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11 21:1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山奇石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黃山奇石教學設計

篇1

1、礎性目標:

⑴ 學生讀懂課文,了解黃山奇石的特點。

⑵ 讀準14個生字的讀音,隨文學習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發展性目標:

⑴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⑵ 通過換位教學,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表達的科學精神。

⑶ 通過參與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活動方式體會黃山奇石的神奇。

【教學準備】

CAT課件、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上節課我們初次去感受了黃山風景區的神奇美麗,那里各種各樣的奇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們,你們還記得課文介紹了哪些神奇的石頭?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二、圖文結合、合作學習

1、今天,老師要邀請孩子們乘坐黃山旅游專列去仔細欣賞那些神奇的石頭。

2、孩子們,快看!美麗的黃山風景區展現在我們眼前。

3、教師引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4、我們先來到今天旅游的第一站,這一站有“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三個景點,孩子們按照老師的要求自己動腦學習。

(點擊CAT,出示學習要求,學生可小聲讀要求。)

5、學生自學。

6、學生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自學情況。

7、學生分組匯報自己選擇的一個景點,要點:

⑴ 仙桃石:

飛、落、仙。

⑵ 猴子觀海:

動作、云海。

⑶ 仙人指路:

伸、指。

(匯報過程中,盡可能采用各種讀書方式,如個別讀、小組讀、表演讀、評價讀等,教師相機指導學生朗讀;匯報時,各組同學在聽取別人意見基礎上,可提問,也可補充完善。)

5、現在我們要離開旅游的第一站了,來到旅游的第二站“金雞叫天都”。

誰來想象一下“金雞叫天都”應該是什么樣的奇石呢?

點擊CAT,教師配樂朗讀第四自然段。

6、學生自由發言、補充,要點:

金雞叫天都:

雞、太陽、天都峰。

7、點擊CAT,學生配樂朗讀。

三、自瀆第五段,深入體會

1、剛才我們已經感受到黃山的石頭真是太神奇了,除了剛才我們欣賞了解的,還有別的嗎?

學生自瀆第五自然段。

2、學生匯報。

3、點擊CAT,欣賞圖片資料。

四、發展思維,進行語言訓練

1、黃山還有好多好多的奇石,這會兒,老師就請孩子們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去發現更多神奇的石頭,向大家作詳細的介紹。

2、學生爭作奇石介紹,要點:

篇2

《新課程研究》(學前教育)征稿啟事

在新課改中努力建構“五位一體”高效課堂

構建簡約課堂追求有效教學

基于新課程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

課堂教學反饋與高效課堂

實現英語教學質量和新課改理念雙贏的策略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下的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新課改中農村中學如何通過化學課實現素質教育

淺議新課程改革下鉆研教材的角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紕漏例析和修訂建議

“探究種子的結構”教學設計

《黃山奇石》教學設計

《觸摸春天》教學設計

高中數學作業優化設計與實踐

淺談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

淺談初中英語課的幾種導入方式

優化作業設計巧妙誘思導學——對小學高年級英語作業的幾點嘗試

山東將限制中小學校超大規模學校和大班額學校

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方法淺見

基于新課程改革的中學語文教育的價值取向探索

試論德國“柏林教學論模式”對我國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的啟示

試談對“課程定義”的解讀

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應做到“五個關注”

新課程背景下對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思考

高中通用技術有效教學的起點——課程標準細化解讀

湖北省將創建首批260所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

高中化學必修教材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顯性教育因素探析

適度改變練出精彩——蘇教版新教材習題改編例談

天津“空中課堂”覆蓋全市高中

《望岳》教學設計

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導入

創設有效情境激活課堂教學

用心引導激發興趣——歌曲《洗手絹》教學設計

淺談物理實驗教學

敲好課堂的第一錘——淺談小學英語課堂導入設計

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邁進新生活——“高一新生應如何交往”教學設計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探微

英語情景教學中的可行性與流程設計

第一屆全國作文教學研討會征稿啟事

從理念到實踐:語文課程標準之深度解讀

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辯——基于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標準(實驗稿)》的解讀

