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課文二年級范文

時間:2023-03-17 04:58: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山奇石課文二年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黃山奇石課文二年級

篇1

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就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四單元的教材做以下三個方面的淺析。

一、單元教學重點

二、識字寫字

三、寫話

流程:

一、先整體后具體(出示幻燈片)

第三單元以“兒童生活”為主題編排了《曹沖稱象》《玲玲的畫》《一封信》《媽媽睡了》4篇課文。這些課文以兒童的視角,表現兒童的生活。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圍繞兩個重點:一是”閱讀課文,能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二是“借助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出示課件)比如《曹沖稱象》一課中,文中提到的兩種稱象的辦法,先讓孩子們在課文中畫出來,然后展開討論,“為什么曹沖的辦法好”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說出自己的想法。(出示課件)在《玲玲的畫》一文中,我們可以抓住關鍵句“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理解課文內容。(出示課件)

第四單元以“家鄉”為主題,編排了2首古詩和3篇課文,分別是《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這些課文表現了祖國的遼闊和美麗,激發學生贊美家鄉的情感和認識家鄉的渴望。我們在教學中要圍繞以下兩個重點;一是“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二是“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比如在《黃山奇石》一課中,有這樣的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出示課件)聯系生活讓學生理解“陡峭”一詞。《葡萄溝》一課中有這樣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聯系上文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學生一般都會將“五光十色”理解成顏色非常多,此處,不僅指顏色多、色澤鮮艷,而且主要講葡萄品種多、品質好。另外,這幾篇課文語言優美、生動形象,課后也要求背誦課文或片段,其實,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文字,平時讓學生多記多背多積累,我認為才是學習語文的硬道理。

二、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也是一項重要內容,重在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掌握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基本筆順,二年級不在呈現新筆畫,要寫的字也不再做筆順跟隨,我們只是對筆順容易錯的加以強調。如在這兩個單元中需要強調的字:及、報、窗、巨、每、些(出示課件)

三、寫話

本冊教材共安排3次寫話,第三、第四單元各占一次,第一次的寫話說說自己喜歡的玩具(出示課件)這個時候要向學生提出寫話的基本要求“寫在方格紙上”“標點符號占一格”重在培養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培養書面表達的興趣。另外一個寫話是學寫留言條,留言條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也是書面交流的一種工具,初學讓學生明白留言條的基本格式。(出示課件)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滲透實施 環保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實施環保教育,從小樹立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思想,它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如何適時地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不失時機地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積極參加環保活動,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爭做環保小衛士,為以后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呢?在這里,我談談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的一點做法和感受。

一、在語文教材中積極尋找與利用相關素材和資源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積極參與環保活動,樹立環境保護人人有則,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思想。

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27課《清澈的湖水》中,我從課文的課題入手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環境湖水才會清澈呢?首先,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了解,只有環境美好,山清水秀,湖面才會像鏡子一樣清澈,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其次,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及小潔和小男孩的行為對比,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先從小潔懷著美好的心情,來到風景如畫的地方游玩;課文中重點描寫了小潔在游船一邊欣賞美景,一邊吃面包的情景,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重點詞“緊緊”“攥”“生怕”及相關句子理解,讓學生對‘小潔為什么這樣做’進行討論。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小潔緊緊攥著面包紙,是因為怕面包紙掉進湖里,破壞像鏡子一樣的湖面。再通過文中小男孩把香蕉皮扔進湖里,那面“鏡子”被弄了個污點,起了皺紋,嚇跑了小魚,破壞了美麗的景色行為。讓學生評價對比小潔和小男孩的行為,學生通過評價他們的行為總結出:小男孩破壞優美環境的行為是不對的,小潔保護環境的行為是值得大家學習和贊揚的,大家要爭做一個文明的游客。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行為習慣,樹立學生保護環境人人有則的思想。

二、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延伸,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理念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環保活動。

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課《黃山奇石》中,課文的重點是學生體會黃山奇石的奇、妙,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偉大。在教學的結尾我適時地提出:如此奇妙的自然奇觀,假如每個游客都隨意地扔垃圾,破壞植被等行為,過不了多久,黃山還那么美,還是聞名中外的風景區嗎?學生通過對問題討論思考,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的理解,使學生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達到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理念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的教學目的。

三、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口語交際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理念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的思想。

