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3-25 10:0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鼠肝蟲臂:比喻微末輕賤的人或物。
3、城狐社鼠: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胡作非為的壞人,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4、鴟鴉嗜鼠:比喻嗜好各不相同。
篇2
從古至今,動物在人們的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人們對于動物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并基于動物的某種特征進行形象的比喻和豐富的聯想,賦予動物詞概念意義和指稱意義以外的文化意義,以此來表達自己或喜愛、欣賞或厭惡、憎恨的思想情感;同時,這些蘊含著褒貶色彩的動物詞也折射著特定文化社群所特有的審美情趣、文化心理,承載著重要的民族歷史文化信息。
一、漢語動物詞的褒揚色彩
人們經常基于一些動物的良好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產生豐富的聯想,突出它們身上的閃光點和可取之處,由一些成語、熟語、吉祥語、吉祥圖案等形式作為載體,表達人們的喜愛、欣賞、贊美等褒揚的感彩。
漢語中,由龍、鳳、麒麟等傳說中的吉祥之物和牛、馬等對人們生產生活貢獻較大的動物名稱組成的詞語較多地含有褒義色彩。龍、鳳是漢民族吉祥、高貴的象征,漢語中由它們組成的詞都是褒義詞,如“真龍天子”“龍鳳呈祥”等;而傳說中的另一神靈之物麒麟則被人們作為天神送子的象征,在民間有“麒麟送子”的年畫。華夏民族自古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經濟形態(張岱年、方克立,2007:26),體大力強、善于負重的“牛”在農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而它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勤勞、忠厚、執著、奉獻的代表。如人們經常用“老黃牛”來指那些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工作的人,用“俯首甘為孺子牛”來贊揚那些默默奉獻卻不圖回報的人的高尚精神。從古至今,“馬”始終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脾性溫順、善于奔走。“馬”的勇往直前和蓬勃向上在一些成語、熟語中有所體現,如“快馬加鞭”“馬到成功”“一馬當先”等等。一些含有“馬”的稱謂甚至還蘊含著“英俊”“聰明”等義項,如人們將“杰出優秀的人才”稱為“千里馬”,以“識途老馬”比喻經驗豐富、明辨是非之人,少女的心上人也被稱為“白馬王子”……人們喜愛“馬”的程度可見一斑。
二、漢語動物詞的貶抑色彩
既然外形優美、性情溫順、對人有重要價值的動物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由其組成的詞也具有了較強的褒義色彩;那么,那些微卑、丑惡、對人無較大益處的動物則只能得到與之相反的負面消極的評價,甚至有許多由這些動物構成的詞語成為了罵詞詈語,帶有貶損、侮辱的詈罵功能,人們在交際中使用這些詞以達到宣泄情感、侮辱對方的目的。據統計,《現代漢語詞典》中列出來的罵人的動物詞就有74條,如:阿貓阿狗、白眼狼、跟屁蟲、狗頭軍師、老狐貍、母老虎、鼠輩、狗屁、狗咬狗、狗仗人勢、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德吉卓嘎,2005:16)。可見,以動物之名罵人的詈詞占了不小的比例。
一般來說,人們通過尋求動物與人兩者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以動物身上的某些不良特征,如外貌、生活習性等,來對應人的某些惡劣的性格、品行、道德等;把被稱為“萬物之靈長”的人貶斥為動物,表示對對方的輕蔑之意。通常,以“狗”“狼”“豬”“蛇”“鼠”等動物名稱組成的詞語含有較強的貶抑色彩。如:
狗的戀主性強,繼而引申出奉迎巴結、倚仗權勢之意,例如仗勢欺人、與人作惡的人被稱為“走狗”和“狗腿子”,奉迎巴結的人被稱為“哈巴狗”,卑鄙無賴的人叫做“癩皮狗”。另外,“狗”與其他一些動物搭配組成的成語也都是貶義的,例如“狐朋狗黨”“狼心狗肺”“雞鳴狗盜”“狗盜鼠竊”等。
狼的本性兇殘、暴虐、狠毒、有野心,由“狼”構成的詞語體現了人們對其的憎惡之心。如稱好色之徒為“色狼”,稱忘恩負義之人為“白眼狼”,稱心狠毒之人為“狠心狼”“野心狼”“狼心狗肺”。
豬的天性好吃懶做,是“愚蠢笨拙”“骯臟丑陋”的代名詞。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帶“豬”的罵人話,如“笨豬”“蠢豬”“懶豬”“死豬”“肥豬”“豬頭”“豬臉”“豬腦子”等等。
蛇會咬人,而且有毒,有俗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以,在漢文化中“蛇”是陰險毒辣的象征。因人們對蛇的憎惡而產生了許多貶義詞語,如“毒蛇”“美女蛇”“地頭蛇”“蛇蝎心腸”“牛鬼蛇神”等。
正所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老鼠因其形象畏縮卑微、偷盜竊取、行動狡猾而受到人們的鄙視與忌恨。在與“鼠”有關的成語中,實在難以找出一條是褒義的成語。如“鼠竊狗盜”比喻小偷、小盜或鬼祟、卑鄙,“賊眉鼠眼”形容人其貌不揚,“目光如鼠”和“鼠目寸光”用來比喻人目光短淺、缺乏遠見卓識,形容一個人膽量很小,就用“膽小如鼠”等。
除以上動物之外,最不起眼的小蟲有時也被用作罵詈語貶稱他人,其鄙夷之意卻毫不遜色。如無主見的人是“跟屁蟲”“應聲蟲”,嗜睡懶惰的人是“懶蟲”“瞌睡蟲”,還有“蛀蟲”“寄生蟲”“糊涂蟲”等。
作為詈語重要類別之一的動物詈語,其內容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它的表達方式既具有漢語修辭學意義,又具有漢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并以后者為重。動物詈語滲透著漢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反映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是我們研究語言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角度。
三、漢語動物詞褒貶色彩的民俗文化內涵
(一)褒揚類動物詞的民俗文化內涵
1.褒揚類動物詞與諧音文化
諧音,就是指“利用漢語詞語的音同或音近的特點,由一個詞語聯想到另外一個詞語,是一種同音借代的關系”。而諧音雙關,“就是由一個詞語聯想到與其音同或音近的另外一個詞語的語義,而且后者的語義是主要的交際義”(盛超,2005:43)。“漢字的同音字太多了,而吉祥字也有很多,這就使很多事物的名稱都能跟吉祥之事聯系起來,只要在語音上有聯系,不管該事物屬性如何,民間總能以某種方式把它作為一種祈福符號來使用”(黃濤,2005:186)。這種利用諧音進行祈福又叫做“討口彩”,在我們漢民族民間就有許多基于諧音象征而產生的關于動物的民俗事項,如一些以動物為主要題材和內容的吉祥物和吉祥圖案等。
蝙蝠本是一種丑陋的鳥,就因為“蝠”與“福”同音,所以在中國文化中,蝙蝠被視為吉樣、幸福的象征。由于“蝠”與“福”同音,民間有“福祿雙全”“五福拱壽”等諧音用語。民間的一些吉祥圖畫中也經常可見“蝙蝠”的身影,如兩只蝙蝠寓意“雙福”,五只蝙蝠鑲嵌在壽字形窗格上寓意“五福拱壽”,蝙蝠與鹿、仙鶴組圖“福祿壽”(黃濤,2005:189),等等。
“魚”因為與“余”諧音,也是民間用來表達吉祥的動物之一,表示“富貴(吉慶)有余”,象征財富。年畫中也經常出現“魚”的形象,如:“鯉魚躍龍門”寓意“步步高升”;一條魚在長著蓮花的水中游動的“魚戲蓮葉圖”,取“蓮”與“連”諧音,“魚”與“余”諧音,寓意吉祥語“連年有余”(黃濤,2005:186);數尾金魚在魚缸里游組圖“金玉滿堂”(黃濤,2005:189)等。
“鹿”諧音“祿”和“路”,寓意“福祿雙全”“福祿長久”“路路順利”等。在吉祥畫中,兩頭鹿為“路路順利”,鹿與蝙蝠為“福祿雙全”,鹿與蝙蝠、仙鶴組圖“福祿壽”(黃濤,2005:187)。
諧音雙關是漢族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反映了漢民族的求吉利、重含蓄的文化心理。以上這些都是動物詞因諧音雙關而產生的文化民俗象征含義,表達了漢民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褒揚類動物詞與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一種原始宗教形式,通常指原始社會(在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中也有表現)流行的一種信仰和習俗的體系”(盛超,2005:29)。“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中華民族崇敬的圖騰、保護神。《說文解字》指出:“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其形象是由幾種動物綜合而成:象鼻、牛頭、鹿角、馬鬣、蛇軀、麟身、鱷棘、魚尾、鷹爪、鼉足(郭錦桴,2010:300)。在漢民族的心中,“龍”是神圣的,古時是帝王的象征,后來民間把它當作吉祥之物,引申出“高貴”“吉祥”之義。所以,漢語中有“龍”的詞語皆為褒義詞,如“真龍天子”“龍騰虎躍”“望子成龍”等。
而經常與“龍”相提并論的“鳳”則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在民間也是吉祥、神圣的象征。“鳳”經常與“龍”結成許多成語,皆具褒揚色彩,如形容人的神態氣度不凡的“龍眉鳳目”,比喻才華出眾的“龍躍鳳鳴”形容書法筆勢生動、秀逸的“龍飛鳳舞”等。
由“龍”“鳳”等組成的詞頗具褒揚色彩,蘊含著漢民族崇敬的感情,這是傳統神物信仰擴散的結果,也是漢族人民對古老圖騰崇拜的文化心理的反映。
(二)貶抑類動物詞的民俗文化內涵
1.貶抑類動物詞與人本位觀念
人作為最高等的動物,在心理上有一種優越感。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逐步形成了以人為核心的文化,更加強調自身的價值。相反,對一些他們認為“低等”“卑劣”的動物就產生了強烈蔑視之情。“從深層文化心理看,貶損類詈語是傳統的天地萬物等級格局帶來的人貴畜賤觀念的反映”(孟昭水,2006:79),突出體現了“物貴”的傳統的人本位觀念。這樣,一旦以動物來稱人,如“(懶)豬”“狗(腿子)”“(白眼)狼”“(縮頭)烏龜”等,就是將其貶為人類之外的“異類”,對該對象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動物詈語“實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反映人類自身對人性的強調和強化”(關英偉,2000:40)。
2.貶抑類動物詞與傳統道德觀
中國自古就深受佛教的影響,民間俗語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的善惡因果論等重要教義對中國人民道德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儒家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倫理觀念深植于人民心中,成為了漢民族日常行為的準則。這些是非善惡的傳統道德倫理思想在漢語貶抑類動物詞中也有顯著的體現。
狼是動物界最兇殘的動物之一,生性兇狠殘暴,有時甚至同類相殘相食。成語“狼心狗肺”用以比喻狠毒、貪婪之人,“虎豹豺狼”比喻兇惡殘忍之人。狐貍是狡猾的代名詞,性多疑,含“狐”的詞語也多為貶義詞,常用作詈語,如:用“狐貍精”“騷狐貍”等貶斥那些用美貌姿色迷惑、勾引男人的女人,“九尾狐”用來喻指陰險奸詐之人。(郝志華,2002:25)這類動物詞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懲奸除惡的傳統美德。
四、結語
漢語動物詞語的褒貶色彩是漢語詞語文化意義中頗具特色的一個類別,隱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民俗文化信息,是漢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反映。人們依據動物的外形、行為習慣等特征,通過隱喻的方式把自身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使動物詞有了褒貶色彩,并凸顯了漢文化的圖騰崇拜文化、人本觀念、傳統道德觀等。漢語動物詞語的感彩是漢民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的獨特映射。所以說,從人文角度,尤其是賦予其頑強生命力的民俗角度來觀察和研究漢語動物詞語,其學術研究價值還是不可限量的。
參考文獻:
[1]陳創生.稱謂、吉祥語、禁忌語、咒語的文化象征――對幾種日
常語的意義闡釋[J].學術論壇,2003,(1).
