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農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20:5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農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林農業論文

篇1

海林農場作為黑龍江省重點打造的12個“旅游名鎮”之一,在農場旅游資源的發展上相對靠前,是旅游資源豐富的中小型農場,直屬于黑龍江省農墾牡丹江管理局,其地理位置優越,向南靠近美麗的鏡泊湖,向北臨近“中國雪鄉”—雙峰林場,一直有“林海雪原”之美譽。基于自身優勢,海林農場修建了新海林公園、創新廣場、三島湖和綠色長廊和一系列集發展、科研和旅游一體化的景點設施,如糖甙廠、圣澳牛場、農業科技園、畜牧觀光園、種子試驗園、林海植物園和山水園林式度假山莊、新型的“北歐”園林式小城鎮等景觀。經過海林人的不斷努力,海林農場的旅游資源不斷豐富,成為游客眼中的“世外桃源”。如今,海林農場已經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但是海林農場并未因此而止步,為了邁向更高的臺階,其依托天然美麗的田園風光不斷進行合理的科學規劃設計,開創了特色的園林式建筑;加強基礎設施及綠化建設,綠化覆蓋率達42%;建設綠源沼氣站,創造了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宜居城鎮內在品位。被國家旅游景區評審委員會評為“AAA級北大荒度假村”,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被建設部等單位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榮譽稱號。近年來,海林農場的接待能力在不斷提升,來訪游客也在不斷增多,2009年游客數量便增長到近3萬人次。與此同時,海林農場正在開發新的農業旅游景觀,計劃到2018年,海林農場將建成國際會議中心,與海南博鰲齊名,并建成美麗的北歐園林城鎮,實現跨越發展,躋身于國際化行列。2011年8月25日~26日,中央黨校關于“創新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暨‘海林模式’高層研討會”就是在海林農場召開的。

通過對600人進行調查,總結其幾大優勢包括:一是農業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由于地處北方,季節變化大,氣候類型多種多樣,觀光景觀類型各異,加之地處雙峰林場,原始森林廣泛分布。海林農場還擁有獨特的現代化大型農業機械、高科技農產品栽培等先進的農業生產設備,農業生產規模較大,農業生態旅游開發市場極其廣闊。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海林農場在擴大農業生態旅游規模的同時,不斷完善農業生態旅游相關配套設施。已建成多棟別墅及別墅級旅館、15棟農家住宅樓和10戶家庭式賓館。同時,山上還在修建賓館以及多條通向各景區的公路。這些基礎設施為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三是優先發展低碳產業,循環經濟突出。海林農場在經濟發展上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循環經濟的發展處于同行業的領先地位。農場率先打響了開發寒地沼氣的第一槍,勇于嘗試將牛場的牛糞尿和工廠污水用于生產沼氣和有機肥,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央視新聞曾對海林農場在低碳經濟和循環發展中取得的良好的生態效益和效果進行報道,為其他農場或企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四是創建自有品牌,明確景區分類,提升接待能力。海林農場自2007年起就將旅游產業作為其今后的主導產業來發展,并且把“北大荒北歐度假村”作為主打品牌。作為黑龍江省單體最大的進口奶牛生產繁育基地的圣澳合作牛場,僅奶牛存欄的數量就有3500余頭,不僅生產能力有余,其作為旅游觀光的潛在能力也是圣澳一筆不小的資產。因此,農場的景區發展劃分應該在注重規模的基礎上設立以“觀賞奶牛”為主題的現代畜牧業觀光區、在有機作物多種化的基礎上設立以“感受有機農業”為主題的有機作物采摘區、在保存自然景物適當人工雕琢的基礎上設立以“領略自然風光”為主題的雙峰山莊休閑和會議區、在倡導綠色循環經濟的目的下設立以“鑒賞綠色環保”為主題的循環經濟展示區、在體驗風俗風情發展旅游的基礎上設立以“體驗北歐風情”為主題的歐式新農村度假區、利用電影電視的呼應效應設立以“參觀《闖關東(2)》主場景”為主題的影視觀賞區六大景區。

二、海林農場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所面臨的問題

相對于世界發達國家對農場資源的開況而言,海林農場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仍然起步較晚,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并沒有充分得到開發。農場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季節差異變化大,旅游開發難度增加

海林農場地處北緯44°15′~44°25′之間,為中高緯度,季節差異變化較為明顯,旅游開發的難度增加。冬春季節冷而干燥,夏秋季節暖而濕潤。多數游客都喜愛在氣候相對怡人的夏秋季節旅游,冬春季節游客較少,這就使得許多旅游資源會閑置,得不到很好地開發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二)知名度不高,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的知名度主要局限在牡丹江及其周圍地區,是由于沒有做好相關的宣傳,導致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與游客數量不成比例。

(三)對外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前來旅游參觀

鐵路是目前我國游客外出旅游大眾化的交通方式,而黑龍江省的鐵路主要以哈大齊工業走廊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其他城市以哈爾濱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其車程根據距離的遠近從1小時到10幾個小時不等。對于黑龍江省眾多的農場而言,前往還需進行轉車,而海林農場即是如此。雖然海林農場內部經過快速發展,交通運輸已經有所改善,但只是局限在內部的公路上,鐵路的運輸狀況還是不容樂觀,依然遠遠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需求。

三、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對策

面對海林農場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問題,主要的對策和建議包括以下幾點:

(一)多元開發,發展四季旅游

由于四季分明,季節變化明顯,海林農場應根據季節變化適時開發。如利用春季溫和的特點增加對林木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等觀賞項目的開發;根據夏季高溫炎熱的特點,大力開發沖涼、河流漂流、浴場洗浴、休閑垂釣等項目;利用秋季溫涼收獲的特點,主營有機采摘、農家收割體驗、古樹名木等項目;利用冬季嚴寒、氣溫低等特點,大力開發滑雪、樹掛、冰雕等具有北國風光的項目,最大限度合理配置現有資源,建設“四季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視宣傳,提高海林農場知名度

海林農場應重視廣告和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尤其是海林農場的網站及其宣傳畫冊來加大宣傳,大力開發新的旅游產品,培育新的旅游看點,更好地吸引游客。同時,增加與周邊其他旅游城鎮交流合作,整體規劃并整合旅游資源,增加旅游線路的開通,不斷提高海林知名度,向東三省甚至全國推介和展示海林農業生態旅游的整體形象。

(三)加大品牌的開發建設

海林農場應該在大力發展“北大荒北歐度假村”作為主打品牌的基礎上,打破品牌單一化的不足,加大品牌多元化建設,而且還有避免旅游產品的雷同和重復建設。因此,要充分利用當地城鎮風情,如銅管樂隊、老年民族樂隊、秧歌隊、門球隊和每逢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節日而舉辦的專場文藝演出以及每年冬季舉行的冰雪文化展、冰上運動會、大型焰火晚會和秧歌表演等來提升文化品牌建設。通過開發現代化機械農業觀光景觀等來加大特色農業品牌建設,將現代農牧業與特色加工業和休閑娛樂業等有機結合,增加品牌項目的開發建設。