篇3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學習 主體地位

基礎教育課堂學習主體應該是誰?是教師還是學生?相信這樣的問題在新課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的今天很容易就可以答出。特別在小學語文學習問題上,如何引導小學生主動深入地學國文化,培養民族情感,成長為合格的接班人顯得尤其重要。關于課堂學習主體性問題,《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所以,小學語文老師要積極轉變觀念,大力倡導以人為本,把課堂學習時間真正還給學生,引導他們在語文世界里探究實踐,獲取真知,增強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是“活”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是語文學習真正的主人,他們支配著課堂學習時間,決定著課堂學習深入程度。而且新課程理念貫徹得越徹底,教法越先進,教學模式越純熟,學生課堂學習主體性越強。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學生自主學習逐步加強的過程中,教師其實是逐漸淡化出課堂的。因此,可能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是不是一種‘多余的存在’?”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絕不會是一種“多余的存在”。相反,教師應該是課堂學習的主導,提出巧妙的教學設計,突出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

一、引導學生多讀多悟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課堂活動量要有相應增加。那么,怎樣才算是增加學生的課堂活動量呢?要給學生增加什么樣的活動量呢?現如今語文界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書不讀熟不開講”。傳統課堂甫一上課,教師就開始滔滔不絕地分析課文,學生只能當“收音機”的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還沒有很好地整體把握文本,一些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一大堆的自主練習,并且要求學生在自主練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的現象也不少見。那么,這樣的教學過程真的高效嗎?我想這種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行為是不可能高效的。

學習本來就應該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想要一步登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學生熟讀課文,對課文有很好的整體把握是語文教師無法替代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作用,引導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完成對文本的理解與把握。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一課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閱讀,讓同學們先從整體上感受黃山奇石的景色奇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悟,讀中去得。然后,引導學生有了自己深入的體會、感受之后,嘗試把自己體會到的東西朗讀出來。通過這三個層次的誦讀,同學們很好地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把握,為接下來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上,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是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既保證了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又引領課堂學習深入。所以,從某種角度而言,一堂課是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效果怎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堂課的質量的高低。小學語文教師要組織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注意把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或突破的東西忽略掉,把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沒辦法解決或無法弄清楚的東西當成合作探究的主要內容。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課堂生成,注意引領學生合作探究方向和走向。

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一株紫丁香》的時候,我就抓住這是一首清新的小詩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多從讀中感悟,利用合作探究形式解決怎樣更好地把詩味讀出來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個別讀、自由讀、男女生對讀、比賽讀等形式多種多樣的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怎樣更好地把詩味讀出來。結果,同學們探究出了第一小節要讀得輕輕的,讀出輕柔、深情的感覺;第二至四節要讀出感激、體貼、關心,語調要舒緩的感覺;讀最后一節時,語速要適當加快,讀出體貼老師、希望老師早早休息的感覺。二年級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不得不說是很令人驚訝的。

三、提供學生展示機會

兒童的表現欲望總是很強烈的。當他們在學習上有所得的時候,組織、引導他們運用適宜的方式表現出來,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與學習興趣,而且能使他們的學習成果得到進一步檢驗,使他們的學習得到深化。所以,小學語文老師應該順從學生的意愿,經常在學生完合作探究之后提供給學生展示機會,組織他們進行交流展示。有時候,學生選擇交流展示的方式不夠恰當或交流展示的效果不是特別好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交流展示的自信心與積極性,及時肯定他們的閃光點,委婉指出他們的不足,明確他們的努力方向。只有這樣,學生在“做中學”的良好習慣才能養成,學習效果才會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劉運芳.小學語文主體性學習指導初探.新課程,2013.