[2]陳偉武.罵詈行為與漢語詈詞探論[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1992,(4).
[3]德吉卓嘎.《現代漢語詞典》所收的詈詞研究[D].蘇州大學,2005.
[4]關英偉.詈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含義[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0,(3).
[5]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6]郝志華.漢語動物詞文化意蘊例釋[J].咸寧師專學報,2002,(1).
[7]黃濤.中國民俗通志⋅民間語言志[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8]姜明秀.漢語詈罵語研究[D].吉林大學,2006.
[9]李月松.漢語動物詞語之國俗語義研究[J].漢語學習,2008,(6).
[10]劉福根.漢語詈詞淺議[J].漢語學習,1997,(3).
[11]劉福根.漢語詈詞文化意蘊例析[J].浙江社會科學,1998,(3).
[12]孟建安,柳金殿.詈語與社會文化[J].修辭學習,1997,(5).
[13]孟昭水.漢語詈語的致詈方式及文化內涵[J].齊魯學刊,2006,
(4).
[14]盛超.漢語動物詞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5.
[15]王清.動物隱喻的認知和應用探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
[16]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
范大學出版社,2007.
[17]周榮.漢語罵詈語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
篇3
關鍵詞: 牛 文化 英漢翻譯
不論在中文還是在英語中,以牛設喻的成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的。然而,由于受到不同風俗習慣、文化傳承和歷史原因的影響,相同的動物在各種不同語言環境中雖然具有相同的指稱意義,但其內涵意義卻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在翻譯時,就不能簡單地抓字面意思、按動物的名稱對等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要采取直譯、形象轉換及意譯等多種翻譯形式,達到對原文的準確翻譯。
著名的翻譯家劉重徳和思果提出信、達、雅。嚴復闡釋為:信——信于內容,達——達如其分,切——切合風格和信,達,貼(貼切,譯什么像什么)。牛是英語成語中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動物。例如:英語中與“牛”對應的詞有ox(牛)、bull(公牛),calf(小牛犢)、buffalo(水牛)、cow(母牛,奶牛),也就是產milk的牛和cattle(牛總稱)。另外,還有beef(牛肉),beef jerky(牛肉干兒),horn(牛角),cowhide(牛皮),cowpox(牛痘),moo(牛叫聲)等。但是,英語中ox在漢語中的牛所表達的內涵意義往往有所不同。如在英語中我們形容一個人力氣很大,常說as strong as a horse(像馬一樣強壯),而在中文中,牛才是最強壯的,所以中文中表達同樣的意思卻用“力大如牛”,而不是簡單地翻譯成“力大如馬”。隨著漢語的“洋味”(魯迅語)和英語的“漢味”,在英語中我們用as strong as an ox 如:He’s one of our best players-strong as an ox,with good speed and great hands。 從詞源學角度上,an ox (= male cow) is a very strong animal。我們在翻譯帶有動物句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一、直譯法
在中文和英語中,它們不論是在指稱還是在內涵上都表達同一種意思。英、漢語言中具有相同聯想意義的牛,如在中文中,“play the lute to a cow”可按字面意思直譯為“對牛彈琴,”When people come to see you handle something with ease,they will praise you as doing it like 庖丁解牛,The idiom means “an experienced cook easily slaughters an ox”。因此在進行這種同義轉化時,我們用直譯的方法。
二、形象轉換法
有些動物習語翻譯時需要轉換動物形象。對于此類的翻譯,我們首先要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非常熟悉。英漢兩種文化里的不同動物具有相同的聯想意義,也就是說一種動物在英語中具有某種聯想意義,而在漢語中具有這種聯想意義的卻是另一種動物。例如,“to 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直譯就是“在車輪上割蝴蝶”,可是這樣的表達不符合中文中的表達習慣,因此我們轉換一個動物形象,譯成“牛刀割雞”,像這類詞語包括前面提到的“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before the cat can lick her ears”(牛年馬月),“a dog’s life”(牛馬生活)。這樣既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又表達了作者的意思。
三、意譯法
除了動物轉化外,還需要意譯,即直接表達出意思,而舍棄原文中的動物形象,少用動物進行轉化。這類例子就非常多。像我們比較熟悉的“cock-and-bull story”翻譯成“無稽之談;編造的話”,“a cash cow”翻譯為“很賺錢的生意”,“have a cow”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譯為“有一頭奶牛”外國人也聽不懂,在美式英語中應翻譯為“很著急,很擔心”“until the cows come home”翻譯為“很長一段時間”,“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字面義“抓住牛角”應意譯為“不畏艱險;快刀斬亂麻”,“John Bull”約翰牛(典型的英國人),牛郎織女 husband and wife living apart /九牛一毛a drop in the bucket。句子也是如此。比如:He always talks big.不能把它直譯為“他總是談大”而應轉譯為相應的漢語習語“ 他總是吹牛”。
以上含有牛的習語在進行英漢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其文化因索,這樣才能把握其真正的含義,譯出既生動又準確的美文。
參考文獻:
[1].cn.
[2]Random House,Inc.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Inc.1979.
