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著作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23:1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學著作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論文學作品》中,英伽登根據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這一思想和現象學研究方法,具體分析了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他認為文學是一個復合的、分層次的客體,文學作品的存在取決于作者和接受者的意向行為,但又不等同于這些行為,因為它也有自己的實體基礎。在書中,英伽登主要研究了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即體驗文學作品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認識僅僅是讀者與文學作品交流的方式之一。他從本體論入手,于該書第一章,首先界定了他要研究的文學作品的范圍及存在方式。從范圍上,他選取了各式各樣的作品,甚至一些令人懷疑是否為“文學作品”的著作如科學著作,都一一納入其研究對象范圍。他說:“我們并不認為只有文學價值或文學價值高的作品才算是文學作品。把文學作品所包括的范圍弄得這么狹窄是完全錯誤的。現在我們也不知道,一部作品有價值,特別是有文學價值是什么意思,但要說沒有‘壞的’,毫無價值的作品也不對。我要說的是一種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具有的基本結構,而不管它們有沒有價值。”[1]29英伽登巧妙地避開了文學作品價值的束縛,從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談起,擴大了其文學作品的研究范圍。接著,他又將一些暫時無法討論,具有特殊性,或不需要立馬討論的問題一一排除,將文藝作品的存在界定為意向性客體,由此,他規范了即將討論的文學作品的范圍和概念。緊接著在該作品的第二章,他提出了其著名的文學作品的四層次理論。他繼承了胡塞爾的現象學思想,依照現象學的還原方法,直探文學作品的本質,分析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他說:“首先讓我們勾畫一下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同時也確定我們所理解的文學作品的本質的主要特征。文學作品基本構建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現在它是由幾個不同類征的層次構成的造體。”[1]48由此,他獨創性地提出了文學作品的四層次理論,同時他也補充說明,每個層次在一部文學作品的整體中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顯現,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并將自身某種特殊的東西賦予整體的總性質,且不破壞整體的統一,由此也構成了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質,也構成了整個作品中的復調基礎和統一的價值質。英伽登通過《論文學作品》明確地闡發了他對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的獨到理解,即文學作品是一個復合多層次的純粹意向性客體。在《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中,英伽登對這一認識進行了解釋與補充:“文學作品是一個純粹意向性構成(apurelyintentionalformation),它存在的根源是作家意識的創造活動,它存在的物理基礎是以書面形式記錄的本文或通過其他可能的物理復制手段(例如錄音磁帶)。由于它的語言具有雙重層次,它既是主體間際可接近的又是可以復制的,所以作品成為主體間際的意向客體(anintersubjectiveintentionalobject),同一個讀者社會相聯系。這樣它就不是一種心理現象,而是超越了所有的意識經驗,既包括作家的也包括讀者的。”[3]12緊接著,英伽登又提出了另一思想。他從認識論入手,結合其“不定點”理論。他認為文藝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強調審美中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最后在《論文學作品》的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三章中,他從審美價值論方面,提出了其藝術價值結構系統理論。他提出在文學的各個層次中都會形成各自的價值質,它們合起來后產生了復調和聲。這種復調和聲與第十章提及的文藝作品中的形而上學質一起,最終構成了文學作品的價值。他說:“不管是每一層次,還是由他們組成的整體,都會在各種不同的審美價值質中顯現出來———自然是面對讀者相應的態度。它們互相配合,形成了復調和聲,這就是作品最終價值所在。”[1]348由此不難發現,英伽登的文學作品理論分跨本體論、認識論、審美價值論三方面,他獨創地將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得其理論在研究的寬度和深度方面具有延伸性,在認識論上充滿了辯證法的特點,而在價值論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這是其理論的特色之所在。他的理論思想具有一種思辨形而上學、現象學和波蘭分析傳統結合的特色,從而導致英伽登的文學作品理論極具創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現象學美學思想貫徹在其文學作品理論之中
在哲學領域中,一般分為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大塊,而作為哲學的一種,美學也相應地分為本體論美學、認識論美學、價值論美學。英伽登的現象學美學思想首次橫跨了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方面,完美地構建了其獨特的美學體系,并將其貫徹在其文學作品理論之中。在《論文學作品》和《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這兩本書中,可以很明顯地發現,秉承著現象學原則,他從認識論和本體論入手討論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討論語音造體、意義造體、再現客體、圖示觀相的具體結構,通過總結歸納文學作品各層次造體的認識結論,討論文學作品各認識結論的價值問題,他確定了每種認識所提供的基本價值:“我們已經斷定,文學審美對象不是一下子就完全構成的。它是在諸階段的延續中構成的,或者包括許多審美對象,所以它們必須結合起來以便構成整體的總體價值……審美價值在這種價值性質中找到了它們的和諧和結局。”[2]414然后他分析列舉了出現審美價值的各種條件,他又說到:“在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審美具體化的認識中,我們首先關心的是發現審美價值是由什么構成的,以及其中出現了什么價值。但這并不是這種認識的主要任務,它基本上只是我們必須完成的真正任務的一個經驗上的準備。”[2]416最后,英伽登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是不斷變化的。在論述其文學作品理論時,他不斷地切換角度,時而從本體論談起,時而轉戰認識論,時而又立足于價值論,將三種體例融為一體,邏輯清晰流暢地一步步抽絲剝繭,從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談起直至最后論證得出文學作品的價值之所在。
(二)不區分文學作品的好壞,單純地分析文學作品的結構
傳統文學理論擅于給許多作品定義好壞,例如托馬斯的經院學派就認為,事物之所以美,在于其完整或完美,認為凡是殘缺的東西都是丑的,認為凡是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的東西才叫做美。如果這樣,《紅樓夢》只有前六十回,后四十回是后人補寫,它是殘缺的,難道它是丑的?紅樓夢描述了四大家族悲歡離合,讓人讀罷心有凄凄焉,沒有使人感受到愉悅,那么它就是不美的么?事實證明,《紅樓夢》的文學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英伽登深諳傳統美學的弊端,他不僅在開篇沒有重走許多文學理論書籍的舊路,質詢“文學的本質”或“文學是什么”,而是更為細化更為睿智地提出“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這一概念,他所疑問的是文學作品的本質而非文學的本質。進而他提出不區分文學作品的好壞,單純地分析文學作品的結構。這不僅避免他的理論落入傳統美學的窠臼,同時,由于將科學著作納入了討論分析的范圍,擴大了討論研究的范圍,由此也更具說服力,因為“就像它們說到底也有文學作品的本質”[1]30。又因為分析的是文學作品的結構,即文學作品的本質,從本體論入手,為論證文學作品是純意向性客體,區分與實在客體、觀念客體夯實了理論基礎。
(三)堅持意向性理論,反對心理主義
