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綠的意思的詞語范文
時間:2023-03-29 04:1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含有綠的意思的詞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濟慈,迪金森,詩歌,死亡,真實,美
死亡意象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1795-1821)和美國現代詩歌先驅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的詩歌中占據重要篇幅,傳達深刻意義,反映了詩人關于生命、真實、以及美的思索。死亡的主題一直令濟慈迷惑不已,也貫穿了迪金森的雋永詩行。濟慈在短短25年的生命之中,遭遇了6名家庭成員的死亡,[①]這使他坎坷波折的生命中對不幸更加深刻感受。[②]然而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從未淪入自憐自艾。他在詩歌中抒發了對生命的執著,尋找絕對的真與美,字里行間交錯著憂郁與歡欣,快樂與痛苦,生存與死亡。比較而言,迪金森則更為含蓄、內斂,在詩歌中對于死亡的質疑多過陳述,思索重于結論。生存的痛苦以及對死亡的想象也是她詩歌的主題之一。她寫了500多首有關死亡的詩歌,語調變化跳躍,從愴痛到狂喜,從認同到質詢,不一而足。
濟慈對于死亡持有的觀點比較而言可謂相當傳統。他預感到夭亡的可能,恐懼自己可能“會不再存在”,對詩歌的追求也將會戛然而止。他在一首十四行詩中寫到:
“……那時真實,我孤獨站立
在廣闊世界的海灘,沉思,
直到愛與名聲沉入虛空。”[1]1818[③]
詩人對于空虛和徒勞的憂慮躍于詩行之上。在1817年的一首“睡眠與詩歌”之中,濟慈只祈求得到“10年的時間/ 讓我可以投身/ 詩歌之中,可以致力/ 我的靈魂規定的事業。” [1]這樣微不足道的愿望竟然也成為奢求,不到四年他就去世了。
雖然死亡的恐懼如影隨形,但是濟慈也認為死亡使人脫離瑣碎的存在,擺脫痛苦,因而得到最終的解脫。在1819年的名詩“夜鶯頌”中,他寫道:遠遠地,遠遠隱沒,讓我忘掉 你在樹葉間從不知道的一切 忘記這疲勞,熱病,和焦躁這使人對坐而悲嘆的世界在這里,青春,蒼白,削瘦,死亡。“忘掉”實為接受死亡的邀請,從而不再承受肉體與精神的痛苦。他在長詩《恩底彌翁》中,抒發了對長眠的寧靜的迷戀:“我已經一半愛上了溫馨的死亡,/ 用許多沉思的韻律賦予它溫柔的名字/ 讓它把我靜謐的呼吸帶入空氣/ 此時死去,似乎最為富麗。” [1] 郭偉在文中指出,溫馨、溫柔、溫暖、靜謐、富麗這些形容詞可以喚起審美快樂,自不待言;對“鮮紅”顏色的官能感受中已經積淀了愉快的想象意義。它們的引入使主體與死亡意味之間產生了審美的緩沖。[2]101詩人此時想象了與死亡的妥協,和死后的寧靜。在“睡眠與詩歌”中,他注意到了希望的美:“我們安靜棲息,像是上卷的兩顆寶石,/ 在珍珠殼的深處論文的格式。” [1]L120-121對于他而言,“聽得見的旋律如此優美,但是/ 最美旋律罕有聞……” [1]死亡被比作更加悠揚的音樂,只是沒有人聽聞而已。
迪金森關于死亡的詩歌反映了她所處的時代之中社會和思想的沖突,基督教雖然日漸式微,卻仍然占據最高統領,尤其是在她隱居的麻省小鎮艾默斯特。她相信上帝的存在:“我知道他存在著/ 在某處——/ 沉默不語” [3]327[④]。有時候她接受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終結,無人幸免,盡管留給活著的人的傷痛“那么巨大,那么無望,難以想象。” [3]1732她曾經是虔誠的信徒,“伸開我窄窄的手/ 收集天堂”,但是最終卻逐漸失去了對神性的信仰,對全能的上帝面對人間疾苦卻無動于衷產生了懷疑。人的脆弱猶如詩中秋天的花朵,只能接受生命力的終結:顯而易見,任何快樂的花朵都毫不驚訝霜凍用偶然的力量——在嬉戲中將它斬首——金發的刺客隨后離去——太陽照舊,無動于衷為默許的上帝衡量過另一天 [3]1624在詩歌中,個體的生死沒有多少分量,自然和自然法則對此一視同仁。任何試圖逃脫的努力被證明是徒勞的,因此不能不引起詩人的疑惑。她寫道:“我當然——/ 禱告——/ 上帝來過嗎?”迪金森特立獨行真實,雖然滿懷對信仰的渴望,卻不肯輕易認同宗教的范疇。她以詩歌的形式闡釋死亡與永生,而她的懷疑顯然一直存在。“我推理,我們可能會死——/ 最強的生命力/ 也不能超越腐朽/ 但是,這又如何?”死亡是必然,但是死亡的意義令迪金森大惑不解。她確實認為:“以前——垂死的人——/ 知道他們將到何處去——/他們將去上帝的右手邊。”但是詩人寫道:“那只手如今已被砍掉/ 上帝,無法尋找——” [4]224不能確定企及永恒的可能性,但是她寧愿像濟慈那樣,認為受祝福的靈魂會去往一個“像音樂一樣必然”、“像聲音一樣確定”的世界[3]1453。因此,盡管她不無抑郁,而且認為“死亡是一場對話,進行/ 在靈魂與塵土之間,” [4]199,她依然在名作“因為我無法停下等待死亡”中,把死亡擬人為一位君主,一名紳士,彬彬有禮的同行者,帶領詩人穿越生命的不同階段,走向不朽:自那之后——已是幾個世紀——但是感覺都比那一天短暫那天,我第一次覺察馬頭朝著永恒的方向——[3]712 此處,她與濟慈一樣,把生命看作一場旅程,而死亡與永恒是最后兩個驛站。如程光泉文中所言,對死亡意識的描述,迪金森是獨特的,也是承先啟后的。她不是單純地歌唱或詛咒死亡,也不是把死亡當作生的質料和目的。她在超越死亡,并通過死亡達到永生。她對死亡的態度除了淡淡的哀愁,甚至有一種超越之后的開朗疏闊的情懷。[5]128
值得注意的是,迪金森對于死亡的態度始終是含混兩可,沒有明確認定死亡帶給她的是祝福還是虛空。馬頭朝向永恒的方向,但是,從那天起,卻已經是幾個世紀過去。詩中的天真女孩子終究有沒有達到永恒,沒有任何暗示。她承認“這個世界不是結論/ 一個種類站在遠方,”但是遠方與此在的距離,是一個問題。靈魂和死亡的對話并沒有得出共識,相反,“……爭辯從頭開始——/ 靈魂轉身而去,/ 只是為了留作證據/ 脫下了一襲肉體外衣。” [4]199 盡管“有兩個可能/ 有一個必然/ 還有,一個應該。/ 無限的折衷/ 是我愿!” [4]225,但是無限的折衷似乎并沒有意愿中那么觸手可及。她對死亡困惑不定,卻同時受到另一種生命的吸引。在給T·W·希金斯的信中,她表達了對于死亡的深切關注和痛苦困惑:“我沒法告訴你永恒看上去是什么樣的。它就像是大海包圍了我。”死亡帶走了青春、歡笑、激情與夢想真實,但是也把所有悲傷和苦難消除,留下一種未完成的美。濟慈認為:“詩行、美名和美確實強烈/ 但是死亡更為強烈——死亡是生命的至高獎賞。” [1]1819在生命旅程的困頓之后,安謐的睡眠使人向往,尤其是確知永恒就在前面。濟慈的觀點在“論死亡”(1814年)得到了最好的闡釋:假如生命不過是夢,死亡能否是睡眠,而一幕幕幸福不過是幻影轉瞬?短暫的歡樂不過一種版本我們卻以為最大的痛苦是死去。世間之人游蕩哀傷,多么奇怪,卻不能舍棄崎嶇的道路也不敢獨自面對將來的宿命不過是一夢終醒。[1]死亡是重生的一個過程,但是世間之人沒有能力認識到這一點。迪金森在一首短詩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對于一些人,死亡的重擊就像是生命的重擊他們在死以前從未活過——他們要是死去,在死之時早已死亡,生命力展現。[3]816死后而生似乎是詩人的詩歌生命的寫照。他們通過贈與世界天才的詩歌而延續生命,對真和美的追求在作品中得到永存。濟慈平靜地接受了“死亡令”,[⑤]但是他的理想沒有落空,終于“躋身于英國詩人之中”[⑥]。陸曉認為,迪金森以一種平和冷靜的態度看待死亡, 認為死亡只是肉體的毀滅, 死亡帶走我們所愛的人, 但不朽的靈魂只有經過死亡這一必經階段才得以獲得永生。[6]94在她沉思內斂的一生中她始終是一個“無名之輩”,從未品嘗過成功的甘美。但是死亡并沒有吞沒詩人的才華。迪金森在給希金斯的信中寫道:“如果名譽屬于我,我不能逃避。”這是詩歌的名譽,是詩人生命得以長存的一種憑籍。盡管生前籍籍無名,她在死后聲譽鵲起,成為影響現代美國詩歌的兩位巨匠之一。濟慈和迪金森留給后世無的價詩歌財富得以永存,像是“半開的花朵”[⑦],不必擔心時間的侵蝕,即使名字如濟慈所言“寫于水上”。
濟慈在《希臘古甕頌》中說到:“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論文的格式。這成為后世流傳的關于藝術與永恒的格言警句。蔣培君認為,在淡忘和超越了世俗價值之后,濟慈的精神世界獲得了多的自由,他更為關注生命本身的存在,關注這種存在的尊與價值。為此,他總是努力地去發現美,全身心地去欣賞美。 [7]111迪金森對此遙相呼應,描述了相逢于死亡的兩個人。他們因為對于真和美的追求而成為知己:我為美而死,對墳墓幾乎還沒有適應一個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鄰——他輕聲問我“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為了美”——他說:“我為真理,真與美——是一體,我們是兄弟”——就這樣,像親人,黑夜相逢——我們,隔著房間談心——直到蒼苔長上我們的嘴唇——覆蓋掉,我們的姓名——[4]120在生命的征程中真實,追求真、追求美的詩人也許一直是孤單的行人,但是死亡讓他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如楊甸虹所言,迪金森最富生命力的詩歌恰好使那些欣喜和痛苦的“現時”瞬間成為 了“永恒”[8]40。 迪金森的這首詩令人動容,也不無準確地預示了詩歌永恒的力量,激勵詩人超越死亡,企及美好與真實。濟慈接受死亡的必然事實,在詩歌創作中探索永恒的可能性,并因為詩歌的創作而獲得了文本的永恒。迪金森死亡主題的詩歌含混地指涉永生的概念,不滿足接受成規的模式,以沉思、反問、設想的方式,在詩歌中窮盡對于死亡命題的探討。兩者遙相呼應,印證“真即是美”,死亡是追尋真與美的生命的一種狀態,死亡因其真而無疑暈染了美的意味。詩歌提供了一種空間,使詩人得以消解死亡,接近永生。
[②] 在1816年寫給G·濟慈的信中,濟慈說:“世界充滿悲慘、心碎和疾病,壓迫無處不在。”
[③] 文中濟慈的詩行大部分引自Ellershaw的選集,作者自譯。其余為通行譯本。在引用意注明創作時間。
[④] 文中迪金森的詩歌大部分引自Johnson的選集,作者自譯。其余引自江楓的譯本。
[⑤] 1820年2月3日的夜里,濟慈吐血。他說:“這個顏色不會騙人。這滴血是我的死亡令。我必死無疑。”
[⑥] 見1818年10月寫給G·濟慈的信中。
[⑦] 見濟慈的詩歌“致柴特頓”(1815)。
篇2
筆者針對不同類型的文言文,結合自己的教學,談幾種“文”“言”并行,以“文”帶“言”的情況來構建文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一.故事切入,激發興趣
教學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可選擇從故事內容入手,喚起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教學設計利用文句中存在的字詞障礙,作為深入故事情節的切入口。通過“文”“言”并行,讓學生在趣味的教學中牢固掌握文言字詞的基本含義以及用法。如教學《晏子使楚》,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晏子出使楚國時,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是怎么做的,又說些什么?晏子又是如何應對的?事情結果又是如何?這些問題,串聯了故事情節的始終,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在故事情節驅動下是能夠尋找到相應文句的。迎合學生對故事內容細節的期待,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仔細揣摩語句中重要文言詞匯,如,“晏嬰,齊之習辭者也”的“習辭”,“王視晏子”中的“視”,“齊人固善盜乎”中“固”,“得無楚之水士使民善盜耶”中“得無……耶”等,通過這些字詞,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故事情節,理解了人物形象,同時也完成了“新課標”要求掌握的文言字詞的任務,可謂一舉多得。
二.畫面切入,賞析品味
教學寫景散文類文言文,可采取從畫面入手的方式,讓學生熟悉畫面,描繪畫面,把文言字詞教學穿插其中。學生在由淺入深的賞析品味過程中實現對字詞的理解與積累。如教學酈道元的《三峽》,指導朗讀后,可播放展示三峽美景的ppt,讓學生感知三峽的美在于山和水。然后在自讀課文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文中三峽山水的景色,再由同學互評、修正,這一過程教師引領學生關注句中關鍵詞語的意思,根據這些字詞的含義再完善圖景。如學生選擇“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明確了字詞“湍”急流的水、“潭”深水、“清”清波的意思。如果僅僅描述成“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水,回旋著清波,映出了倒影”,就有失生動,結合“湍”等詞的含義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豐富語句中所展示的畫面內容:到了春天,江水上漲,水流湍急,激蕩回旋,震撼心魄;到了冬天,江水透明潔凈如一汪深水,水面如鏡,微風拂過,細紋環繞,倒映著兩岸的山色。在這樣以“文”帶“言”的訓練中,學生既準確理解了文言字詞,加深對景物特征的了解,又有助于對寫景散文的整體感知,為揣摩作者寫法打下基礎。
三.朗讀切入,吟誦領悟