[3]Hadumod Bussmann.語言與語言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4
【關鍵詞】翻譯策略 動物習語 翻譯因素
1 習語及其意義
1.1習語的定義
胡壯麟說:“英語習語是在語義上和句法上都受到限制的一類比較特殊的詞。”林成章教授是這樣定義英語習語的:“英語習語是一組固定的詞語或者是單個的詞,甚至是一個句子,有著特別的并且不能從其結構上推測出來的含義。”本文所講的動物習語包括成語、習語、俗語和歇后語,它們都是英國人民創造出來的寶貴文化財富。
1.2動物習語的意義
動物習語因其豐富的形象、獨特的功能和其表達力在英語語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讀者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生動具體的形象。習語“like a cat on the hot brick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這個描述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出當時的情景,翻譯成漢語就是“如坐針氈”。
2 翻譯中的主要因素
2.1常見的阻礙
既然英語習語反應出其獨特的文化,譯者應該試圖保持原作的風姿,保留其豐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但是譯者經常會遇到一些障礙,例如詞義不符或者是語義空缺。產生這些障礙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人民在諸多方面的不同點,如經濟、文化、地理壞境、生活風俗等。
2.2詞義不符
詞義不符是指在中英文中,一個詞有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其蘊含意義有一點不同或完全不同。以“狗”為例,在大部分的英語習語中“狗”通常含有褒義,例如,a lucky dog幸運兒, a top dog優勝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出頭日。英國人以愛狗而出名,他們甚至將好朋友的名字為狗命名。然而在漢語中,狗通常含有貶義,如下列表達:狗仗人勢,狗東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2.3語義空缺
在英語中,一些動物形象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但中文中卻沒有相對應延伸意義或形象意義。例如:在圣經和希臘神話中的動物,如nightingal(夜鶯)即偵探的意思;Swan(天鵝)杰出的詩人或歌唱家。
3 基本翻譯策略
中英人民的很多共同之處對翻譯則是很有幫助的。掌握一些翻譯動物習語的基本策略如直譯法、意譯法和套譯法,就可以更好地翻譯。
3.1直譯法
兩國人民的共同點是翻譯的基礎。當兩方用同一種動物來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時,就使用直譯法,例如都用“豬”來表明“肥胖”,用“羊”來表示“溫順”。直譯法有很多優點,它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在意義上不會引起混亂和誤解,如“as fat as pig”可以翻譯成“跟豬一樣肥”。“as gentle as a lamb”為“跟羊一樣溫順”。直譯法能準確有效地表達原文的文化內涵,縮小了兩種語言之間的差距。讀者能輕易地理解這些富有文化內涵和隱喻的譯文。并且它保持了原作的風姿、形象性和表達力。以“as proud as apeacock”為例,想象孔雀的樣子:漂亮、優雅。如果有人被比喻成“as proud as a peacock”,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巧妙而生動的比喻想象出他到底有多么驕傲。另外直譯法能夠給漢語注入新的詞匯。例如:“dark horse”指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候選人出乎意料的獲勝,在漢語中我們稱其為“黑馬”。直譯法也有其缺陷,如果使用錯誤的話會導致誤解引起混亂。以 “white elephant”為例,不能簡單的翻譯成“白象”,因為白象對中國人來說沒有什么意義,不帶有任何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考慮另外一種翻譯策略。
3.2意譯法
當英漢之間存在著相異之處時,可以考慮一下意譯法。如“white elephant”應該翻譯成“廢物,大而無用的東西”而不是“白象”。意譯法能夠準確有效的表達原文的意思, 如“do the donkey work”意味干粗活,讀者熟悉這些譯文就可以輕易的理解它們。但缺點在于它舍去了原文的動物形象,減少了表達力,例如“my old servant never left me ,he was as faithful as a dog”可以這樣翻譯“我的老仆人從不離開我,他對我非常忠誠”。省去了隱喻,讀者不能夠理解老仆人到底有多么的忠誠。轉貼于
3.3套譯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可能用不同的動物形象來表達相同或相似的比喻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套譯法。例如“牛”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強壯而普遍使用的動物,也是農民田間工作的好幫手。而在英國,“馬”扮演著相同或相似的角色。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獅子”,在英國,獅子被認為是動物之首,代表著權力、高貴和尊嚴。而在中國,老虎則是動物之王。下列圖表中有更多的例子:
但是套譯法的使用非常有限,只有當我們對兩國的習語都非常了解時才能夠靈活自如的運用。
4 結論
英語習語是英語語言中很特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翻譯英語動物習語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為了幫助更多的中國人了解英國文化,增長其見識,譯者應該多加練習,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恰當的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努力地譯出忠實通順、優雅的譯文。
參考文獻:
[1]Zeng,H.M.從文化差異角度論英漢習語翻譯異同.2004.
[2]Yu,S.L.英漢中動物形象習語翻譯比較.2001.
[3]Jia,Q.Y.英語習語中的動物名稱及其翻譯.2000.
篇5
--中秋節活動方案
一、目的
1、讓員工過上一個愉快的中秋,提高員工士氣;
2、加強員工內部溝通,促進員工關系的進一步融洽,增進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3、以活動為契機讓員工表達心聲,建設企業內部形象;廣集員工智慧,共繪XR未來。
二、參加人員
股份公司、無錫分公司、營銷總公司、工程技術中心全體員工。
三、時間
20XX年9月12日周五19:00-20:30。
四、地點
XR廣場。
五、活動流程
時間
耗時
節目安排
19:00~19:05 5分鐘
入場、分發食品
19:05~19:15
10分鐘
總經理致詞
19:15~19:55
40分鐘
游戲:歌曲接龍(附件一)
19:55~20:25
30分鐘
猜燈謎(附件二),抽獎(附件三)
20:25~20:55
30分鐘
朋友心聲(附件四),抽獎
20:55~21:00
5分鐘
放孔明燈(附件五)
六、工作分工
1、設備科負責廣場照明燈、音響設備的安裝調試。
2、人力資源部、工會、行政后勤部組織員工活動開始前將員工就坐的現場布置完畢;
3、工會負責及時購買橙子、礦泉水及獎品(月餅大禮盒)并負責現場分發橙子及礦泉水;
4、各部門領導及稽核辦負責現場指揮、維持秩序;
5、員工關系組擔任活動主持。
七、所需物品及費用預算
1、獎品:義烏前沿人才電動車1輛、月餅大禮盒3盒、義烏前沿人才雨傘5把、義烏前沿人才T恤5件、義烏前沿人才餐券5張、義烏前沿人才扇子5把,約3000元;
2、食品:橙子2100個、礦泉水2100瓶,約3000元;
3、活動道具:孔明燈1個、信封2100只、紙箱2個等,約300元
合計:約6300元。
附件1《歌曲接龍》
每組100人(可從現場隨意抽取整列或整行的員工),從第一個人開始,按次序每人唱一句含有指定字眼的的歌曲,每人所唱的歌詞不能有重復,3秒接不上來的為敗者,遇敗者跳過,直至唱到每組的最后一人。
第一組:每人唱一句含"月"字的歌曲;
第二組:每人唱一句含"yue"音的字(如月、約、越、樂等)的歌曲;
第三組:每人唱一句含"liang"音的字(如亮、兩、涼、晾等)的歌曲;
第四組:每人唱一句含"qiu"音的字(如秋、求、囚等)的歌曲。
等四組接龍結束后,公布對敗者的集體懲罰:仰天向月學狼嚎。
此游戲參加人數較多,可迅速調動開場氣氛。
附件2《猜燈謎》
題號
謎面
謎底
1、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語)
正大光明
2、十五的月亮(打一演員)
高圓圓
3、烏龜蓋了棟房子住進去(打一藥名)
蓋中蓋
4、烏龜又蓋了棟房子住了進去(打一藥名)
新蓋中蓋
5、左邊一太陽,右邊一太陽,站在太陽上,反而不見光
暗
6、一只蜜蜂停在日歷上(打一成語)
風和日麗(蜂和日歷)
7、第十一本書(打一成語)
不可思議(book十一)
8、手機為什么不能進水?(打一成語)
因為:機不可失
9、一個女人第九次結婚(打一個城市名)
巴黎(八離)
10、這個女人又離婚了(打一成語)
前功(公)盡棄
11、什么東西加熱后變固體?
蛋
12、什么動物可以貼在墻上?
海豹(海報)
13、一頭公牛加一頭母牛猜三個字?
兩頭牛
14、米的媽媽是誰?
花(因為:花生米)
15、布怕什么?紙怕什么?
不(布)怕一萬,(紙)怕萬一
備注:所有員工均可搶答,答錯的員工在猜謎結束后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第一個說出謎底的員工可參加抽獎活動,中獎率100%,可調動全員的參與熱情。最多有15名中獎者。
附件3《抽獎活動》
1、將印有獎品名稱的共53張獎券放在抽獎箱內供抽獎者抽獎;
2、獎項設置:
一等獎1張
XR電動車1輛;
二等獎3張
月餅大禮盒1盒;
三等獎50張XR雨傘、XRT恤、XR餐券或XR扇子的其中1樣;
共53個獎品。
3、各部門總監(或部長)現場為本部門獲獎者頒發獎品。
附件4《朋友心聲》
此項節目旨在以活動為契機,廣集員工智慧,達成共識,共繪XR未來。
每人發一張名為《藍圖》的紙條:
藍圖
心向明月,共繪圓滿!
