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項羽范文
時間:2023-03-22 03:4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雄項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天下社稷,項羽是人杰;為天下蒼生,項羽不愧是英雄。
項羽重情重義,光明磊落,寧可凜然就義也不茍且偷生。劉邦貪生怕死,多次置屬下生命于不顧,乃狗熊行為。鴻門宴上,亞父的暗示他不是熟視無睹,項莊舞劍時,只要他阻止項伯“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個手勢,或者一個眼神,項莊就可刺劉邦于座。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知道縱虎歸山,后患無窮,而是他“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項羽重情重義,劉邦卻利用項羽重情重義,兩次出賣項羽。
項羽是有人性的。他才氣過人,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心直口快,豪爽仗義,見傷病士兵,心疼得熱淚滾滾,將自己的飲食與之分享;為人恭敬,言語和氣;強壯大漢的外表,卻懷著一顆仁慈的婦人之心。可劉邦背信棄義,聽說項羽要把父親煮沸,他卻坦然地說到:“我父即你父也,不要忘記給我留一碗羹”
項羽是富有真情的。項羽雖地位顯貴擁兵無數名震天下,卻對自己的美人,包括對伴隨著自己打天下的駿馬也是如此的富有真情。在被圍困垓下,遭受四面楚歌之時,帳篷里,孤燈下,項羽獨自飲起酒來,涕淚齊下,悲壯氣氛彌漫,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千古絕唱就這么誕生了,透過歲月的隧道,飄蕩至今。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仍是英雄中的英雄。他雖然失去了江山和肉體,但卻贏回了自己,雖死猶生。
篇2
[關鍵詞]項羽 英雄形象 性格缺陷
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歷史巨著《史記》,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學作品,它代表了古代歷史散文發展的最高成就。司馬遷首創了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寫作手法,而最有文學價值的就是人物傳記。
《史記》作為我國寫人藝術的開創者,向人們展示了一道豐富多彩的歷史人物畫廊,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項羽便是司馬遷著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項羽這一悲劇英雄形象。其實“本紀”是《史記》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為綱,以編年形式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各個時期的國家大事,項羽并未稱帝,司馬遷卻用《本紀》來記述項羽這一段人生軌跡,并且篇目順序還放在《高祖本紀》之上,從中可看出司馬遷對歷史史實的尊重,不是以成敗論英雄,但司馬遷畢竟是一個史學家,不管他多么鐘愛項羽,始終不叫感情溢出史實之外,對項羽作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從中我們可看出項羽性格上特點:既所向無敵又兇殘暴戾,既勇敢善戰又缺少權變,既仁慈愛人又猶柔寡斷,這些相互對立因素有機地集于項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劇人生。
(一)所向無敵與性格暴戾
《項羽本紀》中“年二十四”的項羽一出場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學萬人敵”自信足以力征萬人,看到秦始皇游會稽,卻說“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壯語,震人心魄。而最能表現他英勇無畏的莫過于“巨鹿之戰”他先是“帳中斬宋義頭”號令軍中,接著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殺蘇角,虜王離”迫使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諸候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寫出了一個蓋世英雄的萬丈豪氣。楚漢戰爭中,面對善射的樓煩,“項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一瞪眼嚇退了樓煩。垓下之圍,項羽率領二十八騎逃至東城,“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赤泉候“人馬俱驚”倒退了好幾里。已處于窮途末路,氣勢尚且沖天蓋地。然而勇敢無敵過多,性格就顯得兇殘暴怒。《史記》中多次寫到其殘暴一面。從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萬人”。以致于后來,當他“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時,“齊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于是在最后時刻,陰陵田父的一個“左”,熄滅了楚軍東山再起的最后希望。正是由于他的殘暴,使他失去民心,進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戰與不善權變
作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戰,讓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點,即缺少機智,不善權謀。
縱觀項羽一生,從起事后,絕大多數時光在戰場上度過,他擅長的是戰爭,自稱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最典型的實例莫過于垓下之圍的東城快戰,項羽被陰陵田父騙入大澤,只剩下二十八騎,被困于數千漢軍的追擊之中,為了證明“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許諾“為諸軍快戰,必三勝之”,接著“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又“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這一戰雖是英雄末路,卻仍舊酣暢淋漓,表現出永不妥協勇氣。
項羽喜歡用堂堂軍隊與敵作戰,卻不善于用“謀”,至于如何鞏固戰爭成果,如何籠絡將士,收買人心,很少去做。他身邊謀士很少。從史料看真正稱得上謀士的只有范增。亞父范增以七十高齡跟隨項羽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可謂是盡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項羽那兒并不受重視。公元前208年4月項羽在河南滎陽包圍了劉邦,這是消滅劉邦的大好時機,范增勸他急攻滎陽,項羽未置可否,陳平略施小計,就離間了二人之間的關系。項羽由此開始疏遠懷疑范增,拒絕采納其正確意見,范增憤而離去,結果客死途中。項羽因此失去了消滅劉邦的天賜良機,也失去了這位忠誠謀士。
項羽性格剛直不阿,特別討厭為人不真誠,他的善惡感很強,完全憑感情決定一切。如司馬欣對項家有點好處就封他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塊料;對田榮有怨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實力。只因彭越對人不夠忠誠,就討厭他,盡管后期作戰中,糧食補給屢受攔截擄掠,仍不屑與之交好。項羽打仗可說是無往不勝的戰神,但缺少政治家的精明謀劃,又使他最終走向失敗。
(三)仁慈愛人與兒女情長
項羽是殘暴的,又是仁慈的,他有時與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又時常考慮百姓疾苦,但這種仁慈惻隱之心又是他失敗原因之一。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剔除心腹之患的鴻門宴,卻因為叔父一句“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而停止進攻,并且相信了劉邦的辯白,把必然敵意一下子化解了,對范增的幾次示意毫無反應。在他看來,劉邦是來謝罪的,又無抵抗力,勝之不武,何況還有之前的兄弟之約戰友之情。一念之仁,顧念義氣,動了惻隱之心,放虎歸山,失去勝利機會,導致了最終失敗的結局。
對英雄末路的出色描寫當屬垓下之圍,項羽在喪失天下的最后時刻,所擔心的只有女人和駿馬。這不是貶項羽,只是寫他勇武莽夫的另一面:兒女情長。他失敗了,但他并不服氣更不服輸,反復強調“天亡我”。正因為是天亡我不肯過江東重振旗鼓,不肯舍棄那些跟隨自己出征卻戰死疆場的戰士茍且偷生,而把頭顱送給了追殺他的故人呂馬童。這種蓋世英雄的氣概,正是項羽震撼人心的悲劇精神。
在項羽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多重人格,他的每一項長處都伴隨著性格上的缺陷。這些缺陷使他在楚漢相爭中功敗垂成,留下了讓人愴然涕下的千古悲劇。項羽失敗了,卻成了歷代文人詠嘆不絕的英雄形象。他展示的悲壯人生,永遠閃亮在人類的精神領域。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2005.
[2]褚斌杰中國文學史綱要(一).修訂本,1999.
