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咨詢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14:41: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級咨詢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各有關考生:
為了做好心理咨詢師(二級)、營銷師(二級)、企業培訓師(一級、二級)、電子商務師(二級)、職業指導人員(一級、二級)、項目管理師(一級)職業綜合評審工作,根據相關文件要求,現將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心理咨詢師二級、營銷師二級綜合評審辦法
心理咨詢師二級、營銷師二級綜合評審通過論文寫作和口頭答辯的方式對考生進行考核。考生須在考前提交論文,然后參加統一的評審。
(一)心理咨詢師論文格式
心理咨詢師論文統一采用Microsoft Word電子文檔格式,無須上交紙質論文。請將案例報告以及個人分析報告(或研究報告)兩篇文章壓縮成一個“.rar”文件,壓縮文件名為準考證號和姓名,上傳到“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網上服務平臺”報名系統中。
上傳的論文必須嚴格按照《關于印發全國心理咨詢師職業統一鑒定考核方案和綜合評審辦法的通知》(勞社廳函〔2004〕424號)文件中附件4的要求撰寫(該文件在網站bjrbj.gov.cn/zyjd公告欄中的“全國統考”中可以查詢),撰寫時請將論文封面的身份證號改為準考證號。
(二)營銷師論文格式
營銷師論文統一采用Microsoft Word電子文檔格式,無須上交紙質論文。請將論文壓縮成“.rar”文件,壓縮文件名為準考證號和姓名,上傳到“北京市職業技能鑒定網上服務平臺”報名系統中。
上傳的論文必須嚴格按照《關于印發營銷師職業全國統一鑒定試點考核辦法的通知》(勞社鑒發〔2003〕15號)中附件2的要求撰寫(該文件在網站bjrbj.gov.cn/zyjd公告欄中的“全國統考”中可以查詢)。
(三)提交方式
考生在報名系統中使用自己注冊的身份號碼及密碼登錄,按照要求上傳論文。如果因考生本人原因論文上傳出錯導致無法參加評審的,由考生自己負責。
(四)口頭答辯時間及地點
心理咨詢師二級
論文上傳起止時間
答辯日期
2016年上半年
4月14日-4月19日
5月29日、6月4日、6月5日
2016年下半年
10月19日—10月24日
12月3日、12月4日、12月10日
營銷師二級
論文上傳起止時間
答辯日期
4月14日-4月19日
6月5日
具體答辯時間及地點我們將以短信和報名網站公告兩種方式另行通知,請考生注意查詢。
二、企業培訓師綜合評審方法
(一)企業培訓師一級綜合評審以撰寫論文和口頭答辯的形式進行考評。考生須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另行通知)提交紙質論文(一式三份),參加統一答辯。
(二)企業培訓師二級綜合評審以專題作答的形式進行考評,答題方式為口頭答辯。考生須按照規定時間(另行通知)到指定地點參加統一評審,評審時間及地點我們將以短信和報名網站公告兩種方式另行通知,請考生注意查詢。
三、職業指導人員綜合評審方法
職業指導人員一級綜合評審采取論文撰寫和口頭答辯的形式進行考評、職業指導人員二級綜合評審采取論文撰寫的形式進行考評。考生須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另行通知)提交紙質論文(一式五份),參加統一答辯。
根據2016年《關于開展職業指導人員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補充通知》要求,職業指導人員一級、二級論文題目如下:
(一)職業指導師(職業指導人員二級)論文題目(以下任選一題):
1、試論如何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
2、試論如何做好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
3、試論如何開展企業用人指導;
4、試論如何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
5、試論如何做好特殊群體(如殘疾人、退役運動員等)的職業指導;
6、試論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
7、職業指導典型案例撰寫;
8、職業指導新技術、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二)高級職業指導師(職業指導人員一級)論文題目(以下任選一題):
1、試論如何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
2、試論如何開展企業用人指導;
3、試論如何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
4、試論如何做好特殊群體(如殘疾人、退役運動員等)的職業指導;
5、試論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
6、試論如何提升職業指導的效果和效率;
7、試論如何開展精細化職業指導;
8、試論職業指導在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9、試論如何做好互聯網形式下的職業指導;
10、職業指導新技術、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四、項目管理師一級綜合評審方法
項目管理師一級綜合評審采取論文撰寫和口頭答辯的形式進行考評,考生須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另行通知)提交紙質論文(一式三份),答辯時間及地點我們將以短信和報名網站公告兩種方式另行通知,請考生注意查詢。
五、電子商務師二級綜合評審方法
電子商務師二級綜合評審采取論文撰寫和書面答辯的形式進行考評。考生須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另行通知)提交紙質論文(一式三份),答辯時間及地點我們將以短信和報名網站公告兩種方式另行通知,請考生注意查詢。
篇2
為全面提升公司管理人員的綜合管理能力,拓寬領導干部視野、改善知識結構,加強管理人員的決策能力、領導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及綜合業務能力。培訓對象
黃河鑫業有限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及部分主管。
二、 培訓時間及要求:xxx
三、課程設計
四、課程特點
實踐性課程——運用前沿學習理論,學員參與性與應用性為一體,多角度管理工作實際經驗。
案例式教學——剖析國內外工商管理和企業經營經典案例,介紹最新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
高水平師資——由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專家學者和豐富經驗實戰講師分享管理經驗。
五、組織形式及效果評估(供參考)
在本次培養計劃中我們將對以下幾個層次的培訓效果進行評估。
1.學員對課程質量的評估
在每門課程結束后采用對《培訓課程滿意度調查問卷》的形式來測評,分析學員對現場教學效果的評價,同時關注學員學習情緒、注意力、興趣等的變化,和授課教師及時溝通調整,確保現場授課效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2.學員學習效果評估
通過核心小組討論、課外論文、后續跟蹤等方法來測定培訓者是否自覺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分組培訓:將學員分為若干小組,在課程基礎上開展日常的課程研討活動,達到相互學習、經驗分享、共同收益的作用。 課外論文:每個小組定期開展論文寫作。論文寫作成績將和小組成員最終的學習成績掛鉤,有色人才負責聘請相關專家審閱,給出評價。
后續跟蹤:在培訓結束后半個月內,公司主管部門應抽取若干學員進行訪談交流,并通過對其上下級、同事、服務對象等相關人員的訪談,了解學員學習結束后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的行動應用情況,提出相關建議,并總結本次培訓工作經驗,對今后的培養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
六、師資介紹
本培訓所聘請的老師均在有色行業內為多家企業培訓,具有一定的專業培訓經驗和豐富的有色金屬企業培訓經驗,是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長期聘用的優秀師資。
張瓊文 資深人力資源經濟師、職業指導師。國家教育部“就業新干線衛星直通車”主講嘉賓,《新京報》等多家雜志、報紙的職業指導專欄專家顧問。具有國家人事部人力資源經濟師職業資格、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二級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原國企政工師任職資格。
篇3
〔關鍵詞〕學生;健康;心靈
我校高度重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體系,校內成立由分管副校長負責,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師參與的健康教育隊伍。制定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意見》,并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內容,作為班主任工作考核指標之一。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團體心理輔導,開放心理咨詢室,讓所有在校的學生都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增強自身心理素質的方法和技能,享受健康文化的滋潤,讓身心充分成長。從而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師,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他們與學生朝夕相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組織各項活動的過程中,在與學生的日常交往、心理咨詢中,無時無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教師的作用是無處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效。因此,我校選拔骨干教師參加全國二級心理咨詢師培訓考試及省市各類心理輔導培訓班學習,我校已有四位教師取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和心理健康教師資格證書。學校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參加校際相關學習聯誼活動,吸收他校研究成果。我們還多次邀請有關專家為我校全體班主任輔導,為我校全體學生作專題講座,引導我校師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學校通過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進行培訓,普及心理學基礎知識,幫助班主任有效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學會觀察學生豐富多采的心理現象,學會判斷學生復雜多變的心理活動,正確地剖析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心理需求。
二、規范課程建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專門性課程,它是將認知教學、學生的主體活動和心理體驗結合起來的。為了更好地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我校自2008年起堅持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由取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專職心理教師擔任教學,班主任老師配合輔導,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團體輔導,心理健康課老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教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播放心理咨詢專題片,鼓勵學生敢于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勇于接受輔導或咨詢。通過正面教育和積極暗示對學生進行各種心理能力的訓練,利用圖案、字母、數字的觀察和記憶來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和記憶力;利用課外實踐及游戲來訓練學生的判斷、思維、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明確懂得科學用腦可以提高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讓他們帶著輕松、愉快的心境學習;利用世界激勵大師約翰?庫提斯的視頻故事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意志力和堅持性。通過新穎活潑的課堂教學模式:討論、辯論、視頻感悟、角色表演、情境體會,讓那些精力充沛、學習成績較差但有特長的同學有展現自己的機會,滿足他們潛在的心理需要。又以針對性的主題活動訓練學生心理素質,如讓學生上臺演講或朗讀,為膽小、自卑、抑郁的學生多提供成功表現機會,讓其贏得他人欣賞的目光,看到自己的優點,樹立自信,感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其它課程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心理自我成長。
