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4-12 05:53: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

關鍵詞: 低年級閱讀教學 多媒體教學 創新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我們的語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孩子創新精神的滲透,使他們從小形成具有創新意識的價值取向?!痹谛W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使命。我們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點燃他們創造思維的火花。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與普及,多媒體以其形象而直觀的聲像、圖文和視聽,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促進了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在課堂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在此,我談談自己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妙用多媒體導入,激發興趣,使學生樂于創新。

運用多媒體“開講”,不僅有聲有色,而且有情有意,它能給學生以時空感,還能給學生以一種特定的撩人的氣氛。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濃郁的情感,歡樂的情緒,有利于頭腦清晰,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遲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反之,消極的學習情緒則會使學生思維遲鈍,記憶困難,注意力渙散,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上課開講前一兩分鐘,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本課的課題置于精美的畫面背景上呈現于大屏幕,再配以優美動聽的樂曲,通過這一視聽結合的課件手段就能有效地營造出聲畫并茂的課堂情境,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調整好準備上課聽講的愉悅的情緒背景,而且能為整堂課作好主題鋪墊,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于授課內容上。例如教學《黃山奇石》,上課伊始,我通過自己制作的課件,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和我一起領略黃山的神奇風光。學生的興趣極其濃厚,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非常想看黃山的奇石,帶著好奇心,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薄ⅰ跋扇酥嘎贰?、“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也那么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薄ⅰ蔼{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峰上。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思維更加活躍,渴望探索知識、創新的欲望更加強烈。

二、利用多媒體,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樂于創新。

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離他們的生活較遠的內容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利用媒體,可以起到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也可一下子拉近。例如《我們成功了》一課片斷:

展示多媒體畫面,出示句子:

“人們相互擊掌,相互擁抱,任激動的淚水盡情流淌?!?/p>

師:人們是怎樣相互擊掌的,一邊擊掌一邊會說些什么?

學生興奮地相互擊掌,嘴里喊著:耶!

師:還會說什么?

生:我們成功了!

師:是的,喜慶的場面我們經常能看到,為什么這次人們會如此激動?場面如此之大?

生:因為這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成功,大家太激動了。

教師再次出示人們歡呼、擁抱、揮舞紅旗的課件。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再次朗讀這句話。

學生再次朗讀,感情比較到位。

師:除了相互擊掌,相互擁抱,熱淚流尚之外,人們還會怎樣歡慶?

生:人們手拉著手,一齊高聲歌唱。

師:這時,會唱什么歌呢?

生:人們手拉著手,一齊高唱《歌唱祖國》。

生:人們手拉著手,一齊高唱國歌。

生:人們揮舞著國旗,跳起了歡快的舞蹈,高喊祖國萬歲!

師:讓我們再次朗讀課題《我們成功了》。

生:我們成功了!

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同時出示多媒體畫面,學生配上動作)。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在教學中注重肢體語言與朗讀的配合,如擊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級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體、動作和教師語言的引領下,盡情高呼:“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與其說他們在朗讀,不如說他們在用心感受。在學生、教師、媒體、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課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了有機的整合。

三、巧用多媒體,使學生善于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而多媒體課件正是由這些因素所組成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把課文中所描繪的客觀事物或現象生動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必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感受。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們由于年齡小更喜歡一些可愛逼真的形象。例如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在品讀“猴子觀海”這塊奇石時,有的學生雖然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云?!辈皇钦娴暮?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霧,但“翻滾的云?!钡降资且环鯓恿钊诵淖淼漠嬅婺?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我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滾云?!钡膭討B畫面,學生看著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紛紛發表對“云海”的獨特見解。有的說“云海”真是波濤洶涌,有的說“云海”波濤滾滾,還有的說“云?!闭媸侨碎g仙境。多么精彩的發言啊。這樣,不但使課堂教學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獨立、主動、深刻、全面發展,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活用多媒體,逆向求異,拓展延伸,使學生參與創新。

