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的事跡范文
時間:2023-03-26 07:3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雄人物的事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雄山蟲草; 搔菌;子實體生物量; 生物轉化率
高雄山蟲草(Cordyceps takaomontana)的無性型為細腳棒束孢(Isaria tenuipes),1879年首次對其進行了描述,1974年更名為細腳擬青霉(Paecilomyces tenuipes)[1],2005年LUANGSA-ARD等[2]基于分子系統發育研究,將該其重新更名為細腳棒束孢,其子實體和發酵液含有多種有效活性組分,具有抗腫瘤、抗菌、清除體內自由基以及改善睡眠和抗憂郁等作用,因此該蟲草受到中外食藥用菌研究者的關注[3-6]。南韓和日本作為“新型冬蟲夏草”——雪花蟲草已不斷推出各種產品[7],目前市場上有常規的飲料、茶、膠囊等產品,還有用細腳棒束孢子實體浸出物與靈芝浸出物、果糖、蘋果汁、檸檬酸和牛磺酸等組配成用以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和防癌的混合飲料,或以細腳棒束孢子實體粉劑(或浸出物)與褐米、小麥、蜂蜜、綠茶、人參等一起配制沖服食品,用于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新產品的不斷涌現推動了其培養工藝和工藝條件的發展[8,9]。
為了進一步為高雄山蟲草子實體的人工規模化生產提供技術資料,本研究采用小麥粒為主要成分的固體培養基培養高雄山蟲草,并嘗試尋找提高其子實體生物量與生物轉化率的有效手段。
1 材料與方法
1.1菌株
采自河南省的GZUIFR-PT123、PT274和PT230,四川省的W090861,云南省的PTXS-1和貴州省的PTSL-20菌株參照SAMSON[10]的方法,根據韓燕峰[11] 和梁宗琦等[12]的描述,經梁宗琦教授鑒定為高雄山蟲草(C. takaomontana)無性型細腳棒束孢(Isaria tenuipes),這些野生菌株均寄生于鱗翅目類昆蟲,全部菌株現皆保存于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真菌資源研究所。
1.2培養基
PDA培養基:200 g馬鈴薯,20 g葡萄糖, 18 g瓊脂,補充自來水至1 L,pH自然。
液體培養基:PDA培養基不加瓊脂,其余同。
小麥粒固體培養基:15 g小麥粒,4 g蠶蛹粉,0.5 g麥芽糖,10 mL營養液(0.1% CaCl 2, 0.5% ZnSO 4,0.5% MgSO 4,5 mg維生素B 1),自來水25 mL。
1.3母種制備及接種
菌種在PDA斜面培養基上25 ℃培養5 d后,刮取培養物至20 mL的含有0.1% 吐溫80的無菌水中,混勻,無菌擦鏡紙過濾,血球計數板計數,調整孢子懸液至1×108個/mL。接種 5 mL孢子懸液至裝有50 mL的液體培養基的250 mL三角瓶中,25 ℃、200 r/min搖床培養 5 d取出。
1.4PDA中不同菌株產子實體能力比較
將不同菌株斜面菌種點種于PDA平板上, 25 ℃溫箱培養15 d,比較菌落形態和產子實體 情況。
1.5生物轉化率的測定
將取出的液體菌種(5 mL)接種至裝有15 g小麥粒固體培養基的無色玻璃瓶中(高13 cm,直徑6 cm)。于25 ℃暗培養至菌絲長滿培養料( 8~10 d)后,搔去表面0.3~0.5 cm的菌絲,不搔菌的作為對照。22 ℃、28 w日光燈下誘導子實體產生。采收第一批子實體后重新扎緊塑料薄膜繼續培養。分別記錄兩批子實體的生物量,計算生物轉化率。每個實驗組為15瓶,3個重復。
生物轉化率=子實體干重/培養料干重×100%
2 結果與分析
2.1PDA中不同菌株的產子實體能力
高雄山蟲草不同來源菌株的菌落形態和產子實體能力有明顯差異(圖1),可粗分為5種類型:
韓燕峰,等:高雄山蟲草人工栽培菌株篩選及搔菌對其子實體生物量的影響
1: GZUIFR-PT123; 2: PT274; 3: W0908613; 4: PT230; 5: PTSL-20; 6: PTXS-1
a 產子實體快、多且分枝少,例如,GZUIFR-PT123;
b 產子實體,但多分枝,例如,PT274;
c 產子實體少,多呈卷毛狀,例如,W0908613;
d 產子實體少,菌落表面疏松或致密,分生孢子多,例如,PT230和PTSL-20;
e 菌落表面絨毛狀,無子實體形成,例如,PTXS-1。
從子實體較好采收和較高產量的需要出發,屬于a、b類型的菌株可用于生產。c、d、e類型的菌株產子實體能力差,不適于人工培育;此外,有的菌株會產生較多孢子,在生產過程中對管理人員可能造成不良影響。故本研究選用了屬于a類型的GZUIFR-PT123菌株用于培養實驗,因其子實體分枝不多且產分生孢子較少等優良生產性狀。
2.2搔菌對子實體生物量的影響
篇2
動;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15—0029—01
長期以來,我們德育工作者總認為在教育中沒有好的素材來影響或教育、感化學生,故而千方百計找一些關于英雄人物事跡的書籍或影碟組織學生學習、觀看并寫心得體會,進而向這些英雄人物學習,這樣做對于學生的德育會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但學生總覺得所學的英雄人物事跡距離他們太遠,無從學起,而且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對于學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并非教育者所想象的那么強。
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認為對于中小學德育工作應著眼于現實,著眼于身邊事例,注重從小事做起,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教育,這樣教育效果才會更加明顯。
一、寓德育于日常生活中
學生的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德育活動應圍繞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從點滴入手,使德育工作滲透到學生生活中的每一個地方。我們始終要求教師或班主任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細節,從細微處做起,從小事上下工夫。在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等方面滲透德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如,我們每年開學對學生進行常規整訓活動,從學生的隊列隊形的訓練到內務整理,對學生的站姿坐相、衣食起居、待人接物、衛生習慣等進行一次耐心細致的訓練,通過整其外形而統其內神,同時號召全校老師學會關愛每一名學生,學生生病了,我們老師會及時送他們去醫院;學生沒錢吃飯了,我們老師就會動員大家共同周濟。我校某生,由于父母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雙亡,家中只剩下年邁的爺爺和他相依為命,家里確實困難,當學校得知這一情況后,校長、團委書記和班主任及時進行了一次家訪,幾位老師家訪后在一次教師會上動情地說:“沒有想到我們學生中會有如此困難的家庭。”隨后在團委的倡議下開展了全校性的獻愛心活動,為其籌備了1500多元的上學費用,解決了該生的后顧之憂。從這些小事中我們逐步教會學生學做人、學做事。
二、 寓德育于具體活動中
1.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假期走家串戶搞社會調查,寫諸如“農村近幾年的變化”、“讀書的好處”、“他家貧窮的原因”、“怎樣發展我的村子”等專題調查報告,開學由班上組織評選上報優秀的調查報告,由團委和政教處牽頭進行表彰獎勵。這既讓學生關注了現實、體驗了生活,又培養了學生堅定求學的意志。
2. 開展諸如文藝匯演、運動會、興趣小組活動、學生主題演講會、野外生存訓練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寓德育于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得到了鍛煉。
3. 創設情境感染人。在平時,我們千方百計適時地創設某種情景來感染學生,使學生體驗一種激動、一種肅穆、一種莊嚴、一種快樂,從而陶冶性情,美化心靈。每周升國旗的時刻,那就是莊嚴和肅穆的時刻;教師節、國慶節等各個節日的慶祝活動以及運動會開幕式都是讓學生快樂而激動的時刻。我們應抓住這些有利時機,向學生印發諸如“國慶節的由來”、“教師節的由來”等書面材料,讓學生在興致正濃之際,不自覺地獲取相關知識。這些教育形式的開展,可以讓學生進入某種境界、產生某種激情、受到某種感染,既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又進行了傳統美德教育。