篇3
摘要:隨著體育運動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體育的職業化,商業化,市場化進一步加深,明星運動員一言一行成為青少年及大眾效仿學習的范本,良好的形象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大眾英雄崇拜以及明星運動員如何員何塑造良好公眾形象問題進行探討,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英雄崇拜;明星運動員;形象塑造
現代競技體育職業化、商業化、市場化運作以及媒體的廣泛參與和報道,人們的日益關注等因素造就了一批明星運動員。競技體育的觀賞價值以及娛樂價值,使其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備受矚目的明星運動員應當傳遞出健康、積極向上的信息,引導社會的價值取向,明星運動員形象塑造至關重要。
1.英雄崇拜釋義
無論在什么時代,英雄都是時代高昂的主旋律。英雄本是一種理想人物,范疇很廣,行行有英雄。英雄是理想的人物,是我們羨慕和追隨效仿的對象。關于英雄崇拜,歷來就有兩種觀點:一種看法是“英雄造時勢”,英雄值得崇拜。另一種看法是“時勢造英雄”,奉勸眾人不要盲目崇拜英雄。崇拜的英雄可能是體育明星,或是著名的成功人士等等。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對英雄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對英雄的理解各部相同,但對英雄崇拜的情感成份遠遠超過理智的成份。就本質而言,體育明星是運動員自身形象“異化”的產物。大眾所迷戀、追逐、崇拜的偶像明星,并不是運動員本真的“我”。任何明星都會身不由己被賦予一個身體的甚至于人格的面具,作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載體。在繁榮的文化工業的背景之下,對明星的崇拜必然伴隨著對形象化的文化的一種消費,或者說,明星崇拜本身就是對外在形象的一種崇拜。體育明星身上一般都有一種相同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核,這種精神被汲取后會轉化為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鼓舞更多人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大部分人談及自己所喜愛的體育明星,首先注重的是他的才能、技藝和所取得的事業成就,這也是體育明星們之所以令青少年敬佩、尊崇和向往的資本。
2.大眾對明星運動員的崇拜原因
明星運動員是指在體育領域成就卓越,表現突出,社會形象良好,為公眾矚目的杰出體育界人士。在我們國家如:劉翔、姚明等等。他們再競技場上的突出表現是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些明星運動員多產生于奧運會、國家運動會、地區運動會、專業錦標賽、職業聯賽等職業賽事,這些賽事的公共性、廣泛性及公益性特點使得體育明星具有公眾代表性,尤其通過媒體的傳播運動員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崇拜明星運動員既有心理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 也有社會環境因素; 既有主觀因素, 也有客觀因素。崇拜心理或主觀因素包括情感投射、 榜樣認同、 審美認同等; 客觀因素或文化教育、 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共同利益、 社會環境影響等。一個運動員能夠再運動場上叱咤風云,為國家和民族爭光,他就是理所當然的成為大眾崇拜的英雄,他就應當受到民族的尊敬和愛戴。當然運動員不一定在比賽中獲得金牌也可能成為明星運動員,如埃蒙斯在雅典奧運的比賽中脫靶,在2008年奧運會上出現同樣的事情,但他一樣能成為我們心目中的明星運動員。皮埃爾?德?顧拜旦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一次國際體育大會上通過的《奧林匹克》中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顧拜旦的一句名言“參與比取勝更重要”。奧林匹克精神蘊含了公正、公平、平等、正義的內容,承認一切符合公正原則的優勝,唾棄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公正原則使奧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極大的魅力。友誼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活動,其最高目標是通過體育活動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流、增進了解和友誼,進而達到世界團結、和平、進步的目的。
3.明星運動員公眾形象塑造
所謂明星運動員形象,就是指運動員本身、運動員行為、運動員的各項比賽及其成績留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相對穩定的地位和整體印象,是社會公眾對運動員全部看法和評價、整套要求和標準。所以明星運動員作為強勢體育文化的載體,他們的言行舉止在媒介的作用下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積極向上的形象會得到人們的贊許和褒揚。而不良的舉動就會招致社會的關注和輿論的譴責。如菲爾普斯吸食大麻、奧運飛人博爾特在公共場合的不道德行為、田亮被開除出國家隊、孔令輝酒后駕車、王治郅打人事件等。不管媒體報道真實度有多大,但是在客觀上給當事人造成的負面消極影響已成事實,因此明星運動員的形象塑造尤其重要。
3.1滿足公眾的要求。一個好的明星運動員形象,要滿足公眾的利益,就是明星運動員能站在公眾的視角,研究公眾的需要,滿足公眾對體育運動的要求,從而贏得公眾的認可和支持,在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這樣也有利于運動員個人發展如姚明集身高,好的品質,高超的籃球技藝,還有財富于一身,可以說是中國體育界的名片,是國人的驕傲,大眾很難發現有不去支持他的理由。
3.2提高個人技術和戰術水平。個人的技術戰術水平是運動員能否在賽場取得優異運動的主要因素。明星運動員要想被公眾認可,就要不段的提高個人的技術和戰術水平。出眾的運動技術戰術水平是體育明星在賽場上出色的表現的基礎,在平時訓練過程中運動員的勤奮和運動潛力都是明星運動員樹立良好形象十分重要。
3.3 良好的比賽作風、拼搏精神、團結合作的精神。中國國家奧運隊在與切爾西預備隊的比賽中,國奧隊隊員已經表現出作風不良讓廣大的公眾感到痛心。明星運動員能在運動場賽場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是取得良好形象的基礎,賽場上的形象除了優異成績,另外還有運動員的比賽作風、拼搏精神、團結合作的精神等都會給公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3.4提高文化素養,加強文化知識學習。體育明星從小就把大部分經精力投身于運動訓練,很少有過多的精力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造成他們在文化知識方面存在著先天的不足。體育明星尤其要加強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豐富自身的思想,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自己具有一種人文精神,凈化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思想與社會和時代文化的發展保持同步。只有這樣體育明星在媒體記者的狂轟亂炸下在不致顧此失彼、無言以對,才能應對自如、充滿自信。同時,具有人文意識的人能遠離精神附庸,專業隊的人文精神可以規范運動員的職業道德,籍以抵御經濟大潮中金錢至上的雇傭思想,幫助運動員提升思想境界,達到授業、解惑而升華為傳道之目的,從而讓文化素質內化成個人品質。
3.5體育明星的自控能力。遵循“可行與不可行”、“應該與不應該”、“恰當與不恰當”的行動原則。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用寬容爭得支持,以勝利換取尊敬的比賽方法,切忌一時沖動、放縱自己,在場上出現惡語傷人、辱罵觀眾等不良行為。這不僅是運動員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也是運動員良好品牌形象的體現。
3.6積極參加公益性活動。體育明星的運動生涯短暫,奧運會冠軍以及其他一些頭銜并不能保證自己永遠擁有極高的曝光度。因此,體育明星應該積極地參加公益性活動來保證自己的地位,如庫爾尼克娃,雖然已淡出網壇,但她參加海嘯賑災表演就為其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如2007年1在月21日無錫體育中心體育館聯合舉辦的“中國體育明星慈善夜”大型公益晚會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前跳水運動員高敏以及110米欄運動員劉翔及教練孫海平夜從上海趕來參加這次公益活動。又如2007年9月14日晚北京首鋼體育館,隨著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與NBA明星隊慈善義賽。公益性活動是運動員提升自身形象的絕佳手段,積極參加公益事業性活動,可以增進與社會各界的信息交流,獲得輿論媒體的軟性公益報道和硬性廣告宣傳。運動員的形象“效應”不會自動產生,必須通過大眾媒體與其聯動才能發揮作用。以此來提升運動員的社會知名度,樹立良好的形象。公益活動本身是富有愛心奉賢的事業,體育明星參與公益活動,體現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引領著社會公德,讓公眾更加的信任和欣賞他們,公信力得到提高。
4.結語
明星運動員作為一個備受大眾關注的特殊人群,不論在賽場上還是在生活中逐漸的成為大眾心目中崇拜的英雄,明星運動員更應該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并積極有效地保持或提升自身的社會認可度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鄒克寧,余文龍,劉 彤.當代體育明星崇拜現象產生的原因及社會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7,31(4) :14 -16.