論述類文言文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常常結構嚴謹,情思精微,學生對其內容、思想的把握要難于前兩類文言文。教學中,可采用朗讀建構課堂的方式,在朗讀中翻譯,在朗讀中感悟。如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讀文導入”的方式引入教學,教師在古典配樂的背景下朗誦,為教學烘托一種氣氛。然后再以對答式朗讀開啟課文教學。讓學生在老師出示的問題中摘讀原文語句。可這樣提問:古人認為決定戰爭勝負有哪三種因素?學生答:天時、地利、人和。追問: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在戰爭中孰輕孰重?用原文回答。生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追問,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學生回答,教師強調文言詞語“不如”的含義“比不上”。教師順勢繼續追問:天時為何比不上地利?找出文中具體解說的語句,從而引出對“三里之城”這一段的釋意,完成重要詞匯的積累。……就這樣問題層層相扣,步步深入,師生在朗讀中譯文,在對話中生疑、釋疑、解疑。學生既了解了課文大意,又同步完成了“言”的積累,學習興趣濃厚。接著我再以品味式朗讀推進教學,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從用詞、修辭、句式、表意、含情、蘊理等角度品一品,說一說,悟一悟,從而落實教學目標。本課教學中,有學生選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這一句品讀,并陳述喜歡的理由:這句話含有哲理,它揭示戰爭中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學生能透過表面悟出文句的內在,是很不簡單的。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側、欣”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興、舍”,會寫“腦、袋”等13個生字,會寫“東北、紅松”等16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文中的長句子,初步體會“抽出、浸”等詞語表達上的好處。讀懂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事物的方法。
3.感受小興安嶺四季的美麗和豐富的物產,結合課文內容,說出喜歡小興安嶺的理由。4.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句描寫景物的方法,了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中美麗景色,激發熱愛
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必備品格
關鍵能力力格
【教學重點】
學會文中的生字新詞,借助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麗富饒,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借助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想象文中描繪的景物,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本課10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認識多音字“舍”,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重點)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課文內容。(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筆順動態演示
朗讀音視頻
建議使用榮德基小學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欣賞圖片,談話激趣。
師生交流:
1.看圖交流:課件出示小興安嶺景色圖片,學生欣賞圖片,互相交流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2.教師小結:同學們,在祖國的東北有一座山脈叫小興安嶺。小興安嶺幾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極了。瞧!這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給我們展示的就是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
3.課件出示:在我國東北黑龍江省北部,長約三百六十公里,平均高度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個山脈分布著溫帶針落葉和闊葉混合林。針葉樹種以紅松、
(2)
(5)
沙松為主,落葉闊葉樹種有白樺、水曲柳、色木等。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東北虎等珍貴的動物。林地上生長著人參、烏拉草及其他珍貴的藥材。
4.導入課題: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就描寫了小興安嶺四季的美。我們一起去東北的小興安嶺,領略一下它的美麗與富饒吧!(課件出示)美麗的小興安嶺。
【設計理念:借助圖片和簡介,讓學生初步了解小興安嶺,激發了學生為進一步了解小興安嶺而閱讀下文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側著
欣賞
浸在
乳白
利劍
樹梢
顯得
木材
膝蓋
來臨
寶庫
(重點指導生字
“側、材”為平舌音,“梢”為翹舌音;“劍、顯”為前鼻音,“興”是后鼻音;多音字“興、舍”等。)
②你認為哪些詞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復讀。
(2)學習多音字:宿(sù
xiǔ
xiù)舍(shè
shě)興(xīng
xìng)
練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①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
宿(sù
xiǔ
xiù)
sù
住,過夜,夜里睡覺
,如住宿、留宿、露宿等。
xiǔ
夜,如一宿、兩宿等。
xiù
星座,如星宿等。
②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
舍(shè
shě)
shè
居住的房子,如宿舍、旅舍、校舍等。
shě
放棄,不要了,如舍己為人、舍近求遠、四舍五入等。
③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有數不清的紅松、白樺、櫟樹……幾百里連成一片,就像綠色的海洋。
興(xīng
xìng)
xīng
1>舉辦,發動,如興辦、興工、興學、興建、興嘆、百廢待興等;2>旺盛,如興盛、興旺、興隆、興衰、復興、興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3>流行,
(3)
(6)
(7)
(8-13)
(14)
盛行,如時興、新興等。
xìng
對事物感覺喜愛的情緒,如興味、興致、豪興、雅興、敗興、游興、掃興、即興、助興、興高采烈等。
練讀一讀。
①兩位老同學一宿(xiǔ)沒睡,整晚都在宿(sù)舍里討論星宿(xiù)的問題
②為了學習方便小明舍(shě)棄了家里舒適的環境,選擇住在學校的宿舍(shè)里。
③如果你有興(xìng)趣的話可以到小興(xīng)安嶺去旅游。
(3)理解詞語
練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融化】
吸引人。
【欣賞】
(冰、雪等)變成水。
【蒼翠】
(草木)青翠茂盛。
【誘人】
食物之間結合得緊,沒有空隙。
【蔥蔥蘢蘢】
(草木等)深綠。
【嚴嚴實實】
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情趣。
(4)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4.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本文寫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
(2)梳理課文思路
練填空:
課文開頭寫(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有數不清的紅松、白樺、櫟樹……幾百里連成一片,就像綠色的海洋);接著按(季節)順序,先寫(小興安嶺春天的美景),再寫(小興安嶺夏天的美景),然后寫(小興安嶺秋天的美景),最后寫(小興安嶺冬天的美景);結尾寫(小興安嶺是花園,也是寶庫)。
加彩字需重點指導。建議用榮德基課件的“筆順演示”完成教學。
三、學習“會寫字”
腦
袋
嚴
實
擋
視
線
壇
顯
材
軟
刮
庫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準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袋、嚴、實、顯”,上下結構,上下基本同寬。
“腦、擋、視、線、壇、材、軟”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刮”左右結構,左寬右窄。)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上下結構的字“袋、顯”和左右結構的字“腦、軟”,
(15)
(16)
(17)
學生練寫。
抽:左高右低,右邊“由”中間的橫左右不和豎相連。
腦:左邊的“月”窄小,第一筆撇書豎撇。
袋:上面的“代”寫的扁些。
影:右邊的三撇中下面一撇最長。
嚴:第二橫在橫中線上,右邊的撇是豎撇。
擋:左高右低,右邊橫折的橫在橫中線上。
視:左邊是“礻”,千萬被寫成了衣字旁。
線:右邊是兩橫、都稍向上拉,斜鉤要長,右上角一點不能丟。
壇:左窄右寬,云字下橫要長、撇折的折稍向上拉、末端有點。
顯:上窄下寬、兩部分都要扁,業字右邊的豎和撇都要長一些,下橫最長。
軟:車字要窄、第二筆撇折的撇長折短、起筆要上拉,下橫變為一提。
刮:舌字上撇要平、短,下橫稍長,口字要小,刂旁豎鉤要長。
庫:廣字要大,右下面土字的一豎要高、下橫要長,兩邊的人字要小。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四、分類積累,練習表達
1.自由讀課文,畫出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分類整理并摘抄積累:
(1)表示事物名稱的詞:腦袋
濃霧
利劍
樹梢
宿舍
花壇
膝蓋
美餐
寶庫;
(2)表示動作的詞語:抽出
長出
融化
匯成
漲滿
散步
側著
欣賞
封
擋住
遮住
浸在
獻出
收藏
來臨;
(3)描寫事物或人物的詞語:嫩綠
蔥蔥蘢蘢
密密層層
嚴嚴實實
各種各樣
蒼翠
酸甜可口
又香又脆
鮮嫩
名貴
又松又軟
誘人
又肥又厚;
(4)疊詞:淙淙
蔥蔥蘢蘢
密密層層
嚴嚴實實
各種各樣
又香又脆
又松又軟
又肥又厚;
2.練習運用:聯系生活實際,練習用抽出或浸說話。
五、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讀完這篇課文,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小興安嶺是一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我們為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而感到自豪。
七、當堂檢測
(建議使用榮德基課件中的“當堂檢測”做訓練。)
八、課后作業
(請課后完成《典中點》本課的“基礎練習”板塊的習題。)
(18-30)
(31)
(32-34)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能借助動詞理解一句話的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重點)
3.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句描寫景物,了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中美麗景色,激發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師范讀課文。
2.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誰能簡單地說一說?(引導學生簡單交流:春姑娘來到了小興安嶺,給小興安嶺披上了綠裝,溪水歡快地流淌,枝上的嫩芽迫不及待地探出腦袋,似乎想告訴人們春天到來的消息。夏天,小興安嶺樹上的枝葉綠得逼你的眼,一片一片將天空遮得嚴嚴實實的。花兒也像比美似的各自舒展著婀娜的身姿。秋天也不甘示弱,到處一片金黃,落葉跳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慶祝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冬爺爺趕著馬車也來到小興安嶺,踏上松軟的白雪,去尋找小動物朋友們的足跡。)
3.這節課,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美麗的小興安嶺。(課件出示)美麗的小興安嶺
二、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1.小興安嶺真美!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什么?