三、拓寬教育渠道,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一個重要部分,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領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順應教育改革發展潮流,審時度勢,確立了“錯位發展、超越自我”的辦學理念,讓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個性特長相結合,并把它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讓全體教師參與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特長,關注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建立全方位評價學生的二十項發展性評價指標,培養造就適應社會需要的可持續、實用型人才;開設家長心理輔導教育講座,利用校園路路通等途徑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內除了心理健康課程外,我校還開設心理咨詢室,通過櫥窗、心理健康講座、對全校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輔導案例征集活動,幫助廣大教師運用心理咨詢知識及時總結,并推廣優秀經驗;通過充實學校圖書室相關心理咨詢書籍和報刊雜志,為廣大教師的學習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團委及學生會干部則通過組織各類團體或個人競賽活動(論文、演講、書法、美術、唱歌)來鍛煉學生管理隊伍,引導學生參與學校活動和學校管理,挑戰自我。學生通過對眼保健操、廣播操、校服、胸卡的檢查及校園衛生監督崗和糾察隊的工作既鍛煉了能力,又提高了自身心理綜合素質。
四、創設教育環境,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
學校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從眾行為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我校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美觀、整潔、令人心曠神怡的校園環境來浸潤學生心理,讓學生在無聲的環境中感受心靈的滌蕩。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會“說話”,學校的櫥窗、黑板報,努力做到主題突出、形象鮮明、有趣、有吸引力。學校及師生的各類榮譽及時公布;名人名言、名人塑像簡介,教學樓四層開放式展廳,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工筆特色”、“學陶思陶”等內容在默默影響著學生,這些聰慧睿智的語言、色彩鮮明的圖像照片無聲地滲入學生心田,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室內展示學生自己的作品及各種榮譽,使學生對校對班有一種親切感、歸屬感,在情感上認同、增加了班級凝聚力和學校親和力,讓學生愿意與集體保持密切聯系,自覺維護集體的形象和利益,從而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通過幾年的努力,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進行了較為大膽的摸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僅2010年度學校就有33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文章在省市刊物發表及獲獎,學校獲得 2010年度江蘇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心理健康教師的教學錄像課獲得江蘇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比賽三等獎、蘇州市一等獎、吳江市一等獎等榮譽。多次配合“吳江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上公開課、送課下鄉。心理健康教師均受聘于“吳江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指導中心心理輔導老師”,多次參加對吳江市各校高中學生的心理輔導活動。
篇4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多元化發展 綜合素質 擇業能力
全面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是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的需要,是提高高職大學生就業擇業能力的需要,是加速高職大學生成才成長的需要。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新情況、新挑戰,全面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是各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綜合素質的內涵
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各界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具備扎實的基礎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和通用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求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2.綜合素質結構
從培養目標可以看出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通用技能和專業技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社會規范和通用能力四個方面。總體上綜合素質可分為知識素質、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通用能力素質等,具體如表1:[1]
表1 綜合素質結構表
3.綜合素質內容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如下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考核內容,具體見表2[2]:
表2 綜合素質培養和考核內容表
二、全面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性
經過對我系近50家就業基地及訂單培養單位實地走訪,經過對五屆以內近30%畢業生問卷調查,經過對任課教師及班主任個別訪談,經過對在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可以看出大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1.吃苦耐勞精神不足
現在畢業的學生在車間生產現場工作很多同學沒有耐心或存在怨言,試問若沒有在基層工作的經驗和經歷,則怎能學到真本領及從事相應的管理工作呢?
2.工作態度不踏實
部分同學出現工作積極性欠佳,工作不踏實,更換工作頻繁的現象。
3.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
我院高分子專業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還可以,但在英語、制圖、計算機、營銷知識等多個方面需要加強。現在許多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做外貿業務的企業對既懂專業又懂英語的人才需求量比較大。對結構設計、配方設計、工藝設計等方面的技術人員來說制圖、計算機知識是非常必要的。我院高分子專業的學生從事營銷崗位的人員達到8—10%左右,創業的同學也占到6%左右,需要學習營銷知識。
4.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相對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畢業的同學來說,現在學生的動手能力有所下降。
5.社會適應性差
大學階段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階段,而且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通用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的重要階段,是培養目標中的重點。現在同學們的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受挫能力及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還需提高。
三、全面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對策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了提高學生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發展能力,為了全面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針對以上問題我校各級領導非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從多個方面制定和實施了全面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對策。
1.加強學生管理隊伍和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管理隊伍和師資隊伍是培養和提高高職大學綜合素質的主體,他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責任心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我院各級黨政領導特別關心輔導員隊伍、班主任隊伍、學生干部隊伍及專任師資隊伍這四支隊伍的成長和建設。每個二級院系配備7-10名左右的輔導員;每個班級(40人左右/班)配備一名班主任;學校設校學生會,二級學院設院學生會。我校通過對這四支隊伍的培訓及考核,提高了他們的工作能力,增強了服務意識,有利于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及提高,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措施的實施,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貫穿于課堂內。
2.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
我院為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制定和完善了大學生學籍管理、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大學生違紀處理、優秀學生表彰、學生勵志制度、校內外班主任考核、院系學生管理考核、實習實訓考核等相關的條例和制度,并進行嚴格考核與總結,發現問題后及時處理及教育,并對特殊生進行歸檔及單獨教育和培養。
3.加強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管理
我校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主要通過班會課教育、新生入學教育、畢業生離校教育、特殊生教育與管理、秩序檢查、優秀學生事跡展、學生勵志教育等進行。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我校校園文化開展得如火如荼,如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各種文體活動、特色團活動、各種社團活動、自愿者服務活動、校友大講堂、教授一幫一、科技創新活動、學業生涯、職業生涯、各類競技活動等形式多樣,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提高提供了平臺和機會。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健全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分為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培養。學校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二級心理健康咨詢師、心理健康專業的教師及聘請的社會心理健康咨詢公司的外聘教師組成;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由院系副書記及輔導員完成;班級心理健康由班主任、班委及班級心理委員完成。
(2)加強心理健康心理測試。近三年來我院均在每學期第一個月內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兩種網上測評方式進行心理素質測試,根據測評結果,對一級問題生由二級學院和心理健康中心共同教育關注,對二級問題生由二級院系副書記和輔導員完成,對三級問題生由班主任及心理委員進行教育及關注。并且對測評結果進行分析,對心理亞健康的學生進行教育及引導,預防和解決了部分同學心理健康問題。
(3)開展心理健康專題活動。每年各二級院系均會配合心理健康中心開展心理調試、團隊合作、心理健康講座、心理信息員培訓、心里情景劇表演等近20項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了如何掌握情緒,如何感恩,如何團結別人,還廣泛傳播了“三心”,即責任心、愛心、耐心,使每位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守護了自己心靈的凈土。
6.加強就業觀教育與培養
我院通過就業指導課、優秀校友大講堂、優秀校友事跡展、大學生就業文明教育、就業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就業觀教育與培養。
7.加強勞動觀教育與培養
為了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我院特設置整周公益勞動課程及日常校園衛生公益勞動和日常校園綠化公益勞動。
8.加強學生創業創新意識教育
我院除進行創業創新意識教育和培養外,還要求教師的課題必須有6名以上同學參與研究,并認真指導學生進行論文撰寫及專利申報,近幾年我院每年專利數位居全省前列,每年均有學生撰寫論文獲省一等獎。還組織了各類創業創新比賽、興趣小組等。
9.其他措施
我院另外特別重視頂崗實習及工學交替教育、專業教育及專業技能培養、加強身體素質教育、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及設置、學生組織發展、貧困生教育與培養等多個方面。