[2]劉少華.大眾文化時代的體育明星-以姚明為中心[J].體育文化導刊,2003(6):20-22
[3]岳曉東:《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榜樣學習的異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 7
篇4
方法:將80例開胸手術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實驗組在臨床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術前呼吸功能訓練指導,術后行膨肺干預、霧化吸入、肺部叩擊震顫排痰、呼吸功能鍛煉等護理干預。
結果:實驗組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和術后康復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提高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降低術后肺部并發癥,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關鍵詞:護理干預開胸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06-02
開胸手術病人平均年齡較大,由于原有疾病的影響,加上手術及麻醉等創傷。往往造成病人呼吸功能下降,發生肺部并發癥而影響病人的康復。因此,做好有效的護理干預是提高病人術后呼吸功能,預防肺部并發癥發生的重要措施。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我科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有效地預防開胸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胸外科一病區2010年10月—2012年2月開胸術后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齡45—78歲,平均58.6歲。其中肺癌41例,食管癌23例,賁門癌11例,縱隔腫瘤2例,自發性氣胸3例。隨機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方式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入選病例術前肺功能良好,營養狀況正常,排除合并其他臟器疾患及身體極度虛弱。
1.2方法。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對照組為臨床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1、術前護理干預:戒煙一周;按照呼吸功能訓練方法訓練至少一周:①縮唇呼吸:病人取半臥位或坐位,閉嘴用鼻子盡最大力吸氣后憋氣2~3s,呼氣時縮唇呈魚嘴樣,呼吸比為吸∶呼=1∶2~3,盡量做到深吸慢呼。每天鍛煉2~4次,7~8min/次。②腹式呼吸:囑病人放松所有輔助呼吸肌群,呼氣時腹部下沉,從每次鍛煉5min起,時間逐漸延長直至可以在上腹部放置一個沙袋下平穩呼吸2h。③人工阻力呼吸:選擇合適氣球,容量800~1000ml[1],深呼氣時盡量把肺內氣體吹入氣球內,3~5min/次,3~4次/天。④有效咳嗽排痰訓練:a.主動咳嗽排痰:囑病人先行2~3次深呼吸,深吸氣末屏氣,繼而輕輕咳嗽,連續咳嗽數次使痰到咽部再用力把痰咳出。b.被動咳嗽排痰:囑病人自然呼吸勿憋氣,醫護人員在胸骨柄上窩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輕壓同時橫向移動刺激氣管引起病人被動咳嗽。(用于病人不能配合自行咳嗽排痰時,可反復操作至痰咳出。)
術后護理干預:①膨肺干預:每次負壓吸痰后將簡易呼吸器連接氧氣,調節氧流量至6~8L/min, 吸凈痰液后,立即將簡易呼吸器連接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套管,雙手擠壓呼吸器,每次擠壓球囊5~10次,再次吸痰重復簡易呼吸器膨肺。②霧化吸入及輔助排痰:氧氣霧化吸入濕化呼吸道、稀釋痰液繼而使用振動排痰機在背部由外向內、由下向上進行叩擊振動排痰15~20分鐘。然后囑患者有效咳嗽把痰液排除。③呼吸功能鍛煉:采用術前教會病人的呼吸功能訓練方法指導病人反復進行腹式呼吸,用力吹氣球,有效的咳嗽咳痰。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病人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和術后康復情況。
1.4診斷標準。肺部并發癥:①低氧血癥:心率增快20%以上,發生室上性心動過速[2]。②肺部感染:患者呼吸困難,聽診有濕羅音,X攝片提示肺紋理增多紊亂或出現片狀陰影。③肺不張:X攝片提示一側全肺或肺葉不張[3]。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P
2結果
3討論
胸部疾病的病人由于原發病及其繼發的病理生理變化,造成胸廓和肺順應性降低,使有效呼吸面積減少,造成呼吸功能下降而發生肺部并發癥。有效的深呼吸訓練減少了無效腔氣量,增加了潮氣量和有效通氣量,使胸廓和肺泡充分擴張,提高肺泡攝氧能力。有效地咳嗽排痰是預防全麻開胸術后肺部并發癥的重要措施。腹式呼吸降低了胸廓的運動幅度,減少病人的疼痛。特別在一定強度的沙袋負荷下進行的腹式呼吸訓練可使呼吸肌主動參與收縮,有效地改善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功能,促進殘氣的排出,改善肺功能。氧氣霧化吸入以氧氣為動力使藥物隨深而慢的吸氣,均勻地到達終末支氣管肺泡,有效地發揮抗感染、稀釋痰液的作用,有顯著的排痰效果。深部振動排痰輔助霧化排痰一方面起到松弛與液化作用,另一方面幫助支氣管內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選擇的方向排除體外。另外振動可使支氣管擴張,使氣道通過性增強。本臨床觀察的結果顯示,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預防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術后康復,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孟鳳芹,劉雪梅,任秀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吸訓練方法的對比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3,18(3):171-172
篇5
[關鍵詞] 胸部創傷;胸腔引流管; 感染;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中圖分類號] R6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4-0144-02
抗生素原本是臨床上控制感染挽救生命的利器。如今創傷和/或手術后一律應用抗生素作為“預防”感染幾乎成為一項常規,其中相當部分為應用不當甚至是濫用[1],不僅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還會帶來細菌耐藥[2,3],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一直是臨床關注的熱門課題。放置胸管行閉式引流是胸部創傷致血胸和氣胸的重要治療措施, 它主要是利用引流,當肺組織本身擴張及患者有效咳嗽時,利用呼吸時的壓力差,將胸膜腔內的氣體或液體引流到體外,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2.5%~35%的胸部創傷患者在胸管放置后并發膿胸和肺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對胸部創傷患者來說是否起到預防感染的保護作用,至今尚無一致意見[4,5]。本文以放置胸管閉式引流術后是否應用抗生素進行分組觀察,比較術后感染的發生,以闡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在放置胸管閉式引流術中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胸部創傷的急診患者120例, 隨機分為兩組,即抗生素組60例,對照組60例,基本情況見表1。兩組的性別、年齡、既往有無吸煙史、創傷原因、臨床表現及胸部拍片或CT檢查等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未進行全身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予以胸腔閉式引流等胸外傷常規對癥治療及常規護理,包括臥床休息、吸氧、鎮痛、霧化吸入、鼓勵患者有效咳嗽、協助患者排痰,每日更換引流瓶1次,更換引流瓶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抗生素組進行全身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在上述相應對癥治療基礎上,胸腔閉式引流術當日加用抗生素,抗生素選用頭孢硫脒2 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靜脈輸注,每日2次,根據病情連續使用數日,觀察并比較兩組病人傷口感染率、肺炎發病、住院時間等。