英伽登同他的導師胡塞爾一樣,堅決抵制將心理主義引入對文學作品的體驗。他這樣說道:“恐怕沒有一個人會這么說,我們在讀書時體驗的具體的心理內容和作者早已消逝的體驗是相同的……要把文學作品和作者的一大堆心理體驗等同起來的嘗試,都是十分荒唐的,因為作品從被創作出來開始存在的那個時候起,作者的體驗就不復存在了。”[1]33-34不僅如此,在后面的分析中,他還用圖示觀相層次和具體化進一步嘲笑了將心理主義引入對文學作品的體驗。然而靜下心來思考,要反駁作品是作者、讀者的心理體驗又是何其困難。我們經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倘若駁斥心理主義的荒謬,那么又怎樣解釋這句話?英伽登認為倘若每人每次閱讀都有新的體驗,那么就會產生無數新的作品,而這是無比荒謬的。
(四)反對作品是觀念客體,也反對其實實在客體,認為文學作品是意向性客體
英伽登認為文學作品是意向性客體,他在《論文學作品》中這樣闡釋:“一個客體如果是直接或間接由意識行動或者由許多這樣的內在的意向性的驅使所采取的行動創造的,那它就是純意向性的。”[1]143文學作品在其看來不僅是意向性客體,更是“純意向性客體”(intentionalobject)。為了解釋這一觀點,他甚至搬出了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根據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世界上我們能夠感知的一切都是意向性客體。文學作品也同樣如此,他通過分析語詞造體、語句造體和意義造體,認為語詞造體、語句造體和意義造體是純意向的構造物。我們知道,文學作品中的語詞,語句乃至字里行間的意義都是作者在創作時生成的,是一種作者的意向行為,同時,但一部作品完成后,作者就與其脫離了關系,當作者再次去面對這部作品時,作者已變身成為讀者,當讀者閱讀作品時,對于語詞、語句、意義的理解或是重構,這樣的行為也是意向的。因此,文學作品是純意向性客體。英伽登之所以如此強調,甚至不惜大篇幅地舉例分析語詞造體、語句造體、意義造體的內部結構來闡釋文學作品是純意向性客體,是因為他非常反對傳統美學觀點:認為作品是觀念客體或者是實在客體。對于此,他狡黠地嘲笑了傳統二分法,他說:“把所有的客體都分為實在的和觀念的大概是一個最普遍的和最完整的分法。”[1]30倘若將文學作品歸為實在客體,按照英伽登的觀點:實在客體是獨立存在的東西或物質。它們的存在不決定于對它們有什么認識的行動。即我們熟知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么就是文學作品不會因為無人閱讀而消失,那么依據現象學的觀點,文學作品的存在不僅依賴于作者,而且依賴于讀者,如果一部作品沒有讀者,那么它就沒有所謂的“存在感”,沒有了存在感,又何談實在呢?況且,英伽登說從作品的結構上鮮明地說道:“由語句構建的東西絕對不可能是實在的。”[1]31那么文學作品是觀念客體?在這點上,英伽登認為由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造體使得文學作品類同于觀念客體,但絕不是觀念客體。
篇2
我國法律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現狀
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著作權法》及相應的配套性法規,但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還沒有用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其保護辦法。2001年修訂后的《著權權法》第6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從2001年到現在的2012年,11年過去了,遲遲不見國務院頒發有關《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條例》法規,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目前,我國法律沒有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國際立法大多是以著作權或鄰接權來考慮的。雖然,著作權法在一定意義上的作品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和交叉點,但是,著作權法定義的作品有其特定的作者,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作者很難確定,這是著作權法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最大的不同,這一不同就給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法律上的保護制造了很多難題。另外,民間文學藝術很難有固定的完成形式,它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不斷的發展變化著的,通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來展示其自身的生命力所在,這種不斷自我更新的發展模式顯然與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是有區別的。此外,鄰接權保護模式也是現在被認為保護民間文學作品的有效方式。鄰接權的保護多數是對表演者而言的,它只能保護一部分人的利益,不能全面的保護整個民間文學藝術的群體,只能是一種間接的保護,不能阻止其他人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重復利用,無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原意及發源地人民的利益。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立法難度
就目前情況來看,法律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也并不全面,其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自身存在難以規范和保護的問題;二是與知識產權本身性質有關。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是密切相關的,而民間文學藝術則是以傳統為特征的,因而,在對其法律保護上與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有一定的區別,已有的知識產權理論和法律制度尚難以滿足民間文學作品保護的需求;三是立法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權利主體的確定問題
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中,較為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其權利主體的不確定性,它所承載的是一定的地域內全體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濃厚的群體性特征,其權利主體的組成部分往往是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地區的群體,即使在初始狀態下是由個人創作的,但在其發展的歷程和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會加入新的元素,就不再是個體的創作成果。而知識產權保護法或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往往有著明確的主體,通常歸屬于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獨創性的認定問題
通常的文學作品能夠被著作權法或者知識產權制度所保護,是由于獨創性可以作為客體納入保護范圍的條件,這種獨創性體現在該作品在完成時就已基本固定,不易改變。而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講,它的生命力就源自人們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使其進步、升華,因而,這樣創新性不再具有獨創性這個特點,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權利主體實現其權利。
(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期限的認定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形成離不開它的延續過程,也是它不斷成熟、改進、完善的過程,無法準確的判斷其創作時間及完成時間,在其不同的生長階段都會被賦予新的元素和時代特征。而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一般作品的保護期為作者的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是一個較為清楚明確的期限,這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說,是很難劃分及確定的。因此,無論是用版權或者鄰接權保護模式,都存在“知識產權法對權利的保護都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這樣一個弊端,不能全面有效的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法律保護。
(四)相關權利主體法律地位的確立