經過以上對策的實施,我院大學生綜合素質逐年提高,受到社會及用人單位的好評,學生發展相對較好,我院就業工作連續六年在省內名列前茅,連年獲“先進就業單位”稱號。但現在大學生受到社會多因素的影響,我們會不斷努力全面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學生、家長、企業和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房德才.淺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素質,素質教育
近年來,我國高校普遍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大多數高校都相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模式。廣東海洋大學也緊緊圍繞“三能”人才培養目標,以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為契機,大力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符合高校學生實際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模式。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模式的領導機制和工作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和省教育廳一再發文強調必須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對此我校高度重視,1998年6月,我校正式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長任組長的健康與心理衛生教育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健康與心理衛生教研室,開設了“健康與心理衛生教育”公共必修課,并開展了系列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實效。為切實加強該項工作,我校又于2002年10月正式成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并在辦公場所、辦公設施、人員配備、經費投入上給予優先保證。2004年9月,學校專門發文強調必須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明確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的隊伍主要由三部分三個層面組成,一是由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專任教師所組成的專職隊伍;二是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學院副書記、輔導員和健康與心理衛生教研室的醫生及文法學院社科系的心理學專業課的教師組成的兼職隊伍;三是由大學生心理協會會員為主、學生骨干和心理信息員等組成的學生協作隊伍。2007年2月,學校發文成立了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學校黨委副書記任組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完善和健全領導機構。經過積極籌備和相關業務培訓,2007年4月,我校農學院、文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心理輔導站正式掛牌,二級學院學生心理輔導站試點工作開始正式運行,并已于2008年在學校各學院全面鋪開。2007年12月選拔和培訓了一批學生心理信息員,初步形成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學生朋輩心理互助人員等三級網絡工作體系。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模式的隊伍建設
為確保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切實有效地開展,學校不斷選派專兼職教師參加省內外各種專業培訓和學習交流。如組織人員參加省教育廳委托省高校心理健康與咨詢專業委員會或省高校心理健康與咨詢專家指導委員會組織的思想政治骨干暨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訓班。2008年7月還組織了30多位輔導員參加了華夏心理網的國家心理咨詢師證書培訓班學習。
在加強對外交流的同時,我校堅持在每年8月對全體輔導員、院系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特別是當年新聘任的專職學工人員,舉辦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業務培訓班。在每年4月舉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中,通過邀請一些知名專家或教授以講座的形式加強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人員的業務知識和咨詢技能,學校先后邀請了香港城市大學、暨南大學、廣州醫學院等高校的知名專家來我校授課講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還經常不定期地召開專、兼職人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座談會,專門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問題,共同提高大家處理疑難問題和復雜個案的能力。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模式的常規工作
1,每年4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從2004年開始,我校每年舉辦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至今已舉辦五屆,具體內容包括發放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小冊子、專題講座、相關人員培訓、心理電影賞析、戶外心理測試及現場心理咨詢、心理征文、心理游戲、心理沙龍、心理劇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共開設心理講座20多場,有15000多人次的學生參與,印發宣傳資料1 0000多份;培訓學生心理輔導骨干1 800多人次。
2,每年1 O月開展新生心理普查與建檔工作。從2005級新生開始,我校每年均對當年入學的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并建立相關檔案,目前共有10500多名新生接受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了心理檔案。2007年4月對11723名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大規模的心理健康狀況測查,并建立了相關電子檔案。新生心理普查每年l O月舉行一次,全校性普查每兩年舉行一次。
3,進一步規范和健全心理咨詢相關記錄。仿照綜合性醫院心理門診和住院部的詳細記錄病人病歷的做法,2007年1月開始啟用心理咨詢熱線電話記錄本、心理咨詢預約登記本、心理咨詢記錄本和心理咨詢登記本。堅持個體心理咨詢值班制度,2006年開始聘請相關院系心理學任課教師為兼職心理咨詢教師,加強個別心理咨詢工作力度。同時特別注重做好心理問題特殊學生的介入和轉化工作,加強相關院系的溝通與聯系,共同跟蹤和關注心理問題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
4,教學科研工作。從1998年起由校醫院的醫生面向大一新生開設了《健康與心理衛生》必修課程。從2002年開始,每學期均開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任選課,共30學時,1.5個學分,選修學生均表示收獲很大,反應良好。2007年,我們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為契機,高度重視教學改革,修訂和完善了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教學計劃等教學基本文件,完成了校級精品課程申報網站建設,初步形成網絡教學平臺。2007年成功申報一項校級教改課題。每年均有數篇學術論文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等本專業領域的國家級核心刊物上發表。2008年成功申報一項省思想政治教育重點研究課題。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模式的特色工作
1,兩度普查。每年10月份均對當年入學新生開展心理素質普查,每年一次;每隔一年的4月份對全校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普查,每兩年一次。
篇6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科研項目(JZ160220);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教改項目(XJJG2015001)。
一、建構心理學本科專業人才立體化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內涵。
目前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得到重視和應用[1],基于近年專業建設的行動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建構應用心理學專業復合型人才立體化培養模式是化解學生專業學習困境的必然途徑[2]。所謂“立體化模式”,是相對于傳統人才培養的的單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體化”具備多維度、多角度、多層面和多方位的內涵[2-3],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即打破傳統高等教育偏向知識灌輸的單一模式,基于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以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現代教育思想特別是系統論教育思想為指導,強調要全方位地調動各個教育、教學環節諸要素如人才培養目標、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教學手段與方法、教育途徑、教育評價等并進行立體化設計以形成有機統一的綜合教育體系,努力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緊密圍繞培養目標,采用課內與課外、課前與課后、校內與校外、現實與虛擬(網絡)、國內與國外多維一體的學習策略,展開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的各項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風格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學本科專業人才立體化培養模式的建構內容。
1.完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模塊,奠定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基礎。
根據專業的發展趨勢與學生發展需求,按照學院對地方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我們分階段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相應對專業課程體系作出調整和完善,把課程模塊分為:通識課程、基礎導論課程、專業導論課程以及方向性選修課程、實訓課程等五大立體化模塊,逐步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比例(占30% 以上) [5]。
圍繞課程體系的確立,逐步選擇有條件的課程建立立體化教材,實現課程內容的立體化。應用心理學立體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學輔導書和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網上電子習題和心理學案例分析、輔助教材等教學資源。
2.教育理念的立體化。
教育、教學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觀、師生觀、教育教學過程觀等多方面的基本認識。應用心理學立體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學活動和心理學知識的實際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突破原來以課堂理論知識灌輸為主,而不是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為主的設計思想和體系,向突出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培養的方向改變。特別是,立體化教育認同教育過程中存在雙重主客體的觀點: 即認為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同時又互為認識和學習的對象(客體)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有著多向立體的學習信息的交流與溝通,而非僅僅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單向灌輸。
3.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立體化。
大學傳統教育教學采用滿堂灌的單一授課方式。立體化教育教學則要求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立體化教育、教學方法應具有挑戰性、啟發性、靈活性、激勵性、反饋性等多種特征。基于這一理念,我們堅持探索和借鑒的特色教學方法有:“元問題提問”環節、“5 分鐘老師”制度、研究性教學法、研討式、案例教學、體驗教學法、基于反轉課堂的PBL等,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聽課熱情更高。
4.教育教學手段的立體化。