拔管指征均為:引流管通暢,深咳嗽時水封瓶內水柱波動不大, 24 h引流量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全組病例均經成功引流后胸悶、氣急等癥狀明顯緩解,胸腔閉式引流后平均液體引流量抗生素組為679 mL,高于對照組的650 mL;而插管時間對照組略高于抗生素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P > 0.05)。見表2 。抗生素組肺炎(1/60)和積膿癥(1/60)發病率低于對照組[(2/60)]和[(2/60)],住院天數抗生素組也低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抗生素不合理應用一直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與難點。不合理用藥表現在抗生素應用率過高、抗生素選擇不合理、聯合用藥不規范、用藥時機不規范、用藥時間過長、用法用量不規范等。由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傷口感染,從而成為幾乎所有外科手術一項常規[1,6],其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是創傷前組織的有效濃度的抗生素。胸部外傷行閉式引流術后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為金葡菌、肺炎鏈球菌等,預防用藥則選擇一代或二代頭孢菌素。我們設計了本臨床試驗,選用相對便宜而對常見的胸部創傷感染有足夠抗菌譜的抗生素。胸腔閉式引流和相應的對癥治療均為常規措施。因此本文結果足以反映預防性抗生素應用對控制胸部創傷后胸腔閉式引流術后感染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比較抗生素組和對照組胸部創傷插管治療后肺炎和積膿的發生無顯著性差異,從而也證實了有關報道[4,7]。究其原因,對胸部創傷行閉式引流術而言,胸膜腔在創傷發生時業已遭到破壞,感染因素已經形成,所以,在胸腔閉式引流治療時(后)應用抗生素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預防性用藥”[8]。這種微妙的差異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種預防性抗生素可能沒有真正起到預防效果的推定。
因此,對胸部創傷行閉式引流術治療應減少預防性全身應用抗生素,嚴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從而減少抗生素濫用帶來的細菌耐藥、二重感染、菌群失調等不良后果。同時,對照組因為沒有使用抗生素,平均住院費用降低明顯,同時患者對醫護滿意度大大提高,為醫院在激烈競爭的醫療市場中生存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由于減少預防性全身應用抗生素,也減少了護士靜脈輸液工作量,使護士可以從繁重的治療工作中抽出時間,專注于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從而更進一步提高病人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何綏平,黎沾良,顏青. 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J]. 中華外科雜志,2008,1(46):12-14.
[2] 何愛詠,謝求恩. 骨科感染病原菌耐藥性與抗生素應用分析[J]. 醫學研究雜志,2007,36(10):79-81.
[3] 張瑞琴,張謹宇,張潤梅,等. 2004-2006年醫院感染菌群及耐藥性變化趨勢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0:1437-1439.
[4] Maxwell RA, Campbell DJ, Fabian TC, et al. Use of presumptive antibiotics following tube thoracostomy for traumatic hemopneumothorax in the prevention of empyema and pneumonia-a multi-center trial[J]. J Trauma,2004,57(4):742-748.
[5] Cant PJ, Smart DO.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s indicated for chest stab wounds requiring closed tube thoracostomy[J]. British J Surg,1993, 80:464-466.
[6] Sheridan RL, Tompkins RG, Burke JF. Propphylactic antibiotics and their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J]. Adv Surg,1994,27:43-65.
[7] Stone HH, Panagiotis NS, Hooper CA. Cefamandole for prophylaxis against infection in closed tube thoracostomy[J]. J Trauma,1981,21:975-977.
篇6
首演。另有一番感覺
熒屏硬漢于震近年來已成為高收視率的“一張王牌”,他主演的劇集,如:《密使》、《專列一號》、《我們的快樂人生》,在北京電視臺播出時都深受觀眾喜愛。
對于此次在《血刃》中扮演的獨立團團長令長豐,于震坦言依然很有挑戰性:“這是一部時期跟白匪作斗爭的戲。這個戲的本子我挺喜歡的,而且這部戲拍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好的團隊。時期的戲我沒拍過,頭一回演,其實演了這么多英雄,這個1933年的英雄,另有一番感覺。令長豐有一個外號叫‘令瘋子’,就是打仗不要命,開篇的時候,他率領的獨立團接到的子彈全都是假的,打不響,實在打不過敵人的時候,他沒喊撤,而是喊‘上刺刀拼了’,一個獨立團600多人,最后只剩下9個人。后來上級領導說你到后方抓特務吧,如果再給他600多人還會只剩下9個人,最后表現不錯,把特務抓著了。”
說著說著,于震就拿自己的長臉開起了玩笑,“我的角色戴一個八角帽,他們都說我戴時期的八角帽特別好看,因為我臉很長,戴一個寬的帽子會均衡一下,顯得比例特別對,戴別的帽子顯得比例有點失調。”
有記者問:長臉是不是一種自嘲,于震笑著說,“臉長就自嘲嗎,其實是自我褒獎的一句話吧,長臉形還是比較好的,上鏡。生活當中,―般人都能把我認得比較準,一說就是‘就臉長的那個’或者是‘臉比較長的那個孩子’,所以,我從小壞事干的就比較少,因為太容易被人記住。我覺得這是―個好事,我一直在鞭策自己做好事。”
劇本在水準之上還要有特點
有人說于震這些年的戲,之所以播一個火一個,在于他對劇本的挑剔。
對此,于震非常認可:“最近一個月我在休息,我看了將近二十多個劇本,我現在仍然沒有選定我想拍什么。最近我天天在家,除了抱兒子就是看劇本。每個劇本都有一個水準,這個水準肯定是專業人士能看出的那種水準,而在水準之上還有特點,而且只要我能夠掌握、把握,就OK了。這部戲的特點就是,它是時期的事,不像那么慘烈,但也是敵我斗爭,這時候對敵人的分寸感需要稍微掌握一下,有的時候沒有殺日本人那樣慘烈,這次有一個女特務,竟然還談起了戀愛,這也是允許的,都是中國人,但是談上戀愛,發現對方是敵人的時候也不留情,但這種不留情是另外一種,這個分寸需要掌握,也很吸引我。”
拍戰爭題材電視劇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風險,于震以前拍戲就受過傷,而這次的“難度指數”,他認為還可以,“拍這么多戰爭戲和野戰戲,打斗還有爆破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沒有什么可說的,危險肯定有,就是怎么想辦祛躲過,怎么想辦法避免。現在整個攝制組,包括師傅越來越專業、職業,他們會在很大程度上照顧演員,同時照顧導演,互相配合得很好。如果再出現什么事,完全是責任心的問題,跟道具、設備沒有太大關系。現在責任心都很強,尤其我演的角色稍微重一點,大家都會照顧我,每次很精準地告訴我,于老師該怎么怎么樣……”
兒子在劇組,我會安心
篇7
資料與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胸部手術患者280例,男180例,女100例,平均年齡58歲,其中食管癌根治術200例,肺癌根治術40例,肺大泡切除術40例,將280位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140例,對照組14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手術方式等情況比較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措施,具體為常規治療、護理健康指導及自我鍛煉。觀察組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心理支持、術前術后相關知識宣教、飲食活動指導、實時幫助等。