(1)學生自由讀課文,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概括總結。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本文描述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地區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
2.
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1)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自由讀課文,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概括總結。
(3)全班交流,教師小結: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①小組交流:這句話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方法指導:找中心句
概念: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說明自己的態度,抒發自己情感的句子。
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3.理清順序: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一看!
(1)
(3)
(4)
(5)
(6)
(1)自讀課文,看看作者按什么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畫出文中表示時間順序的詞。
(2)作者按照
順序,
寫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表示時間的詞語是:
、
、
、
。
(3)問題過渡:作者在每個季節中都寫到的是什么景物?為什么這樣寫?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細細品讀。
4.我發現同學們已經被小興安嶺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小興安嶺這么美,我們就隨課文對它繼續進行了解。小組同學選擇喜歡的季節,去讀相對應的課文內容,并互相交流。
【設計理念:從課文最后一段總結性的段落入手教學,旨在引領學生了解中心句及其作用,初步感知課文清晰的寫作思路,初步理解課文先分后總的寫作手法。】
三、小組匯報,品讀釋疑
(一)小興安嶺的春天。
1.課件出示春景圖片,鼓勵學生交流: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說說你感興趣的景物或理由。
(1)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抽出”在這里是“不知不覺間,突然間長出”的意思,它寫出了枝條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生長的樣子,生動、形象。)
②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自己對樹木的喜愛。
(2)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溪里漲滿了春水。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淙淙:形容流水發出的輕柔的聲音。寫出了小興安嶺的的動態美、音律美。)
②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展示自己對溪水的喜愛。
(3)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俯下身子”“側著腦袋”“欣賞”,作者把小鹿活動的姿態當成人來寫,寫出了小鹿可愛的樣子,給人以生動形象之感。)
②作者描寫春天的景色時寫小鹿的活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鹿的悠閑更突現了森林、小溪的美麗和安寧。)
③指導朗讀:怎樣讀好這句話?(這是一個長句子,可以按照所要表達的意思和結構把句子分成小段,在小段之間適當停頓<換氣>,使長句子能從容、自然、流暢地讀出來。)
④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鹿,你能加上動作讀一讀這段話嗎?(引導學生通過有
(7)
(8)
(9)
(10)
(11)
(12)
(13)
感情的朗讀表現小鹿的可愛和悠閑、快樂的生活。)
2.指名讀,讀出春天小興安嶺生機勃勃的景色,讀出對春天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設計理念:課文運用了很多好詞佳句。重點訓練學生體會“用詞準確”的好處,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二)小興安嶺的夏天。
1.欣賞了生機勃勃的春天,我們再來欣賞夏天的小興安嶺。說說你感興趣的景物或理由。(課件出示:樹林、濃霧、陽光、野花等圖片)
(1)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封、擋、遮”三個動詞既形象地表現了樹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顯示出了樹木的勃勃生機。)
②“蔥蔥蘢蘢、密密層層、嚴嚴實實”是AABB式的四字詞語,這樣的詞語還有:
、
、
。(郁郁蔥蔥、層層疊疊、蒼蒼茫茫)
③假如你就是小興安嶺的一名游客,你怎樣介紹夏天小興安嶺的樹木?(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
(2)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浸”
說明小興安嶺的霧很多、很濃,整個森林都浸染在濃霧里,朦朧的畫面感躍然紙上。)
②指導朗讀:霧在山谷里飄起,由于森林被葉子封得嚴嚴實實的,霧不易散去,整個森林就像泡在濃霧中。你要是置身其中,就像置身于神秘的仙境中。試著讀出這種感受。
③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
(3)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
①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因為陽光是從嚴嚴實實的樹梢穿過來的,從樹梢的縫隙漏下來的,所以像利劍
一樣。“利劍”一樣的太陽光也寫出了夏天陽光的耀眼。)
②男女生比賽有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
(4)草地上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野花,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真像個美麗的大花壇。
①讀一讀,說說自己的感受。(運用比喻,把鮮花盛開的草地比作大花壇,寫出了草地的美。)
②指導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③我也來用“……像……”寫一個比喻句。(美麗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橋一樣高掛在雨后的天空。)
(14)
(15)
(16)
(17)
(18)
(19)
(20)
④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
2.指名讀,讀出對夏天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設計理念: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結合朗讀加強指導,提升朗讀水平,增強語感。】
(三)小興安嶺的秋天。
1.秋天是迷人的季節,秋天的小興安嶺哪能些景物吸引了你呢?說說你感興趣的景物或理由。(課件出示:樹木、物產等圖片。)
(1)秋天,白樺和櫟樹的葉子變黃了,松樹顯得更蒼翠了。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
①這句話主要描寫了什么?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這一句是對落葉的動態描寫,“飛舞”既表現了落葉隨秋風悠悠飄落的景象又表現了一種活潑、快樂的情緒。)
②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讀出這一切變化將小興安嶺裝扮得更加美麗,讀出對秋天小興安嶺的喜愛。
(2)這時候,森林向人們獻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鮮嫩的蘑菇和木耳,還有人參等名貴藥材。(教師出示有關圖片)
①這句話主要描寫了什么?從中能看到什么?(這句話寫出了小興安嶺秋天的豐收景象,從中看到其豐富的物產資源。)
②指導學生帶著喜悅的心情讀一讀這句話。
③秋季果實累累,遍地是名藥材,無邊的森林盡是寶藏,這是多么令人驚喜!事實上,小興安嶺一年四季到處都是寶。你還知道小興安嶺有哪些物產?(小興安嶺還是山野果、山野菜的豐產區。有松籽、平榛、山核桃、山梨、山葡萄……小興安嶺森林資源豐富,素有“紅松故鄉”之稱。地下礦產豐富,以黃金最為突出。盛產興安嶺落葉松、紅松、云杉,還有珍貴毛皮獸。)
2.指名讀,讀出對秋天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四)小興安嶺的冬天。
1.在這冰天雪地的冬天,會有什么吸引你的呢?說說你感興趣的景物或理由。(課件出示:樹木、積雪、動物等圖片。)
(1)冬天,雪花在空中飛舞。樹上積滿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軟,常常沒過膝蓋。
①這兩句話主要描寫了什么?(這兩句按空中、樹上、地上的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冬天雪花飛舞、銀裝素裹的美景。)
②指名讀,師生評議。
(2)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進各自的洞里。
①這句話主要描寫了什么?(“不得不”表現了紫貂和黑熊躲進洞里的無奈,突出了小興安嶺冬天很冷。)
②指名讀,師生評議,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表現出紫貂和黑熊的無奈,感受動
(21)
(22)
(23)
(24)
(25)
(26)
物們獨特的過冬方式增添了無窮情趣。
2.
學生自由朗讀,讀出對冬天小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五)小興安嶺的四季。
1.談話小結:這節課上我們一起了解了一年四季的小興安嶺,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迷人,你能用一句話說說小興安嶺是個什么樣的地方?(互相交流)
2.作者也從心中由地發出贊嘆。引讀最后一段。(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
3.你覺得課文的結尾寫得好嗎?為什么?(運用比喻的手法,把小興安嶺比作大花園和寶庫,形象說明了小興安嶺的美麗和富饒。)
4.引導學生用“是……也是……”說句子
(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文。
四、總結課文主旨。
1.
文章通過描寫小興安嶺四季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文描述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地區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五、學習寫作方法
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1)抓典型景物進行描寫:本文作者在描寫小興安嶺四季景色時,抓住小興安嶺每個季節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因小興安嶺最典型的景物就是樹木,所以作者在描寫四季景色的時候,每個季節都寫到了樹木,但每個季節的樹木有不同的特點。
(2)舉例:
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黃色的毛衣,枯黃的楊樹葉和鮮艷的楓葉飄落下來,好像是幾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飛舞。花園里,爭芳斗艷,紅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勝收。
這段文字抓住落葉、這兩種秋天的典型景物描寫,重點突出。
(3)練一練:你最喜歡家鄉的哪一個季節或一處景物?認真觀察后寫一寫,注意抓住典型景物進行描寫。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各抒己見)
這篇課文以“樹木”為主線,記敘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的樹海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誘人的,以及豐富的物產,贊美了小興安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又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同時,我認識了中心句,學習朗讀了文中的長句子。
七、主題延伸
1.讀了本文,我們對祖國的壯美山林更加熱愛,我要用手中的畫筆畫出眼中的小興安嶺。
(27)
(29)
(30)
(31)
(32)
(33)
(34)
八、推薦閱讀:
本課推薦閱讀《林海》《東北大森林》
(一)閱讀《林海》思考:
1.作者寫了大興安嶺林海的哪些景物?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閱讀《東北大森林》思考:
文章是圍繞哪句話寫的?
九、當堂檢測
閱讀《林海》《東北大森林》。
十、課后作業
請完成本課《典中點》“主題探究”“拓展提升”板塊的習題。
(35-39)
(40-43)
(44-45)
板書設計
美麗的小興安嶺
總起:樹多、景美
春天--樹木、積雪、溪水、小鹿
景
物
分
夏天--樹木、霧、太陽、草地、野花
色
產
述
秋天--樹木、落葉、野果、藥材
優
豐
冬天--樹木、雪、西北風、動物
美
富
總結:花園、寶庫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教學中,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例如,引導學生理解“抽出”在這里是“不知不覺間,突然間長出”的意思,它寫出了枝條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生長的樣子,生動、形象。從而使學生理解句子“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樹木茂盛生長的特點。再如,在理解句子“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時,抓住“封、擋、遮”三個動詞,感受樹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和樹木的勃勃生機。
在教學本課時,讀的形式比較多樣,有指名讀、評價讀、表演讀、齊讀等,把讀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感受了小興安嶺的美。如:在指導讀“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讓學生加動作讀出小鹿的可愛,在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鹿,入情入景。再如:在指導讀“…樹木長得蔥蔥蘢蘢,把森林封的嚴嚴實實的…。”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進行感受,讀出樹木的茂盛,入情入景地以朗讀來體現樹木的特點。
不足之處:
篇4
[關鍵詞]閱讀教學;讀法設計;讀“活”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4-0048-02
崔巒說:“閱讀教學的要義在于,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進入文本,經過一系列個性化的讀,建構知識意義,鍛煉閱讀能力,獲得審美愉悅,受到范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重視讀書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活”,讓學生在讀書的實踐中愛上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享受讀書。所謂把書讀“活”就是活躍讀的形式,突出各種讀法的功能,讀出活力,讀出變化,讀出文本精髓,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問答讀,了解表達順序
課文表達順序的安排,對突出文章內容、表達思想感情有著重要作用。許多課文在表達順序上都有自己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表達順序的特點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可以設計問答讀,讓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的表達順序。問答讀就是在讀書過程中,教師設計問題,學生通過讀書來回答。
例如,《日月潭》一文,是按時間的推移來安排內容的。如何讓學生了解其表達順序呢?教師提出了問題:“清晨,太陽剛剛升起,日月潭景色怎樣?中午,太陽高照,日月潭景色怎樣?蒙蒙細雨中,日月潭景色怎樣?”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來回答:“清晨……”讀后,學生暢談自己的體會,從“清晨、中午”等時間提示詞了解了表達順序。
又如,讀《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師提出問題:“去金華雙龍洞路上的所見所聞是什么?游覽外洞看見了什么?進入內洞看見了什么?內洞里面有什么?出洞的感受怎樣?”學生通過朗讀相應的文段領悟了課文的表達順序,并學習和借鑒作者的寫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
采用問答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讀課文關鍵段落,了解課文表達順序,對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發展語言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二、對比讀,品味語言魅力
在比較中鑒別,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因此,根據課文思想感情的表達特點,運用對比讀,能夠使學生感悟文章特征,體會思想感情。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讀,品味詞句,讓語言“活”起來,讓體驗抵達作者的心靈呢?