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權利保護的同時,也會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其他權利主體的權利問題,在制定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同時,也不應當侵犯其他相關主體的權利。例如,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改編、整理、加工及進行的再創作人員,因其在原作品的基礎上,也進行了選材、構思、創新活動,對此也應當從法律的角度給予尊重、認可和保護,也應當將其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
(五)侵權標準的界定
由于我國立法上的空白,在醞釀法律草案時,可借鑒外國的相關成功經驗,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認定為侵權行為:一是能識別其來源,但未標明來源的;二是必須經授權才能使用,但未經授權使用的;三是使用能引起公眾混淆其來源的表達形式表現出來的;四是歪曲、篡改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表達形式,損害其權利主體利益的。以上四種侵權行為的確定,不論主觀是否是故意或過失,只要有行為,就可以認定為侵權。
(六)“跨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認定
由于有相當一部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都經過了幾代、幾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傳承,因此,有時很難正確的判斷出某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最初源自于哪個國家或哪幾個國家。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同時對一項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主張權利,應當如何界定呢?筆者認為,這是個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問題,應當按照國際法上的相關規定,通過國際條約、國際慣例、雙方或多方達成的一致意見解決。如果上述方法未能解決,可采取仲裁或訴訟的方法解決國際爭端。
構建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法律制度
(一)權利主體的歸屬
只能從宏觀上進行大體的認證,這一工作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此外,還應注意被認證的權利主體是否具有相應的修改資格,而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承和發展中,權利主體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要注意權利主體的轉移和繼承,并注意在傳承的過程中,保證其完整性。
(二)權利主體的內容
1.創作權。民間文學藝術原生作品的整體著作權應該屬于國家。除此之外,還應賦予被認定的創作團體一定的收集、整理創作權。
2.表明使用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使用及傳播的過程中,需表明其來源和創作群體,并為其注明出處等,在這基礎上獲得表演、展示、使用的權利。
3.修改權。權利主體應具有修改或是授權他人修改的權利,也可以允許收集、整理和傳播者具有修改的權利。這一權利的確定,有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傳承的過程中吸收新的創作元素以達到改進、提高、完善的目的。
4.保護作品完整權。這一權利的應用可以保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表達和使用時,保持其完整性,不能被刪節、歪曲、篡改等。
5.經濟權。當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被應用于經濟領域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其經濟權利的歸屬問題,在此,應該明確注明哪些權利主體享有相應的經濟權利,及其是否具有財產轉讓或繼承的權利,以確保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正當合理的經營下進行傳播。
篇3
在《我的大學夢》這一課的作文教學中,學生通過瀏覽大學網點,各大學畫面生動活潑,音樂輕松歡快的頁面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生活的情景,更激發了學生的向往與好奇心。我讓孩子們任意調取欣賞,并談談自己最喜歡的大學。他們十分激動紛紛想像自己將來的大學生活會帶給自己怎樣的歡樂,急切地想把這份歡樂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分享。此時,我告訴孩子們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最方便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就是發送電郵和微信(博),鼓勵孩子們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在以上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得到充分培養,搜集信息、選擇信息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在網絡平臺中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上一環節的教學解決了學生胸中無“話”可寫的難題,即“寫什去’;這一環節則幫助學生克服有“話”不會寫的困難,即“怎么寫”。教學時我創設了一個《金鑰匙》的板塊,它包括《佳作引路》、《技術大王》、《詞句寶庫》三個內容。《佳作引路》展示了不同風格的例文,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技術大王》介紹了寫作的方法,操作性強;《詞句寶庫》搜集了一些好詞好句,豐富著學生的語言。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充分顯示其自主性、主體性;同時注重個體差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知識、能力的水平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
接下去,在教師鼓勵的話語中,在優美的音樂中,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孩子們迫切地想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盡情地表達,從而完成了對未來的大學生活的暢想,對寫作方法的領悟。動聽的樂曲再次響起,孩子們全神貫掃進入了郵件、微信創作,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純潔真摯的學生情感在屏幕上展現……創作中,孩子們可以隨時打開《大學校園》和《金鑰匙》尋求啟發,可以自由聯系搜集資料時的所得。教師通過網絡操作可以隨時調取任何一位學生的“作品”,通過耳機對話和微信微評,加以表揚,加以指導,個別化教學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如此,胸中有“話”,胸中有“法”,胸中有“情”,才能筆下有“文”。
孩子們在自主式、廣泛搜集信息,選擇信息的基礎上,獨立處理信息,創造性地重組信息,切實提高了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真正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創造。孩子們完成郵件的文字創作后,“俱樂部”的成員聚在一起,互相評論,互相指點,教師積極參與,孩子們為文章加上了背景、插圖,一份份精美的《我的大學夢》在孩子們手中誕生了。他們歡笑著發送給相應的大學、老師、同學、父母、親戚……傳遞著—個聲音:“我們的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此時此刻,這情景已完全超出了作文課的范疇,孩子們在品嘗成功,關注未來!
三、總結
篇4
一、抓住三“點”,激發欲望。
1、巧抓關注“點”。從作文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把“自己有了感想馬上寫”作為作文成功的第一要素,由此,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以我手寫我心”,“用我文抒我情”,一定要注意學生在關注什么。如果抓得巧,就會“一石擊破水中天”,使學生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創作出理想的作品。如各種有意義的節日,像母親節,學生暢親情,抒母愛,贊母親,神采飛揚,欲罷不能。我抓住這一“關注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寫各種暢想,學生的創作熱情異常高漲,寫出的文章真摯感人。再如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事,如伊拉克戰爭、奧運會等,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這時讓他們寫作只不過是情感的自然流瀉。
