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辯論題目范文

時間:2023-03-30 12:32: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辯論題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語辯論題目

篇1

1.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三十年發展狀況分析(1983-2012) 

2.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3.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研究 

4.大學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的銜接:現狀與思考 

5.高職院校英語教學EOP轉向及其影響因素探究 

6.再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 

7.公共英語教學的專業化與專業英語教學的公共化——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8.從日本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看我國外語教學目標調整 

9.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方法——學術英語與大學英語差異研究 

10.《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 

11.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 

12.高校開展專門學術英語教學之瓶頸與對策芻議——以法律英語教學為視角 

13.淺談形成性評價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14.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英語教學 

15.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策略研究 

16.淺談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減負提質 

17.快樂嘗試小班化英語教學 

18.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任務型教學模式 

19.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英語語言學教學分析 

20.淺析中職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策略 

21.淺議職業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分層教學 

22.淺談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英語教學 

23.用“情”來凈化學生的心靈——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滲透 

24.基于交際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25.淺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優勢 

26.關于初中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

27.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28.論“小先生制”在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兩極分化中的運用

29.新課程改革下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淺析

30.對初中英語高效教學的思考 

31.深化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32.從中介語僵化看高職會展英語教學 

33.從應用語言學視角看英語文化導入教學 

34.中外合作模式下英語寫作教學問題及改進措施 

35.高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36.情景教學法在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7.淺析高職商務英語教學監控評價體系的建立

38.淺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能力的培養

39.英語語音智能測評軟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開發和應用

40.“對話教學模式”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41.限制交際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因素

42.關注視障生特殊需要,開展有效英語教學

43.談語篇分析理論在中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44.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45.論詞源學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46.初中英語教學提升有效性研究 

47.雅思聽力語料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作用 

48.初中英語教學中常見問題及對策分析

19.交際性教學法視角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探究

50.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策探討

51.幼兒園英語課堂常規教學思考

52.多媒體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探究 

53.淺談小學英語教學原則

54.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建議

55.如何讓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閃光 

56.淺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優勢 

57.基于需求分析的IT行業英語教學研究 

58.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現狀調查——一項基于反思性問卷的研究 

59.注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60.互動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61.論文化背景知識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62.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 

63.職業高中英語教學改革探索 

64.關于大學英語教學ESP論的一點思考 

65.對中國英語教學宏觀模式的思考  

66.行業英語需求狀況調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67.專業英語教學探索——計算機與網絡的運用

68.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研究——以大學影視英語課堂為例 

69.基于特征的生態英語教學效率評價方法探究  

70.大班基礎英語教學中以學生為授課主體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探討 

71.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教學新模式初探——南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紀實 

72.基于ESP課程體系的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連續體模型探索

73.建構和完善新型大學英語教學管理體系——一個解讀《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視角

74.轉型時期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對策研究 

75.大學英語教學背景下翻譯教學的個案研究  

76.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 

77.旅游管理專業英語教學優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門科技大學旅游管理專業英語學習行為特征的分析 

78.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79.走出中國英語教學的歷史誤區——外語教學的哲學思考 

80.《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實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語開設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的影響分析 

81.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 

82.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清華大學公外本科生英語教學改革設想 

83.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學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為例 

84.從外語學習角度看大學英語教學和考試的改革 

85.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反思 

86.從中外合作大學學術英語教學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學為例 

87.交際教學法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88.大學英語教學的動力機制構建——研究現狀與理論思考 

89.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的研究 

90.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 

91.從教學要素角度探究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教學策略 

92.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析——獨立學院英語課程改革實踐個案研究 

93.我國第一份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文件的制定與說明 

94.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定研究——再論聽說與讀寫的關系 

95.從通用英語到學術英語——回歸大學英語教學本位 

96.外籍教師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透析——一份中國學生問卷調查整理分析 

97.翻轉課堂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98.基于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自主學習能力研究 

篇2

地點:大學生活動中心206(初定)由班長聯合團支書借用

人物:全體同學(參賽選手每班各15人)

主持人:

邀請嘉賓:各班輔導員和英語教師外語系學生系團總支李老師

準備工作:

1,定好論題,分組(已安排)

2.通知各班參賽選手積極準備,增加比賽的精彩性(包括寫闡述官觀點,自由辯論論據,提問環節的問題,總結陳詞

3,獎品:獎項(1)最佳團體獎(2)最佳辯手獎男女各一個(3)互動環節獎品(保密)

各獎品有各班班費分攤,

4.宣傳工作:三份宣傳海報,具體分配給兩班的宣傳委員23#9#5#

5.現場布置:各隊用兩張桌子,對放(側向觀眾).播放放燈片:三頁.每頁包括辯論時,論題,辯手名字,各隊所持觀點,任務交給有能力做好的同學.

6.組織::各班組織委員及紀保委員負責監督全班人員到場并保持現場秩序(辯論時不要虛聲,喧嘩,吵鬧,發泄情緒等)

7.互動環節的題目

8.計時員:主持人負責,外加一個助理比賽流程及評分細則:

雙方分別總體闡述自己的觀點,每隊2',

自由辯論10分鐘(雙方互相辯論,不允許使用過激語言,不能過于情緒化,否則扣一分)

相互提問與回答,每隊共3個問題.一問一答2',總結陳詞,每隊各用2'

評委4人,收分員1員,統分員1人,總分最高的為一等獎,總分其次的為二等獎,然后由評委共同協商決定出男女最佳辯手

互動環節:1.辯論賽正式開始前由生技062班同學演唱一首英文歌

2.第一輪結束后進行"猜猜猜"游戲,具體規則:

(1)現場選出幾位觀眾答題,答對題目者方可參加游戲,選出6-8位觀眾自由分配為3-4組,

(2)由一人看物品并用英語描述出該物品的特征,(不可用肢體語言),由另一個來猜,猜對則兩人各得一份該物品,猜不對就了留給下一組(猜題的同學只允許猜三次),描述的同學不可以用該物品所出現的任一單詞,如toothbruth就不可以用tooth或brush.倘若違反規則,則需要演一段節目,時間為1-2分鐘,方可拿獎品

篇3

關鍵詞: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互動模式 師生互動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互動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堂環境。初中英語教師要學會應用互動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模式下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互動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使用英語的平臺,從而促進英語教學高效進行。

一、促進生生互動,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

互動英語并不是傳統概念的進行課堂活動,而是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加強課堂的英語交流。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英語溝通平臺,我在英語課堂上經常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課堂對話。在對話中我們可以更好地發現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教學。這種教學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對癥下藥,提高課堂效率。英語課堂上,我們可以利用課文中的英語對話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者讓學生誦讀文章。這種學生間的互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語言感知力,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

以牛津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Birdwatchers為例,在進行這一單元的教學時,首先我以領讀的方式,讓學生跟著我讀這一單元的生詞。讀完一遍之后,我隨即抽取幾名學生讀單詞。然后,我針對學生讀的情況,分析其口語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改進建議。最后,我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小組之間的互動。讓學生交流單詞的讀音、組成、結構,各抒己見,由于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展現出的特點也不相同。這樣,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彌補不足,促進英語學習的共同進步。

二、創新互動,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下鞏固英語學習

英語教學有很多方式,英語課堂有很多實踐形式。我在學生學習英語之余,經常開展一些英語活動,幫助學生運用英語知識解決英語問題,使該實際教學過程服務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我每學期都會為學生組織一次英語辯論會。我會研究本學期的知識重點,為學生擬題。在辯論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在意見分歧時,就會竭力地將自己學習的知識應用于討論中,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我會穿插辯論環節,為學生準備一些辯論題目,使學生定向地掌握某一方面的英語詞匯。例如,“題目一For Side:Advertisements should be controlled.Against Side:Advertisem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題目二For Side:Mobile phones are necessary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gainst Side:Mobile phones are not necessary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在用英語辯論的過程中學生訓練了英語口語,并且在即興的英語對話中提高了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英語辯論,活躍了英語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師生互動,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學習的問題