4. 開展“好學生、好公民、好孩子”評選活動。我校提倡學生在校要爭做一個好學生,在家力爭做一個好孩子,在社區爭做一個好公民,在學生、老師、家長及社區代表的廣泛參與下各班進行評選,對評選的好學生、好公民、好孩子要有主要事跡書面上報學校,學校再進行綜合評價并進行表彰獎勵。
三、 寓德育于教學活動中
學生德育問題,不僅是班主任還應是學校和教師共同的責任,我們的任務不光是教書,更重要的還要育人。
篇3
中華民族已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這期間孕育了一批批不朽的英雄人物。他們將自己的滿腔熱血灑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將自己的赤膽忠心獻給了祖國,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報效祖國,他們是那樣的無怨無悔,他們的事跡是那樣的可歌可泣。
翻開歷史的篇章,英雄人物的事跡如電影放映般在我們眼前呈現。文天祥因不愿投降,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赤膽忠心。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南宋王朝鞠躬盡瘁,擊退金兵的入侵。鐵血男兒最終未能敵過十二道金牌而喋血風波亭。司馬遷的剛正不阿,不愿趨炎附勢使他寫下了曠世名篇《史記》。屈原憑借“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的憂國憂民的態度因而受到了人民的尊敬。然而,一人之力有限。最后被逼無奈,投江自盡。他以生命為代價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赤膽忠心。
他們是國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魯迅毅然棄醫從文。,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積極同黑暗勢力作斗爭。他所批判的不僅僅是哪一種制度,哪一個階級或哪一派文化現象,而是在幾千年封建文化“醬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籠”扭曲中霉變畸形的民族靈魂。他用一生鑄造國人的靈魂,他自己也成為我們民族的不朽靈魂。朱自清為了維護國家尊嚴,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來表明自己的愛國情懷。錢學森博士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毅然選擇回國,致力于發展我國科技進步。“水稻之父”袁隆平憑借多年細心研究,培育了雜交水稻,使糧食增產,足足養活了中國四分之一的人口。素有“鐵人”之稱的王進喜,憑著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粉碎了中國無油、貧油的怪談,打造了中國第一口油井——大慶油田,徹底甩掉了無油、貧油的帽子。他們獻出了青春,獻出了生命,但卻無怨無悔。
也許他們個人是渺小的,但他們的事跡足以載入青史,千古流傳。他們的滿腔熱血足以染紅這片黃土地。在歷史的長卷中,總有一段文字是記錄他們的,讓后世警示,學習和借鑒。
篇4
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
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篇5
【例6】(2006年安徽省非課改區)某同學為校廣播站寫了下面一則消息,請你幫他修改。
我班李峰同學光榮當選本月“校園節約之星”。自我校開展“節約伴我行”活動以來,他積極響應,不但自己厲行節約,還和幾位同學自發組織了一個節約行動小組,A主動承擔節電節水的義務監督員,堅持天天檢查寢室和教室的電燈以及水龍頭的關閉情況,使學校“長明燈”“長流水”的現象大大減少。另外,他還堅持帶領小組成員撿拾易拉罐、礦泉水瓶、包裝紙盒等廢棄物,把賣廢品的錢捐給“希望工程”。B李峰的行為在學校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得到了師生一致好評。
(1)A句詞語搭配不當,可將“_____”改為“_____”。
(2)B句成分殘缺,可在“____”一詞后面加上“_____”。
【解析】這是一道以新聞為媒介考查病句修改的試題。此題與一般的語段型病句修改題沒有多大區別,熟練地把握句子結構,了解常見病句類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應對策略。參考答案:(1)“承擔”改為“擔任”。 (2)“示范”后加上“作用”或“效應”。
七、評說新聞時事
【例7】(2006年湖北省仙桃市)“時事評說”活動。
據電視新聞報道,今年端午節前夕,江西省鷹潭市政府以每年要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等為由,取消了賽龍舟活動,砸毀了數百條龍舟……
讀了這則消息,你對此舉如何看待?請簡述你的觀點和理由。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閱讀一則新聞后,你總或多或少有一些想法或看法,把你關于這則新聞的觀點講述出來,就是對新聞的評說。這則新聞講述的是江西省鷹潭市政府取消賽龍舟活動的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民俗,從弘揚民族文化的角度講,這種活動應繼續搞下去,但鷹潭市政府取消了賽事活動也有其理由――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對于這類誰是誰非難以說清的問題,不論是贊成還是反對,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
八、探究新聞內涵
【例8】(2006年江蘇省常州市)今年4月主席訪問美國,贈送給布什總統一套中英文兩種版本的《孫子兵法》。輿論認為,例行國賓級的贈書,一般都是贈送一些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民俗、中醫藥及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和現代面貌的書籍,這次主席贈送給布什總統一套《孫子兵法》,多少顯得有些“非比尋常”。
除了一般意義上的能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外,綜合下面幾則材料,揣摩主席贈送《孫子兵法》給布什總統的深刻用意。
材料一:《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它所提出的原則和策略,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經濟等領域中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孫子在《兵法》中提出的“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不戰而屈人之兵”(注:意思是不經過戰爭就能取得勝利是戰爭的最高境界)等作戰原則是其戰略思想的核心。
材料二:主席訪問美國之前,因伊朗恢復鈾濃縮活動導致“伊朗核危機”,美國政府揚言欲對伊朗動武,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材料三:主席送給布什總統的《孫子兵法》,是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直屬)制作的絲綢精裝版,其中中文版是用15,5萬條紫羅蘭絹絲把文字繡在絲綢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主席贈送給布什總統一套《孫子兵法》,多少顯得有些“非比尋常”。此題考查的要點就是要學生分析“非比尋常”之處。答題時,一是要仔細研讀鏈接材料,二是聯系實際思考分析。答題要點:主席送《孫子兵法》給布什總統,一方面有規勸美國政府不要輕易動武之意,另一方面是反映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及高超的工藝水平。
九、品讀新聞專欄
【例9】(2006年河北省課改試驗區)“永遠的豐碑”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的一個專題欄目,該欄目每期介紹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請你回答以下問題。
①“永遠的豐碑”的含義是什么?