如《貓》一文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對比讀,深入品味詞語,感悟詞的魅力。貓的“溫柔可親”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學生畫出相關詞句,找到“蹭”字。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蹭”的意思,并與“擦”字進行比較體會。學生在不斷地對比品讀中,細細推敲老舍先生用詞的生動、準確,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理解了老舍先生對貓的真摯感情。
再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句子:“春天到了,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對比讀,感受作者用詞的凝練、準確。教師讓學生比較“抽出”和“長出”,把這一組詞語放進文中反復讀,使學生感受到“抽出”一詞更能形容樹木發芽的速度特別快,迫不及待長出來的樣子。
運用對比讀,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語言進行品評賞析,有助于學生掌握語言的表達效果,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用意,品味出力透紙背的意蘊,從而走M文本,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品讀出課文的精華所在。
三、增減讀,感受生動形象
感受課文的具體生動形象,即把當時的環境、情景呈現在眼前,這需要引導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去感受,通過聲音來還原當時的形象、顏色、溫度、明暗、氣味……學生在朗讀時常常會自動地增加或者忽略某些詞句。根據這種現象,教師可以運用增減讀, 也就是給課文補充或者刪除某些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體會某些詞語、段落在語境中的含義或作用,從而更好地感受課文的形象生動性。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寫了父親挖了38個小時,挖得艱苦……但沒有寫父親具體怎樣挖的。只有讓父親挖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高大起來,學生才能夠從中受到感染。教師可以設計:“父親面對瓦礫怎么做?面對大柱子怎么做?”并補充父親的一系列動作:扒、搬、挪、撬、推、扛等。豐富文中句子后,教師再進行引導:“他挖了36個小時,兩天一夜,想象當時是什么情形?”學生從中體會到父親面臨的巨大困難,再把體會融進朗讀中,獲得了深刻感受。
又如《仙人掌》一文,描述仙人掌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時,運用了“無論、都”“卻、總是”“從來、任你”等詞語。這些詞語表達了作者對仙人掌的敬佩、喜愛之情。為了吸引學生的關注點,教師設計了增減讀,幫助學生領悟文章語言表達的特點和感情。教師刪除了文中含有“無論”“卻”“總是”“從來”“任你”等詞語句段,讓學生讀后談體會,再朗讀原文。此時,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帶到朗讀里,充滿激情地讀,反過來又通過感情朗讀,獲得了情感熏陶。
四、變化讀,體會感彩
要想在閱讀課堂上培養學生語感,就必須訓練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根據課文內容表達的感彩讀出語句的輕、重、緩、急等變化。閱讀課上,教師常常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學生所理解的情感朗讀就是大聲讀、使勁讀,甚至喊著讀……人的感情世界是豐富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是多樣的,用聲音來表情達意也是迥然不同的。教會學生變化著讀,首先要讓學生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豐富的內心情感,再引導學生用聲音把眼前的文字通過富有情感的變化讀出來,從而展示鮮明的人物形象。
如《和時間賽跑》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我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在學校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著,跑得累倒在地上,撲在草坪上痛哭。”由這句話中的“憂傷”來體會全文的憂傷情感,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感受到了一位因失去外祖母而憂傷的男孩形象。
又如,《語言的魅力》一課,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心情:“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藍天白云,那綠樹紅花,那鶯歌燕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這良辰美景,對于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來說,只是一片漆黑。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當人們想到這個盲老人,一生里連萬紫千紅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對他產生同情之心呢?”這段話抒發了作者對盲老人憐憫同情的感情。在學習時,教師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贊美春天,再出示春天的圖片,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春意盎然的良辰美景。之后,突然出現全黑屏幕,讓學生的內心產生強烈感受。接著引導學生進行變化朗讀,點撥朗讀技巧,讓學生以聲音的大小、輕重、快慢的變化來表達自己內心感情的起伏,抒發自己內心深處強烈的震撼。
篇5
一、 創設詩境,激發興趣,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煉,具有深廣的內涵。在古詩教學時,我積極運用多媒體,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小學生創設相應的詩境,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顏色、形象、動作、聲音,還有碧水、藍天等環境因素。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得完整的,為此,根據詩意,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伴隨著柔美的輕音樂,學生眼前出現了亭臺樓閣、依依楊柳,一個七歲孩童正在興致盎然地觀看著碧水中嬉戲歡叫的鵝群。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觀察、想象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畫面說說生動活潑、天真可愛的白鵝形象,就水到渠成了。學生沉浸在創設的詩境中,學習興趣高漲,對詩歌的理解,對詩境的整體把握都迎刃而解。
音樂是一把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有不少古詩本身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唱詞,詩與音樂密不可分。在教學中,如果我們把詩人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音律,那必定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體悟詩人的內心世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首送別詩,詩人李白與孟浩然的離情別緒,完全可以用與詩意相通的古箏樂曲《送別》來渲染和營造,一遍遍舒緩、輕悠又滲透著淡淡離愁的旋律在課堂上響起,宛如一只無形的手撥動著學生的心弦,讓他們張開想象的雙翅,來到千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拱手話別后,一直佇立江邊,翹首遠眺,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音樂是有穿越能力的,它能將學生不知不覺帶入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超越時空,實現與詩人心靈的對話。
二、 依托詩境,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凝煉,一字一詞都是作者的千錘百煉的結果,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來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面對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主動探究、品味的機會喪失殆盡。而現代多媒體技術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可見的形、聲、光、色,有利于學生推敲、理解、體會作者遣詞用字之妙。
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真切理解、體會。而錄像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恰好有學生提問: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我以此為契機,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他們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可結果仍然是莫衷一是。此時,我播放了課件: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層疊,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高,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借助詩境,學生不僅理解了詩歌中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深入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蘊含的感彩,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時的匠心獨運。
三、 再現詩境,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的特點,朗朗上口,最適宜吟唱。教學中運用形象直觀的畫面,旋律優美的音樂,清晰悅耳的朗讀,加深學生對古詩的字詞的理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
如教學古詩《鵝》一課,教學時,我一邊播放課件,一邊生動描述“在碧綠的湖水中,一只只大白鵝從遠處游來了,紅色的腳掌輕輕地撥動著綠波,邊游邊伸長脖頸唱著歡快的歌……”學生看著聽著,深深地為畫景詩情所陶醉,朗讀興趣被充分激發了,都不約而同地跟著配樂朗讀起來。朗讀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欣賞鵝的外形、顏色、姿態,品析“白毛” “紅掌” “浮” “撥”等詞語,來感受美好的形象,加之古詩獨特的語言美感:節奏感強,韻腳整齊,平仄得當,有快有慢,有抑有揚,富于節奏變化。在幾次指導后,學生跟著音樂不僅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讀出了詩的味兒和自己的感受,還讀出詩人喜愛鵝、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來。
四、 創新詩境,啟發想象,訓練表達美
詩歌的語言不但凝練,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造性地表達美提供了平臺。在教學中我積極借助多媒體技術,啟發想象,創新詩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的理解和感悟。
篇6
[關鍵詞] 廣告 透析 語言 同一性
廣告業能在今天飛速的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借助了一些現代科技手段,像電視、廣播、報刊、多媒體技術以及電腦軟件技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的心里接受度。據統計,美國消費者平均每人每日面對的廣告數目多達一千五百條,在英國,報紙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就是刊登廣告,電視頻道播放的十分之一也是用于廣告的。而作為英美廣告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告語言文字―廣告用語,它的發展歸功于現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當然,主要還是應歸功于廣告創作過程中借助于靈活運用的修辭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宣傳產品,從而達到廣告用語與普通文學用語不同的目的,激發人們的購買欲望,從而實現廣告用語自身的真正價值。
廣告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應用文體,與一般的應用文體在寫作目的、閱讀的對象、表達方式、結構形式、手段媒體、宣傳內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廣告語言由于這些不同的要素具有特殊性,不應將其與文學語言或其他應用文語言等同看待。經典的廣告語無不是豐富的內涵和優美的語句的結合體。跨國廣告與漢語廣告一樣都注重在詞法、句法、修辭等方面上下功夫,無形中使語言的表現得到最大可能的發揮,它們使語言的詩性在消費社會全面復活,呈現出一片個性十足的廣告天地。仔細觀察一些跨國廣告用語,發現它們多在廣告中采用不同的方式,達到AIDMA法則的要求,即注意(attention)、興趣(interest)、欲望(desire)、記憶(memory)、行動(action),實現從形式上的吸引性到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此外廣告用語的特點還基于詞、句功能上的一種表達技巧,多種手段的使用往往決定著廣告的創意和效果。通過對跨國廣告語言的觀察和分析,發現跨國廣告在以下幾方面與中國廣告文化具有同一性:
一、在廣告的詞匯應用方面
跨國廣告的詞匯豐富多彩,但每一個詞的選擇與使用都服務于“推銷商品”這一最終目的,這就使它們往往更具備鼓動性和感染力。主要表現如下:
1.選用簡明易懂的常用詞
廣告用語須通俗易懂,使讀者盡快得到信息。
(1)The taste is great. 味道好極了(雀巢咖啡)
(2)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擁有東芝,擁有世界(東芝電子)寥寥數語,卻簡明清楚的說清楚了廣告中的物品特性。
2.創造新詞、怪詞以引起新奇感
新造詞使語言變得生動活潑,引起讀者的感知而達到促銷的目的,突出產品的新、奇、特,滿足消費者追求新潮、標榜個性的心理。例如: For twogether the ultimate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sun kissed holiday.(兩人共度一個陽光燦爛的假日,一切費用均包括在單人價格之內。) twogether取自together之音,又取“兩人”之意比together更形象,倍添情趣。
What could be delisher than fishes? (有什么比fishes更美味的呢?)