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是很重要的。互動中老師要認真關注學生的語言使用,對學生存在的英語學習問題進行糾正、分析。很多老師怕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錯誤并不可怕。只有及時地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并予以指導和糾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帶著疑問學習是一種良好的方法,我們可對學生的問題及時地發現并解決。師生互動,是發現并解決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促使學生高效學習。

我在課堂上經常針對課后的習題及試卷中的問題,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在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拉近了師生關系,我也能更好地發現學生的問題。這種問題就是我們講課中寶貴的課堂教學資源,只有發現問題才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例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英語知識運用方面的問題,在學生討論得出結果后,幫助分析對錯。針對問題幫助學生有重點地分析,通過互動教學模式達到教學目的。

互動教學是新課標下的一種良好的教學手段,利用這種教學手段。我們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在一個輕松的教學環境下,更好地認識自己英語學習中的問題,并從自己的問題出發更好地學習英語。這種教學模式也有助于老師總結、歸納英語中的重難點問題,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實現高效教學。

篇4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培養學生讀、寫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即能用英語進行交際,從而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初中階段是學生口語表達訓練的初級階段,也是形成良好表達能力的關鍵時期。英語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英語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培養、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在英語教學中以新課標為導向,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摸索出了一些關于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可行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幾種實踐方法

(一)口語能力,課內重點培養

列寧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交際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社會活動,教育部也在著力推動實施轉變“啞巴英語”的措施。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表示,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以聽說訓練為主,強調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這就意味著交際化的教學應是英語課堂的中心內容,教師應該努力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用英語自由地與他人交流思想,能夠聽懂并正確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圖,同時以正確的方式向對方傳遞自己所希望表達的內容,達到聽說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交際化的課堂教學充滿了自由開放式的活動,正是這些活動增強了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意識和能力。

1. 輪流值日報告

每天上課利用兩三分鐘時間開展值日生報告活動。報告的內容一改往日只介紹星期、日期、天氣情況和班級出勤的做法,可外加讓學生就某個話題進行介紹,如介紹自己的親友、寵物、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自己感興趣的事、自己的愛好等。具體做法:每天請一位同學做值日報告,之后確定第二天的報告,當然這個學生必須是自愿的,這樣他就有時間思考他要談論的問題。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效果很好,學生的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口語表達能力也有明顯的提高。

2. 分組進行辯論

以辯論會的形式訓練口語是英語教師在接受外教培訓時經常性地練習口語的活動課。這種方式也可用于訓練學生的口語,老師給出辯論題目,學生分組進行辯論。通過這種活動,既展示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又可促使學生積極地去練習口語,這樣學習英語的氣氛就更濃了。

3. 角色表演

如果你讓他們“把對話背下來”,很多同學都會苦著臉,但如果讓他們準備角色表演,你會發現同學們個個信心百倍,躍躍欲試。課本中的絕大部分話題都可以讓學生到前面(黑板前)表演。通過表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高漲了學習英語的情緒,又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口語水平。

4. 利用掛圖復述課文和對話

口頭復述是在理解、熟悉課文、對話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掛圖,按照自己的思維加以整理,對原課文材料進行口頭再現的過程。學生可以根據本課的掛圖,介紹他的職業、上班情況、業余愛好、家庭住所、回家方式等。這種練習口語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他們覺得這是展示自己口語非常好的機會。不僅如此,利用這種方式,更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和語言點的掌握,非常具有實效性。 。

5. 利用游戲活動,發展口語能力

中學生活潑好動,愛唱愛跳。教師應根據中學生的這些特點組織游戲活動,讓他們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充分發展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游戲活動,絕大多數學生會忘掉自我,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去,他們會在輕松愉悅的環境里擺脫對英語的生澀感,從而自然大方地講英語,逐漸提高語言組織的能力。如在初一介紹人物特征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guessing game:I have a friend, he is a quiet boy. He is thin but strong. He has big eyes but small mouth. He likes English. Who is he?學生根據教師的描述,紛紛舉手猜他是誰。此外,學生們還踴躍舉手,要求自己描述讓其他學生猜,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猜老師,有的猜其他同學的爸爸媽媽,還有的甚至猜起了動物、水果等。

(二)口語能力,課外加強鞏固

口語交際不能只局限于課堂,還應讓它走出課堂,輻射到校園的生活,并走向社會,成為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就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活水之源,教師要善于發現、用心捕捉現實生活現象,誘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和自己的認識主動參與,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口語交際能力重在實踐,只有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在交際中學會交際,才能在生活實踐中不斷鞏固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1.利用課外時間,培養學生英語演講能力

新課標明確規定:“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利用課外時間,組織一些英語演講比賽,讓他們用英語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去表現自己,這不僅是新課標的充分體現,更符合學生的成長心理。讓學生用英語演講,既讓愿意開口說的學生有了一個實踐的平臺,又能讓他們得到一個獨立鍛煉和表現的機會,使“不敢說”的學生逐漸轉變為“大膽說”的學生。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英語講一個故事。可以與課文有關——鞏固課本知識;也可以講自己所看到的英語小故事——激發學生對英語小故事的興趣;還可以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能很好地貼近生活。

(2)作專題演講。題目可以自定,演講內容最好與前一課或本課所學的內容有關。也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提前指定題目。指定題目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每日更換,也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用同一題目,比較各個學生的演講能力。

2. 唱英語歌曲對提高口語更有效

學唱英語歌曲同樣是語言信息的汲取,是提高英語口語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學唱英語歌曲比通過訓練閱讀和聽力來提高口語更加有效,學生更樂于學習,因為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學生輕松愉快、不知不覺地就學會了歌曲,從而掌握了詞匯、句型的用法,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3. 英語角

英語角是培養學生多元化思維的重要場所,在那里學生可將所學的語言以多種方式進行操練、切磋鞏固、提高。此外,辦英語黑板報、墻報,放英語廣播,可以使學生天天耳濡目染,置身于英語知識的氛圍之中。

篇5

關鍵詞: 《英語語言學導論》 研究型教學 范式 步驟

1.引言

高校英語專業必須開設的課程劃分成三大板塊:英語專業技能課、英語專業知識課和相關專業知識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英語語言學導論》、《英國文學》、《美國文學》等課程屬英語專業知識課,是必修課程,一般在高年級開設。近年來,有關英語專業技能類和復合類課程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對英語專業知識性課程的了解相對較少;與此同時,英語專業專業知識課程的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以《英語語言學導論》課程為例,按照大綱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人類語言研究的豐富成果,提高其對語言的社會、人文、經濟、科技,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重要性的認識,培養語言意識,發展理性思維”。從該課程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并未達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潘之欣(2007)對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的26所高校在讀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調查統計,學生很喜歡這門課程者為0%,比較喜歡者為13.3%,感覺一般者為66.7%,不太喜歡者為13.3%,不喜歡者為6.7%。調查對象反映,任課教師往往沿襲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知識灌輸模式,即教師講課,學生記筆記,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內部動力。