在閱讀教學中,計算機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將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動畫演示有機結合,運用求異思維,培養觀察力和想象力,使學生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帶有個性的答案來。在教學《北風和小魚》一文時,我就充分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面對狂妄自大的北風時小魚的表現。再次播放課件,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感同身受,學完課文,隨后通過課件演示了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小魚,梅花、雪松等也是不怕北風的,它們傲然挺立。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這一過程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求異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應該重視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對學生積極的求異創新的思維應該給予肯定,以拓寬學生的創新思路。

總之,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每個學生的發展,運用多媒體,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使教育真正成為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沃土,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天地,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篇2

1.創設民主氛圍,營造自由心境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對于人們研究問題的好奇心,“除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有研究顯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兩個重要條件。因此,樹立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教育目標,形成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和人際關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在課堂教學中我堅持“無錯原則”,正面看待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各種活動,允許、容忍學生的錯誤,進行延遲評價,將重點放在弄清出現錯誤的原因和如何加以改進上,“讓敢于發言的學生不帶遺憾坐下”,“對每個積極參與的同學都畫上滿意的句號”。一次,一位同學將一小段文字中的三句話數成四句話,我讓他請三位同學加上他自己每人讀一句。結果,三位同學讀完了,他沒讀上,從而使他明白自己將分號當成句號的錯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保護和滿足學生情感的需要,就會使他們感到自由與寬松,從而喚起創造的欲望與熱情。

2.啟發質疑問難,鼓勵標新立異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敢于質疑問難是積極思考、努力探索的表現,也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途徑之一。因而教學時,教師必須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鼓勵學生獨立思索,質疑問難。如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課時,書中描寫了內洞的景象:“……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庇型瑢W提出這樣的疑問:“這雙龍到底是像還是不像?”學生們各抒己見,爭論十分激烈。我提醒他們:“像與不像,是要根據課文內容決定的。先認真分析課文,想出充足的理由駁倒對方。”待學生再次讀完課文后,我讓學生繼續討論交流。有的說:“從字面上理解,‘有點像’就是有一點像,而大部分不像,總的來說還是不像。”顯然說理性不強,難以服眾。他話音剛落,立即有學生起來反駁:“理解錯誤,有點像,應該是像。因為它們是由石鐘乳積淀而成,沒有經過人工雕琢,形象不可能十分逼真。而且文中指出‘兩條龍蜿蜒在洞頂’,‘蜿蜒’是說像蛇爬行的樣子,現在用來描寫雙龍張牙舞爪的姿態。而洞中光線很暗,大體輪廓很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這是肯定的回答。”……盡管答案不相同,但學生們根據字里行間的意思,反復推敲,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這是可貴的。經過爭論最終認識會趨于統一,無須教師做太多的解釋。

3.利用情感情境,激發想象力

兒童時期是想象力表現得最為活躍的時期,想象力也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基礎。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小學語文課本中描繪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種種現象,均可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或啟發學生繪聲繪色地敘事,或栩栩如生地狀景,或神形兼備地寫人,或身臨其境地談感受,或續寫故事……拓寬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例如《 黃山奇石 》一文,“仙桃石”“猴子觀?!薄跋扇酥嘎贰焙汀敖痣u叫天都”四種奇石介紹得非常詳細。教學中,我讓學生一邊觀看投影,一邊圖文對照展開想象,體會黃山石的奇妙?!敖痣u叫天都”這一景點,只有文字介紹而沒有插圖,我便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想象,再動手畫一畫,生動地再現“金雞”伸著脖子不住地啼叫的樣子?!疤旃吠隆薄蔼{子搶球”“仙女彈琴”三種奇石,文中只提到名字,而沒有具體的描述,這給學生留下了一個發揮創造想象的空間。在學習課文寫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通過積極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后,試著進行生動、細致地描述。如“天狗望月”:……像一只小白狗,長著一對翅膀,抬頭望著天上的月亮?!蔼{子搶球”更有趣,有的說,像兩只獅子面對面坐著,在爭奪中間的一個球;有的說,像一只獅子搶到了球,另一只獅子不服氣,伸出爪子想把球搶回來。真是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學生們借助想象,既活躍了思維,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4.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創造動機