1、提一個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議(我們力所能及的),并具體論述;
2、提一個對公司有幫助的建議,并論述建議緣由;
3、暢談你心目中義烏前沿人才在兩年后的發展。
您的姓名:
身份證號碼:
答題前由主持人告知所有員工:所有員工均需以光明的(誠懇的、善意的)態度"繪制藍圖"(填寫問卷);填完后將問卷收上來放在紙箱里,請總經理從中抽出8名幸運者上臺抽獎;對紙條上的問題回答不光明的,可取消其抽獎資格。
篇6
詞語命名歷史傳承文化時尚所有的詞語都有一個名稱獲得的問題。詞源學即是應運而生的在傳統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學科。探討詞語的命名過程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溯源過程,人們的文化觀念會滲透到詞語命名過程中。
一、漢語專有名詞的歷史傳承與文化時尚
地名是精神文化的結果,反映了人類認識活動的共同規律,地名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不同時代文化特征。
例如,中國縣市地名中含有“安”字的占38條:如安化、安慶、泰安、延安等,這些地名中大都表現出求平安,保太平的意愿。有的還表現出了一些特定歷史朝代的政治現狀。有一些地名清楚地體現出當時統治者的征服、順化、臣化的意志。如招遠縣、開遠市、寧遠縣、清遠市、撫遠縣,“招”“開”“寧”“清”“撫”與“遠”都構成動賓關系。前面的五個動詞可看作是朝廷的統治意愿與行政權力,后面的“遠”則指偏遠地區,上面五個縣市都位于古時邊遠地區,遠離政治中心。
人名也是富于文化意蘊的一種詞匯專名現象。對從古至今的人名,可以分析出其人、其實、其學的意蘊。例如,舊時當為孩子取名“狗剩”時,體現出家長心中的道教文化意識,即以賤為貴。同樣,侯王自謂孤,寡,不谷,也是為了達到平衡,以合于“道”。
店鋪命名體現出行業特色,發財心理,時尚文化。如眼鏡店用“明麗”“大光明”等、藥店用“維康”“平安”等、求發財用“興隆”“昌運”等、用“沃爾瑪”“麥德龍”等最新潮的店名,體現更高層次的時尚追求。
二、漢語賦予詞語命稱時體現形象優先心理
漢民族思維有著重形象,重具體的特點,這種思維特點也體現在詞語命名上。在創造一個新詞時表現出濃郁的形象優先的造詞心理。如“活菩薩”指心腸慈善,待人寬和。“輕于鴻毛”指死得不值得。“笑面虎”比喻外貌裝得善良,而心地兇狠的人。“拳頭”產品指產品質量過硬。“摸石子過河”指邊干邊摸索。“踢皮球”指互相推諉。“紅眼病”指嫉妒等。
三、“月令”語義溯源:《禮記·月令》解讀
“月令“是指:我國農耕文化語境中的關鍵詞。《現代漢語辭典》:“月令”條云:農歷每個月的氣候的物侯。但“令”作為詞根,并無“氣候”和“物侯”之義。
《辭源》(修訂本)“月令”下曰《禮記》篇名。作為周公所作,實為秦漢間人抄合《呂化春秋》十二紀的首章,收入《禮記》,題曰《月令》。記述每年農歷十二月的時令,行政及相關事物。
古代還存在豐富的“月令”體裁的文獻。“月令”體裁當萌芽于前文字時期,它伴隨著遠古人類在采集,狩獵與農耕生活中對自然現象觀察,辨識和思考而產生作為珍貴的口傳知識指導先民的生活。當華夏民族進入文明時代,“月令”被少數掌握著書寫權力,為統治者服務的人書寫下來,其內容隨著人類的發展而漸漸豐富與完備,是“王者”治理天下所依據的政治文獻。《禮記·月令》是“月令”體裁的代表,記載天子在一年各月不同的自然條件所的政令。在早期文本里,“月令”的語義為天子“每月當的政令”。
四、漢語成語典故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
漢語成語蘊涵著歷史和文化的軌跡,千百年來不脛而走。許多成語出自一代又一代的大文豪的筆下,從“哀鴻遍野”到“指鹿為馬”,從“筆走龍蛇”到“水落石出”,這些成語有詩的韻律、詞的韻律,又有散文的傳神、小說或戲劇的精深。許多成語正在向人們敘述著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從“按兵不動”到“投鞭斷流”,從“四面楚歌”到“神機妙算”。這些歷史故事孕育而成的成語,越過時光長河,富載歷史文化信息,使我們可以以史為鏡,能知興替。許多成語飽含生活的哲理,是無數先哲前賢對于人生感受的精辟概括和高度總結。從“塞翁失馬”到“朝三暮四”,從“庖丁解牛”到“邯鄲學步”,這些成語永遠讓我們汲取智慧和力量。許多成語妙趣橫生,極富幽默,又寓教于樂,令人醒悟。從“二桃殺三士”到“此地無銀三百兩”,從“風馬牛不相及”到“驢唇不對馬嘴”。這些成語似諄諄教誨,激發人們去思考,啟迪智慧。
五、英語詞語命名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時尚
語言是一個抽象的表征系統。語言不僅可以用來交際,還可以用來儲存信息和進行思維活動。這兩個功能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同的語言具有本質的相同特征。英語詞語命名中同樣存在歷史傳承與文化時尚。例如,英語“frontier”一詞含義為“前沿”“邊緣”,到了18世紀其新的含義為“美國西部邊遠地區”。眾所周知,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后歐洲列強先后到達美洲大陸,并瓜分各自的勢力范圍,后來英國建立了新英格蘭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殖民地人于1775年奮起反抗,進行美國獨立戰爭,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國土主要位于東部。那么西部則被視為邊遠地區。因此“frontier”一詞被賦予“美國西部邊遠地區”。現在美國西部已經步入現代化時代,那么“frontier”一詞現在則解釋為:“尤指20世紀前美國西部邊遠地區”。“minister”這個詞指部長、大臣的含義。按照詞源的解釋,“minster”為“小官員”,而部長、大臣被人們理解為“大官”。原來“minister”的原始含義是指與皇帝相對而言。和皇帝相比“minister”自然是“小官員”。還有“netizen”一詞意為“網民”。是由“net”“網”的含義加上“citizen”“公民”的含義合成的一個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每天我們都會看到新的詞匯應運而生。
任何語言無論漢語還是英語,都是歷史文化的載體。通過漢英詞語命名中人歷史傳承與文化時尚研究進一步證明了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要了解語言及其發展的規律,就必須把語言同社會的歷史,同創造這種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民的歷史密切聯系起來研究。這才是研究語言與語言規律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6,4
[2]楊雅麗.《禮記》語言學與文化學闡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3]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新英漢詞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5]當代美國英語學習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9
[6]成曉光.西方語言哲學教程[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
篇7
關鍵詞:商標名稱翻譯;動態對等;基本概念;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6-0242-03
0 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國際品牌在商業界越來越重要。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一個很重要的產品市場。世界各地的品牌都落戶到了中國,如可口可樂,耐克,柯達等。與此同時,中國的很多產品也已成為國內外的知名品牌,如海爾,聯想,方正等。
然而中國的品牌翻譯還存在很多問題,阻礙了中國品牌的國際化。因此,研究品牌的漢英翻譯是很必要且有價值的,是今后中國品牌發展的基礎。本文將根據奈達動態對等原則談一些英譯中國品牌中的方法.
1 理論基礎
1.1 奈達的動態對等原則
奈達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對“翻譯”進行了新的定義:“翻譯即將源語言最接近的自然對等信息體現在目標語言中,其信息包括意義及風格。” 同時他還指出,“翻譯的可接受性不是僅僅在于詞句是否明了,句法是否正確,而是在于接收信息者對所傳遞信息是否可以完全接受。” 然后他有對動態對等作了進一步的定義,即“動態對等是被定義為能使信息接收者通過譯文實際可以接收到與閱讀原文相同信息。” 使原文和譯文一對一的對應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動態對等關系,也就是說譯文和其接受者之間的關系需與原文及其讀者之間的關系相同”
皮特•紐馬克認為,語言的首要目的是交際.他將交際翻譯定義為“試圖產生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相同的接收效果”。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與奈達的動態對等原則非常相似。
1.2 品牌譯名漢譯英的研究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許多中國學者開始對品牌翻譯漢譯英的研究并且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賀川生的《商標英語》用了一種既系統又科學的方法概括了商標的有關理論、構成、動機、特點和商標語言的優美性及其他們對現代英語和“企業形象識別系統”(CIS)產生的影響。他還特別指出中國品牌名稱國際化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影響翻譯實踐因素的重要性。
朱凡回顧了中國從1994到2001年間品牌名稱翻譯研究成果,并對此做了一些對比及歸攏,指出了不足,并且就這一領域當前及將來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想法。
劉法公則指出:像當今的一些翻譯原則如“忠實性原則”,“一致性原則”等根本不能保證高質量的品牌名稱翻譯。品牌名稱的漢英翻譯要求譯員不但要精通漢語,英語及其文化背景和相關其他知識,而且還要有能力將其創造性和豐富的想象力通過語言展示出來。 通過對在品牌名稱漢英翻譯中措辭技巧,文化元素和對漢語詞句轉換的列舉分析,他就一些相關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
一些學者從奈達動態對等原則為出發點提供了一些翻譯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建議。肖輝、陶玉康, 程奉和劉汝榮把這個基于作用對等或者說動態對等的原則作為品牌名稱翻譯的指導理論。同時,他們還尋求各種各樣的翻譯技巧以便更好地解決原文和譯文在市場上作用對等的問題。
2 品牌名稱漢英翻譯的方法
2.1 品牌名稱的一些基本概念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海斯認為:“一個品牌,或者說是商標,是一個名稱,術語,一種標識,符號,一種設計或是說以上這些的混合體,告訴大家制造商或者賣家,并說明所出售商品的特色。
作為一種品牌的標志,商標被賦予了區別于一般語言的特點:專有性,暗示性,隱含轉換性及聯想性。
(1)專有性。
只要是被注冊過的商標,其使用權只歸商標持有方所有。
(2)暗示性。
暗示性是品牌名稱本身可以反映出商品所具有的功效,質量以及特點。Accutron作為手表的品牌名稱就非常具有暗示性,因為Accu-這部分由英文的accuracy這個單詞而來表示手表的準時。
(3)隱含轉換性。
不論是本來存在的或是后來制造的詞匯,一旦它被挑選作為品牌名稱,就變成了專有名詞。于是逐漸的當人們用到這些詞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這些詞匯原來的意義,而是這些名稱所代表的商品。比如說“蘋果”Apple代表的是“蘋果機“Apple computer(一種電腦)。這就叫做隱含轉換性。
(4)聯想性。
大多數的品牌名稱都有被大眾所公認的聯想意義,包括其內在固有的或是歷史文化的聯想意。Lux(香皂)在拉丁文中是陽光的意思,同時又可使人想到lucks(幸運)和 luxury(奢華),這些都說明了香皂本身的品質。 在說英文的國家中,“七”是一個幸運數字,所以Mild Seven, 7-up and 7-Eleven這些商標都可以使人產生愉快和幸運感。而具有負面聯想意義的品牌名稱是注定會失敗的。如Nova(汽車名)在西班牙語中是“動不了”的意思,所以這個品牌在南美市場上便失敗了。
基于這些獨一無二的特點,商標名稱主要用于以下幾個目的:
①刺激消費。
②區別其他商品。
③體現產品信息。
④成為質量和信譽的標志。
⑤提供法律保護。
⑥宣傳商品。
2.2 品牌名稱漢英翻譯的方法
主要有四種方法可以實現將漢語品牌名稱向英語翻譯的動態平衡。
(1)字面翻譯。
字面翻譯是一種將品牌名稱從中文翻譯為英文時的常用手法,它強調的是逐字的意譯。永久(自行車品牌)―Forever, 蜂花(沐浴露)―Bee & Flower, 皇朝(葡萄酒)―Dynasty, 活力(牛奶)―Vitality, 鉆石(手表)―Diamond, 英雄(筆)―Hero, 自然美(化妝品)―Natural beauty.