課堂教學手段的立體化。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多數課程都能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增強教學效果,大大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克服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的不足,極大地拓展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這樣也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課堂分析與討論,真正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和諧課堂。
課外輔導方式的立體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實現課堂教學與網上輔導相鏈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傳統的課外輔導方式單一化的局限。如通過網絡可以實現對校內外心理學專業課程網站資源的鏈接,學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隨時學習各網站上的有關教學內容、學習輔導材料、知識擴展材料、課程錄象等。師生通過 e-mail 的方式進行打破時空的立體化指導、學習督促和交流。
5.課外輔導與實踐活動體系的立體化。
W生分層化、多樣化教學輔導。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分別來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學習基礎、將來發展取向、學習興趣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要重視讓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自由結合,注重發揮全體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發展優勢,克服弱勢,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課堂教學與課下自學相鏈接。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布置學生的自學內容。課外自學包括預習、復習和自主學習。自學材料包括參考書、期刊、專業書籍、網上資源等,鼓勵和指導學生搜尋有關資料,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利用網上資源和圖書館等其他有效信息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這樣,既能避免傳統教學“一刀切”的弊端,切實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又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外活動相鏈接。在實踐教學方面,力圖使實踐教學體系適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專業學習的需要,注重分層、多樣化、立體化協調發展,以利于培養心理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內實踐教學體系的分層立體化建構,包括:通過實驗室模擬實訓課程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通過校內實訓場所(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實驗室、團體心理訓練室等) 的課堂教學開設應用技能課程,通過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的撰寫與研究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較為全面的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分層、多樣化建構。主要通過校外見習、實習活動,綜合培養及檢驗心理學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其目標是形成獨立而靈活的相關行業的從業能力。
6.課程考核與教育教學評估的立體化。
課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實施的調控棒。可以采取實行“平時成績 +期中成績+ 期末成績”的課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來自平時作業、課堂發言、實踐活動的參與等平時成績; 70% ~ 80% 來自期中與期末的理論與技能考試(有閉卷、開卷、半開卷、課程小論文、實驗報告、實驗設計等方式) 。同時,可以嘗試打破追求標準答案的靜態考評模式,倡導動態的多層次、多樣化考評模式,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學生互評與老師評價相結合,既體現評價的共性,又體現評價的個性。
三、心理學本科專業立體化培養模式的實踐情況。
1.以模塊化課程設計為依托,分階段有序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
參照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我們在理論課程體系中構建四個不同層面的模塊式課程:通識課程、基礎導論課程、專業導論課程以及方向性選修課程,每一模塊中又包含不同層次的課程。
模塊化理論課程以動態階段性學習來實現。本科一年級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采用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在課前給出與課堂教學目標相關的材料,采用問題啟發式、類比討論式、內容專題式等教學方法,積極促使學生對概念和原理進行準確理解;本科二年級進行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本科三、四年級進行建構性學習,第三年開始接受應用技能類課程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外來信息,而是主動地對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在教師和他人的協助下,以共同解決問題的活動來建構知識的意義。采用建構主義的方法教學,激發學生形成自學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加強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2.以專業實訓和校園特色專業活動為落腳點,建立實踐教學體系。
我們通過前期調查學生的專業興趣和社會市場的需求特點,根據不同年級和課程性質設計不同的校內技能實踐活動,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此外,我們也開展了研究型實踐教學。此環節以導師制和互助學習圈為平臺。在雙向選擇方式確定的指導教師指引下,通過前期調查、研究設計、統計分析、論文撰寫等科研訓練過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指導高年級大學生以興趣小組為單位,在導師指導下,積極申報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積極參與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及心理沙龍,并將其作為一項常規性、基礎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創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
同時,我們也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分層式多樣化校外實踐教學體系。主要通過校外見習、實習活動,綜合培養及檢驗心理學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其目標是形成獨立而靈活的相關行業的從業能力。這項工作僅僅靠一兩個實踐教學基地是難以達到效果的。為保證心理學專業學生校外見習、實習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層次合理的實踐教學基地梯隊。、在實踐活動方面,我們指導本專業學生為主體的心理學協會等學生社團開展了多種富有成效的實踐活動,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特殊教育學校支教活動、四川地震災區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學習力與積極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養各個環節,融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
積極人格對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決定作用。積極人格的功能使學生對自我認知更完善,這有助于有效的處理自身與社會文化環境所產生的問題,能促進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情緒整合能力發展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在情緒發生變化的時候從多個角度看問題。這一思維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我們通過開設大學生幸福課有效達成了積極人格培養的目標。一是通過理論講授讓大學生形成對積極人格的認知;二是通過素質訓練讓大學生感悟與增強積極品質;三是通過主題討論讓大學生理解幸福的真諦;四是通過心理測評讓大學生了解幸福感狀況。
4.以“雙師型教師”與校外導師建設為智力保障。
在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必須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這就要求專職教師在掌握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還要了解和熟練掌握計算機和高等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相關應用性知識和技能。加強自身實踐能力的提高,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我專業部分教師已通過參加專門的心理學師資培訓、獲得國家心理咨詢師二級以上證書、主動服務社會。并且,積極鼓勵本專業教師以各自的方向專長與企事業單位的實際服務需求相對接,深入一線開拓專業理論方法的應用,又為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提供豐富而詳實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視通過立體化的教學評估體系來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包括學生信息員評教、問卷、座談、網絡評教、教師自我評教、專家評教等方式,評價內容既包括教學,也包括教師科研、實踐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學應用實踐經驗的校外導師來充實師資隊伍,他們廣泛分布于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心理咨詢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通過專業講座、心理沙龍和專題討論會等形式服務于學生專業理論與技能提升,并開闊了專業視野。
四、總結
心理學專業是一個新興而前景廣闊的本科專業,為更好地培養社會所需的創新實踐人才,在專業建設中,我們結合自身與當地發展實際和教育部頒布的有關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將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確定為“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設計部門、工商企業、醫療、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針對心理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專業培養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不科學,課程零散、龐雜、課程銜接不連貫,課程間整合混亂、課程內容陳舊,講授方式單一等諸多問題,基于專業建設的行動研究,提出心理學專業人才立體化培養模式的建構設想及其內涵的六個方面,并就相應的實現途徑進行了探討。
隨著立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理念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不斷實踐,心理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也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近年來,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較高水平,廣泛分布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市場營銷、用戶體驗、心理咨詢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司法與犯罪行為矯正等領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評價較高。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上,共計50余人考取碩士研究生。通過四年系統的專業學習,絕大多數畢業生獲得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家庭婚姻治療師以及育兒師等崗位的專業技術資格認證,并具備相應方向的專業操作技能。通過十余年不斷積極夯實專業基礎,加強學科建設,凝練學術方向,打造優勢特色,已初步將心理學本科專業建設成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層次較高的專業學科。
參考文獻
[1]高立群,彭聃齡. 21 世紀心理學走向和人才培養的調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5).