倡導綠色語文提高學生素養

“三無”語文課誤讀新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下達成數學情感教育目標的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教育資源建設現狀及對策

小學數學課程“綜合化”初探

新課程文化哲學與自主學習關系探討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專業支持的策略思考

教科書內容的時代偏向分析——小學語文教科書篇目“舍”與“取”的背后

試析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文化利益——以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人教版)為樣本

五套新教材探究性實驗的比較分析——“倡導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體現

《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踐行新課程理念——川教版《》一課的教學設計

飛向心馳神往的課堂——也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引領與互動生成

基于“框架”的物理問題設計

淺談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

篇3

【關鍵詞】 小學生;全天候閱讀;實踐探索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開闊學生視野的重要途徑。據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決定這個人的終生成就和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要重視對學生閱讀品位的培養,提倡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光靠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如何拓展小學生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成了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近幾年,我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每天的早晨、課堂、中午、傍晚這三個時間段,引導學生開展古文閱讀、文本導讀、美文誦讀、故事閱讀的“全天候閱讀”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早晨――古文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在我們班,從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每天早上七點半,班級里總是會傳來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這些讀書聲與其它班級不同,同學們讀的是“學而時習之”、“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人之初,性本善……”等古文經典名篇、名段。這就是我引導學生開展的“全天候閱讀”的第一個活動――相約七點半,閱讀古文經典。

古文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沃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很多專家、學者研究表明,讓小學生誦讀古詩文,能夠有地開發學生的記憶力,促進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因此,我積極引導學生在晨間開展經典古詩文閱讀。由于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再加上古詩文與學生的距離比較遠,為了更加有效地發揮古詩文閱讀的作用,我是這樣對學生進行指導的。

1.詩詞比讀。對比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式,通過對比閱讀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相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同類作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分析能力,點燃創新能力。因此,在“相約七點半,閱讀古文經典”中,我采取的第一種形式是引導學生進行詩詞比讀。例如,可以把《渭城曲》、《別董大》這兩首古詩同時呈現給學生,學生通過熟讀以后會發現這三首古詩都屬于送別詩,但同樣是送別詩,卻有不同。同學們經過細細品位,能夠發現《渭城曲》是以樂景寫悲情,《別董大》是以悲景寫豪情。然后,讓學生去細品這兩首古詩的名句“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樣,學生通過對比閱讀,他們的閱讀眼界就開闊了,閱讀思維也得到了有效發散。

2.古文接讀。像《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古文,具有閱讀時朗朗上口的特點,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記、去背,他們就很容易產生“誦讀疲勞”,為了避免讓學生產生這一種“誦讀疲勞”,實踐的過程中,我采取了古文接讀的形式。所謂古文接讀,就是選定某一古文名篇,然后對其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解處理,供不同組的學生進行誦讀。當學生通過誦讀熟練地掌握自己分配到的古文段落以后,再在七點半進行古文的分組接讀。這樣的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歡,并且能夠很好地為學生創設古文誦讀氛圍,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名著“扮讀”。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留下了許多的名著,這一些古典名著的篇幅比較長,而小學生的閱讀積極還是不豐富的。對于這一部分內容,實踐中我采取了“扮讀”的形式。“扮讀”就是讓學生根據古典名著的故事情節,進行角色扮演的閱讀形式,這一種形式正是因為迎合了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因此深受他們的喜歡。例如,對于《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這一片段內容,采取分角色扮讀的方式,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孫悟空的機智,唐僧的迂腐,白骨精的狡猾,從而對名著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深刻的感知與體驗。

二、課堂――文本導讀,培養閱讀能力

語文課依然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陣地,在每天的語文課上,我主要對學生進行課文導讀,進行學法指導,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抓“重點”。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導學應緊跟文本重點,以對“重點”的研究為基礎,有機地展開對文本的教學。教學設計要以“重點”為圓心,再慢慢向邊緣擴展,在把握住閱讀學習延展性的同時不忘其整體性,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能夠得到有效培養。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可以抓住“天堂”這一重點內容進行學習,提問:鳥的天堂的哪里?這里為什么被作者稱之為鳥的天堂?……通過對重點的把握,加深學生文本閱讀的有效性。