這種方法可以使目標人群聯想到原品牌并且同時起到原品牌名稱相同的效果。如中文的“永久”和英文中的”forever”都傳達出相同的正面意義――產品的耐久性,它表明了自行車的高質量。雖然字面翻譯可以完全傳達原品牌名稱所蘊含的意思,這種方法也可能帶來一些不好的問題。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在中文里表達褒義的詞語在英語語境里是貶義的甚至是粗俗的。舉例來說,“白翎”鋼筆在中國很流行,但由于其英譯“white feather”含有“膽怯,懦夫”的涵義,”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表示害怕且膽怯的行為因為人們相信尾羽由白色的斗雞注定失敗。由于這一層意思,其外國市場并不樂觀。如金雞(鐘表)―Golden Cock, 白象(電池)―White Elephant等等。“金雞”取自中國成語“金雞/雄雞報曉”,但在英語中”cock”往往表示的是雄性生殖器官或者暗指雞,所以,外國顧客會認為”Golden Cock”這一品牌名稱過于低俗、無知。在這以后這一公司將英語品牌名稱改為“Golden Rooster”,它包含了原有意義并且不再涉及低俗的意義。“白象”電池經受了相似的失敗因為其英語品牌“White Elephant”在英文中不僅是一只白色大象,也表示一件令人難堪的禮物,一件昂貴而又毫無用處、只帶來麻煩的物品。這一含義的來歷是這樣的:在泰國白象因為它的稀有并且通常只有皇家成員才擁有而被認為是神圣的生物。傳說一個國王賜給了一個官員一頭白象作為禮物,由于白象是神圣的生物,這位官員不能轉送他人也不能讓它干活,只有供奉起來。時間久了,這頭白象成為這位官員家庭的負擔,隨后就慢慢衍化為指代某件昂貴而無用的東西,顯然不會有顧客想要買以它命名的商品了。
有些中文詞語在中國文化里有特殊含義而找不到任何英文中相對的詞,即使將它們逐字翻譯為英文,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文化、歷史的蘊意丟失。在某種程度來說,這類詞語的含義是不能翻譯為包括英語在內的任何其他語言的。中華民族為其長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而自豪,所以許多中文品牌是從中國詩詞、成語、典故或者傳說中取材的。拿“紅豆”(服裝)來說,紅豆一詞來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名作《紅豆》。據傳古代一名征夫戰死沙場,他的妻子在一棵樹下哭泣至死然后化身為紅豆。所以,紅豆成為了刻骨銘心愛情的代表。古詩《紅豆》 正是傳達了這一意思,讓讀者不忘他們的愛人。如果將它直譯為”Ormosia”, 原有意思將不復存在。曾有人提議其翻譯為”Lovepea”,它能傳遞一些中文原有的意思,但卻失去了“紅豆”帶來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顧客將不會再聯想到《紅豆》這首詩,蘊含的中國文化也就消失了。從這層來說,它不能被直譯為英語。另外一些例子如“木蘭從軍”、“杏花村”、和“杜康”同樣使用。這些擁有獨特中文背景的品牌名稱起源于中國歷史、詩歌、和神話傳說。字面直譯將不能很好地傳達中國文化方面的含義,不能使目標顧客理解品牌本來所有的神韻。
(2)音譯。
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拼音翻譯方法由于其所帶來的便利和與原有品牌讀音的相近性而被普遍采用。但拼音法也有其不足。首先,拼音法和國際音標不相容,外國人將不易發音及記憶。其次,拼音不能傳達品牌信息和原有品牌名稱的意義。再次,某些拼音法翻譯的品牌名稱會和某些英文單詞沖突。如果英文詞是褒義的能幫助銷售當然再好不過,但如果英文詞是貶義的就會給銷售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普科”(電子產品)的拼音是“puke”,與英文單詞“puke” (“吐,想吐”)相同。“芳芳”(化妝品)―Fang Fang.芳芳在中文里表示“幽香”,暗指此化妝品使人充滿幽香。可是“fang” 在英文中表示犬科動物和蛇等的尖牙、毒牙。
音譯是指將另一種語言里的詞、名稱或句子用另一種語言的字母拼出或寫出。相對于“拼音”法的優勢在于音譯的名稱更易于外國顧客讀出,且除了讀音接近外,還遵循英文語言要求。如“新科” (VCD)―Xinke―Shinco, “康佳” (電視)―kangjia―Konka, “立白” (洗衣粉)―Libai―Liby.
雖然好處很多,音譯還是不能傳達商品的屬性或者是原有品牌名稱的意思。舉例來說,“麒麟” (服裝) 在中國表示一種傳奇的野獸,它帶有好運和幸福的蘊意。當翻譯為”Kylin”時,所有與麒麟的關系都消失了。
翻譯者還應該注意的巧合是某些音譯過去的品牌名稱有可能與某些含有負面意思的英文詞相同或相似,不管是字形還是發音方面的。舉例來說,“西子”(香皂)被翻譯為 “Shitze”,正好與“shits”讀音相似。顯然不會有人買這種“丑陋的”香皂。
(3)音義譯結合法。
單純的音譯會造成原有意思的丟失,但使用音義譯結合法則可以起到一些補救作用。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將中文商標名稱轉換成含有發音相近并且帶有正面感彩的英文詞語。
拿“西冷”空調生產商來說,品牌“西冷”是來自于公司所處的中國古代藝術勝地的名稱。考慮到外國顧客沒有關于這方面的背景知識,公司決定選擇“Serene”作為英語名稱。“Serene”讀起來很像拼音“Xiling”,并且將“寧靜與舒適”的含義恰到好處地賦予這一空調商品之中。“樂凱”(膠卷),其英語品牌稱為“Lucky”,雖然不能使人聯想到原品牌但向顧客傳達了好運的意思。“美的”(家用電器)字面意義為“美麗的”,其英語名稱為聽起來很像拼音“Meidi”發音的“Midea”,隱含了“my idea”的意思并向顧客傳達了英語文化中的個性化觀念。顯然,這一品牌能獲得其海外客戶群。
(4)重塑。
重塑法是要根據商品的特性、優點和功能結合其他諸如文法、文化和市場等因素創造一個詞語作為品牌名稱。如今很多廠商為了效仿流行的方法和手段來實現其商品的國際化都在使用這種形式。
重塑法在實際應用中有剪切、混合、附加、組和等形式。這種方法創造出來的品牌名稱會使目標群體感到創新性和獨特性,還能較好地傳達商品的信息。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例子:
新飛(電冰箱)―Frestech (fresh +technology)
彩虹(顯示屏)―Irico (iris +corporation)
飛龍(制藥)―Phron (pharmaceutical + on)
有時翻譯者會選擇與原有品牌完全無關的詞語。一個較成功的例子是“聯想”(電腦)。如果直譯的話,“聯想”應該稱為“Association”,顯然做為品牌名稱太長了。于是公司采用“Legend”為品牌名,雖然這個詞語原有中文品牌毫無關系但卻暗示了公司神話一般的成功而且向顧客心理注入了對這一品牌的信心。所以,這一舉措可以被稱為是成功的翻譯。最近,公司又將品牌改為“Lenovo”,即剪切了原有英文品牌“Legend”并且加上了拉丁語中表示新穎、獨創性的“-novo”。這個新的名稱暗示“聯想”公司技術上的創新性。
重塑法要求翻譯者不但要有很好的語言操控能力、文化背景和市場意識,更重要還要有創新性的思維和想象力。
英譯中文品牌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包含著各種考慮因素。實踐中需注意語言因素、文化因素、市場策略和企業形象、法律因素、品牌名特點、與原名的相關性(語音聯系和語意聯系)等。
3 結論
由于本人識有限,加上資料的可用程度和此論文要求的時間、長度限制,本文章只是討論了品牌中英翻譯中的一些層面,還有很多值得思考。
品牌翻譯是一項復雜的程序,它需要對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深入了解以及許多相關領域的知識,比如品牌、市場和文化。因此,翻譯者需要積累更多這些方面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完成這項工作。中國翻譯人員還需要從他國成功的案例中學習經驗來進一步改善國內的品牌翻譯狀況。
參考文獻
[1]Hise, Richard T.,etc. Basic Marketing [M]. Massachusetts Winthop publishers inc.,1979.