②請你根據下面的材料,為戰斗英雄寫幾句贊語。
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所在的營奉命去奪取被敵人占領的一個高地,當沖鋒部隊遭到敵人火力阻擊時,挺身而出,沖向敵人的地堡。他用手榴彈炸掉了敵人的幾個火力點,但還有一個火力點仍在噴著火舌,嚴重阻礙了戰友前進。這時,他已經受傷,手榴彈也用完了。為了部隊的前進,他忍著傷痛,奮不顧身地撲了上去,用身軀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射口。上甘嶺戰役最后取得了勝利。
篇6
[關鍵詞]彝族;“爾”[lu];龍文化;《支格阿爾》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2)05―0060―05
作者簡介:馬錦衛(1961-),男,彝族,四川九龍人,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研究。 四川 成都 610041
彝族“爾”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建立在“爾”文化基礎上的彝族英雄史詩《支格阿爾》,在川滇黔桂彝族地區廣為流傳。彝族“爾”文化及其活動在彝族地區民間廣為開展:云南彌勒陶瓦村彝族一直延續著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古老又神奇的祭龍儀式;云南雙柏縣法鎮雨龍地區的上者窩、法甸、羅潔等地彝族群眾,每年都在正月開春的第一個屬龍日過“祭龍節”的習俗,活動為三天,內容主要由“祭龍”、“請龍”、“轉龍”、“跳龍”四部分組成;云南石屏縣哨沖鎮水瓜沖村彝族有祭龍傳統文化,該地區的祭龍不同村寨有所不同,正月、二月、三月均有祭。隨著“爾”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不少學者對“爾”文化進行了研究。如:沙馬打各《論彝族畢摩在傳承與傳播〈支格阿龍〉中的作用》[1];何春燕,王晨娜《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龍儀式的社會功能芻論》[2];陸定福《 “花腰彝”祭龍儀式的人類學意義闡釋》[3];曾廣春《淺析彝族服飾中的龍圖騰紋樣》[4];洛邊本果《中國彝族支格阿魯文化研究》[5]。這些文章和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爾”文化的故事、儀式等的記述或對《支格阿爾》史詩的研究上,而對“爾”文化本體的闡釋和“爾”文化與“支格阿爾”史詩聯系研究還很少,本文的研究將對此進行補充和完善。
《支格阿爾》①是彝族的英雄史詩。英雄史詩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詩形成于中世紀初期,具有較濃的神魔色彩和巫術氣氛,著名的有《貝奧武甫》、《埃達》等,歌頌部落英雄的光榮事跡。后期英雄史詩形成于封建國家逐漸形成的中世紀中期,中心主題是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彝族史詩《支格阿爾》屬于前期史詩。在中國的英雄史詩中,史詩與“龍”和龍的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系。藏族史詩《格薩爾》、彝族史詩《支格阿爾》、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等中的“爾”都有“龍”的意思。其精神就是英雄無畏,英雄除惡拔奸,英雄為人民,英雄愛人民。
《支格阿爾》是彝族地區廣為流傳的英雄史詩,其流傳時間久遠,影響廣泛,人物形象、生動。他射日月,降雷神,滅妖捉怪,移山填海,拯救萬物,鏟除邪惡,濟世救民的英雄事跡在彝族地區廣為流傳,其精神不斷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兒女與天斗,與地斗,是彝人的祖先神[A34 phu33 a33sa33]、命運神[21u21khe33po33]。正因為有了支格阿爾精神的普照,使彝人洪水淹不死、大浪淘不走、野火燒不竭,如雨后春筍,茁壯成長。每一個彝人無論從兒童時代父母講述的火塘文化,還是在青年時代在文化活動中獲取的克則[khe21ne21]、木莫[mu21 mo21]等的文化知識無不與支格阿爾有著聯系。而支格阿爾是何人?彝人民間有故事,流傳有史詩。本文就支格阿爾的“爾[lu33]與“龍”在漢藏語系以及其他語言中,作為文化的主要載體所折射出的,與語言相聯系的具有表層和深層意義的文化本體進行闡釋,探索龍“爾”[lu33]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中所具有的聯系性和傳承性。
一、支格阿爾姓氏中龍(“爾”[lu33])的緣起
支格阿爾為什么叫“阿爾”,“爾[lu33]”(龍)與人怎樣聯系在一起?這里我們首先來看看史詩所描述的支格阿爾身世:“遠古的時候,天上生龍子,居住在地上。地上生龍子,居住在江中,金魚來作伴,大魚來作伴,小魚生龍子,居住在巖上,巨石來作伴,大蜂來作伴,小蜂供龍食。巖上生龍子,居住在杉林,鹿子來作陪,麂子來作伴,獐子供龍食。杉林生龍子,住在鴻雁鄉。雁鄉這地方,雁氏生女叫阿支,嫁到雪山上。雪氏生女叫里扎,嫁到黃云山。黃氏生女叫馬結,嫁到相嵌去。相氏生女叫里莫,嫁到西昌瀘山去。瀘山生女叫紫茲,紫的女兒嫁耿家,耿的女兒嫁濮家。濮家生三女;濮莫基瑪嫁姬家,濮莫達果嫁達家,濮莫列衣未出嫁。濮莫列衣啊,三年設織場,三月制織機,坐在屋檐下織布。機樁密集象星星,織刀輾轉如鷹翅,梭子往來似蜜蜂,緯線彎彎如彩虹。扎扎結列這地方,天空一對鷹,來自驅鷹溝;地上一對鷹,來自直恩山;上方一對鷹,來自厥草山;下方一對鷹,來自尼爾委;四支神龍鷹,來自大杉林。濮莫列衣啊,要去看龍鷹,要去玩龍鷹,龍鷹掉下三滴血,滴在濮莫列衣的身上。這血滴得真出奇;一滴中頭上,發辮穿九層;一滴中腰間,氈衣穿九疊;一滴中尾部,裙褶穿九層。濮莫列衣啊,以為是惡兆。急忙派差使,遇誰就派誰。叫去請畢摩,差人來到寨。寨首轉三遍,寨首沒畢摩;寨尾轉三遍,寨尾沒畢摩。寨中找到畢摩家,畢摩大師已出門,只有學徒呷呷在。學徒呷呷啊,坐底墊的黃竹笆,中間鋪的獐麂毛,面上鋪的花毛毯。左手開柜門,右手摸柜底,取出金皮書。先翻一對兩篇看,紙上沒有話,黑墨不回答。再翻兩對四篇看,說是兇與惡。再翻三對六篇看,說是吉與福。再翻四對八篇看,說是大吉兆。翻到五對十篇時,說要用只黃母雞,拿束“則果”枝,念了生育經,就要生個大神人。畢摩動身起,來到主人家,念了生育經,濮莫列衣啊,早晨起白霧,午后生阿龍。支格阿龍啊,生后第一夜,不肯吃母乳;生后第二夜,不肯同母睡;生后第三夜,不肯穿衣服。以為是個惡魔胎,被母拋到巖下去,山巖本是龍住處,阿龍懂龍語,自稱“我也是條龍”,餓時吃龍飯,渴時喝龍乳,冷時穿龍衣。支格阿龍啊,生也龍日生,年庚也屬龍,陰陽逢時也是在龍方,名也叫阿龍。”[6]從上述可知,支格阿爾從懷胎起就是一個神與人的結合體。支格阿爾的父親是神鷹,鷹是彝人所崇拜的勇猛的龐然大物,是彝人的圖騰之一。濮莫列依是濮人,是濮氏女性,在彝族的流傳中彝人與濮人有接觸與聯系的歷史,彝區還流傳有許多有關濮人的傳說,現在涼山喜德等縣還留下許多濮人的石墓群。濮人與彝人有婚媾關系是肯定的。但濮莫列依并不是一個一般的濮氏女人,而是一個與“龍”有聯系的濮人,其普系源于天上的龍,源于江河里的蛇,源于杉林中的鹿。當濮莫列依被三滴血滴中后,“一滴中頭上,發辮穿九層;一滴中腰間,氈衣穿九疊;一滴中尾部,裙褶穿九層”。這滴三滴血的鷹也不是一般的鷹,而是“龍鷹”。至此,支格阿爾具備“龍”所具有的一切基本條件,龍的基本特征在他的身上得到了衍伸:
龍:蛇身、鹿角、鷹爪、魚尾、馬頭(人頭、其他)、騰飛。
彝人認為龍有:黃龍、黑龍、白龍、青龍、紅龍、馬龍、巖龍、水龍、花龍。民間傳說龍有九子:九子之黃龍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九子之二黑龍,好斗喜殺。九子之三白龍,好險又好望。九子之四青龍,好鳴好吼。九子之五紅龍,喜靜不喜動,好坐。九子之六馬龍,負重,力大無窮。九子之七巖龍,威力嚴肅。九子之八水龍,好文好紋。九子之九花龍,好吃好吞。中國有許多民族都以九為吉祥數,彝族就是以九為吉祥數的民族。龍生九子,并把九子賦予不同的形象和能力,使他們具有無與能比,所向無敵之本領,這與中華各民族文化精神是相吻合,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
傳說中,龍性。與牛交合,生麒麟。與鯤交合,生蛟。而龍鷹與龍的后人濮莫列衣交合,生了支格阿爾。支格阿爾是人,但他身上流的是龍的血脈,是龍的傳人,他把各種龍所具有的能耐集于一身,他傳承了龍的斗志、龍的智慧、龍的精神。支格阿爾是人化了的神,是神化了的人。
二、漢藏語系中龍(“爾”[lu33])的源流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語和彝文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與其親屬語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不僅體現在漢藏語系所具有的有聲調而沒有重音,多用語序,虛詞表示語法關系等共同特點理論基礎上,而且還體現在許多具體的語言文化現象中。許多重要的文化聯系和文化表現可通過語言間字詞的淵源關系得以證明。
龍(“爾”[lu33])在漢藏語系語言以及其他語言中的義項和語義指向:《彝語詞典》1.[lu],2.[vomu],3.[baha]。藏語龍為:[lu],蒙古語龍為:[lu],漢語龍為[lo],納西語為:[lo],《說文解字?蟲部》釋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臣鉉等曰:‘象轉飛動之。’凡龍之屬皆從龍。力鍾切(lóng)。”[7]《現代漢語詞典》釋龍為:龍(long),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
龍(“爾”[lu33])字,彝文是一個象形字,其形為,彝文對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為象形,把上下結構中的上部分理解為“頭上的角”,下部分理解為“頭的部分”;一種理解為會意,把上下結構中的上部分理解為“蛇,為蛇形”,把上下部分整體理解為長大、長粗了的有花紋的大蛇。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一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符號。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云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云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一擊便會致人死命,非常恐怖,條形閃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量,閃電過后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心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的“龍”用獸和蛇來形容。彝文中把“爾”[lu]字理解為象形或會意都與甲骨文“龍”的解釋是一致的。
支格阿爾的“阿”字的應用是和漢藏語的特點聯系在一起的。在漢藏語系中一般敬語詞詞頭都用[a]。如:
親屬稱謂詞詞頭多為[],詞頭多用[]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特點之一。支格阿爾從其名字上就可直接了解到與“龍”的聯系。然而,文字符號和圖騰符號都對歷史和文化有解釋權威。從圖騰角度看:史載伏羲氏“蛇身人首”,意即伏羲氏族的圖騰標志或圖騰祖先為“蛇身人首”形象,亦即其氏族圖騰為蛇。又傳說華胥感蛇而孕生伏羲,原始時代的人們認為婦女懷孕是圖騰入居婦女體內,故這一傳說表明伏羲氏族圖騰為蛇。太部族的首領由伏羲氏族之人擔任,那么,蛇也就自然地成為伏羲氏族部落的圖騰。后來太部落把蛇圖騰神化成了龍。[8](P.365)伏羲“畫八卦”“制嫁娶”、“結網罟”可見,伏羲是人,是蛇以及龍的傳人。在古書中,伏羲又作宓犧、庖犧等。“伏”聲母現為“f”,但上古無此音。現在的唇齒音多由雙唇音(b、p、m)演變而來。故“伏”古音與宓、庖相同或相近。[8](P.367)“羲”[]與彝語[]韻母相同,聲母發音部位與方法上常產生同化,因此,“伏羲”應當念為“苞羲”,而“苞羲”就是彝語的蛇“[bu]”。彝語“蛇”讀[bu33]55]或[bu21vu33],即與“伏羲”二字的古音相當。伏,上古并紐職部[biwk],中古并母屋韻[biuk]。羲,上古曉紐歌部[ia],中古曉母支韻[ia]。有學者從文化學的角度對彝族八卦進行研究,研究認為彝族八卦與伏羲八卦聯系密切,彝族八卦和伏羲八卦運算規律和辯證關系高度一致。因此,在伏羲與支格阿爾之間是否可透視到一些內在的聯系和關系?是否可認為支格阿爾產生于伏羲時代?根據蛇、龍、人的聯系與發展來看,支格阿爾應為母系社會的往期。“彝族支格阿魯文化里也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原始社會歷史事件,特別是母系社會的歷史事跡。如支格阿魯母親有名有姓,寫得很詳細,寫得血肉豐滿,形象生動。而阿魯的父親則沒有,只說是天上飛來的一只鷹。”[5](P.127)盡管支格阿爾是產生于母系社會,但對支格阿爾的英雄事跡創造應該是在夏商時期,在支格阿爾中已經描述了鐵的冶煉和弓箭的使用等。“從生產力方面看,支格阿魯時代已明顯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這在支格阿魯穿著銅蓑衣,戴著銅斗笠,用銅網把雷公網住,然后用銅棒捶打雷公,使雷公投降,發誓從此以后不再劈打人類等記載中可以明顯地看出。”[5](P.125)眾所周知的是中國最早冶煉的是青銅,青銅是在商朝開始冶煉的。從這個角度看,支格阿爾應為夏商時期所創造出的英雄人物。
三、龍(“爾”[lu])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力量
英雄史詩是歌頌英雄的詩。而英雄需要力量、勇氣和精神。英雄史詩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歷史、特定的民族、特點的文化之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境內已被公認的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馬納斯》以及彝族史詩《支格阿爾》就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吮吸中華文化的乳汁成長壯大的。他們共同的文化精神就是中華民族“龍”的精神。從語言文化的視角看,四部史詩中的四個英雄人物都有“龍”字。藏族的格薩爾的“爾”,“爾”即“龍”,讀音[lu]。蒙古族的江格爾的“爾”,“爾”即“龍”,讀作[lu]。科爾克茲族的馬納斯的“納”讀音[na],在漢語轉寫中往往把字母[n]和字母[l]混寫,把[l]寫成[n],把[n]寫成[l],實際[na]就是[la]。[la]即[lu]“龍”。