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樂趣與活力。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活動起來,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學生各個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如學習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后,可開展故事演講比賽或分角色表演;學習古詩文,可根據詩句所描述的意境,現場作畫,然后配樂介紹自己的詩畫;學習寓言故事,可根據情節編寫課本劇……這種集觀察、表演、復述于一體的實踐活動方式,在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探究理解的同時,更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實踐能力。例如教學《 景陽岡 》一課時,通過學習和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學生歸納出“說、讀、演、畫”這四種方法來展示文中的重要片段。隨后便讓學生自由組合,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喜歡的伙伴,充分刻畫武松這一形象。指導的、表演的、說書的、畫畫的,學生將武松這一勇敢、倔強、豪爽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學生創造性實踐能力在這里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5.實施多元互動,促進合作提高

學會交際,善于合作,在新世紀人才素質構成方面顯得尤為重要。這樣做也帶來了另一個好處,那便是更易發掘人的創造性潛質,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因而《 語文課程標準 》提倡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小學階段采取的合作學習,是一種異質分組的小組學習方式,即把不同類型的學生組合起來,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的興趣、愛好乃至感情親疏確定多元互動小組,如優生與優生組合的多元互動,中等生與中等生組合的多元互動,后進生與后進生組合的多元互動,優中差組合的多元互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組合的多元互動,為他們進行學習交流創造條件,以小組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與獎勵標準。目的是通過各種層次組成的小組的合作交流、互幫互學、取長補短來克服差異。

在團結合作的氛圍中,激發創新精神,互動交流,一起發現其中的奧秘,最后達成共識,解決個體所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通過較長時間的觀察,我們發現,合作比對立、獨立等更能使學生具有成就感,更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篇3

一、教學者的角色定位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教學者的角色做出了一個新角度的定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薄敖M織者”、“引導者”這兩個詞是對教學者角色非常明確的定位。教學者只有對自我的角色定位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關鍵。

可是長期以來,傳統的教育思想、習慣和體制使很多教學者只是在扮演著傳道、授業的角色,大多數學生始終處于單項的被動接受狀態。然而,學習的本質在于主動探究,學生只有真正做到自主地進行探究和嘗試性學習,才能夠在學習上取得質的飛躍。這便意味著教學者不可以再越俎代庖,只能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思想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態度,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變“灌”為“導”,也就是“導趣、導疑、導思、導創”,讓學生把握學習的真正主動權,同時又教給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他們能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改善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方式

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教學者只有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把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引進小學語文課堂,讓學生在活動、游戲中掌握知識,增強學習能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模式多種多樣,課堂也有很多實踐形式,以下便介紹兩種創新后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1.與孩童天性相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

對于上小學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常常會受興趣和情緒的支配,但是他們愛動、愛玩、愛做游戲。教學者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在語文課堂上巧妙地創設多個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們在情景和游戲中,不知不覺的認識事物、學習知識。

以《黃山奇石》這一課為例,教學者可以在多媒體視頻上放映一幅美麗的圖畫(圖上是黃山的美麗景色以及各式各樣美麗的巖石),然后教學者可以指著這幅圖對大家說:“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美麗的大巖石,可不可以???”當學生們的注意力便被美麗的圖畫吸引過來的時候,緊接著教學者就可以對學生們說:“請大家仔細認真的觀察,然后對我說你們在圖畫上都看到了什么模樣的石頭?”這時,學生們就會仔細地看著圖畫,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有的學生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激動不已:“我看到了吃香蕉的猴子。”“有長鼻子的大象?!薄昂孟袷窍膳路舶?!”……在這個時候,教學者便可以抓住時機,表揚學生:“同學們的眼睛真敏銳,觀察得真仔細,一下子就發現了那么多可愛的‘動物’,讓我們一起來和這些‘動物’交個朋友好不好?”于此同時,教學者可以把“猴子、大象、仙女……”等詞語貼在相應的巖石旁邊,以圖片和文字相對照的方式,讓學生帶著情感去朗讀詞語。孩子們便會一個個指指點點,搖頭晃腦的讀著。