2、把握感情“點”。學生寫成功作文時,大都伴有強烈的感情,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注重啟發引導,創設寫作欲望的情感氛圍,把學生帶入創作的情景中,讓他們體驗、感悟生活,使之熱切地投入到寫作之中。如在教師節,用詩向學生傾訴對教育的忠誠、對學生的摯愛,學生被深深的感動了。我及時抓住這一“感情點”,讓學生寫謳歌老師的文章,學生個個充滿激情,創作的油然而生。
3、采集精彩“點”。中學生十分關注生活,喜歡聯想,并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點燃寫作的欲望。為此我經常把學生放入生活中讓他們去發現生活的美,去領悟生活的情,去體驗生活的理。寫作的范圍,一下擴展了若干倍。經過長期觀察,學生不僅學會了從生活中獲取素材,而且也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分析社會。這不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學生思想變得更敏銳、更深刻,促進了學生作文的創新。
二、及時引導,激活思維。
1、細點撥。從寫作實踐中發現,大部份學生喜歡老師指導作文,因為初中生尚未形成獨立創作能力,尤其是審題,構思、立意、組材的技巧都需要老師引導入門。因此,教師及時點撥,才能使學生作文向更高層次邁進。
2、勤交流。學生是創作的主體,教師的引導只是穿針引線,推波助瀾,而不能越俎代庖。如學生以“水”為話題作文,思路不甚開闊,我就組織學生說一說,水有哪些特點?由此你聯想到什么?可以寫成哪種樣式的文章?大家一交流,思路立刻打開了。有的寫散文,有的寫寓言,有的寫水給人類的一封信……寫作之前,組織學生各抒己見,使之互相啟發。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向著無數個方向擴展,所得的知識就是立體的、多維的,而且是靈活的。
篇5
比如《電工基礎》教材的開頭一、兩章的很多內容是初中物理中學過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畢竟是職校生,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差別很大。所以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再比如電子設計課是利用Excel軟件和電子知識設計PCB板的過程。因為有些技巧和方法與電腦的操作技巧相通,所以一些電腦操作基礎較好的同學學得就又快又輕松,而一些平時不大碰電腦的同學學得則很吃力。如此,如果直接大班上課,電腦操作基礎好的同學理解和掌握的速度較快,能很快完成老師布置的反饋任務。而基礎較差的同學一遍下來有的還沒聽懂,更別說完成反饋任務了,而且有些學生不太好意思請教老師,所以此時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學習。將動手能力強的和學得較慢的結合成小組,互幫互學。這樣既能提高學得好的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又能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提高課堂效率。
2在實驗操作中課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電工電子專業培養的是動手能力強的一線操作工,所以實踐教學離不開實驗操作。通過實驗,一方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做準備。但是職校生基礎差異很大,動手操作的能力差別也很大。有些學生因為初中學校實驗條件好,所以動手能力較強,而更多同學一到實驗室就緊張。所以最好的實驗方案就是采用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把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和動手能力弱的學生結合在一起,讓會做的教不會的,通過互幫互助共同完成實驗。這樣做既可以有效調動學優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協助學困生克服困難,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班級中同學間融洽的關系。筆者在電工的實驗課上和電子技能訓練課上都進行了自主合作學習的實踐,結果發現效果很好,尤其是電子技能訓練課。一段時間的合作探究學習后,大部分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別是一些主動性強的學生自信心得到了增強,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自主合作學習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筆者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
2.1有些學生并未真正做到“合作”
他們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就老師給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或在書上找答案如學習新知識時,一部分學生僅以獲得新概念為目標,并最終以在書上畫下該概念作為合作學習的目標。結果是學生看起來學習得很努力,實際學習效果卻很低。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的過程,沒有達到使每個學生都善于思考和熱愛思考的目的,也做不到對知識的理解,更別說自主建構知識體系了。
2.2課堂紀律容易混亂,降低了課堂效率自主合作學習
打亂了原來的座位方式,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可以聊天的環境,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學生因此容易放縱自己,所以課堂秩序混亂,喧鬧聲很大,滿教室里都是嗡嗡聲,每個人都在張嘴說,可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更有學生借此機會說閑話,做與教學無關的事等。結果看起來課堂熱熱鬧鬧,實際學習效果卻是很低。而在機房學習時因不能調整座位,學生為了互相指教又只好下位,課堂秩序就更混亂,效率更低。
2.3合作學習容易拉大
學優生一般不等其他學生發言,先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有時學優生沒有耐心等待學困生慢慢思考,急不可耐地直接把結果告訴了學困生。所以很多時候學困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只能當一個“聽眾”,把他人的思維作為自己的思維,沒有自己思考的過程。這就造成了學優生學習能力不斷增強,而學困生反而更加失去了自我思考過程。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反思這些現象,究其原因,教師為自主合作學習所設計的問題不夠好,選擇的知識內容缺乏合作性;教師對自主合作學習課堂的組織不夠到位,對學生在活動中的實際參與情況監管不夠,導致課堂紀律松散;教師對自主合作學習效果的考查機制設計有欠缺,只是了解了最終問題的答案是否正確,而沒有考查所有學生的參與程度和掌握情況。針對反思的問題,筆者采取了如下改進措施:將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新知識的問題設計得更加靈活。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梯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入繁,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能跟上,從而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不再單純提問概念,還需提問對概念的理解,有時甚至設計一些理解性的習題。加強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在設計好合作學習的內容的基礎上,盡量做到人人有問題,人人有活干,才可以避免講閑話的機會。采用時間控制法,即在活動開始前就明確活動結束的時間,并規定先完成的先舉手,先舉手的有優先回答得分權。且一個班舉手的小組達到四分之三及以上時即停止合作學習活動。在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時,加大巡視力度,并在活動前申明“講閑話的一經發現全組批評,甚至扣全組所有組員的分數”以此激勵組中所有學員互相監督,不講閑話。改革考核評價制度。對小組進行考核評分時,被考核的人由教師隨機點,答對了全組加分,否則不予加分。而不是由各組自己選出掌握的較好的同學來回答,以此促進組內所有學生的合作交流活動。同時在巡視過程中不時提問那些學困生,從而提醒組中其他成員關注這部分學生,督促學優生努力幫助學困生。
3結語
篇6