《英語語言學導論》(以下簡稱《導論)》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狀引起了一些一線教師和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對該課程教學的研究可以分為3類:一種屬內省反思性質的研究,研究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若干教學建議,如改革教材內容,改革上課方式等(熊學亮,2007;吳格奇,2005);一種屬調查問卷式的研究,研究者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對于教學的反饋情況,從而提出課堂教學改革的建議。來自授課教師和聽課學生的調查數據能給研究者提供最真實的教與學的情況,讓研究者看到教師眼里的一門課程究竟是什么樣子,學生眼里的這門課程又是什么樣子(藍純,2008;江曉紅,2009;張銘澗、李忠善,2009);最后一種屬以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改革研究,如姜暉(2010)以社會建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理論對語言學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的知識構建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在《導論》課程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和培養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英語專業人才的要求(黃源深,2010)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將研究型教學引入《導論》課堂能打破過分側重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把教學由教師的灌輸變為共同思考、相互交流、協同合作、思維碰撞的課堂。本文在簡要介紹研究型教學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探討將這一教學模式引入《導論》課堂的具體做法。

2.研究型教學模式簡介

研究型教學模式是在美國布魯納的和瑞士皮亞杰的“認知發展學說”基礎上綜合構建而來的教學模式(范惠林,趙思宏,2002)。其基本內涵是:①教師把研究的理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課堂;②教師以研究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改變傳統教學法中按照知識的邏輯組織課堂與教學內容的秩序;③讓學生積極參與研究之中,在研究中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④在研究過程中建立民主、和諧、文明的師生關系(李福華,2004)。朱桂琴(2003)認為,與被動的灌輸型教學相比,研究型教學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和生活化的特性。推廣研究型教學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有助于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有助于改善師生關系。

3.《導論》課堂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基本范式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我們將《導論》課堂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基本范式分為大部分:①《導論》課研究型教學目標;②《導論》課研究型教學實施步驟;③《導論》課研究型教學評價。

3.1《導論》課研究型教學目標

我們將《導論》課研究型教學目標分為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

我們將能力目標置于首位的原因是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只有少部分從事教師工作和繼續深造,因此強記《導論》課中抽象的術語和知識點對學生的日后發展并無太大幫助。在當今英語專業學生“思辨缺席”的情況下,語言學涉及的許多理論和基本操作方式,對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都有借鑒的作用或功能,語言學對拓寬學生的跨學科視野及提高學生的總體思辨能力非常有用(熊學亮,2007)。因此,我們將研究型教學引入《導論》課堂的首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總體思辨能力。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英語專業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

3.2研究型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步驟

3.2.1引導―準備

我們把研究型課堂教學理解為兩個部分:課堂教學環節和研究型實踐環節,兩個環節作為有機整體存在,不可分割。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根據班級人數采用自由組合形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團隊。分組時教師應要求團隊成員間分工明確,強調團隊協作精神。引導階段的目的在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其與學生已有認知產生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濃厚愿望和興趣,并發揮自身的智慧才能,強化其投入研究型學習的主動性(朱桂琴,2003)。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如“語言是如何產生的?”“語言有何功能?”此類問題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種可能性。當學生給出不同的回答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最后扼要介紹若干當前說法,突出兩者間的重合之處,從而增強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的信心或者給出不完整的,沒有語境說明的對話,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想象出不同的情景,解讀對話語意(陳新仁,2007)。

3.2.2指導―實施

此階段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思考教學進程、探索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案、實施教學步驟。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采用任務教學、英語辯論會、案例教學等形式(王體,2011);在任務教學中,教師設計新單元的教學任務,并分發給各團隊,由團隊成員通過協作方式完成這些任務;教師也可結合單元內容或社會熱點設計辯論題目,讓全班同學進行辯論;將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學中呈現給學生,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研究型實踐活動則包括如下步驟:(1)信息查詢:教師指導學生從不同渠道收集研究資料,比如圖書館,學術數據庫或互聯網搜索引擎;或者布置信息查詢作業,比如尋找文獻作者的背景信息,就同一主題尋找不同文獻(陳新仁,2007)。通過以上工作,學生既可以初步掌握研究資料的收集方法,又可以彌補語言學導論課時不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2)資料整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收集資料,并綜合判斷其價值,將判斷得出的結論在小組中進行討論。

3.2.3展示―評價

在最后一個階段中,學生通過交流分享前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不僅要評價研究成果與態度,過程和方法,還要引導反思(朱桂琴,2003)。課堂教學成果可以通過論文寫作的方式展示:教師可以給每個團隊設計論題或者讓學生參與論題設計。論題可以是單元主題或者學生感興趣的英語話題。學生完成論文后在小組內交流,互改互評,并分享寫作體會和心得(王體,2011)。研究型實踐展示的形式可以結合教材,布置若干研究課題。課題內容應結合教材中相關理論具體分析生活語言。各研究團隊以課件的形式展示課題研究成果,并在展示結束后上交一份研究報告(朱春發2010)。

3.3課程評價

研究型教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應遵循多樣性、全面性和人文性的原則,既要包括對學生語言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又要將學生課堂參與和表現及自我學習能力納入考核范圍(姜暉,孫永君,2010)。課程評價分為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前者為主,后者為輔。教師還可以通過不定期布置課外作業如文獻查詢,材料歸納等方式,考核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4.結語

《導論》作為英語專業知識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深入了解語言本質,而且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開展研究型課堂教學,可以使《導論》教學形式多樣化,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樹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強化其學習的主動性(陳新仁,2007)。此外,研究型教學能明顯地促進教師自身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新仁.本科生“英語語言學導論”教學法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7(12):39-42.

[2]范惠林,趙思宏.研究型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02(11):46-48.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39-42.

[5]姜暉,孫永君.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23-124.

[6]江曉紅.“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廣東某高校的調查報告[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03):80-83.

[7]藍純.本科生“語言學導論”課程的評估與反思(英文)[J].中國英語教學,2007(06):83-92.

[8]李福華.高等學校研究型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4(6).

[9]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國外外語教學,2005(02):32-37.

[10]王體.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思考[J][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2):70-71.

[11]熊學亮.本科生語言學教學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05):18-19.

[12]朱春發.英語語言學導論課程的研究型教學[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17):119-122.

篇6

英語演講與辯論教師梯隊現狀發展問題我院英語演講與辯論活動始于第九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當時選派了兩名外語系學生參加比賽,由一位指導教師負責比賽的培訓和現場指導工作。自此后,“外研社杯”逐漸發展成了全國矚目的重大外語賽事,同時也是我院乃至我校的重大賽事。每年我院都會選派教師帶隊參加比賽,并負責比賽的培訓指導。自2005年起,我院又選派學生參加了“IDEA—BFSU杯”和中國辯論公開賽的各項賽事,同時又參與到了河北省的各項演講、辯論、口譯賽事中。歷經比賽的鍛煉,我院也逐漸形成了以“英語演講與辯論”為依托的教師梯隊。

一、英語演講與辯論教師梯隊現狀

1.梯隊教師素質要求。英語演講與辯論是門對教師要求很高的學科,考慮到學科本身以語言輸出為主,又綜合了各類學科的知識,因此它對口語表達、歷史、文化、社會知識要求很高;此外,結合各類演講與辯論競賽,它又要求教師具有相當的組織協調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

2.教師梯隊構成。考慮到上述要求,我院英語演講與辯論教師梯隊選派了4名中青年教師,由副教授作為梯隊帶頭人,主要專業涉及美國文學文化、商務英語、應用語言學和英語口筆譯,他們分別擔任大學英語、綜合英語、英語口語、英語口譯等課程。

二、教師梯隊發展

結合英語演講與辯論科目實踐性很強的特點,我院教師梯隊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從實踐入手到理論完善,然后又回到課堂教學實踐的特點。

1.以競賽活動提高教師梯隊素質。我院每年參與的國內外重大賽事包括:“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中國辯論公開賽、“IDEA—BFSU杯”全國英語辯論賽、東北亞國際英語辯論賽、澳亞國際英語辯論賽、世界大學生英語辯論競標賽。