術前術后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對待患者熱情忱摯,態度和藹,言辭懇切,以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尊重和信任感。詳細耐心地進行術前術后健康知識宣教,仔細說明術后積極、主動排尿對切口愈合和全身狀況恢復的重要影響。①術前鍛煉床上排尿:確定手術日期前5天開始,第1天練習2次床上排尿,第2、3天3次/日練習床上排尿,第4天練習4次床上排尿,第5天全在床上排尿。②術后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采取有效的半臥位,早期床上活動,護士協助患者臂部、軀干、四肢的輕度活動,給予有效的心理支持,增強患者信心。
家庭支持:允許家屬24小時陪伴,親人的關愛和支持可降低患者的負性心理反應,提高遵醫行為和心理健康水平。
術后及時判斷膀胱尿潴留量:采取腹部叩診-尿意法即患者采取平臥位[3],雙腿放平,護理人員以間接叩診法,由臍平向下逐指叩診,每處連續叩擊2~3次,同時詢問患者有無尿意,恥上叩診無尿意為陰性,有尿意為陽性,應鼓勵并及時協助患者排尿,部分患者由于麻醉影響,叩診無尿意,但可見膀胱區明顯膨隆,不可疏忽大意,要積極鼓勵督促排尿。
實時幫助:護理人員在患者術后2小時內,經常到床邊評估、督促、指導。提供一個安靜且相對隱蔽的環境(床單元床簾遮蔽),及時提供便器,協助放置在會陰處,教其輕輕按壓腹部,增加腹壓,促進排尿,必要時用熱毛巾置于膀胱區輕輕按摩10~20次,對于叩診陽性或者膀胱區明顯膨隆6小時仍不能自行排尿者,采取側臥在床沿、站立在床沿或坐立在床上排尿,具體做法:給予止痛劑止痛,男性患者取側臥位,放好尿壺,床頭搖高30°~40°囑患者閉目深呼吸,使大腦產生尿意,促進逼尿肌收縮,致排尿,病情許可采取床邊站立效果更好。女性患者幫助把便盆放在會陰下,搖高床頭近90°,也給予止痛藥,兩人協助患者坐在便盆上,囑其閉目深呼吸,使大腦產生尿意,促進排尿。
飲食指導:肺手術后6小時可給患者飲水、米湯等,少量多次,忌進甜食,促進腸蠕動的恢復。食管手術后禁食4~5天,腸蠕動恢復后遵醫囑從少量飲水、少量流質、全流質、半流質、軟食循序漸進的進食,少量多餐,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效果觀察:觀察術后首次排尿時間,以術后6小時不能自行排尿為干預失敗。
結果
觀察組6小時內正常排尿112例(80%),發生尿潴留率2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兩組術后排尿時間、尿潴留發生率,見表1。
討論
胸部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身體虛弱,身上又置許多管子,在床上不敢動彈,焦慮恐懼感明顯增高,越恐懼痛域就越低疼痛感越高,患者就越怕床上自行排尿,易致尿潴留發生。發生尿潴留因素主要有:切口疼痛、身上置多根管道、患者不敢排尿;麻醉的不良反應;不習慣床上排尿;心理因素,自行排尿的順從性差。
本文可以看出通過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排尿明顯提前,發生尿潴留的幾率只有20%,比對照組明顯低,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及時為患者解決了生理需要,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身心得到放松和恢復,同時也體現了整體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將護士的價值得到了體現。
參考文獻
1余愛珍.基礎護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6.
篇8
關鍵詞:疼痛; 胸部手術;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442-02
胸部手術范圍大,切斷的肌纖維多,術中使用開胸器,術后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刺激肋間神經,由于胸部解剖的特點是所有外科手術中疼痛最劇烈的,鎮痛泵技術的應用,緩解了術后患者的劇烈疼痛,安靜時的鎮痛率為90%以上。新的理論提出,術后疼痛的有效鎮痛,以能深呼吸、活動、咳嗽無痛或僅有疼痛感覺為目標。研究顯示,50%以上的病人術后72 h仍疼痛不止,導致排痰不暢,引起肺部并發癥,并可導致其他后果。目前常規護理中存在對疼痛護理不重視,護士缺乏疼痛評估的系統知識,導致疼痛干預不充分,本研究根據胸部術后患者疼痛的特點,從疼痛教育開始,采用整體化護理模式對患者實施早期疼痛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開胸患者120例,這些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54歲;疾病類型:肺癌根治術35例,肺大泡切除40例,食道癌根治術20例,胸部外傷血塊清除術25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0例,初中50例,高中22例,大專及以上18例,隨機分為干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疼痛護理,定時擠壓胸管保持通暢,翻身時避免胸管的牽拉,咳嗽時,按壓切口,清醒患者血壓穩定后取半臥位以減輕疼痛,傾聽患者疼痛的主訴,通常在患者表達疼痛難忍時報告醫生,按醫囑給予止痛藥物處理,根據護理常規及醫囑給予疼痛護理及鎮痛處理。
1.2.2實驗組。采用疼痛護理干預的方法對患者實施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2.1疼痛教育,護士負責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疼痛相關知識宣教,介紹開胸術后疼痛的發生發展狀況,使患者對術后疼痛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針對患者懼怕術后疼痛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解釋:術后疼痛是預期要發生的,護士會盡可能幫助其減輕疼痛,患者還能獲得適當的藥物控制疼痛,術后常規留置鎮痛泵鎮痛,對于高度緊張,無法入睡的患者,報告醫生,應用鎮痛劑,使患者能安心休息,從而減輕患者懼怕疼痛的不良生理、心理刺激。讓家屬了解有效管理疼痛的知識和減輕疼痛的一些方法,如:放患者喜歡聽的音樂,按摩患者肢體,多進行一些愉快的交談等,以減輕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
1.2.2.2疼痛護理。在護理操作前加用止痛藥,預防在操作時觸動傷口引起患者疼痛,擺放舒適,做好胸腔引流管護理,避免管道刺激引起疼痛,采用多種緩解疼痛的方法使患者疼痛減輕。
1.2.2.3鎮痛泵護理。術后常規留置鎮痛泵,向患者講解鎮痛泵的原理及留置部位、操作方法、效果及藥物維持時間,疼痛是一種主觀感覺,當患者感覺到疼痛時,在醫護人員監控下,即可按壓鎮痛泵按鈕,追加止痛藥,在鎖定的時間外再次按壓給藥無效,同時又能保證用藥安全及用藥效果,患者獲得疼痛控制能力,促進積極鎮痛心理產生,提高對疼痛的耐受性,應用過程觀察患者是否會出現呼吸抑制,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患者的精神狀態,必要時采用間歇性止痛藥注入。
1.2.2.4心理護理。良好心理護理能夠減輕和避免患者的疼痛,在患者住院期間,要穩定患者的情緒,從各方面做好心理護理。同時經常巡視病房,及時處理患者的疼痛不適,以贏得患者信任,保證心理護理順利進行。
1.3評價方法:采用數字評分法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數字評分法是用數字代表疼痛的程度,在一條直線上分段,按0-10分次序評估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在術后第12h,24h,48h,72h根據自己對疼痛的感受進行評定,1-3為輕度疼痛,4-7為中度疼痛,>7為嚴重疼痛。表1
2結果
兩組患者不同時段疼痛程度比較見上表,由表1可見,兩組患者不同時段比較,均p
3結論
3.1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把疼痛定義為:與實際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聯、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聯或者可以用組織損傷描述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體驗。因此,疼痛是人體對傷害性刺激的一種結果。疼痛嚴重影響患者舒適度,產生焦慮、抑郁、恐懼情況,影響睡眠和休息,增加交感神經張力,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增高,抑制呼吸運動,妨礙肺分泌物的排除,抑制胃腸活動,導致消化呼吸障礙。術后鎮痛不全會影響患者恢復,甚至促成并發癥發生。因此,做好疼痛的治療和護理,有效地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3.2本研究對開胸手術患者實施的疼痛干預。術前通過做好護士、患者及家屬的疼痛教育,向護士灌輸疼痛治療的新概念;提倡預先用藥,定時用藥。預先用藥所需劑量較疼痛時用藥量少,鎮痛效果好,并能防止中樞致敏的產生,用藥過程遵循個體化原則;提出平衡鎮痛,即將多種鎮痛藥通過多種途徑聯合應用,會產生相加或協同作用,加強鎮痛效果,又可減少各種藥物的用量,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實驗組的患者均在術后留置鎮痛泵,定時、定量預先給予止痛藥。安靜時的疼痛緩解率為99%以上。活動如翻身、有效咳嗽、更換,按壓鎮痛泵按鈕追加止痛藥1次,避免出現疼痛。對于換藥等會引起較明顯疼痛的操作,在換藥前按醫囑肌注止痛藥,用藥后嚴密觀察用藥反應,使鎮痛效果明顯提高。接受早期疼痛護理教育后,護士能及時向醫生報道患者的疼痛情況,及時遵醫囑用藥。術后進行護理操作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避免患者的疼痛,對于活動后疼痛明顯的患者,在檢查、治療及護理患者時,動作準確、輕柔,一些會引起疼痛的治療或護理操作,可在疼痛緩解時集中進行,從而減少對患者的刺激;翻身時指導并協助患者按壓導管后,慢翻身保持管道與身體同步,避免牽拉引流管引起疼痛;擺好舒適,使肌肉松弛,張力減少,緩解因肌肉牽扯導致的疼痛。咳嗽時,按壓傷口以減輕傷口的張力,減少疼痛。活動時固定好患者胸管,保持胸管的穩定,減輕對傷口震動,從而減輕因震動引發的疼痛。擠壓引流管時用手固定引流管近端可減輕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保持胸腔引流管道有效引流,避免引流血液積聚體內刺激切口引發劇烈疼痛。結果一系列的護理措施,使患者的疼痛感覺降到最低。