“學風”,就是學校師生員工在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等方面的風格,也是學校全體師生知、情、意、行在學習問題上的綜合表現。學風建設是高等學校永恒的主題,也是高校校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高校諸多資源中的寶貴財富。學風建設水平對于做好資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有了良好的學風,大學生中的良性競爭、互相鼓勵的氛圍才能得以生成;有了良好的學風,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會自然而然地主動幫助在學業、生活、交往等方面暫時后進的同學;有了良好的學風,在落實具體的資助工作時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網絡行為失當影響良好學風建設,降低了資助工作的有效性
很多高校大學生上網目的以網上娛樂(游戲、打牌、視頻、音樂)、網上聊天等為主,這些行為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方式,影響著他們對日常時間的分配和對學習的態度。個別大學生大多數時間沉溺于網絡,不僅自己玩網上癮,而且也極大地影響著身邊的同學。有調查顯示,分別有10.96%、52.01%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對大學學風的影響非常大、比較大,有35.9%的人認為“網絡使學習氛圍變差”,這充分說明網絡已經成為影響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人對這些行為失當的大學生也能獲得相應資助很有看法,說明加強學生網絡行為規范工作已迫在眉睫。
(1)沉溺于網絡,學習風氣不濃。
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網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學校而言,主要是大學的教育方法、教學理念有待更新。一些高校普遍重課本知識講解,實際技能傳授培養做得不夠,大學生只要把課上聽的、課本上寫的知識背會,考試及格就行了。另外,一些大學的管理往往是形式大于過程,不能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大學生從網絡中擺脫出來,再加上寢室里幾乎沒有上網時間的限制,這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的休息和學習。
(2)依賴于網絡,主動學習的熱情不高。
網絡以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點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教”與“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環境的限制。然而,也有一部分同學過分依賴于網絡,依賴于精品課程,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課件。沒有認真研讀教科書,沒有帶著問題做作業,沒有對專業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全面掌握,這樣不利于問題意識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優良學風的形成。
三、以學風建設為基礎,提升高校資助工作水平的若干策略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是建設優良學風和校風的需要。資助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單純的事務性工作層面,應該有一定的學生教育管理功能,這也是任何教育工作本身必然具有“教育性”的應有之義。為此,我們必須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扎實推進高校學風建設。
(1)樹教風立學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風是學風的先導。教風建設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學校辦學的社會聲譽。抓教風,就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思想教育為基礎,以加強建設為重點,以加強管理監督為保障,真抓實干,務求實效,使努力提高師德水平、不斷強化教學能力、爭創優良教風成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樹教風立學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學習動力問題。
(2)將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與學生生涯發展和具體的資助育人工作結合起來。
充分利用入學教育,開展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深層次問題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增強大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加強導師制建設,導師在大學生學業、道德、行為,甚至生活經濟方面都給予指導和幫助。還可開展新老生班級幫扶制,讓新生較早了解并初步確立自己未來的努力方向,以避免出現各種消極因素。大學生要把精力用于學習,用于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上來。將具體的資助工作滲透到大學生的個人實踐中去,提升其自身規范行為的意識,不斷形成必要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
四、結束語
篇7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輔助設施應用在教學活動中,在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師要充分整合教學課件、圖片資料、音頻、教師資源等各種教學教學資源,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體驗,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和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數學模型、數學實驗等,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知識,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師在講解概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這樣一個合作探究情境某醫療機構為了解呼吸道疾病和吸煙的關聯,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參與調查的人數共有人,其中有人不吸煙,有人吸煙,最終的調查結果是在吸煙者中,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數有人,沒有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數有人,在不吸煙人群中,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數有人,沒有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數有人。問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比例,同時根據這些數據判斷呼吸道疾病是否和吸煙有關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得出相關答案。
2加強實踐活動,增強合作探究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經過親身實踐體現,很難對知識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在加強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隨機事件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試驗,試驗一是在一個盒子中裝入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小球,其中有個紅球,個黑球,個白球,攪勻后,隨意拿出一個小球,驗證是否是白球。試驗二是在一個盒子中裝入個完全一樣的黑球,攪勻后,隨意拿出一個小球,驗證是否是白球。通過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對隨機事件、不可能事件有了深刻的認識,然后教師向學生講解隨機事件的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就會很輕松的學會,并快速掌握。自主合作模式能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數學教師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對各小組的探究成果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不能只對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在小組的自主合作過程、參與程度、對整個小組的貢獻等綜合表現情況進行評價。教師要讓學生采用自主評價、相互評價、小組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自主合作學習評價,這樣能讓學生在評價同學的過程中,發現自身不足及他人的長處,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身。