篇4

一、 擺正師生的位置

所謂擺正師生的位置,就是教學應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應試教育中教師一手包的教育觀點,讓學生從舊式教育觀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是很重要的心理因素。首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如對低年級的學生可用獎“五星”的形式,中高年級則可用語言直接表揚、鼓勵、引導。如“你真行”或說“真好,如果再說完整點就更好了”等,再配上教師適當的教態,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形式多樣的訓練也可以吸引學生。如低年級的情景創設的分角色朗讀,爭當小導游等。如一年級的《小壁虎借尾巴》《要下雨了》等課文,讓學生戴著小動物的頭飾,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進行分角色朗讀;如二年級的課文《日月潭》《黃山奇石》等課文,在學生了解并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手拿小旗,頭戴手工制作的“旅游帽”,為全班同學進行導游,從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二、 教給學習力度,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首先應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學,循序漸進,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留卡爾說過:“沒有正確的才智,即使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像瞎子一樣盲目摸索。”課堂上指導學生學會思維模仿和善于思考問題是指導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低年級教材中大部分課文內容形式基本相似,如《小壁虎借尾巴》《要下雨了》等課文,都是教師教學有關段落中的一段,使學生掌握方法從而自己去學習后面的內容。如《要下雨了》一課,教師教學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對話的部分2、3節,讓學生明確學習2、3節的要求,再根據問題“小白兔看到了什么,小白兔知道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邊看邊畫出有關句子。然后通過教師的檢查,及時反饋自學的效果,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下雨前有哪些現象,這就是讓學生學習思維模擬。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對學生在發現總結和思考問題中進行學法指導,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二年級的課文《葡萄溝》,學生在問題“你想知道些什么”的指導下,提出了“我想知道葡萄溝在哪里”“葡萄溝為什么叫這個名字”等問題,教師對問題進行歸納小結,讓學生進行閱讀,并畫出有關的句子,指導自學,最終培養了學生邊讀邊想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一個人某學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改進教學思路,創造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篇5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 寫話 起步訓練

新課標在對低年級的要求中,明確提出了“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的目標。寫話是作文的基礎,我們可以把“寫話”理解為低年級的作文。那么應如何進行低年級寫的起步訓練呢?我認為:盡管教材是從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開始安排看圖寫話,要求學生“看圖寫幾句話”此時才明確提出要求,但我們絕不能從這才開始訓練學生寫話,而應把新課標對寫話的要求落實到每一課、每一個“語文園地”,由易到難,由寫一句話到寫兩句話、由寫兩句話到寫三句話……如果平時前面“寫一句話”都不去訓練,那么到“語文園地四”怎么會寫幾句話呢?我們要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極其重視“積累”這一顯著特點,為寫話服務。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積累,在積累語言中進行語言實踐,下面結合人教版二年級教材,介紹幾種如何進行寫話的起步訓練。

一、從課文插圖入手,引導學生寫話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來看,直觀生動形象的東西比較容易激發他們寫話的欲望。因此,寫話起步階段可以從圖入手,人教版教科書圖文并茂,教師完全可以挖掘圖中的寫話資源,為學生所用。如教師可以在規定的范圍內,讓學生選一幅或一幅圖中選其中部分內容寫一寫,至于寫什么,怎么寫,寫多少,大可不必提要求,這樣降低難度、純粹憑個人興趣、愛好和感受去寫話,不受任何約束,學生就愿寫、樂寫、愛寫,寫出的內容也頗具個性。如上完《秋天的圖畫》就可設計“把你從圖中看到的最喜歡的景色寫下來(一句、二句都可以)。又如《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有兩幅圖可選其中一幅,既可寫充滿綠意、婀娜婆娑小柳樹,也可寫掛滿累累果實的紅棗樹。可以說每篇課文的插圖都是我們進行讀寫結合的最佳資源和有效途徑。只是我們是否想用和怎樣用心設計的問題。

二、發揮課文的示范作用,讓每個學生成為小詩人、小作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模仿是兒童的心理需求,是學習寫話的必要手段。如教學《假如》就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再寫一段或幾段(例句見教材)。“小詩人,你們學著課文的樣兒把下面的詩補充完整吧!

假如我有一只馬良的神筆

我要……

又如,《植物媽媽有辦法》就可這樣設計“你還知道植物媽媽還有什么辦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嗎?如果不知道,可以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再按書中樣子說一說、寫一寫。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寫好了,你就是個大詩人了。”

三、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每個學生放飛想象

學生正處于做夢的年齡,喜歡幻想是兒童的天性。教師要充分根據兒童這一心理特點,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語言表達相結合。自由想象、自由表達,會大大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降低寫話難度。如教學《黃山奇石》可設計讓學生仔細觀察“猴子觀海”,想象并描寫猴子觀海時的頑皮動作等。又如,《拔苗助長》可設計“種田人看到禾苗都死了,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說一說,再寫下來”,許多課文結束后,都設置了類似這樣的極富思考性的拓展題,要求學生充分展開想象,以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問題都用黃顏色涂上圈,以此提醒學生的注意)。因此,我們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作為讀寫結合訓練點。