結合這些賽事,我們首先安排教師負責學生培訓工作。這些比賽從每年的一月開始一直到十二月,可以說老師的培訓工作也基本延續了整個學年。為了和比賽接軌,同時為了跟上不斷提高的比賽水平和學生素質,我們采取了先培訓教師再培訓學生的方法。每年我們會選派兩位教師參加由國內、國際辯論界享有聲望的培訓師主講的辯論培訓班,然后再對學生進行培訓。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學習到了關于演講辯論的知識,也學習到了如何組織課堂、如何開展課堂活動等教學技能,其專業素質和教學素質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賽事培訓之外,參加比賽本身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參加國內賽事為教師提供了和全國同行交流的機會;參加國際比賽要求教師和賽事組委會就住宿、參賽、交通、相關文娛活動進行書面和口頭的溝通,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溝通能力;此外,各項國內外比賽都要求帶隊老師擔任比賽的裁判,與主裁判商議比賽結果,如具備相應資格,還需要擔任比賽的主裁判,組織比賽并對比賽結果給出口頭評判。幾年來,我校學生獲得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的季軍、東北亞國際英語辯論賽季軍、全亞英語辯論賽冠軍、中國辯論公開賽模擬法庭亞軍。同時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我院兩位演講與辯論梯隊的教師都具有了在各項國內、國際比賽擔任循環賽主裁判和淘汰賽裁判的資格,并在英語辯論界積累了一定的人氣。

2.以課程建設帶動教師梯隊建設。隨著英語演講與辯論活動在全國日益廣泛的開展,英語演講與辯論逐漸成為很多高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范學院等國內名校相繼開設了這一課程。在多年的學生培訓和參賽經驗的基礎上,我院開設了英語演講與辯論課。隨后,梯隊教師針對課程體系、課本選擇、教學活動等內容開展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對英語專業發展現狀、本課程的特點等有了很好的了解。

3.以課堂教學提高教師梯隊教學水平。在開設課程之后,我們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競賽實踐和教學活動的結合上。一方面,教師能夠在教學中運用在競賽中積累經驗。例如對于重點辯論題目、重點話題、國內外重大時事和道德、教育、倫理等話題,教師都能夠帶領學生展開深入的討論,并組織課堂活動;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發現了許多教學理論、方法、學生學習目的、心理狀態、實際需求等方面的欠缺,從而能夠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學計劃,也能夠在今后的競賽活動中有所側重的進行學習。通過教學和競賽的結合,梯隊教師已經能夠自如的把和演講與辯論相關的知識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在課堂上組織演講、辯論、知識分析等課堂活動,豐富了課堂教學,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4.以科研活動促進教師梯隊理論研究。在競賽和教學活動的基礎上,要提高梯隊教師的水平,重點還是要提高其理論水平,如何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入把握教學理論,從而指導競賽和教學實踐,并進一步申報各級科研項目,這是梯隊最終需要實現的目標。以此為基礎,首先我們組織教師從自己的專業特長出發,結合競賽和教學實踐,開展了對“任務型教學”、“語言的功能性”、“二語習得中的語言輸入輸出”等理論進行了學習和研究,梯隊教師分別發表了與演講與辯論相關的各級論文數篇。

三、教師梯隊建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理論知識不足。我院演講與辯論教師梯隊的形成主要是從競賽實踐開始,因此在理論研究上有很大欠缺。教師在工作中主要忙于對學生的培訓和參賽工作,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也不太重視。此外,作為國內一門新興課程,教師們對于具體需要學習何種理論、如何把理論、競賽、項目申報相結合感覺相當困惑。

2.教師缺乏提高和深造的機會。演講與辯論梯隊教師雖然有機會參加相關競賽,但是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的學習,例如在相關課程的拓展(如相關的英美、歐洲文化課程、英語口譯課程、二語習得課程)方面缺乏深入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對國內乃至國際相關理論缺乏學習機會。此外,長期以來教師們忙于基礎教學和學生競賽工作,對于新知識、新領域的了解相當缺乏。

3.教師梯隊建設缺乏長效性。競賽只是教學和梯隊建設的一個方面,如果把全部重點放在這一個方面,勢必會限制梯隊教師的發展。競賽內容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內容、比賽形式都相對模式化,雖然教師每年都有機會參加,學習到的知識是在逐漸減少。此外,競賽的培訓和發展要求教師在時間和精力上都要有很大的投入,這無疑分散了其在理論研究上的精力,新的梯隊教師的吸納就成了問題。教師又缺乏系統的學習機會,使得這一梯隊很難保持活力,今后的發展空間也很有限。

四、結語

總結我院英語演講與辯論教師梯隊的發展經驗和存在的若干問題,讓我們看到,現在正是這一梯隊發展的瓶頸時期,如何在保證提高學生素質、獲得競賽獎項的基礎上,繼續保持這一梯隊的活力,如何引入新鮮血液,培養青年教師參與到梯隊中來,如何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金心,孫欽榮.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01).

[2]孔杰.我國高校師資管理的人本思想和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5,(04).

篇7

筆者曾對所教班級學生完成英語作業情況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樂于完成作業的學生占25%,視作業為沉重負擔的學生占70%,另有5%的學生不能完成作業,雙休日不完成作業、抄作業的學生比例更高,而且這種現象在其他班級也或多或少存在。為什么會這樣?問題的癥結是教師的作業布置存在許多問題:(1)單調,枯燥。不是機械抄寫詞句,就是死記硬背課本。(2)空洞乏味。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缺乏形式的多變性、訓練的趣味性。(3)量多質濫。布置作業沒有明確的訓練目標,沒有針對性。面對這樣的作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何而來呢?

英語作業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深化,既具有挑戰性又有個性化。這樣,學生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

我校從2004年使用譯林牛津版英語教材,通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個性化的英語作業設計和評價,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了,很多學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我們對個性化作業的研究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二、個性化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 目標性原則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具體制定每堂課的教學流程,然后針對目標選擇和布置作業,保證總目標的落實。

2. 層次性原則

作業的設計盡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建立多層次的彈性作業結構,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分層教學也分層作業。針對基本目標設計的作業要求所有同學都做,針對發展性目標設計的屬于選做的作業,常標上“選做”字樣或口頭說明一定基礎下的同學免做。把握作業的難易度,既要滿足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又要保證學習能力弱的同學做得了。

3. 多樣性原則

作業任務設計要多角度、多形式、多題型,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運用能力都得到訓練。作業題的編制一定要精選精編,合理控制作業量,講究作業效果,通過完成作業達到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4. 復現性原則

有機地將新舊語言材料結合起來,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已學語言材料,又能加快學生學習新語言材料的速度,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針對學生作業中的常見錯題出一個“回練”,讓學生進行知識再鞏固。我校英語的“回練”性作業應該說是一個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個性化作業的實踐

1. 作業設計的個性化

教師設計作業時要關注不同學生不同的需要,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英語作業通常有鞏固型作業、準備型作業、拓展型作業,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我們從有利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出發,注意不同形式作業的組合,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

(1)鞏固型作業

設計這類作業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鞏固已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偏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和積累,突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般分為A類和B類,A類是全體學生必做的題目,B類是學生選做題目,難度有所提升。

(2)準備型作業

教師課前給出預習提綱,讓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為新課程教學做好準備。也可以對課文后的練習進行重組,把它作為課前預習題。預習提綱的設計難易度要掌握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