(四)克服鐵路限制,發展快速公路

篇2

關鍵詞 吉林省 城鎮化 人口轉移 農業現代化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規劃課題

一、吉林省城鎮化進程中農業人口轉移的結構分析

(一)文化素質結構

在勞動力轉移中,受教育程度較高者更容易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獲得轉移的機會,使他們成為轉移的主體。2006年末,吉林省農村外出勞動力中文盲占0.6%,小學文化占22.7%,初中文化占68.7,高中文化占6.5%,大專及以上占1.5%,初中文化以上者合計占比為76.7%,由此可見,吉林省轉移的勞動力為其文化素質較高的主體,說明轉移的勞動力多為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

(二)性別及年齡結構

從年齡結構上來看,轉移勞動力多為中青年勞動力。2006年吉林省農村外出的勞動力中20歲以下占17.6%,21-30歲占36%,31-40歲占24.9,41-50歲占14.5,51歲以上占7%,青壯年占全部外出勞動力的78.5%。

總之,吉林省外出的農村勞動力主要是文化素質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是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中堅力量。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分析

目前,全國各地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沒有統一標準,繁簡不一。因為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內涵特別豐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和發展階段也不盡相同,各個評價者的知識水平、研究背景和認識角度也不同,所以,用指標來衡量和體現如此豐富的內涵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人為的主觀因素,但隨著整個世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各國和各地區采用統一的標準尺度來描述和衡量農業發展的狀況是大勢所趨。

從表中評價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綜合指標體系的實現值和目標值之間的差距可以看出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水平不高,除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財政支農金額占財政總支出比重、農用化肥施用量、灌溉水質合格率和森林覆蓋率五個指標達標外,其余指標均未達到目標值的要求,有的指標的目標值甚至沒有達到標準的一半,如勞動產出率、土地產出率、有效灌溉面積比重和農業機械化綜合指數四個指標。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業勞動力轉移背景下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對策及建議

(一)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 強化農民培訓, 提高農民素質

如前所述,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人才、需要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手段, 這又必然要求農民的文化水平、勞動和管理技能明顯提高。因此, 加大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 提高農民素質, 對于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加大在校大學生下鄉支農的力度

在校大學生是一筆寶貴的資源,是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群體,其對新事物普遍接受較快,可以充分利用該群體的這一特點為吉林省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我省可以出臺一些政策如,現金鼓勵、就業優先安排等加大力度鼓勵在校大學生下鄉支農,利用知識的外溢效應不斷提高留守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對新事物的掌握能力。這不僅能夠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較高文化素質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導致的農業現代化所需人才相對短缺的矛盾,而且可以增加在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經驗,提高其畢業后融入社會的能力。

(三)引導農民之間的合作促進農業現代化

針對城鎮化進程中大量高素質青壯勞力向城市轉移,留守農民大多為文化素質較低的老弱病婦幼的特點,引導留守農民的互助合作,可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有效解決單個留守農民文化素質低,對新技能掌握慢的不足。此外,引導留守農民的互助合作還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業科技投入、農業機械化融資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孫秀茹.廣西現代農業的測評與對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5.5.1

[2]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現代化報告 2002[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建銘. 關于農區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的思考[ J] .經濟經緯, 2004, ( 02) : 64-66.

[4]朱農.《中國勞動力流動與三農問題》[M].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

[5]《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8》

[6]《吉林省統計年鑒2010》

[7]強百發. 韓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8]X.Zhnag: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es(2004).

[9]XU Wei-guo, ZHANG Qing-yu,GUO Hui: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2007).

作者簡介:

篇3

1農林龍頭企業要充分發揮農林科技創新的載體作用

龍頭企業應該牢固樹立科技興企的理念,積極利用自身的信息、資金、人才等優勢,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校企結合,產研結合,加快農林科技創新研究步伐,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載體[1]。龍頭企業應該成為農林科技推廣應用的“帶頭人”,高舉科技“龍頭”,轉化科技成果,并在聯結基地的農戶中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活動,建立技術推廣的網絡,培養技術推廣的人才隊伍,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將企業掌握的科技成果與廣大農戶共享。

2農林龍頭企業要充分發揮開拓產品銷售渠道的作用

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下,龍頭企業具有掌握大量市場信息的優勢,能夠運用市場信息,研究市場趨勢,分析消費者需求變化,處于市場競爭的主導地位。龍頭企業要根據自身優勢,利用現代市場營銷手段,樹立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建立市場銷售網絡,確保產品流通暢通。龍頭企業要成為農林產品銷售的核心力量,鞏固和發展聯結基地,在不斷擴大產業基地的同時,不斷提高基地農戶的經濟效益[2]。

3農林龍頭企業要增強深加工能力,充分發揮“蓄水池”作用

農林產品具有特殊性,往往會出現周期性的供求失衡現象。農林龍頭企業在雄厚的技術和資金的支撐下,依靠科研,投資加工設備,利用產品資源,開展農產品深加工。這樣既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多元化消費需求,豐富市場商品供應,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又能調節農林產品供求平衡關系,防止出現農林產品“賣難”現象。因此,開發農林產品深加工,能夠發揮龍頭企業的“蓄水池”作用,保障基地農戶的生產利益,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效果[3-4]。

4農林龍頭企業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發揮“幫扶”作用

農林龍頭企業要牢固樹立立足基地、反哺社會的理念,不能一味地只追求經濟利益,要以發展壯大產業為重,樂與農戶分享利益。在生產環節,要派技術人員免費指導基地農民進行田間管理,把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方法教給農民,給廣大農民“授之以漁”。在產品收購環節,要合理定價,遵守基地種植協議,保證貨款及時支付,在市場處于低谷時,采取“保護價”措施,以保證農戶利益,調動農民積極性。總之,龍頭企業應結合自身能力,幫扶農民加快致富的步伐,幫助農民加入“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中,發展壯大產業基地,帶動農民增收。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農林龍頭企業還應拓寬視野,開發投資農林產業新領域。要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面貌,促進農村社會文明。

篇4

論文摘要:闡述了研究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制定市場營悄戰略的重要意義,并通過對“原料生產一加工一銷售一體化”鏈條系統分析中,得出梢售節點對其他兩個節點的逆向拉動作用不容忽視,營銷戰略的制定是解決當前吉林省農場品加工業存在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并此基礎上分析了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營銷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制仃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營梢戰略的建議。

一、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制定營銷戰略的重要意義

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工業正向著規模化、結構多元化、加工程度精深化趨勢發展,這就必然使農產品加工業將由中斷向前后兩端拓展,原料生產一加工一銷售一體化的產業模式將逐漸形成。在“原料生產一加工一銷售一體化”鏈條系統中要求各個環節密切配合才能使整個產業鏈條價值最大化,在原料生產節點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原料供應波動性較大;原料基地建設管理不完善;原料品質低,專用品種少等。生產加工節點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加工技術、設備落后;人員素質較低;融資困難、融資渠道狹窄;深加工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低等。而屬于以上兩個節點間配合的問題主要為: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協調機制沒有理頃等。上述問題目前已經受到了重視并一定程度得到了緩解。在銷售節點(即營銷問題)及銷售和原料生產、加工環節的配合上,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踐工作者都沒有太多的去研究和實踐。而銷售節點對原料生產節點及加工節點的逆向拉動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走訪調研中發現,目前銷售節點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是:農產品加工產品供給與需求的扭曲,即消費者對農產品加工產品的需求不能通過現有企業供應的產品得到滿足。這個突出矛盾與吉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未建立起周密的市場營銷戰略相關。而通過營銷戰略的制定解決銷售節點的問題后,亦可把節點間過渡不暢的問題消化掉,進而促使農業與工業協調發展。從這個角度說市場營銷戰略的制定是解決當前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效方法之一。