廣告的設計者為了造成與后面的fishes押韻,把delicious一詞的讀音和dishes一詞的拼寫結合起來,生造一個delisher,使讀者無論從讀音和字形,都領悟其意,而且全句行文簡單,一目了然。
生造詞,無論是讀音和詞形,都給人以簡明易懂,耐人尋味的啟示,產生普通語言不可達到的效果。但模擬生造詞時,必須音、形結合,淺顯易懂,使之比原文更簡單明了,生動活潑,切勿無理濫造,適得其反。
3.選用動感性動詞
運用動感性動詞是跨國廣告詞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因廣告的最終目的是使消費者購買其商品,所以在詞語的使用方面以動感性強的詞語來產生更好的感覺效果。如buy和spend這類詞在廣告中是很少見的,而只能運用其他動詞來“感化”顧客,使它產生買的意愿,從而自愿主動地購買某種商品。如下列一則有關電腦的廣告,用了十多個動詞,每一個動詞都代表了一種不同的服務,自然把顧客感化得非買不可了:
We finance. We lease them. We upgrade them. We configare them. We improve them. We customise them. We assert them. We package them. We store them. We deliver them. We protect them. We install them. We network them. We integrate them. We support them. We serve them.
這則廣告運用了大量的動詞構成一幅服務動態圖,吸引顧客購買。
4.選用復合詞和縮略詞以節省廣告篇幅
復合詞在跨國廣告中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其組詞方法不受英語語法在詞序排列上的限制,無論是如前所述的生造復合詞,還是常見復合詞,都比較靈活,能充分體現廣告創作的創新精神,使用起來更加輕松活潑,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美國一本著名的女性雜志名叫Self, 用這個名稱構成的復合詞有力地表現了這本雜志鼓勵女性獨立的精神:
(1)The Self-Made woman. She’s living better all the time.白手起家的女性,生活得更加美好。
下面是幾則運用復合詞的廣告英語:
(2)Kodak Single-use-cameras take pictures where you wouldn’t normally take your camera.(柯達一次性相機在你通常不帶相機的場合拍出不平凡的照片。)
此廣告巧用復合詞,將產品的性能與用途表現得淋漓盡致。因在廣告寫作中常盡可能縮短篇幅,以降低成本。縮略詞的使用比比皆是。例如: Where to leave your troubles when you fly JAL.乘坐日航班機,一路無憂。 JAL是Japan Airlines的縮寫形式。
5.形容詞及其比較級、最高級的使用
例如:Ask for more.渴望無限(百事流行鞋),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讓我們做得更好,(飛利浦電子)。
6.詞匯的重復使用
詞匯的重復是一種常用的技巧,可以起強調、渲染的作用,而這恰恰是廣告用語所要追求的效果。例如: Easy to use, easy to clean, easy to assemble.方便使用、方便清洗、方便安裝(日光牌簡便燒烤架廣告)。
二、在廣告的語句應用方面
1.簡單句的使用
廣告用語必須以最少的版面,最精煉的語言,傳遞出最多的信息,最有效地激發讀者的購買欲望。因而廣告中盡量采用簡單句,而避免使用復雜的復合句。如:
(1)Fresh up with Seven-Up.(君飲七喜,提神醒腦。)
寥寥數詞,道出了飲料Seven-Up對人的好處,鼓動讀者購買。
(2)Natural herb. Pure honey.(天然藥材,純正蜂密)
樸實的言詞,對稱的結構,將產品的內函全盤托出,讀來令人信服。
2.疑問句的使用
用疑問句用為廣告用語的始語容易激起人們的反應,特別是廣告標題或正文的開頭使用疑問句,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理,增加他們的閱讀興趣。如:
(1)Are you going grey too early? (你的烏發是否過早白了?)
(2)Who does your hair? I do it myself. (誰為你理發?我都是自己做。)
(3)Have you driven a Ford lately? (你最近開過福待牌的車嗎?)
(4)Wouldn’t you really rather have a Buick? (難道你不愿擁有一輛Brick車嗎?)
這些廣告開頭用疑問句,希望引起讀者的思考與共鳴。
3.祈使句的使用
祈使句具有強烈的鼓動色彩,含有請求、號召人們做某事的意思,能有效地迎合消費者心理,實現廣告的目的,因此,祈使句在廣告中被巧妙及時的大量采用。例如:
(1)So come into McDonal’s and enjoy big Mac Sandwich.(走進麥當勞,享用大三明治。)
(2)Give your clients the full picture of Hong Kong. (恭請瀏覽香港全貌)
祈使句本身有請求之意,用在此處,妙筆生輝。
(3)Let you in a world of wonder: Pictorial of Science. (讓你生活在一個奇異的世界里:Pictorial of Science)
這是《科學畫報》Pictorial of Science的廣告。寥寥數語使萬千世界呈現在你的眼前,讀來令人神往。
4.并列句的使用
廣告中使用并列句,簡潔明了,易于理解;平行結構,加深印象。例如: Introducing FITNESS magazine. It’s about health, it’s about exercise, and it’s about your image, your energy and your outlook.(向您推薦《健康》雜志:說健康、說鍛煉、說形象、說精力、說展望。)
5.省略句的使用
例如: You’ll enjoy relaxed sunny days. Warm crystal clear lagoons. Cool green foliage. Waterfalls. Flowers. Exotic scents. Bright blue skies. Secluded beaches. Graceful palms. Breathtaking sunsets. Soft evening breezes. And food that simply outstanding.(您會享受這陽光明媚的輕松日子。溫暖、清澈的環礁湖,清涼、碧綠的樹葉,瀑布,花叢,異樣的芬芳,明亮的藍天,幽靜的海灘,優美的棕櫚,壯麗的日落,輕柔的晚風。還有那絕妙的食物。)從“溫暖、清澈的環礁湖”到“輕柔的晚風”,一連串名詞短語代替了 You’ll enjoy……的句子。不僅簡潔緊湊,而且又鮮明有力。
6.主動語態和現在時的使用
在廣告中使用主動語態和現在時給人一種直接感,并暗示商品的持久和永恒特性。例如: Harmony of style and performance set this new Mazda 6 a part. Qualities are at the heart of every Mazda.(式樣與性能的協調一致使新型馬自達6與眾不同。質量是馬自達的核心。)
三、在廣告的常用修辭技巧方面
跨國廣告所用語言的修辭是基于詞、句功能上的一種表達技巧,修辭手段的使用往往決定著廣告的創意與效果。跨國廣告用語的修辭特點主要有如下幾種:
比喻(figure of speech):Feather water: light as a feather.(法澤瓦特眼鏡:輕如鴻毛。)
擬人(personification):Flowers by interflow speak from the heart.(植物園培育的鮮花傾訴衷腸。)
雙關(pun):Ask for More.(摩爾牌香煙的廣告)
押韻(rhyming):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樂趣,高時尚,只來自索尼。)(索尼音響的廣告)
重復(repetition): Dish after dish after dish. People expect us to be better.(一盤一盤又一盤,人們盼望我們更好。)
對偶(Antithesis):Double delicious. Double your pleasure. (雙重美味,雙重愉悅。)
兩個double,一個副詞,一個動詞,作用不盡相同。
排比(Parallelism): Designed with a computer. Silenced by a laser. Built by a robot(電腦設計,激光消音,機器人制造。)
四、在廣告的文體特點方面
1.簡明醒目,通俗易懂
廣告的基本特點是讓有限的篇幅表達盡可能多的信息。廣告既要簡短,又要明白準確地體現廣告內容。因此跨國廣告的文體特色之一是詞語短小、結構簡單。
(1)常用詞義淺顯的短語。例如:
Buy one pair.Get one free.(眼鏡廣告)
廣告所用詞匯長度不超過六個字母,其詞義是每個普通百姓都能明白的,體現了廣告英語淺顯易懂的特點。
(2)廣泛應用省略句。例如:
Thinking of buying?Think again.Notmuch for colour TV,is it?Vision hire!(彩電廣告)
Air Quality!(航空公司廣告)
省略句使廣告英語讀起來簡明扼要,聽起來輕松活潑。
2.創意獨特,種類豐富
廣告的目的是促進消費行動,語言要刺激消費者的聯想,從而擴大注意、鞏固記憶。因此,廣告英語的文體特色之二是借助不同的修飾格來增加語言的感染力。
例如:
A better stretch for the long stretch.(航空公司廣告)
第一個“stretch”是“伸展”的意思,第二個“stretch”義為“連續的一段時間”,廣告的意思是“為旅客在長時間的旅行中提供更好地自由伸展的空間。”兩個“stretch”前后呼應,使消費者一聽就感到舒服愜意。
Try our sweet corn.You'll smile from ear to ear.(甜玉米廣告)
短語“from ear to ear”(笑得合不攏嘴)中的“ear”(耳朵)與這里的“玉米穗ear同音同形不同義。這則廣告利用雙關語ear表達了雙重的意思:“你一嘗就會吃一穗又一穗,高興得合不攏嘴。”
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三菱汽車廣告)
這則廣告套用了(美國獨立宣言)中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平等。)
3.韻律整齊,充滿詩意
廣告是藝術含量很高的一種宣傳手段,給消費者以美的享受是廣告的一個功能。廣告的設計是按照整齊、一律、均衡、對稱、和諧等原則進行的。因此,跨國廣告的另一文體特色是以優美的音韻增加廣告的魅力。 如:
Export fair set for foreign-funded firms.(博覽會廣告)
這是一則外資企業出口產品博覽會的廣告,七個詞中有五個(fair,for,foreign,funded,firms)互押頭韻。聽起來好像是博覽會在文質彬彬地迎接眾多外資企業。
Bathing Beauty Discovered in Interior Decorator's Bathroom.(瓷磚廣告)
這則廣告中有兩組頭韻詞“Bathing,Beauty,Bathroom”和“Discovered,Decorator's”,讓消費者將裝修與美麗聯系起來,暗示了產品的神奇效果。
One man's disaster is another man's delight.(削價售貨廣告)
這則廣告除用了對照和仿擬以外,頭韻“disaster, delight”又增添了幾分幽默情趣,似乎消費者優惠購物得到的喜悅是建立在老板虧本銷售帶來的災難之上。
五、在廣告的語法特點方面
廣告中使用的動詞詞組都非常簡單,過去時出現的頻率極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現在時,而且被動語態運用較少,商品的特征在人們的眼中成為和一般自然規律一樣的永久特,這是其他各種時態所做不到的。
廣告用語的口語化和簡單化是實際應用的需要。因為簡單的文字容易理解,人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它看完。而口語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親切,不拘束,能贏得讀者的好感。同時,為達到訴諸感情、宣傳品牌形象之目的,廣告用語問題允許一定的創造性。這種創造性表現為:
1.求新求奇的專有名詞出現率高,自創的復合詞多。