四、充分利用節假日資源,拓展寫話空間,形成系列

我國是一個傳統節日較多的國家,在各個節日中人們總是會有一些傳統的活動。結合節日 的活動,讓學生們更多地感受祖國傳統節日的巨大魅力,感受生活本身的豐富內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一項課程資源。如“教師節”這天就可設計“教師節,你想對老師說些什么?”“六一兒童節”你玩的愉快嗎?請用幾句話把他寫下來。“植樹節”給小樹寫警示語。環保日可設計:觀察你家周圍的環境怎樣,有什么想法?把他寫下來。母親節可設計:“給媽媽寫句悄悄話”或“母親節你想為媽媽做些什么?”端午節可讓學生寫一寫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這些活動如果能積極發動家長參與,教學效益將事半功倍。

五、關注新聞,留心生活

在這個信息的時代,時時處處有新聞。報紙、電視、寬帶網,社會現象……新聞是小學生進行習作訓練永不枯竭的資源。我自任教低年級以來,就要求學生每周都要摘抄1~2條新聞記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每周一各小組選代表在班上與同學們交流,這樣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思想品德高尚了,識字多了,錯別字少了,寫的興趣濃了,習作的能力提高了。

六、走進自然,訓練寫話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自然萬物,氣象萬千,那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習作源泉。春天百花齊放、爭香斗艷;夏日驕陽似火、樹木蔥蘢;秋季大地金黃、瓜果飄香;冬時寒風刺骨、白雪飄飄,均可成為學生的寫話內容。只要我們事先去安排,精心去設計,引導學生細心去觀察、用心去感受,學生自然有興趣去寫、有東西可寫。如在上完二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后設計了:《春天的發現》并要求學生利用休息的日子由家長帶領學生到野外去觀察春天并把觀察到的景色用一段話寫下來。上完《雷雨》一課后,教師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了觀察天氣并指導學生寫出了觀察日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七、從課外閱讀入手

篇6

鼓勵的眼神

人世間鼓勵的方式很多,一片掌聲,一番話語,一個動作,甚至僅僅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不過,即使是一些很小的鼓勵,它也可能樹立一個人的信心,在他的心靈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記得那是二年級的一堂語文課,,一上課,老師便莊嚴地邁進教室,一看她那嚴肅的神情,我們就預料到又會有什么“不妙”的事情發生,這是每個同學都會有的“不詳”的預感。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老師嚴厲的話語立刻打破了教室的寂靜:“背課文!”說這句話時,就像我們班有個同學形容的那樣——“兇巴巴”的。此時,同學們的頭都埋得很低,幾乎所有的都被課本擋住了,生怕點到自己的名字。開始叫第一個同學了,我此時心中比他的更緊張,心比兔子跳得還快:下一個會不會就是我呢?如果我背不下來會不會……你可一定要多拖延點時間呀!沒想到,我心中越是著急,那個同學越背不下來。我的希望如肥皂泡般破滅了,不過我到想出了一條自我安慰的理由:反正我也背熟了,難道還怕檢查到?一個一個的背過去了,暫時還未有一個能順利過關的人,我的心又不由得緊張起來。終于輪到我了,由于我是學習委員和語文課代表,老師直接將我“請”到講臺上背誦。我不自在地走上講臺,開始了我的背誦:“‘2’黃山奇石……”背到課文中間時,不知怎么的,腦子里頓時一片空白。剛才熟練而有感情的背誦突然停止了,老師放下書,回過頭來望著我,我低下了頭,不過心中仍在想著,使勁地、絞盡腦汁地想著,我尷尬地緩緩抬起頭,看見老師仍就看著我,目光是晶瑩的、嚴厲的、溫暖的,但更多的卻是鼓勵和希望,她雖然沒說一句話,但從她鼓勵的眼神中,我體會到一種濃濃的、老師對我的愛,霎時間,一股暖流涌上了心頭,我突然什么都想起來了,信心重歸了自我,于是流利地背誦完全文。

人世間可以流逝東西有很多,但不可以流逝東西也有很多,其中包括老師對我那鼓勵的眼神。

篇7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學生閱讀能力 培養方法

小學這個階段,正是學生形象思維發展的最佳時期。小學生心靈的空間非常廣闊,創造性的潛能最易得到發揮。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對話者,教師如能發掘并引領著學生品讀、感受、體驗、記憶教材中蘊藏的情趣美、想象美、意境美、精神美,課堂就會成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有效的教育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不斷提高。所以,教學中,我注重激發閱讀興趣,指導閱讀方法,擴大積累,讀寫結合,嘗試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激發興趣,創設情境