[2]莫 雷.培養心理學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8(2).
[3]李國強,王旭紅. 應用心理學業人才立體化培養模式的建構初探[J]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2) .
[4]辛 勇.心理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7(4).
篇7
論文關鍵詞:地方工科高校;就業指導;有效性
一、地方工科院校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意義
地方工科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良好實踐能力的高級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任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工科院校畢業學生的就業、創業熱情被進一步激發,在校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就業指導工作在人才培養目標和滿足社會需要等方面所起到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日益凸顯。如何有效地指導和輔助地方工科院校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主動出擊、適應市場、理性擇業”成為新時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課題。
對于工科畢業生來說,成功的人生選擇不但需要過硬的意志品質、堅實的專業基礎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更離不開學校的正確指導。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連續高速增長,而市場能提供的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崗位的增幅大大低于畢業生數量的增幅。以2011年為例,當年大學畢業生達到660余萬人,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超過700萬,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畢業人數的劇增,給高校畢業生,特別是工科院校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就業心理壓力。地方工科院校承擔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和服務第一線所需技術人才的使命,而工科生的工作環境相對于其他專業更艱苦,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從而引起心理障礙。加之主觀上缺乏合理的自我分析和職業定位,對最新的就業、創業政策和市場需求的把握能力不足,就業信息獲取渠道不暢,部分畢業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因此,搞好工科院校就業指導工作,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意識,幫助其緩解就業心理壓力。同時能夠指導學生理性分析當前形勢,對幫助其掌握科學的擇業方法,展現自己的智慧,顯示和增強專業實力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做好就業指導工作,有利于引導地方工科大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并積極開展相關設計工作,有利于提升就業成功率和就業滿意度,逐步減少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等、靠、要”等消極心理,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合理就業。
二、地方工科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現存的問題
隨著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化趨勢的加快,各高校結合本校實際,面向大學生開展了形式多樣、效果良好的就業指導。雖然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已經有過不少積極的探索,但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效果上都還不能充分適應學生的求職、創業需要,也還不能充分適應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要求。隨著社會和行業的發展,學校要進一步改進工科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服務于工程技術人員成才的需要,找出存在的問題,正確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引導畢業生參與社會就業。
1.就業指導功能定位不合理
受制于傳統就業心態,對就業指導的認識不夠,社會各界往往誤認為就業指導是畢業前的指導。從開展就業指導的時間和對象來看,基本上是以畢業班學生為對象的“第四年指導”,把“就業指導”簡單地理解為“擇業指導”,各高校基本上都存在著認識上失誤和行動上滯后的問題。直到現在,許多高校仍然將就業指導工作安排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最后一年,稱其為“畢業生就業指導”。就業指導的對象僅限于為畢業生提供指導和服務,就業指導的對象多為高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很難得到專業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甚至有相當數量大學生表示不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和意義。這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全程化特點。就業指導對象單一、內容陳舊、形勢陳腐等問題導致學生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不認可。這種功利性很強的就業指導,對于發展和完善就業保障體系也非常不利。
2.就業指導體系、機制尚不健全
相當數量的地方工科院校對就業指導工作的全員化、全程化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把就業指導工作當作一個規范的科學體系來建設。片面認為就業指導只是某些職能部門和師生在大四學年的事情,沒有把就業指導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過分的強調課程的實用性和時效性,將大量的教學時間專門用于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的分析、企業用工需求信息等表層工作。這些教學內容,對畢業生掌握擇業技巧和提高就業的成功率有促進作用,卻使得就業指導工作成為重服務、輕教育的短視行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指導的深入開展。在教學形式上忽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途徑,如就業指導課、專題講座、個別咨詢、社會實踐等。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缺乏以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理論為基礎的全方位指導,最終影響了就業指導的實際效果。
3.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人員緊張,個性化指導不足
根據教育部規定,專職就業指導教師與專職工作人員與應屆畢業生的比例要保證不低于1∶500,但目前多數地方工科院校還沒有達到這個比例。有條件的高校在就業指導人員不足時,會抽調人力資源等專業的教師應急,而地方工科院校受制于學科、專業設置,往往缺乏相關領域的人才。面對上級檢查時,往往臨時雇傭社會人員湊數,考慮到編制、待遇等問題,檢查過后立即解除用工關系。學校又沒有針對就業指導教師的系統培訓,加上這支隊伍流動快,穩定性差,所以專業水平不高。由于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不夠,多數學校的就業指導課常為百人規模的大課堂,師生間缺乏互動,更談不上進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個性化就業指導需要指導教師具有豐富的職場知識背景,掌握就業政策、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夠長時間與工作對象保持互動。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當前就業指導教師數量有限的情況下開展起來的確十分困難。
三、南京工業大學為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有效性而進行的探索
作為一所擁有百年辦學歷史的、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省屬重點建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勢下,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根據培養高級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和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就業指導體系,提高了工科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有效性。
1.明確職責、落實考評,建立動態就業指導體系
地方工科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積極轉變為就業指導而指導的心態。為使此項工作持續而有效地開展起來,南京工業大學成立了以分管學生工作的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就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校就業指導工作。二級學院都成立了就業指導工作領導小組,學院黨政主要領導任領導小組組長。各院系把就業指導工作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將工作各項指標(參與各級各類的就業指導課題研究并形成學術成果;進行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并形成書面的調查報告;學院領導積極推進與對口行業重點單位的聯系與合作,邀請對方派人開展職業能力培訓等)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責任書,實行目標管理,嚴格考核,建立就業指導工作的長效機制。
學校定期召開由校領導、院系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全校就業指導工作會議,研究布置相關工作。明確職責和落實工作,努力使招生、培養、就業形成一個橫貫學生學業生涯的系統工程。在學校統一領導下,就業指導工作、學生培養工作、教學管理工作有機結合,交叉互動。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適時調整就業指導的目標、計劃和方式、方法。根據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從動態的角度審視和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各二級學院也要根據學校的總體安排,積極主動的開展就業咨詢與指導工作,提供個性化的優質服務,向社會有針對性地推薦畢業生。
2.建設全程化的就業指導系統
南京工業大學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就業教育,通過職業生涯規劃介紹、就業指導課、職場人士講座、日常咨詢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系列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就業政策,掌握就業技能。