二、吉林省農產品深加工業營銷戰略現狀及問題分析

1大部分企業缺乏市場營銷戰略

走訪調查中發現,吉林省除了大成、皓月、德大、天景等少數龍頭企業在經營發展中制定了營銷戰略之外,其他占90%的中小加工企業未曾有過營銷戰略規劃,甚至有的企業負責人明確表示:自己企業規模小,沒有必要搞些“中看不中用”的營銷戰略,企業營銷中隨意性和盲目性較大,加大了企業經營中的風險性及不確定性。吉林省農產品加工行業目前處在“行業沒有布局,企業沒有戰略”的狀態。形成此種問題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因素的影響:(I)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晚,是在糧食生產過剩、農民賣糧難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的,當時企業發展受到政府政策傾斜保護,且當時市場競爭并不是太激烈,因此產品供給、需求是均衡的,有時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這從某種程度上弱化了加工企業的開拓市場功能。(2)輕視了營銷戰略的重要作用吉林省加工企業從構成看,大部分是民營中小企業,企業負責人多半來自于農民或下崗工人,管理素質較低,缺乏具有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的企業家,因此在管理中常常忽視了營銷戰略的指導作用。(3)資金的制約。市場營銷戰略的制定是需要進行周密細致的市場調研,掌握市場信息,結合企業發展內外環境和可控資源,并在專家和豐富營銷實踐者的指導下逐步建立起來的市場指導性綱領。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般的中小企業是很難承受較大市場體系建立成本的。

2.市場需求分析不夠細化

吉林省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寬度較大,產品線也較長,產品的關聯度不強,這就決定了市場細分的必要性。市場細分有利于發掘新的市場機會、提高企業競爭力。市場細分的基礎工作是消費需求差異的研究,據此確定市場分類的標準,為目標市場選擇做好基礎工作。吉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多半以地域作為細分的標準,沒有細化研究同一地域消費需求的差異。尤其是食品類產品這方面工作很不到位,例如天景公司的鮮玉米在全國各大超市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玉米飲料也選擇在同樣市場同樣渠道去銷售卻鮮為人知。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1>假定不同產品具有同樣的需求特點。任何一個企業的產品都不可能是具有完全同質性,即便是同類產品需求也是有差異的。如果具備了細分的條件,就應該采用不同的標準進行細分,否則難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2)市場調查不夠細致,市場預測、分析能力不強。目前,吉林省包括龍頭企業在內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市場調查投人資源少,獲取市場信息手段單一、方法簡單,主要是依靠銷售人員對市場信息進行反饋,同時,對信息的處理缺乏科學的方法。

3.目標市場模糊,盲目跟風

吉林省龍頭農產品加工企業,確定目標市場的基本原則為“立足國內,放眼國外”,非食品類以東南沿海城市為主要市場,食品類產品主要采用無差異化市場營銷戰略。龍頭企業的此種選擇月標市場策略對維持現有市場是有效的,但是,隨著外國企業和產品的進人及長三角、珠三角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維持現有市場的同時如何拓展新的市場領域是吉林省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當務之急。這就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能力、產品特點及市場需求特點等因素來選擇目標市場,不能育目跟隨大型加工企業走市場。吉林省的中小加工企業成立時很多是倉促上馬,重復建設嚴重,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及營銷資金匱乏的狀況,開拓新市場的能力很弱,只能在大企業的市場上“拾遺補漏”這種“拾遺補漏”并不是“海爾式”填補市場空白點的差異化市場營銷戰略,而是用同類產品在統一市場上與大企業進行硬拼,以尋找大企業“疏忽”點為主,或采用不正當的營銷手段。中小加工企業的目標市場模糊,盲目跟從大企業的結果只能被驅逐出市場。

4.產品市場定位不準確、不鮮明

市場定位是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根據目標市場的同類產品競爭狀況,針對顧客對該類產品某些特征或屬性的重視程度,為本企業產品塑造消費者認同的產品特色過程。這里有兩點不容忽視:第一,定位的日的是為了增強競爭力,有利于制定營銷組合策略。著眼點一定是市場,并不是為了特色而定特色的。吉林省的龍頭企業常常犯的錯誤是:產品生產出來了,然后苦思冥想附加特色,不是為了市場、消費者而定特色,最后還是脫離了市場。第二,特色的形成二企業、產品的本身特點+消費者的認同即鮮明特色的形成同時受到產品或者企業的特點及消費者的認同兩種決定性因素的影響,缺一不可,片面強調企業、產品特性有可能得不到市場的認同。如以玉米為原料的方便面,長自山的人參加工品產品特色非常明顯,但是由于沒有結合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求特點來定位導致產品叫好不叫賣;另一方面,如果忽略了產品特色而刻意迎合消費者,最后只能是短視營銷的行為。

5.營銷策略單一,以人員推銷為主

吉林省如大成、皓月等國家級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取得較好的業績,形成了一定品牌知名度,具有一定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市場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這些企業拓展市場的營銷策略卻一直比較單調,主要以傳統的人員推銷方式為主,有的企業制定激勵措施都是緊緊圍繞銷售業績展開的,只要能把產品銷售出去,就能拿到工資加提成,至于其他營銷管理工作則不被重視;個別有實力的企業采用人員推銷為主、電視廣告宣傳為輔的方式。對國外市場主要通過參加各種展會的方式來銷售產品。營銷策略單一使用的直接后果是:市場開拓能力較弱及產品品牌形象不強等。產生此問題的主要原因是:(I)營銷戰略缺失。沒有戰略的指導策略不可能靈活有效。(2)營銷職能部門弱化。吉林省大多數中小加工企業營銷部門中存在“有人員,沒部門”現象,即營銷人員各自為戰,分散推銷,而營銷職能部門弱化或虛設,沒有發揮制定戰略、確定營銷組合的基本作用。(3)營銷人員素質較低。為了降低管理成本,企業招聘的營銷人員素質較低;技能不高,沒有對營銷人員進行定期技能培訓,營銷人員特別是銷售人員流動性大。

篇5

在科研領域,包海鷹是不讓須眉的巾幗女英雄,在中藥領域率先開展了菌物藥方向的系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在三尺講臺,包海鷹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將所有知識傾囊授予莘莘學子,為祖國培育諸多棟梁;在家庭中,包海鷹卻并不是一位稱職的母親,常常因工作忽略兒子,但心中對科研事業的執著和對祖國的熱愛讓她無悔于對家庭的虧欠。

走近包海鷹教授,你會感受到她身上散發出來的一種力量,那是一種不達目的永不放棄的執著,一種全力以赴勇攀高峰的堅毅――而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獨有的特質。