(3)拓展型作業

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出與教學目標相關的作業,考查學生能否把熟知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新的環境。作業形式要有一定的創新,如:①想象型作業。學習8B Travelling后,布置“My Dream Holiday”為題的作文,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完成。②閱讀型作業。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有關話題的英語短文,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從閱讀中感悟語言魅力。③競爭型作業。讓學生模仿電視中的辯論賽就某一話題進行辯論。④手工制作類作業。如自制英文手抄報、自制圣誕禮物、新年賀卡等。⑤節目表演作業。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自編英文短劇,然后分小組、分角色進行表演;還可以用這種形式表演對話、朗誦英文小詩等。⑥實踐類作業。可以是Interview(采訪), Make a survey(作調查), Make a observation(觀察)等等。

2. 作業完成的個性化

(l)分層完成法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評價上也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讓有能力的學生做富有挑戰性的提高題,基礎弱的學生只需完成基礎題。

(2)小組合作法

有些類型的作業,如社會調查、實踐探究型作業,學生獨立完成有一定的困難,可以建議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這樣既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3)師生合作法

學生學了用英語打電話、發e-mail等內容后,老師可以布置一道師生共同完成的作業:給老師打一次英文電話或發一封英文e-mail。在活動中,師生一起分享學習的樂趣,交流思想,增加了師生溝通的機會。

3. 作業批改的個性化

作業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反饋,它可以使教師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和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調整今后教學活動的組織或者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因此,教師需要及時認真批改作業。批改方式有全部批改、重點批改、輪流批改、當面批改、師生共批、學生互批,教師可以采取各種類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作業批改的有效性。

可將做錯的題目整理在一起,成為一本“錯題集”,經常翻閱,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作業后教師進行講評點撥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講解不要面面俱到,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難點,做好“點撥”的兩個環節:先“撥”——就題論題,釋疑解難;再“點”——借題發揮,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

四、個性化作業設計的意義

(1)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發揮,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一種開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掌握必備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礎,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篇8

關鍵詞:大學公共英語口語原則策略

一、大學公共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隨著中國加入WTO及申奧成功,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在我國日益深入和發展, 英語交際能力越來越凸現其重要性。我國對具有較強外語交際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較好的口語能力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個優勢。社會的發展要求外語教學界重視培養具有較強外語交際能力的學生。在我國,普通學生從中學就開始學習英語,但是絕大部分普通大學畢業生還是無法用英語進行交際,更不用說流利的交際了。

為此,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水平就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為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盡管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經過多年摸索和改革,成績斐然,然而

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大學公共英語口語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筆者作為一名大學公共英語口語授課教師,對學生在公共英語口語課上的一些問題做出了以下總結:

(一)不敢開口說英語,對說英語存在心理上的障礙。很多學生對開口講英語總有一種懼怕心理,怕出錯,怕受老師責備,怕被同學恥笑。這種恐懼心理常導致學生在口語表達時顯得焦慮和緊張,影響他們正常的思維和順利的表達。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害臊心理。有一些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導致他們羞于在別人面前說英語;有些性格較外向的學生覺得說英語很別扭,害怕招致別人的笑話,羞于開口;有的學生剛剛學英語,怕自己的發音不準,又容易說出一些中國式的英語,更加不好意思在課堂上講英語。

(2)自卑心理。許多學生在大學以前都很少說英語,對他們來說,英語是一種陌生的語言,畢業論文 這使得一些學生覺得自己不是學英語的料,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因而不敢開口說英語。所以有些學生選擇了保持沉默。

(二)有話說不出。目前高校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普遍較低。由于大學生都是從中學高考上來的,中學階段的英語課主要是英語語法課,學生在課堂上基本沒有口語練習,因此,當這些學生升入高校后,其英語口語水平可想而知;自從大學四、六級等級考試推行以來,一些學校把四、六級通過率作為衡量一所學校英語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所以許多學生將重點轉向筆試英語,只是爭取通過等級考試,忽視了口語能力的培養;在英語口語的言語環境方面,英語口語環境除課堂之外,其他使用英語口語的環境很少,這種狀況也是導致目前高校學生的英語日語水平普遍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學生往往想說而不知該怎么說,對日常會話和口頭表達的基本句型不熟練,加之詞匯量有限,致使他們不能用較規范的英語正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學生都反映,雖然自己有很多想法,但在表述時不知如何才能用英語將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所以有時一兩句話后就不知怎么說了。

(三)課堂氣氛不活躍。由于存在以上兩個問題再加上口

語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學生之間不熟悉,互相之間的交流合作不是很積極,這使得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

二、大學公共英語口語教學的基本原則: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意指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局面。口語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與學生是否明確他們各自在口語課上的作用。碩士論文 傳統教學決定了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現代教學法專家則認為,教師的作用毫無疑問是重要的,但是教師不應是課堂的中心,真正的主宰、真正的核心應該是學生,他們應當是教學的出發點,是教學過程中最活躍、最積極、最主動的參與者。Earl Stevick(1989)強調:“至關重要的是把‘學習原則’(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學)放在‘教學原則’之前。”學生成為課堂中心的關鍵在于教師。在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基礎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課堂學習的組織設計者、課堂活動的指導協作者、學生學習的評判診斷者和自主學習的啟發幫助者。他應當把學生帶進英語學習之門,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合適的教材,只能是給教師提供了一個文本,而口語課能否上得成功,上得有聲有色,讓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提高,就要看教師如何引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了。與其他課程不同,在口語課上教師尤其要善于引導學生和設計活動,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開口機會,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三、大學公共英語口語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鼓勵性策略。斯金納的行為方法論認為:語言是人們總行為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有效的語言行為是對刺激(周圍事態)產生反應的結果。倘若反應得到強化,它便形成,即產生條件反射。斯金納認為,語言行為與其它行為一樣是受結果制約的。這種結果表現在課堂上便是老師的贊許、鼓勵或否定。當某一行為產生好的結果時,它便存留下來并得到強化和運用;反之,結果若是懲罰性的或完全缺少鼓勵,它便受到削弱,最終消失。因此學生所需要的是老師的鼓勵,形成良好的心理刺激,使學生能越來越大膽地說英語。而打擊,諷刺甚至一個不耐煩的表情都會使學生自卑、喪失自信心而對學習產生恐懼。因此作為英語口語老師,我一直采取鼓勵性的策略。

(1)適當容忍錯誤。口語課的主要任務目標是指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活動,學會使用目標語表達思想,實現交際。為此,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而非語法知識的積累。也就是說,口語課上,語言表達的流利性是第一位的,準確性是第二位的。只要學生能使用目標語清楚地表達思想,實現交際,任務就算完成了。

對于學生在口語練習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慎重對待。在進行機械半機械的口語練習中,可以讓同學相互糾正,這樣既可以使犯錯者注意到自己的錯誤,也可以培養糾錯者的語感和興趣。但是,學生在自由表達思想時,不宜過多糾正。否則,會給他們心理上帶來壓力,他們會因怕犯錯誤而不敢開口,不再開口。為營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教師應注重學生們信息交流與傳遞的質量,而不是遇錯必糾。

當然,糾錯也是必要的,糾錯的目的是使學生們不再重犯同一錯誤。糾錯時也要有所選擇,除非那些會引起誤解或頑固性錯誤要加以糾正外,對一般性的語法錯誤則可忽略不計。醫學論文在糾錯過程中,也要講求方式方法,一要分清哪些錯誤適于在小組內部糾正,哪些錯誤適于在全班糾正;二要做到糾錯應在活動結束之后進行,以免打斷學生的思路。因此教師必須考慮是否必須即時糾正口語錯誤、何時糾正口語錯誤以及用何種方式糾正口語錯誤的問題。

(2)幫助學生消除恐懼心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個別提問太多,勢必增加學生的思想負擔,使他們一個個提心吊膽,窮于應付作答,影響他們主動開口的情緒。故此,最好少做些提問,多以小組為單位來展開口語活動,每次上課,教師可先利用幾分鐘時間就所設置的語境,啟發引導學生說出與其有關的詞詞組和一些固定的表達方法,并寫在黑板上,此時學生會很樂意與教師配合,并躍躍欲試,繼而分小組進行討論題目,要求學生各抒己見,盡情發揮,然后各組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最后再由教師或口語較好的學生做總評。