3總結
篇8
建國之初,同志就寫下了“開發礦業”,為地質工作指明了道路。長期以來,地質部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在全國掀起幾次找礦勘探,取得眾多成績,基本保證了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使我國的地質工作得到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必然對礦產資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質勘探長期投入不足,以致礦產資源呈現萎縮,使得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處于“等米下鍋”或“寅吃卯糧”的不可持續發展的境地。尤其嚴重的是,全國415座大中型金屬礦山中,有230座已淪為“資源危機型礦山”,預計到2010年將有227座礦山關閉。應該說,如何使我國礦產資源走出危急困頓的狀態,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方克定同志1正確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徑:開源和節流。”“開源之道一是找礦,二是買礦,三是控源;節流之道,一是集約開發,二是節約利用,三是循環利用”。我們十分贊成建立節約型社會,全國上下都勵行節約,杜絕浪費,認真依靠科學技術,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換取盡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積極的,也更重要的是開源。要在勵行節約的同時,大力發展地質找礦事業,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攻深探盲,尋找大礦富礦,為滿足經濟建設的需求,提供多種礦產資源保證。
礦產資源是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其重要性與緊迫性都已顯現出來。為此,必須使地質找礦工作在科學發展觀的統率下,與時俱進,以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地質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的作用,探索礦產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多快好省地發現并開發各種礦產資源。既要立足國內,對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大陸和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進行地質、地球物理場與地球化學場的綜合研究,探索各種礦產資源的時空展布規律,以指導找礦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應盡快開展古亞洲成礦域(東段有我國大興安嶺與俄蒙毗鄰地區,西段為新疆與中亞諸鄰國)礦產資源的比較地質學研究,以深入學習鄰國礦產勘探經驗,加深有關礦產資源時空分布規律的認識,開闊我們找礦勘探的思路,同時也為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供依據。
2到何處去找礦?
地質學家根據地表出露的巖石露頭、礦點及各種構造現象來推斷礦產的賦存情況。地球物理學家在巖石物性差異的基礎上根據地球物理場及其異常來預測礦體的空間位置。地球化學家則根據元素的富集與演化來研究礦產。但是,地球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必須分層次地來認識其形成演化的歷史,進而判斷礦產資源的時空分布,而在每個層次的研究中都必須進行地質、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綜合研究,只有這樣才可能對地下未知取得比較全面的認識。
如何找礦?到何處去找礦?這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應運用現代地球科學理論對礦產資源進行預測研究。當前國民經濟建設提出了數量眾多的課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創造性地給予解決。在礦產資源的找礦勘探中,我們必須在現代地球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大力應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的各種技術方法,分層次地實現“攻深探盲,尋找大礦富礦”。根據多年勘探實踐經驗,“區域約束局部,深層制約淺層”是礦產資源分布的基本規律,即在礦產資源勘探中,要從基礎出發,用基礎研究的理論指導實踐,學以致用。我們在國家科委攀登計劃B第34項工作中,對中國大陸的地球物理場進行了綜合研究。根據地磁異常能為斷層和巖漿活動提供信息,布格重力異常給出大陸地殼厚度與斷層的展布,而地震反射成像則給出地殼中的地層層序、斷層的空間位置,地震層析成像則給出巖石層中速度的分布。以此為基礎,我們編繪了中國大地構造格架及其演化歷史。
作為宏觀研究(比例尺1∶5兆),中國大地構造格架(圖1)可以概括為“三橫、兩豎、兩個三角”2。三橫是組成中國大陸諸塊體(華北、揚子、華南、塔里木)之間的結合帶,即天山-陰山-燕山、昆侖-秦嶺-大別和南嶺;兩豎在重力場中表現為密集的梯度帶,反映出中國大陸地殼厚度的劇烈變化,它們是賀蘭山-龍門山、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兩個三角則是柴達木-祁連山和松藩-甘孜地區,它們在青藏高原隆升的過程中遭受到強烈的擠壓、改造。
“三橫、兩豎、兩個三角”不僅明確地表現出現今中國大地構造的客觀格架,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有關中國大陸形成演化的信息,因為它們都是中國大陸在地質歷史演化中由多個塊體拼合的結果。前寒武紀時,在特提斯洋中先后呈現出華北和揚子、南華、塔里木等陸核,并逐漸發育成較穩定的塊體。到古生代末期,海水退出,形成古中國大陸,其中穩定的鄂爾多斯和四川具有45公里左右的地殼厚度。中生代期間,賀蘭山—龍門山以西有羌塘自南大陸北上,使前面的特提斯關閉,與塔里木碰撞,而后面又出現新一期的特提斯,隨后,岡底斯、印度又依次先后來到,形成青藏高原,其地殼厚度增加到60—70公里。侏羅紀時,太平洋板塊在四條斷層之間作南北向擴張,在新生代之初,太平洋板塊擴張方向改變,俯沖于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出現馬利亞納海溝弧盆系,而菲律賓海板塊在向歐亞板塊聚斂過程中,形成琉球海溝琉球島弧沖繩海槽,并使中國東部地殼減薄,從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的38公里減小到沖繩海槽的18公里。
這樣,從中國大陸大地構造宏觀格架及其演化歷史可以看出,“三橫、兩豎、兩個三角”的結合帶也是斷裂作用與巖漿活動集中的地帶。固體礦產的源巖大多來自地幔,而斷裂為地幔巖漿物質向上涌升提供通道。因此,結合帶也應是金屬礦床賦存的地帶。圖2是中國大陸有色金屬礦產分布圖。比較圖1和圖2可以看出,有色金屬礦產大多集中分布于“三橫、兩豎、兩個三角”的結合帶上。由此,我們可以將中國宏觀大地構造格架作為固體礦產勘探的
第一層次,為中觀研究提供依據。我們指出,“三橫、兩豎、兩個三角”的結合帶是固體礦產分布的地帶,而結合帶的交匯處,應該具有更有利的礦產前景。
這種宏觀礦產資源研究1∶5兆,對于摸清固體礦產家底、指導區域性中觀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根據“區域約束局部,深層制約淺層”的勘探經驗總結,在宏觀的基礎上,可以選擇各種技術方法,恰當地開展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勘察工作,使第二個層次中觀研究1∶50萬能夠深入地認識區域性礦產資源的空間分布規律,為第三個層次微觀研究1∶5萬對固體礦床的勘探開發提供依據。