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其學習興趣,引感體驗。

1.實體情境。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于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要下雨了》,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觀察“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了解下雨前動物的特點;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圖畫》、《秋天的雨》,此類涉及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的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就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趣。

2.語感情境。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設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學《美麗的公雞》,當公雞的圖像出現在學生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只多么美麗的大公雞,它紅紅的冠子,漂亮華麗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公雞的美麗。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

二、教給方法,激發興趣

不少學生是喜歡讀書的。可惜的是,大多數學生并無書可讀,僅有的只是課本,閱讀面太有限。針對此情況,我通過家訪、組織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向學生和家長們介紹閱讀的好處及對孩子學習的幫助,并向他們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報刊。我也尋找一些書刊,再到圖書室借一些,放到班上讓學生輪換閱讀。漸漸的,學生手頭上的讀物多了起來,從而解決了缺書的難題。此外,利用課余時間,教育學生怎樣愛惜書籍、整理書籍,讓他們懂得閱讀不能急功近利,要長時間堅持方能見成效的道理。幫助學生安排好課外閱讀的時間分配,選擇好書刊、報紙閱讀。在選擇時做到正確引導與尊重學生的意愿相結合,引導他們閱讀各種有益的書報,并不僅僅限于只閱讀作文一類。教給學生們正確的讀書方法,使他們養成愛讀書多讀書的習慣。學生們在我循循誘導下漸漸明白了怎樣閱讀之后,讀書的興趣也就愈來愈濃,知識面也就越來越寬了。

三、激發興趣,調動閱讀的積極性

1.培養閱讀興趣,使學生樂于課外閱讀。

要想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就會努力尋找閱讀機會,得到閱讀滿足,從中獲得信息,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而學到知識和愉快的情感體驗又會增加閱讀興趣,就會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還對課外閱讀量提出要求:一、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達到五萬字。對一年級的學生,重在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養成天天閱讀的習慣。因此,學完拼音之后,我讓學生借助拼音閱讀《小學生課外閱讀》中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童謠故事、散文等,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推薦經典讀物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童話故事書。除了利用每天中午時間進行閱讀外,還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我們的讀書計劃,讓這項活動得到家長的重視和大力支持,為孩子購買適合孩子讀的拼音讀物,在家中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督促孩子每天在家多讀書。班里定期組織學生交流讀書體會。我還在班中設立了圖書角,讓學生從家中帶來一些有益的書籍利用午休的時間自由借閱,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閱讀能力。只要利用一定時間自主地進行課外閱讀,就會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增長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享受無盡的樂趣和快樂。

2.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低年級的課文故事性很強。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教學中,我借助形象的畫面,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故事,有意無意地進入閱讀學習的情境。

四、多樣朗讀,培養語感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3-00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14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在生活中發現“語文”、應用“語文”,真切體會到語文學習給自身帶來的便捷感、滿足感、愉悅感,才能真正讓語文變成我們得心應手的工具,使其融入我們的血液,變成每個人的一部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有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將語文的學習應用到生活實踐之中,也在生活中體會到語文的魅力。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小學語文學習生活化的經驗與做法。

一、做一個熱愛生活的語文教師

教師是學生在學校里主要接觸的成人,是學生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榜樣,因此,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可以在平淡中看到不凡、苦難中看到希望、習慣中發現美與幸福的人。只有這樣,他(她)才能夠帶著智慧、幸福和感動與學生一道進行語文學習,才能談及生活化的教學。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一言一行都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語文教學目標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讀書寫字寫文章,而且還要教會學生正確達觀的生活態度、做人的準則和風格。因此,只有教師首先是個有心人,將生活中的所見所感時時與學生分享,才能與學生產生更多的共鳴,增進更深的情感,才能給學生更多有益的影響。然而,我們都知道,真實的生活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與波折,作為語文教師更應該努力錘煉自己的心性,做一個生活的強者,給學生帶去更多力量和溫暖。因此,生活化的語文學習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課本為主線做好生活化教學