開創菌物藥研究,促進中醫學發展

自1987年7月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生物系畢業后,包海鷹便開始在內蒙古蒙醫學院(現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任教,之后又調入吉林農業大學特產園藝系任教。本打算將教育事業作為一生追求的她,卻在教學中對中醫藥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她又先后在長春中醫學院(現長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科讀碩士研究生(在職),完成“東北幾種鹿角的生藥學與藥理學研究”的學位論文,獲醫學碩士學位;在吉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科讀藥用菌物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職),完成了“幾種毒蘑菇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被評為吉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在韓國忠南國立大學藥學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天然藥物化學與分子藥理學”,完成了“人參等天然藥物的增強記憶活性及其機理研究”的博士后項目。她還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吉林省高校首屆雙語教學培訓班及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吉林農業大學首屆“教學建O與改革”研修班學習。不僅為加強海峽兩岸的同胞情做出了貢獻,也為自己的科研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路走來,在科研的沃土上,包海鷹教授不斷耕耘,不斷收獲。

如今,除了擔任藥用菌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研究室主任,包海鷹教授還是吉林農業大學中藥學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和吉林省中藥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負責人。她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藥學和生藥學教學與科學研究,重點開展菌物生藥的化學成分、藥理活性、質量評價及新產品研發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的研究,為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科研過程中,包海鷹教授在中藥領域率先開展了菌物藥方向的系統研究。提出“菌物生藥學”新名詞和“菌物藥”學科新方向,并寫入相關教材。對青芝、桑黃等傳統菌物藥進行了本草考證,認為古代“青芝”為雜色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桑黃”包括來自Phellinus等幾個屬的具有顯著抗腫瘤活性的木腐菌子實體,并保留地域特色。通過古籍文獻考證,證明粗毛纖孔菌Inonotus hispidus是眾多桑黃中唯一的與古書中桑黃圖片相吻合的一種桑黃。對50余種藥用菌物開展了化學成分的研究,鑒定200多個化合物,包括新化合物8個,從中篩選出12個抗腫瘤成分、10個抑菌成分,并揭示了紅緣擬層孔菌抗腫瘤成分活性機理。她還與學生們一起經過18年的研究揭開了長白山的藥、食、毒為一體的真菌膠陀螺Bulgaria inguinans的光敏活性物質,解釋了長白山五十怪之一的“蘑菇把嘴拱裂外”的現象。她一直帶領學生們挖掘整理我國民間、民族及中藥中的傳統菌物藥,以中醫藥基礎理論為指導,探討其“三性”(藥性、活性、毒性)及其用藥規律、作用機理及體內代謝途徑,更深入研究菌物藥活性機理,為傳統菌物藥的功效提供現代科學依據,研制開發療效確切、機理清楚的菌物藥新產品。

多年來,包海鷹教授還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和吉林省科技廳項目等科研課題10余項。通過多種途徑在國內外進行藥用菌物科普宣傳,尤其為預防毒蘑菇中毒做了許多公益服務,得到較好的社會效益。

同時,包海鷹教授將自己的科研成果付諸筆端,先后在《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菌物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80余篇。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學術報告30余次。獲6項國家發明專利。獲省科技進步獎一、三等獎3項。多次榮獲吉林省教育廳、長春市教育工會和吉林農業大學的“師德明星獎”、“吉林好人”以及獲得“吉林省教育廳新世紀科學技術優秀人才”榮譽稱號。將個人價值無限放大到社會價值中,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最初的夢想,她一直緊緊地握在手上,在這條追夢的旅途上,她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和自己比拼,在她看來,做科研,要做就做到最好!

傳道授業解惑,加強學科建設

除了科學研究,包海鷹教授深知自己最大的責任還有教書育人。因為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新需要創新人才的推動。因此,她非常注重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她主講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中藥學》(雙語課)、《菌物化學》、《藥用菌物學》、《現代藥理學》、《生命科學導論》(雙語課)等多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中藥學》課被評為吉林省精品課程,《走進多彩的菌物世界》為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同時,她還主編《中藥學》、《中藥鑒定學》2部全國規劃教材,其中《中藥學》,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材。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6項,其中研究中藥生發烏發功效的產品榮獲吉林省金獎。已培養碩士生72名,博士生3名。到她課堂聽過課的本科生達到9000余人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一個人用行動而不是用言語去詮釋事情的意義時,收獲的將是一份美好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就這樣,包海鷹教授以她對待科研的嚴謹認真贏得了學生的敬重,以她對待他人的真誠善良贏得了學生的愛戴。

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學科――藥用植物學科的后備帶頭人,包海鷹教授非常注重學科建設,并帶領學科成員出色地完成了申報優秀學科、中期檢查、驗收方面材料的準備和答辯工作,贏得了國家和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專家對吉林農業大學藥用植物學科的高度評價和認可。其學科設有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藥用菌物植物引種馴化及開發利用、藥用植物活性成分篩選與質量評價、藥用植物保健飼料四個方向,因此她將中藥材學院的不同專業的師資力量進行整合,融入到這一中藥領域的大學科中,有效促進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在20多年的一線教學生涯中,包海鷹教授形成從生物學到中藥學再到藥用菌物學的基礎寬實、特色鮮明的知識結構體系,在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在中藥學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團隊建設、人才培養及以菌物藥為主的中藥的科學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創新性的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為吉林省乃至國家的中藥事業做出了貢獻。

執著追求,繼續攀登事業高峰

多年來,包海鷹教授的執著和堅韌換來了科研和教學事業的雙豐收,她的學生也不負眾望,在社會各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然而,作為一位母親,她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就是自己的兒子,因為工作她沒有時間照顧兒子,因為事業她對家庭有著很多的虧欠。聽到兒子說:“你總是做科研、上課,你不管我了?我找爸爸去。”她的眼中已經盈滿淚水。

但包海鷹教授始終相信,困難總是一時的,也正是這種超乎常人的堅強,讓她成為同齡學者中的佼佼者。她總覺得自己小家的困難并不算什么,因為她的努力可以換來成百上千家庭的幸福美滿,想到這些,她覺得所有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篇6

【關鍵詞】畜牧業;發展現狀;對策

1978年以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畜牧產品需求不斷提高,東遼縣畜牧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11年,東遼縣畜牧業總產值175081萬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7.7%,與1978年改革開放相比增長16.8倍,雖然畜牧業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但是目前畜牧業的發展速度遠遠滿足不了人民日常生活對高質量畜牧產品的需求,可見,東遼縣畜牧業向產業化和區域化發展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

1.東遼縣畜牧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后,東遼縣畜牧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畜牧業的產量連年增長,其中禽類增長速度最快,2011年比2010年增長4268090只,是2010年的1.24倍;肉雞是禽類增長速度快的主要原因,2011肉雞總產量是12505980只,比2010年同比增長了7892730只,是2010年的2.71倍;豬的總產量從2001年465932頭增長到2011年755737頭,增長了61.7%;牛的總產量從2001年341164頭增長到了2011年598642頭,增長了57%;羊的總產量從2001年41991頭增長到2011年57359頭,僅增長了0.73%。

2009年東遼縣,全縣畜牧產品肉總產量就已經突破10萬噸,2011年東遼縣畜牧業產片肉總產量是142882.92噸,比上年增長了22923.82噸,豬肉產量是34078.3噸,牛肉產量是51781.39噸,禽肉產量是55950.88噸,其中肉雞產量是40883.61噸,蛋雞產蛋量是46016.09枚。2011年同上年相比,每種畜禽的產肉量和產蛋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這跟東遼縣加大對畜牧業扶持力度有這莫大的關系。