2.每個名詞詞組往往帶有許多修飾成分,特點是前置修飾成分比較多。廣告英語的名詞詞組中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出現頻率高。
3.祈使句和疑問句在廣告中很常見。如果廣告中全都使用陳述句,那么讀者很有可能僅僅被動接受信息,而祈使句和疑問句卻能使人從被動的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以促使讀者做某件事,促使讀者思考、回答問題,使讀者興奮,加深印象。
4.使用大量的修辭手段,廣告與演講及詩的語言有許多相似之處。常見的有并列結構、詞句重復、排比結構,頭韻法等。
廣告大師雷蒙?羅比凱曾說過:“上乘廣告的最好標志是,它不僅能使觀眾爭相購買它的產品,而且能使觀眾和廣告界都把它作為一種可欽可佩的杰作而長久不忘。”廣告語言可以說是受語言學、心理學、經濟學、營銷學、社會學,甚至美學多門學科諸多因素綜合影響所形成的,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廣告語言反映社會和文化,具有思想性,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既可以通過廣告來提高我們自身的外語水,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現代廣告理論和各國文化特點的異同。
參考文獻:
[1]倪寶元:修辭手法與廣告語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劉紹庭:現代廣告運作技巧[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李建立:廣告文化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4]張全海:世界經典廣告案例評析[M].武漢:武漢大學社,2000
[5]范家材:英語修辭賞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2
篇7
關鍵詞:語言;模糊性;隱喻;英語
中圖分類號:H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6-0188-2
一、語言的模糊性
模糊理論于1965由扎德提出,國內學者伍鐵平1979年引入中國。維特根施坦提出家族類似(family resemblance)的原則來處理模糊性。一個家族的成員,有核心成員,有世隔很多代的邊緣成員。家族成員的核心或中心地位與邊緣地位(根據立足點或坐標不同)可以相互轉化。這種由“中心”和“邊緣”組成的內部結構是對于模糊語義范疇的真實反映,適合于描述語義范疇的家族相似性或模糊性[3]。國內學者伍鐵平(1979(4))[1],桂永霞(2011(1)[4],2011(2) [2],2011(3))[5],吳世雄(2002(3))[3]等對語言的模糊性作過積極的推介與研究。大都以“麥堆”、“禿子”、“早中晚”等時間、“老中青”等年齡等等概念為例子來闡述。本文單究“(綠)顏色”的模糊性,闡釋全球“綠色文化”的起源與盛行,具有一定的深度。
中外研究顏色的歷史由來已久。在我國,從春秋時期就形成的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色(青、赤、黃、白、黑)的學說[6];[7],盛行整個封建時代。認為青、赤、黃、白、黑五色為正色,其他顏色為間色。《說文解字》的定義是:“綠,青黃也”[8]。可知“綠色”是青黃之間的顏色,屬于間色。用模糊理論的觀點來解釋正色與間色,即正色為中心色,間色為邊緣色。1969年,美國學者柏林(Berlin)和凱依(Key)通過對世界110中語言的比較研究,發表了《表示顏色的基本詞匯》[9]一書,提出了基本色彩理論:認為盡管各語言顏色詞眾多紛繁、數量不一,對光譜切分的粗細和位置不同,但任何語言的基本顏色詞都不出十一個詞的范圍,并得出了基本顏色詞的標準,而且是有序的:黑、白、紅、綠、黃、藍、棕(褐)、粉、紫、橙、灰。即這11種標準顏色為中心色,其它顏色為邊緣色。國內學者霍大同、桂永霞、閆亞平等對于顏色理論、顏色的隱喻即文化差異、顏色的模糊性等作過積極的研究。
本文涉及隱喻概念。隱喻,既指一般所說的引申意義或派生意義,又指語義引申機制,即產生引申意義的重要手段。隱喻就是建立在兩個意義所反映的現實現象之間的某種相似的基礎上的引申方式。隱喻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知語義學研究的焦點,被認為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重要方式。隱喻用一個范疇的認知來建構或解釋另一個范疇[10]。
色彩語碼,即顏色詞。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11]150-154認為同時間域、空間域、情感域一樣,色彩域是語言中最基本的認知域之一。色彩語碼的隱喻認知有雙向性。一是人類對顏色詞的認知是通過對其他域的實物外表的顏色的認知而獲得的,也就是用其他域的認知來建構或解釋顏色,顏色詞具有其他域的實物的某些性狀,這是“以物喻色”的隱喻過程。另一方面是,用色彩的基本范疇來建構和解釋其他認知域的范疇,這是“以色喻物”的過程。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雙向隱喻過程,導致顏色詞具有寬泛的、甚至包含對立統一的模糊性。
二、綠色——以物喻色
顏色(color)是指由不同波長的光反射而產生的物體上一種可見的性質馬鐵立,是一種視覺效應。自然界光的顏色是一個連續統[14],其色差是無限性的、漸進性變化的,不能明顯切分的。人類的語言將顏色切成黑、白、紅、綠、黃、藍、棕(褐)、粉、紫、橙、灰等片段。這種切分是模糊的。綠色(green)就是在可見光區中,波長為500-560納米區間電磁輻射的顏色[12]。綠色區間內也有色差,這種色差也呈無限性的、漸進性變化的,或模糊性。
《現代漢語詞典》對“綠”的定義是:草和樹葉茂盛時的顏色[13]。也就是人類用對自然域草和樹的認知來建構或解釋綠色。英語的green(綠)同grass(草)同源,德語的grun(綠)與Grass(草)同源,它們的原始日耳曼語的詞根是gro(生長)[12]。這樣來看,green和grun表示生長著的草和顏色,并具有生長著的草和樹的某些性狀即成長、活力等。這就是“以物喻色”隱喻過程。
在英語中綠色也有淺、深、純、混的區別。淺綠色或淡綠色可以用light和-ish作前綴和后綴構詞,如light-green,greenish,深綠色可以用deep和dark作前綴構詞如deep-green,dark-green。virid-green,指嫩綠、鮮綠,blue-green為青綠。Glaucous(淡灰藍色、淡灰綠色),sulphureous(硫黃色的,黃中略帶綠色的),viridity(碧綠,翠綠),viridescent(帶綠色的、淡綠色的),后四個詞取自《新英漢字典》[14],表示綠色與其他色混合的色差。
此外,英漢語除了用對自然域的草和樹葉的認知來建構對綠顏色的認知外如構詞“grass-green”,還從自然域的其他植物、動物、礦物域、食物域等方面來建構綠色概念。構成的比喻類或隱喻類復合詞有:英語:mint(薄荷綠)、mint-cream(奶油薄荷綠)、olive(橄欖綠)、turquoise、(綠松石綠)、jasper(碧玉色)、sea green(海綠色的)、tea green(茶綠),apple-green(蘋果色), jade green(綠玉色)馬鐵立。漢語:菜青、菜色、草綠、茶青、蔥翠、蔥綠、翠、翠綠、翠微、蛋青、豆綠、橄欖綠、果綠、湖綠、墨綠、蘋果綠、鐵青、蟹青、鴨蛋青、玉色、青蔥、青翠[15]。
從表示綠差的詞匯和如此眾多的比喻類復合詞中,可以看到人類用對其他域的認知來建構綠色概念的隱喻過程以及綠色概念的模糊性。
三、綠色——以色喻物
人類將綠色域的意義投射到社會生活及文化領域產生隱喻意義的過程,即“以色喻物”的過程。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有的相同,有的大相徑庭,有的與綠色毫無關聯。整體來說,綠色包含著“對立統一”的文化意義。
(一)英語綠色詞義的對立統一
1.“生命與生機”和“病態”及“無經驗、幼稚”
英語綠色(green)指植物的顏色或植物本身如“綠草、草地”等(本節沒標明參考文獻的英文例子均來自《新英漢詞典》[14]549)。英民族認為植物為很有價值的自然資源,稱為“green gold”(綠金)。從“綠的顏色”、“綠草、草地”發展到“精力旺盛的”與“青春的”,這層意義來自綠色(green)代表自然界植物成長即生命與生機的顏色,常用以描述人或事,褒義。但同時,英語里的綠色(green)有指“(臉色)發青的”、“蒼白的”意義。“臉色蒼白”與“精力充沛”是明顯對立的意義。從臉色蒼白還轉喻“嫉妒的”。如:如:“in the green”(血氣方剛的,在青春時期);“in the green tree”(處于佳境);“a green old age”(精力充沛,老當益壯),“green margin of one’s life”(青春時期) 王玉英,“remain green forever”(永葆青春)等等,均為褒義。“be scared green(嚇得臉色發青)”,“green-eyed(嫉妒的)”、“green with envy(十分嫉妒)”,為貶義。但,“green house”是“溫室”的意思。
英語綠色(green)蘊含有“新”“初”“始”之意[16]。這層意義來自嫩葉與新芽剛剛長出。用在“keep green one’s memory of sth(牢記某事,即保持鮮活的記憶)”有褒義的作用, 用在“a young man green from school.(剛從學校出來的小伙子)”和“a green wound(新傷、未痊愈的傷口)”中,為中性。
與此同時,從植物的果實“新”“初”“始”之義即“青的”、“嫩的”、“未熟的”、“生的”這一面的特征發展到“木材等沒干的,皮革等未經過處理的,(魚、蟹等)未到成熟期(排卵或脫殼期)的”,這層意義為中性,進而發展到“指人:沒經驗的、沒有受過訓練的、幼稚的、不成熟的、容易受欺騙的”,這層引申意義為貶義。如:“green casting(濕紗鑄法,未經處理的鑄件)”、“green ore(原礦石)”、“green stock生料”、“a green apple”、“green corn”、“green hand(新手,沒有經驗的人)”,“greenhorn (新手,沒有經驗的人;易受欺騙的人、新到的移民)”,“as green as grass(幼稚、無經驗)”,“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以為我幼稚可欺嗎?”、“He is too green for the job(他對這項工作很生疏)”,“greener(新手,新到的找工作的外國人”。此外,“green house”是“溫室”的意思。
英語綠色“精力充沛”、“青春活力”的意義與“(臉色)發青的”、“蒼白的”和“沒經驗的、沒有受過訓練的、幼稚的、不成熟的、容易受欺騙的”意義,亦褒亦貶,明顯呈“對立”的態勢。
(二)“和平與希望”和“嫉妒”
從顏色刺激人的視覺神經,觸發人的某種心理反應的角度來分析,“綠”位于光譜的中間,是平衡色[17]。陳晨曾緒給人以寧靜平和和充滿希望的心理感受,國際上以綠色交通信號燈(green light)作為表示通行的標志[14],規定“紅燈停,綠燈行。”由此綠色發展為包含“放行”或“審批通過”等含義,如“開綠燈”(to give the green light),“green card”(指《美僑民永久居住卡》和《社會安全卡》)[14]等。
據《圣經·創世紀》記載,為了懲罰人類的罪惡,上帝用洪水淹沒了所有的土地,諾亞全家以及留下的動物在方舟中得以逃生。為了探測洪水是否退去,諾亞將鴿子放飛出去,當鴿子飛回來時嘴里銜著一枚綠色的橄欖枝,諾亞立刻意識到洪水已經退去,他們可以返回家園了。后來人們就把鴿子和綠色橄欖枝作為和平、希望的象征[17]。
總結
英語綠色“精力充沛”、“青春活力”的意義與“(臉色)發青的”、“蒼白的”和“沒經驗的、沒有受過訓練的、幼稚的、不成熟的、容易受欺騙的”意義,亦褒亦貶,明顯呈“對立”的態勢。心情的“寧靜平和與希望”與“臉色的蒼白”和“嫉妒”恰恰又是一對對立的意義。從綠色對立的意義中,我們可以證明或可以看到,綠色的模糊性或兼容性。
參考文獻:
[1]伍鐵平.語言學綜論[J].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6):88-90.
[2]桂永霞.言的模糊性與圖式理論[J].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2):69-72.
[3]吳世雄,陳維振,蘇毅林.顏色詞語義模糊性的原型描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11-116.
[4]桂永霞.模糊語言的多功能性質研究[J].江蘇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1):48-52.