[2]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7.
[3]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Nid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9.
[5]Nida, Eugene, and Charles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9.
[6]程奉. 等效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商標名稱翻譯[J]. 咸寧學院學報,2004,(5).
[7]金緹,等效翻譯探索[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8]劉汝榮.等效翻譯理論與英漢商標詞的翻譯[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
篇8
關鍵詞: 動物詞匯 英漢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著特定的文化內容。語言中許多動物名稱的詞匯既表達動物本身特定的概念意義,又富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感彩和聯想意義。而其內涵的文化因素是隱性的,往往對外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造成巨大障礙。因此,我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既要學習詞語的概念意義,又要了解詞語深層所蘊涵的聯想意義,即它的情感意義、內涵意義或社會文化意義。只有探討和了解英漢文化中動物所反映的文化差異,才可以避免因此而造成的理解和表達上的錯誤。本文僅分析英漢兩種語言中某些動物詞匯,以了解它們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差異。
1.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動物詞匯所折射的英漢文化差異
牛在漢民族的生產生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文化里,牛是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典型和勤勞的象征,常被作為公仆的形象。以牛為喻體的詞語也以褒義為主,如“孺子牛”、“細如牛毛”、“牛刀小試”等。而在英國牛很少干活,沒有多少聯想意義。英語中牛的種類雖然很多,但只有ox和dull有聯想意義。ox主要用于祭祀,具有吃苦耐勞和溫和的形象。bull由于身體高大、生性兇猛,象征著雄性的威力和潛力,常喻指健壯的漢子。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舉止粗魯、行為莽撞、愛闖禍的粗人。
馬在中英文化中的聯想意義差異較大。馬是英國人早期生產生活的主要工具,因此馬在英語文化中則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在英國,馬在生產之余還用于賽馬等娛樂活動,所以英語中由馬組成的習語、諺語和典故也相當多,都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經驗之談,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work like a horse,eat a horse(餓極了),talk horse(吹牛),a horse doctor(蹩腳醫生),horse laugh(縱聲大笑)等。而在漢語里,馬暗含珍情重義、忠于職守之意,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如“天馬行空”(比喻淡泊和瀟灑)、“龍馬精神”(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之精神);馬又是能力、圣賢和人才的象征,如“千里馬”(比擬不可多得的人才);馬還是中國古代戰爭不可缺少的戰斗力量,所以漢語里有“一馬當先”、“單槍匹馬”、“馬到成功”等成語。
羊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性格溫和、恭順的聯想意義,但又不盡相同。英國人一向重視畜牧業,以牧羊為主。對應詞匯sheep(ram,ewe,lamb)和goat有著迥然不同的文化聯想:sheep通常指膽小鬼、害羞而忸怩的人、溫順或受壓抑的人,如有習語as monk as lamb,as gentle/mild as lamb等;而goat則向來被認為與好色、和罪惡有關,是魔鬼的化身,因而有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把好人和壞人區分開)。漢語中羊古同祥字,甲骨文中吉祥多作吉羊,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具有吉祥、溫順文雅、平和的美質,是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國泰民安的象征。
狗在英語國家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他們欣賞狗的忠誠和勇敢,將它視為寵物,倍加愛護,因此語言表達中有“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志之日)”等贊嘆。然而狗在漢語言文化中是一種卑微的被蔑視的動物,代表卑劣可惡的品性,有詞語如“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狗屁不通”等。
2.人們所熟悉的野生動物詞匯所反映的英漢文化差異
英漢民族對于獅虎反映差別很大。西方lion是百獸之王,而在中國卻是老虎。在英國lion是力量和好戰勇猛的象征,如12世紀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膽而被譽為lion-hearted Richard。與之有關的習語也多為褒義,如regal as a lion,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額),lion-heart(勇士)。但在漢語言文化中,獅子幾乎沒有什么文化聯想意義。漢民族對虎的聯想有兩方面:虎健壯有力、英勇果斷,有關的成語也多為褒義,如“如虎添翼”、“龍騰虎躍”等;虎又有兇猛殘忍、冷酷無情之意,“如狼似虎”、“笑面虎”、“伴君如伴虎”等。而在英語中tiger喻指兇惡之人,如ride the tiger(表示以非常不確定或危險的方式生活);口語中常指比賽的勁敵,如paper tiger(比喻貌似強大而實質虛弱的敵人)。
蝙蝠在英漢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涵義。英語中的bat是一個丑陋、兇惡的吸血動物形象,總是與罪惡和黑暗聯系在一起,所以有關的習語均為貶義,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無珠),have bats in the belfry(異想天開)等。而在中國文化中,蝠因與福諧音,被視作“福鳥”。人們常以蝙蝠作畫,表達良好祝愿,如“蝠鹿圖案(福祿雙全)”、“蝠魚圖案(富裕)”、“蝠桂花圖案(富貴)”等。
在英語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智慧的體現,因而就有聰明或智慧的聯想意義,如as wise as an owl。而在漢文化中,貓頭鷹經常在夜間發出凄厲的叫聲而被認為是一種不吉祥的鳥,有兇險、不吉利等聯想意義。
在英語言文化里bear常指粗鄙、魯莽之人,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而在中國熊可指人行為緩慢、呆傻和無能,如:“笨熊”、“熊樣”;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氣稱熊市。
3.傳說中的虛擬動物詞匯所表現的英漢文化差異
數千年來,龍文化已滲透在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漢語中的龍是馬臉、鹿角、兔眼、牛耳、蛇身、魚鱗、鷹爪,神通廣大無比。歷史上的皇帝常被稱為真龍天子,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漢語中會引起權威、力量、才華、吉祥等褒義的文化內涵,如“龍騰虎躍”、“生龍活虎”、“龍爭虎斗”、“藏龍臥虎”、“虎踞龍盤”、“龍潭虎穴”等。而在西方傳統文化中,dragon是一種形似蜥蜴、滿嘴噴火、長著翅膀、身上有鱗的碩大怪獸,它是罪惡和異教的象征。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是兇險邪惡的象征:如《圣經》中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現代英語中常用來比喻母夜叉、兇狠的人,含有邪惡和魔鬼等意義。
鳳凰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和聯想意義迥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中,phoenix又名長生鳥、不死鳥,身披火紅色和金黃色的羽毛,每五百年即自焚而死,然后由火中重生。因此,在基督教里被當作不朽的靈魂,象征著復活和永生,在英語中成了復活、再生、永生的代名詞。而在中國文化中的鳳凰分雌雄,雄為鳳,雌為凰,有百鳥之王之譽,是吉祥幸福的化身,象征著太平安寧和美滿的愛情。在神話傳說中鳳和龍齊名,分別代表陰陽兩性。在傳統文化中龍和鳳代表帝王和皇后,象征皇權,還可比喻婚姻美滿、夫妻恩愛,在現代漢語中還有珍貴和吉祥的喻義。
麒麟在漢文化中被看作“仁獸”、“瑞獸”,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其形象如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可比喻杰出人物和有出息的子孫。獨角獸是西方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它像馬,或小羊,額頭上有一只美麗的獨角,是幸福和圓滿的象征,同時也被視為西方文化和西方智慧的象征。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的麒麟就是西方的獨角獸。有些辭典把二者對譯,但從兩者的形象和聯想意義都可以看出,麒麟和獨角獸并不是同一概念,獨角獸的文化含義和地位近似于中國的“龍”。
總之,語言包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文化的差異與語言的差異并存。語言的習得過程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習得的過程,要精通一門外語,就必須學習這個民族的文化。英漢文化千差萬別,這種差異同樣體現在動物詞匯上,同一動物詞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折射出的文化意義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異給跨文化交際造成很大的障礙。因此,只有了解英漢動物詞匯所折射的文化內涵差異,才能清楚地看到兩者各自承載的深層信息,從而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英語理解和表達錯誤,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邵志洪.漢英對比翻譯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張紹麟.詞義的文化標記及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策略[A].李如龍,蘇新春.詞匯學理論與實踐[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篇9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正確)
1.關于聲音的發生和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水中傳播
B.聲音不能在固體中傳播
C.正在發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
D.聲音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
2.針對以下四幅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圖中,演奏者通過手指按壓弦的不同位置來改變發聲的音調
B.乙圖中,敲鑼時用力越大,所發聲音的音色越好
C.丙圖中,隨著向外不斷抽氣,手機鈴聲越來越小
D.丁圖中,城市某些路段兩旁的透明板墻可以減小噪聲污染
3.流星落在地球上會產生巨大的聲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員就在附近也聽不到聲音,這是因為
A.撞擊聲太小,入耳無法聽到
B.月球表面沒有空氣,聲音無法傳播
C.撞擊月球產生的是超聲波
D.月球受到撞擊時不產生振動
4.下列物態變化中,屬于升華現象的是
A.春天,冰封的湖面解凍
B.夏天,利用冰箱制作棒冰
C.深秋,屋頂的瓦上結了一層霜
D.冬天,冰凍的衣服逐漸變干
5.下表為一些物質的凝固點和沸點,由此判斷,在我國各個地區都能測量氣溫的溫度計應選用
A.酒精溫度計B.乙醚溫度計
C.水溫度計D.水銀溫度計
6.“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從太陽面上移過的現象,它
的形成和日食的道理相同.右圖為形成“金星凌日”現象時的
示意圖,金星的位置在
A.甲B.乙
C.丙D.丁
7.一束光線斜射到兩種介質的分界面上,它與界面成40。角+反射光線跟折射光線的夾角恰好是90°,則入射角、折射角分別是
A.40°50°B.40°40°C.50°40°D.50°30°
8.近視眼鏡的鏡片屬于下列哪種光學元件
A.平面鏡B.凹透鏡C.凸透鏡D.凸面鏡
9.光斜射到放在空氣中的玻璃磚上,在上、下兩個相互平行的表面發生折射,下列關于光傳播的四張光路圖A、B、C、D中正確的是
10.測繪人員繪制地圖時常常需要從飛機上拍攝地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相機鏡頭焦距為50mm,則底片與鏡頭距離應該在
A.100mm以外B.略大于50mmC.恰為50mmD.50mm以內
11.正在向南行駛的甲車上的乘客,看到向北行駛的乙車從旁邊駛過時,感到乙車特別快,那么,這個乘客所選的參照物是
A.甲車B.乙車C.地面D.太陽
12.蘋果熟了,從樹上落下來.下列圖像中可以大致反映蘋果下落過程中速度v隨時間t變化情況的是
二、填空題(本題共11小題,每空1分,共26分)
13.聯歡晚會上,口技演員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動物和樂器的聲音,他主要是模仿聲音的,臺下觀眾聽到口技演員的聲音是靠傳播的.