總之,教師應采用激發、鼓勵性原則,使學生上課時不再感到緊張不安,讓他們的情緒慢慢的放松下來,從而使他們獲得開口說英語的勇氣。事實上,如果學生的口頭表達欲望被激活,上口語課時,他們就不會再感到煩躁緊張,相反還會感到輕松自如;他們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在交流中說錯了什么而感到壓力,反而會因為自己的錯誤暴露出來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糾正,而感到受益很多。我們要努力使自己的學生從“要我用英語交流”的狀態轉變為“我要用英語交流”的狀態。

(二)關于課堂活動設計的策略。課堂活動的設計應遵循系統性、時尚性、常識性、趣味性、多樣性、交際性和可操作性。

(1)系統性。口語教學的系統性主要表現在教學要注意循序漸進,分階段開展教學。口語能力的提高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必須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分段進行。口語教學的系統性還具體表現為訓練應由淺入深,職稱論文從簡單、容易到復雜、困難,既要有語言形式的操練,更要有素質能力的培養。如,教學過程可采取第一階段以看圖說話為主,第二階段進行話題討論,第三階段開展辯論活動等形式。

(2)時尚性、常識性、趣味性、多樣性。口語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并促使學生自然地將課堂教學延續到課外。

學習者的動機和對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興趣是培養一切的開始。因此,教師在英語口語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務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口語訓練中去。

為激發學生對口語學習的興趣,課堂活動設計及課件制作應遵循:

①時尚性。話題具有時代感,例如:時尚、網絡、廣告、電影、音樂、明星等等。有時,話題設計并非完全局限于課本。針對時局,一些社會熱點也不失為能引起熱烈討論的中心議題。

②常識性。討論題以常見的簡單問題為主,使學生可以從切身感受說起,切合實際,饒有趣味,最重要的是有話可說。

③多樣性。課堂活動易多樣,不必拘泥于某一種形式。根據每個課題的特點及要傳授的知識點采用適當的課堂活動方式,如每日陳述、師生問答、小組討論、個人評論、辯論角色表演、圖片描述和課堂游戲等。這些練習均以互動合作方式完成,英語論文旨在培養學習興趣,鼓勵交流,在互動合作中互惠學習。

④趣味性。在多媒體教學技術輔助下,一方面利用色彩、音樂、圖片等刺激感官興奮性,活躍課堂氣氛,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學生觀看對他們有一定啟示意義的英語電影,如:《阿甘正傳》等易懂易接受的片子,還應準備一些學生容易學會,旋律優美的英語歌曲,首先把學生完全帶到一個英語娛樂的世界,在娛樂中快樂學英語。另一方面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設計內容,如將相互聯系的一組圖片展示給學生,要求看圖說話或發揮想象力編撰故事;放一個情景對話,要求學生模仿。

這些教學素材無疑有助于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擴展思維、誘導思考、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因此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氣氛,努力消除學生因害臊、自卑、害怕而產生的心理障礙。

(3)交際性。口語是利用語言表達思想,進行口頭交際的一種能力。英語口語教學主要是加強培養及訓練學生語言知識轉換的能力。其宗旨是要學生通過讀和聽獲得知識、信息和語言,經過思維,在原有知識及語言的基礎上,對獲得的內容和語言加工和重組,并賦予新的內容,然后輸出語言,完成整個交際過程。

交際性策略就是指在真實語境或接近真實的語境的口語活動中學習如何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筆者本人在大學公共英語口語課堂上使用的交際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活動:

①每日陳述(daily report)。每節課開始之前都給幾位學生5分鐘的自由發言時間,內容由學生自己決定,人數由教師根據學生人數和學期課時來定,保證每一位同學至少有一次陳述的機會。學生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脫稿演講。在筆者的課堂上,有的學生向大家介紹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有的學生教大家唱英文歌曲、彈吉他、打乒乓球、籃球(并帶有實物來進行演示),有的學生表演英語短劇,有的給大家講英文笑話,有的學生用英文介紹學校附近的餐館,有的使用多媒體來演示英文ppt等。教師應充分鼓勵學生的創新和創造性。這樣,教師很快就會發現,學生的思維是非常積極和活躍的。每日陳述的內容和形式也異常豐富多彩。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也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在英語方面的特長,增強了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陳述結束后,其他學生可對陳述的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其回答。之后,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就學生的優點大加表揚,對于缺點要婉轉而簡短的點出,以此來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和說英語的自信心。

②小組討論。具體方法如下:學期開始時,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進行口語活動,并對學生的口語成績以組為單位進行評判。分組的標準是:自由選擇、男女搭配、專業分開、教師協調。在教師竭力創造的良好課堂氣氛下,這樣能使學生感覺不僅鍛煉了口語,而且交到了新朋友。留學生論文同時也使小組成員間互相幫助,口語好的幫助口語稍差的,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Brumfit指出:“小組活動最主要的價值在于能夠通過討論、會話、激發自然的語言活動。”教師應該學會面帶微笑主動的鼓勵和支持那些想說又不敢說或顧慮較多的同學在小組中發言,并及時為他們解圍。對學生的發言小組或小組討論應多表揚、少批評,從而喚醒學生連口語的激情,激發他們的表達欲。

③角色扮演。該活動有三種形式,其一是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課文進行改編;其二是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節目,其三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放一段視頻,然后讓學生根據視頻來按照角色即興表演。事實表明,該活動非常受學生的歡迎,筆者本人也通過觀看學生的表演而深受感動。學生的節目每次都會讓筆者眼前一亮。不得不佩服學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以及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學生自己的參與熱情高漲,他們也從編導演中既練習了英語也鍛煉了自己的與同學的交流溝通能力。

④辯論。由筆者結合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提供辯論題目。將不同組的學生分為正反兩方,筆者作裁判,對辯論的表現給予紀錄并進行適當的獎懲。在辯論中學生之間學會如何用英語來恰當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組員之間學會了互相配合。

⑤看圖說話。圖畫有助于學生擴展思維并提高對課文的興趣,學生可通過圖畫產生豐富的聯想,激發出表達思想的強烈愿望。

⑥其他課堂游戲。筆者在課堂活動中設計過許多促進學生之間用英文進行交際的游戲。游戲的進行可以使整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開口說英語的欲望,同時大大降低他們的畏懼心理。如,有幾位同學做到講臺前面扮演名人及其經理人,模擬記者招待會的形式。臺上的同學可以扮演舉行電影首映的明星,也可以是著名的體育運動員,或某位大學校長等,臺下的同學可以扮演記者提問;在描述圖片的時候可以讓一位同學站在講臺上背對多媒體,而另一位同學則站在教室后面,面對多媒體,大聲用英文進行圖片描述,讓講臺上的同學進行猜測。同時教師控制時間并變換圖片,在固定的時間內猜出最多最多圖片的小組是勝利組;設計個人表演任務:五六位學生在教室前面戰成一排,每位同學都有一個其他學生不知道的秘密任務要完成,一般說來是一種動作,重復此動作五次而沒有被其他同學猜出來的同學是勝利者。活動的形式是聊天型,每一次任務的進行都是要講臺上的學生在圍繞一個話題的談話中進行。每位學生在有說話機會的時候,可以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多數學生為了不讓此動作太明顯,往往會添加其他形式的活動,來混淆臺下同學的視聽。還有其他課堂游戲筆者便不再贅述。總之,這些課堂游戲生動有趣,在筆者本人的口語教學過程中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上口語課和說英語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4)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課堂活動和教案設計的可行性。無論是多么的系統和有趣,沒有可操作性的課堂活動和教案設計都是空中樓閣,水中明月,對教學不能起到真正實際有效的作用。