無論在語言現象上,還是在文化精神上,“龍”、“爾”、[lu]、[lo]的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英雄人物的象征。每一個英雄人物殺惡除奸、為民除害、主持正義等。正因為這樣,他們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們歌頌他們,人們贊美他們,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就四部史詩來看,盡管其主題思想都一致,但其表現形式和時代背景是不一樣的。支格阿爾反映的是彝族遠古時代的事。講述的是支格阿爾與天斗、與地斗、與大自然斗的英雄事跡。如:射日月,平四方等。
格薩爾講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災人禍遍及藏區,妖魔鬼怪橫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了普渡眾生出苦海,向阿彌陀佛請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發愿到藏區,做黑頭發藏人的君王―即格薩爾王。為了讓格薩爾能夠完成降妖伏魔、抑強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詩的作者們賦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龍、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種厲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薩爾降臨人間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諸天神的保護,不僅未遭毒手,反而將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殺死。格薩爾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為民除害,造福百姓。5歲時,格薩爾與母親移居黃河之畔,8歲時,嶺部落也遷移至此。12歲上,格薩爾在部落的賽馬大會上取得勝利,并獲得王位,同時娶森姜珠牡為妃。從此,格薩爾開始施展天威,東討西伐,征戰四方,降伏了入侵嶺國的北方妖魔,戰勝了霍爾國的白帳王、姜國的薩丹王、門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諾爾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凡十個“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幫國家)在降伏了人間妖魔之后,格薩爾功德圓滿,與母親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規模宏偉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到此結束。
江格爾和瑪納斯所講述的史事也大同。在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史詩也都類同。
根據這幾部史詩的講述內容來看,支格阿爾產生年代比《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早一些。根據史詩事跡和所講內容來分析,“龍”及“龍”的精神早在漢文化中形成,漢文化中的“龍”完全處于神化狀態。“龍”在彝族文化中以支格阿爾的誕生為代表,支格阿爾是一個半神半人的神人。因此,“龍”文化在彝文化中的存在歷史悠久。
四、龍(“爾”[lu])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
英雄史詩是古代民族崛起和發展的歷史產物,往往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英雄史詩以宏大的氣魄和規模展示了英雄人物的勇敢和威武,描寫了激烈的古戰場和恢宏的戰爭陣容,反映了各民族古代的英雄史觀,再現了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的社會生活和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
“龍”及龍文化盡管最早產生于漢文化,但在歷史上,把龍的精神具體的賦予人的是其他各民族。彝族英雄史詩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爾繼承了龍的斗志、龍的精神,龍文化在英雄史詩中得到了傳承和發揚。以格薩爾、江格爾、支格阿爾為代表的英雄史詩中龍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精神是一種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奮斗精神。支格阿爾在射七個太陽,六個月亮時,先是站在樹根上射,后是站在株橘樹上射,后是站在松樹上射,后是站在杉樹上射,……為了不讓七個太陽曬人,六個月亮照人,他想盡了辦法,吃盡了苦頭,射掉了六個太陽,五個月亮,給了人間一個正常的晝夜。
《荷馬史詩》中追求卓越和榮譽,肯定自我和個性以及勇于承擔責任等英雄倫理精神教化了整個希臘民族,這種英雄倫理精神對于現代社會依然有著很強的啟示意義。[9]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在統一的中華民族逐步形成的過程中,中華兒女培養起“兼容并包”、“中華一體”、“協和萬邦”的理想,孕育了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尤其是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各個民族之間和區域文化之間加速碰撞和融合統一,使熱愛祖國、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維護團結統一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基調和主線。龍的精神是五千多年的文化積淀,中華民族以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和恢宏氣度,開辟絲綢之路,發展與西域諸多國家的文化交流,以及后來開拓“海上絲綢之路”,既大量吸取了國外的物質文明成果,又廣泛吸收和融合了外來的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升華。
注釋:
① 《支格阿爾》是一部英雄史詩,其英雄任務支格阿爾的名字“爾”[lu]即“龍”,漢語語音轉寫有“爾、魯、龍、羅、錄”。
參考文獻:
[1]Shamadage. A Discussion on Bimo's Function in Inheritance and Diffusion of “Zhi Ge A-Long”[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1,(1) .p.24.