14.成語“震耳欲聾”從物理學角度看是形容聲音的大,有資料顯示,噪聲每經過一塊100m寬的林帶可降低20~25分貝.新建的蘇州火車站在兩側種著許多樹木,這是為了在減弱噪聲.
15.人體的正常體溫約為℃,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是℃~℃.
16.寒冷的冬天,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內游客的嘴里不斷呼出“白氣”,這是現象;冰雕作品的質量會一天天減少,這是現象.(填寫物態變化名稱)
17.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約為m/s,白光被分解成多種色光的現象叫光的.
18.小孔成像是利用了光在均勻介質中沿傳播的原理,它所成的像是(正立/倒立)的像.
19.“黑板反光”是由于光射到黑板上發生反射造成的,而全班同學都能看到講臺上的物體是由于光在物體表面發生反射的緣故.
20.古詩詞中有許多描述光學現象的詩句,如:“潭清疑水淺”說的是光的現象,“池水映明月”說的是光的現象.
21.圖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cm,
木塊的長度是cm.
22.體育課上,甲、乙、丙三位同學進行50m賽跑,他們的成績如下表所示:
跑得最快的是同學,這里比較三人運動的快慢采用的是在相同的條件下比較的方法.
23.如圖是大自然中水循環現象的示意圖.江、
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層中的水不斷蒸發變
成水蒸氣.當含有很多水蒸氣的空氣升入
高空時,水蒸氣的溫度降低①凝成小水滴或
②凝成小冰晶,這就是云,在一定條件下,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來越大,就會下
落.在下落過程中,③小冰晶又變成小水滴,與原來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這就形成了雨.
(1)請依次寫出上文劃線處涉及到的物態變化的名稱:
①、②、③;
(2)上面三種物態變化中,屬于吸熱的是:(填物態變化的名稱).
三、解答題(本題共7小題,共50分.解答第28題時應有解題過程)
24.(8分)按題目要求作圖
(1)在圖中畫出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的折射光線(大致方向).
(2)在圖中畫出物體AB在平面鏡MN中所成的像.
(3)在圖中根據透鏡的折射光線畫出入射光線.
(4)根據光線通過透鏡前后的方向,在圖虛線框中畫出適當類型的透鏡.
25.(7分)如圖所示,是小明和小華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的情景,通過酒精燈對水加熱,使水沸騰,他們記錄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1)實驗中使用的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的性質工作的.
(2)實驗中觀察到水沸騰時的現象如圖(甲/乙)所示;水沸騰后,需要(吸收/放出)熱量,才能保持水的溫度不變;該實驗中水的沸點是℃.
(3)根據記錄的數據在圖丙所示的坐標上畫出水沸騰前后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4)實驗中酒精燈使用完畢后要求蓋好燈帽,這樣做可以減慢液態酒精的.
26.(4分)某同學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
板豎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兩段等長的蠟燭A和B一前
一后豎放在直尺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用眼睛進行觀察,
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物與像到鏡面的關系;
(2)兩段等長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與像的關系;
(3)移去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
(能/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燭焰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
像.
27.(4分)在沿直跑道進行100m賽跑時,終點處甲、乙兩位記時員分別根據發令槍冒煙和聽到槍聲開始記錄同一運動員的成績,他們所記錄的結果分別是13.30s和13.00s,則該運動員的真實成績應該是s;這時聲音的傳播速度大約是m/s.(結果用小數表示,且小數點后保留一位.)
28.(7分)一列長為360m的火車勻速穿過一條長1800m的隧道,測得火車完全通過隧道需要108s.求:
(1)火車的運行速度(單位用米/秒),合多少千米/時;
(2)火車頭從剛進入隧道到恰要離開隧道所用的時間;
(3)火車全部在隧道內運行的時間.
29.(8分)某小組同學分別測出了甲、乙電動小車作直線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并依據數據作出了相應的路程—時間圖像,如圖(a)、(b)所示.
(1)觀察圖(a)可知,甲車在作直線運動.甲車通過0.6m的路程所用時間為
s.
(2)觀察圖(b)可知,在A、B對應的時間段內,乙車通過的路程為m.
(3)比較圖(a)、(b)可知,甲車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乙車的速度.
30.(12分)桌上有兩個凸透鏡,規格如下表所示.
篇10
摘要:近十幾年來,我國出版的關于語義研究的著作內容上大多是以詞匯和句義、語篇為研究核心,談義素、義位、層次分析和語義場分析等概念及分析方法。馬清華的《文化語義學》與吳國華、楊喜昌的《文化語義學》,同以前的語義研究相比,填補了從文化方面入手研究語義并論述成著的空白。兩本著作在研究著述中沿著各自的理論背景及研究路徑,探尋創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達到了填補文化語義學研究領域的缺失,有機地將文化與語義學結合起來,拓展了語義學的研究新枝,并為跨文化交際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方法和例證的共同目的。
關鍵詞:《文化語義學》;比較;內容;方法;目的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2
在世紀之交出現的兩部《文化語義學》:馬清華《文化語義學》(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和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年)不直接談義素、義位等方面,而是從文化方面入手研究語義,將文化與語義向結合,使語義研究的一個空白地帶填上了顏色,拓寬了語義學研究的領域。兩部文化語義學充分借鑒了國際先進的語言學理論,融匯各家,開闊視野,顯示出了各自較完備的文化語義學理論體系。
兩部《文化語義學》的初版同于世紀之交發表,二者在內容方面呈現出重疊或復現的面貌,在語料分析方法上和著作撰寫目的上都體現出了同一性。但兩本書各自的“個性”論述以其獨特的創新之處為文化語義學這個逐漸興起的理論涂上了一抹亮色。這些“個性”和創新之處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部《文化語義學》理論背景方面的區別與創新
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是建立在符號學的基礎上進行展開論述的。作者在書的第三章著重論述了語言是一種多層級的符號系統。作者認為用符號學理論對文化語義學進行論述的根本意義在于:從本體論上看,符號現象同樣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從認識論上看,認識客體是通過符號所攜帶的信息使認識主體認識自己,而認識的主體也正是通過符號所攜帶的信息達到對認識客體的認識;從方法論上看,符號學首先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現象的新的角度,它使人們從另一個層次、角度上看到人類文明的共性,同時,符號學方法論價值更鮮明地反映在作為符號主體的語言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先作用上。
作者認為,語言是一種多層級的符號系統,分為兩個層級,并且語言的二級符號系統是其主要研究對象。具體內容可由下表表示:
馬清華《文化語義學》不同于前者,他的理論背景相對廣泛,是在汲取古今中外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正如書中林書武先生所作的序中對于本書研究的性質界定:“它不能歸于語言學語義學、歷史語義學、結構語義學、生成語法學派語義學、孟德鳩(亦譯作“蒙塔古”)語義學,而是包含了不少認知語義學、認知人類學、語言文化人類學等內容在內…”的一部文化語義學。在這種廣泛吸收社會各學科的理論基礎上,馬清華便可得心應手地用多種方法、多種角度對語料進行分析語研究。如第九章常識中,作者認為,常識性程度越高,其內容越容易在整個言語表達結構中隱含起來。作者對溫州城鄉八所學校的學生進行交通工具關注及使用進行了調查,并通過直觀的圖表進行社會認知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論證自己的觀點。
二、語料選擇方面的區別
從語言上看,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所選擇的研究語言是以俄語詞匯、文化分析的俄漢語對比,同時漢語與部分英語也納入分析范圍。這是在俄國的《語言國情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相比于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單一運用俄語進行研究的情況看,馬清華《文化語義學》的研究語言要廣泛的多。他所涉及的研究語言不僅僅是我國古今漢語、我國各地方言,也包含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以及日語、英語、俄語以及國外土著語等。在如此豐富的材料基礎上,馬清華通過歸納、整理、分析、解釋,提出了比較全面、較為可信的文化語義學理論體系。如:從馬清華《文化語義學》第126頁中作者整理歸納的與漢語普通話或江蘇金沙話零對應的詞表來看,作者歸納總結了河北方言詞、滿語動物義類詞以及印度尼西亞語動物義類詞來闡明“零對應”概念。