(三)大量使用競爭機制來刺激學生開口說話。為了保證對學生評估的公平和公正,我會要求學生上課的座位固定下來,每次誰發了言,我就如實地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帶來兩個好處:其一,每次學生的出勤率就可以記錄下來,以作為期末成績的參考,以此來刺激學生的積極性;其二,老師能很快地和學生熟悉起來。工作總結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就能更好的促進學生上課的積極參與。

上課時我從不點名要學生發言,而是要他們主動的參與。每次上課我都會隨時通報學生參與的情況,得分高的提出表揚,并說明要記入期末總評成績,還沒有參與的同學我也不點名,而是以小組為單位,比方說,第1小組還有幾位同學沒有開口,或者第2小組表現最好,每一個同學都參與了,一旦那些還沒有開過口的同學舉手示意,我馬上就給予他機會,以此來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此外,課堂上表現優秀或課堂游戲獲勝的個人或小組,我都會當堂在他們的名單后作記錄,以此來刺激表現慵懶或散漫,或者遲遲不敢開口的學生積極參加到課堂活動中去。

以上所述只是筆者在大學公共英語口語課上所做的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嘗試,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找出提高大學公共英語口語教學效果的切實可行的辦法,.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口語水平,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

參考文獻

[1]Stevick E. Success with Foreign Languages Seven wh Achieved It and What worked for Them [M], LondonPrentice all,1989.151

[2]斯金納(美).言語行為[M ].中國基礎教育網,2001

篇9

一、語言習得理論及其特點

關于語言習得,世界上不少語言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說話人心理活動的結果,嬰兒天生就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對他們的語言錯誤不須糾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在生活實踐中自我糾正。克拉申則提出,語言習得的關鍵是一個內在化的過程,即把語言的語法和語用規則內在化,成為大腦機制的一部分。他還認為,外語學習是受環境影響的:一是自然環境,學習者通過與語言接觸自然吸收,這種學習是潛意識的;二是課堂環境,學習者在正規的課堂訓練中學習語言,這種學習是有意識的。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區別只是二者的學習環境和途徑不同。

一般說來,在語言學習中,學習者的動機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整合性動機,即為了能熟練運用這門語言和他人交談,為了能借助這門語言去了解該語言群的文化而學習這種語言;第二種是工具性動機,即為了使這門語言能幫助自己獲得某種實利學習這種語言。要想成為一名真正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第一種動機是理想的。年齡越小的學習者,越傾向于獲得第一種動機。成熟理論認為,伴隨著成熟產生的加工能力的增強,帶來了不良反應。Newport認為,認知不成熟對語言學習是有利的。兒童的短時記憶容量小,在學習初期只能簡單地記憶單詞。成年人的記憶容量增大,他們能夠提取更多的信息,但同時他們必須面對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就是不得不同時對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成熟的、適用于各個領域的認知能力不適合新的模塊化的學習任務,因此,成年人的第二語言習得,通常會失敗。

然而,部分學者認為認知成熟有利于語言學習。1963年,皮亞杰將兒童在不同時期的智力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階段:前感知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這部分學者認為真正的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應該在青春期到來時。只有在這個階段,一個人才有能力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這種能力高于具體經驗和直接的感覺。第二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抽象思維,因為語言在本質上是抽象的。因此,青春期之后的學習者,會成為更好的第二語言學習者。

筆者把語言習得理論歸納為以下幾點:語言能力是人的大腦機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學習語言的天賦和才能;講母語勿需特定的傳授,語言原則是在不自覺的過程中實現的,大部分語言錯誤是在自己生活過程和語言實踐中自我糾正的;習得語言是一個長時間的內在化過程,學習者不但能夠區別母語與非母語的詞或句子,還能懂得句子結構的深層意義;習得語言是有時間限制的,隨著生物個體發展中的上升運動條件轉變而產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潛能化。

二、成人和兒童在語言學習中的心理因素比較

良好的語音、語調,要經過大量的練習才能獲得。這要求學習者敢于運用語言表達自我,并能夠虛心接受老師及他人的指導建議。在這一方面,青春期以前的學習者似乎更具有優勢。學習第二語言越早,他們就越會采用相同的策略學習第二語言和母語,加上課堂活動比較豐富,學習者也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會在課堂上踴躍發言,會積極思考并運用學過的詞句表達意思。當受到表揚時,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當被指出不足之處時,他們也不會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青春期以后的學習者,情感因素的組成部分已經成熟起來。想要運用語言表達自我時,他們的內心世界會被許多因素所困擾:“自己考慮的是否正確?如果說錯了會不會遭到同學們的嘲笑?”當老師指出他們的錯誤時,部分學習者的自尊心很可能已經受到了傷害。可以說,青春期以前的學習者,其感情屏障沒有青春期及以后的學習者高。感情屏障低,有利于內在機制的正常運轉。人類都是情感動物,人的情感領域包括許多因素,如焦慮、動機、態度、興趣、移情、自我觀等。雖然情感因素和第二語言學習并無直接的聯系,但它們卻間接影響著第二語言的學習效果。

眾所周知,做某件事的動機、興趣和態度,會對做這件事的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良好的動機、興趣和積極的態度,是第二語言學習取得成功的必備因素。克拉申在其情感過濾假設中指出:在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習得者并不吸收他所聽到的一切,與情感過濾有關的焦慮、動機和自信等因素影響著習得語言的速度和質量。一部分英語初學者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習熱情漸減,有的甚至對英語產生了逆反心理,學習情緒低落。

三、成人在英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

英語學習的情感障礙,指的是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方面的阻力及困難,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緊張、焦慮或對英語的恐懼、厭倦、冷漠,對自己的擔心等。

1.語言交際中的交際恐慌

按照話語理論,第二語言學習是通過交際完成的。交際在英語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更換一種語言交際,就存在理解別人、表達自己的困難。尤其在表達能力有限時,羞怯、驚慌、恐懼等自然而然地在學習者身上表露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英語交際恐慌。英語交際恐慌是英語學習中常見的情感障礙之一,分為口頭表述焦慮和領會焦慮。

(1)口頭表述焦慮。說話者在表達能力有限或交際氣氛比較緊張、壓抑、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由于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所表述的內容沒有把握而引起憂慮甚至恐慌,從而導致交際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對自己的神情舉止特別敏感,惟恐自己在同伴面前出丑、失態。這種焦慮反而使學習者表述時異常緊張、口齒不清、行為拘謹、面紅心跳,而面部表情和行為通過反饋進一步強化了緊張意識,形成惡性循環。

(2)英語領會焦慮。學習者在口頭交際過程中或師生知識交流過程中,理解、捕捉對方語言信息發生困難而引起憂慮和緊張。例如,學生在交際或交往過程中,思想高度集中,神情高度緊張,表情呆板,過分注意每個詞,一旦在某個詞或術語上卡了殼,便慌了手腳,一連幾個句子聽不進去,結果聽了上句漏了下句,以致沒有信心繼續聽下去。

2.不敢說英語的因素

意識到他人將對自己具有評價性質的活動,都屬于擔心否定的焦慮,主要表現為“三怕”:

(1)怕遺忘。由于年齡偏大,強記能力減退,面對大量的詞匯和復雜的語法規則缺乏信心,覺得學習上最困難的是記憶。

(2)怕出錯。成人學員的自尊心很強,與普通學校學生相比,他們更擔心出現錯誤。

(3)怕失敗。盡管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但很多成人學員在學習上抗挫折能力不強,而考試又是檢驗他們學習是否成功的一種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對考試格外緊張、害怕,在英語學習中,擔心老師挑剔、同學笑話,在眾人面前出丑,影響自己在班上的形象和威信等。