當今的課本內容編排相對以往更加注重貼近生活實際,課文內容往往跟季節、傳統節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密切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這一節奏,將課文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教學時啟發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課文所描繪的場景、動植物、感人的故事,以繪畫作品、照片等形式與老師同學分享。雖然受地理文化習俗等方面的限制,部分課文提到的場景事物不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如以冀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為例,《水鄉歌》所描繪的千渠萬河、湖塘綠波;千船萬駁、白帆片片;小橋流水、漁歌唱晚的場景只有在江南水鄉才不足為奇,而在華北平原、西北高原等地區生活的孩子是難以想象這番場景的。因此,結合當地不同的地理人文風貌,教學中,我們可以首先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水鄉的紀錄片和圖片,給大家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而像《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恰好很多同學暑假時候都會出門旅游,可以選黃山作為一個景點,在學習課文時必會更加熟悉和興奮,教師也可以創造條件讓去過黃山的同學把自己拍攝的視頻圖片資料拿出來與同學老師分享。

三、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語文課堂一定要活起來,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需要綜合運用講授、對話、情境、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樂在其中,沉浸其中。傳統的講授法在一些基礎知識的傳授方面還是不可缺少的,講授法同時穿插提問對話,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其注意力,關鍵可以通過這種互動的方式,使教師及時了解孩子所知所想,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學的節奏。由于每個孩子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氛圍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便于教師更好地掌握班內學生的具體情況,緊密聯系學生實際進行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在學生的個性品質、價值觀等方面開展及時的教育。角色扮演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更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提升其自信樂觀等心理品質。從語文教學的目標來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每個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生活背景來表演,對角色進行著主觀的解構和再構,從這個角度來看,通過這種方法開展語文教學更利于達成語文教學目標的要求。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文明禮儀

荀子曾說過:“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理則不寧。”說明文明禮儀是健全人格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實現人與人和諧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會和諧長治久安,對個人發展、人際交流、社會和諧有著重要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需要互幫互助,禮讓謙和。文明禮儀教育,更需要從小抓起,從源頭上抓起,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不斷地滲透文明禮儀,為社會培養思想健全、文明講理的全面人才。

“不學禮,無以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先賢的話講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作為人民教師一定要重視文明禮儀教育,一定要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加強文明禮儀教育。

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學生在小學階段,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在不斷發展。在小學生眼里教師是神圣的,人更會不自覺地模仿自己崇拜的人,期望達到崇拜人的水平。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對小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至關重要。教師上課之前要說“同學們好”,下課要說“同學們辛苦了”,小學生幫助老師做事要說“謝謝”,和同學見面要打招呼問好,上課說錯話,講錯題要勇于承認說“對不起”,這樣小學生也會學著老師的樣子說話辦事,文明禮儀就在生活的點滴中滲透進了語文的課堂。同時教師的衣著整潔、用語文明、舉止大方、儀表端莊都是不容忽視的,這些會反饋到學生的大腦,影響其言行舉止。

二、學科融合,滲透教材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要以課本為依據,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例如,二年級的《黃山奇石》,黃山奇石介紹了四種奇石分別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仙人指路和猴子觀海,奇就其在石頭的珍惜和少見上,通過課文內容結合人們在景點中亂刻亂畫,踩踏花草,教給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環境保護的觀念。再如,《植物媽媽有辦法》可以滲透認真學習,刻苦鉆研,探索求真的精神。

三、設置情景,情景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情景,采用情景教學法,滲透文明禮儀教育。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將學生帶入情景,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更加深刻。例如,《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可以找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小柳樹和小棗樹,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里面的人物,思考問題,假如他們是小柳樹會怎么說,怎么辦?小柳樹對嗎?有什么錯?這樣謙卑寬容的文明之風就很容易地滲透入校本課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既學會了謙卑寬容,又學會了甄別對錯,還可以號召學生像小棗樹學度、為人民服務的良好精神。對學生進行“謙卑大度”的學習并不是脫離于課堂教學結構之外的,而是完完全全地融了情感鋪墊環節之中的,這樣學生自然流暢,毫無矯揉造作之態。

四、增設獎勵機制,營造文明氛圍

評比是促使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的重要手段,課堂上要及時地評比,使學生養成文明禮儀的習慣。課堂要設立健全合理、公正客觀的評比機制和獎勵制度。通過評比可以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與使命感,提高小學生使用文明用語,規范文明行為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力,提高自覺性。語文課堂上要及時夸獎孩子的文明行為,哪個孩子課上使用了文明用語,說了“謝謝”“對不起”要加以鼓勵,每周要在班級范圍內民主選舉一個“文明少年”,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號召向他學習,營造所有學生都爭做“文明少年”的班級氛圍。

只要我們用心就可以隨時隨地地將文明禮儀滲透進小學的語文教學活動之中。加強文明禮儀教育是時展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篇10