3.3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患者心理平衡。不良 情緒與術后疼痛常互為因果,疼痛令患者恐懼焦慮,焦慮恐懼使患者疼痛閥降低,并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功能,使內源性鎮痛物質減少,抗鎮痛物質增加,因而使疼痛時間延長和程度加重。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可增進醫患溝通,讓患者對有關知識有所了解,并予以心理支持,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情緒,減輕心理壓力,調節心理平衡,降低對疼痛的感受,保持良好的心境平安度過手術期。由表1可見,實施疼痛干預后12h,24h,48h,72h患者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早期疼痛護理干預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術后舒適度。
4小結
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早期疼痛護理干預;加強護士、患者及家屬的疼痛教育,做好鎮痛泵、心理護理,提高了護士和患者對術后疼痛控制的認知度,提升了護士對疼痛護理的處理能力,使患者得到優質的鎮痛效果,提高了其術后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2003:129-142
[2]王曉偉,李迎春,畢越英.實用護理雜志.,2001:14-15
篇9
關鍵詞:德育目標;實踐性;生命信仰
一、問題的提出
繼2000年5月北京為見義勇為立法后,大連、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市相繼為見義勇為立法,遼寧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遼寧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修訂草案)》中更是刪除了“不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的規定,稱這一規定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相符,同時增加“鼓勵采取合法、適當、有效的方式進行見義勇為”。由此可見,在立法層面,已經對見義勇為的正當性、合法性以及因見義勇為遭受損失而獲得獎勵進行了確認,大學生英雄行為因其具有見義勇為的特性,因此也必然具有正當性與合法性,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見義勇為事件的質疑聲也逐漸出現,輿論越來越多地對民眾見義勇為的正當性產生質疑和反思,特別對于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見義勇為行為,質疑聲更是不絕于耳。代表性觀點如下:第一,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社會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成本較高,以犧牲一個或幾個大學生的生命去挽救一些培養成本較低的人的生命是否值得?該觀點的邏輯基礎是每個人的價值是不同的,人的價值取決于其成長所花費的物質成本及可能帶來的經濟收益,這種觀點完全將人予以物化,認為大學生見義勇為是經濟上的浪費,不主張大學生見義勇為。第二,大學生英雄行為是否是對自己生命的殘忍,見義勇為是否應更加理智。該觀點認為珍惜自己的生命具有最高屬性,面對突發事件時應更多地采取保全自身生命的做法。此觀點并未全盤否定大學生的見義勇為行為,但仍屬于對大學生見義勇為行為的不主張。
以上兩種代表性觀點雖從不同的角度,依據不同的理論基礎對大學生見義勇為行為提出了疑問,但究其本質都是在對大學生是否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對自我生命做出犧牲的選擇,其實質是以生命教育的觀點質疑大學生的英雄行為。如何正確看待生命與道德的沖突?生命的價值到底在哪里?見義勇為與以命換命的區別究竟是什么?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英雄行為與生命教育在性質、價值、態度等內容上的比較,進而對當前高校的生命教育進行若干思考。
二、生命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英雄現象”
“大學生英雄現象”一詞最早在官方的使用見于2010年1月15日中國教育網《不同的壯舉同樣的精神――“大學生英雄現象”解析》一文,隨后,陸士楨在中國網聚焦山西上發表《大學生英雄現象解讀與啟示》,“大學生英雄現象”作為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開始被使用。具體而言,是以2009年湖北長江大學15名大學生勇救落水兒童的英雄壯舉為標志,到楊濟源、徐本禹等大學生無私奉獻社會公益,再到2012年雅安地震中的大學生志愿者,大學生群體體現出來的熱心公益、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風貌,并被媒體稱為“大學生英雄現象”。“大學生英雄現象”本質是一種道德行為,是大學生對社會、他人的道義奉獻,具有利他性、非義務性,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等特點。
關于生命教育,一般認為西方的生命教育發端于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出版的《生命教育》一書,至此生命教育從西方國家起步,到20世紀80年代逐漸推廣,進入21世紀便已成體系。我國臺灣地區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有系統地在學校開展生命教育。2004年遼寧、上海等地陸續出臺學校生命教育的指導性文件,開始在學校推廣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立足生命,發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質量與意義,實現生命全面、和諧、自由發展的教育。生命教育將人的生命作為研究核心,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人們關愛生命的道德水平。
1.“大學生英雄現象”與生命教育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
本質,是事物存在的依據,是一種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的特質。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科目之一,其特質就在于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為研究對象,主張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生命教育認為每一個生命的出現都是宇宙送給世界的禮物,所有的生命在這個意義上講應當具有平等性和不可替代性,主張應當對生命予以敬畏。生命教育的使命在于激活與生成人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之情,對人類的熱愛與尊重之情,對自身、對他人、對其生命的熱愛與尊重之情。在對待死亡問題時,主張人們珍惜、重視生命,不要為所欲為,更不要傷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大學生英雄現象”本質是一種道德行為,是大學生做出的對社會、他人具有較為重大的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道義奉獻,大學生英雄行為具有利他性、非義務性,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特點,雖然從某些事件的表現形式上看,“大學生英雄現象”表現出一種對自我生命的忽視或對自身利益的放棄,但其本質上與消極地放棄生命的行為具有天壤之別。