教學者以孩童的天性和課文內容相融合,以趣開頭,圖文并茂,精心設計導入語,這樣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情緒高昂,使得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興味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

2.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者一定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讓他們們真切地體會到:語文和生活其實就是一回事,通過學習語文,然后懂得如何生活。教學者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與生活實踐相關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主參與實踐和創新的機會,創造這樣一種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情景和富有挑戰性的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很好的達到表達及口語交際的目的。

例如:《日月潭》這一課,當教學者通過對《日月潭》的講解,讓學生初步了解日月潭的美麗風景。教學者便抓緊時機對學生說:“通過對《日月潭》這一課文的學習,我們對它的美麗風景都嘆為觀止。所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個游戲。假如今天在這里要招聘幾名‘日月潭’的景點導游,你們想不想應聘當這個導游???如果想要的話,現在我要對你們進行導游考核,你們向游客介紹日月潭的相關知識。誰介紹、講解得最好,誰就能成為景點導游。”這樣一來學生們反應熱烈,擁有高漲的積極性,教學者讓學生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之后,讓學生們主動舉手上臺參加景點講解。學生們連珠妙語,妙趣橫生地運用了某些廣告用語,極好的介紹了臺灣日月潭。這樣一來不僅能夠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還能夠讓學生們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自我。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 語文素養; 實踐活動; 內容; 興趣; 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組織實踐活動,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動"貫穿于全過程,保證學生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時間、活動的成效,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 確定內容,巧選形式,讓學生"有興趣動"

語文實踐活動內容的確定應樹立大語文觀的思想,把世界作為學生的教科書,特別重視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會世界。所涉及的不僅是文本內容,更強調非文本內容的心得與感悟。自然風光、風土習俗、新聞熱點等均可以作為活動內容。

形式的選擇應依據活動的內容,尊重學生的需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突出趣味性、體現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我組織學生開展"唱"、"畫"、"做"、 "讀"、"賽"等各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

唱,即唱一首歌。愛唱歌是小學生的天性,教材中有些課文本身就是歌詞,如《小小的船》、《快樂的節日》、《歡慶》等,這些歌詞或活潑,或抒情,或柔美輕快,極富感染力,讓學生學唱或欣賞,變背為唱,學生的情感便在音樂所創設的氛圍中得到了共鳴。

畫,即畫一幅畫。教材上插圖色彩悅目,形象鮮明,有較強的立體感,觀察插圖,既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又帶給學生美的視覺感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同學們,讓我們也用自己的畫筆把課文中描繪的美景畫下來,比比誰畫得美。"在這樣的啟發下,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被調動起來。于是,在教學《黃山奇石》一文后,教師引導:作者概括地介紹了黃山風景區后,就迫不及待地帶我們去看巖石了。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畫一畫那些奇形怪狀的巖石。這樣,學生們都興致盎然。在畫畫時,不僅對已有知覺材料重新溫習,而且還充分發揮想象,對課文經過加工產生新形象。

做,即動手做小實驗。教材有些課文圍繞"科學與創造"這一專題,向學生介紹科學家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從而有所發明創造的故事。小學生好模仿,好奇心重,學完課文,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探索科學的奧秘。如學了《玩出了名堂》一文后,啟發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創造性地開展活動,并讓他們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小發明或小制作,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動手能力。

讀,即讀相關課外書籍。"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各年級學生應完成的相應閱讀量,并明確指出小學階段完成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在閱讀后,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賽,即組織學生開展諸如朗讀、寫字、習作等形式多樣的學習競賽。心理學研究表明:妥善組織競賽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如為了提高同學們課外閱讀的興趣,我們相繼開展了"詩歌總動員"、"成語對抗賽"、"校園童話節"等競賽。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巧妙地達到了積累訓練的目的。

2 把握時機,精心安排,讓學生"有時間動"