篇4

【關鍵詞】 語文學科 信息技術 整合 課堂教學

作為教師進修學校的老師,我有機會經常到鄉鎮學校去聽課。觀察到很多語文老師的教學整體設計,通常僅僅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少見到采用信息技術。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他也只能“如此”了。而綜合利用多媒體輔助,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將會使語文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什么是“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呢?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李天順在《落實“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說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以下或簡稱為“整合”),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的一個部分。可見,熟練把握和運用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理論和方法,是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是必備的基本素養;深入實踐整合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新時代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時代責任。

1.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具有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1 教學形式豐富、內容生動、形象,學生容易接受。在以灌輸式教學和填鴨式教學為主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往往看到,學生總是逼不得已地接受老師的講課,教師有時也難以表達和傳授抽象的概念、含糊的信息,特別是遠離我們生活環境的事物。但是,“整合”的教學模式以特有的技巧性和形象性,在課堂中明顯地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過程,極大地增加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接受能力雖有參差,但都是愿意接受的,是容易接受的。《黃山奇石》一課,課文描寫的是著名的黃山風景,課文的文字敘述已是趣味盎然,課文的一幅幅圖對于小學生也很有吸引力。一位老師借助多媒體技術優勢,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學生展示趣致的巖石和秀麗的景色,隨著優美音樂和秀麗風光的出現,就更使全班學生興致倍生,全身心沉浸到黃山的美景中了……。多媒體的輔助,超越了傳統的僅靠口頭講述的枯燥,令學生心弛神往、自然地投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 輔助教學,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角色明顯。在傳統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往往強調了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把學生當成了“聽眾”,學生把教師當成了“演員”。而在“整合”新課改中,學生不再是一味坐著聽、坐著看的“被動人”了。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多角度多方位展示課文內容,使教學立體化,實現學生主體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和協作式學習。我曾經運用“整合”模式試教過散文《背影》。作為一堂散文教學課,教學重難點就在于讓學生理解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領會文章表現父子間的濃濃親情,深刻透徹地感受這種偉大的父愛。在教學中,我預先制作好的課件,先展示一些事和物,如“火車站、橘子、年輕人攙扶父親過馬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歸納,如:“我有幾次流淚?”、“文中一共寫了父親幾個背影?”、“文中哪些文字最有感情?”等等,然后小組自由討論,個人發言環節讓小組長把歸納的答案在班中交流。整個過程包含了確定中心議題、小組分工探究、展示交流成果和相互評價幾個環節。最后我通過引導學生整體感悟,把握主旨,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整節課是每位學生時而對著展示的問題指手畫腳在討論,時而靜聽朗讀錄音,時而“亂哄哄”地爭辯,時而默默地思考……。有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我邊引導邊啟發,學生就在濃濃的興趣中自主地學習了。

1.3 教學資源無限。語文是一門需要積累的學科,傳統的語文教學對材料的存儲一直是個問題,在備課時需要查找一個詞句或一個典故都要找遍大量的書籍。但是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情況就不同,計算機和網絡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設備儲存能力是驚人的,一張4.7G的DVD光盤就相當于幾個書柜了,而且還比較方便搜索和攜帶。除了文本,它還能儲存視頻、動畫、圖形等其他教學素材。倘若在校園網或Internet的環境中,信息資源更可謂無邊無際了。這樣的環境,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怎能不說是隨手摘來呢,我們的學生的視野怎么能不是開闊的呢?在一節優質課課堂上,學生自主上網觀看老師提供的《五彩池》的圖片,然后學生分組朗讀并在網絡BBS上開展頭腦風暴式發表關于“五彩池有哪些特點”等問題的帖子。這樣,在圖文并茂的介紹中,學生們不僅能聽見其他同學的看法,而且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了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