2011年東遼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是303384萬元,其中畜牧業總產值是175081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7.7%,是2001年畜牧業總產值的3.58倍,農業總產值是115811萬元,是2001年農漁業總產值的2.85倍;林業總產值是7121萬元;漁業總產值是1691萬元。在2001年的時候,東遼縣畜牧業給人均帶來的收入是450元,而到了2011年畜牧業帶給的人均收入增長到了3500元,所以大力發展畜牧業是養殖戶希望看到的,也是增長東遼縣經濟的一項重要的措施。

2.東遼縣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投入不足和良種繁殖能力差

吉林省糧食產量由年產不足1000萬噸上升到2500萬噸水平,這和國家大力支持吉林省農業也不開,但是吉林省在農業方面對畜牧業的投入資金和給予的政策都不能很好的提高畜牧業的發展。

2011年,東遼縣畜牧業的繁殖能力是仔豬年413760頭、仔牛79353。但在選購牲畜幼仔的時候,很難購買到提抗力強,產肉量高的幼仔,目前東遼縣牲畜幼仔繁殖大部分依靠散戶農民的養殖,所以沒有完善的良種繁殖體系。

2.2疫情防治無體系

在冬春和秋冬兩個季節交替的時候,是疫情的高發期,也是牲畜幼仔銷售的好季節,但由于無合理的防疫體系,在收購和出賣的時候,使病毒進入養殖區域,致使疫情爆發;另一個疫情防治關鍵就是畜禽死后尸體的處理方式不夠規范,是導致疫情爆發的重要原因。

3.東遼縣畜牧業發展對策

3.1國家應加大對畜牧業的投入

中國應該加大對“三農三牧”的投入力度。增加農牧業的投入,是提高農牧業基礎、發展現代農牧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迫切需要。當前要抓住經濟發展較快和財政增收較多的時機,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三牧”傾斜,提高對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的資金投入。我國農牧業基礎設施非常簡陋,是制約農牧業發展的瓶頸,必須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建設步伐,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提高農牧業收入水平。

從東遼縣幾家規模化養殖場來看,每家規模化養殖場的貸款也就30多萬元,而貸款利息高達9-11%,對于一家規模化的養殖場來說這點錢,和場子的實有資產比起來簡直是微乎其微,但為什么用養殖場作為資產去銀行抵押,而貸不到錢呢?原因是多數銀行受“家有萬貫,帶毛的(資產)不算”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養殖戶在銀行當中貸不到錢。

3.2合理運用“以草以飼興牧”這一理念

“以草以飼”是近幾年提出的一種養殖理念,用小草來代替現有喂養畜禽的糧食,這樣以來能節約大量糧食,也能降低養殖的成本,而且吉林省是玉米種植的大省,每年都剩余不少秸稈,在農村是廢棄物,垂手可得,取之不盡。東遼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縣糧食總產量每年在84萬噸左右,年農作物秸稈126萬噸,荒山草坡11萬畝,每年草量可達30萬噸,這種前提下東遼縣更適合運用”以草以飼”這一理念。

目前我省“以草以飼”并沒有推廣開,因為養殖戶受原有的思維影響,怕畜禽吃了草做的飼料,不能正常生長導致出欄期延后,所以東遼縣應加大對“以草以飼”這一理念的宣傳,挨家挨戶進行系統化的指導和講解,從而為農戶帶來更大利益。

3.3建設沼氣池使資源循環利用

沼氣池在南方的農村里,已經得到了普遍的運用,但是在吉林省沼氣池貌似還不太流行,農戶還不太了解沼氣給農業、畜牧業帶來的利益,雖然一次性投資大,但沼氣池給農戶帶來的利益是長遠的。

建立一個8m3地下水壓沼氣池需要投資3000元左右,農戶修建一個沼氣池每年可生產350-450m3的沼氣,可以滿足3-5口之家農戶的炊事用能,每個農戶每年實用沼氣可節約生活用能開支600元左右,所生產出的沼肥(沼液、沼渣)是優質的有機化肥,用于農業生產每年可節省農藥、化肥開支500元左右,而且農戶平時飼養的畜禽的糞便也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沒有沼氣池,畜禽的糞便對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

4.結論

畜牧業在東遼縣的今后發展中有這重要的地位,因為東遼縣主要的經濟發展就是以農業為主,而畜牧業恰恰是帶動東遼縣農業發展的關鍵。由于東遼縣的地理位置因素,導致東遼縣幅員內,自然資源不夠豐富,旅游、礦產都不能和其他地區相比,所以今后要想帶動東遼縣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要合理的利用這片土地資源,發展畜牧業,隨之帶動其他附屬產業的大力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2001年——2011年東遼縣統計局.統計年鑒.

[2]2001年——2011年東遼縣畜牧管理局工作報告.

[3]2011年東遼縣牧業管理局,“未來五年發展規劃”報告.

[4]2001年——2011年東遼縣牧業管理局 牧業生產情況統計表.

[5]張守莉.吉林省發展精品畜牧業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吉林農業大學,2004.

[6]劉麗紅.吉林省發展現代畜牧業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吉林農業大學,2006.

[7]張林國.延邊畜牧業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延邊大學,2009.

篇7

【關鍵詞】農業科技論文寫作;Office辦公軟件;本科教學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課程,在農業領域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已成為高等農業院校本科生的選修課。課程主要通過對數據分析、圖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學習和訓練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針對本科生的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通過理論學習《農業科技論文寫作》難以提高寫作水平。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枯燥無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間的寫作機會較少,理論課與最終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安排不合理,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均不高,造成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通過改進本科生《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的上課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農業科技論文的寫作能力顯得很有必要。

近年來,多種辦公軟件的出現為《農業科技論文寫作》傳統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契機,大量作圖、分析、文本軟件的出現使數據的分析工作變得相對簡單,論文的呈現及寫作更加方便,同時也給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模式能夠更加具體地將科技寫作中圖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過程呈現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實際寫作能力,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提供參考。

一、《農業科技論文寫作》教學形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效率較低

傳統的教學方式效果差,課堂講授不夠生動,學生缺乏興趣;雖然現在大都采用多媒體教學,但仍是以傳統教學為主,教師是主講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理論性強、結構固定,而圖表的樣式卻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個課程側重于實踐訓練。因此,純理論的講述,學生很難全面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寫作實踐與理論課結合不夠緊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間的寫作機會較少,且本身的實踐經驗和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并不豐富;其次是畢業論文寫作時間與課程結合不緊密,往往在畢業論文寫作前的兩到三個學期已經完成這門課程理論學習,不能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最終使得課程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三)理論教學與寫作訓練缺乏緊密聯系

目前關于學生對《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學習效果,主要取決于對農業科技的寫作訓練,單純進行理論學習,很難使學生掌握真正的寫作技巧,寫作方法和技巧的練成更多地依賴于寫作訓練。因此,通過課堂的實際寫作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顯得非常重要。

二、結合Office軟件及寫作訓練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運用Office軟件在多媒體課堂進行輔助教學

由于科技論文固定的結構和抽象的寫作方法,在規定的學時內很難完成培養目標所需的教學任務。往往在堂課上,一開始需要先介紹論文各部分的結構和內容,這部分耗時的講解會使學生感覺索然無味,使得接下來精心安排的寫作方式和技巧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老師感覺非常疲憊,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理想,教學任務和目的難以完成。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簡單講授寫作的理論知識和論文的基本框架,在學生掌握了論文結構的基礎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軟件來現場演示圖表制作、文字描述的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圖表制作的過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圖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點進行邏輯框架的講解,從而實現教學內容與寫作訓練的有機融合,改單純的理論課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課程。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多數學生對Office軟件界面都比較熟悉,且Office中的軟件具有較多的數據分析和繪制圖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論課結束以后,要求學生獨自運用Office磽瓿煽魏笞饕擔經使用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提高《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的授課效果。