各年級真正安排在課程中的實踐活動的課時數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要根據需要精心安排,拓寬語文實踐活動的渠道,確保學生的活動時間。

2.1 語文課,擠出時間。一些跟課文關聯的,由教材拓展延伸出去的內容往往可在課堂上留出時間完成;一些和積累運用中的"口語交際"緊密結合的內容以及"實踐活動"中的內容,也可以在課堂上完成。如課本劇的表演,一般可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當堂進行;再如辯論會,一般也可結合閱讀課文當堂舉行。

2.2 綜合實踐課,給出時間。綜合實踐課,也是語文實踐活動的好時機,如結合第六冊《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我啟發學生確定了"父母的愛"活動主題,活動分四個階段進行:了解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事情,交流父母的愛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設計生日賀卡,排練愛父母的小節目。

3 凸顯主體,激勵為主,讓學生"有信心動"

實踐活動,更多體現的是學生的自主和自由,教師應是學生活動的欣賞者、支持者、激勵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實踐活動,應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從活動的設計、準備到實施、總結都要鼓勵每個學生參與,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

3.1 自主參與活動設計?;顒臃桨笐寣W生自己設計,教師可以"參謀"或"合作者"的身份,幫助學生調整活動方案,但應以尊重學生的方案為前提。如我讓學生設計《找春天》的活動方案,學生找了大量的資料,然后設計活動步驟。學生一經點撥,豁然開朗,設計出了富有詩意的方案:親吻大自然,踏春;影像圖片,賞春;詩詞歌舞,頌春;自創詩文,詠春。

3.2 自主參與活動準備。從活動內容搜集,學具教具制作,到活動場景的布置,均可讓學生參與,教師主要做好小主持的指導。如結合第六冊的口語交際"談談爸爸﹑媽媽對我的愛",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我特別邀請了孩子的父母到學校,開展了 "情意濃濃迎母親節"這一活動。在這溫馨和諧的活動環境中,活動當然開展得充滿濃濃親情。

3.3 自主參與活動過程?;顒诱n重在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充分動手、動口、動腦,全員參與,全程參與;教給學生搜集資料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搜索;鼓起學生參與活動的勇氣,讓學生表現自我;提倡學生尋找合作伙伴,共同解決難題;于是,我布置了學生編輯自己的作文選,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從整理習作、謄寫(打印)、設計封面到取名,自主自動,編出了有特色的作文選。

篇5

一、挖掘教材發現美

語文教材中的美育閱讀材料十分豐富,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情感之美,應有盡有。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

李白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一種雄壯之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一種游子思鄉之美?!饵S山奇石》中的“猴子觀?!?、“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仙人指路”這些關于奇石的描述表現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秼寢尩膼邸吠ㄟ^敘述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是“遮雨的傘”,是“滴落的淚”,表現了母愛之美。葉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關于荷花的描寫:“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纯催@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辈恢毁澝懒撕苫ǖ拿利?還表現了作者對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贊美。

總之,教材內容所包含的美是豐富而廣泛的,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善加運用,就能充分發揮教學活動的美育功能,使學生在審美體驗中加強對學科知識內容的理解。隨著理解程度的加深,學生的審美領悟能力也會提高。

二、創設情景感受美

所謂“觸景生情”,從開卷有益的角度來說,不同的環境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而這不同的情感,也正是語言教學中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因為認識的深入,有待于情感認識的支持,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借助音樂、美術、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是感受美的必要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應針對不同課文的不同特點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對于感彩濃、語言優美的課文,如《再見了,親人》、《十里長街送總理》、《凡卡》等,在教新課前應采用播放錄音的方法引入新課。對于形象鮮明、描寫逼真、宛如美麗圖畫的課文,如《桂林山水》、《頤和園》、《趵突泉》等,可采用展示掛圖,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把學生帶入情境。對于感染力強、寫作技巧高的散文,如《海上日出》、《白楊》等,教學時可以通過分析作品表現技巧,勾勒出美麗的畫面,讓學生在耳聽、口誦、心想之中,心馳神往。對于情節復雜、時間變換多的課文,如《舍身炸碉堡》、《飛奪瀘定橋》等可以自制幻燈片,通過電化手段,使學生設身處地,有身臨其境之感。對于詩歌抒彩的散文,如《冬夜雜詠》可以采用朗讀配樂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美的語言中入情入境,使學生感受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之感,“美”也就寓于其中了。