兩部《文化語義學》對于研究語言的選擇,進而影響了書中對于詞匯和文學作品的選擇。
從詞匯選擇方面看,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多選擇俄語中的詞匯進行研究。詞匯中所體現出的文化特征也是以俄羅斯的文化特征為主。馬清華《文化語義學》中的詞匯量相對來說較大,所涉及的語言情況也較為復雜。相對豐富的語料的運用,往往在證明觀點時會更具說服力。如在談及“隱喻”問題時,吳國華、楊喜昌單純運用俄語詞匯材料作為論證的基礎,而馬清華在其《文化語義學》“隱喻”部分的“海洋生物的陸地化隱喻”中便使用了彝語、英語、德語、漢語分析海菠菜、海栗子、海豹、海牛、海百合、海狗、海馬等海洋生物命名的陸地化隱喻。從文學作品選擇方面看,兩部《文化語義學》都大量地將文學作品作為語料參與理論證明與建構。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中選擇的同樣是以俄語為主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馬清華《文化語義學》中選擇的文學作品則涵蓋了古今中外,僅第三章和第八章中運用的文學作品語料就多達48處之多。
三、部分內容方面的區別與創新
作為兩部理論相對成熟,說理相對合理的語義學著作來說,馬清華《文化語義學》與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在內容上的區別性即是兩部《文化語義學》各自的創新性所在。 筆者將以兩部《文化語義學》獨特的理論分析作為二者區別與創新的主要方面進行如下論述。
(一)、馬清華《文化語義學》的創新性內容
王德春先生在《文化語義學》的序中便提到:“書中的《意念》和《觀念》兩章是作者個人的創見,材料異常豐富,《意念》一章調查的文學作品就達兩千萬字之巨,《觀念》一章調查的詞典就達數十部之多。”①雖然王德春先生沒有將第九章常識納入與第六、第八章內容的“個人創見”范圍,但“常識”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為廣泛的事物,卻常常被學術創作所忽視。馬清華先生將其作為最后一章,是因為日常語義知識是最具有文化意義的知識內容,是將常識作為文化語義分析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最后一環進行《文化語義學》的邏輯性結尾。所以,筆者將第九章也納入馬清華《文化語義學》內容上最具創新性的章節之一。
1、“觀念”
第六章觀念中,作者首先闡明了觀念(單項義素類別所反映的思想范疇)與概念的關系:成分對應關系,相互獨立性,文化同構性和互補性。作者也說明了不同類型的義素實現為觀念的方式不盡相同,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形態標記發和在隱形詞義范疇尋找方法來確保不同類型的義素實現為觀念。最后,作者運用人類與動物對立觀念的分析的例子闡明文化的釋放。在這一章的論述中,作者運用了數十部詞典,查詢了豐富的少數民族語言語料對理論進行了佐證,如在闡釋漢藏語系的部分語言的動物名詞常帶嚴格程度不等的前綴中,運用布依語、湘西苗語、哈尼語、涼山彝語、珞巴語、拉基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的例子進行例證。
2、“意念”
在第八章意念中,作者首先舉例闡明了意念與取象的概念與對應關系。意念是人們從實際意義中抽象出來的基本意義范疇。取象是從形象性字面意義中抽象出來的一般模式。意念和取象在不同時代可呈現不同的對應關系。在接下來的論述中,作者進一步以感情意念為例從層級結構、異構的等效性、同構多能性和意念分化、概念隱喻、表情體使用頻率與外界的關系以及體態的內化等六個方面闡釋了取象結構。作者就不同語言間取象的差異現象,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這一章中,作者援引的語料與文學作品為主,所援引的文學作品的數量達48部之多。如:作者在論述體態的內化部分,以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笑”、“醉”、“甜滋滋”、“光亮”和“心癢”來表達喜悅概念。
3、“常識”
在第九章“常識”中,馬清華用下圖闡釋了知識的分類:
其中,日常語義知識是最具有文化意義的知識內容,簡稱:常識。而對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交際與詞匯選擇中,潛意識中的常識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常識的補足是語言理解的一大前提。作者也提出了表述常識的幾種常見方法,如詞典釋義、表述式和構件式等。作者認為常識貫穿語義組織的一切方面。馬清華對于知識的歸納以及對于常識的闡釋是在語義學領域的一大創舉,是跨文化交際教育的至關重要的一環,是語義學與文化學結合的最好例證。
(三)、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的創新性內容
潘蕾認為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中最具價值的內容為第八章動詞的文化語義學特點和第十章句子層面的文化語義學分析。另外,《文化語義學》第七章專名的文化語義學特點也同樣具有創新性意義。語言學家們對于專名的描述很多,但沒有從語義學,尤其是沒有從文化語義學的角度對專名進行專門的分析。吳國華、楊喜昌用較大的篇幅從文化語義學角度對專名進行的深入分析同樣具有創新性。筆者認為,專名的文化語義學特點一章也應納入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的創新性內容范疇。
1、“專名的文化語義學特點”
在第七章專名的文化語義學特點中,作者提出了專名的概念并認為其包括人名、地名和其他事物名稱三大類。作者從語言的文化載蓄功能角度出發,認為專有名詞與普通名詞更富有意義。在第二節中,作者指出,專名的指稱性質表現在:它只有指稱對象,只有實指而無概念意義。另外,作者闡述了專名對文化的多側面反映,包括人名的運用特點與民族個性和專名的歷史文化內涵兩方面。作者也論述了專名的詞匯意義的分析價值。從文化語義學的角度對專名進行分類可分為:獲得性涵義、先設性涵義、分析性涵義和創造性涵義。第四節中,作者將專名歸于不對應詞匯,它也具有普通義素和異常義素。普通義素一般都是跨語言義素,而異常義素往往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另外,作者論述了專名具有多義性與其使用的多樣性。
2、“動詞的文化語義學特點”
動詞是俄語中十分重要的此類。但迄今為止,動詞是文化語義學研究中的薄弱環節。作者從文化語義學的角度將與俄羅斯的民俗、心理、宗教、文藝等多方面的民族文化特點有密切關系的動詞分為4類并得出結論:俄語中含有民族文化意義的每一類詞中,都包含有一定數量的動詞。這是動詞的文化語義學價值。另外,作者對動物名稱詞干動詞加以了分析,他們認為,動物形象往往能夠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綜合本章的敘述,作者歸納出了動詞突出的文化語義學特點,即語義上的深層次性、綜合性、確定性、和理據性以及修辭上豐富的表現力。
3、“句子層面的文化語義學分析”
作者在《文化語義學》第十章句子層面的文化語義學的開篇便陳述道:“一般意義上的語言理解,首先就意味著對句子的理解。但是,在語言的研究中,卻不是這種情況,句子并沒有被優先考慮,在過去,研究語言意義的學科――語義學,通常被理解為詞匯語義學。”②誠然,過去的文化語言學的分析過程中,詞匯意義被看作分析的主體,盡管一些學術論著注意到了,如馬清華《文化語義學》中也注意到了句義的分析,但是馬清華并沒有將句義的分析單獨整理成體系進行論述,而是作為例證的一部分佐證書內的理論。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將句子層面文化語義單列成章進行著重論述,在文化語義學領域甚至語義學研究領域都是具有創新意義的。作者在從實踐方面和句子幫助確定詞義以及詞匯應在句子構成的具體語境中進行分析構成的理論方面,語言國情學的基本理論是詞匯背景理論。另外,作者簡要論述了句子的社會意義和語用意義以及句子的句法特點。另外,句子的語調體系也可歸入句子的形式結構方面,并且也體現出民族特點。最后,作者論述了句子的美學功能。
凡此總總,兩部《文化語義學》在理論背景、語料選擇以及部分內容的區別也從另一個側面揭示出了兩部《文化語義學》的創新性。如在內容方面馬清華《文化語義學》的“觀念”、“意念”以及“常識”和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中的“專名的文化語義學特點”、“動詞的文化語義學特點”及“句子層面的文化語義學分析”都顯示出了作者對文化語義學甚至語義學研究的獨創之處。當然,這兩部《文化語義學》也不是十全十美、無懈可擊的,二者也存在著一定的缺失。瑕不掩瑜,馬清華《文化語義學》和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拋出的語義學新枝引起的國內語言學的興趣必將激勵后起之秀開始對于兩部《文化語義學》的總結與學術延伸,使“文化語義學”不僅僅作為一部或兩部著作進行研究,而是將其發展成為成熟、穩定的學科而為之奮斗。
注釋
①馬清華.《文化語義學》.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序第2頁
②吳國華、楊喜昌.《文化語義學》.軍事誼文出版社.第226頁
參考文獻
[1]汪如東.評馬清華《文化語義學》[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2]潘蕾.語言與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文化語義學》[J].外國語學報.2001年第2期
[3]紀云霞.語義學研究的一個新枝――馬清華著《文化語義學》簡評[J].滿語研究.2001年第2期
[4]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5]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6]吳國華.語言文化問題探索[C].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7.
[7]吳國華.文化詞匯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