(二)Office軟件在寫作訓練中的應用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理論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數據分析、圖表制作和語言描述等內容。為更好更深入地讓學生理解這些內容,有必要將理論課程與課堂寫作訓練相互結合。然而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圖表制作以及煩瑣的細節使得學生在平時理論課學習中很難真正理解。在課堂上通過運用Office軟件進行現場演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軟件可以使學生掌握圖表制作和數據分析的細節,而Word軟件可以更好地呈現出文字描述的過程,以及論文的框架構成及整體邏輯。所以,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充分運用Office軟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論文寫作的過程,提高學生對寫作細節的認識。實踐證明,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理論教學與Office軟件在課堂上實踐操作有效結合起來,可顯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圖表分析數據、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擴展視野,提高學生獨立寫作的能力

《農業科技論文寫作》是農業類本科生必學的一門課程,因此,寫作訓練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課堂所學的東西,應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學習科技前沿知識,擴寬學生的視野。以往在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多半數據和圖表來自課堂上的示例和老師布置的作業。這些練習內容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實際上在真正面對科研數據的時候,從實驗設計、資料搜集、數據整理分析到最終的結果、結論的描述,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例如,數據的理解不夠透徹、結果和結論的區別等。因此,可以在學生掌握好課堂寫作內容后,加大課后的閱讀量,抓住前沿知識,最終讓學生根據真實的實驗結果,利用Office軟件自己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做出圖表,運用Word進行具體的文字描述,最終完成論文的撰寫。

三、結語

將Office軟件及課堂寫作訓練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實踐有效結合后,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學生理論學習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軟件來完成論文的寫作。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在繼續加強Office軟件及課堂寫作訓練與《農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緊密結合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將更多的軟件也引入農業科技寫作教學實踐中,以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和寫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永興,李素芳.學術論文撰寫與發

表[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統計學課程采用

多媒體與啟發式教學探討[J].高教論壇,2011,(2):62-66.

[3]張淑華,趙文若.Microsoft Excel

篇8

執著奉獻黑土情

1983年,他手捧延邊農學院農學系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來到了梨樹縣農業局農業科任技術員。初出茅廬,他大膽試驗了水稻旱床育苗法,經過試驗成功后在全縣得到了大面積推廣與應用。

1986年,省科委實施的“豐收計劃”項目全面啟動,王貴滿和課題組的同志通過各種技術培訓方式,把實用有效的技術送到農戶家中。推廣面積2.1萬公頃,為農民增收752萬元,獲得農業部豐收獎一等獎。

三十余年兢兢業業,王貴滿從技術員到副站長再到總站站長,變化的是職務,不變的是他對奉獻黑土地的那份執著情。

創新機制促發展

梨樹縣是農業大縣,王貴滿清醒的認識到,要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就必須大力應用農業新技術,搭建農技推廣平臺乃當務之急。因此,他率先提出并構建“示范基地網絡-村級服務站點-科技示范戶”三位一體農技推廣運行機制,“21231”工程,在全縣建立2個國家級科研基地,建立10個專業性試驗示范基地,建立20個鄉級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建立300個覆蓋全縣的村級示范推廣基地,建立10個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形成功能各有側重、層次鮮明的國家、縣、鄉、村四級試驗示范基地網絡,使先進技術得到集成應用,真正地把先進技術運用到生產田中,實現了梨樹縣糧食總產的新突破。

在農業科技的宣傳推廣發面,王貴滿多次召開農技系統協調會,開辦了《農技直通車》農業科普電視欄目,引導農民靠科技創效益;開設了中國移動農技短信平臺,及時快捷地向農戶提供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技術信息;組建開通了梨樹農技推廣網站,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進入數字信息階段,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技術服務。

合作推廣破難題

梨樹縣“十年九春旱”。不僅如此,由于鏵式犁的長期使用,加上頻繁翻耕土壤以及施肥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導致土壤偏離了自然狀態,土地生產力逐年下降,成為制約當地糧食生產的癥結所在。

王貴滿早在2003年就組織梨樹農民開始大力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現已初步形成了以寬窄行栽培、秸稈全覆蓋、壟側栽培為主要內容的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配套體系。2010年3月,王貴滿牽頭承辦了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主辦的“北方玉米帶秸稈覆蓋免耕技術攻關研討會暨中國科學院保護性耕作研發基地揭牌儀式”,來自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15家科研事業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4家農機開發單位的管理技術人員共70余人參加。2014年12月在王貴滿和中科院專家張旭東等共同倡議下,由中國農業大學牽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事業機構共14個理事單位參加的“黑土區免耕農作技術創新與應用聯盟”成立,開展聯合攻關。

內外兼修塑團隊

自2000年以來,王貴滿帶領他的同事們一直與各科研院所保持合作,引進農業新技術,吸引高層次科技人才來梨樹指導科研和農技推廣工作。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與梨樹建立合作關系,先后有20多位教授、農業頂尖人才深入梨樹開展科研。

在他的努力下,2010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梨樹縣政府在梨樹鎮泉眼溝村共建具有東北特色、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和技術示范推廣基地DD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同時在重點鄉鎮建立了3個工作站。目前,常年在梨樹工作的知名專家學者有10人,在梨樹實施的國家863、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行業專項等國級重點科研攻關課題有16項,每年有近20位博士、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在梨樹完成。

篇9

[關鍵詞]地方農業院校 研究生教育 體系 保障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9-0248-03

引言

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教育水平偏低,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教育水平、培養能力取得了長足進展,這直接關系著國家研究生教育的總體質量與培養水平。為了使研究更具有針對性,我們選擇了吉林農業大學這所地方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實地研究個案。

吉林農業大學在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堅持“質量第一”的教育原則,遵循研究生群體教育的層次與規律,統籌研究生所在學科、學院的業務管理與研究生學院的非業務管理,實施兩段式二級管理為培養特色,創新教育觀念,挖掘教育的潛在資源,創新培養模式,重視研究生教育的過程與細節,打造科學規范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并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現狀

(一)政府主導化是主要保障模式

我國當前是國家主辦高等教育,并由政府管理,由國家通過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性質機構對高等教育進行評價,1990年《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確立了國家行政機構對高等學校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外部監控管理機制。

《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指出:“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是國家對高等學校實行監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1]”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組織者與實施者是國家政府及相關機構,通過制定高等教育工作水平的評價指標來干預高等教育,2002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1998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教學質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和有組織的評估。”我國還在法規上確保了政府評估的主體地位。

(二)初步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建立相應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勢在必行。許多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歷大規模擴張后,在改革中日益關注起質量保障的問題。此后,不少國家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我國始于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歷經二十年的探索和發展,1990年后,已經初步形成了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研究生教育評估體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全國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和研究生院長聯席會等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會中介機構。但目前這個保障體系的規范化、流程化還有待于提高與完善。[2]近年來,“教育質量”已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關鍵詞,被視為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生命線。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在研究生教育規模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研究生教育擴張的過程中逐漸被學者和教育主管部門認同的,事關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現實課題。