可見,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不僅給我語文教師帶來了更好的教育技術,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是,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其主體是語文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切勿主輔顛倒、喧賓奪主,甚至犧牲語文學科教學目標為代價,我們應以語文課程目標為基礎,以改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不要生硬、機械地搬用信息技術。這樣,我們才能把信息技術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今天,我們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許多語文教師正不斷努力嘗試實踐著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教學方法。這也成為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和實踐的重要的課題。

2.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前提。

2.1 前提一:教師的素質方面

教師的素質在實現“整合”中非常重要,它決定著整體實施過程的布置和效果。我認為我們語文教師應具備三方面的素質能力。

2.1.1 教師的新理念。在今天信息與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教師應當在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中煥發出新的精神。首先,教師在觀念上要改變,要具有立體的教育思維。一支粉筆一張黑板不再是唯一的教具,自以為規范的范讀課文也不再是權威的了。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伙伴,而學生就是學習的主體;以教師講授灌輸為主的形式應當轉變為師生互動的主動學習方式。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機整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探究地學習,以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2.2 教師的課件制作、應用能力。以前,我們教師上課時只能用粉筆在黑板上自由揮灑,簡單的課前生字詞學習,需要抄了大半個黑板,而且花上十幾分鐘時間;現在,我只要通過課件設計,把學習內容制作成生動、形象的畫面進行教學,省時有效。通過課件,我們可以讓學生欣賞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也能見識“珠穆朗瑪峰”的氣勢,同時還能看清“太陽、地球、月亮的整體運行原理”等畫面。此外,教學素材、教學資源的組織還可以輕易地在網絡上獲取。這方面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除了掌握語文知識、教材教法以外,還應當學會幾種多媒體制作軟件工具,如PowerPiont幻燈片制作、Word文字處理和Authorware制作等,并且能利用網絡搜索有關資料整合應用到語文教學上。在“整合”教學設計中,課件應用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它支撐和輔助著整個教學的主線,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圖、文、聲、像并茂,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等作用。所以說,要實現“整合”,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課件制作和應用的能力。

2.2.3 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據我所知,一些學校的老師都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只有參加公開課或教學競賽了才愿意做課堂教學設計、才有時間制作課件、才有精神上好課,認為平時上課要是多方位多角度整合資料、使用課件教學那是一件煩瑣的事情,然后就簡簡單單“赤手空拳上陣”。教師作為“整合”的實施者,積極態度和創新行為決定著整個課堂教學開展的效果。如要教學《鳥的天堂》,他們可能需要準備“大榕樹下群鳥紛飛”場面錄像、“鳥兒歡快”的音樂、還有朗讀課文的錄音、色彩鮮艷的圖片,以及有關課文的生字詞、精彩句子文本等多媒體資料,這些資料的搜索和組織,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無論是課件制作和教學設計的撰寫,還是課堂課外的諄諄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與我們教師的態度和創新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實踐“整合”教學,使教學進一步完善。

2.2 前提二:領導的重視和帶頭。領導的重視和帶頭作用也是“整合”的關鍵,因為領導是學校教學工作的決策者。大家知道,學生學習和課堂組織效果跟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語文教師“整合”教學能力、教學方法的提高和改進,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通過語文優質課競賽的評比交流促進的,領導是否重視競賽活動的形式、內容等決定著活動開展的質量和效果。這樣,一環扣一環,形成了“整合”與領導的帶頭搭起了間接的、重要的橋梁。因此說,沒有學校領導重視和牽頭,無論是語文還是其他學科的“整合”教學活動都很難開展的。學校領導應當從硬件投入和軟件維護、從人員培訓到管理應用、從本校教師到校外的組織交流都應當起到帶頭模范作用。這樣,我們的教師才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

2.3 前提三:學校的硬件設備。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是需要一定的硬件條件支持的,例如多媒體教學平臺教室、學生計算機配備、廣播教學平臺、上網設備等。如果學校沒有這些硬件設施,那談信息技術整合語文學科教學也只是空話,教師的素養再高、意識再強那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說學校的條件設備是我們語文教師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首要條件。

由此,教師的素養、領導的重視和學校條件都是我們要實現“整合”必不可少的前提,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為了普及和發展“整合”,它們必須發揮各自獨立的優勢。這樣,才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和學生素質的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新課標改革的今天把握時代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學科水平的同時全面學習先進的教育技術,積極實踐探索,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一步改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篇5