課文表演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游戲。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參與到課文創設的情境中去,扮演課文中描寫的人物、動物,可以感受課文中的美,同時可以通過語言、行為展現自己所理解的美。如在教學《司馬光》時,教師讓學生扮演“司馬光”、“與司馬光玩的小朋友”,讓四個小朋友手拉手成一個圓圈當“水缸”。這樣,學生通過表演,可以提高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學生展現了司馬光的機智,展現了對課文的理解。音樂與語文教學的結合,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如在教學《媽媽的愛》時,教師讓學生欣賞一下《媽媽的眼睛》,學唱一唱《小烏鴉愛媽媽》,可以讓學生在優美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媽媽的愛,而后懂得應對媽媽予以回報的赤子之心。

三、朗讀課文體驗美

關于朗讀課文,有人曾打過一個有趣的比方:課文像臺機器,默讀只是看到了它的外形,朗讀才是把它轉動起來,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妙處。那么,怎樣才能朗讀好課文呢?怎樣才能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欣賞到課文的美呢?

(一)范讀

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的情感。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可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燒云》中:“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薄跋脊庹盏眯『⒆拥哪樇t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通過朗讀,學生腦海中會出現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畫面。朗讀“火燒云的變化極多,紅通通的、金燦燦的……”“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可誘發學生去觀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自由朗讀

初學課文自由讀,更能體現“聽作者當面說一番話”這一特點,而且便于發現問題。學完課文,對重點段落、語句有所側重,安排自由讀,重在感受揣摩其中的美。讀熟了,不待翻書也可以隨時溫習,得到新的體會,得到很大的樂趣,達到“熟讀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三)有感情地讀

朗讀能把課文中的語句變為有聲語言,對文字信息進行再創作。這就要深入體會課文,只有對課文內容有正確的理解,才能產生相應的感情,才能從讀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讀得有感情,教師首先要讀出不同的語調,把各種年齡的人的語調讀出來,把不同的情緒和性格,如快樂、痛苦、希望、開朗等,都通過語氣、語調形象地表現出來,還要把作者對所寫人物的態度,如同情、諷刺、批判、贊揚等表達出來。其次,要讀出詞語、句子、段落間的停頓。通過停頓,體現出標點符號來;通過停頓,把文章中表現的快樂、悲痛、莊嚴、沉重等各種不同的情緒表現出來。再次,要讀出重音,把句子中應強調的詞語讀得重一些,響一些。如:“可憐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句對表現小女孩的可憐是很重要的,就要讀成重音,強調小女孩的悲慘,表達出作者對她的同情。最后,還可以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等等。

通過對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能激發對美好情境的向往,對自然和生命的關心,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感受課文內容的美,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四、寫作實踐創造美

學生從課文中發現了美,感受了美,體驗了美,我們更應教會學生創造美。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所學課文的反思,運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實地記錄下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完課文之后,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了使學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好地流露美、表現美,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一)指導學生翻閱觀察日記,重溫生活中的趣事、樂事、要事,以求在重溫中勾起審美回憶,再現審美體驗,觸發審美想象。同時,可以結合生活要聞會、生活趣事交流會、同學朋友談心會等形式,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互相碰撞,互相引發審美想象。

(二)引導學生走入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如小記者采訪活動,參加英雄事跡報告會,美化校園環境,等等)或者特意創設的情境(如演話劇、小品等),讓生活或情境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扣動學生情感之弦,以求他們在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中勾起審美回憶,觸發審美想象。

(三)引導學生及時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記下心中美的感受、美的想象,并以朗誦的形式展示出來,使之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