二、地方農業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突出問題

(一)教育模式單一,缺乏多元性特色

“師徒式”培養模式是目前具有普遍性的教育方式。地方農業院校受農科類專業的約束,將這種單一的模式普適化,這種模式具有適合培養研究人員的優點,但也存在不足。即不利于研究生自我發展,研究生向高層次發展的空間變窄,研究生視自己的導師為唯一的老師,導師組和研究團隊的集體智慧的作用發揮不出來,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長,開放性教育、團隊教育的功能沒有得到顯現。同時,受研究生培養的地域性所限,農科類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少,范圍小,理論滯后于生產實踐,研究生在本地就業的適應性還可以,但到異地就業適應性弱。原因在于對其他地域的作物生產了解甚少,多數只能停留在理論上或者表層上。主要原因在于實踐基地固化于研究生所在學校周圍,學科及導師拓展能力小,學習支持不夠,開放性不足。

(二)導師隊伍青黃不接,指導能力差異較大

地方院校經過生源擴招的變革以后,研究生生源的快速增長導致導師隊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一方面大批的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導師退休,在70年代出生的導師成長增長出現結構性斷層。導師隊伍的數量遠不能滿足研究生生源數量急劇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傾向的出現,一些后起的發達地區學校利用待遇和利益的誘惑,使部分院校的教師開始出現了非正常流動現象,這也加劇了導師與研究生數量比失調的狀況。

除了導師隊伍青黃不接之外,70年代的導師與他們的前輩相比,在指導能力上也存在較大差異。他們雖然在新技術的應用能力上占有一定的優勢,但在教書育人的態度及嚴謹治學的精神方面還存在相當的差距。

(三)培養硬件條件總體保障一般,學科間差異大

研究生進行學習和開展科研活動的條件需求與現有資源配置失衡,特別是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原來的生均教育資源進一步被稀釋。培養經費投入不足,試驗場所有限,研究設備不足,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程度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導致部分實驗、實踐類課程無法開設,存在著“說”實驗的現象,嚴重影響研究生實踐技能的鍛煉和提高。

三、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經驗

(一)分類培養,確保質量

1.區分目標,分類培養。根據研究生學科類別不同,將研究生分為農科類、理工科類、人文社科類三個大類別,根據類別再組織權威專家討論制定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針對不同學位類型,建立科學的分類培養標準和學位授予標準。

2.改變教學模式。根據農科類、理工科類、人文社科類三個大類別的不同培養目標確定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嘗試按一級學科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優化研究生課程體系,突出課程的系統性、前沿性、實踐性,重視案例教學和實踐育人的作用,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農科類研究生有定期田間作物生產及病害分析案例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有定期的文獻評述及導師指導書目匯報課,理工類研究生有新進大型實驗儀器現場調試安裝使用課程,瞄準前沿,立足田野,跟蹤新儀器新設備,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3.轉變評價方法。經過幾年的實踐積累,逐步實現了研究生培養管理重心下移,主要向學院、學科下移。明確導師責、權、利,進一步突出各學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引入研究生培養分流和淘汰機制,加強和規范各個培養環節的監督檢查,強化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對在培養過程中未達到學業要求的學生,實行推遲畢業或予以淘汰,從而保證了培養質量,同時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警示作用。

4.健全管理監督機制。建立實施研究生指導教師負責制和培養質量責任追究制,充分發揮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學術管理作用,激勵導師參與培養全過程管理,全面推進教育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切實提高培養過程的監督檢查力度。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要堅持全過程質量控制和嚴把答辯關的原則,實行“嚴進嚴出”,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導師組、學科帶頭人、導師要切實負起責任來,在學位論文質量管理上扎扎實實抓好開題報告、中期檢查、預答辯、論文盲審和答辯這五個環節。全過程監督,不流于形式,進一步強化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導師負責制。

5.構建校、院兩級齊抓共管的質量保障體系。搭建“學校-學院-學科”管理平臺,形成校、院兩級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模式,建立一支高效、穩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隊伍。同時,構建校、院兩級研究生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定期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研究生教育自評工作,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臺,全面實現研究生培養管理全過程的網絡化、規范化、制度化。

(二) 明確導師責任,注重制度建設

1.明確導師“責、權、利”。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負有直接責任,導師享有招生權、分配權、資助權、論文審查權等權利,特別是對未達到學業要求的研究生,導師應有權終止指導或勒令其退學。導師是研究生學術誠信的主要責任人,要規范研究生的學術行為,培養研究生嚴謹的科學作風,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把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貫穿于研究生培養全過程。校院兩級督導組加強導師和研究生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監督,倡導學術誠信,維護學術尊嚴,對于學術誠信意識較差的導師,要限制招生人數,情節嚴重的取消導師資格,將導師的品德修養、治學態度、誠信行為等納入對導師考核的重要內容。

2.建立健全導師遴選、培訓、考核制度。一是遴選制度。指導教師的遴選應嚴格從科研水平和培養學生質量兩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徹底改變只上不下的導師終身制;二是培訓制度。學校重視對導師的定期培訓,尤其是新遴選的青年導師,加強支持他們參加各種學術交流的力度,不斷提高導師隊伍的創新素質和學術水平;三是考核制度。各高校應充分認識對導師業務水平進行定期考核的重要性,建立考核制度,引入競爭淘汰,獎懲分明,從而保證導師隊伍的高素質、高水平、高質量。

四、地方農業院校建立研究生教育保障體系的應對措施

新時期,各類高等院校競相發展研究生教育,形成明顯的競爭態勢,地方高等農業院校也是如此,面臨著生源競爭、學科提升與師資隊伍參差不齊等重要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就必須積極面對挑戰與困難,集中有限資源,提高廣大師生的質量意識,科學構建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保障體系,努力推動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研究生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實現研究生教育質量與數量的和諧統一,這是新時期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針對生源特點確立培養方法

地方農業院校有自己獨特的生源特點,本地生源多,外地生源少,區域生源多,全國生源少,生源分布不均衡。針對這樣的生源特點,在實際培養方法上就要注意本地文化與區域文化的特點,這里的文化除了精神文化之外,更應該注重物質文化、商品文化、農耕生產文化、管理文化等,將地方性文化、區域性文化凸現出來。在教學內容上增加針對性的培養內涵,在教學方法上增加有區域特色的時間性與實驗性設計,尊重農時,順勢而為,順應自然地理條件,培養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有所擔當的農業人才,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人才保障。

為此,應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環節、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制定培養計劃、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開題等環節上嚴格把關,力求嚴謹科學。

(二)針對學科特色確立培養目標與評價體系

質量是研究生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生命,沒有質量的教育是徒勞的。地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必須圍繞學科特色建構培養目標,按照社會需求建構評價體系。

過程評估和結果評價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的重要內容,包括生源質量、導師質量、教學質量、論文質量,還有畢業生就業能力和社會聲望等。研究生教育評估和質量保障體系要有自己的特色,突出研究生教育的學科特點,同時,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解剖、導向和激勵的作用,評估的結果為過程培養的進一步提升提供權威依據。評估可采用自我評估和依賴社會權威機構進行橫向評估的方法,根據所采取的評估方法,應重點開展省內外、國內外研究生教育的比較分析,提出符合實際的研究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三)針對培養質量創新培養模式