[5]桂永霞.語言的模糊性與得體性[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1,(3):372-274.
[6]陳巖.“紅色”的中外文化審視[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2):104-106.
[7]霍大同.關于顏色感知的幾個心理學問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37-42.
[8]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92.
[9]Berlin Brent & Kay Paul.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M].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10]陳建初.試論漢語顏色詞(赤義詞)的同源分化[J].古漢語研究,1998,(3):17-22
[11]Langacker,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2]馬鐵立.試析顏色詞“綠”的模糊性[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104-105.
[13]現代漢語詞典(增補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850.
[14]新英漢詞典(增補本)[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15]顧靜.英漢比喻類顏色詞對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篇8
關鍵詞:初等教育;詩詞鑒賞;意象;想象
現代教育在理念上已經從“重事”教育轉變為“重人”教育。所謂“重事”教育即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對具體知識的傳授和記憶;“重人”教育是在尊重被教育者個體獨特性的基礎上重視對人的能力、品質、心理等素質的培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被提高到十分顯著的位置。在正確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心智、能力上,這應該是教育向其本質特點回歸的一個標志,也是對過去在“重事”教育環境下所形成的“高分低能”現象的反撥。作為培養小學教師的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專業,在整個教育領域的改革過程中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思維、品性以及各種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小學教師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素質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培養有能力的、素質高的小學教師是初等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作為初等教育文科方向專業必修課程的古典文學課,其主要教學目的也應該是以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學習能力為主,而在眾多的學習能力之中,應該把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鑒賞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理解鑒賞力包括對作品形象的感悟力以及對作品意蘊的表述力。之所以把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鑒賞力作為首要任務,一是因為目前學生在閱讀和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時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是學習上的一個薄弱環節,因此要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其次,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也決定著我們應該把上述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古詩文尤其是古詩占有相當的比例。這些作品意境優美,形象鮮明,感情豐富,是我國古典文化藝術遺產中的精華。小學生學習這些作品的目的,第一是要了解我們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知識;第二,也是更為重要的目的,就是陶冶情操,培養性情,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而后一目的的實現僅靠單純的知識記憶是不行的,主要靠對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賞和品味。但是由于時代的久遠,語言的變遷以及詩歌體裁所具有的含蓄、凝練、婉曲的特殊性,今天的小學生不能夠一下子讀懂它們,更不容易欣賞它們。如何讓小學生對這些古代的作品產生學習的興趣?如何讓小學生感覺到它們的美,并且在學習時能夠產生一種愉悅感、一種情感上的共鳴?這是在給小學生講授古詩文時不可回避的問題。那么,教師在講解時是否只是解釋一下字句的意思,將文言翻譯成白話,把韻文變成散文就行了?如果那樣講,不僅遠遠沒有把古典文學作品的價值和魅力反映出來,而且實現不了激感心靈、陶冶情操的教學目的。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解和鑒賞能力,自己首先能夠被作品中蘊含的情意所感動。同時,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決定了他們對于事物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對于事物直觀的印象、感覺、聯想、想象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具有對作品形象的感受能力,而且應該具有對作品意蘊的描述能力,(一種生動、具體、形象的描述能力,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歸納、推理能力)以啟發小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使他們進入作品的意境,受到作品的感染。所以,與小學教學的特點以及“重人”教育的要求相適應,初等教育專業的古典文學課應該將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品的感悟力、對作品意蘊的形象化描述能力即理解鑒賞力作為教學的重點。
由于小學語文所選古典文學作品以詩詞為主,所以,本文將著重談談對古典詩詞教學的一些體會 。為了改變學生對古典詩詞學習能力薄弱的狀況,一方面要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就是教師在授課時應采取適當的方法,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方式為教師與學生結合,教學互動的教學方式,以此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形成一種能力。
我國古典詩歌以抒寫情志為主,《毛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情志之來源有二,一為自然界之景物,二為人事界之事物。詩歌是詩人之心與外在之物交相感應而發自性情的產物,所謂“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2]我國古典詩歌表情達意的方式主要有三:“一為直接敘寫(即物即心),二為借物為喻(心在物先),三為因物起興(物在心先)。”[3]即賦、比、興三種手法。古人使用這三種藝術手法來抒發表達自己內心對于事物的感動。在這三種藝術手法中除了賦是直接敘說情感之外,比和興都是借助于外在的形象(主要是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詩人的感情。而這些形象是熔鑄著作者情感的形象,即心物交感所產生的意象。故前人對詩歌又有“作詩不過情、景二端”[4]“一切景語皆情語”[5]等評說。我國古典詩歌歷史悠久,在藝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境界,尤其是在以興的創作手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描寫景物為主的詩歌,則更將景物的描繪與詩人情感的表達發展到了一個情景交融、妙合無垠的藝術極致,如盛唐詩人的優秀作品。在古典詩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詞這種體裁,繼承并發展了詩歌的表現手法,只是在情意的表達上更為婉曲幽微,詞人的情感在借助物象表達時更為細膩含蓄。所以,教師在講授古典詩詞作品時的關鍵是要引領學生從作品所呈現的外部意象,體會作品中作者之情與所寫之景所形成的心物交融的微妙關系,并由此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領悟作品的整體意境。尤其是對那些情融于景,詩人情感不太顯露的作品,就更要注意引領學生仔細地品味其中的奧妙。對作品內在情感的發掘是講好每一首古典詩詞的關鍵,也是使學生學會欣賞詩詞的重要一步。
詩詞的欣賞過程是一個讀者之情與作品中詩人之情相會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產生首先在于如何調動起讀者的情緒,從而誘發讀者的興會,使他們一步步進入作品的情境。在這里,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文化,更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開動自己的腦筋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的記筆記和背筆記的機器。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步驟如下。
一、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欣賞詩歌的心理狀態
(一)科學導引
在一節課的開始,先播放或展示一些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音像、圖片資料以營造一定的課堂氣氛,用于調整和調動學生的心理情緒。例如,在講授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一開始可以先讓學生聽一聽古曲“春江花月夜”。在講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時,可以展示一些富于意蘊的古代山水田園畫。如果沒有直接反映所講內容的音像資料,也可以播放或展示一些在風格上與所講作品接近的音像、圖片資料。這種在聽覺和視覺上給學生提供的形象,直接而鮮明,很快便能調動起學生的情緒,使他們進入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在進行下一環節的學習時就會較為自然順暢。
(二)作者介紹
對作者的了解是欣賞古典詩詞時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介紹作者時,不是流水賬似地敘述一遍他的生平經歷,而是要通過介紹他的生平展現出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個性氣質。目的是帶領學生進入作者的精神狀態,以作家獨特的心理品質吸引和打動學生,使他們與作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這對理解和欣賞作品無疑能起到一個必要的心理鋪墊作用。在講述時,教師不僅應該用分析的語言,理性冷靜地剖析作家的個性氣質,更應該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充滿感情地展現作家的獨特人格魅力。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全身心地去理解揣摩作家的精神與個性,自己首先應該被吸引和感動,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充滿情感的語氣、聲調、眼神、手勢等外在表現形式,將自己對作家的樸素理解(而不是書本上他人的理解)闡述出來。在講授、分析時還要注意兩點:第一,應該客觀準確地介紹每位作家,既不能肆意貶低他,也不能任意抬高他。凡是能在文學史上世代流傳的作品,都是每位作家心理品質的真誠流露,都表現了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真切體會,如此,詩作才具有打動人心的激感力量。正是因為這份真誠的情感,我們便應尊重它的作者。在講作家時,尤其是在講那些大家巨擘時,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和講述他們,把他們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講,這樣就拉近了古人與今人、古典與現代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和打動學生,使他們對作家的作品作出較為正確的理解和欣賞。第二,注意引用最能反映作家精神氣質的材料。比如在介紹孟浩然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他作為一名隱逸詩人的風神氣度,可以用王維為他畫的一幅肖像來作為介紹的材料。此畫已失傳,據當日見之者說,畫中“襄陽(浩然字襄陽)之狀,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一童總角,提書笈、負琴而從,風儀落落,凜然如生”。[6]其中“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馬”,這些形象特征非常生動地反映出了孟浩然清高脫俗的氣質,這一材料的引用不僅增加了講課的生動性、形象性,而且使學生對作家精神氣質的感受十分直觀而具體。為閱讀欣賞孟浩然的作品做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
(三)教師有感情地吟誦作品
在學生對作家以及與作品有關的資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要感情飽滿地誦讀作品。教師在誦讀作品時聲調的處理,字句的頓挫以及情感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對作品做出了詮釋,這將會對學生已經被激發起來的欣賞興趣起到一個導向的作用,將學生引向對作品內在意蘊的理解。
以上這幾步都是針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學生的欣賞心理而做的前期工作。
二、對作品的文本賞析
欣賞一首詩詞作品,首先要弄懂它的文字意思。對于字詞句的理解并不是學生在閱讀欣賞時的難題,所以,教師可以把這項工作先布置給他們作為預習的內容。另外,關于作品的創作背景,亦可由教師提供相應的材料由學生自行了解。那么,課堂教學的重點則應放在對作品情境及內在意蘊的把握上。詩詞的欣賞過程是一個讀者之情與作者之情相會的過程,而詩人之情的表現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繪表達出來,于是,欣賞過程也就是讀者根據詩歌的外在之象還原為詩人的內在之意的過程。因此對詩歌意象的領悟是欣賞詩歌的關鍵,對意象領悟的途徑是聯想和想象,讀者通過聯想和想象復活和還原作品所呈現的景象,并從中揣摩作者的情感。同時由于詩詞形式上的特點決定了它對生活的反映只能是截面的、片斷的,在簡約的形式中隱藏作者濃郁的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時通過想象來補充作品簡省的內容,使作者的情感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因此,在做好上述前期工作之后,教師便應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儲備對詩詞的內容作初步的想象。想象是一種主觀色彩十分強烈的活動,因此,想象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和點撥者。
(一)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中所描繪的情景進行還原想象和補充想象
學生默讀作品并對作品所呈現的景象進行獨立的聯想和想象。然后教師進行提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覺與想象。在學生敘述自己的感受時,要求他們盡量用形象化的語言進行具體描述,描述出一個具體的場景,將自己心里的感覺描述成一個畫面,或是用形象化的比喻說出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泛泛地抽象地概括。以此培養學生對形象的描述力。