很多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因為對專業認識不清、對行業現狀不了解等原因而未能做出合理選擇。針對這種情況,南京工業大學對新生進行了性格測試、職業興趣測量、能力傾向測量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專長和弱點,進而實現自我職業生涯目標的準確定位。在進行就業指導時,一方面讓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學長講堂”、“企業HR進校園”、“合作企業開放日”等活動,為學生創造了解關于本專業就業信息和工作情況的機會。另一方面指導他們制定初步的學業規劃與人生定位。結合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學校提供豐富多樣的就業教育和人生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擇業觀,以實現雙向選擇和人職匹配的職業目標。面對部分新生在入學后對自己所學專業并不感興趣而出現的厭學現象,學校要鼓勵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轉系、攻讀雙學位等,對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作出調整。
進入二、三年級后,學校將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放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對想直接求職,畢業后就業的學生,組織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每學期末還需根據學生的表現,修正和充實富有個性化的指導內容。學校依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業意識,同時根據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職業定向,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深化。為此,南京工業大學圍繞“我是一個職業人”來設置專業知識教學內容以及就業指導課程的環節。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以此增強就業的崗位核心競爭力。因應學生的要求,聘請企業人事部門負責人傳授求職方法和面試技巧等應聘必須掌握的知識。學校還根據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為廣大學生提供資格水平、能力認證等方面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專項技能水平。針對考研和出國留學的學生群體,組織每年兩次的專場咨詢會,進行考研和出國留學方面的咨詢工作。
四年級時學生即將畢業,學校明確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良好的職業品德。具體落實:幫助學生調適擇業、就業心理;引導學生加快個人社會化進程,自覺實現從學生角色到職業角色的轉換;辨析就業形勢政策、就業程序;傳授求職方法和技巧;促使學生抓住機遇,順利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目標。學校還引導學生以成熟心態面對求職過程中的挫折,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克服困難。南京工業大學對現有實習基地進行梳理,組織多場“實習生崗位招聘會”。實習過程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職場環境,一方面有利于將專業技能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培養了他們勇于邁入職場的堅毅品格,引導他們與用人單位進行良性互動,從而學會自我營銷,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
3.鑄造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就業指導隊伍
南京工業大學建立了一支以就業指導專職教師為龍頭、輔導員為主體、職業指導專家廣泛參與的就業指導隊伍。過去幾年中,學校陸續引進了幾位專職就業指導教師,在校內聘請了十余位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組建了“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教學團隊”。學校特別組織教師到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見習參觀、參加各類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培訓。受訓后的教師不但具備就業指導教學所具備的專業知識,還能夠為學生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利好政策的驅動下,學工部門把就業指導工作納入到學生工作體系中。在校的專職輔導員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后續培訓,獲得了職業指導師、人力資源管理師、心理咨詢師等相關證書,逐步建立起了就業指導教師的授課準入制度。教學主管部門積極配合,引導廣大專業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就業指導教育。把就業指導工作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當中,服務學生的成長、成才。
篇8
論文摘要:大一新生入學就面臨很多方面的適應問題,其中心理適應最為關鍵,本文從新生主要心理矛盾入手,探討了新生心理不適的原因,歸納了學生心理自我調適的方法,并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了心理適應教育對策。
大一新生在剛入學時,會面臨許多方面的適應問題,如學習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關系適應、擇業適應、價值觀適應等內容,其中心理適應最為關鍵,能否順利通過“心理關”,對新生在大學階段的發展至關重要。
大學生活正是一個從單純走向繁雜,從依賴走向獨立的裂變時期。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發展的階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都曾有過一系列關于大學生活美妙的聯想,然而,由于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生活環境、學習特點、人際關系等因素的驟變,使許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據對淮陰工學院某二級學院339名大一新生調查結果顯示:37.8%新生入學3個月還未適應大學學習與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狀態是非常復雜的,在適應的過程中,會不同程度的表現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無措、孤獨、失望。這些心理矛盾交織在一起,若長期尋求不到合理解決的途徑,就易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1.大一新生心理不適原因
1.1角色改變與自我評價
大學里評價人的標準并非是單一的學習成績,能力特長是在實際生活中衡量一個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來愈重要的傾向。比如一個大學生知識面很寬,或者社會交往能力很強,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體育專長,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這會使那些只看重學習成績缺少能力或特長的新生心理上產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績優秀卻得不到掌聲如潮,另一方面學業不如自己的人卻在校園和社會上如魚得水。因而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就發生了動遙對這種困惑迷茫的心理狀態調整不好,就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1.2重要人際關系喪失與挫折感
大學新生最重要的喪失是喪失了對家庭完整的依賴。從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費、如何分配好時間、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幫助時往往得不到及時的幫助,這使得初次離家者頓生無助之感。大學生因無法獨立生活而退學回家的事例也時有發生。
第二種是指對教師的依賴減少。大學比中學更多強調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習生活中都要充分發揮自覺性、主動性,自控能力要強,大學新生剛來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不能及時完善地調整自己的學生則可能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和人際關系難以適應,由此會引發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
第三種是指朋友的分離。中學時代許多人都結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這種友誼是人青春時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財富,這種朋友關系是影響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外在因素。但升學使多數好朋友各分東西,身處異地,新的環境中又難以短時間內覓到摯友。一旦遇到困難,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對新生活不適應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多通過書信、網絡、手機與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維持友誼以獲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調適方法
2.1積極暗示法
新生學會正確運用積極暗示可充分調動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務的潛在身心資源,不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強自信,保持平靜的心態,而且有利于增強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來越多”、“我的進步越來越快”。
2.2順其自然法
這種調適法的核心是要在整個適應過程中保持一種自然、寧靜、平常的心態,主動直面各階段出現的得失成敗,準確使用順其自然法不僅有助于避免或減輕在適應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急躁和抑郁情緒,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
2.3重新評價和再定目標法
新生在上大學前長期使用單一評價方式,與大學新環境的多元評價方式不適應。因此,正確認識與評價自我,建立與新環境相適應的評價方式,對新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非常緊迫。新生進校后不久主要表現為目標迷茫化、目標喪失化和目標沖突化。在新環境里,為使新生的學習、生活有明確動力和努力方向,每個新生應結合自身特點,重新設定合適的目標。
2.4宣泄情緒法
新生在適應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負性情緒,為防止長期被負性情緒所困擾,應及時、適度、合理地宣泄負性情緒,從而獲得心理平衡、恢復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緒時要注意及時、適度、合理三個原則。宣泄情緒法有:運動、聽音樂、找人傾訴、睡好覺、日光法、擊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觀山水、賞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溝通法
當大一新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等方面產生困惑苦悶時,應針對不同問題,及時大膽、主動與父母、導師(專業教師)、輔導員、同專業高年級的學生、其他新生或同鄉、心理咨詢中心老師一起交流和溝通,向他們傾訴苦悶,與他們共同探討對策,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尋求各方面的社會支持。
3.大一新生心理適應教育對策