論文摘要: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關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創設輕松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突出閱讀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開發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我們應讓學生傾情于有效性的個性化閱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生成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品味閱讀情趣,更加有效地進行閱讀活動.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由此深層次地揭示了閱讀活動的本質: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性活動,是一個個體運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構認知結構的過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閱讀學習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和認知能力,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達到適合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目標,著重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閱讀感悟的能力;盡可能使低層次的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讓中等生吃好,優等生吃飽,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

一,想說愛你不容易——透視閱讀的現狀

閱讀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讓人的身心愉悅,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每一個語文教師都需要重視也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訓練與培養,尤其是處于課改一線的"弄潮兒"——小學語文教師在全人類大聲疾呼"張揚閱讀個性"的今天,則更應重視個性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但是在現實的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透視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與觀摩體驗,發現個性閱讀迷霧重重,想說愛你還真不容易.

透視1 一問多答 管中窺豹

有些教師把教師個體對課文的"深刻","精辟"的個人理解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我欣賞式的預設給學生,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作為誘餌,讓學生在問答中統一到預設的標準答案之中.這樣,教師的提問統領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狀態.一節課40分鐘,老師似乎話語不多,只簡簡單單拋出幾個問題,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圍繞著老師的提問在泛泛而談,看似他們是在盡情發表著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或高論,其實真正領悟與內化的語言卻很是貧乏.學生深入閱讀的時間幾乎沒有,"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時間也是少的可憐.這種管中窺豹式的閱讀只見樹木,不見泰山,怎能美其名曰個性化閱讀呢

透視2 自由讀書 徒勞無功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很多—線老師把新課堂看成放飛學生個性的藍天,更看成是小學生無拘無束,快樂無窮的樂園.他們在上公開課或考評課時對"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課文."等類似話語格外推崇.殊不知,閱讀領悟力有待加強培養的小學生在這片"嘰里呱啦"地自由讀中大多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真正能夠讀有見解的,恐怕寥寥無幾呀!

透視3 偏離文本 廣種薄收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句名言.閱讀教學,特別是閱讀帶有文學色彩的課文,雖然學生對課文形象的感受問題可以因人而異,但也要有分寸,千萬不能一味的盲從.曾聽一位年輕女教師執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一文,在探討課后的思考題"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 "這個問題時,很多小朋友都說因為第三個兒子幫媽媽提水,孝順媽媽,孝順乖巧,體貼長輩的才是真正的好兒子.可是該女教師不滿足于現狀,又拋出一問:"難道其他兩個兒子身上沒有優點嗎 "頓時,教室里炸開了鍋,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了一大堆無關痛癢的廢話,與文本初衷相去甚遠.所以教學過程中還需教師正確的引導,盡量避免出現偏離文本,廣種薄收的閱讀"慘狀".

二,披荊斬棘勇向前——張揚閱讀的個性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擁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觀.學生要想在閱讀活動中有所創新,有獨到的體驗,必須學會批判地接受,學習課文.一個學生只有敢于批判,會批判,才能顯示出他的個性.所以,處于課改一線的"弄潮兒"——小學語文教師理應認清現狀,推翻"唯自由閱讀獨尊",走出盲目推崇放任自流式閱讀的現狀.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時刻注意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勇于質疑,學習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地努力追求真正個性飛揚的閱讀教學.

1,豐厚底蘊,提高教師素養.

現代教學要求教師自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較高的文學鑒賞素養,廣博的閱讀儲備和敏銳深邃的是非判斷能力,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不間斷地讀書學習,廣泛涉獵,兼收并蓄,增長歷史閱歷,加深文化積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專業素養.我一直都嗜好讀書,也一直堅定不移地相信一位好讀書的老師引領的學生也必將是全都好讀書,個個會讀書,人人多讀書.每天早讀課上,我都盡可能抽出點時間,捧起書來陪孩子們一起津津有味地大聲誦讀;每次導讀課時,我都會不厭其煩地勉勵學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大家要"勤動筆墨勤看書",相信"書都讀得來的人,就不怕有什么做不來的."孩子們在我的言傳身教之下,也漸漸愛讀書了,詞匯豐富了,表達順暢了,閱讀理解能力強了,口語交際與寫作水平也提高了.由此可見,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真的非常重要.