沙馬打各,論彝族畢摩在傳承與傳播《支格阿龍》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1):24.
[2]He Chunyan, Wang Chenna. A Discussion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Worshiping Dragon Ritual of A Ze People of Yi in Yunnan[J].Journal of Thinking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P.36,2010.
何春燕,王晨娜.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龍儀式的社會功能芻論[J].思想戰線,2010年人文社會科學專輯:36.
[3]Lu Dingfu. An Anthropologial Interpration on Huayao Yi's Worshiping Dragon Ritual[J]. Journal of Yuxi Normal Institute, P.46,Vol.3,2011.
陸定福,“花腰彝”祭龍儀式的人類學意義闡釋[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1,(3):46.
[4]Zeng Guangchun. An Analysis on Dragon Totem Patterns in the Costume of Yi[J].Journal of Nanning College For Vocational Technology, P.13,Vol.4,2008.
曾廣春,淺析彝族服飾中的龍圖騰紋樣[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13.
[5]洛邊木果.中國彝族支格阿魯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6]馮元蔚譯.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47.
[7]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87.
[8]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365.
篇7
戰爭事跡(地道戰)
地道挖了橫的豎的直的彎的地道。地道有四尺多高每個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用木料撐著的,很牢固的大洞。大洞四壁挖了許多小孔和氣孔。氣孔的口子都開在隱蔽的地方,敵人很難發現。人在洞里面住上三五天,不成問題。地道出口也開在隱蔽的地方,外面堆滿荊棘或挖一個陷阱。陷阱里插上尖刀或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蓋著,板上鋪些草,敵人踩下去就送了命。在地道里拐彎處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萬一敵人進來了,不知那里是死道那里是活道。進了死道,只有地雷等著他們;進了活道,他們也進不來。原來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個很窄的“孑口”,只容一個人爬過去。只要一個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
2.
英雄事跡(王二小)
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一天,敵人來掃蕩,來到山口迷了路。這時他們看見王二小在山上放牛,就叫王二小給他們帶路。 王二小裝著順從得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引進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立刻就把小英雄王二小殺死了。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了下來,把全部敵人都消滅了。
3.
英雄人物
1.
雷峰
2.
3.
丘少云
4.
夏明翰
5.
王二小
11.小蘿卜頭
6.
馬寶玉
7.
胡福才
8.
葛振林
9.
宋學義
10.胡德林
12.
4.革命詩抄
就義詩 -----夏明翰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篇8
【關鍵詞】英雄人物;時代精神;頂層設計;精神家園
一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一個英雄人物層出不窮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英雄精神逐漸丟失的時代。
2012年的五月,最讓全國人民揪心的是黑龍江省隹木斯市第十九中學青年教師張麗莉的生命安危。正是她,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救出兩名學生,而自己卻付出了高位截癱,生命危急的代價。從杭州“最美媽媽”毫不猶豫地勇接從高樓墜落的孩子,到佳市“最美女教師”,將生的機會留給他人,將危險留給自己的典型事跡,詮釋了中國女性的大愛情懷,她們勇于擔當,矢志奉獻的崇高精神,她們的英雄行為,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內涵。
今年是雷鋒同志犧牲51周年。半個世紀以來,雷鋒精神是中國時代精神的最亮麗的符號。雷鋒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博懷,為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帶來了生命的華彩。我們曾經感嘆“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實際上就是表達了對一種英雄精神的思念。
其實,我們內心是糾結的。一個英雄人物的出現,可能意味著肢體的殘缺,生命的離去,家庭的苦難,社會的痛心。也許我們不應該有英雄情結,社會不應該倡導英雄精神。21世紀是人類空前發達、空前文明的時代,這是一個物質充裕、精神空乏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只要稍微缺少一些自律,就可能鑄成大錯!廣東佛山發生的“小悅悅”事件,當一個幼小的生命倒下的時刻,十八個成年人從她身邊走過,竟然都冷漠地走開,直到一位瘦小的老人勇敢地伸出救助之手。可惜,為時已晚,“小悅悅”已不能控訴這個缺乏溫暖的社會。近年來,屢見不鮮的“公民素質”事件,讓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不時蒙上心靈的塵土。當一個社會面對一位即將倒下的老人,不敢伸出自己的援手時,這個民族的精神心靈就該打一個問號了,精神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即使讓共和國跨上華麗的高鐵快車,駛向的不一定是幸福的彼岸。
我們不能苛求公民在危難時刻,都要挺身而出,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守住道德的底線,不背離精神的家園。能不能?能!難不難?難!央視節目主持人趙普,僅僅在3.15之際,在微博上告訴大家,不要再喝酸奶了,不知什么原因,就被“屏蔽”了。面對大眾的追問,趙普只能以“洛陽鄉親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作答。連說真話,也需要付出勇氣和代價,不知是時代的進步,還是社會的悲哀。
呼喚公民良心的回歸,號召國民精神的提升,是當代人不可回避的責任,以英雄情結、時代精神滋潤中華民族日益疲憊的心靈,是當代人必須直面的責任。
二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為民族前途、國家大義舍身取仁的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華夏文明的華彩。文學是反映生活的,每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是具有審美內核的獨特價值,凝聚著創作者對生活的獨特認識,閃躍著符合時代精神的獨特內涵。詩歌、小說、戲曲、電視、電視劇、廣播劇當然無一例外。
處在經濟結構多樣、社會價值分化的轉型期中國,倡導英雄情結,時代精神,也許不一定會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也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一廂情愿。君不見,當今熒屏,“四爺很忙,八爺很苦,嬪妃很難,皇上很累”,一部又一部宮廷劇風生水起,還被譽為現代版的“杜拉拉升職記”。我們不想分享胡編亂造的編導們暗暗自責的收視紅利,我們卻痛心不經世事的少男少女,沉迷于阿哥們的多情、宮廷里的多彩,以至于舍身去“穿越”,尋找白馬王子的悲情。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我們歡迎《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闖關東》、《走西口》、《中國地》、《喬家大院》這樣的民族史詩的大劇。這些作品閃現的英雄情結、英雄本色、英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本質。他們呼喚了國人長久的記憶,沉淀著國人奮斗的烙印。這些震撼力特別強烈的藝術作品,寄托著編導理想主義的情感,是民族情感酣暢淋漓的表達。
這樣的作品,是民族精神“心靈建設的羊皮卷”。我們的廣播劇創作,也應該注入這樣的精神元素,成為一個時代的真實記錄。