四、運用語言系統規律,打開成人英語學習心扉

根據以上情況分析,如何利用學母語的動機和方法,結合第二語言習得的有利因素克服其弊病,筆者在教學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注重學生的心理引導

英語是一門語言課,也是工具課,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間接興趣,克服在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打開學生的心扉,第一堂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筆者在第一堂課設計了如下討論題:What is English?How many years you have studied English?Why do we study English again?How can we study English well?通過前三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了解英語是一種交際語言,而且在未來發展中將會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分析第四個問題的時候,筆者對兒童學習母語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問學生:“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有沒有同學敢說自己在讀音和認字方面從來沒有出過錯誤?有沒有中文教授敢說自己從來沒有認錯過字?”學生的答案是沒有。筆者乘機強調,要學習好英語,一定要敢于開口,不要怕出錯誤。

2.利用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組織英語興趣小組、英語角活動,充分利用英語選修課,定期安排學生活動,使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激發學習動機。另外,選擇積極向上的內容,如讓學生上街購物,然后以“購物”為題進行會話。同時,在《六課型教學》中,每一課都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分組進行辯論。例如,針對英語本科專業,以“飲食”為主題,設計辯論題目“早餐到底是自己在家做好?還是到外面去吃好?”正反兩方從是否節約時間、有利于早上的鍛煉到營養等方面,展開激烈的辯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和熱烈的語言氣氛,刺激著學生大腦皮層系統,使平時不愿意開口的學生也參與進去。

3.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許多學習的苦惱困擾著后進生,造成他們反常的心態和扭曲的性格,如不及時解決,則會影響這些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些后進生學習也很刻苦,但成績始終上不去,于是就認為自己天生不是學英語的料。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分為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年計劃,每一個階段都找到自己的前進目標,并和他們談心,肯定其學習的態度,點撥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持之以恒,用真心、關心愛護他們,增強學生學英語的信心和勇氣。

4.營造濃厚的英語教學氛圍

篇10

關鍵詞: 高職高專英語專業 英語聽說能力 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原則是“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研究表明,在人們的日常交際活動中,聽說讀寫的比例為8∶4∶7∶2。在國際交往中,英語已成為重要的工具,不能用英語聽說讀寫,就無法進行交際。英語交流尤其是聽說能力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和以后工作必須掌握的技能。高職高專的特點和英語在交際中的用途都要求我們強化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有待提高,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音不準,地方口音較重,語音面貌有待改善。

我院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的同學發音較好,而部分同學發音不準,個別音標如/θ/,/?蘩/對學生來說尤其困難。發音準確是溝通交流的前提,而發音不準甚至錯誤很難讓對方理解,影響正常的溝通交流。許國璋說過,把語音學好了,就會嘗到甜頭,因此必須改善學生的語音面貌。

(二)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開口講英語的興趣。

許多教師仍然堅持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重在傳輸知識,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而沒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課堂雙向活動較少,學生在課堂中開口講英語的機會少,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建構知識。

二、教學方法

受客觀條件限制,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環境是課堂。因此,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最直接的場所就是課堂。只有提高課堂效率,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其課外自覺主動地學習英語,提高自身聽說能力。我結合教學中的探索,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這一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因此,教師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重視情感投資,用真摯的愛感染學生,喚起他們的共鳴。教師要經常微笑,保持得體的語言,對學生經常鼓勵,這樣不僅能融洽課堂氣氛,而且能夠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敢于開口講英語,感到學英語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更多講英語的機會。

1.課前做classsreport

每堂課前10分鐘,讓1―2位同學做classreport。這不僅能給學生創造用英語表現個性的機會,而且能培養他們主動搜集材料的能力,提高用英語獲取訊息的成就感。我在教學實踐中一直采用該方式,效果不錯。

學生所做classreport的內容既可以是老師指定的與每單元的內容相關的材料,又可以是自己平時在閱讀中發現的較好材料,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或者是一首好學的英文歌曲,或者是一首簡單的詩歌。如果搜集的材料有難度的話,就要進行適當地改寫,盡量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要求學生對classreport中出現的新單詞進行處理,課前先寫在黑板上,課上領同學們朗讀識記新單詞,再開始做每日的report。做完classreport后,講臺上的同學要向其他同學提問2個問題,聽的同學再向做report的同學自由提問2―3個問題。這樣不僅能保證臺下同學認真聽,而且能保證臺上同學課前做好充分準備。

如課本第4單元主要關于道德的討論,因此我布置給學生的任務為講講自己做過的好人好事或者身邊平凡的人奉獻的愛心。課堂上同學們講了自己引以為豪的點滴好事,或父母如何幫助過別人的事,或者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新時代楷模的故事,這樣不僅學習了英語,而且從中領悟到如何做人做事。第6單元是關于疾病的材料,布置的任務為如何保持健康。同學們有從寬泛的角度談如何保持健康的,也有從某一具體角度論述的,如每天吃一個蘋果對身體如何好,還有同學談現在流行的瑜伽,等等。自從采取該種教學方法后,同學們當眾講英語的能力提高,不再膽怯,學英語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知識面不斷開拓。

2.經常組織小組討論或辯論

學生在交流與對話中能深深體會學習語言的快樂。因此,我在新課文講解開始前通常會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讓他們兩人一組討論。在課文結束后,提一個更寬泛的問題,讓四人一組討論,然后每組選出一名代表陳述小組討論的結果。如課文第二單元的話題是成長,因此我讓學生分享自己上大學后的成長,哪些方面有所改變,最大的變化又是什么。要求學生采訪自己平時不熟悉的兩名同學,了解他們的成長。同學們課上討論得非常熱烈。做匯報時,有的同學說自己第一次知道原來某某同學變化這么大。

辯論也是一種很好的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方式,但這要求他們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搜集足夠多的資料。本學期學生所做的辯論題目是: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做法正確嗎?課下同學們分組進行一辯、二辯、三辯和四辯,分清自己承擔的任務。課上我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們辯論。辯論非常激烈。課后學生說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特別著急,以后一定要多練口語。辯論正好激發了學生說英語的興趣。

3.要求學生背誦課文中的某些段落

通過背誦,學生的詞匯量不斷擴大,不再孤立地記憶單詞,而是放在篇章中利用句子記憶單詞,記憶單詞不再單調痛苦。另外,從“聽”到“讀”再到“背誦”,整個過程集理解、記憶、表達于一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增強語感,體會英語語言的美感,還能從文中的內容中學會做人做事。

4.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

學習英語如同攻克碉堡,要從多方位著手。聽說能力的提高不是孤立的,要和讀寫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要將這四個方面結合起來學習。

邊聽邊讀有助于增強語感,聽讀結合能夠使語句的音形義在記憶中統一起來,因此我在學習新課文時,經常讓學生聽讀課文,看著材料跟著錄音讀。這樣一方面能有效地糾正學生的發音,改善語音面貌,另一方面能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跟上磁帶朗讀速度,從而有效提高聽力水平。

對于課本聽力材料的處理,我采用將精聽和泛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先讓學生進行泛聽,只要能夠回答有關問題或者選出正確答案就行。再精聽,精聽是把焦點放在材料本身,要求完全聽懂材料,能夠復述文中的語句。我放一句錄音,讓學生重復一句。讓學生寫下一些重點詞匯和句子,以寫促聽,以聽促寫。如果是故事性的材料,就讓學生把故事用自己的話再講述一遍。

總之,在高職教學中,要結合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方法多樣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引導作用,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有效提高聽說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