2,注重需求,挖掘學生潛力.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并逐步內化成閱讀能力.教師要關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突出個性閱讀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開發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經常鼓勵孩子們"把書讀在臉上".我說:"小朋友,讀書要達到一種境界,就是能夠把書上的文字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再把自己的理解讀在臉上.這樣呀,老師只要一看你可愛的小臉,就能知道你讀得好不好."每當我用滿含微笑的目光專情注視著孩子們的小臉時,孩子們讀得格外認真.這樣,將無聲的文字轉換為有聲的語言,將無形的情感轉換為有形的表情,大大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有效地挖掘了學生的閱讀潛力.此外,我還非常重視做好以下兩點工作:第一是加強自主閱讀的指導.第二是切實保證自主閱讀的時間.學生是閱讀的主人,只有學生自己深入課文后的閱讀感悟才記憶深刻,體驗獨特.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充分地思考,感悟,體驗,探究,講求自主閱讀的效果,這樣閱讀教學方能扎實有效地落到實處.

3探問引導,張揚閱讀個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絕對不能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非常重視探問引導法,如教《從現在開始》一文時,我將各種動物的頭飾帶到課堂上,創設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扮演各自喜歡的動物角色,使情境直接訴諸于兒童的感官,以探問引導他們身臨其境,輕松進入課文情境.在教學袋鼠當大王時,我探問為什么動物們都議論紛紛呢 開始,學生有點語塞,我微笑著說:"別急,讓我們扮演森林中的動物依照袋鼠的生活方式來生活過日子吧."然后,我引導學生在小組里自主表演.當孩子們的表演不夠入味時,我就馬上用自己無聲的體態語,來提醒他們.不一會兒,"大象"開始叫苦說:"我這樣的龐然大物整天跳來跳去,不摔死,也會累死的.""蛇小姐"也跟著抱怨說:"我沒有腳,只能靠身體來走路,我怎么跳呀!"其他動物也紛紛跟著埋怨,大家都在互相訴說著自己的苦處.于是,我緊接著探問:"如果讓你來選,你會投誰一票 "這樣,學生以進入情境的模仿表演去學習探究,在角色體驗驅動下,產生一種巨大的導引效益,使學生在角色中去思考,去表白,去體驗個性化閱讀,學習效果當然不同一般啦. 轉貼于

三,一言一語總關情——傾情有效的閱讀

語文教師應該將真情注入我們的閱讀課堂,將關愛傾入學生的個性心靈,讓每一個學生生活在閱讀陽光中,使閱讀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扎實有效.我們應以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學的實際要求作為組織課堂內容與策略的依據.我相信:一言一行總關情,只要我們在閱讀課堂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立起平等對話的機制,讓師生共同構建有效的個性化閱讀模式,最終閱讀教學就會煥發生命的精彩!抓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文本等閱讀模式,相信很多語文教師都不陌生,在此我不想白費口舌,更不想班門弄斧.今天,我只想說點近年來我在閱讀教學中的點滴嘗試,與大家分享.

1,創設良好氛圍,激發個性學習的趣味性

"興趣是閱讀的老師,快樂是閱讀的動力."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閱讀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深入閱讀時,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如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課時,我故作神秘地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帶你們去游覽一個熱鬧而又繁華的地方,請你帶上攝像機,拍下你認為最亮麗,最輝煌的鏡頭.呆會兒,咱們來評一評誰是最佳攝影大師." 教師富有激情和誘惑的語言魅力,巧妙地促進了學生與課文的有效對話,使學生一下子就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對文本的探索與解讀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品讀北京的亮麗與輝煌,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鼓勵自主選擇,誘發個性體驗的獨特性

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自我體驗閱讀的快樂,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從而形成獨到的見解,發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水平.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課時,我就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一塊"奇石"來品讀學文,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師:課文介紹了哪幾塊"奇石" 用心地讀一讀你最喜歡那一塊"奇石".

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自由讀書.

師:誰愿意站起來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奇石" 讀得好的我們聘請他當導游.

生讀后,用上句式:"因為——,所以——"說說喜歡的理由.

師生質疑小導游:請問"這塊巨石奇特在哪兒呀 "

師相機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

師:你還能用其它形式來表現黃山石的奇特嗎 其余小伙伴補充幫助.

以上教學通過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讀,用背誦,表演,編故事,當導游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方式來再現黃山石的奇特美,學生就會讀得更加有興趣,說得也更加有條理,對黃山奇石的美就有了更加深切的體驗.

3,增強內外結合,促發個性閱讀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