善。明代王綸結合東垣和丹溪之學提出脾陰說,認為脾胃須分“陰陽氣血”,反對概用“辛熱溫燥,助火消陰之劑”。認為胃火旺和脾陰虛是互為因果的。臨床中以人參、自芍、甘草等作為治療脾陰虛證的常用藥物。這種脾胃陰陽,脾胃分治的論述,對后世“脾陰”、“胃陽”學說具有一定的影響。
4.1薛己首創脾統血薛已的脾胃理論淵源于《內經》,上承東垣之學。不僅認識到脾胃氣血之本,而且從《內經》“脾裹血”引申發展,首創脾統血理論,指出:“血藏于脾土,故云脾統血”(薛己《婦人大全良方·月經不調方論第五》)。此外,還對脾胃虛弱而致的寒中證作了頗多的闡發,指出脾病也當益火,則土自實而脾自安。”(薛己《明醫雜著》)對火衰土弱之虛寒證,強調腎中命火對脾胃的溫煦作用。
4.2繆希雍注重牌陰繆希雍注重養護胃津,在治療外感熱病方面.繆氏認為“陽明多氣多血,津液所聚而滋養百脈,故陽明以津為本。”《醫學傳心·卷一》主張治療熱病以養護胃滓為要務.故善用清涼、甘寒、清氣之法。尤善用石膏、并配以麥冬、知母、竹葉等清解邪熱,頤護胃津。在治療雜病方面,氏注重脾陰,認為許多疾病都是“脾陰不足之證。”吳澄在《不居集》中明確的論述了脾陰虛的病理和治療。
4.3李中梓提出“脾胃為后天之本”自宋代哲學家邵雍闡
發先天、后天哲理后,醫家對人體也重視先后天問題。明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提出“脾為后天之本”的著名論點,“谷人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l,故曰后天本在脾。”并認為與“腎為先天之本”同等重要.“腎安則脾愈安,脾安則腎愈安”,在治療上,主張脾腎并重,“治先天根本,則有水火之分。水火不足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治后天根本,則有飲食勞倦之分。飲食傷者枳殼丸主之,勞倦傷者,補中益氣湯主之。”(《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一
4.4五臟與脾胃互為調治明代張介賓還著重發揮了治五臟以調脾胃的觀點,指出:“脾為五臟,灌溉四旁,是以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有五臟之氣”,《景岳全書·卷十七脾胃》與李東垣的調脾胃以安五臟之說,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因此在治療上:“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臟也。”明代倚石,長于理虛,其于《理虛元鑒》中提出:“陽虛三奪統于脾”,闡述了久病虛勞從脾論治的原則,“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生命之根。”(《理虛元鑒·治虛有三本》)因此治虛勞雖重視肺、脾、腎三臟,但他認為三臟的陽虛之證(奪精、奪火、奪氣)均以胃不進食,及脾氣不化為危,倚石稱這種情況為“中氣不守”,故在治療統于脾,以補中益氣之法統之。
篇10
1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我校的教學團隊、導師團隊與臨床實踐基地的護理專家組成了一支應用型、復合型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不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知本領域的前沿進展,更具有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能夠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隊伍的復合型主要表現在來源的多元化,有來源于中醫和西醫護理教育工作崗位、中醫和西醫臨床護理工作崗位及中醫和西醫臨床醫學工作崗位的;有來源于中醫和西醫護理教育背景、中醫和西醫臨床醫學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學科專業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這種復合型的人才隊伍保證了護理碩士專業學位師資隊伍中既有理論造詣,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各取所長,相互補充,為建設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供了保障。我校專職護理教師21名,17名有護士執業資格證書,4名有醫師執業資格證書;10名教師(47.6%)具有高級職稱;18名教師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學位,4名正在就讀博士,攻讀方向有護理學、臨床醫學、循證醫學、信息學、基礎醫學。專職教師中9名(49%)具有中醫教育背景,其中3名為中醫醫療背景,6名為中醫護理背景。為了解決教學與臨床脫節的現象,規定工作5年內的青年教師必須有2年的臨床工作時間,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臨床工作。除專職教師外,在我校3所附屬醫院及中日友好醫院聘請護理專家作為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兼職導師。為了保證專家的實踐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聘請的兼職導師均具有高級職稱,有10年以上的臨床工作經驗,且目前全部在臨床一線工作,涵蓋了內、外、婦、兒、急救、重癥監護、社區保健等各個領域,中醫、西醫兼具,以保證護理碩士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專科領域選擇合適的兼職導師。
2課程設置突出中醫特色,教學模式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特點
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的護理專業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區別于西醫院校培養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優勢的就是中醫特色。我校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均設置了中西醫結合課程,包括中西醫結合的護理實踐基礎和高級護理實踐能力培養的部分學時,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和中醫高級護理實踐技術。由于學時有限,對于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的教學模式,我校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在教學觀念上,將研究生課堂學習與臨床實際應用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相融合,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模式,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探索性學習;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采用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前沿的專題導向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授課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和靈活運用知識,既強調經典理論的知識繼承,又兼顧知識的獲取方法和創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傳統的考勤、作業以及書面考試成績3大部分之外,對學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學術交流報告和學術論文水平做適當的評價,鼓勵學生在交流報告時提出有創新性和啟發性的問題。
3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重,課程體系符合護理職業崗位需求
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區別于科學型碩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養臨床護理實踐能力為重點,因此在整個護理碩士專業學位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我校都推行“以專業知識為背景,以專科技術為重點,以實踐理論相結合為基本方法”的課程建設模式。根據護理職業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圍繞職業技能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開設了高級健康評估、高級護理實踐能力培養等與就業相關的培養實際運用能力的專業課程。同時,要求學生在與研究方向有關的科室輪轉,時間不少于24個月,每輪轉完一個科室要進行出科考核。此外,學校要組織階段性考核,對臨床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進行全面衡量,考查學生獨立處理臨床專科領域中常見護理問題的能力。轉科考核成績不合格者適當延長轉科時間,并進行補考;階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學位論文答辯。力爭做到課程體系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注重學校與臨床實踐基地的配合,強化學生臨床能力的訓練,重點加強專業技能課程和護理實踐性教學環節,使之盡可能地符合護理職業崗位需求。
4引入循證思維,提高護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