貴州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劇創作,正是努力遵循這一原則,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貴州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劇創作的選題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從革命歷史中尋找創作靈感,努力反映在貴州的史實,來表達對革命前輩的緬懷和探尋中國革命成功的源泉。從黎平會議到四渡赤水,的足跡遍布貴州的千山萬水,正是在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候,貴州的“干人”(窮人)接納了,以自己僅有的糧食養育了人民軍隊,正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智慧,反省了自己的錯誤,在貴州遵義完成了歷史轉折。突破烏江,圍困貴陽,婁山大捷,赤水突圍,這些歷史精彩成為中國人民最可追憶的篇章,我們的多部廣播劇創作,就是選材于此。
二是從貴州當代的新聞報道中發現典型,以廣播劇形式再現英雄人物的成長。鄉村醫生李春燕,為了給鄉親們治病,不惜賣掉丈夫給她的定情信物,換回藥品。她的許多事例,平凡而偉大,真實而寶貴,被鄉親們譽為是月亮山下的紅月亮,成為“感動中國”的時代楷模。我們組織采編人員,多次實地體驗生活,完成了廣播劇的創作。
另一位維族青年阿里木,從新疆流浪到貴州畢節謀生,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得到了漢族阿哥的熱情幫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十多年來,他憑著靠烤羊肉串掙錢得來的十多萬元錢,堅持不懈地捐資助學行善。阿里木不愧為民族團結的標兵,道德高尚的模范。阿里木,是飛越烏蒙、波及天山的好巴郎。在這些草根典型、民間楷模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善良友好,助人為樂的精神,具有時代感、典型性、故事化、影響力的魅力。在保證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相一致的前提下,為廣播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貴州人民廣播電臺劇作的三集廣播劇《金銀花開》,取材于貴州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則戎鄉冷洞村的村支書朱昌國的先進事跡,他帶領鄉親們在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以礦泉水瓶點滴灌澆的辦法,救活全村賴以生存的金銀花。十萬株金銀花,能在大旱之年喜獲豐收,實在是生命的奇跡。總理赴冷洞村實地考察,贊美朱昌國的創新,體現了一種“貴州精神”。把這樣的典型人物,作為廣播劇創作的生活原型,其藝術魅力既有高度,又有溫度,既有親和力,又有感染力,讓人可親可敬。
三是從“三貼近”入手,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去感悟和發掘具有時代特色的題材。多年來,貴州人民廣播電臺堅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創作了一批具有濃厚生活氣息,高于地方特色的廣播劇。譬如《情系大塘村》、《蔣行遠和他的幸福生活》、《村官楊橋寶》、《老鄉警察》、《信念》、《雛燕高飛》等,多屬于這一類型。
2012年4月,由貴州省文聯和貴州電合錄制的廣播連續劇《月亮河、月亮山》,由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的金牌編劇朱理敦和金獎導演王波操刀,以貴廣快速鐵路關鍵性工程月亮山隧道建設為背景,描寫建設者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高尚品質,贊揚樂于奉獻的生命意義,吟唱真摯感人的愛情圣歌,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感勢力。“月亮山是男人的山,月亮河是女人的河。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山有鋼性,水有韌性,修鐵路的男人要有鋼性,嫁給修鐵路的女人要有韌性。”劇中催人淚下的情節和臺詞,在鐵路工地現場播放時,讓堅強的鐵哥們噙著淚水說,劇中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是曾經發生的,劇中的人物都可以找到原型。生活的質感和藝術的美感,共同造就了這部廣播劇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支撐這部廣播劇的就是我們倡導的英雄情節和時代精神。此劇獲得了2012年貴州省“五個一工程”獎。
三
不容避諱,中國廣播劇的生存與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困難。本屆年會論文評析的核心議題仍然是“廣播劇的生存與發展”,既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也是一個現實的議題。廣播劇,這個曾經輝煌的藝術門類,正遭遇著重重危機,生存艱難。
首先在于廣播節目本身生態的變化。面對報紙的擴張,電視的崛起,新興媒體的來勢洶洶,廣播節目的轉型和蛻變,已經和廣播劇曾經輝煌的年代大相經庭。在廣播本身生存面對危機的時候,即使制作出符合精品水準的廣播劇,也很難找到播出的平臺。
其次,在于廣播聽眾群的變化和流失。沒有一大批忠誠的聽眾群,很難形成聽眾市場。無論是廣播在線,還是網絡在線收聽,廣播劇都缺乏忠實的粉絲群。市場經濟是注意力經濟,沒有說服力的數據,就形不成注意力,就很難取得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
第三,互聯網的興起,帶動了快餐文化的發達。微博,微電影,微小說,微電視劇等微形態,以快速、靈活、多元、張揚的特點,吸引著青年一代的視野。大城市中出現的堵車現象,催生了交通廣播的快速發展,相適應的堵車文化,給廣播文藝帶來了機會,但是冗長的廣播劇還是很難獲得一席之地。
按照唯物論的觀點,任何有開始的事物,必然會走向終結。廣播劇這個唯一以聲音為傳播手段的文藝形式,正是這個傳媒,傳播手段高度發達社會的一個短板,我們也許可以延續它的生命,很難開創它的輝煌。
感謝老一輩廣播劇工作者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使廣播劇列入了”五個一工程”獎的系列,也成為各省、市、自治區宣傳部評獎的一個項目。這個頂層設計,給廣播劇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生命線。這條生命線的主軸,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張揚。在這個原則指導下,一大批體現時代精神的優秀廣播劇,才得以展播,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多年來,在優秀廣播劇的制作中,也積累了不少精品和經驗,總結這些藝術精品的成功之處,將大益于廣播劇的生存和發展,可惜的是,廣播劇的研究在廣播文藝中已日益邊緣化了。
篇9
1.現狀。當代高中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失。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學生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從傳統向現代的演變,一方面,高中生的核心價值觀尚未完全確立;另一方面,尚未形成的傳統價值觀與轉型期形成的新價值觀念發生了沖突,價值觀處于激烈的動蕩變換中。
2.原因分析。當代高中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失原因,總結起來有三個:一是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更偏向于應試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高中生情感的培養,缺乏核心價值觀的深入教育。二是應試教育的壓力使得當代中學生大多具有反抗意識,不愿接受主流思想的引導。三是互聯網時代大眾媒體的誘導,對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形式造成了沖擊,使得當代高中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進程不容樂觀。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策略
1.以教材為依托,引導學生理解核心價值觀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教學同其他學科一樣要以教材為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了解教材,教育過程中要結合當代,同時引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進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以史為鑒,進行積極教化。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活生生的例子,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和事跡,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歷史,和學生探討其中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例如提到南宋抗擊元軍的英雄文天祥,應教導學生學習那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斗志與“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氣度,適時引入“八榮八恥”中“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自發培養愛國精神。