3.1將入學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在新生入學后,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教育,如學習輔導、生活輔導、人際關系輔導、青春期輔導、挫折教育等,更重要的是加強心理輔導,讓新生正確看待自己在適應階段出現的各種心理變化,有效地調節自己的心理、行為模式,預先告知他們將面臨的各種變化,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適應方法,提高大學新生的自我調適能力。輔導員、導師(專業教師)、專業心理咨詢師采用年級指導、班級心理輔導、宿舍引導、個別談心等多種形式,利用宣傳欄、小冊子、網絡、電話、短信等多渠道增強學生的歸屬感。挑選并培訓班級男、女兩名心理委員,使他們接受理論知識、朋輩輔導教育、集體拓展活動,增強其實際應用能力,組建班級心理委員-學院心理咨詢老師-學校心理咨詢中心三級縱向模式,這是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團體凝聚力,更快適應大學生活的有效手段。
3.2開展新生心理普查,關注不同群體的適應情況
通過學校開展統一心理普查,可以把握新生的適應及心理健康情況,可以有針對性開展工作。對于嚴重適應不良、家庭貧困、心理健康有問題、學業困難、身體殘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群體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建立相關的檔案信息和資助幫扶系統,從物質、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加以關心,有“獎、助、減、勤、貸、捐”六渠道-各類獎學金、助學金、學費住宿費減免、勤工儉學、助學貸款、老師向貧困生送溫暖行動,輔導員+導師(專業教師)+班干部合力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加強精神鼓勵,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接受特殊學生的個別心理輔導。
3.3開展系列教育,盡早確定職業方向
從新生入學階段就引入職業規劃的理念,除了在第一課堂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開設就業指導課以外,積極邀請知名校友、職業規劃師、校內外專家教授、優秀的高年級學生(如就業之星、考研之星、創業之星等)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講座、交流會、集體實踐活動,使新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盡早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傾向及專業特點,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向,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學生活,更迅速地度過適應階段。淮陰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大一上學期就面向全體新生舉行了“適應大學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實習及社會實踐”、“就業方向指導”四個專題講座和交流會;并創新性地設計了大學生成長手冊,涵蓋了李開復給大學生的信、學期規劃、階段小結、學期總結、綜合成果展示、導師和家長評語等多方面內容,引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做好大學規劃,樹立堅定目標,用點滴積累鋪墊成長之路;此外,還開展了全學院新生問卷調查,從學業、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調查統計分析,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下一階段工作。這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在新生中反響較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9
大學生自我傷害相關因素自我傷害行為(self-harm,簡稱SH)是指人們通常在經歷強烈情感痛苦之后所做出的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借此發泄心中的憤怒和自我憎惡之情,屬于一種情緒調節行為。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間在校就讀的大學生。
研究方法:采取隨機抽樣和分層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
1.2使用工具
1.2.1大學生調查問卷:自我設計大學生自我傷害調查問卷。經過信度和效度檢測。
1.2.2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1.3統計方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嚴格的數據審核,應用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相對數據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大學生自我傷害率及分布情況
在省內外12所高校,發放問卷185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0份,有效回收率為97.30%。根據綜合調查問卷,1800名學生中,年齡在16~25歲之間,篩選出有自我傷害的大學生481人,自我傷害率26.7%。有自我傷害的男生264人、女生217人,自我傷害率分別占總人數的14.7%、12.7%(χ2=82.027,P =0.000)。
1800名學生中,來自農村、城鎮、城市分別為961、377、461人,自我傷害的人數分別為279、106、96人,自我傷害率分別為29.0%、28.1%、20.8%(χ2=10.045,P =0.007)。具體分布見表1和表2。
2.2大學生自我傷害的行為方式
在大學生自我傷害的481人中,自我傷害方式以吸煙為最多,其次是打自己、掐自己、拽頭發、咬自己、酗酒等。具體見圖1。
2.3大學生自我傷害的具體差異
2.3.1文理科間的差異:理工科(28.9%)學生自我傷害率明顯高于文科(22.6%)(P =0.000,χ2=7.337)。
2.3.2性別差異:男生自我傷害率(39.1%)明顯高于女生(19.51%)(χ2=82.027, P=0.000)。
2.3.3省內外就讀的差異:省外就讀(31.7%)的大學生自我傷害率略高于省內就讀(26.6%)的學生(χ2=1.948, P0.05)。
2.3.4是否獨生子女的差異:自我傷害率獨生子女(27.0%)略高于非獨生子女(26.8%)(χ2=0.011, P0.05)。
2.3.5月均消費水平的差異
月均消費在500元以上的大學生自我傷害率(30.1%)、300元以下(26.2%)、300~500元(25.2%)(χ2=4.118,P=0.128)。
2.3.6家庭情況
父母離異(29.8%)的自我傷害率略高于非離異(26.6%)家庭的學生(χ2=0.402,P0.05)父母經常對孩子施暴(χ2=47.137)、在孩子面前吵架(χ2=32.394)懲罰及懲罰方式越重(χ2=18.198,χ2=26.352)、學生對父母管教態度及方式不滿意(χ2=38.461,χ2=18.888),父母吵架感覺對其有影響(χ2=17.743)的自我傷害率顯著高于同組的學生(P0.01)。
2.3.7成長經歷及與親子關系情況
從小沒有跟父母長大的學生,自我傷害率(33.1%)略高于跟父母長大(26.2%)的學生(χ2=3.550,P=0.060)。
童年有負性情緒記憶(χ2=20.489)并影響性格發展(χ2=14.432)、經歷重大的生活事件(χ2=16.397),自我傷害率顯著高于同組的學生(P0.01)。
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時,經常對父母說的學生,自我傷害率顯著低于同組的學生(χ2=29.075,P0.01)。
2.3.8大學生自我應對方式
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積極調整情緒(比較樂觀對待)的大學生自我傷害率明顯低于其他群體的學生(χ2=15.441,P =0.000)。產生負性情緒:悲傷(χ2=72.790)、苦悶(χ2=55.734)等的大學生自我傷害率明顯高于其他群組的學生,P0.01)。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出去散心(28.0%)的學生的自我傷害率略低于不出去散心(26.2%)的學生(χ2=0.688,P值=0.407)。找同學或朋友傾訴(26.2%)略低于同組的學生(57.2%)(χ2=0.399,p=0.527)。
2.3.9個人生活習慣
平時有與同學動手(χ2=40.481)、模仿電視等情節(χ2=25.040)、無個人興趣愛好(χ2=17.508)、有藥物依賴(χ2=13.324)的學生自我傷害率顯著高于同組的學生(P0.01)。
2.3.10人際關系
與同伴關系不好、孤獨是自我傷害的主要因素。無知心朋友(χ2=13.663)的學生自我傷害率顯著高于同組的學生(P=0.000)。
2.3.11自我接納程度
大學生主觀性格特征(χ2=11.516)自我傷害之間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1)。認為自己性格內向的大學生自我傷害率最高;認為自己性格外向的其次;認為自己性格中等的最低。
2.3.12自我滿意度
大學生對自己性格(χ2=16.397)、生活(χ2=55.104)、形象(χ2=49.460)、經濟(χ2=14.629)及學習成績(χ2=5.840)不滿意的學生自我傷害率明顯高于滿意的學生(P0.05)。
2.3.13學習成績情況
大學生自我傷害在學習成績間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χ2=21.295,P=0.000)。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自我傷害率(39.6%)最高,其次是學習十分優秀(37.9%)的學生,學習一般(25.7%)和優秀(22.0%)的學生的自我傷害率最低。
2.4大學生自我傷害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問卷包括E、P、N、L四個因子,將所測EPQ問卷的得分,E、P、N、L四個因子與自我傷害作非參檢驗,結果顯示P、N、L與自我傷害間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5,6],P(p=0.000)、N(p=0.000)、L(p=0.004)。大學生自我傷害者的P、N、L分值有顯著統計學差異。E與自我傷害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518)。
3大學生自我傷害的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通過對前面各單因素的卡方檢驗結果,對P值≤0.05的變量進行logistic篩選,結果如下:
表3
上述父母訓斥、同伴關系不好、孤獨、失戀、童年負性情緒記憶影響性格發展五因素是自我傷害的危險因素,隨著分值的增高,危險因素增大。這五因素分為是和否兩個等級。管理情緒樂觀,對自我傷害是保護因素。
積極調整情緒(OR值=0.618 1,是自我傷害的高度危險因素,父母訓斥是不訓斥自我傷害的2.698倍。父母減少或避免對孩子的訓斥可減少學生的自我傷害率。同伴關系不好:其P(Sig)值為0.000, OR值=18.262>1,是自我傷害的高度危險因素,同伴關系不好是同伴關系較好的自我傷害的2.905倍。同伴關系越不好,自傷的機會就增加2.905倍。孤獨:其P(Sig)值為0.000,小于0.05,OR值=8.247>1,是自我傷害的危險因素,感到孤獨是不孤獨的學生自傷的2.11倍,學生越感到孤獨,自傷的機會就會增加2.11倍。失戀:其P值為0.000,小于0.05,OR值=11.373>1,是自我傷害的高度危險因素,失戀的學生,自傷的機會就會增加2.431倍。
4結論
4.1大學生自我傷害發生率,男生高于女生;理工科高于文科;農村略高于城鎮、農村和城鎮明顯高于城市。
4.2大學生自我傷害的發生與家庭狀況、成長經歷及親子關系、消費水平、應對方式、人際關系、學習情況、人格特征、對自我接納程度、生活、形象、經濟、學習滿意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4.3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大學生自我傷害受多種因素影響,是管理情緒樂觀、父母訓斥、同伴關系不好、孤獨、失戀以及童年影響性格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此,要有效預防、減少大學生自我傷害的發生,需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創造有利于其心身健康成長的環境。
參考文獻:
[1]Skegg K. Self - harm[J]. Lancet,2005,366(9495):1471-1483.