將固體礦產資源的找礦勘探工作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的研究,其比例尺分別為1∶5M,1∶50萬與1∶5萬,是使基礎研究與找礦應用聯系起來,基礎研究能夠為找礦應用提供依據和方法,而找礦應用又能從基礎研究出發,使基礎研究與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上述宏觀研究的缺點是研究范圍局限于中國大陸地區。地學工作應放眼全球,象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那樣,探討全球范圍內的地質規律,作為指導理論。上述我們是應用巖石層板塊大地構造理論來認識中國大陸的構造與礦產資源,但是在更大范圍內來認識中國礦產資源分布規律,可能會提供新的思路。特別是以下幾種情況應給予充分的關注:(1)蒙古、俄羅斯已經發現8個超大型礦床,30多個大型礦床,而相鄰的我國境內就只有一些中小型的礦床嗎?難道相同礦帶上的超大型礦床就是不過國界,還是我們存在著什么問題?(2)新疆周邊國家已發現一系列超大型金屬礦床,其中僅穆龍套金礦的儲量就達4500噸,屬超大型。為什么我們在新疆只找到一些小型礦床?此外,對我國西南部與印支半島,乃至與馬來西亞和印尼,開展固體礦產的比較地質學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對于區域性中觀研究來說,根據宏觀研究的結果,應選擇“三橫,兩豎,兩個三角”交匯的地區進行比例尺1∶50萬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綜合研究,探索礦產資源的時空展布規律為礦產勘探提供依據。
現僅以膠東金礦為例。在膠東地區,地質、地球物理研究表明,金礦床的分布主要與三條北東向斷裂帶的展布有關,從而可以指導并部署此地區金礦的找礦工作。
在這樣認識的指導下,再開展礦山的微觀研究(比例尺1∶5萬),應用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方法探索金礦床的分布與類型,如蝕變巖型、石英脈型等,按規律性認識,集中目標鉆探,不難有新礦床的發現,同時也為解決危機礦山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應該指出,長期以來,膠東金礦主要集中在500米以上的深度范圍內。根據上述三個層次的研究,特別是應用地球物理方法預測并經鉆探證實,在600—1200米的范圍內又有新層位的礦床出現(圖3)。
這樣,在國民經濟建設迫切的需求下,用科學發展觀來統率礦產資源工作,充分依靠科學技術,認識礦產資源形成演化的規律,大力開展普查勘探工作,積極謀求發展。而固體礦產資源的勘探,應該在地質理論指導下,充分發揮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的作用,“攻深探盲,尋找大礦、富礦”。
應該說明,這個原則要求或指導思想,也適用于當前危機礦山的救治。在地質認識指導下,在危機礦山周圍,在危機礦山深部是否會有未知礦體的發現?應根據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異常,應用鉆探進行找礦勘探,努力恢復這些礦山的活力。
3幾點建議
礦產資源勘探工作,必須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此基本前提下,現提出下列四條建議:
(1)深化改革,建立適應于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體制(中央負責全國的宏觀研究,省區負責區域的中觀調查,礦山負責礦床的微觀勘探),理順關系,調動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人員的積極性,依靠科學技術,大力開發礦業;
(2)根據國內外礦產資源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點,來認識其時空分布規律,規劃并指導找礦勘探工作,努力謀求發展;
(3)在地質理論指導下,大力開展物化勘探工作,攻深探盲,尋找大礦、富礦,努力為經濟建設服務,作好資源保證;
(4)設立礦產資源的地質對比研究:①中國內蒙與蒙、俄鄰區;②中國新疆與中亞鄰國;③中國西南部與印支半島及印馬地區等。
主要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加繆;現代生存論;荒謬;反抗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221-02
加繆曾是法蘭西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作品呈現出荒謬與反抗兩大類。加繆把《西西弗的神話》《局外人》《卡利古拉》稱作三部“荒誕”,《鼠疫》《反抗者》《卡利阿也夫》歸為反抗一類。最初把《錯誤》列入反抗系列,后來又把它列入荒誕系列。加繆對荒謬與反抗的思考與認識不僅是這些作品的主題,同時也貫穿了幾乎他所有的創作和行動,在加繆身上,體現出“一個人,一個行動和一部作品的奇妙結合”(薩特語)。
一、荒謬
《西西弗神話》中加繆以散論的形式論述了荒謬的概念,指出了什么是荒誕,人何以會有荒誕感。荒誕感是荒誕的基礎,荒誕感產生于一種非理性的理性,它是人對荒誕狀態的清醒意識。人體驗到荒誕,荒誕感也同時產生。突然有一天諸背景倒塌了,“在被突然剝奪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這種放逐是無可挽回的,因為對失去故土的懷念和對天國樂土的期望被剝奪了。這種人與其生活的離異,演員與其背景的離異,正是荒誕感。”[1]當荒誕感來襲,瞬間一切都變得陌生,但一切又是裸的真實,“世界逃離了我們,再次顯現出自己的本色。”靈魂在真實面前束手無策,生活的意義,自身的價值,正義、誠信、道德、純潔,一切高懸的道德的神圣偶像,剎那間分崩離析。分離、陌生、不理解讓人感到世界充溢著苦水,成了絕望的荒漠。
這種荒誕感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起床,公共汽車,四小時辦公或工廠打工,吃飯,公共汽車,四小時的工作,吃飯,睡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同一個節奏。”人們慣性地生活著,“世人活著,出于多種原因,其中首要的是習慣。人們習慣了生存,一如既往地做出生存所需的舉動。而且“循著此道走下去,大部分時間輕便自然。”不過有一天,“為什么的疑問”油然而生,于是一切就在這種略帶驚訝的百無聊賴中開始了,這種百無聊賴讓人感到“惡心”,這種惡心的感覺就是荒誕。同時期的法國作家薩特在小說《惡心》中對此有充分形象的描述,它是一個時代人的感受。
荒誕是一個時代的感受,荒誕的意識彌漫著整個20世紀的西方世界,伴隨著荒誕出現的還有自由、死亡、憂慮、煩躁、痛苦、孤獨諸觀念。20世紀是現代危機空前嚴重與爆發的時代,尼采宣布上帝已死,科學與理性受到質疑與挑戰,新的信仰還沒有建構起來,唯科學主義無法被替代,就連哲學也走向探討語言和邏各斯的分析哲學而不再關注人的意義與價值,專業分工的日益細密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傳統倫理價值被顛覆,“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人普遍存在著懷疑和荒誕的情緒,“以前時代的種種肯定性事物及不可動搖的基本假定,均被滌蕩無疑,這些東西被加以檢驗并被發現是不合適的,被懷疑成是廉價的和有點幼稚的幻覺。的衰落一直被加以掩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此時興盛的,是些其信念仍在發展中的各色宗教、民族主義和五花八門的集權主義謬說。戰爭把一切全都打得粉碎。”[2]人的存在諸問題雖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再次深切感受到問題的存在。加繆密切關注他的時代,他把荒謬哲學化,當然他的哲學是生活哲學,加繆不尋求抽象的觀念與意義。他對荒誕感、荒誕的探討和闡述鮮明地體現出現代人的矛盾與困惑:人們自以為明確了意義,但這意義從來就是被賦予或是別人給予的;人們知曉了真理,但這真理從來不是于我這個個人來說是有意義的;人們發明了測量方法,先進的科學技術,人們自以為認識了自然,了解了自己,在通向真理的路途上更近了一步,但其實都只是一些冰冷的數字和規則而已。這就是現代人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人同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世界的矛盾,人同自身的分離,思想與生活的不統一。加繆所說的荒誕感正是源于現代人親手制造的異化的世界與自身形成的矛盾。
二、反抗
面對荒誕,人應如何抉擇?加繆不滿足于世人或抱希望或用自殺來逃避人生的荒誕,也譴責虛偽和毫無“邏輯確實性”的哲學自殺。“如果我們意識到虛無和無意義,那么這并不是終了,我們不能停留于此。除了自殺,人的反應是本能地反抗……”加繆的偉大不但在于他清醒地認識到荒誕,更在于他從荒謬得出的結論是“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
西西弗觸犯了天規,諸神判處他把一塊巖石不斷推上山頂,而石頭因其重量一次又一次滾落。沒有比這種無用又無望的勞動更可怕的懲罰了。然而,在加繆的筆下,西西弗是荒誕英雄。“他對諸神的蔑視,對死亡的憎恨,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吃盡苦頭,苦得無法形容,因此他竭盡全身解數卻落個一事無成。這是熱戀鄉土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這則神話之所以悲壯,正因為神話的主人公是有意識的。西西弗認識到自己苦海無邊的生存條件,但他認為沒有蔑視征服不了的命運,無能為力卻要叛逆反抗,他對荒誕的命運說“是”,于是孜孜以求,努力不懈,這就是他的反抗方式。加繆認為幸福和荒誕是同一方土地的兩個兒子,不可分開。沒有不帶陰影的陽光,必須認識黑夜。西西弗正是因為對荒誕的洞悉和反抗,所以他活得清醒,活得充實,加繆說應當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除了西西弗,《鼠疫》中的里厄醫生或許是加繆人物中唯一的正面形象,沒有陰郁,沒有瘋狂。這個偉大的英雄,面對災難從容不迫,沉著冷靜,他還用行為和人格感染周圍的人,引導大家一起行動。奧蘭城的上空彌漫著絕望,但這并不令人害怕。反抗讓人享有自由,團結一致,擺脫孤獨,即便沒有希望,讀者也能感受到無窮的力量與震撼,絕望的處境絲毫沒有什么可怕。我們感受到“貫穿《鼠疫》全書的是一群溫和的、善于道德權衡的人物,他們的反抗不為某種理想,而是出于反對不寬容和不妥協。”[3]在《反抗者》中,加繆指出“我反抗,故我們在”。“反抗行動從本質上講不是自私的行為。”因為在反抗的時候,人們感到在為某種價值而行動,盡管這種價值觀念依舊模糊,但反抗者至少感覺到它對他和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果說西西弗還是個人的反抗,《鼠疫》則已走向集體反抗。