大學生英雄行為的出發點是對社會公益的維護。從長江大學生群體、楊濟源、徐本禹等大學生英雄的行為中可以看出,他們普遍具有熱愛生命、關愛他人的思想品質。在事件發生時他們通常的心理動機是阻止危害的發生或維護相對人的利益,但由于突發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和事件進展的激烈程度,從而發生了大學生犧牲生命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犧牲生命的做法并不是對自我生命的不敬畏,而是在道德行為實踐過程中的自我奉獻。如長江大學參與“結梯”救人的李佳隆在接受采訪時說:“當時什么都沒想,就是想救人,要救出少年。”參與救人的姜夢淋說:“排人梯時,沒有人組織,也沒有人提議,就自發地手拉手,挽著向深水處走去,想救回少年。”這種瞬間做出的無意識的選擇,實際上滲透了大學生們對生命的理解,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大學生在這種樸素的道德觀指引下所做出的行為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這種敬畏不僅僅針對自己的生命,而是由自己的生命推及到對其他生命的敬畏,這種敬畏之心正是生命教育本身所倡導和追求的價值實質。
2.“大學生英雄現象”與生命教育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
人的生命既有物理上的生命也有精神上的生命,而所謂超越性是指“大學生英雄現象”與生命教育在對待生命問題時,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對個體物理生命的敬畏,而在于能夠超越物理生命本身,以獲得對精神生命價值的體驗和弘揚,在面對自我生命與社會道德相沖突時,能夠自覺維護社會道德以完成對精神生命的追求。在生命教育看來,人重要的不僅僅是活著,而是活好。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從認識人的自然生命入手,進一步認識人的社會生命,通過豐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養、完善道德品質,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對生命教育而言,盲目放棄生命與舍義求生一樣都不可取,正確地對待死亡,理性地評價生與死,倡導對精神生命的完善是生命教育的最高追求。
不論是勇救落水兒童的長江大學生群體,勇斗歹徒、英勇犧牲的大學生楊濟源,還是無私奉獻、義務支教的徐本禹,他們在面對個人發展甚至是生死問題時,都毫不退卻地選擇了對他人利益、社會公益的保護,在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時,都以犧牲自我利益甚至是自我生命以實現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懷和貢獻。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他們的英雄行為已經超越了對自我物理生命本身的珍惜和敬畏,他們的生命雖然從物理的層面上消失了,但他們這種將自身的生命置之度外的英雄行為,體現出了對生命精神的追求和對生命價值的實現,這恰恰是生命教育的最高要求。
三、“大學生英雄現象”對高校生命教育之啟示
生命教育也是一種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人們關愛生命的道德水平,引導受教育者認識和了解身體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與人相處的法則,知道愛惜他人和愛惜自己生命的方法,進而產生對他人和自己生命乃至整個世界的同情、關懷和鐘愛。“大學生英雄現象”因其引發的道德與生命之爭,為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啟示。
1.高校生命教育要堅持德育的目標
道德是一種社會規范,開始于人類社會的出現,道德的目的在于維持人類社會的生存秩序,形成生活習慣和氏族文化,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的文明。現代道德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生命教育是對生命、生存、生活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以對生命的敬畏作為邏輯的起點,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生命安全、生活態度、環境適應、心理調適、生命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等。與現代道德教育有許多一致的地方。
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應當堅持德育的目標,并將以人為本的德育貫穿到生命教育的始終。首先,高校生命教育要讓大學生對生命產生尊重,提高對生命的道德認識,使大學生對生命存有敬畏心、崇拜心,做到不悖逆生命的本質、不破壞生命的自然成長,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不為所欲為。其次,要使大學生認識到人的生命是一個從自我生活走向理性生命、倫理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直至走向宇宙生命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要學會與他人溝通,正確處理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要正確對待生命中的各種挫折與挑戰,將生命與生活進行和諧的統一。
2.高校生命教育要注重實踐性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這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實踐活動是個體道德形成、發展的根源與動力,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基礎,也是其他學科道德教育價值實現的最終目的。實踐使大學生把被認識的事物當作另一個“我”去感受、認識時,感受越深刻,道德情感就會越豐富;反之,感受越膚淺,道德情感就會越貧乏。
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應當注重大學生對生命的感受,使學生參與到對生命的體驗中,鼓勵他們積極地、創造性地從事自己的活動,把豐富、生動的社會生活納入大學生的學習視野之中,在實踐中體驗、表達和理解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3.高校生命教育要樹立正確的生命信仰
生命教育是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教育。死亡,作為生命終結的現象也是生命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科學地對待生與死,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是生命教育的應有之義。
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應當全面介紹死亡的知識,讓學生了解死亡的生理過程和死亡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影響,革除對死亡的神秘感,引導學生反思生命,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高校開展生命教育還要注重樹立學生的生命信仰,要使學生深刻理解人對生死的選擇應當建立在對生命尊重的基礎上,如長江大學生英雄群體,在勇救落水兒童時,不是簡單地對生死進行的選擇,而是出于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出于對自我生命的寶貴,從而推及到他人生命也彌足珍貴。在任何情況下,生命都是最寶貴的,但當災難降臨時,為了某個崇高的事業或更高的價值,人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當生命與道德不可兼得時,我們可以選擇舍棄生命來維護道德,但維護道德的前提不是“不怕死”,而應當“重死”,高校生命教育應當注重對學生生死觀的培養,樹立起大學生正確的生命信仰。
道德教育要呵護生命,更要激發生命。“大學生英雄現象”的背后不是簡單的生命的消失,而是生命價值的高度弘揚,高校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提高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熱愛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信仰,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靖茂.現代道德教育應重視生命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
[2]馮建軍.生命教育在于喚醒人的生命意識[J].河南教育,2006.