[2]Young R,Sweeting H,West P. Prevalence of deliberate self harmand attempted suicide within contemporary Goth youth subculture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J].BMJ,2006,6332(7549):1058-1061.
篇10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51-02
護理心理學是護理學與心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研究護理人員和護理對象心理現象及其心理活動的規律、特點,解決護理實踐中的心理問題,以實施最佳護理的一門應用性學科。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作為護理心理學教學中重要環節,有助于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實施整體護理服務,全面提高護理質量。當前,護理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與護理崗位的職業要求不完全一致,理論、實訓等教學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等問題,不利于護理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因此,為了適應現代護理崗位需求,課題組嘗試建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體系,探討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護理心理學實訓的教學效果,以期為探索培養臨床實用型人才的教育方式提供參考。
一、對象和方法
(一)對象。2014年9月初,采用方便取樣,在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護理專業平行班級中隨機選取4個班級,其中兩個班為對照組,另外兩個班為實驗組,對照組117人,年齡(20.14±0.73)歲,實驗組118人,年齡(20.10±0.66),兩組均為女生,學生在性別、年齡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具體如下:
1.對對照組實施傳統模式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即對照組先進行理論學習22學時,再安排實訓學習8學時。實訓分為若干項目,每個項目包括學習目標、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等內容。例如在放松訓練的實訓項目教學中,老師提出學習目標:掌握放松訓練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給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后讓學生分組練習。
2.對實驗組實施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通過與臨床護理專家溝通調研,總結出醫院相關護理崗位職業能力要求護士具備護理專業操作技能、健康教育、人際溝通、團隊協作、人文關懷等能力,結合護理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將護理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整改,分為基礎心理學知識、心理護理知識、護士職業心理知識三個模塊,每個知識模塊設計相應的實訓教學內容,分別為:基礎心理學實驗、心理護理技術、護士職業心理素質訓練三個模塊,即完成知識模塊的理論授課后進行相應的實訓課教學。每個實訓模塊包括若干實訓項目,每個項目包括任務引領、學習目標、操作流程、情境操作、注意事項、評分標準等教學環節。每個環節均按護理崗位需求進行設計,并遵照心理護理的工作過程“評估―計劃―實施―評價”四個步驟,組織“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訓教學。例如在心理護理干預技術模塊的放松訓練實訓項目教學中,課前由教師根據崗位需求,設計典型病例的劇本,培訓標準化病人;上課時先由教師模擬臨床情境,按照心理護理工作的過程,對標準化病人進行“評估病人―護理計劃―放松訓練―評價病人”的規范示教,并給學生提出與護理工作崗位有關的實訓任務及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學會放松訓練的心理護理操作技能、能順利與患者進行溝通、能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等;隨后學生3人為一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操作的分組練習,熟練操作的流程;練習期間,老師進行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操作的質量;學生分組練習后,再對標準化病人進行放松訓練的操作練習,由標準化病人給出反饋和意見,老師亦進行點評和總結,指出學生是否完成護理崗位需求的任務和目標,學生進行反思和分享;課后學生完成與實訓教學相關的作業。
3.實施教學的場所及人員。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實訓教學的場所均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學實訓室,實訓室配備了模擬病床單位、心理測評軟件、生物反饋儀等儀器設備,并裝有攝像頭、音響、電腦、大屏幕液晶顯示器等多媒體設備,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開展單向觀察、開展影像資料播放等多手段的教學活動。
進行實訓教學的教師為具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及高校教師資格的“雙師型”教師、骨干教師,并定期到醫院進行臨床實踐,具有豐富的臨床心理工作經驗及實踐教學能力。
(三)教學效果評價。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訓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過程性考核為學生課堂表現、考勤情況及實訓項目教學后作業完成情況,作業包括完成基礎心理實驗報告、心理測量自評報告和護理人員心理素質培養的論文各一份,評分由授課教師來完成,總分為40分。終結性考核由學生抽取考核題目進行操作,考核成績由考核教師進行評分,總分為50分。考核后學生需完成與操作考核相關的理論知識問題,回答問題總分為10分。考核完成后采用自制問卷對實驗組進行教學效果的調查。
(四)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率描述;計量資料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s);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訓前后兩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教學效果問卷調查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比較。教學后,實驗組過程性考核分、操作考核分、回答問題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01)。
(二)實驗組對教學效果評價。實驗組118人,發放問卷118份,回收問卷118份,有效問卷118份(100%)。實驗組80%以上的學生認為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操作能力、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有利于加強對護理心理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敬業精神,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
三、討論
(一)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護理心理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反映護理心理學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很多實習護生及畢業護生反映,雖然學習了護理心理學這門課程,但在臨床工作中不知如何與患者交流,不知道心理護理如何開展。說明學生對心理護理的學習還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在對實驗組的實訓教學中,模擬臨床心理護理工作過程及情境,使得抽象的心理護理工作更直觀,易于學生理解,同時老師通過規范化的示教及直接糾正學生練習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對標準化病人進行操作以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使得操作技能得到練習和強化記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在與操作相關的理論知識考核中,實驗組回答問題的分數高于對照組,說明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護理心理學知識。
(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促進心理健康。對照組的實訓教學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進行,使得理論和實踐脫節,增加了學生在實訓學習的難度,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實驗組在完成知識模塊的理論授課后安排相應模塊的實訓課教學,使理論和實踐不脫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同時,教師課前精心準備案例,培訓標準化病人,模擬臨床情境進行示教,讓教學更接近臨床護理崗位的工作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環節,掌握心理評估和心理干預的方法,也學會了解自己、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激發了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同時促進了心理健康。
(三)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在實訓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并按護理職業崗位需求,模擬臨床情境對標準化病人進行心理護理的操作,使得學生通過護患對話的練習,更好地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病人,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四)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心理學實訓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在實訓教學中,教師提出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學生在練習中通過分工與合作,相互接納和支持,彼此指出不足之處,共同完成任務,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