《反抗者》一書的突出主題就是反抗。加繆認為真正的反抗是創造價值,而絕不是使殺人合法化。“反抗并非要求生存,而是詢問生存的理由。”“對惡的抗議居于形而上的反抗的核心……令人憤慨的并非是兒童的苦難,而是這種苦難并沒有得到解釋。” 面對荒誕、惡、非正義、貧窮、疾病、死亡、絕望、孤獨等等,加繆說,讓我們反抗到最后一刻。反抗讓人間的正義得到伸張,讓人獲得存在的尊嚴。反抗是一種苦行,反抗有時并不會有實在的結果,但反抗是人的良知,反抗讓人成為人,讓精神充實、升華。加繆說,“生命的奔放,無意識的沖動,荒謬發出的呼喊,這是應該肯定的唯一純粹真理。”“我繼續相信生活沒有什么更高的意義。但有些東西的確有意義――人,因為只有他獨自為尋找意義而奮斗。”[4]《鼠疫》中里厄醫生說“現在有病人,應該治好他們。然后他們會思考,我也會。但最要緊的是治好他們。我將盡我所能保護他們,就是這么回事。”反抗者只以人為目的的簡單想法更能說明反抗行為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加繆還借他的主人公說道:“我對英雄主義和圣人之道都沒有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做一個人。”反抗不以做英雄和圣人為目的,這種想法令人肅然起敬,但也道出了反抗本應就是作為一個人的準則,加繆通過反抗理論不僅為現代人的生存困境指出新的出路,也力圖建立一種新的人道主義。
三、結語
作為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加繆還積極地關注、參與、投入他的時代。 二戰爆發,加繆秘密地活躍于抵抗運動中,主編地下刊物《戰斗報》,他成了時代的精神支柱,加繆的許多讀者“業已形成了每天通過他來思考的習慣。”[5]加繆在抵抗運動中取得的成就,讓他的論敵薩特都欽佩不已。當薩特在一旁大聲疾呼作家要介入時,加繆用行動回答了為誰寫作的問題,見證了一個藝術家在黑暗時代的反抗。1957年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加繆重申了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立場。在他看來,他所處時代的人們生活在一塊是非之地上,但是人們無法擺脫。藝術家也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是非的漩渦。他感到一邊維持生活,一邊創作的不容易,但是因為哀傷并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所以他呼吁要投入到時代當中去。加繆說“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種行動,這種行動顯示著對一個時代的愛……”這就是加繆所說的藝術創作的反抗。加繆短暫的一生都在詮釋他的反抗哲學,美國女作家蘇珊?桑塔格說“卡夫卡喚起的是憐憫和恐懼,喬伊斯喚起的是欽佩和崇拜,普魯斯特喚起的是尊重和敬仰,但除加繆外,我能想到的當代作家中沒有一個喚起愛。”[6]加繆渴望平衡、和諧、大海和陽光,為人間的真愛與正義不懈努力,堅持反抗。他的真實,他的忠誠,他的反抗,他的激情,他對生命和生活的摯愛,讓我們感受到來自陽光與大海的愛的力量。加繆或許不能解決現代人生存的所有困惑,但他卻如清晨的一縷陽光,如夏日的清流,在我們遭遇荒誕、困境時給予我們一種明朗澄凈而又堅韌強大的精神力量。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把加繆的作品作為床頭書,或許正是因為加繆作品中逼人的清醒,反抗的力量,來自陽光與大海的溫暖的愛,還仍舊并將繼續打動著人心。
參考文獻:
[1]柳鳴九.加繆全集:四卷本[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79.
[2][美]馬丁?艾斯林.荒誕派戲劇[M].劉國彬,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5.
[3][美]托尼?朱特.責任的重負:布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的20世紀[M].章樂天,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143.
[4][法]羅歇?格勒尼耶.陽光與陰影:阿爾貝?加繆傳[M].顧嘉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46.
篇10
1生源地貸款信息化建設是各地區建設的重點包括申請學生的資格審查,生源地貸款的申請受理,生源地貸款的貸后管理等相關內容,實現了這些網絡信息互相交流,保證了學生資助工作的公平公開性。江西省從2008年規劃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實行信息化管理開始,實施了以下兩種措施:建立普通高中貧困家庭學生電子檔案庫;實行網上申請、審批和資金撥付。
2學生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取了相應的成果,高效低耗的目標在實踐中得到證實安徽省從2009年開始信息化系統建設,在很短的時間內使資助工作產生了很大的變革;12天內就完成了三大獎助學金的全部申報工作,是上一年度所耗時間的1/3、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權威的個人資助信息查詢服務平臺,快速獲取貸款、獎助學金情況、貸款的還款日期、本息金額等信息。河南省建立了學生資助工作短信平臺,通過短信平臺各項工作信息,并與網上辦公系統及學生資助網站配套使用,要求高校及時處理安排的工作并回復處理結果,保證了重要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與處理。
二、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頂層設計,沒有很好的統籌規劃。近幾年,學生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展,但是很多部門、地區都相對獨立地建設信息系列。這些子系統的標準、內容都不統一,既浪費了開發成本,又制約了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在廣東省有行政管理部門開發的廣東獎學助學工作網,在各個高校又有各自的獎學助學工作網,同時也使用全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信息管理網。存在多個管理平臺,讓用戶不知如何選擇,而進入其中之一,又與其它網是隔離的,信息無法共享,從而無法享用信息化帶來的便捷和高效。
2信息平臺“形式化”。許多地區建立的信息平臺使用率不高,只是為了有一個信息平臺而建立了一個信息平臺,沒有實質的內容。這個信息平臺的對用戶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更不要談如何提供好的服務,幫助大學生能夠找到勤工助學的有效辦法和途徑。
3服務意識不強,沒有從傳統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來。許多地區的信息平臺設計不夠人性化,使用繁雜,基本就是把傳統的辦公模式搬到網絡上,并沒有使學生資助工作簡化,反而更加重了這項工作負擔。
4片面強調信息化的技術作用及硬件,不注重管理。學生資助工作信息化不等于“硬件+軟件”,也不等于“單機+上網”。目前多數網站的作用還主要停留在把傳統的工作方式搬到了網上,而并沒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新的機制、新的運作和管理模式。現在大部份地區的學生工作資助網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技術層面,將紙質的變成電子版的,并沒有真正改變原有的工作方式。
5資金問題始終是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難題之一。由于經費不足,導致計算機的數量不足,檔次不夠,硬軟件配備不足。設備陳舊的問題嚴重而普遍,特別是信息化平臺的服務器的設備。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硬件的不斷更新,操作系統的不斷升級,使以往的配置跟不上時代的要求。許多地區由于經費問題,放低了對硬件的要求。
6工作體系不完善。“獎、貸、助、補、緩”五位一體聯動體系已形成,但在其信息化建設中,是開展得不平衡的。大部份地區的信息化平臺里重視的是“貸”,而其他幾項內容基本只有一些新聞政策,服務內容缺乏。當前,大部份地區在“貸”這一項工作中使用的信息平臺是國家助學貸款信息管理系統(/default.aspx),這個信息平臺主要解決的是“貸”的信息化管理,受其影響,在其它的學生資助工作信息管理中也重點注重是這項工作。但學生資助工作并不僅這一項工作,如何使其它幾項工作也和這項工作有機高效的結合起來,是信息化建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