[3]張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蘊[J].當代教育科學,2006.
[4]潘明蕓,劉直.從見義勇為談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缺失[J].昌吉學院學報,2009.
[5]鄭曉江.通過生命教育構建現代生死觀的核心價值[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
篇10
關鍵詞:動畫;英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中美動畫均歷史悠久,數量浩瀚,從一些成熟的動畫人物角度切入,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兩國動畫造型形式的異同,考察蘊藏于形式背后的文化意蘊與傳統,揭示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動因。“英雄”是什么?從字面上看:萬人之拔萃者謂之雄,千人為豪,百人為英。因此所謂英雄自然有不同于常人之處。但是英雄雖然萬人拔萃,可他們仍然是人,無論能力是怎樣藐視一切,氣勢是怎樣的傲視群雄,他們仍具有人的情感、欲望和缺陷。在動畫角色形象表現上要讓觀眾真正理解片中英雄角色的非比尋常,除了需要展示他們的特殊性,還必須為他們的行為找到普通人能夠理解并接受的動機和原因。
先從美國動畫著手分析,對于美國人而言,哪一位英雄最能象征和代表他們龐大的動漫英雄文化呢?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超人!超人雖然角色設定上是來自氪星的外星人,但是無論在漫畫,動畫還是電影中都是以白人男子的形象來表現的。在美國這樣一個人口龐雜、族裔繁多,同時又高度崇尚自我,個人英雄主義盛行的社會中他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呢? 追根求底,我們還得從美國歷史的本源看:當年首批踏上新大陸的幾乎都是懷揣著淘金和自由夢想的人們,他們在這片荒蠻的土地上辛勤開墾,用雙手打拼天下,創造美好家園,無數小人物的個人奮斗最終堆積成了美國歷史。由此不難看出,在美國文化的內涵中,英雄并不僅僅是高高在上、供人瞻仰的神,更多是基于自身努力、靠頭腦與雙手開創一番事業的實實在在的人。超人這一角色雖然身為外星人,但是他的成長過程全部都是發生在地球上,被平民撫養長大,隱藏自身的超凡能力去平凡的學習與工作,這樣平民化英雄自然最受追崇。
將時間推向現代,隨著動畫技術的發展,熒幕上又涌現了一批新的美國英雄。2004年11月,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力作《超人特工隊》上映第一天,票房收入就達到2080萬美元,在全美再次刮起了超人旋風。與以往不同的是,片中鮑勃這一現代超人形象,顛覆了以往超人無所不在、無所不勝的傳統設定,英雄們在片中陷入了自我意識與社會沖突的矛盾中。當超人結婚生子會怎么樣?當超人被迫公開自己身份會怎么樣?當超人也要為生計奔波會怎么樣?當超人遭遇“中年危機”會怎么樣?簡直就是“能力越大,尷尬越多”啊,超能力非但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把事情越弄越糟。不僅鮑勃遭遇了諸多問題,他的家人也各有煩憂,即使一家子都擁有超凡的能力,他們的訴求卻與普通家庭并無二致。當然作為一部英雄類動畫,超能力自然不會完全無用,片中正是依靠各自的超能力,這個家庭最終變得更加團結融洽和睦。導演與編劇重構和深化了傳統英雄形象,將早期的超人演繹得更具人的情感,更為完整豐滿、有血有肉。
而如今,美國英雄類動畫作品開始向著更深入地探尋與挖掘人性的角度發展。劇情和人物塑造不再局限于草根平民角色的熱血勵志故事,而是更加側重于表現人性和現實。早期光明萬丈的超級英雄們,如今都開始將黑化作為劇情創作的趨勢。主線的大事件沒有一次是大團圓結局。分裂,解散,矛盾已成為當下美國英雄類動漫的標志特征。例如DC公司旗下的蝙蝠俠這一角色,在新版的《蝙蝠俠》系列動畫片中,筆墨更多地放在社會性和哲學性上,與以往純粹以“超級英雄+超級大反派+拯救世界”這樣的制作模式都有著非常大的區別。而例如環球影業的《神偷奶爸》,迪士尼的《勇敢傳說》,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的《精靈旅社》等等,則更是一幕幕轟轟烈烈的人性大戲。
中華大陸,與美國相隔一整個太平洋,而國產動畫也與美國動漫走得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條路。早期中國動畫片選材和設定多是源自傳統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名著等等。縱觀動畫史,中國也不乏“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英雄形象,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中國最早的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片中的悟空還未遇上唐僧,作為天庭霸權中的一線光明,是花果山眾猴兒的全部希望,它的名號仍叫齊天大圣。但是,在這一翻云覆雨,精通七十二變,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齊天大圣身上,卻總讓人感覺缺少一點什么。可能是因為它近似萬能卻未經人情世故洗禮,不見七情六欲,對于廣大觀眾,它只是一個英雄的符號,并非有血有肉有情有淚的真情人。《大鬧天宮》是那個年代里吸引過每個兒童的經典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質,這一點在動畫劇情與角色的設定上同樣體現了出來。中國動畫片更多得傾向于表達傳統的家庭觀念、和集體觀念,尤其是集體主義思想更是其中的精髓。中國動畫史中,個人主義單打獨斗的英雄形象遠不及集體英雄群像來得多,經典動畫作品《葫蘆兄弟》就是很好的例證,故事講述的是一天魯莽的穿山甲鉆破了葫蘆山,使得蝎子精和蛇精得以逃出,興風作浪。一位老漢得知此事種出了七色神葫蘆來對抗這倆妖怪,七個葫蘆變成的七個神通廣大本領超強的葫蘆娃兄弟最終歷經千辛萬苦戰勝了無惡不作的妖怪。在曲折離奇的故事劇情背后,其實隱喻著一個關于信念、救贖和犧牲的情節,符號化角色則象征著人類的多種精神與情感,例如穿山甲象征著人類的軟弱以及反省,老翁代表著犧牲與希望,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葫蘆兄弟中:大娃(大力娃)代表勇敢,二娃(千里眼)代表機靈,三娃(鐵娃)代表信念,四娃(火娃)代表決心,五娃(水娃)代表善良,六娃(隱身娃)代表活潑,七娃(葫蘆娃)代表堅定。故事的最后,七顆葫蘆娃兄弟齊心協力,融為一體變作白色的金剛葫蘆娃,不為邪惡吞噬,摧毀了妖精的野心,最終變作一座大山。這其實也釋義了中國式的集體英雄主義,即: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團結向上、奮斗共進。