詩人的情感隱藏在詩歌表面的意象中,這些意象有的是自然界的景象,有的是人世間的事象。對于以描寫自然界景象為主的詩歌,在欣賞時就要緊扣詩中所描繪景物的特點,進行準確的還原。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繪了一幅春天的美麗圖畫。對于春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但如何把自己對春天的聯想和杜甫詩中所描繪的景象統一起來呢?(如果不統一,便不能恰當地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也許一開始學生頭腦中對春天泛起的初步聯想并不能和詩中所繪景物完全相符。這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針對作品中景物的特征作更加具體細致的想象,提醒他們要注意詩中的一些關鍵字詞,比如這首詩中的“黃”“翠”“白”“青”等形容詞,注意它們賦予了景物什么色彩特征。此外還應注意詩中“鳴”“上”“含”“泊”等動詞。這些動詞又賦予了景物什么樣的行為特征。仔細體會這些景物所具有的特點在閱讀時所產生的心理感覺。這樣,一步步使學生的聯想逐漸與詩中所呈現出來的具有明麗色彩、盎然生機、安詳和睦的春天景象接近起來。一點點體會作品所呈現之景象與詩人內心之情感相交融的密切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準確捕捉詩中的關鍵詞語所賦予景物的種種特征,而且要由景物所具有的種種特征觸發聯想并仔細品味它們在人的心里所喚起的種種感覺以及感覺的強與弱,然后再由自己的感覺去遇合詩人的感覺。在這一遇合過程中,當然要結合自己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個性氣質以及作品創作的背景的了解。
同樣,對于那些以事象為描寫對象的作品也應該抓住其特征進行還原想象。如溫庭筠的詞《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描寫了一位女子早晨起來梳妝的情景,其中人物的情感表達得很隱晦。在學生進行情景的還原想象時,同樣應該提醒他們注意詞中某些關鍵的字眼,如:“懶”“遲”“雙雙”等,注意這些字眼所賦予人物形象的特征,正是這些特征透露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蛛絲馬跡。這些關鍵的字詞又恰如作品的眼睛,透露了作品的神府,它們也就是所謂的“詩眼”。當然,詩眼有句中之眼、篇中之眼之分。前者往往是一句話中的關鍵字、詞,后者往往是全篇最為傳神、最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情感的詩句(有時亦為字、詞)。如柳永的詞《雨霖鈴·寒蟬凄切》的最后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就是全詞之眼,因為它集中表達了整首詞所抒發的離愁別緒。對于詩眼的尋覓和咀嚼是賞析古典詩詞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詩眼的情況較為復雜,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采用這種方法,尤其對于那種意境自然渾成的作品,就更不能牽強臆斷,斤斤于詩眼的尋求。
有些詩詞在表達時作了內容上的簡省,形成了“辭斷而意屬”的特點。這些詩歌在意象的組合上往往具有跳躍的特點,詩人的思緒猶如一條蜿蜒曲折又云霧繚繞的河流。我們在欣賞這樣的作品時,就應該以想象來連接和補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線索清晰地呈現出來。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在每句之間都形成了意義的跳躍,這就是因為詞人在展現情境時進行了省略。那么,在要求學生進行想象時,應該提醒他們要把注意力放在句與句之間的邏輯聯系上,以想象來補充其間省略的邏輯線索。這樣才能發現,原來這首詞說的是詞人在一夜風雨、沉醉之后的清晨醒來,盡管殘酒未醒,但立即急切地詢問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對方回答說:“海棠花還跟原來一樣。”作者立即糾正道:“知道嗎?知道嗎?應該是綠的多紅的少了。”通過這樣的一番補充想象,我們可以發現在詞中表達的是詞人對海棠花事的關懷之情,這種關懷之情在風雨后的早晨得到了非常集中的反映。正因如此,詞人才在風雨之夕借酒以澆春愁。通過補充想象,我們體會出的是詞人那一番濃重的惜春之情。
(二)通過討論啟發想象
清代學者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7]所以,在閱讀欣賞詩歌時,探求作者的原意是第一要義。但探求的結果卻并不一定是統一的。詩歌既有它立意的確定性,又有它含義的豐富性。這主要是因為欣賞者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不同的欣賞者,因為閱歷、學識、觀點、興趣等方面的不同,欣賞時心境、處境以及對詩歌欣賞的角度的不同,都會產生感受上的種種差異。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觀眾的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學生在閱讀同一首作品時的感受都可能不一樣。另外,從詩歌的藝術特點出發來看,詩歌的意象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這種反映是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瞬間統一,是詩人內在情感和外在物象的天然融合。它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同時又以直觀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由于詩歌意象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給讀者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因此在閱讀欣賞時往往會出現意象的多義,因此也促成了對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理解。尤其是那些情景妙合無垠、意境渾融的作品,欣賞的空間就更為寬廣。如王維的《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描寫了傍晚落日時分山林的幽靜。詩人攝取的是大自然剎那間的一個特寫鏡頭:一縷返照的夕陽照射在山林中的青苔上,用以客觀真實地再現山林的空靜。那么在這首詩中詩人要表達的“意”是什么?是一種感覺、一種心境,是詩人當時與環境猝然而合的空靜的心境,這種心境的表達完全是直觀的、形象化的。由于詩人沒有以理性的思索將這種感覺明確化,所以也就沒有為人們欣賞的思路指明一定的方向。人們在閱讀這樣的作品時,自然會形成各自不同的、豐富的、或者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當然,感受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卻不能完全脫離作品的整體意境,這是由作品的內在意蘊所決定的。正是立意的確定性和欣賞的不確定性,使得作品在欣賞時產生了令人咀嚼不盡的悠長韻味。
鑒于古典詩詞的上述特點,為了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和欣賞一首作品,在課堂教學時可采取自由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互相啟發,打開思路,進行多方面的聯想和想象。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與學生共同探討詩歌作品中豐富的含義。而且,教師在講解作品時還可以采用“引譬連類”的方法,將作品所蘊含的情意(往往具有非概念所能敘說的特點)以形象的譬喻表述出來,以啟發學生自由的聯想。實際上,這種方法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為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運用。如《論語·八佾》說:“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8]這段文字是說孔子用一個繪畫(繪事必以粉素為先)的比喻說明了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孔子的這一做法使子夏對詩歌的內涵作出了進一步的聯想,而子夏的聯想又啟發了孔子的思路。這正是一種互相啟發、互相探討的教學方式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鑒賞力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教師在講解一首作品時,不應該只局限于一種觀點,在對作品的立意進行了一定的闡述后,還應將不同的觀點介紹出來,以供參考。這樣,既使學生能夠獲得多方面的認識,又能夠引發他們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使他們的思維不被固定的框架所局限。
(三)對典型意象的解釋
由于歷史文化的積淀,詩詞中的一些意象具有了某種特殊的、較為固定的含義。對這些意象就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進行想象和理解,而應融進歷史文化的因素。比如,通常詩歌中出現的“柳”這一意象,就不僅僅是指一棵柳樹,而含有“送別”之意。這是因為從漢代開始民間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影響到詩文創作,就使得“柳”這一名詞產生了一種物質屬性之外的文化意味。例如,相傳為李白所作《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有“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之語,以年年如故的灞陵柳色概括了人生代代無窮已的離別感傷之情。類似的情況有很多,再比如“蛾眉”一詞,本指女子彎彎的眉毛,但因為屈原的《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把它引申比喻為一個人才德志意的美好,開創了香草美人的詩歌傳統,于是這個詞也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代表人美好品德的符號。讀者如果沒有較為豐富的文學、文化知識積累,是不能明了這些意象中所蘊含的歷史內涵和文化意味的,當然也就影響到對詩歌情意的深刻理解。這樣,教師就應該從一個引導者變為授課的主體,對這些獨特的符號進行意義的解釋。在講解了這些特殊意象的含義之后,讓學生再一次對作品進行欣賞,就會有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4.反復吟誦,品賞韻味。吟誦對于詩歌的欣賞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國古典詩歌在形式上具有聲律頓挫的特點,是聲情并茂的產物。詩人在進行創作時,隨著情感的興會,神思的涌起,“言泉流于唇齒”[9],“吐納珠玉之聲”[10](246),詩人內心的情感伴隨著聲吻吟誦自然涌出,所以劉勰在其《聲律》篇中說:“故言語者文章,神明樞機,吐納律呂,唇吻而已。”[10](299)“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于字句。”[10](300)所以古人作詩又稱吟詩。他們不僅伴隨著吟詠來作詩,而且也伴隨著吟詠來改詩,杜甫有詩說:“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其七》)[11]吟詠隨詩人的感情而出,吟詠同時又生發著詩人的感情,聲情相隨,聲情相生,而最后的作品則是詩人聲與情的文字記錄。那么,讀者在閱讀時則可通過吟誦揣摩詩人的聲氣口吻,通過聲音達到自己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相互交流的境界。因此,吟詠是閱讀欣賞詩歌的有效方法之一。古人早已注意到吟詠在學習古典詩文時的妙用,如清代的在指導兒子學習古典詩文時就強調了朗誦和吟詠的重要性:“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12]“高聲朗誦”可以體現作品所蘊含的氣勢,引發讀者的意興。“密詠恬吟”可以引起讀者的思索,仔細品味作品的意韻。總之,吟誦是一種能夠觸發讀者的情緒,進入并體會詩歌情境的方法。因此,在講授詩歌時,應重視對作品的吟誦。
吟誦詩歌可以自己吟誦亦可聽別人吟誦,兩種方法都可以起到感緒的作用。我們說在欣賞一首作品一開始時可由教師有感情地誦讀作品,以作為對學生情緒的引導(其實這一步亦可由播放一些著名的藝術家誦讀詩作的聲音資料代替),這已經是吟誦法的運用。在對一首詩歌的內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由學生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作品。在學生誦讀時教師要指點他們注意詩歌的節奏頓挫以及平仄押韻所形成的律動。一句中應該在什么地方加以停頓,什么地方字音加以拖長,在讀時怎樣注意詩歌的平仄韻律等,這些都因詩歌體式的不同而不同,它們屬于吟誦詩歌時的一些基本常識,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加以簡要介紹和指點。當然這些基本的常識并不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它們在具體運用時會因讀者的不同和詩歌內容的不同而有無窮的變化。關鍵是吟誦時應該以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去讀,以抑揚起伏、頓挫有致的聲音傳達出詩歌在表情達意時所獨有的嘆詠意味。由此才能進一步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獨特藝術魅力。
吟誦通過聲音來感受和欣賞詩歌,吟誦訓練是一種感性的直覺教育。它可以培養人們心中對詩歌的直覺感悟能力,這種能力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形成。因此,對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應該是經常的不斷的,應該在每次上課時都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吟誦活動,通過自己吟誦或聆聽他人吟誦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而對我們以培養小學師資為目的的初等教育專業來說,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尤為重要。因為,小學時期不僅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也是一個人直覺感受力最強的時期。從“重人”的教育目的出發,小學生學習古詩的目的不僅是對古詩知識的學習和對詩句的單純記憶,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對古詩的直接感受能力,培養他們對古詩的審美感受,并從中得到一種心靈的愉悅。那么,吟誦作為一種感性的直覺教育方式,正是培養孩子們對古詩直接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對這一方法的掌握,也就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在初等教育專業古典文學課的詩歌教學中進行吟誦訓練,是應該十分重視和提倡的。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只是本人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對初等教育古典文學課如何培養學生古典詩詞鑒賞能力所作的初步探索。而詩歌欣賞則是一個十分復雜、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所涉及的也只是如何進行詩歌欣賞教學的幾個最為基本的方面,即對于詩歌情意的探索,還有許多重要方面和教學環節非本文所能盡述。同時,詩歌欣賞又是一個需要欣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工作,故其欣賞的步驟并不是刻板不變的。而且每一首詩歌所運用的藝術技巧不同,所蘊含的情感不同,因此也不能采用固定的程式去賞析,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陳奐.詩毛氏傳疏[M].北京:中國書店,1984.1.
[2]呂德申.鐘嶸詩品校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35.
[3]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6.
[4]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3.
[5]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225.
[6]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594.
[7]王夫之.姜齋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146.
[8]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25.
[9]張懷瑾.文賦譯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6.
[10]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