感受美是審美的起點,也是教師進行美育的起點。美具有形象性特點,它以感性的形象直接作用與人的感官,并與人的心理、生理相協調,引起人們愉悅的心理感受,從而產生審美感情。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全方位的、直觀地再現事物的本來面目。將靜止的事物動態化,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化遠為近,給學生以完整的事物映象,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形成初步的審美感受。

運用多媒體動畫功能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如在美術教學《大自然的圖形──水波紋》一課時,若只憑借語言文字和教材插圖,學生很難觀察到自然界各種水波紋的形狀美、色彩美。教學時,如果用多媒體計算機對于水波紋相關的錄象進行捕捉、剪輯,制成計算機動畫片,再配上觀賞音樂和解說,豐富的水波紋圖形、優美的樂曲、聲情并茂的解說,使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會全神貫注地聽解釋,盡情欣賞千姿百態的水波紋圖形:橫波紋、豎波紋、螺旋紋……,水波紋的色彩美、造型美,會激發學生學會欣賞大自然的美,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水資源的思想感情。

二、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理解美的本質,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美時,不僅要欣賞事物的外在美,更應引導學生把握事物的內在美。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鑒賞美,能去掉事物的非本質因素,抽取事物的本質特征,重新構成現實,并將這種本質特征用明白易懂的形式逼真的表現出來。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對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去發現美、鑒賞美。如語文《瀑布》一課,若只憑借語言文字和課文插圖,學生很難通過聲和形領會到瀑布的雄偉壯麗。教學時利用信息技術播放瀑布的錄相片,再配上觀賞音樂和朗讀,學生一邊聽朗讀,一邊盡情欣賞雄偉壯麗的瀑布畫面:游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間行走,遠處不時傳來一陣陣嘩……嘩……轟……轟……的巨響,好似浪濤聲,又似松濤聲,可謂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學生從聲音上領略到瀑布的雄偉氣勢。山路忽然一轉,出現在學生眼前的是綠色的高山襯著銀色瀑布的壯麗畫面:瀑布從高山上飛瀉而下。串串乳白色的水珠閃著光亮,簡直成了珍珠的屏。學生仿佛在和作者一同欣賞美得超乎尋常的瀑布。以往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的“如煙、如霧、如塵”的描寫,利用信息技術的形象教育后,學生很快領會了“風吹瀑布,如煙繚繞,如霧蒙蒙,如塵滾滾”的美妙意境。學生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會產生強烈的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而在美術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可以營造真實、生動、形象的動態化情境,大屏幕播放中呈現出的良好視聽效果,極易將學生引入跨時空、跨地域的特定氛圍中,猶如身臨其境。經典的作品賞析,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及藝術專題片都是審美教育的好教材。通過播映,教師一方面幫助分析作品藝術特質、社會背景,一方面為學生展示藝術創作的特定環境和具體過程,使學生既加深了審美體驗,又對具體的藝術風格在美術發展史中所處的地位有個宏觀的把握,為創造思維的開啟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們就是在這種不斷地鑒賞積累活動中調整和提升著自己的審美情操和藝術修養。

三、利用信息技術,再現審美情境,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教師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可通過美的欣賞和評價,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基礎,發揮聯想和想象的功能,再創造出新的審美形象來。

在語文教學《黃山奇石》時,重點講“仙桃石”、“石猴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的“奇”,讓學生理解這些奇石在沒有發揮想象之前,只不過是山峰上的一塊石頭,通過人們的想象才取出生動的名字。其實我們也可以把它們想象成其它東西,可以取出很多名字。教師用紙剪出一系列各種形狀的石頭造型,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屏幕上出現假石投影,讓學生發揮想象,給這些假造的石頭取名字,學生的想象便插上翅膀,取出了許多新奇名字,學生取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次再創造。