3.結合當代的人物事跡,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每個時代都不缺少英雄人物和光輝事跡,我們要在以史為鑒的基礎上,更多地給學生介紹當代的先進事跡,教育的熏陶價值才能得以體現。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的飛速發展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有各行各業的先進模范和領軍人物,例如“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姚厚芝,她身陷癌癥困擾,卻為了孩子將來的上學費用,夜以繼日地趕做巨幅十字繡,這種偉大母愛讓人感動,更能激發學生體會愛父母、孝敬父母的為人之本。
4.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觀念。教師應該深入地研究教材,在講課當中穿插多種討論環節,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人物與事跡,學會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歷史問題,更要讓學生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并在正確判斷忠奸善惡的過程中培養起正確的價值判斷觀念,進而積極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老師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示范教育。古人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生來都是有自尊心、上進心的,而當前社會的發展使得學生接受的新事物良莠不齊,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不良文化的污染,作為教師要以身作則來引導學生向好的方面發展;教師要多注意學習,提升自身素質,更要真切關懷和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并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多進行交流溝通,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培養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讓其在溫暖自信的環境中成長。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反思
1.杜絕說教式地灌輸歷史知識。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講解,即接受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完全以老師為中心,束縛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這種教學方式應該杜絕,現代教育應該是開放式的,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僅作為參與引導者輔助學生學習,這樣教師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篇10
關鍵詞:中職,德育,案例,基本原則
當下,多數學生對德育課的理解往往是傳統說教、死板無趣,這一現狀一方面反映了學生對德育課認識的偏差,尚未意識到德育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這種普遍逆反心理的存在也影響著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認知,以便更有效地開展德育教育,是廣大德育工作者、特別是德育教師共同面臨的問題。
對此,我們認為,應從教學內容入手,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現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與學生共鳴,以不斷提高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在課程內容一定的前提下,教師對教學案例的選取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可選在此處破題。在選取德育課教學案例的過程中,應主要依據以下基本原則。
1.與時俱進,內容不斷更新
德育課與其它基礎課程相較,更具有時代性的特征。由于教材的出版和更新有一定的周期,教材案例與實際生活脫節的現象在所難免。這時,教師若仍沿用教材上提供的案例,就可能出現與社會生活、學生思想實際背離的情況,再加上學生對德育課原本就有的抵觸情緒,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德育課教學案例選取的過程中,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德育案例,以貼近當下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
2.控制半徑,時間空間接近
德育課教學案例選取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握案例發生的時效性和空間性原則,發生時間越接近當下,地點越接近本地,學生對此案例的興趣度越高,教學效果會越好。
時效性原則即選取時間軸上距離當下越近的案例故事,其效果越好。中職院校學生對歷史的認知相對淺薄,對古代或近代歷史人物的了解程度相對較低,而時間上離己身越近的人物或事件則會越熟悉,當然這也得益于現代網絡技術的應用和娛樂節目的豐富化、多元化。
空間性原則即選取在空間半徑上距離教育對象越接近的案例越好。即使是教學對象十分熟悉的外國人物的案例仍遠不及本土化的故事更貼近教學對象,教育對象甚至會因為自己身邊、自己國家就擁有可以與國外人物相“抗衡”的優秀代表而倍感自豪。
3.關注熱點,結合學生興趣
此處所指的熱點可以是新聞時事熱點,也可以是案例選取時社會大眾關注較多的社會熱點。當然德育案例應特別針對德育課教學對象的興趣點來選取社會熱點,很多成年人關注的熱點問題未必是當下中職院校學生感興趣的,如教師課堂上講授成功和挫折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就可以選取時下深受青少年追捧的 “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電視節目中參賽選手的成長故事做案例。“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是青年人成就夢想的舞臺,也承載了觀看此節目的人們對實現夢想的渴望,因此,在教師講述這一案例時,教學對象會立刻興奮起來,話題感十足。
4.年齡相仿,人生經歷相似
德育課教學案例所涉及人物的年齡段和人生經歷越接近教學對象越好。教學對象會對這類人物倍感親切,甚至對案例人物的故事感同身受,從而引起教育對象的情感共鳴,更容易進行同類或相似對比,更容易從案例中受到啟發。例如,在如何使教學對象了解職校,對自己充滿信心的問題上,可以選取王洪軍、苗儉等職校生通過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取得職業生涯成就的案例,因為他們在校學習時,年齡段與我們的教育對象相同,也有相同的職校生活經歷,這樣的案例說服力更大。
5.見微知著,從細小處著眼
德育課程包含著許多學生認為的“大道理”,在講授這些知識點的時候,如果一味從理論高度闡述或選取英雄事跡來做案例講解,其效果未必理想。而如果從生活小事或教學對象的個人微小行為引申出“大道理”,則更能夠使學生從情義上接受進而內化為個人思想上的認同,最終通過外在行為的一致性體現出來。例如,在講愛國主義時,選取、等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事跡,其效果可能不及選取汶川地震時萬人齊聚天安門默哀吶喊愛國的案例。在這里,雖然英雄人物是偉大的,他們的事跡是驚天動地的,但同時他們離我們的生活實際太遙遠了,令普通人望塵莫及。這時,選取切入點小,起點低的案例,反而能使教學對象體悟到即便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實踐“大道理”。
6.導向正確,信息傳遞準確
選取的案例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對案例進行再加工以符合實際教學需要是必須的,在案例再加工的過程中,應注意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如案例論述的角度和得出的結論應保持一致,案例的內容應該與事實一致,避免數據或其他方面的錯誤等。整個案例在論述的過程中應注意價值導向的正面性,特別在運用反面案例時,更要給予全面的評價并注意闡述其正面意義。例如,在講授拒絕沉迷網絡世界時,可以介紹一些學生因沉迷于網絡導致猝死的案例,在案例的介紹過程中,對事件人物及事件過程的介紹應準確,從中得出結論,沉迷網絡十分有害,但同時應傳遞一個信息,即網絡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方便,問題不在于網絡是好是壞,網絡是中性的,我們應該正確看待網絡的作用,不能因為網絡存在危害就一味排斥,只要在運用網絡的時候把握好“度”,凡事不可“過度”即可。
7.圖文并茂,呈現手段多樣
“酒好也怕巷子深”,好的案例若要達到好的效果,也需要注重其呈現方式。單純的口頭介紹一般較為枯燥,如果采用圖片或簡短視頻等方式呈現案例,其效果往往比較理想,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對圖片或視頻進行一定的編排,其效果會更好。例如:講授知識點愛國主義時若涉及到問題,單純口頭講述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圖片展示更加直觀,會立刻吸引學生眼球。
8.總結啟示,畫龍還需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