研究生教育質量上不去,關鍵的問題就在于培養方法落后,培養模式陳舊,因此,針對不同地方院校的培養質量問題,創新培養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面對新形勢下國內外研究生教育的深度變革,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更新教育觀念,創新培養模式,樹立以“研究生成長成才為本”的人本理念,重新思索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重大意義。研究生的培養屬于精英教育范疇,要“精耕細作”,不能“粗放經營”;導師是保證培養質量的核心;研究生的個性化發展是創新培養模式的原動力;教學督導、學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是保障質量的先決條件;嚴謹、科學的質量控制程序,是過程有保障、結果受約束、考核有目標的有機聯動;量化研究生考核指標體系,保證過程管理的科學有序是永恒的標準。

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來源于高素質的研究人才,高素質的研究人才來源于高效率的培養機制。導師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讓研究生有學術研究的激情,無論是申請課題還是社會實踐,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研究思路,導師都要給學生以極大的情感支持和成長環境,這是必要的情感激勵,更是學術情趣的培養。從上課開始,導師組就應該在課堂上、實驗室里,一貫堅持觀察自然現象,發現現象背后的問題,主動去接近學術前沿問題,培養研究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并持之以恒地去研究探索和發現。田間試驗、學術論文都要圍繞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開展,形成入學到畢業都能統籌自己的學業和發展,不遺余力。

(四)針對學術不端實施懲防并舉

國內外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實踐表明,提高研究生在校期間高質量的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必須重視研究生的品德、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訓練。由于近幾年在研究生教育中經常出現學術不端和學術剽竊現象,甚有愈演愈烈之勢,嚴重影響教育質量。作為教育管理者,首先應在校園內營造尊重學術規范、爭當學術道德楷模的氛圍,促進學生加強學術自律、恪守學術誠信、弘揚學術精神,并結合本專業特色和實際適時開展豐富多彩主題教育活動。同時,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努力營造制度環境。所以,針對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采取懲防并舉的措施,是保障體系的底線,不容忽視。

五 、小結

地方農業院校發展研究生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地方院校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強化教育質量內部保障機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總體質量,積極建立自下而上的教育質量內部評價體系,兼顧企業界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系統性開展質量自評與反思,更有助于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林業技術推廣;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8-0144-01

從國內發展形勢看,我國自然生態環境狀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境,生態文明建設仍需要加大力度,而林業建設作為自然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自然生態建設的發展狀況。就目前來看,國內傳統的林業生產技術仍占據著主要地位,這給林業技術的推廣帶來了很大不便。另外,在林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也存在著較多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林業的全面發展。因此加強林業技術推廣工作對于推進我國林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林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林業推廣政策體系不完善

目前,國內林業技術推廣政策還不完善,主要是林業部門對林業技術推廣工作不夠重視,相關的林業制度政策制定較緩慢,造成林業技術推廣工作不能有效開展;相關基層林業服務部門缺乏專職技術人員,導致技術推廣部門不能發揮應有的技術保障作用;林業院校與林業部門不能加強合作,新技術更新較慢,不能形成技術完備的推廣網絡和體系[1]。

1.2 技術推廣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科研工作緩慢

現有的林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技術信息知識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林業技術推廣人員福利與職稱評定不是注重科研成果的大范圍推廣,而是偏重于推廣人員的論文數量、成果等級等,挫敗了技術推廣人員的積極性,造成推廣人員工作熱情不高、工作流于形式;林業科研工作支撐力量薄弱,科研成果轉化周期長,缺少關鍵技術研發,造成林業科研成果儲備不足,科研工作緩慢。

1.3 林農文化素質低

雖然我國教育改革成果明顯,但在林業生產地區林農受教育狀況仍然不足,受教育程度低下。林區教學條件惡劣,教育相對落后,林農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質較低,對新事物、新技術接受能力不足,因此很難將林業先進技術廣泛推廣;林區經濟條件落后,林農經濟收入低,基層林區建設投入力量薄弱,這也給林業技術推廣帶來嚴重困難[2]。

1.4 資金投入不足

很多地區,林業技術推廣部門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造成技術設備落后,缺乏基礎設施建設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和辦公設備,依然沿用傳統工作方式和手段;基層技術推廣缺乏專項經費,阻礙了推廣人員和研究人員的積極性。

1.5 缺乏先進技術,科研成果不易形成

一些林業科研技術成果質量較低,不能滿足林業生產需求,或者推廣成本高,經濟上難以實現;林業技術基層體制不健全,導致科研與生產嚴重脫節,科研成果難以轉化成實際的技術成果,而林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也難以解決;林業生長周期過長,造成優良樹木品種的選育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耗費大量財力、人力。

2 加強林業技術推廣的對策

2.1 建立林業技術推廣體系

要由有關林業領導部門領導,建立由上至下的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將基層工作實績納入技術推廣人員職稱考核和工資待遇,提倡技術人員基層服務。在進行林業成果考核時,要對綠化面積、植苗數量、造林的成活率、日常養護等進行綜合考核,確保林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要加強各級林業部門之間的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做好信息溝通,切實有效提高林業技術推廣效率[3]。

2.2 加強推廣人員技術培訓,提高綜合素質

基層技術推廣人員是林業技術推廣的關鍵部分。要定期開展技術培訓講座并進行實地演示,及時做好技術人員信息補充,同時擴大林業科技下鄉規模,加強技術人員與林區農民的知識銜接。積極聯系當地林業院校,適時做好林業技術支持。適當開展并鼓勵林農接受基礎教育,并加強林農專業技術訓練,提高其接受新知識、新觀念的能力。

2.3 加大林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

為保障林業科技推廣的可持續發展,要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林業技術推廣投入體制。建立專項基金用于林業技術研發,增加林業技術推廣資金投入,開展從政府部門至技術推廣基層部門完善的資金保障渠道,積極拓展社會基金注入,籌集林業技術推廣專項專用基金[4]。加強對林業技術推廣資金監管,嚴懲私自挪用或截留的行為,保障技術推廣順利開展。

2.4 優化林業產業結構

必須開展以市場為導向的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林業發展市場化、經濟化,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優質林業產業結構應該包括:市場導向型的新型林業農業,積極拓展市場需求,開發經濟林、優質林,滿足社會建設需要;形成林業產品深加工的林業工業模式,研發新技術,促進林業產品加工工藝更新,引導林業產品面向深加工、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在林業生態效益開發拓展的基礎上發展新的經濟效益,多思路推廣山區產品,促進林業產業多模式協作發展。

3 結語

林業技術的推廣不僅是林業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林業科技成果實際應用于林業生產的重要紐帶。面對林業技術推廣中出現的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技術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等諸多問題,要盡快建立林業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地加強林業基層推廣人員技術培訓,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林業技術推廣投入體制,不斷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從而使我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穩定有序進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實現林業科技化、現代化發展,創造巨大的效益。

4 參考文獻

[1] 林尤奮,陳杰,張曉凡.林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以島東林場林業技術推廣為視角[J].熱帶林業,2012,37(2):13-14.

[2] 鄭春艷,閻立波.林業技術推廣工作亟需解決的幾個問題[J].林業科技管理,2011(1):52-53.

[3] 趙愛群,胡義應.抓好林業科技推廣工作為全省高效林業建設服務[J].湖南林業,19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