再如在美術課《我的太陽》一課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審美教育,為學生提供大量生動形象的各種太陽造型材料,再讓學生感受一年四季、一日之內太陽的色彩變化,讓學生想象太陽公公的表情也是多種多樣的:歡笑、憂傷、大怒、恐懼……,再讓學生利用金山畫王來繪制自己心中的太陽,鼓勵學生大膽使用各種繪畫工具,使用各種表現效果,畫出各種各樣的太陽,有的象春姑娘、有的象老爺爺、有的象卡通娃娃,再讓學生在網上的“學生作品展覽欄”交流展出自己的作品,學生的創造力和欣賞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發展。

總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學生創造能力和審美素質的發展。以上是我們在語文和美術學科教學中的實踐探索,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研究,還將在音樂、數學、自然等學科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中小學電教》2001年3期《電教手段與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18頁 作者 費黑生

篇6

一、集中培訓

本學期充分利用網絡培訓優勢,開展崗位集中培訓,共24學時。學習中要求教師做好學習筆記,各教研組進行了集體討論,并且能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效果較好。講座內容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思路,這種教學方法能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學生經過參與、探究,主動獲得的知識,更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并使創造力得到發展。

二、教研培訓

重視教研組在開展教研活動中的作用,集中備課、聽課、上課、評課、反饋、總結,把每一次公開課當作提高業務水平的一個機會,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教務處督促、骨干教師全程參與,提高活動的含金量。

今年月,語文組組集體研討了鄭清老新的上崗課《黃山奇石》,課后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和解說,聽課教師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還形成了書面反思,使活動真正落到了實處。數學教研組也一樣,在確定主題《認識鐘面》后,全體數學教師認真鉆研教材,認真獨立備課,最后統一達成一份教案,由周艷老師執教。課后,教師們認真評課,認真反思,把活動再一次推向。綜合組在組長的組織下開展了一次研討活動,根據研討的內容確定一主題,教師們進行自我備課,又在組長的帶領下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各自解說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后根據交流對教案進行修改,形成一份優秀教案。選定一教師進行試教,進行認真評課、交流。

尤為突出的是教務處開展的“骨干教師獻課活動”,校長、學校行政領導都能積極主動帶頭上課,帶動了一大批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主動上課,集體研討,反思實踐,校園內教師熱情高漲,教研氛圍濃厚,使校本研訓真正落到了實處。

三、校本培訓

我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校本培訓計劃,校長作為培訓的第一責任人。本著務本求實的原則,對“自修--反思--實踐--研究”的培訓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突出了根據需求自我進修,在實踐中探索創新,在解決問題中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學習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師提高綜合素質的主要形式。學校規定自學內容,自學進度。每位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必須要達到20學時,2000字的筆記,并且字跡工整,書寫認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結合平時的教學,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由此產生的教育后果,在實踐中形成“個體反思”和“群體反思”。

3、實踐。實踐是教師在自修、反思的基礎上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實際嘗試。是對教師培訓工作的檢驗。

課堂教學是教師將所學理論付諸實踐的主陣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公開教學。每學期都要搞評教評學活動,教師帶著問題聽課,找出得與失,找出理論依據,并運用相關理論進行評課,教師們通過評課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研究。研究是指教師通過寫論文、隨感、案例分析、優秀教案等多種形式升華自己的認識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過程,教師們都能寫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寫出成形的經驗總結。將學到的新思想加以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本學期在各級各類論文評比中,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5、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靈“走出去”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師開闊眼界,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學期,除依照上級有關規定選派教師參加教研室組織的各種培訓外,還及時收集各種培訓信息,根據發展的需要,分期分批選派一些教師參加其他各種交流研討活動,使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每次外出學習的領導和老師都要寫出培訓講稿,認真組織二次培訓活動。老師們要認真傾聽,做好記錄,將心得體會撰寫在教學日記中。

四、存在問題,亟待改進,確保培訓工作持續開展。

我校的校本培訓工作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綜觀全局,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現為:

1、部分教師認識不夠,忙于應付,沒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2、有些教研組因為工作繁忙,沒有及時完成所有的培訓內容。

3、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

4、培訓應注重實效性,避免走過場,真正達到提高教師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